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交通管理计划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交通-发表电子信息论文-职称
“警学结合”的教育模式并不单纯是让学员用其在校期间所学的理论知识指导日常的交通管理工作,学员走向工作岗位之后,在日常工作中所要面对的问题各有不同,在面对具有极大偶然性的工作任务时可以使用“警学结合”模式中所积累的理论经验,而不是单一的理论指导。用“警学结合”模式来完善学员初期的工作实践经验,达到真正提高学员上岗后在交通管理工作中的效率和质量。真正的“警学结合”模式是在实践工作和理论指导之间搭建一条通道,这一通道将弥补学员实践经验不足所带来的短板,而这一短板的补齐才是“警学结合”的真正效力所在。
一、在“警学结合”模式下对学科建设的理性认识
公安学科具有社会性、应用性、群众性等特点,这决定了公安学科建设必须“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决定了“警学结合”的必然性,决定了公安交通管理专业也必须走“警学结合”的道路。
(一)公安交通管理学科建设“从实践中来”公安交通管理的基础理论就是对实践经验的总结和升华,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必须以实践的第一手资料作为建设发展的基础,因为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新的形势以及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也使得交通违法犯罪的方式、手段和特点不断变化,道路交通管理工作中的新问题、新情况不断涌现。随着城市人口以及城市交通流的增加,特别是大城市的交通问题普遍成为焦点问题。路网不畅、设施不足、交通拥堵等问题越来越突出,行车难、停车难、交通秩序混乱等问题日益凸显,对城市交通管理造成的冲击和压力越来越大。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及时了解和掌握这些已经变化的情况,并从中分析规律,找出对策,以此来指导实际工作。公安交通管理理论只有从实践中不断汲取新的养分,才能不断创新并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否则,公安交通管理理论和交通管理学科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以致最终失去生命力。
(二)公安交通管理学科建设“到实践中去”之所以要建设和发展公安交通管理理论和公安交通管理学科,是因为它们能够指导实践,能够使公安机关承担起政治和社会责任,实现公安机关的事业目标。道路交通管理工作目标是保证人们出行安全和保障道路畅通有序。交通管理理论紧密结合网络技术,开辟与道路交通相关的网站,设置《交通便民服务》、《出行安全服务》、《道路交通信息》等栏目。
在网站上主要交通干线的信息,及时提供动态的路面信息、行车指南、天气预报、交通地图、行车常识等便民服务信息,极大地方便了群众的出行;结合学科理论,交警部门切实加强了交通组织规划,在主要路口、路段增设一批电子警察、电子卡口、信号灯;通过合理优化路口、优化信号配时、增加停车泊位、进行交通诱导、快速处理轻微事故、增设人行过街天桥、地下通道等措施,逐步形成集约、高效、安全、持续发展的综合交通体系。这些技术大规模应用于道路交通管理中,有效、科学、合理地配置有限的道路交通资源,极大地减轻了交管部门的管理压力,切实提高了道路通行率,预防和减少了道路交通事故,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安全、快捷出行的需求,为道路交通管理实现了又快又好地发展,为人民群众的安全出行提供了重要保障。理论和学科建设的生命力是否强大,不是由某个领导或专家来评判,而是由公安实践来检验。如果公安交通管理理论和公安交通管理学科不能指导实践,它必然会被淘汰和废弃。正因为这样,理论和学科建设不仅是公安院校所关心的,也是公安机关所关心的。
二、在“警学结合”模式下的课程设立
(一)根据交通管理职业能力的需要,构建配套的交通管理课程体系在“警学结合”模式下开展交通管理教育工作,必须以培养交通管理工作能力为主要目标,通过构建专业课平台、拓展课平台等,完成对交通管理工作职业知识、素质和能力的培养。无论是公共课、专业基础课还是专业课的设置,既要适应时代的要求,又必须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同时必须对过去的道路交通工作手段、方式、程序有一定的了解,以便从中发现问题,找出工作规律,完备课程体系,并能不断焕发出新的活力。
