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艺术文化研究

艺术文化研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艺术文化研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艺术文化研究

艺术文化研究范文第1篇

关键词:武术服饰;艺术符号;象征

武术的各大门派、拳种套路,共同组成了中华武术,其中每个门派、每种拳种都有其自身的生活信念、价值取向、文化传统和现实创造,中国武术服饰的艺术性实际上就是不同套路中身体技术特色的文化符号象征。每一种武术套路的服饰,既是一种符号,又是一个自成一体的符号系统。它的生成、积淀、延续,都与人类文化生活的各种形式———宗教、历史、语言、艺术、科学的发展有关。每一种武术套路服饰的生成,都是这个武术套路精神、文化发展的一部史诗。通过对武术服饰作为艺术符号的象征性研究,管窥武术文化的艺术人文内涵,透视人类的艺术审美情趣、不同时期的文化情结,抑或是不同文化所表达的生命情感特征。

1武术服饰是一种艺术符号的象征

1.1服饰与文化符号

美国文化人类学家怀特认为:“文化是人类所创造的符号的总和”,[1]而服饰则是人类这种符号能力的最为重要的形态。因此,文化是一个有其自身生命和自身规律的自成一体的系统,其功能在于使人类适应自然界,以保证人种的生存和延续。但人类的全部文化或文明都依赖于符号,人类对符号能力的运用才使得人类文化的产生和延续成为可能。语言是一种文化符号,但“语言并不是人类唯一的表达工具,它不能完成全部情感的表达。”[2]所以人们力求在语言之外去寻求其他情感表达的途径,而服饰正是“有着象征内涵的事物”[3],它满足了人们的情感表达。因此,非语言的事物,当人们用它来代表另一事物,表示一定概念、思想感情,并通过它来记录和传承人类文化时,它就成了文化符号。

1.2武术服饰与艺术符号的形态与表意特征的契合

艺术符号是文化符号系统中的非语言符号中的一类,它作为一个传达媒介只有在与艺术意象及艺术形式达到最佳结合时才能建构起来。也就是说,艺术符号的生成必须构成双重契合:与审美意象的契合和与艺术形式的契合,要达到这种双重契合,服饰的设计必须对这个新生的艺术符号进行文化和审美的挖掘。只有这样,这个艺术符号,才具有文化与审美的特殊性。武术服饰艺术构成的元素符号:造型、材料、工艺、色彩等,从不同角度传达出武术套路文化心理。武术套路服饰艺术的文化性,构成其形式的元素符号同时具有物质与精神的双重意义。它不仅是由物质材料组成并受众多物质因素限制、表现使用功能意义的“物质形式”,又是一种“浸透着情感的”,[4]表现着精神方面意义的“有意味的形式”,它有着明显的“艺术符号”的典型特征。武术服饰是一种意义丰富的文化符号,是武术文化的标志,中国文化的标志,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服饰是人类文化的历史标记,也是人的历史的文化象征。”[5]各武术套路通过利用服饰的造型、材料、色彩、工艺,激发人的视觉想象和情感体验,通过隐喻暗示、联想对比等方法,传达出武术套路特有的武术套路文化、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在武术套路中,服饰甚至有着记史述古的符号功能和教育、伦理等职能。因此可见,武术服饰作为一种艺术符号,是武术文化的载体之一,是武术文化发展过程的文化象征,这种文化象征的意义在于通过武术服饰的设计与制作去窥视武术文化外在“形态性”与内在“表意性”的内涵与外延特征的统一。

2武术服饰艺术的外在形态性

2.1意识形态的物化:与自然生态和谐的象征

艺术符号的象征意义是形态性与表意性的统一,它是人类思想与情感的表达,它可以使人在艺术创造和成果审美的情感中引起精神的共鸣和达到最大强度的精神交流。不同的武术套路服饰,相当一部分是来自于对自然灵物的崇拜或的“遗留”[6]。不同的武术套路服饰中,样式或饰物往往有一些与众不同,表现出强烈的本武术套路特色,是该武术套路服饰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这些特殊的衣物饰物,一般与御寒、遮羞、美观、财富、权力等都没有直接的关系,却在武术服饰中拥有一种崇高或神秘的意味。各武术套路为了表达自己的身体文化,通过武术服饰,创造了许多有关于中国传统文化和体现与自然界“天人合一”的符号,并绣、染在武术服饰和其他与武术相关的事物上。人类许多行为最初只是模仿,是对直接经验的继承,通过特定的行为影响和控制身外的事物,如早期的“图腾”。“效法自然、摹仿自然的文化实践是存在于人类的普遍现象,特别是在人类的早期或文明时代的初期,这种色彩显现得更为浓厚。”[7]在意识思维物化的过程中,将“意象化”[8]的情景复制到本体实物上。比如:武术套路服饰的刺绣,多以盛开的生机勃勃的鲜花,抑或是栩栩如生龙玉凤等等为主要背景。它所体现的是人们在与自然生态和谐相处的过程中,将自然界的艺术元素镶入到个体意识想象的空间里,再通过物化的形式“具象化”[9]的表现出来,通过刺绣图案象征自然生态的和谐。所以,各武术套路服饰中出现的刺绣图案是人类想象意境中的具有创造性艺术符号的表达,是构成各武术套路文化特色的重要元素。

2.2非意识形态性的物化:标识性的“品牌”象征

人是使用文化符号表达意义的动物。各族人民大量使用审美符号的象征来表达各族文化的意义。[10]这种审美符号的象征是各族文化符号体系的一部分,是凝聚各族人的精神,吸引各族人心的向心力,是识别认同符号。同时,由于各个不同武术套路、门派之间的文化差异,其服饰的风格必然存在迥然不同的文化特色。而所谓形态性,是指文化符号所指代的物态属性,[11]它易于人们通过文化符号的外在形态认识和掌握文化的根本属性。在武术服饰文化中,服饰作为武术文化的外在性文化符号,它也具有对各武术套路、门派标识性的“品牌”[12]象征意义。武术服饰艺术的文化符号特征,通过服饰的设计、剪裁、色彩等艺术元素,成为了辨识和熟悉不同武术套路、武术门派的文化品牌的重要因素。我们也就可以利用武术服饰不同的艺术符号特征去发现不同武术套路的风格特色与文化底蕴。如太极拳服饰对于太极拳本身而言,它具有“品牌”标志性的代言作用,对于其他武术套路,它是一种区别的标志,而对于其本体而言,却是可以互相认可的旗帜、结成整体的纽带;是太极拳用来对外是“本我”与“他者”[13],对内是“我”与“我们”的识别认同符号。对内的习练太极拳者,只要见到太极拳服饰,一眼就能识别是同一拳种的爱好者,从而产生亲近的认同感。对外的武术套路习练者,也能通过服饰的不同艺术符号特征,判定出这一服饰文化符号背后的本质文化属性———太极拳。各传统武术套路的服饰各不相同,每一类服饰就是其文化支系的符号,而这一切都是由于人类历史形成的集体无意识的文化模式,是各个武术套路生存、发展的本能所致。

