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货币政策的实质

货币政策的实质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货币政策的实质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货币政策的实质

货币政策的实质范文第1篇

关键词: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汇率传导渠道;有效性;协整检验;VAR模型

中图分类号:F8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031(2011)05-0018-05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1.05.05

一、引言

2008年下半年开始,一场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在全球蔓延开来。本轮全球金融危机极大地打击了金融业和金融市场的信心,货币市场和信贷市场一度出现流动性短缺的情况。为了抗击金融海啸的巨大破坏性,西方主要经济国家陆续采取了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通过各种金融创新工具向金融市场注入了大量的流动性。我国中央银行也果断地采取了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降低存贷款基准利率等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明显提高了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有效遏制了宏观经济下行的趋势。在这个过程中,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作为联系货币因素和实体经济的重要纽带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货币政策作为调节经济的两大支柱之一,在宏观经济调控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作为货币政策的核心内容,是连接货币因素与实体经济活动的中介,直接关系到货币政策对实体经济的作用效果。

当前技术进步、金融创新、全球化浪潮的层出不穷以及人们日益增长的金融服务需要都给传统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带来了空前的挑战,从而决定了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将是一个常研常新的课题。近年来,西方一些经济学者开始重新界定货币与实体经济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其中许多问题都涉及到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因此,作为一个研究课题,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表现出较强的生命力和前沿性。

二、文献综述

从实证研究方面来看,计量经济学的不断发展推动了计量经济方法在货币政策应用领域里的深入研究。1980年西姆斯(C. A. Sims)将向量自回归(VAR)模型引入到计量经济学中,推动了经济系统动态性分析的广泛应用[1]。此后,VAR模型便被广泛地运用于货币政策的研究之中。Bernanke(1986)运用VAR模型对美国的经济数据进行研究,认为美国银行贷款的冲击对总需求具有相当程度的影响效果,因而信贷渠道在美联储的政策传导中起着重要作用[2]。Dhakal & Kandil(1993)运用VAR模型考察了美国股票价格和货币供给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货币供应量的变动通过资产替代效应对股票价格有显著的冲击[3]。Kamin & Rogers(2002)建立包括实际汇率、产出、通货膨胀3个变量的VAR模型对墨西哥的经济数据进行研究,发现产出的改变主要是由自身冲击得以解释,但永久性汇率贬值对产出的不利影响具有持久性[4]。从我国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研究来看,总体上定性分析多于定量分析。仅从定量分析方法来看,20世纪90年代的基本研究方法还是采用简单回归分析,2000年以来运用现代计量经济学的研究成果开始出现,近年来大量的实证研究基本上都采用了高等计量模型。盛朝晖(2006)研究了我国1994―2004年货币政策主要传导渠道效应,认为信贷渠道在货币政策传导渠道中发挥主要作用,利率传导渠道的作用得到发挥,资本市场传导渠道效应开始显现[5]。楚尔鸣(2007)对2000―2005年我国货币政策利率传导有效性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货币供应量很难引起利率的变动,而且利率也不是引起投资和消费变动的主要原因,从而说明我国货币政策的利率传导渠道存在梗阻[6]。孙敬祥(2008)实证检验了1996―2007年我国货币政策利率传导机制的有效性,得出了这段时间内我国的利率传导机制有效性相对较弱的结论。研究表明,利率对各经济变量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对宏观经济变量的解释能力偏弱,而货币供给可以跨过利率直接影响消费、投资和产出水平[7]。江群、曾令华、黄泽先(2008)对1993―2007年我国货币政策信贷传导渠道进行了动态分析,结果表明我国货币政策信贷传导渠道有不断弱化的趋势。研究认为,我国货币政策信贷传导渠道的变迁有其特定的微观基础和制度环境,是适应我国经济金融体制改革的必然结果[8]。柳明花、李虹墨(2008)对我国1998年第一季度至2007年第三季度的季度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虽然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货币渠道与信贷渠道都作用于经济,但信贷渠道效果更加显著[9]。董亮、胡海鸥(2008)对我国货币政策资产价格传导渠道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虽然资产价格可以影响投资和消费,但是投资的托宾q效应和消费的财富效应都很不明显,以致资产价格传导渠道在我国不够通畅[10]。蒋科(2009)选取1998年1月至2008年12月我国的贷款总额增长率、货币供应量增长率、实际产出增长率以及通货膨胀率等月度数据,研究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渠道,发现在我国货币政策能够同时通过货币渠道和信贷渠道影响通货膨胀率,但只能通过货币渠道影响经济增长率[11]。王振杰、陶士贵(2009)比较分析了1994―2008年我国货币政策主要传导渠道效应,认为信贷渠道和货币渠道共同发挥作用,但信贷渠道起主要作用,而货币渠道只是作为辅助机制而存在[12]。

可见,我国学者在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研究方面已经做了许多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产生了不少前沿成果。但遗憾的是这些研究往往只是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中的利率渠道和信贷渠道或某个问题进行考察和研究,而缺乏对资产价格渠道和汇率渠道的研究。本文认为随着我国资本市场制度建设的逐步完善、外汇管制的逐渐放松以及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渐进实施,资产价格和汇率两方面在货币政策传导过程中开始逐渐发挥作用,因此非常有必要在研究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有效性问题时加入对资产价格渠道和汇率渠道的研究,从而使研究更加系统和全面。

三、分析框架与变量选取

货币政策汇率渠道的传导过程是中央银行通过实施货币政策工具影响货币供应量,通过货币供应量的改变影响汇率,再通过汇率的变化影响净出口最终影响到产出水平,具体分析框架:货币供应量汇率净出口产出。故在分析汇率传导渠道时需要选取的变量指标有货币供应量、汇率、净出口、产出。

