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养老护理员基础知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养老服务人才 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4-0026-02
一、基本概念
养老服务人才从广义上来讲, 凡是从事老年人服务工作的所有专业人员都可以被统称为养老服务人才,包括全方位供养老年人的经济保障、照料保障、精神慰藉保障以及制度、法律、政策、舆论、管理、思想措施等综合系统[1]。
我校以部分护理专业本科学生为培养对象,依托传统护理学科,面向各类机构及其相关产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老年生活护理、老年心理护理、老年疾病照护与康复保健、养老机构经营与管理等知识和技能,能够独立完成职业工作任务,具备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从事高级护理、心理辅导、康复保健、经营管理等技术的专门人才。
二、养老服务人才的知识结构及能力结构
1.知识结构
(1)思政知识:政治理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心理健康知识、实践与就业知识等。
(2)专业基础知识:老年护理、妇科护理、儿科护理、急救护理、社区护理、精神护理、急救仪器的使用与维护与重症监护等。
(3)管理知识:管理学、养老机构管理与运营、公共关系学、沟通学、老年社会学、老年心理学等。
(4)人文知识:社会老龄化状况、生命文化、礼仪、传统尊老文化等。
2.能力结构:
(1)专业技术能力:掌握护理学的基本技能,了解老年人身体机能退化特征,能够为老年人提供基本的护理、急救、康复训练等健康服务。
(2)管理能力:具备协调组织、沟通、指挥控制等基本管理能力,能够对机构的人力、物力、财力、信息等资源进行有效的决策、计划、组织、领导、控制,保证机构的有效运营与发展。
(3)学习能力:具有科学思维和不断探索的精神、养成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能够自主学习、收集、归纳和整理知识,学以致用。
三、养老服务人才的培养模式设计
养老服务人才的培养方案是立足于当前社会老龄化的现状,为我国老龄事业健康发展与实际养老需求服务的。坚持以培养人才的实际应用能力为核心,将专业知识与能力培养相结合促进人才综合全面发展。专业课的教学内容实用性加强,实践课程以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和智力技能为目的,使学生具有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更好地适应岗位的需要。
1.教学安排与课程内容体系
根据养老服务人才培养目标,学校将人才培养课程分为理论课程及实践课程。其中理论课程,包括基础理论、专业理论;实践课程包括基本护理技能、管理技能、岗位综合实践技能。学校采用“校、院”双方联合培养模式,即在学校完成3年专业基础学习,在养老机构完成1年的实践课程,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答辩等教学工作由双方导师共同指导完成。
根据4年制学习安排,第一学年为基础知识技能学习阶段,主要学习基本公共课程(原理、英语等)、生理学、生物化学、微生物与免疫学、健康评估、护理学基础等基础课程;第二学年是专业技能知识学习阶段,主要学习妇、儿、老年、社区护理,急救等专业知识及技能实践;第三学年为综合素质培养阶段,主要学习管理学、心理学、社会学、公共关系、养老机构运营与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经济学等学科;第四学年为实践操作能力培养阶段,学生进入养老机构、老年医院进行实习,在护理岗位及管理部门轮转,并由带教老师现场指导,将所学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为下一步就业做好准备。
2.教学方式方法
打破传统教学方式,教学以互动及小组讨论为主,注重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及创新能力培养。教室不设置讲台,座位的安排以小组为单位呈肩章式分布,让学生尽量的靠近老师。
教学过程中打破专业和学科之间的壁垒,根据机构实际岗位设置及岗位职能进行知识模块设计,保持教授知识的灵活性与实用性。模拟实际工作情景,进行现场训练及问题讨论,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及参与意识,提高学生未来适应岗位和接受可持续教育的能力。这样既有利于老师教学,也便于学生之间沟通,互相监督和提高学习积极性。
3.培养对象的选拔与评估
我校养老服务人才教育是护理学教育的一个方向,培养对象是根据学生自主意愿及学习成绩来选拔的,进行小班制精英式教育。每年9月份对大二学生进行统一考试及面试,成绩合格的学生纳入培训计划。
