首页 > 文章中心 > 养老护理知识培训

养老护理知识培训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养老护理知识培训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养老护理知识培训

养老护理知识培训范文第1篇

通过此次培训,能掌握相关的养老护理基础知识、技术护理、生活照料、康复护理、心理护理的知识与技能。

二、课程设置与课时分配

1.老年护理基础知识及相关法律法规

2.生活照料

3.技术护理

4.康复护理

5.心理护理

三、培训要求与培训内容

1、护理的知识及相关法律法规

a.老年人生理心理特点

b.老年人的护理特点

c.老年人的常见疾病

d.老年人的营养需求

e.养老护理员职业工作须知

f.老年人权益保障的相关知识

2、生活照料

(1)通过本章节培训,学员能够了解清洁卫生、睡眠照料、饮食照料、排泄照料安全保护等方面的工作内容及生活照料的知识、方法和技巧。掌握并熟悉生活照料的操作步骤。

(2)培训内容

a.清洁卫生

b.饮食照料

c.排泄照料

d.安全保护

3、技术护理

(1)通过本章节培训,使培训对象熟悉了解技术护理的理论知识,掌握熟悉给药、观察、消毒、冷热应用、护理记录、临终护理等技术护理操作步骤。

(2)培训内容

a.给药

b.观察

c.消毒

d.冷热应用

e.临终护理

4、康复护理

(1)通过本章节培训,培训对象能够了解肢体康复的主要内容,作业疗法的原理,掌握被动运动和作业疗法训练的操作步骤、训练方法,指导老人合理使用健身器材及主要功能,组织适合老人的闲暇娱乐活动。

(2)培训内容

a.肢体康复

b.闲暇娱乐活动

5、心理护理

(1)通过本章节的培训,使培训对象初步了解造成心理异常的原因及老年人的心理特征,观察老人日常生活中的心理变化及疏导技巧,掌握与老人沟通,协调及情绪疏导的具体方法步骤;指导老人的人际交往及情绪自救的方法;初步掌

握临终关怀技巧。

(2)培训内容

1.理论知识

2.心理异常

3.心理的定义

4.心理异常的含义

为了加快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推进养老服务人员专业化,推行从业人员职业资格认证和持证上岗制度,根据《市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完善养老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宿政发〔**〕131号)要求和省民政厅、财政厅《**省

养老护理员培训实施方案(**-**年)》(苏民福〔**〕24号、苏财社〔**〕165号)、《**省省级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苏财社〔**〕224号)精神,制定本方案。

一、目标任务

**年,计划培训初级养老护理员220名,中高级130名。全市养老护理员岗前培训率达到100%,持证上岗率90%以上。

二、培训方案

(一)培训对象:各类养老服务机构的护理人员,包括公办养老机构、民办养老机构、农村敬老院、城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等从事养老护理服务的人员。

(二)培训等级:培训共设三个等级,分别为:初级(国家职业资格五级)、中级(国家职业资格四级)、高级(国家职业资格三级)。

(三)培训机构:初级养老护理员培训由具有符合条件的学校承担,中、高级养老护理员由省民政厅委托相关机构组织培训。

(四)学时要求:初级不少于180个标准学时。

(五)培训内容

1.职业道德、职业道德基本知识、职业守则

(1)尊老敬老,以人为本;

(2)服务第一,爱岗敬业;

(3)遵章守法,自律奉献。

2.老年护理基础知识

(1)老年人生理、心理特点;

(2)老年人的护理特点;

(3)老年人的常见疾病;

(4)老年人的营养需求;

(5)养老护理员职业工作须知。

3.相关法律、法规知识

(1)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的相关知识;

(2)劳动法的相关知识;

(3)其他相关法律、法规。

4.安全常识(讲座)

(六)培训教师

应具有本职业或相关专业较丰富的知识、实际操作经验和教学经验。培训初级养老护理员的教师应具有中级职称或高级职业资格证书。

三、考核与鉴定

培训的考核和鉴定按照国家《养老护理员职业培训大纲》和《养老护理员国家职业标准》的要求执行。具体由培训机构向考核和鉴定机构申请,统一组织考核和鉴定。

四、组织实施

(一)组织参训

各县(区)民政部门负责做好培训报名、组织参训等管理工作。各养老服务机构新增养老护理人员必须全部参加岗前培训。各县(区)民政部门对辖区内各类养老服务机构新增养老护理员应及时统计上报,市民政局按月汇总,并安排市

培训机构适时组织培训。需参加省厅中、高级培训的,根据省厅通知要求,由各县(区)民政部门一次性申报,市民政局汇总上报省民政厅后,由省培训机构分期安排培训。

(二)经费保障

1、补助标准。初级养老护理员培训经费参照省补助标准执行,每人1200元,包括培训、食宿、鉴定等费用。由市、县民政部门从省补助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资金中支付。

2、与培训合格率挂钩。培训机构要确保培训合格率(职业资格认定通过率)不低于90%,如低于90%的,则按照比例扣减培训经费。

3、中、高级培训经费,按照省民政厅有关培训通知要求执行。

(三)实施时间

全市护理员培训从**年5月起实施,并实现常态化。根据各县(区)新增护理员情况,由市民政局统一组织开展培训。有条件的县也可以自行组织培训。

(四)相关要求

1、各养老服务机构新增养老护理人员必须符合养老护理员任职资格的基本条件(年龄50周岁以下、初中以上文化、身体健康),并要全部参加岗前培训,未经过培训的,不得安排上岗。

2、各县(区)民政部门对辖区内各类养老服务机构新增养老护理员应严格审核把关,符合任职资格基本条件的应及时统计上报,参加岗前培训;不符合任职资格基本条件的不得从事养老护理工作。

