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自媒体时代特征

自媒体时代特征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自媒体时代特征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自媒体时代特征

自媒体时代特征范文第1篇

【关键词】 自媒体;大学生;主体自觉意识;现状;存在问题;加强途径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第3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7.10亿其中,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6.56亿,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人群占比由2015年底的90.1%提升至92.5%,仅通过手机上网的网民占比达到24.5%,随着移动通讯网络环境的不断完善以及智能手机的进一步普及,移动互联网应用向用户各类生活需求深入渗透,促进手机上网使用率增长。数据表明,中国网民的增长数量不断攀升,规模不断扩大,普及率也不断提高。在这一趋势下,提高网民素质,增强其自觉自律意识变得极为重要。实际上,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每天的生活工作虽然离不开网络和媒体,但对自媒体并不了解,仍然处于认知朦胧阶段,对于自身的价值和所处的地位也缺乏一个清醒的认识。

一、自媒体概念的界定及其时代特征

自媒体,又称“公民媒体”或“个人媒体”,是指私人化、平民化、普泛化、自主化的传播者,以现代化、电子化的手段,向不特定的大多数或者特定的单个人传递规范性及非规范性信息的新媒体的总称。自媒体平台包括:博客、微博、微信、百度贴吧、论坛/BBS等网络社区。

对于报纸书刊等传统媒体来说,自媒体无疑具有更大的优势和更充分的发展空间。那么,自媒体为什么能够获得如此迅速的发展和从未有过的成就呢?这与自媒体本身的时代特征是分不开的。首先,自媒体的传播主体具有多样化的特点。也就是说,在自媒体时代,无论你是从事什么职业,无论你是否具有专业素养,都可以通过微信、微博等网络平台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这就决定了信息来源的全面性、具体性和多样性,加之人们各种形式的传播,使自媒体具有更丰富的信息量和更大的威慑力。其次,自媒体的传播主体具有平民化的特点。曾经的传统媒体的传播主体以专业编辑或者新闻工作者为主,由于职业的原因,他们的视角和立场带有一定的主观性和预设性。而如今的自媒体时代,传播主体可以是每一个来自社会底层的平凡的百姓,无论是学生,商人,农民等都有发生的机会和平台,他们的言论往往是无功利,无偏见的,具有一定的客观性和公正性。最后,自媒体的传播主体具有普泛化的特点。自媒体快速发展以来实现了传统媒体话语权的转移,即授予了草根阶层张扬个性,体现个体价值与力量,自由发表言论的权利和渠道,充分表达了民意。随着普泛化程度越来越高,普通民众表达“自我声音”的趋势也会愈演愈烈。总而言之,由于自媒体传播主体多样化,平民化和普泛化的特点,自媒体才得以迅速发展,成为人们传播信息的平台。

调查数据表明,自媒体的使用人群大多是20岁到29岁的年轻群体,其次是10岁到19岁。由此可见,自媒体的使用群体大多是大学生。而大学生作为自媒体时代的主体正一个处于价值观形成的阶段,经历着从学校过渡到社会的特殊时期,因而思想较为活跃的同时也更加迷茫。加之面对信息繁杂,良莠不齐的网络世界,大学生在自媒体传播中的地位和作用更为突出,同时面临的问题值得引起我们的思考。对此,我们将结合系统全面的调查问卷进行深入的探讨和分析,从而发现问题并寻求解决的方法。

二、大学生主体自觉意识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首先,何为主体性?“人的主体性是人作为活动主w的质的规定性,是在与客体相互作用中得到发展的人的自觉、自主,能动和创造的特征。”[1]在自媒体与自媒体主体的关系上,大学生作为活动主体在利用自媒体平台获取和传播信息的过程中所表现和发展的自觉意识便成为主体性。“所谓自媒体主体意识,即自媒体参与者对于自身主体地位、主体能力、主体价值以及行为后果的理性自觉。”[2]大学生在这种自觉自律的思想高度下才能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是非评判标准,充当好自媒体时代的主体角色。那么,大学生主体自觉意识的现状究竟如何又存在着哪些问题呢?

为更好的研究调查,特意向大学生群体发放调查问卷。本调查问卷重点针对辽宁省大连市中多所高校大学生,并以大连大学为重点调研对象,采用随机发放的形式,共发放1000份,有效问卷837份,涵盖文史类,理工类,管理类,医学类,艺体类等众多学科专业。通过对调查问卷的数据统计,整体分析,我们总结了一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大学生对自媒体认识模糊。在调研中我们发现,当问及“您眼中的自媒体是什么”时,有455个学生回答网络社区,占调查总人数的54.4%;认为是个人信息的途径的有308人,占调查人数的36.8%;还有8.8%的学生认为是科技产品。由此可见,大学生们虽然处于自媒体发展的高速时期,每天身处其中并且通过自媒体获取和传播信息,但对自媒体是什么缺乏一个清醒准确的认识。对自媒体的使用率高,但能真正了解其实质的人却不多。