在汇率指标的选取方面,本文选择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作为衡量汇率水平的指标。有效汇率是以贸易比重为权数的加权平均汇率指数,用于反映一国货币汇率在国际贸易中的总体竞争力和总体波动幅度。一般来说,一国的产品出口到不同的国家可能会使用不同的汇率,并且一国货币在对某种货币升值的同时也可能在对另一种货币贬值,即使该种货币同时对其他货币升值(或贬值),其幅度也不是完全一致的。因此,从20世纪70年代末起国际上开始使用有效汇率来观察某种货币的总体波动幅度及其在国际贸易和金融领域中的总体地位。在具体的实证过程中,通常将有效汇率区分为名义有效汇率和实际有效汇率。一国的名义有效汇率等于其货币与所有贸易伙伴国货币双边名义汇率的加权平均数,如果剔除通货膨胀对各国货币购买力的影响,就可以得到实际有效汇率。实际有效汇率不仅考虑了所有双边名义汇率的相对变动情况,而且还剔除了通货膨胀对货币本身价值变动的影响,能够综合反映本国货币的对外价值和相对购买力。实际有效汇率的样本区间选择2002年1月至2010年12月,数据来源于国际清算银行(BIS)(省略)网站的汇率报表。净出口采用月度贸易差额t来度量,样本期间同样选择2002年1月至2010年12月,数据来源于国家商务部网站(mofcom.省略/)的月度贸易差额情况表。货币供应量仍采用M2度量,产出水平也继续采用工业增加值q度量,数据与前面的分析相同。

四、数据处理与检验

从图1、图2中可以看出,贸易差额t不仅具有非零均值和上升趋势的特征,而且有明显的季节波动性,故先对其采用Census X12方法进行季节调整,经调整后的序列记为tx,实际有效汇率f则没有明显的季节性波动,从而不需要进行季节性调整。同时为了消除数据序列中可能存在的异方差,再对f、tx取对数,分别记为Lf、Ltx。

(一)单位根检验

建立VAR模型的前提要求是变量是平稳时间序列或者变量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因此,首先需要对模型中的变量进行平稳性检验。如果模型中的变量都是平稳时间序列,则可直接建立VAR模型。如果模型中的变量是非平稳时间序列,则需要对变量进行协整检验以判断变量之间是否存在协整关系。对于存在协整关系的变量也可以建立附加协整约束的VAR模型。

平稳性检验有多种方法,其中ADF单位根检验是最常用的一种检验方法。本文利用EViews6.0软件分别对各变量的水平值、一阶差分序列进行ADF单位根检验,以确定各序列的单整阶数。由于后续实证研究中所用到的Johansen协整检验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对模型中变量所取的滞后期长度非常敏感,因此本文滞后阶数的选择原则应使回归式的残差符合白噪声状态①。具体检验结果见表1。

检验结果表明,变量Lf、Ltx的水平值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上都接受原假设,而其一阶差分值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都拒绝原假设,所以变量Lf、Ltx都是一阶单整序列。

(二)约翰逊协整检验

由于所分析的经济数据是非平稳时间序列,不能直接建立VAR模型估计参数。但是具有相同单整阶数的非平稳时间序列之间的某种线性组合可能是平稳的,即各数据序列之间可能具有协整关系,从而满足建立VAR模型的条件。由于是多变量数据序列的协整检验,故在此采用Johansen协整检验法来对其进行检验③。具体检验结果见表2。

由检验结果可以看出,对于不存在协整关系的原假设,迹统计量和最大特征值统计量都大于各自的临界值,即拒绝原假设,说明变量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对于至多存在一个协整关系的原假设,迹统计量和最大特征值统计量都小于各自的临界值,即接受原假设,说明变量之间存在一个唯一的协整关系。所以变量LM2x、Lf、Ltx、Lqx之间可以建立VAR模型。

(三)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由于协整检验仅仅是一种数量关系的分析,并不能完全说明在长期中各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如货币供应量与实际有效汇率之间的协整关系,既有可能是货币供应量的变动引起了实际有效汇率的变动,也有可能是实际有效汇率的变动引起了货币供应量的变动。为了确定货币供应量与模型中各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就必须进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具体检验结果见表3。

从检验结果来看,我国货币供应量的变动是实际有效汇率变动的格兰杰原因,但实际有效汇率的变动不是引起贸易差额和产出水平变动的格兰杰原因。以上分析表明,我国通过货币供应量的变动能在一定程度上引起实际有效汇率的变动,但实际有效汇率的变动对净出口和产出水平的传导有效性较低。

五、模型建立与分析

(一)VAR模型的建立

建立VAR模型的关键在于确定模型的滞后期,滞后期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若太小则误差项的自相关性可能会比较严重,从而导致模型参数估计的误差过大;若过大则会使模型的自由度减小,直接影响参数估计量的有效性。利用AIC准则和SC准则确定VAR模型的滞后期①,经过计算滞后2期的AIC值和SC值最小,故模型选择滞后2期是合理的。利用EViews6.0软件建立汇率传导渠道的VAR模型,其向量表示形式为:

LM2xtLftLtxtLqxt=0.8041-0.00630.0005-0.00380.5605 0.8165 0.0005-0.0708-8.1572 1.2776 -0.0466 -1.88920.7728 -0.2478 -0.0106 0.6448LM2xt-1Lft-1Ltxt-1Lqxt-1+0.2095-0.00490.0006-0.0096-0.3340 -0.0323 0.0013-0.08041.4873 4.98870.08428.8457-0.66980.14360.00380.2797LM2xt-2Lft-2Ltxt-2Lqxt-2+0.0067-0.5487-1.0551-0.1166

(二)脉冲响应函数

在实际应用中,由于VAR模型是一种非理论性的模型,它无需对变量作任何先验性的约束,因此在分析VAR模型时,往往不分析一个变量的变化对另一个变量的影响如何,而是分析当一个误差项发生变化,或者说模型受到某种冲击时对系统的动态影响,这种分析方法称为脉冲响应函数方法。脉冲响应函数描述了来自随机扰动项的一个标准差冲击对内生变量当前值和未来值的影响情况,它能够形象地刻画出变量之间动态作用的路径变化。因此,为了更具体地展现货币政策汇率渠道的传导过程,以及更为形象地说明货币供应量、汇率、净出口和产出之间的短期动态关系,本文将利用汇率传导渠道VAR模型的脉冲响应函数来分析它们的短期动态特征。用EViews6.0软件生成的脉冲响应过程如图3所示,图中横轴表示冲击作用的滞后期数,纵轴表示因变量对解释变量的响应程度,实线为脉冲响应函数的计算值,两侧的虚线为脉冲响应函数值两倍标准差的偏离带。

