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农业机械化的发展

农业机械化的发展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农业机械化的发展

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范文第1篇

农业机械化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物质技术基础,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标志。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既是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重要措施,又是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实现农业规模经营、推进农业产业化的重要条件。因此,各级政府和各有关部门要进一步统一思想,切实增强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加强领导,加大投入,推进我市农业机械化发展进程。

二、因地制宜,确立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基本原则和目标

(一)基本原则

1.坚持以人为本,为农民办实事,逐步实行“以机代牛”防治血吸虫病,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原则。

2.坚持以服务都市农业和特色农产品正规化基地及高产农田建设为主的原则。

3.坚持以发展经济作物机械化为重点,加快适应农业结构调整步伐的原则。

4.坚持以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企业经营和农业生产经营者投入为主,政府扶持发展的原则。

5.坚持因地制宜、经济有效、保障安全、重点突破、分步实施的原则。

(二)发展目标

到 年,全市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其具体目标是:

1.以蔬菜为主的优势农产品基地及高产农田建设区域机耕机整面积达到85%以上。

2.提高畜牧、水产养殖和食用菌生产机械化水平。牧草种植、收获打捆,池塘清淤,饲料投饵,保鲜运输,香菇和双孢菇的原料粉碎、拌料、装袋,以及重点奶牛饲养基地的青贮饲料加工和挤奶等基本实现机械化。

3.主要粮食作物(水稻、玉米、大豆)的收割及病虫害防治机械化水平达到70%以上。引导、扶持机械化插秧并逐步扩大其面积。

4.主要经济作物(油菜、花生)的耕整、抗旱、中耕除草、病虫害防治机械化水平达到85%以上,逐步推广油菜收割机械化。

5.参与血吸虫病的综合防治,血吸虫病疫区做到“以机代牛”,实现“无牛耕”村。

三、完善体系,大力推进农机服务产业化进程

(一)积极引导扶持,发展壮大农机产业。利用国家和地方政府的购机补贴政策,引导发展农机专业大户。制定农机大户服务公约和章程,不断规范农机服务行为,促进农机大户健康发展。大力发展各种类型的农机合作组织,逐步将分散的个体农机户引导到农机合作社或农机协会中来,形成优势互补或联户购机作业,提高农机作业服务的组织化程度和资源利用率。要用市场化和规模经营的方式引导农机企业和农机服务组织建立农机租赁服务机构,尤其要发展专业性较强、单家独户难以购置的大中型农机具租赁服务公司。同时要引导和扶持多种形式的农机作业(包括机械防治农作物病虫害)组织,实行机具租赁与直接作业相结合的服务方式,逐步扩大作业服务领域。

(二)积极探索农业机械技术推广的新模式及运行机制,不断扩大服务功能,强化服务手段,增强服务实力,为农民提供全方位的农机化技术服务。有条件的区应建立农机科技推广试验示范基地或示范点。

(三)切实做好培训工作,全面提高农民机手及农机队伍的整体素质。要以各级培训机构和推广部门为依托,加强对农民机手的培训,并将培训工作与职业技能鉴定、绿色证书培训结合起来,让有农机的农民都能够熟练地掌握农机使用技术。要推进农业机械化信息网络建设。

四、多元投入,加大对农业机械化的政策扶持

(一)建立市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专项资金,主要用于对农业机械服务组织、农业机械大户、农场职工、农民购置农业机械进行适当补贴和贷款贴息,以及引进、试验、示范、推广新型农机技术。各区应从本级财政预算内安排一定资金,作为对本区农民购买农业机械的补贴或扶持。同时,在安排农业基地建设等项目投资时,要充分考虑农业机械化作业设施并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

(二)建立激励机制,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市、区两级政府应根据实际情况,对实现“无牛耕”村、农机龙头企业、服务组织和在农机具研发、制造等方面有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奖励。

