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高等职业教育规划

高等职业教育规划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高等职业教育规划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高等职业教育规划

高等职业教育规划范文第1篇

关键词:成人高等教育 学分制 学业规划 预警方案 预警系统

高等教育提倡以创新型人才培养为其基本目标,因此,成人高等教育学分制管理模式同样应构建出与创新型人才培养相匹配的管理体系。学业规划对于帮助成人学生在学分制管理模式下实现自我管理、发挥个性、促进自我发展具有战略性的作用。根据学分制管理的特点,笔者将成人学生的在校学业生涯分为三个阶段即:学业规划预备阶段、学业规划实施阶段、学业规划预警阶段,并对学业规划预警阶段展开探讨。

一、成人教育的学业规划及其预警机制建立的必要性

1.学业规划的意义及实施

学业规划应该是由作为个体的成人学生与作为组织的办学机构相结合,在对学生学业阶段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归纳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能力、特点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并结合个人工作、生活特点及其职业倾向,确定学生最佳的学习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

成人学生刚刚入学的第一个学期,由于大多数学生对学分制管理制度感到陌生,对如何规划自己的学习进度还不知所措。如果马上就让学生自由选课学习,必定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所以在这个阶段主要由学校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安排,如安排公共基础课程,让学生能够有一个适应过程。并且在这个阶段学校需要通过各种方法对学生进行学分制管理制度的教育,逐步地引导学生认识自己本专业的教学计划及专业学习方向,为学生今后进行合理的学业规划打下良好的基础。

学生入学第二个学期到标准学习年限的这段时间是学生学业规划的重要实施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学生可以自由选课,可以根据本专业的教学计划、学习方向、本人的工作特点及能力要求、个人的兴趣爱好来安排学习进度。简单的学业规划就是完全按照本专业的教学计划进度来进行选课学习,这种方法的好处就是简单,不需要花时间进行学业规划;但是这种方法有个缺点,就是体现不出学分制管理的优越性,难以发挥自主选课的优势。所以教学计划的进程安排只是一个参考,学生需要根据教学计划以及个人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自己的修读计划,以达到发掘自我潜能,增强个人实力,顺利完成学业的目的。

2.学业规划预警机制为结合成人学生的学习特点而设计

在实践中,一旦学生对学习的自我安排失当,很容易会对其学业产生负面的消极影响甚至危及学业进度,导致最终难以完成学业,所以学业规划预警机制应结合成人学生的学习特点而设计。

首先,成人学生的学习目的性强,且目标较为具体和明确。成人学生学习动力不单为了学历,更重要的是为了满足对知识的渴求。我们对广东工业大学的在校成人学生进行的问卷调查中发现:来自基层的员工占70.54%,还有属“其他”的占11.5%;对于学习的目的,单纯为文凭的占24.34%,为了拓展社交的占1.58%,“其他”占4.9%,为了拓宽知识面,深造专业方面的占69.18%。从以上的调查分析,不难看出成人学生参加学习的目的是多样化的,他们需要的是文凭与知识并重。

第二,成人学生工学矛盾突出。成人学生大多数是在职人员,工作、学习、家庭生活之间不可避免存在矛盾,学习时间得不到充分保障,负担比较重,学分制自主选课与弹性学制则为学生创造了便利条件,对因工作不能按时到课的学生,可以通过选课、选时间来安排自己的学习,有效地缓解这一矛盾。但当某些学生延误了某些课程的学习时,就需要启动预警系统保证后续课程的学习。

第三,成人学生年龄、基础差异大。成人学生生源分化较大,有工作经验丰富的在职人员,他们社会阅历比较丰富,年纪也普遍偏大,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自学能力比较强,学习专业课程理解比较快,但一些记忆性的基础课程学习起来比较吃力。也有不少来自大专、中专、职中或技校的应届或往届毕业生,参加工作时间较短,社会阅历浅,年龄普遍较小,比较容易接受新知识。虽然采取学分制教学管理,学生可以依据自身知识基础、课程难易的差别,安排课程的修读,但还是有学生因基础薄弱导致课程通过率低,丧失了信心,导致最终难以完成学业。