从脉冲响应函数图来看,对于来自货币供应量的一个标准差冲击,实际有效汇率在第1期基本没有响应,第2期的脉冲响应值也只有0.003,随后一直保持稳定,这说明我国货币供应量的增加短期内对实际有效汇率的影响很小。贸易差额对于来自实际有效汇率的一个标准差冲击在第1期的脉冲响应值为0.08,第2期降为0.03,第3期又增至0.09,随后呈现下降趋势,这说明我国实际有效汇率的上升即人民币升值,短期内会导致净出口的小幅增加。工业增加值对于来自贸易差额的一个标准差冲击在第1期的脉冲响应值为0.012,第2期降为0,第3期又增至0.007,随后基本保持稳定,这说明我国净出口的变动短期内对产出水平产生了一定的正向影响。

(三)方差分解

脉冲响应函数描述的是VAR模型中的一个内生变量的冲击给其他内生变量所带来的影响。而方差分解是通过分析每一个结构冲击对内生变量变化的贡献度,进一步评价不同结构冲击的重要性。因此,方差分解能够给出对VAR模型中的变量产生影响的各个随机扰动的相对重要性的信息。基于汇率传导渠道的VAR模型进行方差分解,结果见图4。图中横轴表示冲击的滞后期数,纵轴表示每一个结构冲击对内生变量变化的贡献度。

从方差分解结果图来看,实际有效汇率的预测误差波动主要来自于自身的影响,第12期时为74.5%,而来自货币供应量的信息对预测误差的贡献度在第12期时仅为6.0%,这说明我国货币供应量的变动在短期对实际有效汇率的传导效果较差。贸易差额的预测误差波动同样主要来自于自身的影响,在第12期时达87.8%,而来自实际有效汇率的信息对预测误差的贡献度仅为2.7%,这说明我国实际有效汇率的变动在短期对净出口的传导有效性非常低。对于产出水平来说,其预测误差波动受自身影响的贡献度在第12期时为55.4%,而来自实际有效汇率的信息对预测误差的贡献度达到34.4%,这说明我国实际有效汇率的变动在短期对产出水平能够起到一定影响。

六、结论与政策建议

本文通过对我国货币政策汇率传导渠道所作的实证分析,得出如下结论:中央银行通过货币政策操作引起货币供应量的变动,但货币供应量的改变很难引起实际有效汇率的变动,这降低了货币政策操作对实际有效汇率传导的有效性。虽然实际有效汇率在短期内对产出水平能够起到一定程度的影响,但从长期来看,实际有效汇率的变动并不是引起净出口和产出水平变动的主要原因,而是导致中央银行通过汇率的变动来影响净出口,进而影响产出水平的有效性不足,这表明我国货币政策的汇率传导渠道的有效性程度同样较低。

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和国外汇率制度的实践经验来看,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是我国汇率制度改革的长期目标。实行浮动汇率制有利于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有效性,也有利于推进我国资本项目开放的进程。2005年7月,中国人民银行宣布实施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这是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一次重大改革,标志着人民币汇率制度已开始向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迈进。

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以来,关于汇率调整路径的选择问题成为了讨论的热点。从现行可供选择的方案来看,主要有长期固定、阶段调整、即时调整这3条路径。如果选择长期固定,就意味着保持人民币现有汇率水平长期不变,这种调整路径实质上又恢复到汇改之前的汇率制度,对货币政策的传导形成比较严重的约束。如果选择即时调整,就是人民币汇率根据外汇市场供求状况即时变动或频繁变动。从目前来看,这既不符合我国经济发展对人民币汇率保持基本稳定的要求,也不符合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的本意。所谓阶段调整,就是根据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对人民币汇率实行阶段性调整,在阶段内保持基本稳定。人民银行可以考虑在国内经济趋热时适度使人民币升值,而在国内经济趋冷时适度使人民币贬值。这种汇率调整路径比较符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对宏观经济的影响比较温和。

我国汇率制度的改革要坚持渐进性、可控性和自主性的原则,充分认识到当前人民币汇率大幅波动对国内经济可能带来的风险。从近期来看,就是要适当扩大人民币汇率的浮动区间,减少人民银行在外汇市场上的被动操作,增强人民银行在基础货币投放上的主动性。当然,从国际汇率制度选择的实践经验来看,一国的汇率制度需要根据一国的实际情况来具体确定,总的趋势是更加灵活。今后可根据国际汇率制度选择的趋势并结合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进一步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健全市场汇率形成的环境,逐步实施真正的可上下浮动的、有目标区间的汇率制度,从而构建起货币政策与汇率政策之间的协调机制。

参考文献:

[1] Sims C A. Macroeconomics and Reality[J]. Econometrica, 1980(48):1-48.

[2]Ben Bernanke. AlternativeExplanations of the Monetary-income Correlation[J]. Camegic Rochester Conference Series on Public Policy, 1986(25):49-99.

[3]Dhakal, Kandil. Causality Between the Money Supply and Share Prices: A VAR Investigation[J]. Quarterly Journal of Business and Economics, 1993(32):52-74.

[4]Kamin, Rogers. Output and the Real Exchange Rate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An Application to Mexico[J]. 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2002(18):85-109.

[5]盛朝晖.中国货币政策传导渠道效应分析:1994―2004

[J].金融研究,2006(7):22-29.

[6]楚尔鸣.我国货币政策利率传导有效性的实证分析[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7(3):84-88.

[7]孙敬祥.我国货币政策利率传导机制的分析与检验[J].经济师,2008(8):44-45.

[8]江群,曾令华,黄泽先.我国货币政策信贷传导渠道的动态分析:1993―2007[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7):40-44.

[9]柳明花,李虹墨.我国货币政策信贷传导渠道实证分析[J].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2):16-19.

