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信息技术教学设计总结

信息技术教学设计总结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信息技术教学设计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信息技术教学设计总结

信息技术教学设计总结范文第1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 新课程 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3.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3-0096-01

高中信息技术学科已经在中学基本站稳脚跟,如何推进信息技术教学向深层次发展,不断提高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水平,规范信息技术教学行为仍然值得认真总结和思考的。在学习了李冬梅老师的《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教学设计原则与方法》后很受启发。这里结合从事信息技术教育教学和管理的经验,对信息技术新课程设计的原则进行一些思考。

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的教学设计,是搞好信息技术教学最基础的工作。要上好一堂信息技术课,首先必须有明确的教学思路,而教学思路必须遵循一个合理的教学设计原则,这样才能把知识、教材和学生很好的结合起来,也才能上好一堂信息技术课。

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设计是搞好课程教学的基础,是教学实践的蓝本,要搞好教学设计我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思考。

一、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设计要体现与传统文化课程的差异

传统文化课程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在一定程度上会有所更新,但就总的知识体系而言始终具有相对的稳定性,知识系统不会有大的变化。因此,教学设计模式也就难有根本性的突破。无论怎么思考,知识的量和学生接受知识的过程都是相对稳定的。而信息技术课程作为一门普及现代科技的学科,有它建立的基础体系,但这个系统是不需要普通信息技术人员所掌握的,普通信息技术人员重在对信息技术成果的应用。我们原来选用的广东版的信息技术教材就侧重了前者,而我们现在选用的人教版的教材就着重体现了后者,因此我们感觉到人教版的教材更适合高中信息技术的教和学。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体现信息技术的应用特色,不能把信息技术设计成理论课,它的特点就是应用。如果一堂信息技术课走进了传统文化课的设计思路,既失去了课程开设的意义,也让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更是对现代教学设备的浪费。因此在教学设计时要跳出传统教学设计的思维范畴。

二、信息技术教学设计要体现课程的实践性和创新性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开设的基本目的应该就是在中学阶段普及基本的信息技术应用知识,传授基本信息技术工具的应用,由此培养学生的基本信息技术素养。在教学设计时要注意基本信息理论的介绍,但更重要的是要体现指导学生对基本信息工具的应用。注重体现“学习——理解——应用——创新”的基本教学设计思路。现在的教学过程中,学生总是喜爱QQ聊天,喜爱玩游戏等等,就是体现在学生对信息技术应用软件的兴趣。学生对教师按计划准备的教学内容没有兴趣,就是还没有深入到教师所设计的环境。如何把教学内容设计成学生喜爱接受的形式,还要进一步的思考。同时教学设计还要能体现允许学生接受知识的差异,体现学生吸收知识的兴趣。

三、信息技术教学设计要体现本课程的发展特色

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体现信息技术学科最大的特色,就是信息技术学科本身就是一门不断发展和突破的学科。到现在为止还不能说信息技术课程已经完善,也许今天传授的信息技术知识明天就要被新的信息技术知识所取代,就会成为历史。就连最基本的信息技术应用理论也逃脱不了这样的命运,存有生命力的只是信息技术的原理,这点现实已经证明了,很多过去的信息技术知识就已经淘汰。我们进行教学设计时,就要充分考虑信息技术课程的发展性,要体现指导学生思考原理,而不要过分强调学生对已有信息技术知识的死记硬背。要注意引导学生设想知识的延展性,这同时有利于开启学生的创新思维。

四、信息技术的教学设计要体现中学学校和学生的实际

信息技术的教学设计要结合中学学校和学生的实际进行组织。首先是要充分考虑学校信息技术硬件基础条件,一个脱离了基本硬件条件的教学设计,只能是一种传统文化课的教学模式,是不可能很好落实的。其次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同样是中学,城市和农村就存在极大的差异,同样是农村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虽然教学大纲有要求,但落实起来同样要因地制宜,不能按教师掌握的信息技术知识去要求学生。