3.预警方案的提出是完善成人学分制学业规划的重要环节

学分制管理一个最突出的优点在于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时间情况合理安排时间选课修读学分,只要在要求的年限内修满学分就可以申请毕业,这无疑是灵活、自由、具有人性化的教学制度。但是在学分制教学管理过程中,这种灵活的优点也存在着缺陷。由于选课自由度高,有的时候会令到有部分学生不知所措。在学生学业规划的第二个实施阶段,往往大部分同学已经能够顺利修完学业,而那些没有很好正确规划自己学习时间的学生,由于没有修完学业,无论是在学习上和心理上都承受着比第一个阶段更多的压力,如果处理不当,容易导致学生学习没有方向,缺乏自信。随着修读学业时间的延长,往往会出现到了毕业最高年限还不能修满学分顺利毕业的情况。因此在适当的时候给学生以恰当的指引,将能帮助学生在选修学分的过程中少走弯路,对学生在心理上给予帮助,增强学生修完学业的信心。所以预警方案的提出是完善成人学分制学业规划的重要环节。

二、学业规划预警对象的确定

建立学业规划预警机制之前,首先要先确定预警对象,针对不同的预警对象实施不同的预警措施。通常把预警对象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校方课程的因素导致出现选不上课的学生。实施学分制,如专业停招或选课人数达不到开班要求而导致课程停开的情况是不可避免的,甚至由于学校教学资源紧张而无法保证必修课程每学期全部开出的现象也会存在。涉及到以上课程因素的学生,校方应及时将其纳入预警对象,以便有针对性地采取补救措施,以免学生因课程原因延误毕业。

另一类是由于个人的因素导致临近毕业年限还无法完成学业的学生。表现为:第一,由于学习动机不明确,学生缺乏自律精神,无法激起强烈的求知欲,缺少恒定的学习动力。此类学生通常表现为上课缺勤率高,上课不认真,考试心存侥幸心理,课程通过率低;第二,纵使学生学习动机明确,但由于学生基础薄弱导致课程通过率低,丧失了继续完成学业的信心。例如一些来自基层的成人学生,虽有长期的专业实践经验,但由于年龄偏大,对一些需要强记性的科目,如英语、数学等公共基础感到吃力,公共课通过率不高;第三,学生中断学业时间过长,通常有两个学期以上没有选课记录。中断学业的原因通常以下有几方面:一是学生身体状况不适于上学,

例如怀孕、伤病等原因。二是由于参军服役无法继续完成学业。三是由于工学矛盾导致的经济以及学习时间保障方面的困难,如工作地点改变,失业等。

三、学业规划预警方案的建立构想

根据预警对象的性质,成人高等教育学分制学业规划应采取如下预警措施:

1.要教育成人学生形成学业规划的思想与理念

传统上一般成人学生一进校门,一切皆由校方安排。但是,我校实施的是完全学分制的管理模式,其要求每一个学生都应具有能够自主安排自己在校学习进程的能力。如果一个懂得进行学业规划的学生能参与学校的教学管理,使自己能接受到适合自己发展的成人高等教育,而不是被动地接受,就体现出学分制的特点。为此,我校通过开设《学分制理论与实践》这门课程,向学生传达学分制的管理理念、管理方法,教会学生如何运用学分制实施赋予的权利,并教会学生作好学业规划的方法。

2.从规章制度上建立健全一套完整的预警机制

在课程建设方面,招生专业的延续性是学分制课程资源稳定的前提保障。成人高等教育实施学分制,首先要求各专业的必修课程要尽可能保持稳定,处理好课程建设的周期性变化和保持课程稳定之间的矛盾,对断开的必修课程要及时公布处理意见,如用某些相近的课程进行替换;其次,对于课程名称相似的课程,如果课程内容相似的,应统一课程名称与学分;如果课程内容不同,则名称一定要有明显区别。这样的课程整合非常关键,可避免学生在选课时产生歧义。在学籍与教学管理规定方面,应对身体状况不适于上学的学生采取缓考或停学等处理办法;对参军服役者应予以延长相应学习年限,要制定有关缓交学费的规定以帮助那些经济困难的学生。

3.建立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学生学业规划指导队伍

学校应当成立学业规划的机构,工作内容不仅仅包括原有班主任的管理工作,更重要的是要承担起学业规划的管理和指导工作。尤其对于那些缺乏自律性以及基础薄弱的学生要给予及时的关注,了解他们的困难,帮助他们树立克服困难的信心。队伍的建设可以通过如下途径来完成:一是整合学校现有教育资源,以原有的班主任作为基础,通过有针对性的专门培训或进修的方式,培养专业学业指导队伍;二是通过兼职、聘请等多种形式吸引校内外的学业规划专家、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员,不定期地开展活动,给学生提供咨询和辅导。这样,逐步建立起一支以专业导师为骨干力量,专兼结合、素质较高,且相对稳定的学生学业规划指导队伍。

