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手工业发展现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民族手工艺品市场;八廓街;分析
一、有关民族手工业研究的文献综述
民族手工业艺品是指具备一定的民族文化特征的手工艺品。随着民族手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断提高,国内学者对于民族手工业的相关研究也越来越多,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民族手工业的发展现状、市场、发展中的困难及对策等。贡秋扎西等在《民族手工业发展模式初探》(2006)一文从供给能力和需求潜力角度评估了民族手工业发展水平,指出民族手工业供给出现的几个特征。安玉琴在《民族手工业发展对策研究》(2006)中研究了民族手工业发展的现状。李超民在《民族工艺品发展探索》(2008)一文中对民族工艺品的发展优势和呈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宋秋在《旅游消费行为及其影响因素实证分析》(2011)一文中对旅游手工业纪念品市场的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对旅游者的消费行为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李佳在《市场化语境下的民族手工艺品》(2012)中指出在市场化语境下,民族手工艺品的产业特性发生了转型。目前学术界鲜有对民族手工艺品市场的消费者和经营者结合进行调研,从而缺乏了科学的指导和建议。
二、民族工艺品发展呈现的优势
1.旅游业的快速发展给民族手工艺业带来了广阔的市场和发展的空间。
2.民族手工业发展有着丰富的原材料。发挥的资源优势、劳动力优势、民族文化优势有利于发展民族手工业。
3.民族手工业正处于大力发展民族文化产业的社会环境中。
三、当前民族手工艺品发展出现的问题
1.面临着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
2.单一的品种,简易的包装,粗糙的外型,款式设计的落后,无法吸引现代消费者的目光,这严重制约到民族工艺品的进一步发展。
3.民族手工艺行业人员的文化素质偏低,生产技术水平落后,信息不灵、管理落后的状态,本土民族手工艺品企业缺乏市场竞争力。
三、对八廓街民族手工艺品市场的调研分析
调研主要采用了问卷调查法、观察法、访谈法,以研究分析八廓街民族手工艺品市场现状及存在的问题。2014 年8至9 月课题组成员共六次对八廓街民族手工艺品市场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实地调研。为保证调查对象全部为旅游者,拉萨本地人和务工人员没有被纳入调查对象的范围,本样本的选择较为合理,共发放调查问卷230 份,收回有效问卷212份。
(一)游客消费行为调查分析
1、游客了解八廓街民族手工艺品的相关信息的途径,“导游介绍”排在第1位,有52%的被调查者选择了这一因素,这说明游客来遥远的游玩大多会选择报团,因此导游会对游客进行有关民族手工艺品的介绍,进而影响游客的消费行为。“店主介绍”占47%,也是多数旅游者考虑的因素,游客进入店内购买民族手工艺品,店主等会给游客有针对性地介绍。“电视网络”占35%,说明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达,民族手工艺品越来越被更多人所熟悉。
2、游客来八廓街考虑购买民族手工艺品的可能性,其中“会”(25%),“可能会”(52%),“不会买”(13%)。这说明游客来到八廓街,他们或多或少会考虑购买一些民族手工艺品。
3、游客来八廓街购买手工艺品考虑的首要因素,依次为“手工艺品本身”(42%),“价格”(38%),“文化内涵”(18%),“品牌”(4%),其中“手工艺品本身”排在第1位,这说明旅游者对充满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的手工艺品心存向往,接下来,“价格合理”也是大多数旅游者考虑的主要因素。“文化内涵”被调查者选择比例并不高,这说明民族手工艺品中“的”、“民族的”文化元素还不被大多游客真正了解。而“品牌”这个因素却较少有旅游者选择,说明缺少具有品牌价值的民族手工艺品。
