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生物教学法

生物教学法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生物教学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生物教学法

生物教学法范文第1篇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 生物教学 尝试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4-0161-01

尝试教学法是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师的关键作用是“导”,为学生的学习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提供学习帮助,引导学习过程,知识的迁移应用等。教师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伙伴,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学习兴趣的培养者,情感体验的培养者,学习方法的指导者。教师要尽可能创造一个良好的合作 、互动、民主、开放的学习情境,让学生不断尝试,在尝试中体验,在尝试中感悟,并获得知识。进而培养与锻炼学生独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和创新能力。在生物教学中如果能将尝试教学法契合运用,是实现新课标教学目标的一种行之有效教学方法。

一、生物教学中运用尝试教学法的操作模式

尝试教学法在生物教学中的运用,本人设计了以下模式:

激趣导入?圯出示尝试题?圯自学课本?圯尝试解答?圯学生讨论?圯教师讲解?圯第二次尝试练习?圯达标测试。

以上课堂教学模式的提出,除了生物知识的传授外,更注重了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对学习生物兴趣、探究能力的培养,以及对生物的科学性的感悟,改变了传统的对学习的机械被动状态,改变了教师“独霸”课堂和单向传输的老的教学习惯行为,并且,在学生产生疑惑时,通过教师的诱导讲解而解惑。这样,通过学生的自主思考和学习,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创新意识和探究式学习的能力。

二、尝试教学法的课堂教学过程

根据以上设计的教学模式,以“光合作用 ”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为例,说明如何运用尝试教学法进行课堂教学。

1.激趣导入

激趣导入是指教师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给出一些有启发性或趣味性的问题。例如本节课教师可以用生动的语言描述“一粒种子入土,能萌发成幼苗,一棵幼嫩的小苗可以长成参天大树,一棵大树可以结出丰硕的果实。但是你想过没有,绿色开花植物的生长和发育需要哪些物质,这些物质又源于那里?这些问题的答案都在光合作用的奥秘里”,用这些话引入以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兴趣,唤起学生的求知欲。

2.出示尝试题

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海尔蒙特、普利斯特利等科学家们的各种实验过程。然后提出问题: 一株果树粗壮的树干、繁茂的枝叶、丰硕的果实都是有植物从土壤中吸收的物质变化而来的吗?怎样证明这个观点是否正确?科学家们是通过哪些探究过程寻求光合作用的各种问题?

3.自学课本

自学课本,要求学生独立思考与分析课本中的每一个实验所出现的现象,或者让学生进行集体讨论,并初步得出这一实验结果产生的原因。让学生对尝试问题“尝试”进行解答。

4.教师讲解

当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解决尝试题,但求而不决时,教师就要及时进行循循诱导的讲解。让学生充分理解实验设计的原理和现象,再尝试得出正确的答案。这一环节中,仍要注意继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虽名为“教师讲解”,但可实为:教师发挥主导作用,以设疑的方式来引导学生。在必要时也可让学生来“讲解”,让他们自己来总结归纳实验产生的现象的原因 ,教师则提醒学生需要注意的地方、需要避免的错误等等,使“教师讲解”阶段取得最好的学习效果。通过教师的讲解,使学生明白光合作用的原料、条件、场所、产物等。

5.第二次尝试练习

通过以上的步骤,学生获得的知识都是比较肤浅的知识,为了使学生能够深入地挖掘问题,获得更深更广的知识,需要进行第二次尝试练习。例如给出本节课的第二次尝试题:海尔蒙特的实验结果完全正确吗?从植物的生活环境的角度分析植物生长需要的物质来源,还要考虑什么因素?当人们重复普利斯特利得实验时,有的获得成功,有的总是失败,甚至发现植物还会更严重地污染空气,为什么学者们会得到不同的实验结果?在第二次的尝试练习中,可将全班学生分成小组,就尝试练习题进行小组分析、讨论。

