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循环经济原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摘要:介绍了循环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循环经济的内涵和原则,衡量循环经济的指标体系--绿色GDP和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
关键词: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绿色GDP
20世纪80年代之后,中国经济进入高速发展阶段,我国用短短20多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上百年的路程,生态和环境遭受了严重破坏,导致本应在不同阶段出现的生态与环境问题在短期内集中体现和爆发出来。粗放式发展导致污染加剧,我国环境污染已从地表水延伸到地下水,从一般污染物到有毒有害污染物,形成了点源污染与面源污染共存、生活污染与工业污染叠加、各种新旧污染与二次污染相互复合态势,对生态系统、食品安全、人体健康构成日益严重的威胁。资源和环境的承载力已难以支撑经济的高速增长,成为经济增长的瓶颈,因此我们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
1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
无序开发严重透支国人的生存环境,发展面临资源瓶颈和环境容量的严重制约。针对危机,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指出,我国必须走循环经济之路。与传统经济模式相比,循环经济要求按照生态规律组织整个生产、消费和废物处理过程,其本质是一种生态经济,是解决我国经济高速增长与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矛盾的根本出路。
循环经济是按生态学原理和系统工程方法运行的具有高效的资源代谢过程,完整的系统耦合结构及整体、协同、循环、自生功能的网络型、进化型复合生态经济,是一种以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流动方式为特征的经济模式。循环经济可以为工业化以来的传统经济转向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提供战略性的理论范式,从而从根本上消除长期以来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尖锐冲突,可以说发展循环经济是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2循环经济的内涵与原则
传统工业经济是由“资源——产品——废物和污染排放”所构成的单向物质流动经济。在这种经济中,人们强制把自然资源和能源开采出来,在生产加工和消费过程中又把污染和废弃物大量排放到环境中去,对资源的利用常常是粗放的、一次性的。循环经济倡导的是一种建立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模式,它要求把经济活动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的模式,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物质反复循环流动过程,使得在整个经济系统以及在生产和消费过程中只产生很少的废物。循环经济评价原则,简称“3R”原则:
循环经济遵循“减量化”原则(Reduce),以资源投入最小化为目标。针对产业链的输入端——资源,通过产品清洁生产而非末端技术治理,最大限度的减少对不可再生资源的耗竭性开采与利用,以替代性的可再生资源为经济活动的投入主体,以期尽可能地减少进入生产、消费过程的物质流和能源流,对废弃物的产生排放实行总量控制。生产者通过减少产品原料投入和优化制造工艺来节约资源和减少排放;消费者通过优先选购包装简易、循环耐用的产品,以减少废弃物的产生,从而提高资源物质循环的高效利用和环境同化能力。
循环经济遵循“资源化”原则(Reuse),以废物利用最大化为目标。针对产业链的中间环节,对消费者采取过程延续方法最大可能地增加产品使用方式和次数,有效延长产品和服务的时间强度;对生产者采取产业群体间的精密分工和高效协作,使产品-废弃物的转化周期加大,以经济系统物质能量流的高效运转来实现资源产品的使用效率最大化。
循环经济遵循“无害化”原则(Recycle),以污染排放最小化为目标。针对产业链的输出端——废弃物,提升绿色工业技术水平,通过对废弃物的多次回收再造,实现废物多级资源化和资源的闭合式良性循环,实现废弃物的最少排放。
3循环经济与绿色GDP
GDP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GDP的增长只是反映了人类为社会创造的财富,通常被人们视为经济活动的“正面效应”。然而,在GDP增长的同时也会产生“负面效应”,这种负面效应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人类无休止地向生态环境索取资源,使自然资源从绝对量上逐年减少;二是人类通过各种生产活动向生态环境排泄废弃物使环境污染,或滥用资源使生态破坏。绿色GDP是为了克服GDP的缺陷而提出来的,它是指从现行的GDP中扣除环境资源成本和对环境资源的保护服务费用后的剩余国内生产总值,它为构架循环经济新体制指明了方向。
绿色GDP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切入点。把绿色GDP作为发展循环经济的切入点和衡量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标,是在保证经济增长的同时不会过度消耗能源,不对环境造成损害的有效途径。
