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培养青少年文学素养

培养青少年文学素养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培养青少年文学素养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培养青少年文学素养

培养青少年文学素养范文第1篇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British and American Literature Reformation

for English Majors in Guizhou Province

WANG Jing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Guizhou College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Guiyang, Guizhou 550004)

AbstractBritish and American Literature is a core course for English majors. However, the course faces many problems in Guizhou Province due to its economy, location and minority population. This paper comes to discuss the reform of literary teaching for English-majored undergraduates in Guizhou. Offering literary optional course would be a supplement and a preparation for this compulsory course.

Key wordsBritish and American Literature, teaching reform,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Guizhou Province, literary optional courset

1 英美文学课现状

我国高等院校英语专业教学中,英美文学选读是一门介绍英美文学史,文学作品和文学理论的核心课程,“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阅读、欣赏、理解英语文学原著的能力,掌握文学批评的基本知识和方法。通过阅读和分析英美文学作品,增强学生对西方文学及文化的了解。”因此,它对语言学习者的语言能力,文学修养和人文素质起到积极的提升作用。然而,近年来英语专业的市场化和严峻的就业形势将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向了商务英语,经贸英语等实用性较强的课程上。加之文学课程学习时间长,不能立竿见影,因而它被实用主义风气和急功近利思想推到了英语专业教学的边缘。此外,传统的单向教学模式,即教师在短时间的课堂教学中向学生进行知识的单向传输和“填”入。“上课记笔记,下课对笔记,考试背笔记,考完全忘记”(王学文,2002)成为学生对文学课最深的印象。教师讲,学生听的授课模式,枯燥乏味,难以激发学生兴趣。英美文学课的改革要求迫在眉睫。

2 贵州省高校英语专业学生英语水平状况

贵州省处于我国西南边陲,交通不便,信息闭塞,文化和经济发展相对落后。这些使贵州的英语教育远远落后于东部及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我省学生的英语水平与其它省份相比较低,导致这一状况主要有三个原因:

(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教育规模及水平都受到限制,教育观念也不够先进。如英语书籍的购买、放音设备、多媒体教室备置等都不能满足语言教学的基本需求。教学硬件设施的缺乏使学生很少有机会接触到纯正的英语语音语调,听说的能力得不到有效培养。

(2)贵州是少数民族地区,共有49个民族,全省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37.9%。少数民族特殊的语言文化背景使其思想保守,排斥异质文化,不重视英语学习,这些使他们对英语产生了盲目排斥和厌学心理。另外,少数民族学生在学习英语时母语、汉语和英语,三语间相互干扰,增加了学生英语理解的难度。因而,少数民族学生自认不如汉族学生,自暴自弃,学好英语的愿望和动机不高。

以贵州民族学院为例,少数民族学生占在校生人数的60%左右。他们绝大多数生活在贵州边远山区,中学阶段就没有打好基础,进入大学后跟不上教学进度,又面临四、六级考试的压力。因此,他们会产生强烈的焦虑心理,进而影响其它科目的学习。

(3)近年高校降低录取分数线扩大招生数量,导致生源质量下降。报考英语专业的考生,其英语高考分数已不完全是录取与否的唯一标准。有的学生甚至是从其它专业调剂到英语专业的。其总体英语语言基础不高,文学功底差,学习意愿和兴趣不强。

3英美文学课的优化方案

针对贵州省大学生英语基础较差,少数民族学生较多等诸多问题,应改进目前的教学模式和方法,选择适合民族地区及偏远山区的教材,增加英语文学原著的藏书量以及增配多媒体教室等。在外语教学实践中,文学课教学改革势在必行,而且这种改革还须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和与时俱进。正如Brandes和 Ginnis 所指出:“要在学习中获得有意义的,有相关性的东西,一是靠教什么,二是靠怎么教”(Brandes,1986:12)。

