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建立班级文化的策略

建立班级文化的策略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建立班级文化的策略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建立班级文化的策略

建立班级文化的策略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幼师国培 班级文化建设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6.11.014

Abstract Good class culture plays a positive effect on student training is an important factor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National Training Teachers" project. From the analysis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national training teachers" class culture, explore the "National Training Teachers" construction of class culture connot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put forward to strengthen the way of class culture construction and strategies of "National Training Teachers".

Keywords National Training Teachers; class culture construction; strategy

幼儿教师专业素质与幼儿教育质量息息相关,“幼师国培”是国家提升整体幼儿教师专业素质的重要举措,2007年7月国家出台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切实加强幼儿园教师培养培训,提高幼儿园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幼师国培”项目的开展对于广大幼儿园教师尤其是农村幼儿教师犹如“雪中送炭”。如何切实提高“幼师国培”项目实施的实效性是“幼师国培”项目承担机构当前面临的重要问题,而班级管理工作提高项目实施实效性的重要途径。培训班级的管理工作包括班级文化建设、班级管理团队建设等内容,本文将重点探讨“幼师国培”项目班级文化创建的途径与策略。

培训班中的班级文化建设对于国培项目班级凝聚力的形成和培训效果的保障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班级文化对学员参训起着积极的影响,对提升培训质量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因此,注重培训班级文化建设,探讨培训班级文化建设的目标、途径和策略,对提高当前幼师国培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1 培训班级文化的内涵

班级文化是在班级环境中形成的一种具有特色的价值追求和一种规范,是班级所有成员共有的态度、信念和学习观,代表着班级的形象,是一个班级的灵魂。它具有自我调节、自我约束的功能,对班级成员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

“幼师国培”中的班级文化因其特定对象与培训意义而更加丰富,我们探讨的“幼师国培”的班级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等。从班级组建开始,班级文化就开始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培训班级的每一个成员,而每一个成员自身的理想信念、价值观及言行又反过来促进班级文化的建设。

2 培训班级文化创建的目标

“幼师国培”项目的培训对象是来自不同地区、不同单位的已入职幼儿教师,培训时长以10至15天的短期培训为主,所以班级文化的创建在项目启动之前就应开始。培训班级文化创建的目标是:项目管理团队成员和学员在项目伊始就要致力于共同创建一种自觉投入、自我管理、自主研修、自由思考的班级文化。

自觉投入。幼儿教师相对中小学教师而言,学历偏低,学习积极性相对较低,学员来源存在地域、园所性质(民办或公办)、年龄、职称等诸多差异,如何充分发挥学员的主动性,点燃学员自主参培的热情,是班级文化创建需要重点考虑的内容。做为项目管理者,在培训前的沟通中应尽可能全面了解学员的基本情况、培训需求及其他特殊情况,传递人文关怀,激发学员参培的使命感和荣誉感,促使学员能自觉地、较快地进入培训角色。

自我管理。学员来自幼儿园各个工作岗位,已具备一定的自我管理能力,关键在于项目管理者应有让学员自我管理的理念。项目管理者不能成为包办者,首先,要充分意识到每个学员具备自我管理的能力;其次,要为学员自我管理提供机会和平台,如班委会成员的产生、优秀学员评选、优秀小组的考核与评价等,均提倡由学员自主参与。管理者应引导并悦纳学员的自我管理,以开放的心态接受学员的建议。

自主研修。参加培训的幼儿教师都是成人,成人应该并且能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自我管理,成人学习者具有支配自己学习活动的能力,他们应该成为学习活动的主宰者。参培学员如果没有探究的主动性,处于被灌输的被动状态,培训学习自然没有效果。外在的督促机制固然不可少,但是激发幼儿教师参培的内动力、引导其自主研修更为重要。只有创建自主研修的文化氛围,才能达到最佳的培训效果。

自由思考。思考是在学习的过程中思维活动的呈现,学员在学习的过程中必须主动思考,且最大程度地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培训中,应该倡导自由思考的文化,例如众筹课程、每日一思、世界咖啡等形式,给予学员更多思考的机会,鼓励学员将自己的所思所想用文字、语言、图画等多种方式表达,并在交流中实现资源共享。

3 培训班级文化创建的途径与策略

培训班级文化的创建可以从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三个层面进行,最后落实到行为文化。

3.1 培训班级物质文化创建

物质文化,是指为了满足学员学习发展与生活需要所创设的环境、条件及其所表现的文化,具体包括可见的各种形式,如学员之间初步关系的建立、学习氛围的营造、学习资料的准备、后勤服务保障等。具体创建策略有:

(1)初步双向关系的建立。第一,通过建立QQ群、微信群、口袋助理和学员信息的收集等方式建立初步关系,传递班级文化,充分了解学员的培训动机与基本情况。第二,将课程安排、专家介绍、交通提示等内容的电子文化用易企秀、初页等信息技术媒介进行传递,让学员对培训班级产生亲切熟悉的情感。

(2)学习氛围的营造。理想的学习氛围是指优美的校园自然环境,整洁的室内学习环境,和谐的人际环境和健康的舆论环境。具体的做法有:尽量将培训会场安排在校园内,布置和谐、宽松、舒适的,能体现班级特色的学习环境;通过座位摆放、照片墙、欢迎横幅、名牌制作等展示班级文化;通过领导和专家致辞、开班欢迎片的制作等体现班级文化。

(3)学习资料的准备。学习资料应当在项目开班前提前制作和准备,如项目启动之前精心制作学员手册,学员手册是学员学习的导航册,通过学员手册,学员能清晰了解和记录自己的学习目的、学习过程、学习反思等。其次,用心为学员准备学习用品,有条件的培训班还可以为学员准备成长档案袋,将学员的照片、学习期间的作业、思考感悟等收集到成长档案袋,真正做到个性化学习。

(4)后勤服务的保障。后勤保障是国培项目实施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如,在项目开班前要准备安全、舒适的食宿及学习场地,精心安排交通出行,开班及结业时安排细心、温馨的接待和送行。其次,常用生活用品、常备药品的准备也可以传递爱心,让学员感受到关怀,有条件的项目还可为学员准备茶歇、咖啡等。

3.2 培训班级制度文化创建

制度文化,是为了保障培训效果,在满足学员培训需要和引领学员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形成和创制出来的有组织的规范体系。具体创建策略有:

(1)班委会的组建。通过破冰活动、素质拓展等途径组成一支有战斗力、有影响力、有感染力,能自主管理的班委会队伍。

(2)班公约的形成。通过班徽、班级誓词、班歌等形式建立班级文化,形成积极向上的班级公约。

(3)规章制度的众读。通过考核评价标准众读、出勤管理、作业考查、奖励机制解读等建立制度文化。

3.3 培训班级精神文化创建

精神文化,是指在培训教育活动中形成的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群体意识等意识形态。精神文化无处不在,课程安排是文化,组织管理是文化,管理者和学员的一言一行皆文化。具体创建策略有:

(1)项目管理者要树立高级榜样。在培训班级的精神文化中,要特别强调榜样作用,领头人是影响力、感染力,能点燃所有人的热情,这是一种无形的精神激励。作为培训管理者,应是学员学习过程中的观察者、引导者、支持者、服务者、陪伴者、点灯者,国培管理团队成员要具备有情怀、懂尊重、善合作、肯做事、勤思考、多面手的专业素养,用专业的心,做专业的事,成为学员的高级榜样。

(2)引领学员认同培训理念。项目负责人要充分利用学员见面会、开班典礼等环节对项目的培训理念进行解读,并通过培训班级的破冰活动增进认识、培养感情,使整个班集体迅速变成一个温馨的大家庭。班主任通过破冰游戏活动传递班级培训理念,首席专家通过众筹课程活动解读课程理念。在培训全程可安排每日分享,分享中有理念的强化、班级正能量的传播,包括培训现场的分享、网络平台的分享,引导学员认同班级培训理念。

(3)引领研究文化的形成。通过每日一思、每日一读、每日一说等活动,促使全体学员积极反思和分享;通过专题研讨、培训反刍、简报制作等环节,促进小组行动学习出成效;通过指导学员撰写论文、申报课题、出版专著,在培训班级中倡导研究文化,形成研究氛围,并积累研究成果。

(4)丰富学员的课余生活。幼儿教师普遍能歌善舞、活泼开朗,在严谨有序的培训学习之余,应为学员提供更多展示才艺、交流感情的平台,如组织辩论赛、集体生日会、集体舞会、茶话会等文娱活动,增进学员与学员、学员与专家、学员与培训管理团队之间的情感交流,为培训营造健康、和谐、快乐的氛围。

4 几点反思

(1)“幼师国培”项目与中小学教师的培训项目相比,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所以其班级文化创建应根据幼儿园教师的特点和项目的具体要求量体裁衣,不同的项目,不同的班级,应创建有特色的班级文化。

(2)培训班级文化创建应充分考虑与本土文化的融合,培训管理者要善于发掘地域特色与地域文化资源,将这些特色融入班级文化建设,从而形成更有价值的班级文化。

(3)培训班级文化应实现在项目结束后的延续性,班级文化不能仅仅停留在培训过程中,更要延伸至国培项目后期跟踪中去,通过现代化的传播途径,实现培训班级文化的持续影响力。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幼师国培”项目组织实施的实效性研究――以湖南省“幼师国培”项目实施为例》,编号:XJK015BCR001

参考文献

[1] 宋尚桂.当代西方成人学习理论述评.济南大学学报,1998(3).