绿色GDP是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外在动力。我国必须改善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将环境保护与经济结构性调整结合起来,完善核算体系,建立绿色GDP,才能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化。
绿色GDP是政府介入循环经济的有效途径。有必要把绿色GDP纳入干部考核的内容,作为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业绩评价的重要参数,使政府更科学更积极地介入并实施循环经济战略。
资源——经济——环境投入产出核算框架(绿色GDP是计算方法):绿色GDP=传统GDP-(生产过程全部资源耗竭+生产过程全部环境污染+资源恢复过程全部资源耗竭+资源恢复过程全部环境污染+污染治理过程全部资源耗竭+污染治理过程全部环境污染+最终使用全部资源耗竭+最终使用全部环境污染)+(资源恢复部门全部新创造价值+环境保护部门全部新创造价值)。
由SEEA的基本结构表可以推算出:绿色GDP=传统GDP-环境资源损耗-环境污染损失。
4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模式与实践
借鉴国外成功经验,我国提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的“3+1”模式,即小循环、中循环、大循环,废物处置和再生产业。
在企业层面,选择典型企业和大型企业建立以清洁生产为核心的物质小循环,也就是根据生态效率理念,通过产品生态设计、清洁生产等措施进行单个企业的生态工业试点,减少产品和服务中物料和能源的使用量,实现污染物排放的最小化。目前,我国已在20多个省(区、市)的20多个行业、上千家企业开展了清洁生产审计,建立了30个行业或地方的清洁生产中心,1万多人次参加了不同类型的清洁生产培训班。有5000多家企业通过了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几百种产品获得了环境标志。
在区域层面形成的中循环,按照工业生态学的原理,通过企业间的物质集成、能量集成和信息集成,形成企业间的工业代谢和共生关系,建立工业生态园区。目前我国有广西贵港、天津泰达、新疆石河子等11个园区为国家生态工业园区试点。
在社会层面上形成大循环,重点进行循环型城市和省区的建立。目前我国已有8个省、35个城市、300多个地县开展试点,有的地区已初见成效。国家环保总局在辽宁省进行了以改造老工业基地为核心的循环经济示范区建设试点工作;在贵阳进行了以发挥当地资源优势,构建新的产业格局为核心的循环经济城市建设试点工作。
废物处置和再生产业,建立废物和废旧资源的处理、处置和再生产业,以从根本上解决废物和废旧资源在全社会的循环利用问题。
5结语
循环经济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深化和具体化,是解决我国经济高速增长与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矛盾的根本出路。立足于21世纪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和国家的生态环境安全,推行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是解决当前和今后面临的一系列重大资源、环境和经济问题,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唐孝炎.我国环境污染、环境健康、环境经济与发展战略[J].市场与人口分析,2005(2)
[2]王宪恩,赵晓霞,陈英姿等.循环经济催生绿色GDP[J].环境科学与技术,2005(5)
[3]吴少宇.循环经济:绿色经济模式[J].管理与财富,2004(8)
[4]雷明.绿色国内生产总(GDP)核算[J].自然资源学报,1998(4)
1.1水资源概况
大连市位于欧亚大陆东岸,中国东北辽东半岛最南端。根据大连市第2次水资源评价成果,全市多年平均地表水资源量为32.70亿m3,折合径流深260.06mm,地下水资源量为7.27亿m3,境内人均水资源仅为全国水平的1/5,特别是经济发达的金州以南地区人均占有量仅有116m3,远低于世界公认的人均水资源占有量1000m3的生存最低标准,多次出现严重缺水的紧张局面。且大连地区的海水入侵现状比较严重,不仅加剧了水资源紧缺形势,而且带来了水环境生态系统破坏。大连地区受气候影响,降水时空分布阶段性明显、时空分布不均、局部地区强降雨或雷阵雨场次偏多而且强度偏大,降水过程主要集中在6~8月份,约占全年降水量的60%~70%,容易形成春旱秋涝。地表径流和降水量空间分布由西南向东北递增,河流独流入海,现有水利工程调蓄工程较少,目前大连市地表水的拦截率仅为24.5%,地表径流利用率不高,每年绝大部分的水资源以汛期洪水方式白白流入渤海。
1.2社会经济现状
大连市下辖现设6区3市1县,土地面积12574km2,2009年末全市常住人口617万人,全市户籍人口584.8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357.8万人,占总人口的61.2%。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2009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417.7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13.4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2314.8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1789.5亿元,增长率分别为7.8%,16.5%和14.6%。3次产业构成比例为7.1∶52.4∶40.5,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3.5%,55%和41.5%。按常住平均人口计算,全市人均生产总值由2008年的63198元增加到71833元。随着综合经济实力的持续增强,大连市用水效率明显提高,人均用水量、万元GDP用水量、农田灌溉亩均用水量、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这些指标的用水效率均比全国平均水平低。
