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解决工业污染的方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 政府环境绩效; 因子分析; 环境绩效审计
一、政府环境绩效审计开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自1983年我国实施政府审计以来,政府环境绩效审计逐步得到重视,在理论和实务方面有了长足的发展,但在实施过程中仍存在许多问题。一是审计范围狭窄:政府环境绩效是指政府进行资源开发与利用、环境保护与治理所取得的有形与无形效益,既包括经济效益、环境效益,也包括社会效益,涉及的范围非常宽泛,审计范围应该尽量包括所有的政府环境绩效。但我国开展的政府环境绩效审计范围狭窄,内容单一,审计技术落后,仅针对政府重大环境项目中环保资金是否被截用、挤占等展开,而体现环境和社会效益的内容却未纳入审计范围。二是审计方法缺乏:传统审计的审计对象主要是被审计单位财务收支活动;而政府环境绩效审计是对政府的环境管理活动、环保资金使用效益进行监督、鉴证和评价,审计对象是所有能体现政府环境绩效的内容。因此,传统的审计方法不适用于环境绩效审计。按照传统的审计方法,即使收集到全面的环境绩效审计依据,也很难通过海量的审计数据得出合理的审计结论,将大大增加审计成本和审计风险。三是审计资源受到诸多限制:我国的政府环境绩效审计项目任务繁重、审计量大,而有限的审计资源相对不足,人力、财力、经费、时间等因素带来极大限制,审计范围局限在重大环境项目上,审计力度远远没有满足现实需求。
二、因子分析模型的应用
因子分析模型是简化、分解原始变量,从众多变量反映的信息中归纳出少数几个潜在信息因子的统计分析模型。其得出的公共因子基本可代替原始变量所要反映的全部信息,并且因子之间相关性极低,几乎不存在信息重复,通过简化的信息更容易全面分析和把握事物,找出规律。
运用因子分析模型可以很好地解决上述三个问题。首先,政府环境绩效范围广、绩效指标之间存在信息重复,审计上有一定的复杂性。通过因子模型对众多复杂的指标进行简化和归类,找出公共因子,便于进行分析和综合评价,有效避免因审计技术落后而导致的审计范围狭窄的问题。其次,面对海量的政府环境绩效审计数据,传统的审计方法力不从心。利用统计分析软件SPSS17.0可以对事先录入的指标数据进行因子分析,对数据进行统计检验、抽取公共因子、输出数据结果等,通过公共因子整个计算过程简单易行,便于操作。通过统计分析软件完成审计评价分析,速度快、可操作性强,很好地解决了审计方法缺乏的问题。最后,因子分析模型可帮助审计人员迅速找到审计信息中的重点,节约人力资源、时间和审计成本,提高审计效率,可解决我国审计资源不足的问题。
三、因子分析模型实证分析
(一)样本来源及指标选取
在政府环境绩效审计指标的选取原则上,应选择能反映地区环境状态的指标,所选指标要具有完备性,能够全面反映地区的环境状况,指标数据应是已有统计数据或经过实际监测可获得的,同时应当选取政府和民众所共同关注的环境数据,本文原始数据来自2010年的《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环境统计年鉴》,截取我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政府环境绩效有关数据,选取18个指标进行综合分析,具体指标见表2。
(二)因子分析的步骤及结果
1.将原始数据经过标准化处理,并求得相关系数矩阵,巴特利球度检验值为711.528,显著性为0.000,由此可以认为相关系数矩阵不是单位矩阵;同时KMO检验值为0.604,大于0.5,所以数据适合做因子分析。
2.求特征根与因子载荷矩阵。对数据进行方差最大化旋转,提取的3个因子的方差累计贡献率达到73.2%,因此选择3个主因子进行分析。结果如表1、表2。
由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可以看出,F1主要由X6、X7、X8、X9、X10、X11、X14这7个指标决定,代表着政府在城市生活环境改善上所做的努力,可归纳为环境舒适度因子;F2主要由X12、X13、X15、X16、X17、X18这6个指标决定,代表着政府在工业环境污染治理上的绩效信息,可归纳为工业污染治理因子;F3主要由X1、X2、X3、X4这4个指标决定,代表着政府在自然资源环境保护与发展上的效果,可归纳为生态环境保护因子。
3.计算因子得分并排序。按照各公因子对应的方差贡献率为权重构造综合评价模型,即Pj=∑Wi・Fij。这里Wi为因子Fi的方差贡献率占3个主因子方差贡献率之和的百分比,Fij就是第j个省第i项主因子Fi的得分。如F1权重为30.650%/(30.650%+21.621%+20.949%)=41.86%,用同样的方法可计算出F2、F3的权重分别为29.53%、28.61%。则综合得分F=0.4186×F1+0.2953×F2+0.2861×F3,最后得到因子得分的综合排名如表3。
由得分排名情况可以看出,该年度北京、天津、山西和内蒙古的政府在环境治理和保护方面所做的努力最多,而安徽、江西和陕西的得分最低,说明该年度政府在改善环境方面所做的努力相对不足;从生活环境的改善程度来看,北京、天津和江苏的城市生活环境水平最高,居民的生活环境十分清洁和便利,而四川、甘肃、贵州和云南省的居民城市生活环境水平相对较低,城市环境卫生不够清洁;从工业环境污染的治理来看,山西、内蒙古和天津对工业污染治理投入的资金最充足,取得的效果也很好,大大降低了工业污染物的排放量,而、青海和新疆在工业污染治理方面所做的努力相对有所欠缺,特别是在工业污染治理方面的投资太少,远远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政府环保部门在工业污染治理方面需要加强建设,提高污染治理能力;从各省对环境的保护和发展来看,、海南、和内蒙古对自然资源的保护投入较多,而江苏、山东和湖北在自然资源的保护方面所做的努力相对较少,应适当加强自然环境保护和建设。总体来看,北京、天津政府在改善生活环境方面所做的努力最多,但自然环境保护绩效水平中等;山西、内蒙古、天津、山东政府的工业污染治理绩效最高,生活环境绩效和自然环境发展保护绩效良好,总体绩效处于全国中上水平;政府的生态保护绩效最高,但城市生活环境和工业污染治理绩效较差,在全国处于中下水平,需要政府投入更多的资金和精力。
