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计算机科学研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计算机科学导论;课程体系;独立学院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1)19-4768-02
Study on Curriculum System of Computer Science Introduction in Independent College
WANG De-chao
(College of Fundation Education, Sichuan Normal University, Chengdu 610066, China)
Abstract: A case study of Arts and Sciences College of Sichuan Normal University, deals with the teaching characteristic of independent college for the courses of introduction to computer science, and from the many years of teaching practice, summarized the course of teaching methods, according to the contacts between this curriculum and other courses in the professional, was proposed for introduction to computer science curriculum structure of independent colleges. Displayed from the nearly three-year teaching, this curriculum structure is in line with training objectives of independent college for this course.
Key words: introduction to computer science; course system; independent institute
《计算机科学导论》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相关专业的引导性专业基础课程,其课程体系结构设置,是计算机教育界的热门论题。在1991年ACM和IEEE-CS攻关组提交的CC1991(Computing Curricula 1991)报告中,明确提出了构建计算机科学导论课程体系的具体要求和重要性,由此引发了计算机教育界有关如何设置计算机科学导论课程体系结构的讨论热点。在2002年我国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教程研究组提出的“中国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教程2002”(China Computing Curricula 2002,简称CCC2002)[1]中,明确指出了计算机科学导论课程的基本内容纲要,为我国构建计算机科学导论课程体系结构提供了重要依据。通过我国多年的教学实践表明,在CCC2002纲领性精神指导下,本课程体系的设置既要结合专业的培养方向,又要考虑学生的具体知识背景情况,辅以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才是实现本课程目标的关键。
《计算机科学导论》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的第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其主要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计算机发展的历史及其应用领域,了解计算机学科的各个专业方向,掌握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了解计算机学科研究的领域和科学思维方法,明确计算机专业需要学习的主要课程及今后的职业生涯中需具备的职业道德和专业素养。
《计算机科学导论》教学内容的设置方面,由于生源和地区差异,还有不同高校专业培养目标差异等因素,计算机科学导论内容体系的构成存在较大的随意性。当前我国各高校计算机科学导论教材内容主要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将《计算机科学导论》完全等同于非计算机专业的《大学计算机基础》或称为《大学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一种是将《计算机科学导论》课程当成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在大学期间所学专业核心课程的浓缩,面面具到,等同于将今后4年要学的主要核心专业课程均学过遍。笔者认为,这两种计算机科学导论课程均存在程度不同的不足之处。第一种过于简单,失去专业导向性课程的特征,专业本身需具备的知识基础和操作技能素养会丢失;第二种因内容广而散和概念多而杂,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难以把握,学生难以接受,教学效果最差。这两种类型的计算机科学导论均不适合独立学院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特点,难以达到本课程应实现的教学目的。下面从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目标出发,提出了适合独立学院的《计算机科学导论》课程体系结构。