2水资源承载力模型建立
2.1模型的建立
2.1.1系统动力学简介
系统动力学简称SD(SystemDynalnics),以反馈控制理论为基础,以数学计算机仿真技术为手段,研究复杂系统的行为,可用来定性和定量地剖析历史、分析现在和研究未来,是实现决策科学化和经营管理现代化的有力手段。它最为突出的优点是处理周期性、长期性、高阶、非线性、时变的问题。系统动力学研究的问题是动态的,系统中所包含的变量是随时间变化的,因此模型可以模拟系统的发展趋势,进行中长期预测。目前,系统动力学已成功应用于社会、经济、生态复杂大系统的许多战略与决策分析中。水资源承载力涉及面广、内容复杂,普通方法受线性约束不能清楚地把握系统的各种反馈关系,只能追求最优解。而SD方法将复杂系统分为若干子系统,再对选用的每个决策变量设定各种方案,通过对各子系统之间相互关系的分析,模拟不同发展战略得出水资源利用与各子系统之间的变化趋势。
2.1.2模型设计思路
大连是一个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城市,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水资源的需求量持续增长,再加上干旱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使已经有限的水资源更加短缺。为避免生活用水、社会经济用水和生态用水之间的冲突,如何在有限的水资源条件下,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是一个迫在眉睫的任务,也是模型设计的目的。假设大连市城市化水平保持较快速度上升,对应的社会经济也高速发展,而其用水模式保持目前水平,如按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保持目前的下降趋势,生活需水量和生态需水量保持目前的增加趋势不变等。在这样的前提下,预测大连市未来需水情况,然后与可供水资源量进行比较,得出未来大连市目前用水模式下,是否能承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
2.1.3系统动力学原理
系统动力学模型的本质是一阶微分方程组[3]。在SD模型中状态方程系统描述了水准(状态)变量(流位)的变化规律,用欧拉法数值积分表示,其一般形式为:L.K=L.J+DT(IR.JK-OR.JK)式中,L.K,L.J分别为K,J时刻的状态变量;IR.JK,OR.JK分别表示流入速率与流出速率,K表示现在时刻,J表示与K相邻的前一时刻,DT是步长且DT=JK。
2.1.4模型结构及流图分析
结合系统动力学研究问题的主要特点和大连市的实际情况,将系统边界定在大连市土地面积范围内,对重要用水环节进行系统分析后,采用SD专用模型Vensim建立包含人口、经济、环境和资源4个子系统的大连市水资源承载力SD流图(见图1)。模型中主要变量为状态变量和速率变量,状态变量为总人口、工业总产值、道路面积、农业灌溉面积、绿地面积、节水灌溉面积、第三产业总产值,每一状态变量对应相应的速率变量。(1)人口子系统。本文总人口数主要考虑的是常住人口,它主要受机械增长率、自然增长率的影响,常住人口由城镇人口和农业人口两部分组成,人口子系统的主要变量包括总人口数、城镇人口和农村人口3部分,以人口总数为状态变量。该模块主要研究人口数量的变化及其变化对生活需水量的影响。(2)经济子系统。经济子系统用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来表示,其中第一产业主要指农业,第二产业主要是工业。该子系统的主要变量分别由农田灌溉面积、工业增加值、第三产业增加值与农田亩均灌溉用水量、万元工业增加值耗水量、万元第三产业增加值耗水量两组数值相对应的乘积求出。(3)环境子系统。环境子系统包括城市环境和污水两部分,城市环境用水包括全市绿化用水、市区及近郊冲刷道路用水,污水部分由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排放量组成。污水总量由城市污水排放量与排污系数决定,选取污水处理率和污水回用率作为不同的政策输入。(4)资源子系统。水资源量主要包含地表水供水量、地下水供水量、雨水、海水淡化供水量。
2.1.5模型调试
模型直观检验和运行检验由软件自动完成,以2004年为基准年,模拟步长为1a,将2005~2009年的仿真结果与历史数据相比较进行一致性检验,若误差小于5%,则认为模型正确,否则对模型进行修改或调整。由表1可以看出模拟结果与历史数据拟合误差均小于5%,表明模型结构合理,能反映大连市水资源承载力的特征,能够模拟实际系统,有较高的可信度。
2.2方案设计和结果分析
2.2.1方案设计
为了比较和探讨未来50a大连市水资源承载力在不同策略下的动态演变过程,本文设计了4种方案。方案1:现状延续型。即不采取任何措施,保持现有状况不变。方案中各决策变量指标值维持现有发展趋势。方案2:经济发展型。强调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把经济发展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为此,把工业产值增长速度一度调整到大连市2001~2009年工业产值增长率的最快值23%,把2025年的城市化率提高到85%,其他参数与方案一相同。方案3:节水型。此方案强调水资源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要求在合理开发利用、保护水资源的前提下发展经济。因此在方案1的基础上,降低经济发展速度,抑制城市人口的过快增长,提高污水处理及回用率,降低居民生活用水量及农田灌溉用水定额,增加农业节水灌溉面积。根据预测,2025年工业产值增长率控制在10%,城市化率提高至75%,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提高到95%,污水处理率提高至100%,污水回用率提高至70%。把节水灌溉增长率提高至9%,其他参数指标维持不变。方案4:协调发展型。在建设节水型城市前提下,综合考虑以上3种方案各自的特点,要求兼顾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此方案污水处理率、回用率、重复利用率、废水排放系数等均与方案2相同,城市化水平、经济、灌溉面积适度增长。2010年到2015年工业增速为12%,其后保持5%的增速,其他参数指标维持不变。