[10]董亮,胡海鸥.中国货币政策资产价格传导效应的实证研究[J].社会科学辑刊,2008(1):32-35.

货币政策的实质范文第2篇

关键词:中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实证分析

中图分类号:F82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9)07-0049-02

一、货币政策主要传导机制的理论研究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理论在不断发展,各种学派对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有不同看法,但归纳起来货币政策影响经济变量主要是通过以下四种途径:

1.利率传递途径。利率传导理论是最早被提出的货币政策传导理论,但从早期休谟的短期分析、费雪的过渡期理论魏克赛尔的累积过程理论中所涉及的利率传导理论均未得到关注。直到凯恩斯的《通论》问世及IS-LM模型的建立才正式引起学术界对利率传导机制的研究。利率传导机制的基本途径可表示为:

货币供应量M实际利率水平i投资I总产出Y。

2.信用传递途径。威廉斯提出的从贷款人信用可能性学说是最早有关货币政策信用传导途径的理论,伯南克则在此理论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银行借贷渠道和资产负债渠道两种理论,并得出货币政策传递过程中即使利率没发生变化,也会通过信用途径来影响国民经济总量。信用传导机制的基本途径可表示为:

货币供应量M贷款供给L投资I总产出Y。

3.非货币资产价格传递途径。托宾的Q理论与莫迪利亚尼的生命周期理论则提出了货币政策的非货币的资产价格传递途径。资产价格传导理论强调资产相对价格与真实经济之间的关系,其基本途径可表示为:

货币供应量M实际利率i资产(股票)价格P投资I总产出Y。

4.汇率传递途径。汇率是开发经济中一个极为敏感的宏观经济变量,因而它也引起了众多学者的研究,而关于货币政策的汇率传导机制的理论主要有购买力平价理论、利率平价理论和蒙代尔―弗莱明模型等。货币政策的汇率传导机制的基本途径可表示为:

货币供应量M实际利率i(通货膨胀率INF)汇率E 净出口NX总产出Y。

二、数据的选取与研究方法

货币供应量选取M2、Ml、M0,规模经济变量选名义国内生产总值GDP,信贷规模选取国内信贷总值LOAN,利率选取60天的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R。其中:

M0=流通中的现金

M1=M0+企业活期存款+农村存款+机关团体部队存款

M2=M1+单位定期存款+居民储蓄存款+其他存款(不含财政存款)

根据样本的可得性,采用2002―2008年的季度数据(取自然对数)进行研究分析,对变量进行ADF检验和格兰杰因果检验。数据均来源于相关各期《中国人民银行统计季报》、《中国统计年鉴》、《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等。

借鉴货币学派的研究思路,观测货币供应量,国内生产总值,利率与信贷规模时间序列的因果关系,进而分析个变量之间的相互冲击作用。本文采用EVIWS软件对各调整后的宏观经济变量作ADF检验与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来研究分析中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众多学者的研究表明,中国货币政策对经济增长的时滞期大概在半年左右,所以本文所作的因果检验的时滞期LAGS=2。

三、货币政策非中性及传导途径的实证研究

对经济变量M0、M1、M2、GDP、LOAN、R分别取对数,用LM0、LM1、LM2、LGDP、LLOAN、LR表示。观察发现所取的数据具有明显的时间趋势,用ADF检验法检验其平稳性。

表1的结果表明:各经济变量在1%的显著水平下均接受原假设,所以各变量都是平稳的时间序列。所以各变量间因果关系可以用GRANGER因果检验法进行检验。

表2的实证测算结果表明:LM0、LM1、LM2是LGDP的GRANGER原因的概率分别为90.8%、99.2%和57.3%;LGDP是LM0、LM1、LM2的GRANGER原因的概率分别为99.9%、15.4%、99%。由以上测算结果数据可得中国货币政策在较大概率下表现为非中性,这也是研究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前提。据此我们进一步探讨利率传导机制和信贷传导机制在中国货币政策传导过程中的作用。

结合表2和表3的测算结果可得:利率R通过M0、M1、M2作用于GDP的概率分别为90.0%、57.2%和26.3%;信贷规模LOAN通过M0、M1、M2作用于GDP的概率分别为90.8%、98.0%和57%。所以中国信贷规模通过M0、M1、M2作用于GDP的概率大于利率通过M0、M1、M2作用于GDP的概率。

四、基本结论分析

1.中国货币政策非中性效应显著。货币供应量与产出间的关系长期以来都是金融界所研究的热点课题,然后至今不同学派的学者之间尚未达成一致的观点。但从中国的实证检验结果看,中国货币政策的数量效应显著,即货币政策在中国具有非中性。中国货币政策非中性的主要原因有社会公众对未来的非理性预期,市场机制不健全以及金融市场的不发达,另外,传统投资消费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货币数量效应。

2.中国货币供应量具有一定的内生性。从GDP对货币供应量的GRANGER检验中可知中国货币具有内生性。近年来中国商业银行贷款意愿增强、积极放贷,商业银行超额储备率不断下降,而导致的货币乘数快速增长是货币供应量M2快速增长的主要原因 。当然基础货币在引发货币供应量变化上也起着重要作用,因此中国货币供应兼具内生性与外生性。但由于实体经济资金需求增加以及商业银行由惜贷转变为积极放贷,中国货币供给内生性不断增强。

3.中国货币政策的主要传导途径是信贷传递机制。实证测算结果表明,在中国货币政策通过信贷途径传导的概率大与通过利率途径传导,所以,信贷传递是中国货币政策的主要传导途径。在中国目前的政策市场上贷款与债券间的替代性并不完全,这也是满足信贷传导机制的前提。