信息技术教学设计总结范文第2篇

信息技术是教育信息化的核心内容。对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教育实践活动而言,是以多媒体电脑和网络技术为主的现代信息技术。信息技术,是学生处理各种信息、自由表达思想、解决遇到的现实问题的学习工具。学习资源的日渐丰富,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获取学习知识、学习技能已经成为新型学习模式的重要特征。显然,其中既包含了知识与技能,又包含了能力与素养。

2.信息技术教育课程的课堂教学设计的主要影响因素

课堂教学活动能顺畅有效的保证是课堂教学设计,信息技术教育课程的教学设计影响教师的因素很多,主要因素有3个:第一,教学思想理念,是教学设计的决定性因素。教育技术的日新月异在不断地冲击我们的教育理念,而教育观念的真正转变确实是一件非常艰巨的任务。思想观念是有决定意义的。课堂教学以及教学设计一定是以“学生学”为核心的。老师已经学习过了,现在是来帮助学生学习掌握知识技能的,学生面对的是一个全新的知识和对象,老师要有扶一把,再送一程的思想。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路不难理解。站在池边是不可能学会游泳的,孩子学习游泳,是孩子下到水池,一点一点地学习学会游泳,教练是指导者、观察者、保护者。孩子通过学习,游泳可能水平将会远远超过老师。水池、教练等都是差不多的,决定孩子游泳水平的因素,首先是孩子本身,其次是常常被我们老师所忽略的是孩子的心情,也有说是精神意志信念因素,而,教育本身就是人影响人的工作。第二,操作技能。教师对信息技术操作的熟练程度、对信息资源的搜索、分析、加工能力等,都是影响教学设计的因素。这不仅考验着思想,更考验一个人的与时俱进、不断学习的能力;不仅是你的学习信心有多大,而且要看你学习进步的效果如何。信息技术课的老师比一般课的老师学习能力上要强一些,你不学习即落伍,很可能将遭淘汰,这是谁也不愿意的,事实上,信息技术教育课程的老师的知识技能是不断在进步的。

在信息技术方面,“弟子不必不如师”,老师往往有向学生学习的地方,所以要转变传统观念;而最难改变的恰恰是人的思想理念,说服一个人常常是件实在困难的事情,好在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前进,终生学习的理念已深入人心。看得见的是知识技能,看不见的是人跟人彼此相处的艺术,把学生放在和老师平等的位置,尊重,是教育无形的力量。第三,教学资源。其丰富程度是信息技术教育课程中的课堂教学设计的另一决定性因素。教学资源包括两种:一个是硬件、软件;另一个是知识技能及影响因素,如教师开发的数字化课程内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利用的学习资源,以及学校、微机房、师生等环境、氛围,管理、情感意志精神心情,等等。知识内容技能方面,传统课堂教学以书本知识的静态传授为主,而信息技术教育课堂教学非常强调教学中知识信息资源的多元化,教师的教学不再仅仅是知识教学,而是透过多种知识资源所实现的知识、意义、思想、价值、情感结合于一体的教学。

教师角色方面,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创造性发挥的余地不大,常常是“独角戏”,而信息技术教育课堂教学更能使教师获得创造的自由、体验创造的乐趣,对知识的再加工,融进教师自己的个性、思想、方法、情感和意志。老师最大的作用是影响,对学生的知识掌握、心理情绪、信心精神起直接或间接的影响。课堂互动方面,信息技术教育课堂教学更强调合作性,包括教师之间、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合作。教师合作可以改变了传统教学中同科教师之间及不同各知识点之间的封闭性;师生合作使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起了同时学习或共同学习关系,向学生学习,能者为师,这是现代教师应具有的非常重要的观念;课堂最重要,也是最核心的要素是学生,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绝大多数是女同学,合作学习有天然的优势,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可以更方便地交流商议、集体参与、提高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进而学会合作。