(三)金融机构对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购置和更新大中型农业机械装备及服务设施应给予贷款支持,尤其是要重点支持发展地方农机工业的技术改造和新产品开发。科技部门要加大对农机科技试验示范(工厂化育苗、育秧)、农机科技产品科研开发的扶持力度。

五、统筹兼顾,给农业机械化发展创造宽松环境

(一)进一步明确农业机械化管理职能。市、区农业机械管理部门在发展农业机械化工作中的职能是,贯彻执行国家、省、市有关农业机械化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抓紧修订《市农业机械化服务管理条例》以及相关的规章制度,研究制定市、区农业机械化发展规划以及参与制定市、区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扎实有效地组织实施好本行政区域内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各项工作。

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范文第2篇

安徽省是农业大省,也是重要的农机大省,地处华东腹地,农业资源丰富,土地面积13.96万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417万公顷,林地329万公顷,水面105万公顷。至2011年底,全省16地市总人口约6876万,农业人口比重约占77.07%;拥有农机总动力5657.08万千瓦,其中柴油机动力125.8万千万,电动机动力210.0万千瓦。各市农业机械总动力均有大幅增长,其中大中型拖拉机和小型拖拉机分别达14.5万台、238万台,较2002年增长约1.8倍和27.3%;大中型拖拉机配套农机具和小型拖拉机配套农机具分别为27.7万部、537.5万部,较2002年增长约6.7倍和31%。近年来在国家惠农政策和购机补贴政策的激励下,农机作业化水平不断提高。2011年,安徽省机耕、机播、机收面积分别达4129、3909和5537千公顷,较2002年增长了14.2%、88.1%和1.1倍;全省完成小麦机机耕、机播和机收面积2333、2100和2273千公顷;水稻机耕作业面积2215千公顷,机械种植面积416.27千公顷,机收面积2105.75千公顷。2010年油菜主产区完成机播面积29千公顷、机收面积33千公顷,同比增长45%、68.7%。至2011年底,安徽省农机专业合作社1283个,同比增长46.3%;农机作业服务专业户37万个,同比增长27.6%;农机化经营服务总收入342亿元,较2002年增长1.85倍。以跨区机收为代表的农机社会化服务模式与家庭承包经营有机结合,解决了小规模农业生产的矛盾,方便了农民,极大地提高了现有农机利用率和经营效益,对推进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建设和作业市场形成起到了积极作用,农机社会化服务正逐步完善。①

二、安徽省农业机械化综合发展水平评价

(一)理论模型笔者采取层次分析法(AnalyticHierarchyProcess简称AHP)建立安徽省农业机械化综合发展水平评价体系。AHP由美国运筹学教授T.Lsatty提出的一种解决多目标复杂问题的层次权重决策分析方法。AHP根据已经建立的层次模型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把专家意见和分析者的客观判断结果结合起来,将一层次元素两两比较的重要性进行定量描述,再利用数学方法计算反映每一层次元素的相对重要性次序的权值,通过所有层次之间的总排序计算所有元素的相对权重并进行排序,并通过排序结果来分析和解决问题。

(二)指标的选取为了反映安徽省农机化近十年的发展水平,笔者结合省内实际情况,参考农业部制定的农机化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选取农机作业水平、综合效益水平、综合保障能力三个二级指标以及下设的十三个三级指标,建立了以农机作业为基础、能力为保障、效益为核心的农机化发展水平指标体系[5]。如表2所示,用机耕、机播、机收、机械植保和机电灌溉水平来反映农作物生产环节中机械化作业的程度。其中机耕水平(C1)=(机耕面积/农作物总播种面积)*100%,机播水平(C2)=(机播面积/农作物总播种面积)*100%,机收水平(C3)=(机收面积/农作物总播种面积)*100%,机械植保水平(C4)=(机械植保作业面积/农作物总播种面积)*100%,机电灌溉水平(C5)=(机电排灌面积/农作物总播种面积)*100%。农业机械化以经济效益为核心,通过C6来反映安徽省农机化综合经济效益,农业劳均产值(C6)=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农林牧渔劳力数;通过C7来反映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情况,农业劳均播种面积(C7)=农作物总播种面积/农林牧渔劳力数;C8和C9可用来反映农机化的经济效益,千瓦农机作业收入(C8)=农机作业总收入/农业机械总动力。指标B3的设置可以反映农业机械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建立对安徽省农机化发展的重要作用。通过C10反映安徽省农机装备能力,顷均农机总动力(C10)=农业机械总动力/农作物总播种面积;C11和C12可以反映出农机人员素质的高低,农机人员受教育程度(C11)=(初中以上文化程度农机人员数/乡村农机从业人员数)*100%、农机人员受教育程度(C11)=(乡村农机从业人员数/(农林牧渔劳力数/1000))*100%;用C13反映农机服务体系的建设能力,农机管理机构及服务体系建设程度(C13)=(乡镇农机管理服务站/乡镇总数)*100%。