4、游客购买一件民族手工艺品的心理价位,依次为“50-100元”(47%),“100-500元”(25%),“50元以下”(18%),“500元以上”(10%),其中价位在50-100元的民族手工艺品最易被广大旅游者接受和购买。500元以上的民族手工艺品只有少数高收入群体才会考虑。
5、旅游者购买手工艺品的种类,设置为多项选择,按照旅游者对各项民族手工艺品的选择比例从高到低依次排列为:“佛珠”(41%)、藏刀”(33%),“其他藏族饰品(27%)”,“藏香”(22%),“牛角梳”(21%),“藏族服饰”(20%)”,“鸡血藤(19%)”,“菩提”(17%)“佛像”(16%),“挂毯”(13%),“其他日用品”(15%),“唐卡”(9%),“藏传佛教法器”(3%)。
6、游客对八廓街商家的服务满意度, 其中“满意(35%)”,“基本满意(60%)”,不满意仅占5%。这说明八廓街民族手工艺品经营者的服务态度得到了广大旅游者的认可。
7、游客购买民族商品后最担心出现的问题,其中“假冒伪劣”占45%,“价格上当”占35%。这说明在买卖过程中,游客由于对民族手工艺品的质量、价格不了解,与店主的信息不对称,在交易之后,游客基本上很快回到了内地或自己的国家,因此消费者更加担心购买后的产品质量、价格上当等问题。
(二)店主经营行为调查分析
1、“外地商人”(60%),“商人”(40%),这说明八廓街民族手工艺品生意比较红火,吸引大量的外地商人前来从业经营;“初中”(43%),“小学”(40%),“高中”(12%),“大学”(5%),初中以下学历占到83%,大中专学历仅占5%,说明经营人员的文化素质偏低,几乎没有大中专学历,民族手工艺品经营业正面临着知识经济的挑战。
2、店主经营年均纯收入 “5万及以下”占44%,“5-10万以上”占44%,“10万以上”占12%;维修重新改造后的八廓街是否有力促进了民族手工艺品的发展,其中“有”(44%),“无(56%)”;长远经营打算,“继续做”(70%),“考虑投资其他(20%)”,“迷茫”(10)。这说明大多店主经营利润在10万以下,对生意比较满意,短期内维修重新改造后的八廓街对经营民族手工艺品促进作用不明显,但相信未来会有力促进旅游业的快速发展,非常看好经营前景。
3、店内民族手工艺品产地 ,“本地生产”(68%),“尼泊尔、印度”(62%),“内地”(20%),这样的调查结果出乎意料,研究文献时发现,据相关部门统计,民族工艺品大约只有 20%左右的产品是当地企业生产的,而 70%的工艺品都是内地企业生产(义乌、广东企业)和国外企业生产。这很可能是样本误差导致。但调查结果也反映出民族手工艺品正面临着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
4、店内有无假冒伪劣产品 ,“有”(20%),“无”(80%),因为这关系到该店的声誉,做调查时课题成员一再保证,匿名调查,仅做研究,但店主还是比较顾虑,所以结果只有参考价值。即便如此还是有20%的店主承认该店民族手工艺品有假冒伪劣产品。调查中发现八廓街市场上流通的很多是低质低价的民族手工艺品,甚至充斥着大量的假冒伪劣产品,这严重扰乱了旅游市场秩序,而且旅游购物方面的投诉也逐渐增多,给旅游产品市场造成了不良的影响。
5、店主关于民族手工艺品发展走 “传统手工制作”(48%),“两者结合”(42%),“机器、工业科技生产”(12%)。这说明经营者大多不赞同纯粹的现代工业科技生产,认为民族手工业的核心必须紧扣“手工”两字,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走少而精的路线,也可以把民族手工业生产与现代工业科技相融合,在保持创新的同时不能失去传统的“民族”、“文化”元素。
6、店主最想得到政府的帮助依次为“财税支持”(52%),“宣传支持”(26%),“金融支持”(22%)。财税支持选择比例最高,达到50%以上,这充分反映出现实中的财税政策对促进民族手工业的发展非常有限,经营者需要更多财税方面的减免政策和扶持。其次是宣传,店主需要政府加大宣传力度,切实提高八廓街民族手工艺品的知名度。金融支持的选择比例也达到了20%以上,这表明部分经营者仍迫切需要政府在贷款等金融方面的支持。
