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新经济政策主要内容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短期来看,“安倍经济学”的前两支箭的确起到了刺激经济的作用。2012年12月20日,日本央行宣布新增10万亿日元购买日本国债,实施新一轮的放量宽松措施。2013年1月11日,安倍内阁推出《紧急经济对策》,日本财政共计投入10.3万亿日元,如果将地方政府支出和民间投资包括在内,总规模将达到20.2万亿日元。大规模的财政刺激方案和宽松的货币政策给低落的日本经济注入了强力“兴奋剂”,经济增长效果立竿见影。日本内阁府数据显示,扣除物价上涨因素,2013年第一季度日本实际GDP 改定值环比增长1%,同比增长4.1%。同时,消费者信心调查值从4月的44.5跃升至5月的45.7,这说明人们对于经济前景信心在增强。日本股市也显现一派欣欣向荣之势,在截至5月中旬的半年时间里上升70%以上。同时,日元贬值带动了日本企业的出口增长。
尽管如此,“安倍经济学”却日益受到人们的质疑。哈佛大学教授理查德·库珀认为,仅凭第一季度的数据,难以断定日本经济复苏,原因在于第一季度的消费很多来自于股票投资者的汽车购入,而实际上财富效应并没有在日本人中平均分布。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激进的宽松经济政策的负面影响日益显现,一味依赖日元贬值来提振国内经济的策略暴露出诸多弊端。为此,安倍内阁射出了“第三支箭”。6月14日,日本政府在内阁会议上正式推出以推动日本经济增长为目标的“日本再兴战略”,其主要内容是:以产业振兴、刺激民间投资、放宽行政管制、扩大贸易自由化为主要支柱。根据这一战略,日本政府将于2013年秋季提出“产业竞争力强化法案”,通过减税等优惠措施刺激企业加大投资,争取今后三年的民间基础设备投资增长10%;今后十年日本的GDP要年均增长2%,人均国民总收入(GNI)年均增长要达到3%。
然而,这“第三支箭”不仅没有化解积极财政政策和宽松货币政策带来的潜在危机,而且使日本经济面临更多的不确定性。2013年5月下旬以来,日本股市、汇市和债市都出现不同程度的震荡。日经225指数从5月末近16000点的历史高位大幅下滑,仅20个交易日就回落至12500点左右,跌幅接近22%;美元兑日元汇率也从1∶103的高位快速回落至1∶94左右。由于日本央行持续的量化宽松政策,人们对通胀的预期增加,投资者开始抛售债券转而进行风险类资产投资,从而导致国债收益率急剧上升。日本十年期国债收益率从4月初0.4%~0.5%的区间一度逼近1%。长期利率的上升势必推高房贷和企业贷款利率,压缩灵活财政政策的空间,从而进一步加剧日本债务负担,把日本推向债务危机的边缘。
【关键词】《通论》;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思想
一、凯恩斯经济学的背景与核心内容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大英帝国经济发展的转折点:受战争的沉重打击,英国由债权国变成了债务国。此时,帝国瓦解初露端倪,大战前累积的各种矛盾在大战结束后纷纷暴露出来。从其学术背景来看,凯恩斯的学生时期,也正是马歇尔的经济理论垄断英国经济学界的时代;此外,他还采用了19世纪后半期新发展的边际分析方法,并将边际分析方法与英国传统理论相结合,建立了价值的一般理论。
直到《就业、利息和货币通沦》这部名震一时的划时代著作把西方经济学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通论》的出版,标志着凯恩斯完成了从传统的古典经济学理论向自己创立的新经济理论体系的过渡,标志着凯恩斯学说已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理论体系。此后,凯恩斯的理论逐渐取代了传统经济学,成为西方经济学的正统理论,资本主义各国政府也纷纷采用凯恩斯的需求管理政策,并将他的理论与建议作为制定政府经济政策的指导思想。20世纪60年代末以前,凯恩斯经济理论已基本上被西方经济学界看成是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同义词。所以,从《通论》出版到60年代中期也称为“凯恩斯时代”。