建立班级文化的策略范文第2篇

关键词:班级安全文化;进化博弈;有限理性

一、问题的提出

学校是培育人才的摇篮,班级是学校的基本构成单元。班级安全文化是指班级在教学、科研以及生活等领域所创造的理念、形象、设施与行为等的总和,班级安全文化建设是学校安全文化建设的基本立足点。学生是班级的主体,班级安全文化是全班学生共建共享的,一个班级的安全文化氛围浓厚只是一枝独秀,只有当学校所有班级的安全文化不断优化,才能有助于学校安全文化的提升,为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提供安全保障。彻底否定传统博弈论赖以成立的基础即“理性人假设”的进化博弈理论从具有有限理性的“社会人”出发,分析参与人的行为从而建立起崭新的分析框架。自从1973年生态学家史密斯和普赖斯引进进化稳定策略,TaylorandJonker于1978年提出模仿者动态概念后,进化博弈论被广泛应用于各学科。经典的博弈论建立在完全理性的假设基础上,在解释现实行为方面具有明显不足。而进化博弈论用于解释群体之间的行为是如何相互影响的动态变化过程,因而适用于班级安全文化建设的解释性分析及探索性研究。

二、有限理性条件下学生之间的安全文化建设进化博弈分析

学生作为行为主体,具有有限理性,在班级安全文化建设中的策略选择也是可模仿学习的。运用进化博弈原理对具有有限理性的学生间的相互行为及班级安全文化建设进行分析,颇具理论及现实意义。

(一)基本假设

学生之间是无差异的,由学生组成的群体成员间进行了随机配对博弈,形成两人对称博弈,学生的策略选择受其他学生的策略影响,策略的调整是一个缓慢的动态调整过程。

(二)模型构建

第一,博弈参与者。根据进化博弈原理,将随机配对的两名学生分别记作“学生1”和“学生2”。在班级安全文化建设中,学生有认真参与和敷衍了事两种选择。第二,博弈方的行为策略。在班级安全文化建设中,学生采取的博弈策略有两种:一是积极主动,另一种是敷衍应付,分别记作“主动”和“敷衍”。第三,博弈得益。通过开展班级安全文化建设,假设两名学生都能够认真学习安全知识和技能,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和防范常见校园安全事故,即使遇到安全事件也能尽其所能成功应对的概率为1,从而获得一定的效用,记作V。假设两名学生中,一名学生在班级安全文化建设中采取“主动”策略,安全素质得以提高,从而获得了安全文化建设效用,另一名学生选择“敷衍”策略。严格来讲,学校安全事故的发生具有偶然性,即两名学生在防范和应对校园安全事故时也有一定的成功概率,分别记作R和r。因此,采取“主动”策略的学生获得的效用水平为V*R,采取“敷衍”策略的学生获得的效用水平为r*V,且r≤R,0≤r≤1,0≤R≤1。假设在班级安全文化建设中,两名学生都采取“敷衍”策略,则获得的效用均为M,可正可负,在学校安全形势比较稳定的条件下,学生即使不积极主动参与班级安全文化建设,也不会有任何损失,此时M为正值。相反,校园安全事件的发生会造成一定的人身财产损失以及不良声誉,此时M为负值。

(三)随机配对的两名学生

对称博弈模型的纳什均衡求解根据划线法对博弈模型进行分析,班级安全文化建设中“主动”的学生都能获得较高的效用,即V*R≥M。根据班级安全文化建设实际,运用划线法求解得:当r≤R,V*R>M时,“主动”是每名学生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会改变的占优策略,因此(认真学习,认真学习)成为随机配对的两名学生对称博弈模型的唯一纳什均衡。当r≥R,V*R<M,存在两个纳什均衡,即两名学生会相互影响,(认真学习,认真学习)和(敷衍学习,敷衍学习),学生以一定的概率选择参与班级安全文化建设策略,要么都“主动”,要么都“敷衍”。当r≥R,认真学习安全知识和技能,即“主动”参与班级安全文化建设的学生仍然不幸遇到安全事故,当事故具有偶然性时,“主动”参与班级安全文化建设的学生会改变策略,转为“敷衍”参与班级安全文化建设。