3.信息技术教育课程中的课堂教学设计时应该特别注意的几个问题

(1)克服学生的消极思维。教师在信息技术教育课堂设计时,注意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不能因为善意的帮助降低了学习质量。在网络环境中,合作学习的方式占很大的比例,于是,来自同学之间的、网上的无限制的帮助容易引起学生的思维懒惰,进而影响达到对学生的培养目标。学生往往按照老师准备的学案,是直接按图索骥地来学习,离开了老师什么也没有学到;或者直接在网上寻找答案,而不是自己思索得出结论;反复训练,操作固化,思维僵化。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多的是女生,更应该关注克服消极思维。

(2)关注知识技能的重心在人。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掌握越熟练,开发制作课件的熟练程度越高,教学设计越能得心应手,但,信息技术教育课教师主要的精力应该花在对现成的资源的综合利用上、对各知识点的教学的总体把握串联上,过度被技术缚住手脚,甚至钻进了制作技术的死胡同,是没有意义的。教学关注的重心在人,是有血有肉有情感意志的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正如游泳池里游泳的是孩子,不是水或池子,更不是教练,技术是为人服务的,不能关系颠倒。

(3)单独的个性与整体的共性相统一。一是教师把自己“闲置”在课堂,学生成了被动的接收者,忽视“人”的存在。课前做了大量工作,资源、内容、学习目标等一应俱全,有的老师把课堂变成放幻灯片、放影像视频,没有了课堂学习过程的适时控制,于是课堂上完全进入学生自主学习状态。而真正自主学习是学生自己管理自己的学习活动,建构主义的教学也不能与“放任自流”等同起来。二是教师一定要利用好课堂设计,采取有针对性的、个性化的、有层次的教学,有计划、有目标、有节奏地关注学前教育专业的困难学生、特殊学生,学得快的帮助学得慢的,通过合作学习,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

4.信息技术教育课程中课堂教学设计的策略

要有效地提高信息技术教育课堂教学质量,教学设计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以人为本,因材施教。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的主阵地,知识技能是培养学生的核心内容,课堂关注的是每一个活生生的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须知:每一节课关系到学生一生的幸福。只有树立培养学生成材成人的大局观,才能把课堂教学课堂设计跟学生的命运紧密联系起来,没有这样的高度,我们的工作难免会受到局限,把自己圈放在一隅,忽视全局,教育中学到的可能技术会丢到,但,学生学到的为人做事的根本不会忘记。设计中,融入道德理想精神情操,是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必备的能力和要求,为学生的一生发展负责。(2)人文关怀,有的放矢。教师最重要的师德是充满了爱,关心关注关怀每一位学生,备课备学生,应该体现在信息技术教育课堂教学设计中,针对学生的现有状况、客观实际情况,老师做出最有利学生成长进步的选择。游泳池里游泳的孩子,除了给予水、水池、教练,更多的应该得到温情和关注,关注整体的同时,尤其是要把特殊的爱给特殊的学生,教练不能等到水池里的孩子奄奄一息才伸手拉一把,是一样的道理。除了给予学生现成的设施设备环境条件,还要在课堂教学设计中注入给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温情、信念、意志和精神等。

(3)整体构思,纵横串联。信息技术教育课程中的教学设计必须有“整体构思”观,不能上一节课,设计一节课,教学设计应从信息技术教育课学习内容的整体上把握,同时,还应注意与相关知识点前后之间的内在联系,教师要随时紧跟时代步伐,学习和了解其他相关的教材及知识,做到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形成知识网络,加强知识点之间的串联。针对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老师的设计思路尽量要延伸到幼儿学前的教育教学、游戏活动中。

(4)教有模式,法无定式。任务驱动、分组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等,是信息技术教育课堂教学中常见的教学模式,教师的教是依据学生的学,教有模式,法无定法,信息技术教育课堂教学设计时,应该根据需要选择、组合、变换已经总结出来的教学模式,而且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必须根据学生的情况及时调整,即要有“教育机智”。