3、培训学校要认真组织,只要有培训需求,就要及时安排培训,确保全市新增护理员能够及时得到培训;同时,要坚持教学标准,保证培训质量,真正让参训人员学有所获,学有所成,并做到学以致用,从而不断提高全市养老护理

养老护理知识培训范文第2篇

【关键词】养老事业;护理;培训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4)2-0453-02

引言

从客观角度来看养老护理员是养老服务机构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是由于我国的养老事业相对于发达国家起步较晚,并且在养老事业发展初期国家也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这也就让养老护理员队伍的构建呈现了滞后的态势,这对于养老事业的发展必然会产生一些制约作用。另外伴随着老龄化人群数量的不断增多,养老护理员在数量上也出现了一定的缺乏。从现状来看我国的培训养老护理员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出现了一定程度的问题,如何加强养老护理员的培训工作将是摆在养老事业面前的重要问题[1]。

1 当前养老护理员队伍所存在的问题

1.1部分养老护理人员在思想水平还有待提高:从某个层面上来看养老护理工作与其他护理工作还是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养老护理工作人员平时面对的对象都是老年人,而在与老年人沟通交流的过程中某些时候确实会存在一定的阻碍,而部分护理人员则表现出了缺乏耐心,这就给具体的护理工作带来了影响。另外部分养老护理员在工作中没有抱着足够的责任心去服务于老年人,缺乏服务意识,这必然会让护理工作的质量出现下滑。如果要落实好养老护理工作,首先应该加强道德建设,在职业道德操守保证的情况下,养老护理工作的质量才能得以保障。

1.2养老护理员队伍整体业务水平较低:当前这支养老护理员队伍业务水平呈现出了参差不齐的状态,当然不否认部分养老护理员还是有着很强的业务水平,但是从整体上来看这支队伍的业务水平还有待提高,这主要表现在部分养老护理员对政策法规的应用能力还存在着一定的缺陷,这就让业务判断出现了较大程度的偏差从而使得整个护理服务出现了失衡的情况。

1.3专业技能不能满足服务需求:首先可以肯定的是养老护理有着极强的专业性,对于相关护理人员有着很高的要求。它不仅仅涵盖了一些基础性的护理工作,还涉及到了老年人的心理护理以及老年教育问题。但是很多护理人员对心理护理知识掌握的还不够充分,对于某些行为规范还不能进行透彻的理解,这样就在某些环节上出现了漏洞。总之当前这支养老护理员队伍在专业技能素养上还有待提高,还需要进一步完善[2]。

1.4法律意识低下:在养老护理工作开展的过程中必然会涉及到一些法律问题,但是部分养老护理员的法律意识低下、法律观念不足、法律知识不够,这也就直接导致护理对象的合法权益不能得到保障。另外在某些细节的处理上也不够到位,不够细致,在相关制度的执行力上还有待提高[3]。

2 如何加强养老护理员培训,促进养老事业发展

根据《养老护理员国家职业资格标准》对养老护理员进行针对性的培训。首先严格执行凭证上岗制度,只有通过专门培训机构组织培训并通过资格考试取得相关证书的人员才能够上岗。尽管国家在这一块的基础性建设已经逐步完善,但是某些地区特别是一些经济不发达的地区,在业技能鉴定指导工作上还是没有落实好,这样也给养老护理员持证上岗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另外某些地区虽然制定了岗前培训制度,但是由于培训不够规范并且制度执行力也不够,这样就不能达到相应的培训要求。加强养老护理员培训对于我国养老事业的深入开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是相关机构、部门必须重视的,至于如何加强养老护理员培训笔者提出了以下观点,供与参考。(1)加强程序化意识培养。在护理工作的开展过程中一定要重视相应的工作程序,不管是老人的日常饮食还是其他的一些细节问题都有详细的护理流程,如果流程顺序出现了问题,就会让护理的质量受到影响。因此在护理过程中必须加强程序化意识培养,让护理工作能够按照规范化程序进行从而促进护理工作质量的提升。(2)加强个人事项处理培养。在工作中护理人员的个人情绪势必会受到一定的波及,但是在工作中绝对不能带着负面情绪去处理问题。这就要求在养老护理员培训中加强心理素质培养,让相关工作人员的心理素质能够维持在较高的水平,这样不但可以缓解护理工作人员的工作压力,同时还能够提升护理工作的质量,为患者带来更加优质的服务。(3)更新教学理念,确保培训课程质量。首先应该纠正部分养老护理员的护理观念,不仅仅要求他们注意生活照顾质量,还要向他们输送一些心理护理知识、康复护理知识以及急救护理技术,这样他们才能够更好地掌握老年人的心理状态,根据不同老年人的情况采取针对性的护理手段来提升护理质量。在实际考核环节上设置“沟通交流考试”,以此来检验养老护理员的实际沟通能力。(4)部分养老护理员年龄较大并且学历较低,在护理工作中会存在一些心理压力和负面情绪。对于上述人员应该给予足够的尊重,并结合他们的年龄特点给予针对性的教育[4]。

3 结语

加强养老护理员培训刻不容缓,通过加强程序化意识培养、更新教学理念、加强个人事项处理培养来提升培训工作的效果。在此基础上构建出一支专业性的养老护理员队伍,让养老事业更加蓬勃的发展,为老年人群体提供更多的保障。

参考文献

[1]萨日娜,林毅,李秋萍,等.西部地区养老院护理现状分析及前景展望[J].全科护理,2010(35) :123-124.

[2]黄少宽.广州市社区老人服务需求及现状的调查与思考[J].南方人口,2010(01):145-146.

[3]王建荣,刘玉春,马燕兰,等.老年护理新观念及老年人特殊问题的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2012(12):111-112.