3武术服饰艺术的意象表意性

3.1审美意象非理性符号的“表魅”象征

用意象性的审美观念,用心灵意识的视觉语言来表达人们的情感。[14]武术服饰上的纹样摆脱了逼真的摹写,让人进入意象的审美世界,一个神奇的使人类心灵获得自由的非理性艺术王国。在这种意象性的艺术思维里,设计者天马行空,用心灵意识的视觉语言将所有的形象任意夸张抽象变形。如,武术服饰中的象形拳服装,从审美的角度看,它是设计师们通过观察人与自然的过程而形成的一种巧夺天工的艺术创造。根据自然界中千姿百态的具体物象中的抽象而来,从象形拳的形成过程管窥[15]武术服饰这一艺术符号化的过程,发现是武术服饰在经过审美意象的非理性化后。它是一种“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或“源于自然又高于自然”[16]的艺术品。经过岁月的淘洗和传承积淀,其间渗透、灌注、表达着中国古人的自然崇拜、审美和艺术情趣。武术服饰的魅力在于不受理性形象的约束,放任其艺术想象力在非理性的世界里自由驰骋,用意象性的审美观念,用心灵意识的视觉语言来表达人们的情感。受众者们通过武术服饰的“表”,即服饰的外在显性特征,通过视觉语言和身体互动转换为对武术服饰文化内在意蕴的一种体悟,甚至是对武术文化的“表”与“意”的魅力解读。武术服饰设计中的艺术文化符号的象征性,正是通过其自身的华丽的“表”,表达其背后浓厚意蕴的非理性审美“意”的特质,使武术服饰文化在对武术文化进行融合的同时,达到自身“表魅”的象征性意义。同时,也正是其象征意义,才使中国武术文化的艺术性变得情深意远,韵重味浓,审美价值大为提高。

3.2勾勒传统与现代服饰人文情结的象征

武术服饰艺术符号所蕴含的武术套路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给当代服饰设计带来了丰富的启示和借鉴。它的表现形式与艺术魅力日益为世人所喜爱,已成为中华武术套路精神和武术套路意趣的标志之一,为设计师们创作各种风格的服饰设计作品提供了丰富的灵感源泉,使现代服饰设计得到升华。自2008年武术以特殊身份进入奥运会开始,武术热潮在全世界范围内掀开,[17]与此同时,作为武术文化一部分的武术服饰也作为一种对武术表意象征性的宣传物开始面向全世界。因此在现代服装设计中,设计师们汲取中国传统武术服饰艺术文化符号的精髓,挖掘其丰富的文化资源常常采用丝绸织锦、刺绣蕾丝等材质展现中国主题,借这些充满寓意的传统武术服饰文化符号来表达喜庆吉祥、祈福消灾、寄寓理想与希望。武术服饰设计师也在现代服饰的审美中经过解构、重组、整合等手法重新演绎武术服饰,衬托出武术戏剧般的舞台效果,使武术服饰更具东方情调,给武术文化的发展带来无限生机。而现代服饰将武术服饰的某些元素融入晚礼服、日常生活服装当中,并在工艺制作、装饰手段和造型处理上,注入时尚,使其与现代的大环境相融合;通过对装饰工艺和现代材料的处理,切入流行元素,满足当代人的精神需求,恰到好处地把武术服饰的设计理念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使中国武术服饰文化的艺术性以不同的艺术表现方式出现在世界的视野内。

3.3创造者与受众者的生命情感象征

艺术符号的象征意义是形态性与表意性的统一[18],它是人类思想与情感的表达,它可以使人在艺术创造和成果审美的情感中达到最大强度的精神交流。武术服饰艺术的文化符号象征是一种情感的表达,是一种思维方式的体现,以约定俗成的武术套路的艺术展现达到人们心理效应的意象过程,借助着联想、想象和情感体验来把握服饰中意蕴的一种思维方式。武术服饰元素由人们运用独特的思维方式,变成了一种特殊的语言。正如苏珊•朗格所说:“艺术,是人类情感的符号形式的创造,”[19]而服饰的艺术文化符号更是人们寄托生命情感的归宿。武术服饰创造者的每一次设计、制作过程,都是一次自我情感和思想拓开的升华,使自身审美意识和对物化思维方式的的意象性不断丰富,以求通过其精心创造出的艺术品———武术服饰,实现他对生命情感的崇高追求。武术服饰是具象的服饰,作为象征符号的服饰,在本质上是特殊的一种语言。表意象征性形式的服饰是各武术套路的习练者与“受众者”进入艺术语言的中介,武术服饰的受众者们通过武术服饰的艺术性修饰协同身体技艺的难美性展现,表达其对生命的高度热爱和情感的高度升华。在武术服饰的艺术语言和受众者身体语言的融合中,使人们对武术服饰实体本身的意象性地展开视觉意境的想象。这是人们通过不同艺术语言的象征性表达个体生命情感的形式。因此,武术服饰成为象征性的艺术符号,是人们赋予它情感的高度象征意义。

4结语

中国传统武术服饰艺术的文化符号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以及鲜明而复杂的艺术文化符号象征,正是有了象征,中国传统武术服饰变得情深意远,韵重味浓。正如著名学者先生指出的那样,“衣与饰的结合,突破了衣着原有的单纯基本功能而取得了复杂的象征作用。成为亲属、权利、宗教等社会制度的构成部分,更发展成了表现美感的艺术品,”[20]显示出武术套路精神活动的创造力。

参考文献:

[1]张杰.基于文化符号圈理论的太极拳文化符号结构研究[J].体育科学,2012(12):85-92.

[2]张璐婧.汉字的表意性和对外汉字教学[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55):87-89.

[3]许铁汉.象征:西方现代派文学的表意追求[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报,2005(5):70-72.

[4]赵健伯.文化符号视域下的“云南十八怪”[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12(2):60-64.

[5]陈春敏.文学•文化•意识形态———特里•伊格尔顿文学意识形态观研究[D].北京:北京大学,2012.

[6]于瑞华.民族文化符号在影视设计中的应用[J].电影文学,2008(6):24-25.

[7]王亚婷等.汉子字体本身即为一种隐喻[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3):B01.

[8]陈保磊.从审美心理学视角论武术套路动作意象[D].上海:上海体育学院,2013.

[9]陈保磊.从审美心理学视角论武术套路动作意象[D].上海:上海体育学院,2013.

[10]方国清.一个中国特有的文化符号一武术之研究[J].北京体育学报,2011,34(8):36-38.

[11]陈华文.文化学概论新编[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9:172.

[12]冯聚才.文化符号与文化软实力[J].开封大学学报,2012(3):1-4.

[13]贾磊磊.全球化语境中的跨文化表达———论非文字类文化符号的传播效应[J].现代传播,2011(12):17-21.

[14]吴学君.试论标点符号的表意性[J].昌吉学院学报,2002(4):84-87.

[15]龚茂富,刘同为.武术套路视觉特性的文化解读[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7(1):66-68.

[16]闰民,邱玉相.象形武术———一种用身体表达的动态文化符号[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7(4):48-51.

[17]毛逸伦.女子南拳竞赛服饰的形式美研究[D].上海:上海体育学院,2013.

[18]陈华文.文化学概论新编[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9:186.

[19]马敏卿.竞技武术套路的美学赏析与创意[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05(4):92-93.

