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小学生的法治教育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创设情境,建构立体概念
如果学生对于课堂的教学开始产生厌烦感后,教师应该去选取新颖的方法来改变这种状况,以此让学生能够尽快的找寻学习状态。在教学实践中,我通过使用情景教学,立足凸显学生主体,建构起他们的立体概念。
在讲《让人三尺又何妨》时,我希望学生能理解宽容的含义,学生秉持着一颗宽容的心态,才能从他人那里获取尊重。清代第一任状元傅以渐,因为在书信中劝解家人不要为了争抢土地和邻居交恶,这才有了三尺巷的美谈。为了能让学生能够亲身体验,我事先召集几个学生进行情景再现,几个学生用事先编排过的台词在讲台上进行表演。这个表演是为了能让学生明白“让他三尺又何妨”的深意,在自家让出三尺后,邻居家也让出三尺,这就成了一个六尺巷。表演是要比陈述更具有感染力,其表现形式也会得到学生们的喜爱,其所传达的情感也能得到学生的共鸣。这样能给学生带来立体的价值取向,在观看的同时,学生也能进行判断是非。这节课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在平时与人为善,尊重他人,这样才能达到德育的目的。
情景中所传递出来的价值观能够潜移默化的对学生产生影响,他们在欢乐轻松的氛围中接受德育,这样的方式能使课堂充满活力,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二、组织活动,提升适应能力
在其他课堂上,学生之间很少会有情感交流的机会。对于初中生来说,他们对很多事物都还保持着新鲜感,并且大部分学生在适应新事物上有一些障碍。为了能帮助学生尽快的适应新环境,笔者通过组织活动,帮助学生去熟悉这些新事物,从而在未来迎接挑战时能保持着积极的心态。
在学习《我是中学生了》这节课时,我通过组织多项活动,来帮助学生尽快的去了解初中生活。第一节课时,为了能够让学生尽快的适应初中学习的节奏,平稳的转化角色,我首先让学生去了解学校的“教训”和“学风”,以此来给他们认知上增添使命感。对于刚进入初中的学生来说,熟悉新鲜事物、新的学习环境,认真笃行《中小学生守则》能帮助他们尽快的转换角色。课堂上的一个小活动是,我让学生去分享自己曾经入到过的挑战,然后谈谈经历过的自身感受,这个活动的目的是让其他的学生受到这些学生的感染,进而塑造起坚强的性格,进而正视初中的学习。在学生已经开始初中生活一段时间后,我让学生去列举他们现在所遇到的一些挑战,比如说在人际关系方面、宿舍生活方面、学习方面等等。进而我才能去有方面的来给他们提供帮助,当学生刚进入到初中时,多多少少会遇到一些挫折,如果不能很好的去适应新环境,那么很可能会出现心理问题。教师的及时疏导,能有效的帮助学生理性认知,进而提高自身的适应能力。
在活动中,学生们会更快的敞开心扉、与人有情感的交流。如果长期让学生在压抑的环境中成长,不去尝试新事物,那么他们在以后的社会中会很难立足,很难去正确看待生活所给予他们的挑战。
三、家校一致,引导正确认知
如果说课堂上所传授的是一些公共的道德法治常识,那么父母的言传身教就是对学生有独特性和影响力最大的一种思想教育了。父母给学生引导的价值取向要比教师的谆谆教诲更加有说服力,所以家庭与学校共同助力,才能更大程度上引导学生的正确认知。
在讲《人不能选择父母》时,我想传达给学生孝敬、感恩父母的情感。有些学生可能与父母很少会有情感上的对话,这样的情况很容易让学生进入到叛逆期,并且产生“身在福中不知福”的情况。在初中阶段,学生有了自己的想法后会很容易叛逆,所以我在讲课的时候,不能让学生产生厌烦感。我会与学生的父母进行沟通,让他们多和自己的孩子平等沟通,这样学生在学校和家庭都得到感化,他们会逐步产生对父母感恩的情愫,这样才能达到教学的目的。初中阶段的学生,渐渐缺失了幼年时期的宠爱,往往会为了博取关注而产生逆反心理,这样的情况不仅会伤害他们自己,更重要的会让父母伤心。只要找到正确的方法,才能引导学生产生正确认知。
有些家长对学生的成绩非常看重,而忽略了他们人格的塑造。学生自身的精神素养提高,这要比成绩的提高更对社会的发展有积极作用,所以让学生有正确的道德法律认知是对他们之后的人生成长负责任的。