但凯恩斯主义在理论上缺乏微观基础,在实践上无法解释经济停滞和通货膨胀同时并存(即滞胀)的现象,在滞胀面前束手无策,因而陷入了严重的危机之中。为了挽救凯恩斯主义,80年代形成的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力图提供微观基础,并重新表述凯恩斯主义的理论和政策主张。
至此,我们可以将《通论》的核心内容归纳如下:
凯恩斯所面临的是就业问题,解决此问题是他建立《通论》理论体系的目的。所以,凯恩斯理论体系的核心是“有效需求原理”,他强调有效需求机制决定就业水平,认为资本主义大量失业的出现是有效需求不足(包括消费需求不足和投资需求不足)的结果。而有效需求不足是由三个基本心理因素造成的:即消费倾向偏低,造成消费不足;资本边际效率偏低,造成投资不足;灵活偏好偏高,造成利息率上升,阻碍投资。所以,提高就业、减少失业的对策就是提高消费倾向和扩大投资,其中起主导作用的是扩大投资,因为它通过“乘数”作用可以引起多倍于投资量的国民收入和就业量的增长。因此,凯恩斯主张扩大国家干预经济的权力,通过财政和货币金融政策来增加公共支出,以刺激消费需求;降低利率,以刺激投资需求。如此,充分就业可望实现。
二、凯恩斯的有效需求原理
有效需求原理认为,在一个封闭的有闲置资源的经济中,产出水平(即就业)取决于总的计划支出,计划支出包括两个部分:居民的消费支出(C)和厂商的投资支出(I)《通论》中有两个部门(居民户和厂商),计划支出由下列方程给出:
收入(Y)=产品价值=消费(C)+投资(I) (1)
方程(1)说明,总需求(对凯恩斯而言即是总收入)包括刹糠郑杭聪费(C)和投资(I)。对消费品的需求取决于消费者的收入,在短期内C是稳定的。而资本或投资品需求则取决于企业家对未来获利的可能性的预期,获利的可能性预期大则投资多;反之,则投资少。
相对于一定就业量的总需求就是该就业量所产生的产品价值,此产品价值又形成总收入,所以,他根据常识及传统的看法得出下列简单公式组:
储蓄(S)=收入(Y)-消费(C) (2)
由方程(1)和方程(2),我们可以得到:
储蓄(S)=投资(I) (3)
凯恩斯用了较大的篇幅来论证这些公式的有效性和普遍性,但实际上这些简单的公式只在一定的条件下才能成立。
凯恩斯认为,有“三个基本心理因素”分别支配着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从而决定着有效需求和就业量。这三个基本心理因素是:“心理上的消费倾向”、“心理上的灵活偏好”和“心理上对资本的未来收益的预期”(凯恩斯称之为资本的边际效率)。至于“投资需求”不足,凯恩斯认为原因有二:一是所谓的“资本边际效率”过低。因为,这个心理因素受到另一个“基本心理规律”的支配,即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资本家对利润率的“预期”将随着投资的增加而降低。二是利息率过高。他认为,利息率的高低是由货币的供求决定的,而货币的需求取决于人们的另一心理因素,即“灵活偏好”:人们为了投机活动而总想把一部分货币保留在手头的愿望。凯恩斯认为,利息是对人们放弃这种“灵活偏好”的报酬。如果资本家对利润率的预期低于利息率,则资本家就不愿进行投资,造成“投资需求不足”。
三、总结
凯恩斯认为,国家调节的重心在于管理有效需求,即刺激消费;提高资本边际效率,刺激投资;反对传统预算平衡观念,实行财政赤字;扩大商品与资本输出等政策。后来,凯恩斯的追随者发展出一整套管理有效需求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其财政政策的主要内容是:在经济衰退时,政府应扩大政府开支和减税,甚至实行赤字财政和发行公债,以扩大总需求;在经济高涨时,政府则应紧缩政府开支和增税,以减少总需求。至于货币政策,则应配合、支持财政政策,即在经济高涨时减少货币发行、提高利息率、抑制私人投资以达到减少总需求的目的。
凯恩斯强调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作用,但是我国的经济环境与资本主义存在着很多不同之处,这就要求我们对于凯恩斯理论不能全盘照搬,而是要密切结合我国的实际国情,灵活应用,以促进我国经济积极健康平稳的发展!