(四)有限理性条件下学生之间的安全文化建设进化博弈分析

当进行班级安全文化建设,对学生开展安全教育和安全管理时,假定以y(t)表示选择纯策略———“主动”参与班级安全文化建设策略的学生人数在群体中所占的比重,则选择“敷衍”策略的学生人数所占比重为1-y(t)。

三、结论及建议

通过构建学生参与班级安全文化建设的进化博弈模型并进行分析求解,得到不同条件下两种不同的进化稳定策略,从而得出学生在参与班级安全文化建设过程中,受其他同学的影响非常明显,要么都“主动”,要么都“敷衍”。安全文化建设是一种居安思危、预防为主、防患于未然的系统工程,如同温水煮蛙实验。从学生参与班级安全文化建设的演化过程看,要改变目前多数学生都存在“敷衍”的现状,应注重对学生学习安全知识和技能的引导,强化安全防范意识,提高“主动”参与班级安全文化建设的效用。采取多种形式开展班级安全文化建设,对学生开展人性化的安全管理尤其是参与式管理,例如通过应急演练、情境模拟等方式吸引学生参与,激发学生的学习力,提高学生安全素质,提升班级安全文化建设实效。

参考文献:

[1]石连海学校安全问题分析与对策[J].当代教育科学,2011,(16):27-30.

建立班级文化的策略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校 班级文化 实践策略

1 问题的提出

众所周知,班级文化有广义文化和狭义之分。广义班级文化是指全体班级成员创造出来的所有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狭义班级文化则指班级所表现出来的被所有成员认同并执行的目标、规范、信念、价值观等。班级文化是一个班级存在和取得进步的灵魂,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笔者根据亲身参与西南交通大学众多班级文化建设现状的调查并结合自身长期担任班长的切身感受,主要对高校班级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和相应对策做了尝试性阐述。

2 班级文化建设的现有主要问题

2.1 班级制度简单化

高等教育班级管理采取辅导员制度和导师制并行的方式。但现行的辅导员一般而言均带班200人以上,按30人为一个班级来算,一个辅导员老师基本上带班数量为8个,很难顾及到每个班级的发展,在没有明确的班级规章制度设立和规范的时候,班级在进行制度建立方面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规范,最终导致班级制度建立的简单化以及可实施性差。

2.2 班级目标缺失化

班级文化重要的导向功能和教育功能都是以班级目标为重要建设内容,但是现在高等教育的学生管理工作中,班级建设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和导向。高等学校虽然有先进、优秀班集体的评选,但依然是按照成绩为主导、活动为载体来判断一个班级的好坏。在21世纪,各类思潮如网络化、创业背景等影响下,一味的再强调班级的学习成绩或者文明寝室比率显然是行不通的。

2.3 班委分工模糊化

普遍意义上来看,现在高等教育班级中的班委设立一般为:班长、团支书、组织委员、宣传委员、学习委员、生活委员、文体委员等几类。但各类班委没有明确的分工和职责划分,一旦学校、学院有任何工作分配到班级时,基本都是由班长接收信息再往下分配,如果分配不得当或者时间紧急则导致班长将班级工作大包大揽的做完。这样的结果往往导致负责任的班长耽误了自己的时间和学习,而其它班委的能力没有得到锻炼,班长与其它班委之间没有沟通协作,班级凝聚力不强,久而久之,班长则只做分内的事不再关心班级同学和建设。

3 班级文化建设的实践策略研究

3.1 班级精神文化

3.1.1 班级精神文化的基石——目标建设

班级奋斗目标是班集体建设的整体发展规划,根据规划的时间可分为长期学年目标、学期目标、季度目标等。确定班级奋斗目标的方法有许多种,但最重要的方法有两点。第一,发挥全班所有成员的积极性,召开研讨会共同商议根据学校及学院的本学年的工作重点和以往的经验将班级的学年目标制定出来,并与辅导员或者班主任协商后作出决议。这样做的好处是集思广益,由实施主体商议出的决策更符合实际,可操作性强。共商的过程可以增进个体之间的情谊,增进师生友谊和联系,提高个体的综合素养达到教育的目的。第二,由班主任或者辅导员根据班级情况直接制定出目标和决议。但是第二种方法具有较强的局限性,现有情况下,辅导员或者班主任所管辖的班级数目众多,辅导员或者班主任很难摸清每一个班级的情况因此制定出的目标可操作性较差。