2.2.2结果分析
选取模型中的城镇人口、工业总产值、污水排放总量、水资源供需差额4个主要变量进行不同方案的对比。根据不同方案下4个主要变量的模拟结果(表2),比较4种仿真方案,选取可提高大连市水资源承载力的优化方案。在方案1的模式下,2025年大连市总需水量达到36.93亿m3,可供水量为17.43亿m3,水资源供需差额达19.48亿m3,污水总量为16.42亿m3。此时水资源短缺问题、环境污染问题将严重影响大连市的社会经济发展,如何合理开发和利用水资源、提高污水处理及回用率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在方案2的模式下,工业总产值增速大于其他3种方案,2025年工业总产值模拟值达到22053.36亿元,城市人口达到513.013万人,工业总产值及人口数量的增加不仅加大了对水资源的需求量,工业废水、生活污水排放量也急剧增加。由于污水治理投资的限制,2025年大连市总需水量达41.38亿m3,水资源供需差额达23.94亿m3,污水总量达19.31亿m3。环境污染严重,大连市的缺水形势更加严峻,水资源承载力更加脆弱,此方案也不可取。在方案3模式下,减缓工业产值增长速度,降低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提高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使得工业生产对水资源的需求量大幅度降低;对环境保护的投资加大,2025年污水处理率和污水回用率分别达到100%和80%;居民人均生活用水量及农田灌溉亩均用水量的降低,也使得生活需水量及农业需水量大大减少,到2025年大连市总需水量仅为16.89亿m3,可供水量大于总需水量,水资源盈余0.54亿m3;污水总量减少至8.34亿m3,同时工业生产总值到达到7489.23亿元。可见方案3中大连市的水资源基本上得到了合理开发和利用。在方案4的模式下,按照协调发展原则,不以环境的牺牲换取发展的经济,适当限制经济增长速度,同时加大污水处理、污水回用的投资力度,在建设节水型城市前提下,努力提高污水利用率。到2025年大连市总需水量为18.74亿m3,可供水量为18.86亿m3,缺水量仅0.106亿m3,基本实现水资源供需平衡,大连市不会出现严重的缺水现象。虽然方案4与方案3,都可保证大连市到2025年不会出现严重的缺水问题,但方案4的工业产值可达到8521.08亿元,污水总量仅为7.25亿m3,表明方案4是提高大连市水资源承载力的最可行方案。由此可看出,要提高大连市水资源承载力,使大连市未来可以实现走上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就必须建立起以水资源保障为基础、以建设节水型社会为核心、以水生态环境保护为根本、以非常规水充分利用为重点的“循环水务”体系。
3循环经济模式的构建
3.1构建思路
循环经济模式的构建应贯穿于水资源开发利用的供、用、排环节中,统筹兼顾,全面考虑[1]。主要包括:在水资源开发过程中,注重合理开发,由传统水源开发逐步向非传统水源开发转移,充分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水资源,并通过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对水资源进行合理调配;在利用过程中,注重节水用水,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同时注重各类水资源的回收利用,减少废、污水的产生;在废、污水排放时,以无害化为标准,使最终进入自然界水体的废、污水对生态环境不会造成影响,同时尽可能地使废、污水资源化,为增加供水量提供保障。
3.2构建方法
3.2.1实施分质供水,构建循环经济动脉链
在大连地区通过淡水管线、海水管线和中水管线实行分质供水,集雨设施和雨水管线供水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就近原则。根据各单位的生产工艺和地理位置,在单位内部和单位之间,实施水资源的梯级利用和分质利用。以海水为例,通过海水淡化、海水直接利用两种方式形成与工业相关联的海水动脉链。
3.2.2通过废水回用,构建循环经济静脉链
废水的处理和回用方式有:内部直接回用、内部处理后回用和处理后排入城市污水管线3种方式。在有条件的工企业、居民区和其他单位设立污水处理站,对自身产生废水内部进行处理和回用。城市污水处理厂对排入城市污水管线的各类废水进行统一处理,部分以中水回用的方式由中水管线进入城市供水系统,剩余的污水在达准后排入自然界水体。
3.2.3利用水资源信息系统,构建循环经济网络
综合大连市水资源情况,建立水资源信息系统平台(水资源信息库、水环境数据库和工业、农业、生活、生态环境用水状况数据库),及时、准确、客观地反映水资源状况,并科学预测未来水资源变化趋势。通过水资源信息系统,对各种水资源、工业、农业和生活用水进行统一调度,构建循环水资源经济网络体系,最大限度地开发水资源潜力,使有限的水资源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
4实现水资源循环经济发展的途径
4.1节约用水,实现水资源利用的减量化
节约用水是循环经济的减量化原则的体现,是发展循环经济、建立水资源循环经济的基础。节约用水不但可以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减少需水量,还可以减少废水排放量,保护水环境。
