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家务劳动过程和感受

家务劳动过程和感受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家务劳动过程和感受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家务劳动过程和感受

家务劳动过程和感受范文第1篇

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努力把作文基本功训练渗透到学生生活中去,而不是局限在一周两节的作文课内,不囿于老师命题学生做的习惯做法;努力让作文回到学生生活中,成为学生生活中的必需;努力为学生展现生活情境,提供作文题材,提供语言描述的对象,激发他们的作文动机,以此体现生活是语言的源泉。

一、校园生活的教育性――记录多彩的童年

丰富多彩的活动,奋发向上的精神面貌,朝气蓬勃的学习生活,充满童情、童趣的生活情景,具有个性的、天真活泼的同伴……而展现在学生的面前,这些孩子们熟悉而又倍感亲切的校园生活,每天陪伴着孩子。校园生活蕴涵了丰富的教育因素,为孩子们描摹多彩童年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在作文训练的安排上,除了让学生描述可爱的校园,慈爱的老师,好学上进、热心助人的同学,丰富多彩的课余生活外,教师还应注意把作文训练同各科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寓作文训练于其他学科教学之中,让作文成为各科学习的有机组成部分,既提高学生各科学习的积极性,又激发学生“想说出来”的欲望,培养学生作文的兴趣和爱好。

譬如,作文课上可创设科学课的实验教学情境。以小实验“烧鱼”为训练过程分四步进行:

第一步:激发学生兴趣,提出观察要求:“同学们很喜欢做科学小实验,今天我们在作文课上也做一个小实验。老师做实验时,你们要认真看、认真听、仔细想。实验完了,要请同学们告诉我,这个小实验可以取怎样一个名字?需要哪些实验器具?老师是怎么做实验的?在老师做实验的时候,你看到什么变化?从这个小实验中,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第二步:向学生介绍实验所用器具和材料;

第三步:教师演示实验,指导学生观察试管里的水和小金鱼有什么变化。实验结束,引导学生具体叙述刚才看到的情况;

第四步:教师再次实验,学生一边看,同桌或四人小组可以轻声说说。实验结束,请学生回忆实验全过程,把老师是怎么准备的、如何做实验的、试管里的火和小金鱼有何变化等连起来叙述。先同桌互说,再四人小组交流,最后指名说说,师生共同评述、修改,最后写下来。下面是其中的一个片段:

……

张老师“哧”的一声擦着了火柴,小心翼翼地点燃酒精灯,并把酒精灯移到了靠近试管底部三分之一处。

我两眼紧盯着试管,注意地看着小金鱼的动静。看着一闪一闪的火焰,我真为小金鱼捏了一把汗。一分钟,二分钟,三分钟过去了,试管开始冒气泡了,慢慢地,试管上端的水沸腾了。再看看底部,小金鱼却若无其事,小嘴一张一合,正悠闲地游着。

……

正当我们叽叽喳喳吵个不停时,张老师揭开了谜底。原来一个小小的实验还有这么深刻的科学道理。我暗暗下定决心,我要认真学习,以后去攻克科学上的难关。

可见,作文教学和各科教学有机结合,既提高学生对其他学科的学习兴趣,又能激发学生勤于观察、乐于表达的兴趣,更好地发挥校园生活的教育性。

二、家庭生活的情趣性――展现幸福的生活

家庭生活以其朝夕相处的亲人,充满温馨的真情,丰富多彩的家庭活动,充满了情与趣的幸福时刻……家庭生活更为学生所熟悉。学生面对的是亲人,经历的是日常事物,事情虽小但都能给学生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一切都是美好而令人难以忘怀的。家庭生活的丰富性,为孩子们写出家庭生活的情趣性提供了保障。

作文训练前,教师可预先布置任务:向家长学习一种家务劳动,要求学生在家长的指导下独自完成,并把自己的劳动经过与体会向爸爸妈妈说说,最后用作文的形式把它记录下来。在同学间赛一赛,谁做得最好,收获最大。有了明确的要求,同学们都能向父母请教,认真观察家务劳动过程,虚心学习,不放过每一次的实践机会,有的学会了洗衣服,有的学会了做菜,有的学会了整理房间,有的学会了买东西……大家学会了很多家务劳动,交流起来滔滔不绝,都感到学会一种劳动是很愉快的。结合作文的训练要求,都能把家务劳动的情趣记录在自己的作文本上,保存在自己的记忆里,保留下童年幸福生活的瞬间。有一位同学整理房间后是这样感叹的:“今天的劳动虽然累得我腰酸背疼,但是我看到了一尘不染的地面、光亮的桌子、整齐的床铺,心中依然充满了欢乐,回想起爸爸妈妈劳累了一天还要整理房间,他们真是太辛苦了,今后我要多做家务,减轻爸爸妈妈的负担。”通过做与写相结合的训练,学生受益匪浅,在真正体会家庭生活的幸福与温馨的同时,培养了学生写作的能力。

