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循环经济专业

循环经济专业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循环经济专业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循环经济专业

循环经济专业范文第1篇

Abstract: Proper transformation of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is a basic requirement of the development of circular economy. The development of circular economy can effectively promote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upgrading, and ensure the sustained and fine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economies. On the basis of the practice need of sustainabl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the hilly regions of Sichuan, the paper analyzes non-ecological and non-cyclical problems of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in the hilly regions of Sichuan from the circular economy angle and then puts forward the strategy of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transformation in the hilly regions of Sichuan.

关键词:丘陵地区;产业结构转换;循环经济;协调

Key words: hilly regions;industrial structure transformation;circular economy;coordination

中图分类号:F062・9;F0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09)10-0016-04

1产业结构合理转换是循环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

循环经济是按照自然生态物质循环方式运行的经济模式,以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为特征,它要求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与传统经济相比,循环经济的不同之处在于:循环经济倡导的是一种与环境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它要求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循环,其特征是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1]所有的物质和能源要能在这个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合理和持久地利用,以把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

现实操作中,发展循环经济需要遵循减量化(Reduce)、再使用(Reuse)、再循环(Recycle)原则(3R原则)。[2]减量化原则要求用较少的原料和能源,特别是控制和减少使用危害环境的资源来达到既定生产目的或消费目的,从而在经济活动源头就注意节约资源和减少污染。再使用原则要求制造的产品和包装容器能够以初始的形式被多次使用和反复使用。再循环原则要求产出的物质(包括产品、废物)在完成其功能后能重新变成可再利用的资源。这些原则构成了循环经济的基本的思路。

产业结构是联结经济活动与生态环境的重要纽带,从生产角度讲,产业结构是一个“资源配置器”,从环境保护角度,它又是资源消耗和污染物产生的“控制体”。由于在相同技术状态下不同类型的产业结构所消耗的资源和产生的污染物种类及数量不同,因此,当微观的环境污染治理效果越来越受到局限,人们便把目光转向产业结构的调整上。[3]

过去产业结构转换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仅着眼于宏观经济效益水平的提高。在循环经济背景下,产业结构转换不仅要考虑经济效益提高,更要考虑生态效益。为此,应将产业结构的转换和升级纳入循环经济,通过构建和发展循环经济激活产业结构转换;面向循环经济的产业结构转换的目标体系,应更加强调生态效益目标,实现产业结构生态化、高度化。

2循环经济原则下四川丘陵地区产业结构转换背景及现状

四川丘陵地区经济总量较大,但发展相对缓慢,区域经济竞争力薄弱,总体上仍较为落后,有着明显的经济区域特征。在此背景下,产业结构的转换在四川丘区本身就是一个难题,而在循环经济模式下建立新型产业结构并要求其合理化和高度化相统一似乎更是难上加难。

(1)产业结构层次及能耗。

产业结构合理转换的一个目标是提高产业结构的结构能源效益。根据对2005年四川省三次产业的能源产值率情况分析,其第一和第三产业的能源产值率远远高于第二产业,分别为5.4254和0.9891,而第二产业的能源产值率仅为0.3777,是三次产业中最低的,如表1。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不发展第二产业,第二产业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基础。在这里,我们强调的是: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在发展循环经济和工业化的进程中,不能忽视第一和第三产业,要在发展第二产业的同时,大力发展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提高产业的结构能源效益。

根据表2的统计数据,四川丘陵地区产业结构的变动有以下几个特点:①自2000年以来,产业结构保持“二三一”的态势,属于产业结构的中级阶段。②第一产业比重大体呈现下降趋势;第二产业比重呈明显上升趋势,由2000年的35.1%上升到2005年的38.3%;第三产业比重变化呈现一个倒U字型变化,先上升,到2002年达到最高35.4%,2005年又下降到与2000年持平的水平32.9%;③联系表1的分析,我们认识到当前四川丘陵地区的产业结构能源效益较低。能源产值率最低的第二产业发展最为迅速,而能源产值率较高的第三产业的发展却相对滞后。

(2)产业结构的生态效率。

万元工业增加值的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系指每万元工业增加值主要工业污染物(包括工业废水排放量、COD、二氧化硫、烟尘)的排放量,是产业结构达到循环经济要求的减量化、无害化原则的一个重要的统计指标,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产业结构的生态效率。如果该项指标下降,则说明资源的产值率提高,资源的利用率提高,工业生产的环境成本降低。根据表3的数据显示,四川省主要丘陵地区万元工业增加值烟尘排放强度和二氧化硫排放强度两项指标,与全省乃至全国平均水平有相当大的差距,这反映出四川省主要丘陵地区的产业结构安排还是建立在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之上,经济发展还未能摆脱依靠高能耗、高污染产业的局面。

(3)环保产业的形成。

循环经济的再循环和无害化原则要求在整个产业体系中必须要有像自然界的某些生物那样具有分解转化“废物”,实现资源循环再利用以及无害化排放的环保产业。然而,由于目前我国的环保政策是要求企业自己购买废弃物和污染处理设备,对本企业的废弃物和污染进行处理。因此,目前四川各地除了环卫部门外,还基本上没有形成专门的环保产业。在四川丘陵地区由于经济相对落后,存在着产业分散、分割布局状态,在目前这种废物和污染处理模式中缺乏规模效应,企业的废物和污染处理成本非常高。由此,在信息不对称,难以有效监管的情况下,一些企业为了自身利益,往往选择逃避废物和污染处理,在环保上少投资甚至不投资。

根据表4的统计数据,主要丘陵地区的环保产业投资状况主要有以下几个特征:①投资水平大体与全省的平均水平相当;②丘陵地区内部的差异非常明显,如2006年南充市环保产业投资比是0.17%,而广安市的环保产业投资比则达到了2.6%,广安市的环保产业投资强度是南充市的15倍;③地区环保产业投资强度与地区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呈正相关关系。如内江、广安等环保产业投资比相对较高的地区,其万元工业增加值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也相对较高。