3.1.2 班级精神文化的核心——价值观的建设

作为班级隐性文化之一的班级精神文化最重要的是班级核心价值观、信念的建立。班级核心价值观的建立目的是形成全体成员共同认可并遵从的统一价值观,这也是班级文化建设得以实施和发挥作用的原动力。统一的价值观得到认可程度越大,它所形成的班级文化氛围才能更好的化作无形的教育力量和精神力量,成为班级所有成员认可并主动维护的行为准则和思想原则。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告诉我们,在生存和安全需要得到满足以后,归属和自我尊重成了最主要的需求。班集体只有建立起符合大多数成员需求的价值观才能达到获得尊崇和育人的目的,这些核心价值观包括如下一些方面:集体荣誉感的建立、毕业后去向的需求、有价值的大学生活范本、考试作弊的看法等。

3.1.3 班级精神文化的载体——班刊的建立

大学是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青春年少,风华正茂。许多理想之花在这里开放,成功之路在这里开启。每一个人成年后都渴望能不断回顾自己从前的时光,当作怀念也当作审视自己。大学四年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都是难以忘怀并且不可磨灭的美好时光,通过班刊这样一种形式在记载每一位同学的大学生活可谓班级文化建设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班刊作为班级文化建设的载体,对于班级文化建设有诸多好处:第一,能够记载班级成员每一个阶段的变化,增进同学之间的联系和友谊。第二,记载班级在这四年中的变化和成就,增强集体荣誉感,加强班级与个体之间的联系。第三,在创办班刊的过程中发挥个体的特长,如写作、摄影等,锻炼了个人能力,增强了个体的综合素养。第四,加强班级对外宣传效果,增加班级与外界的联系,可以将班刊广泛传播于学院内部甚至其它院系。第五,为班级个体成员留下珍贵的记忆,在毕业以后甚至很多年后成为加强彼此联系的纽带,让集体的光辉闪耀的更加长远。

3.2 班级制度文化

班级组织构架及成员分工如下:

(1)传统班级管理模式的弊端。传统班级管理下,班级分为两个委员会,一个为班长带领的班委会,一个为团支书带领的团委会,每个委员会下最多设置四名班委共10名班级管理者(见图1)。班委会负责班级总体事务,团委会则负责团支部相关事务,两个委员会相互协作。以笔者所在高等学校班级人数为例,大多数院系班级基本人数为30人,此类模式最多能发挥10个人的管理和创造能力,如果加上该班级有寝室长8名,则剩余12人完全没有参与班级事务的决策和执行的权利,只能听从指挥任人摆布。这部分同学的自我创造能力和自我意识的觉醒则相对于其他同学来说落后许多,更别提被他人尊重和自尊了。然而大多数班级由于班委分工不明确,许多班级的班长将班级除了有明确管理者以外的事务大包大揽,或者权责不分明导致的赏罚不分明让其他班委对于分配的任务拖拖拉拉,无法保质保量的完成。班长则成了这个班的“保姆”,长期按照这种模式管理,班级管理建设形同虚设,除了班长以外的大多数同学没有感受到班级存在,没有能够得到他人的尊重更没有机会挖掘自身潜在的能力。

(2)人本主义理论下的新模式。以人为本的理论倡导班级每一个成员都是班级管理中的主体,因此必须尽可能的发挥班级每一个成员的作用,将班级成员设立在一定职位上,让每一位同学得到尊重发挥自己的潜能,并且将合适的人安排在合适的位置上,理想状态是班级成员每一个人都最大程度的发挥自己的潜能,班级文化建设才能最大程度上发挥作用。还是以一个30人的班级为例,笔者试着将班级划分为5个部门,每个部门下设事务小组,5个部门依照班级的各项事务共设12个小组(见图2),试图将班级建设成为一个组织健全,机构完善的集体,并将全班30名同学都安排在一个岗位上发挥其作用。

图2人本主义思想下的班级管理新模式

3.3 班级物质文化

高等教育中,大学生的大部分学习生活都是在寝室度过。前苏联著名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成功的教育应该使学生在没有意识到受教育的情况下却受到毕生难忘的教育,而这种潜移默化过程中收到的教育往往具有滴水穿石的作用。”苏霍姆林斯基还说:“无论是种植花草数目,还是悬挂图片标语或是利用墙报,我们都将从审美的高度深入规划,以挖掘其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并最终连学校的墙壁也在说话。”由此可见,班级成员生活的环境对于学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是多么的重要。

(1)寝室文化建设。各类高等教育学生管理中关于寝室卫生的管理层出不穷,大多数学校采取四人一间寝室为一个基本单位,出台了繁多的寝室规章制度,如晚归制度、不得使用违章电器等等。各类文明寝室的评选工作也进行的轰轰烈烈,但一个班级如果没能很好的理解寝室卫生、寝室文化在班级建设中的作用则很难对班级起到一个良性循环的促进作用。这就特别需要班级管理者针对寝室卫生、寝室文化出台一系列相关制度管理,加强寝室管理,营造多种多样的寝室文化氛围,使得大多数同学从寝室文化中受到关于个人的卫生和文化教育。