三、自然生活的审美性――抒发独特的感受

自然生活广阔而富有美感,万物竞生的生机勃勃的画面,四季变幻的万千姿态和神秘奇异的景象,一切都是那么美丽和迷人,它给孩子们带来美的享受、生活的欢乐和智慧的启迪。教师在进行作文训练时,紧紧围绕自然生活的审美性,给孩子们以美的熏陶,给孩子以美的享受,让孩子们在自然生活中感受到美是无处不在的。

在进行描述自然生活的作文训练中,笔者努力尝试“发现美――描述美――想像美――创造美――感受美”的作文教学和训练的模式,把学生带进大自然,让学生在自然生活中去发现美、感受美,从而使自然生活美和语言文字美得到和谐的统一。《秋天的田野》《门前的小河》《雪地美景》《上学路上》等等都是描写孩子们多彩童年的好题材――学生熟悉的生活、学生喜欢的生活。充满生活情趣的自然生活,更能调动学生写好作文的自觉能动性。在不断的实践中,学生的观察生活、欣赏美的水平逐步提高。引导学生在自然生活中,发现美的形象,描述美的表现,进入美的想象活动,创造想象中新的美的形象,抒发爱美的激情,表达美的理念,正是我们在自然生活中进行作文训练始终追求的目标。

家务劳动过程和感受范文第2篇

檀传宝:劳动教育对于今天的中国非常重要,它的重要性大体可以从以下三个维度去考虑。

第一,从社会问题的角度考虑。你会发现如今在中国,很多社会的病态都与劳动教育开展的成效不高有密切关联。比如,一些人为富不仁,一些人一心想赚快钱,还有很多人喜欢炫富,等等……这些社会乱象背后的逻辑,其实都是不劳而获或是少劳多得。或者,我们从特定角度看,很多社会病态都可以归因于与劳动有关的价值观的偏差,需要通过在全社会确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去克服。

第二,从社会发展的角度考虑。正如你在问题中所说的,现在咱们国家的GDP已经跃居世界第二,很快将会成为第一。我们的人均GDP也已超过7,000美元,达到中等收入国家的水平。可以说整个社会包括我们的教育都处于一个转型升级的过程中。那么,当我们告别了以体力劳动为主导的旧时代之后,有一些课题会变得越来越重要。比如,随着社会越来越发达,脑力劳动的比重会不断增加,但最基本的体力劳动的成分依然存在。那么,在当今这个时代我们应该怎样去定义劳动教育所说的“劳动”呢?究竟怎样的社会安排才更有利于让人们在诙中获得尊严、拥有劳动的光荣?应当怎样让青少年乃至整个社会看到体力劳动、脑力劳动的价值与意义?直面、回应这些课题,在这个时代已经非常迫切、重要。从更积极的角度看,一个能够拥有劳动意义感的劳动者可以更愉快地生活在这个世界。让全体国民特别是少年儿童认识到劳动的意义,从而愉快地劳作在共和国的大地上,这对于新时代中国人生存质量的提升更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三,从教育本身的角度考虑。我们强调劳动教育是社会主义教育最重要的特征之一。一方面,根据马克思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理念和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社会主义教育本来就特别重视劳动教育;另一方面,一个最根本的理由,社会主义运动说到底是为劳苦大众主张权利的,是以承认劳动和劳动者的价值为非常重要的价值原则、教育原则的。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的原则,让劳动者克服劳动异化状态,摆脱剥削压迫、过有尊严的生活,这本来就是整个社会主义运动最为根本的一个诉求。从价值体系上讲,无论是十月革命后的苏联还是今天的中国,崇尚劳动价值、追求劳动创造、尊重劳动创造的主体――劳动人民,都一直是最核心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在教育体系中,这可以说是社会主义教育明显区别于资本主义教育形态的标志性特征之一。所以,如果我们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办真正的社会主义教育,按照讲的“不忘初心”,劳动教育就应该引起所有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劳动教育的内涵可以说是十分广泛的,内容也很丰富,包括了劳动技术、社会公益劳动、家务劳动等等。在您看来,当前我国中小学开展劳动教育,主要应该包含哪些方面的内容呢?

檀传宝:你提到的这些都是劳动教育的具体形态,但是形态的划分标准不一样,比如说以场域划分的话,就包括家务劳动、学校劳动活动、社会公益劳动等等。我更多的是想谈另外一个标准,我觉得无论是在学校、社会还是家庭中,劳动教育的内容可以分为两方面:一方面是外显的部分,比如说在劳动过程中学一些劳动技能、产出一定的劳动产品等等;另一方面,我认为之所以要开展劳动教育,在外显的部分里面隐含的东西才是最重要的,那就是正确的劳动价值观的培养。劳动教育固然要学劳动技术,应该有劳动产品的产出,但是对于学生发展来讲,最根本的目标不是要生产多少产品,而是确立劳动价值观。在的价值理论里,非常崇尚和强调的一些原则,比如说历史唯物主义学说所强调的劳动创造世界、劳动创造人本身、劳动创造历史;政治经济学理论中强调劳动是一切价值的基础,以及按劳分配、多劳多得、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分配原则;教育理论强调体力、脑力的结合,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原则,等等。开展这些劳动价值观的教育对于孩子的健康发展是十分重要的。就是说:劳动教育要特别注意让孩子通过参与劳动实践,体会到劳动的价值和意义,学会珍惜劳动果实,尊敬劳动人民。我认为当前我国中小学开展劳动教育最根本的出发点应该是这个。

:您认为劳动教育最根本的是进行劳动价值观的教育,那么我们应该如何通过劳动教育,让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劳动态度和劳动习惯呢?