4.1.1农业节水
根据大连市水资源条件调整农作物种植结构,扩大耐旱作物种植面积。推广农业科技,鼓励、引导和扶持农户种植产出高、耗水低的农产品。改进古老的大水漫溉方式,采用节水的喷灌、微灌等新灌溉技术以及抗旱补灌技术。加大节水工程改造力度,降低无效损耗。利用各种综合节水措施,如生物节水、农艺节水、工程节水和管理节水等技术,提高农业水利用效率。
4.1.2工业节水
推广风力发电、水源热泵等10大节水产业,扶持生物工程、电子信息等10大高新产业示范项目,加快工业产业结构和布局调整。以高新技术改造传统用水工艺,降低大连市工业产品的万元增加值耗水率,降低工业废水的排放量。大力发展生产工艺节水技术、工业循环用水技术和其他节水技术。
4.1.3生活节水
最重要和最基础的节水途径是加强节水的宣传教育,让人们意识到节水的重要性,形成节水的社会意识,树立正确的节水观念,改变生活中的不良用水行为和习惯。在居民日常生活、公共服务设施,以及环境绿化等方面,推广节水器具的应用,从根本上抑制或消除不合理用水。
4.2开发新水源,实现水资源再循环
4.2.1跨流域调水
为解决大连市水资源短缺问题,大连市累计投资近百亿元,相继完成了引碧、引英入连等蓄输水工程,有效地缓解了水资源供需矛盾。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水资源问题仍是大连市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但自引英入连工程结束后,大连境内已无较大规模的水利工程,且水资源利用率已达40%以上(世界公认的警戒线为40%),水资源开发已达极根。境外调水已成为大连解决水资源保障问题的必由之路。目前,大连市正着手投巨资实施大伙房水库向大连输水和引洋入连供水工程。
4.2.2污水回用
在实现水资源利用“减量化”的基础上,污水回用能够有效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大连市已投入运行的大型污水集中处理厂14座,总设计处理能力87.3万m3/d,年末污水集中处理率超过90%。把污水作为非常规水资源,将达标排放变为开发利用为主,使污水处理率和中水回用率分别提高到70%和50%以上,对缓解城市供水短缺无疑会起很大作用。工业方面,在企业内部实施清洁生产,消减新鲜水用量和废水排放量,实现水资源利用效率的最大化。在企业间层面,为各企业内部无法充分利用或难以利用的排水寻找下游消费者,实现工业共生的循环模式,进一步调高整个工业生态系统的用水效率。除了工业环节的污水再利用,还要在社会层面实现各系统之间的循环利用,把污水回用于农业、工业、生态环境包括地下回灌等,从而充分实现水资源的循环利用。
4.2.3雨水资源化利用
雨水资源化利用,也是节水的新渠道。在认真调研、确认可行的前提下,大力推广集雨工程建设。城市雨水利用的途径主要包括加大雨水就地渗入量、雨水储蓄量,兴建拦截和蓄存雨水的设施及利用雨水回灌。在城市,居民小区利用工程集水直接用作绿化、冲洗、景观及洗车等城市非饮用水水源上下工夫,以缓解城市供水压力。在现有设施的基础上,把雨水资源利用与城市供水、城市规划、生态建设、城区美化等多方面结合起来,统筹兼顾,达到高效利用。在农村,利用工程集水经净化处理后解决居民生活用水问题。
[关键词] 循环经济 “3R”原则 废弃物再利用
一、循环经济是一种新的发展观
循环经济是与传统的线性经济相对立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体现的是一种新的发展观。传统的线性经济是建立在大量耗费甚至是浪费自然资源基础上的,经济的增长伴随着巨大的资源和环境代价。这种经济的资源运动模式为“资源―产品―废弃物”,资源的流动是单向的,经济活动的参加者有两个角色:生产者和消费者,缺少还原者,废弃物无法实现资源化。因此,经济增长的结果必然是资源越来越少,废弃物越来越多,出现资源短缺、生态失衡。而循环经济是一种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资源的运动是按照“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形式循环进行的。在经济活动中不仅包括生产者和消费者,还存在能够将废弃物资源化的还原者,经济活动不会导致资源的急剧耗减和生态环境的迅速退化,人类的经济活动和自然生态系统是一种和谐共生的关系,从而才能根本上实现可持续发展。
循环经济是人类经济发展观一次质的飞跃。人是自然的产物,人也是社会生产活动的主体。但在人类的生产活动中,我们往往强化了后者,遗忘了前者。经济活动不能离开生态环境而存在,但在如何对待生态环境上却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线性经济是把生态环境看作原料箱和垃圾场,生产和消费活动的过程就是不断地把资源变成垃圾并直接排入环境的过程,这个过程体现的是人与环境的对立。特别是工业化以来,攫取资源和破坏环境的过程加速了,完全走到了生态环境的对立面。
循环经济的新理念是革命性的。循环经济将人类的经济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看成是和谐共生的关系,经济活动除了要遵循经济规律,还要遵循自然生态系统的规律,而不能违背它,更不能凌驾于其上。生态系统的运动是物质的循环流动,物质在循环流动中进行转化。人类的生产和消费活动也要遵循这个原则,使经济活动的可用物质能够不断地循环利用。同时,我们也认识到,要在经济系统中实现物质材料的完全循环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可能的。由于技术的限制,人类的任何经济活动,只要使用物质资源就会不可避免地产生废弃物,不可避免地破坏环境。循环经济就是要尽可能地减少经济活动中物质资源的耗费和废弃物的排放,在此基础上尽可能地实现对物质材料的再利用和再循环,以扭转工业化以来经济增长所伴随的资源短缺和环境恶化的结果,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循环经济是一个新的经济发展阶段