(三)对因子分析结果进行聚类分析
本文采用分层聚类法来对各省的3个因子得分进行聚类分析,以便更加直观地观察各省政府的环境绩效高低。根据聚类结果,各省的政府绩效分类情况如表4。
计算各类在各因子上的平均值,代表其绩效平均水平,结果见表5。
(四)审计结论与建议
根据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的数据可以看出,第一类地区(北京、天津、内蒙古)的政府环境管理部门在改善城市生活环境方面所做的努力是最多的,居住在该地区的居民环境舒适度远远高于其他三类地区,但由于北京和天津属于人口稠密、人口流动量大、产业集中的城市,其生态环境破坏也比较严重,恢复治理起来较困难,它们的工业污染治理绩效水平和对自然环境的保护绩效水平均处于良好水准。第二类地区(山西、辽宁等)的政府环境管理部门在工业污染治理上的投资比例和改善效果是全国较高的,并且远远高于其他三类地区的工业污染治理水平,生活环境绩效良好,总体处于第二位。这类地区自然环境的发展保护绩效虽然远低于地区,但在快速发展的地区中相对是较高的,可见该类地区在改善自然环境方面做出了很大的努力。第三类地区(河北、上海等)的居民环境舒适程度、工业污染治理水平和生态环境保护与改善均不理想,在全国属于中下水平。该类地区所占的比例最大,表明该地区政府环境管理部门除了发展当地经济水平之外,还应关注环境治理,提高环境效益,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发展经济。第四类地区()的政府环境管理部门在生态保护上的绩效是最高的,这不仅是政府部门重视环境保护的结果,也有赖于先天的生态环境优势,以及较低的居民人口数量。但在城市生活环境和工业污染的治理上投入的资金太少,这两项指标在全国处于中下水平,特别是在工业污染的治理上,远远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需要政府投入更多的资金和精力。
四、结束语
因子分析模型作为一种分析多元数据的强有力工具,能将复杂的数据简化为互不相关的几个因子,挖掘出直观有用的数据,审计人员在对政府环境的绩效进行审计时,可全面地选取环境审查的指标,利用因子分析模型对各指标的有效信息进行简化,从而避免指标选取不全面的问题,降低审计风险,提高审计效率和审计质量,大大节省审计成本和审计资源,解决我国政府环境绩效审计目前的困境。因子分析模型在政府环境绩效审计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空间。
【参考文献】
[1] 杜敏,孙婧.环境绩效审计若干问题研究[J].财会通讯,2011(4):126-127.
[2] 卢纹岱.SPSS for Windows统计分析[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
一、引 言
十以来,为了增强经济与社会长期发展后劲,中国政府以科学发展为主题,通过鼓励引导社会与企业节约资源和积极参与循环经济发展的方式,有效地推动了经济结构转型。由于中国以高能耗为依托的经济高速增长和生态文明建设与环境治理工作间存在着不和谐甚至是矛盾关系,导致经济繁荣发展的同时,给自然环境带来了严重的污染并造成了巨大的资源浪费[1]。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在为世界经济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同时,更应承担相应的环境保护与治理责任。中国应在可持续发展观的指导下,高度重视改善经济增长本身的质量和从本质上杜绝经济增长背后隐藏的环境污染的隐患[2],力求实现在经济有序增长的同时,有效地培养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间协调关系的宏伟目标。因此,中国经济发展在从传统粗放型向绿色可持续发展方式转变过程中,应高度注重调整和改善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间长期存在的互动关系[3]。政府通过改革和创新,能否将两者关系转变为和谐与正向影响关系是实现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宏伟目标的重要前提。
近几年来,关于经济发展与环境质量的协调关系研究已经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焦点,围绕经验模型众多学者展开了大量研究,试图验证环境质量与经济发展间存在脱钩关系。胡宗义等[4]采用半参数模型结合中国二氧化碳排放情况对KUC进行了再检验,研究表明现阶段中国经济增长和环境质量间不存在脱钩现象,FDI成为了中国环境质量恶化的显著影响因素。苏为华和张崇辉[5]采用面板数据对中国经济增长与环境质量间的互动关系进行分析,在利用聚类分析克服KUC同质假说的基础上,验证了环境质量与经济发展间存在互动关系,不同聚类分组模式下经济与环境间互动关系也呈现多样性,不同区域环境质量与经济发展间的脱钩程度及方向存在着不一致。Hsiap和Chung[6]利用协整模型对EKC理论的适用性进行了再检验,结果表明巴西二氧化碳排放量和能源消耗量都分别与经济增长存在脱钩现象,充分验证了EKC理论在巴西的适用性,并在此基础上利用灰色预测和ARIMA模型对未来几年巴西的能源消耗量和二氧化碳排放量进行了预测研究。在后续研究中,Hsiap和Chung[7]利用面板数据模型对“金砖四国”的KCU进行了再检验和比较,研究表明经济增长与FDI和二氧化碳排放量间互为因果关系,“金砖国家”环境污染与经济增长间的脱钩现象并不明显。