1 独立学院的培养目标与计算机科学导论的教学目标
我国普通高校学生生源基础划分为三个层次:一本层次主要是211或985高校,其生源基础最好;二本层次主要是除一本院校外的所有公立高校,由于平行志愿的普及,其生源基础水平较平均地处于中等;三本层次主要是民办院校、公办民助二级学院及民办独立学院,是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举办并实施本科学历教育的高等学校,其生源基础应该是最差的。尽管独立学院可以依托母体学校充裕的教学资源,由于其办学机制模式与普通本科院校不同,同时,独立学院因其招生的限制,对学生的培养与定位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一般来说,独立学院的学生知识基础和学习意志力相对薄弱,缺少自主学习习惯。因为需要依托母体学校的教学资源,专业教师与学生的沟通受到限制。在学习或生活的诸多方面,独立学院学生都会表现出自我约束力不强,独立性较差等特点。学风是一所大学的灵魂,也是立校之本。现在已经有主要针对三本院校(独立学院等)学风建立的学生上课出勤情况考勤系统与网络管理平台[2]。因此,三个层次院校具有不同的人才培养目标。一本院校主要培养科学研究与创新型人才;二本院校主要培养工程型人才;三本院校主要培养应用型人才。有了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相应地就确立了计算机科学导论课程的教学目标。计算机科学导论主要目标是对计算机专业完整知识体系的概览,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让学生对计算机的发展史、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基本知识及知识体系、计算机学科方法论及计算机专业人员应具备的能力素质和职业道德有一个基本的掌握,了解计算机硬件软件系统知识,数据与编码知识等,能熟练地使用并能简单维护计算机,并且能够初步树立起计算的思维方式,为今后深入学习计算机相关课程做铺垫。
2 独立学院计算机科学导论教学方法
在课程的教学中,应更多地考虑如何培养学生对所学专业的浓厚兴趣。计算机科学导论的教学对象是刚步入大学的学生,普遍不具备良好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甚至对计算机一无所知。在教学过程中应善于通过形象而生动的举例来引导学生理解计算机学科中的抽象概念。同时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形象而生动地演示较为抽象或难以用语言描述的教学内容。如在讲授计算机系统工作过程等时可用视频或Flas来生动地演示其执行过程。由于独立学院学生的特点,可采用“任务驱动”和“案例驱动”的教学方法,循序渐近地培养学生的独立自主学习和勤思维的习惯。考虑到本课程理论性较强,抽象概念多而杂等特点,以及接受本课程的学生多数是初次认识电脑等因素,笔者提出了理论课与上机实训计划各32学时的计算机科学导论课程体系结构如下。
3 独立学院计算机科学导论课程体系结构
3.1 计算机科学导论理论课程体系结构
理论课程体系结构分为四个部分[3],在多媒体教室借助图片、视频等多种媒体形式,以“案例驱动”模式进行教学:
1) 计算机系统基础知识:计算机系统组成、工作原理、数制和编码、运算基础、逻辑代数与逻辑电路。这部分完成的教学目标:掌握计算机的发展历程,计算机构造模型、组成及工作原理;掌握常用组合键和功能键的使用,熟练掌握双手指法,会一种中文盲打技术;熟练掌握计算机科学中四种数制间的相互转换,计算机内部二进制数的定点和浮点表示方法,三种机器数间的相互转换原理;掌握字符ASCII码、数的8421码、汉字的三种编码及可靠性编码中的各种校验码;熟练掌握二进制的四则运算,补码的加法运算,十进制的8421码运算,逻辑运算,逻辑代数中的基本概念,公式及基本运算;熟练掌握计算机中基本逻辑电路及组合逻辑电路的功能、逻辑表达式、真值表及电路符号等;掌握6种基本逻辑部件的功能、特性及其分类等。
2) 计算机系统的硬件:中央处理器、存储器、输入/输出系统、整机结构、系统结构。
3) 计算机系统的软件:算法与数据结构、程序设计语言、数据库系统、编译原理、操作系统、软件工程。
4) 计算机系统的应用:计算机网络、多媒体技术、虚拟现实、人工智能、计算机控制系统、计算机信息安全与职业道德。
3.2 计算机科学导论上机实训计划
上机实训在具有网络教学功能的计算机房中进行,先由教师网络广播教学,再让学生完成指定题目,教师讲授一个主题,学生便相应地完成一个实训任务。这种“任务驱动”实训教学模式要完成的课程计划如表1所示[4]。其中DOS操作系统实训任务主要让学生掌握常用的DOS命令操作,如表2所示,为后续计算机网络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4 结束语
计算机科学导论教学内容体系结构,一直以来,是计算机教育界讨论的热点。该文分析了独立学院学生的特点,及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论述了本课程教学方法,并按“案例驱动”模式和“任务驱动”模式提出了独立学院计算机科学导论的理论体系结构和上机实训计划方案,供本课程体系结构建设参考。
参考文献:
[1] 中国计算机科学和技术学科教程2002研究组. 中国计算机科学和技术学科教程2002[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2] 姜韦钰. 从课堂考勤析独立学院的学风建设――以北京邮电大学世纪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为例[J]. 民办高等教育研究,2010,7(2):34-37.
[3] 王玉龙,付晓玲,方英兰. 计算机导论[M].3版.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0.