关键词:小学生;法制教育;生活化
【中图分类号】G420
现今,众多学校都如火如荼地进行小学生法制教育,有学校开始编写教材,有学校聘请专门的法律教师,有学校专设小学生法律课堂,有学校开展了众多关于法制教育的宣传。当然,这些措施对于小学生的法制教育是有一定帮助的。但是,法制教育依然是一个居高临下的姿态俯视着小学生,形式化、成人化的特点突出,在某种程度上甚至加大了学生的学业负担。总之,这样的法制教育是没有真正触及小学生的灵魂的,没有唤起他们知法用法的热情,没有形成一种法律的信仰。随着新一轮的课程改革的进行,如果小学生的法制教育止于原地,不能顺应教育生活化理念的潮流,不能深入小学生的日常生活,不能引起小学生的情感共鸣,不能赢得学生内心深处对法律的敬畏,不能将权利与义务的意识萌芽播种于他们的生活之中,那么法制教育终归只会流于形式,那么我们又如何去幻想一个民主与法治的公民社会。从此角度来看,小学生法制教育的生活化是至关重要的。
一、 小学生法制教育生活化的内涵
小学生的法制教育,主要是使小学生初步了解一些同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通俗易懂的法律常识,通过进行法制理念的启蒙教育,逐步培养他们的明辨是非的能力,从小养成遵纪守法的习惯。那涉及到小学生相关的法律究竟有哪些呢?通过查阅有关资料得知,主要包括《宪法》、《刑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妇女儿童权益保障法》、《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等的法律法规教育,此外,《民法》《经济法》等其他法律中的相关条款也与小学生有关。
什么是小学生法制教育的生活化?所谓小学生法制教育生活化,是和脱离生活的法制教育相对而言的,法制教育生活化就是要法制教育回归现实生活,找回其本来面目,并以小学生的实际生活为本源来考虑法制教育中的所有问题。这一理念具有深刻而丰富的内涵。其一,法制教育在生活中。教育内容源于生活。法制教育要围绕生活而展开,直面生活中的问题和困扰。其二,法制教育是为了生活。教育目的是引领生活。生活是一个过程,是一个既具有现实性,又具有超越性的过程。法制教育就是为了生活,更好地生活,而不是隔离生活,在知识的"真空"中进行。法制教育不仅仅满足于学生当下的现实生活,更旨在引领学生逐渐走向未来的可能生活,它旨在塑造合格的公民。
二、小学生法制教育生活化的必要性
第一,教育本身的要求。著名教育家杜威提出的"教育即生活"对教育界的影响深远,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就提出生活教育理论,包括"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和"教学做合一"。"教育即生活"的内涵就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而教育,可见,教育只有与生活融为一体才能成为真正的教育,教育的生活化是教育本质的要求。法制教育作为学校德育的重要内容,其生活化亦是教育本质的要求。
第二,法制教育的目标诉求。法制教育源于生活的需要,法制教育理应为人的生活服务,其根本目标是促使人过一种美好的生活,在此点上已得到了大家的普遍认同。法制教育的目标,不仅仅是要增强小学生的法律知识,培养他们守法、用法的能力,树立权利义务意识,学会正确地行使权利,积极地履行义务,更重要的是要为培养学会生活的合格公民做准备。可见,"生活"与"法制教育"的关联何其紧密。
第三,小学生心理特点的要求。小学阶段,特别是低年级的儿童,注意力不够集中,易受外在事物的干扰,对生动活泼的事物感兴趣,法律知识如果以一种机械的条款呈现,这很难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此外,法律知识中一些高度抽象和概括的法律规定对学生的理解造成了一定困难,对于这样有理解难度还有些枯燥的法律知识如果用传统的教学形式显然不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小学生法制教育生活化,就是要将法制教育与生活紧密结合,将法律条条框框的内容与小学生的具体生活情境紧密结合,将课堂教学与学生的个体经验相联系,所学到的法律知识又进一步促进学生经验的改造。这是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的。