养老护理知识培训范文第3篇

【关 键 词】养老服务人才 现状 对策 培养培训

21世纪是全球人口老龄化的世纪。面对人口老龄化和社会经济的急剧发展变化,传统的养老方式和陈旧的老龄工作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特别是随着我国家庭结构的改变,个人和家庭应对养老问题的能力越来越弱,人口老龄化和家庭养老功能弱化,使得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的建设和完善迫在眉睫。而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的良性运转,需要一定的人力资源做保证。我国在解决老年人的生活照料、构建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时,缺乏基本的人力资源基础。为此,必须开展老年服务人才的调查研究,探索人力资源构建策略,有条件的高校应开设老年服务类专业,培养和培训适应我国养老服务需求的高质量人才。

一、调查结果及分析

本研究对山东省淄博市19所养老机构的200名养老服务人员进行调查,同时选取了部分淄博市养老机构服务人员为个案进行了研究。

(一)养老服务人员数量不足

国家民政部颁布的《老年人社会福利机构基本规范》指出“老年人社会福利机构应有1名大专学历以上、社会工作类专业毕业的专职的社会工作人员和专职康复人员。为老人服务的机构有1名医生和相应数量的护士。护理人员及其它人员的数量以能满足服务对象需要,能提供本规范所规定的服务项目为原则。”[1]此规范对养老服务人员的数量仍未作出明确的量化和统一标准。

关于养老服务人员需求数量的量化引起了有关学者和社会工作者的关注。如张良礼先生在借鉴我国香港地区养老机构养老服务人员配置情况的基础上,按照我国养老机构中每5个床位配备1个服务人员的标准,计算出养老服务人员的需求模型为:所需养老服务人员数=养老机构所需床位数÷5。[2]

目前淄博市有养老机构75所,拥有床位数5655张,运用此公式可计算出淄博市养老机构所需服务人员数量为1131人。根据2004年《中国的社会保障状况和政策》白皮书公布,我国共有各类老年人社会福利机构3.8万个,床位数112.9万张,平均每千名60岁以上的老年人拥有床位8.4张。而在发达国家养老床位数约为老年人口总数的3%-5%。假如中国养老机构床位占老年人口的比重,从现在的0.84%提高到发达国家目前的低限3%,按入住老人与护理人员之比3:1测算,即可提供150多万个就业岗位。[3]

由此可知,社会化养老服务对从业人员的需求量非常大,随着老龄化发展趋势的加快,这个需求会不断扩大。从长远看,政府必须加大资金投入,支持各高等院校加快专业人员的培养和培训,为各养老机构输送高质量的充足的专业人才,以提高养老服务的质量,保证养老服务事业的良性运转。

(二)养老服务人员素质偏低、结构不合理

1、职业道德有待提高。养老服务事业是关爱夕阳人生的朝阳产业,也是建设和谐社会不可缺少的部分。与其他人员相比,养老服务人员需要具有一定的文化、道德素养,需要有更多的爱心、关心和耐心。对任何一所养老机构而言,从业人员对老人的关爱和人性化的管理服务是其盛衰的关键所在。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区金乔老年公寓非常重视员工的职业道德修养,向员工提出“五心”“六多”和“七不”的要求。五心即:满怀爱心、一片热心、处处关心、事事操心、周到耐心;六多即:多一声问候、多一句解释、多一点同情、多一份关爱、多一些笑容、多一声祝福;七不即:不礼貌的话不说、不耐烦的话不说、傲慢的话不说、责难的话不说、泄气的话不说、庸俗的话不说。在工作人员的努力下,浓浓的亲情充盈着公寓的每一个房间。

据了解,有些养老机构的管理者和服务人员对老人缺乏爱心,缺乏职业道德,缺乏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在工作中,对老人表现出不耐烦、厌恶、冷漠等态度,对老人的要求视而不见,甚至有些服务人员对老人有粗暴行为。

2、年龄偏大。据调查,淄博市养老服务人员集中在36至50岁这个年龄段,而且46至50岁人员最多。(见表一)

养老服务人员年龄结构偏大的优势在于,此年龄阶段的工作人员心理较为成熟,有一定社会生活经验,做事稳妥,更懂得如何关心照料老人。但因他们上有老,下有小,生活负担较重,在工作精力和工作热情方面不及年轻人。养老机构应进一步吸收工作热情、学历层次较高的年轻人充实其中,实现人力资源的优势互补。

3、学历层次偏低。淄博市养老机构服务人员学历在初中层次或者以下的占75%(见表二)绝大多数未接受过专业学习和培训。因此,如何提高从业人员的文化素质,特别是如何吸引更多高学历的专业人才从事这项工作,依旧是各养老机构面临的重大课题。

4、性别结构不合理。淄博市养老机构从业人员90%以上的从业人员为女性,性别结构极不合理。原因在于,目前全市社会化养老服务还停留在初级阶段,处在较低水平的层次,服务内容大多为日常生活服务,如洗衣、做饭、卫生清理等,仅仅满足老人的生存需求,把养老服务看作是伺候人的工作。从社会分工看,女性更仔细、更有耐心,所以更适合这项工作。但是从高素质老年人入住的增多和养老机构的发展看,养老机构同样需要更多思路开阔、有魄力、高素质的男性从业人员。

5、专业知识缺乏。养老服务是一门专门的学问,养老服务的提供是一个专业化的过程,养老服务人员需要进行专业化的培养和培训。在日本,从事老年福利工作的人员需要通过系统的专业学习,经过考核,取得一定的技术资格后才能担任养老服务工作。而目前全市养老机构从业人员经过专业学习和培训的很少,工作人员普遍缺乏专业知识,这是造成养老服务质量不高的直接原因,严重影响着养老机构的入住率。