4.在未来中国货币政策调控的操作目标应为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在上述分析中知道利率通过M0在较高的概率下能影响GDP。同时利率符合了目标选择的可测性,可控性和相关性三个基本原则。在相对比较完善的西方金融市场中同业拆借利率是最主要的操作目标,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利率的变化可以随时进行观测用以估计货币政策的效应,这是货币量或信贷规模所不具有的优点。另外,随着利率机制的改革,利率传导途径在货币政策传导过程中的作用逐渐增强,能够更灵敏的反应货币政策的效应。当然,在目前的体制中中国银行同业拆借利率尚不能准确反映社会资金的供求情况,各种利率间的传导关系也不完善。因此,以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作为货币政策操作目标是未来改革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闻岳春,严谷军.西方金融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2]郭菊娥.中国货币政策调控模式与运行机制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

[3]刘传哲,聂学峰.中国货币政策的传递途径[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

[4]李安勇,白钦先.货币政策传导的信贷渠道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

[5]曾宪久.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论[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

货币政策的实质范文第3篇

【关键词】货币政策 有效性 时滞

一、货币政策效应时滞的概念与发生的原因

1、基本概念。西方理论界对货币政策效应时滞的基本概念有两种解释,即狭义货币政策时滞效应和广义货币政策效应时滞。

狭义的货币政策效应时滞是指从中央银行实施新的货币政策,到该项政策通过传导机制作用于微观经济组织和个人,并表现出明显效果为止的时间距离。

广义的货币政策效应时滞是指从经济运行中产生影响货币政策目标的事件或趋势起,到新的货币政策表现出明显效果的时间距离,即货币政策从反应、制定、实施、传导到生效的全部过程。广义货币政策效应时滞显然包含了狭义货币政策效应时滞,能更真实的反映货币政策执行情况。

2、货币政策效应时滞发生的原因。

(1)货币作为货币政策的一种载体,它的综合性同经济的多层次性并非完全一致。经济变化是多层次的实物变化,各种因素交互作用既有相互抵消又有相互激励;货币变量变化是综合的价值变化,价值变化对实物变化总有一个传递过程。

(2)政策制定需要有一个认识过程。政策制定者对经济现象的发生,从分析判断趋势到对症下药都需要时间,即使再先进的信息收集、传递技术装备,再精明的管理者,也同样需要时间去处理这些问题。

(3)社会心理因素影响。从西方货币政策有效性来看,无论是凯恩斯所认为的通过利息的影响而间接地作用于经济,还是货币学派所设想的影响各种资产的相对价格和收益直接作用于经济,他们都承认社会各界对于货币政策变化有一个心理预期过程。

二、货币政策效应时滞的分类

1、内在时滞。内在时滞是指以经济金融形势的变化需要采取政策行动开始,到中央银行实际采取行动即改变货币政策为止的这一过程。内在时滞的长短,主要取决于经济信息的传递速度、管理当局的预测能力以及政策选择的决策效率。内在时滞有一定的主观意向性,与管理体制和工作效率有关,受控性较强。

2、中间时滞。中间时滞是中央银行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到这些工具对货币政策中介指标产生实际效果为止的时间距离。中间时滞主要取决于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对货币政策工具的反应能力与金融市场的敏感度,以及货币流通速度等。

3、外在时滞。外在时滞是指从货币政策中介指标变动导致社会信用活动发生变化,到该变化对社会经济活动产生最大实际影响的时间距离。外在时滞是货币政策效应时滞中最受注意部分。外在时滞是一个由社会经济结构与产业结构、企业行为等多重因素综合决定的复杂变量,其稳定性不强,它的长短取决于货币传导机制,市场的构造和经济控制与管理的程度,以及整个经济和金融系统的运行及其效率本身等。外在时滞有一定的客观性,受控性较差。

三、我国货币政策效应时滞表现特点

1、随经济周期的波动而波动。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深化和发展,货币供应量的变动与经济周期的关系更为密切,货币因素对经济周期产生了重要影响。1978年以来,我国国民经济经历了5次周期,相应地,我国货币供应也同样经历了5次周期,并且波动的方向与经济周期的方向(上升与下降)是基本一致的。

2、中央银行的独立性差,内在时滞偏长。西方国家的经验表明,独立性强的中央银行能有效、迅速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其货币政策效应内在时滞较短。我国中央银行是政府的重要职能部门,对国务院负责,每项货币政策的制定都要国务院批准,缺乏应有的独立性,又受到政策工具等客观条件的制约,在货币政策的制定和政策工具的选择上,需要较长的时间。

3、资本市场不发达、货币传导机制不畅使中间和外在时滞偏短。我国资本市场不发达,融资渠道少,资金供给主要通过信贷规模。企业的自有资金率普遍偏低,企业的运营资金需求高度依赖于银行的信贷资金。只要商业银行改变信用的配置,企业则难有其它选择。在货币政策的传导过程中,商业银行自成体系,利率还未成为货币传导机制中的重要中介指标,在发生重大经济事件时,经常利用行政手段干预市场,这使我国货币政策效应中间时滞、外在时滞有过短的特征。

四、影响货币政策效应时滞的决定因素

1、中央银行缺乏独立性使货币政策效应内部时滞延长。作为国家货币政策的制定者和执行者,它必须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和相当的权威性,才能迅速有效地制订和执行货币政策,缩短货币政策效应的内在时滞。另外,央行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的时间尚短,缺乏娴熟地驾驭货币政策的经验,这些都会延长货币政策的决策时间,使我国货币政策效应内在时明显长于西方发达国家。

2、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不完善导致传导阻滞。完善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应该是中央银行能够及时地灵活有效地使用和变换运用各种货币政策工具,来调节货币供应量及其流向,实现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促进经济的稳定增长。但在我国,中央银行可以自如运用的、能够有效调控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尚不具备。另外,我国利率市场化尚未完成,发挥不了带动基础货币变化的作用。因此,我国以经济手段为主的货币政策工具作用的发挥,严重影响到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顺畅,造成我国货币政策效应的中间时滞延长。

3、金融市场化程度不高使货币政策发挥作用缺乏应有的回旋余地。我国货币政策从实施到对实物经济发挥作用之间缺少金融市场这样的缓冲地带。当中央银行紧缩或扩张政策出台时,商业银行在变动其贷款规模之前可以通过抛售或吸纳相应的有价证券减缓货币政策对商业银行准备金的冲击影响。这样,从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实施到商业银行贷款规模变动之间存在金融市场的时滞过程,金融市场的时滞延长了货币政策发挥效应的时间。因此,我国货币政策效应外在时滞要比西方发达国家偏短。

