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最新的财政政策

最新的财政政策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最新的财政政策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最新的财政政策范文第1篇

 

[论文摘要] “从紧货币政策”在我国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提出不到一年,国内外宏观经济形势发生了较大变化,“从紧货币政策”的前景如何成为目前宏观调控的一个疑问。本文将从我国宏观经济形势的最新进展入手,尝试对从紧货币政策进行更深入的分析,对未来一段时间我国的货币政策的走向做出合理的预测。 

2008年9月15日傍晚,

三、当前及今后我国“从紧货币政策”的适用性 

以上分析可以看出,2008年宏观 经济 增长仍然强劲,我国投资、消费的快速增长仍然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而经济当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对“从紧货币政策”提出了新的要求。笔者认为,在货币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方面,中央银行应该紧跟形势,有针对性地选择货币政策工具和目标,以促进经济的稳定和持续 发展 。 

首先,“从紧货币政策”的大方向还应坚持。虽然央行在2008年9月15日宣布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和贷款基准利率,宣告了央行结束了单方面降低“双率”的紧缩性货币政策时代,但并不意味着我国的货币政策已进入到“扩张货币政策”的阶段。经过上述分析不难发现,央行提高双率的宏观经济背景是特殊的、暂时性的。如果剔除掉这些暂时性的因素的影响,透视我国宏观经济的基本面,我国经济仍然保持较快的增长,拉动经济增长的投资、消费、信贷等方面增长仍然强劲。就此看来,中央银行不应就此放弃“从紧货币政策”,而应在未来一段时间内继续坚持从紧的基本方向不能变。 

其次,我国中央银行在“从紧货币政策”的工具和手段的选择上应更注重实效。在坚持“从紧货币政策”方向的同时,在货币政策工具、手段和目标的选择上,中央银行应该更加谨慎。相对财政政策而言,货币政策更具有灵活性和长期性的特点,因此,对于目前我国的发展现状,应适当地将财政政策赋予经济结构调整的重任,而“熨平经济波动、促进经济稳定增长”的职责则应更多地交由货币政策来完成。在未来的几年当中,货币政策将被赋予更多的使命,一旦经济当中出现新的变化,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都应第一时间作出反应,适当地调整货币政策的短期行为,以满足长期货币政策目标的需要。 

综上所述,我国当前的“从紧货币政策”的方向并未发生根本性变化,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我国中央银行不但要继续坚持“从紧货币政策”的主要方向,更应加强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灵活性,配合财政政策的使用,以促进我国宏观经济继续平稳、快速地增长。 

最新的财政政策范文第2篇

1.1教材同质化,教学内容选择无统一标准

随着改革开放与经济的快速发展,财政学领域也有了较大的发展,各种不同财政学教材也相继出版。但是这些教材并未有针对性地区分不同层次高校的需求,导致教材同质化。而各高校选择教材时往往容易忽视应该赋予学生怎样的知识结构这一问题。任课教师,尤其是没经验的年轻教师,在使用涵盖内容不同的财政学教材时,不注重教学内容的选择,导致教学内容无统一标准和明确的范围。

1.2教学内容选择上不能体现不同专业特点

财政学是一门跨经济学、政治学、公共管理学等学科领域的综合性学科。由于财政学教学内容对专业设置的针对性不强,使得教师不能在授课时既体现各专业掌握财政学基本原理上的共性,又突出各专业的特性。例如,金融学专业的学生应该多了解国债、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结合现实热点来分析,但教材内容只限于理论介绍,不能针对专业突出重点,缺乏理论与实践连接的点。

1.3偏重理论知识讲授,忽视实践教学环节

目前,学生对财政学这门课程积极性并不高,因为他们认为这是既抽象又不太实用的课程。这与任课教师在内容选择上重视理论知识,忽视了与实践相结合有关。独立学院的学生基础知识相对薄弱,在授课时加强理论知识讲授是必要的,但不能忽视学生的理论运用能力的培养。很多教师在授课中的理论与实践结合点少,加上学生很少会主动用所学知识去分析社会现实问题,这样的教学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也不能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1.4教学内容过多与教学时间有限的矛盾

财政学教学内容是非常多的,大致包括以下7个内容:基本理论(公共产品理论与公共选择理论)、财政收入与财政支出、国债与国债制度、预算管理、财政政策、开放经济条件下的财政问题。一般财政学课程只安排短短几十个课时讲授,很难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

1.5财政学授课与其他学科融合度不高

大多数教师在财政学授课时,仅单纯地从财政学传统理论来组织教学,不能很好地结合相关学科知识深入讲解,也就无法从根本上展示财政学的实践发展脉络,也无从提升学生对知识的融会贯通。

2独立学院财政学教学内容改革的相关建议

作为独立学院开设财政学课程,在授课时需要结合独立学院的培养目标及学生特点来进行教学内容改革。

2.1规范和明确教学内容

财政学主要研究政府的经济行为,首先必须明确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界定政府的职能范围;其次,在此基础上研究实现政府职能的财政支出内容,进而研究财政收入,最后,通过国家预算展开各项财政活动,以提高国家的宏观调控能力,发挥财政政策的经济调节作用。根据这样的思路,高校财政学教学的基本内容应该包括:①市场与政府的关系,公共产品理论;②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财政概念、财政职能;③财政支出理论及我国的财政支出与政府预算;④财政收入理论及我国的财政收入(税收、国债及政府投融资制度;⑤国家预算管理体制、多级政府与政府间的财政关系;⑥财政政策与宏观调控等。独立学院的学生基础知识较弱,任课教师应该适当侧重一些重要理论的讲解并补充相关知识。