(三)养老服务队伍不稳定

由调查可知,从业人员普遍工作年限较短,缺乏工作经验。原因是从业人员的流动性太大,尤其是年轻一些的员工,职业思想不稳定,只把当前职业看作临时性的工作,不打算长期从事本职业。究其原因,一方面,社会对这一行业还存在偏见,认为本职业是伺候人的工作,从事这一职业的人感觉被人瞧不起;另一方面,目前这项工作待遇不高。养老机构人才外流严重,一些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又难以引进,致使养老服务人才十分短缺。养老服务队伍的不稳定直接影响着服务质量,影响着养老机构的声誉和效益。为此,政府和养老机构一方面加大投资力度,出台优惠政策,不断提高从业人员的工作待遇,力争“待遇留人”。另一方面相关部门应大力宣传我国尊老、敬老、爱老、养老的传统美德,提高养老服务行业的社会影响力,让每所养老机构都能打造一支素质优良、相对稳定的服务队伍。

二、思考与对策

针对目前养老服务人员素质、专业水平较低的现状,各政府部门、养老机构与高等院校应将养老服务人才的培养、培训工作提上议事日程。根据《北京市养老服务机构管理办法》的建议,在有条件的职业学校开设老年学专业和社区服务类专业,培养从事老龄工作和社区工作的专门人才。制定社会福利岗位专业标准和操作规范,开展系统的专业教育和职业培训,并编辑老年服务专业教科书。总之,应着重加强在岗服务人员的培训,注重培养专业人才,提高养老服务队伍的专业化水平和养老服务质量。

(一)加强在职培训,提高在岗人员素质

我国老龄化的快速增长期将于2015至2020年开始,加上显著的高龄化趋势,从现在开始储备养老服务人力资源可能是最好的时机。[4]从长远看,政府必须加大资金投入,支持养老机构和高等院校加快养老服务人才的专业培养,为养老服务事业积蓄更多、更高层次的人力资源。然而人力资源的储备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为应对目前各养老机构养老服务人才紧缺的局面,短期内,必须对现有从业人员进行培训,经过培训来弥补当前的人才缺口。正如《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五”计划纲要》要求,加强社区老年管理与服务人员的培训,提高职业道德和业务素质。建立管理人员定期培训制度;服务人员培训率达到60―80%,经过考核,持证上岗。[5]

1、了解在岗人员的培训需求

表四看出:95%以上的养老服务人员没有参加过任何形式的专业培训,只有4.3%的人员参加过岗前培训,而且时间非常短,一般5-10天。98%的服务人员认为当前知识不能满足工作需要。95%以上有参加培训学习的意愿,要求以短训为主,因为养老服务人员大多在35岁以上,他们自身家庭负担较重,除了工作学习外,还有家庭、孩子、老人等需要照料。为此,养老机构应与开设本专业的高等院校共同努力,了解在岗人员的培训需求,提高工作人员整体素质。

2、加强在岗人员培训,提高服务质量

(1)培训形式:从养老服务人才的培训应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进行。如针对年轻人精力较好、学习能力较强的情况,开展为期1-2年的长期培训班,让他们系统学习专业知识,不断提高业务工作能力,为养老服务事业注入新的活力;针对养老机构从业人员年龄偏大的现象,开展一个月或三、五个月不等的短期培训班,使他们在兼顾工作、学习和家庭的情况下,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高校还应派出业务能力较高的教师深入各所养老机构,为机构员工举办专业知识讲座。

(2)培训内容:调查表明,有15%左右的人员需求管理知识,46%需求护理知识,25%需求保健知识,9%需求文化、体育等娱乐知识,需求其它知识的占5%。其中需求护理知识的人员最多。除护理知识外,还应有老年营养保健、老年娱乐活动、老年人权保障等培训内容。使他们能为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精神慰藉等全方位、及时、有效的服务。

3、建立养老服务人才资格认证制度。养老护理职业的发展在国外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是国际公认的一个专业行业。这个专业有独立的知识体系,独特的工作方法和技巧以及被社会认可的职业准则和专业的认证制度。而长期以来,我国对护理员的技能要求却没有规定,职业定义、职业等级、职业鉴定、培训要求、知识结构等都还是一个空白。直到2002年,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制定出台了《养老护理员国家职业标准》,将养老护理员的职业定义为“对老年人生活进行照料、护理的服务人员”。《标准》中对养老护理员的工作从生活照料、技术护理、康复护理、心理护理等方面提出了具体标准。2004年9月了首部《养老护理员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自此养老护理员成为一个专门的职业。

政府、学校在开展养老服务人才培养培训时,应以《养老护理员国家职业标准》为依据,建立一套完备的资格考核制度与体系,从培养培训到持证上岗,再到上岗后相应的继续教育、职称评定、工资待遇,建立一套激励措施,使从业人员不断追求专业知识的更新和专业技能的提高,逐渐提高服务质量,增强养老服务机构的生命力,使其向着专业化的方向健康、蓬勃发展!

(二)增设老年服务类专业,加强专业人才的培养

2001年国务院颁布的《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五”计划纲要(2001-2005)》指出:“加强人才培养,为老龄事业培养各类专门人才。”[6]2003年,中国人民大学正式设立了老年学专业。另外,一些高校在本专科阶段对个别专业学生开设了老年工作相关课程,如北京大学心理学系开设了“老年心理学”课程;中国人民大学人口学系的公共事务管理专业开设了“老龄事业管理”课程;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的社会工作与管理与北京青年政治学院的社会工作专业开设了“老年社会工作”课程,首都医科大学和北京中医药大学的医疗系开设了“老年医学”课程。[7]老年服务工作是一项综合性工作,养老服务人员应具有从事老年服务工作的综合素质,而不是只掌握某一门课程的知识技能。为此,1999年大连职业技术学院率先在国内开办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培养具有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应用型老年服务与管理人才,另外,还有长沙民政学院等十余所学校开办了同类专业。淄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于2007年录取了首批“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学生,此专业的开设引起了政府民政部门和各养老机构的广泛关注,学生对本专业的学习也表现出较高热情。