7、店主认为八廓街民族手工艺品市场存在的问题依次为“市场混乱、市场机制不完善”(46%),“政策、资金支持力度不够”(36%),“利润空间小”(26%),”立法保障不到位”(16%),“人才缺乏”(15%)。这样调查结果与我们观察、访谈了解到经营者反映的问题基本一致,经营者普遍反映八廓街手工艺品市场太混乱,表现在方方面面。人才缺乏选择最少,这可能是买卖与经营经验的要求更相关。
四、促进民族手工艺品市场进一步发展的建议
(一)市场、立法保障:
必须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原则,加强市场监管, 依法净化市场, 严厉打击假冒伪劣, 加强对民族工艺品的保护。完善旅游行业诚信机制,加强对旅游市场监管力度,不断提高旅游服务质量,维护游客的合法权益。
(二)人才、政策和资金保障:
政府应加大资金培训力度以培养传统手工艺人才,培养专业的高科技研究人员,加强产品的研发,大力实施品牌战略,增强手工艺品的市场竞争力;大力发展民族手工业,充分发挥藏民族手工艺品原料奇特、做工精细的优势,对民族手工艺品的研发、生产、销售进行有效整合,提高产品科技含量,从而增加附加值;加大资金和技术的扶持是对民族工艺品业增强市场竞争力最直接、最有力的途径。政府应通过各种方式(税收优惠、财政补贴、贷款支持),对民族工艺品企业进行资金上的支持和帮助。
(三)宣传、组织保障:
政府应以市场运作为平台,融合民俗文化、手工制作等特色内容,强化旅游宣传,加强与外界工艺品企业的交流与合作,尽快把先进的生产技术应用在民族工艺品中,在保持原有产品的民族风格、地方特色和传统技艺的基础上,加速技术改造统一策划、包装、推广的民族工艺品,提升“品牌”产品的知名度和附加值,向游客们展示名副其实的藏民族工艺品。积极发展其它服务业,不断满足旅游者的需求和愿望,才能吸引更多的旅游者消费,把民族手工业的经济效应和社会效应统一起来。
参考文献:
[1]贡秋扎西.民族手工业发展模式初探[J].中国藏学,2006(04)
[2]安玉琴等.民族手工业发展对策研究[J].大学学报,2006(03)
[3]李超民.民族手工艺品发展之我见 [J].法制与社会,2008(12)
关键词:民族自治;产业结构;调整机制
大理州地处云南省中部偏西,东邻楚雄,南靠思茅、临沧市,西与保山市、怒江州相连,北接丽江市。全州土地面积4 258万亩,人均13.6亩,山地占全州总面积的80%以上。现有耕地293.22万亩,人均0.89亩。大理州境内地质成矿条件好,矿产种类较多。金属矿点200多个。大理州是一个天然的植物种质基因库。植物种类有温带,甚至一些寒带地区植物的种类代表,还有从亚热带直至热带北缘植物的种类代表;有古老或较为原始的种类,也有后来演化、衍生的植物种类代表;森林资源丰富,是云南省的重点林区。历史上,白族经济都是以农业为主。改革开放以来民族手工业和农业商品生产经营发展迅速,白族与内地汉族在经济、文化上基本能够保持同步发展的水平,但经济发展水平极不平衡,差异性非常明显。
一、大理白族自治州经济发展现状及产业结构分析。
截至2007年,全州国内生产总值实现322.03亿元,比2006年增长13.2%。其中,第一产业增长7.0%,第二产业增长17.9%,第三产业增长13.3%,主要农产品产量增加,特色和优质品的比重提高,农村经济实现了较快发展。在经济结构上,国有经济、集体经济、个体私营经济以及其它经济成分的比例为38.2∶31.0∶26.5∶4.3,初步实现了国有、集体、私营经济三分天下各占其一。
大理白族自治州三次产业结构始终伴随着全省的产业结构调整,经历了一个螺旋式升级过程。经过前6个五年计划的经济调整与发展,到1987年,全省经济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产业结构由传统的“一、二、三型”转变为“二、一、三”型,实现了第一次升级。“八五”期间,适合自然禀赋条件和经济技术水平的工业部门迅速崛起和发展,到1992年,全省国民经济产业结构再次发生了变化,随着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产业结构进一步调整为“二、三、一型”,实现了产业结构的第二次升级。“九五”以来,云南省产业结构调整的力度进一步加大,第一二三产业比例由1995以来25.3∶44.5∶30.2,进一步调整为2000年22.3∶43.0∶34.7继续呈现出“二、三、一”型产业结构态势。“十一五”期间,按照一产调优,二产调强,三产调快的总体思路,进一步优化结构。大理白族自治州的产业结构己由1978年的62∶14∶24调整为2007年的26.4∶37.1∶36.5