2.2教学内容选择突出专业特色

教师应该有针对性地结合学生的专业及特点,合理安排授课内容,在体现该课程公共性的同时,将专业特性也体现出来。对于财税专业的学生,学习财政学的要求比较高。在授课中应将重点放在基本理论的讲授上,例如公共产品理论、财政收支理论及政府间的财政关系等。为了避免内容重复,可以将一些实务性、制度性的内容留到后续的专业课程讲解。对非财税专业的学生而言,授课时应该以财政政策与制度介绍和业务操作为主。不同专业侧重点也应该不一样。例如,对于经济学专业的学生,要侧重于财政基本理论和运行机制的讲解,并适当增加税收实务方面的内容;而对于工商管理类的学生,可以从管理学的角度考察财政,侧重于财政管理机制的构造和操作等知识讲授。

2.3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本着独立学院培养应用型与实践型人才的目标,财政学授课时应该更加注重理论联系实践。这便要求教师在授课时不能只就教材的内容来讲理论,应该把实践有效地融入课堂中。例如对现行的税收制度、现行的财政体制、财政政策的分析和理解,可以很好地衔接理论和实践,使学生做到学以致用。同时,独立学院的学生有着综合素质较高的特点,对现实中的实践问题比较感兴趣。教师在讲解理论的同时,补充相应的实践内容,既可以提高学生积极性,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与分析能力。例如,结合当前政府管理面临的新问题、新挑战进行专题阐述:人口老龄化问题、资源环境问题、“上学难”反映的教育问题、“看病难”反映的医疗问题等。

2.4根据教学时间合理选择教学内容

由于时间的刚性很强,处理教学内容与时间矛盾关键在于教学内容的选择。而教学内容选择的基本标准需要做到“因材施教”。

2.5提高财政学与其他学科知识的融合度

教师在讲授财政学的理论内容时,应该不断融入管理学、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等学科内容,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拓展学生在未来经济工作和社会工作方面的视野,使其看问题能更全面、更深刻。特别是针对独立学院的学生更应该加强这方面的知识贯通。教师可以尝试从以下的角度来融合:①运用微观经济学中的价格理论来分析比较公共定价和自然垄断行业的定价;用消费理论中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来分析税收的经济效应;运用宏观经济学中的IS-LM-BP模型来分析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问题。②将管理学中的“决策”“、计划”、“组织”、“创新”等职能应用于财政收支管理、预算管理等方面,思考如何运用管理学原理来理解财政管理的创新。③可以尝试从社会哲学角度拓展财政本质。从财政的公共性特征,沿着“信仰-权力-表达-幸福”这条哲学线索,去分析个体接受公共生存方式、以税费形式将收入转移给政府等问题。④财政的讲解不能缺失历史脉络,可以说中国历史是一部财政改革史,教师可以利用财税改革的历史经验与规律来分析改革深化的财政之路。

2.6其他建议

最新的财政政策范文第3篇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内涵、特点与发展趋势

(一)内涵

当前,对于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最新概念界定是2011年3月16日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指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是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的重中之重。具体包括六个方面:分别是下一代通信网络、物联网、三网融合、新型平板显示、高性能集成电路和以云计算为代表的高端软件。

国家层面虽然对于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概念还没有一个明确界定,但是业界和学界达成的基本共识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分成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电子核心基础产业,包括软件和集成电路产业以及新型平板产业;第二个层次是现代信息网络产业,包括下一代移动通信产业以及物联网和三网融合带动的相关产业;第三个层次是现代信息服务产业,强调应用,包括一些基于网络的应用,如云计算、软件的服务等。

(二)特点

从发展的角度来看,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主要有以下三个特点:一是产业范围广,内涵变化快。随着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新概念、新技术、新模式的涌现,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内涵和外延将不断扩展。二是技术含量高,发展速度快。在技术和市场的双重推动下,新型网络技术得到规模化应用,相关软硬件产品实现产业化和市场化,基础设施向全覆盖和宽带化方向发展,信息技术服务涵盖经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三是渗透能力强,带动作用大。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多个领域的应用以及信息产业与其他产业间的深入融合,已衍生出电子商务、在线支付、网络动漫等诸多细分行业;并且新一代信息技术及其衍生产业的发展,还能够带动网络设备和终端设备、基础元器件、软件和信息服务、数据传输与服务、文化教育等产业的发展,并有效地促进传统产业的升级进步。

(三)发展趋势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应用的进一步深入,信息技术产业数字化、网络化、融合化的发展趋势更加明显:一是信息技术集成化、融合化特征更加显著,信息技术越来越表现为技术群的协同发展。例如以集成电路、网络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群带来了通讯产业的革命,并渗透了各个学科和领域。二是更加注重商业模式创新,例如云计算将是未来产业服务重要的商业模式之一,正在颠覆现有的产业竞争局面。三是重构产业链体系,服务的整合能力日益成为抢占产业发展主导权的关键。电子信息产业的竞争已从单个产品或企业的竞争进入了全产业链竞争阶段,产业链整合及运营能力成为决定竞争成败的核心关键。四是跨国公司兼并重组步伐加快,国际竞争压力加剧,世界各大it企业以延伸业务领域、强化产业链整合能力为目标,围绕产业新兴增长点展开并购及战略合作。面对各跨国it巨头更为频繁的兼并收购,以及由此在产业链各环节逐步确立的整体优势,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国际竞争压力会不断加剧。五是绿色it将成为未来产业发展的重点,如日本提出要开发和实施无所不在的绿色ict,韩国提出加大研发投入,以实现低碳工作环境,欧盟也制定出各种利用ict实现节能减排的政策构架。