二是大学生的主体自觉意识淡薄。当问及“网络自媒体使您对于自己在网络中的位置产生了怎样的认识”时,有353人表示没有想过,占调研人数的46.4%;还有30.4%的人表示自己有一定的话语权;还有23.2%的人表示自己势单力薄,无法与大型媒体相抗衡。当问及“您在社交网络上的信息,更倾向于原创还是转发”时,有558人表示原创,占总人数的66.67%。当问及“您觉得您在自媒体中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时,有47.2%的人认为即是主体又是受众;25.6%的人认为只是受众;还有23.2%的人认为自己只是个打酱油的。从这些问题的回答中,可以看出很大一部分大学生并未认识到自身对于自媒体的重要作用以及其在信息传播中的重要角色。大学生们在自媒体平台发生时,大多数人受到一定限制,可见其仍然处于一个被动的地位,没有做到话语权的主人,社会的发声者和真正的参与者。除此之外,很多人没有清楚地意识到自身作为主体理应承担的社会责任,主体自觉意识淡薄。

三是大学生的价值评价标准模糊。当问及“在网络上面对与您不同的观点,您会选择”时,只有47.22%的人选择理性讨论,还有39.44%的人表示会置之不理。当问及“在上网时对于未经证实的内容,您会选择”时,居然有超过一半的人选择置之不理,比例达到了57.78%;只有13.33%的人表示会主动求证。从这些数据不难看出,在面对繁杂的信息时,能够主动求证其真伪的大学生较少。有很多甚至超过一半的大学生没有一个清晰地价值评价标准,通常以置之不理来解决自媒体的信息传播中遇到的问题。当问及“您的偶像在网络上被攻击您会怎么做”时,有54.4%的人表示会理性分析对错,不盲目跟风;有28.8%的人觉得很无聊,不去关注谁对谁错;还有13.6%的人表示仍然会默默支持偶像;还有3.2%的人表示要用行动支持偶像,跟攻击方争吵。可见当面对喜爱的偶像时,有少数大学生忽视了道德的底线为了捍卫偶像名誉,缺乏责任意识,主体意识,道德修养与原则。这些问题都反映了大学生的价值评价标准模糊,尤其是处于价值观形成的特殊时期,价值评价和是非判断的引导格外重要,不得不引起全社会的高度关注和重视。

三、加强大学生主体自觉意识的途径

为了加强大学生对自媒体准确的认识及其对自身的影响作用,强化对自媒体时代下主体地位的把握,树立一个正确理性的价值观和价值评价标准,从而达到加强大学生主体自觉意识的目的,在我们的探讨和分析之后,总结了以下解决的途径和方法:

1、加强大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

由于大学生对自媒体的含义,时代特征,价值意义甚至运行操作缺乏一个完整化,系统化的了解,加之学生家长在对学生的教导中疏于这方面的重视,最主要的是学校方面很少对学生进行自觉自律意识的培养等等这些原因导致了如今大学生对自媒体认识模糊,主体自觉意识淡薄。因此,不论是学生家长还是学校以及社会方面都应该加强对大学生自媒体主体意识的教导和培养。一方面在自媒体的相关知识内容方面要加强教育力度,向大学生们传授关于自媒体的内涵、时代特征、发展前景、价值意义,利弊影响等方面的,同时要结合相关教育教学内容,使同学们树立一个理性自觉的主体意识。

2、重视引导大学生树立理性的价值评价标准

在纷繁复杂的色会中,大学生的价值评价标准很容易被扭曲和改变,形成一种多样化的价值评价标准。虽说如今的社会环境多元交融,大学生的价值评价难免会受到影响,会因为社会生活的丰富多彩价值观和价值评价标准会趋向多元化和复杂化。这些都是可以理解的。但多元化不代表混乱化,在多元的同r应该保持基本的原则和统一,否则社会也会因此陷入混乱复杂的秩序。因此,为了防止这种情况的发生,我们必须行动起来,紧抓大学生的价值观和价值评价标准。学校在为学生树立一个准确的价值观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因此学校必须发挥其主要作用,通过这种形式将价值观引导融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不但应该注重在思想政治课堂上强化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还应通过更加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使思想教育的渠道和途径更为广泛。

加强大学生在自媒体时代的主体自觉意识,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价值评价标准一个系统化的工程,因此任重而道远。无论是大学生本身还是学校或者社会都应重视培养大学生对于网络信息价值判断的能力,树立其责任意识和公民意识,减少对他人的伤害,无论是内在价值还是外在行动力都体现着当代大学生应有的道德素质。帮助大学生树立一个正确的思想引领意识,以理性自律取代外在强制,从小的方面讲,有利于大学生了解自身在自媒体传播中的地位和作用,从而有针对性地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自身作为主体的价值特性,在信息多元化的时代保持自主意识和独立人格;从大的方面讲,有利于重构并转移话语权,为广大网友营造和提供一个具有自由话语权的网络环境及平台,使大学生在信息传播过程中更加自律自觉,对净化中国的网络文化,使我国在自媒体时代健康发展具有积极影响。

【注 释】

[1] 谢玉进,郑永廷.大学生网络虚拟交往的主体性困境.现代远距离教育,2006.2.

[2] 杨晓宁,郭燕.浅析自媒体时代大学生媒体主体意识.黑河学刊,2015.9.