就第一产业来说,1990年以来,尽管农业连续多年增产丰收,粮经作物种植比例也从1978年的92:8调整为2007年的70:30,但农业发展中的深层次问题逐渐突出。农业结构以种植业为主,附加值低,劳动生产率低,商品率低,农业份额相对较高,但由于农副产品价格持续低迷,农业增产农民不能增收,导致一产对GDP的贡献有限。
从第二产业来看,工业经济结构中,工业经济总量小,工业生产集中度低,企业规模小,第二产业较为弱小。2007年,全州有20 708个工业生产单位,实现工业总产值1 832 893万元,户均产值88.5万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有82户,实现产值529 620万元,户均产值64 588万元。25户大中型独立核算企业实现产值385 657万元,户均产值15 426万元,占全州工业总产值的42%。工业产品档次低,缺少知名优势品牌。工业产品以原料型、资源型产品和食品为主,初级产品加工多,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多,缺乏高新技术产品,高附加值工业少,总体上尚处于初级产品加工阶段。上游初级原料型产品占30%左右,终端消费类食品占60%以上,中间精细深加工产品十分稀少。多数企业不注重发展战略策划,品牌意识淡薄。目前,尚无全国名牌产品。省名牌产品仅有7个,支柱产品“三塔牌”卷烟也未列入全国烟草行业重点扶持的36个名优烟品牌范围。支柱产业单一,产业关联度低。除烟草产业形成支柱外,其他三大产业仍处在培育阶段。几大产业间、行业间协作配套差,联系不紧密,形不成集群效应、规模效应和竞争优势。生产工艺、装备落后,技术水平低。除烟草、乳制品、啤酒、制药、建材、印刷等行业实现了大规模、高标准的技术改造,使行业的工艺、技术和装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外,绝大部分中小型企业技术改造步伐缓慢,生产工艺、技术和装备仍然比较落后。据调查,截至2007年底,全州工艺设备中,90年代及以后出厂的约占63%,80年代出厂的约占30%,70年代出厂的约占7%。其中,国产设备约占80%,进口设备约占20%,拥有自动化、半自动化生产线约50条。企业组织结构形式落后,管理经营水平较底。一是企业规模小,分布零散,行业集中度低,大中小型企业结构不合理,带来行业内无序竞争,行业资本效率、生产率和利润率低。二是企业财产组织结构单一。2007年底,全州工业单位按注册类型分,国有经济12个,集体经济252个,城乡个体工业19 766个,其他类型经济(含私营、股份制、外资经济等)678个。非公经济虽然形式上所有制形式得到优化升级,但现代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家族式传统管理经营现象突出,离现代意义上的公司制还有很大的距离。这样的工业产业结构、技术水平、产品结构和企业组织管理,使工业发展投资大、周转慢,总体效益低,自我发展能力弱,难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
近年来,大理白族自治州第三产业发展较快,比重持续上升,发展势头十分喜人。三产门类多,既有劳动密集型行业,又有资金、技术密集型行业,能广泛提供简单劳动、复杂劳动的就业机会。既可以为经济发展作出积极贡献,又可以为社会稳定发挥重要作用。但就整个民族自治地区而言,结构不合理,发展层次低这一云南省第三产业发展的通病依然表现得很明显,仍然以传统的批发零售贸易和餐饮业、运输仓储和邮电业为主,而新兴的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信息产业、社会物流业所占比重较低。特别是城镇公共服务、居民生活服务等社会服务行业,由于市场化程度低、城市化水平低,发展明显落后。文化、教育、科技、体育等与提高居民素质相关的行业,没有形成产业化经营,发展水平较低。正在培育的支柱产业之一的旅游业虽近几年发展很快,但还存在总体开发层次,核心旅游资产的民族文化含量不高,信息化程度低,民族文化旅游品牌营销还不够响亮,经营还较为粗放等问题,与现代旅游业发展的要求还相差较远。此外,国家及地区固定资产投资能力弱,投资比例较小,对民族经济的拉动有限,对财政的依附性还很强。农民收入有限,普遍存在购买力不足的问题,对外开放还行不成大气候,吸引外资少,国际贸易能力低。民族自治地区三次产业结构不合理,已严重地制约了民族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 漓江流域 旅游产业链 工业