(二)根据交通管理工作的岗位要求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专业课的基本内容是交通管理知识和交通管理技能,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和法律制度日益完善,这就要求在教学内容设计上以实践应用为主导,适应社会立法规范和先进技术的要求,把岗位核心知识和技能写入交通管理课程中。尤为重要的是充分吸收警务改革成果和典型实战经验。同时,对实践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模糊认识、困难和瓶颈也纳入教学内容,让学员了解现实工作,并启发、引导学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三)以实践调研工作为手段开发交通管理技能类课程课程开发人员必须通过对交通管理工作岗位职能的实践调研工作来了解实践中所需的技能,开发出能够切实反映交通管理实践技能的课程。
三、在“警学结合”模式下的实践教学
(一)科学安排学生的集中实践教学时间将入学的交通管理本科学生的实习工作安排由过去的最后一学期进行上调。原因在于学生在第四学年中,面临着就业的压力,东奔西走去应聘、面试,有诸多从业考试科目以及上岗培训课程,时间紧,任务重,将不会安心实习。如果在此学期安排大段时间的实习工作,可能会使实习工作名存实亡,形同虚设,不利于学生对个人时间的合理分配,对日后的就业工作无法起到良好的促进效果,甚至会影响就业。
(二)将实习贯穿于整个大学生活,分阶段实习将入校的交通管理本科学生的实习工作安排由过去的最后集中实习调整为各学期阶段性实习。在学生入学的第二学期,安排进行为期一周左右的实习工作,目的在于让学员们对交通管理工作在整体上有一个感性认识和实践上的初始工作体验,更让学员树立安全意识。在执法工作中,保护他人的安全和自身的安全都非常重要,“安全”是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在学员入学第四学期进行为期两周至三周的实习工作,目的在于使学生结合入校两年以来的理论知识进行中期的实践工作,把理论融合到实践当中。最后在学生入学后的第六学期进行整学期的实习工作,全身心地投入实习工作中,在实习工作中检验自己对于理论知识掌握的熟练程度,并充分了解交通管理工作的现实性,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创新性地开展工作。在经历三个阶段的实习后重返校园,回到课程学习中,这会使得学生能够充分了解自己在理论知识方面的欠缺以及在实践工作中自身的局限性。在学习中提高自己的知识素养,为日后投身于交通管理工作夯实基础。通过这样的实习工作,使即将步入社会的警校学员学会交通管理工作的方法,了解交通管理工作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积累一定的社会实践经验。
(三)用理论指导实践,用实践检验理论社会一切事物的发展都有其自有的规律,道路交通管理工作亦是如此。在工作中,我们只有不断地发现规律、掌握规律、运用规律,才能更好地开展工作,为出行人群提供安全、便捷的服务。人们通过认识规律、通过感知规律并运用于实践之中,再从实践中获取新的经验和认识,从而更好地指导实践。只有这样,才能使工作开展得更扎实,更有生命力。因此,毕业提前进行的交通管理实习工作,最能体现价值的地方在于通过在校学习转向社会实践,然后返回校园学习。这是一种从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到理论的循环和升华模式,这种模式的优越性与创新性是让学员将书本上的知识与社会的实习工作充分融合。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将个人的书本知识运用到工作实际中,在锻炼自己的工作能力的同时也培养了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真情实景地了解到在公安交通管理工作“威武雄壮”、“光鲜亮丽”的背后充斥着很多酸甜苦辣。通过个人的反思和每日的实习工作,使其更加明白脚踏实地、坚持不懈的重要性。积极接受实习单位指定的工作任务,认真地完成各项实习工作,无论自身擅长与否,也要保持积极肯干的工作态度,只要认真去做,努力去做,就会逐步适应工作、学会工作,使其在思想认识方面有更为突出的进步。然后返回学校查漏补缺,完善知识体系。完成这次由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到理论学习的循环和升华之后,学员的心理素质、身体素质、职业素质基本能够达到工作要求,具有一名正式干警的素质。
(四)构建完整的交通管理实践教学体系为了满足公安交通管理工作最基本的能力培养需求,交通管理专业必须形成一个基本实践能力与操作技能、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与专业技能、综合实践能力与综合技能有机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