檀传宝:真正要把劳动价值观、劳动态度和劳动习惯建立起来,当然是要靠学校来进行相关的教育。但仅仅依靠学校是不够的,我觉得还有非常关键的一点是社会风气和家长的观念要有所改变。如果社会本身风气就不好,比如我们在网上经常看到“富二代”炫耀其不劳而获的生活,居然还有很多人羡慕不已,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学校想要有效开展劳动价值观教育,肯定会遇到重重阻力。另外,很多家长在心底其实并不认为劳动观念是重要的,认为只要学习好,孩子在家里就可以什么都不干。在这种情况下,谈怎么培养孩子的劳动习惯就会很困难,因为在家庭生活中根本没有加强劳动教育的土壤。

对学校教育来讲,我觉得有两点很重要。第一,劳动教育本身要在学校的活动课程体系中占有一席之地。第二,在整个学校文化中确立崇尚劳动的价值观应该成为当前学校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如果学校文化里本身就存在大量不尊重劳动的现象,那就算是学校有劳动课,作用也会很有限,因为在日常生活里学生根本体会不到劳动的意义与价值。所以,我认为社会氛围的改变,包括学校文化环境的改变,在孩子成长的环境中形成一种崇尚劳动、热爱劳动的风气,比开设多少劳动课程更为重要。

:当前在我国中小学劳动教育被弱化、被边缘化也是不争的事实,甚至还有老师将劳动作为惩罚学生的一种手段。您认为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如何改变劳动教育被边缘化、被异化的现状呢?

檀传宝:目前可以说劳动教育的异化和边缘化非常厉害。我认为主要有三种表现:

第一,把劳动看成是一种惩罚,比如迟到了罚做一周的值日等等。劳动本身是非常美好的一件事,但是当劳动和惩罚等负面心理体验建立联系的时候,就是反劳动教育而不是劳动教育。这是劳动教育的第一种异化。

第二,把劳动教育异化为学习一种技能。设想一下学生花很长时间只是学会怎么剪纸,若这一学习经历对他的课业成绩、身心健康没有太大作用,这样的劳动教育肯定会被边缘化。通过劳动生产和实践的确应该、也有可能学到某种技能,但是劳动如果仅限于技能的学习,而有些技能高考又不需要,这样的劳动教育怎么可能不被边缘化呢?

第三,把劳动教育异化为一种娱乐,比如一些毕业班学生平时学习很辛苦,所以学校会组织他们去参观一下工厂、农村,当作生活的调剂,这就更没有意义了。现在很多学校每年都会有一些劳动安排,认为这就是带着学生开展劳动教育了。其实所谓的“劳动安排”,基本就是一学期甚至一学年用一天或半天时间带学生“活动”一下,而这就同时意味着平时学生都不会做这些“劳动”的“活动”……这样的劳动教育,效果当然会极其有限。我们可以看到,上述这三种思维或异化、或窄化了劳动教育的功能。

这就回到了刚才的问题,劳动教育在学校里边缘化,甚至有的学校根本就没有劳动教育,我觉得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大家对劳动所蕴含着的最重要的教育价值没有清醒的认识。劳动教育其实有时候只是要还原某些人生的常识。例如,如果所有人都不种庄稼,面包从哪里来呢?这是常识,但问题是现在很多人会忘记,一心想着不劳而获,不愿意通过辛勤劳动去创造价值。其实,劳动教育也可以有使人愉悦的功能。但劳动教育真正的愉悦,应该是对劳动过程、劳动果实的欣赏带来的那种精神性愉悦。在帕夫雷什中学,曾经有个非常重要的节日叫面包节。孩子们种的头一茬麦子收获以后,磨成面粉做成面包,苏霍姆林斯基会让孩子们请自己的家长来品尝。这个时候孩子们的愉快真正是劳动的喜悦――由他们亲手种植的小麦做成面包的那种芬芳,是劳动的芬芳,能够鼓励孩子以后再去进行新的劳动,而不是肤浅的认为,劳动就是我学习累了、去放松一下,那不是真正的劳动的愉悦。

:虽然一直以来学校都有开展劳动教育,比如开设劳技课、组织劳动实践活动等,但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面对这种情况,您认为中小学的劳动教育究竟应该如何开展,才能够真正达到劳动教育的目的呢?