一、漓江流域的工业产业现状
工业的发展不仅能直接促进地区经济,其在增加财政收入、促进就业等方面的积极作用也在客观上促进着地区综合经济实力的提高,有助于加快现代化的进程。广西经过改革开放20多年来的基础产业建设,已经初步形成了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并涌现出有色金属采选冶炼、汽车、机械、制药、建材、制糖、化工、电力、食品等为主导的一批优势产业产品。而在漓江流域范围内的桂林、梧州、贺州三市,其工业总量规模并不突出,工业在地区GDP中所占的比重也都要低于全国,以及全区的平均水平,这种情况直至2005年才有所改变(详见表)。
数据来源:广西统计年鉴2002年~2006年
另据统计,2006年漓江流域规模以上工业完成销售产值2498.5亿元,比上年增长26.4%,其中的轻工业完成增加值292.4亿元,增长25.8%,而重工业完成增加值542.5亿元,增长率为21.3%。此外在创造利税方面,规模以上工业2006年实现利税总额293.6亿元,比上年增长15.4%,全年实现利润总额135亿元,增长11.3%,双双创下了历史最好水平。以上数据表明,“十五”期间一系列的工业产业结构调整措施已经初见成效,漓江流域工业总体效益也有了一定程度上的提高,但与其他工业发达地区相比,整体规模偏小,优势不够突出,仍然存在较大差距。
在产业构成方面,虽然漓江流域的工业体系所包含的行业门类众多,几乎覆盖了整个工业部门,但行业集中度相对较低,电力热力生产供应、农副食品加工、黑色及有色金属冶炼加工、非金属矿物制品、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仍占主导地位,以2006年为例,仅这六大行业就完成工业增加值480.8亿元,拉动规模以上工业增长14.4个百分点,贡献率超过了60%。
二、漓江流域各市的工业产业结构
受地理位置、资源条件、历史基础等多方因素作用,漓江流域各市的工业产业及产品构成存在着明显差异。
桂林是一座基础较好的新兴工业城市,其工业体系以汽车制造、生物医药、食品饮料及电子机电产品为主要支撑,已经形成了产品结构较为合理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并涌现了以燕京啤酒(桂林漓泉)、三金药业、天和药业、电力电容器总厂、国际电线电缆集团公司等为代表的一批优秀工业生产企业。同时,在桂林所辖的县域经济部分,兴安的电力、水泥及酒业生产,资源的水电能源、化工、冶炼,龙胜的水电能源及滑石生产,荔浦的木业加工,还有永福的酿酒及药品保健品生产和全州的电力、冶炼、酒业生产,也都各具特色及优势,是地区的支柱性工业。
梧州是广西最早的工业策源地,已有一百多年的发展历史,目前拥有轻工、纺织、机电、船舶、化工、食品、医药、皮塑等多个行业,其中的日用化工和食品工业更是名闻中外。梧州生产的豆浆晶、龟苓膏、蛋白肠衣、铅笔、锻压设备、工业锅炉等在广西工业中占有重要地位,新华牌电池、田七牙膏、冰泉牌豆浆晶等品牌的产品畅销国内外。在林产、林化工业方面,除了传统的木材生产加工,依托丰富的松脂资源,梧州的松香产业年产量已超过10万吨,是全国四大松香生产基地之一。另外,梧州的人造宝石加工业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发展十分迅猛,到2002年,梧州已经成为世界著名的人造宝石加工基地,宝石加工网点遍布全市城乡, 其产量占到了全世界产量的50%。
贺州则是凭借区位和资源优势,大力发展资源开发、加工型的特色工业,初步形成了电力、林化、造纸、制药、电器材料、冶炼、建材、农产品加工为主的资源型工业体系。其辖区内的桂东电力股份有限公司,作为广西区内惟一拥有独立电网的上市公司,在保证贺州市基本用电的同时还输往广东省部分县区,是“西电东送”的通道和重要基地。另外,贺州的松香加工、造纸产业的发展也较为突出,在地区工业GDP中占有重要位置。