(五)建设与交通管理实践工作对接的校内实训基地为了营造真实的交通管理职业环境,紧跟公安科技发展前沿,体现公安实用技术,在建设对接实训基地时要充分凸显“警学结合”的特性,按照交通管理工作的形势和环境来设计、建设校内实训基地,让学生在实情、实境、实例中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地进行系统、规范的训练,在模拟完成交通管理岗位的工作任务过程中,实现课堂无法完成的单项或综合技能的训练。要使校内实训基地充分发挥“实训”的作用,并使其逐步成为推进“警学结合”模式的实践领域。
(六)形成适应交通管理工作特点的实习模式为了适应交通管理工作常规性、服务性等工作特点,要求我们及时变革以往按部就班的固定毕业实习的方式,转向采取灵活实习的方式。要根据公安机关的实际需求,适时安排学生实习,形成开放性的实习教学模式,兼顾基层单位对交通管理警员补充的实际需要和提供学生进行交通管理学习岗位的现实要求。在提高了实习效率的同时,也使交通管理工作的实习效果更加明显。
四、在“警学结合”模式下交通管理人才的培养目标
(一)使学生能够充分认识到学无止境时展瞬息万变,各种科学知识日新月异,只有坚持不懈地努力学习各种理论知识,才能更好地融入交通管理工作的社会实践中,更好地适应公安工作发展的需要。
(二)使学生了解只有熟练地掌握各种业务技能,才能更好地投身于交通管理工作中只有多学、多看、多练,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各项公安业务技能。
(三)使学生认同“业精于勤而荒于嬉”的理念实践是不断取得进步的基础,通过交通管理实习工作不断地总结经验,提高交通管理专业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使其在实习中克服急躁情绪,积极、热情地对待每一项工作。
(四)“警学结合”的教育模式主要是培养学员总结经验、形成经验知识的思维模块,这一模块将弥补学员在校学习期间理论知识指导所引发的理论性思维模式在交通管理的日常工作中所遇到的交通问题是多元化的,有着极大的偶然性与突发性。在学员面对这些书本上没有的突发性工作任务时,理论便不能再满足学员在工作中的需要。警学结合的教育模式就是为了弥补这一不足而产生的。
[关键词]信息化;轨道交通设备;管理;应用
中图分类号:TU7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42-0357-01
引言
目前,我国几乎所有三线以上城市都将城市轨道交通纳入城市整体发展规划。随着轨道交通行业的不断发展,轨道交通设备的管理工作尤为重要,针对轨道交通设备专业多、种类多、数量大、分布广、集成化程度高的特点,单靠传统的手工管理模式已经难以应对这样庞大管理难度的设备系统。因此,有效引入信息化管理,建立一套完善的设备管理系统,通过预先确定的人、财、物等标准资源,实现设备维修任务的派发、记录,并共享标准化的作业程序、生成相关业务报表以及实现生产任务及成本等关键信息的统计分析工作,可以存储和维护公司的设备、资产和库存的相关数据,并根据信息数据安排维护工作,跟踪设备状态,管理库存和资源以及分析维修成本,可以实现对资产生命周期的全过程的管理,达到降低总体维护成本,提高整个设备资产利用率的目的。
1 传统轨道交通设备管理的缺陷
传统的设备维护管理方式是依靠企业员工进行手工式管理,这就造成诸多管理上的缺陷,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 设备基础数据难于收集,并且数据管理不够完善;(2)难以制定较为完备的设备维护维修及保养计划;(3)设备运行维护成本较高,且维护维修重复率也较高;(4)对设备维护维修过程性记录收集不完备;(5)难以对大量的备品备件进行跟踪控制,从而影响了对备品备件的存储量的合理分析。
因此轨道交通管理需要一套设备管理解决方案,为轨道交通建设及运营阶段的设备跟踪管理服务,对设备的全生命周期进行全方位的管理,设备资产管理系统(EAM)已成为解决设备管理问题的实际化应用,它已适应了现代资产密集型企业设备管理的需求。
2 EAM 系统阶段性建设
对于新建轨道交通线路,设备管理及企业信息化建设正处在起步阶段,根据信息化建设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的理念将EAM 系统的实施分阶段进行,根据轨道交通建设及运营状况及设备管理特征可将设备管理分为以下几个阶段进行实施:
2.1 建设时期
轨道交通建设时期设备管理特点主要以项目(设备)招标及投标管理、设备到货、设备验收及设备安装管理为主,在本阶段实现设备信息、供应商信息及设备台账的建立,包括档案管理(图纸、联系单等)等相关内容。图1。
2.2 运营时期
在轨道交通运营时期,系统设备投入正式运行,本时期的设备管理工作重点主要在设备的维修维护、巡检、备品备件管理、报表统计、财务对账等设备动态跟踪管理。但要考虑到不同层级人员的使用需求特点,对一线、管理和决策层的使用要有针对性的实施推进。