综上所述,大多数学者对EKC理论的适用性进行了再检验,借此分析经济发展对环境质量的影响程度。对现有实证性研究成果对比发现,虽然由于选取的研究对象、环境指标和曲线拟合方法各不相同,直接导致研究结果验证的环境质量与经济发展脱钩程度也呈现出不同的状态,甚至出现了背离EKC理论的情况,但大多学者基本上肯定了经济发展过程中EKC理论存在的事实。也就是说即使现阶段没有出现环境质量与经济发展的脱钩现象,但在未来发展过程中经济与环境间也将会出现脱钩趋势。综上所述,前期研究方式主要归为两类:一是围绕着EKC理论的适应性进行再检验,并试图解释EKC理论的形成原因;二是在曲线拟合的基础上,通过相关预测方法对未来几年内环境质量水平进行推算,为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提供科学合理依据。对比以上两种研究方式,前者比较注重对EKC理论的解释,而后者则更加注重为宏观政策调整提供现实性的实证依据和相关数据基础。
2013年,中国废水排放量695亿吨,工业废水排放量210亿吨,占废水排放总量的30%;二氧化硫排放量2 044万吨,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1 835万吨,占二氧化硫排放总量的90%;烟(粉)尘排放量1 278万吨,工业烟(粉)尘排放量1 095万吨,占烟(粉)尘排放总量的86%。由此可见,工业污染已经成为导致中国环境质量下降的重要因素。因此,研究分析中国经济发展与工业污染间的长期均衡关系对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本文高度重视科研成果的转化率和实用性,为了提高未来对中国工业污染水平的预测精度和为政府调整与完善宏观经济发展政策提供准确的科学数据,本文将借助参数优化算法改进传统预测模型并进行精确度较高的检验。
二、模型设定和数据说明
(一)模型设定
本文的研究思路是在借助EKC理论研究中国经济增长与工业污染间的互动关系的基础上,对未来中国工业污染的水平进行预测。本文将通过协整模型对经济增长与工业污染间的长期均衡关系进行检验,并通过误差修正模型对协整检验结果中偏离长期均衡关系的短期波动进行修正;在验证中国经济增长与工业污染协整关系基础上,借助不同的参数优化算法优化灰色预测模型以提高预测精度,通过比较分析对未来几年中国工业污染水平进行预测。本文分别采用了粒子群参数优化算法和布谷鸟参数优化算法。
1.粒子群优化算法
粒子群优化算法(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PSO)是一种基于鸟群捕食行为研究的现代启发式优化技术,PSO的不断修正和迭代计算方式使之成为研究非线性回归优化问题最有效的方法之一。PSO从生物种群行为特征中获得启发并用来解决优化问题。在PSO中,待优化问题的潜在解被想象成n维搜索空间中的某个粒子,每个粒子的搜索方向和距离都由相应的目标函数来决定。
2.布谷鸟搜索算法
布谷鸟搜索算法(Cuckoo Search,CS)的思想源于模拟某些种属布谷鸟的寄生育雏行为,其采用相关的Levy飞行搜索机制,达到有效地求解最优化问题的目的。
在CS中,面对着n维搜索空间的多个候选解,CS以随机游动方式在当前候选解的基础上通过Levy搜索机制寻求新的方程解,经过目标条件的筛选后保留最优解,通过周而复始的不断迭代,实现最优解的不断优化。在CS中,为确定Levy搜索的最佳方式,随机游动生成的新解需带入相应的目标函数,其表达式为:
(二)指标选取和数据预处理
1.指标选取
基于中国工业污染的EKC理论适用性再检验,本文选取工业污染三废排放量作为EKC理论的环境指标。具体如下:工业水污染选取指标为工业废水排放未达标量;工业气体污染选取指标分别为工业二氧化硫、工业烟尘和工业粉尘排放量;工业固体污染选取指标为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考虑到人口规模对经济增长产生规模效用,因此,选取人均GDP作为衡量经济发展的指标。本文使用的指标数据均源于官方公布的《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环境统计年鉴》和《环境统计年报》。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得性和指标的完善性,数据选取的时间跨度为1986―2013年。
2.数据预处理
为充分验证EKC理论在中国的适用性,本文经验研究的时间跨度长达28年,但是在此期间中国的环境统计指标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具体如下:为了更加准确地反映工业生产对环境的污染程度,本文选取工业废水排放未达标量指标,但是2010年以后由于工业废水排放达标量和达标率不再被统计,本文利用趋势外推法推算出2011―2013年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分别为96%、97%和97%,对应的工业废水排放未达标量则分别达到96 967万吨、73 123万吨和65 038万吨;同理,2010年以后工业烟尘和粉尘排放量也不再对外公布,本文也利用趋势外推法并结合历年两种排放量比重,分别推算出2011―2013年工业烟尘排放量分别达到639万吨、607万吨和668万吨,而工业粉尘排放量则分别为463万吨、422万吨和427万吨。
为了反映经济增长对工业气体污染的影响,本文并未采取单一指标拟合方式分别检验工业二氧化硫、工业烟尘和工业粉尘排放EKC理论的适用性,而是将三种指标进行数据降维处理,合成反映工业气体污染的综合指标。采用KMO检验法发现样本的KMO值为0.7320>0.5000,适合使用主成分分析法对三种单一指标进行降维处理。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
从表1中可以看出,当选取两个主成分时,方差的累计贡献率达到了90%以上,因此,最终提取两个主成分并根据主成分矩阵获得反映工业气体污染的综合值。
三、经验研究
(一)中国工业污染与经济发展协整关系检验