财政政策支持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必要性

财政政策是指一国政府为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而调整财政规模和收支平衡的指导原则及相应的措施。财政政策贯穿于财政工作的全过程,体现在收入、支出、预算平衡和国家债务等各个方面。因此,财政政策是由税收政策、支出政策、预算平衡政策、国债政策等组成的一个完整政策体系。财政政策在支持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上的必要性主要表现为:

第一,财政政策作为政府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历来都是支持产业发展的重要政策工具。在政府培育和支持信息产业的各种政策手段体系中,财政政策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手段,也是最有效的政策工具。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核心是自主创新,只有通过自主创新,才能占领技术的战略制高点。而自主创新的正外溢性、高风险性和高投入性往往导致市场供应不足,需要政府采取政策予以干预,校正市场失灵。国家通过财政直接投入和税收政策的激励措施调节新一代信息产业发展,能够培育和扩大与新一代信息产业相关的市场,能够加快新一代信息产业的发展速度。

第二,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在发展初期难以形成有效的市场需求,盈利能力较弱,为缺少竞争优势的弱势产业。能否实现快速发展取决于多方面因素,包括技术成熟度、市场前景、产业化能力等。既涉及技术政策,也涉及财政、金融、税收、贸易等政策,具有较强的政策依赖性。通过政府和财政政策进行培育和扶持,是促使其快速发展的重要条件。

第三,国外在信息产业发展上的实践也表明,政府强有力的扶持和推动是信息产业发展的关键。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各国政府普遍运用财税政策扶持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加大对信息技术产业的支持力度。借鉴国际经验,我国要对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进行战略指导,及时总结国内外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已有的发展经验和教训,避免国内企业陷入重复探索和盲目竞争等“泥潭”,最大限度地降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代价和成本;同时,要对新一代信息通信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核心技术、关键装备的研发和产业化等给予资金支持,并出台细化的有关税收、融资、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的政策措施,来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持续发展和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支持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财政政策建议

(一)加大财政投入力度,优化财政投入方式

一是建立稳定的财政投入增长机制,增加中央财政的资金投入,抓住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关键领域和环节,着力支持重大产业创新发展工程、重大成果产业化示范、市场应用示范、创新能力建设和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等。二是整合各类专项资金,划出一定比例,支持高科技园区内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基础设施、重点项目、科研开发、公共服务平台和创新能力建设;在电子发展基金、集成电路研发资金、中央预算内基本建设资金、产业技术研究与开发资金等专项资金安排上,加大对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支持力度,集中力量突破发展的核心关键技术。三是多渠道筹措资金,鼓励建立产业投资基金和创业投资基金。四是加大对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龙头企业的财政投入和扶持力度。对经认定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龙头企业,除享受一般产业优惠政策外,进一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转贴于

(二)完善税收扶持政策,健全相关法律法规

一是制定实施资格认证制度。参照或者结合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制度,制定实施资格认定制度,确定优惠政策的具体标准,解决新一代信息产业享受税收优惠的主体资格问题。二是加大税收激励政策对新一代信息技术研发的支持力度。应加大税收激励政策对信息技术产业前沿性、关键性、基础性和共性基础研究的支持力度。三是将税收政策支持重点放在补偿和降低科技企业的投资风险上,加大有关风险投资的税收倾斜政策力度,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四是进一步完善税基式的间接优惠政策,适当扩大间接税收优惠政策对科技研发企业技术研发事前引导的作用。五是合理设计企业所得税的税收优惠期。六是延长软件企业增值税即征即返政策执行期,并适度拓宽该政策的适用范围。

(三)灵活运用政府采购,提高财政支出效益

一是建立完善自主创新信息技术产品认定制度。要设立自主创新信息技术产品的认定标准、评价体系和建立严格规范的认证制度。二是建立激励自主创新的政府首购和订购制度。三是尽快制定自主创新信息技术产品政府采购目录。财政部门要将通过认证的自主创新信息技术产品及时纳入政府采购目录中并向社会公布。对列入《政府采购自主创新信息技术产品目录》的信息技术产品和企业,国家要在预算安排、采购评审和合同管理等方面给予一定的倾斜。四是强化财政预算控制。在编制年度部门预算时,要求采购人将采购自主创新产品优先列入预算。五是优先采购自主创新国产设备。六是改进政府采购评审方法。在满足采购需求的条件下,给予自主创新产品优先待遇。

(四)创新财政管理机制,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一是创新财政资金管理机制,完善新兴产业创投计划,加大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规模,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二是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推动资源整合,引导创业投资发展,鼓励科技产业化,搭建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支撑平台。三是建立税式支出制度和事中评价系统,掌握税收的扶持力度和评价税收政策的效果。四是建立财政扶持政策监管和跟踪问效制度,营造公平竞争环境。通过建立科学有效的监管制度,避免专项资金被各种名义侵吞,同时严厉打击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过程中的学术与产业腐败问题,以较好保障支持资金的应用效果。五是建立财政专项资金绩效评价机制和退出机制,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加强财政政策绩效考评,将财政绩效评价结果作为安排下年财政支持对象和资金数量的重要依据,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设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财政优惠政策的有效期限,提出财政政策绩效目标,并据此进行绩效考评。同时,对已到期和达到预期目标的财政政策,要建立有效的退出机制,及时退出。六是建立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预算支出制度。从制度上进一步细化预算制度对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支持,单独设立相应支出科目,从预算编制上对政府加大对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预算投入作出明确要求。