3循环经济视角下的四川丘陵地区产业结构转换策略

(1)遵循循环经济原则协调各产业构成。

四川丘陵地区的经济增长强烈依赖第二产业的发展的现实,在短时间内还难以改变,而第二产业的快速增长却是以高能耗为代价的。因此,在当前四川丘区承接中东部地区产业转移过程中,既要考虑降低工业进入四川丘区的门槛,同时也要充分考虑降低丘区制造业的“物质消耗成本”,不能通过降低能耗、环境准入标准等政策吸引投资以促经济增长。

加强第一产业的基础性地位,有选择地发展第一产业,加快现代生态农业的建设步伐。在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下,丘区应加快生态农业的发展,使农业常规技术与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相结合,实现农业资源更高效益的开发;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重点强化地区品牌农产品,并逐步向高档精细和无公害的方向发展,使高效农业和高科技农业成为丘区经济增长新的突破口。

与一、二产业相比,第三产业中绝大多数产业都是资源消耗量低、占用土地少、环境污染少的产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有利于发展循环经济。以劳务或服务为导向的第三产业发展是符合减量化原则的,因此,四川丘陵地区在产业结构发展中需要持续不断地提升“无重量”的第三产业的比例。美国的GDP比50年前增加了5倍,但GDP的物质重量比50年前却多不了多少,[4]其中主要原因就是第三产业比例增加,因此四川丘区的第三产业发展速度应该更快一些,并尽量使之快于地区经济增长的平均速度,以最终达到替代第二产业的支柱地位的目的。

(2)调整产业空间布局结构实现生产与消费的可持续循环。

当前,四川丘区的产业布局存在分散、分割、杂乱、随意排污等现象,必须从三个层面调整产业空间布局,实现生产和消费的有机统一及可持续循环:一是企业层次。企业内部的清洁生产和资源循环利用,通过企业内部资源利用最大化、环境污染最小化的集约型经营和内涵性增长获得企业效益。二是产业园区层次。企业与企业之间存在工业代谢和共生关系,通过废弃物交换形成生态产业链,而这种产业集聚的空间载体即生态工业园区。生态工业园区通过共生企业间的物质闭路循环和能量多级使用,实现园区总体的资源和能源增值,获得丰厚的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三是区域层次。丘陵内部各相邻区域要发展各自具有比较优势产业和主导产业,互通有无,取长补短,避免产业同构和盲目新增产业项目。按照产业发展的次序和产业链条,构建生态工业网络,最大限度地利用资源和能源,减少污染物排放,实现生产与消费的有机联系与可持续循环。

(3)有计划地加快推进规模化、专业化的资源回收与再利用产业和环保产业的发展。

再生资源回收、加工、利用产业是循环经济产业结构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该体系形成的重要标志。资源回收与再利用产业与保护环境密切相关的产业,是其他产业发展的自然环境基础。发展循环经济就必须大力发展资源回收与再利用产业以及废物、污染处理的环保产业。目前,四川丘陵地区资源回收与再利用产业规模小、比重低、技术水平不高,而专业化的环保产业基本还没有形成,这在很大程度上不能适应循环经济发展的要求。因此,有计划地加快发展资源回收与再利用产业和环保产业势在必行。

(4)依靠科技进步,推进产业技术创新步伐,构建“循环经济”的产业技术体系。

国内外的实践已经表明,当经济增长达到一定阶段时,对生态环境的免费使用必然达到极限。[5]四川丘区资源人均占有量较少,要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缩小与地区的差距,实现跨越式发展,必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以最少的资源消耗、最小的环境代价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增长。循环经济是以高新技术为主导的经济,发展循环经济必须建立起与之相适应的创新体制和形成具有活力的创新体系以及激励创新的政策环境。

科技进步和产业技术创新主要依赖于企业科研机构、高校、事业性科研院所。四川丘区的科研机构相对较少,对科研的投入比重也不高,这导致科技创新能力也比较欠缺,更为严重的是许多科研成果被埋藏在实验室里,无法实现与产业的对接。要想实现循环经济,实现产业结构的合理转换,就必须在加大对科研技术的投入,提高科研机构的科研水平和创新能力的同时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的步伐。通过高新技术的产业化,带动“循环经济”产业技术体系的形成。

参考文献:

[1]冯之浚:《循环经济导论》[M];人民出版社,2004:88。

[2]张坤:《循环经济理论与实践》[M];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3:84。

[3]崔凤君等:《产业结构对城市生态环境的影响》[J];《中国环境科学》1998(2):166-169。

循环经济专业范文第2篇

关键词:循环经济;传统经济;管理;理念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经济增长与环境资源之间矛盾的加剧以及生态科学的迅速发展,发展循环经济已成为全球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循环经济要求企业在经济生产中以新知识、新的管理理念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尽可能实现资源循环。随着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普遍实施,当前很多国家正在把发展循环经济、建立循环型社会,作为实现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

一、循环经济的内涵及其特征

从人类经济发展的历史来看,大致可以分为4个阶段:原始经济阶段;农业经济阶段;工业经济阶段;循环经济阶段(知识经济的初级阶段,又称为后工业经济)。那么何为循环经济呢?所谓循环经济就是以物质、能量梯次和闭路循环使用为特征的,在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内,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不断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把传统的、依赖资源净消耗线性增加的发展方式转变成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循环经济具有3个重要的特征:第一,循环经济是以“资源——产品——再生资源——产品”为特征的经济发展模式,其表现为低消耗、低污染、高利用率和高循环率,使物质资源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把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是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的经济发展模式;第二,循环经济在不同层面上将生产和消费纳入到一个有机的可持续发展框架中,摆脱了传统工业经济那种“拼命生产、拼命消费”的误区,提倡物质的适度消费、层次消费,在消费的同时就考虑到废弃物的资源化,建立循环生产和消费的观念;第三,循环经济是可以实现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共赢”发展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它以协调人与自然关系为准则,模拟自然生态系统运行方式和规律,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使社会生产从数量型的物质增长转变为质量型的服务增长。而且,循环经济还延伸了生产链,推动了其它新型产业的发展,从而促进了整个社会的发展。