(5)课堂互动,反馈评价。游泳池里的孩子学习游泳,到底先学什么泳姿,是同伴的帮助提醒,是教练根据具体情况来设定的,不仅要把握时机,量体裁衣;而且要把握进度,有的放矢。信息技术教育课堂教学活动设计,既重视学生主体,又有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设计,还要有对学生学习支持的设计;使课堂教学的特点和信息技术的特点有机的结合起来。评价是一面镜子,反馈评价,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有针对性地设计信息反馈与评价,以利于学生的反思与改进。

5.总结

信息技术教学设计总结范文第3篇

段划分及反思。本文的研究希望为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提供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 信息技术 小学 培养实践

一、引言

信息技术课与其他课程相比还是一门不够成熟的课程。在其短短的二十几年的学科发展中,缺少现成的教学经验供我们借鉴,而信息技术本身又是一门飞速发展的技术,这也形成了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难度与特色。自新课程标准颁布以来,从课程的培养目标、理念到信息素养的重要意义,专家们为我们指出了一条光明大道。然而,如何将这些课程理念融于课堂实践的教学案例辅导却少之又少。如何将新课标的理念融入到现实的课堂中,并能切实提高小学生的信息素养,是一线教师多年来一直困惑的事。本文正是以此为出发点,探索和反思小学信息技术课教学实践中针对信息素养培养的经验和教训。

二、信息技术课程在小学生培养中的教学现状

现在小学阶段开设信息技术课程已经很普遍,但目前在教材内容及教材的实施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不能很好地发挥信息技术课在提高小学生信息素养中的作用。

(一)教学内容滞后

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以及学校硬件条件的相对落后,信息技术的课程内容没有及时跟上技术的发展,也就是教学内容的滞后现象。

信息技术作为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学习者也在追求一个“新”字,这种教学内容的滞后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为了解决这一矛盾只能在施教过程中去调整,比如,在不影响系统运行性能的情况下,在机房的机器上装上较新的版本,依据教材的教学内容及要求去学习;或者先按教材上的版本学,再给学生介绍新版本的新增功能。

(二)教学方法不合理

信息技术的教学还没有真正摆脱传统的教学模式,由传统教学模式演变来的“讲解—演示—练习”式教学,使信息技术教学成了纯粹技术的传授,小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技术,抹杀了学生探究的好奇心,剥夺了小学生学习的主动权,从而使原本生动有趣的信息技术课堂变的枯燥无味,出现了小学生喜欢玩计算机但不喜欢上信息技术课的现象。

目前,任务驱动教学法正在蓬勃兴起,主题式、探究式、协作式教学法正处在积极的探索研究阶段,并逐渐地应用到教学实践中。而这些教学方法对信息技术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要有良好的信息技术知识和信息技术能力基础,又要有全新的教育教学观念和教学系统设计的理论做指导。但目前大多的任务驱动仅以此作为提高教学效率的手段,即让小学生尽快地掌握信息知识和信息技能。

因此,在应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如任务犹如习题,内容简单划一;情景创设不够,不能调动小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课堂教学手法单一,学生自主学习空间极其有限等,还没有真正达到提高小学生信息素养的目的。要想真正摆脱这一局面,还需教师有新的教学理论做指导,进行全新的教学设计,这是一个不断前进的过程。

三、信息技术课程在小学生培养中的实践

(一)实践阶段划分

具体的实践分成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前期准备阶段。包括了解小学生、分析教材、选择实验班级。

第二阶段是方案的设计阶段。主要是根据我们前面的教学设计思想,结合教学内容制定具体的教学实施方案。设计的教学方案以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克服目前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以调动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小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为出发点。

第三阶段是方案的实施阶段。方案的效果如何只能在运用中才能得到检验,同时,在具体教学情境中方案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应根据实际需要随时调整,但应保持基本思想不变。

第四阶段是评价与调整阶段。对方案的评价可以从课堂教学的效果来评价,如从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回答问题的情况、操作练习的效果及小学生兴趣的保持等方面进行评价。整个实践过程是一个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的过程。