从对自然资源利用的方式和程度来看,人类的经济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资源经济”阶段、“知识经济”阶段和“循环经济”阶段。
1.“资源经济”阶段――对资源的直接利用
“资源经济”阶段从人类生产活动存在开始一直到20世纪中期。在这个漫长的时期里,由于技术落后,生产活动主要靠占有更多的自然资源,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的多寡直接决定生产活动的结果。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必须靠从自然界中获取可用的物质。在经济体较小、技术落后的情况下,人类生产活动对自然生态的破坏较小,不足以损害其再生能力,在这种情况下,资源经济的发展模式是适用的。由于技术落后,也只有立足于更多地使用自然物质才能使生产活动不断得到推进。工业革命使人们获取和使用自然资源的能力成倍的提高,资源被源源不断地变成商品,同时世界容纳了越来越多的工业和生活废弃物,资源短缺和环境问题日益严重。
2.“知识经济”阶段――对资源的高效利用
“知识经济”开始于20世纪中后期,在这个时期,对自然资源的直接利用已退居次要地位,人力资源在生产中起决定作用,人的素质和生产技术的提高将改变人类利用资源的形式,资源的利用效率大大提高。
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经济体的不断膨胀,资源的不足逐渐地显现,资源越来越成为经济发展最重要的瓶颈,资源的利用效率变得尤其重要。20世纪以来,人们已明显地感知到这一点。技术的发展步伐加快了,人力资源要素在生产中得到了特别的重视,知识经济应运而生。
在知识经济条件下,经济增长最主要的已不再依靠资源投入的增加,知识和技术形成了对资源的替代。这种替代是无奈之举,也反映了人类的技术水平尚不足以实现对资源的循环利用。
3.“循环经济”阶段――对资源的循环利用
第三个阶段是“循环经济”阶段,人口和经济的扩张已使资源不能满足生产的需要,同时技术的提高将使人们能够在生产和消费中实现资源的节约和再生。
循环经济的真正出现只能是建立在知识经济充分发展的基础上。在较长的一个时期,知识经济和循环经济将是并行的,知识经济是循环经济的技术基础和认识基础。知识的发展带来技术的提高,为减量化和再利用提供物质条件;知识的发展实现了人自身素质的提高,为循环经济的发展提供认识条件。
作为一个新的经济发展阶段,循环经济与资源经济、知识经济在资源利用上存在根本的不同。不论是资源经济还是知识经济,都是建立在对资源的单向利用上,二者的不同在于,资源经济的发展主要依靠资源要素投入的增加,知识经济发展主要靠知识要素投入的增加,而知识的增加又能实现对资源要素的高效利用。知识经济中对资源的高效利用并没有改变资源使用方式本身,而是仍然遵循着“资源―产品―废弃物”的单程流向,人类经济活动与环境仍存在根本的对立性。循环经济有效减少了资源耗费和废弃物产生,并实现了“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物质再利用和再循环,消解了人类活动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对立,从而是持续的、长久的。
三、从现实到未来―循环经济发展的三个层次
循环经济的提出和实施标志着人们自然意识的觉醒,宣告了“先污染,后治理”的传统工业化道路的终结。循环经济的理想为我们描绘出了人类活动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图景,指明了人类经济活动变革的方向。但实现经济系统向生态系统的回归决不是朝夕之事,循环经济的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发展中会出现不同的层次。
1.层次划分的依据
循环经济发展层次划分的主要是依据是对循环经济原则的认识。循环经济的原则被归纳为减量化(Reducing)、再循环(Recycling)和再利用(Reusing),即所谓的“3R”原则。三个原则处于不同的层次,在循环经济发展中三个原则是逐步地得以实现的。
再利用是循环经济的基础,只要做到了对物质材料的再利用,就符合循环经济的精神。对物质材料的再利用是解决资源稀缺问题的有效途径,也是减少废弃物排放,解决环境问题的重要手段。但再利用是就单个生产过程而言的,系列的、社会范围的再利用构成物质材料的再循环。因此,再利用的实现总是发生在个体上,属于较低层次的循环。就资源的使用而言,是直线的单向物质循环或转换。再利用的结果是减少了资源使用、废弃物排放。
再循环是就较大范围来讲的,属于较高层次的循环,就资源的使用而言,包含的是交叉的多向的物质循环或转换,所带来的物质耗费及废弃物排放减少是社会性的、全方位的。再循环的结果是实现了资源和环境的再生。
减量化是循环经济的核心原则、最高原则,循环经济的实质就在于通过减少经济过程的资源耗费和废弃物排放以改善和优化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如果说再利用和再循环实现的是对经济活动的结果控制,那么减量化实现的就是对经济活动的全过程控制。再利用和再循环对资源和废弃物的控制发生在生产和消费等经济过程之外,而减量化则是一种内生型的减少资源耗费和废弃物排放的办法。如果只有再利用和再循环,我们对资源和废弃物的控制依然是被动的,资源和环境的负荷仍然较大,惟有实现减量化,才能极大地减小再利用和再循环的规模,减少整个经济活动过程的资源投入和废弃物排放,降低资源和环境的负荷。
2.循环经济发展的三个层次
循环经济的发展将经过废弃物再利用和环境整治,发展到资源和环境的再生,最终实现单个生产环节的物质减量化。
(1)废弃物再利用。废弃物再利用是循环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减少废弃物的排放是解决环境问题的根本途径。从根本上讲,废弃物排放的减少需要依靠技术创新对生产过程的不断改造以减少物质资源的耗用量和废弃物的产生量来实现,就当前来讲,减少废弃物排入环境的主要途径是对废弃物进行再利用。主要方式:一是进行废弃物回收再使用,以减少废弃物,改善环境;二是通过组建企业群,实现废弃物在上下游企业之间循环使用,延长资源废弃的链条,使最终排放到环境中的废弃物总量减少。