6.达标检测

为了使学生学到的新知识得到巩固,最后要有相关的检测题进行达标检测。但是,达标检测题目不能太多、太难,而且要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如可以从光合作用的原料、条件、场所、产物等基本知识中出些题目进行检测。使每位学生学有所得,测有所获。

在生物教学过程中,尝试教学法如果应用得当,既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开拓了学生的思维,又能增进学生之间的合作 ,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既传授了教学要求的基本知识,又突出了教学重点难点。学生既可学得轻松愉快,又对新知识掌握深刻,更重要的是从中培养了学生解决新问题、掌握新知识的方法与思路。这样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和主动性 ,能让每一位学生都有跃跃欲试的强烈感觉,都希望能参与其中,并在通过尝试后,得到了“思有所得、劳有所获”的成就感。

三、在中学生物教学中运用尝试教学法的教学效果

在生物课堂教学中运用尝试教学法进行教学:第一,有利于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素质;第二,有利于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第三,有利于提高课堂效率,减轻课外作业负担;第四,有利于促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本人也对尝试教学法与传统讲授教学法进行了对比试验,通过对比可以看出:虽然两种教学方法所教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水平基本相当,但学生对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尝试教学法的教学效果相对好了许多,这就体现了其教学方法的优点。

虽然尝试教学法有其优越性,但本人在教学实践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1.在教学中,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并没有完全做到师生平等,在心理上学生仍处于弱势,不敢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

2.在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去“尝试”学习,往往容易出现内容多时间紧的矛盾。

3.七年级的学生由于积累的知识面不够广 ,还不能完全达到这种教学方法的要求。

综上所述,在中学生物教学中使用尝试教学法无疑是新课标下能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与综合能力的一种好方法。作为一名生物教师,应更多地关注、研究尝试教学法,取其精华运用到中学生物教学中去,让它在中学生物教学中发挥其积极的作用。

生物教学法范文第2篇

关键词: 生物学教学 概念图教学法 特点 注意事项

一、什么是概念图教学法

1.概念

概念是人们对事物本质的认识,是逻辑思维的最基本单元和形式。科学认识的主要成果就是形成和发展概念。概念越深刻、越正确,就越能完全地反映客观现实。概念的最基本特征是它的抽象性和概括性。

2.概念图

任何一个科学领域内的知识都是由大量的相关概念组织起来的,要学好一个学科的知识就必须正确认识和深刻理解该学科内的众多概念,并弄清楚它们之间的关联性。概念图就是将某一主题的概念置于圆圈或方框之中作为节点,然后用连线将表示相关概念的节点连接表示两个概念间的关系,从而得出一个能形象表达学科知识的一系列概念含义及其关系的网络结构图,这就是概念图。

3.概念图教学法

概念图这种语义网络的可视化表示方法,既能形象、直观地展现概念间内在关系,又能培养学习者组织、建构和整合信息的能力。这种被乔纳森(Jonassen)称为“知识的结构化表征”和被奥苏贝尔(D.P.Ausubel)称为“有意义学习”的教学方法就是“概念图教学法”。

4.概念图教学法的发展

概念图教学法最早是由美国康奈尔大学诺瓦克(J. D. Novak)教授等人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并很快盛行于欧美等一些国家,上世纪80年代流传至我国,如今国内许多的教育工作者致力于研究和应用这种新的教学方法,并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尤其是计算机科学的发展和概念图软件的出现,为呈现信息提供了更为方便而有效的工具,也为教学带来了新的生机。

二、概念图教学法实例

如“基因决定生物的性状”这一教学命题中,最少存在以下一些知识内容需要学生掌握:1.基因决定生物性状;2.按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不同可分为等位基因和非等位基因;3.按基因的显、隐性关系不同又分为显性基因和隐性基因;4.显性基因控制显性性状,隐性基因控制隐性性状;5.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是一对相对性状;6.基因型决定表现型;7.基因型又分为纯合子和杂合子两种类型;8.杂合子的后代会发生性状分离,等等。显然上述这个命题中的知识点很多,各个知识点上都有一个或多个概念,概念之间又都存在一定的关联性。如何能让学生更好地学习、理解和掌握这个教学命题呢?概念图教学法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选择。

那么如何构建这一教学命题的概念图呢?