檀传宝:学校劳动教育的效果不好,最主要的原因还是教育工作者对劳动教育的本质不清楚。教师可能模糊地知道劳动教育很有必要,然后就M织学生开展几个相关的活动,但可能还并没有真正意识到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实际上劳动与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方方面面都有关系。以劳技课举例来说,如果认真去安排的话,可以大大促进孩子各科学习的内在动机。教师要让劳技课变成孩子日常学习生活的一个综合应用的领域,思考孩子在数学、物理、化学、历史、地理等等这些课堂上学到的东西,有哪些在劳技课可以用得上?这样就既有劳动教育,也强化了孩子课堂学习与社会实践之间的内在关联。劳技课的设计应该是这样的思路,而不是只学一个剪纸或者陶艺就叫劳技课了。因此,我是主张劳技课更多的应该是校本的,学校根据孩子每个阶段的学习情况,思考哪些知识可以应用,再去设计劳技课,才是正确的思路。

学校开展劳动教育,专门的活动和课程肯定是必要的,但是不能仅仅通过这一种渠道去实现劳动教育所有的任务。如果我们的教育工作者真正意识到劳动教育的意义,就会明白并不一定非要花很多专门的时间去完成某一个专门的活动,道德与法治、历史课、语文课、班团活动、师生交往中,都可以渗透劳动教育的理念。

除了开展专门的劳动教育课程和活动,在这里我还想强调两件事。

第一,教师的教育观念要跟上去。比如现在很多老师本身已经没有劳动光荣的观念了,甚至有些老师特别羡慕那些不劳而获、挣快钱的生活方式。在这种情况下,怎么能够指望他对孩子有正面的劳动价值观的引导呢?所以,教师一定要确立正确的价值观、教育观,这对劳动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第二,相关课程的建设要跟上去。比如说历史课,过去的历史教育特别强调劳动人民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作用,那现在我们是不是也要考虑到这一点?如果历史课就只讲帝王将相,而劳动者在历史中的意义完全被人忘记,那肯定是不对的。无论是历史或其他课程,都要注重挖掘劳动教育的素材。

这两点非常关键,因为如果教师本身没有确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念,或者劳动教育的价值观不能渗透到学科教学里,只是偶尔带学生去专门劳动一下又有什么意义呢?如果是那样,可能劳动课甚至都带有反劳动的性质了――因为大家体验到的只是劳作的辛苦,却感受不到其中的价值,孩子们就更不愿意劳动了。所以归根结底,整个教育系统要确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各科教学都应该配合,再加上专门劳动教育的课程安排,才是学校开展劳动教育的有效路径。

:您谈到教师对劳动教育的正确认识十分关键,那究竟如何才能够让广大教育工作者充分认识到劳动教育的价值和重要性,进而实践您刚才所说的劳动教育的有效路径呢?从教师专业能力提升的角度,您又有哪些建议?

檀传宝:要让教育工作者对劳动教育的价值有正确的认识,我觉得应该考虑以下几点。

第一,劳动教育要从保障社会主义教育性质这个角度去看。所有中国的教育工作者都要清楚地意识到,劳动教育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是保证社会主义教育性质的非常重要的方面。

第二,劳动教育要从孩子的健康人格成长这个角度来讲。如果孩子从小就抱有不劳而获的想法,他将来必定会非常自私,那样是不会真正幸福的。如果一个人一生都没有体会到劳动的意义,人生将是非常悲哀的。而引导孩子过有创造性的、充实的人生,能够拥有健康的精神人格,是不能离开劳动教育的,教师也一定要认识到这一点。

第三,劳动教育要从社会改造的角度去重视。正如我刚才说的,现在有那么多社会病态其实是因为人们看待劳动的观念出了问题。要保障社会的良性发展,有良知、有责任感的教育工作者,就应该责无旁贷、高度重视劳动教育。

对于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我也有两个建议。一方面,现在很多老师,尤其年轻老师,并不清楚究竟什么是劳动价值观,这就好比数学老师不知道数学,那你怎么教?所以广大教师需要去了解什么是劳动价值观,了解劳动价值观的内容和重要意义。另一方面,当教师明白了劳动教育的价值,具体要去实施的时候,要考虑有创造性地去推进劳动教育,不能把劳动课又变成另外增加的“课业负担”,而是要思考如何把劳动教育和其他科目的学习联系起来,形成综合学习的课程形态,让劳动教育成为激发孩子学习动机、巩固学习成果的重要渠道。这种创造性不是异想天开,要与教师教育专业化水平的提升联系在一起才能够更好实现。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中小学生的劳动教育离不开学校和家庭的通力协作,但如今很多家长不重视培养孩子的劳动价值观和劳动习惯,“家里的活儿不用孩子做,只要好好学习就行”是很多家长仍然持有的观念。您认为应该如何改善这种局面?

檀传宝:首先还是要明确,劳动价值观教育是劳动教育的精神内核,这是一个大前提。具体到家长要做哪些改变?我认为有两点。

第一,不要把学习跟劳动看成是对立的。在我看来,其实学习也是一种劳动。家长完全可以通过鼓励孩子学习,来帮助孩子确立付出努力才能够有所收获这样的“劳动”观念。正如大人要通过劳动去创造世界,儿童要通过学习去获得成长,我们完全可以把劳动和学习建立内在联系,而不是将勤奋学习看成跟劳动没有关系的一个活动。在某种意义上,孩子如果认真学习,也可以视之为勤劳的一种表现,也是值得鼓励的。

