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城乡规划导论

城乡规划导论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城乡规划导论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城乡规划导论范文第1篇

关键词: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课程建设;学生;问卷调查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7-0076-04

一、引言

中国的高等教育目前已由精英教育进入到大众化教育,由规模扩张向内涵建设发展,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成为高等教育的核心,而决定该核心的是教与学的交融与课程体系,作为“授体”的教师和作为“受体”的学生是高等教育的主体。在不少高校,针对教师制定了一系列规范制度、监督机制和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但忽略了学生对教学质量的关键作用,我们强调的“以学生为本”只是单一地强调学生的地位,并未将学生完全融入教学体系中。即使再优秀的老师,再好的教学手段,学生不愿学、不努力学,也很难培养出优秀的人才。高校的课程设置是基于人才培养目标、学科、专业特色、知识体系等诸多要素的系统工程,但我们却忽视了作为课程“受体”的大学生,“授”与“受”的有机融合才能确保优良的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2012年,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中将原地理科学类“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调整为“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070502)”和“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070503)”两个新专业,调整后的新专业与地理科学的自然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两个二级学科保持了一致性,但如何使两个新专业及能延续“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特色和优势,又符合社会需求和形成特色是许多高校面临的难题。特别是始于1998年的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经过十几年的建设,已在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思路、办学模式、课程体系、实践能力培养与强化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已形成了具有各校学科优势和专业特色的教学体系及培养方向。2016年,第一批新专业学生已进入大三,很多高校已在新专业培养目标、定位、课程体系等方面开展了研究,如赵映慧等对东北农业大学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课程体系进行了完善,强化了实践课程,杨立国等从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和实践教学模式三方面探讨了“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R档氖导教学体系建设,李春妍等和宋红梅就“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的专业课程优化改革进行了探讨。这些成果对于新专业课程优化有很好的借鉴,但部分高校新专业课程体系大多仍以原专业为基础,强调各校的学科优势与特色,忽略了学生在课程建设中的作用,对教学中出现的部分学生对一些课程无兴趣、不主动、应付考试的现象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影响了教学质量和学生能力培养。鉴于此,本文以佛山科学技术学院为例,通过对“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不同年级学生的问卷调查,通过量化指标了解学生对不同课程的喜爱程度,了解学生对课程设置的需求,从学生的角度探讨课程体系的合理性,探讨课程建设中“授”与“受”的平衡与和谐。

二、研究方法

采样问卷调查方式,调查对象为佛山科学技术学院2012级“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专业学生和2013级、2014级、2015级“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学生,调查内容主要包括学生对所有开设课程和教学方法等方面的喜爱度、对专业学习的贡献度等指标选择。选取贡献度、重要度、喜爱度三种指标,贡献度(大与小)、重要度(重要与不重要)、喜爱度(喜欢与不喜欢)=各指标选择人数/调查问卷总人数×100,通过选取比例排序反映学生对某一课程的态度。

三、调查结果与讨论

参与调查的学生141人(2012级49人,2013级35人,2014级28人,2015级29人),收回有效问卷141份。

城乡规划导论范文第2篇

遥感是湖北大学地理科学、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专业的必修课,通过近几年的本科及研究生教学实践及学术反馈意见,发现学生对于遥感在本专业的应用认识不足,突出表现在对于解决实际问题存在困难,无从下手。主要存在如下原因:

1.1学生基础知识背景不一致

湖北大学地理科学专业、城乡规划专业有悠久历史,但是本科专业招收学生不分文理科,每个学生基础不同,而遥感导论采用的教材是梅安新的《遥感导论》,内容以理工为基础设定的,着重于遥感基本原理和方法的介绍,文科背景的学生对于遥感原理中涉及的数学和物理知识基础薄弱,在学习过程中存在困难。

1.2其它课程不能有效衔接密切

遥感在多个行业学科中都有较广泛的应用,如地质、水文、植被、土壤等方面,学生提前具备这些相关知识对于了解遥感的应用非常重要。但在很多教学计划中将遥感设置为早期专业基础课,而其它相关课程要么同时开设,要么安排得更晚,这种时间安排上的错位,导致学生无法理解遥感的具体应用,加上对理论知识无法深入领会,导致学习遥感课程缺乏兴趣,教学达不到效果。

