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呼吸系统疾病现状

呼吸系统疾病现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呼吸系统疾病现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呼吸系统疾病现状

呼吸系统疾病现状范文第1篇

关键词 机械通气 支气管镜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呼吸衰竭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09.02.014

资料与方法

2003年5月~2008年5月住我科的COPD呼吸衰竭患者30例,均行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支持>24小时,其中男20例,女10例,年龄56~79岁。COPD合并严重呼吸衰竭的诊断符合COPD诊治指南[1]标准。

方法:①应用Olympus BF-P30型纤支镜,将改制的双腔支气管导管(将双腔支气管导管拆分成两个单导管,用其中一个单管;灌洗时将其接入呼吸机通气管路,灌洗完毕后将其脱离通气管路)下段接气管插管,侧段接呼吸机管路,持续给予100%氧气进行呼吸通气支持。打开改制的双腔支气管导管有橡胶塞的三通开口,将纤支镜经三通开口气管插管到隆突上方,负压吸净主支气管、左右主支气管内分泌物、痰栓。②常规检查各叶、段支气管,对炎症明显的部位分次注入灌洗液(0.2%甲硝唑,加温至37℃)每次10~20ml,3~4次,总量不超过100ml。每次灌洗后应尽量吸净溢出的灌洗液,灌洗时间10~30分钟。③在治疗期间监测心电、脉搏、呼吸频率和血氧饱和度,术前、术后2小时测定动脉血气分析。

统计学方法: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

结 果

全部患者首次BL时镜下可见黏膜充血、肿胀、管腔内结痂、黏液脓性或胶冻状分泌物,经积极抗感染支持并作吸引、灌洗治疗后,复查时见黏膜水肿减轻,分泌物减少。与灌洗前比较,灌洗后PaO2上升、PaCO2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讨 论

COPD呼吸衰竭患者常需行有创机械通气治疗,但患者由于长期卧床、自主排痰能力下降等原因,常导致支气管腔内痰液阻塞、不易被吸痰管吸出而致气道阻力增加、动态顺应性下降,甚至可致机械通气失败。研究表明,纤支镜能选择性吸除气道内分泌物、改善通气和换气,并通过局部应用抗生素迅速控制炎症及支气管黏膜的修复,提高抢救成功率[2]。本组研究表明,通过改制的双腔支气管导管高浓度给氧,在呼吸机通气状态下可有效提高对纤支镜治疗的耐受性,延长治疗时间,使支气管灌洗更彻底有效。患者气道阻力下降,通气效应得到明显改善,且治疗过程中SaO2保持在80%以上,无严重并发症发生,临床疗效满意。在保证给氧和呼吸机通气状态下经纤维支气管镜下0.2%甲硝唑灌洗有以下特点:①经纤支镜在直视下清除气道内的炎性分泌物、痰块、血凝块,从而保证通气的有效性;②对黏性分泌物经0.2%的甲硝唑及生理盐水稀释后再吸出,解除梗阻;③局部应用0.2%甲硝唑抗厌氧细菌感染治疗;④可直接刺激其咳嗽,促进排痰;⑤了解是否为支气管软化及肺不张等以便及时准确治疗;⑥必要时可通过痰培养进行细菌学检查,指导临床抗生素等的应用[3]。治疗中我们体会到,对COPD呼吸衰竭患者行纤支镜检查与治疗性BL,原则上要求操作者及助手动作轻捷、准确、熟练,使操作时间缩短到最低,采用改制的双腔支气管导管保证机械通气状态下可以延长吸痰和灌洗时间,增加患者的耐受性,使治疗更加有效、彻底。另外须注意,抽吸分泌物时应在直视下进行,纤支镜的前端应恰好与分泌物接触,不宜直接接触支气管黏膜,否则将引起出血,尤其是支气管黏膜充血肿胀时更易发生[4]。灌洗时应少量、多次、间歇负压吸引,最后残留在肺内的灌洗液不超过灌洗总量的25%。操作中监测SaO2,当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采用改制的双腔支气管导管在机械通气状态下经纤维支气管镜0.2%甲硝唑灌洗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呼吸衰竭,可以维持术中SaO2在80%以上,延长吸痰和灌洗时间,增加患者的耐受性。该方法安全有效,使COPD呼吸衰竭患者PIC窗明显缩短,使有创通气时间明显缩短,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得到最大限度地控制,使机械通气时间也随之明显缩短,同时也降低了住院天数和医疗费用,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学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2,25(8):453-460.