关键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特色专业建设;一专多能;成效;展望
0、引言
特色专业建设是教育部“十一五”期间高校质量教育工程的重要内容,特色专业是指充分体现学校办学定位,在教育目标、师资队伍、课程体系、教学条件和培养质量等方面,具有较高的办学水平和鲜明的办学特色,获得社会认同并有较高社会声誉的专业。
广东石油化工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始建于2002年,2009年成为学校特色专业点。经过3年多的建设,我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在人才培养方案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课程体系优化、教学团队建设、师资队伍培养、科学研究、实践实习条件、校企合作、学生课外科技创新等方面取得了长足进展,逐渐形成了较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也形成了较为鲜明的办学特色。
1、特色专业建设目标
广东石油化工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坚持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深化教学改革,坚持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培养适应社会需求、具有高综合素质的“一专多能”计算机专门人才。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办成特色鲜明、优势突出,对同类型学校专业建设具有示范和带动作用的特色专业。
2、建设措施
2.1 积极探索“一专多能”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
广东石油化工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教师认真学习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颁发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发展战略、规范及认证(2006~2010)》的内容,掌握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全国计算机技术与软件专业技术资格(水平)考试大纲”要点,在此基础上,制定出适合本校特色的培养方案。此外,我们还积极调研省内外高校相关专业的办学情况并借鉴他们的办学经验;充分结合地方及广东省信息化产业的现状、发展趋势;走访茂石化等用人单位、召开在校学生座谈会和专业教师教学研讨会等手段,多方位了解培养方案、培养模式存在的不足和急需改进之处,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方案,确保培养的学生不与社会需求脱轨,紧跟时展步伐。
2.2 多渠道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确保培养模式顺利实施
广东石油化工学院鼓励教师提高自己的科研水平,选派骨干教师进修培训或攻读博士学位,建立一支能保证学科专业长远发展且职称、学历、年龄、知识结构相对合理和能力较强的专业教师队伍。注重教学科研团队建设,形成科研促进教学、教学带动科研的良好氛围。明确专业教师科研方向,注重教师教学科研能力培养,以科研促教学,要求专业教师至少熟练掌握3门课程的教学内容。根据培养方案课程模块,逐步建立Java Web应用技术、嵌入式技术、机器人、网络工程和ERP应用系统教学科研团队。
2.3 强化专业实验室、实习基地建设
计算机与电子信息学院充分利用学校投入的实验室建设经费,及时更新教学仪器设备,优化环境,改善条件,最大限度地满足师生专业实验教学的需要。首先严格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由任课教师列出需要开设的实验项目,在广泛调查的基础上,由实验室拿出一套切实可行的建设方案,然后由系、教研室负责人集体商定,最后经过由本专业副高以上教师集体论证。对于新添置的新型实验设备,及时地组织实验室和专业教师进行设备使用和实验项目的培训,以提高教师实验指导水平,使新设备尽早投入使用。与此同时,学院还积极与茂石化信息中心、茂名市信息中心、茂名市群英网络有限公司以及广东佛山纺织研究所等单位开展校企合作,开创校外实习基地,确保完成实践教学任务。
2.4 抓好课程与教材建设
学院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和培养目标要求编写课程教学大纲、实验大纲和考试大纲等教学文件。充分使用多媒体教学提高单位学时内的教学信息量。在“高级语言程序设计”等课程成为校级精品建设课程的基础上,带动“面向对象原理与Java实践”等以Java语言为线索的网络应用4阶段教学课程建设,从而形成课程建设的良性循环,带动教学质量提高。开展双语教学工作,将专业基础课“高级语言程序设计(C++)”确定为双语教学课程。通过教研室集体讨论双语教学的方法,编写该双语课程的常用术语中英文对照表、召开学生座谈会听取学生意见等措施,保证双语教学的教学质量。
2.5 构建学生课外科技创新体系
学院整合多方资源,成立科技创新工作室,开放专业实验室,为教师、学生开展课外科技活动提供交流平台,探索并构建以问题和课题为核心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全面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积极引导学生结合专业特色和教师的科研项目开展各类科技创新和项目调研活动,先后成立了“Java Web应用技术小组”“云计算技术研究小组”“ERP实际项目开发小组”“足球机器人智能对抗小组”。鼓励学生积极申报和参与科技创新项目、学科竞赛项目,并给他们提供有力的实验环境保障。
3、建设成效
3.1 构建了具有创新性、可操作性的“一专多能”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
根据“一专多能”培养要求,广东石油化工学院计算机与电子信息学院提出“学厉+技能证书”的“1+x”人才培养新模式,合理构建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基础理论模块和以Java技术为主线的网络应用软件开发、嵌入式系统应用、ERP信息化技术为技能的课程教学模块。根据“实践一理论一再实践”的思路优化课程体系,确保学生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熟练的应用技能。
在教学课时有限的情况下,对各模块的课程教学内容进行整合、精练。以Java深入实践模块课程教学内容为例,我们将该模块的教学分为4个阶段,如表1所示。每个阶段教学内容各有侧重,培养学生具备单机应用、集中式网络应用、分布式网络应用软件开发能力,特色鲜明。
3.2 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的高素质师资队伍
在引进人才困难的情况下,计算机与电子信息学院经过不懈的努力,形成了一支以教授、副教授、青年拔尖人才为主体,具有较高学术、教学水平和创新意识的高素质师资队伍,确保学生“专”的培养。同时,利用寒、暑假选派6名教师到国际知名认证培训机构参加短期技能培训,使部分教师达到H3C认证讲师(HCI)、J2EE与.Net应用程序讲师的水平,确保学生“多能”的培养。
在此基础上,学院初步形成了JavaWeb应用技术、嵌入式技术、ERP应用系统教学科研团队,达到由科研促进教学,教学带动科研的良性循环。如ERP团队的教师在讲授ERP原理课程时,可以把正在开发ERP的科研成果充实到教学环节中,带着学生真刀实枪地进行科研项目攻关,提高其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同时,教师和学生也可以把在教学过程中掌握的ERP原理知识用来指导ERP系统研发,真正形成了产学研知识链的传递。
3.3 课程与教材建设初见成效