第一步是教师要求学生通过课前预习找出概念,对这些概念进行学习和理解,并把不同的概念分别写在不同的小卡片上(便于移动)。这一教学命题中要列出的概念主要有:基因、性状、等位基因、非等位基因、显性基因、隐性基因、显性性状、隐性性状、相对性状、表现型、基因型、纯合子、杂合子,等等。

第二步是根据纸片上概念间的关系确定各纸片摆放的位置。把主题概念(含义最广、最有包容性的概念)放在图的上层或中央,如本命题中的基因、性状就是主题概念。按概念的等级或从属关系依次排列,逐步展开,显示出大概念是如何被分解成一个个小概念的。

第三步用线条把概念连接起来,并用连接词语注明连线。概念间的连线可以是单向、双向或无方向的,连接词语应能说明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本命题中“基因”、 “性状”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决定”则标在两个概念之间的连接线段上,说明基因与性状的关系,此线段应标示方向,表明两者的主从关系。依此类推即可构成一概念图。如下图所示:

基因与性状的概念系统图

三、概念图教学法的特点

1.概念图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形象、直观、简练。它既能展现概念间内在关系,又是对教学内容的高度概括。我们知道:图形图像所包含的信息要远远超出了文字或口头言语的表述,所谓“一图胜千言”。

2.概念图能帮助学生了解知识的结构,增强对知识的理解能力,提升知识的记忆水平,从而避免学生产生“概念就是死记硬背”的现象,有效降低学生的焦虑水平。

3.组织和建构概念图的过程使学生能有效地整合知识,使知识概念化、系统化。这其实是锻炼学生学会如何学习的能力,而这种能力的培养是传统的教学方法所不能比拟的。

4.概念图教学法能培养学生散发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学生通过概念联想,形成“头脑风暴”,使知识外延不断得到扩展,从而极大地提升认知水平。

四、使用概念图教学法的注意事项

1.概念图教学法只是众多教学法中的一种,它不是万能的,不能完全取代别的教学法。概念图教学法侧重研究概念与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是陈述性知识的一种表征方式。它对于已学习过的知识进行归纳、整理,构建知识框架很有帮助,特别是复习课中效果最佳。但对于生物学中的生理生化、解剖、实验操作、探究过程等方面则效果不佳。

2.对学生的概念图制作技巧应有严格的训练。概念图教学法培养的是学生对概念的分析、比较、整理和归纳能力,最终体现在学生对概念图的具体制作过程中。因而概念图的制作技巧离不开教师对学生长期的、严格的训练。

3.低年级阶段学生慎用概念图教学法。概念图教学法最终的培养目标是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低年级阶段学生由于其心理水平的发展决定了其逻辑推理能力、归纳整理能力和自主行为能力较差,因而在低年级阶段学生教学中效果可能较差,应选择在高年级阶段学生教学中运用。

五、结语

概念图教学法是通过构建一个能形象表达学科知识的一系列概念含义及其关系的网络结构图,使学生能有效地整合知识,使知识概念化、系统化,最终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的一种有效教学方法。概念图教学法能把教师的教学活动与学生的学习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能促进学生的有意义学习、合作学习,最终使学生学会学习。正确地使用概念图教学法,能有效地改变学生的认知方式,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刘恩山主编.中学生物学教学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8.

[2]王大平,李新国.概念图的理论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现代教育技术,2004.6.