2 周新,汪均陶,巫协宁.支气管肺泡灌洗术在肺部危重症治疗中的应用.内科危重症杂志,1997,3(3):134-135.

呼吸系统疾病现状范文第2篇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来源

死亡资料来源于2002―2006年上海市浦东新区沪东街道的户籍人口居民死亡证明书。所有死亡证明书均按国际疾病分类标准(ICD-10)进行编码、分类。死因大类的分类方法按卫生部统一报表,分17类疾病。历年人口数和年龄组构成由浦东新区公安局提供。不明原因死亡或不规范填写均由浦东新区沪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防保人员进行调查,浦东新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生命统计专业人员执行质量控制。

1.2统计方法

粗率按历年浦东新区人口的年龄结构调整,标化率按世界人口标化。减寿年数以1~70岁为早死年龄域。计算公式如下:

1.2.1潜在减寿年数(PYLL)是某病某年龄组人群死亡者的期望寿命与实际死亡年龄之差的总和。即是指死亡所造成的寿命损失。

PYLL=Σai×di

式中ai=L-(xi+0.5),L是目标生存年龄(根据我国1990年人口普查数据,平均寿命为70岁);xi是i年龄组的平均年龄,di是目标生存年龄内各年龄组死亡人数。

1.2.2平均减寿年数(AYLL)是指实际死亡年龄与寿命预期值之差的平均值。

AYLL=∑(ai×di)/∑di

式中ai为各年龄组年龄均值与期望生存年龄之差。

1.2.3减寿率(PYLL率)是指某地区人口中某年内平均每人寿命损失量。

减寿率=∑(ai×di)/∑Pi

式中Pi为各年龄组实际人口数。

2结果

2.1死亡率

2002―2006年沪东街道居民平均死亡率为7.26‰,其中男性为7.69‰,女性为6.81‰。用世界人口标化后平均标化率为7.30‰,其中男性为9.49‰,女性为5.64‰。男性标化死亡率明显高于女性。

2.2年龄组死亡率

年龄组的死亡率除小年龄组外,男性和女性均随年龄增长而逐步上升,到70岁组快速上升(表1)。

2.3死因顺位

2002―2006年沪东街道居民全人群的前5位主要死因依次是循环系统疾病、恶性肿瘤、呼吸系统疾病、损伤中毒、内分泌营养及代谢性疾病(内营代病),前5位死因占全死因死亡的百分比为88.15%。沪东街道居民男性前5位主要死因依次是恶性肿瘤、循环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损伤中毒、内营代病,前5位死因占全死因死亡的百分比为89.17%。女性前5位主要死因依次是循环系统疾病、肿瘤、呼吸系统疾病、内营代病、损伤中毒,前五位死因占全死因死亡的百分比为86.94%(表2)。

2.4减寿年数

肿瘤所致寿命损失最严重,为4 227.50人年。其中男性恶性肿瘤减寿年数为2 505.00人年,女性恶性肿瘤减寿年数为1 722.50人年。男性平均减寿年数最长的为传染病及寄生虫病(传及寄病),达到14.43岁,女性平均减寿年数最长的为恶性肿瘤,为6.22岁(表3)。

3讨论

2002―2006年沪东街道居民平均死亡率为7.26‰,其中男性为7.69‰,女性为6.81‰。而2006年浦东新区户籍居民的粗死亡率为6.93‰,男性为7.44‰,女性为6.42‰。沪东街道的死亡率男性与女性均处于较高水平。

沪东街道居民的死因顺位前5位为循环系统疾病、恶性肿瘤、呼吸系统疾病、损伤中毒、内分泌营养及代谢性疾病,与浦东新区2006年前5位死因顺位一致,说明沪东街道可采用浦东新区统一的疾病防治总策略。