本文分别对三种工业污染指标与经济增长指标建立协整关系方程,将检验变量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的过程汇总,进一步验证中国工业污染与经济增长间存在着脱钩关系。
1.平稳性检验
目前,序列平稳性检验所使用的两种常用方法分别为ADF检验法和PP检验法。单位根检验的结果如表2所示。
根据表2的结果我们可以看出,在5%和1%显著性水平下,废水、废气和废固三个被解释变量的单位根检验结果都是一阶差分平稳的。LGDP、LGDP2和LGDP3分别表示人均GDP取对数后的一次方、二次方和三次方形式。根据ADF检验结果,LGDP、LGDP2和LGDP3都是二阶单整。
2.协整检验
由于自变量的单整阶数高于因变量的单整阶数,所以变量之间有可能存在协整关系。通过对环境污染变量和经济发展变量进行协整检验,发现两者间确实存在长期均衡关系,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
由表3可知,中国工业污染指标与经济发展指标间的三个协整关系成立。根据协整方程拟合的结果可知,中国工业废水污染指标与经济发展指标间存在正N型的变化趋势,而中国工业气体污染指标和工业废固污染指标都与经济发展指标间存在倒N型的变化趋势。
3.误差修正模型
根据以上分析可以得知,经济增长与环境质量间存在长期协整关系。为了解决变量间短期波动与长期均衡的偏离,更加准确地检验中国工业污染与经济发展间的长期均衡关系,本文将使用误差修正模型对短期波动进行动态修正。在协整方程的基础上建立误差修正模型并使用OLS法对相应参数进行估计,根据AIC准则和SIC准则确定最优滞后期为0,最终建立误差修正模型如下:
Δln(watert)=-0.0980+0.4440Δln(watert-1)+4.6430Δln(GDPt)-0.4820Δln2(GDPt)+0.0170Δln3(GDPt)-0.2240ECTt-1(6)
Δln(gast)=0.1090+0.1990Δln(gast-1)-5.0690Δln(GDPt)+0.5880Δln2(GDPt)-0.0260Δln3(GDPt)-0.9860ECTt-1(7)
Δln(solidt)=0.3540+0.1690Δln(solidt-1)-23.1730Δln(GDPt)+2.6460Δln2(GDPt)-0.1140Δln3(GDPt)-1.1190ECTt-1(8)
在误差修正模型中,误差修正项系数代表了对协整方程长期均衡偏离的修正速度。式(6)―式(8)所有的校正因子在1%水平下均显著,表明误差修正项在对短期偏离的调整上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总体上来说,工业污染物排放趋势变化一部分是由误差修正项的修正力度决定的,另一部分则是由短期人均GDP的振动导致的,这也从另一个角度再次验证了工业污染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
(二)中国未来工业污染水平的预测研究
为了给宏观经济政策和环境治理工作提供更加科学合理的依据,本文不仅使用传统灰色预测模型对中国未来几年内三种工业污染的排放情况进行预测,而且使用PSO和CS对灰色预测的结果进行修正。在此基础上,通过预测精度比较确定最优的预测模型。首先,本文使用1986―2004年工业废水排放未达标量、工业废气排放量综合得分以及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数据作为预测模型建立的训练集;其次,使用2005―2013年的相应数据构建预测模型的验证集并使用后验误差检验(Posteriori Error Test)和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MAPE)检验来检验模型的预测精确度;最后,根据建立的预测模型来推测未来五年内三种工业的污染水平。
通过表4可以比较三种预测模型的预测精度,比照最小的后验误差C值和相对平均误差可知:灰色预测模型的预测精度较好,除了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的预测结果以外,其他的相对平均误差均小于25%,C值均小于0.3500;使用PSO优化算法和CS优化算法对灰色预测结果进行优化后,预测精度进一步提高,所有指标预测结果的相对平均误差值都小于20%,C值均保持在0.3000以下。
由表4可知,经过PSO和CS优化后的灰色预测结果更加接近于真实值。在此基础上,本文利用三种预测方法对中国2014―2018年的工业废水排放未达标量、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工业烟尘排放量、工业粉尘排放量以及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5个指标进行预测,预测结果如表5所示。
本文通过协整检验和预测分析结果验证了三种工业污染排放与经济增长间脱钩现象的存在,但三者间脱钩程度最为明显的是工业废固的排放总量。从表5中可以看出,PSO和CS的结果分别表明,2014―2018年随着经济增长工业废固排放量减少程度超过50%,经济增长对工业废固排放量减少的影响程度相当显著;2018年工业废水未达标排放量的PSO和CS的结果分别为46 321万吨和48 256万吨,相比2014年工业废水未达标排放量分别减少29%和26%,工业废水的减排效果低于工业废固的减排效果;通过对三类工业废气预测结果的比较分析可知,除工业烟尘排放量随经济增长脱钩程度显著外,
通过使用PSO和CS对中国未来工业烟尘排放量进行预测发现,相比2014年而言,2018年的工业烟尘排放量将分别减少40%和30%。工业二氧化硫和工业粉尘排放量随经济增长减排效果不明显,使用PSO和CS对未来中国工业二氧化硫和工业粉尘排放量进行预测发现,相比2014年而言2018年的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减少了2%和0.37%,而工业粉尘排放量则分别减少了10%和3%。综上所述,虽然工业废气排放随经济增长呈现下降趋势,但相比工业废水和废固污染而言,其排放量伴随经济增长出现的脱钩现象并不明显。因此,未来几年工业废气排放的有效治理应成为中国政府宏观经济政策调整的主要方向。