1.3课程实践安排不够多

目前的遥感课程设置仍主要以基本原理理解为主,教材中对实际应用方面缺乏具体指导,导致大部分学生无法将理论与实践衔接,从而在实际问题解决上存在困难,难以培养学生对遥感的认知和动手能力。

1.4实践教学无法与专业挂钩

学院专业任课老师主要是地理信息系统专业背景,缺乏地理科学实际应用项目的支撑,无法从专业角度上给予更加生动丰富的例子进行说明遥感的重要性。从目前教育现状来看,高校遥感老师对各行业的应用知识体系并不完备,要清楚介绍遥感在其它学科中的具体应用,是存在难度的。

1.5教学方式互动性不足

教学中主要以教师讲授为主,虽然配合使用了多媒体教学,但缺乏相关学科的融会贯通和实际项目的操作,并缺乏学生的主动参与过程,导致多数学生认为该专业较难,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不高。从而在衔接研究生课程阶段,无法正常使用遥感、GIS工具,动手能力不强,不足以支撑自主创新性研究,不利于科研人才培养。

2实践教学改革的基本内容与途径

根据目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结合遥感和地理科学专业的特点,提出了一系列的教学改革方法:

2.1构建以学生为本的遥感教学体系

遥感原理中大量的数学、物理基础对于文科学生是相当困难的。课堂教学中,学生无法在短时间内迅速掌握所有的数学及物理基础,因此针对文理学生兼有情况,简化遥感基础的描述,规避大量数学、物理公式,把主要精力放在重点上,让学生通过实践操作体会遥感原理。在实践操作中,适时补充说明原理及用途,结合软件教学,说明书中的知识难点。

2.2构建实践型学习的遥感实践课程

实践课程重点是对遥感图像进行基本处理,结合书本重点,让学生熟练掌握基本操作,主要内容包括数据前期处理、数据图像处理、影像分类。加大实践课程的比重,规避大量文字及语言、公式的学习过程,能在较短时间让学生理解遥感课程的内容。

2.3拓展学生思维,增强空间科学相关的理解

地理科学及城乡规划专业是认知性和实践性都非常强的专业。地理概念和地理要素的理解对学生的抽象思维和认知能力要求较高,传统的理论知识讲授方式都难以真实、形象的展现在学生面前,因而使教学效果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目前地理科学课程教学的实践机会不多,难以经常性的外出认知真实的地理要素。结合GIS和三维遥感技术,利用arcgis软件,实现三维,从三维角度,提高学生兴趣,让学生从现实角度理解遥感和GIS空间科学专业。

2.4丰富完善互动式教学手段

教学手段的丰富能够提升学生的兴趣。实际教学中,结合学生感兴趣区域,引导学生掌握不同遥感数据类型,查阅资料及掌握网上数据下载方式,如自己的家乡为分析区,从数据理解到处理及应用,逐步完成遥感教学课程内容。引导学生在课堂外通过多种途径,查阅参考资料,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动性,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综合素质。

2.5结合丰富的实际项目,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笔者所在的资源环境学院能有机会参加自然地理及城乡规划相关项目,因此结合实际项目经验,分专业进行综合操作:(1)地理科学专业,更加关注自然环境、生态环境,因此实习中侧重对地物的理解,例如植被类型图的制作,水系图的制作等应用。通过这个过程,使学生对遥感图像的前期数据准备、数据几何纠正,影像分类过程有较好理解。(2)城乡规划专业,更加关注土地利用现状和城市格局变化。因此在实习中,为加强对规划相关内容的理解,如要求其土地利用现状图的制作,结合GIS统计各项土地利用情况及现状分析;或者以某项目布局进行设计,结合高分遥感影像和GIS,完成功能布局以及一些统计量,或对城市景观格局变化结合遥感高分影像及分析数据进行总结。

3教改效果分析

近学期年来,通过一系列的遥感实践教学探索,已取得了一些阶段性成果,主要表现在:(1)学生已经能够独立解决一些跟遥感相结合的专业操作,提高了动手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他们今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2)有一部分学生对遥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研究生期间选择以此为研究方向进行继续攻读地理/规划方面的研究生。