艺术文化研究范文第2篇

[论文摘要]门楼是客家民居中最为人注意的突出部位之一。由于受特殊的历史文化和地理环境的影响,客家民居门楼充满着浓郁的客乡风情,其外在的艺术表现形式往往内在地蕴涵着深刻的客乡文化,体现了客家人的生活生产方式、风俗习惯、及审美观念。

客家民居建筑主要有围楼、走马楼、五凤楼、四点金、殿堂式、围龙屋和中西混合式等,围龙屋是其中最普遍也是最具特色的。它与北方的四合院、陕西的窑洞、广西的杆栏式、云南的一颗印合称为中国民间五大传统民居建筑形式,被誉为“中国古建筑的奇葩”,“东方文明的一颗明珠”。客家民居不但在外型上具有独特的“客”味,在具体的细节中也能突出地反映“客”的文化特征。门楼乃客家民居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蕴含着浓郁的“客家”文化底蕴。客家民居建筑的独特外形及其浓郁的客家文化特征早已受到了中外客家学研究者的重视,①然而,客家民居门楼却似乎被忽略,在对客家民居建筑的研究中几乎未作探讨。本文旨在对此作一初步的探讨,从客家民居门楼的设置及其装饰艺术,揭示其设计中的民俗与文化内涵。

一、客家门楼的类型及影响门楼安置的因素

门楼是一栋大型建筑物的最主要甚至是整栋建筑物的通道口,是人和物进出的主要通道。客家民居的门楼通常包括大门、侧门、斗门三大类。大门是整个民居的中心,其位置与造型、装饰都是非常重要的。有安全、交通、分隔、采光、保温等功能,还具有风水、象征功能。围龙屋、五凤楼、土楼等所有的客家民居都必有大门。门的造型和色彩对客家民居的整体装饰效果影响很大,因此,一般都将其纳入建筑总设计的重中之重。围龙屋的大门两旁,设方形石座,有的设石狮。大门进去则是下厅,过天井之后则是上厅。

侧门是围龙屋、五凤楼等府第式客家民居特有的门类,是堂屋两侧横屋的外大门,呈对称在大门两边。小的民居有一对,大的民居有三对,根据两边的横屋排数而定。

有些客家民居正大门前有禾坪,其周围有高高的墙,在墙的两端各开一个大门,叫“斗门”。门楼的功能有如现代住宅小区的出口和保卫室。客家民居通过房屋的外墙和围墙把整座民居、门坪、池塘等围成相对独立、而紧骤的一个区域。一般来说,整座民居里居住的都是叔伯、妯哩等近亲,传统的近亲意识比较浓郁。

一方水土养一方文化,因自然气候、地理环境等条件的不同而形成了各地区、各民族带有鲜明的、浓厚的民族特色和地方色彩的文化。客家民居门楼的安置与客家人的生活与生产以及具体的生产生活方式、环境息息相关,也与客家人独特的审美情趣、心理有关,贯穿着独特的理念。

1.百年开基观念

在客家人看来,客家民居的修建将是百年立基的开始,而客家门楼的安置则是整个建筑中的关键事项,甚至被认定将影响整个家族未来发展是否兴盛的重要决定因素。因此,它的朝向、它的安置时刻、它的大小规格甚至于它细微局部的装饰如色调设计等,所有这些都有着严格的规定性。

敬祖是中国传统家族制度的一个核心。客家人的敬祖思想表现得更显著更强烈,他们对祖宗的崇敬在客家民居中得到充分的表现,不管是土楼、五凤楼,还是围龙屋,祖堂总是处在中轴线上,是整座民居的中心,祖堂正对大门人口,开间比环周的房间显著加宽,一进民居大门,一眼就能看见它显要突出的地位。

2.家族、宗族观念的影响

客家人有着强烈的家族聚居观念。客家地处山岭重叠的山区,往往是八山一水一分田,其间溪流密布,山水之间大小不一的盆地便成为客家先民南迁时~村一族聚居的好地方。光绪《嘉应州志》说:粤东“无平原广陌,其田多在山谷间,高者恒苦旱,下者恒苦涝。”严酷的生存环境也往往要求他们共同开发耕作。为适应当时当地的环境,客家人的民居建筑也形成了典型的集群居住特征,通廊式方楼、圆楼突出地显示出了家族宗族的群体性。居于中心的祖祠显示着宗族的尊严,而防盗、防火、饲养、加工储藏等各种生活设施综合在一起,血缘近亲聚居在一个屋顶之下,连为一体,达到在生活和生产中互助合作的目的。这种建筑形式显然有利于家族宗族的安居乐业和兴旺发达。而所有这些观念则都使整个建筑处于一个宏观的整之中,使门楼往往成为整个建筑的核心出口,维系着整个家族的大统一。

3.劳动和生活条件的影响

客家生活除去出外谋生的外,留下者多以农业为主,因此,农业生活对房屋布置也起着很大的影响。为了从事农业生产方便及就近看守农作物,住宅常常建于所垦种的田野中,造成住宅各个分散,并不紧密排列的布局。为了要解决农务上打谷、晒谷、扬谷及其它杂粮整理的需要,一般住宅大门外就都有禾坪的设置。再外筑围墙、池塘和斗门,使之显得相对独立与安全。

4.门楼突出的防护功能

客家民居的外墙很厚,围龙屋除中间大门及横屋前端的小门外,很少再设其他门户出入。土围楼就只有一个大门出入。整座民居窗户开得少而且狭小,具有特别强的防御性。一方面则是因为客家人所有的“家当”都集中在楼内,必须给予很好的保护,另一方面是对“敌人”或者“外人”的防范。客家住宅大都建于平地山坡交界的地方,前置禾坪、后设堂楼、左右夹峙横屋以及“围龙”、炮楼、枪眼,既可以护卫自己,又可以居高临下,击退敌人。为了避免敌人的侵入,所有民居在房屋内部的门却开得极多窗也很大,可以畅行无阻。这既使敌人难于攻入,而自己却能迅速调配力量。此外,春房、磨房、鸡舍、猪圈、牛栏、柴房、谷仓、水井等设于宅内,在必要时可作为老弱妇孺及贵重财物的避难场所。

5.地理环境和风水观念

客家民居非常注重地理环境,包含龙脉(山神地理走势)风水等,特别是其中的风水观念,门楼则是其中的决定性因素。客家先民热衷于祈求自己住宅的安全与族人的平安。汉族本来就有信赖风水先生的习俗,而客家人显得尤为热心。所谓风水,是以相看墓地、家宅的防卫和形状来判断凶吉的迷信;所谓风水先生就是鉴定风水的人。迷信风水与客家住宅的兴建有着很大的关系。因为讲究风水,必须慎重地观测研究其来龙去脉,选择优良的位置。因此往往找到的位置不一定是在自己的土地上,而必须以高价购买,所以对客家人来讲,要盖房子是一件相当困难的事情。不但是选择地形注重风水,就是选择吉日良辰兴工,又必须与全家的出生时辰相配合房子的高矮大小式样,除财力因素外,基地的高低房屋的方向及建筑的结构都决定于“地理风水”的要求。因此,尽管同在一个地方,有些是圆楼,有些是方楼,主要是依靠风水先生鉴定的结果而修筑的根据古老的传说,面向正南,可以人丁兴旺,所以建筑大都采取朝南的方向。但在客家山区民居的方向依山形而定的多,理想的座北朝南并不多见。因而有些在地理环境上不能向南的,也都尽可能使大门单独朝向南方,使一些住宅出现大门与住宅本身方向不一致。此外,受门前有水可以“聚积财富”、“有财有势”的观念的影响,如果建筑附近有河的,大门都面向河流上游,以示财势源源而来。没有河流的,则在禾坪前面砌筑鱼塘来象征它,希望取得吉利的兆头。当然,造夯土墙需大量的泥土,挖塘的泥土起到重要作用。

二、客家民居门楼装饰的社会文化与审美特征

建筑装饰是附加于建筑构件上的一种艺术处理,如柱梁的雕饰、屋面脊饰、外檐装饰,大门入口装饰等。其艺术特征是充分利用材料的质感和工艺特点进行艺术加工,恰当地选择我国传统的绘画、雕刻、书法、色彩、图案等多种艺术特点,相互结合,灵活应用,从而达到建筑风格和美感的协调和统一在客家传统的民居建筑中,所有这些装饰的目的除了美化建筑物外,也有着严肃的心理和文化意义,尽管它们在生活中不一定会影响建筑本身的实用价值。

