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护理学专业知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高职院校 护理专业 时间管理
1 学生时间管理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学生分流到了高职院校。目前我国高职院校护理专业学生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时间意识缺乏,浪费现象普遍。调查表明,在经历了高考进入相对自由的大学后, 84%的学生表示对大学生活的时间管理很茫然,仅有48%学生具有较强的时间管理倾向,21%时间管理倾向比较弱 ,28%管理倾向一般。许多学生将大量的课外时间都用于上网、聊天、玩游戏、谈恋爱、运动、影视娱乐及聚餐等方面,很少到图书馆吸取专业知识或专业相关知识。
(2)时间管理的计划性差。有关调查显示,51.5%的大学生不善于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有计划地安排好每天、每周的日程。40%左右学生经常感觉自己处于无所事事的状态,近半数的同学生活规律反常。少部分学生对时间的安排有计划,但也没能按计划很好的实施。还有部分学生根本没有自己的时间计划,时间安排随意性大。
(3)时间管理满意度普遍较低。很大一部分学生对自己的时间管理感到不太满意,尤其在自己拥有的零碎时间管理方面。调查显示仅有 26.8%的学生认为自己善于利用零碎时间,35.2%的学生认为自己不善于利用零碎时间。
2 学生时间管理问题探析
笔者通过四年做护理系辅导员的经验和切身体会,初步分析有以下原因:
2.1 没有形成正确的专业观
大部分新生选择护理专业盲从性较大,其自身对护理专业的了解不深,兴趣也不高,他们选择护理专业主要是家长和亲戚朋友的决定,这直接导致护生对本专业没有信心,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护理专业观的形成。有调查显示,专业思想稳定和不稳定的学生分别占学生总数的22.2%和36.6%,余属专业思想不够稳定的中间型。2003年华北煤炭医学院护理系对142名护理本科生的调查显示:专业思想很巩固者占7%,比较巩固者占57%,尚不确定22%,不太巩固2%,而在142人中很喜欢护理专业者仅占9%。没有良好的专业观直接导致学生不能建立起明确的护理职业规划,这使得部分护理学生在校期间,找不到具体的努力方向,也就随波逐流,时间的浪费现象自然就普遍了。
2.2 没有形成良好的时间观念
高职院校护理专业学生生源整体素质不高,他们没能进入本科院校的主要原因在于中学阶段的学习不够勤奋,没有形成良好的时间观念。进入高职院校以后,又不能很好地完成从中学被动学习到大学主动学习的思想转变,面对大量的自由安排时间,不懂得应该如何进行有效的利用,造成时间管理计划性差,安排和分配不合理问题尤为突出。
2.3 缺乏时间管理技能的培养
高职院校注重培养专业化人才,很少针对学生的时间管理进行系统、明确的指导和训练。这使得学生在时间管理上却普遍存在着模糊意识,对自己的时间管理缺乏信心,在实施时间管理时存在很大的困难。
3 改善高职院校护理专业学生时间管理建议
3.1 加强学生专业观的培养
学生只有从心里认同自己所学的专业,才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护理专业学生专业观的形成离不开整个社会大环境,护理工作的神圣而伟大是不可否认的。高职院校必须加强对护理专业学生的专业思想教育,让他们意识到护理职业发展的美好前景,引导学生热爱护理专业。具体措施:
(1)系部将学生专业思想教育贯穿始终。首先,做好新生入学教育工作,让学生清楚的了解护理专业课程的设置及安排,同时让学生从思想上真正认识护理专业。其次,积极组织学生参加与专业相关的各项活动,如“5.12”护士节系列活动、护理操作技能比赛、护理协会社团活动等,营造良好的专业氛围。再次,做好学生就业思想的教育,树立学生甘于奉献的南丁格尔精神。
(2)专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通过专业思想、人生价值观和学科教育的综合作用激发学生的专业兴趣,使其逐步树立正确、积极的专业观。
(3)学生工作管理者在日常管理中,注重从培养学生人生价值观出发,逐步树立学生的专业荣誉感和使命感。
3.2 加强学生时间观念的培养
杜拉克认为,有效的管理者最显著的特点就在于他们能够珍惜时间。不能管理时间,便什么也不能管理;有效的管理者不是从他们的任务开始,而是从掌握时间开始。由此可见管理时间的重要性。而时间观念是管理时间、运筹时间的前提,良好的时间意识是强化时间观念的基础。
良好的时间观念,对护理专业的学生来说极为重要。护理专业90%以上的学生毕业后将要从事护理工作,成为一名护士。对每一位患者来说,时间是真正意义的生命,护士要有良好的时间观念,才能更好的服务于患者,而护士时间观念的培养必须提前到在校期间进行培养。只有树立起了护理学生良好的时间观念,他们才会在大学的学习和生活中珍惜时间,更好的完成学业,进而走上工作岗位成为一名合格的护士。
学生工作管理者是完成学生时间观念培养的重要角色,必须让学生认识到时间的特点及价值,理解时间对个人和社会的生存与发展的意义,从而树立起现代时间观念。因此要从日常的细微之处抓起,如:上课迟到、早退、旷课等,对学生结合专业特点进行深刻教育。
3.3 加强学生时间管理能力的培养
时间管理能力的强弱是决定学生能否管理好时间的关键,提高时间的利用率和有效性是时间管理的基本原则,让学生学会管理时间的方法就能逐渐培养好他们的时间管理能力。因此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者应通过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进而培养其良好的时间管理行为,并且有意识的针对学生的时间管理开设专题讲座进行指导,教会学生一些有效的时间管理技巧,如“二八定律”法,abc分析法,时间“四象限”法等。
参考文献
[1]方郑钢,曾春燕.大学生时间管理问题探讨及对策研究.商情,2010(2).