最新的财政政策范文第4篇

2017年积极的财政政策

实行积极财政政策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2016年以来,受经济增速放缓、营改增减收等因素影响,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幅继续走低。在财政收入增速回落、收支矛盾加大的情况下,有关部门加强支出预算执行管理,及时拨付财政资金,切实保障了稳增长、惠民生等重点支出需要。

2017年,国内外经济环境更加复杂多变,经济下行压力和财政收支平衡压力进一步加大,应实行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适当扩大财政赤字规模和债券发行规模,进一步落实和完善减税降费政策,积极推进财税体制改革,有效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充分发挥财税政策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提升就业和民生保障水平、促进新经济新动能成长壮大的重要功能。

2016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支分析

(一)2016年1-11月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低速增长

受经济增速放缓、营改增减收等其他减收因素影响,2016年1-11月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48250.25亿元,同比增长5.7%,完成预算的94.3%。其中,中央一般公共预算收入68263.32亿元,同比增长5.3%,完成预算的94.4%;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本级收入79986.93亿元,同比增长6.0%,完成预算的94.3%。收支相抵,累计赤字17588.39亿元,同比多7347.79亿元。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中的税收收入122325.87亿元,同比增长6.0%,完成预算的95.0%。

1-11月财政收入增长有如下特点:

1. 受营改增政策减收效应逐步显现,以及前期地方清缴营业税影响,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幅先升后降

一季度增长6.5%,其中1、2、3月份分别增长5.8%、7%、7.1%,增幅总体平稳且呈逐月提高态势。二季度增长7.5%,4月份受部分地区商品房销售回暖以及营业税清缴增收等因素影响,收入增幅跃升至14.4%;5月份受部分企业汇算清缴上年所得税延后入库影响,增幅回落到7.3%;6月份则受前期清缴营业税减少了部分收入来源、去年同期基数较高以及政策性减收效应体现等影响,增幅回落到1.7%;三季度增长3.1%,受营改增政策性减收效应进一步显现、去年基数较高等因素影响,7月份以后财政收入同比增速低位波动。

2.受消费税、进口环节税收、车辆购置税、证券交易印花税等减收影响,中央财政收入增速较低

2016年1-11月,主要受产销量下降影响,卷烟和成品油消费税减收较多,国内消费税9583.72亿元,同比下降1.2%,完成预算的79.7%;受一般贸易进口下降影响,进口货物增值税、消费税11406.5亿元,同比增长2.4%,完成预算的87.9%;关税2336.75亿元,同比增长2.1%,完成预算的88.8%。受1.6升及以下排量乘用车减半征收车辆购置税政策性翘尾减收的影响,车辆购置税2387.87亿元,同比下降6.5%,完成预算的93.3%。受股票市场交易低迷的影响,印花税2057.89亿元,同比下降35.4%,完成预算的79.5%。其中,证券交易印花税1198.53亿元,同比下降50.0%,完成预算的72.6%。

3.受部分地区商品房销售回暖、营业税清缴增收以及上年基数等影响,地方财政收入增长较快但分化明显

2016年1-11月,契税3847.24亿元,同比增长11.5%,完成预算的92.5%;土地增值税3904.64亿元,同比增长13.8%,完成预算的95.2%;房产税2058.37亿元,同比增长8.1%,完成预算的93.6%。 由于现代服务业和高端制造业多集中于东部地区,其带动东部地区税收持续快于中西部地区。31个地区中,上海、广东、浙江等4个省市实现两位数增长;北京、天津、河南、安徽等22个省市区实现个位数增长;山西、陕西、新疆、青海、黑龙江5个省区收入下降。

4.受营改增试点全面推开的影响,原营业税纳税人改缴增值税形成收入转移体现增收,国内增值税增速明显加快

2016年1-11月,国内增值税完成36683.23亿元,同比增长31.0%,完成预算的87.1%。其中,改征增值税10860.85亿元,比上年同期增加7893.19亿元,同比增长266.0%;如果扣除改征增值税,国内增值税同比下降7.8%。营业税完成11472.61亿元,同比下降34.5%,完成预算的158.5%;改征增值税与营业税合并计算,2016年1-11月累计增长9.1%,其中上半年增长24.2%,下半年除10月增长6.8以外,7、8、9、11月分别下降10.9%、17.6%、21.3%和12.5%,营改增试点全面推开的政策性减收效应体现。

5. 受房地产市场交易回暖及2015年资本市场相关企业利润增长较快的影响,企业所得税增长较快

2016年1-11月,企业所得税28532.23亿元,同比增长7.7%,完成预算的98.2%。

6. 由于居民工资性收入、劳务报酬和财产转让所得增长较快,个人所得税增幅较高

2016年1-11月,个人所得税9322.61亿元,同比增长17.7%,完成预算的98.5%。其中,受二手房交易活跃等带动,财产转让所得税增长较快。

初步预测,2016年全年一般预算收入增长5.1%左右。

(二)2016年1-11月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保持较高增速

2016年1-11月,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65838.64亿元,同比增长10.2%,完成预算的91.8%。其中,中央一般公共预算本级支出23645.28亿元,同比增长6.0%,完成预算的86.4%;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42193.36亿元,同比增长10.9%,完成预算的93.0%。主要支出情况:

1.教育支出24628.3亿元,同比增长13.3%,完成预算的92.1%

重点在于完善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统一义务教育学校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继续实施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等重大项目。支持普惠性幼儿园发展,对公办普通高中建档立卡等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免除学杂费,推动地方建立健全职业院校生均拨款制度,改善中职学校办学条件,完善高校预算拨款制度,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

2. 科学技术支出5255.74亿元,同比增长15.3%,完成预算的86.6%

重点改革和创新科研经费使用和管理方式,完善稳定支持机制,促进科研院所改革发展。大力支持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重大专项和重点研发计划,在重大创新领域组建一批国家实验室,推动基础性、战略性、前沿性科学研究和共性技术研究。实施国家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吸引社会资金、金融资本进入创新领域。

3. 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2384.9亿元,同比增长3.9%,完成预算的77.3%

重点推动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完善文化产业政策扶持体系,推进实施全民健身战略,支持激活和释放文化需求,扩大文化体育消费。

4. 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19866.43亿元,同比增长16.0%,完成预算的100.4%

重点是按城市、农村低保人均补助水平分别提高5%、8%对地方补助。支持地方全面建立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制度。保障优抚对象等人员各项抚恤待遇落实。支持做好退役士兵安置工作。按6.5%左右提高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养老金标准,建立基本工资正常调整机制。完善职工养老保险个人账户。支持资源能源型地区和东北地区加强民生政策托底保障。

5. 医疗卫生与计划生育支出11974.96亿元,同比增长18.9%,完成预算的96.9%

重点是将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财政补助标准由每人每年380元提高到420元,个人缴费标准由每人每年120元提高到150元,加大对城乡居民大病保险的支持力度。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年人均财政补助标准由40元提高到45元。推进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减轻低收入大病患者治疗费用负担。

6.城乡社区支出19503.95亿元,同比增长29.6%,完成预算的122.8%

7.农林水支出14358.44亿元,同比增长7.0%,完成预算的82.3%

重点是加大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支持力度,支持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继续推进重金属污染耕地修复治理、地下水超采区综合治理等试点。大规模推进农田水利和高标准农田建设,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推进玉米收储制度改革。完善主要农产品(11.420, 0.00, 0.00%)储备和调控机制。

8.住房保障支出5385.85亿元,同比增长11.0%,完成预算的83.5%

重点是继续开展运用PPP模式投资建设和运营管理公共租赁住房试点,落实棚户区改造税费优惠政策和贷款贴息政策,积极推进棚改货币化安置和政府购买棚改服务。

初步预测,2016年全年一般预算支出增长4.4%。

2017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支分析与展望

(一)2017年国内外经济环境分析

1.世界经济疲弱依旧,我国出口形势不容乐观

2017年,由于新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尚未出现,英国退欧进程、法德等主要国家大选、德国和意大利银行业危机带来的不确定性仍将持续,主要经济体之间政策分化仍将延续,世界经济疲弱态势难以明显改变。美国经济延续复苏态势,但劳动参与率降低、美联储加息和美元走强也使美国经济走势存在变数。欧元区经济增长动力有所增强,但英国脱欧、法德大选及德意银行业危机加大了复苏的不确定性,通缩压力较大,失业率居高不下。日本经济难以摆脱低迷,通货紧缩压力尚未根本缓解。

新兴经济体经济继续分化,总体增长乏力,印度有望保持较快增长,俄罗斯、巴西、南非等国家继续低速增长。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分别预测2017年全球经济增速为2.8%和3.4%,为近年较低水平。在全球经济不确定性增加、反全球化和国际贸易及投资保护主义加剧等因素叠加影响下,全球贸易维持低速增长态势,世界贸易组织预测2017年全球商品贸易量增速为1.8%-3.1%。

主要经济体宏观经济政策取向继续分化,应对经济下行的政策空间有限,尤其是美法德大选之后政治经济政策面临诸多不确定性,有可能导致国际金融市场风险偏好下降,新兴经济体资本净流出加剧,货币贬值压力加大,大宗商品市场波动加大。相对疲弱的全球经济和相对坚挺的美元将抑制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幅度,再加上人民币不具备大幅贬值的条件,我国贸易竞争力难有明显好转。初步预测2017年出口下降3.0%,进口将下降4%左右,降幅均较2016年有所收窄。

2.内生动力依然不足,经济增速继续回落

2017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国企、金融、财税等一系列改革的推进将进一步激发市场主体的活力,在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得到充分发挥的同时,政府作用也将得到更好地发挥。与此同时,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矛盾依然存在,总需求依然低迷,内生增长动力依然不足,经济发展仍然面临诸多挑战。在结构性、周期性和外生性因素的作用下,经济增长仍有较大的下行压力。

一是投资增速缓中趋稳。2017年,国家将进一步发挥好积极财政政策的作用,重点抓好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领域的投资,进一步简政放权,开放投资领域,适度降低企业社会成本压力,提高实体经济回报率,规范推广 PPP模式并加快立法过程,利用引导基金促进更多项目落地。预计2017年基建投资增速将维持2016年的水平;受房地产调控政策影响,房地产投资增速将小幅回落;制造业投资由基础设施、房地产和出口三大因素决定,2017年这三大因素都有望缓中企稳,制造业投资也有望出现缓中趋稳的走势;随着制造业和出口增速回稳,服务业等其他投资的增速也有望缓中企稳。综合分析,固定资产投资将增长8.5%左右,略高于2016年水平。

二是消费增速小幅回落。2017年,居民收入增长放缓对居民消费的滞后影响继续显现,高品质产品和服务的有效供应依然不足,居民消费意愿和消费能力都将受到制约,居民消费难以出现明显改观。预计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均增长10.0%左右,略低于2016年水平。