1.客家民居门楼装饰的一般社会意义

在我国传统封建等级社会中,民居建筑的装饰是显示户主地位和财富的标志。据史料记载,民宅使用装饰装修的制度规定极严。宋制规定“非官室寺观,毋得彩画棱宇及朱黑漆梁柱窗雕。”明制规定,“庶民所居房舍不过三间五架,不许用斗拱及彩色装饰”。直到清代,有关民居建筑装饰的制度限制才被放宽,南北各地民宅装饰有了很大发展,不但在木材上施以雕饰,而且充分运用了传统的石雕、砖雕等优秀工艺,各地各民族结合和发挥各地区的传统技艺和特点,创造了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的装饰。

在客家民居的门楼装饰中,也深刻地体现表现门第贫富贵贱观念。门楼装饰中的各种木雕、石雕绘画装饰,其目的是把装饰部位显示出来为人们观赏,也是表现门第贫富贵贱的一个重要部位,故户主都不惜花费资财,从用料、式样、题材到色彩、装饰等各方面,竭其能力而为之。有些在海外的客家华侨不惜花重金从海外运来材料,耗时多年建一客家民居。

客家民居主大门是客家礼仪、礼俗的重要场所和必经之地,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一般地说,客家礼仪活动,如敬祖、嫁娶、做寿、乔迁、回乡等都首先要进大门。而平时则无所谓大门侧门,只要方便即可。因此,大门的装饰大都尽可能用木雕、石雕装饰梁柱,图画装饰墙面。这足以说明大门的地位以及风俗特点。

2.客家民居门楼装饰与表达祈望心理的文化特征

现存的较完整的传统客家民居主要是清中期和清晚期时的建筑,典型的如粤东大埔县黄塘乡张弼士故居“光禄第”、大埔百侯的“通尔第”、黄砂乡的“进士第”、梅县松口铜琶村谢姓“荣禄第”等。这些建筑外型堂皇美观,布局严谨,多采用我国民族传统建筑工艺中最先进的“抬梁式”和“穿斗式”混合结构,且其用料讲究,多采用三合土或青砖为墙,雕梁画栋,工艺精美。清晚期,客家华侨将传统的客家房屋结构结合西洋的建筑艺术,在故乡修建了一些中西混合式民居,典型的有梅县白宫的“联芳楼”、程江乡的“万秋楼”等,其外观上吸收了西洋的艺术装饰,内部则仍然是道地的客家民居传统结构。

从现存完整的客家民居看,门楼装饰的一个明显特征,就是意匠特征。它的表现充分运用了我国传统的象征寓意和祈望的手法,将客家人的哲理、伦理等思想和审美意识结合起来。门楼装饰的象征性,通常是形声或形象来表达。如用狮、麒麟表示吉祥、瑞庆、权势,牡丹有富贵之意义,用莲花托大斗(斗与升同形),斗中置三层,意为连升三级等。这些图案花纹大多反映了客家民众的吉祥愿望,幸福追求,欣赏趣味,美学观念以及风俗习惯等。

在中国传统建筑中,门楼的楹联、匾额是极有特色的建筑装饰,也是民族精神和文化在建筑上的一种体现。这个传统随着客家人的南迁也带进了坐落在偏僻山区的民居中,并生根发展。门楼上首先是楼名。在客家民居中,几乎每一座楼都要取一个楼名。楼名大多用吉祥文字组合,讨吉利祥和的兆头如梅州梁姓人的承德楼、梅县桥溪的继善楼、大埔百侯的通尔第等。其次是楹联,很多以楼名作藏头嵌字联,作为大门的对联,进一步阐明涵义、催人奋进构成传统族训的核心。如大埔的方形石楼泰安楼泰然一室,安住层楼;怀永第:怀远于德,永享其隆维新楼:维系循良世泽,新绳教友家风;等等。客家民居内各户房门都张贴对联,可以说是有门必有对联。客家门楼的对联往往是无声的教诲,它对恪守封建伦理与家族规范持续不断地起着灌输、训诫、警策的作用,教育子孙后代如何做人、如何处世、如何奋斗、如何成才,从而形成客家民居内部独特的文化氛围,体现了客家人的价值观念与审美理想,是客家人重教思想在民居建筑中的一个很有特色的表现。

此外,客家人在新屋建成,进住之前要“出煞”是为着净宅而进行的赶鬼驱邪仪式。新迁的第一日,当日凌晨,正厅放大桌一张,桌上有白米一斗,干谷二斗,泥刀、油尺、墨斗、大红包等。厅堂正中放八仙桌数张,摆到大门前,桌上用白棉布数丈,直铺到门口,风水先生头裹红巾,身穿素衣,左手抓雄鸡,右手握七星宝剑,口中念咒,把鸡杀死,鸡血洒在白布上,直出大门,把鸡丢在大门外,泥水匠、木匠用红木棒大力打布,齐出大门,随即鸣炮、打锣鼓,大闹助威送出大门。“出煞”完毕后,早上吉时进新屋,进屋时,请本族有名望有多子多孙的老人夫妇“开大门”,男左女右,站于大门,等待外面祭门神完毕,由老夫妇开门,开门时,说吉利话:“左开门,财丁来”“右开门,富贵来”。合说:“财丁富贵一齐来”。主家即掌灯入门,家具随进。此俗,如今的客家乡村依然流行着。新迁时,大门的装点最隆重,一般要贴乔迁对联,在大门上方还要挂大块红布,以镇凶避邪。

3.客家民居门楼装饰的审美情趣

客家民居门楼装饰的目的,首先是为了使门楼建筑物美观悦目,并不是随意使用装饰就能表达出来的。因而也是客家民居外观装饰最重点部位,无论在装饰题材,用料工艺、色彩,甚至尺度处理上都是最突出和隆重的。客家民居门楼外观属比较庄重朴实的屋檐式。较富裕的住家常对大门两侧墙面进行装饰,墙裙、墙基、门楣用麻石雕饰。檐下梁枋用木雕,木雕装饰结合实用功能在建筑构件上进行装饰,增加了建筑的精巧与美观,大门上方的梁柱木雕通常采用通雕或空雕法,外观表现简朴粗犷,适合于远视。门屏等雕饰则用浅浮雕、工艺精致,适合于近观。门楼装饰中的收口部位,通常进行雕饰处理,既藏拙又美观。如大门梁架的桃尖粮头,有的地方称为楚尾或倒吊莲花。

因为客家民居很少大面积使用鲜艳耀眼的色彩,而多以白、灰或以材料原色为主,因而在门楼装饰的色彩处理上,常以较为鲜艳的色彩进行重点装饰。如红、黑、金、

总之,客家门楼在客家建筑中是如此之重要,甚至已经成为决定客家民居的最基本因素,它寄托着客家人对未来的憧憬,也成为他们对未来的信心之源。比如,全家人的生活似乎都受到门楼朝向的指引。因此,当客家人建新房时,总爱去找风水先生,寻求的最佳朝向。当觉得家里人不太顺畅时也往往会归咎于门楼朝向。直到今天,客家农村地区,甚至在非常现代化的城市中间的高级公寓中都常常可以看到经过特别“纠偏”的门户朝向。客家门楼特殊的建筑过程、客家门楼的特殊组成及其上面的一些装饰都有着特殊的文化内涵,如,门外的狮子具有特殊的镇邪作用,门上的一些绘画亦有着同样的意义。显然,客家门楼浓缩了客家文化特色,深刻地反映了客家人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或许,所有这些皆可称之为客家人的“门楼心态”,在客家人的生活中占据着相当重要的地位。

参考文献:

[1]黄汉民.客家土楼民居[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

[2]房学嘉.客家源流探奥[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3]丘权政.客家的源流与文化研究[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1999.

[4]房学嘉等.客家文化导论[M].广州:花城出版社,2002.