(二)实践反思

和传统的教学设计相比,以培养小学生信息素养为目标的教学设计由于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使学习的过程和结果呈现不同的状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采用传统的教学设计进行教学,教师的“教”重在准备演示实例,对小学生演示具体的操作方法,整个“教”和“学”的过程基本由教师控制;采用新的教学设计进行教学,教师的“教”重在准备相关的学习资料,创设学习情境,设计不同阶段的任务,指导学习方法,帮助学生解决难点。

其次,小学生在教学中的表现。采用传统的教学设计进行教学,小学生对教师具体的操作进行模仿,并通过练习教师布置的作业进行巩固,对某一个具体的操作技能学习很快。但仅仅停留在某个单一技能的模仿操作上,不能将所学的知识技能进行综合运用以解决实际问题。在整个学习中重复教师的操作步骤、顺序、甚至重复最后的作品,没有发挥主体性和创造性。采用新的教学设计进行教学,整个学习过程以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为主,小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在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下完成任务,学习的步骤、顺序因人而异,最后完成的作品体现了每个同学的独创性,小学生在完成每个任务的过程中自主控制学习过程。

另外,对小学生情感态度的影响。采用传统教学设计进行教学,小学生完成老师布置的练习,也能产生一定的成就感,但是这种成就感和采用新的教学设计进行教学,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创作出自己的作品所感受到的成就感相比,是比较小的。在新的教学中,完成自创作品的成就感更能激发学生继续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四、总结

信息化社会要求人们具有现代化意识,掌握信息技术,具有较高的信息素养;具有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共事能力和多方面的综合能力。信息素养已成为信息时代每个社会成员的基本生存能力。具有一定的信息素养水平,掌握必要的信息技术技能,就掌握了终身学习的一个有效的工具和手段。因此,信息素养是信息时代对每一个社会成员提出的基本素质要求,是评价人才综合素质的一项重要指标。

现在的小学生是21世纪的主人,是21世纪的建设者和发展者,在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要求公民不仅要有文化,懂科学,更要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因此必须重视并加强小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参考文献:

信息技术教学设计总结范文第4篇

本文拟就信息技术下如何进行中职数学教学,以切实提高教学效果浅谈笔者的思考与认识.

1 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实施中的必要性

1.1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传统的教学方式过于强调依据《教学大纲》,把学生束缚在封闭的教室与枯燥的教材内,与现实的脱离严重影响了学生自主获取信息的途径,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的日益衰减,同时也对于学生的个性与人格发展产生了许多不利的影响.

信息技术作为现代教学的辅助工具,具有其他教学手段所无法比拟的优势.信息技术所营造出的图文并茂、动静结合的教学环境,能多方位刺激学生的感官,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思维活动状态,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将多媒体技术应用于数学课堂教学,利用信息技术的交互功能与图文并茂、生动活泼、形象直观的特点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1.2 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问题

传统数学教学中,由于受到教学手段、教学时间、教学工具等多种因素的限制,数学知识的重点、难点主要靠教师进行讲解、启发、分析、板演;而学生则由于个体程度不一,掌握情况也相去甚远.而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搭建的数学教学平台,过去一些教师难以讲清或者学生难以理解的内容,借助教学软件就会使学生豁然开朗,很容易掌握.

1.3 有助于提升教师业务水平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度发展,借助于网络资源的丰富性、交互性,教师可以在网络上获取在丰富的教辅资源,拓展自已的视野.

同时,借助信息教学资源,能增强教师自身的教学手段、优化教学设计、提升教学效果,进而从整体上提升教师自己的业务水平.

随着时代的发展,中职数学改变以往传统的教学方式,实行信息课堂教学将成为一种必然趋势.

2 信息技术下数学教学实施方案

2.1 借助信息技术、优化教学设计

传统的教学设计模式为“传授式”(即俗称的“填鸭式教学”),分为“讲—听—读—记—练”五个环节.其特点是教师不顾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只知道把知识一味灌输给学生,而学生也只是被动机械地接受知识.