几年来,计算机与电子信息学院建成了“高级语言程序设计(C++)”等3门校级精品建设课程。利用学校2010年、2011年培养计划修订契机,学院多次组织专业教师召开教学研讨会,规范了每门专业课程的侧重点,避免重复教学,提高了教学效率和质量。如在主讲“计算机网络导论”时要求侧重介绍计算机网络基本概念、网络体系结构、TCP/IP协议、局域网技术、广域网技术;而在主讲“TCP/IP协议”时,侧重介绍因特网体系结构、IP协议族、TCP协议族的基本理论、原理和方法等。
3.4 学生综合素质明显提升
几年来,广东石油化工学院计算机与电子信息学院在进行特色专业建设的过程中,培养成效明显。在2010年和2011年,应届毕业生就业质量整体提升,不少毕业生就业于上海、广州、深圳等地知名企业从事专业技术工作。2011届毕业生中有5人进入广州某科技有限公司从事Java开发和ERP信息化开发工作,因工作表现突出,该公司给我院2012届计算机专业毕业生20个就业岗位。2年来,我校有5人次获国家奖学金;50多人次通过全国计算机软件专业技术资格和水平考试,获软件设计师、网络工程师、嵌入式设计师资格。
学科竞赛成绩显著。3人次获广东省“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3人次获得全国机器人大赛机器击类项目季军、一等奖;4人次获得广东省“高校杯”软件设计大赛三等奖;3人次获得全国数模竞赛广东赛区三等奖;2人次获全国H3C杯软件技术大赛二等奖。
关键词:实践教学体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改革;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1)22-5509-02
Research on Practice Teaching Architecture Reform and Innovation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ajor
GAO Wei, JIANG Nan,MEI Zhan
(College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henyang University of Chemical Technology, Shenyang 110142, 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combines with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ajor, the purpose is to cultivate talents with high quality in creation and applicaion. We carry out the research and exploration in the reform of teaching system, construction of new practical teaching system. We expound the mode of experiment teaching reform, establishment of the practical projects, and construction of laboratory. Students strengthen their professional skills, cultivate their innovation ability and practical ability, and enhance their employability.
Key words: practice teaching architecture;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reform; innovation
实践教学是高等学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教学环节,开展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创新的研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促进学生的就业,进而促进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与经济的发展,符合学校服务于地方的办学理念,进一步凝练和体现计算机学院的办学特色。开展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创新的研究,有利于校企交流合作,促进横向科研及其成果的转化,符合学校“应用型”的办学定位,对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更新教学理念,创建理论与实践教学并重的实验教学模式
1.1 明确培养目标、构建“三个模块,三条主线”实践教学体系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具有很强的工程技术性质,实践教学及其实施是本专业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对专业教学质量的影响极大。实践教学着重于技能培养,与理论教学相对独立,有力的促进和充实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一般包括课内教学实验、课程设计(专项实践教学)、实习、实训和毕业设计等,其教学目的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及具备从事专业岗位的基本技能,从而促进学生的就业和创业能力。针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科内涵宽泛化、分支相对独立化、社会需求多样化、专业规模巨大化、计算机教育大众化等现状,结合我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特点,按照教育部应用性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导向性,改革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以理论为主的传统培养方式,提出以应用性为主的新的培养方式,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为信息技术应用人才。构建了注重教学改革、加强实践教学、搭建创新平台的应用性人才培养体系,以“面向应用,学科支撑、学科交叉”的思想,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与计算科学、软件工程、网络工程等不同方向培养学生,形成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课程体系。以培养核心应用能力为主线,以就业为导向,以产学合作为基础,贯彻“实践教学不断线”,强调实践的延续性及关联性,突出教学过程的实践性,构建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三个模块,三条主线”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三个模块分别是课程实验与课程设计、项目活动与学科竞赛、毕业设计与毕业实习等模块。三条主线是实践教学改革是教学改革的主线、创新是实践教学改革的主线、项目训练是创新的主线,提高学生专业应用能力。
1.2 改革实践教学内容,促进学生应用能力的提高
长期以来,实践教学一直定位于辅助教学的地位上,成为理论教学的附属品。在教学观念、教学模式、实验室建设及管理的水平上,不能充分满足高校培养具有创新和实践能力的人才的根本要求。在实践教学理念与改革思路方面,我们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重视实验教学。改革长期以来实验教学依附于理论课的现状,通过合理分配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学时数、加大综合性应用性实验项目、引入课程设计、开设独立实验课、建立实践中心等方法,统筹协调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强化实验教学。改革传统课程设置,逐步加大实验教学内容。以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增加综合性、设计型实验比例在实验教学课程体系优化的基础上,我们密切结合学科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在保证专业特色的前提下,对专业课程的设置进行调整,在一些课程中,适当减少理论学时,增加实践学时,不断更新实验教学内容和实验项目,明确基本实验项目,增加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的比率,同时将课程设计作为技术型实验课在一些课程中开设。按照“大平台、小模块”的原则,在部分专业和专业方向间,打通专业基础课,细化专业方向课,按照专业所需的技能要求,整合资源、优化实验课程内容,形成独立的专业实验课程。