(2)走廊文化。走廊是班级建设最容易忽略的地方,走廊包括楼道的墙壁、寝室的门框、门头贴画和寝室命名等等。一个良好的班级管理者会运用多种手段来建立走廊文化,例如带领宣传委员对班级宣传栏进行设计和更新,带领生活委员为每个寝室门框上题上关于班级名称的特色对联等等。这些都是凸显走廊文化的意义所在,班级成员每一次路过这样的走廊自然有了一种回“家”的感觉,对于班级的认识和凝聚力自然增强不少。

参考文献

[1]张云杰.班级文化建设的实践策略研究[学位论文].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8.12.

[2]吴亮.浅谈高职院校班级团支部与班委会的建设.高教视窗,2010.3.

[3]冯磊,卢莎.以人为本的大学班级管理模式探索.科技信息.

建立班级文化的策略范文第4篇

【关键词】班主任工作 班级结构 小组建设 班级文化

班主任工作是一项琐碎而又复杂的工作,在学校教育中起到重要的作用。正如顾明运先生说的,我们要为学生的个人成长打好三方面的基础:第一是打好身心健康成长的基础,为他们脑力和体力的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要从小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自尊心、自强心,使他们长大了能够不断追求事业的成功。第二是打好进一步学习或终身学习的基础,使他们进入社会以后能够不断地自己去获取知识。第三是为他们走向社会打好基础,使他们从小就有一种社会责任感,使他们了解社会、了解他人、了解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和责任。为了更好地做好班主任工作,我做了以下尝试。

一、班级建设及班级管理的构想

1、班级结构模式

在不同的岗位中明确制定不同职责,建立学生的责任意识,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班级管理中。

新生入学时,我们发现几十个出自不同家庭,不同学校的学生进入一个陌生的新群体,个体之间存在差异。我按照学生个体差异所表现出的不同特点,让学生按自己的显现特点充分了解自己,从不同角度评价自己,例如,按照学生品德认识水平,可以划分成六种类型:品德良好型、老实听话型、自由散漫型、混横无礼型、挑战抗拒型、投机讨好型;按学生的学习能力可以划分成:能独立开展自主学习型、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型、自主学习能力一般型、自主学习能力差,等等。

以后按学生自我评价的指标分为A、B、C不同类型的个体,再按学生性别均衡的把学生分到六人学习小组中,并在小组中担任不同的学习角色,如组长、发言代表、记录员,让每一个成员有事可做。建立小组之间评价标准和竞争机制,形成学习共同体,让每一个学生参与,在小组中得到提高和成长。把强化小组建设的工作落实到每一天、每一周的日常评价工作中,让日常管理规定及评价的范围形成班级管理的文化。

2、班级文化的构建

班级文化的建设是一个集体的灵魂,是依托并通过班级这个载体来反映和传播的文化现象,它的形态包括以班风、校风和学风为主体内容的班级精神文化。班级文化具有弥散性,它可以创造一个无形的潜移默化学生心灵的“磁场”, 这快“磁石”的磁性越强,班级的凝聚力就越大;同时它具有指向性,规范着学生的观念和行为,引领着学生走向班级文化所指的方向。

有人说:三流的集体抓检查、二流的集体抓管理、一流的集体靠文化引领。我们知道,班级文化包括制度文化、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

(1)、班级制度文化的建设是班级文化的基础,它以规范学生日常行为及学校相关制度为依据,体现班级特色,符合本班实际情况而制定的、可操作的制度,是形成良好班风的条件。所以班级文化的制定建设要重视学生意见,必须通过学生讨论、修改以及全班同学投票的方式产生。这样的制度才会得到学生的认可,才会有它的生命力。班级的各项规章制度、班委职责、评价章程在班级形成之初,也是做好学前教育的必要内容之一。同时制度的实施要持之以恒、实施之日起要保证它的公开性。

(2)、班级物质文化始终陶冶学生的思想品德,教室的净化,教室的美好是体现班级风貌的窗口,从教室门到教室内的每一个角落、每一块墙壁都是班级文化展示的平台。让学生自己设计、自己动手,把体现班级精神的文化内容:制度、评价过程、目标、个人的目标、近期目标、长期目标、班级标语、班旗、班歌、班徽以及温馨提示展示在教室。让教室的每一个角落,让每一面墙都会说话,更加注种的是学生个人的成长评价及鼓励展示,时刻发现每一个学生的优点,激励学生成长,把这样的评价指标落实到每一个学科和细节之中,落实在学生的日常行为表现之中。充分发挥班委的骨干作用,在班级核心文化的引领下,让每一个学生在班级的学习生活中发挥个体的作用,快乐成长。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3)、班级精神文化是影响学生健全人格的隐性课程,是影响学生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例如:用含义丰富、读音接近的单体字(xin 新、鑫、欣、信、馨----来构建自己的班级xin文化;he 核 合 、和 ---he文化;jing 静 竟 净 敬 精---jing文化 )以这样的形式建立班级的制度、利用文字所包含的丰富内涵延伸到班级日常管理和各项活动的开设工作中。用体现班魂,营造班级学习成果平台,表扬先进,激励后进,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让班级文化引领学生成长。