沪东街道前5位主要减寿死因依次为恶性肿瘤、循环系统疾病、损伤中毒、传染病和寄生虫病、呼吸系统疾病,浦东新区2006年前5位主要减寿死因依次是恶性肿瘤、损伤中毒、循环系统疾病、传染病和寄生虫病以及先天畸形变性和染色体异常,两者稍有不同。

在发展中国家,传染病是造成早死的主要原因[2]。沪东街道传染病及寄生虫病的死因顺位为第6位,浦东新区为第7位,并且为男性平均减寿年数最长的疾病,达到14.43岁。说明男性传染病及寄生虫病引起的早死现象需引起特别的重视。男性损伤中毒平均减寿年数也较长,为12.88岁,亦应引起相当的重视。

总之,慢性病的防治工作将是沪东街道疾病防治工作的新重点,应做好恶性肿瘤的早发现、早治疗,加强健康促进,减少不良生活方式带来的危害。而传染病防治工作将继续加强,同时应积极参与“安全社区”的创建工作,注意劳动保护、安全教育工作,减少损伤中毒的发生。

4参考文献

[1] 孔灵芝.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流行现状/发展趋势及防治策略[J]. 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02,10(1):1.

呼吸系统疾病现状范文第3篇

【关键词】 疾病;患病代价;死亡原因;儿童

【中图分类号】 R 179 R 892.21 G 478.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10)02-0203-02

学龄儿童(6~12岁)处在生长发育的旺盛时期,同时生活在学校这个集体环境中,这一时期所患疾病具有鲜明的年龄特征,并与集体生活学习条件、卫生习惯密切相关[1]。疾病可影响学龄儿童的生长发育,也可能影响智力,严重的会威胁生命。为了解徐州市学龄儿童主要疾病负担状况,笔者对学龄儿童死因顺位、住院疾病谱、住院费进行了分析,

以便为政府部门制定相应的学龄儿童卫生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1 资料来源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2006年学龄儿童(6~12岁)死因资料来自徐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死因监测统计年报;从2006年徐州市各级医院出院病人年报中,收集住院学龄儿童病历首页资料。

1.2 方法 疾病分类用国际疾病分类(ICD-10)进行统一编码。学龄儿童病历资料经整理,用EXCEL建立数据库,由于住院日、住院费呈非正态分布,以中位数表示平均水平,用H检验进行不同疾病住院日、住院费的比较。统计分析采用SPSS11.5进行。

2 结果

2.1 学龄儿童死因顺位 2006年徐州市死因监测人群死亡28709例,其中6~12岁学龄儿童106例,占总死亡的0.37%;居学龄儿童死因前5位依次是损伤和中毒、恶性肿瘤、先天性疾病、呼吸系统疾病、传染病,分别是60例,15例,10例,6例,4例,占学龄儿童死亡的56.60%,14.15%,9.43%,5.66%和3.77%。损伤和中毒、恶性肿瘤、先天性疾病也是男生死因前3位,依次占死亡的59.38%,17.19%和6.25%;而女生死因前3位是损伤和中毒、先天性疾病、恶性肿瘤,依次占死亡的52.38%,14.29%和9.52%。男、女生死因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8.525,P=0.000)。

2.2 学龄儿童住院疾病谱分析 2006年徐州市各级医院学龄儿童住院4485例(男生3195例,女生1290例),前10位的系统疾病依次是呼吸系统疾病903例、损伤和中毒867例、传染病680例、消化系统疾病627例、泌尿生殖系统疾病310例、先天性疾病276例、血液及造血器官疾病209例、肿瘤133例、神经系统疾病106例、肌肉骨骼系统和结缔组织疾病92例,分别占住院儿童的20.13%,19.33%,15.16%,13.98%,6.91%,6.15%,4.66%,2.97%,2.36%和2.05%。男生前5位的系统疾病依次是损伤和中毒640例、呼吸系统疾病600例、传染病473例、消化系统疾病466例、泌尿生殖系统疾病284例,分别占20.03%,18.78%,14.80%,14.59%和8.89%;女生前5位的系统疾病依次是呼吸系统疾病303例、损伤和中毒227例、传染病207例、消化系统疾病161例、血液及造血器官疾病82例,分别占23.49%,17.60%,16.05%,12.48%和6.36%。男女生住院疾病构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5.537,P=0.000)。