第二,家长不能把劳动,尤其是体力劳动,看成是与儿童生活没有关系的。你所说的很多家长在家里不让孩子劳动,一方面是家长没有意识到劳动的教育意义,另外一方面是在这个少子化时代,孩子都是家里的宝贝,许多家长不舍得让孩子去做家务。那么这个时候家长就需要问自己,到底什么样的爱才是真正的爱?如果爱自己的孩子却不考虑教育意义的话,有可能就只是一N溺爱,反而会害了孩子。所以我觉得让孩子适度地参加有意义的家务劳动,不仅有利于身心健康,也有利于培育儿童的责任感、主人翁意识等等。他如果什么事都不做,那怎么学习做主人呢?这就需要家长在教育观念上进行变革。一旦家长的教育观念改变了,就会自觉去考虑哪些劳动方式对孩子是合适的。我觉得安排力所能及的劳动、把学习跟劳动联系起来,是一个最为可行的选择。

:还有另一种情况,有一部分家长已经能够意识到劳动对孩子的重要性,也会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但他们是采取以劳动换取奖励的方式来鼓励孩子做家务,请问您是怎么看待这种教育方式的?

家务劳动过程和感受范文第3篇

小学劳动教育是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抓好劳动教育,换言之,没有劳动的教育是不全面的教育。不全面的教育就谈不上素质教育,两者是有机的结合体。本学期学校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开展了劳动教育:

—、利用社会实践活动,培养热爱劳动的感情

目前生活在农村人,但大多数人是不愿意重视农业劳动,而是喜欢外岀打工,同时独生子女居多的家庭更是将孩子视若掌上明珠,百般呵护,所以在这两种环境影响下,促使生活在农村学生易产生两种现象:一是他们本有的争着参加劳动和总想动手的强烈劳动愿望受到制约,这方面的积极性得不到发挥;二是学生从小很少动手,促使依赖性増强,家里所有做事都是要大人帮着做,家长成了孩子们的代劳力,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劳动实践能力愈来愈差,进而造成不爱劳动、厌恶劳动、轻视劳动人民,不珍惜劳动成果等现象比比皆是。

三是面对学生的劳动意识淡薄,劳动态度不端正,劳动技能极其低下,劳动的成果不珍惜的现象。学校通过综合社会实践活动,加强劳动实践活动,才能促使学生传变不爱劳动、厌恶劳动、轻视劳动人民,不珍惜劳动成果现状。

1.利用综合教材的内容,在课堂上运用课件,向学生介绍蔬菜作用、生长过程、种植方法,引发学生对种植蔬菜的兴趣,同时组织学生在班级小农地学会一些蔬菜种植方法,安排学生学会管理蔬菜一些技能。

2.我们发挥学生家长的作用,让学生在自己家里蔬菜地继续种植一些常见蔬菜,培养学生种植蔬菜的兴趣,同时学会一些种植、管理方法。

3.邀请部分有种植经验的家长到学校参与劳动种植,家校联系劳动实践。学校不定期地开展家庭劳动实践活动,不仅向家长传达关于劳动的教育理念,还呼吁家长配合学校监督学生的劳动过程,并进行拍照记录。同时学校还要求班主任每周对班级学生进行劳动教育,并开展班级劳动评比,让“劳动"二字深入人心。

二、加强引导让学生明白劳动的意义,重视劳动

儿童的劳动教育尤其要根据他们的认知特点,从感性认识入手,使他们从生活实践中了解劳动的意义。带领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参观父母的工作地,了解爸爸妈妈一天的工作,使他们懂得身上穿的衣服、每天吃的粮食都是人们辛辛苦苦劳动的结果,没有劳动就没有人类的一切。同时结合课堂教学,通过开展主题班队活动,使他们认识到劳动最光荣,劳动最伟大,我们有机会能为大家服务是一件多么令人高兴的事。

三、教给劳动方法,使他们学会劳动

在教学中借助生活劳动教材,依据小学《劳动课教学大纲》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并根据课文进行讲解,学生参照课文图示,用课本的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的方法,使学生学会劳动技能。同时结合学校的劳动实际,教给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如入校第一次大扫除,教给学生怎样扫地、排课桌等,既美化教室的环境,又学会打扫方法。教学生劳动,家庭的作用不能忽视,因此要发动家长,每逢节假日教孩子适当参加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可组织学生向家长学一样劳动本领,开展我学会了的活动,扩大学生的劳动范围。

四、重视评价,巩固教学效果,让他们自觉劳动

1.学生参与本次种植实践活动非常积极,很多学生都强烈要求参加活动。活动后很多学生提岀了他们的感受,如有学生提到植物种植的过程是非常不容易的,平时吃着水果和蔬菜并没有任何感觉,但通过这次的栽培,感受到了劳动的艰辛和乐趣也懂得了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也有学生谈到通过这次栽培活动増加了我的责任心,也意识到了生命的宝贵等。

2.综合实践活动是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实际,体现对知识的综合应用的实践性课程.我校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改革釆取的策略是:边学习、边研究、边实践。劳动课是以一门实践性、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只有让学生积极的投入实践劳动,才能将知识转化为能力,才能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3.小学劳动课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方面与其他各科相比,有他独特的途径实践操作。劳动课的实践操作既可以通过课堂教学进行,也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丰富的课外活动,如:帯领学生参观,组织学生课外实践,也可以开设兴趣小组等。不管是在课内,还是课外的实践操作,都要充分重视学生的合作意识、培养创新意识。

