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交通管理存在的问题

交通管理存在的问题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交通管理存在的问题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交通管理存在的问题

交通管理存在的问题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校;校园交通管理;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9-0009-02

随着我国高校逐年扩招,在校人口也急剧上升。而随着高校与社会间的联系日益紧密,校园里的交通方式不再以单一的步行为主,干道上充斥着各种机动车辆。校园交通量的快速增加,给校园交通埋下隐患。当前高校校园交通问题正逐步得到高校管理者的重视,学者们对此类问题的探讨也更加全面与深入。

一、案例回溯

位于宜昌城区的三峡大学校园内,一条城市主干道穿越校园,校园内车辆川流不息。对于这条道路的交通管理一直较为棘手,修建至今,事故时有发生。2012年2月29日,一名已毕业的三峡大学研究生在路上被撞伤至死,引起了极大反响。这条马路名为大学路,连接学校南北门,双向4车道,全长1.9公里,限速30码。2月29日晚9时,三峡大学后勤职员罗晓峰驾驶轿车沿大学路由东向西行驶,行至图书馆门前时,以62码的时速撞到正在过马路的张双平,伤者不久死亡。案发6小时后,肇事者前往公安机关自首。随后,警方根据鉴定结果,确认事发时罗某为酒驾。事故当晚,该路段立即封锁,学校相关部门对事发地点进行了处理,并疏散围观师生。事后几天,案发地点陆续有对死者的悼念仪式,大多是学生自发组织,学校对此主要采取劝服和疏导的方式。随后,此路段减速带被垫高以防事故再次发生,保安人员数量也比事发前明显增加。

二、案例分析

高校校园交通事故的发生往往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如个人安全意识淡薄、校方交通管理不善、外在自然环境恶劣等。其中,交通管理是重要保障。通过对上述案例的分析,笔者认为目前我国校园交通管理主要存在四方面的问题,以下将对此进行陈述,并提出几点改进意见。

1.高校校园交通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高校校园交通管理据校园差异,分为封闭式、半封闭式及全开放式三种管理形式。[1]三峡大学属于半封闭式校园管理,允许外来人员及车辆进出校园。虽然这样方便师生出行,但对于校园交通管理十分不利,导致问题丛生。①校园交通管理经费不足。高校对交通管理的重视程度和投入力度远远不够。一方面,高校的基础设施规划往往由规划、基建部门负责,保卫部门无权参与,忽略了交通安全管理的执行需求,而资金缺乏也使道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偷工减料。另一方面,经费紧张也导致了人员配备不足,大多数高校没有校园交通安全管理的专门机构和人员。案例中,事发时为下课高峰期,但并没有专门人员对交通进行监管和疏通。②校园交通网络不健全。在健全的交通网络中,基本的交通设施应予以保证,但很多高校校园内,除了路口及公交站牌等地有斑马线、减速带及少量标志外,外来车辆基本可以畅通无阻,安全隐患随处可见。三峡大学在此方面的管理不够规范,学校对出入机动车辆控制十分松弛,入校时无需登记,案例中肇事者驾车时速远远超过规定时速且为酒驾,在入校前未将其制止,事发后又逃逸,说明学校的交通安全网络尚未形成。③高校交通管理无法可依。目前,我国对高校校园内的道路交通没有直接的法律可以参考,校园交通安全管理无法可依。三峡大学保卫处的网站上对于校内交通管理的法律依据为《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条例》及另外几条相关通知。没有一个较为公正、公开的条文依据,事故处理起来难度很大。④校内交通管理措施实施阻力大。大多数高校会制定出适合自身发展的交通细则或管理办法,从而维护校内的交通安全。但制定者的意志和履行者的认识往往不一致,面对制定出的交通管理办法,很多师生不理解、不认同,这增加了保卫部门的管理难度。[2]面对可能引起的与师生的纠纷及矛盾,保卫部门在管理上打折扣、行人情。如三峡大学保卫处在2011年11月公示了《关于办理校园机动车通行证的通告》,明文规定要对进出的车辆进行通行证管理,但直到现在还未实施。

2.高校校园交通管理问题的应对策略。据悉,校园内发生过交通事故的高校不在少数,而面对血的代价,除了在事故发生后补救,我们更需要考虑的是如何预防、应对交通管理问题。①建立健全校园交通管理制度。目前,国外在高校交通管理方面大多有法可依,相关法律较为健全。现阶段我国要制定一部《高校安全保卫工作法》还面临诸多困难,各高校可先制定《高等学校安全保卫工作条例》,或在一些区域先制定地方性法规,由地方立法试点后再制定全国性的法律法规。高校在实际操作中应根据校园地理环境、学生数量、道路状况和机动车的容量,制定出校园交通管理制度,做到在管理中有章可循。②加强校园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校园内人多、车多、停车难是当今高校普遍存在的问题,相关管理者应引起高度重视,加强对学校交通硬件设施的改造和投入,缓解校园交通压力。③做好校园交通安全宣传工作。高校制定各种安全法规及条例并未认真贯彻执行到位,原因在于制定者和履行者之间没有形成共识。因此,高校交通管理部门应做好政策的宣传和解释工作,举办诸如“安全宣传月”等活动,宣传安全知识,更应将安全教育贯穿于学生的日常生活中。④建立校园智能交通管理系统。国内外部分高校已引入智能化交通管理系统,如清华大学、中山大学等均收效良好。[3]所谓智能交通系统是指在整个校园交通系统中,运用先进的电子通信系统、信息技术、自动控制技术等实施综合管理,实现校园交通管理现代化。[4]重点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建立与完善道路网络监控系统功能,实施主干道24小时监控,在掌握交通流量基本资料的基础上,通过电视监控、抓拍等手段实时记录各种交通违法状态。二是建立交通管理系统,主要是收集和处理道路交通系统的各种信息,及时对各种控制设备发出命令。三是路口实施优化配置,特别是针对高校混合交通的实际,实施多相位信号控制及信号灯优化配置。

