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乡村旅游的趋势

乡村旅游的趋势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乡村旅游的趋势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乡村旅游的趋势

乡村旅游的趋势范文第1篇

“循环经济”一词是由美国经济学家K?波尔丁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指在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内,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废弃的全过程中,把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的线形增长的经济,转变为依靠生态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1]。乡村旅游循环经济是循环经济理论在乡村旅游发展中应用和实践,是当前乡村旅游领域中研究的热点。

国外文献尚未有关于“乡村旅游循环经济”概念的表述,但是国外乡村旅游发展非常注重循环经济理念的导入,根据赖斌(2009)的研究,国外乡村旅游循环经济模式主要有基于机制创新的瑞典乡村承包人经营模式(PREO)、基于技术创新的尼泊尔可再生能源消费模式(PREC)、基于产业创新的塞浦路斯多用途树木种植模式(PRMT)三种模式[2]。

国内关于乡村旅游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是基于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和生态经济理念在乡村旅游中的应用的范式归纳。周凌燕、和军(2006)分析了当前中国乡村发展存在消费初级化和生态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构建基于循环经济的新乡村旅游发展模式[3];贾红风、李云霞(2009)基于循环经济理念提出了云南发展乡村生态旅游过程中贯彻循环经济的“3R”原则以及对策[4];罗信远(2009)分析了五类基于循环经济理念开发的乡村旅游项目[5];严澍(2009)利用循环经济理论研究了四川地震灾区乡村旅游开发,进而对变革传统乡村旅游开发模式提出建设性思路[6]。乡村旅游循环经济在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层面上均有一般性的发展模式[7];“主体―驱动―乡村”三位一体的MDR具有中国乡村旅游循环经济的特色性 [8];从资源基础和特色,主要有农家乐型、乡村休闲园型、观光农园型、采摘果园型、产品加工型、景区依托型、综合型等[9]。

2.乡村旅游循环经济的内涵与原则

2.1乡村旅游循环经济的内涵

乡村旅游循环经济是低碳经济。低碳经济是尽可能的减少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而乡村旅游循环经济是通过在前期减少资源消耗,在中端减少废物产生,在末端促进废弃物的再利用,形成物质闭环型经济模式。乡村旅游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发展的理念是一致的,在产业经济发展的形态上,乡村生态旅游循环经济是低碳经济的一种实践形式,也是有效路径。

乡村旅游循环经济是绿色经济。绿色经济强调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绿色生活,环保选购;重复使用,多次利用;分类回收,循环再生;保护自然,万物共存。乡村旅游循环经济在不破坏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的基础之上,降低环境污染,减少一次性消费,促进产品多次消费与多次利用。乡村生态旅游循环经济顺应着绿色经济和绿色消费的发展趋势,与其一脉相承。

乡村旅游循环经济是生态经济。相对传统经济而言,循环经济是以产品清洁生产、资源循环利用、废物高效再生为特征,是旨在保护环境、维持生态平衡为特征的高级生态经济形态,其本质是生态经济。乡村生态旅游作为旅游产业一个分支,可率先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旅游行为的生态化和旅游消费的生态化。

乡村旅游循环经济是可持续经济。旅游循环经济与旅游可持续发展经济都是人们对传统旅游经济发展模式的不断反思、探寻旅游产业科学发展的结果。循环经济在可持续发展模式广泛接受的情况下,被赋予了更多的期待和理想化色彩。从“3R”扩展到“6R”;从原来的清洁生产、绿色消费、废弃物的资源化处理扩展到清洁生产、绿色消费、生态还原,循环经济已经成为可持续发展模式的实践形式。

2.2乡村旅游循环经济遵循的原则

图1 乡村旅游循环经济6R原则

再思考原则。颠覆传统的先污染和后治理或者边污染边治理的思考模式,树立旅游循环经济发展的全新思考模式。从战略高度定位乡村旅游发展方向,从理念上解决乡村旅游发展模式问题,制定支撑乡村生态旅游发展的规章和制度,从社会法理层面、社会精神层面解决乡村生态旅游发展的实际保障问题,系统地解决乡村旅游循环经济发展的理念支撑、技术支撑和法理支撑。

减量化原则。在前期,有效控制乡村生态旅游规划与开发过程的土地占有、资源消耗、基础设施投入;在中期,尽可能较少括能源、土地、水、生物等资源的使用,提高使用效率;在后期,尽量减少污染排放、废弃物的产生,减少对自然环境和社会压力,使资源使用效益、经济产出效益最大化。

再利用原则。多次使用和多种方式使用物质原材料和物品,防止原材料和物品过早的成为废物。在餐饮、住宿、交通等多个环节形成相互利用的原材料供应链,使餐饮、住宿等方面的废弃物成为旅游生产生活的新原料。

再循环原则。注重末端的综合利用和治理,运用循环经济的理论和模式将 “废物”尽可能资源化。在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建立封闭式的可循环、可利用资源循环利用系统。

再修复原则。在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对于旅游活动污染或者破坏的生态旅游环境,要通过人工治理、环境修复和生态恢复等手段进行生态修复和综合治理,从环境经营和环境运营的角度,促进环境再生和系统再造。

再整合原则。从景区内部系统整合角度,要把乡村生态旅游发展过程中的闲置资源和“错置”资源进行重组,通过使用方式的变化以及使用顺序的调整,盘活资源,实现功能性整合;把乡村生态旅游作为循环经济农业中的一个环节,使旅游业与乡村农业、乡村林业、乡村畜牧业形成一个完整区域循环经济链。