三是居民消费物价将保持小幅回落态势。2017年,尽管货币流动性总体比较宽松、劳动力成本刚性上涨和服务价格稳中有升的态势仍将持续,但由于总需求低迷态势难以改变,社会总供求关系仍然十分宽松,CPI涨幅将略低于2016年。预计全年居民消费价格将上涨1.8%左右,略低于2016年水平。

四是工业生产者价格跌幅将继续收窄。2017年,稳增长政策继续发力,固定资产投资缓中趋稳,工业品需求基本稳定;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同比回升较多,进口初级产品价格对工业生产者价格的提升作用将继续。预计全年工业生产者价格将下降1.0%左右,比2015年降幅有所收窄。

综合考虑以上因素,初步预测,2017年我国GDP将增长6.5%左右,工业增加值增长5.9%左右,均略低于2016年水平。

(二)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收空间有限

2017年,经济增速略有回落,价格水平低位运行,企业效益难有明显改观,结构性减税力度可能加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幅将继续回落。

1.国内增值税增速将小幅回升

2017年,工业增加值增速从2016年的6.1%左右小幅回落到5.9%左右,PPI降幅从2016年的1.9%左右收窄到1%左右,工业增加值名义增速将回升0.7个百分点,工业增值税增速将有所回升;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速从2016年10.4%左右回落到10.0%左右,商业增值税增速将小幅回落;国家将进一步推进营改增工作,增值税税基将进一步扩大。扣除改征增值税,增值税增速将小幅回升。

2.所得税增速将有所回落

2017年,工业增加值名义增速回升,工业企业效益有望微幅改善,工业企业所得税增速有望稳中有升;受经济增速继续回落和潜在风险上升的影响,银行等金融行业利润增速将持续回落,相关企业所得税增幅也将继续回落;随着前期热点城市限价、限贷、限购政策逐步落实,房地产市场将逐步降温,房地产企业所得税较快增长势头将难以维持。

2017年,国家有望加快综合和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改革,适当提高个人所得税的起征点,工资性收入应征额将减少;随着二手房市场交易逐步趋于平淡,财产转让性收入增幅将明显回落。

3.政策性减收因素效应进一步显现

2017年,随着纳税人获得进项抵扣逐渐增多,以及纳税人对增值税适应性不断增强,营改增的减税规模将继续扩大。

随着前期热点城市限价、限贷、限购政策逐步落实,房地产市场将逐步降温,房地产营业税、契税、土地增值税、耕地占用税等相关税收增速较快增长势头难以维持。

随着进一步加大清理规范收费基金的力度,非税收入增速将进一步回落。

4.行业间、地区间收入分化有可能加剧

2017年,现代服务业和高端服务业税收仍将保持较高增速,传统制造业总体上将维持低迷状态,煤炭、钢铁等受益于淘汰落后产能和清理僵尸企业的行业收入回升势头难以维系。

东部地区产业转型早、高端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比较集中,税收和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贡献度越来越高,引领作用越来越强。经济基础薄弱、产业结构单一中西部地区财政收入面临较大的下行压力,特别是县级财政增收困难进一步加大。由于财力有限,部分违法违规或变相举债风险可能会有所上升。

综合以上因素,初步预测2017年财政收入增长3.0%左右。

(三)中央和地方财政支出压力大

2017年,要通过实施适度扩大总需求、坚定不移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导良好发展预期的组合政策,努力保持经济平稳发展走势,要适时推出新的政策措施,缓解中央和地方财政支出压力。

1.加大力度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2017年,经济内生增长依然动力不足,要切实发挥好积极财政政策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作用。一方面,要适度扩大政府投资规模,继续优化投资结构,支持灾后水利薄弱环节和城市排水防涝设施、扶贫移民搬迁、农村危房改造、网络基础设施、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停车设施、充电设施等建设,加快启动“十三五”重大工程建设,促进区域城乡协调协同发展。另一方面,要采取多种措施,稳定居民收入增长,优化消费市场环境,在稳定和扩大住行等传统消费的同时,努力增加高品质产品和服务的供给,释放潜在消费需求,促进居民消费扩大和升级,推动投资消费有机结合,带动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在更高层次上化解需求不足的矛盾。

2.持续提升就业和民生保障水平

2017年,为了应对不断加大的就业压力,要坚持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实施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计划,妥善解决化解过剩产能中的职工安置问题,进一步支持农民工等返乡创业,坚决做好就业托底工作;推进城镇职工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适当提高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财政补贴标准,加快推进城乡医保整合和异地结算落地,完善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的联动机制;对商品房库存较大的三四线城市,进一步提高货币化安置的比例;实施教育、卫生、文化等领域的共享服务提升工程,推动公共服务资源向农村和中西部倾斜;加大贫困地区异地扶贫搬迁投入力度,持续推进精准扶贫脱贫工作。

3.进一步促进新经济新动能成长壮大

2017年,要大力支持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着力培育经济发展的新动能。推进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国家实验室、产业创新中心建设,启动实施一批重大科技项目和重大科技工程;充分发挥国家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基金的作用,加快建设首批双创示范基地,推进大中小型企业、科技创新、人才发展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深度融合;加快培育航空航天、海洋工程装备和工业机器人(19.920, 0.00, 0.00%)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新增长点。加大技术改造投入力度,推动先进制造产业投资基金尽快开展实质性投资运作,加快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直投子基金的设立运行,增强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