(2)资源和环境再生。资源再生是指资源存储量的增加和资源替代,环境再生是指生态恢复和环境优化。再利用的发展使系列生产活动对资源的初始获取量减少(单个生产过程的物质投入量并未有效减少),废弃物的最终排放量减少(单个生产过程的废弃物排放量并未有效减少),从而动态的资源存储量增加,资源和环境的自我恢复和增殖能力提高。
(3)物质减量化。物质减量化是指实现了单个生产过程的资源投入量和废弃物排出量减少。循环经济发展的飞跃发生在技术领域。单靠废物利用和保护环境不可能推动循环经济进入新阶段,惟有推行清洁生产、通过技术创新改革生产工艺流程和加强教育,才能推动循环经济走上新的台阶。
3.当前循环经济发展阶段的判定
从现实来看,当前我国所推行的循环经济还处在循环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即处在废弃物再利用的层次上。主要表现是:第一,循环经济的理论不成熟,没有系统的理论作为实践指导;第二,循环经济的实践是探索型的,很多区域、城市、企业都在推行循环经济,但各有各的做法,差异很大;第三,发展循环经济的手段主要是分散地进行废弃物再利用,没有形成区域、行业甚至全国性的废弃物资源化的物质循环;第四,循环经济的推行并没有改变资源紧张的状况,没有形成环境优化的整体效果。
废弃物再利用是循环经济发展的基础,它既是一种末端治理手段,也是对资源进行循环利用的途径。当前大力开展废弃物再利用对于节约资源、改善环境质量以及培养人们的循环经济意识无疑是有着重大意义的。循环经济理论的深入发展并走向成熟,循环经济实践由无序走向有序,都会发生在废弃物再利用这个发展层次上。这将是一项需要较长时期的工作。随着再利用的推进,资源紧张和环境恶化的情况会逐步得到改善,最终实现资源和环境的再生。
四、当前发展循环经济的问题和任务
1.循环经济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1)理论探索不够。主要表现在对循环经济的理论基础、理论架构以及相关联理论的研究较少且不够深入。循环经济目前主要的还是一种实践模式,远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相应的理论探索难度较大。
(2)实践上缺乏推动力。循环经济的实践目前陷于两难境地。一方面,循环经济代表了经济发展的方向,需要大力推行;但另一方面,循环经济的推行又缺乏必要的理论指导、制度保障和利益驱动,实践操作难度较大。尽管国家进行了循环经济的试点,也制定了一些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的相关法律制度,但大多数企业仍然面临着一是不知道如何实施循环经济,二是循环经济无利可图的困境。
2.当前的任务
(1)加强理论研究。一味地论证循环经济的必要性已无助于循环经济实践的推进,缺乏必要的理论指导也难以有效地探索循环经济的实践模式,当务之急是深入系统地进行循环经济的理论研究。不仅要研究循环经济本身的理论,也要研究循环经济的基础理论和相关联理论,把循环经济纳入主流经济学,使之尽快成熟。
(2)进行循环经济教育,提供政策和法律保障。循环经济不是自发的一种经济模式,它的发展需要政府自上而下地推动。在循环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尤其在循环经济发展的初期,政府应起到主导作用,为循环经济提供政策和法律保障,并通过教育,不断提高人们对循环经济的认识。
参考文献:
[1]吴季松:循环经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M].北京出版社,2003
[2]诸大建:从可持续发展到循环经济[J].世界环境.2003.3
循环经济和传统经济不管是在资源配置方面,还是在经济增长方面,都有着很大的不同。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离不开市场经济环境,所以,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将会面临很多问题:
(一)我国循环经济法等相关法律的出台,主要是为了解决废弃物过多和排放量过多的问题。虽说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企业经营活动的规范化与标准化,但该条例也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作出了限制。该法规中的有关条例鼓励企业领导者生产有利于环保的产品,使用清洁能源,节约水源和材料。对于资源浪费和破坏环境的行为,公民有权制止和举报。对于政府的循环经济政策和信息,公民有知情权和监督权。在颁布循环经济法后,法律将会影响到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和生产工艺流程。在循环经济的要求下建立健全资源利用和废物回收制度。同时,为了加强企业人力资源的社会责任感,提高其环保意识,应重新调整人力资源的管理理念和生产理念,实现理念创新。
(二)在实施循环经济发展战略时,将会对企业的产业链产生多种影响,从而使产业中的原材料和企业排除的废物得到有效地控制,原来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发展模式已经不再适用。企业所创造的价值也要符合循环经济发展的要求,从而使企业的目标得以实现。在循环经济中,技术指导和服务的作用主要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负责。在进行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战略制定时,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应该具备循环经济发展的观念。
二、循环经济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战略