(三)确定指标权重依据AHP的基本原理,构造判断矩阵,通过专家咨询对判断矩阵附值和求解。根据判断矩阵,通过软件matlab7.0编写程序得最大特征值λmax和特征向量,并进行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检验如下表1。由于各矩阵的CR值均小于0.1,各矩阵均通过一致性检验,从而得到农机化评价指标体系和权重分配如表2。

(四)指标数据的收集和指标的综合评价笔者选取了2002-2011年十个指标数据比较完整年份,根据《安徽统计年鉴》和安徽农机化网站中数据,用各指标实际值除以在农业现代化情况下所应达到的标准值(当标准后数据大于1时,取1),从而得出表3无量纲化后的安徽省各市指标基础数据。依据表2中确定的权重加权得到安徽省17个地市十年间农机化综合发展水平得分。

三、评价结果分析

其一,从得分情况可看出近十年安徽各市农机化发展呈稳步上升趋势,农机化水平基本达到中级阶段;二级指标中,农机化作业水平年均增长1.76个百分点,农机化综合效益水平年均增长3.48个百分点,农机化综合保障能力年均增长0.72个百分点,综合保障能力发展速度相对缓慢。其二,由表4可知农机区域发展不均衡。只有淮北、亳州、宿州、淮南、蚌埠、滁州、阜阳七市的农机化水平位于安徽省综合得分之上,其它城市水平均低于安徽省平均水平。其中淮北和亳州处于领先地位,2011农机化水平分别达到73.23%和69.87%;而安庆、黄山最低仅为44.67%和33.62%。安徽省农机化发展水平大体上呈现出平原高、山地低,由北向南逐渐递减的趋势。其三,由表3可知安徽省农机化作业整体水平不高,2011年全省机耕水平为45.76%,机播水平43.32%,机收水平61.24%,机械植保41.39%,机械灌溉41.79%;同时机耕、机播、机收年均增速分别为0.27、3和1.86个百分点,可见农作物主要生产环节中机械化水平发展不均衡,其中机耕发展速度最为缓慢。其四,农机综合保障能力发展缓慢,由表3可知,农机服务体系建设不完善,农机化服务程度不高,至2011年底,安徽省农机管理机构及服务体系建设水平仅为17.35%。2011年安徽省乡镇级农机管理机构1141个,年末从业人员2970人,其中科技人员2055人,基层农机管理机构体系不健全,服务组织化程度较低。

四、提高安徽省农机化水平的对策建议

(一)因地制宜,形成区域化发展优势安徽省地形错综复杂,各农作物的机械化条件差异较大,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要注意因地制宜。在山地丘陵区重点推广小型农机具的使用,以促进特色农林产业发展为重点,围绕如茶叶、竹笋等山林资源农机化,引进推广节能型茶叶理条机、中耕机等新型机械;在平原旱作区重点推广大中型拖拉机、联合收割机等农机具的使用,推广如机械覆膜、脱粒、秸秆粉碎还田等技术。因地制宜的发展区域优势农产品和特色农业,逐步形成区域化发展优势。