评估机制,学生的成绩分成三部分,理论学习成绩、实践实训成绩、志愿者服务成绩,三部分考核成绩都合格才能毕业。其中志愿者服务成绩是以学生自主组织到养老机构、福利机构及社区等开展志愿者服务的次数和活动情况来评定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服务社会、甘于奉献的意识,为将来适应岗位工作奠定基础。
四、培养模式的保障实施途径
1.教师队伍保障
培养高素质的养老服务人才,不仅要求老师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而且要具有较强的实践和创新能力,要掌握行业动态及未来的发展趋势,能够熟练的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设备在课堂和实践课程中创建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灵活运用在实践中,激发学生的潜能。学校创造条件鼓励青年教师进行教学改革和创新,组织教师走出去参观学习,让老师在实践中提高,不断加强专职师资队伍建设,以保证教学质量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另外,学校从参与“养老服务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机构中聘任了数名具有10年及以上的机构护理及管理经验的行业精英,建设一支校外兼职教师队伍,以满足实践技术应用教学的多样性,实现教学与实践紧密结合。
2.校企合作,订单式培训
养老服务人才在校所学的知识理论及模拟教学所学的知识并不能完全应对实际工作的需要,某些经验和应对方法只有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才能学到,学校与企业合作为学生提供实习和学习机会,是实现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
订单式培训,就是指学校与企业签订合作协议,共建实训基地,进行项目合作,根据企业实际的用人需求进行人才培养,有针对性的设计教学计划与培养目标,这样一是保证该专业在一定时期内的方向性,二是保证教学内容的实用行。参与订单式培训的学生毕业后可以选择在学校合作的机构中工作,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学生的就业渠道。
3.教学管理体系保障
养老服务人才培养计划是学校近年才开启的特色办学项目,在遵循学校管理制度的基础上,根据该专业方向的特点进行了系列改革,创造性地开展了一系列的工作。
(1)教学质量保证体系
养老服务人才教学计划、模块教学内容、实训设计、考试、毕业论文设计,需由教学评定小组进行评定,评定合格后方能实施。教学评定小组不仅包括学校校长、教务处、教学院长、教师,还包括行业内的专家,根据相关规定和岗位实际需求来评定教学计划和内容,以保证教学质量。
(2)教学监督体系
由学校成立专门教学督导组根据《教师课堂教学质量测评办法》及《实践教学测评办法》的相关规定,对教师的课堂教学、实训、课程设计及毕业论文进行质量监督和指导。监督的结果与教师的年终考核、绩效相关联,从侧面促进教师提高教学质量。
由于教学质量最终体现在毕业生质量与社会人才需求比较后的偏差反馈上,因此,学校也将对毕业生进行终端监控、跟踪调查,收集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知识、能力、素质反馈意见,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以适应社会对于养老服务人才的需求 [2]。
参考文献:
关键词:健康老龄化 老年护理 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2)12(c)-0-01
1 健康老龄化的提出与含义
1987年,世界卫生组织首次提出“健康老龄化”的概念。健康老龄化是指,老年人在身体、心理智力、社会和生活等五种功能方面能保持应具备的正常状态,使老年人能较长时期参加有价值的社会活动。健康老龄化不仅要求寿命的延长,更重要的是生存质量的提高[1]。
2 老年护理人才培养的路径选择
2.1 大力发展学历教育
2.1.1 增设老年护理专业
随着我国政府对老龄问题的重视程度日益加强。2006年2月9日,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意见》,指出要大力发展社会养老服务机构,要加快培养老年医学、护理学、营养学、心理学、管理学等方面的专业人才,要有计划地在高等院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增设养老服务相关专业和课程。这无疑为“老年护理”专业的开设带来了历史性的机遇。因此,各级各类卫生职业院校,应该审时度势、抓住发展机遇,从根本上改变现在还没有老年护理专业的现状,增设老年护理专业,并围绕老年相关的生理、病理、临床特点和护理具体要求组织安排课程,制定专门的人才培养方案,配备专门的卫生部正规教材,制订切实可行的教学大纲,建设专门的老年护理实训基地等。通过这些有效措施来推进老年护理专业人才的教育培育工作。