[2]刘维利.大学生如何进行时间管理.潍坊学院学报,2009.10.
[3]黄卫新,张欣颖.护理本科生专业观的调查分析.吉林医学,2008.8.29(l6).
[4]邢凤梅,董胜莲,马连娣,等.142名护理本科生专业观及影响因素调查分析.现代护理,2003.9(7)
[5]靳红芹,王敬华.浅谈高职护生的专业观培养.齐鲁护理杂志,2010.l6(15).
【关键词】中职护理专业;正常人体学;实用型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R16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949(2012)11-0078-021
中职护理学专业人体学课程设置及教学现状
1.1现行教材情况: 为了满足中等职业护理教育的教学要求,一门新型课程应运而生---《正常人体学》,这是一门涵盖了人体解剖学、细胞学、组织学、生理学等多门学科的新课程,一般要求在第一学期内完成,教学任务136学时,一周为8学时。近几年我们先后使用了于晓谟主编的《正常人体概论》、王之一和冯建疆主编的《正学人体学基础》等相关教材,纵观这些教材,虽然各部分学科的内容比传统独立教材是简化了、简单了,但是没有突出“理论实用、够用”的职业教育理念,牢牢贯彻传统教材的“细胞—组织—系统”这一理论主线,没有突出知识的应用性和实用性,课时分配不合理,实践能力培养不够。
1.2教学对象分析: 中职护理教育的教学对象是初中起点的中专生和高考落榜生,学生底子薄,学习能力不高,学习的主动性不强,面对《正常人体学》全面的多元知识体系,学生“茫然”,在学习的过程中没有头绪,感觉处处是重点,处处要掌握,要记的东西太多且抽象难记;一周8学时的教学进度,学生感觉进度太快,学习负担重、压力大,加上学生自学能力不高,没有及时去预习和复习,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
1.3理论教学情况: 受传统教材的影响,现行的中职护理《正常人体学》教材编写和实际教学一般是围绕“细胞—组织—系统”这一主线来开展的,理论教学内容偏多偏重,重难点突出不够,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在教学中为了教而教,往往采取 “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方法,其中细胞学、组织学都是显微结构,对中职护理学生而言简直是“天书“,听不懂记不住也不实用。由于细胞学、组织学占用了太多课时,使教学重点---系统教学和实践教学的课时不够。
1.4实践教学情况: 《正常人体学》的实践分形态实验和功能实验,当前人体学实践课开展的现状是:由于实验组织切片没有很好地显示组织的典型结构,学生实际观察到的切片效果和教材插图差别太大,感觉不同组织切片在显微镜下都很相似,导致组织实验成了走马观花,效果不佳;大体标本实验主要依靠教师画图、模型、挂图、多媒体幻灯片,甚至完全依靠教材上的插图,学生很难接少到尸体标本,感性直观认识难以真正建立;功能实验绝大多数是单纯的验证性项目,实验方法以教师先示范、学生照着做为主,学生主观性没有发挥。另外,由于实验师资不足,任课老师兼任实验老师,师生比太大,实验效果不理想;同时理论内容“太全面”“太繁重”而挤占了实验课时,使得实践课程开展很困难,这些因素不利于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2中职护理学专业《正常人体学》实用型教学改革思路
2.1构建新的实用型人体学教学体系: 为了解决教学中存在的上述问题,应对《正常人体学》的授课内容和授课顺序作必要的调整、删减和整合,构建新的实用型人体学教学体系。新的学科体系以培养护士生职业能力为目标,以系统解剖学和生理学为重点,围绕“形态-结构-生理功能-调节”知识主线,注重和临床护理操作对接,充分体现课程的实用性。主要变动有:(1)将运动系统编排在绪论后,首先帮助学生建立起人体的基本形态结构。(2)把人体的两大调节系统(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编排靠前,为以后学习器官功能的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打下基础。(3)将细胞学和组织学内容大幅度压缩和调整作了解为主,编排到系统解剖学之后。(4)编写教材时,以理论“实用、够用”为原则,注重和临床护理操作如注射、插管、穿刺对接,使学生提前进入护士角色,提高学习兴趣。在阐述人体结构的同时联系临床护理技术,这样不仅有利于教师教学,也有利于学生学习。
2.2深化实验教学改革,建立综合考核评价体系
2.2.1重组实验教学内容,构建人体学实验体系: 针对中职护理教育要求,应对《正常人体学》实验内容作整合、删减和调整, 合理安排实验。对基础性实验作保留使学生掌握人体的大体结构和微观结构;积极开展综合性实验,将“形态-结构-功能-调节”这一主线紧密联系起来,如将原开设的呼吸运动的调节和动脉血压的神经体液调节两组实验重新组合为神经体液调节对动脉血压和呼吸运动的调节.这样既提高了动物的利用率,节约了经费,也提高了实验的开设率,同时, 也强化了学生专业知识与综合能力的培养。
2.2.2开展多种实验教学形式, 提高实验教学质量: 有针对性地开展多种实验教学形式:对细胞学和组织学实验,采用多媒体示教为主,使学生对组织结构有一定了解即可;对大体标本形态学实验,在用多媒体或模型讲解的基础上,再用尸体标本展示,建立感性认识;对功能学实验,可以采用“设疑法”,教师在实验前设疑,如在“家兔尿生成的调节”实验之前,首先让学生思考下列常识问题: 大量饮清水、快速静脉注射大量生理盐水后尿量各有何变化?为什么? 然后进行实验并提交实验报告, 这样不仅激励学生主动去思考问题, 加深对知识的掌握,还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2.2.3改革考试制度,建立综合考核评价体系: 改革创新考试形式,建立综合考核评价体系,考核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兼顾理论知识、实训技能、行为素养三个方面。理论知识考核以闭卷考试的形式进行;实训技能考核采用标本或模型考核、实训报告考核、提问抽考等评价指标;行为考核方面包括纪律、态度等职业素养评价。这种综合考核评价体系的建立,充分反应了重视学生学习态度,强化能力训练与培养,打破以往的一考定论的模式,符合本职业教育的学生定位。