此专业的开设应对了社会需求,从全球和我国老龄化发展可看出,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在21世纪是一门有着广阔前景的朝阳专业。但是目前办学中存在着大量问题:如办学层次较低,多为中专或大专;办学模式多以职业教育为主,国家对于这样一个社会需求量大的新专业还没有统一的人才培养目标与大纲,缺乏统一的教材,缺乏完善的办学条件,缺乏高素质的专业教师等。所以本专业的研究和开设还应注意以下主要问题。

1、完善条件,开拓思路,提高质量。尽管“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已在全国不多的高职高专院校生根发芽,但是各所院校的专业条件参差不齐,大多数学校教学设施不到位。因本专业涉及老年生活护理、老年心理健康咨询、老年心理护理、老年膳食与营养、老年活动组织与策划、老年健身与娱乐等多门学科知识,许多学科知识需要在设备器材的操作中辅助学习。有些学校虽有一些专业训练器材,但多为摆设,使用率低。为此需要学校加大资金投入,完善教学设施。

我国“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的研究和办学前景远大,养老服务人才的培养培训工作还处于探索阶段。相关院校应开拓思路,参加或举办相关学术探讨和办学经验交流会,加强与相关院校的合作,学习和吸收其它学校办学的有益思想和经验,将大大促进本专业的发展。发达国家的人口老龄化比我国早一个世纪,养老服务人才的培养比我国早得多,他们办学思路的广度和深度都强于我国,他们的投入也较多。因此,有条件的学校可加强与国外开设本专业的学校联系,派出教师外出学习,或聘请他国教师来校讲学,进行办学的互动和交流,借鉴发达国家办学的理念和经验,融入我国养老服务人才的培养和培训中。如大连职业学院与日本东北福祉大学建立友好合作关系,定期派出教师或学生交流学习,开阔视野,提高办学质量。

另外,许多学校缺乏高素质的专业教师。特别是缺乏老年心理护理、康复护理、精神慰藉等方面的教师。由于上述原因导致我国目前专业教学水平较低,人才培养质量不高。各所院校应在设备建设与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加以完善,以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适应我国人口老龄化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2、加强社会舆论宣传,巩固学生专业思想。目前人们对本专业缺乏足够的认识。对本专业存有偏见,认为养老服务工作是一项技术性不强、伺候人的极为繁琐的工作,而且面对的是老气横秋的老年人,工作环境死气沉沉,远没有幼儿园朝气蓬勃。如此的偏见直接影响着本专业的招生和就业。学生不是心甘情愿选择的本专业,即使选择了本专业,也没打算将来从事本专业。对我校老年服务专业调查,有14.3%的学生认为从事养老服务工作很吃亏,37.8%的学生希望毕业后改行。

学校应广泛介绍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形势,以唤起全社会对老龄事业的重视,让全社会都能正确认识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的重要性;尊重养老服务人员,让那些接受过正规教育或培训的高素质专业人员学有所用,让他们充实到老年服务与管理队伍中,提高老年服务与管理水平。

3、注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养老问题从本质上说是一个实践性的问题。对于实践性问题,除了需要理论的宏观、微观指导外,更需要解决问题的具体操作方法。本专业主要是培养应用型人才。教学中,一方面要提升学生的理论高度,让他们站在更高、更广的层面上看待老龄化问题,步入工作岗位后,具有一定的研究、决策能力;另一方面注重学生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实践,对老年医学、老年心理学、老年护理学、老年教育学、老年营养学、老年文化娱乐等课程既要全面掌握,又要有所侧重。让学生从相关课程中专修、精修一两门并能熟练掌握其技能,将他们培养成既有理论指导又有实践能力的老年服务专业人才。

《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五”计划纲要》指出,重视整合和充分利用现有社区人力资源,大力发展社区志愿服务组织,积极鼓励在校学生以各种形式参加养老服务,形成专、兼职和志愿者相结合的养老服务队伍。[8]为突出职业技能的学习与训练,学校可加强与敬老院、福利院、老年公寓等养老机构的联系,让学生深入到养老机构实习,并加强专业指导。大学生社团的组织能力和动员能力是很强的,所以引导老年管理与服务专业的学生成立“为老年服务志愿者”团队,并动员吸收中小学生及其它高校的志愿者参加,吸引社会上希望加入该团队的热心人参与其中。还可与较有经济实力的企业联合,向企业募集部分资金,动员其员工加入志愿服务队伍。举办“我为老年人献爱心”活动,激励学生和企业员工为老年基础设施建设和服务进行捐赠。通过整合多方资源,使老人、学生、员工、企业、学校多方受益,老人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多方照顾,“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学生提高了组织实践能力,中小学生和员工为社会做了有意义的事情,感到精神上的满足和愉悦。对于企业和学校来说,这是活生生的无价广告,在团队活动中,企业形象、学校办学声誉日益彰显。

4、拓展就业渠道,保持本专业持久的生命力。本专业虽前景广阔,但目前各所院校的招生形势并不十分理想。大连职院首届44名学生毕业时虽百分之百就业,但时隔一年,仅有不到一半的毕业生仍从事本专业工作。长沙民院首届毕业生同样存在着对口就业机会,而真正实现对口就业的毕业生还不到40%。[9]

“就业率”是本专业的命脉所在,学生就业率的高低和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满意程度直接决定着该专业的招生数量和质量。为此,学校应积极拓展就业渠道,与各养老机构建立互助关系,提高养老机构的人才意识,大胆使用具有专业知识的毕业生,不断提高专业人员的待遇。只有养老机构员工素质提高了,才能提高养老机构的管理水平、服务质量,才能吸引更多老人入住,使养老机构效益上升,经营走上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老年人社会福利机构基本规范[OL].hnyzmz.省略/html.2005-6

[2][4]张良礼.应对人口老龄化: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构建及规划[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95,92.