综合考虑以上因素,初步预测,2017年一般预算支出将增长5.1%左右。

2017年财政政策取向

1.适当扩大财政赤字和政府债务规模

2017年,国内外经济环境复杂多变,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稳增长、调结构、补短板、惠民生任务艰巨,需要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目前,我国一般公共预算赤字率和广义债务率尚未超过3%和60%的国际安全线水平,也低于主要发达国家以及部分发展中国家的水平。建议将全国财政赤字规模扩大到2.8万亿元,比2016年预算增加6200亿元,赤字率提高到3.5%左右,比2016年预算高0.5个百分点。

适当扩大政府债券发行规模,统筹考虑国债以及地方政府一般债券、专项债券、置换债券的发行规模和用途,在加大对国家重大工程和重大项目、地方土地储备、地下管廊、水利等基础设施的支持的同时,优化政府债务结构,降低利息负担,防范财政金融风险的累积;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重点支持薄弱领域和重点领域建设,加大对东北地区财政一般性转移支付力度;大力推广PPP模式,用好财政引导基金,激发民间投资的活力。

2.进一步落实和完善减税降费政策

加强营改增全面试点效应的分析和评估,调整和完善相关政策措施,确保所有行业税负只减不增;全面落实资源税改革的各项措施,规范资源领域税费关系,促进资源节约利用;普遍降低和减并各类实体企业增值税税率,将人力资本等项目纳入进项税额抵扣范围;进一步加大对创新投资的支持力度,将有关优惠政策放宽到中小科技企业和所有企业纳税人;进一步加大对科技创新成果应用的鼓励,对企业购置纳入《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推广应用指导目录》内的设备,按照投资额的一定比例从企业所得税中抵免;扩大固定资产加速折旧政策范围,由目前的10个行业扩大到制造业全行业;进一步取消和免征一批行政事业性收费,降低企业交易成本。

3.积极推进财税体制改革

加快推进财政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改革,制定出台中央和地方收入划分总体方案;积极推进房地产税立法,择机将一线和热点二线城市纳入房地产税收试点征收范围;修订个人所得税法,将房贷利息、养老、二孩等成本纳入个人所得税税前扣除并优化税率结构,推进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税制改革;全面推进消费税改革,适当扩大并调整消费税征收范围,把高耗能、高污染、及部分高档消费品纳入征收范围,将消费税由目前主要在生产环节征收改为主要在零售或批发环节征收。

4.有效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

尽快完成剩余的地方政府存量债务置换,减轻地方政府利息负担,防范财政金融风险;加快建立健全地方政府债务风险评估、预警和应急机制,强化地方政府债务限额管理和预算管理;不断完善健全地方政府债券市场化发行和定价机制,建立地方政府债券收益曲线,鼓励符合条件的机构和个人投资地方债券,提高地方政府债券的流动性;进一步推动地方融资平台市场化转型,坚决堵住地方政府各类非正规发债融资渠道,严厉查处地方政府违法违规的担保和举债融资行为;加强风险提示和舆论引导,强化地方政府及其部门对企业债务违法担保的无效性,逐步打破市场对政府“兜底”的预期。

看了“2017年积极的财政政策”的人还看了:

1.2017年的财政政策

2.2017年我国继续实施财政政策积极

3.最新2017年的财政政策

4.2017年我国财政政策

5.2017年财政政策分析

最新的财政政策范文第5篇

宽松货币政策“适度”的取向

2009年12月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在关于今后我国货币政策取向的表述中提出:2010年的经济工作要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根据新形势、新情况着力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和灵活性。其中,货币政策的基调确定为,既要保持宏观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又要有针对性和灵活性,其含义可以理解为对适度宽松货币政策“适度”的把握,处理好经济发展与通胀预期的关系。

现阶段,中国货币政策正在发生着潜移默化的变化,其背后的“玄机”寓意深长。据中国人民银行2009年以来的数据显示,自2008年9月以来新增人民币贷款金额历史新高一次又一次被改写,到2009年3月份创下历史“天量”,达到1.89万亿人民币,而后虽然有所收缩,但6月又创下1.53万亿元又一个“天量”后,7月新增贷款骤然下降至3559亿元,降幅达到77%,虽然9月升至5167亿元,但10月大幅降至2530亿元,11月创下今年以来的最低水平,不足2300亿元,显然2009年下半年新增贷款的投放量在逐步收紧。对此,中国人民银行2009年11月11日发表的《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2009年第三季度)》表示,在继续贯彻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基础上,妥善处理支持经济发展与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关系,进一步增强调控的针对性、有效性和可持续性,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巩固企稳向好的经济形势。

依据中国人民银行近期关于货币政策的解释,目前中国人民银行的首要任务是:要把握好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重点、力度和节奏,及时发现和解决苗头性问题,妥善处理支持经济发展与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关系,进一步增强调控的针对性、有效性和可持续性,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巩固企稳向好的经济形势。如何理解目前我国货币政策的“适度”,成为媒体和有关部门热议的话题。