4.建立学生学业预警系统需采用信息化手段

高等职业教育规划范文第2篇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对策

高等教育大众化是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是高等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我国从1999年扩招以来,整个高等教育规模增长幅度是非常显著的,从原来不到700万人的规模,现在已经增加到了2979万人,毛入学率也从原来的不到10%增加到24.2%。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高等院校的毕业生人数迅速增长,与此相反的则是毕业生就业状况和就业质量持续走低。面对激烈的职场竞争和日益高涨的自我发展需要,当代大学生不仅需要毕业前的就业指导,更迫切需要系统的全程化、个性化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使他们尽早地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明确职业目标,提高职业素养,为今后的人生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而大学教育主要的任务之一在于其能否为学生的求职择业创造条件,使他们有机会获得一个能实现自我价值的职业生涯。因此,对学生进行行之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已经成为高校重要的工作。

一、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及成因分析

1.缺乏自主的职业规划

目前,许多在校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薄弱,他们往往很少主动出去了解社会、了解职业,在做职业生涯规划选择职业目标时往往随大流地就把自己定位在考研、考公务员、进外企拿高薪等社会认同度比较高的职业上,并没有从自身能力出发制定适合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这些都是缺乏自主意识的表现。

2.不够全面的自我认知

首先,自我认知的途径单一。90%的学生都是通过职业生涯测评系统来认识自己,实际上除了按部就班地通过测评外,还有家人、老师、同学、朋友对你的评价,这些了解你的人对你的评价往往比较客观真实。其次,自我认知的内容不够全面。大部分学生根据职业生涯规划已有的套路,只分析了自己的性格、兴趣、爱好、特长、人生观、价值观、优缺点及个人的身体状况,没有谈到自己的情商,而唯独这个因素对职业生涯规划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3.过于理想的职业目标

有些同学在列自己的职业目标时,并没有考虑到自己所学的专业和所具备的技能,仅凭自己的喜好转而从事别的职业,如学的是化学却想成为经济学家,学的是计算机却想成为心理咨询师,90%的同学选择了社会上10%的职业(这些职业都属于社会上的精英和上层)。过于理想的职业目标,使得职业生涯规划的成功率大大降低。

4.欠缺调整的生涯规划

现实情况是,很多学生通过职业测评,在做了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后,就坚决按部就班执行,从来没有考虑过外部情况、自身情况有没有变化,原有的职业生涯规划是否已经不适用了。其实,无论何种完善的职业规划,如果缺乏反馈调整的话,也是一个不成功的规划;一份好的职业生涯规划,应随着设计者自我发展变化与社会需求的变化,与时俱进,灵活调整。

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

对于学生本人来说,大学阶段是一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的黄金阶段,职业选择是人生价值的初步定位,能够选择一个理想的职业,对人一生的发展至关重要。然而,很多大学生受传统择业观的误导,往往片面追求如公务员、政府机关、外企等高薪热门职业,就业地点也局限在沿海发达地区,殊不知,有些工作并不适合学生本人的职业兴趣,有些单位并不适合学生本人的职业发展方向。自然,一个人在不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上肯定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工作潜能;相反,如果一进学校就能合理计划和安排时间学习,选择适合的课程,提高职业技能,将来成功的可能性也就大大增加了。

三、改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对策

1.树立全程化的职业生涯规划观念

全程化的职业生涯规划观念是指自我认知全面化、环境分析个性化、职业定位国际化、计划执行渐进化、反馈修订灵活化。全程化的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从学生一进大学校门开始,就根据个体职业生涯发展规律、大学教育的基本特点以及大学生成长的基本历程,将大学全程职业生涯辅导分为四个阶段,一年级了解自我,二年级锁定感兴趣的职业,三年级有目的地提升职业修养,四年级初步完成学生到职业者的角色转换。

2.建立个性化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体系

传统的大班化教育一直以来都忽视了学生的个性特征,注重面上统一的通识教育。建立个性化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体系,从学生一入校开始,职业规划教师可以通过采用相关职业测评工具、心理测试等方式帮助学生了解自身的性格、兴趣、爱好和能力特征,正确评价学生的心理特点,分析不同职业的性格和能力取向,指导学生正确评价自我,并作出职业抉择,点面结合地实施个性化教学和提供个性化的生涯规划辅导。