四、结论与政策建议
本文通过对中国环境质量与经济发展的实证研究,得出以下相关结论与政策建议:
(一)结论
1.EKC理论在中国的适用性
通过对中国工业污染物排放量与经济增长数据进行研究,本文得出以下结论:伴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工业污染物排放量总体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虽然通过协整检验表明,三种工业污染排放曲线的拟合并没有呈现出典型的EKC理论倒N型趋势,但三种曲线都验证了经济增长与工业污染间脱钩现象的存在。也就是说随着经济增长环境质量出现了一定的改善,这种现象基本符合传统的EKC理论的假定。
2.中国工业污染排放总体呈下降趋势,但污染水平仍处于高位
协整分析表明,中国工业废水排放未达标量、工业废气排放量综合得分以及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长期的协整关系。结合预测分析结果可知,三种工业污染的排放都存在下降趋势,因而由于工业污染带来的环境质量下降问题将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即工业废水排放未达标量随着经济增长呈现出了正N型的变化趋势。即虽然废水排放量未达标量在2011年后出现了上涨的趋势,但通过预测分析结果看,未来几年内废水排放未达标量将会随着经济增长出现下降趋势,即环境质量将得到相应改善;工业废气排放量与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将会随着经济增长呈现出倒N型的变化趋势,即随着经济增长,工业污染将会呈现出先改善后恶化然后再改善的变化趋势,虽然在经济增长过程中工业废气和废固排放呈现出了恶化的趋势,但恶化程度已经逐渐趋缓。通过预测分析结果可以看到工业废气和废固的排放量在未来几年内将继续保持下降趋势。整体而言,中国工业污染排放总体呈下降趋势,但经PSO和CS的预测结果可知,中国工业污染水平和工业排污总量仍处于高位,因此,需要通过政府的宏观政策调整来实现快速减少工业污染排放总量和有效治理环境的目标。
(二)政策建议
以工业文明为代表的传统经济发展观虽然推动了中国经济高速增长,但却给生态环境和资源利用造成了巨大危胁。国家并未把自然资源合理开发、自然环境妥善保护、环境污染的有效补偿等纳入发展机制中,只是单一片面地追求暂时性经济高速增长的发展模式不仅不具备可持续发展动力,而且也将会使人类在生存环境和自然资源方面付出沉重的代价。
经济可持续发展模式的核心是对以经济增长为单一衡量指标的传统发展观的本质性转变[8]。该发展模式在推动经济有序增长过程中实现社会发展和生态保护协调发展等目标的同时,更注重改善经济增长本身的质量和培养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源动力。为了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政府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采取相应措施。
1.依靠制度创新推动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技术创新和借鉴及引进多种形式的创新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经济结构合理转变的战略支撑。但是科学技术创新与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都是以制度创新为前提的,因此,中国政府应遵循合理、竞争与公平的原则进行制度创新。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将来自于扩大的内需消费与现代化第三产业的发展,政府应在产业调整中科学合理地降低第二产业的比重,适当提高第三产业的比重,为实现经济稳步发展、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及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2.提高传统能源利用率,加大环保能源的开发与推广
积极研发与推广核电、太阳能、潮汐能及风能等清洁能源,最大程度降低经济与社会对化石能源的使用与依赖。政府应通过大力推广和普及可再生能源的使用,从本质上实现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和减缓全球变暖速度的目标[8]。但是由于特殊国情、技术和资金等复杂因素的限制,目前中国政府无法在短期内全面地在经济领域内推广新能源的使用。因此,应在加快新能源开发与推广工作的同时,高度重视提高传统能源利用率,加大对工业与生活污染排放的监督和管理以及对自然环境保护与环境污染补偿等方面的工作,促进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间和谐关系的形成。
3.加大对环保事业的关注与财政投入
政府应高度重视环境治理与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复杂且相互影响的关系[9]。在司法层面上,政府应完善和解决《环保法》相关的技术与执行问题;在新《环保法》的执行环节上,政府应加大对环境污染企业的打击与处罚力度;在具体管理环节上,应通过实施激励和评价机制来鼓励与引导企业进行产业结构升级及新型能源使用,以提高政策的实效性;在社会文化方面,政府应通过多种宣传与教育途径争取在社会上培养一种节约资源、爱护环境和发展循环经济的文化氛围,为环境治理与环境质量改善奠定良好的社会基础。
4.明确政府、社会与公民的环境保护责任