生物教学法范文第3篇

1“渗透式”教育的内涵

“渗透式”教育最早是由杨振宁于1982年提出的一种教育教学方法[1]。所谓“渗透式”教育就是教育者依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借助一定的载体,营造一定的氛围,引导受教育者去感受和体会,使他们在耳濡目染和潜移默化中自觉或不自觉的生发出教育者所倡导的观点,从而使受教育者的思想品行在感染和陶冶中得到优化[2]。我们常说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可以作为对“渗透式”教育的形象概括。

2生物化学实践“渗透式”教学法的模式构建

生物化学是综合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也是基础医学课程中重要的领头学科之一。生物化学不仅研究正常生物体内的化学反应及化学变化,甚至研究疾病状态下,生物体的病理性变化和病理过程异化学标志物或体内成分的改变。因此,生物化学虽是一门基础医学学科却与临床医学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医学生只有在学懂了生物化学中的相关知识,掌握了正常的生理状态下和异常的病理状态下生物内各项指标的变化,才能在今后走向临床工作中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为患者更好了判断和治疗疾病。医学生学好生物化学,在整个医学生涯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在实际的生物化学教学过程中,学生可能面临医学内容繁杂与学时数少;理论知识的抽象性和临床知识的实际性之间的矛盾,加之传统医学教学方法上的单一,使得生物化学学习陷入了一定困境。此时,把新的教学方法引入生物化学教学中显得至关重要[4]。“渗透式”教学法是借助一定的载体,如临床实例、生活情境,把教育内容附于其中,通过这些载体传递教育信息,实现教育目的。在利用“渗透式”教学法的过程中,注重知识的运用和学习方法的指导,强调教学中师生的互动: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变老师主动的教为学生主动的学,那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紧密联系教学内容,针对生物化学各篇章内容,认真的思考和分析当中的内在联系,精心编排和设计临床和生活中的案例,并且巧妙“渗透”到生物化学理论知识中。

3生物化学实践“渗透式”教学法过程的实现

在实践生物化学“渗透式”教学法时,首先要遵循一个原则:以基础医学理论教学为主。在融入临床实例时,仍然是以生物化学的基础理论做主导,切不可喧宾夺主,不能把过多精力和学时花在介绍医学案例,而忽略了生物化学内容的讲解,从而出现本末倒置的现象。借助临床实例的桥梁作用对知识点进行层层剖析、对学生循循善诱,将错综复杂的知识点梳理清楚,用具象化的例子代替抽象化的概念,在一步步的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主动学习的过程中,生物化学理论知识和临床知识的内在联系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掌握。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对培养实用型人才也有着实际的意义。从学生接触生物化学的第一堂课,当他们还对生物化学是什么、生物化学学什么都还处于懵懂无知的状态,我们一改传统教学法即按照绪论内容照本宣科的教育模式。我们将临床上的一张化验单带入生物化学课堂,以这张化验单作为一个载体,传递教育信息,达到教育目的。化验单中有血糖、血脂的检查项目。其中血糖就是生物化学中所谓的血液中的葡萄糖,属于糖代谢中的内容,在生物化学理论课中就会介绍正常人体血糖的来源和去路,人体血糖水平之所以能维持在一个相对平衡的状态,就因为血糖的来源和去路保持着动态平衡。当这样的平衡被打破既而出现了血糖水平的异常即高血糖或低血糖,由此带来相应的疾病。另外血脂,从化验单上便可看出血脂不是血浆中的某一种成分,而是血浆中各种脂类物质的总称,包括甘油三酯、胆固醇、等的总称,对应化验单上TG(甘油三酯)、Ch(胆固醇),既教会了同学认识临床上的化验单,也讲临床对应生物化学的理论知识贯穿其中。将临床上的化验单渗透到生物化学理论课堂中,一方面提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另一面,把枯燥苍白的文字内容变得生动鲜活,也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接受,并且在不知不觉便掌握了生物化学和临床相关内容的内在联系。在具体的各章节学习中,再将临床病例“渗透”到生物化学理论课程中,如临床上的白化病,是由于缺乏酪氨酸酶所致的。生物化学理论课氨基酸代谢中介绍,酪氨酸在酪氨酸酶的催化作用下,首先转变成多巴,进而合成多巴胺,最后转变成吲哚醌聚合而成黑色素。一系列反应繁杂而枯燥,当引入病例,缺乏酪氨酸酶时,导致体内酪氨酸无法合成黑色素,进而皮肤、毛发呈现白色,故称白化病。用具体的例子呼应理论知识,无形中便建立了理论和临床的联系。除了临床病例,生活中的一些情境也可进行“渗透”。如生活中每个人喝了酒之后的表现都有不同,这就与每个人代谢酒精的能力不同有关,在生物化学非营养物质代谢这章就会介绍。课堂上让同学回顾自己的经历或者观察身边人喝酒之后有何不同状态,通过同学热火朝天的讨论之后,归结为三类:第一类是“一杯就倒”;第二类是“千杯不醉”;第三类是“喝酒脸红”。此时,我们介绍酒精(即乙醇)在人体内的代谢过程为:乙醇在醇脱氢酶的催化作用下转变成乙醛,乙醛在醛脱氢酶的催化作用下转变成乙酸,乙酸可进一步代谢或排除体外。在调动起学生兴趣的基础上介绍生物化学理论知识,使他们印象深刻,当掌握了酒精代谢的一系列生化过程后,再联系生活中的不同情况来具体分析。“一杯就倒”的人是因为体内醇脱氢酶和醛脱氢酶的活性都很低,故身体很难代谢乙醇,所以稍喝一点酒就醉了;反之,那对应“千杯不醉”的就是这两种酶活性比较高,利于乙醇的代谢。还有的人喝酒脸就红,是因为体内醇脱氢酶活性正常而醛脱氢酶活性比较低,以致乙醇可以转变成乙醛,乙醛却不能转变成乙酸,造成了体内乙醛的堆积,由于乙醛会使得毛细血管扩张,所以表现出脸红的现象。生活实例的“渗透”,让生物化学知识不再显得高深莫测,学生可以利用学习到的知识解释自己的亲身经历的一些现象。最大程度的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课堂气氛也调动起来,在轻松自在的环境中收获了知识。