中国人民银行《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2009年第二季度)》关于适度宽松货币政策调整的解释,是在继续坚持适度宽松货币政策不变的前提下进行调整,从“合理”向“适度”过渡。因此,恐怕需要从“合理”和“适度”上来理解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细微变化。由此可见,调整后的适度宽松货币政策,其核心是真正意义上的“适度”,不同于前期的扩张性适度宽松货币政策。因此,当下我国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动态性调整,既不能理解为我国现行货币政策导向将要发生根本性变化,也不能简单地视为我国现行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延续。自2008年我国适度宽松货币政策执行以来,政策的力度不断加大,效果也日渐明显,货币政策“惯性”的后续效果将进一步显现出来。但另一方面,适度宽松货币政策执行力度的不断加大,适度宽松货币政策逐步演变成“扩张”性“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真正意义上的“适度”成分明显减弱,导致2009年以来货币投放量屡创新高。自2008年我国适度宽松货币政策执行以来,政策的力度不断加大,效果也日渐明显,货币政策“惯性”的后续效果将进一步显现出来。据中国人民银行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前11个月超过9万亿元人民币的天量。

显然,在前期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驱动下,已然导致我国信贷增长规模正在不断扩张,货币流动性持续宽裕在我国股市和楼市表现得尤为突出,甚至可以视为极度宽裕,股市和楼市“体验”更多的是扩张性“适度宽松”货币政策,并非“适度”,而在实体经济则完全不同。因此,我国在资本市场流动性宽裕和实体经济状况不佳的情况下,“适度宽松”货币政策是否延续下去,还是改弦更张,需要进行认真的论证和谨慎的选择,货币政策的取向就成为我国货币当局适时考虑的问题。

通胀预期下的货币政策

2009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指出,继续保持积极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连续性与稳定性,并不意味着我国货币政策将一成不变,而是根据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适时调整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尺度。依据当前的国际、国内经济与金融形势,在我国积极的财政政策没有发生变化的情况下,适度宽松依然是支撑积极的财政政策不可或缺的配套货币政策,需要延续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经济与金融形势基本面没有发生根本变化。然而,在美元贬值、大宗商品价格大幅反弹、通胀预期抬头以及大量信贷资金不断涌入股市和楼市的背景下,不得不引起我国货币当局的高度重视和警惕。

由于世界上主要货币已经进入“定量宽松”货币政策的时期,受西方“定量宽松”货币政策带来的输入性货币扩张和通胀的影响,无疑我国现行的货币政策面临着两难的选择。一方面是经济尚未全面复苏,全球性金融危机仍未见底,尚存着诸多不确定性;另一方面是潜在的通胀已有所抬头。由此,适度宽松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的落实既要有一定阶段的连续性,也不可对已经出现的通胀苗头视而不见、听之任之。因此,优先考虑可支撑经济持续复苏的适度宽松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自然是最根本的选择。当然,在经济复苏尚不稳定和金融领域风险依然存在的情况下,增加货币的投放量和放宽信贷是刺激经济复苏的必要措施,这是适度宽松货币政策前期“合理”的一面。但未来全球经济复苏过程将极有可能与全球性通胀风险同时出现,政策导向需要与形势的发展相适应,而不是“滞后”,并加强市场追踪监测,把握调控的力度,这是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现阶段“适度”的一面。

近期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进行动态微调的表态,防范潜在通胀风险的意图十分明确。在继续坚持适度宽松货币政策不变的前提下进行微调,力图把握好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力度和节奏,从“合理”过度到“适度”。这意味着,中国现行的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已经在中国的货币市场发挥作用,在目前国内市场上货币供应量相对充足的情况下,需要加强对输入性货币扩张和通胀以及自身潜在货币扩张和通胀风险的防范。

因此,在现阶段需要适时调整适度宽松货币政策扩张的力度,货币政策开始逐渐向理性回归。虽然,这并不意味着中国经济与金融政策的导向已经出现“拐点”,但政策导向开始向防范通胀预期风险倾斜,中国适时调整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扩张力度,是从防范国际“输入型”通胀风险和国内流动性不断扩展等因素综合考虑的结果。其出发点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是放缓国内市场上货币投放量的增速,逐渐回归货币投放的常态,防止经济复苏过程中再度陷入流动性过剩的陷阱;二是对西方“定量宽松”货币政策带来的输入性货币扩张和通胀风险的防范,其中包括西方货币进一步贬值,以及国际市场能源等大宗资源类商品价格上涨的影响,对通胀预期的判断,及时调整政策的导向。

未来我国货币政策的倾向

未来,在我国经济复苏尚不稳定的情况下,继续保持适度宽松货币政策仍显必要,同时适度宽松货币政策是配合积极的财政、产业等政策不可缺少的重要方面,是巩固经济回升成果的有力支撑点,对增强市场信心、刺激投资和消费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和影响。

在国际金融危机并未解除、全球经济复苏可能将出现较长和曲折过程的情况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仍将面临着诸多的困难和不确定性,未来一段时期我国的货币政策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将如何体现致关重要。应该看到,目前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和城镇化较快发展的阶段,蕴藏着巨大的社会需求和经济增长潜力,目前货币政策的宽松和货币信贷较快增长尽管有利有弊,但总体而言利大于弊。其主要原因在于:首先,有利于稳固经济回升的成果;其次,消除了通货紧缩预期;三是稳定了资产市场(股票市场和房地产市场的回暖);四是推动了企业存货周期的调整(企业存货周期调整进入常态有利于企业生产的恢复,将促进新一轮经济周期的调整)。但目前市场流动性过度宽松,通胀预期已经在上升,规避未来通胀风险也需要考虑。因此,2009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提高货币政策的针对性和灵活性,对未来我国货币政策的取向确定了基本方向,即在以继续实施适度宽松货币政策巩固经济回升的稳定性和持续性的同时,货币政策的取向将考虑到向实体经济和消费领域倾斜,并在宽松货币政策不改的情况下处理好经济发展与通胀预期的关系,提高我国货币当局把握货币政策的针对性和灵活性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