(二)调整农机装备结构调整安徽省大中型机械和小型机械的比例,使农机技术装备逐渐由小型、单项作业机械向大中型、复合作业的高端机械发展,重点发展大中型农业机械,优化农机装备结构;调整动力机械和配套机具比,增强配套机具的适用性和多功能性;调整主要生产环节中耕种收机械所占比例,提高播种和收获的机械化水平;调整粮食作物机械和经济作物等其他农村生产过程中所需机械的比例,如增加畜牧业生产机械化、秸秆还田机械化等环节。

(三)加强农机科技创新,大力推广农机新技术大力开展农业机械化示范基地建设加强农业机械化新技术试验、示范工作,加强农业机械化科技创新能力,各地围绕现代高效农业发展,积极开展新机具示范推广,催生一批农机新技术、新机具,农机服务高效农业的水平进一步提升。加大财政预算中对农机科研的投入,发挥企业、高校、科研单位在农业机械技术研发中的作用,根据不同区域的特点,加快对先进技术及适用性农机具的研发脚步。

(四)完善农业机械社会化服务体系鼓励扶持发展多种农机专业合作组织,进一步推进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建设,如:农机合作社、乡镇农机管理服务站、农机租赁公司以及中介服务组织等。“建立以基层农机服务站、农机合作社等专业服务组织为龙头,农机大户为主体,农机户为基础,农机中介服务为纽带的农业机械服务体系。”扩大跨区机收范围和规模,从跨区耕种收整治向农产品产后初加工发展,逐步形成农机服务规模化、市场化和产业化。

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范文第3篇

0引言

当前,随着农业科技的不断发展,再机上我国惠农补贴力度的不断加大,使得我国各地区的农机化水平得到了一定的提升,进而使得我国各地区的农业生产效率得到了提升。推广农业机械化,主要是为了解放农村生产力,改变传统的粗放型生产模式,进而逐渐转变为技术密集型的新型农业。但是,在我国一些地区的农业机械化发展中,还存着一定的问题,影响了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基于此,围绕农业机械化发展的现状以及对策进行分析具有重要的意义。

1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分析

1.1农机购置补贴投入力度不断加大

一直以来,我国对农业的发展就非常的重视,自2004年起,农机购置补贴就是我国强农惠农政策的重要内容。在“十一五期间”,农机购置补贴的资金规模逐年递增,使得我国的受益农户字在不断的扩大。以某市为例,在2010年,全市农业机械原值达到了34亿元,与“十五”期末相比,增长了将近30%。其中,大中型拖拉机比“十五”期末增长了27%,达到了1.31万台。总之,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我国各地区的农机购置补贴力度不断增大,使得我国各地区的农业机械化得到不错的推广,动力机械结构得到了显著的优化。

1.2农机社会服务能力有所提升

随着我国农机机械化的不断推广,使得各地区的农业机械化普及量不断增多,这促进了各地区农村经济的发展。在这种背景下,就使得各地区的农机社会服务能力得到了较大的提升。以某市为例,在2010年,该市农机化作业组织超过了1.6万个,农机专业合作社也有了较大的发展,将近发展到110个,而且服务的范围也不断的扩大,遍及70个乡镇,其服务能力超过13.3万hm2。由此可见,当地农机社会服务能力有了较大的提升,能够进一步促进当地农业经济的发展。

1.3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农业机械化的普及推广,使得我国各地区的农业经济有了较大的发展,但是其中也存在着不少的问题,如果不加以解决,势必会阻碍我国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1)农机装备结构不够合理。在我国一些地区,存在着农机装备结构不合理的情况,这就难以适应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需要。例如,当地大型机械与小型机械的比例不够均衡,种植业机械较多,而且其他各业机械较少,存着比例不均的现象。2)农业生产机械化的发展不够均衡。以某市为例,除了某些农作物的生产全面实现了机械化,例如小麦生产,至于其他农作物的机械化发展却比较滞后,例如水稻机械化育秧。此外,果蔬的机械化以及养殖业的机械化严重不足,这就难以适应当前该市经济发展的需要,不利于该市农业机械化整体水平的提高。3)农业科研能力亟待提升。由于受到众多因素的影响,导致该市农业机械科研能力较弱,从而难以满足当地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需要。也正是因为新型农机的研制、开发较为落后,所以不能够适应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需要。4)各级农机管理部门的经费不足,这使得这些部门的装备较为简陋,致使其服务手段较为落后,不能够满足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需要。在一些农机部门,甚至只能够保障员工的基本工资,这挫伤了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2农业机械化发展的主要对策