3.构建与理论教育结合的社会实践体系

高校应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长期与企业保持联系,给学生提供社会实践、实习和就业的机会,增强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性;有计划地组织大学生到用人单位实地参观、充分利用寒暑假的社会实践机会,尽量在校内外开拓社会实践基地和青年就业创业实践基地,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创业实训培训,利用学生组织、专业教师、学生家长和校友等资源开展模拟招聘、职场论坛、传授个人创业和职业生涯规划经验的讲座等丰富多彩的活动,构建与理论教育结合的社会实践体系。

4.建设高素质的职业规划指导队伍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在我国起步较晚,我们可以参照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模式,建设一支愿意长期从事职业生涯规划工作、理论知识扎实、实践经验丰富的职业生涯规划师资队伍。同时,高校一方面要提供职业规划教师所需知识系统培训和交流的机会,如思想政治教育、时事政策、管理学、教育学、心理学以及心理咨询、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专业化辅导与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和业务能力;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高校可以聘任校外相关专业的职业生涯规划专家做兼职老师,优秀成功校友来校开展系列专题讲座,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职业指导、咨询和服务。

5.完善与时俱进的家庭教育模式

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家庭教育在我国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家长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起着一定的影响作用。一个好的职业生涯规划,需要得到家庭的支持才会更容易成功。因此,如何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和发展趋势,编写相关的教材,使家长掌握教育子女的最基本知识非常有必要,它使家长在指导孩子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时候有据可依。完善的家庭教育同时还需要家长具有坚定的思想道德素质、先进的教育思想素质、丰厚的文化底蕴素质、健康的心理素质等,从而对孩子的职业生涯规划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达到家庭教育有效促进孩子职业成功的目的。

参考文献:

高等职业教育规划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机遇;挑战

一、高等职业教育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

高等职业教育面临的机遇主要表现两大方面:

第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在全球经济一体化格局的形成和全球经济从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转变的国际大背景下,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家十二五发展规划确定平均经济增长7%。经济的高速增长必将意味着人才需求的增长,尤其是我国要加快经济转型;第二,第三产业,尤其是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断提高,特别是新型服务业在第三产业中的比重要大幅提高,这也就意味着对新型人才需求的增加。相当数量需要的是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专门技能型人才,而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目标就是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专门技能型人才,这就为职业教育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深厚的社会基础和难得的历史机遇。

第二,国家的重视和政策支持,国家不仅把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写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并专门出台了《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划(2011-2015)》教育部也出台了《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征求意见稿)》并专门召开了全国高等职业教育工作会议。无论是《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划》还是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都对十二五期间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目标提出具体要求,也同时对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提出了一系列措施。

1、明确加大教育投入;2、进一步明确了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目标,这就为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和发展舞台;3、加强高等职业教育的基础能力建设。主要大力支持高等职业教育的实训基地建设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为高职教育办出职业特点,真正服务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提供了物质和人才支撑;4、明确了政府发展职业教育的职责。要求各级政府要把职业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规划,加大职业教育投入,促使职业教育的发展规模,专业设置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有了政府的支持,将大大促进职业教育与社会和经济建设的融合。增强职业教育的生命力;5、采取有力措施,调动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建立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为职业教育提出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创造有力条件;6、制定就业政策以增加职业教育的吸引力;7.完善职业学校毕业生升学制度,这将为高职教育拓宽了生源渠道,为高等职业学校的发展提供了生源保障。

作为高等职业院校要从自身的使命出发,抓住机遇,充分利用好党和政府给我们的政策支持和社会给我们创造的各种有利条件,把学校办好,从而更好地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二、高等职业教育面临的严峻挑战

高等职业教育虽然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但也同样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1、社会的快速发展,尤其是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给职业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产业的高端化,经济模式转变,社会多元复合转型的浪潮对人才的类型、知识和技能都提出了新要求,对高等职业教育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2、要解决上述问题,适应社会需求,就面临着第二个挑战,就是办学体制和办学机制不适应高等职业教育办学的需要,主要表现在学校缺少办学的自主权。

3、随着社会发展,受教育者期望值的转型,由机会需求到品牌追求。这种变化,给高等职业院校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挑战,靠什么来吸引生源,凭什么来立足于社会,给高等职业院校提出了一个严肃的课题。