从企业发展的高度来看,一个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战略可以是一个企业发展的动力,也可以是企业竞争力重要的来源。企业的人力资源发展战略一方面应该与企业自身发展情况相适应,另一方面,也应该符合循环经济发展的要求。确保企业组织的发展战略和社会的发展战略相一致。影响企业发展战略的主要因素有:人员选择、薪酬系统、信息及信息系统。下面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
(一)制定合理的人力资源管理战略
循环经济法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企业的经营状况,同时也改变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劣势。因此,必须在循环经济的背景下,根据现有经济资源的新特点,制定新的经济发展战略。循环经济实施的主体是政府,政府和行业部门应该大力提倡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宣传,通过教育的力量加强人们和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意识,为企业培养具有环保意识的人才。为了在循环经济中增强企业竞争力,应该设置专项的循环经济发展资金,完善企业创新机制,提高企业人力资源从事节约资源和清洁生产的技术能力。另外,还要定期对企业员工进行循环经济知识的培训,提高员工的环保意识,也提高企业领导者对循环经济的驾驭能力。培养员工的创新意识和发展意识。
(二)制定科学的循环经济的公司政策和保证制度
公司的政策在公司发展过程中非常重要,因此需要制定科学的循环经济的公司政策和保证制度。企业应建立完善的信息沟通渠道,及时了解国家的环保政策和经济政策,行业关于循环经济的政策、法规动态这些都是重点信息,应该根据政府对循环经济的创新和政策,制定科学合理的公司政策和保证制度。现代社会是资源节约型和环保型社会,应该结合社会背景,促进企业在循环经济下的运行效果,为企业发展战略创造新的条件吗,强化企业领导者在企业管理模式变革中的职能。企业应加强循环经济的教育宣传,加大循环经济的文化经济建设,培养员工的环保意识。遵循循环经济发展战略,调整企业的组织结构和管理机构。建立专业的团队,负责循环经济创新的工作,鼓励这些组织进行技术创新,把这些创新成果应用于企业的发展和人力资源管理,取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三)制定全面的薪酬制度
会议听取了大连海业集团公司董事长曲云芝、执行董事杨文辉、辽宁红沿河核电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石亮民、瓦房店市市长赵阳等作的项目介绍发言。国务院参事、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委员徐锭明发表了“贯彻三中全会精神,合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的发言。
与会专家和领导讨论认为:
一、我国有300万平方公里海洋国土,发展海洋循环经济,合理开发海洋资源是建设海洋强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用区域资源市场优势,用低品位资源替代高品位资源,有序地推动海洋资源综合利用产业清洁、高效、生态、持续发展,前景广阔。
二、大连海业集团公司利用核电、海水淡化等产业排放的温浓海水生产溴素、氢溴酸及溴系列产品,发展钾肥及工厂化制盐产业,建立上下游产业链,减少温浓海水对海洋造成环境生态影响,节省晒盐用地,完全符合“建设海洋强国,开发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环境”的国家产业政策和海洋发展战略,利国利民,国家和社会应予高度关注和支持。
三、大连海业集团公司是一家有社会责任的民营股份企业,坚持科学发展,追求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兼顾和多赢,积极探索发展海洋化工的新途径,与相关研究院校单位合作,初步形成了产学研体系。采用先进的成熟技术对传统盐化工、海水化工进行嫁接改造,前期投资完成了工业化利用研究,掌握了工业化分离技术、综合利用成套设备及工艺软件包,具备了规模化开发利用示范条件。
鉴于松木岛—海业溴化工有限公司、西中岛—海业石化有限公司项目已启动,高新园区—海业工程技术研究院有了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红沿河—海鼎化工有限公司产业园拟与红沿河核电循环经济区统一规划、同步奠基的实际情况,与会专家领导建议:
首先,加快松木岛化工园区1万吨/年提溴装置和西中岛石化园区1万吨/年硝酸钾项目建设,为企业规模化生产培育储备人才。要集中人、财、物力,重点抓好一期工程建设与投产,同步有序地推动二、三期工程规划设计与建设,为申报省市及国家产业化示范工程提供科学依据和经验。
其次,遵循“核电—海水淡化—溴化工—钾肥工业—盐化工”联合循环利用方案,认真抓好红沿河核电循环经济区总体规划、产业规划、土地规划与实施方案的编审工作。设立化工产业园,开发溴系列、钾肥化工系列、盐化工系列、精细化工系列循环经济产业链。可研、环评、安评、能效评估要体现实际和科学性,基础工作要先行。大力推动风光发电及热电联供、清洁能源直供和智能电网项目试验、示范及产业化工程项目的国家立项,为实施引进技术的本土化、成套制造、模式发展提供优质服务和实践经验。力争成为全国首家核电循环经济样板示范区。
第三,合理开发海洋资源是项任重道远的社会系统工程,不仅是技术问题,还涉及社会经济模式的变革、巨额投资、国家安全、资源战略、技术标准、合理利用、生态建设、 能源的利益分配、价格政策、投资监管和多行业协同等诸多问题。项目示范与产业发展初期,离不开国家和各级政府的政策引导、扶持与监管。因此,要积极稳妥寻求战略伙伴,用好国内外各种资金,对接国家政策,借社会之力,建立开发利用海洋资源的资金支撑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