2.1进一步加强政策保障

政策是确保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基础保障,虽然我国的农机购置补贴力度不断加大,但是各地区的发展情况有所不同,所以还需要根据当地的发展形势来制定农机发展政策。首先,各级农机主管部门要履行自己的职能,重视对农机业的领导,并成立相关的农机机构,以负责当地农业机械化发展的相关事宜。其次,要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根据当地的经济发展形势,来完善财政资金补贴机制。第三,要加大宣传力度。由于我国一些偏远山区的信息接收较为落后,再加上部分农民的文化素质不高,这导致他们对农业机械化的认识还不够深入。因此,我国各地区需要加大宣传力度,要重视对广大农户的宣传与教育。首先要让他们认识农业机械化对自己经济收益的重大作用,其次,再对他们进行农业机械化的培训,使他们能够学会使用农机,进而以点带面,实现农业机械化的普及推广。最后,要打造一支专业素质较强,思想道德素质过硬的农机管理队伍,以实现对广大农户的优质服务。我国一些地区之所以难以推广农业机械化,就是因为后期的服务没有做到位,许多农户购买了农机之后,缺乏后期的跟进指导,再加上农机服务点的设置较少,一旦农机出现故障,则不能够进行及时的维修,这影响了一部分农户的购机欲望。因此,需要多建立一些农机服务站,并安排农机管理人员及时为农户提供售后服务。

2.2进一步加强对农机合作社的扶持

作为农机专业性的服务组织,农业专业合作社经过不断的发展,在农业经济发展中取得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为各地区的农业发展做出了较大的贡献。但是,由于受到各方面的影响,导致以下几方面问题的存在:①资金短缺;②规模较小;③区域发展不平衡等,这些问题如果不加以解决,势必会影响当地农业而经济的发展。当前,我国许多地区的农机专业合作社虽然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是仍然处在初级阶段,所以存在着无序竞争、不够规范的问题。因此,在未来的发展中,需要选择一些经营规范、实力较强的合作社,然后对他们进行大力的支持,将其作为示范点,来为其他合作社的发展提供模范作用。

2.3对农机科技推广体制进行不断的创新

在今后的工作过程中,农机推广人员需要履行自己的职能深入农村,要对各地区的农机实际使用情况进行了解。如此一来,就能够了解各地区农业生产对农机的实际需求,然后再根据各地区的需求来提供新型农机具。其次,各地区的政府部门还需要对农机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并重视对农机从业人员的合理配置。现如今,我国一些地区的农机推广人员较少,这严重影响了农机的推广工作的开展。

2.4重视对农机从业人员的专业培训

当前,在我国一些地区中,农机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较低,这影响了他们后期的推广工作的开展。在农机推广工作中,农机从业人员的技术水平尤为关键,首先,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知识的更新换代速度不断加快,这就需要农机从业人员加强学习,以确保自己能够跟上时代的发展,保证自己能够跟上农业机械化推广工作的要求。因此,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需要定期组织培训,对农机推广人员的素质进行培训,并对其思想素质进行培养。其次,定期组织他们深入农村,使他们能够将理论与实际情况结合在一起,做到根据当地农户的需求来选择新农具的推广使用。如此一来,就能够促进农业机械化的进一步发展。

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范文第4篇

关键词:农业机械化;因地制宜;劳动转移

中图分类号:S2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0)-05-0143-1

农业是立国之本,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是最大的群体,中国要发展,新农村和小康社会首要解决的便是农民问题。为此,国家通过科技计划的实施,重点开展了主要农作物生产机械化及农产品加工等农机关键技术设备的研制与开发,初步形成了适合中国国情的、较为健全的农业机械化技术体系。