2.3 学龄儿童主要疾病住院时间和住院费 见表1。

3 讨论

2006年损伤和中毒、恶性肿瘤、先天性疾病居学龄儿童死因前3位;呼吸系统疾病、损伤和中毒、传染病、消化系统疾病、泌尿生殖系统疾病住院儿童主要病因;损伤和中毒、病毒性脑炎、先天性疾病、扁桃体炎、阑尾炎住院费(中位数)较高。可见,卫生、教育、交通公安部门应密切配合,努力采取措施预防学龄儿童意外事故的发生[2],同时做好病毒性脑炎、先天性疾病等多发病的预防控制工作,从而保护儿童少年的生命健康。

儿童对危险的认识和应变能力差,易受到伤害的严重威胁,因此伤害成为儿童的主要死亡原因,给家庭、社会造成巨大损失[3]。学校应设置安全教育课程,开展伤害救护培训,举办相关主题的夏令营,进行系统的生存教育实验,使学生获得自防自救的知识,以提高学生对预防伤害的自我保护意识与能力[4]。政府应动员全社会来参与预防儿童伤害活动,普及全民安全卫生教育,在全社会营造对儿童保护的关注氛围,共同为他们创造一个安全的成长环境。

先天性疾病与遗传、妊娠期疾病、药物等因素有关。妇幼保健机构应广泛开展生殖健康教育、遗传咨询,大力推行产前筛查,认真落实孕期保健,以减少畸形儿的发生[5]。近年来,患病毒性脑炎的儿童增多,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对儿童加强各种病毒疫苗接种(麻疹、流行性腮腺炎、风疹、乙脑疫苗等),开展学生疾病监测[6];学校应针对性地开展病毒性脑炎等疾病的卫生知识宣传工作,教育学生勤洗手,注意饮食卫生,落实防蚊、防蝇措施;同时建立传染病长效防治机制[7-8],加强传染病管理,发现疫情及时上报,配合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做好疫情处理。

儿童因病住院不仅影响其身心健康,还给家庭带来巨大的经济和精神负担。因此,建立健全学生医疗保险制度、提高学生住院疾病补偿标准,有助于减轻患病儿童家庭的经济负担。

4 参考文献

[1] 季成叶,刘宝林.儿童少年卫生学.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6.

[2] 朱晓霞,金达丰,方顺源,等.杭州市学龄儿童伤害死亡流行特征分析.中国学校卫生,2008,29(4):318-319.

[3] 高峻璞.我国儿童伤害的流行病学研究进展.中国学校卫生,2006,27(7):555-557.

[4] 姚玉华,陈道滂,周峰.上海市虹口区小学生预防交通伤害知识态度行为调查.中国学校卫生,2008,29(11):991-992.

[5] 朱红雨,陈香礼.2000-2005年25707例住院儿童疾病谱分析.中国儿童保健,2007,15(5):549-551.

[6] 吴金菊,张俊青,靳玉惠,等.合肥市2000-2007年学校传染病疫情分析.中国学校卫生,2008,29(6):528-529.

[7] 王宝琴.建立长效机制预防传染病流行.中国校医,2006,20(4): 438.

[8] 杨艰萍,王频,莫伟文,等.上海市学校传染病防治管理现状与对策.中国学校卫生,2007,28(2):140-142.