3.滕头乡村旅游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研究

3.1概况

宁波滕头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位于浙东沿海平原奉化市城北,距宁波市区27公里,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溪口12公里,景区总面积1.1平方公里。滕头村凭借青山绿水、自然生态的环境优势,赢得了“全球生态500佳”、创建了国家5A级景区,2010 年,成为上海世博会上唯一入选乡村案例,2013年成为全国第一批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2011 年,滕头景区共接待游客 136 万人次,门票收入 3520 万元,旅游综合收入 1.52 亿元。2012年滕头村接待人数达130人次,旅游门票收入为3220万元,旅游综合收入为13700万元。滕头村通过不断开发建设,基本形成了以农业农村为灵魂、园林生态为背景、现代村庄为舞台,参观、考察、旅游、学生实践相结合的独特生态旅游格局。

3.2 滕头乡村旅游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图2 滕头村乡村旅游循环经济整体模式

滕头村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的建设是以生态环境承载力为底线,以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发展为核心方向,以生态社区建设为基础,以生态农业为主体,以生态旅游为特色,以生态林业和生态工业为支撑,以生态养殖为辅助,形成“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生态社区、生态林业、生态养殖、生态工业”六位一体的全方位生态发展格局。林业与旅游,农业与旅游业,养殖与旅游业形成小循环产业系统,小循环通过能量循环利用形成循环经济产业链。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生态社区、生态林业、生态养殖、生态工业六个方面相互依存,形成大循环经济系统。在整体的运营模式中,小循环与大循环之间能量相互传递,小循环为大循环系统的一个环节,大循环为小循环的发展也提供必要的物质能量,两者之间相互结合,形成一个良性发展的生态经济示范区。

3.2.1乡村生态农业

在90年代中期,滕头村便形成了以沼气为纽带,以种植为龙头的“家禽――沼――农”三位一体的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在发展生态农业方面,以绿色种植为基础,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升级改造传统农业。通过开渠、挖河、修路、构筑暗灌暗排、沟渠纵横的地下系统,实现农田的水利化和园林化;坚持以有机肥为主,禁止使用化肥和农药,与高校、研究机构建立战略联盟, 创建了农作物培养中心, 发展高科技生态农业,组织实施蔬菜、蓄牧、水产、水果、花卉、水稻等高科技生态农业;发展立体农业,充分利用太阳能、水分和矿物质,形成空间上多层次、时间上多序列的立体农业[10]。

3.2.2乡村生态旅游

滕头村在乡村生态旅游发展方面,构建食、住、行、游、购、娱“六位一体”的全生态旅游格局。建设了以生态宴会和生态餐厅为依托的生态餐饮;以东方恬园生态酒店为支撑的生态住宿;以太阳能等新能源为支撑的路灯系统;以生态化和仿生态化为特色的旅游项目;以就地取材为原则的生态盆景、生态花艺工艺品体系;以生态世博展览馆为中心的生态文化体验项目。(见表1)

3.2.3乡村生态社区

滕头村向太阳要能量,投入120多万元建设“太阳工程”,村里的126户100%的家庭安装了太阳能分户热水管,假日酒店安装了太阳能集中供热水系统,社区以及景区内部的道路安装了太阳能路灯,太阳能工程每年为滕头村节约用电6万千瓦。滕头村在主干道路上,安装了“风光能”环保灯,能利用风能和太阳能发电储电。建造了环境空气质量自动检测站,该检测站可提供实时数据,随时了解村里空气质量的变化。村里统一实行垃圾无害化处理,并建造了三座三星级以上节能环保厕所,每年可节约用水上万吨[11]。

滕头村目前正致力于打造国际领先水平的“生态屋”试验区。投资近三千万元,建造了滕头生态屋,向游客传达滕头人的生态环保理念。“生态屋”的建设采用了地源热泵空调系统、太阳能发电系统、全屋净水系统、智能照明控制系统、废弃建材应用等多项生态节能技术,成为村级绿色建筑、生态建筑的典范之作。 “生态屋”全楼景观绿化利用现有的河水灌溉草坪,多余的水会通过地表和管道流入河道,喷雾可以降低温度、净化环境、增加空气中负离子的含量。“生态屋”主楼安装了4组总功率为4000瓦的太阳能光伏发电板,大量的光能通过它们转化为电能,传输到一楼机房的蓄电池贮存起来[12]。

3.2.4乡村生态林业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滕头村租赁了大片荒山荒田,种植了大规格的苗木,并依托园林公司实现绿化工程公司、植物开发公司和园林苗圃基地的产业化经营。滕头村对苗木的利用是多元化的,在苗木的培育期,做苗木培育试验观赏;在苗木中期,做成苗木工艺品,设置盆景大观园,进行销售和参观;在大型林园中,种植各种花卉,形成五彩斑斓的花海进行旅游开发;在高山林地进行竹、林、果、山林立体开发:山顶封山育林,山腰养竹产笋,山脚栽桔种桃,林子内培育花卉养殖,并进行土鸡的放养,土鸡供游客使用。花卉与苗木产生的废弃物经过废弃物处理系统成为供应苗木和花卉的废料。滕头村的林业形成了一条生态产生链,既园林景观销售、园林盆景观赏和销售、园林内生态花卉种植以及生态放养于一体的循环经济产业链条。