美元前尘
美元作为当今世界金融体系的中心地位,是于1944年在新罕布什尔州的布雷顿森林镇正式确立的。当时,在经历过灾难性的1929年大萧条、贸易障碍和货币管制之后,各国之间的贸易几近崩溃。于是44个国家的730位代表,在布雷顿森林镇签署了一项协议――美元直接与黄金挂钩,而其他各国货币则通过固定的汇率与美元挂钩,并可按每盎司35美元的官方价格跟美国兑换黄金。
就这样,世界上新崛起的超级货币――美元的地位,通过世界上主要国家签署的文件得到确立,其优势无可比拟,这是2500年世界货币史上前所未有的。美元与黄金挂钩,事实上是在全球金融系统中确立了美元的全球货币地位,而美元也代表了最大的经济体和最具购买力的货币。这样大的战利品,是美国无法在两次世界大战的战场上能够获得的。
然而,新的货币体系面临着两个潜在的制约因素。首先,美国向各国央行保证,他们可以在任何时候以美元兑换黄金,但是,美元的流通量扩张的速度已超过了金矿的开发,这就意味着各国央行持有的美元外汇储备与美国以美元兑黄金的承诺不再相称;其次,世界主要国家的汇率高度稳定,这看似不错,却有一个致命的命门:它们把美元当成主要储备资金,而美国只有长期出现贸易逆差,才能使美元扩散到世界各地,而长期贸易逆差有势必会影响人们对美元的信心,引起美元危机,非常矛盾。暴发危机只是时间问题。美联储担心,日益扩大的贸易逆差将导致欧洲盟国怀疑美元兑换黄金的能力。如果这一怀疑变成现实,就将导致各国的银行挤兑。这样一来,面临崩溃的就不仅是美元,还有全球的金融体系。
我们的美元,你们的信心
尼克松(Richard Milhous Nixon)总统上台后,面对日益扩大的贸易逆差,确定的政府目标是说服欧洲盟国,重估其货币兑美元的汇率,以帮助美国提高出口地位,使美国的贸易逆差缩小。当任财政部长约翰・康纳利(John Connolly),是个雷厉风行的强硬派,他对欧洲盟国丢下了他的名言:“我们的美元,你们的问题。”
康纳利有他强硬的理由,因为欧洲盟国希望继续得到美国对它们的军事支持。不过,到了1971年8月,为了使美国摆脱经济困境,尼克松政府宣布放弃美元“金本位制”,这一举措被称作“新经济政策”。可从古至今,还没有哪一种货币像美元那样,永久地脱离金银或其他任何有形资产的抵押而流行于世。惟一支撑美元的是脆弱而抽象的东西――信心,信心来自于人们相信美国政府有能力和意愿将所有美元兑现。
不幸在20世纪70年代,美国通胀率超过了5%,消弱了美元的币值,外汇交易员狂抛美元。那时美国支持美元价值的惟一手段,就像今天一样,是向国外出售美国国债。当美国通胀率高达13%时,国外买家停止购买美国国债,使美元价值进一步下跌,从此恶性循环。
从黄金到“黑金”
真是“天佑美国”!正当美国陷入绝境之际,欧佩克国家实行石油禁运,那时美元已折损了1/3的价值,而欧佩克升降梯般上下变动的石油价格,直接、合乎逻辑地呼应着尼克松的重大决定。
1975年美国与海湾国家相继签订协议,主要内容只有一项:这些国家在石油交易中只能用美元来结算!如此一来,全球的石油进口国就都必须持有美元,而随着油价上涨,进口国还必须持有更多的美元。于是,失去黄金支撑的美元,又找到替代黄金的新的依托――“黑金”石油!美国不惜花费巨资攻打伊拉克,其真正原因无非是为了确保石油按美元结算。
不是最好朋友,却是“惟一”朋友
不过,如今美元保持独一无二的地位,要“感谢”前美联储主席保罗・沃尔克(Paul Volcker),他在上世纪80年代不惜以逼近20%的高利率,“杀死”了13%的高通胀,使美元价值的上下波动,完全能根据美国的需要而确定。
美国需要借钱时,美元就变强势;需要赖账时,又成弱势稀释债务。现如今美国债欠太多,便忽悠大家“黄金能保值防通胀”,把黄金炒高。可炒高黄金究竟对谁最有利?自然还是美国。单美联储在纽约那个金库就储藏了全球25%的黄金。截至2010年9月底,黄金占美国外汇储备的72.1%,而黄金仅占中国外汇储备的6%。一旦炒到足够的高价,美国很可能大量抛售黄金来回收美元。届时,美元肯定立刻转弱为强,而黄金则大幅下跌。美元已玩到了最高境界,对外贬值,对内保值,想低就低,想高就高,大斗进小斗出,不断地循环,完成对全球财富的掠夺。
从此判断,由于美国尚未从经济危机中解脱出来,所以美元中期走势还会以偏弱为主,以稀释债务。
1 政府高新技术产业管理竞争力基本含义和特点
1.1 高新技术产业管理竞争力的基本含义。
(1)政府高新技术产业管理竞争力与政府高新技术产业化功能。当代高新技术产业化实践表明;一方面,市场机制是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化活动发展的主要动力所在。这是高新技术产业化在世界各国经济增长、国际竞争力提高、综合国力增强和国家整体形象设计等方面能发挥并且正在发挥出巨大的能动作用和主体作用的基本条件;另一方面,要普遍和纵深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活动,除了必须塑造企业行为主体外,还必须有政府相应功能的支撑与服务。这是高新技术产业化所以能对当代人类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产生变革性作用的必要条件。发达国家相比发展中国家所以能长期在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国际竞争中始终处于牢固的垄断地位,与这些国家政府在高新技术产业化活动中有效的高新技术产业管理是密不可分的。