[3]中国的社会保障状况和政策[OL].news.省略/,2004-9-7

[5][6][8]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五计划纲要[OL].news.省略.2006-09

养老护理知识培训范文第4篇

关键词:医养结合;“护工荒”;老龄化

目前我国养老事业面临着人口老龄化和老年人口高龄化两大主要问题,老年人口规模迅速扩大,空巢老人现象变得日益严峻。养老问题已成为我国的重大民生问题,老年人的护理需求最近几年呈现井喷式增长。为满足老年人不断膨胀的护理需求,医养结合养老服务供给模式通过将医疗资源与养老资源有机整合,成为解决我国老龄化问题的一个重大突破。随着我国老龄化的不断加剧,护工在医养结合养老服务供给模式中扮演着愈发重要的角色。然而,由于目前医养结合的各项条件尚不成熟,大多数养老机构都无法实现护工队伍的优化配置,普遍存在护工严重短缺现象。

一、目前我国医养结合养老服务供给的一个主要瓶颈:“护工荒”

医养结合作为目前一种主导的养老服务供给模式,急需大量的具有专业护理知识的护工,而我国普遍存在的“护工荒”问题,却逐渐成为阻碍其发展的一个主要瓶颈。笔者根据之前的一些实地调查,将“护工荒”问题分为护工“招不进”、护工“留不住”、护工“素质低”等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护工“招不进”

以长沙市某个实行医养结合的养老机构为例,笔者通过调查发现:这家养老机构中有十几个老人,但却只有2个护工,平均来说每个护工要照护8个老人。而按照《老年人社会福利机构基本规范》的规定,每4位老人平均需要1名护工。笔者还从该机构的负责人处了解到,他们尝试了通过护校、妇联、工会等招工平台以及在网上招聘信息等各种渠道来招聘护工,但却很少有人来应聘。

(二)护工“留不住”

除了招聘难,大多数养老机构还面临着留不住人的困境。据民政部相关部门介绍,由于工作量大、工资低、晋升空间不足等问题,护工年平均流失率高达30%。护工流失的问题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职业间的流动性大,大多数护工进入护工行业是为了解决一时的工作问题,只把护工当作是一种过渡性的工作,一旦找到了一个更合适的工作,她们就会选择跳槽;二是护工职业内的流动性大,一些护工在养老机构经过培训后,已具备了独立从事护理工作的能力,她们就会去跳槽到一些收入更高的家政服务工作。

(三)护工“素质低”

按照《老年人社会福利机构基本规范》,护工需要接受岗前培训,然后在通过省级以上主管机关的培训考核后,才能持证上岗。但一项全国的数据显示:我国目前的养老服务人员仅仅只有32万,其中具有职业资格证的也只有2万人,比例为6%左右。绝大多数护工来自农村,她们主要集中在50岁以上的年龄段,没有固定的收入来源,学历普遍偏低。

二、医养结合养老服务供给中产生“护工荒”问题的主要原因

(一)高偏见

目前,社会上对护工普遍存在着一定的歧视,甚至认为护工就要低人一等。在很多养老机构中,老人及其家属和护工发生矛盾的事情时有发生。这些事实客观上加深了人们对护工职业的偏见,偏见又进一步降低了护工留在养老机构工作的意愿。这种社会上广泛存在的对护工的高度偏见,一方面会使养老机构招收不到更多的护工,给护工的供给造成了巨大缺口;另一方面导致养老机构的在职护工体验不到工作的乐趣,觉得一直生活在他人的歧视中,从而大量流失。

(二)低待遇

几乎所有的护工对护工行业的评价都是工资低、工作累。护工职业的低待遇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护工的工资福利待遇低。据了解,目前长沙地区养老机构的护工的工资大都在2000元左右。而且大多数养老机构都只是把护工当作临时工在用,很少和她们签订正规的劳动合同,更不会为她们购买一些相关的社会保险。二是护工的工作时间长、工作强度大。大多数养老机构中,一个护工同时照顾六七个老人的现象普遍存在,大多数护工一个月只有两三天的休息时间。三是护工行业缺乏良好的发展前景。从我国目前状况来看,护工职业基本看不到提升的渠道。

(三)“零”门槛

目前我国护工行业没有相关的从业资格方面的政策限制,可以f属于“零”门槛。一方面,我国目前缺乏针对护工行业的职业准入制度,导致了没有相应职业资格证书的人也能够轻松上岗。另一方面,全国护工极度短缺的现状使得上岗资格证等变得不再需要,养老机构为了保证护工数量,只好招收一些“零技术”的护工。

(四)轻培训

养老机构普遍存在的护工“素质低”的问题,究其本质,就是对护工培训的不重视。大多数养老机构都只是把护工当作是照顾老人吃喝拉撒的角色,认为他们不需要掌握什么护理技能。而且,高昂的培训费用和护工的高流失率也使得养老机构不愿意出资对护工进行培训。对护工培训不重视的表现主要为三个方面:一是培训数量不足。二是培训内容不全。三是培训质量不佳。在培训数量方面,总体来说,很少有护工接受过专业培训,即使有一些护工接受过专业培训,她们也大都表示培训周期太短。在培训内容方面,目前仅有的一些培训中,内容也主要是规章制度和护理知识方面,护工职业道德和心理调节等方面的培训却很少。在培训质量方面,大多数养老机构都不重视护工培训师资队伍的组建,老护工带新护工、边学边做的培训方式最为常见。这种培训方式使得养老机构内部存在着大量低水平重复培训,进而使得护工难以学习新的护理知识和技能,养老机构也无法实现护工队伍的优化。