二、班级建设及班级管理的实施

1、初建阶段:

主要任务:抓住新生入学的心理特点,做好学生适应、稳定思想工作,促进班级有序化,建良好的班级人际关系,融洽的班级气氛,走多样化的角色分化是班级建设的基础;作为班级的引领者用什么样的方法、形式指导学生学习、成长,同时把自己设想班级远景目标,理想化的告诉学生,使学生认可、向往,并积极主动的配合。

需要注意的是,在班级建设活动中纪律需要强制性的遵守和执行。强制而不是专制,也不能过分的“强制”,不然学生会有疏远感、自卑、猜疑、利己、胆怯、欺骗的行为产生。

具体的工作策略:

1、制度的建设。充分发挥学生的民主精神,建立起大多数学生认可的班级管理制度,在制度中要体现出对学生的激励和批评的指导性,同时对学生的社会道德及公德行为有定向性的要求,使制度成为班级建设的中心文化。

2、发挥学生个体作用。充分全面的了解学生的个性特征、心理特点及家庭背景,抓住学生的特点使他在班级建设中发挥出其特有的作用。例如文艺能力强,好于表现的学生;组织能力强,喜欢体育运动的学生;自律能力好的学生;乐于帮助别人的学生。就要发挥他的特长,体现他们在集体中的价值,找到自我,挖掘他们的学习潜能。

3、发挥家长作用。抓住“家长眼里出神童”的心理特点,充分利用好家长,发挥好家长对学生的帮助和管理作用,并请家长参与到班级的管理工作中,建立班级的家长委员会,发挥家长的职业特点,给班级的成长和建设贡献力量。

4、利用群体动力。赏识学生的优点,用优点同化自身的缺点,利用群体动力的凝聚、驱动和同化效应,使学生潜意识的自觉的遵守班级管理制度,并主动的参与到班级建设中。

5、开展活动。根据学生不同时期所表现出来的特点要积极开展针对性主体班会、文体活动,让学生扩大交往、加深交往,培养学生对班级的情感,以情、以礼的来吸引和感化学生,让他们主动的向班级核心要求靠拢。

2:发育阶段:

主要任务:由他律转化为自律,纪律在强制性要求的遵守下开始转化为学生理解、认同。学生对班级有一种“家”的归宿感,班级因素日益增长。

需要注意的是,在已有基础上逐渐使班级管理向成熟阶段发展;不能放任过高估计班级成员的自我管理能力,放弃对学生的一般纪律指导和要求,不利于学生的个性成熟。

具体的工作策略:

1、完善制度。进一步加强和完善班级管理制度的建设,使学生的自律能力有所提高,加强集体意识教育,关心学生的成长,培养起良好的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情感关系,使班集体成为人人关爱的家庭,人人对集体赋有一定的责任感,在集体中形成良好的学习风尚,做到人心齐、班风正。

2、提高学生的社会道德及公德意识,树立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习惯的养成是长期的,并在一个时期的稳定之后,向更高一层含义的社会道德意识递进,所以在每一个不同的时期,都要树立学生的意识目标。

3、培养学生的自觉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使学生明白学习的目的,使学生养成互相鼓励,而且独立承担某些工作的责任,培养学生的责任感,不断的用优秀习惯培养学生。

3:成熟阶段:

主要任务:如何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完善学生的个性,激发学生的潜能,班级规范已经内化为学生深层次的自觉行为。推动学生学习的自律能力,创建优秀的学习成绩。使班级管理工作达到“人心齐、班风正、学习优”。

需要注意的是,要关注后进学生的培养,积极为后进学生找到符合自己的位置。拿破仑说过这样一个话:“世界上没有一个人是废物,只不过没有放对位置!”