如果说,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增长模式中对政府功能的作用尚有不少异议的话,而在高新技术产业化活动领域,它们几乎都作为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活动的一个重要职能来实施。这表明,在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模式方面,发达国家的政府职能与传统产业管理职能发生了巨大的分离,正在发生重要的调整。高新技术产业化对经济增长、充分就业、抑制通货膨胀和促进国际收支平衡等方面都发挥出了重要作用,并且这种作用还有进一步提高的趋势。这是发达国家政府长期以来不懈地提高高新技术产业管理竞争力的重要启示。以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为例,其高技术产业的增加值已占整个制造业增加值的25%,比10年前增加了一倍。1996年7月,美国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提出的《为了国家的利益发展技术》报告中强调,技术进步是决定经济能否持续增长的一个最重要的因素,技术和知识的增加占生产率增长总要素的80%左右。由高技术产品的开发而形成的带有高技术含量的服务业的出口额已占商品出口额的40%。1996年5月的西方七国首脑会议上确定,由欧盟部长理事会支持召开的“在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中产业的竞争力——政府的作用”研讨会,探讨了高新技术产业化新经济发展模式中政府功能及其政策问题。显然,提高政府高新技术产业管理的竞争力,是强化高新技术产业化政府功能建设的基础和核心所在。
发达国家新经济实践表明,强化高新技术产业管理是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政府经济功能转型和创新的重要方向。一般而言,政府高新技术产业化促进功能的实现主要有三个途径:一是政府本身在高新技术产业化活动中的直接参与行为,如把财政资源投入高新技术产业化中去。二是政府通过建立一系列优惠政策体系去推动、引导、促进、调整和规范全社会高新技术产业化中创新活动的持续、有序化发展。三是通过建立和完善高新技术公共基础设施来提高国家对高新技术产业化的供给能力,提高科技创新资源的配置效率。因此,政府高新技术产业管理功能的形成和作用也相对复杂。这表明,政府高新技术产业管理竞争力提高并不像传统产业那样简单明了。
(2)政府高新技术产业管理竞争力的基本含义。政府高新技术产业管理竞争力反映政府政策、法规、规划与计划等促进和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增长、扶持和规范高新技术产业化活动发展、加快高新技术企业成长的竞争实力。它是指一定经济体制下的政府经济功能在高新技术产业管理中所表现出来的综合竞争力。
国际经济竞争的加剧和高新技术产业化活动、知识经济的迅速崛起,是政府高新技术产业管理竞争力问题提出的重要背景。
从理论渊源上分析,古典经济学的比较优势理论和相对比较优势理论是竞争力存在和作用的基础。政府高新技术产业管理竞争力是一国综合国力竞争优势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政府高新技术产业化功能的主要实施方式,因此,政府高新技术产业管理竞争力就成为决定一国社会整体创新能力的重要内容。
从政府经济学的观点分析,政府经济功能的发挥是弥补“市场失灵”的重要方式,是加快一国工业化和现代化速度不可替代的力量。而政府功能的产生和发挥,除了政府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之外,还必须辅之以产业政策。即从强化政府产业管理竞争力的角度,增强政府经济功能对国民经济作用的效果,尽量减少“政府功能失灵”。
从发展经济学的观点分析,发展中国家必须把消除“二元经济结构”作为工业化发展的主要目标。这不仅使政府经济功能的强化成为必然,而且使政府经济功能的重点有了战略性调整的必要。为此,必须把政府经济功能集中在工业化发展的国际竞争力上,进而形成一套能促进政府产业管理竞争力提高的政府政策体系。
从世界经济论坛和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开发学院的观点分析,一国国际竞争力取决于以下五种不同因素的组合:变革素、变革过程、环境、企业自信心、工业序位结构等。由此形成两方面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竞争力,一方面是企业竞争力,另一方面是环境优化竞争力。在很大程度上,环境优化竞争力成为制约企业竞争力、国际竞争力的主要因素。而环境优化竞争力又与政府经济功能作用形成和效果密切相关。从发达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实践分析,要提高政府高新技术产业化功能的效果,必须以强化政府高新技术产业管理竞争力为关键。
从理论上分析,一国或一地区政府高新技术产业管理竞争力是一国或地区高新技术产业规模、政府高新技术产业管理能力与政府高新技术产业管理效果之间的乘积。即政府高新技术产业管理竞争力=高新技术产业规模×政府高新技术产业管理能力×政府高新技术产业管理效果。
1.2 政府高新技术产业管理竞争力的特点分析。
(1)政府高新技术产业管理竞争力是强化和改善高新技术产业化政府功能的主要内容。
(2)决定和影响一国或一地区政府高新技术产业管理竞争力提高的主要因素有三个方面:
高新技术产业规模因素。这是影响一国政府高新技术产业管理竞争力的基本因素。一方面,只有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到一定规模之后,国家政府才有对其实施产业管理的必要和可能;另一方面,高新技术产业规模的扩大,使其对政府财政收入增长的贡献提高,从而奠定了政府高新技术产业管理的必要性、主动性、积极性。
政府高新技术产业管理能力因素。它主要包括:政府高新技术产业财政投入力度指标、政府高新技术研究与开发财政投入力度、政府高新技术产业化的政策扶持力度、高新技术产业政府管理机构设置和功能作用、高新技术产业市场行为主体利益矛盾的政府规范力度等。
政府高新技术产业管理效果因素。其衡量指标主要包括:一是高新技术产业增长幅度指标;二是高新技术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支柱产业地位的形成和扩散程度指标;三是高新技术企业成长指标;四是高新技术企业规模化发展指标;五是高新技术产业对国家财政收入贡献率指标;六是高新技术企业就业贡献率指标;七是高新技术产业国际竞争力指标;八是高新技术产业在推动国民经济产业结构调整中的带动作用指标等。
(3)政府高新技术产业管理竞争力提高虽然不可避免地受制于一定经济体制的影响,但经济体制变量对高新技术产业增长的影响只能限制在一定限度内。其主要原因如下:
高新技术研究与开发已由过去的单纯企业化、个体化和小额化向目前的政府化、社会化和巨额化方向发展,尤其是政府高新技术研究与开发的投入规模与实力已成为决定高新技术产业化和知识经济国际竞争的核心因素。这是在不同经济体制下政府投入功能都能得到充实的体现。
高新技术产业化和知识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量是技术重大创新和技术、知识在资源配置与利用中的功能成为主要决定力量。由于技术、知识与经济体制、经济制度的相关性极小,因此,高新技术产业化活动和知识经济的发展一般与经济体制因素关系并不特别密切。
在高新技术产业化活动及其知识经济发展中,经济体制变量对其影响主要通过高新技术产业管理的方针、政策、措施、手段等体现出来,因此,提高政府高新技术产业管理竞争力也成为经济体制变革和制度创新的重要内容。
经济体制对高新技术产业管理政府行为的要求主要体现在如何重新认识政府在国家经济职能中的作用,如何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化活动中政府功能的“最大化”和“最满意化”。
(4)提高政府高新技术产业管理竞争力是提高一国产业素质的重要条件。首先,政府通过相对超前和富有战略性的优惠政策体系对高新技术产业进行扶持,客观上能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增长速度和规模;其次,政府高新技术产业管理主要从国民经济产业结构升级的战略高度考虑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全局性问题,因此,对推动和加快国民经济产业结构优化调整、高级化调整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再次,政府通过必要的、一定规模的高新技术研究与开发财政投入、高新技术企业投入等手段,能促进高新技术商品化、产业化和国际化进程,进而强化高新技术产业化能力;最后,政府通过制定一定的产业保护和产业开放政策等手段,可提高产业发展素质。
2 政府高新技术产业管理竞争力提高的目标和主要条件
2.1 政府高新技术产业管理竞争力提高的目标体系:促进和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增长;扶持和规范高新技术产业化活动发展;加快高新技术企业成长;刺激高新技术产业化需求;改善和提高高新技术产业化有效供给;建立和健全适应高新技术产业化活动发展的市场结构与市场体系;建立和强化具有自主开发能力和知识产权形式的高新技术产业体系;建立和完善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的企业家才能供给和研究与开发人才供给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和保障体系;保障国家经济安全。
2.2 政府高新技术产业管理竞争力提高的条件。政府高新技术产业管理竞争力提高既是一个多重目标体系,更是一个客观过程。作为一个社会系统工程,政府高新技术产业管理竞争力建设必须具有条件体系的支撑与服务。具体地,政府高新技术产业管理竞争力提高的条件有:
(1)国家规划和战略支撑条件。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计划和战略成为国民经济中、长期发展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政府高新技术产业管理的需求条件,也是提高政府高新技术产业管理竞争力的充分条件。
(2)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模和实力条件。这主要要求高新技术产业的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化、高新技术产业的国际化、高新技术产业对财政贡献率提高等条件。
(3)有效弥补市场机制的缺陷和不足的条件。在市场结构改善、提供市场信息和改善高新技术产业化活动基础设施条件等方面,发挥政府经济功能的主体作用。从发展趋势看,提高政府高新技术产业管理竞争力必须针对高新技术产业化活动中“市场失灵”的可能方面。