2.1.2 发展老年护理高等教育
2011年2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已经正式批准护理学专业成为I级学科,这也为我国老年护理学专业申请成为二级学科提供了可能性。高等院校应充分利用这一契机,加快我国老年护理本科、硕士和博士学位教育项目的申报和建设。这种高层次的老年护理教育势必起到学科引领、导向作用,对全社会老年护理观念的更新、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投身老年护理事业、为其它层次的老年护理专业学生点燃希望等方面起到积极作用。
2.2 多元化补充非学历教育
因正规的学历教育周期长,为缓解当前老年护理人才供需矛盾,应充分利用现有教育资源,拓宽办学门路,大力开展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作为正规教育的补充,为社会培养急需的老年护理人才,以解应急之需,提高我国现有的老年护理事业整体水平。
2.2.1 养老护理员培训
“养老护理员”是顺应老龄化社会的一门新兴职业。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2002年制定出台的《养老护理员国家职业标准》规范了养老护理员的职业内涵、分类等级、申报条件、培训要求、鉴定方式等关键性问题,对规范“养老护理员”市场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其职业门槛低、培养周期短、市场需求大、发展前景广,使之成为社会目前培养大量养老护理人员的主力军。
但不可忽视的现状是从业人员大多是下岗工人或进城务工农民,基础知识薄弱,综合素质不高,而且大多是本身年纪偏大的中老年妇女,精力体力有限,再加上收入低,社会重视不够,人员流动性大,导致整体情况令人堪忧。
加强养老护理员队伍建设,应充分考虑广大从业人员目前的实际状况、关联行业认可程度、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等各方面因素。科学制定养老护理员队伍发展规划、妥善解决养老护理员职业待遇保障、着力改善养老护理员社会形象地位、积极推进养老护理员职业化建设等。
2.2.2 临床护士转岗培训
随着养老服务体系的不断完善,将有更多的老年人健康保健服务从医疗机构中独立出来,转向社区和机构养老部门。临床普通护士需求将趋于饱和,甚至下降,而老年护理这种“专科护士”将需求剧增。再加上临床护士有比较好的专业基础和工作背景,能够经过短期培训,快速、较好的适合这份工作。这也是顺应国家医疗资源的合理分配,突出专科化护理的时代要求。
2.2.3 大兴在职继续教育
为在职人员提供多种形式的老年护理继续教育活动,如采用集体授课、小组讨论、网络学习等形式进行培训。培训后发放相应的培训证书,作为护士继续教育的学分证明或者护士进入老年护理相关机构工作的准入标准之一。另外,进入国家级、省级《老年护理》精品课程网页,使用某些与老年护理相关的专业网站也可以为护士的继续教育内容提供相应的补充。
2.2.4 社会护理技能普及
在社区对老年人、其子女及家庭保姆展开健康教育和简单技能训练,提高防病急救意识。老年人的很多健康问题症状隐蔽、发病急骤、预后较差,如果能够及时正确处理,将会对疾病有巨大的帮助。加强这方面知识的普及,能够为老年人的安全保驾护航,也能增加老人的自理能力,让子女孝心得以实践。
2.2.5 引入时间储蓄概念
借鉴义务献血的用血机制,时间储蓄可以支付自己及直系亲属的护理需求。例如,德国年满18岁的公民,可利用公休日或节假日为老年公寓或老年病康复中心服务,不拿报酬,将来年老或需要护理时,可以获得同样时间的照顾[2]。对参加护理的非专业护理人员,包括家庭成员、义工,由社区计量考核计入护理服务时间储蓄,将有利于人力资源的充分运用,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养老氛围。
3 结语
有关资料显示,2011年以后的30年里,中国人口老龄化将呈现加速发展态势。到2030年,中国65岁以上人口占比将超过日本,成为全球人口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国家。2050年,社会进入深度老龄化阶段[3]。“十二五”期间,人口老龄化的飞速发展不可避免的会带来些困顿,但也为“老年护理”发展带来难得的机遇和挑战,而人才的培养又是重中之重,树立正确观念、保障师资队伍、从学历和非学历教育层面全面渗透,逐步推进老年护理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设,才能真正落实“老有所养”的社会主义目标,最终实现“健康老龄化”的全球
战略。
参考文献