2.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学水平: 教学师资队伍是课程改革和实施课程教学的主力军,教师综合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护理职业教育的办学理念又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如果教师只重视传统人解剖体学理论教学,不重视实践教学,不懂相关的护理技能,就难以满足护理职业教育的要求。因此,应健全和完善教师培养机制,加大教师培养计划的投入,创新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完善教师的知识结构体系,不断提高教师综合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形成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教法先进的教学团队。
总之,根据 “理论够用为度,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职业教育理念,我们应打破传统“研究型”教学模式带来的影响和束缚,与时俱进地对人体学进行教学改革,构建新的实用型学科体系;加大实验教学的的投入和改革力度,建立综合考核评价体系,更好的服务于中职护理教育。
参考文献
[1]唐成和,常唐喜,杨留才,郝玲.护理实用人体学课程综合化改革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12:33-34.
[2]徐平,王卫东.人体组织解剖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1(28):100-101.
【关键词】理实一体化 教学模式 健康评估 实践研究 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1B-0045-03
理实一体化教学法是一种创新的教学模式,它的教学环节相对比较集中,教师可通过制订教学任务和目标,边讲理论边示范,然后让学生边学、边做。教师巡回指导,并根据学生的操作情况随时讲解专业理论知识,纠正不规范操作,理论与实践交替进行。理实一体化教学既突出了学生动手能力和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作用,又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了职业教育特色。
健康评估是中职护理专业的核心课程,是一门既具有抽象理论又实践性和操作性都很强的课程。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过分强调学科体系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将理论课与实践课分开授课,导致理论与实践相脱节,课程的职业特色不突出,培养的学生不能成为社会需求的、符合职业标准的技能人才。为了培养适应现代医学模式的护理人才,提高学生的临床动手能力、分析和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进行教学模式的改革尤为必要。本文试以南宁市卫生学校为例,对中职护理专业健康评估教学中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应用进行调查与分析。
一、对象与方法
(一)对象
随机抽取南宁市卫生学校2010级护理专业1,2两个班的114名学生,均为女生。年龄17~19岁,均为并轨生,学制三年,前两年在学校进行理论学习,第三年进入临床实习。将1班作为对照组,2班为实验组,两组一般资料无差异, 具有可比性。
(二)优化教学项目
以系统评估为知识要目,如选择交谈、健康史采集、身体评估、必要检查、护理评估记录及护理病历书写等,能将教学与实际工作情境、理论与实践情境融合起来,以培养学生的沟通协调及交流能力、能说会听的能力、会查会看的能力。实训项目尤其实验检查及辅助检查,应根据教学大纲,结合到医院(企业)调查的结果及实训教学培养目标与临床护理工作岗位需要,同时,结合护士执业资格考试需求以及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去综合考虑和选择。例如,选用那些非常实用、必须开展的项目,这些项目都是南宁市卫生学校在进行课改时对南宁市的10多家医院(企业)进行调查问卷、访谈,围绕护士职业的岗位能力、所需的知识要点及技能要点进行调研确定下来的,有心电监护、心电图描记、胰岛素笔皮下注射法、血糖监测仪的使用、管道氧的使用、腰椎穿刺术护理、胸腔穿刺术护理、骨髓穿刺术护理、输液泵及微量泵的应用、管道负压吸引的使用、血粪尿标本采集自动分析仪检测、穿脱保护性隔离衣、便携式监护仪的使用等。
(三)实训室配备
多媒体阶梯教室、模拟病房、附属医院、身体评估检查相关工具、仿真电子标准化病人综合教学系统设备、实验室及其辅助检查相关设备,体温单、医嘱单、护理辅助检查申请单与结果样板、护理评估单、护理记录单、护理病历单、实训室墙壁上张挂的相关操作的流程图等。
(四)课前准备
课前主讲教师及实践指导教师应集体备课,要求以能力为中心、以解决一体化教学实际问题为目标,符合学生的知识层次和人才培养定位,与临床职业需求和护士资格考试内容相结合,做好理实一体化教学计划、大纲、教材的创建。可将每个班学生分成6个学习小组,每组9~10人。课前先让学生做好分工,明确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布置预习,各自查找相关资料。