三、怎样实现小学生法制教育的生活化
第一,小学生法制教育理念生活化:回归生活,培养小公民。
在小学生法制教育理念上,要坚持把法律启蒙教育和行为习惯教育结合起来。教师在教育理念上应树立教育生活化,实践公民教育的理念。进行法制教育的目的就是为引导小学生遵守社会公共秩序和公共道德,了解社会生活中处处有规则,从而养成遵纪守法的行为习惯;了解法律的作用和自己的权利、义务,从而面对困境学会选择,学会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学校在对小学生进行法制教育时应牢记我们培养的是公民而不是臣民。
第二,小学生法制教育内容生活化: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在小学生的生活中与法律相关的事件比比皆是,与其照本宣科,不如将生活中的违法问题、侵权现象以及发生在小学生身边的生活事件作为素材来进行小学生的法制教育。小学生从违规到违法到犯罪是一个阶段性的过程。我们在进行法制教育时应与小学生行为习惯教育结合起来,对日常生活中小学生违反《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行为进行正面引导、合理教育。许多实施的犯罪行为就是来源于学生日常生活中的行为不当。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不注意自己的行为习惯的养成。因此,法制教育不仅要重视预防犯罪,更重要的是应当提高对生活中一般违法违规行为教育的重视程度。小学生理解能力差但模仿能力强,所以在进行法制教育的过程中,要多联系小学生的日常生活,多关注小学生的日常行为,对不当行为进行正确引导、同伴交流,多进行具体的可操作性的行为教育,从生活细节上指导他们,总之,小学生法制教育是建立在培养小学生正确的行为习惯的基础之上的,而小学生的行为习惯的养成正是源于生活点滴,因此,法制教育的内容应源于生活,服务与生活。
第三,小学生法制教育方法生活化:立足生活,走向实践。
曾看到一则关于学校生命教育的案例,或许对学校法制教育有一定的借鉴作用。案例中,一名学生在学校跳楼自杀,此类事件一般是学校的"封杀"事件,然而该学校的校长却不顾政府、媒体的压力,毅然带领全校师生为这名学生举办追悼会。大多数学校在进行生命教育的时候总是对学生高呼珍爱生命,生命何其珍贵,另一边却对周遭生命的陨落置之不理,这样的生命教育的意义在哪里?同样的,学校在进行法制教育时,大肆宣扬法律知识,号召学生知法守法用法,可是当学校公共生活中学生的权利受到侵犯时,学校漠然处之,这样的法制教育又怎么会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法律信仰?因此,在学校公共生活中不仅要教给学生法律知识,还要将保障权利与履行义务落到实处。比如,教育法中明文规定教师不得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如果在学校中出现此类事件,学生能敢于站出来维护自己的权利,学校能保障学生维权的顺利进行,那么,这样的法制教育才是鲜活的,才是服务于生活的。只有将法制教育置于生活情景之中,利用生活事件进行法制教育,将小学生的生活体验与法制教育相结合,真正在实践中、在学校公共生活中进行法制教育,才能达成法制教育的目标。
在对小学生进行法制教育的时候我们面对着一个我们无法回避的问题,那就是成人法律意识的淡薄,违法现象的泛滥,维权意识的缺失。连成人的法制教育都存在问题,我们对小学生的法制教育的期望值不能过高,也不能急于一时,但是,我们没有理由不相信通过对小学生进行生活化的法制教育,在年幼的时候将"法"的意识植于他们心灵之壤,将权利与义务的概念种于他们幼小的生命之中,他们心中不会燃起民主法制的希望之光。小学生法制教育的生活化,就是将法律的条款细化到学生的生活之中,让学生面对问题学会选择,学会用法律武器维护的合法权益,最终,学会更好地生活。
参考文献:
[1]过振兰:加强小学生法制教育的实践与思考,载《科研经纬》。.