一般来讲,在运营阶段,设备信息系统需要实现以下功能。1、实现设备基础信息及资产信息的动态管理;2、实现设备全寿命维护活动的记录;3、实现设备备品备件信息的查询及跟踪;4、建立标准的设备故障信息数据库,方便故障修工单派发和故障信息的统计分析;5、将预防修维修计划录入到系统,实现预防修工单的自动派发;6、告知维修人员标准化的作业程序及安全注意事项;7、可以根据采集的基础信息生成所需要的报表;8、通过对报表中不同信息进行特定的操作,可以进行相关的统计和分析工作。
2.3 运营后期
随着运营工作的推进,组织架构、管理模式、工作流程及权限等会发生调整变化,对系统功能的需求也会不断增加和修改,会涉及到与其它应用系统进行整合、数据的迁移和备份等相关工作,同时可以实现数据挖掘及决策管理等功能。
3 轨道交通设备资产信息化管理系统应用
系统主体应用互联网三层结构,包括数据库、应用以及操作界面。
3.1 设备档案管理模块
设备档案管理是指对设备在EAM系统中进行注册,注册后可以实现对设备信息调整、查询。设备的档案建立要从设备筹备、招标、到货检验、质量检测、安装环节等几方面展开。
3.2 设备维护管理模块
通过EAM系统,编制各位设备的维护保养内容,保养项目的工作标准,保养完成后的质量检验标准,根据编制的维护保养的标准,编制保养计划,保养负责人,保养工作流程,保养使用工具和保养流程,记录维护保养的执行情况。
3.3 设备故障管理模块
通过EAM系统,建立设备故障维护跟踪单,从收到维护指令、维护备料,故障维修单填写,到设备故障处理完成,形成个完整的闭环状态。
3.4 工单管理模块
工单管理系统是EAM的核心功能。通过EAM系统的工单系统可以详细的查询工单计划和时间安排等信息,包括计划的维修工作步骤、人员、工具、耗材、费用、相关文档和故障等。用户可以根据情况制定工作流程完成计划、评审和批准工单。
4 轨道交通信息化设备管理系统发展
当前,轨道交通信息化设备管理系统发展形成了多样化的国内以及国际产品,例如SAP中的EAM模块等。该类产品技术经过不断的发展更为成熟。例如,广州轨道交通工程应用美国MRO公司开发的MAXIMO系统,同时深圳轨道交通项目也引入了EAM系统。当然,国外技术产品相对国内产品来讲其成本费用投入较高,而且管理理念也存在一定的差异。自主研发的国内产品由于起步相对较晚,因而较国际产品还存在技术层面的不完善性,主要通过定制开发与产品模式软件为轨道交通工程提供相应的产品与服务。
5 结语
总之,为契合信息时代综合需要,实现可持续发展,轨道交通工程设备管理应针对工作特征,有效引入信息化管理系统,采用现代化、自动化管理模式,创建完善的设备资产管理体系,方能提升工作实效性,提供优质、人性化的服务,创设显著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推进轨道交通项目管理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陈建伟.信息系统在香港地铁运营管理中的应用[J].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11.10(9).
[关键词]学年学分制;教学计划;课程组;结构化;动态
0引言
据调查在1999年之前,高校扩招年均增长都在8.5%左右。“自扩招以来,中国每年普通大学本专科招生人数已从1999年的160万人增加到了2004年的447万人,在校生人数从413万人增加到1334万人”,适龄青年受高等教育的比例也从1991年的3%上升到2003年的13%,从世界排名第131位,上升到第114位。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已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为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高校每年都在不断地设置新专业,这给我们在教学计划管理方面带来了很大的挑战。因此,为了实现教学计划管理工作的科学化、高效化,掌握学院对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情况,有必要研究教学计划管理信息平台。
1教学计划管理系统研究现状分析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高校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以及网络的普及率得到了明显提高,同时也改变了管理工作的方式,使越来越多的管理者摆脱了繁重的工作。就教学计划而言,实际上就是计划学生应该修哪些课程,我国大部分高校都已经建立了自己的管理平台。但是这些平台并没有从教学计划申报审批等一系列流程来考虑,教务处是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管理部门,教学计划在很大程序上体现了一所学校的办学特色和办学思想。作为教学计划的管理单位应该拥有一套适合教学计划管理的综合信息管理平台,这样不仅能实现信息化管理,极大地提高工作效率,也能够有力推进教学计划的修订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2动态教学计划管理思路