三、有效化解医养结合养老服务供给中“护工荒”困境的对策

(一)矫正社会偏见

社会上广泛存在的对护工的偏见是造成“护工荒”的主要原因,为了解决“护工荒”问题,矫正这种偏见已经迫在眉睫。要想矫正这种社会偏见,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加强社会舆论宣传。首先,可以借鉴“感动中国人物”评选活动,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最美养老护理员”评选,评选结束后还要举行颁奖典礼,并在全国各大新闻媒体上进行直播。其次,可以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并大力推广“一日护工”体验活动,鼓励人们尤其是老人家属进入养老院当一天护工,争取让他们都体验到护工工作的艰辛,从而增强大家对护工的理解和尊重。

(二)建设企业文化

社会上对护工的偏见可能一时半会很难扭转,但是养老机构自身却可以通过建设自己的企业文化来进行纠正。形成内部尊重在建设企业文化的过程中至关重要。内部尊重分为“自我尊重”和“他人尊重”。“自我尊重”是指护工要意识到自己工作的意义,认同自己的行为。要加强“自我尊重”,可以建立护工持股计划。护工持股可以鼓励护工参与机构决策,使得养老机构利益与护工个人利益有机结合起来,真正实现护工个人与养老机构共同发展。“他人尊重”是指养老机构的管理人员和其他工作人员要保持对护工的充分尊重。一方面,机构管理人员需要经常与护工进行交流沟通,关注其在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难题,并尽力帮助其解决。另一方面,通过组织机构全体成员进行联谊会等娱乐活动,加强护工与医生、护士等其他工作人员之间的联系。

(三)提高工作待遇

为了进一步化解“护工荒”问题,必须提高护工待遇。第一,要提高工资福利待遇。一方面,各级政府应该将护工的工资和福利列入其每年的财政预算当中去,并积极鼓励广大社会慈善机构成立针对护工的专项基金。另一方面,要完善养老机构内部考核体系。要对护工的工作绩效、服务态度等方面进行定量和定性考核,τ谀切┰诳己酥写锏接判愕幕すぃ给予一定奖励。第二,要强化社会保障。首先,养老机构在招聘护工的过程中,要严格按照我国《劳动法》的规定,与护工签订正式的劳动合同。其次,可以借鉴日本等一些发达国家的经验,建立一套专门针对护工的保险体系,为护工购买配套的社会保险。第三,要改善工作环境。一方面,要合理安排护工的作息时间,鼓励护工错峰休假。另一方面,要尽量减少其保洁等非护理性质工作的数量。第四,要实施护工的职业晋升计划。养老机构首先可以让一些表现优异的护工成为更合格的护士助理,然后经过适当培训,还可以逐渐转正为正式的护士。这样一种从护工到护士的晋阶渠道,必然会吸引一些年轻人成为护工。

(四)成立护工协会

护工行业普遍存在着责任不明晰、劳动关系混乱、利益难以保障等问题,有必要加强对护工行业的规范管理。而成立护工行业协会、实现行业自律是规范护工管理的一个有效手段。首先,护工协会要尽快建立护工的职业准入制度,在护工行业实行持证上岗制度。其次,护工协会应积极配合各地养老机构建立针对护工的风险责任金制度,护工在养老机构工作期间需要缴纳一定的保证金,以提高其责任意识。最后,护工协会要明确界定护工的工作内容。护工的工作应仅限于生活护理层面,不得轻易参与医疗技术方面的工作,从而进一步提高护理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五)加强专业培训

第一,要加大培训力度。可以建立一批示范性护工培训基地,大力开展护工的继续教育和远程教育,对现有护工进行岗前和在职培训。首先,养老机构需要对新护工进行短期的岗前培训,主要包括规章制度、工作职责、护理基本技能等方面,并在培训结束后进行考核,考核通过后才能正式录用。其次,要定期组织在职的护工参加一些护理讲座,使她们的护理知识和专业技能不断得到更新。第二,要建立护工分层培训体系。具体来说是根据护工不同的职称、年龄、学历、护龄等对其进行分层培训管理,目的是为了使不同层次的护工得到其所需的专业知识与护理技能。目前国家也出台了一些使护工规范化的政策法规, 来对护工进行晋级培训,包括初级、中级、高级、技师。第三,要完善培训内容。对护工的培训不应该仅仅局限于专业知识和护理技能的培训,还要加强护工的职业道德和心理调节等方面的培训。

参考文献:

[1]石人炳,罗艳.我国老年护工队伍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建议[J].决策与信息,2016(12).

[2]李连忠,赵敬羚.养老护理员:需求量巨大,素质待提高[N].中国劳动保障报,2007-10-25.

[3]赵彩霞.对护工行业的思考[J].现代企业教育,2011(18).

[4]肖云,陈涛.老龄背景下民营养老机构护理人员队伍的优化[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2).

[5]朱娅萍,江慰萱.规范护工工作职责,强化护工培训与管理[J].实用临床医药志,2006(02).

[6]邹文开.养老服务人才培养的机遇、挑战与对策[J].社会福利,2013(11).

[7]褚晓静.规范护工管理提高护理服务质量[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08(03).

[8]宁素荣,张会君,尹姣,黄菲,刘涛.英国养老护理人员培训对我国的借鉴与启示[J].医学与哲学(临床决策论坛版),2011(07).

养老护理知识培训范文第5篇

没有“书记”的门牌,没有沙发、茶几、老板椅,更没有证书与奖杯的展示柜,北京大学护理学院党委书记、博士生导师尚少梅,就在她那张和同事挤在一起的标准办公桌前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补缺口,投身大课堂

护理队伍上的数量与素质上的缺口,一直是中国养老事业的一个难题。今年中国养老护理员的缺口至少在500万人,以至于养老院的门槛越来越高,有的公立养老院排队排到了100年后。由于护理人员素质有限,养老机构风险极大,很多养老机构怕担责任,甚至把生病的老人拒之门外。凡此种种,出路在哪里?