2 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2.1 制定实训基地的选拔制度,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
为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和就业竞争力,保障学生实习实训的质量和权益,保证正常教学秩序,我们首次采用公开招标的形式确定实习实训合作单位。采用此种形式确定实习实训单位,是开展教育教学改革、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过程中的一项创新尝试,是提高学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的一个创新举措。招标后,为了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参加各种实训和职场的培训,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学院在2010年对教学计划进行了部分微调,将部分实践课程和企业对接,在校外完成,并采用召开学生座谈会、实训单位合作双方座谈会等方式,定期进行跟踪检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就业签约情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提高了实践教学质量。实践教学的运行保障机制包括实验室建设、基本资料建设、制度建设、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为此,我们还制定了相关规章制度,进一步规范了实践教学环节,修订了实验教学大纲,提高了实验课开出率和实践教学的质量。
2.2 严格的实验教学评价与监控体制,保障实践教学质量
实践教学质量监控是以全面教学质量管理为基础,结合学校实践教学的实际,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实践教学各环节进行评价与监控,使实践教学质量达到预期目的的一个相互协调、相互作用的体系。我们采用评教、跟踪和反馈相结合的形式,通过教学督导和学生评教,建立校、院两级管理和反馈机制。通过听课、周期性评估、实地检查、日常监控、信息反馈等手段,对实践教学各环节进行评价与监控,保障实践教学质量。
3 建立实践项目,加强实践教学,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的能力包括认知能力、实践能力以及团队协作等方面的能力。这些能力的培养不是靠某一门课或某个集中环节的实践(实习)就能完成,它需要通过各种途径、经过一个较长期的训练过程去实现,尤其是专业能力的培养,更需要通过相应的系列课程来完成。通过鼓励学生参与一些简单的科研论题、科研小组活动,学习如何分工合作地探讨与辩论问题,学习教师的科研态度,学习项目教育的思想,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锻炼他们的应用能力。
3.1 通过学科竞赛,促进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在抓好实践教学的同时,积极引导和鼓励学生参加各类设计竞赛活动,如数学建模大赛、“挑战杯”课外科技作品大赛、ACM程序设计竞赛等,学校制定了相应的鼓励政策,对于在各类竞赛中获奖的学生及指导教师给予表彰奖励。通过这些活动,学生不仅能熟练掌握先进技术、熟悉软件,而且沟通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和综合素质也得到了全面提高,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职业精神,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大大增强,学习新技术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都得到了提高,培养出的学生更能适应社会和市场的要求。
3.2 鼓励学生参加IT认证,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
对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学生来说,通过IT认证考试能力的培养,能缩短毕业生进入IT行业的适应期,增强他们的就业竞争力。我们鼓励学生参加“全国计算机技术与软件专业技术资格(水平)考试”、CCNP(网络管理师)、IBM认证、SUN认证、微软认证等考试。为了提高学生考证过关率,在教学计划中,增加了部分认证的选修课程,科学地调整课程内容结构,让学生提早准备,做到有的放矢。
4 加大实验室建设的投入,完善配套设施
实验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实验室建设是密不可分的。近年来,结合计算机课程教学要求和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学校、学院加大实验室建设的投入,加强实验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借助于学校的资金投入,学院对实验室进行了全面的设计、改造。完成了多媒体教室的规划、建设,购入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建设所需的的实验仪器、设备等,为专业的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学院成立了实践中心,承担和管理全院教师的实践教学工作,实践中心根据教学实践方向又划分成计算机应用、计算机网络、信息与计算科学、计算机硬件、软件工程、网络系统集成等实验室。 加强实验教师队伍建设,提高现有实验室人员的教学实验水平,鼓励他们在职学习。另外,每个实验室均制定了责任教师负责系列课程的实验内容和体系建设,而各教研室主任和每门课程主讲教师也承担相关的实验室建设任务。鼓励和支持教师根据专业课特色进行自制实验仪器设备的工作。经过建设,实验室条件得到了较大改善,综合型、设计型实验项目开课比例大大提高。
5 结论
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强化了学生专业技能,锻炼和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进取的良好品质,增强了学生从事科学研究和进行科技创新的勇气,有利于学生个性化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学院自加强实践教学以来,来源于生产实际和科研课题的毕业设计明显增多,毕业生的就业渠道不断拓宽。
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仍有许多规律性的问题值得研究,我们将不断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在实践中探索、改革、提高,以培养出更多适应社会发展的综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王志英.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研究[R/OL]..cn/web/resource/wangzhiying.pdf.