3.2.5乡村生态养殖

滕头村以河堤为基础实现立体的生态养殖。河提是果和花卉,在河道两岸种植果树,果树下是大面积的向日葵、薰衣草等花卉,形成层次丰富的植被景观。河道水面上空是果蔬长廊,在两岸架设方形钢制架,夏天栽种各种蔓性瓜类;春天种植各种藤类花卉,秋季种植三角梅、喇叭花;冬季种植常春藤、忍冬;在河道水中进行水鸭的养殖,水鸭用于旅游表演,不能表演的鸭子用于游客食材;水中养鱼,放养各种鱼、虾、蟹,开展手摸鱼、“竭泽而渔”、用棍棒打鱼、用弓箭(钓具、网、鱼筌)捕鱼等参与性活动。再者河道作为人工湿地系统,为全村景观绿化与生态农业提供水源,同时通过河道两岸的水草和湿地对处理之后的废水和污水进行再次的净化和回收,与林业、生态农业形成循环经济系统。

3.2.6乡村生态工业

滕头村发展工业有着严格的限制条件,滕头村对环境污染性工业实行一票否决制。工业企业在滕头村落户的话,要经过环境保护委员会审定,不管企业效益多好,如果环境不达标,禁止落户。从2001年初,滕头村开始兴建特色产业工业园区,滕头村对工业项目坚持“精挑细选”,相继引进了机械、电子器材、建材装潢、印刷包装等60多家企业,到目前为止,至今没有一家高耗能、高污染企业。

滕头村工业园区对工业产生的废弃物有着成熟的处理方案。对可再生物质资源进行全面回收,对废纸类、塑料橡胶类、废金融类和废家电家具类进行综合化分类处理;对不可回收类进行无害化处理。滕头发展乡村工业的一个根本性原则是工业不可缺少,但工业决不能污染环境,不能破坏生态,不能影响社区生活。

3.3 滕头乡村旅游循环经济发展对策

目前滕头村存在着发展资金投入不足、发展政策体系不完善、发展腹地空间受限等问题,需要在发展理理念、投资力度、建设速度以及产业链条上进一步提升。淘汰和外迁内部老化和不符合市场需求的项目,腾出发展空间重点设置循环型、生态型、创意型的旅游项目,减少资源消耗和土地资源占用,整合区域旅游空间,形成生态产业集群;运用各种媒体,通过社会舆论、行政力度、榜样感化、利益约束等手段,对各层次的民众和游客开展宣传、教育、培训和管理;加大对滕头村的政策扶持力度,在资金、税收、土地和道路、规划等门票收费方面给予必要支持,完善乡村旅游发展政策体系,破解政策与资金难题。

乡村旅游的趋势范文第2篇

关键词:乡村旅游 视觉设计 体验

检 索:.cn

旅游交通,是以旅游为目的的整个出行过程,它以旅游者为主要运送对象,使与旅游密切相关的客货在旅游客源地与目的地之间,旅游目的地内各旅游活动场所之间产生空间位移,从而实现正常的旅游活动。[1]随着旅游交通工具、旅游路线开发、旅游服务设施的不断发展,关于“行”概念的乡村旅游不再只是强调简单意义上的交通线路,它既包含了景观路、生态路、文化路、交通路的四路合一,也包含了旅游路线设计的多样化。[2]研究以“行”概念的乡村旅游项目的开发视觉设计,传递与受众的信息不仅仅只是传递,而需要更加充分调动、分析识别空间的感知交流。根据包豪斯的设计理念“设计是为了解决问题”,设计出符合游客心理认知习惯的多元化导视系统,才能让“行”概念的乡村旅游项目开发视觉设计更加人性化。

相对旅游交通较匮乏的贵州省黔东南地区,大肆兴修高科技交通设施吸引游客实为不当之举。当务之急,应是根据自身特色对景区进行合理的再规划与开发,打造出具有自身品牌优势的精品旅游线路。以合适的形象定位、美学设计、视觉冲击为依据,扩展自己独立的旅游市场份额,使黔东南地区成为贵州省重点旅游品牌以及西南旅游市场的热点。打造精品“行”概念的视觉设计规划应坚持有聚有散,有紧有松,有重有轻的统一发展,明确贵州省“行”概念的乡村旅游项目开发视觉设计是基于贵州省现有的基础交通设施与当地自然条件、文化资源相互整合并因地制宜发展的资源因素。

一、公共交通设施的导视系统一体化视觉设计

由于近年来政府的政策优惠与支持,贵州省的基础交通建设还是取得了相对性进展。基本成就包括:公路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铁路网络形成并不断完善;内河航道发展迅速;民用航空快速发展。[3]随着贵州省黔东南地区交通发展的逐步完善,原来的单一局面已逐步发展为有主干道、一般道路、高架桥、隧道等多样化形式。基于黔东南地区旅游业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前景,合理、科学的统一发展,促进视觉导向系统的一体化是首要。公共交通是旅游交通组织中最基本的组成部分。实现交通方式、交通形式、交通导视等系统上的设计统一,对公共交通系统的完整性不可或缺。由于硬通设施的基本识别性,因此导视系统在视觉设计中应以快速识别为首,特殊效果为辅。

第一,具体航空、公路、大型交通等视觉导向系统应遵循国家标准规定,在其字体、色彩、双文、位置、大小的运用上,尽可能的统一全省的硬通视觉设计。第二,加强完善公共类交通的完整性,易于游客快速识别认知。第三,信息口地方,如进出站口、购票处、询问台、休息区、洗手间等公共服务设施处要有明确的识别符合或文字标示。具体设计可以以颜色、字体、图形的变化来依次呈现空间下的布局,注意公共设施要以人的认知习惯为前提设计。第四,公共交通导视系统化设计的最大特点,是以大量的信息转换为简单明了的有效信息并传达出来。因此有效进行层级设计是公共交通视觉导向系统的关键。第五,由于黔东南地区大部分以隧道、山路为主,因此公共交通视觉设计方面要注意足够的照明系统与危险信息指示。第六,公共交通设施导视系统的视觉设计中,指示牌应放置有利于人们视线所处的位置。其信息不用繁复设计,要做到简洁明了,视觉层次要鲜明的展示观点内容达到有效传递。