3.1 开设选修课,调整开课时间

在2005年5月颁布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规定英美文学课是英语专业学生的必修课,学时应在280学时左右,历时2学年。然而,在贵州省的各高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中,作为高级课程的英美文学课通常只在大三上学期和下学期开设,课时量在80至140学时之间,远远低于《大纲》要求。因此,增加课时数是必要的,但大三或大四阶段课时数的简单积累并不能完全改变现状。王守仁曾呼吁应该改革《英美文学选读》课“文学史+选读”的教学模式。然而,贵州省大部分高校开设的文学课情况更糟:文学史的传授占课堂时间的80%以上,很少或没有时间讨论作品和分析文本,教师也极少安排课后研读作品。既然贵州大学生英、汉语言功底差,很少真正地阅读文学作品,那就更应让他们尽早接触英美文学作品、了解异国文化、扩大词汇量,丰富语言表达,为高年级阶段更好地系统地学习理论知识、培养文本分析能力,欣赏经典作品打好基础。因而笔者建议大一上学期就开设“英美文学专题作品赏”之类的选修课作为《英美文学选读》课的补充。作品类别应从简单的“儿童文学”到“青少年文学”,进而过渡到难度较大的“浪漫主义文学”、“圣经文学”、“诗歌”等专题。这种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方式有助于学生在英语技能不断增强的过程中培养起信心和继续探索的兴趣。

3.2 优化选材

如何选材,直接关系到学生对作品的反应程度。作品内容应与学生自身经历有一定的联系。学生可在作品中找到情感共鸣,以自己的经历来审视作品。若学生从大一开始就接触深奥难懂的古典文学等,被学生们形容为“恐龙时代的英语作品”,他们对英美文学的兴趣就会消减,甚至变为排斥和恐惧。因而,选修课的作品应选现当代的儿童文学、青少年文学作品为起步,尽量避免因时代和文化差异加大理解难度。青少年文学作品与大学生的年龄、经历、爱好、理解力相近,主题贴近生活,缩小了作品与学生的距离,减少学生阅读时的受挫感。再者,青少年文学作品的语言及用词较成年人文学简单,难易程度适合贵州大学生的英语水平,有助于培养起学生的阅读习惯及真正独立理解作品,进而用英语书写,口头阐述观点和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学生的词汇量经过大量阅读文学作品得到扩大,理解力得到提高,并建立起一定的文学概念,为高年级学习理论知识和欣赏经典作品做好铺垫。

与此同时,少而精是英美文学课教学中至关重要的原则,即在一个时代,一个作家上选择最有代表性的名著进行精读。与其囫囵吞枣,不如深入研读几部名著。

3.3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很多年前,教育界就开始呼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但实际中未能完全采用。教师仍是满堂灌,学生则被动地“听”,影响教学效果也消磨学生的积极性。笔者以美国青少年文学为例简要阐述“学生为中心”这一教学模式的实施。

新学期第一次文学课上,教师向学生展示本学期教学任务和计划,让学生对将要学习的内容有大概的了解和规划。教师以少而精的原则列出一两条教学主线。例如,以获奖作家为主线,将1988年至2010年间获美国国家图书馆协会所颁发的玛格瑞特・爱德华终身成就奖得主及获奖作品按年份罗列出来,要求每位学生选择一位感兴趣的作家,并进行研究。教师要求学生以口头演讲的形式完成此任务。演讲学生提前与教师讨论演讲内容,预约演讲日期。并应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内用PPT,视频片段,分发讲课提纲等方式完成演讲。演讲学生可自行决定演讲形式,从任何角度介绍作家生平、探讨作品内容。教师对任务完成情况予以评估,得出分数,作期末考试成绩。这种教学模式的目的在于真正让学生参与和组织课堂学习,课前认真收集和准备资料。同时“观众”学生也须积极参与演讲学生安排的任务,其“参与度”作为平时成绩记录下来。

教师也可按青少年文学的体裁分类,如幻想小说,科学小说,悬疑小说,历史小说等。在介绍某一体裁的代表作品时,关键环节就是教师扮演“书商”,向学生“推销”这些小说,以作品的精彩情节和悬念“诱惑”学生“购买”书籍。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一本喜欢的作品,课后共同阅读讨论并写读书报告。课堂上教师组织每个小组口头介绍作品概要,并提出问题待学生回答和讨论。不足之处教师应立即补充、说明。这种模式不仅使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间互动增加,还培养了他们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能从宏观上了解和把握文学脉络,掌握文学文本的分析方法。教师所扮演的角色只是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和框架。这种教学更重视学习方法和文学感悟的培养,而不仅是知识的背诵,强调学生自主学习,对学生来说受益无穷。