自媒体时代特征范文第2篇

关键词:文化创意产业 高校动画人才培养 民族与时代

检 索:.cn

一、引言

不可否认的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处在经济网络社会中,以经济、数字、新技术为载体的文化创意产业迅速崛起,并且自我发展了自我满足和自我探究的一种文化消费方式。而动画教育形式已经成为一种新兴的文化形态和艺术的表现载体,它对于繁荣我国的文化教育事业有着不可估量的社会作用。

动画教育既作为文化创意产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又作为财经高校学科完善的一个重要内涵表现,它更多的强调个人的思维创造性和精神凝聚力,使得其成为突破现有的困境,创新一种更新的文化表现形式。“原有文化艺术领域内发生了行业内的大调整,使得向电影这样一些昔日文化艺术节的“龙头老大”风光不再,而网络游戏等先前的无名小卒,则后来居上,异军突起。”[1]就使得当代的信息技术不再是单一体系,这样就要求高校进行动画教育人才培养,过去的培养制度已经不能适应当下的社会环境对其要求,传统的教学方式脱离了新技术媒体的自身的属性,这种发展是具有西方理论特色还是突显中国民族文化和民族气派,对当下认识动画教育的特质具有很高的启示意义和参考价值。

二、探寻“概念”中的固有精神:对于文化创意与动漫产业之间的文本理解

“文化”在汉语中称为人文教化,人是文化的平台或者执行者。文化“是一种历史现象,每一社会都有与之相适应的文化,并随着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而发展。作为意识形态的文化一定是社会政治与经济的反映。”[2]文化是民族的生存之根本,而动漫产业则是文化表现自源性的一个重要表现载体,把由传播媒介的技术化和商品化逐渐推向大众消费,并形成产业链,它集创新、创造为特征的人文学科。

“文化创意产业”(Cultural Creative Industries)的概念最早可以追溯至20世纪90年代的英国,而具体应用这一概念首先在中国的台湾与香港地区。在《英国创意产业路径文件》中这样说道:“源于个人创造力与技能及才华,通过知识产权的生成和应用,具有创造财富并增加就业潜力的产业”。[3]它包括“英国的广告、音乐、出版、表演艺术、电视与广播、电影与录像、软件与计算机服务等13个行业。”[4]

或许,对于动漫产业研究我们从下面的定义得出结论“以创意为核心,以动画、漫画为表现形式,包含动漫图书、报刊、电影、电视、音响制品、舞台剧和基于现代信息传播技术手段的动漫新品种等动漫直接产品的开发、生产、出版、播出、演出和销售,以及与动漫形式有关的服装、玩具、电子游戏等衍生产品的生产和经营的产业”。[5]动漫产业是运用科学、技术、艺术、文化等相互兼容并蓄的形式来表现某种艺术设计活动,传达创作者对于想象中的精神家园所表现出来的渴望与深嵌在历史记忆的审美感悟,它具有对传统媒介的某些跨文化的、跨空间的创意体验,“它警醒我们注意一系列重大问题。它提升了我们的敏感性,有助于我们把某些争论当作有待解释的问题,它迫使我们的眼光从狭隘的技术和具体的争论中放开,在更广阔的视野之下处理历史变迁问题。”[6]

动漫教育是和文化创意产业有着紧密的联系。动漫作品的创意和开发均来自于文化自身的创意,特别是我们正在经历着多种媒体变革的时代,这就要求创作者在题材、情节、效果、表现载体或者形式进行突破,要求创作者必须有很大的动漫教育功底和掌握创造新产品、缔造新市场、创造财富的能力。如指导《怪物史瑞克》系列的动画总监许诚毅在2007年广州国际动漫展上指出:“中国的动漫发展现在最缺乏的就是创意。”[7]

三、文化创意产业的主体基石:加强对动漫创造力的理解

创造力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根本,其功能乃是通过“有意味的思想”创造出解决艺术问题的办法。例如美国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美国利用高科技、微电子等新技术引发和深刻的变革了整个社会生产方式和人们的生活方式,以创意经济为主体的经济产业逐渐在社会上形成,其主要体现在高技术、高效能服务于第一、第三产业,“输出较少消耗母公司本国资源的管理技术、咨询服务、品牌、设计、制造工艺、生产标准、营销模式,以及各种各样的文化产品等高附加值的知识产品。”[1]我们提倡动漫的创造力,就是要提升动漫艺术在大众群体中的审美内涵性,促进不同学理性理论的文化挖掘,离析文化创意在动漫产业中确切的文学存在形式。如著名的卡通影片形象米老鼠和唐老鸭的创意者沃尔特・迪斯尼利用其形象的吸引了大量的观众和媒体。还有席卷亚洲的动漫形象Hello Kitty,“它的影响力不仅在动漫界,而且已经涉及到玩具、服装、文具以及电子产品等各个领域。”[7]创意产业之父约翰・霍普金斯指出:“当今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力量是基于个体的,单个人的智慧和创造力”。[8]

四、教育的困境:我国文化创意产业语境下的动画教育的现状

动漫教育的培养在我国高校开设时间还不长,近年来,随着新技术的进步,动漫教育融汇了科技、人文、历史、理性与感性等方面,呈现出一个完整且带有一定信息技术氛围的体系。动漫人才培养特别在社会价值体现上凸显了自身的发展地位,多元化的培养机制已经真正的融合进我们的传统教育,意味着不同的教育形式特别是在财经院校以经济学科加上动漫教育的复合型学科发展,在过去常常是单一的学科发展,可是现在多元化的媒体交融对于生活在其中的数字媒体人员而言,已经不能适应当下我国动漫教育的目标了。

目前,我国的高校对动漫教育的培养有以下现实的困境。首先由于国内高校对于动漫培养一直沿用艺术设计的培养模式来界定,很少的提出去建立一种素质化的并含有竞争力的人才需求战略。其次就是人才发展要与社会进步不接轨。新时期的不同行业对复合型的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学生刚刚从学校毕业由于不熟悉社会的专业进程,导致学生从业盲目,学生的专业课程和教师的课程讲授存在着“不专”心理。