本文提出的动态教学计划管理是指从“柔性”的角度出发,所谓教学计划的“柔性”,是指培养对象、培养过程、培养内容,教学节拍的随时调整性[1]。特别在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新时期,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不断推进下,认真研究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分析在不同时期社会人才需求的变化,确定不同时期下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制定可行的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的调整是关系到整个教学进程的重要环节之一,直接关系人才培养质量好坏。以下给出动态教学计划管理的流程图,如图1所示。
3教学计划结构化管理模式的概述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社会对人才需求的不断变化,高校每学期都要进行教学调整,每作一次调整,教学计划就要修改一次,这会极大地浪费人力和物力。教学计划管理存在着复杂、数据量大、出错率高等特点,我们把教学计划管理分为素质教育平台管理、专业教育平台管理和实践教育平台管理。学生在大学期间应该修的哪些课程,在以上三个教育平台上以课程组的形式进行管理。课程组具体又分为:公共必修课课程组管理,公共选修课课程组管理,学科共同课课程组管理;专业教育平台管理下分为:专业基础课课程组管理、专业课课程组管理、专业选修课课程组管理;实践教育平台下分为:实践教学课(含入学教育、毕业论文等)课程组管理。教学计划管理平台结构如图2所示。一份好的教学计划,要务实,可操作,使学生学习、习惯方法等各方面真正受益,将每个想法落实到实处。我们从学科教学出发制定结构化的符合本专业班级的教学计划,有以下几个步骤:(1)根据高校各专业的学科性质,以班为单位针对学生学习情况提出需制定的教学计划平台信息,具体到教学计划有哪些教育平台,教育平台由哪些课程组组成。(2)优化课程组。挑选可以组成教育平台的课程组,按照课程组中课程的内容、课程重要度、课程难度、相关课程组等条目对课程组进行优化。(4)合理编排优化课程组在整个教育平台中出现的顺序。整理这些课程组之间的逻辑关系,以单支结构将这些课程组串联起来,组成教育平台必须的课程组。(5)合理组建教学计划中的教育平台。社会需要的是有真正实践能力、有创造力、全面发展的通才,是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根据其特点组建教学计划必须的教育平台,最后生成教学执行计划,即执行计划课程组。教学计划管理平台构建如图3所示。由以上步骤构建的教学计划管理平台更注重对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的培养,更突出课程组和班级相关联的特性,把教学计划的制定和各专业班级紧密结合,这样制定教学计划,可以帮助教师按计划、有标准、有步骤地进行教学工作。同时,也能根据学期教学内容,针对班级学生的情况有目的地研究教学思想、教学方法,明确教学任务、教学目标、教学重点与难点,明确每月、每周乃至每课时应该做什么、怎么做、做到什么程度。结构化课程组和班级相关联管理模式的出现,特别是在我国精英教育与大众教育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过程中,能共同满足社会对人才类型和层次的立体需求,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4教学计划管理信息平台设计原则
(1)平台整体性和开放性原则。在本系统平台设计时充分考虑教务处和各学院及系之间的关系,注重各种信息资源的有机整合;既考虑安全性,同时也考虑具有一定的开放性,把握好信息共享和信息安全之间的关系。(2)数据安全性和保密性原则。在该平台设计时把安全性放在首位,既考虑到信息的充分共享,也考虑了信息的保护和隔离。系统在各个层次对访问都进行了控制,设置了严格的权限;每学期的教学计划信息作为学校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参考数据,充分利用日志、健全的备份和恢复策略增强数据的安全性。(3)平台的使用简洁性、易用性和可扩展性等原则。客户机可支持图形化界面,以方便用户的使用。同时平台的设计也充分考虑扩展性原则。(4)平台的使用动态性原则。在教学计划管理过程中,根据毕业生的就业率结合当时社会人才需求来调整新入校学生的专业教学计划,同时在学生学习过程中也能即时跟踪当前社会人才需要的动态性及近几年人才需求变化前瞻性来动态调整教学计划。以符合当前高校教学计划管理的规律,提高其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
5系统功能设计
5.1登录模块