五、政策与建议

1、建立完善的信息采集和处理系统。建立完善的基础数据的采集、加工、处理体系,准确把握和判断时滞变动,提高决策人的认识水平和决策能力,利于当局识别时滞、决策时滞,缩短内部时滞时间。

2、提高货币政策目标的透明度。中央银行能够提高货币政策目标透明度,保证货币政策决策和执行过程的前后一致,投资者和消费者就不会产生通货膨胀偏差。有利于中央银行实现货币政策目标,提高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3、加速国债市场的发展,提高货币政策工具的有效性。国债市场是央行公开市场操作的基本依托,也是国债的货币政策效应发挥作用的基本通道。国债是我国公开市场业务的主要操作工具,作为公开市场业务主体的国债发行是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点,它为货币政策的有效实施创造条件。对货币政策的制定、实施及其效果产生影响。

4、加速利率机制市场化,提高货币政策工具的运作效率。中央银行决定的利率机制不能反映真正的资金供求状况,难以灵活有效地带动经济主体行为调整,大大降低了对货币政策传导的有效性。另外,中央银行利率调节与货币政策目标之间的矛盾破坏了利率调节经济的内在机制。这些方面都降低了利率的作用效果,阻碍了对货币政策的有效传导。

总之,在研究货币政策效应时滞问题时,必须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不能照搬国外的现成的货币理论;采用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探索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货币理论。

【参考文献】

[1] 巴曙松: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经济学分析[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

[2] 范从来:论通货紧缩期货币政策的有效性[M],经济研究,2000(7)。

[3] 黄达:货币银行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货币政策的实质范文第4篇

内容摘要:货币政策的传导途径问题是货币理论的核心问题。本文从市场环境因素出发,通过分析货币供应量在银行信贷体系和资本市场中的传导阻滞,解释了我国货币政策效率低的市场原因,并对此进行了实证检验,最后提出了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渠道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货币政策资本市场传导渠道信贷体系传导渠道

货币政策是否有效,取决于货币政策传导渠道是否畅通。根据西方货币理论,货币政策的传导主要可以通过利率、信贷、金融资产价格和汇率等途径来实施,但这些传导途径又各有不同的特点,在各国发挥作用的可能性、相对重要性与该国的经济环境及微观主体对货币政策变量的反应程度有关。因此,上述四个途径可以归为两个渠道:资本市场传导渠道和银行信贷传导渠道。利率、金融资产价格与汇率主要在资本市场发挥作用,而信贷传导主要通过银行信贷市场影响实体经济。

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研究现状

我国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效率较低,货币政策的传导途径及其效率问题越来越引起国内学者的重视。王振山,王志强(20__)利用1990至1997年间的数据,采用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法,得出货币供应量对GDP的作用效果存在着时滞的结论;王召(20__)的研究表明,我国的实际利率对经济的左右能力较弱,从而制约着货币政策的传导;马瑞华(20__)从利率弹性角度分析认为,在我国,利率缺乏弹性是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梗阻的决定性因素。黄昌利(20__)等人利用1996年到20__年的数据研究发现M1对GDP增长的传导效应不明显。

上述研究由于分析方法和样本选取的不同,结果大相径庭,而且这些研究大都是以某一中间变量为分析对象,无法透彻地剖析实际问题。本文从经济环境出发,通过分析我国资本市场和银行信贷市场中货币的运行状况,解释货币政策低效的原因,并用1990-20__年间广义和狭义的货币供应量与实体经济的关系做实证检验。

我国货币政策传导阻滞分析

我国货币政策的传导主要通过银行信贷市场和资本市场,将货币供给传导给实体经济环节,转化为扩大投资、刺激消费和推动经济增长的动力。但20__年前后,扩张性货币政策形成的货币供给增量在银行渠道与资本市场渠道中发生了“吸附”与“沉淀”,导致政策效果达不到预期水平。

银行信贷渠道中的传导阻滞

货币政策的信贷传导渠道是指货币供给量的增加和减少会影响到银行的资产变化,使银行的贷款供给增加或减少,从而影响到实际的经济水平。由于银行体系承担着组织资金融通的任务,所以在货币政策传导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我国经济增长依赖投资推动,以银行贷款为主的信贷传导渠道发挥着关键作用。但是,由于“货币幻觉”和谨慎储蓄动机,公众对利率不敏感;经济领域存在垄断现象和政府干预对市场的扭曲,企业成本约束较小;银行体系,特别是占绝对优势的国有商业银行没有完全商业化,存贷行为缺乏理性——要么过于保守(惜贷),要么过于冒险(深度参与房地产),货币政策无法通过信贷渠道准确地传递到公众和企业,发挥对经济的调节作用。

资本市场传导渠道中的货币“沉淀”

货币政策的资本市场传导渠道由两个环节构成:首先,货币政策作用于资本市场,引起金融资产价格的调整;其次,资本市场通过金融资产价格的变化影响企业与社会公众的消费和投资行为。

成熟的资本市场一般都具有较高的优化资源配置机制和严格的退出机制,它能迅速将央行的货币政策传递到实际金融体系和实体经济中去。然而,由于市场发育和投资者行为不成熟,市场投机气氛浓厚,我国资本市场将货币资金转化为实际投资与消费的效率低,大量新增货币供给在资本市场中长期“沉淀”,从而形成并加剧了我国货币政策传导阻滞。大量资金在一级市场聚集,认购新股;上市公司募集到的资金没有全部投入到生产领域,有相当一部分向股市回流;大量资金沉淀在股市,在二级市场上进行炒做。股市失去了把社会资金转化为产业投资的融资功能,政府货币政策的传递渠道失效。

对我国货币政策传导阻滞的实证检验

实证货币政策的传导效果有很多种方法,由于在银行信贷渠道和资本市场渠道中,货币供应量都是最主要的中介变量,所以我们分别以广义货币M2和狭义货币M1与代表实体经济的国民生产总值GDP之间的关系来分析传导渠道的阻滞程度。本文采取的方法是协整检验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用以考察货币供应量与国民生产总值是否存在长期稳定的关系。