[2]李翠君:对小学生法制教育的现状、方法与手段的探讨,载《学科教学探索》。
[3]许灵:生活化的道德教育,载《天中学刊》2005年6月。
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是21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抓好在校学生的法制教育,使他们从小知法、守法、用法,是广大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职责,也是努力实践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实际行动。因此,对小学生进行普法教育要按照科教兴国、依法治国的要求,坚持持之以恒,坚持校内外结合,坚持课内外结合,努力把他们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合格人才。
二、主要内容和做法:
1、教育内容:
《宪法》、《国旗法》、《刑法》、《刑事诉讼法》、《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环境保护法》、《治安管理处罚条例》、《道路交通安全法》、《禁毒法》、《卫生法》、《教育法》、《义务教育法》、《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小学生法制教育读本》、《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和本校自编的《学校规章制度》、《学生常规教育管理要求》。
2、师资力量:
学校所有教师为普法工作基本师资。学校主任、班主任都要成为学校“法律明白人”。×××老师为我校兼职安全教育员,负责全校的法制安全教育,再聘请荫子派出所的×××同志为治安副校长,负责对全校的法制教育进行指导;选送骨干教师参与法律培训;举办班主任法律学习班,使他们具有初级法律知识,逐步养成依法管理班级习惯,能解答一些简单法理。从而形成校级——班级——外聘三级师资力量。
3、教育时段:
⑴每学期,邀请治安副校长作一次社会及学校周边治安情况报告,教给学生自我保护的应对策略。
⑵每年的四月份和十一月份,邀请综治副校长分别与教师、学生进行一次有关法律法规的互动式对话。
⑶周一升旗仪式,结合上级要求或学校实际,安排有关校领导讲话。每学期不少于五次。
⑷每学期教导处要安排两个课时,由任课老师对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法制教育。
⑸晚点和少先队活动课,班主任结合学校相关要求,对本班学生进行简单的法规教育。
⑹每月最后一周的星期五班队活动课,对全体学生进行一次法律法规教育。
4、教育阵地:
(1)互联网。根据法制教育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有计划地上网学习。
(2)红领巾广播站。每星期二、四下午1:30~2:00由各班选派的小播音员轮流播出,内容由各班小记者采编,并经由学校德育负责人审核。
(3)学校宣传栏。由校宣传组负责,定期张贴法律法规资料,学校相关活动照片等。
(4)班级板(墙)报。由班级宣传委员和学习委员负责,配合上级、学校要求,在“法制”专栏上登载相关的活动要求、案例、警言等。
5、教育形式:
⑴教育者先受教育。教师普法教育尤为重要,要通过学习、培训、测试,使教师学法守法,并能依法施教,做遵纪守法的带头人。
⑵开展少先队主题教育活动。坚持开展争戴雏鹰奖章活动,通过有计划、有步骤地争戴环保章、小回收章、清洁章、消防章、法律知识章等,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活动形式中受到法律熏陶。
⑶积极参与社区活动。如:配合环保部门,开展纪念“六·五”世界环境日的“小雏鹰活动”;配合消防部门,开展“11·9”少年消防警校活动;配合工商管理部门,开展“3·15”消费者维权行动日活动等。
⑷家长会。利用每学期各年级分别召开家长会之机,邀请法制教育工作者做专题报告,向家长发送宣传教育材料,并建立家校联系制度。以动态管理形式监控学生的校外活动。
三、态度与决心:
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小学生的法制教育工作是一项长期的重要任务。我们将站在科教兴国、依法治国的战略高度,从落实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出发,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充分调动广大教职员工的积极性,增强做好少年儿童法制教育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合理安排,长年坚持,定期研究和落实,不断探索新思路,拿出新措施,使法制教育工作连年上台阶。
××完小校园综合治理领导小组