“传授式”过于强调知识的传承,而忽略了学生的个体发展,束缚了学生的创造力.随着教学改革的开展、教育方法研究的不断深入,“传授式”教育的弊端愈发明显.

针对传统教学设计模式的弊端,上海师范大学的黎加厚教授提出了信息化教学设计.他指出:“信息化教学设计是指运用系统方法,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科学地安排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和要素,为学习者提供良好的信息化学习条件,实现教学过程的优化.”

相比于传统教学设计模式下教师主导课堂,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信息化教学设计更加强调知识情境的创设、师生间的协作学习及学生的自主学习,真正体现了课堂教学中的学生主导性,给予学生更多的学习空间.

例如:在进行《对数的概念》(第一课时)内容的学习时,笔者进行了如下教学设计:

课前让学生围绕《对数》这一学习主题,查找如下资料:

(1)对数是由谁发明的?

(2)对数产生的时间大约是什么时候?

(3)对数的优势是什么?

(4)对数在生活中的应用?

查找的资料可以是纸质材料、也可以是电子材料(如WORD文档、PPT课件、JPG图片、音视频文件等),上课时让学生自主进行学习资料的交流、展示.

这一做法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前有很多学生认真地通过各种途径查找材料,课堂上许多学生踊跃发言、进行材料展示,配合教师圆满地完成了这一课时的教学.

通过让学习小组内的学生分工合作上网查找有关资源,并进行信息处理,交流展示等方式,增加学生参与教学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导性,增进学生的学习动力.

2.2 打造信息化数学课堂

2.2.1 借助信息技术、建构“趣味化”数学课堂

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心理学家研究也表明:人们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总是力求探索它,认识它;兴趣是一个人力求认识并趋向某种事物特有的意向,是个体主观能动性的一种体现. 要打造信息化数学课堂,首先要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

例如:在《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第一课时)教学中,为了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与求知欲,笔者依据日常生活情景,设计了“海上升明月”动画演示,演示出月亮与海面从相交,到相切,再到相离的过程.动画优美、加之古筝配乐,给予学生强烈的感观刺激及美的感受,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眼球,对于本节课的内容充满了浓厚的兴趣.在接下来的教学中学生能很好地将观察动画得到的感性认识升华为数学的理性认识,进而容易总结归纳出直线与圆位置关系的种类,笔者适时引导学生总结出直线与圆相离,相切,相交的定义,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2.2.2 化静为动,让数学课堂“形象化”

数学作为一门科学,具有很强的抽象性与逻辑性.正是由于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学生思维形象性的矛盾,造成了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不理解.将信息技术融入数学教学中,化抽象的数学知识为形象的演示,化静为动,提示事物的本质,使教学内容形象化、清晰化,更有利于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例如:在《圆锥的侧面积和全面积公式》传统教学中,学生对于圆锥侧面展开图为何是扇形始终存在一个疑问.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笔者利用了FLASH软件,设计了圆锥沿一条母线展开的动画,清晰地向学生展示了沿圆锥的母线,把一个圆锥的侧面展开,将得到一个扇形.

动画不仅形象生动地解决了传统教学中,学生对于圆锥侧面展开图是扇形的疑问,而且对于学生空间立体感的形成有很大的帮助.

2.2.3 人机互动,营造“实践型”数学课堂

传统的多媒体课堂,多采用放映PPT教学课件的形式,辅以老师的讲授及教具展示,其实仍没有脱离“说教式”的教学模式.

现代信息技术下的数学课堂应更加注重对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够自主地从各种渠道获取所需的知识与信息,打破了教师一味“说教式”的教学模式.

现代信息技术下的数学课堂,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施与者”,而是转变为学生学习上的“促进者”,在教师的帮助促进及小组同学的合作交流下,学生进行知识的自主探讨.课堂不再是教师单纯放映PPT教学课件,更多的是学生利用网络及教师提供的一些教学资源(如:数学上的几何画板软件、基于课堂设计的一些FLASH软件及教学仿真软件等),进行交互性的知识探究学习.