4总结

城乡规划导论范文第3篇

关键词:新农村社区;建设意义;规划实例

中图分类号: F1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新型农村社区是指在农村区域按照土地利用规划和相关新型农村社区布局规划所建设的居住方式与农村产业发展相协调,且具备完善基础设施和社会化公共服务设施的现代化新型农民聚居点。

一、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意义

1、新农村社区建设关系到我国农民安居乐业和社会的和谐稳定

我国村庄“量大面广”,建设新农村社区将会使广大农民享受到改革发展的成果和现代化的生活。

2、新农村社区建设是推动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和改善广大农民人居环境的有效途径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能够创造需求,有效推动经济快速发展,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举措。另一方面,农村社区的住宅建设切实关系着广大农民的人居环境。

3、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关系到村镇地区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我们的发展必须把自然环境、经济发展作为一个整体考虑。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而新农村社区的建设将促进村镇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二、新型农村社区规划建设中需注重的问题

1、注重人文环境

新型农村社区规划建设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组成部分,所以其规划也应该因地制宜,结合当地的历史人文环境及村民的生活模式。

2、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

在规划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地形、地貌和地物的特点,尽可能在不破坏建设基地原有的河流、山坡、树木、绿地等地理条件的同时,加以利用,创造出建筑与自然环境和谐一致居住环境来。

3、注重服务系统和功能分区的完善

在乡村规划中,社会服务环境的营造也是不可忽视的内容,在服务设施的设置上要考虑村民的生活要求和行动轨迹。

三、因地制宜、循序渐进是搞好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有效方法

1、规划建设、资源配置要因地制宜

新农村社区建设要充分考虑不同区域、不同乡村、不同人群的实际情况并采取相应的有效措施,在资源配置上做出通盘考虑和长期打算,要分期分批有重点、分阶段加以实施。

2、工程建设的标准要因地制宜

对村庄收入高低不同的新农村社区建设模式应当有所差异。坚持从实际出发, 因地制宜的建设新农村社区。

四、实例解析

以安阳市文峰区高庄乡汪流社区的规划设计为例,介绍新形农村社区的规划方法。

由汪流社区区位图(见图1)可以看到该社区规划在原汪流村基础上进行改造,将东正寺、西正寺和伯台三个村庄搬迁整合形成。

图1

现就汪流社区规划提出以下论述:

1、规划原则

(1)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根据各村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对规划居住区的建设发展进行分类指导,统筹兼顾,合理安排

(2)量力而行、分步实施的原则。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实际情况出发,按照规划要求,分步骤、分阶段的推进村庄建设与整治。

(3)滚动改造、弹性发展的原则。规划注重滚动、弹性发展的要求,立足现状、着眼未来,实现近中远期相结合,增强近期建设的可操作性、中期的持续推动性和远期发展的前瞻性,符合建设动态发展规律要求。

(4)利于生产、方便生活的原则。科学合理地进行功能分区及用地布局,配套完善的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设施,改善农村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和人居环境,有利于农村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2、规划目标

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管理民主的要求,确立了这次规划的目标为:

(1)合理有效的利用乡村土地资源,通过对原村庄用地与功能结构的合理化调整,提高经济效益,提升乡村形象。

(2)通过拆除重建、整治改善等一系列更新措施进行规划改造,增加必要的环境设施和休闲空间,提升居民生活水平。

(3)利用并强化场地的自然生态特色,寻求与周围环境协同发展的途径。

3、社区规划设计

(1)规划布局结构在充分考虑地形和道路所界定的用地形态基础上,总体形成“一心、一轴、六组团”的规划结构(见图2)。“一心”指一个商业中心,融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于一体,是整个居住区的景观中心和功能中心。“一轴”指社区东西向的商业主轴。“六组团”指由社区内部路网分割而成的六个居住组团,整个社区规划在道路竖向、给排水、电力电信、燃气、环卫、消防、人防、抗震减灾等方面充分考虑当地实情并做合理规划。