2005.3
附:
××完小
校园综合治理领导小组名单
组长:×××(校长兼党支部书记)
副组长:×××(荫子派出所副所长)
××(校长兼党支部副书记)
成员:×××(政教处主任)
×××(教导主任)
大学生这个群体是我们维护法制社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中坚力量,也是未来我们国家机关以及企事业单位的主要领导干部来源,在具备了坚定的政治立场以及扎实的专业知识外,对个人的政治素质以及道德品质也有要求,最重要的是,更应该具备法治人格,能够自觉学法、知法、守法、用法等。
一、法治人格的具备及在法学教育中的重要性
法治人格是指个体的法治理念在心理以及行为上的稳定而又独特的一种反映。而法学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努力培养出高素质的,以具有健全的法治人格为背景的高素质人才。所以从自身来讲,学法、知法、懂法对于法治人格的塑造有重要的意义,对于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的法制国家来讲,意义同样重大。
(一)法治人格的塑造是建设法治国家的必然要求
法制国家是我国的一种治国方略。这种治国方略要求我们国家的任何权力部门以及每一个公民都要依法办事,都应当遵守我们国家的法律法规,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能凌驾于法律之上,既法律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任何人都没有权利触碰。而公民作为法律的制定者实施者,是否具有健全的法治人格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大学生在高校进行的法学教育要注重法制人格的培养,这是我们建设法治国家的必然要求。
(二)法学思想教育价值观要求具备健全法治人格
法学思想教育的价值观是相对于传统法律知识与技能而言的。法律的知识和技能是实用的工具主义价值观,是法律的文本。而法学思想教育是法治人格的塑造,是一种思想上的正义追求,并不是简单的知道了解了法律的知识,而应该从内心和思想上认同法律的地位,有守法的意识,体现在对人的尊重,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注重从人的第一角度出发。
(三)法治人格的塑造是培养高素质法律人的核心内容
在大学生活的教育过程中,人格的塑造会对人的一生产生重大的影响。法律人是指一种既有充沛的法律知识与法律技能,又拥有较高的法律素质的人法律人才。而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法治人格的拥有。法制人格的养成是我们高校进行法制教育的最终目标。拥有健全的法制人格才会对社会有所贡献,对建设法治国家有所推进。
二、大学生法治人格的现状
(一)法治人格淡薄,权利意识模糊
大学生现在的法治人格淡薄,总体权利意识严重缺失。当遇到侵犯权利的时候,并不知道基本权利已经被侵犯,或者是知道被侵犯但是没有意识要维权,或者干脆选择忍耐。大学生这种不懂得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的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还是由于高校的法学教育缺失,法律知识和技能有限,导致学生权利意识比较淡薄,最终影响法治人格的不健全。
(二)对违法行为有效应对,责任意识较差
进几年来发生在大学生中的违法案件越来越多,大多数情况下大学生进行犯罪之后并不是勇于承认面对后果,而是尽量推卸责任。在意识到自身的违法行为之后不能够正确面对和承担后果,责任意识较差。另外值得令人欣慰的是,在大学生遇到违法犯罪行为的时候都会进行有效机智的应对,不会不假思索的就进行行动,他们会尽量把自身的安全放在了首位。在高校中学习的法学知识,有效的让学生们维护了自己的权益,保证了社会秩序的正常运行,更加体现了法律的地位。
(三)没有形成良好的法律习惯
法治人格需要良好的法律习惯来维持,在调查大学生范围案件中发现,他们并不是因为不懂法而导致的犯罪,大学生是否犯法和他们所掌握的法律知识程度影响不大。大多数人还是对法律知识有一定的了解,有的甚至是法律系的专业学生,他们以为自己懂法,在犯罪的过程中有意躲法,钻法律的空子。这都是由于学生的法律素质低下,法律思想和观念丧失,所学的法律知识和技能不过时外界对其的一种控制手段,没有形成健全的法治人格,缺乏法律习惯的形成。
(四)自我观念强,不懂尊重他人
当前的大学生极度关注自己的成长,以自我为中心,很少顾及他人感受,不被身边的人理解和尊重。有自己独立的思想,不喜欢被束缚,喜欢独立思考和生活,不喜欢被别人指责和干扰。但是往往大学生犯罪都是由于其仅依靠自己的主观愿望做事情,而没有遵守法律的规定,不能站在别人的角度思考问题,没有把法律放在眼里,觉得这是对其的一种束缚,以致最终给对方和自己家人带来了很大的伤害。