(五)教学方法及过程
两组由同一教师授课,授课内容及学时相同。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法授课,教师先在教室讲授理论,再安排时间到实训室示教,然后让学生进行技能操作练习。实验组运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教学,即在护理实训室的模拟病房或医院进行授课,教学中可采用先讲解后操作,或先操作后讲解,也可边操作边讲解的形式,每练习完一项操作就进行考试、评价。教学内容及教法选择具体如下:(1)讲授法。教师先利用多媒体教室及多媒体课件,对本次任务所涉及的理论教学内容进行讲解、分析,后演示操作,学生再练习。(2)演示法和角色扮演法。教师边操作边讲解或先操作后讲解,通过模拟病床演示正确的、规范的操作方法,再播放一段相关视频,然后指定学生进行演示,让其他学生指出正确和不足的地方,教师再作评价,最后分成6组进行操作练习,每组学生轮流转换角色,教师巡回指导。对健康史采集、实验室及辅助检查,护理评估三部分可采用角色扮演法,以培养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及对辅助检查的判断、分析能力。(3)案例法与小组讨论学习法。以小组为单位,教师通过分组对同一经典病例设定不同的具体任务(任务驱动式),让学生分工合作,通过查找资料、讨论工作任务,共同制订出一份完整的护理病历,从而实现课程的任务目标。然后对这份护理病历进行小组内评价,小组间互评,教师总评。护理评估记录可采用案例及小组合作学习法,这对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积极的工作态度及工作责任心,增强学习兴趣都大有帮助。
(六)效果评价
1.考试成绩。课程结束后,组织学生进行考试,统一命题、考试和阅卷。
2.问卷调查。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调查表,对实行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认可情况进行调查,共发放问卷58分,当时收回有效卷58份,有效回收率为100% 。
3.统计处理。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实验组与对照组学生的理论和技能考试成绩进行统计学处理,差异为P
二、结果
(一)实验组学生对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效果评价(见表1)
(二)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理论和技能考试考核成绩比较(见表2)
结果表明,实验组的理论和技能成绩均高于对照组(p
三、教学效果
(一)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教师采用讲授法、演示法和角色扮演法、讨论式、任务驱动式、案例法与小组合作学习法等双向互动式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在课堂上注重构建师生与课程内容之间的双向双重活动,有利于促进师生间的交流及互动,拉近师生间的距离,特别是边动手、边动脑的学习方式可把理论与实践教学融为一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教师参与到学生小组中指导,对学生所取得点滴进步及时给予肯定、鼓励、赞赏,使学生在获得成就感的同时进一步增强了学习积极性,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由表1可以看出,实验组大多数(91.38%)学生对一体化教学法满意,96.55%的学生认为该教学法能激发学习兴趣及积极性。
(二)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提高了理论考核成绩
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使学生实现了教中学、学中做、做中学,学生边练习、边动脑思考、分析、讨论问题,将学到的知识运用于解决临床实际问题,让护生在练习操作中感受到了真实的护理职业场景,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提高理论考核成绩。从表1可看出,实验组98.28%的学生认为理实一体化教学有利于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记忆;表2显示,实验组理论考试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组(P
(三)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及临床思维能力,提高了技能考核成绩
在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过程中,多采用情景模拟和角色扮演法,通过对1~2个临床实际病例的展示,引导学生对病例中病情的发生、发展、演变、诊疗、护理等问题进行观察、思考、分析、讨论交流及整合,使学生在复杂的案例问题中逐渐形成临床思维能力。同时,学生在情景模拟中对模拟病房、现代教学技术如仿真电子标准化病人综合教学系统等设备设置的各种各样的阳性体征进行反复强化训练,使动手能力得到不断提高。由表1可看出,91.38%的学生认为该教学法能提高临床思维和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96.55%的学生认为可提高动手能力;表2显示,实验组技能考试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组(P
(四)培养了学生的组织协调、人际沟通能力及护理专业素质