4结论

在实践“渗透式”教学法的过程中,注重知识的内在联系,有助于形成立体性的知识结构,优化课堂教学体系。通过“渗透式”教学法教学,增加了知识的深度和广度让学生拓宽了视野,培养了发散性思维,最后,“渗透式”教学模式,不仅包括知识的渗透还包含能力的渗透,更有利于培养新型实用型人才。

作者:谢薇 单妍 单位:昆明医科大学海源学院

参考文献:

[1]杨再延,论德育灌输与德育渗透[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3.

[2]杨振宁,杨振宁文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839.408.

生物教学法范文第4篇

一、巧用趣味导语导入新课

新课的导入相当于话剧的开幕,一场话剧会因为好的开幕吸引观众恋而不去,产生继续观看话剧和进一步了解剧情的心理需求。与此同理,一堂好课则需要良好的导入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过程。课堂导入的方法不拘一格。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予以灵活应用,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特色予以灵活发挥,但最终的目的和宗旨却是一样的,就是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教师在教授“群落的演替”这一章节时,可以先从印度尼西亚喀拉喀托火山的爆发进行导入:“……火山爆发之后,生物死亡,土地。几年过去了,的土地上出现了小草,又出现了蜘蛛……同学们,你们说说看,能否把此地的所有的生物称为一个群落呢?(答案:可以。)……到了1934年,植物茂盛,树木成林,动物种类增至880种。同学们,此时小树林中的所有生物可否称为一个群落呢?(答案:是。)……那么,这两个群落是否属于同一个群落呢?(答案:不是。虽然小树林群落是在前面群落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的,但是它们的物种组成是不一样的,种间关系与空间关系也不同了。)……”教师通过绘声绘色的讲述和引人入胜的设疑,引导同学们跟随教师的思路进行思考和讨论,从而将“群落演替”的概念在趣味十足的一问一答中自然而然地导入,优化了课堂教学。因此,良好的课堂导入环节,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教学目标的圆满完成。