校级教务管理人员和院级教务管理人员:系统运行时,只有登录正确的用户名和密码才能成功登录本系统,同时该系统对数据操作进行了数据参数化,避免了许多网络攻击,登录系统后,系统会自动判断当前用户类型,决定具有的用户权限和相关的操作权限。
5.2查询模块
校级教务管理员:可实现组合条件查询,可按年级、专业、班级查看教学计划和执行计划情况。其中包括教育平台信息、课程组基本信息,课程组内课程信息、课程组执行指定的专业、班级信息等。院级教务管理员:可查看本院各年级、专业班级的教学计划及执行计划情况,即计划课程组和执行计划课程组信息。
5.3审核模块
院级教务管理员对执行计划课程组内的课程修改后,校级教务管理员需对执行计划课程组进行审核,其中包括执行计划课程组的课程审核、执行课程组的合理性、课程组学分要求等。
5.4统筹管理模块
校级教务管理员在安排新学年教学计划前,按招生计划导入新生班级信息,并通知督促各学院教务管理员及时参考往年计划制定新生教学计划。各学院完成后校级教务管理员关闭教学计划制定系统,选择非工作时间启动执行计划生成教学任务。生成执行计划后,进入执行计划维护阶段,不得再修改教学计划。
5.5教育平台管理模块
可对教学计划中的教育平台信息进行管理,对其可实现添加、修改、删除功能。
5.6计划课程组及执行计划课程组管理模块
可实现对教学计划和教学执行计划中的计划课程组、执行计划课程组管理,可编辑课程组的类型、课程组名称、课程组代码、课程组学分要求、门数要求等信息。班级的执行计划变更通过向该班级应修课程组列表增减已经通过审核的课程组来完成。
5.7执行计划及教学任务
生成管理模块可生成执行计划和教学任务,同时还可根据教学任务生成选课数据,最终实现学生网上自主选课。
6系统主要功能实现
本系统可直接产生教学执行计划课程组并可查看与之相关联的专业班级情况,可对教学执行计划课程中的课程和相关联专业进行编辑,大大地提高了教学计划管理的工作效率。
7结论
研究设计的教学计划管理系统,将学校及各学院独立的教学计划管理变为统一的管理模式。采用了结构化的课程组与班级相关联模式来进行动态管理,并利用其流程约束规范了教学计划的制定、申报、变更、审核、反馈、统计、分析等工作环节,从根本上实现了教学计划管理工作的制定申报管理、审核管理、信息管理的电子化。同时,该系统针对现代大学学年学分制教学管理特点开发,功能模块具有很好的通用性及开放性,同时对于不同层次高校的特殊要求具有非常方便的可扩展性。
作者:雷超群 李俊杰 张海涛 邱 静 单位:云南农业大学
参考文献:
[1]杨竣辉,罗家国.学分制下动态教学计划管理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江西理工大学学报,2009(8):81-83.
[2]邵青山,韩永红.基于校园网的高校教学计划管理系统开发[J].电化教育研究,2009(3):53-55.
[3]贺展,刘菲.基于C/S和B/S模式的高校教务管理信息系统[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6(11):86-88.
(一)学生管理子系统需求分析
学生管理是教学管理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生人数多、专业覆盖面宽、专职工作人员少的现实情况下,采用网络化、信息化管理尤其重要。其管理内容包括:录取与注册、班级管理、学生学籍管理等。新生电子注册后,按班级每生还生成一个顺序号,是该班学生的名单的顺序,也是有关部门印制考勤表、成绩单的依据,也方便任课教师的成绩录入。班级管理是按照预定学生人数组成班级。数据库中,班级信息包括专业、班级名称、班主任教师姓名及联系方式、班级人数、男女生人数、教室位置、宿舍分布情况等,同时建立班级奖惩数据库。
(二)学籍管理子系统需求分析
学生学籍管理是一项复杂、繁琐的工作任务。在人工管理条件下,工作量巨大,也常常由此而造成某些资料的遗缺。教学管理系统以强大的数据库系统为支撑,将新生注册、教师成绩登录、奖学金名单拟订以至补考、奖惩等均与学生数据库直接链接,遇学生转班、休学等情况,其学号不变,所有记载无需转换,即可真实记载该生在校学习的整体情况。学生毕业时,按照相应打印功能,将学生个人成绩单、奖惩等有关入档的内容直接打印,经学校签章后入档,工作十分简便。
(三)系统管理子系统需求分析
系统管理是教学管理信息系统的一个重要环节,整个系统安全的安全性在很大程序上决定于系统管理子系统设计的科学与否。它主要涉及的内容为:用户管理、密码管理、数据备份、数据删除等。教学管理信息系统要为各级用户的权限设置非常灵活的接口。所以系统管理子系统要根据各类用户的不同工作特性进行用户权限设置、密码复杂程度设置、数据库备份机制、数据删除管理机制等。
二、教学管理信息化系统设计与开发
(一)系统体系结构