图2

(2)道路系统规划分三个级别,做为社区主要干道的东西向道路规划路宽30米,支路规划为20米。各组团内设置独立的道路系统,路宽8米。

(3)景观系统规划本着生态原则,挖掘用地特征和周边景观条件,并充分考虑与建筑风格的吻合,通过“外借内造”将社区住宅环境的均好性最大化。

五、结语

建设新农村社区是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发展阶段和发展任务的科学把握,是新阶段“三农”工作指导思想的深化、发展和升华,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体现和举措。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今后农村工作的方向和目标,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在现有的基础上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探索更加有效的工作思路、工作理念、工作方式和手段。

参考文献:

[1]安阳市文峰区高庄乡汪流社区规划

[2]吴良镛.人居环境科学导论.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作者简介:

李志强(1978.3-),男,本科,助理工程师,毕业于河南科技学院城市规划专业,现就职于安阳市城乡规划建筑设计院。

城乡规划导论范文第4篇

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简称GIS,是20世纪60年展起来的一门新兴交叉边缘学科,它通过采集、管理、处理、分析、建模和显示空间数据以解决空间位置的相关问题[1,2]。经过50多年的发展,GIS已经成为当今信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应用已经涉及各个学科和各个领域,因此本科教学中,除了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外,很多相关专业,如生态学、环境学、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测绘工程、城市规划等也都开设了GIS的相关课程,且数量在逐渐增多[3-5]。而GIS课程实验教学在非地理信息系统专业的GIS教育中往往具有重要作用,是实现非GIS专业培养GIS应用人才的重要载体。本文在对非GIS课程实验教学特点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翻转课堂教学方法在非GIS专业GIS课程实验教学中的适用性,并进行了初步的实践,取得了良好效果。

一、非GIS专业GIS课程实验教学特点

在大多数高校中,非GIS专业的GIS教育所开设的GIS相关课程较少,往往只开设一门GIS导论课程[6-12],而且学生普遍不具备GIS课程学习的前期课程,如地图学、数据库、计算机技术等预备知识,因此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都有着不同于GIS专业GIS课程的特点。GIS导论课程本身继承了GIS既是一个交叉学科又是一个技术系统的特点,既包含知识点繁多的基本原理,又有着非常强的实践性的技术课,因此在教学中GIS课程历来强调理论与实践并重。但对于不具备前期课程基础的非GIS专业学生而言,要理解GIS课程抽象的基础理论和基本原理,GIS实验课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因为GIS课程中的许多基本知识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有相应的感性认识,通过反复实践才能加深对GIS基本理论的理解和掌握。例如空间数据库这一GIS课程中的重要章节,非GIS专业学生只有在实验课上亲自建立数据库并采集输入数据才会真正理解和掌握其内在的理论和原理。但是与课程本身强调实践的特点不符的是,长期以来,非GIS专业GIS课程教学一直有着重理论、轻实践,实验学时短,实验内容与本专业相关性低,等等问题[9,13,14]。大部分非GIS专业开设GIS课程的学时在32―48之间,而理论课时与实验课时比一般为2∶1。实验课时少,教学质量很难得到保障。实验课内容往往是教师精心准备的为每个主题适用的实验数据,与学生本专业相关度不大,因此学生学习起来动力不足,而且由于没有前期课程的知识储备,非GIS专业学生在学习GIS导论这门知识点多且涉及学科多的边缘学科时,会遇到很多困难,学生往往会表现出一定的畏难情绪。在上实验课时往往出现按部就班地照教师演示或实验指导书操作,一旦与预期不符,也很少积极主动思考,而是依赖教师来解决问题。为了改变这样的教学局面,提高GIS实验课的教学质量,有必要进行实验课教学理论与方法的研究,以达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效地保证非GIS专业GIS课程教学质量,达到培养应用人才的目的。