[关键词]老龄化;养老服务体系;日间照料中心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6)08-0085-03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6.08.039[本刊网址]http://
一、发展现状
Y区现有60岁以上老年人5.18万人,占全区户籍人口的14%。近年来,Y区非常重视养老服务体系的建设与发展,把完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作为改善民生、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化运作”的发展方向,加大资金投入,加强日间照料中心建设,大力支持鼓励发展民营养老机构,逐步形成了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支撑的养老服务体系,促进了Y区养老服务体系的快速发展。
(一)政府投入力度日益加大
为应对老龄化趋势,Y区大力鼓励民间力量投资兴办各种养老机构。从2012年至今为民办养老机构发放建设运营补贴166万元、日间照料中心建设运营补贴75.14万元,合计241.14万元,其中市、区各配套120.57万元,各项补贴资金做到及时、足额发放到位。在去年新建2家民办养老机构的基础上,今年准备再培育1-2家民办养老机构,新增加床位300张以上。此外,Y区建立高龄津贴制度,区财政出资为高龄老人按时发放生活补贴。除此之外,Y区启动“暖心关爱”工程,为辖区300名重度残疾老人每人每月发放50元生活补助,这些资金的发放为老年人的晚年生活提供了有力保障。
(二)各类养老服务机构快速发展
近年来,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相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的积极配合和支持下,Y区不同类型的养老服务机构均得到快速发展。据不完全统计,2014年7月,Y区共有7家公办敬老院,6家社会办养老机构,共有床位1336张,入住老人870人,已建成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10个。由区政府主导的示范养老机构--“x市清馨苑养老服务中心”已经开始动工兴建,该项目占地170亩,其中社会化养老用地150亩,区综合福利中心占地20亩。该项目总投资1.5亿元,建筑面积约8.2万平方米,规划床位1600张,计划2015年底该项目一期工程竣工并投入使用。
(三)信息化居家养老服务稳步推进
构建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照顾为依托,机构供养为支撑”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是养老服务事业发展的重要内容。其中,建立和完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有望解决90%的老年人的养老问题。为此,Y区积极筹建Y区12349信息服务平台,利用现代化的呼叫中心服务平台,整合社会养老服务资源。政府相关部门已经提出了“以12349居家服务平台为依托,逐步建立覆盖区、乡镇(街道)和社区(村)三级居家养老服务网络”的战略目标,并计划到2015年老年人入网率达到100%。
(四)日间照料中心建设取得新突破
7%的老年人实现社区照顾,是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任务。Y区在大力推进信息化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同时,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建设也迈出关键性一步。截止2014年底,全区共建成并投入使用10个社区日间照料中心,每个日间照料中心的使用面积都在200平方米以上,可为辖区老年人提供就餐、休息、娱乐、保健、阅读等服务功能,受到辖区老年人的欢迎和好评。
二、主要问题
(一)资金缺口大,运营成本高
一是资金缺乏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养老服务需求。按照Y区十二五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要求,目前Y区养老服务业资金缺口较大,加之养老服务业前期投入大,收益慢,养老服务业对民间资本的吸引力还不高,Y区养老服务机构设施建设面临着较大的资金压力,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快,目前Y区进入养老服务业的社会资金主要有慈善机构捐助、民政福利彩票募集资金,这一部分资金增长速度较慢。民间资本进入养老服务业,近几年增长较快,但是其占社会养老服务业总投入的比重还是较少。
二是日间照料中心运营状况不好。Y区新建商住小区虽然建筑规模、配置设施档次高,但是人住率低,且大多为年轻人,老年人少,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建成后的运营状况普遍不好,加之日问照料中心属于社区公益利设施,非盈利机构,人员工资支出大,难以维持正常运营。