再次就是经管复合型课程结构不尽合理。在财经高动漫课程的设置当中专业经管类的课程开设比较多,而且经济类课程不能很好的和动漫本身相结合,如《市场营销学》、《管理学》等学科课程。最后就是动漫教育与社会的联系不够。实践性是动漫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特征,现在很多财经高校很注重课程的理论开设与课程固定,不能随着社会的变化来自动的调节课程的开设,而且学校动漫教育的培养实践基地也是很少的。财经高校中的传统艺术培养方案已经严重束缚了动漫教育的需要创新、求变思维,使学生无法充分发挥自身的“通与专”的思维模式,当然这样的培养也激发了一些高校对于现代与传统教学模式的大争论。

五、机遇与挑战的“意象”视角:动漫教育的民族与时代特征

在现实困境面前,我国高校动漫人才培养也具有自身的民族与时代特征。首先表现在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背景上。中华文明拥有着5000多年的优秀历史文明,包括传统哲学、传统艺术、传统文学等内容,从不同的侧面影响着动漫教育培养,“衍生出一种共通的历史学和人类学上的审美形式。”[9]

其次就是表现传统文化对动画人才培养的深刻影响上。动漫教育被时代赋予一种全新的形态和艺术表现形式,当下,动漫教育培养已经成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动漫人才培养的民族审美情趣在实践当中民族文化中的图像符号化已经深深的扎根于动漫教学当中,这也无疑是一种引发人们不断进行创新的“想象空间”的外在基础。

如果我们回顾这些年的培养方案并对检视当下高校实际,我们会发现,民族审美情感中的“辨丽本于情性” [10]和民族形式美中的“雕缚成体”[10]自觉地与现代教育形式相结合,不仅影响到现代动漫教育的思维观念和教学样态,同样也雕饰着现代教育方式的表现形式。

目前的中国动漫教育人才培养不是来自于本体对其的承认性,而是借鉴于西方的不同的人才教育体制对中国教育影响。动漫教育的时代特征从某种意义上是后现代文化的在一定表现形式上某种变通和再创造。时代赋予动漫教育的历时性,动画人才培养也需要紧随时代的脚步,把时代的不同属性融进我们的教育当中。如当下流行的喜羊羊与灰太狼以及米老鼠和唐老鸭等等,都是很好的范例。

动漫教育时代的特征其次大众性。所谓大众性,动漫文化“发挥了让大众普遍得到文化与精神享受的功能”。[11]从动漫教育欣赏中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人们在现代性流行风尚的鼓舞下,“请于的价值和地位为之一变,怡情悦性的形式之美也就获得一席之地。”[10]于是动漫创造者运用今人有所遐想的自然与传统文化中的某些形态,来颂吟这种形象所带来的兴奋之情。这里通过对于大众性体现出以融合创作观念、技法、对生命的思考于一体的现代受众情感氛围,既是对传统的教育理念的继承与创新,同时新媒体、新技术、新表现艺术存在和发展的表征结构。

六、创新与突破:文化创意产业折射出的动漫人才培养的发展特质与观念

文化创意产业中的动漫人才培养是集智慧与创意而一身的的一个产业,也就是说,动漫人才培养需要更多的创造者、策划者和现代设计团队,这样就要求高校要根据自己本校的教育现状和特色来培养不同层次的产业发展需要的人才。我们要做到:

(一)增强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观念,加强专业与市场衔接

动漫人才培养的目标就是培养适应市场之需求,培养创造者的内在情感和外在视觉表现,表现在市场上要与社会经济同步发展,同时要与技术、市场相结合,熟悉市场的规律来研究大众动漫的所需要的动漫人才类型,服务于市场以及艺术形式表现等等,紧紧抓住市场发展的脉络,在实践中不断丰富经管复合人才的培养模式,更新教育课程,使得动漫形象更好的在大众中形成共鸣。

(二)新技术与艺术多元化丰富着动漫培养路线

21世纪是新技术与艺术多元化发展的新世纪,新技术与多元的艺术表现形式孕育着更新的创造思维,从原来的以电视这种单一的形式与视觉表现语言向网络、Iphone、Ipad等3G触摸式界面的新媒体发展,其传播速度更快,界面更加简洁,实用更加方便。

(三)架构中华民族的空间布局,发挥经管复合式教育产业的效能

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下的动漫人才培养研究,最重要的是突显中华民族的特色,一方面中华民族的文化意识是一种潜在的古典形态,充满某种地域性,另一方面,因为人生活在充满复杂地域象征符号的环境中,必然对本体所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空间以此形成某些耐人寻味的审美内涵。从文化的本源来塑造具有共性和个性的精品力作,对中华民族文化的社科诠释有利于提高学生审美,大民族空间的架构一个能充分发挥人、自然、社会的教育方式。

(四)究询教育体制,引进一些创新人才,建立整个资源,逐步建立和完善导师工作室制度

动漫创意人才是文化创意产业之关键,普通高校要通过不同的途径选取自己的发展路线,如通过大赛使得一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与此同时,把学校现有的一些资源进行整合,注重实践与理论的互动学习,如经济、财税类与动画某些课程可以实际相结合,拓展到校外实习基地,从而提高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和效率以及满足课堂教学和实践的相互并进。