五、激发劳动热情,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家务劳动过程和感受范文第4篇

关键词:如何;孩子;成长;关爱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9-0118-01

一、让孩子学会关爱

家庭中的各种重要节日、纪念日,蕴藏着宝贵的道德教育资源,家长应充分利用。

(一)要重视老人和自己的生日,只有这样,才能使孩子意识到家庭中的每一个成员都是平等的,让孩子学会站在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走出自我为中心的小天地。

(二)要利用独特时机,对孩子进行“孝”的教育,使孩子能铭记长辈的养育之恩,报答长辈的辛勤劳动。

(三)要利用婚礼、葬礼、婚典纪念日、祭日等特殊机会,对孩子进行“情”的教育,使孩子在欢乐祥和的气氛中感受与亲人团聚的乐趣,也使孩子在悲伤痛苦的氛围中,体会亲人离去的孤独,丰富孩子情感的健全发展。

二、让孩子学会交往

家庭结构是组成家庭的各个因素之间较为稳定的联系,是家庭中人与人之间联系的模式。

(一)祖孙家庭,要让孩子多与同龄的小伙伴相处,增强孩子的社交的兴趣、信心和胆量。家长要给孩子与小伙伴独处的时间,让他们学会意见一致时和睦相处,意见分歧时大家一起商量,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培养小伙伴之间的交往能力。

(二)核心家庭,要经常带领孩子走亲访友,增加孩子与亲朋好友交往的机会,扩大孩子的社交圈,增加孩子人际互动范围,帮助孩子与不同阶层的人交往,培养孩子的社交技能。弥补人口数量少,成员辈分少,人际关系单纯,人际互动范围小的不足。

(三)单亲家庭,更应该带孩子走出去,培养孩子的交往能力和交往技巧,尽量避免形式单一的交往。

三、让孩子学会生活

良好的生活习惯不但能促进孩子的身体健康发展,还会使孩子的修养得到提高。家长应重视孩子生活习惯的培养,引导孩子学会生活。

(一)按时起床、按时睡眠,建立合理的家庭作息时间表,并严格执行。养成上床很快入睡和到时醒来赶紧起床的习惯。幼儿大脑发育不完善,容易疲劳,需要休息的时间长。饱满的精力,有利于孩子的健康和学习。

(三)合理饮食。很多家庭在各方面都想满足孩子的欲望,在饮食上也是如此,凭着孩子的感觉走,孩子要什么食物家长就给孩子吃什么食物,久而久之,使孩子养成了偏食的坏习惯。生活中要给孩子定时定量进餐,动物性食品、精细食物和蔬菜、水果、粗粮搭配开来,多让孩子喝牛奶多吃豆类食品,少喝含糖饮料,不乱用保健品。补充一句最好是让孩子吃时令的水果和蔬菜。

(三)有良好的姿势。正确的姿势就是不论孩子处于静态或处于动态时,身体各方面位置的相互关系都摆的很正确。生活中家长往往忽略孩子的姿势,让孩子随意发展,长时间不矫正,导致孩子气质偏差,出现身体不协调现象,待到孩子成人后,各种股肉健全、骨骼定型,再去矫正,就会困难重重,有些终生无法矫正。

(四)带孩子天天去运动。生活中,家长夏天害怕孩子出去中暑,总是让孩子在有空调的房里玩耍,冬天害怕孩子受冻,让孩子待在暖和的家里。还有的家长,带孩子出去,为了保持干净从来不让孩子拿东西玩儿。家长要带孩子多运动,减少皮下脂肪,获得坚实的骨骼和健壮的肌肉。经常让孩子运动会使肺活量增大,呼吸功能增强,还可以增加孩子的免疫功能。

四、让孩子学会学习

一些家长片面的认为素质教育就是上特长班,为孩子报名参加了英语班、钢琴班、美术班、舞蹈班等。更有的家长为了孩子成为超前人才给孩子报名参加了写字班、珠心算班。天真活泼的孩子过早的开始了专业技能的学习,违背了孩子在玩儿中学的教育规律,有的孩子完不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常常受到家长的体罚。使孩子变成了学习的奴隶,导致了孩子逃学、厌学的后果。

(一)要有终身学习的态度。许多家长觉得自己上学时没有好好学习,把希望寄托在了孩子身上,盼着孩子将来能成龙成凤,要求孩子学的知识很多,自己却无心学习。家长的一举一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孩子的行为,家长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为孩子树立学习的榜样。

(二)和孩子一起学习。家长要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购置符合孩子学习的图书,和孩子一起学习,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和孩子一边玩、一边学,玩与学相结合,可以增添孩子的学习热情。

(三)看到孩子学习的进步。当孩子在学习或游戏时,取得成功时,会自然地产生一种喜悦的心情,得到莫大的乐趣,会更加热爱学习和游戏。作为家长要把孩子的学习情况做出简要的笔录,做到心中有数,不能光盯着孩子的弱点,去大加训斥和指责,使孩子丧失学习信心。

五、让孩子学会劳动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家长对独生子女的溺爱,许多家长从小不让孩子参加家务劳动,不仅不利于孩子未来的成长,而且还有害于家庭和社会的发展。