4、随着国家计划生育政策对人口出生率影响的逐渐显现,高考生源逐年下降。在激烈的生源争夺战中高等职业院校无疑是一个弱者,这将加剧高等职业院校的竞争和淘汰,没有特色,没有实力或经营不善的学校将会陷入困境。

高等职业教育面临挑战将是多方面的,绝非上述简单的四点。但这四点如解决不好,就足以使一个高等职业院校面临生存的危机。

三、应对挑战,寻求发展的思路与对策

高等职业教育既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又面对着严峻的挑战,怎么把握机遇战胜挑战,需要我们有清晰而科学、明确而具体的思路和策略。

1、坚持二个基本思想

(1)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办学方向,以服务为宗旨就是要时刻以满足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为办学目标和动力,不能为办学而办学,这是以社会为本;以就业为导向就是一切从学生的未来发展为出发点,不是为了办学而教育,这是以人为本。 转贴于

(2)坚持科学定位,以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为主要任务。这是明确高职院校“姓”什么的问题。高职院校既姓高,更姓职,而且随着社会发展和高等教育的发展,姓职的成分将越来越多,高等职业院校一定要认清这点,不能在发展的道路上迷失自我,我们要和一般高等院校错位发展,突出我们的特色,那就是以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这既符合了社会的需求,也赢得了我们的发展。

2、坚持体制机制创新和提高质量并重

体制机制创新既需要上级政策,但又不能坐等,要在办学的实践中大胆闯,大胆试,因为体制机制直接影响到学校的办学活力,现有的体制机制制约着学校能否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等职业教育的需求。这种创新我们既要积极地去做,但更需政府,特别是教育行政部门大力地支持。

质量为重点是各级各类学校办学永恒的主题,但对在高等教育激烈竞争中处于劣势的高等职业院校来说显得尤为重要。提高质量关键是搞好两项改革。

(1)课程改革。课程改革的重点是突出职业性和实践性,职业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技能型专门人才,积极主动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与企业合作共同开发,构建与实施基于生产项目的“做中学”的课程体系,按照职业岗位对知识、技能、职业素养的要求,校企共同开发优质专业课程,并将最新职业资格标准与企业新技术、新工艺融入教学,一句话,让教学贴近实践。

(2)教学方法改革。高等职业学校的课堂不应再是传统意义上的课堂,要按照企业对人才的要求组织教学,把职业技能培养和鉴定贯穿到教学过程之中,在教学中,采取任务驱动,项目导向和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实施现场教学,项目教学等多种互动式的教学方法,总之,以培养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为最终目的。

3、突破现有办学模式,拓展学校办学功能

高等职业院校面对着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职责和高等教育激烈竞争的压力,要很好地承担起这一社会职责,有效地破解这一压力,就必须走一条与一般高校不同的发展道路,必须改变现有的办学模式。

(1)在稳步发展全日制专科的基础上,积极发展非全日制专科。发展非全日制专科既是更好地为经济社会服务的有效形式,满足更多群体享受高等教育的需求,同时也为学校生存和发展拓展了空间。

(2)努力构建中、高职教育的立交桥,将非传统生源纳入高等职业院校的招生范围,前面说到随着国家计划生育政策影响的逐步显现,高考生源在逐年减少,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社会对人才需求的提高和随着国民收入的提高,人民追求教育目标的提高,中职生接受高等教育已成为大势所趋,也就是说,如果有40%的中职生升入高职,就是以满足现有高等职业院校的生源需求,上级有了政策导向和支持,我们高职院校就要做好迎接中职生入校接受高等职业教育的准备。

高等职业教育规划范文第4篇

的“培养目标应以培养社会大量需要的具有一定专业技能的熟练劳动者和各种实用人才为主”。教高〔2006〕16号提出在贯彻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形势下,为进一步落实《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健康发展,就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提出了一些宝贵意见。为了贯彻落实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推动教育规划纲要的贯彻落实,教育部决定研究制定《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这个《意见》就是要把总书记的讲话精神和教育规划纲要进一步转化为具体的政策和举措,围绕着高等教育承担的历史责任和使命,提出了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30条具体措施。从以上内容分析我国现在职业教育具有市场需要的急迫性的特点,同时国家也非常重视,关于如何做好职业教育的工作,国家也提出了宝贵意见。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模式一般为三年,如何利用这三年时间培养合格的人才,各个高等职业教育院校采用的教学模式基本相同,都是采用“2+1”或者“2.5+0.5”,即两年在读一年顶岗实习或两年半在读半年顶岗实习。这种教育模式的目的是在校期间加强理论学习和课间实习,顶岗实习期间进行综合的实习,从而达到培养学生技能水平的目的。这种教育模式是好的,关键问题是如何做好顶岗实习工作,顶岗实习需要学生直接参与到生产实践,根据学习的需要进行工作岗位的安排。这就需要根据学生的学习需要选择顶岗实习的岗位,然而现实当中,往往不能按学生学习的计划选择岗位。这样在高等职业教育当中最关键的一个环节,其实是我们教育当中最薄弱的一个环节。如何弥补,各个高等职业学校都在想不同的办法。这里提出一些确实可行的方法,希望对职业教育的发展有所帮助。