理实一体化教学中,教学要具有针对性、实用性及可持续发展性。教师确立的任务是以临床护理实践为出发点,其所选择的临床病例要反映患者的生理、病理、心理和社会等状况,病例中既包含专业知识中的基本理论与临床护理实践技能,又融入护理礼仪、人际沟通及健康教育等知识。通过对病人进行健康宣教,使学生做到学习与工作一体化,真正实现理论与护理临床“无缝”对接,学习与岗位需求“无缝”对接,既掌握了人际沟通的技巧,又提高了人际交往能力和护理职业适应能力,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为今后进入临床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表1显示,96.55%的学生认为该教学法能培养组织协调能力和增强人际沟通能力,91.38%的学生认为可培养专业素质。
(五)有利于提高教师的综合教学能力
理实一体化教学对教师要求较高,教师须具备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熟练的实践操作能力、较丰富的临床经验、引导学生学习的技巧和良好的驾驭课堂能力,能把握好重、难点,课前熟悉教学设备情况,具备编写课题教案的能力。对于没经过专门培训的教师来说,要开展理实一体化教学感到自己能力有限,力不从心。这就迫使教师刻苦钻研专业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定期或不定期到临床医院进修学习,及时了解内科护理、临床的最新进展,使自己的教学实践与不断发展的专业技术相适应,以适应理实一体化教学的需要。这也使得教师临床观察能力、疾病诊断能力、实践操作能力、临床评价能力等综合教学能力大大提高。
四、问题及思考
(一)认识不足
一体化教学主要是为解决专业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而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大部分学校仍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即“以理论教学为主体”,过于重理论而轻实践。因此,应围绕实现中职教育培养技能型人才的目标,转变教学观念,实施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二)师资不足
按照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必须是具备教学和临床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而目前很多学校的师资都存在结构失衡、数量不足、能力有限、多头兼教难度大的情况,导致许多课程难以实施该教学模式。因此,要加强教师培养,将“一体化双师型”护理教师作为师资队伍建设的重点,加强督导、推行激励机制和教研结合等措施作为“一体化双师型”护理教师队伍建设的有效举措。不仅对校内经验不足的专任新教师,也对从校企合作单位聘请的兼职教师进行教学理论、教学方法等培训。可与医院、企业密切合作,成立学校护理、药品营销、医学检验、中医康复与美容等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聘请医院、企业的专家作为教学指导委员会成员,为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充实师资力量。
(三)教学环境和设备不足
理实一体化课堂教学需要配置与专业和学生相适应、与临床情境完全一致的模拟病房和医疗设备等硬件,安装有可移动的高清摄像头、大屏幕及可活动桌椅的实训室,以及一次能够容纳学生数量较多的附属或教学医院、口腔义齿制作中心、推拿按摩及美容中心、医药公司及其连锁药店等企业。但不少学校难以做到这一点,导致该教学模式无法全面铺开。因此,必须加大专项经费的投入,根据理实一体化教学需要,对教室、实训室等进行改造、扩建,添置相关设备,并与更多的上述企业等密切合作,寻找校企双赢的切入点,依靠行业优势,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联手做好实训基地的保障机制,建立“校中教学工厂”,签订人才共管、共育协议。将企业引进课堂,能保障足够的场地和设备,满足教学、实习、实训的需要。
(四)学生观念转变及管理存在问题
学生基础薄弱,自主学习能力差,相互间协作意识淡薄,且已习惯了传统的教学方式。同时,在理实一体教学中分成多个小组,相互讨论、配合操作,自评,小组评,教师评,学生的自由度较传统的教学大,可能会出现玩耍、打闹、玩手机等现象。如果不注意转变学生观念,不给学生介绍理实一体化教学的特点、做法及其对培养实用型人才所起的作用,不加强课堂的管理,势必影响该教学模式的实施,影响教学效果。因此,教师要在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之前集中给相关学生进行培训,让其有思想准备。在每次课前都要提出预习要求和任务,提供有关资料或指导其搜集资料的方法,让其对学习充满自信心。教师在课堂中的要加强巡回指导,维持好课堂秩序。
(五)现行教材不能适应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需要