呼吸系统疾病现状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关键词:空气污染;中小学生;呼吸系统、吸烟

空气污染对人群呼吸健康的影响是国内外研究热点〔1-6〕,兰州市大气污染对居民健康的影响亦有报道〔4〕,由于兰州特殊地形、石化业发展及机动车增加等因素,其空气质量发生了变化。且中小学生作为易感人群其健康状况受大气污染的影响值得关注。本研究在对兰州市2005年采暖期大气主要污染物进行现况监测的基础上以中小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方式对其呼吸系统常见疾病和症状发生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筛选危险因素,为预防疾病发生提供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点

根据兰州市环保部门己往各大气监测点总悬浮颗粒物(TSP)、二氧化硫(SO2)等日均浓度水平确定3个观察区:西固区为重度污染区、城关区为中度污染区、榆中区为相对清洁区〔4〕。

12 对象

在每个观察区内距大气监测点最近处各选取一所小学和中学,采用整群抽样方法对8~20岁的二年级至高二年级学生1?235名(每年级45名、男女各半)进行问卷调查。要求入选者在本区居住年限超过3年,学生家庭经济水平、生活方式和习惯基本相同。

13 调查内容

131 问卷调查

参考国际标准大气咨询委员会通用问卷并结合调查实际自制环境与健康调查表,于2005年采暖期对受试者进行面询式回顾性问卷调查。调查项目包括:(1)个人一般情况:包括性别、年龄、住址等;(2)家居环境状况:家居环境、采暖方式、炊用燃料与排烟设备、家庭是否靠近交通要道等;(3)与空气污染有关的生活习惯:开窗通风、户外活动、主动吸烟及被动吸烟状况等;(4) 2005年11月~2006年4月采暖期呼吸系统不适症状发生次数(主要包括是否出现1周或更长时间持续咳嗽、咳痰、喷嚏、胸闷、气短等)及2005年4月~2006年4月采暖期和非采暖期分别罹患呼吸系统疾病次数。对调查表的设计、数据统计过程进行严格质量控制。

132 大气现况监测

于2005年采暖关键期(2005年12月15日~2006年2月15日)对兰州市3个调查点大气环境均进行为期15?d的现场监测。监测污染物包括大气细颗粒物(PM25)、SO2、NO2、O3。其日均浓度PM25采用滤膜称重法,SO2采用甲醛吸收副玫瑰苯胺分光光度法,NO2采用改良Saltzman法,O3采用靛蓝二磺酸钠分光光度法测定〔1〕。

14 统计分析

采用SPSS 130软件建立数据库,录入数据、核对整理后对资料进行χ2检验、Logistic回归等统计分析。

2 结 果

21 兰州市2005~2006年采暖期大气污染现况监测结果(表1)表1 兰州市采暖期大气污染物日平均浓度(略) 注:*国家环境空气二级日平均浓度限值标准,**美国制定PM25日平均浓度限值标准

PM25、SO2、NO2、O3的日平均浓度均表现为西固区>城关区>榆中区,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中小学生基本情况 本次共调查1?235名中小学生,其中西固区412人,男生占498%, 女生占502%;城关区516人,男生占521%,女生占479%;榆中县307人,男生占463%,女生占537%。平均年龄(1474±257)岁,其中8~12岁198人,占161%;12~14岁265人,占215%;14~16岁280人,占227%;16~18岁279人,占226%;18~20岁213人,占173%。3个区的被调查者在性别及年龄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23 各区中小学生对大气环境的主观感受

将3个区中小学生主观感受分为3类即自我感觉周围空气污染程度严重、一般、较轻,认为自身居住区污染严重的人数比例西固区占117% ,城关区占80%,榆中区占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086,P=0000),与2005年采暖期大气现况监测资料结果一致。

24 各区中小学生2005年采暖期呼吸系统症状发生率比较

3个区中小学生在2005~2006年采暖期咳嗽及咳痰、打喷嚏及流涕发生例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5 各区中小学生呼吸系统疾病患病情况分析(表2)表2 各区中小学生呼吸系统疾病患病情况 (略)

各区中小学生在2005年4月~2006年4月感冒、气管炎、咽炎等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发病例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6 2005~2006年采暖期影响兰州市中小学生呼吸系统健康的主要因素分析(表3)表3 中小学生呼吸系统症状及主要影响因素(略)