本文选取的数据来自于20__年《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人民银行网站,样本区间为1990-20__年的年度数据。根据名义国民生产总值及价格指数(以1978年为基期)计算实际国民生产总值,用名义货币供应量M1和M2除以价格指数(同上)得实际的货币供应量。然后对实际GDP与实际货币供应量M1、M2取对数以消除异方差。

由于现实的经济生活中绝大多数的经济时序变量都是非平稳的,直接对变量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容易产生伪回归问题。所以先对各变量进行单位根检验,看其是否平稳,然后再做协整检验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单位根检验

本文采用ADF单位根检验方法,分别就每个变量的时间序列数据的水平和一阶差分形式进行检验。

由表1可以看出,在5的置信水平上,LnGDP、LnM1、LnM2都不能拒绝单位根,是非平稳过程。差分一次后,确定前两个变量在5置信水平上通过检验,后一个变量在1置信水平上小于临界值,说明三者在差分一次后都变得平稳,均为I(1)过程。

协整检验

由ADF检验知,虽然LnGDP、LnM1、LnM2都是非平稳的,但三者都在差分一次后变得平稳,则LnM1、LnM2与LnGDP之间可能存在着长期均衡的关系,在估计其关系式之前,我们先用Johansen最大似然比法分别检验广义和狭义货币供应量与实际GDP是否存在协整关系。结果如下:

由表2可看出,8.44<15.41,9.38<15.41,这说明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两 者均接受原假设,即无论是广义货币供应量还是狭义货币供应量与国民生产总值之间都不存在长期稳定的关系,也就是说货币供应量增加通过银行信贷和资本市场传导对实体经济的增长效果不显著。

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为了进一步确定上述结论,再采用基于VAR模型的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法对其进行考察。

由表3可以看出,M1的变化与GDP变化没有任何因果关系,原假设成立;而“M2不是GDP变化的原因”这一假设却没有通过检验:0.047<0.05,即在5的检验水平上,实际M2与实际GDP是有因果关系的,也就是说广义货币供应量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是会被传导给实体经济的。

结论与建议

根据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结果知,我国货币政策在市场传导过程中存在着严重的阻滞,要保证其传导畅通,充分发挥政策的有效性,就要完善资本市场和银行信贷市场的传导作用,使货币政策的效果更多地进入实体经济领域,成为经济增长的推动力。本文的政策建议如下:

采取积极政策扩大实际消费和投资

目前,我国经济、社会仍然处在转轨时期,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还不完善,因此,政府在致力于加快经济发展和增加居民收入的同时,应该尽快建立、健全与市场经济体系相配套的保障和服务体系,特别是要建立起覆盖全社会的以医疗、养老、失业等为基本内容的社会保障体系,解除公众对未来的担忧和焦虑。这样,公众才会有信心把手中的货币转化为实际的消费和投资,从而疏通货币政策渠道。

完善银行信贷体系改革

现阶段我国绝大多数企业融资手段主要依靠银行,货币政策贯彻主要由银行渠道来实施的局面短期内不可能改变。为此,如何优化我国金融结构,完善货币政策信贷传导机制,对于我们有效实施货币政策显得更具现实性和紧迫性。银行信贷体系改革应主要从推进、深化商业银行市场化、发展民营中小银行、完善银行内部管理体制和提高银行抗风险能力、推动利率市场化进程等方面出发。

提高资本市场的运作效率

我国的资本市场发育比较迟,成熟度较低,如股市行情还不能成为国民经济的晴雨表,股票价格也不能真实反映企业的价值。为增强资本市场对货币政策的传导作用,必须改善股市监管,完善市场功能,活跃股票及债券市场的交易,使股票价格反映企业的实际价值,引导资金流向实际的产出部门,从而提高资本市场的运作效率,同时,为货币政策的有效运作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巴曙松.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经济学分析[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__

2.方先明等.中国货币利率传导机制有效性的实证研究[J].当代经济科学,20__

3.黄昌利,任若恩.我国(1996-20__年)货币政策低效性及原因分析[J].中国管理科学,20__

4.马瑞华.从利率弹性看货币政策的扩张功能[J].经济纵横,20__

5.王振山,王志强.我国货币政策传导途径的实证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__

6.王召.对中国货币政策利率传导机制的探讨[J].经济科学,20__

货币政策的实质范文第5篇

关键词:货币政策 传导机制 金融机构 金融市场

中图分类号:F82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7-017-02

2007―2009年的经济危机使世界经济陷入自上世纪30年代以来最严重的衰退。危机之后,经济学家和政策制定者对造成本次经济危机的缘由展开了更加深入的分析和探讨。本文主要侧重于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重新思考。过去几年中,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各主要经济体总结并逐步推行以一定规则(rule-based)运行的货币政策以稳定宏观经济,成功地维持了价格稳定。2001―2005年美国等国的“低通胀、高增长”为特点的“大平稳”(Great Moderation)就是在这种货币政策下的产生的。但是,自危机爆发至今,美联储多年的低利率政策遭到了质疑;并被有些经济学家认为是造成本次危机的主要原因之一。这就需要对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进行重新审视。要检验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很关键的一点就是通过其对实体经济的短期影响途径和能力,即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transmission channels),进行分析。

一、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概述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探讨分为“货币观”(money view)和“信用观”(credit view)两大主流学派。货币观主要认为狭义或者广义的货币供给在短期会对经济产出有影响。在有准备金体制的银行系统内,中央银行可以通过间接调节商业银行负债总量的方式,或通过消费,或通过投资,对实体经济进行影响。这一派的观点主要是货币主义学者Friedman和Shwartz(1963)基于总结美国百年的货币历史的实证分析上得出的。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伯南克和米什金等经济学家提出信用论来解释货币政策的作用。其主要观点当企业在资本市场中寻求信贷的时候,银行贷款不是像货币观中认为的与其他金融证券可以完全替代的:中小企业对银行贷款尤为依赖,不能像大企业一样在债券和股票市场进行直接融资。其对宏观经济模型的分析可以参看伯南克与布兰德(Bernanake and Blinder,1988)。