二、丰富教学语言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丰富的知识内涵和扎实的语言功底,是一名优秀教师所必备的基本功。如果教师能够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过程中游刃有余地加以灵活运用,那么,就可以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这对于知识内容相对抽象的高中生物教学来说显得尤为重要。比如,教师在讲授“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细胞”时,可以利用丰富的语言帮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使肉眼看不到的抽象的细胞学有关知识通过丰富生动的语言得以生动形象的比喻和诠释。例如,教师在讲解“物质的跨膜运输的两种方式——被动运输和主动运输”时,可以将“被动运输”表述为“飞流直下三千尺”,将“主动运输”表述为“逆水行舟用力撑”,从而将“从高浓度到低浓度,不需要载体,不需要能量”的“被动运输”与“从低浓度到高浓度,需要载体,需要能量”的“主动运输”生动形象地描述出来。不仅增加了趣味性,还使得学生加深了理解。又如,教师在讲授“遗传和染色体”中的“遗传”知识时,可以给学生讲轶闻趣事,通过此方式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美国曾有一位漂亮的舞蹈女明星,她的追求者甚多,但她却偏偏爱上长相普通的科学家爱因斯坦,她在情书中写道,‘如果我们结婚,那该是多么美妙的结合,我相信,我们的后代会像您一样的聪明,像我一样的漂亮……’同学们,假如他们结婚了,她能够梦想成真吗……”教师通过对故事情节生动有趣的叙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探究热情和学习兴趣,教师在此基础上再因势利导,由浅入深地分析基因组合的特点与结合等,从而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利用多媒体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高中生物中的许多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去甚远,如果教师只是照本宣科地讲解,那么,教师讲得乏味,学生学得无趣,将一定程度地影响课堂教学效率。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合理地利用多媒体教学辅助设备,将看不见的微观世界或抽象的理论知识等直观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能够清楚地得以观察和思考,那么,可以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提升课堂教学效率。比如,教师在讲授“遗传和染色体”中的“基因的分离定律”这一节内容时,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将“孟德尔遗传实验的科学方法”以动态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还可以将“家族系谱图中的遗传病的遗传方式”以直观的形式表现出来,使生物教学内容通过多媒体的展示变得生动鲜明,不仅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还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现代教学技术在课堂上的适度渗透,巧妙地辅助了高中生物的教学活动,使得教学内容引人入胜。

生物教学法范文第5篇

关键词:实验教学法;初中生物;运用

在初中阶段,生物不是主修课程,很多学生对于生物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因此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较低。但为了学生能够为将来生物学科的学习打下一定的基础,教师必须注重生物课堂的教学质量[1]。如果教师采用纯理论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更加无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很多学校中,初中生物教师运用实验教学法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取得了较好的成效。笔者从自己的工作经验出发,并结合相关文献内容,对实验教学法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技巧探讨和总结,并对实验教学法的运用优势进行阐述。

一、实验教学法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运用技巧

1、以分组的形式展开实验,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教师在进行实验时,可以以小组的形式来展开。很多实验过程比较复杂,需要进行的操作比较多,单人完成任务的难度比较大。采用分小组的形式进行实验,让小组内成员分工合作,能够保证实验任务较好地完成,同时,还能培养学生之间团结互助的团队合作精神。但在实验过程中,教师还是应当充分发挥其主导地位,组织整个活动的开展,并能够对学生进行及时的指导,从而提高实验的有效性。例如,在《观察叶片的结构》一课的试验中,学生可以分为几个小组来展开实验。小组内成员有的收集材料,有的负责树叶的切割,有的进行药品标记,有的对相关数据进行记录,有的负责相关资料的查阅等,小组内可以选一个小组长对于组内的工作进行安排与管理,保证小组任务能够顺利的开展。当实验结束之后,小组内成员即可对实验结果进行讨论,相互交流心得,最后进行总结,填写实验报告等。