二、循环经济与传统经济的区别

1. 传统经济与循环经济的经济发展方式不同。传统经济是一种由“自然资源——产品——废物排放”的线性流程组成的开环式经济,人们通过生产和消费从地球上提取物质和能源,然后把污染和废弃物大量地排放到空气、水和土壤中,因而是一种高消耗、高排放的“牧童经济”(美国著名生态学家哈丁的说法)。循环经济是一种经济发展新模式,它要求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为“自然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闭环式流程,所有的原料和能源要能在这个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最合理的利用,从而使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控制在尽可能低的程度。

2. 传统经济与循环经济的治理方式不同。传统经济采用的是事后末端处理的治理方式,而循环经济采用的是预防式的治理方式。传统经济中人们关心的是污染物产生之后如何治理以减少其危害,即环境保护的末端治理方式。而在循环经济中人们注意到要采用资源化的方式处理废弃物,并且把零散的废物回收利用和减量化的做法整合成为一套系统的、以避免废物产生的循环经济战略。

3. 传统经济与循环经济的发展方向不同。传统经济的发展导致资源衰竭、环境退化,迫使人们寻找新的经济增长方式。循环经济是一种善待地球的经济发展新模式,它将引起一场走向可持续发展的社会革命。循环经济要求以对环境友好的方式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转向。

由此可见,循环经济与传统经济具有本质区别,发展循环经济是21世纪的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由传统经济向循环经济的转化势在必行,同时这也就要求了现代企业的管理理念必须紧随这一时代潮流,以循环经济理念为指导转变传统管理理念,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循环经济中企业管理理念的转变

循环经济的产品生产和企业管理是企业发展的关键,按照循环经济的理念,企业在生产中应本着如下原则进行:产品设计时要考虑节约材料,尽可能利用可再生资源;在工艺流程设计中要注意尽可能节能降耗,降低废品率;企业产品应当经久耐用,使用范围要尽可能广;企业生产的废弃物要尽量回收利用,减少环境污染。因此,在循环经济的发展中,对现代企业来说,循环经济的发展不仅增加了新的管理内容和方法,而且循环经济的理念也改变了企业产品生产和企业管理的理念,其转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3R制造管理法。循环经济的“3R制造管理法”是由美国杜邦化学公司借鉴生态循环而首先创立的,即要求企业在生产管理中投入原料减量(Reduce)、原料循环利用(Recycle)和废弃物再利用(Reuse)。投入原料减量化是指在企业生产中用较少的原料和能源投入来达到既定的生产或消费的目的,从而在经济活动的源头就注意节约资源和减少污染,其常常表现为要求产品体积小型化和重量轻型化,并要求产品包装追求简单朴实而不是豪华浪费;原料循环利用是通过把废物再次变成资源以减少末端处理负荷,要求企业生产出来的产品在完成其使用功能之后能重新变成可以利用的资源;废弃物再利用是指为了提高产品和服务的利用效率,要求产品和包装物能够以初始的形式被多次重复使用。当前社会上一次性产品的流行风潮往往造成大量自然资源的浪费,所以企业产品生产应当从一次性向经久耐用型转变。在这个过程中,如德国的奔驰汽车公司就独树一帜,以循环经济理念为指导转变自身的管理理念,坚持保持产品的高质量、高性能、高价位、长使用周期、良好的售后服务,从而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2. 从条块管理向矩阵循环管理的转变。矩阵循环管理是循环经济中企业产生的一种新型管理理念,它是指企业为了某一工作目标,把同一领域内具备相当水平的创新元素组成一个纵横交错的矩阵,通过管理使元素及行列按一定的规律变换、循环,从而创造条件,激励企业创新。当前传统工业企业的集中、分工严格的条块管理,把企业分成诸多职能部门(如生产科、技术科、销售科、一车间、二车间等),都是为了适应工业生产的集中化和标准化的要求。然而,随着循环经济企业中产品向分散化、柔性化的转变,企业管理自然趋向于自主的柔性管理即矩阵循环管理方式转变。在矩阵管理中,创新往往被激活,鼓励、交流循环,再产生新的创新,然后再循环。例如在条件适合的情况下,车间主任可以同技术科长进行元素置换(在一定期间内),形成循环;车间也可以和销售科形成行列组合来激发技术创新。

3. 知识管理理念的建立。传统企业往往注重的是对人、财、物的管理,其中对人的管理大多只是针对岗位上人的管理,把人看成是一台“活的设备”,这种管理是一种静态的、非创新式的管理,往往难以激发出人的自主活力,因而循环经济中的企业更加需要重视知识管理。知识管理是建立在信息技术基础之上,是要把传统企业单一的技术管理扩大到信息管理、决策管理,利用信息技术来增强并保持企业的竞争优势;同时,知识管理也是要把对人的单一培训管理扩大到学习管理和创新管理。知识管理实质上就是对企业宝贵的知识资源进行系统的分析、研究、开发和优化配置,它涉及知识的创造、收集、组织、扩散、利用及知识资源的创新及循环。其根本目的就是要将企业个人知识转化为组织知识,最终达到在企业内部实现知识共享、创新循环,从而使得企业知识资源得以充分运用,使得企业通过不断的创新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能力。知识管理中人的管理是核心,企业要把人真正当成有知识、有思想、有创新能力的“活的人”来管,不断向他们灌输循环经济的理念,把企业办成循环经济的企业。