高校校园交通管理是一项涉及面广、情况十分复杂的工作。[5]学校和相关负责部门应予以高度重视,加大对校园交通硬件设施的投入,科学规划校园交通建设,完善校园交通管理制度。如此,才能为师生员工营造出一个和谐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为学校的持续稳定发展奠定一个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胡华明.校园交通安全管理[J].高等函授学报,2010,(4).

[2]李伟.高校交通安全管理问题及对策[J].风险管理,2011,(4).

[3]杨宁,管玉峰.校园车辆智能化管理的研究与实践[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2006,(3).

[4]刘艳华.中美高校校园交通安全管理比较研究[J].东北师大学报,2012,(3).

交通管理存在的问题范文第2篇

对策建议思考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有力促进了乡村交通快效发展,提高了群众生活品质,提升了群众幸福指数,但由于乡村交通社会关注不够、资金投入不足、管理职权不清、行政监管不力等问题,致使乡村交通成为管理空挡和盲区,无形制约着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创新乡村交通管理势在必行。

一、乡村交通面临的现状

乡村公路覆盖面广,连接广袤的县、乡、村、组,里程数占全国公路通车里程的四分之三,是我国公路网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交通直接服务于“三农”,是促进乡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基本条件,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先行要素,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有力抓手。

长期以来乡村交通面临着“公益性”现状,在建管养运安方面,很大程度按照“公益事业”对待。一是没有控制性的乡村交通详细规划。乡村交通设计随意性大,甚至以领导的意见为转移,路面结构设计不规范、设计线路与实际路段情况不符、有的地方根本就不设计,造成乡村道路坡度大、弯道多、拐弯急、视线差。致使乡村公路技术等级低,安全风险高。二是没有保障性的乡村交通资金来源。乡村交通资金主要来源于中省补助资金,需要县乡村一定数量资金配套和社会捐助。由于县级财力不足、乡镇资金紧缺、村集体经济薄弱、社会捐助难度大等因素,造成部分交通项目采取村民“一事一议”等模式,委托当地既无资质、无技术、无经验的村委会组织队伍自建。致使乡村交通质量差,使用年限短。三是没有系统性的乡村交通管理体系。乡村交通的发展,目前更多注重交通的数量,而忽略了交通的管理。“产业发展”的成片推进,一些企业在乡村安营扎寨,货运车辆不断增多,“双超”问题无人管;“产业兴旺”的初步实现,流转土地后的群众空闲时间增多,驾驶二轮摩托、电摩托、农用车等出行频繁,且驾乘人员老龄化严重,违规问题无人管;“建管养运”的严重脱节,养护主体不明确、管理责任不到位、养护措施不落实,造成路面水沟边坡养护不及时、路面损坏、交通设施破坏等问题无人管。致使乡村交通安全隐患突出,群死群伤重大安全事故频发。

二、乡村交通存在的问题

乡村交通点多、线长、面宽,通过近几年来乡村振兴的强力推进和精准扶贫的高效实施,乡村交通虽取得了决定性的发展,但存在的问题依然不可忽视。

(一)交通群体无安全意识。

部分驾驶人员酒后驾车、超员超载、逆向行驶、抢道追逐;部分驾驶人员驾驶的车辆未年检、无交强险,甚至是城市淘汰的报废车辆;农用车、二轮摩托、三轮车、电动车在乡村泛滥,部分驾驶人员未经过正规培训、不懂交通规则、甚至不能识别交通标识;部分留守老人为省事省时省钱,亲自驾驶电动摩托组合接送留守儿童上学和放学,无安全意识又严重超员;部分群众把乡村公路当做公共资源,随意在公路上铺晒粮食、摆摊设点、堆放柴草。

(二)交通运输无设施保障。

乡村交通规划设计建设因资金原因,未按照“同时规划、同时设计、同时施工”要求,增设交通标识标牌、减速带、波形护栏。部分公路坡度大、弯道急、搭接多、临水临崖,未安装波形护栏和警示标识;部分公路两旁的学校、院落、企业等出入的人车较多,未安装减速带和提示标志;部分公路路面狭窄,安全风险点和风险源多,车辆只能单向通行,未按技术规范修建错车道。