(4)需求引导和刺激条件。引导和刺激高新技术产业化需求和创造相关需求既是高新技术产业化活动发展的主要支撑条件,又是政府高新技术产业管理竞争力形成和强化的基础和核心。
(5)高新技术企业有序竞争条件。调和企业行为主体和居民户行为主体在高新技术产业化活动中的利害冲突和利益矛盾,提高政府对高新技术产业化活动的法规监管能力和水平,进而提高高新技术产业化政府功能对高新技术产业化活动的宏观调控能力。
(6)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整体能力条件。强化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整体能力建设,实现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目标,是政府高新技术产业管理竞争力提高的充分条件。这是从根本上确保一国国家经济安全的终极手段。
2.3 提高政府高新技术产业管理竞争力是对传统经济体制下政府经济功能的一种超越。国家和地区经济增长既是一个社会日益增长的最终产品和劳务供给能力的持续增长过程的方式,也是经济管理体制、新兴产业管理方式和体制的不断调整、转换和创新过程。由于高新技术产业化是一种新型生产力的载体,由于产业生命周期的作用,由于产业增长的国际因素影响,由于政府功能、作用的局限性,因此提高政府高新技术产业管理竞争力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一个对传统经济体制下政府功能转换和创新的必然过程。
(1)提高政府产业管理竞争力是高新技术产业化政府功能创新的主要内容。
(2)政府高新技术产业管理竞争力提高是对传统经济体制下政府功能形成和作用模式进行重大的转换和创新。
(3)提高政府高新技术产业管理竞争力必须把刺激和放大高新技术产业化需求作为关键。这既有助于缩短高新技术产业增长的起步阶段周期,又能极大地加快重要高新技术产业的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化和战略产业化发展进程。为此,政府高新技术产业管理必须强化对高新技术产业化需求的引导和改善,进而使一定时期的产业供给结构和产业结构得以顺利调整。即在产业不同的生命周期通过某种、某些高新技术产业化需求的创造和刺激,去调整高新技术产品市场价格,促进厂商调整生产方向,促进生产要素的重组,实现有限资源的优化配置。必须通过创造有效的高新技术产业化需求去引导社会总需求的变动方向,强化高新技术产业化在促进经济增长、物价稳定、充分就业和国际收支平衡等方面的功能,使高新技术产业化成为支撑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力量。
(4)强化政府高新技术产业管理竞争力的指导方针是,既要能消除高新技术产业化活动中“市场失灵”障碍,又要能强化政府高新技术产业化能力,进而提高社会整体高新技术产业化能力。
(5)建立和健全国家高新技术产业政策,促进政府产业政策的完善,并强化其对国民经济宏观调控功能。这可通过形成以扶持高新技术产业化为重点的产业政策,实现对国民经济的超前调节,提高国民经济主要支柱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使国家或一地区能在某一或某些高新技术产业方面形成国际竞争优势。这是发展中国家构造国际竞争的后发优势的关键。实践表明,这既是发展中国家政府功能转换和创新的关键,也是提高政府高新技术产业管理竞争力的核心。
(6)形成有效的政府高新技术及其产品市场管理的新模式,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化活动的可持续发展。这方面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是市场竞争环境的建设;二是市场竞争主体的塑造;三是政府与企业产权关系;四是政府对国有高新技术企业宏观管理模式;五是对高新技术市场垄断的管制和规范能力等。
(7)要创造全面提高社会高新技术产业化供给能力的动力机制。必须强调,长期以来,在政府经济政策目标中,需求政策占据了绝对地位,而供给政策则被大大弱化了。在高新技术产业化活动中,由于其资源构成和各种资源在高新技术产业化中的地位和权重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科技创新人才资源、创业人才资源和新型企业家人才资源等已成为高新技术产业化可持续发展的最主要决定因素。而这些新型要素在全球范围内都是供不应求的。而且,在发达国家,由于高新技术产业化相对超前,因此,普遍存在着高新技术产业化供给能力不足问题,并且这些新型要素供不应求程度会更明显。因此,提高高新技术产业化供给能力就成为发达国家政府高新技术产业管理竞争力提升的关键。
提高高新技术产业化供给能力的基本思路主要有:一是借助优惠政策条件体系来有效降低高新技术产业化活动的风险;二是通过提高政府高新技术基础设施供给规模来形成高新技术产业化供给的多元化机制。这都要求政府高新技术产业管理要以控减高新技术产业化风险为基点。众所周知,高风险是高新技术产业化的显著特征之一。因此,高风险是影响高新技术产业化供给能力提升的重要因素,风险控制就成为提高政府高新技术产业管理竞争力的重要目标。提高政府高新技术产业管理竞争力的风险控制方式主要有:一是为高新技术产业化提供税收减免政策支持;二是政府财政直接投入战略性关键高新技术及其产业,提高一国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安全性;三是政府提供科技创业孵化条件体系,降低科技创业人才高新技术产业化成本和风险;四是提供政府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供给能力,加大高新技术产业化新型人才资源的供给水平;五是利用国际科技合作来分散高新技术产业化的风险。