4. 从传统质量管理向循环经济的质量管理转变。传统工业生产是通过单一产品、大批量的硬性生产,从而达到提高效率、降低成本、获取利润的目的,但这样的片面追求标准化的生产容易造成投入原料的浪费,不能够加以循环利用。而循环经济的生产必须面向多样化、小批量的柔性生产转换,即向新的标准化即ISO14000系列标准转换。质量是产品的生命,同时也是企业的生命。传统的ISO9000质量标准仅仅是在企业内部保证和提高产品质量,而ISO14000系列标准是在循环经济理念指导下制定的,它把对企业产品质量的管理扩大到包括企业生产环境的大系统,即企业不仅要在内部保证和提高产品质量,还要保证外部的环境质量。这就要求企业尽可能少地投入自然资源,实行清洁生产,尽可能少排放废物,同时还要保证其产品的使用寿命周期,以减少产品消费后的废弃。ISO14000质量认证实质上是对企业管理和产品生产提出了循环经济的要求,即从循环经济大系统的理念出发,要求产品生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它有利于促进企业向生态型生产和有益于环境的高新技术投资,促进企业内外效益的有机统一。

5. 企业从竞争向合作方式转变。在传统的企业生产中,企业与企业之间主要是竞争的关系,形成这种关系的主因在于稀缺的自然资源有限、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有限、市场也有限,因此企业之间只能靠竞争来占有有限的技术、有限的资源、有限的市场以谋求生存和发展。而在循环经济的发展中,一个企业的废料完全可以成为其它企业的原料,一个企业无用的技术完全也可以成为另一个企业有用的技术,一个企业弃用的市场(如废气物利用市场)完全可以成为另一个企业的市场。因此循环经济提倡形成网络化的循环协作关系,在企业间形成一种既相互竞争又彼此协作的新型关系。目前许多发达国家正是基于这样一种循环经济的理念,在企业间形成相互协作的新型关系的基础上,进行企业兼并或联合,做到资源互补循环、利益共享,最大限度地获得企业经济利益。

参考文献:

1.吴季松.循环经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北京出版社,2003.

2.李廉水.二十一世纪经济——谁主沉浮.海天出版社,1999.

循环经济专业范文第3篇

地方院校的非重点专业建设而言,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实践教学组织不能简单套用国家示范院校的高标准而盲目执行。以综合实训项目为载体,以参与设计全过程为依托,以职业岗位综合能力提升为目的的高职综合实训课程改革,在场地、项目、师资、教学质量监控等方面做了有益的尝试。这种实践教学模式及由此而产生的有关实践课程体系重构,更具推广性与借鉴性,更适于地方高职院校非重点建设的艺术设计类专业。

关键词:高职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实训课程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2909(2013)02-0155-05

一、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实践课程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高职院校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基本上是“三段式”安排: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实践课。笔者所在的湖州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专业群(环境艺术设计、室内设计技术、装潢艺术设计、动漫设计与制作、多媒体技术等专业)实施的人才培养方案,其专业课程划分为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专业实践课三个课程群的模块。其中,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实践课包括专业认知与体验、艺术写生考察、环艺设计工作室、顶岗实习、毕业设计与答辩等环节。作为主要实践环节的工作室,贯穿三个学期(第三—五学期),二个年级(大二、大三)。在全面推行工作室实训教学的过程中,出现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如工作室的教学组织形式(全班必修、部分选修、可跨专业选修),考核评价体系,师资的配置不足(十几个工作室同时开设,师资、场地就是首要解决的问题),教师职业能力提升等。以江浙两省高职院校来说,较为成功的艺术设计工作室运行模式有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等,但毕竟占少数,推广性和实效性还有待验证。反观其他众多的高职院校,特别是中小城市的地方性院校,运行工作室模式教学碰到的第一个“瓶颈”就是师资,有实践工程经验的教师缺乏;其次是受众的学生群体面,工作室教学模式是“师傅带徒弟式”的小班化教学组织,一般不超过20名学生;第三是工作室实践教学项目缺乏与企业的直接合作关系,教学过程与企业真实设计过程缺乏对接[1]。

每个专业都有自己的核心课程,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核心课程有住宅空间设计、公共空间设计、景观设计等。这些课程的实践教学是切实提高学生职业技能的关键,也是确保学生应知、应会,立足社会现实的根本。目前,不少高职院校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中,特别是学校非重点建设的专业,往往由1~2位专业教师负责核心课程的目标设定、教学内容、课程评价等,对课程的能力目标、项目选题、实施要求、教学方式、考核评价等缺乏有效的规范要求,实施过程松散、片面。工学结合、项目导向在课程改革中的探索性还不够。对应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是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核心课程并没有体现其“实践性、开放性、职业性”。作为专业课程设置体系中的“第三模块”,目前的专业实践课教学,对前一阶段所学的专业基础课程没有进行有效、及时的综合、提升,对后一阶段的定岗实习、毕业设计也缺少有效的指引、过渡。

二、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综合实训的内涵

运行工作室模式教学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学生的技能训练也通过这个特定的教学平台得以提升。而推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深化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职业性,仍是一个有待探讨的问题。

综合实训,是以岗位群典型综合性技术任务的工作过程为主线而进行的项目教学,是在学生完成单项、单元能力培养的基础上,以集中训练的方式,以培养学生岗位综合能力为目标的实践教学环节。这种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教学,是以典型工作任务进行的课程开发[2]。与工作室模式比较而言,综合实训课程更适用于全体学生,更有利于知识整合和技能综合,更大限度地增强对就业岗位的适应度。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综合实训课程的实践教学,秉承“开放场地、开放项目、开放实施、开放教学、开放考核”的原则,基于室内设计(或景观设计)的工作内容,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如室内设计方向,针对中小型装饰工程公司家装设计师岗位,完成“别墅装饰工程项目”(

括庭院设计)的设计及施工参与的综合实训项目。教师针对企业或职业技术领域的典型设计工作,提炼出具有典型工作任务的专业实践[3]。其目的是有效提高学生动手能力,使学生获得工作过程的完整训练,以拓宽同一专业学生的就业面,促成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初步养成,从而缩短学生到企业设计单位工作的适应期。