三、 法学教育中学生法治人格塑造的缺失
近年来,我国对于大学生的法制教育尤其缺乏,进而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法治人格的塑造。大多数人认为,法律不过是一张纸,并没有实在的用处,已经成为空文。腐败贪污、司法不公、执法不严、徇私舞弊现象时有发生。这只要是由于我国公民在大学教育时期的法学教育欠缺,没有塑造良好的法治人格,是我国法律人法制人格严重缺失的表现。
从法学教育的目的上来看,我们现在所认识到的太过狭隘。传统的高校法学教育,只把法律知识和技能当作法律教育的重要内容,却忽落了大学生法制人格的塑造,造成了比较大的价值缺失,严重的制约了大学生法制人格的培养。然而在经过单纯机械的法律知识与技能的培养之后的人才,往往只是知道法律,但是并不懂得怎么样去尊重别人,怎么样有一个健全的法治人格。大学生只重视死板的枯燥的法律知识,对于价值形态的法律知识所了解的少之又少。高校在进行法学教育的时候忽视的学生法治人格的培养的观念,因此改进学校法治教育已经刻不容缓。
四、 法学教育中学生法治人格塑造的途径和方法
(一)坚持法治人格的塑造,摒弃形式主义的法律知识的学习
在法学教育的过程中,法学教育的价值观是法治人格塑造的基本前提,有了好的价值观再加之高效率的法律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才能够塑造出高素质的法律人。高素质的法治人格绝不仅仅是单纯的法律知识的学习与记忆,更是人本主义教育价值观的学习,理清被教育的主体和教育价值观之间的关系,给学生培养出高素质的法治人格是人本主义教育价值观的最终目标。
(二)法学教育过程中的法制素质培养
在法学教育的过程中要将法治人格的塑造谨记于心,要与每一个环节紧紧相扣。要把法治人格的塑造渗透在法学教育的整个过程中。要确立整个过程的法学教育教育理念。比如明确告诉学生在法律制度规范下的社会,应该是正义公平和秩序井然的。对于不正当的社会关系是由于违反了哪些法律等。对学生进行法律教育,包括法律职业的认同、这样的思维训练有利于法治人格的培养。
(三)大学不同学科教育资源要整合
整合不同学科的教育资源, 把学生的法律素养培养成专业的法律系学生作为最终的奋斗目标。高校法治人格的塑造不单单是法律一门学科就可以办到的,还需要其他各个学科共同努力,法治人格塑造是法律人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素质的教育又和高校内的其他学科密不可分,因此应该把法学教育放在大学里面,让其成为大学的一部分,与其他学科互相熏陶相辅相成。整个不同的教育学科的资源,以期培养大学生完善的法治人格。
(四)高校需要营造良好的法律文化环境
良好的高校法律知识环境对于学生们塑造法治人格有着深远的影响。这种环境包括良好的学习氛围,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融洽的同学关系,校园各个角落里面的法律知识氛围等等这些对于大学生法治人格的培养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放松的大学校园环境是学生学习法律知识与技能的前提。和谐互助的人际关系和良好的校园环境是养成良好的学习氛围的基础。经常性的对学生集中进行法律知识的教育,也有助于学生法治人格的养成。
(五)对学生进行法律案例模拟教育
高校应该引入并且要经常性的对学生进行法律案例模拟实践。在高校的法学教师以及执业律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参与法律案例的办理,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培养出关于法治人格的塑造。体验法律的神圣和崇高,建立起自己的法律意识和守法精神,知道怎么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这种教育模式不单单是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学习法律的知识与技能,更是为培养学生的法律职业伦理和法治人格。所以,现在应该着重以法律职业有效进入高校的法学教育,为高校的法律案例模拟教育提供支持,从而能够有效的塑造大学生的法治人格。
(六)颠覆传统的教学体系和方法
传统的法学教育注重书本,以理论性课程为主,缺乏实践性和开放性。现在的法学教育应该更注重学生法治人格的培养,要在坚持理论课程为主的基础上,加强实践课程的分量。主要为开设一些法律职业案例模拟课程,鼓励学生自己进行案例分析,启发式的分析以及师生共同讨论的学习方式等。要将对大学生的法学教育工作体现到各个环节之上,让学生从自身感受到法律带给我们的变化。另外,法律教育还可以研究其他国家的法律,适当联系各个国家的国情,对不同的法律做出对比的教学,拓宽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能够更好建立法律思维和法律意识。在比较中逐渐塑造成法治人格。