二、视觉为主,辅以多元化导向视觉设计

(一)精品走廊

随着汽车进入家庭的普及,自驾游逐渐成为交通旅游出行的新增长点。黔东南地区独有的生态景致、特色的人文民族风情都可成为宣传热点。其独具特色的山水格局与丰富的生态景观,更是为自驾游市场的开发提供了充分的前提条件。“车在画中行,人在画中游”的“步步不同景”更有着独特的视觉魅力。

乡村自驾游旅游项目开发的视觉导向系统设计中,有效运用多种导向信息的展示,并与周边环境的和谐统一是首要前提。第一,导视牌展示过程中,除常见的悬挂式外可利用周边环境特色形成特色摆放式:如立柱式、依附周边环境的附着式等。材料、尺度、色彩等方面可加入当地环境特色,使用统一化管理带来更好的视觉印象,起到对当地旅游风景的宣传和加深印象的作用。第二,自驾游需求的基本接待设施还有待加强,如公共区、休息区、功能区、停车场、汽车旅馆、加油站等设施需形成统一的导视系统。第三,政府因加强完善自驾游相关信息内服务,如媒体广告宣传。合理美观的自驾游视觉导视系统的开发,正确传递导向信息的同时又丰富了自驾游空间下的艺术视觉。同时也可利用自驾游机动性较强的特点引导部分游客向一些温冷或开放不完善的景点游览并增加宣传范围。

可开发地区:肇兴侗寨、凯里―黄平―施秉一线到镇远、隆里古镇等。

适合人群:精品走廊是围绕自驾旅游而开发的项目,其限制条件适合于有着丰富自驾经验的个人、家庭以及成员。

(二)步行者的时代

黔西南旅游部分景区由于地质原因以及基础交通设施的不完善制约着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反过来我们是否应该考虑如何将其劣势转换为优势?当前,“绿色”“环保”“低碳”以成为全球旅游产业关注的一大焦点。相较于其他旅游方式,徒步旅游体验模式的污染无疑是最低碳环保。值得探讨的是徒步旅游发展区域大部分集中于乡村、山区地段,由于道路标识不清晰,造成游客迷失现象不断。正因如此,设置醒目的当地地面标识,通过夸张、鲜艳的色彩和材料应用于指示系统、警告标识等可为徒步旅游提供有力的实际需要。

第一,徒步探访、深林便道、山间小道等设计中可以独特的指示文字吸引游客眼球并传达正确有效信息。第二,徒步旅游中重要的景点信息需及时更新与修正。第三,除了官方标注公路的景点示意图,一些有文化代表性的山寨等地缺乏统一设计。因此发掘当地民俗下的特色风情的设计,可加大徒步旅游对游客的影响范围。第四,深层挖掘特色的同时完善基础设施,如沿路配备必要的排污系统及回收系统,对环境污染有着专门的监管也是很有必要。第五,徒步旅游对于多食少动、工作应酬繁忙的肥胖中青年人以及老年旅游者,都有着极大的好处。它可以促进体内多余脂肪的消耗,更好的实现减脂的效果也可以改善心脏营养,降低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4]因此,徒步旅游形式的视觉设计宣传点以“运动”“健康”为启发。

可开发地区:梵净山、徒步八寨一山、肇兴―唐安徒步穿越、加榜梯田等。适合人群:独步旅游其简单、自由的开放形式较适合于以独立并敢于接受挑战的旅游爱好者们。

(三)水上旅游

人们追求旅游的过程除了舒适感还有娱乐感。旅程中人与自然地互动体验、征服或融入,都会构成游客对旅游点满足与否的直观感受。只有集观光、游乐、参与、体验、互动为一体的休闲旅游才能更好地让传统观光景区重新散发生命力。

随着越来越多大坝的建成,贵州省很快就会拥有大量的湖泊,成为群山、河流、湖泊聚集之地。这些湖泊的四周风景精美怡人,具有开发旅游的巨大潜力。第一,以原生态为导向标识系统与现代化交通娱乐设施项目进行融合。经过分析、设计形成整体的原生态视觉导向符号、导向标志,必定给游客带来独特的引导性信息,如水幕标识。第二,将自然风光的险、奇、秀、游融为一体,以系统化、人性化为原则构建统一的视觉硬件设施。第三,大力发展形象广告与标语,可发展山水相间的视觉设计既满足游客的观光需求,也满足了游客对当地自然风光、民俗风情、历史文化信息的了解。

可开发地区:舞阳河、杉木河、野洞河等。

适合人群:水上旅游项目属于安全系数较高并轻松的娱乐形式,因此较为适合以休闲为主的个人、家庭与团体。

三、保持本地特点,塑造特色的视觉系统

随着全球户外运动的蓬勃发展,户外旅游开始成为当下最热门的旅游方式。贵州省黔东南地区优越的自然地势与无严寒、无酷暑的爽爽气候都是大力发展山地户外运动的理想条件。

根据黔东南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可开展的户外极限项目包括:宿营、探洞、野营、丛林探险等。针对此类旅游交通项目如何在同类产品中脱颖而出,呈现特色。这就要求对于极限营销项目的视觉设计开发从广告、标识、服务区、咨询区等都应从定位、设计、包装中突出个性。第一,认真分析市场潜力,准确地进行视觉定位包装,最好的方法是以点代面,以概括、夸张的设计先突出一部分极限主体发展,这样在二次推广中有较大的设计空间发挥余地。第二,可根据不用特色项目的开发需要,打出符合形象的文字、广告语、标识等,运用得体的编排方式达到最醒目个性的视觉表现力,以不同的设计标语具有不同的个性获得宣传变化。第三,部分森林、草场及饲养基地适合较为轻松的视觉系统表达,可以自由为主题设计,突出个性化却不失变化的可能。通常情况下,虽然会要求项目视觉设计满足现下项目的要求,但是小地区与总地区之间的统一性也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地区之间的视觉系统不一致,甚至各自独立发展,则会显得杂乱无章,反而影响整体的发展。