一、发展农业机械化的现实困难

(一)过剩劳动力问题

相对于传统的农业化发展模式,农业机械化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果,可以节省大量的劳动力去从事其他工作。但是由于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由于经济政治因素发展的不平衡性,导致了我们工农经济发展的不一致性,间接的对劳动力的要求也提出了不同的要求。这在一程度上也制约了我国农业机械化的进展。由于我国工业发展水平和规模等因素的限制,农业劳动力由于自身的条件因素的制约,导致他们很难转移到非农产业中去,客观上制约了农业机械化的发展。

(二)资金投入苦难

自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以户为单位经营后,集体公社式的农业机构发展模式被单位经营模式所取代,这在调动了农民发展积极性的同时,也给农业机械化的推广造成了极大的困难,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从资金使用上来,单位经营模式的农业生产很难有效地将资金集中起来,专款专用。另外一方面就土地使用情况上而言,单位经营模式实施以后,土地被分割得七零八落,不便于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对发展农业机械化不利。此外机械使用效率低、作业量不饱和也是现有农业机械化进程中的一个显著问题。

二、发展农业机械化的对策及应注意的问题

(一)因地制宜、合理发展

由于我们幅员辽阔,地域面积广大,气候分布也有明显的不同,直接导致了我们农业生产面貌与生产方式之间的差异性。因而,在推行农业机械化的进程中我们要清醒的认识到农业机械化在地区、项目、水平、形式的布局上表现出的这一差异性。要因地制宜,合理发展。使农业机械化成为亿万农民自觉自愿参加的经济进程。

(二)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创造条件

劳动者是生产力的决定因素,劳动力的素质又取决于我们教育事业的发展。从目前我国蓬勃发展的经济现状来看,就业的缺口依然在短时间难以饱和,对劳动力的需求呈现出技能化、专业化的趋势。这就要求我们在推行农业机械化的同时,也要不失时机的加强对农业劳动力的技能化培训,针对社会岗位的特点与农村劳动力的现实要求,培养农业专门人才,提高劳动力的素质。 促进农业劳动力就业的转移。

结束语

随着经济发展进程一体化的加速,我国农业将面对更为激烈的国际竞争,我们要明确的认识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农机化所表现出来的特点。探求中国式的农业机械化的发展道路,对中国农业经济的发展意义深远。

参考文献

[1]农业部农业机械化管理司.国外农机社会化服务[M].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2006.

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范文第5篇

关键词:农业;机械化;思考

中图分类号:F3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6-0188-1

1 巫溪县农业机械化发展的现状

1.1 巫溪县农业机械拥有情况

2010年底,全县农机总动力达 21.8万千瓦,农机总值达2.08亿元。全县各类运输型拖拉机及田间作业机械达3111台,各类设施农业机械及农副产品加工机械也有较大数量增长。

1.2 农机化作业水平显著提高

水稻生产在巫溪县的部分乡镇实现了全程机械化。2010年全县水稻收获机械化水平达50%以上,稻田机耕作业水平达到50%。全县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30%。

1.3 农机管理步入法制化轨道

近几年,国家颁布了《农业机械化促进法》《道路交通安全法》,法律赋予了农机管理部门职能、职责,农委大力开展农机监理规范化建设、农机安全生产集中整治和“平安农机”创建活动,取得了显著成效。

1.4 农机社会化服务功能不断增强

近年来,农委重点抓了基层农机合作服务组织和农机专业户发展,不断加强完善农机推广、教育培训、农机维修、农田作业、信息服务等服务网络,农机社会化服务功能逐步增强,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不断提高。