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要求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一体、教室和车间一体、教师和师傅一体、学生和学徒一体。目前传统教材多以学科为中心,理论知识及理解、认知的内容较多,而实践及动手训练的内容较少,缺少与工作过程、项目任务的衔接,无法满足教学要求,从而导致教材尤其是实训教材成为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亟须解决的难题。为此,中职学校应组织有能力、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对课程项目进行研发,将理实一体化教学理念融入新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中,自编校本教材。校本教材应对教学目标进行细化分解,每个目标包含多个知识点,通过专业技能这条主线,将各知识点与学习目标有效地串联起来。教材内容的顺序编排,应突出理论与实践训练相结合的特点,使教师在教学中能实施教中学、学中做、做中学,达到将理论与实践完全融合起来的目的,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在健康评估教学中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有利于培养护理职业能力。当然,在使用该教学模式教学的过程中会遇到一些问题,我们要勤于思考,善于总结,寻找突破口,逐一加以克服和解决,并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加以改进和完善,以丰富理实一体化教学的内涵,使该教学模式得到广泛使用,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梁燕,姚荣芬,黎彩青. 多层次网站式临床基本技能训练方法及测评[J].卫生职业教育,2001(3)
[2]韩卫红,贾位彦,蒋婧. 探索护理学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J].卫生职业教育,2011(2)
[3]肖美兰,王德燕.中职护理专业健康评估“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思考[J].卫生职业教育,2013(12)
[4]周复芋.关于理实一体化教学的几点体会[J].交通职业教育,2011(3)
[5]韩慧娟,邸,吴秋霞,等.临床护理学“一体化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3(8)
[6]张继红.高职教育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困境与出路[J].卫生职业教育,2012(24)
【关键词】高职高专 护理 实践教学 改革
我们学院的宗旨是“技能决定一世,道德决定一生”,《基础护理学》是一门技能性极强的课程,护生入医院前必须熟悉和掌握的技能。为保证学生以后的就业及培养医院用的上的护理人才,我们就《基础护理学》实验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提出了教学方法的
一些改革和设想。
1、《基础护理学》实验教学中主要存在的问题
1.1 课程比例设置不合理
目前,护理专业实验教学的理念比较陈旧,教学时重理论,轻实验,认为实验教学应依附与理论教学,实验教学仅仅是理论教学的辅助,是用来完善理论教学、配合课堂教学的,没有形成独立的实验教学体系。高职高专学生在校就读的时间为三年,根据老的人才培养方案学生前两年在校读书,后一年在医院临床实习。《基础护理学》安排在第二和第三学期开设,总学时144,期中理论学时100,实训学时44,实训学时太少,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练习的需要。
1.2实验教学内容陈旧、更新不及时,与临床实际脱节
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临床上不断涌现出新技术、新理论,临床上医疗技术和新设备得到了较快的更新。但是现实中,实验教学时,实验器材更新不及时,教材更新缓慢,导致护理领域新的成果和技术并没有及时转化为新的实验教学内容,致使教学内容与临床实际相脱离。另外,实验教学中的操作步骤要求很繁琐,学生大多死记硬背操作步骤,但是临床上实际操作时护理操作步骤已经简化,这样也出现了实验教学内容陈旧,更新不及时,教学内容与临床实际操作相脱节的现象。
1.3 实验教学模式单一
目前,护理实验教学多采用传统教学模式,就是在上课前,实验室的老师为学生准备好本次实验课的物品,上课时老师讲解步骤、示教,然后让学生分组练习。导致学生上实验课时仅仅是一遍遍的模仿老师的操作,一遍遍的熟记操作程序,学生缺乏主动性和创新能力。此外,学生的各项操作均在模拟人上进行,学生连跟病人怎么交流都套用老师的模式,这种教学方法严重影响和制约学生操作的灵活性,不利于个性思维和创造力的发展,导致学生进入临床后解决应急问题能力差,缺乏灵活应变能力。
1.4 对部分实验教学重视程度不高
基础生活护理是现代整体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质量高低直接影响着病人的疾病康复,反映护理专业价值和护理人文关怀精神,也是患者最需要关怀照顾的重要内容。然而部分护生认为生活护理是患者及家属的事情,因而部分实验课护生主动性不高,操作不认真,甚至只观摩其他护生操作。
1.5 带教老师水平不一
带教老师的学历层次和年龄层次不同,会出现同一项操作出现不同的教学流程,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无所适从,也会散失学习的积极性。
2、《基础护理学》实验教学的改革设想
2.1提高实验实训课教学比重,增加实验课成绩所占比例
实验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保证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制定人才培养案时,我们把《基础护理实训》独立设置为一门课程,开设在第二、三、四学期,每个学期36个学时,总学时为108,和理论学时的144几乎达到1∶1,学时调整后,学生对实践技能课的重视程度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也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2.2 全面开放实验室,实现学生自主管理