在各市的具体产业布局方面,除了积极发展高新技术及特色工业园区的建设,各地对县域工业的发展日益重视,
通过市区工业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对原有的市区工业中心进行调整的同时,充分利用地方资源发展特色经济。在桂林,通过采用“一区多园,滚动开发”的模式,以国家级的桂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基础,又开发了以机械制造、汽车配件、精细轻工产业为主的铁山工业园和以化工、建材和特色农副产品产业为主的苏桥工业园,以及以电子信息产业为主的秧塘工业园。通过同样的产业布局调整,梧州的旺甫工业区,以及贺州的旺高工业区、信都工业区和平桂西湾工业基地建设也取得了初步成效,工业发展较之前有了极大的进步。
三、漓江流域旅游产业链中的工业
传统工业的职能是生产既定的产品,而生产过程、生产活动和与之相关的文化都是为生产而设定的,而工业与旅游的结合则主要是通过两种形式,或是作为提供相关产品设备的支持产业,或是作为旅游产品的一部分,直接构成对旅游者的吸引。
首先,作为支持产业,工业系统为旅游的行、游、住、食、购、娱和安全卫生提供各种设备和旅游商品,从而成为旅游业赖以发展的物质基础;与此同时,旅游业的发展也能促进相关轻纺和手工业的发展和创新。例如在上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桂林的珠宝首饰和美术陶瓷业围绕着特色工艺品的生产制作和销售,曾一度十分红火,这些企业因产品具有的独特艺术特征,被作为旅游纪念品和工艺品进行开发,所形成的旅游商品生产体系也就成为了旅游工业的重要构成。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往单纯的购买旅游商品已无法满足人们不断提升的旅游需求,越来越多的旅游者被某些特殊工业产品的生产过程、生产工艺及其相关的系列活动所吸引,因而也就出现了将这一系列生产活动作为主要旅游吸引物来进行开发而所形成的工业旅游产品,而这也是旅游工业的另一重要组成部分。
按产品开发方式的不同,工业旅游产品一般可以分为以下几种:一是景观型产品,主要是水库、水电站等,其特殊的行业性质决定了企业在选址时对地形地貌的特殊要求,而同时企业又与衍生的风景合为一体,风景景观在整个工业旅游产品中具有突出的地位。人们在旅游的过程中,不仅可以探究这类企业特有的水轮机、变压器、发电机组和中央控制室,气势磅礴的铁塔和输电线路以及雄伟的钢筋混凝土重力坝等工业建筑,还可以回归自然,享受独特的自然风光,例如桂林的青狮潭水库、全州天湖等。二是民族文化型产品。这类企业或是拥有悠久的历史,以及传奇的配方或商标故事,或是作为历史上的里程碑式的企业,代表着不同发展阶段的工业化水平,具有历史的因素和民族的情结。其旅游活动主要定位于展示企业发展进程中丰富的传统工艺和民族文化的历史景观,注重活动的参与性,也带动了人们对企业产品的关注,例如桂林的三花股份有限公司、梧州冰泉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梧州松脂股份有限公司等。三是企业成长型产品。作为新兴企业,这类企业一般具有良好的成长性,而更重要的是其先进科学的管理模式,同时这些企业生产的产品大多数都是消费品,让消费者亲眼目睹产品生产的全过程,感受企业先进的管理水平和科学的企业文化,是一种比广告更为形象的宣传方式。开展这类企业的工业旅游,就其内容而言,应在生产过程、厂区厂貌参观的基础上,增加企业产品的展示和创建公益性较强的行业科普景点,例如桂林的漓泉股份有限公司、梧州的奥奇丽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四是综合型产品,主要是高新技术开发区。在园区内不仅聚积了大量国内外的优秀企业,加上园区的统一规划和管理、优美的环境、完善的服务配套设施,便利的交通道路,为旅游开发提供了综合优势,其代表为桂林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铁山工业园区等。
参考文献:
[1]骆方金:桂林市工业所有制及部门结构探析[J].桂林电子工业学院学报,2001,4.
[2]覃必元:梧州市主导工业产业的选择与培育[J].广西社会科学,199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