[2] 黄娟琴,何钦铭.计算机专业课程设计教材建设初探[J].计算机教育:综合版,2007(8).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院校;计算机专业网站建设;实践课程;教学改革
随着高等教育的规模扩大,一些应用型本科院校也应运而生。应用型本科院校教育模式让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它的办学理念与发展定位不仅区别于“研究型”大学,也区别于我国传统的“职业型”普通本科院校,而是将自身类型定位于教学主导型,以提高学生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为人才培养目标,培养面向生产、服务、建设以及管理等一线行业高级专业人才。然而随着时代进步发展,大学教育中存在的矛盾逐渐凸显出来。因此作为教育中坚力量,教师必须结合授课学生的个性需求,对计算机专业网站建设课程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创新,充分挖掘学生学习潜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加强教学效果,提升教学质量,从而培养满足社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
1当前计算机专业网站建设实践课程教学的现状分析
由于我国应用型本科院校计算机专业网站建设课程教学中存在诸多不足之处,不仅难以挖掘学生学习潜能,还直接影响到应用型本科院校计算机专业网站建设实践课程的教学效果。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分析:①目标定位不明确,内涵过于广泛。在2012年版“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中,教育部将计算机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义为本专业培养学生德、智和体等方面发展,加深对数学和自然科学基础知识、计算机、网络、以及信息系统的基本方法、技能、理论和技能,提升他们的专业能力与综合素质,从而培养出计算机科学研究、计算机系统设计、开发以及应用的高级专门人才。表明在进行教学过程中,对教学目标提出较高要求。然而受生源文化素质、办学条件以及师资水平的影响,导致各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实际发展不符。加上计算机专业网站建设课程较粗而的内涵与外延随着社会分工逐渐细化,如果应用型本科院校照搬其他兄弟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不仅难以体现出自身办学特色,也无法适应区域经济发展对人才的实际需求。②课程设置不合理,应用性不强。由于部分应用型本科院校对自身特色与定位分析不明确,过于重视研究型课程忽略了应用型课程,没有准确把握教学的重点与难点,使得学生对专业知识理解不透彻。同时因学生个体因素的差异,对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内容无法理解,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厌烦情绪,难以激发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久而久之,势必给课程教学效果带来影响。另外,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师资水平参差不齐,因此在课程设置上经常发生因人设课的情况,而忽视了学生的个体需求。③生源质量降低,学习自觉性不足。在文化素质上各学生学习习惯与学习自觉性存在明显差距,加上学生的基础知识不稳固,升上大学后没有高考的压力,并且远离家长的督促,过于宽松的学习环境与管理模式让部分学生对待学习随心所欲,无法快速进入到学习状态中,学习成绩每况愈下。因此,在计算机专业网站建设实践课堂教学中,教师灵活运用有效教学手段、方式进行创新改革,创设与学生个体发展的课程活动,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还有助于提升教师课堂教学质量与效率。
2应用型本科院校计算机专业网站建设实践课程教学改革的具体方法
2.1学思结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育教学目标是培养具备创新思想、实际应用能力与创业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而传统的计算机专业网站建设实践课程教学以知识点为可行组织教学,以集中授课为主,并适当加入实验、实习、课程设计以及毕业设计等实践环节,过于重视理论知识教学,忽略了学生创新与实际应用等能力的培养。而教学课程改革所追求的目标是重视学思结合,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灵活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项目教学法、体验式教学法以及案例教学法等教学方法来开展计算机专业网站建设实践课程教学,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自主学习能力,让他们在自主式探究中,培养创新思维能力。例如在计算机专业网站建设实践课程教学过程中,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达到预期教学目的。教师可将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以及任务驱动教学法结合起来,对定位网站、分析网站功能和需求以及网站风格设计加以整合,设置成网站制作项目实训,将网站的制作要求、实现功能和目标列出来,让学生根据步骤进行操作。但教师还需对自已的角色做好定位,对学生提出问题适当做出解答,并鼓励学生用自已思维方式解决制作过程中发生的问题,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同时对网站代码设计与测试网站加以整合进行讲解,通过已有的网站后台代码亲自示范,让学生边看边学,从而掌握有关知识点。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够让理论结合实际,还可培养学生亲自操作能力,为下一步学习奠定扎实基础。