(二)老服务队伍建设滞后,专业性匮乏
一是养老服务事业的主管部门级别低、人员少。区老龄办在同财政局、土地局、教育局、卫生局等部门进行工作沟通和协调时面临着级别不对称的问题,其协调作用难以有效发挥,在基层街道办事处或乡镇,老龄工作机构大多有名无实,甚至连名也没有,老龄工作多由民政人员兼任,专职工作人员很少。
二是社区老年服务人员匮乏。基层社区老年工作一般都是“一人兼多职”,很少有专职人员负责,且多数人员文化素质较低,基本没有受过系统的业务培训,通常只能提供老年人所需的一般的生活照料及家政服务,难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特点的老年人的多样化需求。专业化、职业化的老年社会工作者队伍建设的滞后。
(三)社区养老服务用房严重不足
一是已建成的小区难以协调出大面积的社区养老用房。Y区的17个商住社区,目前的社区用房均达不到市定的500平方米的标准,致使民政部门只能在管辖范围内协调日间照料中心用房,且面积不大,更找不到和社区办公用房毗连的地方。部分村民安置小区办公用房比较紧张,也提供不出成规模的用房面积用于养老服务。特别是2012年之前已建成商住小区,因找不到开发商,也缺乏社区用房规划,也就没有地方建设日间照料中心。
二是老旧社区养老用房需要改扩建或重建,难度大。如洛钢、镇北社区今年已列入重建议程,但新建需要发改、土地、规划、环评等部门审批,立项报批手续比较繁琐,目前进展较慢。
三、建议对策
(一)发挥政府主导作用
强化政府的引领性作用。加强政府在制度、筹资、服务、监管等方面的职责,加快社会养老服务设施建设,打破行业界限,开放社会养老服务市场,采取公建民营、民办公助、政府购买服务、补助贴息等多种模式,引导和支持社会力量兴办各类养老服务设施。鼓励城乡自治组织参与社会养老服务,不断提高社会养老服务水平和效率,促进有序竞争机制的形成。
(二)优化社会养老模式
一是探索以政府购买服务方式的养老模式。政府可将尊老福利补助金置换成“消费券”,明确使用范围和用途,确保养老资金用在老年人身上。同时,政府出台政策,大力发展社会工作和志愿者介入社会养老,通过政府向社会工作机构购买服务,帮助老年人和家庭减轻压力,增强老年人的社会适应能力,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二是探索发展基于物业服务企业的居家养老模式。物业服务企业较为熟悉社区内老年人的信息,与老年人日常交往较为密切,通过开展全员助老服务或组建专职养老服务队伍,利用物业服务企业二十四小时的工作特点,使老年人获得全天二十四小时的守护,也为推行基于物业服务企业的居家养老模式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是逐步完善养老服务功能。鼓励创办家庭护理院、托老所、日间照料中心,探索成立老年服务公司,切实将社区互助与提供有偿服务结合起来。抓住政府对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在资金上扶持的机会,加大社区养老服务的建设,要拓展养老服务载体,丰富养老服务内容,努力形成较为完善的、便捷实用的社区老人服务网络。
(三)大力发展养老产业
一是举办养老服务产业博览会。吸引全国各地的养老社区、老龄服务企业和组织积极参展,搭建起全景式的产业链展示平台,通过设置养老金融、养老机构、养老用品、养老食品、养老服务、养老文化和临终关怀等展区,传播养老理念、借鉴先进经验、展示养老产品、引导老年消费、增速养老产业。
二是以休闲养生为主题,建立养老休闲度假中心。利用我市最佳生态宜居地建设的契机,通过康复医院的引进和建设,同时配套各类相应设施,吸引保险公司和养老机构进驻养老休闲度假中心,打造完整的“健康体验+养老休闲”旅游产品链,把养老与度假旅游结合,深化养老产业发展。
三是积极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建立相关部门联席会议制度,推动医养结合进社区,在条件适宜的地区搞好试点,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使医保政策适合养老的特点;鼓励医疗机构创办或托管养老护理机构,缓解床位紧张;对规模较大的养老机构,鼓励其申请办理内设医疗机构并纳入住院医保管理体系;鼓励辖区院校开设医养结合型老年护理专业,大力培养老年护理专业人才。
(四)打造全方位老年服务平台
一是积极推动社区助老爱老“五个一工程”建设。即每个社区至少有一问养老日间照料中心;每个社区至少有一问老年学堂;每个社区至少有一支助老爱老志愿者服务队;每个社区至少配备一名养老专职社会工作者;每个社区至少有一名老年人心理(法律)顾问。
二是依托社区打造“老有”系列养老服务。打造老有所医、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惠、老有所安、老年用品借用等系列服务,涵盖文体、娱乐、健康、家政、护理、学习、休闲等多个方面,为老人提供代购、送餐、就医、短期托养、生活照料、疾病护理、情感慰藉、精神文化生活等无偿、低偿或有偿服务,满足老年人的多元化需求。