职业教育的重点是理论学习和技能训练相结合,学生的技能训练分三种形式:①在校期间的课间实习。这部分主要是课堂实践,上完课了就上课内容进行实践,一般时间短,但针对性很强,对于学生了解新学习的理论知识很有帮助。在教学中技术方法比较成熟。②在校期间的综合实习。在校综合实习是针对于某一门课程或某个专业的某个专业技能进行的有针对性的训练,模拟实际生产内容,一般实习时间为几周时间,对于学生了解行业生产很有帮助,能使得学生的生产技能有很大提高。③顶岗实习。这个是整个实践教学中最关键的部分,通过真正的生产实践,使得学生充分的掌握实践技能。通过这三方面的实践技能训练,理论上能使得学生很好的掌握实践技能,然而刚才提到过在最贴近生产的顶岗实习过程中,学生的实习内容不是由需要而定,而是由单位的工作内容而定,这样就不能很好的满足实习的目的。如何弥补这些缺陷,这里提出第四种技能训练的方法:单位和学校联合建设以生产和教学为一体的实验室或者实训场地。这种方法有不少学校有所实践,但很多都是拘于形式,真正把这种方法的特点发挥出来的寥寥无几,关键在于学校和单位都没有把这种方法的优势发挥出来,使得用人单位和学校、学生都满足自己的需要。这里就这种实习模式的特点做以阐述。首先,以用人单位为核心,建立实习实训实验室,把用人单位正在使用的软硬件设施引进到实验室,用人单位派遣技术员对学生定期进行培训,比如假期或者周末,培训内容可以视单位的需求而定,因为是在假期或者周末进行培训,不影响学校日常教学工作。培训的对象主要为学生,可以以自愿、单位选拔为条件。

这样,对于用人单位、学校和学生都有很大的帮助:首先,对于学校而言,学校负责提供实习场地,用人单位培训学生,可以完成一部分实践教学内容,这些实践教学内容更接近于生产,接近于社会,是一些学生工作以后马上能接触的东西,而且实践内容是跟随社会需求不断变化的,真正做到了市场导向性,这些是我们现在很多职业学校所不具备的教育条件。同时可以给学校节约一部分办学成本。对于学生而言,可以学习更多学校里学习不到的生产技能,从而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也使得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了解到理论学习的重要性,指导学生的理论学习。这个过程也是学生以后的一个就业渠道,通过培训使得学生不但了解了生产实习的过程,加强了技能水平,而且可以使学生了解用人单位的情况,为以后就业提供一个参考依据。这样的培养模式要求用人单位提供指导培训的人员和实习用的一些设备,看上去条件比较高,然后在这后面也有很多的利益空间。第一,用人单位可以使用学校的场地进行自己的人员培训;第二,用人单位可以对学生从入校就开始培训,培训的过程中进行考核,最终可以有条件性的进行人才培养,选拔适合自己的优秀人才;第三,通过学校这个免费的场地和免费的人力,可以承担部分单位的工作,这部分工作可以由培训过程中比较优秀的学生来完成,即方便了单位提高了效益,同时达到了培养学生的目标;第四,可以提高用人单位在学生当中的知名度,使得大多学生了解到自己单位使用设备的情况等。我们国家对于企业接受学生实习,没有从法律角度做出一些规定和约束,所以对于现在的企业来说,都不愿意接受学生进行实习。因为这一方面的培训成本太高,所以很多学校也没有条件去很好的完成这项实习工作。刚才介绍的这种实践教学校企合作的模式,从教学成本和教育效果来说都比较适合我国现在职业教育的现状。