(一)在家庭日常生活中,解放孩子的手脚。支持孩子为自己服务,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鼓励孩子为大人服务,做长辈的小帮手,引导孩子为家庭服务,干自己力所能及的劳动。

(二)注重激发孩子向往劳动的热情。在与孩子共同劳动过程中,为孩子树立热爱劳动的榜样,及时强化孩子的劳动兴趣。

家务劳动过程和感受范文第5篇

[关键词] 高校知识女性 心理困扰 心理调适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高校女性教职工队伍日益壮大。从某种意义上说她们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她们与男同志一样担当着教学、科研和管理的重任,是学校建设和发展中不可缺少的一支重要力量。她们接受的教育还是比较传统的,在家庭里还要担当起一个重要的角色,所以家庭负担较重。而社会和她们自身对自己又有很高的期望值,面对发展迅速、竞争激烈的高等教育的进一步深化,人事、分配制度的改革,教师聘任制的实行,她们感到既是机遇,更多的还是挑战和压力。因此,关注高校知识女性的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维护她们的合法权益和特殊权益,对于提高她们的综合素质,发挥她们的聪明才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 关注和了解高校知识女性身心健康的意义

高校知识女性它是指在高校中具有专科以上学历文凭,从事教学教育工作的女教师(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女科研工作者(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和女管理工作者。近十几年来,高校女性教育工作者队伍越来越壮大,她们在实现高校教育目标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如何真正发挥她们的作用,不仅是一般意义上的激励问题,而是全面实现一种“具有挑战性的教育”使命问题。这要求高校知识女性的整体素质要适应这种伟大的使命,因为整体素质是她们实现这一使命的基础。所以,关注和提升高校知识女性的生理和心理健康是全面提升高校整体素质的重要环节和必备的条件,且意义深远。

二、高校知识女性心理困扰的具体表现

(一)、困扰之一:来自于生理健康方面的困扰。

高校女性工作者的劳动过程是一种综合运用、消化、传递和发现的复杂的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结合。她们较其他阶层的女性有着更强的平等意识、竞争意识和责任意识。她们大都有强烈的事业心、进取心,争强好胜,渴望在高校这个教学和科研的平台上和男教师一样施展自己的才华,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这种压力既有来自于社会的,也有来自工作、人事关系和情感上的。既有有形的,也有无形的压力。这样长时间的积累,就自然而然的导致身体上的种种不适,如失眠、神经衰弱、胃溃疡、更年期提前、妇科疾病等都在向年轻化发展。有关资料表明,近年来女性的生理疾病逐年在增加,提前出现了早衰现象等。这在中年女性身上尤为突出。这些生理上的困扰,如不能很好的调适和缓解,必将阻碍自身的发展和进步,也会给教学,管理以及家庭带来一定的影响。因此,关注高校女性的生理健康不仅是她们自身的事,更是各高校教职员工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

(二)、困扰之二:来自于心理健康方面的困扰。

高校女性大多具备独立、自主的意识、自尊、自信的品性,自立、自强的心理素质无疑对大学生自信心的树立和自身价值的发掘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尤其是当今社会,大多是独生子女的时代,追求自我人格的发展。从心理上看,由于生理变化所带来的各种症状涉到心理变化,再加上社会工作、家务劳动、子女教育等问题也相应地加大和增加心理负担,心理矛盾和心理冲突也比较频繁与突出起来。因此,造成大量的心理异常,出现种种不良的心理状态。如情绪不稳定,表现为多疑、唠叨、急躁、焦虑、消极、失落、无端心烦意乱,有时过度兴奋,有时则伤感,常有孤独及抑郁感等心理问题。这些心理上的问题如果不及时的调整和缓解,就会导致生理上出现问题,同样生理上的疾病不及时的解决,也会导致心理上的种种不适,两者是相辅相成的。

(三)、困扰之三:来自于家庭与事业之间的困扰。

现代知识女性有着双重的任务,对自身的要求很高,在家庭里她们要照顾子女和丈夫的衣食住行,对老人要尽孝道。尤其到了中年,子女的教育、升学、就业、婚恋等问题需要操心。双方的老人问题尤为突出,需要照顾和赡养,这无疑又加重了家庭负担。

在工作方面,她们受过良好的教育,有很强的事业心与责任感,处在社会的大变革时代,想成就一番事业,在家庭与事业之间,她们总想“求全”。这样一来,她们的生理和心理负担就自然而然的增加了。高校女性当中大部分为教师,高校扩招之后,教师的课时量也普遍增加了,她们在完成本职教学工作这时,还要投入大量的时间与精力从事科研工作,完成一定数量的学术成果,她们从中感受到强烈的急迫感和危机感。她们的工作时间和生活时间往往又没有明确的界限。同时作为女性,她们还要面对家庭的压力,这样就容易带来一系列的身心压力。