2.2知行统一,构建多元化教学模式
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育教学,除了注重科学与技术等基础理论的学习,以获得“学位与学术通行证”外,还应注重职业与行业有关的技能训练,以获得“能力与技能通行证”。因此应用型本科院校教育教学应坚持理论和实际结合、课内和课外结合的原则,构建多样化教学模式,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操作方式,巩固所学知识。例如在进行计算机专业网站建设实践课程教学过程中,传统教学关于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语言的内容不全面,学生学习中的Response对象显得十分吃力,加上教师对于window对象和ActiveX技术的内容讲解不透彻,学生无法理解网页程序中location.href=*.htm和URL的控制语句,遇到网页中实现上传和发送邮件的问题,显得不知所措。这时教师可建立无纸化办公系统,让学生接触前沿计算机网络技术与产品,通过Jamic第三方Activex组件设计邮件发送模块,使用LyfUpload组件上传文件,了解掌握:利用win-dow、location.href控制URL定向以及利用window.open打开某一窗口等知识点。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通过真实项目作为课程设计内容,设计软件设计大赛与创新实验活动,启发学生发散性思维,提升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等能力。此外,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可通过项目实训,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到本系或者是学校网络中心所承接的项目开发中,借助项目实训和项目开发,让学生加深对版面设计的认识,学会利用CSS层叠样式表对页面布置、显示格式进行控制。通过这样不仅能够充分利用有效教学资源,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还可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有关项目中,巩固所学知识,从而达到提升课堂教学效率与质量的目的。
2.3因材施教,提升学生综合能力
因材施教是包括高等教育在内的教育教学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课堂教学注重因材施教,能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专业网站建设知识的求学欲望与热情,充分挖掘学生学习潜能,做到有的放矢。加上学生个体差异明显,学习基础与综合素质参差不齐,加大教学难度。因此在进行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从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习惯与求知欲出发,将因材施教贯彻到课堂教学始终,灵活应用有效教学方法,对教学内容的选择、思维训练要求、作业布置的难度以及教学过程的安排进行创新,以激发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让全体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树立学生学习的自信心。例如在动态网页制作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通过结合生活实际中的有关应用实例介绍,为进一步教学动态网页技术做铺垫,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但是因学时限制,如果将作为一门课程单独进行讲解,势必会让学生感到厌烦,因此对于的框架介绍,教师可将关于ASP的内置对象:Request、SQL查询语言、Re-spone、Server、Application、Session以及ADO组件中的Con-nection、Command以及RecordSet等三个对象设计成案例任务,通过布置难度适中的任务,让学生理解掌握数据绑定以及服务器行为等相关知识。同时为了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可适当引导学生对动态网页进行制作,鼓励与支持学生自行成立合作小组,通过组内学习讨论,让他们经过不懈努力,提升综合能力,并对任务完成的小组成员给予表扬,将优秀的作业进行展示加以点评,树立学生学习自信心,实现共同进步。此外,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因此在课程内容设置方面,应将“应用性”凸显出来,通过校企合作建立的实验实训场所与合作开发学生实习基地,结合影视动画制作与游戏开发等学生感兴趣的内容进行模拟仿真,让学生通过参观实习找到正确学习方向,以增强学习动力。
3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在进行计算机专业网站建设实践课堂教学中,要想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与效益,教师必须充分了解课程教学现状,并采取相应措施予以出来,坚持学思结合、知行统一以及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灵活应用有效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通过构建多元化教学模式,营造良好教学气氛,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闫海英,常晋义,高燕,等.应用型本科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现代计算机:普及版,2013(11):49~52.