1.5 农机补贴政策激发了农民发展农机化的积极性

近几年,全县落实各级农机补贴资金达400万元,带动农民投入资金2200万元,掀起了全县农民购买农机具的新。

2 存在问题

2.1 农机化发展不平衡

在农机装备发展方面不平衡,现状为小型机械多,大中型机械少;耕作机械多,其他田间作业机械少;传统作业机械多,高性能复式作业机械少;在不同作物间也存在着不平衡,如目前巫溪县水稻生产已基本实现机械化,但作为主要作物的玉米、蔬菜、薯类生产机械化水平还是空白。

2.2 对农机化的投入仍显不足

其一虽然国家对农机补贴力度不断加大,但仍满足不了广大农民的实际需求。其二县级政府缺乏具体的农机投入管理机制,财政对农机投入严重不足。其三作为农机投资主体的农民自我积累能力弱,农机产品价位较高,农机作业季节性强、投资回收期长、利润低,制约了农民对农业机械的投入。

2.3 基层农机管理推广组织不健全

乡镇农机管理推广组织是农机系统为“三农”服务的前沿阵地,但全县约有一半乡镇已无场所、无资产、无专职人员,直接影响了农机化的发展。

2.4 农机安全生产隐患严重

一是全国没有统一拖拉机注册登记品牌、型号,厂家、经销商可以自主生产,自由销售,许多农民购机后无法上牌、办证。二是县级保险公司拒保、超标收费、强迫增加保险项目,致使一些拖拉机不入保,也就无法参加年检审。三是机手安全意识淡薄,全县约有1/3的机手没有办证,年检率不足1/4,给农机安全生产带来严重隐患。

2.5 农机组织化程度较低

目前,全县农机服务组织较少,市场化、专业化程度很低,运作不规范,分散经营,参与市场的意识不高,能力薄弱,农机利用率低,社会化服务水平低,直接影响了农机的经营效益。

2.6 农机与农艺不相适应

农民受传统的种植习惯影响较深,农作物的品种、种植规格不统一,地块零散,直接影响了农业机械作业。

3 对下步发展思考

3.1 提高对农机化发展重要性的认识

把发展农机化置于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大格局中来考虑,列入重要工作议程,为农机化的发展提供更加宽松有利的外部环境。

3.2 进一步加大对农机化的投入

国家和各级政府应给予政策扶持,一定要逐年增加农机专项补贴资金和项目管理推广经费,并纳入财政预算。在资金的投放上,坚持统筹兼顾,突出重点的原则,突出重点区域和重点机具,严格资金的管理和使用,确保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的作用。

3.3 进一步优化农机发展结构

牢固树立“立足大农业,发展大农机,服务新农村”的科学的指导思想,“十二五”期间,巫溪县要在巩固和提高水稻全过程机械化的基础上,重点突破玉米、薯类、设施农业等经济作物机械化,力争到“十二五”末,全县玉米收获机械化达到50%,适宜地块实现保护性耕作,全县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0%。

3.4 依法加强农机管理

认真贯彻落实《农业机械化促进法》《道路交通安全法》和《农业技术推广法》等法律法规,依法实施对农机的有效管理和宏观指导。

一是加强对片区乡镇农机管理推广站建设。按照《农业机械化促进法》要求,合理配置基层农机推广机构,理顺管理体制,以便使其真正履行农机管理、推广、服务的职责。二是依法加强农机安全监督管理。规范拖拉机品牌、类型,制定全国统一的登记目录。规范保险公司的违规行为或成立专门拖拉机交强险管理部门。抓好拖拉机牌证、照管理和乡村道路的检查。加强队伍建设,严格依法行政,保证农机安全生产。三是抓好农机市场秩序整顿工作。农机与工商、质检部门要密切配合,严厉打击假冒伪劣农机产品和坑农害农行为,规范农机产品生产企业和经销商的违规行为,切实维护广大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3.5 加快新型农机合作服务组织建设

要结合本地实际认真抓好农机合作服务组织建设,加大投入,规范运作,强化指导,创新机制,抓好典型的总结与推广,推动农机合作服务组织快速健康发展。

3.6 积极引导土地适度规模经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