2、以探究的形式展开实验,让实验充满乐趣

初中生思维较为活跃,在进行实验时,如果实验内容枯燥无味,很难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果教师在进行实验设计时,能够让实验内容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就会激起学生进行实验的欲望[2]。生活中很多生物现象都是充满乐趣的,例如,向日葵总是向着太阳转,有些植物被风吹倒之后会重新朝着太阳生长,在一颗植物中,长在下面的枝杈会比上面一节的长等。这些现象都充满了乐趣,也充满了神秘感。教师在设置实验时,可以先由这些现象引出生长素的知识点,再提出相关的问题:植物为什么具有向光性?如果将一直立生长的幼苗横向放置,过几天后,植物会像哪个方向生长?如果对一株植物采用单侧光进行照射,过几天后,植物会朝哪个方向发展?这些事物现象本身就充满乐趣,当教师提出这些问题后,学生便会迫不及待地想要进行实验。学生可以采用实物进行实验观察,也可以采用琼脂块、云母片以及生长素等进行实验室内的实验。

3、与实际生活相结合,使实验更具有吸引力

当教师讲述到与人类生活关系较为密切的内容时,可以结合实际生活来对实验进行设计,让学生更加积极加入到实验中来。学生总是对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才会表现出极大的兴趣,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这一特点来将实验教学法运用到初中生物教学中,结合实际生活中的现象来进行实验,这样的实验内容会让学生觉得很接地气,从而达到吸引学生注意力的目的,让学生更加积极参与到实验活动中来[3]。同时,由于实验内容与实际生活相关,因此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可以将自己现实中的生活经验相关的知识进行迁移,有助于学生对实现现象的理解。以《人体对事物的消化与吸收》一刻为例。人类每一天都在进食,但是大部分人在进食时都没有想过实物消化和吸收的原理。教师在设计与之相关的实验时,可让学生先进行思考,为什么食物在我们人体内能够消化和吸收?然后引出唾液淀粉酶的概念,让学生对于其原理有一个理论上的了解[4]。当进行实验时,学生就会带着极大的兴趣去观察,并能够主动去查阅相关的资料,从而对唾液淀粉酶以及消化酶等进行更加深度的探究。

二、实验教学法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优势

1、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传统教学模式中,纯理论的教学方法容易让学生产生烦躁的心理,上课时注意力容易分散,同时,课堂气氛较为沉闷,教学效率较低。采用实验教学法进行教学,能够有效地将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增添课堂的乐趣,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降低生物课程的学习难度

生物课程中一些内容比较难以理解,如果光靠理论知识的传输,很难让学生理解。但是如果采用实验教学法来进行教学,学生就可以直观地观察到一些生物现象。例如叶片的内部结构,如果教师光采用理论或者画图来进行教学,这些内容就会显得比较抽象。但是如果能够让学生在显微镜下观察叶片的结构,学生便可以直观地看到叶片内的叶绿体、线粒体、高尔基体等结构,使学生对于相关知识的学习难度降低,教学效果得到很大的提高[5]。

3、促进师生关系的和谐

教师采用实验教学法展开教学时,会增强课堂上师生之间的互动,促进师生之间关系的融洽。同时,在进行实验时,教师作为指导者的身份加入实验活动中,无形中拉近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融洽的师生关系能够让学生在一个轻松的氛围下学习,其学习效率也会得到较大的提高。

三、结语

近年来,实验教学法已经被很多教师应用到初中生物课堂上,并且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该教学方法能够使拖堂脱离枯燥的纯理论教学模式,使得课堂气氛较为活跃,能够有效地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课堂上,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教学实验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对知识的探究能力等,是一种较为有效的学习方法。

作者:徐媛 单位:宁夏固原市原州区第七中学

参考文献:

[1]李灿洪.实验教学法用于初中生物教学的实践探究[J].考试周刊,2016,64:143.

[2]陆海春.实验教学法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J].新课程导学,2016,23:77.

[3]刘敏.实验教学法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新课程(中学),2016,08: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