二、翻转课堂在非GIS专业GIS实验教学中的适用性

翻转课堂这种教学方法自2007年美国林地公园中学的两位化学教师的创新实践和2011年可汗学院创始人在TED大会上的演讲《用视频重新创造教育》以?恚?已被全球教育工作者所关注[15,16]。翻转课堂重塑了传统教学方法的时空,改变了以往传统课堂教学的固有模式,使知识传递在课前完成,课堂时间成为教师为学生答疑解惑、学生与学生讨论实现知识内化的时间。翻转课堂这种教学方法的实施一般是教师预先精心录制教学视频,通过现今愈来愈便利的信息技术提供给学生;学生在课前主动自学,课堂教学真正转化为师生交流、讨论、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高效教学时间。翻转课堂翻转的不仅仅是教学时间和空间配置,通过提前录制视频和观看视频把教学时间延伸到课外,而是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地位转换。通过观看教学视频,并在解决教师精心准备提出的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角色从原来听讲时的被动接受转换成真正意义上的主动学习。这种角色的转变刚好是非GIS专业地理信息系统导论课程实验教学中所需要的。翻转课堂注重学生自主性学习的理念与非GIS专业GIS课程强调实践能力培养的目标不谋而合。正如前文所述,在以往的传统教学方法的过程中,学生在实验课上处于被动接受地位,教师演示一遍,学生按照教师的演示或者指导书的步骤,照猫画虎,没有主动思考的动力,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而且在实验过程中出现问题时,出现畏难沮丧的情绪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低下,进而严重影响学习效果和教学质量。利用翻转课堂这种教学方法,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将学生GIS导论实验课上的被动接受转变为课前的主动学习和积极思考解决问题,进而课上内化知识,享受学习乐趣,体验解决问题的成就感,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翻转课堂在非GIS专业GIS实验教学中的实践

作为非地理信息系统专业的GIS普及教育课程,笔者所在学院的生态学专业开设的《地理信息系统导论》共计48学时,其中理论课24学时,实验课24学时。实验内容包括验证实验、设计实验共计9个实验,具体内容涉及GIS数据采集、处理、分析、制图等GIS数据处理与分析的全部流程。实验平台为当今主流的GIS软件平台,即ESRI公司的ArcGIS软件,具体实验课程内容及学时安排见表1。经过认真比较研究,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在2017年教学中初步选择第四个实验数据处理的空间内插部分和较为综合的第八个实验叠加分析作为本次翻转课堂的实践试点内容,图1为翻转课堂教学时提供给学生的课前学习视频的两幅截图。选择这两个实验进行翻转课堂教学法实践的主要原因是空间内插的相关实验有多次比,如趋势面插值、核密度插值等刚好可以进行比较。而后一个叠加分析实验相对于其他验证实验来说比较综合,可以综合考察学生的学习效果。图2是翻转课堂教学方法和其他传统教学方法学生实验报告平均成绩比较。从图2可以看出,翻转课堂教学法实验报告的成绩显著高于其他传统教学方法的平均成绩。除了实验报告成绩显著提高外,实验报告按时完成率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其他几次实验报告在提交时,总有学生因为兴趣不高、动力不足,而拖延很久才提交。翻转课堂实验提供了学生可反复观看参考的视频资料,极大地增强了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信心,有效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切实提高了地理信息系统导论实验课的教学效果。在此次翻转课堂教学法实践过程中,笔者能够清楚地感受到学生从被动听讲到主动学习、积极思考解决问题的转变。

城乡规划导论范文第5篇

关键词:经济地理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经济地理学是地理学基本学科之一,在教育部颁布的学科专业目录中,地理学类包括地理科学、地理信息系统、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三个专业,经济地理学也自然成为三个专业的主干课程。从2009年开始,中国科协开展了学科发展研究。在地理学学科发展研究中,我国著名地理学家指出,“明确人文-经济地理学学科具有重要意义”,标志着经济地理学的科学地位得以进一步明确和巩固,这既体现了地理学学科结构的客观要求,也充分体现了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但是,目前高等院校特别是高师院校在课程设置、课程内容体系、教学方法、实践环节等方面并未真正凸显人文-经济地理学的核心地位,而经济地理学教学在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经济地理学科发展、学生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提升等方面明显薄弱,同时,高师地理科学专业更因为中学新课程教学内容改革的现实,加强高师经济地理学课程建设及其教学内容体系与教学方法改革显得尤为迫切。