(三)交通执法无强硬措施。

乡村交通管理有交警、运管、路政、农机、道安办、派出所、交管办等多个部门,各部门职能明确但交叉、执法配合但推诿,结果是多个部门管不了、管不住、管不好一辆车;乡村交通里程长、范围广、车辆多,交管部门人手少、装备少、车辆少,上路执法就显得力不从心,对乡村一些交通违法行为缺乏震慑力,多数驾乘人员都抱有侥幸心里,与交管部门玩起了“猫捉老鼠”游戏;乡村道路车辆种类繁多,无牌无照驾驶、非法营运、违规载客、对抗执法已成气候,虽常常开展执法,但缺少强硬的措施,乡村交通运输违法违纪行为屡禁不止。

三、乡村交通管理的建议

乡村交通客观存在的问题,我们只有客观面对、探索改变、创新管理,才能为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提供交通保障。

(一)建设、管理、养护“三到位”。

一是公路规划建设落实到位。新建的乡村公路对路基、路面、路肩、路沿、错车道、涵洞、水沟、边坡、弯道、坡度、标识标牌、减速带、波形护栏等严格按照乡村公路技术规范规划设计、送审和评审;项目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的确定,项目业主必须严格按照招投标程序依法依规开展,绝不允许采取“一事一议”等委托的方式让无资质、无技术、无业绩的单位或者个人建设;在项目建设中落实好“七公开”公示牌制度,主动接受村“两委”、党员干部和社会的参与监督,确保项目建设按图施工、对标施工、规范施工。二是安全设施管理落实到位。坚持“应安尽安”的原则,在乡村公路急弯、陡坡、临水、临崖等危险路段和事故“黑点”路段,增设波形护栏、交通警示标牌、限速标志等安全设备;在重要道路的平面交叉路口,医院、学校、企业、院落等人居密集出入口,增设信号灯、人行横道、减速带、提示牌和照明等安全设施;为确保公路安全设备不被人为破坏和损毁,将监督管理举报职能添加至“村规民约”和村“两委”工作职责中,充分发挥当地群众和村“两委”第一时间的作用。三是公路管理养护落实到位。乡村公路路网密、里程长、管理分散,无法依靠公路管理部门的专职养护人员养护,乡村公路管理养护严重滞后,致使公路两侧杂草丛生,占据了有限的使用路面;水沟涵洞淤泥阻塞,排水十分不畅,路面冲毁严重;边坡安全隐患突出,威胁行人和车辆安全。为了加强乡村公路养护,采取“谁受益,谁养护”的原则,把公路管理养护责任落实到当地乡镇人民政府、交管办和村委会,以乡镇和行政村为主体,设立养护作业班组,加强乡村公路的日常养护和巡查,同时倡导全民爱路、护路和养路意识,切实把乡村公路管理养护工作从行业行为转变成政府行为、社会行为、群众行为。

(二)机制、资金、服务“三强化”。

一是强化工作机制。县级人民政府出台乡村公路建管养运安工作实施意见,使之形成“政府主责、乡镇主抓,部门参与,群众配合”的乡村交通管理新机制,将乡村交通管理纳入交管部门、各乡镇、各村委年终考核指标,与“安全生产”和“综治指数”挂钩,实行“一票否决”;建立乡村交通管理委员会制度,每月定期开展全县乡村交通管理工作督查通报会,及时通报各乡镇各村组交通管理情况,对交通管理问题突出的乡镇村组,县级分管领导约谈乡镇主要领导,乡镇主要领导约谈村“两委”;乡镇“交管办”每月编制好“两库一图”,及时更新辖区乡村交通管理排查台账、整改台账、销号台账,确保制度上墙、台账上墙、业绩上墙。二是强化资金保障。紧紧抓住交通运输发展“黄金时期”和乡村振兴政策支持方向,结合乡村振兴谋篇布局,精心包装产业路、资源路、旅游路等项目,积极争取上级资金支持;注重包装优势项目,加强交通重点项目招商引资,有序开放交通建设投资市场,加大与交通建设领域企业对接力度,用好招商引资优惠政策争取社会资金;统筹地方公共财政收入、上级转移支付、地方债券等资金来源,加大涉农资金的拼盘整合利用力度,集中力量推进乡村公路建管养运发展。三是强化服务深度。结合乡村振兴发展战略,整合乡村客运资源发展片区客运,实行一片区一公司,将管理重心下移,通过对公司财政补贴、减免税收、政策扶持等手段,降低经营成本和收费标准,让群众有车坐、坐得起、坐得方便、坐得安全,彻底解决乡村客运散、乱、险、贵等抗风险能力弱的问题;市级公安车管部门要简政放权,主动深入乡村基层,服务基层,在乡村基层开展微型面包车、农用车、三轮车 、摩托车等车辆及驾驶人业务办理,为群众提供便利服务,有效解决乡村农用车、三轮车、摩托车等车辆不注册、不年检、不保险,驾驶人不考驾驶证、驾驶证逾期不年审等问题,逐步使乡村车辆和驾驶人走向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管理轨道;县级交管部门通过定期召开乡村驾驶人、村组干部及部分村民交通管理宣传教育培训例会,通过警示片血泪史教育和交通管理知识培训,有效提高群众交通管养知识、交通安全意识和遵纪守法观念。