三是完善养老服务信息平台。以社区为中心,建立老年人信息数据库,以12349服务热线为纽带,整合公共服务、公益服务及与市民生活相关的社会服务资源,通过这个平台向老年人提供政务咨询、养老服务、医疗服务、社区导购、旅游指南、法律服务等服务项目,构建以信息化为特色的“没有围墙的养老院”。
(五)提高养老服务人员的素质
一是建立健全养老服务人员准人机制。按照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拓宽选人用人渠道,选择愿干、会干、能干的人员充实到养老服务工作中,不断提高养老服务工作队伍的整体素质,使老年人的养护质量得到提高。
二是搞好养老工作业务培训。依托高校资源优势,开展业务培训,帮助他们熟悉和掌握养老服务工作内容,丰富工作经验,提高工作能力,除培训法律法规,养老护理基础知识外,重点培训职业道德与行为规范。
关键词:社区公共服务;社区养老;志愿者服务
一、社区养老模式产生的背景
伴随人口政策的演变,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空前加深,老年人口问题愈演愈烈,这种背景下如何安置老年人的生活问题日益摆上社会亟待解决的日程。传统的居家式养老面临规模缩小与空巢家庭不断增多的处境。而老年人较青睐与同龄人相伴的群居式生活,加上人们养老意识的转变,福利水平的提高等因素,社区养老便应运而生。
在当代社会,青年人在事业上压力较大,照顾老人往往显得力有不逮。由于我国多数老年人喜欢居家养老,而机构养老的覆盖范围较窄,又受制于资源的匮乏和较高的成本无法规模推广。所以,社区在应对老龄化过程中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主体作用,其在养老服务体系中的功能也逐渐凸显。
二、引进志愿者服务进社区的原因
(一)有利于促进社区内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社会保险是社会保障制度的核心部分,养老保险是社会保险中的主要险种,做好养老工作在我国福利体系中有重要作用。老龄化推进对传统家庭式养老产生了不小的冲击,在社会福利领域,尤其养老服务方面,不能单靠政府主导与家庭支撑,而个人层面的养老又显得力不从心。所以引入志愿者队伍参与社区养老就成了一条重要的思路。
(二)有利于我国志愿者队伍自身的建设发展。随着文化建设的普及与国民道德水平的提高,借鉴早期志愿组织的经验,志愿者服务在数量与质量上都显著改善,但仍存在改进空间,因此推进我国志愿者组织参与社区养老有助于实现建设和谐社区与幸福城市的愿景,且对于促进志愿者组织自身的后续发展也有很大优势。我国志愿者组织参与社区养老服务对满足我国日益增长的老年人社会保障的需求将产生深远的社会意义。
三、志愿者进社区的可行性分析
(一)社区养老的可行性分析。首先,我国在法律上肯定了社区在养老保障中的作用,《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规定“发展社区服务,逐步建立适应老年人需要的生活服务,文化体育活动,疾病护理等设施和网点”。其次,我国的行政体制已形成一套社区管理的组织基础,各区的街道办事处在服务方面形成了一套规范的管理方法。最后,社区是富有人情味的社会共同体,它所特有的感情交流功能可保持传统家庭养老的优势,并弥补居家式养老的单一与信息阻塞,这是其他养老机构所无法替代的。
(二)志愿者参与社区服务的可行性分析。首先,志愿者有良好的身心素质,定期安排时间做义工,时间较富余。且一定区域的志愿者分布集中,常在周边社区活动,志愿者之间有共同的精神追求,便于统一安排活动,具有时空优势。其次,志愿者人员构成固定,凝聚力较强,也将志愿意识的触角延伸到各机关与高校,而大学里有一批覆盖各专业的人才,他们具有杰出的理论知识。最后,社区可提供公益性岗位,便于收纳劳动者,而在社区从事的工作体力强度适中。社区作为安全的居民聚集区,存在大量的日常活动,又亟需义工人员打理,而志愿者无疑也是合适的参与社区服务的义务性群体。
(三)志愿者提供社区养老的可行性分析。首先,受资金和人力资源的制约,社区服务中专业人员承担职能的范围有限,因此在社区养老中很大一部分服务要由志愿者来承担。而志愿者在以往的工作中与老年人接触较多,较了解老年人物质、文化生活,且社会影响卓著。其次,社区养老服务除需专业人员外,还应有相应的志愿者作为补充,为老年人提供无偿的救助,以降低老年人的生活开支,提高其生活水平。最后,鉴于老年人口所需的服务主要集中于医疗、家政与精神食粮供给。医疗服务主要由专业人士承担,家政和精神服务则部分由专业人员承担,其余由志愿者服务作为补充,而志愿者在供给精神服务方面有突出优势。
四、志愿者在社区养老方面提供服务的途径