对影响中小学生呼吸症状和疾病的有关因素进行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将中小学生呼吸症状和疾病发生数作为应变量,年龄、性别、大气污染程度、室内空气污染(包括家装、面积、通风、厨卧分开、采暖方式、炊用燃料、排烟设备等)、主动或被动吸烟等作为协变量。影响中小学生呼吸系统症状和疾病的主要因素有大气污染、主动吸烟与被动吸烟、室内空气污染,并呈显著正相关。进一步分析得咳嗽或咳痰症状主要与大气污染、主动吸烟、被动吸烟、室内空气污染有关;气短或胸闷及上呼吸道感染(除流感)与大气污染(主要为大气颗粒物PM25)和室内空气污染有关;肺炎主要与大气污染、被动吸烟有关;哮喘与大气污染、尤其是被动吸烟有关。

3 讨 论

兰州市2005~2006年采暖期大气污染程度西固区>城关区>榆中区。当PM25与SO2等共存危害可增大3~4倍〔4〕,西固区PM25与NO2等共存且超标情况严重,危害作用更大。兰州大气现状仍以煤烟型污染为主,污染水平虽较往年有所改观但无本质变化,应控制燃煤及化工业造成的环境危害。问卷调查显示,西固区中小学生主观感觉大气污染最严重。3个区中小学生在2005年采暖期咳嗽或咳痰、喷嚏或流涕发生例数及上呼吸道感染的发病例数以西固区发病率最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参考文献

〔1〕崔九思,王钦源,王汉平.大气污染监测方法[M].2版.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1997:415-1023.

〔2〕Braga AL,Salpa PH,Pereira LA, et al. Health effects of air pollution exposure o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in Sao Paulo,Brazil [J].Pediatric Pulmonolog,2001,31(2):106-113.

〔3〕查日胜,孙业桓,范亚军,等.学龄儿童呼吸系统病症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03,19 (12):1443-1444.

〔4〕田裘学,周伶芝.兰州市大气污染对居民健康影响的研究[J].中国环境科学,1994,14(3):201-205.

呼吸系统疾病现状范文第5篇

【摘要】总结以往和糖皮质激素在呼吸系统中的临床应用有关的文献资料,归纳总结,进一步探讨分析糖皮质激素在呼吸系统中的应用情况,为临床中在治疗呼吸系统疾病中使用糖皮质激素提高依据和指导。

【关键词】呼吸系统疾病;糖皮质激素;临床应用

近年来,随着糖皮质激素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以来,临床中其逐渐被广泛的应用。糖皮质激素具有多种生理功能,这样的活性物质可以对机体的各个脏腑器官的生理机能造成广泛的影响和作用,因此在临床使用中,掌握糖皮质激素的适应症,然后根据患者情况选取合适的激素制剂,制定合理的治疗使用药物方法包括药物剂量、疗效等对提高疾病的治疗效果,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笔者通过对以往文献资料的总结归纳,分析糖皮质激素在临床中治疗呼吸系统疾病中的使用情况,现将分析报告如下。

1 糖皮质激素类药物简介

糖皮质激素(glucocorticoid)是由肾上腺皮质中束状带分泌的一类甾体类代谢调节激素,主要为皮质醇(cortisol),其具有调节糖、脂肪和蛋白质等物质的合成和代谢的作用,同时还具有抗炎、抗内毒素、抑制免疫、抗过敏、抗休克影响血液和造血系统等作用。其主要的生理作用包括有:升高血压、负氮平衡、促进脂肪分解及重新分布、影响核酸代谢、水钠潴留及低K+、Ca2+。人体内糖皮质激素的分泌主要是受下丘脑-垂体前叶-肾上腺皮质轴的调节。根据药物血浆半衰期的不同可以将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分为长、中、短三类。长效激素类药物包括地塞米松、倍他米松等,中效激素包括强的松、强的松龙、甲基强的松龙,短效激素包括氢化可的松、可的松。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在临床中主要应用于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的替代疗法、严重感染、休克、防止某些炎症的后遗症、自身免疫性疾病、过敏性疾病和器官移植、血液病和皮肤病等疾病的治疗[1]。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在使用过程中引起的不良反应较多,包括医源性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症、诱发或者加重感染、消化系统并发症、骨质疏松、延缓伤口愈合、延缓生长、肾上腺皮质萎缩和功能不全、反跳现象、神经精神异常和白内障、青光眼等不良反应,在临床中应引起注意。