可开发地区:梵净山原始森林、黔东南环线行走户外探险、雷公山自然保护区等。

适合人群:极限运动属于刺激并富有挑战的运动,安全第一的前提局限于它的适合人群大部分为身体素质较高的成年男女。

结语

“行”概念的乡村旅游项目开发视觉设计的发展是旅游业发展不可或缺的条件。优化特色交通与旅游体验的融合,实现项目开发视觉设计的统筹有助于实现贵州旅游业更好、更快的发展。目前来看,以黔东南地区为例分析的贵州省“行”概念的乡村旅游项目开发视觉设计的发展前景是有一定的可观性。只有系统的改善贵州省地区旅游项目中视觉设计的不足,明确本地区独有的特色,建立新颖的视觉导视系统,才能更好的适应于旅游市场的需求,打造独属于自己的旅游交通品牌。

基金项目:贵州省教育厅硕士点项目“黔东南乡村文化旅游‘色彩规划’创新研究”*(项目编号:12SSD019)阶段性成果之一。

注释

[1] 卞显红:《交通系统在旅游目的地的发展的作用探析》,《安徽大学学报》,2003。

[2] 王勃:《重庆市公共交通导识系统视觉识别设计研究――以市区公交车视觉导识系统为例》,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乡村旅游的趋势范文第3篇

自改革开放以后,我国一些有能力有思想的农民开始进城打工,跟随着历史的脚步抓住了机遇,创造了更多的财富。从此这批人成为了带动农民创造财富的领路人,他们致力于把农村经济搞上去,为农村的经济建设工作立下了无数功劳。这是对农村经济精英最初的一个概念界定,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科学的进步,越来越多走出去的农村人开始回到自己热爱的土地上贡献自己的力量,笔者以为,他们都是带动农村经济富裕的先行者,都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精英人物。

目前农村精英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分别是政治精英、经济精英和社会精英。他们在各自的领域拥有着普通农民没有的资源,把这些资源汇聚在一起,就可以为乡村的经济发展出一份力。在当今中国农村精英群体中,占据精英数量最大的是经济精英。可以说,他们对乡村的经济发展起着主导作用。

二、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趋势与特点

现代乡村旅游市20世纪80年代出现在农村区域的一种新型旅游模式,尤其是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发展迅速我国的乡村旅游一般以独具特色的乡村民俗文化为灵魂,以农民为经营主体。以城市居民为目标市场。发展乡村旅游具有巨大的经济价值和社会意义。当前,我国乡村旅游业发展的总趋势是乡村旅游已超越了以往的农家乐形式,进而向观光、休闲、度假等复合型方式转变。个性化休闲的时代已经到来,乡村旅游产品开始进入创意化、精致化的发展新阶段。

(一)发展趋势

首先,地方政府开始起主导作用 。近年来,我国乡村旅游市场发展迅猛,乡村旅游消费的群体规模也在逐步扩大,目前已经成为中国旅游发展中的一大特色。因为旅游人数的增多,乡村旅游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开始把把乡村旅游纳入旅游产业发展的总体规划,让它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一颗新星。把乡村旅游当作重点项目来培育与管理,可以说地方政府在此起到了一定的主导作用。

其次,投资趋势更加多元化。由于乡村旅游已经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甚至当地政府为了乡村旅游业的发展特意出台了一系列的乡村旅游政策。因此,随着旅游人数的扩大,吸引了一些实力雄厚的资本家或者企业前来投资,而且投资的主体也在朝着多元化的趋势发展。既有农垦个体或合伙经营,也有村集体投资经营,一些较有实力的公司、集团等城市资本也纷纷介入乡村旅游开发。

最后,开始注重产品的升级与改造。随着投资趋势的变化,当地的乡村旅游开发者们开始思考产品的创新之路。其中,一批农村经济精英开始介入,他们利用手中各种优势资源开始对乡村旅游业进行整合与改革。以前只是单纯的通过各种渠道对外传播乡村旅游的好处,而如今随着不断地变化与发展,发现原有的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在的发展要求。于是,开始注重对乡村旅游产品的升级与改造。这些农村经济精英们大多已完成了原始积累,一方面要求开创更大的事业,一方面也已经感受到了竞争的压力,所以必然要求把乡村旅游事业做大做强。

(二)发展特点

一方面,乡村旅游业发展更加全域化、特色化和精品化。由于??家和政府对乡村旅游的大力推崇,越来越多的乡村开始发展自己的特色产品,扩大乡村旅游业的发展范畴。在助力推动旅游业发展过程中,为了避免出现同质化的现象,各个地方乡镇都开始走全面变化的道路。这里的变化主要包括全域化、特色化和精品化。大家都开始潜心挖掘适合自己乡镇的旅游产品,精心设计,力争让自己的旅游产品更能代表这个乡村。