3.4 改进考评方式

闭卷考试往往是对英美文学课的考评方式,以一张试卷考查学生死记硬背的能力,而非重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运用英语知识的能力。因此应以平时学生完成任务、课堂参与和讨论的情况给学生一个综合评分。此种考评方式下,学生感受到一定的压力,便会认真准备和完成,才能保证教学效果。

3.5 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充分利用广播、录音、视频、网络等多媒体手段。在学生看了英文原著之后,请他们欣赏据原著所改编的电影进行对比,让他们充分体会文学作品的魅力。同时,听、说、读、写、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加强英美文学课的直观性、生动性和形象性。

4 结语

综上所述,在贵州高校英语专业课程中另设一门英美文学选修课,作为高年级《英美文学选读》这门必修课的补充和铺垫,符合贵州少数民族地区学生的英语水平状况及发展要求。同时教学模式及内容的优化,对教师队伍的专业素质和人文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校图书馆或资料室也应购买和收藏更多的英文原著,为学生提高更好的硬件支持。

本文属于贵州省教育厅2011年人文社科课题:“贵州省少数民族地区英语教育研究:历史与现状的研究”的部分成果

参考文献

[1]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26.

[2]王学文.高校英语专业英美文学课教学改革刍议[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2(6).

[3]Brandes, D.and P. Grinnis. A Guide to Student-Centered Learning. Oxford:Blackwell.1986.

[4]陈光乐.英美文学教学与大学英语教学[J].山东外语教学,2004(4).

培养青少年文学素养范文第2篇

2008年的一个硕果累累的美好季节,秉承着“提升教师素养,培养文学新人,着眼学生未来”的办社宗旨,努力办成“全省一流,全国知名”的灵石文学社应运而生。

从她诞生的那一刻起,就显示出强大的生命活力。著名作家、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曹文轩亲切关怀并欣然为“灵石文学社”题写了刊名。组建以来,文学社社员先后在《新作文》《课堂内外》《中学生学习报》等全国数十家报刊社发表文章近100篇。

如今,灵石文学社正带着一群“水乡孩子”,用自己七彩的笔,描绘着身边多彩的生活。相信,灵石文学社一定会以文学社为主阵地,打造出文学教育特色的新形象,营造出青少年文学教育的新氛围。

老师寄语

这是一个文学的平台,同时更是一个展示自己写作的舞台。所以我们希望能够借助这个平台,一方面去圆孩子的写作梦,另一方面能够陶冶孩子的情操,教他们怎么做人。

(指导老师:崔益林)

活动照片

成员习作

我的新乐章

徐世钰

当我牙牙学语时,当我蹒跚学步时,当我第一次被老师表扬时,当我拿到第一张奖状时,当我第一次挨骂时,当我离家出走时……不管怎样,前方总会有两个人等待着我,鼓励着我,安慰着我,拥抱着我。他们就是我的爸爸妈妈。

我曾天真地以为,他们永远不会离开我。但我错了,错得很彻底。

当我踏入六年小学生涯的最后阶段时,他们变了:以前我碰都不碰的换洗衣服、脏碗筷,必须自己洗;被老师批评了,回家再也听不见“没事了”“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等安慰的话语,迎来的只有更多的骂声……他们变了,从慈父慈母变成狼爸虎妈,他们再也不会对我笑了。

直到录取通知书发下的瞬间,我才看见他们嘴角扬起一丝若有若无的笑意,但很快又被一脸冰冷所代替。

我终于离开了他们,我的心早就“硬”了,真想在学校里生活一辈子,再也不见他们。

这次我终于离开了那个所谓的“家”,那里曾载着我的欢声笑语和伤心泪水,我挥着手和它说再见。

在这所远近闻名的中学,我开始了自己的生活。在这里,有气派的教学大楼,有和蔼可亲的老师,更有天真烂漫的同学,集体生活弥漫着师生之情、朋友之谊。我每一天都过得充实而美好,但总觉得心中有一个地方空荡荡的。