结语

综上所述,动漫人才培养是关系到文化的兴盛,关系到整个设计行业的未来,最重要的关系到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应提高学校教育意识,深入贯彻对模式和经管复合人才教育思路的理解,遵循教育培养规律,创新教育理念和整合教育资源,完善动漫教育的市场模式,我们相信,我国的动漫教育将在“科学发展观”的导向下,吸取上个世纪西方动漫人才培养的经验,在不远的将来,我国的动漫产业的人才将不断发展壮大,从而形成具有我国文化特色的动漫教育培养体制,这也必将对中国大学教育与中国设计艺术教育的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基金项目:本文为2013年南京财经大学党建思想政治工作课题“艺术教育与实践特色化发展在财经类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影响力研究”立项编号:DJ201342

注释

[1] 叶取源、王永章、陈昕:《中国文化产业评论第二卷》,125页,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7。

[2] 孙启明、郭玉锦、刘宇、曾静平:《文化产业创意前沿――希望:新媒体崛起》,2页,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4。

[3] 杨伟智:《文化创意产业》,111~112页,《党的文献》,2012(1)。

[4] 程坚军:《对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及人才培养的思考――以英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为例》,62~64页,《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0(7)。

[5] 李兴伟:《聚焦我国动漫业之发展》,54页,《科技智囊》,2007(8)。

[6] (加)大卫・莱昂:《后现代性》,9页,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

[7] 严三九、王虎:《文化产业创意与策划》,193页,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6。

[8] 张玉孔:《文化和产业背景下动漫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研究》,106~107页,《教育与职业》,2010-9(27、总第667)。

[9] 曾一果:《寻找人类的村庄-王安忆小说中的乡村与城市》,144~148页,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3)。

[10] 祁志祥:《从现代性审视文学观念的民族品格与时代特征》,87~94页,《人文杂志》,2012(1)。

[11] 范周、品学武:《文化创意产业前沿――对话:启迪与反思》,223页,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10。

参考文献

自媒体时代特征范文第3篇

从2月中旬开播至今的《朗读者》,以其惊艳的表现,在收视率和口碑上一直双线飘红,并被媒体称为综艺节目中的一股清流。

《朗x者》,以“朗读打动人心”为口号,每期邀请一位富有经历的家喻户晓的明星人物或不期而遇的平凡素人,通过朗读的方式分享自己的心得和故事,相互交织,共同展现了丰富多彩的人文生活,描绘出中国几代人具有时代特征的生活画卷。节目导演、策划及主持人董卿表示,《朗读者》中的“朗读”二字重文字,“者”字重人。倪萍、徐静蕾、蒋雯丽、麦家等纷纷化身朗读者,结合亲身经历,朗读文字的同时也读出自我心声,让人动容。

【述评】 “你有多久没有朗读了?很久了吧,因为很多人都觉得朗读是学生时代的事情。”这段话是《朗读者》制作人和主持人董卿在节目里的一段自问自答。这个以“无声的文字,有声的倾诉”为主旨的文化节目,“将值得尊重的生命和值得关注的文字完美结合”,出自真情实感的朗读再次唤醒了文字的感染力,点燃了人们的阅读热情,让这个节目也成为春日里最温暖的节目。

节目中,96岁的翻译家许渊冲先生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对翻译的热情,对美的追求与执着令在场观众无不钦佩。当老先生的后辈深情朗诵那些温暖的诗篇,热情的文字时,文学仿佛活了,真正走进人心。而谷主麦家朗读《给儿子的一封信》时,数度哽咽,聆听者们也泪光闪烁。这封被视为“最美家书”的信再次让人感受到蕴藏在文字中的殷殷父爱。很多观众发自内心感到惊讶,原来综艺节目也可以这么有文化。与其说节目组出奇制胜,不如说,《朗读者》贴近了平庸的现代生活对诗意的渴望。朗诵者口中的美丽语言让身处词汇贫乏年代的我们,体会到难过时除了“蓝瘦香菇”,还有“无言谁会凭栏意”;“累觉不爱”表达成“徘徊庭树下,自挂东南枝”更有韵味。

《朗读者》创下收视,传达出一个朴素但深刻的道理:真正的精品不需要华美的外壳,其充盈的内核将会不动声色地绽放光芒,引人驻足,令人珍视。而《朗读者》正是这样一个闪闪发光的存在。人类文明有太多值得珍视的珠宝,希望有更多的《朗读者》涌现出来,成为生活的鉴宝师和文化的传承者。

自媒体时代特征范文第4篇

进入21世纪之后,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多媒体手段的广泛运用,原本专属于听觉范畴的音乐会,向人们展示出视听一体的欣赏可能,音画结合成为新时代音乐会的全新尝试。

近年,来自上海的青年钢琴家宋思衡首创的多媒体钢琴音乐会成为音乐圈关注的焦点。通过视觉和听觉的结合体验,使得传统钢琴音乐会得到了一次立体化的改造,并且使得不同艺术间的跨界和题材选择得到了很大的解放。从2009年《交响情人梦》多媒体独奏音乐会开始,宋思衡进行了一系列新颖的大型多媒体独奏会的创作:《肖邦-爱》多媒体钢琴音乐剧,《寻找村上春树》,《乐读巴金》等等。这些音乐会作品,分别尝试用古典音乐与影视动画、与话剧表演、与文学作品之间的跨界混搭,经过宋思衡与他的多媒体工作室成员不断摸索,逐步呈现出新时代多媒体音乐会的轮廓与架构。每场音乐会,从策划、构思、创作、演出等等环节,都反映出他对钢琴艺术的表演与音乐会的时代性做出的思考和理解。宋思衡认为,就像电影和电子游戏能成为最流行的娱乐形式,多媒体音乐会的成功归根结底在于视觉性,脱离了这一审美基准便会越来越落后于时代的步伐。