(一) 以实际企业岗位工作内容构建实训课程

课程主要针对高职环境艺术设计毕业生的就业岗位知识和技能需求,设计开发开放式综合实训课程。如室内方向对应具体的需求岗位包括:方案设计、施工管理、后期表现、概预算等。基于实际工作岗位细分的思路进行课程开发设计,以实际企业岗位工作内容构建课程,突出职业能力的培养。

(二)突出职业能力的培养,促进职业素养的养成

着重培养学生完成一个典型住宅设计应具备的专业能力。如设计方案初步设计与决策能力、客户的沟通能力、设计图纸绘制能力、施工文件的编制能力、施工的参与及管理能力。除常规的专业能力外,学生也能获取一定的社会能力,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三)协助学生建立明确的就业岗位目标,有效缩短适应期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首先面临室内和室外的择业,细分又对应方案设计、施工管理、后期表现、概预算等工作岗位。通过开放式综合实训课程的实践,学生在参与真实的设计过程中,了解了各岗位的基本职责和发展前景,近可为毕业实习、毕业设计提供直接的感知,远可为学生职业生涯作引领,对今后的工作有了较明确的岗位认知与规划。 三、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综合实训教学改革的方案实施

以“联排别墅室内及室外环境设计”这一典型项目实施的过程为例,说明综合实训实践教学的具体实施。

(一)总体能力目标

在住宅空间设计、景观设计、效果图制作、材料与构造、工程预算等专业课程学习后,进行“联排别墅室内及室外环境设计”项目的综合实践,其目的是通过校内责任教师与校外设计公司设计师,共同指导学生完成别墅室内及室外环境的设计,使学生在典型项目设计的完整工作过程中获得技能训练。这种在依次完成单项能力基础上的集中实训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岗位综合技能,更大限度地增强学生对实习、就业岗位的适应度。

(二)实训项目选题

联排别墅室内及室外环境设计项目,建筑面积基本选择在200~300 m2之间。通常具有客厅、主卧室、次卧室、书房、娱乐室、客卫、主卫、厨房、地下室、庭院、屋顶阳台等典型空间。

(三)项目实训任务分解

实训任务分解的子项目内容如表1所示。

(四) 过程实施要领与规范

项目实训过程中的学习情境、教学组织过程、作业及考核安排等内容见表2。

四、以强化综合实践为导向,改革专业课程体系

从工作室到综合实训,艺术设计专业的责任教师一直在尝试新的实践教学模式。通过综合实训课程的教学改革,基本确立了以学校为主导,设计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实践教学模式,最大限度地突破了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实训的诸多不足。

首先是场地,实训场地不是仅放几台电脑、陈设一些材料的多媒体教室。教学过程中的某个阶段(如测绘、平面方案、施工图绘制等),都可以由责任教师和设计公司协商,在施工现场由设计师指导。跟踪参与一个具体、完整的设计,对接有实力的装饰公司,比挂有多少铭牌的“人情”实训基地更有效。

其次是实训项目,改变主要依靠任课教师个人工程项目进行实训的现状(往往还缺乏典型性,与学期授课进度不同步),通过联动设计公司的设计师,紧密结合设计企业,整个实训教学的组织过程与装饰项目的设计、施工过程尽可能同步(整个综合实训总课时为76课时,贯穿一个学期)。如何有效地让学生熟悉材料和了解基本的施工工艺是设计类专业的教学难点。在综合实训课程之前,学生已经完成材料与构造课程的学习,该课程主要是让学生熟悉材料市场,抄绘施工图,而综合实训课程主要解决的问题是由单一材料认知到综合应用。在施工现场的阶段性同步跟踪中(实训过程中就核心技能点可多次组织学生去实地参观),由公司施工图设计师现场讲解,帮助学生了解材料的合理选择和构造方法,重点不是创新,而是理解程度。阶段性教学或最终项目作品答辩,引入一线设计师进行指导、评价,校内责任教师

与设计公司设计师共同指导、评定,有效提升学生实训作业的质量。作为学校课程教师与公司项目设计师,对学生实训作业评价的侧重点肯定是有差异的,这是综合实训教学活动与实际设计的差距,也是学校教学质量与用人单位期望之间的差距。在课程的阶段评价及最终评定中,更多地引入、尊重公司设计师即用人单位岗位的评价标准。

最后是强化专业师资。高职校内责任教师的普遍软肋是:年轻的硕士生毕业直接进入学校,工程实践项目参与太少,这可以在整个综合实训教学过程中,得到有效改善。只有参与具体的设计项目和具体的施工过程,教师才能与设计企业的设计师建立有效的对话机制,提升自己的综合职业技能。当教师和设计公司的设计师、优秀毕业生一起投入精力,把综合实训项目做得扎实、有序时,诸多看似困难的高职院校实训教学的“瓶颈”问题,包括实训场地、项目、师资、教学质量评价等,自然迎刃而解。

通过综合实训的项目运行,从专业教师到专业负责人、分院领导,无论是意识观念,还是实践效果,自下而上都达成了一致,艺术设计专业群形成了浓厚的“综合实训”课程教学改革氛围。在学校新一届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中,正式把综合实训作为一门核心实践课程,纳入了环境艺术设计、室内设计技术两个专业的实践课程体系中。综合实训课程与其他专业课程形成了能力串联、递进的关系,这是一种基于职业能力综合性递进式培养的体系构建。综合实训的前修课程为设计制图、设计速写等专业基础课程,以及室内设计初步、住宅空间设计、电脑效果图、材料与构造、公共空间设计、工程预算等专业课程。而后续课程是工作室(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分成室内、室外两个方向,以选修课进行)、顶岗实习、毕业设计与答辩等。相对而言,设计制图、住宅空间设计、电脑效果图、室内设计初步、材料与构造、工程预算等课程更多侧重于单项职业能力的培养,教学的组织、实施、评价等活动以校内课程责任教师为主体,整个教学过程较封闭。综合实训课程,强调基于完整工作过程(即设计过程)的教学组织,与真实项目的设计、施工进度吻合,既对前修各课程的单项能力有了提升、综合,又为后续的顶岗实习、毕业设计奠定基础,加深学生对设计方向各具体岗位的认知,提升职业技能。