高等职业教育规划范文第5篇

1安徽省省属普通本专科在校生情况

据统计,安徽省2009年普通本专科学校共计95所,其中高职院校64所,占67.37%;省属普通本专科在校生844506人,其中本科406962人,高职(专科)437544人,高职(专科)在校生占省属普通本专科在校生总数的51.81%,[1]可以看出,高等职业教育(专科)无论从院校数量角度,还是从在校生数量角度来看,已经成为高等教育的主力军。

二、安徽省高等职业教育院校(专科)的现状与存在问题

(一)整体教育经费投入有限,已经制约了高职(专科)教育的发展

近些年来,高等职业教育(专科)发展迅速,高职(专科)校数从2005年的54所发展到2009年的64所,增加了10所,高职(专科)在校生人数从2005年的3021150人,增加到2009年的437544人,增长了45.3%。①在规模高速发展的同时,高职(专科)学校的部分办学条件指标已经不能满足办学要求,部分院校的生师比、生均教学行政用房、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等指标已经不能满足教育部规定的要求。在整体教育经费投入有限的情况下,短期内该现象将在一定范围存在,已经制约了高职(专科)教育的发展。

(二)高职院校教育资源不均衡,相互之间缺乏沟通和交流

1.师资配备地域差异大

教育均衡化不仅涉及到基础设施,还有师资力量的均衡。据2009年统计数据,安徽省现有高职院校64所,省会合肥集中了全省高职院校的一半,优质教育资源大多集中在这里。经济发展稍微落后,社会发展相对不足,地理位置相对偏远,教育稍显薄弱的地区,决定了他们不具备享有和其他各所高职院校相同的发展机遇,高等职业教育的建设速度和规模就难得到较为充分的发展。

2.专业设置扎堆现象明显

安徽各职业院校专业涉及艺术设计、文化教育、生化与药品、交通运输、公安、法律、水利、土建、材料与能源等19个专业。①对人力还是财力都有着较高要求的工科类“高成本”专业如生物技术及应用、焊接技术及自动化、模具设计与制造、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制冷与空调技术,在学校中不多见;相反,由于资金限制,在教学设备和师资队伍上没有过高要求的“低成本”专业扎堆设置;这样的现状,与安徽省提出的支柱产业不能完全匹配,也不利于皖江城市带产业承接的需求。

3.基本办学条件指标不平衡,全部合格的院校较少

教育部针对不同的学校类别,确定了基本办学条件指标,包括:生师比、具有研究生学位教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生均教学行政用房、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以及生均图书这5个指标。从安徽省各高职(专科)学校情况来看,能够完全达到合格的院校不到15%,其中,生均图书、生师比这两指标合格院校所占比例非常低,分别为28%和39%,绝大部分院校在不同指标上发展极其不平衡。这种不平衡状况严重制约了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

(三)高职院校内部软硬件投入比例失衡

软硬件投入比例失衡现象普遍。随着政府对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视,高等职业院校(专科)的软硬件建设分层次、分类别都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是仍然存在的问题是硬件投入与软件投入失调,注重实践技术而放松对应用技术的掌握,影响了中部高等职业教育资源建设的发展速度。国外一般的经验表明,在校园网建设中,硬件、资源、人员资金投入比应为4∶3∶3。《中国教育报》刊登的文章中,回答“你的学校花在资源建设上的资金占整个校园网建设资金的比例”这一问题时,选择“20%以下”的有1271人,占已建校园网学校的45.8%,接近半数;有737人选“20-40%”,占已建校园网学校的26.6%;有712人选择“40%以上”,占已建校园网学校的25.7%。[1]调查数据反映出,已建校园网的学校大多钟情硬件配备,忽视了对资源尤其是对人员培训的投入。

三、实现安徽省高等职业院校(专科)资源共享的策略

安徽省的经济状况,决定了高职院校在经济上既没有重点大学那样的实力,也没有发达城市的繁荣作为支撑;以上各种问题的存在使安徽省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又浪费了诸多的教育资源。安徽省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在省财政投入一定比例的情况下,必须依靠资源共享提高资源利用率,实现效益最大化,最终实现学院自身层次的提高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根据管理学家周三多和杨善林等专家的观点,任何组织的管理都是为了获得某种效益,效益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组织的生存和发展。管理应确立正确的效益观,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有机结合起来。企业的效益原理是以尽量少的消耗和资金占用,生产出尽可能多的符合社会需要的产品,不断提高经济效益。[2]6这为安徽省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资源共享有利于打破高等职业教育(专科)“孤岛”现象,不仅能使外校和社会人士获益,也有利于提高本校的教学质量,既促进了不同机构之间的相互交流,又能够做到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一)以建设节约型高等职业院校为目标,稳步推进教育资源规划和整治工作