具体的工作策略:

1、以中考为依据,使学生全面认识到社会的考验和面对社会的选择。“中考”对人生所具有的意义,并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的自我要求,把要我学习变为我要学习,使学生成为主动学习的主体,形成比学、帮学、互学的学习共同体。

2、赏识学生的优点,用自身优点推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克服学习过程中产生消极因素。学生成长的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消极的时候是最需要得到别人帮助,此时最需要的就是集体和老师对他的赏识、帮助和给予的关怀。

3、利用好不同的手段和方法,我是一名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就注重学生的德育教育。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优良品质,使学生具有战胜困难的毅力;在篮球课的教学中注重学生的集体观念,团结奋斗的作风。作为班主任就要从不同的角度更加全面、广泛开展活动。板报、诵读、文艺演出等活动的开展,促进学习效率的提高。

建立班级文化的策略范文第5篇

【关键词】班级;文化建设;中学;班级管理

一、核心概念的界定

在文艺复兴时期,著名的荷兰教育家埃拉斯莫斯就率先使用了“班级”一词。班级不仅是学生接收知识教育的资源、也是学生社会化的资源、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资源。而首次给文化作出完整定义的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B.泰勒,他在其1871年出版的《原始文化》一书中指出,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伦理道德、法律、风俗和作为一个社会成员的人通过学习而获得的一切能力和习惯。而笔者对“文化”的理解是:文化是一种认同。即一定社会条件下对人类社会存在和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共同理解和认同。建设的本义是创立新事业、增加新设施或充实新精神。从词义分析,建设的重要特征是一个“新”字,而“创立”“增加”“充实”这三个词汇都同时表达了建设的人为特征,即建设是人们自觉的、有一定目的性的实践行为。曾有人对班级文化建设作出以下定义:“以学生自我管理为主体,以建立班级精神为核心,以班级群体行为为基础,以树立良好的班级形象为目标的班级管理模式。”[1]该定义较好地诠释了班级文化建设与班级管理之间的内在联系,班级文化建设的确需要教育者的指导与管理,也要求学生具备自我管理的能力,但班级文化建设显然不等同于班级中某一具体的管理模式或方式。

二、显性层面班级文化建设的实践策略

1.班徽文化

德国哲学家恩斯特•卡西尔在其《人论》中提到:“我们应该把人定义为符号的动物animalsymbolicum来取代把人定义为理性的动物。”因为人是一种符号动物,人会对一个符号产生反应。为什么人类对姓名那么重视?见到小朋友,我们通常都会问“你多大?”、“叫什么名字?”说明人对名字有一种非常强的符号感。而班徽,是一个班级的标志,代表着班级的精神风貌和文化特色。班徽所蕴含的教育学意义、文化学意义是深远的,它带给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设计班徽,可以增加班级成员对班级的归属感、认同感,进而增强班级的凝聚力,对班级管理产生巨大的积极作用。同时,设计班徽还可以提升广大学生的审美品位,丰富班级的课余文化生活。班徽的设计,是教育微观环境的设计,也是教育资源和教育机会的设计。

2.班服文化

一般学校,都有代表各自学校精神文化内涵的校服,或者代表地区本土文化特色的市服(广东省深圳市、惠州市等几个城市)。校服一般是为了减少学校内同学相互攀比的情况,而市服则是为了减少不同学校的学生之间的攀比现象。也是为了树立一个市区中小学生的统一良好的形象。但随着学生自由开放、彰显个性的呼声日益强烈、中学生的生活条件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有越来越多的学校班级渐渐出现了极具班级特色的“班服文化”。“班服文化”具有自发性。在调查过程中,笔者发现了全部的“班服文化”都是由班级学生自主倡导、自愿自发形成的,基本没有班主任或者任课教师的指导和参与。学生一般自行设计班服,并在班级同学中获得认可后,由一两名热心班级事务的同学联系社会上制衣的厂家,定制全班班服,以留作纪念。班级同学可以在校运动会、班级集体活动、半户外素质拓展、班级纪念日着穿班服,既可以向外集中展示班级文化和精神风貌,也有利于班主任在人群中快速找到本班同学,极大地便利了班级管理。由于“班服文化”获得了班级同学的普遍认可,增强班集体的文化认同,凝聚班级向心力和凝聚力,对中学班级管理具有积极有利的影响。同时,设计班服还能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自主性,提升广大学生的审美品位,丰富班级的课余文化生活,且还具有极高的纪念意义,因此,学校也默许了学生“穿班服”这一代表班级集体精神和文化内涵的行为,也使得“班服文化”日益发展旺盛,成为当代中学生最彰显班级个性的班级文化!但是,由于设计班服属于学生自发行为,在设计、制作班服中要与社会接触,在钱财安全、人身安全可能面临存在的风险。因此,对于学生自主设计班服,班主任应在班级管理过程中正确引导学生的审美趣味,培养学生的财务管理能力,提高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不可轻易打压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