管理信息系统体系结构主要包括为客户/服务器(C/S)模式和浏览器/服务器(B/S)模式。C/S模式把系统的处理任务在客户端与服务器端之间进行分工合作,实现整体性能优化。在这种体系结构下,服务器中依次安装着多用户或多任务操作系统、网络通讯软件及SQLDBMS,数据处理部分,由客户端和服务器端共同承担,这就使系统的性能相对以前的结构有质的提高。缺点是开发费用较高,系统的构成部件较多,因此发生故障的可能性增加。且故障定位较困难,维护困难。B/S模式是一种以Web技术为基础的新型的MIS系统平台模式。远程数据服务实现了对用户界面、逻辑规则、数据服务的逻辑分离和独立封装,可重复使用、易于管理、升级、可跨平台,因此,教学管理信息化系统应采用浏览器/服务器(B/S)模式。
(二)数据库管理系统
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是指对数据进行管理的软件系统,它是数据库系统的核心,它与数据库系统中的各个部分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对数据库的一切操作都是在数据库管理系统的控制下完成的。数据库管理系统的主要目的是使数据作为一种可控制、可管理的资源,从而为各种用户所共享,增进数据的安全性、完整性和可用性,提高数据的独立性,它也是用户的应用程序与物理数据库之间的桥梁。SQL语言结构简洁,功能强大,简单易学,是一个通用的功能极强的关系数据库标准语言。通过对以上各种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分析比较,根据教学管理信息系统的具体特点和要求,本系统与采用了关系型数据库管理系统SQL。
(三)软件平台
关键字:轨道交通;网络化;应急管理模式
中图分类号:U213.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引言
目前我国经济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从农村走向城市。加上城市自身人口的发展,车辆的迅速增长,交通设施严重匮乏且陈旧、城市网的不合理布局已经不能适应整个城市发展,一系列因素导致城市交通堵塞、秩序混乱,特别是高峰期间,人流量,车流量已经使道路不堪重负,车辆行驶难,路边违章摊点,不遵守交通规则等现象都使城市交通越来越难以管理。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应对这一问题,城市轨道交通应运而生。
1.我国轨道交通网络化应急管理模式现状1.1轨道交通网络化应急管理模式简介
城市轨道交通是一种有固定路线,铺设固定轨道,配备专门列车再由人员操作的运输方式。城市轨道交通是城市公共交通的主干线,它具有运输量大、比较准时、运营成本低、对环境污染小、合理利用空间、节约资源、同时具有较高舒适性和安全性等特点。大中城市中较为适应。城市轨道交通种类繁多,目前的城市轨道交通有轨电车、地下铁道、轻轨道交通、市郊铁路、磁悬浮交通等。(1)有轨电车全在街道上行走,列车只有单节,最多亦不过三节。另外,某些在市区的轨道上运行的缆车亦可算作路面电车的一种。 由于电车以电力推动关系,车辆不会排放废气,因而是一种无污染的环保交通工具。(2)地下铁道专指在地下运行为主的城市铁路系统或捷运系统 (3)轻轨是在有轨电车的基础上改造发展起来的城市轨道交通系统。 (4)市郊铁路,指的是建在城市内部或内外结合部,线路设施与干线铁路基本相同,服务对象以城市公共交通客流,即短途、通勤旅客为主。 (5)磁悬浮交通是一种非轮轨黏着传动,悬浮于地面的交通运输系统。
1.2我国轨道交通网络化应急管理模式现状
轨道交通在城市交通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它为我们的出行提供了便利,但是任何事物都不是十全十美的。轨道交通基建、车辆系统工程造价高,一次性投入大,涉及面广,对土建、车辆、电气控制、信号系统等方面的技术要求非常高,风险较其他形式交通工具大,因为投入大,限制了民营私营企业进入,不利于竞争。在轨道交通使用过程中,突发自然灾害,恐怖袭击以及设备不能正常运行等情况都会影响交通的正常运行,并且遇到突发事件后,由于轨道交通人员比较密集,对于疏散人员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很大困难。目前多数城市在轨道交通网络化应急管理模式只是在事故发生后吸取教训,或者是仅仅依靠个人经验对事故进行分析与管理。这种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模式,比较被动,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2 轨道交通网络化应急管理模式的构建与运作模式2.1轨道交通网络化应急管理模式的构建
城市轨道交通由于具有人流高密度,运营高频率,运行高强度等特点,再加上牵扯部门较多,对于技术要求较高,在运行过程中不管哪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对其产生重大影响。如何保证其安全运行,如何有效合理的建立轨道交通网络应急方案,防患于未然已经变得刻不容缓。过去的“以人为中心”管理模式,已经不能应对突发事件的发生,这就需要寻找这样一个合理有效的方案:根据轨道交通的特点,应该运用高精尖的网络技术和专家队伍建立一个轨道交通网络应急平台。做到事前预测,事中积极处理防止事故扩大,事后做好处理工作,在最短时间内恢复生产,减少不必要的损失。遵循以人为本,科学决策;统一指挥,职责明确;相互协调,有效应对;平战结合,常备不懈的工作原则。