艺术文化研究范文第3篇

关键词:拴马桩,石狮,民间艺术,文化内涵

一、分布与起源

拴马桩主要分布在我国北方的陕西、甘肃,以及河南、河北、内蒙古等地,而其中最具民间艺术特色和丰富文化内涵的应属陕西省渭北高原的拴马桩,这是我国拥有拴马桩数量最为丰富的地区。

距今约五六千年前,半坡人开始在陕西地区从事种植活动,相传农耕始祖后稷在这里教授人们种植农作物,西周末年,农业生产技术不断向外传播。农耕文明的发展使骡、马等大型家畜不仅成为了重要的生产工具,也成了经济财富与社会地位的象征,这为拴马桩的出现和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拴马桩最初的作用仅是拴马,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它被赋予了新的功能和内涵。明清时期,石刻的拴马桩已非常普遍,主要分布于农村,设置在大户人家的宅院门前,成为中国民居建筑的构成部分,即具有装饰效果,又展现了主人家的财富和社会地位,成为了石雕艺术在陕西地区的一个独特表现形式。所以拴马桩不仅具有实用性,同时兼具了精神与文化的双重价值,蕴涵着祈求福祉安康、避害趋吉的愿望,是农耕文明中与个人命运、家族兴衰息息相关的象征物。

二、拴马桩的结构特征

拴马桩通体由四部分组成:桩首、桩颈、桩身及桩座。桩首是进行雕刻装饰的主要部位,也是最具特色引人眼球的部分,雕刻内容常见狮、猴、人、人与兽等。桩颈连接桩首与桩身,多为圆柱形或四方形,并以浅浮雕手法雕刻花鸟走兽图案或几何图纹。桩座深深的埋于地下,起固定作用,同时又有装饰美化的效果。

三、桩首石雕造型分析

拴马桩作为一种民间艺术品,其艺术与文化价值主要浓缩于桩首的石雕中,涉及的雕刻内容丰富多彩,造型千姿百态,形象生动逼真。造型常见人物与动物,其中动物以狮、猴居多,狮子威武雄壮而富有震慑力,猴子生动活泼而充满灵性,这两种动物相映成趣,产生鲜明的对比。人物造型中以“人骑兽”数量最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配以狮、马、蟾蛛、麒麟、大象等,成为拴马桩石雕的又一典型主题。

拴马桩桩首石雕是一个巨大的艺术宝库,在数量上以“狮子”为冠,所以通过“狮子”和“人驭狮”这两个题材为例分析拴马桩石雕的艺术价值及文化内涵。

3.1“狮”的形象

据统计,渭北拴马石雕造像有七成为狮子,反映了“狮”在我国传统文化和民俗观念中的重要地位。狮子在各个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造型法则,但都蕴含着镇宅祈福、驱恶辟邪的吉祥意义。拴马桩的石雕狮子作为陕西民间艺术的独特符号,也继承并发扬这一文化传统。

3.1.1“狮”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狮子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常见符号,被予以吉祥、神武的象征意。石狮雕刻最早出现于东汉,其风格古拙质朴、神秘威严,被置于帝王的陵寝前,以起到镇墓的作用。南北朝时期佛教东传,狮子图案随佛教一起传入我国,是佛教文化中常见的护法神兽。宋朝时,狮子不再只限于皇室专用,更多的达官显贵也以狮子来装饰宅邸或陵墓,使狮子的形象得以广泛传播。明清时期,狮子的形象具有了更强烈的装饰性,造型威严又不失亲切感,逐步从皇宫官邸走入寻常百姓家。在镇宅避恶的同时,狮子成为了吉祥喜庆的祥瑞之兽,在民间出现了大量以狮子为主题的艺术作品。拴马桩的狮子雕像,受士文化及民间心理的影响,避邪、纳祥是雕狮子的初衷,表达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望,渐渐成为我国民间艺术中不可或缺的象征符号。

3.1.2“狮”在渭北拴马桩石刻中的形态特征和意蕴

民间艺术尤其是民间石雕艺术,刻画最为广泛的形象要数石狮,在拴马桩桩首造像中,绝大多数作品也以狮子为主题。因文化和地域差异,石狮的雕刻在形体特征及表现技法上出现了南北两派之分,渭北地区的拴马桩桩首石雕是北派石狮非常具有代表性的民间艺术作品。北狮的躯体与四肢强健有力,威武雄壮,严肃而且具有威慑力,雕刻手法干练,风格粗犷大气。

比起明清时期官样文化中的石狮造像,渭北拴马桩上的石狮体现着别具一格的气质与形象。从整体形象上看,拴马桩的石狮一般身形较小,其做法也不受传统官方制式的约束,创作方法非常自由灵活,有精雕细琢的华美之作,有以体块动势取胜的写意之作,也有随心而为的率真之作,这些作品无不充满了浓浓的地域特色和生活情趣。从石狮的细部雕刻来看,具备着明清时期北狮常见的装饰元素,这些狮子多有缨络项圈带于颈间,其上坠饰圆铃,足下踩石球或幼狮,毛发常见圆形或扇形。

渭北拴马桩桩首的石狮造型作为陕西渭北特有的“狮”文化代表,其造型突破常规,质朴率真,装饰性强,具有显著的地域特色,延续着祈福辟邪的传统文化习俗。雕刻这些石狮的多为民间艺人,发自内心的虔诚和饱满的想象力是使这些民间艺术作品流传至今并充满生命力的根源,这些石雕狮子中寄托着底层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殷切希望与期盼。

3.2“人与狮”

人物与动物组合是渭北拴马桩石雕的另一重要题材。在这类雕像中,大多数为人驭狮形象,主要有踞坐、骑坐两种姿式。人驭马、骑象、驭麒麟形象只占少数。

拴马桩中人物驭狮所表达出的内容是最为丰富的,既有对动物的表现,又有对当时人物的记录与刻画。民间艺人们通过对生活敏锐的观察了解、丰富的艺术想象力和纯熟的表现技法,创造出了大量栩栩如生、各具特色的人物形象。这些石雕中常见的人物有孩童、战士、乐手、猎人等,千变万化的体态特征和生动的神态表情展现了人物不同的身份性格。同时还出现了大量以少数民族或西域人物为原型的艺术形象,都被创作者聚焦于面容、服饰等特征表现的精准传神。

人物与动物的组合石雕作品,传递着人们更多的社会理想。这些人物或骑于狮子背部,或将狮子驾驭玩耍,工匠们有意将威猛的狮子在这类组合中的体积缩小,同时增大头部面积并使头部强烈的扭转,产生夸张的视觉美感。这样的处理使人物更显突出,在驯服了凶猛的狮子后流露出强烈自豪感。石雕人物所表现出的特征同时也反应着创作者对艺术作品的掌控与自信。

四、结语:

拴马桩的雕刻艺术传达给了我们极其丰富的信息,这种起源于农家乡村的实用物品,由民间艺人制作完成,每一个拴马桩上都散发着浓浓的乡土气息和纯朴豪放的风土民情。随着时代的发展,拴马桩的实用价值被渐渐淡化,成北方民居建筑的有机组成部分,同时具备了炫耀财力、装饰建筑、辟邪祈福的作用,随之而来的是被赋予了更深层次的精神文化内涵。

匠人们通过自己娴熟的技艺、虔诚的情怀,在石头上塑造出一个生动而充满活力的民俗世界。所以说,拴马桩的石雕艺术无一处不透露着民间艺人纯真质朴的审美情趣,在中国民间艺术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正是这些善良淳朴的劳动人民创造出来的充满智慧与想象力的艺术作品,才最具生命力和感染力。(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 柯文辉《石上逍遥――拴马桩的雕刻艺术》[M]上海市:上海书画出版社,2008.