(三)交管、乡镇、村组“三联动”。

交通管理存在的问题范文第3篇

关键词:交通工程管理;管理体制;管理模式

1我国交通工程管理的现状

1.1工程管理体制

管理体制的缺陷是交通工程管理问题频发的一个根本性因素,当前我国的交通工程管理体制主要采用的是事业型的管理体制。这种模式的管理体制由于缺乏足够的法律约束力,在对交通工程管理上自然没有有效的约束,既不能有效预防问题的发生,也不能对已经出现的管理问题进行及时的解决[1]。此外,由于管理体制不完善,也导致了在具体的管理细节上出现责任不明确,落实不到位的现象,这都直接影响了交通工程管理的正常运转,交通工程质量也没有得到有力的保障。

1.2管理人员素质

管理人员是进行交通工程管理的直接实施者,在很大程度上也直接影响着交通工程建设质量。在实际调查中发现,许多交通工程管理人员专业知识和实际能力并不能达到管理的要求,有的甚至是施工单位从社会上直接找来的临时工,并且在进行工程管理之前没有进行专业的培训和规范的指导示范,导致了在实际的管理过程中常常出现问题无法解决的现象;还有的管理人员因为自身素质较低,常常推卸责任,不能全心全意将精力投入到工作中的现象等等。管理人员的素质是交通工程管理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1.3工程质量监管

交通工程管理的核心环节就是对交通工程的施工质量进行积极有效的监管。目前许多施工单位和监理人员在施工现场不能严格执行“三检”标准,对于在施工中存在的问题不能及时发现和解决,为工程质量埋下了重大隐患。另外,基于经济利益的考虑,许多企业常常简化施工方案和施工工序,在一些关键材料的选择上也没有严格依据行业标准进行选用,在工程监管不到位的前提下,为交通工程质量带来严重的不良影响,甚至会由此引发重大安全事故[2]。加强工程的质量监管,确保交通工程质量势在必行。

2应对交通工程管理问题的解决策略

2.1采用先进的交通工程管理模式

创新管理模式是进行科学管理的一个关键环节。采用决策职能与管理职能相分离的管理模式能够有效提高管理效率。基于组织变论以及系统论的原理构建一种职能分离、职能明确的管理模式,能够将管理过程中的各个细节予以细化和明确,而且能够通过发挥社会监理的作用确保工程管理的正常运转。在这一模式下应该注重发挥行业专家的积极作用,把专家纳入到管理中来,确保管理问题完全合理解决,也能够实现对工程进度和工程质量起到良好的控制。

2.2建立健全定期巡查落实制度

协调和组织好当地的公安交管部门,结合各地实际建立定期的巡查制度,特别是对列入生命防护工程治理的路段进行重点排查,对于在巡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要及时要求相关部门进行整改,并做好记录和形成相应的书面报告以备后用。切实落实“两公布一提示”的要求,对于存在安全隐患以及事故多发的路段进行及时的公布提示,依据实际制定合理的交通组织方案和分流方案并及时向社会公布。对于正在施工或者正在治理的路段要提前做好应急预案和相关的准备工作,对可能出现拥堵的路段进行合理的疏导和管控,对于容易引发交通事故的行为要及时发现和依法严格处置[3]。应该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巡查落实制度,以确保交通工程顺利进行。

2.3优化管理人员的合理配置

管理人员在交通工程管理过程中的作用十分重要,优化管理人员的配置,提升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和专业技能十分必要。首先施工单位应该依据工程实际选择符合要求的施工人员和监理人员。在选择时要严格依据行业规定对从业人员的资质进行严格审核,务必避免非专业人士参与到工程建设和管理中。其次,在进行施工之前应该通过专业的业务培训和技能培训,强化施工人员和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确保他们能够在面对实际问题时进行科学的解决;并且要强化他们的责任意识和安全意识,争取能够让他们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工作中[4]。最后,应该建立符合实际的奖励措施,选择合理的管理方式充分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进而提高工作效率,确保工程质量。实现对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少交通工程管理过程中出现的人为性故障,有效提高交通工程建设质量。

2.4健全和规范交通工程监督制度

首先要转变传统的管理观念和管理思路,要利用先进的管理技术以及现代信息技术促进管理水平的提高。其次,建立健全对交通工程的监理制度,既要严格按照和遵守国家的相关规定实施工程管理,也要做到对工程管理中各个细节的准确掌握。可以实施监理机构完全负责制,将工程管理完全委托给专业的监理机构进行全方位的监控。借助专业监理机构的专业水平,在明确双方责任与义务的前提下能够使交通工程建设得到较高质量的保障。另外,应该建立健全相关的责任落实制度,在实施监管的背景下,还要通过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法规制度进行管理责任的落实。应该积极协调政府相关部门,及早建立和形成完善的监管制度和落实制度。

2.5提升管理、养护的现代化水平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现代管理理念的更新,在交通工程管理中应用现代技术实施管理成为可能。首先应该是对交通建设施工的管理实现现代化,应用先进的设计软件进行工程的整体规划,采用先进的施工设备进行科学的现场施工。由于交通工程建设的特殊性,确保施工的安全和精确十分重要,应用现代化的施工手段进行工程施工能够有效应对这一问题。其次是对公路养护管理实现现代化。可以应用云技术建立起完善的数据信息平台,通过信息共享实现对公路养护的全方位管理,引进先进的自动化、智能化检测设备对公路质量进行全面的检查和评估,而且能够节省人力成本。另外,还可以借鉴国外先进的养护技术,加大养护投入,尽量延长公路的使用寿命和最大限度地确保交通工程的质量。在高新技术不断发展的背景下,交通工程管理中引入现代科学技术既是行业的发展要求,也是推动行业持续健康发展的趋势。