另一方面,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层出不穷。现在乡村旅游发展很快,走在前端的主要是南方的几个发达城市。其中江苏省出现了一系列的乡村旅游新业态,山东省的扶持力度也很大,每一个县都做乡村旅游规划,省政府给予每县乡村旅游规划资金支持。在这种情形下,农村经济精英又开始探索与研究新的发展道路,那就是让旅游产品继续走出去,开发新的旅游模式。比如一些省份的乡村开始做起了生态果树园的旅游发展新模式,利用农业来带动乡村旅游,二者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就形成了独特的旅游发展业态。据了解,我国现在的乡村旅游有了十大新业态,它们分别是国家农业公园、休闲农场/休闲牧场、乡村营地/运动公园/乡村公园、乡村庄园/酒店/会所、乡村博物馆/艺术村、市民农园、高科技农园/教育农园、乡村民宿、洋家乐、文化创意农园。

三、农村经济精英对乡村旅游发展的影响

(一)使资源得到了合理利用

乡村旅游业的发展是建立在城市与乡村生活场景、生活方式异质化基础上的。但是它作为资源层面的吸引要素是不能直接面向市场的,于是农村经济精英的参与就有了存在的意义。经济精英们依据以往的经验和对市场发展的预见性,使他们成为乡村旅游地与外界市场之间最好的衔接主体。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他们的存在提高了乡村旅游业的市场化运作程度,使资源得到更加合理有效的利用。

(二)提高了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的素质

首先,农村的文化教育还没有大城市那样普及,从实际情况来看,乡村旅游业的服务人员素质偏低,所以必须对乡村旅游业的服务人员进行相关的培训工作,这样才可以提高他们的服务水平。而农村经济精英们恰好明白现代人对服务的需求,可以更好的给予他们指导。由农村经济精英们带动当地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的素质,这样就很好的促进了乡村旅游的快速、健康和规范发展。

乡村旅游的趋势范文第4篇

一、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一)本课题研究的视角

近年来,乡村旅游发展势头迅猛,四川是中国乡村旅游的发源地,面对的任务是“打造乡村旅游升级版”。品牌体系建设的路径是培育产业内在竞争力、达成“升级版”目标的必由之路。转型升级主攻方向是解决抵挡和粗放的问题,要适应大众旅游提档升级要求,改变人们对乡村旅游的传统认识。本课题以四川省乡村旅游的发展为实证研究对象,结合品牌形象理论、品牌定位理论、基于品牌识别的品牌创建理论、在分析乡村旅游行业现状和发展趋势的基础上,从消费者分析、品牌定位、品牌内涵分析、品牌创建与推广和品牌管理等方面探索乡村旅游在面对升级换代的背景下实施品牌化战略的路径和模式。

(二)主要目标

本课题旨在以四川省乡村旅游为依托探索中国乡村旅游行业品牌体系建设的路径和模式。本课题将从理论分析加实证研究上形成一套乡村旅游的可操作模式为全方位品牌战略在乡村旅游项目中的实施提供有力的应用依据。

(三)主要方法和途径

本课题采用调查法、观察法、文献研究法、个案研究法等。

(四)主要观点:

乡村旅游是以乡野农村风光和设计的一些特色活动为吸引物,以城市居民为目标市场,来满足旅游者的世智笾和回归自然的一种旅游方式。发展乡村旅游业对于推动新农村的建设、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然而,如今信息化水平不断提升,旅游者的个性化需求日益旺盛,旅游体验的日趋多样化,旅游出行日趋自主化,以口碑效应为主要传播特点的传统乡村旅游产业模式远远不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特别是散落在广大乡村的乡村旅游点具有极大的空间广度,传统的经营方式已经不能适应以自驾车为主要出行方式的客源对象的需要。在打造乡村旅游业升级版的大背景下,要突出“品相、品质、品位、品牌”,将工业4.0的理念融入农业,大力发展智能化精致农业,全面提升乡村旅游品牌建设。本课题将以四川省乡村旅游的发展为实证研究对象,结合品牌形象理论、品牌定位理论、基于品牌识别的品牌创建理论、在分析乡村旅游行业现状和发展趋势的基础上,从消费者分析、品牌定位、品牌内涵分析、品牌创建与推广和品牌管理等方面探索乡村旅游在面对升级换代的背景下实施品牌化战略的路径和模式。

二、主要研究成果简介

乡村旅游是结合乡村旅游区当地的发展情况,将农业生产、农村生活与生态环境相结合,打造独具特色的旅游文化,以带动乡村经济的发展。而加强乡村旅游品牌的建设则是乡村旅游在发展过程中寻求突破和创新的一个必然的选择。下面就阐述当前乡村旅游品牌建设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几点建议,为进一步的促进乡村旅游品牌的建设,加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帮助,当前乡村旅游品牌建设中存在的问题:1.知名品牌数量少。2.品牌产品内容单一,同质化现象严重。3.缺乏品牌化营销手段,品牌意识欠缺。

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了乡村旅游品牌建设的几点建议:1.拓展乡村旅游内涵。2.规划旅游集聚地,打造精品品牌。3.进行品牌化营销,扩大品牌的营销范围和营销力度,也全面推广品牌。

总之,乡村旅游品牌的建设要针对目标市场进行科学、准确的品牌定位,要体现当地区域的特点和特色,深度挖掘当地的文化内涵,加强现代化技术的应用,以提高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三、此项研究的社会或经济效益、应用前景及学术界的反映和引用