五、结论
综上所述,传统的法学教育严重忽视了学生法治人格的塑造,尽管学生学会了法律知识和技能,但是并不能完全建立健全的法治人格思想。所以我们要积极重视法治人格的塑造,在未来的法学教育过程中,我们要联系不同学科、摒弃形式主义,营造良好的法律学系环境、颠覆传统的学习模式,提升学生的法律素质,使学生能够领悟到法律精神,能够尊重和敬仰法律,以期培养出具有健全法治人格的法律人。在高校法学关于大学生法治人格培养的教育中,一些新的模式,包括法律职业案例模拟教育模式和实践性的教育模式等一系列模式的正常运转和实施,还需要我们一起共同努力和探索。
一、以课堂为中轴,加强法制教育
学校教育是对大学生实施法制教育最有效的途径,而在学校教育中,课堂教学则是重点。从以往对大学生的法制实践来看,课堂教学所采用的模式和方法都较为传统,主要以讲解为主,且讲解中以语言讲解为主,较少使用模象直观、案例分析等方式。这一方面是因在大学教育中教师更多关注的是专业课程的教育,另一方面则是对法制教育的作用认识不足。在法律专业课的教学中,也将法律教育定位在考试方向上,故而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却不太注重应用能力的培养。在和专业课的整合过程中,法制教育可谓可有可无,重视力度不够。如此,大学生在学校所能接受的法律教育范围变得狭窄,难以有效地形成法律知识的构建,也就容易形成大学生不知法、不懂法的现象。提倡以课堂教育教学为中心,目的就是要发挥学校教育的有效性,让大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获得系统的法律知识。在学校教育中对学生实施法制教育,一是更新法制教育观念,要能着眼于学生的重视发展来审视法制教育的重要性,要能以全新的教学理念作为指导,对法制教育的模式进行改革和创新。二是在具体的法律专业课教学中,要能结合大学生的特点和课程特点,以活动、任务等形式引导学生去探究法律知识,更好地促进其对法律知识的构建。三是要把法制教育和学科教育教学活动有机地整合起来,如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专业课程中,可结合当前网络环境下的犯罪现象而对学生实施法制教育。如此,当学生有了系统的法律知识,对法律常识有了深刻的了解,才能更好地避免学生走向犯罪道路。
二、以丰富的活动为媒介,开展法制教育
对大学生进行法制教育,课堂中的知识传授是基础,而如何有效地通过活动对学生实施法制教育,让大学生在活动中更好地认识法律对自身发展的重要性,在活动中对法律知识进行巩固和拓展,这也是大学法制教育过程中尤其值得思考的问题。结合以往对大学生法制教育的活动形式来看,多以图片展览为主,活动形式单调,内容也较为狭窄,甚至有的院校出现完成指令性任务的现象,只是在普法日、禁毒日等进行简单的图片展览,而没有结合学生的特点和需要开展多样化的活动。其实,在对大学生进行法制教育的过程中辅以丰富的活动形式,不仅可提高其参与的积极性,还可让大学生在活动中受到更好地教育。在对大学生进行法制教育过程中,可选用的活动方式是较多的,有演讲、辩论活动等。如“马加爵事件”发生后就可及时引导学生对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及犯罪现象进行演讲和辩论。有主题班会活动,教学中辅导员或任课教师可结合学科的内容而及时引导学生展开相应的主题辩论活动。有教育宣传活动,除了以图片展览形式进行,还可以校园广播、参观访问等形式进行。有法律知识竞赛活动,可组织不同系的学生之间展开,也可在班级之间展开。还有模拟活动,形式如模拟听证会、模拟律师、模拟审判现场等。总之,要注重以形式多样的活动对大学生展开法制教育宣传,且活动中要积极引导学生去计划、组织、参与,这样才能让活动效果更好。
三、以生活为中心,注重实践应用
现实生活才是最好的练兵场,以往对大学生进行法制教育,更多的是局限在院校范围内,和生活的联系不够紧密,而这也容易导致理论和实践的脱节,有的大学生虽然在法律专业课程考试中能获得不错的分数,但一旦要其在生活中应用法律知识来解决问题,就显得较为吃力。其实,很多法律和大学生的生活都是密切相关的。如《民法通则》《刑法》就直接和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如大学生就业方面的《劳动法》,如和大学生婚恋相关的《婚姻法》,和读书相关的《知识产权法》等。在对大学生进行法制教育中,就要结合这些法律所涉及的范围对大学生进行针对性教育。在对大学生进行法制教育时,一是要注重从学校教育拓展到生活中。如学生在生活中常遇见财产继承、各种社会暴力事件、网络犯罪等现实问题,面对这些现实问题,可引导学生利用自己所学的法律知识去思考解决的办法。如某家出现了养老问题纠纷,就可把该案例搬到课堂中,让学生进行分析。二是要注重引导学生去发现生活中的和法律相关的一些现象和问题,不断反思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