3结语

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对于公路交通工程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良好的交通工程管理是交通工程顺利进行的坚实保障,从管理制度、管理队伍以及质量监督等方面进行有针对性的优化提高,能够切实解决当前公路交通工程中存在的缺陷。因此,笔者希望更多的专业人士能投入到该课题研究中,针对文中存在的不足,提出指正建议,为提高我国交通工程管理水平做出重要贡献。

参考文献:

[1]张俊伟.交通工程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江西建材,2016(2):177,180.

[2]卢雷.交通工程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江西建材,2015(22):177,179.

[3]李柯函.交通工程项目质量监督管理评价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科技创新导报,2014(19):179,181.

交通管理存在的问题范文第4篇

普通高校音乐教育是学校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普通高校音乐教育起步较早,经过尝试起步、普及发展和推行创新等阶段,我国普通高校音乐教育进入了全新的发展时期。2002年,教育部颁布了《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2001~2010年》,我国的普通高校艺术教育迎来了最佳的发展契机,各高校根据自身实际全方位的进行音乐教育的探索与实践,在音乐教育实现途径、课程建设、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在成绩面前,我们也发现在普通高校音乐教学管理中存在着诸多问题,极大地限制了我国高校音乐教育的发展。

我国普通高校音乐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管理理念落后,机构设置不合理,管理松散。目前,尽管许多高校对音乐教育给予了不同程度的重视,但在很多领导眼中,音乐教学的管理只处于表面被重视的尴尬地位。许多管理者的思维依然停留在简单化和经验化的传统的教学管理模式中,教学管理者缺乏与教师、学生的交流沟通,忽视教师与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在管理中缺乏新思路、新方法,不能有效发挥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一些高校在音乐教学的管理缺乏严谨性,科学的管理体式尚未建立。具体而言,许多高校的音乐教育管理机构不健全,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缺乏,管理体制运行不畅。音乐教学课程地位不被重视,间歇性、随意性和可取代性往往是音乐等艺术教育的标签。在许多高校中,各音乐教学机构的名称也不统一,多是“音乐教育中心”或“音乐教研室”等机构,而这些机构的归属也不尽相同,多是挂靠于人文类学院、团委或是由校部直接管理等,在管理体制上较为混乱。

音乐课程设置不合理,未形成完整的学科体系。尽管我国的普通高校的音乐教育开展较早,但真正意义上的音乐教育却仍处于探索和实验性的阶段,在学科体系完整性与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都存在较多问题。相对于普通高校的一般专业和专业艺术院校的课程设置,普通高校的音乐教育在学科构建仍有较大差距。在探索中前行的音乐课程设置很难符合现代教育的要求,音乐课程的开设处于混乱、无计划的状态。而由于师资问题,很多高校的音乐课程设置只能“因人而设”,即按照教师的要求与时间安排来开设课程。在课程数量方面,各高校或是自我摸索,或是照搬专业艺术学校的模式,缺乏科学性,课程数量参差不齐,课程内容五花八门。课程设置处于无规则、无逻辑的盲目状态下,限制了音乐教学的顺利开展。

音乐教学管理人员业余化,队伍建设不合理。在音乐教学管理人员的构成方面,许多高校也存在着较多问题。首先,音乐教学管理人员业余化。在人员构成上,普通高校音乐专业起步较晚,教学与管理的专业性不足,从事人员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有较大空缺,许多行政领导、专业教师和辅导员“不得已”来兼任教学管理工作。教学管理者的专业构成上,普通高校的音乐教学管理人员专业背景单一,达不到音乐教学管理人员既要懂音乐专业,又要懂管理专业的要求。管理人员业余化还表现在理论水平不足上,许多管理人员精力多投入在管理方面,对于科研方面“有心无力”,再加上许多管理者学历较低,在科研能力和理论水平上能力不足。其次,未建立教学管理人员的长期发展机制。在对音乐教学管理人员的培养上,许多高校缺乏长期的培养机制。一方面,由于领导对于音乐教学管理者定位失准,将专业性很强的艺术教学管理等同于一般性的教学管理,对音乐管理人员重视不够,对其工作投入不足。这种情形下,许多管理者只能依靠自身知识和实际工作来探索教学管理工作,大大影响了教学管理工作的效率。另一方面,很多高校未对音乐教学管理人员建立有效的培训体系,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教学管理人员能力的提高。

教学条件不均衡、基础设施不完善。音乐教学是一门特殊的学科,其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依靠教师通过专业的设备设施来展开,因此,高校音乐教学活动的展开一方面依靠足够数量、较高教学水平和教育能力的教师,同时也需要一套符合专业规定和专业标准的音乐教学设施与音乐教学设备。随着我国高校教育的发展和国家对于高校硬件设施的投入,许多高校的音乐教学设施和音乐教学设备有了很大改善,但由于招生规模与经费投入等原因,部分高校的音乐教学设施和音乐教学设备依无法满足教学的实际需求。在许多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普通高校中,其多媒体音乐教室、琴房等音乐教学基础设施较为落后,钢琴、小提等教学乐器远远不能满足实际需求,对我国普通高校音乐教学质量有着直接的影响。