2 糖皮质激素在呼吸系统疾病中的应用

2.1 危重哮喘:儿童危重哮喘患者主要表现为严重的低氧血症、呼吸肌疲劳、呼吸性酸中毒、意识障碍等症状,常规的药物无法缓解症状。糖皮质激素对呼吸道炎症反应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同时还能降低气道高反应性、增强纤毛的清除功能、提高支气管β2受体对激动剂的敏感性,从而可以有效的改善危重哮喘。临床应用研究表明[2],通过全身给药的方式可以加快危重哮喘表现症状的缓解速度,有效的控制危重哮喘的表现症状,降低疾病死亡率。因此,在临床治疗中应及早的选取合适的糖皮质激素,一般选取起效快、短效的药物,其中氢化可的松和甲泼尼龙较为常用。给予患者静脉注射4~8mg/kg的氢化可的松或1~2mg/kg的甲泼尼龙,每隔4~6h注射一次,24h内患儿的病情便可以得到有效的缓解,激素药物应在哮喘症状缓解之后逐渐减量停用。而对于病情较为严重,24h内病情未能缓解者,可以延长治疗时间,但连续使用激素类药物的时间一般不超过7d,同时应注意将药物的使用剂量进行调整。临床中一般不使用长效激素药物地塞米松,主要是因为其对内源性皮质醇分泌抑制力强,且在进入人体之后需要经过肝脏代谢才能使药物的活性表现出来,因此其效较慢,不作为危重哮喘的首选药物[3]。给予药物时,可以通过吸入的方式吸入大剂量的糖皮质激素,但对于病情危重的患者,吸入可能会引起气道痉挛阻塞,使不能确定其治疗效果,因此一般通过全身给药的方式。

2.2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是指由心源性以外的各种肺内外致病因素引起的呼吸衰竭,包括急性的、进行性的和缺氧性的呼吸衰竭。目前对其发病机制的研究尚处于不完全清楚的状态,多数学者认为ARDS的发病机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炎症反应的失控。目前,临床中糖皮质激素是具有高效的抗炎作用,且其作用显著、非特异性,因此理论上可以说明糖皮质激素对ARDS的发生和发展会起到一定的控制作用。然而在临床医学研究表明,大剂量、短疗程的糖皮质激素对ARDS的预防和早期治疗有良好的效果,如使用30mg/(kg•d)的甲泼尼龙1~3d后可以用于预防和早期ARDS的治疗,研究表明均有效,且增加了感染的发生率[4];中效剂量、长效疗程的糖皮质激素可以治疗中晚期的ARDS,国外研究表明,中效剂量的长效疗程药物可以提高患儿的存活率,改善其肺功能。

2.3 支气管肺发育不良: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多发生于早产儿,常常由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继发引起,和氧毒性及机械气压伤等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疾病确诊之后便使用激素药物进行治疗,一般使用地塞米松静脉注射,起始剂量为0.5mg/(kg•d),每3d减量,疗程为3d~3周。使用激素类药物时应选择最小的有效量,从而缩短使用激素药物的时间,吸入给药的疗效不确切,且不能降低BPD的发病率,但是其可以减少全身给药引起的不良反应和用药剂量。

3 小结

糖皮质激素还可以应用于儿童特发性间质性肺炎、费结缔组织病、重症肺炎等疾病。然而不论治疗哪种疾病,都应严格控制糖皮质激素药物的剂量、用药时间和种类,尽可能的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周涛,樊寻梅.糖皮质激素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J].临床儿科杂志,2005,23(1):18-20.

[2] 张伟强. 呼吸指数对慢性肺心病急性加重期呼吸衰竭患者临床意义的评估[J]. 四川医学, 2009,30(10):1565-1567.

[3] 钱素云. 糖皮质激素在呼吸系统危重症中的应用现状[J]. 中国小儿急救医学,2007,14(6):469-473.

[4] 杨生岳,冯恩志,祁玉曙,等. 高原地区老年慢性肺心病重度急性加重期患者糖皮质激素的应用[J]. 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03,22(2):69-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