2013年6月,受邀于上海克勒门文化沙龙的委约,宋思衡携手法国当代画家吉拉尔德・艾科诺莫斯共同上演音画音乐会――《蓝・克勒门之夜》。这是一场横跨绘画与音乐两个不同艺术门类之间,纵向游走在钢琴音乐、上海老歌、电子音乐中的真正意义上的音画听赏会。

整场音乐会分为“源、溢、溶、涌”四个部分,四字含水,寓意了巴黎和上海诞生自两条河流――塞纳河与苏州河。同时,这四个字又对应着中国艺术的美学精神“起、承、转、合”,从萨蒂、德彪西的清雅如水,到《蓝色狂想曲》的浓烈火焰,艺术家带领大家探访法国文化与上海的交融、并存和发展。

年近80岁的画家艾科诺莫斯在宋思衡弹奏的钢琴音乐的引导下,在一幅巨大的空白画布上完成了一幅现代派油画作品。它以蓝色为主色调,又有绿色、黄色的逐步渐变,以及红色的点缀,画面布局自然融合,与钢琴演奏相映成辉。画家在创作过程中,时常跟随音乐的节奏运用笔触、寻找灵感。而由著名女高音歌唱家王作欣女士,运用美声唱法演唱的老上海流行歌曲《苏州河边》,同时,来自著名电子音乐制作人B6,适时加入实录于上海的环境音乐,一时间带给观众时空交错,纵横跨界的奇妙感受。

其实,跨界音乐(会)在国外早些年就已出现,被大家熟知的有:帕瓦罗蒂和他的朋友们演唱会、马友友跨界音乐会、雅克・鲁西埃三重奏的爵士巴赫、爵士肖邦……以美声与流行唱法结合,用爵士元素表现古典音乐等等。与这些依然在音乐领域中寻求各流派之间的跨界不同,宋思衡的多媒体音乐会是在不同艺术门类的横向跨界,实属独创。当然,对于这样的尝试不免引来一些争议,比如在欣赏音画音乐会、多媒体音乐会的过程中,音乐的审美体验是否被削弱?观众的注意力是否会被其他的艺术形式所分散、转移?多媒体手段的加入,是否对传统的古典音乐会进行了娱乐化的包装?……

难能可贵的是,宋思衡是一位古典音乐家。尽管采用了多媒体的形式,但在音乐会上演奏的仍然是最为经典、纯正的钢琴音乐。宋思衡说: “真正的跨界并不是噱头,而是与生俱来的自我体验,是艺术发展的经验,是我们时代的精神超验”。

当代艺术的目的是致力于对传统的解构,强调艺术作品的观念性表达,并重视自己的“文化身份”的诉求。正如宋思衡所说,“艺术的本质是有其自身的自由度的。”新时代音乐会的形式,应该体现其历史、跨界与融合的属性。从文学、戏剧、绘画的跨界,到与电子音乐、民族音乐的混搭,多媒体音乐会正在探索、革新,寻求与更多不同门类的艺术形式碰撞、交融,从而吸引更多的人走进音乐厅。

艺术发展本身的高度自由性,预示着它能够向更为广阔的领域伸出触角,跨越界限。新时代音乐会也必将展现其多元素的时代特征。

链接

跨界音乐

“跨界音乐”源自英文“Crossover”,以一种音乐“风格”的身份出现,逐步被人们接受。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正确的定义,多表现为古典与流行的互相串联:如用流行音乐的表现方法演绎古典音乐,或用古典音乐的表现方法演绎流行。及至今天,古典跨界已经深受欢迎,1998年格莱美设立Best Classical Crossover Album的专属奖项。

代表人物:

莎拉・布莱曼(英国)

安德烈・波切利(意大利)

马友友(Yo-Yo MA, 华裔美国人)

雅克・鲁西埃三重奏(Jacques Loussier, 法国)

马克西姆(Maksim, 克罗地亚籍)

亚伦・格特弗雷德(Yaron Gottfried, 以色列)

坂本龙一(日本)

自媒体时代特征范文第5篇

关键词: 独立学院 新媒体 就业指导

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2001年至2014年间,我国高校毕业生总数持续增长,2014年已达到727万人。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各方面所关注的热点,成为影响各高校生存与发展及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的重大问题。因此,认真、客观地分析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各种因素,加强和改进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使之尽快向规范化、科学化、系统化方向发展,以更好地对学生进行科学的就业指导,促进毕业生顺利就业成为高校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1]。在过去的几年里,出现了大量高校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学术专著和论文,对大学生就业难现象提出不同的见解。这些看法主要有三类,一是以就业市场的供求失衡为切入点,认为扩招速度快于经济发展创造职位的速度,造成大学生供过于求。大学生就业必须更新就业观念,政府则必须设置更多职位。二是认为并不存在供求失衡,问题的症结在于大学毕业生的知识结构不符合用人单位的期望,需要改革教育体制以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2]。三是指出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中出现的弊端和狭隘之处,具有管理作用的高校职能部门未能很好地发挥就业指导作用,导致高校大学生就业情况不容乐观。当然,以上所有见解之间并非相互排斥,大部分学者认为促进大学生就业的解决办法均是基于以上问题的分析基础之上。