本课题聚焦于乡村旅游的品牌体系建设,以破解目前乡村旅游业中普遍存在的碎片化、同质化难题为设计方向和目标,是乡村旅游理论研究中的一项开创性工作。通过研究乡村旅游品牌建设的体系,形成一套乡村旅游的可操作模式,成果为:集生态旅游、休闲娱乐、美食民宿为一体的旅游胜地模式。课题完成后,在助推乡村旅游升级版发展方面有着一定的实践意义,由品牌定位打造个性化、特色化、精准化农家乐;由品牌化包装,做足乡村文化,让游客寻找乡愁,体验生态生活,围绕乡村品牌,让生产成为表演,让生活成为旅游,把家园变成花园,从而带动农民增收;由品牌化营销,运用新媒体营销手段(如微信、导航、智慧旅游、网络预订等传播工具)引导游客需求,对乡村旅游经营和管理者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本课题以四川省乡村旅游的发展为实证研究对象,通过研究乡村旅游品牌建设的体系,形成一套乡村旅游的可操作模式,成果模式为:集生态旅游、休闲娱乐、美食民宿为一体的旅游胜地模式。该成果将指导和提升乡村旅游体系的标准化和完备化。

四、与预期计划和目标比较,完成情况及存在问题

乡村旅游的趋势范文第5篇

关键词:淮安;乡村旅游;运河文化

中图分类号:F59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309(2008)0203-0022-03

一、乡村旅游篷勃发展的背景

乡村旅游是以各种类型的乡村、社区为背景,以乡村文化、乡村生活和乡村风光为旅游吸引物,以为游客提供文化探秘、休闲度假、康体健身、生态旅游、体验旅游、观光农业、住宿、餐饮、购物等综合活动为目标的一种旅游形式。乡村旅游将农业生产、农村生活和生态环境三者合为一体进行旅游开发,是加强城乡居民感情沟通、体验乡村劳作、了解乡土民俗、领略自然风光的最佳方式之一,迎合了新世纪绿色旅游、生态旅游的大趋势。

乡村旅游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与广阔的发展空间,它能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发展农村经济,适应了我国特殊的旅游扶贫政策,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开展乡村旅游,对缩小城乡差别、统筹城乡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0世纪80年代后期,我国的乡村旅游悄然兴起,进入90年代中后期,乡村旅游进入了较为快速的发展阶段。国家旅游局1998年推出了“华夏城乡游”,1999年推出了“生态旅游年”,全国各地纷纷抓住机遇,形成了一股乡村旅游热。2004年国家批准了203个全国首批农业旅游示范点。同年,总书记视察上海时指出:“要发展农业旅游、生态旅游,促进农民增收。”2006年,国家旅游局将旅游主题定为“2006中国乡村旅游年”,并且制定了“新农村、新旅游、新体验、新风尚”的鲜明口号,2007年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了要“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我国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

今年,我国将取消“五一”长假,人们的假日消费将由“冲动式”集中消费转为“分散式”理性消费,可以更个性化地安排自己的假日,真正享受到旅游的乐趣,周边乡村的周末短期度假、休闲旅游将是旅游发展的趋势和热点。

各地、各级政府对乡村旅游的发展格外重视,纷纷制定乡村旅游发展规划,提出自己的发展目标和具体对策。江苏淮安召开的《淮安市乡村旅游发展规划》论证会,为淮安乡村旅游的发展献计献策,以期提高淮安旅游产业素质和综合竞争力,盘活淮安旅游业。

二、淮安发展乡村旅游的优势

(一)淮安是江苏省的一个农业大市、强市,是全国重要的农副产品产加销基地

淮安地处江苏北部平原腹地,全境属黄淮平原与江淮平原的结合部,全国重要的农副产品产加销基地,江淮平原的重要商埠。农村人口差不多占了全市总人口的2/3。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农村的发展是关键。

乡村旅游极大地影响和激发了农民转变固有观念,田地里的产品变成了旅游商品,绿色蔬菜、水果成为市场的宠儿,甚至在田地里耕作、采摘、体验打鱼都变成了旅游活动。乡村旅游将单纯的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拓展,延伸了产业链条,拓宽了增值渠道。

(二)淮安有风光秀丽、底蕴深厚的乡村旅游资源

根据淮安的旅游发展规划,淮安市旅游产业区域空间布局为:以淮安名城名人综合旅游功能区为中心,以盱眙山水名胜旅游区为辅助中心,由洪泽湖渔乡与百里古堤风光旅游带联结“双核一轴”式区域旅游核心集团;以及金湖苏北水乡生态旅游区、涟水千年酒乡与生态休闲旅游区。从布局中我们可以发现,淮安旅游资源大多分布在境内郊区和农村,文化底蕴深厚的人文景观和纯朴自然的山水风光构成了一幅风光秀美的画卷,游客可以领略乡村自然风光、观赏乡村民俗风情、品味乡土文化艺术、体验乡村传统劳作。

淮安农业旅游资源和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交相辉映,现已涌现出以铁山寺森林公园为代表的一批4A级景区和国家农业旅游示范点,还计划在“十一五”末,将建成10个以上全国农业旅游示范村(点)。烟波浩淼的全国第四大淡水湖――洪泽湖和正在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水上长城――洪泽湖大堤,被誉为“江苏九寨沟”的铁山寺自然保护区,国家级森林公园盱眙第一山,农业观光好去处金湖万亩荷花荡、铁山寺的“农家乐”、金湖白马湖的“渔家乐”、洪泽的“水上人家”等,吸引了众多上海、杭州及周边省、市的游客。淮安市乡村旅游市场辐射面越来越大,接待总量呈逐年增长趋势,乡村旅游点已发展成为全市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游客接待人数占全市旅游业近1/4。