如何处理好家庭与事业之间的矛盾,并非易事,常有顾此失彼的现象发生。这样在工作和家庭的双重压力下,出现心理疲劳症状,长期下去,很可能导致心理疾病。

三、帮助和引导高校知识女性心理调适的方法

在我国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竞争越来越激烈。知识女性面临着生活、事业上的竞争和挑战,她们可能比其他阶层的女性遇到的问题更多、更复杂。如何面对压力和挑战,如何战胜困难、摆脱困扰,是值得我们关注和重视的。

(一)、方法之一:正确认识自我,把握自我,做好面对生活挑战的心理准备。

女性在青年时期,她们是生长发育成熟、生理机能健全、精力充沛的全盛时期。到了中年期或以后,生理机能开始衰退,相继出现与衰老有关的变化。对于自身的生理变化特点,女性同胞们应当有所认识,防止消极的自我暗示。掌握和了解一些生理、医学、心理变化方面的知识,了解这种心理变化特点,消除不必要的思想顾虑。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始终保持心理年轻,那么便可以延缓生理的衰老过程。即使出现一些身心症状,也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学会自我调节和自我保护。

保持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由于身体、生活和工作上的原因,难免会产生这样那样的矛盾和情绪,这就要求我们女性朋友加强自身的修养,做到心胸宽广、以豁达的情怀对待身边的人和事。正确对待生活中的挫折与不平,把挫折变成动力,提高自信心。同时掌握一些调节情绪的方法、技巧,遇到心理状况时可以采取一些积极的心理防御方式。正视这些不良情绪,学会享受生活、享受工作,在繁忙的生活和工作中找到乐趣。

积极参加社会活动,扩大人际关系,开阔自己的视野,有烦恼及时找朋友倾诉,都会有利于化解不良心境,培养健康心理。学会统筹安排,合理安排好自己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提高工作和生活的效率。以乐观的态度对待工作中的挫折和生活中的烦事。协调好自己,善待自己。要热爱生活,热爱事业,热爱家庭,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积极参与各种社会活动,从中获得收益和乐趣,使自己的生活充满情趣,充实丰满。

加强体育锻炼,增进身心健康。高校教师的工作是一种综合的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结合。经常经参加体育锻炼,一方面也可增强体质,消除疲劳。另一方面通过体育锻炼,可有效缓解紧张、焦虑、郁闷、烦躁等不良情绪,保持充沛的精力和良好的心情投入到工作和生活中去

(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教育观。

充分认识自己所从事的教育工作的重要意义,使自己的行动服从于教育教学工作的要求,积极克服工作中的各种困难。在工作上要正确估价自己,高校知识女性一般对自己要求较高,希望在自己的事业里有所建树,于是拼命地学习和工作。有时这种工作的付出和得到的回报是不乘正比的。这时就有可能产生不满意情绪,,烦躁和焦虑就油然而生。这种心情可以理解,但应正确对待,对自己的能力或成就要抱有平常心和适当的期望值。正确的估价自己,要量力而行,不可急功近利,做到有张有弛劳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在工作中得到乐趣。

近年来人们日益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但对学校教师的心理健康却缺乏关注。健康的学生由健康的教师教出来的,没有健康的教师也谈不上健康的学生。教育心理学和教学实践都表明,教师的品德、能力、兴趣、心态、情绪、气质、性格、心理健康状况等都对学生有着强烈的感染作用,对学生的心理发展和个性品质的形成具有深远的影响。它要求教师给学生的不仅仅是知识、技术,更是一种信念,一种做人的准则,一种支持学生今后奋斗的强大动力。所以保持积极稳定的情绪、高尚丰富的情感、坚韧顽强的意志、愉快乐观的性格、健康良好的心理状态,既是个人魅力的具体体现,更是新时期对高校教师素质的新要求。

(三)、积极发挥女性工作者在学校民主建设中的作用。

女性是创造人类文明和推动社会发展的一支伟大力量,女性自身素质的提高,是衡量社会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尺度和标志。新时期,作为高校工会的女工组织,如何带领女教职工解放思想、立足本职,为培养新世纪的高素质人才,是摆在工会女工组织面前的一个重要任务。另外从管理角度讲学校也有责任帮助和支持女工工作。在学校民主建设、规章制度、管理措施、工作职责的建立方面应该有一定比例的女性人员参与其中,让女性真正参与到学校的建设和管理中。工会的女工委应围绕学校的中心工作和工会的重点工作,加强女工委的自身建设,女工委组织是作为女工利益的代表者和维护者,要坚持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把女工利益放在女工工作的第一位,把女工的呼声和意愿作为指导女工工作的第一信号,把关心和服务女教职工工作成绩的第一职责。开展维护女教职工的合法权益和特殊权益的宣传工作,积极鼓励她们参政议政。唯有如此,才能调动她们的积极性,发挥女教职工在学校民主建设和教书育人中的作用。

总之,关心和维护高校知识女性的身心健康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学校要把支持和关心女工工作当作一项日常工作来抓,工会女工组织要充分发挥自己的职责,女性朋友也要加强自我保健,保持心理平衡,学会识别疲劳,参加适当的运动和锻炼。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一个具有聪慧理性、创新进取、宽容豁达、美丽优雅、健康乐观的高校新女性形象展现在人们面前。

参考文献:

[1]王伊丽 高校女教师的心理健康与维护[J]武警学院学报2003.10(75-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