直到那天,英语老师语重心长地对我们说:“你们来自不同的学校却齐聚在这里,你们的父母为了你们的未来可以不惜一切代价……”

听到这里,我的眼前不禁浮现出他们对自己的冷眼相对、袖手旁观。我才知道,那并不是因为他们不爱我、不喜欢我,相反,那是因为他们希望他们至爱的女儿能够长大成人、成才。

想到这里,我的眼眶不知不觉地湿润了。雨适时地落下,悄然无声地融入大地中,仿佛不愿被人察觉,只是默默“流泪”。

那一夜,我躺在床上久久不能入睡。抬头望着那满天繁星,我觉得自己好傻,明明父母是爱我的,我却认为自己不是他们的亲生骨肉,记恨着他们。他们爱我的方式是那样的与众不同,就如那满天繁星,无声地注视着我,在我的人生路上默默为我指明方向。

我终于明白:父母总有一天会离开我,世间万物,流云逝水。问世间何物未变?情未变,情依旧。此时此刻,我将带着情与梦想,奏响自己生命之曲,绽放生命独有光彩,在彼岸与天使相见。

习作点评

这篇习作的语言和结构都是很不错的,作者在老师的点拨下,明白了父母对自己的良苦用心。人生路途茫茫,什么都有可能会变,但唯一不变的是父母永远站在我们身后。但是作为“我的新乐章”,文章主要应该强调的是“新”字,可是作者却用了很多的笔墨来写以前的事,所以入题显得慢了一点。

书,你是我永远的情结

舒冒无垢

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我随着人流走进了图书馆。放眼望去,到处弥漫着书墨的气息,仔细听,我还能够感觉到它们似乎正向我低声絮语呢……

突然间,我似乎嗅到一阵比书墨味更香的东西,抑或是一种力量,令我无法抗拒。

我愣在原地,畏惧起了这力量。身旁的好友见了,一脸茫然,用胳膊肘捅了捅我:

“喂?怎么了?不舒服?”

我立刻反应过来,“我没事,谢谢。”我笑着说,“你有没有觉得,这里有股很强大的力量?”

她低下头,随后又抬起头,和我对视:“这里给人一种肃穆之感。也许吧,那是一种无形的力量,是知识的力量!”

我默默地点了点头。

我咽了咽口水,小心翼翼地徜徉在书与书之间,我看到一个个同学也在吮吸着知识的源泉。我的心顿时开始翻江倒海,眸子里映出掩饰不住的激情。

“好多书哇!”我的朋友不禁感叹,“读完这些书,一定需要好长好长时间啊……”我惊了,是啊,什么时候才能读完这些书?我不敢想象。

她拿出一本书,翻了翻,随后赶紧小心地放了回去。

我用指尖点着书,浏览着,有节奏地走着。图书馆里很静,静得连我那爱说话的朋友也大气不敢喘一下。

我停在一本书前,不由自主地从书架上取出了那本书,慢慢翻开,顿时,眼前一亮,那种感觉,仿佛是在童话里,一个美丽的小女孩在小心翼翼地打开神奇的魔法书似的。

我一脸的茫然:原来我懂的东西是那么少。于是,我虔诚地读了起来……

身边的一切事物仿佛都在无意间飘散而去……

就这样,不知过了多久,我情感的思绪,幻化为缕缕轻烟,渐渐地融入书的世界。我感到身心愉快,我开始以自己从未有过的思想,控制着自己曾一度失控的情绪。我知道,那是一个我攀登不到的高峰,但是我在尽力缩短它与我的距离。

……

如今,我会时不时地打开书,一股清香涌上,我微笑,这一系列动作已是习以为常。我似乎隐隐约约地感到,我内心深处已经与书有了一种默契。

打开书,拿起笔,定住神,动起脑。

这已经成了我的一种好习惯。

这习惯,似我轻踩在泥地上的脚印;这习惯,如四季的风儿,为我歌唱;这习惯,更像雨水般,用它的力量,不知不觉地润湿我内心的种子。

就算我得不到成功,我也得到了飞向成功的翅膀……因为,书,你是我永远的情结。

习作点评

文章从走进图书馆写起,把自己对书的那份情结,巧妙地通过心理活动和动作刻画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水到渠成,一气呵成。从行文的字里行间,我们能够感觉到作者是一个爱动脑爱思考的文学爱好者。相信通过她的笔,一定能够绘出更多更精彩的生活。