(三)淮安有发展乡村旅游良好的区位交通和客源市场条件

现在,淮安境内公路、铁路、水路四通八达,京沪高速、同三国道、宁连高速、徐淮盐高速、宁宿徐高速等5条高速公路在境内交汇,从江苏新沂到浙江长兴的新长铁路纵贯全境,京杭大运河等河道纵横交错,洪泽湖、白马湖镶嵌其中,初步形成了一个以高等级公路为主骨架,水陆并举的交通网络。淮安是江苏腹地迅速崛起的交通枢纽,与一些大、中城市的时空距离大大缩短,南下北上,西进东出,非常便捷。正在研究规划中的加强与徐州、连云港等城市的合作,联手打造“江苏旅游新三角”,应该是切实可行的,将增强苏北旅游区域竞争力,农村旅游的发展前景宽阔。

三、发展乡村旅游的几点看法

和全国乃至全省其他地区相比,应该说乡村旅游在淮安的发展起步是有些落后的,还处于边摸索、边发展的阶段,乡村旅游发展还没有成规模,上档次。经过有关调查和研究,笔者认为淮安乡村旅游发展应采取下列一些措施:

(一)科学规划,准确定位

淮安市正在编制《淮安市乡村旅游发展规划》,应邀请有关专家学者、旅游专业人士,进行科学规划,找准淮安乡村旅游产品开发定位、形象定位、功能定位、市场定位,为乡村旅游发展指引方向。在科学调查研究基础上,按照“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合理布局”的原则,制定出区域性乡村旅游发展规划,结合淮安各地实际,乡村旅游发展模式有:劳动自助型、民俗民居型、观光游览型、康体娱乐型。

(二)重点突破,有序推进

配合新农村建设,抓住各处资源特色,确定不同的发展时序,开发重点,互相促进,互为补充,共同发展。淮安乡村旅游发展要率先突破铁山寺的生态休闲“农家乐”、金湖白马湖的“渔家乐”、金湖荷花节万亩荷花荡、洪泽水上运动会、洪泽的“水上人家”等开发重点,根据资源、市场等条件,围绕“双核一轴” 旅游总体发展格局,点轴扩散,带动全市各地区乡村旅游发展。

(三)整合资源,形成合力

旅游是一种产业,各种生产要素整合,形成合力至关重要。要充分利用新农村建设资金、扶贫资金、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等有效整合,同时要通过招商引资、社员股份制,建立多元化投融资体系,为乡村旅游开发提供经费保障。政府有关部门如农业、林业、文化、公安、工商、交通、旅游、规划建设等部门要加强统筹协调,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政策支持。

(四)挖掘内涵,提升品味

深度挖掘本地人文、民俗、历史内涵,突出特色和差异性,突出农村天然、质朴、绿色、清新的环境氛围,强调天趣、闲趣、野趣,尽力展现乡村旅游的魅力,为乡村旅游注入旺盛的生命力。中国盱眙龙虾节、中国淮安美食节、洪泽湖开渔节、中国金湖荷花节、涟水今世缘酒文化节、涟水白鹭节等节庆,京剧、淮海戏、淮剧、河蚌舞、花鼓、金湖傩戏、秧歌、香火戏等风俗表演,农民画、剪纸、刺绣、编织等民间手工艺,茶馓、桂花麻油、鸭血粉丝、洪泽湖大闸蟹、银鱼、木鱼石等土特产,这些都蕴含着乡村旅游开发和发展特色,怎样深入发掘、策划和包装,整合资源,打造品牌,增强竞争力,是淮安乡村旅游发展面临的新课题。

需要指出的是,淮安名片之一“运河之都”不应该仅仅是一句宣传的口号,其魅力更应该通过沿途历史及乡土文化、民风民俗、历史遗迹、自然风景表现出来。2006年在运河沿线15个城市发表了《运河沿线旅游合作宣言》,笔者认为,要进一步组织运河沿线城市一起开通运河特殊旅游航线,在游客航程中展现运河文化。

(五)强化管理,提高服务

一是通过加强乡村旅游管理人员和从业农户的业务培训,提高科学管理、经营水平,提高服务质量;二是以开展乡村旅游点质量等级评定和星级农家乐评定为抓手,逐步提高乡村旅游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在提高对乡村旅游发展重要性认识的同时,注重加快道路、停车场、厕所等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加大对食品卫生、公共卫生等直接关系到游客身心健康的设施建设力度,抓好各项卫生防范措施,为游客营造洁净、健康、卫生的旅游环境,让游客吃得放心,玩得开心。

(六)加强宣传,拓宽市场

旅游市场需要宣传,乡村旅游也是如此,“好酒不怕巷子深”的观念早已过时。要把旅游联合营销宣传推广作为政府一项重要的日常工作来抓,通过包装组合乡村旅游精品,策划推荐线路,组织或承办大型娱乐康体活动,参加各种旅游交易会,广泛利用电话、报刊、广播、网络等媒体,实行“会展有人、网页有字、报纸有文、电台有声、电视有影”的三维立体促销,提高宣传促销效果。当前应大力宣传中国盱眙龙虾节、中国金湖荷花节,抓住奥运会的契机,做大做强洪泽水上运动会,营销洪泽温泉的康体娱乐功能。苏北国家生态农业示范区,展示苏北农业高新科学技术,清新的田园风光、纯朴的农家小院,政府要有大手笔宣传、塑造像华西社会主义新农村那样的品牌,吸引全国各地游客参观。

淮安乡村旅游资源丰富,乡土文化底蕴深厚,这是淮安实现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得天独厚的条件。应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抓住新农村建设的契机,处理好经济建设与旅游资源开发、环境保护的关系,坚持开发资源与保护环境并重,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早日实现淮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石强、钟林生、向宝惠.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4.

[2] 佘惠敏.乡村旅游乐了游客富了农家[N]. 经济日报,2006-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