必须指出,政府高新技术产业管理的风险控制能力与一国政府财政收支能力直接相关,与该国高新技术产业在其国民经济增长中的地位和作用密切相关,与该国高新技术企业成长状况相关,也与高新技术产业国际竞争力有关。因此,在新技术产业化的起步阶段,可通过制定和实施一定的优惠政策,来提高政策高新技术产业化风险控制能力。这既能增强政府高新技术产业管理的政策导向功能,也能大大降低企业市场行为主体风险度,有助于高新技术产业化供给主体多元化机制的形成。对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而言,由于政府高新技术产业化促进行为的不到位,由于受其国民经济发展阶段所限,其政府在高新技术产业化制度创新供给能力上与发达国家的存在着很大差距。这丝毫不比其与发达国家在技术创新供给能力上的差距小。同时,由于发展中国家政府在提供高新技术产业化制度创新条件方面的认识不到位,它在这方面的供给职能存在着很大的缺陷。因此,为了缩短与发达国家在新经济发展中的巨大差距,发展中国家政府必须从战略高度重视高新技术产业化制度创新供给条件和行为建设的重要性,为高新技术产业化创造最佳的发展环境。而在高新技术产业化的起飞阶段或成熟阶段,政府高新技术产业化风险控制的手段也要进行全面调整和创新,不能再单纯依赖于优惠政策条件,而要通过建立制度创新的比较优势,来提高政府对高新技术产业风险控制效率。
关键词:发达国家;刺激内需;举措;启示
内需不足是近年来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也将是我国今后经济生活中经常遇到及必须认真面对和解决的经济现象。由于我国过去缺乏应付内需不足的经验,因此,有必要了解和借鉴发达国家的一些成功经验和做法。
一、 西方发达国家刺激内需的主要举措
内需不足是西方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一种常态经济现象。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些西方发达国家根据本国实际情况,采取了一系列刺激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措施。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提高居民购买力,刺激居民消费需求
消费需求的扩大离不开居民购买力的提高。为了刺激消费需求,西方发达国家各自都采取了一些旨在提高居民购买力措施。主要有:
第一,减免个人税赋。1993-1997年,美国克林顿总统先后签署了一系列为工薪家庭减税的法律,包括所得税减税法、每个儿童500美元的减税法、"希望"奖学金减税法,以及终身培训减税法等。1998年,日本政府先后两次提出总额4万亿日元的削减个人所得税和居民税的措施,由于这次减税是按人头进行的,因而低收入家庭收益最大。1999年3月,日本通过税制改革新法案,将个人所得税和居民税的最高税率从65%降到50%。日本政府还制定了购买住宅减税政策,鼓励消费者购买住宅。据有关方面预测,实施购买住宅减税政策后,每年可望增加10万套住宅的需求。
第二,促进和扩大就业。在就业政策上,美国克林顿政府采取的增强劳动市场灵活性、大力促进就业的政策,取得了显著成效。自1993年以来,新增近1800万个就业岗位,失业率从1992年的7.5%降到1998年的4.5%,为30年来最低记录。近两年来,法国政府在促进就业方面主要采取了两大举措:一是制定"青年就业计划",开辟新的就业渠道。通过国家支持方式,鼓励公共部门、教育和治安等部门招收18至26岁青年。据法国就业部提供的数字,1998年底,"青年就业计划"已创造新的就业岗位15.85万个。二是大力推行每周35小时工作制,分部门、分企业地进行劳资谈判。通过实施35小时工作制,在1999年和2000年两年里,不仅使法国航空公司、法国电力公司、法国煤气公司、大众银行集团等大企业保住约40万个就业岗位,而且在全国新创造就业机会共18万个。
第三,提高低收入者购买力。一些西方发达国家还采取了一系列提高低收入居民购买力措施。如美国,采取了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办法。在1996年和1997年两次将美国工人的最低工资标准从每小时4.25美元提高到5.15美元,约1000万个低收入工人收益。日本政府则采取发放商品券办法,提高低收入者购买力。商品券的发放对象主要是未满15周岁的少年儿童以及领取福利养老金的老年人,总金额为2万亿日元。商品券的面额为1000日元,只能用于生活消费,使用时不找零钱,目的是振兴一直处于滑坡的小型零售业,促进个人消费升温。
2.减轻企业负担,鼓励企业扩大投资需求
企业投资需求是内需的一个重要方面。为鼓励企业扩大投资,西方一些发达国家采取了一系列举措。主要有:
第一,削减企业税赋。日本在1999年通过的税制改革新法案中,将企业法人税的最高实际税率从46.3%降到40.8%,中小企业还享受另外的减税优惠。英国将公司税的中心税率下调1个百分点,从31%降到30%。对利润在1万英镑以下的小企业将实行10% 的起始税率。这是英国历史上公司税最低的起始税率,以鼓励创办私人个体企业。从1999年4月开始,利润在5万英镑以下的企业将被减免1%的税收,从21%降到20%。政府还实施了一项金额高达1.5亿英镑的支持中小企业研究和开发新产品的税收优惠政策,这项政策将使信息和生物技术领域的高科技公司受益。
第二,降低利率。美国由于刺激内需不再通过实施大规模的公共工程来实现,联邦政府向资本市场的举债大大减少,从而推动长期利率下调。这是近年来美国汽车和住房市场旺盛的主要原因之一。日本中央银行自1991年起,先后9次降息,再贴现率1995年9月降到0.5%。1999年2月,日本央行诱导短期利率也从0.25%降到0.02%。日本政府实行的超低利率政策,使金融政策调控的余地已经很小。英格兰银行自1998年10月决定将短期基准利率从7.5%降至7.25%后,连续5次调低利率。至1999年4月8日,已将利率降到5.25%,为英国1972年以来最低。
3.保持适度政府公共投资需求,重视增强投资者和消费者信心
美国针对长期以来政府财政负担过重,财政赤字居高不下的现状,自20世纪80年代,特别是90年代以来,不再通过实施大规模的公共工程直接投资,而是将公共投资控制在一个适度的规模上。由于预算开支得到控制,财政收支扭亏为盈,1998年度已有700亿美元的盈余。
日本小渊惠三政府针对国内需求不足,个人消费持续低迷,并导致经济衰退的现实情况,采取了通过大幅度增加政府公共投资来拉动内需增长的举措。1998年下半年,日本政府编制了一项总金额为8.1万亿日元,以扩大公共投资为主要内容的补充预算。当年11月,针对当时严峻经济形势,日本政府又通过了23.9万亿日元的综合经济对策,其中17.9万亿日元为公共投资计划。1999年度财政预算增长5.4%,为20年来的最高增长率。在该预算中,用于公共事业建设的费用为9.43万亿日元,还有5000亿日元公共建设备用费,将用于尚未最后确定的建设项目。除此之外,还有特别会计项目中的公共投资以及大学求学、研究设施建设等国家建设开支。国家建设投资总额达20万亿日元。
英国政府1999年制定下一年的预算总额为3492亿英镑,比上一年度增加178亿英镑,扣除通胀因素,实际增长3%。新预算将在未来3年中增加总额为60亿英镑的购买力。
为了进一步刺激投资者和消费者的投资与消费需求,西方一些发达国家还采取了一些旨在增强投资者和消费者信心的对策措施。这一点在美国表现得尤为突出,其做法是:
第一,推动股市与内需的互动发展。90年代以来,美国经济的持续增长推动股市的持续攀升,消费者和公司的财富急剧膨胀,从而刺激了消费和投资,而消费和投资的增长又推动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进而又推动股市上升。据美联储统计,到1998年底,美国家庭持有股票价值已达10.81万亿美元,比两年前增加了3.6万亿美元,持股家庭所占比重已从1989年的32%提高到1995年41%。
第二,保持经济低通胀的持续增长。为防止滞帐局面的再度发生和鼓励消费者对未来的信心,美国政府扩张性宏观经济政策的应用上表现得十分谨慎,并采取一系列控制通货膨胀的政策措施。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克林顿政府和美联储的共同努力下,目前美国通货膨胀率已控制在3%以下,使投资者和消费者保持较高的投资和消费信心。由于投资者和消费者信心的增强,经济也得到了持续增长,并使平均失业率保持在5.5%以下水平。
4.积极推动知识和技术创新,为投资和消费需求不断开辟新的热点
美国自1991年3月以来,经济持续增长已达110多个月,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旺而不衰。据大多数美国经济学家预测,这一经济增长态势可持续到21世纪初,为美国经济增长史上最长的时期。这主要得益于知识和技术的创新,以及由知识和技术创新带来的产业的提升。新经济理论认为,在技术层次不变的情况下,传统产业的生产在达到一定程度后将受到边际报酬递减的限制。目前美国经济之所以能持续维持高增长,是因为资源重点投资于高技术产业。因为高技术产业一旦在技术或产品的研究上有突破性创新,就会不断地衍生新的投资和消费需求,并使产品价格大幅度降低,从而进一步刺激企业投入资金进行研究与开发。在高技术产业的推动下,目前美国经济增长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一是服务业吸纳的劳动力结构人数剧增。在1950年美国只有一半的劳动力在服务业中就业,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已增加到80%。服务业是劳动密集型行业,服务业的发展不仅吸纳了美国大量的就业人口,而且由于服务业经济增长周期性波动比工业要小得多,促进了经济的持续增长。。二是信息技术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人们通过信息技术能更好地掌握和控制经济中出现的问题,使生产能够更好地适应需求的变化。美国80年代的库存对销售的比率是17%,而现在仅为8%。三是促进了贸易自由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贸易自由化使经济周期更加稳定,经济全球化则可以延长了产品的生命周期。这些变化都有力地刺激了美国投资和消费的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