一、经济地理学教学内容与方法改革的基本原则

国内高师经济地理学课程教学存在如下问题:课程体系设置重自然轻人文-经济;课程内容选择与学科根基有偏离倾向、重国际轻国内、与中学地理新课程改革脱节;教学环节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教学方法选择与学科综合性特点及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不适应;等等。要解决国内经济地理学课程教学存在的诸多问题,顺利实现地理科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教学内容体系改革优化和教学方法改革是目前国内经济地理学教学改革面临的当务之急。我们以为,经济地理学教学改革必须立足学科根基——人类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即经济活动地域布局体系研究,凸显学科特色,并遵循经典与现代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国际与国内结合、高师教育与基础教育结合、学科内容与教学方法相结合等原则对经济地理学教学内容与方法进行整体优化改革。近年来我们主要围绕科学制定培养方案、优化理论教学内容、创新实践教学、探索综合性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了系列改革探索。

二、经济地理学课程教学内容体系的优化

1.修订地理科学专业培养方案,科学架构经济地理学课程体系。修订高师地理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确立经济地理学作为地理科学专业的核心课程地位,应明确经济地理学课程教学分为理论和实践教学两大部分,以突出课程的实践教学地位。鉴于课时及经费等实际情况,经济地理学课程实习可与人文地理学系列课程联合进行,并在培养方案中以“人文-经济地理课程实习”课程的设置来体现。同时,在理论课程设置上,增加区域分析与规划、中国区域发展论、可持续发展概论等必修或选修课程,适当时候还可以设置农业与工业地理、城市经济地理、乡村经济地理、第三产业经济地理、现代服务业地理等选修课程。

2.改革优化理论教学内容,创新经济地理学内容体系。针对目前流行的主要教材内容选择的缺陷,在经典与现代、理论与实践结合、国际与国内、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结合等原则指导下,经济地理学理论教学内容改革优化的逻辑思路是:

(1)人类经济活动必然面临区位选择:经济地理学就是研究人类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的结合关系,即人类经济活动的地域布局体系或经济活动的区位与空间组织的学科。明确经济地理学发展历史、研究对象、学科特点与内容体系等基本问题。(2)经济活动区位因素分析:经济活动区位因素的影响分析是经济活动区位选择与空间组织的基础。(3)区域产业部门结构与布局:产业部门差异与区位因素时空变化的交互作用导致产业结构演变和产业部门布局差异,该部分内容包括产业结构及其演变规律、第一产业布局、第二产业布局、第三产业布局。(4)区域经济发展与空间结构:产业部门差异与区位因素时空差异及其演变必然导致区域经济发展的时空差异,该部分内容可以包括区域经济发展理论与模式、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模式、区域空间结构演变规律等。(5)经济区划与区域发展规划:经济活动区域分异必然导致区域分工及经济区域形成发展,经济区域划分、区域发展规划、区域分工与协调则成为必要的内容。(6)经济活动全球化及区域影响:全球化发展使经济活动区位选择空间扩大,主要包括经济全球化的地理特征以及区域影响等内容。(7)经济地理学的方法论。

3.注重课程教材选择与建设,提高经济地理学教学效率。目前比较通用的经济地理学教材主要有: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经济地理学》(李小建等编)和国家教委重点教材《经济地理学导论》,这两部教材均为国家重点教材,但根据学科发展背景和基础教育实际,这两教材都不能很好地满足高师地理科学专业之需。鉴于《经济地理学导论》教材符合教学大纲和人才培养的要求,内容丰富且与中国经济发展实践结合紧密并与现行中学地理新课程标准内容衔接较好,通过教师优化更新教学内容,该教材更适合师范大学教学需要,因此,可以选择使用《经济地理学导论》(修订四版)作为本科教学的主教材,而将《经济地理学》作为辅助教材。当然,也可以将这两部教材的教学地位互换,还可以参考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区域经济地理学》、《经济地理学-原理、方法与应用》等。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唯教材是从,必须集思广益,博采众长,在充分突出科学性、理论性、系统性的前提下创造性地利用和开发教材。教师要力求实现经济地理学教学内容体系经典与现代、国内与国际、高师教育与基础教育相结合,从而发挥教材在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中的科学高效的引领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