1.高等职业院校(专科)自身要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保障和支撑各个建设项目的实施。积极营造“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动作”的多元化投资融资的新格局,以期取得最大程度上的资源共享。

2.建立共享的培训制度,提高资源共享的参与能力。分期分批培训高职院校的骨干教师,加强对他们的技能培训,有计划地组织各种形式的观摩学习,充分发挥各示范院校的带头作用。

3.开展优秀教师的定向交流,形成教师定期交流制度,缩小师资配备地域差异。通过发挥各所高职院校的高级教师和名优骨干教师的辐射作用,带动青年教师实现这一跨度,促进专业品质和专业能力的提高。打破优秀教师“一校独有”的局面,使优秀师资在学区内流动起来,促进双方的共同提高。力求在互动中交流,在互动中合作,在互动中提高,不断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增进与兄弟学校之间的交流沟通与友谊,在资源的共享中追求共同的发展。因地制宜地在省内组织高等职业院校(专科)之间互相访问和交流、向省内其他重点高校学习。

4.强化高等职业院校的监管机制,切实加强对院校整治实施过程中资金与实物共享使用的监管。逐步完善资源共享动态监测系统,丰富监测手段,逐步推行高等职业教育资源共享督察员制度。鼓励社会各界和新闻媒体对高等职业院校(专科)的资源共享进行监督。

5.建立高等职业教育规划委员会制度,高等职业教育专家咨询制度和师生参与制度。为改变当前高等职业院校资源分配不足,建立资源共享、合作友好型学院做出贡献。

(二)调整高职院校的专业结构,更好地服务于当地经济发展

安徽省现代产业体系的发展成熟,导致产业不断升级,产业链不断延伸,产业关联度不断提高,各高职院校的专业也必须适应当地经济发展的需要。各高职院校面临越来越大的新增专业需求所带来的资金压力,共享资源是目前有效的减压途径之一。高职院校不同系、不同教研室之间,要整合有效资源,包括师资、实训基地、课程之间的有效共享,努力建设专业群,提升自身的竞争力;各高职院校之间,要主动开放自己的优势资源,商讨科学合理的资源共享机制,提高自身优势资源的利用率,同时,利用开放优势资源带来的收益,改善自身内部的弱势专业,以达到高职院校内部专业的平衡和高效发展;高职院校更要与企业开展合作,取长补短,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共享资源,不断调整专业结构。

(三)以教育部规定的基本办学条件指标为导向,提升基本办学条件

1.图书馆资源共享

充分利用图书馆网络环境来实现资源共享。一个图书馆办馆水平的高低,已不仅取决于该馆文献的收藏量,更重要的是体现在该馆“获取”读者所需文献的手段与能力上。计算机技术与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为电子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由于受经费的限制,各高职院校图书馆收藏的电子资源不可能应有尽有,因此,资源共享已成为图书馆利用电子信息资源的必然趋势。图书馆应在搞好本馆建设的前提下,积极参与区域性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工作,与区域内其他馆共同编制电子资源联合目录,建设特色数据库,协调订购,互通有无,实现资源共享,用较少的投入获取较多的回报,提高电子资源的利用水平。[3]

2.课程资源和学分共享

在同一所城市里,课程资源开放共享,资源设施共享。学习上海财经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等在课程方面的学习方法,大学之间可以互相承认学分,互用图书馆、体育馆等。可以建立市内甚至是省内校际课程资源的共享平台,学生登陆进入系统,填制好跨校选课系统,然后进行确定日期的课程查询,进而查找授课老师的基本资料,选择自己喜欢的课程和老师,听取课程,获得学分,互认学分。[4]

3.教材开发共享

将同一学科的系列教材开发任务分散到协作组的各所学校,各所学院完成后集中组合、资源共有,从而改变各自为阵、各自开发、重复制作、互不交流的状况,避免造成人力、财力、物力的资源设计和开发方式等方面的极大浪费。通过这种协作交流的方式能够在短时间内,开发和建设共同需要的教育资源,为资源共享提供了新的途径。从课程建设中不断凝聚学院的办学特色;从区域层面来说,更有助于其他学校从中得到启发并进行优势重组,缩短学院课程的探索期和磨合期,尽快建立适合本院特点的、有本院特色的课程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