艺术文化研究范文第4篇

一、扬美古镇民居的建筑形象特点

扬美古镇普遍以人们喜闻乐见的传说、历史典故以及花草鸟兽为题材,在各个建筑物上运用雕刻、叠砌、壁画等民间工艺手法进行装饰。斗拱梁架等处重点雕饰,在梁与柱交接处安置镂雕雀替等十分普遍,也有将整条横梁向下一面雕上组图的。正堂的神楼,描绘人物山水画,厅堂最少不了的是悬挂着画轴、楹联、诗文、格言之类,以兆荣华富贵和劝告诚谕家人等,散发着浓郁的传统文化气息。

1.屋顶文化滴水以花草图案和龙凤纹为主扬美古镇的房屋为硬山搁檩式建筑,材料是采用青砖直接在地上砌筑成墙,墙体结构紧密,檩条直接架设在山墙上,具有浑厚、稳定和规范化的风格特征。扬美民居为双面人字顶的屋面,屋顶、脊身、脊尾、瓦当等以深色为主。脊饰在镇宅避邪这方面的用意是无需说的,正脊饰花鸟、卷草,脊端头饰瑞兽、几何曲线回纹,檐口饰精美雕饰,常见的瓦当类似曲凹的三角形,以花草图案和龙凤纹为主要内容。民居的屋顶脊身、脊尾以生铁铸雏形,外包砂土塑成形,可以防雨淋不怕晒。檐口和挑手是房屋的显眼之处,理所当然成为人们刻意装饰的部位,并且往往显示出房屋主人文化修养以及社会地位的高低。前檐设木挑手承檩,使下面形成可避雨的檐廊,外檐常饰以木雕、彩绘。扬美的明代古屋屋檐悬挂着木雕花带,檐口设置细长形挡板,板面上有序地雕刻精细浮雕,多为花草、云气或水波纹,并施以彩绘。清代民居屋檐形状各异,有弯弓形、双层隔热形,还有用青砖角叠成各种花纹形的。工匠们在挑手两面雕刻各种精美的花叶、祥云或曲折回环形图案;主挑之下有托挑,其托手多刻成重莲形,也有瓜柱形,挑臂则呈弯曲状,使挑手组合粗中有细,富于变化。黄氏庄园是古镇上很有代表性的一座清代建筑,砖瓦结构,在檐口下叠涩出檐,前、后立木质檐柱,檐口下及屋顶下的墙楣上绘民间风俗彩画,作为墙面和屋面的过渡部分,墙楣绘画呈条带状,高度约30~60厘米,形成“裙带”:或岁寒三友,或兰花、牡丹。雀替用于檐廊柱与连系木的接头处,端头大,肚部曲线小,在起到稳定柱梁保持垂直的作用外,还增强了木梁的荷载力,是极富特色的建筑构件,庄园以优质木材把雀替透雕成各种回曲、枝叶、云朵等图案,并施以色彩,古朴典雅。

2.墙壁与柱础的符号与文饰象征金钱图案的漏窗墙扬美民居大量使用青砖砌墙体,屋顶与墙面的交接处多用砖雕、灰塑进行装饰,或阴雕,或浮雕花卉,在山墙上两边用石灰堆塑出卷草纹“草尾”。扬美古镇清民居山墙造型以人字墙为主,亦建有马头墙,亦称之“封火墙”。这本是皖南民居的外部形象的主要特征,古镇这里亦有,证实了历史上发达地区与边塞文化的交流、借鉴与影响。在墙体上使用透空的效果,称为漏明墙。扬美的五叠堂酒店,在建筑外墙和合院内部运用漏明墙形成空透效果,既可减轻自重,也能突破大面积墙面的单调感觉,还起到通风采光的作用。室内山墙上部的墙楣上用粉彩描绘工笔壁画,有的只用黑、白二色。柱础石起防腐、防虫以及承受负荷的作用,扬美多雨,木柱下都要垫以石础。从立面看柱础造型,有鼓形、瓶形、莲花形和须弥座形等。这些造型变化丰富并组合运用,有的从大自然的花卉瓜果汲取灵感,有的为正方形、圆形、多边形等各种几何造型,柱础又有多层。青石质柱础,呈多边形的柱础每面刻浮雕图案,有的柱础雕饰暗藏八仙。柱础上的雕饰以阳镌篆字福禄寿喜四字为最多见,其次为龙凤、麒麟等。

3.门窗的文化(1)门的装饰艺术格扇门的精美木雕中国文化深受儒家思想影响,是很讲究“面子”的,他们笃信风水,力尽纳福避邪之用心。扬美普通民居的大门,门楣上镶设两个圆形的门簪,门簪是连接门框的木构件,具有结构作用,门簪上刻吉祥文字、乾坤或太极卦符;石门坎两边的方形枕石正面凿刻吉祥图案,既寓意招财进宝、避邪禳灾的功利意识,又起着装饰门庭的作用。中等之家还设有门匾,匾额由门簪承托着,呈长方形和花瓣形,面上遍刻花纹图案和吉祥文字。门户以石料修筑台基,宅院多为二或三进,门前青石踏步,门的附设构件门坎和门枕石,有的是细料石凿成,有多种不同式样的石刻浮雕。能在门簪、门额柱上挂上“进士”、“举人”的匾额是荣耀之致。扬美的举人屋建于清朝,大正门上面悬挂着醒目的“举人”匾,匾上面镶有80×50厘米的木制大喜字,第一进的中堂上书有1.2米正方的大“寿”字,第二进门上镶有个木制的“吉”字,正厅设神楼,摆放祖宗牌位。举人屋檐下绘有花草鸟兽图案,屋脊两头各塑一条龙,外墙金字顶雕刻有一串花朵,薄薄的花瓣,完好无损。慕义门的主人孙氏是扬美的富商,是随狄青南下平蛮时在此定居的。慕义门属砖木结构,外观极似一座城墙或城堡,洞并非长方形,而是略带拱形,门板用长木条拼成波浪状。“慕义门”三个隶书字体大字镶在门头。整个门呈岭南风格整座慕义门的门窗,刻有各种花纹图案,以花鸟居多,其他次之。门的数量根据室内的大小设置,格扇由格心与裙板组成。格心花纹样式很多,用棂子构成方格、条框等。镂空雕花格扇门完全成为一组画屏,花鸟树石跃于门上。门的格心是整块板精心雕刻的通雕装饰,雕刻了图案造型中最为常见的镂空的“麒麟送子”、“喜上眉梢”图像和“富有日新”等文字,裙板上有植物雕刻。(2)窗饰艺术窗户既要考虑通风、采光和安全防护三方面要素,又要考虑造型的美感和结构的合理。扬美普通民居的窗户造型格式常见的有直棂式和横竖棂子;富贵之家则用菱花、漏花等形式,庭院围墙上多用漏窗来装饰墙面,即窗洞内有流花图案的窗,花纹图案多用瓦片、青砖、木竹等制作。除木质窗外,漏花窗常用陶瓷、石雕,也有用砖雕的。直棂窗采用粗壮挺直的方形或圆形木料构成,具有稳固、安全的功能。五叠堂是清朝时期古镇上的茶楼,工匠们巧妙地将柱形棂子加工镂刻成连续的形状,使粗拙呆板的棂子有了线条弯曲变化。横竖棂子是在直棂式的基础上,在棂间有规律地嵌入粗短的棂子,构成同心方菱形图案,既增强了窗棂整体的稳固性,又增添了窗式的艺术美感。黄氏庄园中大量运用漏花窗以丰富空间层次,分隔和组织建筑庭院空间,有利于调节空气、气温和光线。在墙上开漏窗,用石、砖、灰浆等材料雕砌纹样,以利于视线穿越,把室外景色分割成美丽的画面,同时又把室外景色引入室内。