需要指出的是,传统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讨论中,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除了银行),并没有给予较为重要的位置。这主要是因为融资结构和投资行为不相关的理论(Modigliani and Miller,1985),该理论意味着金融市场仅仅是一层罩在实体经济上的面纱(veil)而已,即对实体经济没有任何的影响。Akerlof等经济学家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利用信息不对称来解释金融市场和金融中介(financial intermediation)存在的必要性,并且在货币经济学上达成共识:金融部门的摩擦会对经济波动有影响(Mishkin,2007)。但是,金融中介以及金融市场的作用始终没有在宏观经济模型中得到体现。

二、本次危机对已有传导机制的启示

本次经济危机对传统的传导机制在理论解释方面提出了很多的质疑,而造成这种理论缺陷的客观原因是金融机构行为和金融市场的运作已经跟以前大不相同。以下是这次危机给传导机制理论创新上的启示:

首先,金融机构行为至关重要。金融机构在传统传导机制中是被动的;现在看来,货币政策的传导不仅仅取决于货币当局的政策制定,也要看金融机构对此政策是如何反应的,以及其经济行为对经济体所产生的作用。

其次,银行信贷已逐步被“影子银行”(shadow banking)代替。在本次美国房贷市场中,最为活跃的市场金融机构,例如投资银行和证券经纪公司,也像银行一样短期负债,长期持有资产,向市场提供大量的信贷。这种影子银行不像商业银行那样受到央行存款准备金的限制,因此更加灵活自由。商业银行的杠杆比率相对稳定,而以投行为代表的影子银行的杠杆比率则是成顺周期趋势(Adrian and Shin,2009)。

再次,金融市场尤其是货币市场在近几年尤为活跃。以美国为例,企业凭借投行和评级机构的协助,更多地依赖发行商业票据(公司商业票据、金融商业票据和资产抵押商业票据)等形式在货币市场进行短期融资。由于货币市场在经济运行正常的情况下具有良好的流动性,它成为了宏观经济投资的关注点。一旦货币市场发生问题,那么资本市场的融资活动就会受到影响,整个宏观经济运行就会放缓,甚至衰退。

三、关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新思考

Borio和Zhu(2008)提出了“风险承担”(risk-taking)传导机制来解释美联储多年低利率是如何对金融机构和市场造成的影响。简要来说,较低的利率使金融机构降低风险定价(risk pricing),以此降低整个金融市场对风险的认识;同时,低利率让金融机构愿意在较低的借贷成本下,提高杠杆比率,造成整个金融市场风险承担过多。

但该理论所存在的问题是:将金融机构风险承担的动机作为货币政策短期影响实体经济的途径。美联储低利率政策的确为信贷推动的资产泡沫负有一定的责任。但这绝对不是金融机构可以用来提高负债,大量证券化,过度投资到房贷市场的根本动机。当经济下滑,市场利率上调的过程中,逆向选择出现:有机构为求贷款而不计贷款成本高于市场利率,即杠杆比率提高,进行高风险投资。换而言之,央行低利率政策不是金融机构进行风险投机的充分原因或必要原因。

此外,传导机制理论的提出是为了向货币当局提供制定货币政策的指示依据:货币观认为货币供给总量是宏观经济的重要指标,而信贷观认为信贷量才是货币政策需要关注的目标。在这一方面,风险承担传导机制不能为宏观经济运行提出指示。究竟利率多低才会引发金融机构不顾后果,承担更多的风险;究竟利率多高才会使其停止不良的风险承担呢?杠杆比率虽然呈现出顺周期规律,但也不法具体量化,而不成为可靠指标。

这种传导机制的解释并没有有效地结合过去稳定物价水平的货币政策的成功之处,而且有可能使得货币政策更为复杂,不被大众所理解。它更多地赋予货币政策稳定市场的职责;而该职责被认为应是货币当局而非货币政策(Svensson,2010)的职责。但Blinder(2010)并不这么认为。

四、总结

本次经济危机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理论构建提出新的思考。首先,金融机构在资源配置中的经济行为应当给予经济模型上的解释。目前这部分的研究主要关注的是银行的微观行为;投资银行等其他金融机构的行为在经济模型中没有构建。其次,金融市场尤其是货币市场在短期宏观经济当中的作用不容忽视。金融创新会使“去中介”(disintermediation)现象将更为常态。这就对货币当局如何更好地做好预期管理,制定合理的货币政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再次,传导机制应该为今后的货币政策制定提供明晰和量化的指标,这样不仅有利于提高货币当局与市场的沟通,使预期管理更加有效,而且也能使货币政策更加有效。实证表明以稳定物价为目标的货币政策在过去几年对宏观经济的稳定发展是有积极意义的。因此,新的理论解释不应该颠覆成功的经验,而是应该对其进行不断的完善。

参考文献:

1.Adrian, Tobias,and Shin,Hyunsong,2009.Liquidity, and Financial Cycles.BIS Working Papers No.256

2.Bernanke,Ben,and Blinder,Alan,1988.Credit,Money and Aggregate Demand.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78(2),435-39

3.Blinder,Alan,2010. How Central Should the Central Bank Be 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 48(1),123-33

4.Borio,Claudio,andZhu,Haibin,2008.Capital Regulation, Risk-Taking and Monetary Policy:A Missing Link in the Transmission Mechanism BIS Working Papers No.268

5.Friedman,Milton, and Shwartz,Anna,1963.A Monetary History of the United States:1867-1960.Princeton,N.J.: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6.Mishkin,Frederic,2007.Will Monetary Policy Become More of a Science NBER Working Papers No.13566

7.Modigliani,Franco,and Miller,Merton,1985.The Cost of Capital,Corporate Finance and the Theory of Investment.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48(3),261-97

8.Svensson,Lars,2010.Inflation Targeting.NBER Working Papers No.166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