护理技能操作的掌握是一个反复的过程,需要大量的练习才会达到熟能生巧的程度,在课后时间开放实验室,为学生的操作、训练提供了条件。我们利用晚自习和周末时间,将中心全面开放,由学生组成学习小组,设立组长和总负责人,按计划分小组轮流进行课后练习,并实现实验物品的管理与交接。
2.3 独立评定实验成绩
《基础护理实训课》采取学期末独立考核,分数在85分及其以上者为合格,否则补考。实习前在进行站点式考核,在所学的所有项目中随机抽考五项,并提高考核难度,每一项分数必须达到90分以上方可离校进入实习单位实习。
2.4 转变护理观念
提高护生重视基础生活护理的意识,增强护生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克服护生不愿做基础生活护理的思想。认真落实基础生活护理标准,确保基础生活护理在临床工作中的开展。
2.5 上课前,教师集体背课,统一护理操作
上课前,理论示教课老师和实验室老师,应集体背课,可
由一名老师操作一遍实验项目,其他老师在观看的过程中,对
操作步骤有异议的地方,可随时提出,然后大家一块讨论,规
范操作程序,统一过程,保证实验课的质量。
2.6 及时更新实验教学内容,实验内容与临床实际相结合
教师可利用空余时间深入临床工作或者利用假期去临床进行顶岗工作,了解临床实际护理技术使用情况,以便及时删减已经被淘汰的操作或者增加临床上经常使用的操作,增添一些临床上新的护理操作技术;此外,教学过程中应聘请在医院工作的一线工作者利用休息时间到学校进行教学,把临床中的新观念、新操作带给我们的老师和学生,使教学与临床实际接轨,保持教学与临床实际一致。
2.7积极建设模拟病房、模拟护士站、模拟治疗室
按照医院的布局结构,学校应积极建设模拟病房、模拟护士站、模拟治疗室,使学生在上实验课时有一个比较真实的“医院环境”,
可以让学生在上课时较快的进入自己的护士角色,对实验课从思想上能够重视起来,能够更好的学习护理操作技术,也可以加强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总之,《基础护理学》教学中,知识不停在更新,只有不断探索和改革创新实教学模式,才能真正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临床实践和综合能力,培养高素质护理毕业生,适应社会对护理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构建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培养模式和学制贯通的“立交桥”,打通技能型人才深造发展渠道,为学生的多元发展提供保障。高职招生入学考试作为高等职业教育的“入口”,对高职院校及社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湖北省“技能高考”招生改革是高职院校招生制度发展的突破。“技能高考”以实践能力本位为导向,有利于构建职业院校人才培养体系;搭建中高职衔接“立交桥”,有利于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不断扩大高职院校自主权,有利于为社会选拔输送专门人才。[1]
所谓“技能高考”是湖北首创的针对职业教育发展推出的一项重要的招生考试改革,要求高职院校开展只针对招收中职学校毕业生的招生考试,招生考试以技能操作为主、文化考试为辅,技能考试由指定的几所院校组织实施,文化考试由省教育考试院统一组织,考试时间与普通高考同步,“技能高考”录取时间和普通高考录取时间同步进行。[2]
从2013年起湖北省开始实施护理专业技能高考,在湖北省教育厅的指导下,作为组考院校的武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已经成功地组织实施了两年的护理技能考试工作。通过对这两年的护理技能考试情况进行分析,提出针对护理技能高考相关中职学校在专业教学中的具体建议,从而提高考生的护理技能成绩,让在技能方面有才能的中职毕业生能够更加顺畅地踏上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的这座“立交桥”,同时增强中等护理职业教育的吸引力。
一、护理专业技能考试大纲分析
护理专业技能考试以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护理类专业教学大纲为依据,选择中等职业学校的护理技能训练内容,依照《国家护理职业技能标准》的初级护士技术等级标准。要求考生能按照考试要求,独立完成考试项目的操作,并能在操作过程中表现出相应的职业态度和职业技能。[3-4]
护理专业技能考试由护理专业技能应知和专业技能实践操作两部分组成,考试总分为200分,其中专业技能应知考试成绩占30%,专业技能实践操作考试成绩占70%。
1.技能应知部分。主要内容为住院环境及护理、医院内感染的预防和控制、患者清洁护理、患者饮食护理、生命体征的评估及护理、排泄护理、药物疗法和过敏试验法、静脉输液和输血等八个章节中与实践技能操作相关的知识。
2.技能实践操作部分。由必考、抽签考试及自选考试三部分组成。必考项目为无菌技术铺无菌盘(半铺半盖法),抽签考试项目为徒手心肺复苏术(成人)、戴无菌手套,自选考试项目为铺麻醉床、测量血压及密闭式静脉输液技术。设置不同的考试方式,既考查对护理专业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又考查专业技能和综合技能的掌握情况;既兼顾了技能考核的覆盖面,又考虑到了考生的专业兴趣、爱好及倾向,以人文关怀的角度照顾了考生个性化的选择。技能实践操作考试中涵盖有护理职业素质的内容,结合国内外护理最新动态,在个别项目中引用了最新的国际训练标准。
二、技能考试分析
1.成绩分析。
(1)总评成绩分析,见表1。成绩呈正态分布,说明各中职学校和考生对此次技能考试工作较为重视,取得较好的成绩,效果满意。