[2]徐汕.计算机网站建设实践课教学改革探讨[J].中国新通信,2014(6):42.
[3]吴小胜.应用型本科院校《网站建设》课程的实践教学探讨[J].科技创新导报,2014(18):151.
[4]王苏颖,谢淼,薛雯,等.计算机网站建设实践课教学改革探讨[J].职业技术,2013(11):62.
[5]林烨林.计算机网站建设实践课教学改革[J].学园:学者的精神家园,2015(7):177.
一、计算机课程教学的基本特性
计算机是一种高度自动化的能进行快速运算、通讯与逻辑判断的先进的电子设备。因此,计算机课程不同于其它传统学科课程,有其自身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计算机课程主要是操作性内容,要求学生学会使用基本的操作系统和应用工具软件。因此,课程教学会分成不同的任务模块,目标性比较强,课程内容比较独立。
2.计算机课程与其他课程相比,教学方法选择比较多样,如演示、讲解、练习、网络教学等。教师可根据实际教学内容,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
3.计算机课程的学习目标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而这种能力主要体现在学生使用计算机技术完成任务的整个过程中。通常每一项任务的完成质量都可以通过学习成果质量来衡量。所以对于计算机课来说,学习成果的评价一般不宜采用传统的考试方式来评价。
鉴于以上特点,我们不能采用传统的教学思想来指导计算机课堂的教学工作,计算机技术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技术,它不仅仅是简单的技术的掌握,还涉及到对技术的正确选择。我认为必须对计算机课堂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发挥这门课程的优势,达到培养学生计算机能力目的。
二、从学习者的特征分析出发实施计算机课程教学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内心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总想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在青少年时期,这种需求特别强烈,他们期望自己获得成功,期望感觉到自己智慧的力量,体验到创造的快乐。人的认知不是由外部刺激直接给予的,而是由外部刺激和认知主体内部心理过程相互作用产生的,学生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器,而是主动地对外部刺激所提供的信息进行选择性加工的主体。在计算机课程教学中,我们是否关注到学习者这种本质需要和特点呢?在平时课堂上,教师除了向学生传授基本的计算机技术之外,再就是要求学生完成一些任务之类的活动,教学内容比较贫乏,活动比较单调。如何让学生主动、愉快地学习?我认为计算机课程教学必须考虑学生心智发展水平和不同年龄阶段的知识经验和情感需求,小学、初中和高中阶段的教学内容安排要有各自明确的目标,要体现出各阶段的侧重点,要注意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讨的能力。
三、计算机教学与日常生活和其他课程教学相结合
计算机课程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计算机理论知识,而且要提高学生应用计算机的能力。因此,在平常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将学生在生活、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与计算机教学结合起来,通过计算机技术来解决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比如日常生活中的报纸,可以先让学生通过电脑来设计其样本,学生要实现制作一张美观的报纸版面,就需要掌握Word文字输入与设置、排版知识等;在讲Excel表格时,可以让他们制作课程表。我们也可以将计算机课程教学与学生感兴趣的流行文化相融合,如在讲网页制作时,可以让学生制作自己喜欢的明星或偶像的主页。在制作过程中,为了让网页变得丰富多彩,学生不仅要学会怎样使用网页制作工具,而且需学会到网上去搜索相关信息、下载图片、动画、视音频等。这样学生不仅可以在课堂上学习计算机知识,而且结合日常生活,把计算机知识融入到平时的生活,激发对这门课的兴趣。此外,在计算机课程教学中,我们也可以注意同其他学科的横向联系,以加深学生的学习认知。
四、情境与任务相结合,注重学生的学习体验
计算机教师要保持学生学习的动力,就要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去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果不给学生创设主动探究、自主学习的情境,不给他们自己动手的机会,学生就不会产生很高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要利用情境创设和任务驱动相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教师在创设适当的情境后再抛出任务,让学生在有趣的情境中接受任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在学生认知水平能够承受的前提下安排一些适合自主学习的内容让学生学习。开始的内容要少而简单,等学生乐于参与时,再适当加大自学的难度,激励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同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遇到问题时要勤思考,解决问题后要进行反思,不断地在自主活动中总结教训、吸取经验,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思维能力,等等。在此过程中教师也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比如小组讨论、小组合作、学生探究式学习、学生成果欣赏等,以调节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在计算机课程教学中,学生学习体验是很重要的。不动手实践是不可能学好计算机的,计算机课程应该以实践为主,让学生去操作、去实践、去尝试,从而解决问题,让学生在实践中充分发挥创造性思维,大胆地进行创作。
五、鼓励学生展示学习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