2.2 轨道交通网络化应急管理的运作模式
针对轨道交通的特点各大城市提出了不同的运作模式:
北京:管理模式有指挥线网中心与控制线路中心两种,实行只是监管而不去控制的模式。
深圳轨道交通网络化应急管理的运作模式有三种:(1)平时日常工作中只是进行监管,只有的突发事件时进行必要控制;(2) 平时日常工作中只是进行监管,在突发事件时不进行控制只是适度指挥;(3)平时日常工作中只是对一些范围进行监管,在突发事件时不进行控制只指挥。
上海:对整个线网和线路进行分散控制,发生突发事故时处理较困难。以政府为中心,建立由公安、消防与专家等一系列应急办事与工作机构,形成应急指挥与网络协调进行结合的模式。
天津建立应急预案,面对突发事件,根据应急预案中所储备的知识,如何进行指挥等内容再由相关人员进行处理。成立应急指挥中心,第一时间内快速准确的向上级反映事故。
香港应急模式实行一条线路一个控制中心,各个线路互不关联的模式,一旦发生突发事件难以进行统一协调指挥。
3 轨道交通网络化应急管理模式所存在问题与完善措施3.1轨道交通网络化应急管理模式所存在问题
由于目前应急模式只是处在探索状态,难免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
(1)人员素质差,发生突发事件时处理的手段比较落后,只是片面的处理分析事故产生原因及事后的应对措施,只是对本次事件进行总结,不能防患于未然;(2)网络技术的滞后,网络信号容易受到自然灾害和人为因素影响,往往在遇到突发事件时不能及时、快速和有效的传送信号;(3)缺乏高科技人才,很难从根本上制定一套合理有效解决问题的应急方案。
3.2轨道交通网络化应急管理模式的完善措施
(1)建立网络应急平台由线路控制、应急指挥与线网控制组成。建设、完善相应的应急系统平台,保证日常监管实效和提高应急处置效率。它是通过突发事件进行应急处理与指挥,它能迅速对突发事件进行掌控,在日常运作中对经常检查与管理。
(2)网络应急平台对于突发事故能实时监控,减少损失起着重要作用,它的核心是为了解决生产实际难题,目的是解决突发紧急事件并实现与外部承上启下的控制。由原来“以人为中心”主观推断到现在建立应急管理系统,从各个角度分析问题,提高人员素质,加强信息化管理。
(3)加强政府监管,在轨道交通出现问题时,集中统一指挥管理,任务分配到相应部门;同时理清各部门之间关系,做到安全、有效、快速处理突发事件。
(4) 各个轨道线路和线网紧密联系,建立统一指挥中心,面对紧急状况时能在第一时间有效快速进行指挥。
(5)制定市轨道交通网络化运营应急指挥管理预案,并对地铁设备事故、自然灾害事故、公共卫生及社会安全事件、突发性大客流等事故和事件进行必要的桌面推演和实操演练,全面提升应对各类轨道交通突发事件的综合协调和应急处置能力。
(6)积极学习和借鉴国外成熟的轨道应急方案,组织开展轨道交通应急宣传、培训和演练工作。开展应急预案体系建设,加强宣传安全教育提高全民意识。制定应对轨道交通突发事件的宣传计划,编写相应的应急宣传资料,并会同有关部门通过图书、报刊、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广播、网络、电视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应急法律法规和应急常识,开展市轨道交通突发事件应急宣传工作。
(7)对于轨道运行中的隐患进行举报反映,做到奖罚分明。同时,加强法制建设,制定相应法律法规,保证轨道交通应急方案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能得以顺利实施。拟订轨道交通突发事件应急处置专项预案,指导、督促检查各区、各部门及相关单位根据专项预案制定并组织实施应急处置预案。
(8)与电台、电视台、气象台、机场、港口、铁路、公交等单位的信息沟通制度,确保信息共享,适当、有序地向社会公布轨道交通突发事件信息,做好舆论引导。
4小结轨道交通逐渐成为城市运输的生命线,具有加快城市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增强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作用。但是对轨道交通突发性事故如何处理,建立怎样的网络应急模式逐渐成为日后工作的重中之重。
参考文献
[1]李琪. 政府应急管理机制建设与应急演习及应急救援预案编制使用手册[M].北京:中国管理出版社,2007
[2]黄典剑,丁文喜. 突发事件应急能力评价——以城市地铁为对象[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06
[3]张小明. 公共部门危机管理[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