二、扬美古镇民居的艺术表现形式

扬美民居的装饰形式主要采用雕刻、雕塑、绘画等方法。人们在梁架、柱子等结构构件上,都做了木雕、石雕装饰,或画上各种图案,在一些大面积的承重砖墙上,有的还砌有砖雕,丰富了墙面,从而避免了单调之感。在室外常用的有:砖雕、石雕、灰塑等,在室内则有木雕、绘画等,用写实和变形的手法综合运用,使它们在同一空间里面,相得益彰。中国人对建筑的色彩装饰方面,北方的浓妆艳抹和南方的清新淡雅是截然不同的。北方干燥寒冷,自然环境色彩单调,所以北方人喜爱强烈的色彩;而南方炎热多雨,因而扬美民居建筑本身和它的建筑装饰色彩都很淡雅,如雀替以木材原色和纹理作为装饰,建筑墙上所绘的图案甚至有的为黑白两色,大多反映出建筑本身固有的颜色,如屋顶用蓝色的瓦,墙多用青砖,木材也显示出自身的颜色和木纹。即使比较考究的民居,也只做木材的油漆,住宅木构门窗如果上漆,多为暗红色漆。在建筑材料上,扬美古镇民居屋顶多为蓝、灰瓦,墙用青砖,地面是青砖或青石板,台基多用白磨石和青石。在扬美古镇民居的一些砖石结构建筑中,出挑部分采用木质材料,既轻盈美观又与砖石的材料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扬美民居建筑往往实用与装饰相结合,构件承重、围护等作用的同时也进行适当的装饰,在扬美民居中有的是在雕饰上比较侧重,有的在材质上有所见长,有的则是以绘画装饰取胜。建筑装饰反映文化内容,在有限的篇幅里表达一定的思想内涵,应用象征比拟是比较好的手法。扬美民居中许多雕刻看起来是艺术装饰,但其本意是出于功利、教育,如桃园三结义、将相和、二十四孝等。在民居装饰应用中利用谐音来表达思想,如用莲、鱼表示连年有余;蝙蝠、梅花鹿表示福、禄。这种方法称为“谐音的比拟”,这是伴随中国语言文字而产生的一种特有现象。鱼和“余”的谐音,含有多余、多财、多福之意;鱼的繁殖能力很强,在建筑装饰里出现鱼产子就能起到儿孙满堂的象征作用;传说中鱼经过修炼能跃过龙门而成为神兽,它比拟着凡人如能升入朝门则功成名就,福禄俱得,所以扬美民居的雕刻常见有鲤鱼跳龙门的题材。

三、古镇建筑风格形成的原因分析

南迁扬美的汉族先民建造民居时,按照中原传统的硬山搁檩式民居形式建造住宅,同时建筑形式吸收了当地干栏式建筑中的一些合理因素,是二者的合理取舍和有机结合。根据南方炎热多雨、潮湿的气候特点,将房屋建在坡地上,近水而不受水浸,并且将住宅空间加宽抬高,扩大居室空间,前后檐墙上部留空而不密封;厢房前后开设棂窗,使空气对流。同时设置挑手支撑檐檩,使屋檐向外延伸,防止雨水对檐墙的侵蚀,形成宽大的檐廊,以及在左右厢房架铺檩铺板成阁楼,用以储藏粮食。“硬山搁檩地居式”民居形成了既保留中原汉式建筑的基本形式,又吸收当地壮族干栏式建筑具有南方特点的一种新的民居建筑类型。扬美古镇是壮族及其它少数民族包围中的一个汉族古镇,有宗教文化、百越文化和广东文化的交融。有佛教和道教的信奉者,尊孔崇儒成为时尚。传统的伦理观念,如忠孝、礼让、宽恕、仁义等在民居装饰艺术中体现了出来。岭南文化风格独特,不仅考虑到了地方民俗风情气候,更融合了儒家道家甚至佛家的不少禅学理论。扬美古镇建筑风格深受广东岭南文化的影响,吸取了岭南的传统特点。屋脊的呧吻造型,翘起的脊尾,屋檐封板上的浮雕,挑手上的莲花、瑞兽,门簪上的八卦、太极等图形,柱础的花篮、宝瓶、腰鼓造型以及柱础上十二生肖、勾连回纹等,这些无不是岭南文化的产物,同时也不乏对其他民族文化的再创造和组合。

四、结语

艺术文化研究范文第5篇

关键词 文化艺术品 证券化 风险监管

中图分类号:D922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腾飞带来中国文化的复兴。近年来,政府越来越重视文化产业的发展。艺术品市场是文化市场核心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三大投资市场之一,文化艺术品的证券化将会使只是“少数人的游戏”艺术品投资变成艺术品大众化投资。交易方式也将从以直接买卖为主的方式变成,完全无纸化的网上交易模式,投资人通过互联网就可以实现开户功能,通过下载相关的客户端就实现投资交易功能。强大的电子交易系统和网站系统,使交易结果更加真实、公平、科学,提供的信息更加及时、有效,从而让投资人的交易变得更加方便、简单。

近年来,文化艺术品交易金融创新在我国逐步探索和发展,文化艺术品证券化交易诞生。文化艺术品证券化主要是指以对文化艺术品实物严格的鉴定、评估、托管和保险等程序为前提,发行并上市交易拆分化的、非实物的艺术品份额合约。最典型的就是天津文化艺术品交易所推出的文化艺术品份额网上申购和交易。文化艺术品份额合约挂牌交易后,投资人通过持有份额合约分享文化艺术品价值变化带来的收益。

文化艺术品证券化不仅给收藏投资降低了门槛,彻底克服了以前收藏投资的诸多弊端,也降低了股票市场、房地产市场的高风险压力。更重要的是,较好地保护和激励文化艺术工作者的权益和热情,推动鉴定、评估、保管、保险和银行等相关领域的深层次发展,拉动了行业需求,扩大就业,使文化产业逐渐成为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力量,促进中国的“文艺复兴”。同时,为中国艺术品市场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也为建立中国艺术品市场投资的退出机制打下了基础,从而进一步推动了中国艺术品市场的流动性,使艺术资源的投资价值得到更进一步的提升。

然而,我国艺术品交易总体处于起步阶段,规模小,容易控,艺术品证券化目前还存在很多问题。比如:交易规则频频修改,短短几个月内经历了交易由“T+0”改变为“T+1”,这将严重损害了公共投资者的利益。可见,这种交易隐含着巨大的风险,文化艺术品份额金融创新交易制度和监管准备不充分。这意味着文化艺术品证券化过程中的风险评估以及如何监管等系列活动还没有走上正式、规范的轨道。因此,为使我国艺术品市场健康发展,必须分析文化艺术品证券化过程中的风险及制定相应的监管制度。本文的研究将会为交易机制的规范设计、文化艺术品投资风险及监管的协调提供重要的参考价值,也将对文化艺术品交易所及艺术品市场提供借鉴与理论指导。

二、文化艺术品证券化风险分析

艺术品交易市场证券化后,也会像资本市场一样有波动。同时,艺术品证券化交易机制和法律关系复杂,具有较强的外部性。在我国艺术品市场健康发展所必须的监管机制等机制尚不健全的情况下,艺术品证券化交易具有相当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蕴含较大风险,具体的风险分析如下:

(一)艺术品份额发售的定价机制还不完善,存在价值确立风险。

艺术品是一种特殊商品,艺术品特殊的价值规律使得艺术品价值评估本身就比较困难, 而中国当代艺术市场又缺乏对艺术品评估的共识,三重评判标准相互交叉, 拍卖市场又赝品充斥,拍卖价格与交易价格不统一等情况加重了艺术品评价的困难。艺术品之间的价格缺乏可比性,其价格通常由买卖双方依据个人的评估与判断共同决定。艺术品份额的定价过程中,既没有一个公认的标准体系,也没有一个公认的、权威的鉴定与评估机构,难以对艺术品的价值做出公允的估值。诸多不正常因素使得艺术品的估价有虚高的成分,这些因素造成了艺术品的发行价格有可能偏离艺术品的实际价值, 使艺术品证券化存有前提隐患: 即任何权利的交换都必须以权利被识别和确认为前提,但艺术品证券化操作不慎就会使得艺术品如同传统证券市场的空壳公司,严重损害投资者的利益和市场经济秩序。在实体上,艺术品是体积虽小但价值较大的物,与大宗固定资产相比,在保管过程当中极易发生价值贬损或者意外灭失,而这是传统证券基本不会面临的风险

(二)法规法律的依据尚不足,隐藏法律风险。

目前,我国尚未出台与艺术品权利份额发行、交易相关的法律法规,也没有出台专门针对艺术品份额发行、交易的管理办法,艺术品份额的公开发售和交易活动的法律法规依据不足。主要体现在我国各地文交所都把《物权法》相应的条例作为艺术品份额化交易的主要法律依据。然而,艺术品本身除了拥有财产权之外,还具有署名权、修改权、发表权等权利。艺术品份额化实际上只是将艺术品的财产权进行了份额化,财产权之外的人身权利显然不能进行份额化分割。目前的做法对艺术品所属的人身权利问题并无说明和交代,艺术品份额交易是否涉及财产权之外人身属性权利交易的问题等等,都需要进一步探讨。

(三)公开发售机制尚不健全,存在着信用风险。

文化交艺术品交易所是艺术品证券交易的平台,与传统证券市场相比,艺术品持有人通过转让艺术品证券获得资金后便与交易市场分离,其没有证券法上的信息持续公开义务,无需公开募集资金的用途和去向,较之传统的交易所,文交所在交易过程中扮演的角色更为重要。然而现实当中,文交所却存在着许多规制不明确的地方。

首先, 文交所的注册资本没有明确要求,艺术品份额发售和交易中,与艺术品份额发行、上市相关的事项均由文交所负责,交易所不但决定艺术品份额能否发行和上市,甚至还决定份额发行上市工作由哪家发行商完成。这种做法不仅有悖于市场的公平、公开、公正原则,有损于市场的公信力,也难以抑制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问题。如天津文交所的股东就是自然人和法人的组合,实缴资本并不高,其责任能力也就有限。

其次, 文交所往往承担着多重职能,如审核上市管理交易委托遴选商和艺术品保管机构等,但其义务承担状况却不明确。这和传统证券市场的公平、公正、公开精神相背, 文交所的权力过大,交易市场公信力受质疑,容易滋生寻租现象。

(四)交易机制尚有缺陷,存在交易风险。

艺术品份额的投资回报缺乏稳定的基础。相对于股票而言,艺术品自身并不产生现金流,相反每年必须支付一定的养护、保险费用。艺术品展览虽然可以获取一些收入,但成批展出的收入很难在每个艺术品之间进行合理分配。另外,艺术品实物无法按照份额交割,投资者不可能实现从持有份额中分享对艺术品的欣赏、收藏。艺术品份额化的投资回报更多地只能寄希望于交易价格的不断升高,低买高卖,获取价差就成为获利的主要模式,价格起伏越大、交易越频繁,越便于短期获利。这种机制下,非理可能将份额价格推高数倍,导致价格失真,狂热之后出现暴跌,在市场中产生连锁反应,最终使投资者损失惨重,成为受害者。文交所上市的艺术品份额,总份额相对较小,但依然容易被人为操纵,出现市场的剧烈波动,甚至被非法资金炒作,从事短线交易、操纵市场和洗钱等不法活动,聚集市场风险。

(五)监管各自为政,容易形成社会风险。

目前,我国艺术品交易场所的设立和交易管理等处于无法可依的混乱状态,各地情况多种多样。除少数地方由省、市级人民政府批准设立并授权相关部门监管外,其它的不是由地方政府金融办审批设立并负责监管,就是由文化主管部门审批设立并负责监管。除此以外,监管缺失的另一表现是监管依据。尽管,文交所也实行自律监管,但并不能替代行政监管。同时,艺术品份额的发售审核、定价、交易、监督以及与此相关的评估、保管等均由文交所负责完成,各环节之间缺乏必要的制约和监督,不利于防范道德风险,甚至为合谋、操纵市场留下空间。更重要的是,系统性和流动性风险也不容忽视。

三、完善文化艺术品证券化过程中的风险监管对策及建议

为使如何监管等系列活动走上正式、规范的轨道以及我国艺术品市场健康发展,需在风险分析的基础上,制定相应的风险监管对策。具体的策略如下。

首先,完善文化艺术品的价值评估制度。目前,文化艺术品交易所通用的价值评估程序和规则尚未建立,这将使文化艺术品市场容易陷入混乱的场景,也会危害交易的安全。尽管文化艺术品交易所做着推介销售艺术品的宣传,但价格通常由买卖双方依据个人的评估与判断共同决定,对欠缺相关知识的投资人不利。为了规范文化艺术品交易所的行为,应该建立客观中立的第三方鉴定和评估机制,鉴定和评估机构既可以由交易的当事人自己选择,也可以由交易当事人委托文化艺术品交易所选择确定。与此同时,要建立鉴定和评估人员机构的责任制度,区分人为风险和正常的市场交易风险,只有正常的市场交易风险可以由投资者承担。

其次,建立与完善文化艺术品份额化的交易机制。文化艺术品份额的交易不同于传统物权交易,是一种证券化的权利交易,要针对此建立交易规则。艺术品证券和传统证券投资收益来源、投资收益周期的不同,导致短期交易对艺术品证券交易的损失比传统证券大得多。因此,在权衡限制泡沫和艺术品证券自由交易二者的利益之后,必须着重对短期交易进行限制。在交易模式上,对当前交易模式应修正, 并对持有艺术品证券达特定比例的投资者进行交易时间和数量的限制,这样也有利于解决一级市场的疯抢问题,促进艺术品发行价格趋于合理。同时也应该禁止关联人员购买艺术品证券,比如评估机构,从证券市场的运行现实来看,证券发行之际由于信息不对称等多重因素, 价格往往容易上涨, 在一定时期后市场才会趋于理性,使价格回归相对稳定。

最后,建立艺术品证券交易的信息公开制度。艺术品相关信息公开的义务主体包括转让方即艺术品持有人和发行人,艺术品信托机构, 以及艺术品交易的平台即文交所其中转让方应当公开的信息包括: 艺术品的基本情况、可能影响艺术品评估和交易的重要信息如艺术品的来源和交易历史、 艺术品权威评鉴机构的评估意见、关联人员的相关信息等;艺术品信托机构应当公开的信息,包括艺术品保管的花费项目和费用、艺术品的经营情况等;文交所需要公开的信息包括: 艺术品、艺术品发行商、投资人、艺术品的保管和经营情况,艺术品交易的相关信息。

四、小结

总之,社会化、大众化、资本化是中国艺术品市场一个大的发展方向,而文化艺术资产的证券化是这一发展趋向的一个重要通道。从今后一段时间来看,中国艺术品资本市场是推动中国艺术品市场发展与转型的重要力量,而艺术品及其市场资源的资产化是中国艺术品市场发展的核心。要推动中国艺术品市场走向有序与规范发展,就需要不断完善风险评估机制、监管机制等机制,这才有利于推动中国艺术品市场的价值建构,有利于我国艺术品市场健康发展。

注:2011年广西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资助项目“文化艺术品证券化风险与监管研究” (项目编号:GXU11T32635)

(作者:广西大学商学院会计学)

参考文献:

[1]李政辉,郑勋勋.艺术品证券化的法律分析——以风险防范为切入点. 广州大学学报,20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