花开两岸

顾予思

从诗人余光中的《乡愁》里,我知道了宝岛台湾;在他一咏三叹的思念和感伤里,那湾浅浅的海峡,也成了我心中最渴望跨越的屏障。但没想到的是,我与台湾的缘分,来得如此突然。而我对台湾的记忆,是那样难以忘怀。

咖啡馆的电梯门即将关闭的时候,妈妈突然伸手摁住了开关,原来,远处有一群人正疾步走来。我小声嘟囔:“我们先上,干吗要等他们?又不认识。”妈妈微笑着说:“多等几秒钟,得到的会是别人的微笑和感谢,不好吗?”果然,这群人在踏进电梯的时候,连声说着感谢,笑容荡漾在整个电梯间,陌生的气氛荡然无存。一个儒雅的叔叔甚至抚摸着我的头,我们像是熟悉的老朋友。

一层到五层,一分钟不到的时间,妈妈却充分利用这时间,对我讲起了乘坐电梯的礼仪:尽量靠边站,说话要轻言细语,要主动询问他人到几层,出电梯时要请别人先行等等。我不点头,心里却是暗暗嘀咕:乘个电梯,哪有那么多讲究?

五楼到了,我在妈妈的示意下,摁住开关,有礼貌地请那群人先下电梯。他们依旧微笑着连声道谢,临别时,那个儒雅的叔叔还特意问了我的姓名。

很多天过去了,这一幕早被我忘到了九霄云外。一天,妈妈兴奋又神秘地对我说:“儿子,你立功了!”“立功?”“你不知道吧?你在电梯里的表现,为海安招来了一个大客商,一个台湾的大客商!”听到这里,我更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妈妈赶紧递上那家咖啡馆的内部报纸。原来,那回电梯里妈妈对我的教诲,那次礼让,开成了一朵最绚烂的文明之花。那位与我对话的叔叔――上海台商协会副会长王冉之先生感慨地对记者说:“海安有这样的妈妈和孩子,这座城市也一定是文明礼仪之都,我对这里印象很好!”

我知道,以我一己之微力,是不可能真的招来这么大的客商的,但我也因此知道:文明具有非凡的力量。

以后的日子里,我和那些叔叔交上了朋友。我发现,他们有些不一样:他们的脸上总是挂着和善的笑容;他们说话的声音总是低低的,“对不起、谢谢”不离口;他们衣着得体,干净整洁……妈妈说:“台湾人的文明素养很高,等有时间了,一定带你去看看。”

2010年的夏天,我终于踏上了台湾的土地。近十天的时间里,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这一方土地上迷人的文明魅力。

在台湾,一路走马观花,却很少听到汽车的鸣笛声,一座座繁华而又安静的城市,让人流连;拍完照片,一回头,身后的车子排成了长龙,竟没有一声喇叭催促,甚至,开车人还摇下车窗,微笑着示好,让人感动;博物馆里,志愿者频频举起“请小声点”的牌子,悄无声息地站在大陆游客的面前,那一刻,让人无地自容;景区里,到处是长长的队伍,插队的同胞在别人鄙夷的目光里脸红脖子粗……

华夏千年文明,传承至今。神州万里疆域,从来都以礼仪之邦为傲。台湾与大陆,同根同源,却为何让文明在时空的变换中产生了如此大的差距?作为新时期的学子,我们将如何把文明有礼融入血脉,坚守它的风骨,丰富它的内涵?我陷入了深深的思索中:

小时候,文明是“孔融让梨”,我在这头,谦让在那头;

长大后,文明是“程门立雪”,我在外头,师长在里头;

后来啊,文明是“不学礼,无以立”,我在这头,规范在心头;

而现在,文明是“薪火相传”,我在这头,未来在那头……

(指导老师:崔益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