虽然环保政策在国家宏观调控中的作用日益突出,但是目前国内特殊的产业结构与发展模式对中国调控型环保政策的反映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和局限性。全能政府已不复存在,公民和企业的积极参与已经成为了政府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中国环境体系尚未完善的情况下,公众对环境污染和能源合理消费方面的意识仍十分单薄,在造成了大量资源被浪费的同时,进一步降低了环境质量[10]。另外,政府对企业环保责任履行情况监督不力,企业更加重视经济效益,这种忽视生态系统保护的行为不仅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新能源技术普及率低和工业污染频发,而且导致了政府与公民和企业间的关系因环境污染而变得日益紧张。因此,政府应通过管制和引导双重手段敦促公民与企业朝着履行环保责任的方向转变。三方责任主体应通过建立信息共享和沟通交流机制,进一步明确各个主体在环境保护与能源消耗中应承担的责任与义务,并通过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努力与协作实现推动中国经济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宏伟目标。
关键词 工业污染;复合生态系统;企业生态工程
中图分类号 X71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024(2013)02-0010-06
在人类向工业经济不断大踏步迈进的过程中,伴随着生活质量提高,人类也面临和承受着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和挑战。近几年的墨西哥湾海上溢油污染事件、松花江水污染事件、部分地区出现的“癌症村”等,更是让人们直接感受到工业发展给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在工业进化过程中产生的工业污染,对我国的生态与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据估计,工业污染占我国总污染负荷的70%。如何有效地控制工业污染,已成为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点。
一、我国工业污染的现状
根据相关统计,我国单位GDP污染物排放量是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的10倍以上,其中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已严重超过了环境承载能力。污染物大量排放,不仅使我国54%水系成为无法饮用的水源,3亿多农村人口喝不到干净的饮用水,1亿多城市居民呼吸不到清洁的空气,35%的国土受到酸雨影响,90%的天然草原退化,而且每年造成与环境污染相关的经济损失高达GDP的6%以上。工业污染是指工业生产过程中所形成的废水、废气、固体废物及各种噪音,其中工业“三废”是环境污染的主要污染源。图1描绘了我国近30多年来工业“三废”排放变化的趋势。
(一)水污染
通过近些年国家环保总局公布的环境公报可以看出,我国地表水污染较重,七大水系总体为轻度污染、湖泊(水库)富营养化问题突出、近岸海域水质总体为轻度污染。204条河流409个地表水国控监测断面中,Ⅰ~Ⅲ类、Ⅳ~Ⅴ类和劣Ⅴ类水质的断面比例分别为59.9%、23.7%和16.4%;近岸海域监测面积共27.92万平方千米,其中Ⅰ、Ⅱ类海水占62.7%,Ⅲ类海水占14.1%,Ⅳ类和劣Ⅳ类海水占23.2%。我国水污染主要以有机物污染为主,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已经大大超过水环境容量(见图2)。
(二)大气污染
我国能源结构以煤为主,煤炭占能源结构的70%。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工业的发展和用煤量的加大,环境空气质量开始下降。我国工业废气污染物主要有工业二氧化硫、工业烟尘和工业粉尘(见图3)。2010年环境公报显示,全国471个县级及以上城市开展环境空气质量监测,其中3.6%的城市达到一级标准,79.2%的城市达到二级标准,15.5%的城市达到三级标准,1.7%的城市劣于三级标准;监测的494个市县中,出现酸雨的市县占50.4%,酸雨发生频率在25%以上的占32.4%,酸雨发生频率在75%以上的占11.0%。
(三)固体废物污染
工业固体废物是工业生产过程中排入环境的各种废渣、粉尘及其他废物。工业废物消极堆存不仅占用大量土地,造成人力物力的浪费,而且许多工业废渣含有易溶于水的物质,通过淋溶污染土壤和水体。控制固体废物对环境污染和对人体健康危害的主要途径是实行对固体废物的资源化、无害化和减量化处理。随着我国节能减排措施加强和治理污染投资的增大,工业固体废弃物的综合利用率逐年增加(见图4)。2010年,全国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为24.09亿吨、排放量为498.2万吨,其中比上年产生量增加了18.1%,而排放量减少29.9%;综合利用量、贮存量、处置量分别为16.18亿吨、2.39亿吨、5.73亿吨,分别占了产生量的67.1%、9.9%、23.8%。
二、我国工业污染治理情况及分析
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我国自20世纪70年代后期,就充分注意到环境污染治理投资,特别是近几年来,我国加大了对工业源污染治理的投资(见图5),对工业“三废”治理效果明显。
Grossman和Krueger(1995)利用回归模型对66个国家和地区的多种污染物进行了研究,发现大多数污染物的污染水平与人均收入之间存在倒U关系,类比库茨涅茨提出的收入分配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库茨涅茨曲线,从而提出环境库茨涅茨假说。污染排放量的变化与工业增长方式有着密切的关系,而这种增长方式的转变主要通过规模、技术、结构和治理等与工业生产特征直接相关因素的共同效应来体现。