五、结语

以工作过程为参照,组织实施教学活动,建立新的教学模式,这是综合实训课程改革的落脚点。整个实训的实施过程,不是学科、课程体系的完整,而是设计过程的完整性构建,即资料收集与现场勘测、与客户业主洽谈沟通、方案初步设计、深化设计、效果图制作、工程预算、设计实施与跟踪等一般工作程序的训练,其关注的重点是保证与职业岗位相关的经验、知识、技能在结构上的系统化。责任教师或是主导者,或是企业设计师的教学协助人。在项目实施中,教师必须进行二次教学设计,既要尊重学校现有的实训条件及教学管理机制,又要考虑设计公司的工作环境及设计过程。这种融入企业生产要素,强化校企合作的实践探索,带有普遍的意义,是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实训教学的可行化选择。

参考文献:

[1]赵志群.论职业教育工作过程导向的综合性课程开发[j].职教论坛,2004(6):4-7.

[2] 姜大源.论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的系统化设计——关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的解读[j].中国高教研究,2009(4):66-70.

[3] 蒋庆斌,徐国庆.基于工作任务的职业教育项目课程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05(22):47-50.

comprehensive training research and practice of environment art design specialty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shen jun

(college of architectural engineering, huzhou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huzhou 313000, p. r. china)

循环经济专业范文第4篇

【关键词】校企合作 实训室 共建共管共享

【基金项目】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2010年学院教研教改一类项目(项目编号:JGY201001)。

【中图分类号】G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4-0001-02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要加强技能型人才培养,必须加强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16号)中指出:要加强校企合作,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高等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一批具备必要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技能,面向基层、服务于生产一线的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校企合作是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国外的一些实践,如,德国的“双元制”模式,英国的“工读交替制”模式,美国的“合作教育”模式[1-3]等都表明:高等职业教育只有通过校企合作,才能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的要求,才能为高等职业教育获得社会认同,赢得广阔的市场空间。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实现与当前生产力接轨和融合的必然之路,是保证职业教育质量和特色的关键因素。

1.合作办学深度融合是必然趋势

校企合作办学从根本上解决了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的问题, 缩小了学校和社会对人才培养与需求之间的差距,这种教育形式是我国现代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和潮流,也是我国现代职业教育追求更卓越的育人计划、培养国际公认的创新人才的最佳途径。

从高职教育教学的实践看, 实施产学研相结合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切入点和突破口。通过产学研结合, 有利于学校做到教学过程的三个协调, 即专业设置与企业需求相协调; 技能训练与岗位要求相协调;培养目标与用人标准相协调。实现这三个协调, 就奠定了高职院校实现其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基础, 找到了一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正确途径。通过构建产学研结合运行机制, 利用校企两个资源, 发挥校企两大优势, 以利于学校确立教学中心地位, 实现专业改革市场化, 课程改革行业化, 教学改革实践化。有利于学校弥补办学资源不足, 培养师资人才, 改革办学体制, 促使学校面向市场办学, 接受社会监督, 不断提高办学质量。

从校企双方需求看, 一方面学校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需要良好的实习和实训基地。在当前教育投入普遍不足的情况下, 仅靠学校是难以解决的, 即使在发达国家,也不可能而且没有必要每个专业都要办一个工厂作为学生实习的场所。因此, 通过校企合作, 利用企业的有形资产为学生提供实习场地, 利用企业的无形资产, 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实现学生向职业人的转变。另一方面, 一些具有远见卓识的企业家积极与企业合作, 充分利用学校的人才、技术、研发优势, 为企业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服务, 助企业腾飞一臂之力。因此, 对于校企双方而言, 产学研结合是高职教育的生命线, 是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秘密武器。

从学生角度看, 通过校企合作的平台,使学生明确了学习的目标,解决了就业的后顾之忧。其次,通过校企共建的实验基地和教育基地,使学生有了真实的实验、实习环境,增强了学生的社会竞争力。由此可见,产学研结合教育实现了校、企和学生间的“三赢”效果。

2.校企共建、共管、共享生产与实训平台

结合学院的实训楼二期建设工程,环境专业正与杭州商达集团有限公司就如何开展实训室共建事宜进行探讨。首先,双方共同认可根据“优势互补、产权明晰、利益共享、互惠互利”的原则共建共享实训基地。其次,就共建、共管和共享方面达成了一致。

2.1共建

我院和杭州商达集团有限公司共同建设“工业废水与市政污水仿真实训与实验平台”。具体做法是: 由我院提供200平方米左右的实训室场地,与杭州商达集团有限公司共同投资购进相关仪器设备,如调节池、混凝反应池、气浮池、铁碳微电解装置、接触氧化池、模拟显示屏、控制柜(PLC)、仪器仪表(DO仪、PH计、ORP计、流量计)等,建设“工业废水与市政污水仿真实训与实验平台”,以提高我院环境和给排水专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

2.2共管

企业方派出管理人员主要负责实训室的中试实验运行管理。我方主要负责学生实践活动的安排。双方代表的主要工作是解决双方在设备使用上的时间问题。另外,实训基地的设备、操作流程、规章制度及质量安全等均由企业按生产标准要求提供,并由企业技术专家和学校指导教师一起参与指导学生的实训实习,同时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与职业道德。