计算机强大的仿真功能,使学生就象在参加实践活动,这种“实践型”的数学课堂不仅能帮助学生将抽象的数学内容直观化、易于他们理解;而且还能丰富和扩展教材的知识,开拓学生的眼界.

2.3 建立教师“博客”,课后解决学生难题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笔者建立了自己的博客.利用博客跨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及时为学生解决问题.同时也给学生提供了一个交互平台,在这里学生可以获取大量的书本外的学习信息,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3 信息技术数学教学中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3.1 注意与传统教学的融合

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能大大提高教学效率,优化教学过程,并且借助于教学资源,可以将教学中老师难以讲清或学生难以理解的内容以更加生动、形象的方式展示给学生.但学生的学习过程也是一个记忆的过程,单纯一味地利用多媒体进行学习,容易造成学生的视觉疲劳、影响学生对于知识的记忆.传统的教学手段之所以流传至今,是因为它具有强大的教育功能.故而在信息技术下的教学也不应排斥传统的教学方式,而是要注重与传统教学进行融合,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教学活动.

3.2 注重多媒体资源的合理应用

作为辅助数学这一特定学科的课堂教学软件或信息化资源,在课堂教学中不能一味地过份地追求“多媒体”效果.特别忌讳在教学过程中莫名其妙地来一段音乐或者插入一段动画,那样不仅不能增强教学效果,反而会打断学生的思路,干扰正常的课堂教学,削弱了课堂教学效果.

3.3 注重师生间的情感交流

信息技术下的课堂教学,教师的角色由原先的知识传授者转变成为了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老师角色的转变发生了改变,但是教育的目的并没有改变,而教育目的的实现与师生间的情感有着密切关系.

课堂上教师对于学生的表扬、肯定、赞赏,是学生学习的莫大的动力,将引导学生不断前进.所以在信息技术下的课堂教学中不能忽视师生的感情交流.

课堂教学艺术博大精深,如何提高信息技术下的中职数学教学,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仍需要我们一线的中职数学教育工作者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探索总结.

参与文献

[1]黎加厚.教育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设计.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2(10):4-5

信息技术教学设计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教学模式;课堂组织;教学设计;时间分配;调控方式

中图分类号:G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09)14-3827-02

Operational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lass Classroom Instruction Discussion

JIANG Qiu-ying

(Zhejiang Radio and Television University, Changxing Institute, Changxing 313100, China)

Abstract: Th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lass is a technical nature and the operational greatly strengthened curriculum. But in nowadays, information technology's classroom instruction also has many problems. This article classroom instruction's several aspects carries on some discussions on the operational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lass in, mainly includes the educational model, the classroom organization, the teaching design, the time distribution and teacher's regulative way and so on.

Key words: Educational model;classroom organization;teaching design;time distribution;regulative way

1 引言

新课标规定了信息技术课学生上机时间不少于总学时的70%。怎样把这70%的学时落实在具体的课堂教学的环节中成了信息技术老师进行课堂组织和教学设计的难点。本文就信息技术课中操作性课堂的教学进行一些探讨,主要包括教学模式、课堂组织、教学设计、时间分配及教师的调控方式等几方面。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技术性和操作性极强的课程。而在现今,信息技术的课堂教学还存在着很多问题。

1) 观念转换滞后:虽然我国已大力提倡素质教育,但在人们的观念中应试教育影响仍然很深。许多老师、领导、学生、家长都围着中考,高考科目转,认为信息技术课是“副课”,甚至一部分信息技术老师也这么认为,这直接影响到信息技术课的受重视程度。很多操作性的信息技术课就无课堂教学可言,变成了打字课,聊天课,游戏课。