独立学院是普通本科高校按新机制、新模式举办的本科层次的二级学院。根据2012年的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全国独立院校共303所,在校生近200万人,独立院校的总数占全国民办高校总数的42.9%[3]。一直以来,独立学院的大学生就业问题比较突出,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新媒体是具有时代特征的新型教育技术,它给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带来机遇和挑战。作为独立学院学生工作的管理者,如何紧紧把握时代脉搏,在新媒体环境下有效利用新媒体平台为独立学院就业指导工作开启新局面是亟待研究和解决的课题。

1.独立学院就业指导工作现状

1.1背景。

在一项关于“学校主要开展了哪些就业指导活动”的问题调查中,学生选择“高校已开展的就业指导相关工作”排名前三位的是“就业指导课”62%、“就业讲座”15%和“网上咨询”12.%;而在对“你所期望的就业指导活动有哪些”这一问题的调查中,结果是:“就业指导课”为25.14%、“个别辅导”为17.34%,而“就业讲座”是20.52%、“市场模拟”17.05%。对数据进行分析可以发现目前各高校开展的就业指导工作与学生所期望的目标还存在很大的差距的[4]。

目前,虽然新媒体技术广泛应用,高校的就业信息化进程在渠道建设上却没有太大的变化和改观,仍以网站建设和网页完善为主。信息化建设的目的不明确,以硬件建设为主,重复建设多;资源、管理、服务等软件建设没有跟上,资源共享不足;投入大或者投入不足两极分化严重,设计能力弱、信息审核机制不健全,毕业生利用率低。虽然,一些独立学院建设了较好的“全国大学生就业公共服务平台”,设计了微信二维码,在“创业”、“指导”、“法律”三大板块嵌入了部分应用,较好地实现了互动,但是仍然缺乏更方便的新媒体应用方式[5]。就目前而言,就业信息源少,学生主体性欠缺,就业社会关系网络不足是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途径狭窄的主要原因。2003年,“中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信息网”开通;2006年,教育部、人事部等组建“全国大学生就业公共服务平台”;此外,各省市、各高校的就业信五部委组建“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网络联盟”;2008年,教育部和网络联盟信息网建设也得到发展。虽然,国家为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信息化制定了指导政策,自落实以来也有了一定的成效,但反观当下就业信息源,主要为高校、政府机构、主动型用人单位和人力资源中介公司,大量与毕业生及毕业生利益相关的个体的信息却沉没于网络海洋中,未能有效发挥作用。大学生主动获取就业指导,个人就业信息的意识和能力相对薄弱,主动建立并利用就业社会关系网络不够,尤其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1.2独立学院就业指导工作的存在的问题。

1.2.1就业指导观念陈旧

按传统的思维理解就业工作是学生工作部门的事情,相对独立学院而言,这样的工作更容易依附母体,等待校级学生工作部门的统一安排,不能很好地调动就业指导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大多数独立学院的学工部门对学生就业工作的认知还停留在:就业指导只跟学工部门相关,只要在学生工作部门的指导下,毕业生能找到一份工作就万事大吉,而忽略毕业生工作的本质问题,给在今后的就业指导工作带来诸多不便。

1.2.2就业指导课内容指导性不强

目前,高校的就业指导方法单一,指导工作还不够系统化,经常化,基本局限于信息,政策宣讲和执行,为学生提供集中式的招聘会,以及技巧培训,协议办理等服务性的工作。有些高校开设了就业指导课程,但仅仅是就业内容的灌输和介绍,没有把它当做一门学科来研究[6]。在调研中,学生认为实用的内容不够,就业政策宣传方面更多地注重强调就业形势严峻、就业择业观要端正及盲目灌输“先就业、再择业”的思想等问题,没有具体的数字和分析,比较空洞。学生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不知道如何树立培养正确的就业观,对解决当前就业困难的现实没有实质性、指导性的处理方法。此外,课程实施多以课堂教学为主,内容比较乏味单调,通过实践环节提升学生就业技能的培训较少,课堂教学学生的积极性不高。

1.2.3就业指导缺乏个性化

独立学院由于办学条件的限制,绝大部分是大班授课,给授课效果和质量带来了影响,几十个甚至上百个学生在一个教室,任课老师受客观环境的限制,只能讲就业指导课的共性问题,对于个性化辅导很难把握,就业指导课的弊端比较明显。与国外就业指导方法相比,差距主要体现在就业指导的个性化和就业服务的专业化方面,国外高校更重视个体服务,主要针对前来咨询和就业有困难的学生。在调研中,许多同学的建议里提到个性化指导的问题,希望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帮助他们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突出个人的探索和发展,注重技能、知识的培养,以实现个人成功就业的目的。但在具体的实践中,就业指导课与职业生涯规划不能有效联系到一起。

1.2.4就业指导队伍师资不足

目前,高校就业指导队伍建设落后于就业形势发展的情况较为突出,主要表现为专职人员数量严重不足。总体来看,独立学院从事就业指导工作的一线主体是就业指导中心的工作人员、各院系主管学生工作的领导和毕业生辅导员。这样的工作体系存在一些问题:某些辅导员老师是从一个学校门踏入另一个学校门,对就业这个问题更多的是纸上谈兵,没有实战经验;某些学生管理人员有较多的日常事务性工作,对就业指导工作的系统研究和全程服务不够;老师没有就业指导方面的背景和培训,专业化程度较低,学校平时对学生缺乏系统的就业指导工作培训,多数为讲座性的指导,同时现有的就业指导课程缺乏适合独立学院特点的就业指导教材。因此,独立学院的就业指导工作更显得缺乏系统性、有效性和专业性。