(一)激励方面的措施。1.应酌情对志愿者给予一定的物质补贴,调动志愿者参与服务的积极性。社区应坚持以人为本,为志愿者提供适量的物质补贴,对其安全予以保障,提供基本的用餐与出行补贴等,减少其额外的资本付出,使志愿者能切实感受到社区方面的关怀,应用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让他们能有一种自我存在感,实现自我价值,在此基础上为志愿服务的持久开展提供保障;2.根据志愿者参与服务的具体情况对其进行奖励,以精神奖励为主,辅以少量物质奖励。通过定期对其提供的服务进行评估,评估内容集中在服务质量与居民的认可度上,可以设置最受欢迎与最专业的志愿者以对他们进行精神上的鼓舞,为其他志愿者树立榜样,以创造良好的社区服务环境去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其中。
(二)培训方面的措施。1.针对具有突发性的志愿服务进行专业性培训。社区作为公共领域,面临着公共应急管理,可以培训志愿者消防常识、防火渠道与急救措施等,开展养老技术指导与老年人康复训练的讲座,这并选择一些责任心强的志愿者进行初期培训,以点带面,让志愿者不仅帮助了老年人,也获得了生活自救常识。2.对志愿者应具备的基础知识予以培训。鉴于社区中的老年人资源丰富,其本身又具备青年志愿者欠缺的社会阅历,可将老年人意欲回馈社会的初衷体现在与照顾其生活的志愿者的双向交流中,从服务意识、义工精神等方面予以培训。老年人开展座谈会以培训志愿者一些就业方面的知识,提高其在社会上的竞争力。3.根据社区的经济情况,筛选一些外出培训的名额,可联系所在城市典型社区,学习其在志愿服务方面的成功经验,借鉴成熟社区在关爱老人与健康咨询的做法,对相关的志愿者进行培训,提高他们提供服务的专业能力,从而提高志愿服务的水平,使其更加高效的助推社区发展。
(三)安置人员方面的措施。社区应制订老年人权益及养老服务的条例,根据本社区老年人所在家庭情况,合理分配前来提供服务的志愿者资源,根据志愿者的医学知识与综合背景可分为三类:一类是无医学学术背景又较内向的志愿者,负责打扫房间、收拾物品及日夜间护理工作;二类是实践经验丰富又较活泼开朗的志愿者,负责丰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及外出采购工作;三类是医学科班出身或具有较多医务常识的志愿者,负责社区老年人的疾病观望与日常护理工作,及时发现老年人潜在病灶并联系社区医院以作好防护工作。或者将志愿者分为专门技术人员与业余社会工作者,前者集中精力做好专业领域内的技术与护理工作,后者则服务于老年人的日常生活照料与心理慰藉。
五、结语
老年人由于身体因素在起居方面存在一些单靠家庭无法解决的问题,需要社区及社会在关爱老年人方面有所作为。志愿者进社区并辅之以社区养老方面的措施,有地利及人和方面的优势,应不断借鉴成功的志愿者参与养老服务的建议,利用志愿者这一宝贵的人力资源,挖掘其身上潜在的服务价值,以更好地推进我国社区养老整体层面的均衡发展。(作者单位:山西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 孙泽宇.关于我国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问题与对策的思考[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07(01)
【关键词】 中专护生;老年照护;职业认同;质性研究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019(2013)12-0075-01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家庭结构的变化,现代生活节奏的增快,传统家庭养老模式正在削弱,社会养老服务需求日益增长,机构养老成为老年人养老的新趋势,入住养老机构老年人的生活质量越来越被社会关注 [1]。 为了顺应社会对老年照护的需求,全方位开设老年照护专业、培养老年照护专业人才是必要的。目前我国在老年照护专业人才的教育方面尚属空白,仅仅做了相关课程调整,并不能满足需求[2]。我校将于2014年开办老年照护专业,本研究目的是为了了解全日制中专护理专业学生对老年照护职业认同现状,为老年照护专业教育提供参考,现报道如下。
对象与方法
1.对象。采取方便抽样法,2013年9月选择杭州市余杭区卫生进修学校2012级和2013级50名护理专业在校中专护生为研究对象。其中2012级中专护理25人,2013级中专护理25人, 全部是女生,年龄15岁-18岁。
2.方法。本研究采取质性研究中现象学的研究方法,采取面对面深入访谈方式收集资料[3]。每名学生均以”您是否愿意从事老年照护工作,为什么”开始;采取自愿原则,访谈开始前说明研究目的、方法,采取不记名而以编号(S1~50)的方式进行同步录音;保证访谈环境不受他人干扰,在非诱导性因素的前提下,鼓励受访者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对50名护生访谈结束后,反复听录音并整理成文字进行分析,运用Colaizzi分析法进行资料分析[4],对不同主题进行归类整理,并分析原因。
结 果
通过对50名中专护生访谈资料的分析得出3个方面7个主题。