(2)单项成绩分析,见表2。从应知部分的考试成绩来看,不及格率较高,说明考生对专业技能基础知识考试不够重视,在与技能实践操作相关的基础知识掌握方面还较为薄弱,准备不充分;不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患者存在的问题,对客观题难以把握、判断不准。
从技能实践操作部分考试成绩来看,平均分都在75分以上,说明考生对技能操作普遍较为重视,认知度较高,大多数考生能准确熟练地完成此项操作,技能操作掌握得较好。
2.操作考试过程分析。
(1)铺无菌盘(半铺半盖法)。此项操作要求考生通过对案例的分析正确准备用物,能正确识别与判断无菌物品,清楚划分无菌区域与非无菌区域、无菌物品与非无菌物品,能正确履行职业技能规范并符合职业标准。从考试过程来看,部分考生着装不规范如未戴口罩、帽子等,不能正确准备操作用物和无菌物品,无菌区域污染。说明各中职学校训练标准不统一,考生无菌观念有待加强。
(2)徒手心肺复苏术(成人)。此项操作是必须掌握的急救技术,要求考生能快速识别并判断呼吸或循环情况,迅速对呼吸停止患者实施呼吸支持、心脏停搏者实施胸外按压及时建立有效循环,施救后能做出正确判断和评价。从考试过程来看,部分考生操作顺序先后颠倒,约35%考生心脏按压定位不准,按压姿势不规范,胳膊弯曲;约40%考生人工呼吸操作无效,吹气时胸廓未隆起;约20%考生仍然按照旧复苏标准施救,先人工呼吸后心脏按压。可见,各中职学校在此项目中未按照考纲和操作标准进行训练。
(3)戴无菌手套。此项目是预防和控制交叉感染的一项重要基本操作,是保护患者和自身预防医院感染的基本技能。要求考生能明确戴无菌手套的目的及注意事项,知道无菌手套污染的处理方法,能准确地戴好无菌手套,操作规范符合无菌要求,应用到位。从考试过程来看,大多考生不注意细节,操作中违反无菌原则的人较多,说明考生无菌观念不清,未明确考核的目的,取得高分的考生较少。
(4)铺麻醉床。此项目是确保手术患者安全舒适的基本技术,要求考生能根据患者的麻醉方式和手术部位准确判断铺床目的,动作连贯、手法轻稳,能正确运用节力原则。从考试过程来看,发现部分考生未按护士工作规范着装、多余动作较多、动作不流畅。
(5)测量血压。血压是生命体征中一项重要的内容,要求考生测量部位准确,操作规范、熟练,测量结果正确。从考试过程来看,发现部分考生未和患者有效沟通,没有进行操作前的核对及评估便开始操作,没有检查血压计、听诊器各部件的完好情况,测量时放气速度过快或不均匀。
(6)密闭式静脉输液技术。此项目是临床上挽救患者生命和改善健康状况的重要治疗手段,要求考生操作规范、无菌观念强、动作熟练、关心体贴患者。从考试过程来看,考试过程中发现部分考生未按要求着装,操作时未佩戴口罩,爱伤观念不强,表现在未与病人进行有效沟通,止血带绑扎时间较久。
3.操作考试过程共性问题。
(1)护士基本职业素质尚有欠缺。表现在技能操作考试中多数学生着装不规范,如没有佩戴口罩或护士帽,还有部分考生举止、礼仪不够规范;沟通技巧及人文关怀不够,多数考生在操作过程中既没有与主考教师及患者进行有效沟通,也没有操作环节的必要解释。
(2)安全意识和质量意识不强。多数考生既不注意对自身的安全防护,也不注意对操作对象的安全防护。在技能操作过程中无菌观念不强,如不能按区域放置无菌物品,随意跨越无菌区,导致无菌物品和无菌区域污染,给患者带来安全隐患;脱手套时接触到污染面,没有有效地保护自己;铺床时不佩戴口罩,导致灰尘、飞絮进入到自己的呼吸道,从而给自身安全带来风险;密闭式静脉输液操作时不核对医嘱、药物,不查对病人,这些均说明考生安全风险意识低、质量意识较差。
(3)规范意识不高。较多考生未按标准的操作程序进行操作。
三、护理技能高考对中职护理专业教学的启示
1.强化护士基本职业素质的培养。多数考生能按照操作规程完成各项操作,说明护理操作技能作为考生必须具备的“硬素质”已基本被掌握,但操作中涉及的护士基本职业素质方面如着装、举止、礼仪、沟通技巧、应急能力、人文关怀等相对较薄弱。因此,在护理专业教学过程中应注重护士基本职业素质的培养,将护士基本职业素质的教育内容有机地融入到专业教育和教学过程中,在进行护理操作训练时同时培养学生的基本职业素质,从而全面提高学生专业职业素养。
2.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护理技能考试中,心肺复苏操作考试标准采用的是2010国际复苏指南标准,新标准相对于旧版本在基本生命支持方面有着较明显的变更,如去除了“看、听、感觉呼吸”的步骤,流程方面也由2005版的A-B-C改为C-A- B,但考试过程中仍有近半数考生未按照新标准进行操作。再如,“腕带”作为近几年临床普遍使用的一种患者身份识别标志,在进行各项诊疗操作前除了核对床头卡外,必须核对腕带,实行双向核对,以确保患者的安全。但在静脉输液操作考试中,只有少数考生同时对患者使用两种身份识别方法。因此,在护理专业教学过程中,应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注重操作的规范和标准。
3.采用案例教学。护理技能考试中不管是应知部分还是实践操作部分都涉及案例分析,要求考生具有系统思维能力,能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达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目的。在教学过程中,可根据教学目的选择典型案例,组织学生进行学习和讨论,教会学生分析案例的思路或程序,进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加强质量意识和安全风险意识教育。针对考生在操作过程中安全意识和质量意识不强的现象,在护理专业教学中要加强这方面的教育和培训。例如,采用角色扮演法,将学生置于模拟操作场景中,体验护患角色心理,加深对病人角色的认知。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促进理论和实践的结合,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自身和操作对象的安全防护意识,从而提高实践操作过程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