加强普通高校音乐教学管理的对策

加强普通高校音乐教学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针对普通高校音乐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可以通过组建专门的组建专门的音乐教学机构、设置科学统一的音乐课程体系、更新音乐教学形式、组建高素质的音乐教师队伍、创新音乐教师管理模式和构建科学规范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等对策来实现。

组建专门的音乐教学管理机构,建立科学统一的音乐课程体系。专门的音乐教学管理机构是音乐教学很好的贯彻艺术教育方正、政策执行的保证。目前,许多普通高校音乐管理机构数量不足,有的学校尽管设有机构,但管理人员数量是少之又少,远远达不到教学管理之需。教育部自2001年颁布及引发了多项规定及会议纪要,指出当前我国普通高校艺术教育的管理还不到位,艺术教育管理体制还没有建立,艺术教育没有归口管理的部门,有的还处于多头管理或者管理无序的状态。艺术教育在缺乏机构保障的情况下很难正常发展,因此,组建专门的音乐教学管理机构势在必行。我们组建国家和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相关机构、音乐教育团体的教育专家来研究制定统一、科学的管理机构,推动我国普通高校音乐教育的发展。在高校中,可以建立“学校-校级领导(教务处)-艺术教育中心(团委)-音乐教研室”的教学管理层次,成立诸如艺术教育委员会等专门管理音乐教学与管理工作的机构,以专门的机构来保障教学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高校音乐教育的发展离不开编写统一科学的音乐教材和建立科学统一的课程体系。在教材编写方面,在《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2001~2010年》中教育部曾明确提出要重视普通高校艺术教育教材建设,要“积极推荐一批质量高、特色鲜明、深受学生欢迎的艺术教育教材”,统一科学的音乐教材是实现普通高校音乐教育的保证。国家可以组织国内教育专家及其他社会力量,编写统一的高校音乐教材,结束当前高校音乐教育教材混杂的状态。在课程设置方面,艺术课程可以分为第一课堂(必修课、选修课)和第二课堂(课外讲座)两类。依照普通高校音乐教育的特点,探索符合我国是实际的音乐教学课程体系。根据笔者的理论探索及工作实践,在第一课堂(必修课、选修课),主要开设音乐欣赏、、基础音乐理论知识教学、技能教学、音乐美学、音乐史等课程,同时开展第二课堂和课外艺术活动,鼓励学生学习、参与音乐教育,提升自身的艺术修养。

组建高素质的音乐教学管理队伍。管理人员素质的高低能够折射出教学部门的办学质量和水平。在高校音乐教学管理中,首先,音乐教学管理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音乐教学管理人员是既掌握音乐知识,又掌握管理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因此,音乐教学管理人员一方面要加强自身的音乐专业技能训练,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同时还要努力学习诸如教育科学、心理科学、管理科学和高校法律法规等知识,并在此基础上锻炼自身的管理技能和工作能力,以更好的胜任音乐教学管理工作;其次,组建专门的音乐教学管理队伍,并建立管理队伍的长效发展机制。高校音乐教学管理人员的组建必须建立专门的管理人员,改正原先由其他管理人员“兼任”等错做法。在人员招聘时严格把关,择优录用。要注重对教学管理人员的再培训,提高教学管理人员的工作理念和工作技能。还要建立长效发展机制,建立合理的竞争机制、激励机制、评价机制和考核机制等,并给优秀教学管理人员搭建良好的发展平台,使其在正确的机制下,人尽其才的展示自我;再次,加强普通离校音乐教育教学的科研管理,提高音乐教师的科研能力。科研能力是高校教师业务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要制定专门文件,组建专门的研究室或课题组,要求和鼓励高校音乐教学管理人才从事科研工作,并加大对教学管理人员科研的奖励;通过各种类型的培训活动,提高音乐教学管理人员的科研能力:广泛开展国内外的交流与合作,鼓励音乐教学管理人才参加艺术教育的学术组织和国际学术研讨会等,在此过程中提高音乐教学管理人才的科研能力;鼓励和支持音乐教学管理人才的学历提升、再深造等。