原本在基础护理领域已经颇有成就的尚少梅从2006年就开始主动关注这个问题了。当时她承担了教育部重大立项课题:护理干预提高痴呆患者及其照顾者生活质量的研究,有了很好的解决方案后才发现,诺大的北京城居然找不到人来完成方案。

当时的老年护理队伍多集中在医院和养老院做护工,他们社会地位低、收入不高,而且对城市老年人身体和心理护理上的特殊需求没有深入的认识,一旦有机会随时准备离岗。尚少梅一下就抓住了问题的本质,这不只是完成一个科研项目的难题,还是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短板。中国亟需一个规模庞大的社会教育工程,这里不但要有资金有管理有组织,还要有课本、有实际的操作练习。

“这是不是我们北京大学护理学院的事儿?”反复思量后,尚少梅觉得医院要走进社区,护理也必然要走进社区、走进家庭。建立一个养老护理的教育体系,是自己专业的延伸,更是中国亿万老年人的需要。从此,已经身兼护理学基础教研室主任和学院党委书记的尚少梅又给自己增加了一个讲台,主动投身养老护理的社会大课堂。

有课堂就要有教材,尚少梅首先想到了日本。日本在上世纪中期就进入了老龄化社会,在养老服务体系的建设上也有非常成熟的经验。在2010年的一次出访中,尚少梅不仅实地考察了日本养老院的管理模式、服务制度、理念和设施,详细了解了护理人员的收入、培训和技能水准,更发现了日本集十数年养老服务经验的大成之作《老年人实用护理技术手册》一书的价值。

这本书最大的特点是深入浅出、可操作性强,从专业的护士到经过简单培训的护工甚至是老年人的亲属,都可以从中学到很多详细的护理知识和方法。通过与国家民政部社会福利协会的沟通,尚少梅在我国第一届养老服务业博览会上把这本书引进国内,并立刻以国内养老机构和护理人员的实际水平出发,编写了适合中国国情的手册教材。

而且光有教材还不够,中国的特点是90%以上的老人都居家养老,尚少梅就想方设法地把养老护理知识向家庭传播。她主动找中央电大合作,把纸面的教材做成覆盖全国的视听节目,今年还计划把相关知识碎片化,在手机上、Pad终端上做成可看可学的内容向社会推广。国家的投入也印证了尚少梅的学术敏感,民政部已从福利彩票公益金中拨出专款用于培训养老护理员,2010年拿出1500万元、2011年拿出2000万元、2012年拿出3000万元来举办养老护理员、职业技师和管理人员的培训。养老护理人员的缺口正以百万级的速度在减少,预计到2015年中国养老服务业可以全面实现持证上岗。尚少梅的教材来的正是时候。

“在身体功能减退的情况下,老年人和家人可以通过自学实现自理,老人身边的家属和保姆也可以成为合格的护理员。这就是我在这个研究方向上的理想。”自己所有的付出在经济上鲜有回报,但当了一辈子老师的尚少梅觉得很值。

立规矩,渐以成方圆

国内养老机构难以快速发展的另一个原因是疏于管理,质量难以监控。

2008年,尚少梅主持和承担了北京市卫生局委托“北京市护理院设置规划”项目和其后的“北京市康复院、护理院试点工作项目”,重点解决难以居家养护的老人的康复和护理问题。为此尚少梅考察了海内外很多优秀的护养型养老机构,她发现,在众多的规章和管理方法背后,模式的确立和标准的制定是行业发展的重中之重。

为此她应民政部中国社会福利协会之邀,主动承担了《老年人护理服务模式研究》项目。这是一个极为庞杂的项目,不仅有文献研究和现状调研,还要结合我国经济发展与养老服务现状,从老年人生理、心理和社会发展特点和需要的角度,提出中国自己的护理理念、评估技术和具体的护理服务方案。

整个研究跨学科、跨地区、跨部门的地方比比皆是,尚少梅不惜“动用”自己的行政和教学权职,挖掘多年积累的人脉关系,邀请留日医疗经济学博士谢红副教授、北京大学心理学博士王志稳副教授与护理学院的骨干教师、博士生一起攻坚克难。

第二届中国养老服务业博览会召开之即,阶段性的研究成果已经出炉,中国养老服务的规范管理与质量监控正在路上。

老人老,以及吾之老

尚少梅是北京大学自己培养起来的第一批护理专业研究生,是中国护理学逐渐形成体系、开设博士点的见证者。虽然身在象牙塔,但她经历了中国几代护理人不断攀登的过程,尤其老院长段丽萍的话她始终难以忘怀:北大的研究既要深入最基础的领域,也要与社会积极沟通,对公共政策的形成保有一定的影响力。北大护理学院对老年人护理模式的研究在中国首屈一指,正得益于尚少梅团队开阔的视野和深厚的积累。

除了学术追求外,尚少梅对老人们还有份别样的爱。在与各种病患和受护理老人的接触中,尚少梅在精心组织一次次俱乐部活动和认真阅读了一份份调查问卷后,已经获得了老人理解与信任的她,又不得不小心翼翼,强迫自己刻意地与老人们保持距离,一方面是避免太多感情的投入会影响学术的客观性;另一方面是担心关系太近了,项目的结束会对老人的心理带来无法弥合的伤痛。

她的一个研究生拿来一份88道题的问卷请她审定,她看也不看退回了:问卷超过了老人承受能力。在团队出发前,她总是不忘叮嘱:和老人说话语速要慢,音量不能太小也不能太大,老人不愿意接受问卷、参加活动一定不能强迫……在她最自得其乐的基础护理学的课堂上,她也总是对那些不太自信的护理专科学生说:“虽然我们的工作注定是依附在医生身上的,但我们的服务的对象,离我们的距离是最近的,在某些时刻,我们将发挥病人子女都难以替代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