2.3共享

建设完成的“工业废水与市政污水仿真实训与实验平台”对于我院来说是学生的实验和实习场地,学生能够对商达集团的污水处理厂进行实时观摩,了解大型污水处理厂的实际运行、维护、管理等多方面的实际内容;我们学生的实习和毕业设计、论文以及老师的科研项目等也可以在这个平台上进行,因而可成为学生实习(实训)的最好基地。对企业来说是他们实际项目的中试实验基地,不仅提高了设备的利用率,而且每年还节约了大量设备维护费用,达到了资源共享的效果。对学生来讲,通过到实训基地进行顶岗实习,让学生在真实的生产环境中按照未来专业岗位对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锻炼自己,最终获得实际操作技能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满足未来岗位的需要。实现了企业、学校、学生“三方共赢”,提高了学校的声誉和办学效益。

3.校企共建研发中心

企业利用学校人才和技术优势,把研发中心建在学校,为学校投入一定资金或提供仪器、设备和技术支持,我院和企业共同开发产品,开展科研、项目论证评估、检测等工作,学校同时为企业提供教学培训场地,派遣教师授课,开展各 种形式的技术培训和评估鉴定工作。

以研发中心为平台,开展科研项目合作。以科研项目为载体的培养模式,是多年来校企合作的主要模式之一。高校人才培养以科研项目为载体,紧密结合企业的生产实际问题进行科技攻关,以进一步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进而提升学院的行业影响力和科研水平。同时,教师的科研项目等也可以在这个平台上进行,为学生实习(实训)提供实训内容和指导。

学生的科研素质的培养和提高也是高校的一项越来越重要的任务。而学生的科研素质的培养和提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是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积累,并通过有意识、有计划的培养逐步形成、逐步实现的。实践证明,通过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充分有效地利用校内外实训基地,毕业生的科研能力都有明显的提高;若有条件让学生在研发中心参与实际科研项目的部分研究工作,则能很好地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进一步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从而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科研素质的目的。

学校通过为行业培养人才、推进产学研结合、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等回报社会和企业;企业也通过安排自己的工程技术人员参与学校研发和生产相关的毕业设计,用较低的投入和借助高校较强、较大的人力资源,尽快完成新产品开发和科技成果的转化等工作,形成企业、学校、学生“三方共赢”的局面。

4.保障机制

要激发企业合作的动力学校必须作为主动方,深入了解企业的实际需求,为他们提供多样化的服务,让企业从中获得利益。校企合作双方长久合作,还必须有有效的沟通机制,增进双方了解,并能在发生矛盾时迅速寻求双赢的化解方式。实践显示,一些校企合作失败的关键原因在于双方缺乏有效的沟通机制,导致出现合作不畅甚至中断。如在顶岗实习中,通常会出现一些问题,如,学生对工作环境或待遇不满、要求轮岗或者升职、中途提出离职、与主管发生纠纷等。此时,校企双方必须秉着合作的态度,加强沟通,寻求适当的解决方案,才能保证合作的顺利进行。同时,由于企业与学校的运作区别很大,教师和企业专家在合作中也可能产生种种矛盾,深入地沟通和交流可以使矛盾减弱或消除。全方位、多层次的联系与沟通能加深校企双方的感情,而以情感为基础对合作的稳定性更有帮助。

5.结语

实践证明,只有校企合作才能从根本上确保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质量,只有校企合作才能产生高技能人才批量培养的规模效应。校企合作关系越紧密,基础越牢固,效益越突出,学校发展的速度就越快。所以,我们必须不断地深化和创新校企合作的形式,培养大批满足企业急需的实用型高技能人才,为我国社会生产力的持续快速发展做出职业院校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黄亚妮.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模式的比较研究,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4,25(28):15-18.

[2]魏银霞,杜小峥.国外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模式探微,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7(6):103-104.

循环经济专业范文第5篇

关键词:化工企业;循环经济;对策研究

随着我国现代化经济的不断高速发展,化工企业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但伴随着经济增长的却是化工企业给环境带来的大量污染。化工企业污染物的不断排放,不仅恶化了我国环境的质量,从一定程度上也遏制了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增长。由于环境质量的优劣直接关系着人们的生存质量,该如何有效促进环境和经济的协调发展已经成为我国现阶段的核心问题,因而,想要实现我国绿色经济发展的理念,就必须高度认识到我国化工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性。我国化工企业发展循环经济不仅可以建设美丽中国,更对国家强盛、民族复兴,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以及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化工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现状

我国化工企业发展较早,但与此同时,我国也为化工企业的发展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资源低效利用和环境破坏被污染等一系列的问题层出不穷,其中尤其以我国化工企业的排污方面的问题最为严峻。我国的化工行业每年消耗的煤、电、天然气、成品油等各种能源,以及所排放的废气、废水、废渣,其中主要包括二氧化硫以及各种固体废弃物等都居全部工业的首位,因而,我国的化工企业如何发展循环经济,对工业废弃物进行回收和再生利用,已经成为了提高企业自身的经济效益和改善我国环境的重要目标。但由于目前我国化工企业所造成的污染存在着不同的来源和问题,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是非常复杂的,因此不能一概而论,必须针对我国化工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和研究,根据不同污染物所产生的不同影响进行循环经济的差异化改革,设计最适合我国化工企业循环经济发展的策略和方法[1]。

二、化工企业发展循环经济存在的问题

(一)对化工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视程度不足

新时期,我国许多化工企业为了追逐单纯的经济效益,从而忽视了循环经济的重要性,只是把企业的循环经济作为一个虚无的摆设。我国目前化工企业中诸多领导对循环经济工作重视不足,极其容易导致企业经济下滑和我国环境进一步恶化等一系列的问题发生;同时,这更是对社会不负责的一种表现,对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视不到位会严重阻碍我国化工企业未来的科学发展。

(二)化工企业缺乏循环经济发展方面的专业人才

我国的化工企业目前在循环经济发展方面的综合高素质人才非常匮乏,这往往会使得我国大部分的化工企业中的工作人员因缺少良好的综合素质能力而不能全面和正确认识循环经济工作中所存在的问题,更不要提对化工企业的经济发展和环境改善的工作进行改革和完善。因此,我国的化工企业只有不断吸收和引进循环经济方面的高素质专业人才,才能够促进化工企业循环经济工作更加圆满和顺利的完成。