改善音乐教育设施和音乐教学设备。音乐教育设施和音乐教学设备是开展音乐艺术教育的物质保障。因此,在高校音乐教学中,必须加大对普通高校艺术教育经费的投入和设施设备的配备,只有经费和设施设备得到保障,高校音乐教学工作才能顺利、健康的发展。在教学设施方面,要设置符合音乐教学需要的音乐专用教室等活动场所。在条件稍差的高校中,至少要配备“两室一房”的教学场所,即钢琴房、舞蹈房和多媒体音乐教室,这是音乐教学活动得以开展的最基本的保障,是音乐教学中必不可少的基础设施。各高校要依据自身经费及教学实际,合理布局“两房一室”,保证音乐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教学设备方面,各高校要尽可能的配备音乐教学设备。对于诸如钢琴、电子琴及校园乐队设备等使用频率较高的设备,要予以足量的配置。而如单簧管、手风琴、萨克斯管等使用相对较少的乐器,在配备数量上可适当的减少。在对教学设备的保养维护方面,音乐教学管理人员要定期请专门的人员维修,保证教学设备的完整和良好。此外,还可根据《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2001~2010年》的要求,积极发展远程音乐教育。对于经济条件较好的高校,可以从长远角度出发,加大对现代信息设备的投资,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发展远程音乐教育,这既可以扩大音乐教育的规模,又可以增大音乐教学的信息量,提升学生的创造能力,提高音乐普通高校音乐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构建科学规范的教学评价体系和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根据我国普通高校音乐教学管理的现状,想要更好的发挥高校音乐教育的应有功能,高校应当构建科学规范的科学评价体系和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以保证高校音乐教育的健康发展。科学规范的教学评价体系可以评价高校音乐教育质量、衡量教师的教学水平以及增强学生的审美能力。教学评价的目标是为教师改进教学和学生学习提供全面而具体的依据,其作用是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发展。在音乐教学管理中,要充分吸收教学改革中的成功经验,以完善教学常规管理办法。促进音乐教师改进教法,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学习音乐知识,形成音乐素养,实现全面发展。因此,国家应组织教育专家认真研究并制定出具体的普通高校的音乐教学评价标准,高校音乐管理人才应依照此标准不断高科学管理水平,进行科学评价,促进音乐教学管理工作的发展;建立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可以保证普通高校音乐教育目标的真正落实。把高校音乐教学活动置于全程监控之下,不仅可以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成绩,同时也可以对教师的授课能力和授课效果进行全方位监控。在具体措施方面,学校要建立一套系统严密的管理机制,在这套机制下坚持抓好教学常规管理。同时要成立教学督导检查制度和教学评估制度,检查和督导音乐教学活动,及时发现问题并研究解决问题的办法。学校还要对教师的工作量实施量化管理,对教师教学质量进行综合测评,通过多种手段对教师的教学的情况进行测评,以实际测评结果来考核和评价教师。

总之,普通高校音乐教育是高校艺术教育的重要方面,其发展是一个复杂的动态过程。音乐教学管理是连接音乐教学与管理的纽带,音乐教学管理人员要在实际工作中不断更新观念,以适应艺术教育发展的要求。高校音乐教学管理模式的探索与优化,需要广大艺术教育者和音乐教学人才的共同努力。只有在探索研究的基础之上进行改革与发展,我国普通高校的音乐教育才能早日实现科学化和规范化,才能得到更好的健康发展。上接第107页——

教学中信息是为解决某一问题而呈现的,因为问题的本质总是隐藏于显性信息之后。所以我们教师就有必要让学生了解冗余现象,让他们知道在听力过程中听不懂一些信息都是非常正常的现象,即使是一个听力非常优秀的人也不一定要接受语言里的所有信息。我们关键是要抓住文章的中心思想和本质,并且能利用冗余现象扑捉重要的信息。

以下我们来举两个例子具体说明:如果听到这样一句话“there were big crowds of people outside Buckingham palace,mostly tour-ists from all over the world,It was a magnificent sight.”。学生可能不知道“Buckingham palace”是什么意思,但如果他有了冗余现象的概念,便能琢磨出“it was a magnificent sight”是“Buckingham palace”的统一意义成分的累加,属于冗余信息,他就能从“mag-nificent sight”进而猜出“Buckingham palace”是个旅游景点。而“Buckingham palace”则恰恰是白金汉郡的意思。

再比如,学生听到:“these bananas are rancid and smelly.We should not leave them for so many days.”第二句话“我们不该把香蕉放了这么多天”,是一种冗余信息,学生如果因某种原因没有听清楚或理解第一句话的内容,也可以根据第二句话猜出“香蕉不新鲜了,而且发出恶臭”的意思。

这两个例子充分说明了,在实际的听力和口头交际中,人们不可能听清楚每一个单词和句子,也没有必要把所有信息都听个清清楚楚,口语中存在大量的冗余信息来成为辅助听者的工具,学生应该充分利用好这些冗余信息提高自己的听力水平。

冗余在交际能力方面的培养作用

既然冗余现象在语言交际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那么,对英语冗余现象的了解分析和利用则无疑会有助于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

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目前已经成为语言学习非常重要的一点。交际能力指得是语言的运用能力,也就是将语言运用到实际中的交际能力。语言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并非只是单纯的掌握语言知识,而是要付诸于实践,用所学到的知识进行交流学习。因而,学生除了要能理解别人所说的话语并能符合句法的做出相应回应外,还应该能领会说话人语言中潜在的情感和意图,使自己的话语得体、适度,以适应交际的发展。掌握冗余现象的知识有助于学生准确的理解以英语为母语的人的说话情感和意图,从而使他们自己的话语显得更加精准,地道。也就说是掌握英语冗余现象的知识有助于学生成功的表达自己的情感意愿,完成良好的人际沟通。