1.对愿意从事老年照护的原因分析。从结果来看,绝大多数人愿意从事老年照护工作,原因归纳为以下几点:(1)对就业前景的认识。我国已进入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阶段,2013年度《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报告》蓝皮书指出,我国老年人口数量将突破2亿大关,占全国总人口的14.8%,且将以100万人/年的速度递增[5]。老年群体对护理的需求大,在这种社会背景下,老年照护有很大的就业前景,工作场所也多元化,不仅局限于医院,还包括家庭、社区、养老机构等。S1:“愿意,因为各大医院招聘学历要求比较高,现在老龄化程度越来越高,老年护理越来越重要,老年护理的工作岗位也比较多,相比护理大专和护理本科毕业生来说,我们护理中专毕业生更适合就业。”(2)受家庭背景的影响。在访谈过程中发现,愿意从事老年照护的中专护生中,受家庭背景的影响较大,自己生活的家中有老人,能更好地了解老年人的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服务。S2:“愿意,老年人需要照顾,因为我是外公外婆带大的,对老年人照护日常照护方面比较了解”。 S3:“愿意,看到老年人就想到自己的爷爷奶奶,很温馨,很愿意为他们服务,用自己的劳动换取他们的舒心。”(3)出于个人情感因素。出于自身对护理行业的喜爱,对老人的亲切感,对老年照护工作的热诚。S4:“愿意,我一直很喜欢临终关爱,在老人生命的最后阶段能够照护老人,我觉得很亲切。”S5:“愿意,我的人生目标就是当一位合格的白衣天使,想到将来能在自己热爱的岗位上帮助老年人安度晚年,享受到我的优质护理,我很高兴。”
2、对不愿意从事老年照护的原因分析。结果显示,不愿从事老年照护工作的在校中专护生可分为以下几类原因。(1)选择护理职业动机。大部分受访者表示,当初选择护理专业是因为好就业,工资待遇能接收;还有一部分受访者是因为父母的意愿盲目的选择护理专业。S6:“不愿意,我因为中考失利,父母让我来卫校学护理的,说是女孩子好就业,我本身是不喜欢这个行业的。”(2)对老年照护的认识。结果显示受访者普遍认为老年人疾病复杂和治疗性操作难度大。S7:“不愿意,我觉得老年人会存在尿失禁、大便失禁、容易摔倒等,护理难度大。如果死了还很伤心,老年人很可怜,不忍心。”(3)专业成就感低。老年人日常护理的照护比较琐碎,中专护生在老年护理中找不到成就感,工作单调,易产生倦怠感。S8:“不愿意,老年照护范围狭窄,喜欢更宽泛的护理工作。”(4)其他。由于老年人的心理随着年龄增大、疾病的折磨发生了变化,需要护理人员更有耐心地跟其沟通,才能提供更好的照护。S9:“不愿意,我希望看美好的东西,老年人皮肤皱纹多、话多且嗦,不喜欢跟老年人打交道。”
3、态度不明确的因素分析。在访谈中发现,有部分人处于对未来的职业的迷茫期,由于选择护理专业并非自身热爱,对是否愿意从事老年照护并不确定,均表示看机遇。S10:“无所谓,如果真的毕业找不到工作,能去做老人照护也是好的。”
讨 论
我校在校中专护生对从事老年照护职业认同感较好,八层左右表示愿意从事老年照护工作。其原因主要受对就业前景的认识、受家庭背景的影响和出于个人情感因素等。由于老年照护专业是新兴专业,中专护生对该行业并未形成专业认知,因此,在是否选择从事老年照护职业上不少中专护生存在顾虑。通过本研究发现了一些原因并提出建议。
1、目前我国老年照护处于发展前期,亿万老年人的健康服务和长期照护问题日益突出,尤其是缺乏具备一定的医学基础知识、了解老年人身心特点、熟悉老年照护技能的专业人员。培养专业的老年护理员应该具备增加老年自我照顾能力、能正确评估老年患者、多科会诊以及应用新理论、新技能、掌握老年心理学知识以做好心理沟通、提供保健服务知识等各方面的能力。
2、提高与老年人沟通的能力。部分人认为老年人嗦,要求多,不配合,与老年人的交流存在难度。在实际护理中,应该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与老年人的沟通应充分运用语言和非语言的沟通技术,结合老年人的生理、心理特点进行交流,切实提供有效的服务。
3、探索适合老年照护专业学生的实习模式,应用体验式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果。学校可与医院、社区、养老院、家庭等多方合作,让护生通过小组方式参与到老年照护的实践中去,可以是医院的老年病区、养老院、社区老年群体、有老年患者的家庭等,以了解老年人心理状态及生活状态,及时将课堂的理论学习应用于实践,探索更好的服务方式。
参考文献
[1] 陈志红,宋红玲,许玉红,等.南通市区7所老年机构老年人的生活质量调查及干预对策 [J].护理学报,2013,20(9A):22-25.
[2] 贾秀莲.我国应全方位开设老年护理专业.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12,15(2):282-283.
[3] 李春玉, 金星.照护与质性研究.护理研究,2002,16(1):51-53.
[4] 李春玉.社区护理学.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119-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