(三)化工企业的循环经济理念落后

我国大部分的化工企业因长期受传统经营理念的影响,目前在循环经济方面的理念仍旧非常落后,不能够与时俱进,更无法根据我国目前市场的发展和环境的需求制订出全新合理的企业循环经济方案和方法,而是依旧沿用旧的企业循环经济方案,就会使得化工企业的工作效率下降和环境污染的更加严重。如果化工企业传统的循环经济发展策略无法得到及时创新,不仅会影响我国环境的改善,降低化工企业的生产力,更会严重影响化工企业的稳步科学发展,甚至可能会导致化工企业的停滞不前。

三、化工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对策

(一)加强基础理论研究和学习,推进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

目前我国化工企业在发展循环经济的过程中,往往过多重视循环经济的技术与应用的各种做法,却很难认识到化工企业中发展循环经济理论学习的重要性,这就常导致化工企业的工作人员在发展循环经济的过程中出现积极性不高等问题。而且许多化工企业的工作人员不能明确循环经济对于化工企业的发展和环境改善的重要性。因而,在化工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过程中,当务之急是加强化工企业员工关于循环经济发展的基础理论的研究和学习,推进发展循环经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和不断丰富,充分发挥理论指导实际的作用,这样,在化工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过程中才能充分调动化工企业工作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化工企业在发展循环经济的工作中发挥出更大的作用[2]。

(二)加强化工企业专业高素质型人才的建设

我国的化工企业如果想要发展好循环经济,就必须先努力打造一批高素质、业务精的专业型高素质人才;想要推进我国化工企业循环经济不断提高,就需高度重视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主要可以通过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引进先进的设备、出台优惠条件鼓励专业技术人员参加各种形式的进修与学习等措施,保证技术人员能够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学习到最前沿的化工循环经济技术,通过学习和掌握发达国家先进的化工企业循环经济技术,从而大力推动我国化工企业循环经济发展。通过增加我国化工企业循环经济的应用水平,引进高素质、高能力的技术型人才,强化企业的化工技术的研究,为化工企业输送新鲜血液,从整体上提高化工企业的工作质量。并且要积极和国内外优秀的化工技术的同行进行交流,引进国外先进的化工技术理念,加大我国化工企业循环经济方面工作人员学习和培训的力度。同时,我国化工企业还应加强对技术人员各方面综合能力的培养,持续提高我国化工企业循环经济技术方面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技能,确保提高我国化工行业人员的技术水平,为我国化工企业循环经济的提高奠定夯实的基础[3]。

(三)政府对化工企业发展循环经济进行政策支持和经济补贴

由于过去我国对环境意识和环境观念落后,政府对化工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民众对化工企业的污染也缺乏深刻的认识。但是,为了我国环境的不断优化和改善,必须在一定的政策和规章制度的改革下,促进化工企业经济的快速增长与环境保护的相互协调;政府必须要求化工企业通过实施清洁生产、大力发展循环生产、采用先进的工艺和低能耗设备、建立生态化工工业园区等积极的环境策略,通过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大力促进环境改善,促进化工企业经济的长期可持续发展。我国政府主要是可以针对化工企业制定一系列循环经济发展和管理政策,例如,对于部分化工企业中出现超过单位产品能耗限额用能,情节严重的可责令其停业整顿或者关闭;通过对化工企业的循环经济发展实施一定的激励和惩罚措施,借助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经济手段激励化工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并且将当地化工企业的循环经济发展作为考核当地政府政绩的一项重要指标。这样,就可以在保障我国化工企业经济可持续发展上前提下,改变我国化工企业过去单纯以经济发展为主导的考核模式,通过建立绿色的GDP考核体系,积极推进化工企业不断进行创新节能型科技的钻研,努力改善传统污染生产技术的生产方式和方法,将环境保护和化工企业的循环经济发展全面有机统一结合起来,这将有力保障我国环境不断改善,并推动化工企业经济快速进步和发展。

(四)提升化工企业基层人员对循环经济的认识

随着我国现代化科学技术的不断提升,化工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手段已有了很大突破。但相较于欧美发达国家化工企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我国化工企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手段仍然比较落后。我国化工企业在发展循环经济方面的责任和标准还不够明确,企业的经济发展还没有真正实现有序管理。所以,为了化工企业循环经济的工作能够顺利的继续开展,不仅需要将先进的化工循环经济技术普及到基层化工企业的工作人员当中去,还需要建立一定的奖惩制度来强化化工企业的循环经济的发展,从人力资源管理、化工技术提升、污染物循环再生利用、污染物排放管理、化工循环经济提升等方面下手,努力提高我国化工企业循环经济的水平。利用各种措施培训基层化工企业的工作人员,逐步提高基层化工人员对于循环经济发展的态度和技术水平;也可以结合化工企业中循环工作人员的绩效进行考核工作,将化工企业中的循环经济技术与实际应用效果纳入其中。只有这样,才能在实践中不断提高化工企业循环经济的发展。

结语

想要实现我国化工企业循环经济发展的目标,就需要针对我国东西部不同地区的具体实际情况,其中主要包括不同区域化工企业的成本结构和企业的规模、数量、品牌、污染源的差异化以及地方文化、风俗习惯等,多角度全方面制定不同化工企业在不同的环境和经济协调发展的政策,通过政策上的激励、技术上的创新、化工技术人员专业和综合素质培养等多方面共同作用,才能在保障化工企业经济发展的前提下,更好保护我国的生态环境,从而真正实现我国化工企业循环经济的高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周宏春,刘燕华.循环经济学[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12:10-24.

[2]罗旋,赵旭.化工行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初探[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3,10(6):3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