为了便于分析,本文按照通用的分析方法把全国内陆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按地理位置分为东部、中部、西部。如表1所示,尽管从工业污染总量上看各项污染都在增加,但各地区工业增长速度的差异导致了工业总产值占比与“三废”占比的不同变化。基本上呈现空间转移的现象,工业废气排放和工业废水排放先由中和西部向东部转移、再向西部转移,工业固体废弃物产生量由东、中部向西部转移。
为衡量不同地区之间的工业污染治理投资差距,本文采用资鸿沟系数进行度量。即先将全国内陆3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不包含自治区)人均工业污染治理投资排序,计算人均投入最高的10个省市区的平均值与最低10个省市区人均值的比值,该比值即为工业污染治理投资鸿沟系数;并以类似的方法计算工业总产值鸿沟系数。计算结果如表2所示。
从时间上看,各地区工业污染治理投资水平和当地工业发展水平都保持高速增长趋势。从全国范围来看,在各地经济普遍发展的同时,各区域间的差距仍十分明显,还有不断扩大的趋势,全国人均工业增加值(或工业总产值)最高的10个省市区基本上是人均水平最低10个省市区的4倍。虽然个别份鸿沟系数略有降低,但由于各地区人均工业增加值的绝对量差距不断变大,因此各地区工业增加值差距实际上一直在加大。尽管各地区人均工业污染治理投资一直保持增长趋势,但由于工业污染治理投资的鸿沟系数较大,2003-2009年鸿沟系数基本都超过2,但其系数呈不断减小的趋势,这表明各地区工业污染治理都在加大投资,特别是最低的10省市区由于受国家政策支持而投资增长速度明显加快。
三、工业企业复合生态系统的内涵
西方工业化走的是一条高消耗、高污染道路,在生产力大发展的同时,却付出了巨大环境代价。我国作为快速发展的国家,没有注意借鉴西方工业化的经验和教训,仍然走先发展、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早期工业化国家的做法,是以全球资源的掠夺换来的。而在全球环境不断恶劣、传统资源逐渐匮乏的今天,面对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双重压力,追求可持续发展成为必然的选择,即社会、经济、环境的协同共生。复合生态系统,也就是社会一经济一自然生态系统,是由社会系统、经济系统、自然系统组成的一个复合的复杂的巨系统。
1984年,马世骏和王如松首次提出了复合生态系统的观点,认为它由社会、经济和自然三个系统组成,并且三个系统间具有互为因果的制约与互补的关系。在随后的研究中,他们又进一步明确了复合生态系统中三个子系统通过生态流、生态场在一定的时空尺度上的耦合关系,并绘制了复合生态系统的生态格局和生态秩序,并由此提出了水、土、气、生、矿等环境因素的耦合和生产、流通、消费、还原、调控等人类活动的系统分析方法,揭示了以资源代谢在时间、空间尺度上的滞留和耗竭,系统藕合在结构、功能关系上的破碎和板结,社会行为在局部和整体关系上的短见和调控机制上的缺损为主的生态动力学机制以及整体、协同、循环、自生的生态控制论机理。
工业企业作为非物种生态因素,不仅需要自身的持续发展,而且需要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协调,与自然生态相平衡。工业复合生态系统是通过对自然资源进行加工制造物质资料的所有企业及其关联行业、部门的综合,促进工业子系统与整个复合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一切生产活动都必须从自然环境中输入各种生物和非生物资源,从社会环境中输入劳力、资金和信息,经系统内部功能的驱动、运转,使物质、能量在循环和转换的过程中,实现价值和信息调控,最终在向社会环境输出产品的同时,向自然环境输出各种废弃物。工业企业的经济效益,实质上就是该系统输入输出的转换效率;工业企业的环境效益也就是使排出的废弃物小于自然环境的自净能力,从而保护和维持一个有利工作和生活的良好生态环境。
从一般系统理论的角度分析工业系统,它应具有整体性、相关性、层次性、动态性等特点;而从社会一经济一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的角度来认识工业生态系统,就不难发现工业系统还具有复合性、开放性和“两重性”等。就单个工业企业来讲,首先是投入产出系统,它需要投入人、财、物等资源,通过企业系统的内部资源转换功能,产出符合市场需求及社会、生态要求的产品、服务、劳务、信息、技术等;其次是开放式人造系统,通过发挥人对系统的作用,实现企业与外部的交换,实现企业目标;再次是动态系统,其目标、条件需要不断地适应外部环境,实现内外的动态平衡;第四是耗散结构体,通过“耗”与“散”,与外部交换能量,即通过吸收转换排出而向外辐射经济、科技能量;第五是具有自组织功能的系统,独立承担责任,获取利益,并通过自组织活动增强自身生命力,实现经济、生态、社会效益的协调发展。
按企业生态与经济系统相互关系,其发展历程可分为四个阶段。(1)低级协调发展模式——企业生态经济复合系统。生态功能较强而经济功能较弱,经济的发展虽然影响着生态环境的质量,但其影响甚微,企业生态系统的质量保持相对稳定状态。(2)不协调发展模式——企业在发展经济时并不考虑生态环境保护及其承载力的问题,而且此时企业的经济功能较强而生态功能十分脆弱,企业的经济生产力大大超过企业自然生态生产力。(3)强制协调发展模式——政府通过对企业行为的限制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但由于科学技术及管理方法的局限,企业经济增长以生态环境质量下降为代价,而生态环境质量改善又以牺牲企业经济增长为代价。(4)高级有序协调发展模式——企业能自觉地有意识地将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综合统一,使企业生态经济处于良性循环运转之中,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处于和谐一致的协调状态。