2) 教学设计不充分:教师对操作性信息技术课课堂教学没有做充分的设计,甚至不做设计。这样做导致的后果便是学生无法领会教师的意图,教师无法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操作过程就全都变成了教师的演示,学生的被动模仿。这样就算学生当时可能会模仿其中一步两步,但因为无法掌握其中的要领,很快就会忘记。

3) 课堂组织不合理:操作性信息技术课通常在机房上,学生一到了机房精神上比较放松,自我管理也比在教室差,这就对教师的课堂组织来讲加大了难度。很多老师对课堂没有进行合理的组织,常常会出现很混乱的局面,比如不听指令的讨论,玩游戏甚至吃零食等。而在需要学生活跃表现或动手操作时又不能充分调动起他们的热情,整个课堂看起来似一盘散沙。

2 探讨模块

2.1 教学模式

随着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改革教育模式已是教育改革的议事日程。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三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必将远去。在信息技术课的操作课堂上,以往由教师演示学生练习,由易到难的教学模式容易使学生产生疲劳感,造成懒于动脑的后果,因此许多新的教学模式纷纷走进课堂,如集体讲授式(包括多媒体大屏幕及电子狗控制演示)、任务驱动式、自主交互式、小组协作式等。

根据课堂内容的需要,这些教学模式可以互相穿插,灵活运用。例如在“美化工作表”这节课中,教师可先布置一个任务,利用电子狗控制学生机,提出要求掌握的关键点,再由学生练习。对操作中出现的问题可以采用自主交互式及小组协作式解决,也可以由教师对普遍问题进行集体讲授,在学生完成任务后再可以对学生的个性作品进行师生及生生之间的交流讨论评价。这样的教学模式,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也活跃了学生的头脑,激发了他们创造性,张扬了他们的个性。在学生经过摸索―碰到问题―解决问题―完成作品―交流学习―完善作品的过程后,对教学知识点完成了掌握、领悟及顿悟的过程。

2.2 课堂组织

所谓组织就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断组织学生的注意,管理纪律,引导学习,建立和谐的教学环境,指导学生进行学习的行为方式。课堂教学的组织是课堂教学计划实现的重要手段,组织的有效度确定了教学效果的有效度。操作课尤其是这样。

1) 组织开始上课非常重要,特别是在机房里,不能在学生尚未定下心来或没有进入教学所需的界面时就开始随随便便地讲课。教师在扫视全班学生电脑开机后,采用说一句“现在我们开始上课”或直接用电子狗控制学生机提示他们进入哪个界面等方法都可以给学生一个进入安心、准备接受的心理状态。从心理学的角度上来讲,这样做也是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在有意注意的状态下,学生接受能力最强。而在课堂开始时老师往往要布置本节课的目标和任务,所以需要引起学生进入有意注意的状态。

2) 上课开始后,教师要明确给出课堂教学的内容和目标,无论这部分教学内容是采用教师讲授,学生自学或同学讨论等各种形式,教师要密切注意并调控学生的注意力,无论是讲授,自学还是讨论的时间以大部分学生觉得完成为佳,时间过长学生的注意力必将散涣。因为有意注意容易使学生产生疲劳,难免导致分心,这时候教师需要组织学生进行注意力的转移。而若给出的时间过短又将引起学生的不满以至下一环节任务布置下去很多学生还在完成前一步操作。

3) 在机房上课要让学生活跃一点,但又不能让他们产生不在上课的感觉。有些行为从第一次进机房起就要再三强调,比如不听指令的讨论,玩游戏或者吃零食等,出现第一个违禁者就应该严厉制止,不可让这些行为任意蔓延。另外若是两节或三节连上的课,要尽量按正常的时间上下课,给出学生休息的时间,不然在课堂中学生容易疲劳,而且要求去上厕所也使课堂不易组织。

4) 在课堂结束后,一定要有小结或总结。这可以由教师对学生作品进行点评完成,也可以由学生对自己的作品进行展示,自评互评。在总结时可以指出出现过的共同的问题,或回顾操作的关键点或完成得比较好的方面等,不能在练习中简单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