交通管理存在的问题范文第5篇

【关键词】运输管理 协同 运输 实施

目前,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及客户个性化需求的增长,供应链中的合作伙伴必须联合起来一起降低供应链总成本以及提供增值服务,同时满足不同细分客户群体的特定要求,努力获得市场竞争优势。为了满足客户需求的变化,必须制造出不同的产品满足客户个性化的需求,并在规定时间内及时送到客户手中,这使得供应链的运营管理过程变得更加复杂。而供应链运营的瓶颈之一就是如何能够及时把定制的产品送到客户手中。由于目前的生产企业已逐渐从大规模生产方式向小批量甚至单件的定制生产方式转变,并且随市场需求的波动使企业对原材料的需求和生产的产品数量也发生波动,从而影响运输市场发生变化。实际上,供应链管理的本质就是协调,解决供应链中的问题和矛盾,更好地优化供应链运作,而协同使得整个供应链能够实现高效的顾客反应。因此,供应链中运输的矛盾可以采用一种新型运输管理模式——协同运输管理来解决。协同运输管理能够将运输整合到供应链各成员的运营计划当中,不但使运输商减少无效运输,而且能够预见性地管理运输需求,满足订货响应时间,从而使产品及时运送到客户手中。

一、协同运输管理的由来和含义

协同运输管理最原始的雏形是货运合并,保持货车的满载移动。这就意味着公司可以更好地利用自身的资源,减少空载浪费。这种方法在北美相当流行,合作关系已在超过1600个合作伙伴中形成,他们建成一个统一的信息平台,通过多站式的装卸货,保持着货车的最低空载率。而对于最终消费者而言,不仅使服务时间大大缩短,成本还降低了15%~25%。而目前,协同运输管理的含义远远不仅于此。协同运输管理的重点在于提高三方包括发货人、承运人或第三方物流服务提供商、接受人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协同合作的参与者通过共享需求和供应信息(例如预测、事件安排、所需能力)、理念甚至运作能力来提高运输规划和作业整体流程的绩效,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资产(例如卡车、仓库)的利用效率。协同运输管理始于订单发货预测(订单可能来自合作计划、补货或者其他程序),主要包括以下程序:运输能力的预测和时间安排、生成订单、装货、送货、付款。

二、协同运输管理的实施过程

协同运输管理代替了传统运输的合作。当在发货人和承运人之间建立协作之后,协同运输管理为合作者定义了新的过程,在发货人、接收人、第三方物流公司之间提供了一个空前的机会,获得了可视的进入未来商务的机会。更重要的是,协同运输管理提供给承运人、重要的发货人和接收人建立商务计划,以满足他们的货源需求。协同运输管理商务过程对发货人和接收人也是一种新过程,在与承运人的相互关系中,通过货物的传递发展了合作关系。在供应链管理中,协同运输管理的实施过程包含以下三个不同的阶段:

1.战略层:在战略层阶段,主要签署正式合作协议,规定合作时间、合作范围,并决定流程,确定所需的共享数据及如何进行信息交换。

2.战术层:在战术层阶段,丰要是制定运输流程的计划内容,以制定产品/订单的预测计划为起点。产品/订单预测完成后,根据预定的装载策略制定发货计划(如集成或合并运输)。为了能够准确掌握预期的装载量,合作各方应尽早掌握发货计划。通过提供一个对预期的运输量的预测,以帮助承运人预测未来设备需求。

3.运作层:在运作层阶段,制定运作过程流,即制定完成客户订单的物流运作流程具体操作方法。为履行既定的各种协定纲目,包括运输合同,根据协议的配送策略(如集成、对接、组装、接力)为订单制定发货计划。运输公司将收到电子装货申请,如果运输能力有限,不能按照计划提供可利用的运输工具,就启用“意外管理纲目”。承运人接受装货申请,落实运输时间后,接着做好装运/收货准备。在完成订单的装运任务过程中,所产生的相关文件单据(例如发货通知、在途状况)以协议中所规定的格式文件传递。如果有影响到伙伴关系的整体运作的意外事件发生(例如预计交货时间将被延迟),参照意外管理纲目处理。最后就是运费会计流程,以确保承运人得到运输条款所规定的报酬,或者依据“意外管理纲目”解决各种争端。

三、成功实施协同运输管理的关键因素和障碍

1.成功实施的关键因素

(1)建立和掌握运输的最佳实践:最佳运输实践对于供应链的无缝连接(包括原材料从供应地送到生产线,库存在不同工厂和配送中心的转移,运输成品给客户等)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最佳运输实践主要指良好的运输控制和集中运输管理;建立一个核心运输计划;制订正确合同条款;优化每天的运输计划;实施电子支付,撰写运输状态报告并使订单、运输和库存可视化;不断改进运作程序;实施准确的货物成本配置和成本报告;进行运输成本分析等。

(2)注重供应链各方关系管理:包括成员之间对共同利益的理解,保证一定的开放性,进行信息共享,供应链各方认识到协同运输管理是供应链活动中的重要部分,成员之间遇到问题相互帮助,相互理解,工作努力并相互协调,进行合作;相互信任,利益共享等。

(3)应用先进的信息技术:信息技术是协同运输管理的神经系统,对于提高运输运作效率,保证了资金、物资和信息的高效有序流动和交互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信息技术丰要包括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网络技术、条码技术、射频识别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电子数据交换技术、瓦联网技术和资源配置技术等。

2.成功实施的主要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