1.2.5就业指导工作的时节性明显

传统的就业指导作为学生培养的一个环节,从属于教学活动,作为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它仅仅体现在大学的最后一个学期或者是最后一年的教学过程中,因而可以把它称为“季节性课程”[7]。其实在国家注重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大环境下,就业指导应当结合职业生涯规划,从大学生入学时就开始实施,并予以贯穿整个大学生涯期间,这样更有利于学生自我认知、自我提升,并结合每学期的实际情况,明确目标,脚踏实地开展各项就业指导工作。

2.新媒体平台在就业指导工作中的应用研究

2.1转变观念,积极利用新媒体工具。

当前,大学生就业指导要充分认识到新媒体的重要性。新媒体能够带动教育现代化,是时代的产物,引领大学生就业指导现代化的潮流[8]。在新媒体背景下,高校逐渐重视校园网职业指导专题网页、BBS、微博、微信、飞信等新媒体平台建设。高校必须积极转变与时代不相适应的教育观念,结合新媒体平台的建设,创新大学生就业指导观念,提高大学生的信息素质,将新媒体平台的应用贯穿于大学生就业指导全过程,建设有效获取就业指导信息的阵地,让新媒体的优势在大学生就业指导方面得以淋漓尽致的发挥。

2.2建立就业信息数据库,拓宽信息采集渠道。

独立学院大学生就业指导还需建立畅通的沟通途径,及时互动以吸引大学生主动了解就业信息。应充分利用新媒体平等性和交互性较强的特点,拓宽大学生就业指导沟通途径,使教育主体与客体之间建立平等的交往关系。近年来,各高校认识到校园网就业专题网站建设的重要性,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应将传统优秀的指导内容、手段、方法与专题网站相结合,及时与待就业大学生互动、沟通,传播新鲜有效的就业信息,突出大学生就业指导的科技含量。而就业信息数据库的建立则是通过时时更新,将有效信息汇总在一起,大大提高就业信息效率,大学生可以非常顺利地查找数据库里的单位招聘信息,从而减少查找信息所要耗费的时间成本。同时,还可以建立毕业生就业方向信息库。将毕业生的个人信息,包括基本情况、理想就业方向、联系方式等信息以数据库的形式对就业单位,实现就业单位根据人才需求对毕业生进行检索,提高毕业生的就业效率。

2.3建立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监控机制。

就业专题网络设置大学生职业生涯管理路径,为每位学生发送进入的密钥口令,不同专业的学生配备有经验的职业指导老师,量身定做职业生涯规划,提供一对一的就业辅导。每学期对学生的学业情况、思想状况、社会实践、能力提升等情况进行更新,当学生出现心理问题、身心残疾和严重家庭问题等特殊情况时,通过系统自动向相关管理部门预警,以便于提高工作效率[9]。

2.4加强职业指导的新媒体工作队伍建设。

新媒体平台管理队伍的建设与大学生就业指导对新媒体工具的利用有着直接的关系。新媒体工具的特殊性,给新媒体平台管理队伍提出了一个新问题。大学生就业指导新媒体工作队伍要有广泛的参与度,充分利用网页、BBS、微博、微信、飞信等新媒体平台做好信息的及时传递和问题的交流。大学生就业指导新媒体工作者需要分工配合,职业指导教师、心理咨询师、网络工作者参与其中,优势互补,大学生就业指导与新媒体工作队伍形成合力,共同做好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

2.5开发职业测评软件,将就业指导与职业生涯规划有机结合。

网络职业测评的最大优势在于强大的计算机后台分析,只要在网上根据所列的题目选项进行选择,计算机就会自动分析出结果,方便快捷。相对于传统的职业测评方法更加科学合理,可信度大大加强。网络测评的结果可以帮助确定求职或者职业生涯的大致方向。同时,网络职业测评功能非常详细,大学生可以有针对性地选择,从而更加清楚地了解自身兴趣、性格特征等方面信息。这一优势使就业指导作为教学环节,贯穿整个大学生的学习生涯,对就业引导工作从细微处做起,潜移默化地塑造独立学院大学生的就业观。

3.结论及展望

以电脑和网络为标志的新媒体是具有时代特征的新型教育技术,它给独立学院的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带来了机遇和挑战。高校的管理工作者只有紧紧把握时代脉搏,充分认识独立学院就业指导工作的现状和薄弱环节,针对性地发挥新媒体的作用,才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引导学生顺利就业。

参考文献:

[1]宋志荣.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指导现状分析与建议[J].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2014(3).

[2]傅保中.奠石洪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有效性研究[J].曲靖师范学院学学报,2012,31(3).

[3]教育部.2012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N].中国教育报,2013-08-19.

[4]单晨茜.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11.

[5]李芹燕.新媒体视阈下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信息化策略探析[J].重庆高教研究,2014,2(2).

[6]李鸿雁.从毕业生视角探索独立学院就业指导工作的困境与机制[J].现代经济,2012,11(10).

[7]雷旭斌.浅析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创新[J].中国市场,201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