工业企业生态工程与传统工业模式有着本质的区别。传统工业主要考虑社会环境,其文化基础是自由的市场体系,企业的价值观、组织结构、战略与决策、产品开发、产品的生产与营销都是以此为基础的,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企业在满足社会需求的同时,很少考虑对自然环境的负面影响;而工业企业生态工程则是以可持续发展与复合生态系统理论为基础的,其价值观、组织结构、战略与决策、产品开发、产品的生产与营销等活动建立在时常位与生态位并重的基础上。
四、实施工业企业复合生态系统的条件
环境污染少和经济效益好恰恰是工业污染防治所需要的“双赢”结果,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就需要我们作出更多的努力,尤其是大力发展工业企业生态工程。工业企业复合生态系统追求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社会效益统一的目标,欲达此目标必须硬件、软件、心件三者相互配合,缺一不可。
(一)硬件
硬件指的是技术、设备的改进与创新,工程设计优化等技术手段。我国人均资源相对不足,且又处在资源消耗比较多的工业化中期阶段。伴着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推进,城乡建设广泛开展,经济规模不断扩大,资源需求量与日俱增;由于增长方式粗放,经济结构不合理,资源消耗强度大,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各个领域浪费严重。近年来,我国能源消费总量以年均9%以上的速度增长,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所占比重过高,工业特别是重工业能耗比重居高不下,主要资源长期处于负担过重的状态,我国已有45种主要矿产资源出现不同程度的短缺。促进技术创新、开发新能源、调整产业结构、节能减排是解决我国能源长期供应、维持经济高速增长的基石。
1 技术。科学技术进步是影响工业企业实施生态工程的重要因素,比如组织清洁生产就不仅涉及新的技术、新的工艺与新的方法,还涉及新材料、新能源、新设备、新产品等。ISO环境管理标准体系就对企业的生产技术、工艺、原材料、产品性能、工艺流程、废弃物的循环利用等提出了要求,这对我国众多的中小企业提出了严峻的考验。重视生态技术创新,不仅是降低企业环境污染的主要途径,也是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关键。
2 资金。资金投入是生态工程建设必备的物质基础,我国用于治理工业“三废”的投资逐年增长,2008年工业污染治理投资达到了542.6亿元,“十二五”期间国家将投资3.4万亿元用于环境的治理与保护。为调整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相关各方之间利益关系,国家还制定了相应的生态补偿机制,针对主要区域实行“受益者补偿和破坏者付费”的政策。企业发展节能工艺、绿色产业、循环经济等,不仅需要相应的科学技术水平,更需要以雄厚资金作为支撑。
3 结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迅速,经济增长较快,但第一、二、三产的结构却不合理,工业占大头,尤其是重工业占大头的经济结构,对自然生态环境、资源承载力产生的影响越来越大。我国南方工业发达于北方,沿海工业发达于内地;有些品种过剩,有些品种紧缺。有大量的小型厂家,造成重复建设,资源达不到最优配置,资源浪费严重,单位产量耗能大,生产成本高。
(二)软件
软件指的是有关方针、政策、法律、条例的修订,体制改革,综合规划等社会保障,政策法规是推动企业生态工程的有效手段。在发展工业生态环境中政府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任何一级政府决策及活动中都应纳入对保护环境资源的考虑、对发展计划和政策进行环境影响评估、采取经济激励政策促进循环经济发展、建立绿色GDP指标体系、加强监测并推行污染排放报告制度等。
1 规划。生态规划包括生态概念规划、生态工程规划和生态管理规划。生态概念规划包括自然和人文生态因子规划;空间、时间、数量、结构、序理的生态关系规划;生产、生活、流通、还原、调控的生态功能规划;物质代谢、能源聚散、水系统、交通运输、景观肌理、社会纹脉、管理体制、安全保障的生态网络规划。生态工程规划包括水、能源、景观、交通和建筑等系统工程规划;生态服务管理规划包括生态服务、生态代谢、生态体制、生态文明的管理。
2 政策和法规。工业企业作为一种社会经济组织,它不仅受到国家及区域市场环境、体制、政策的影响,还受到行业协会等中介的制约。尤其是市场及环保方面的政策是影响工业企业是否实施生态工程的“指挥棒”。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根本转变,从粗放型发展模式向又好又快的发展模式的根本转变,要求我国工业企业实施生态工程。近几年来,我国区域发展的政策与地方法规考虑了环境保护的要求,也加大了环境治理与监管力度,但只有让工业企业主动实施生态工程,才能从根本上实现复合生态系统。
3 监督与管理。国家环境保护政策需要地方政府根据本地区的情况制定相关条例,以保证该政策在地方的实施。然而,一方面,由于污染控制成本过高,同时又缺乏相应的激励,某些地方政府出工不出力的监管导致了国家政策的失效;另一方面,面临既定的污染管理条例,某些企业因为自身利益而隐性抵抗会进一步加大环境污染治理的困难。生态工程的开展必需借助一些有效的管理方法,以便使企业更加有效地组织和计划环境活动,识别、评估环境的改进机会,比如:可以尝试管理体制变化,采取环保部门垂直管理;加强对外资企业、中小企业的监督,避免成为“污染天堂”等。
(三)心件
所谓心件,就是指思想、意识及行为的诱导和能力建设等行为措施。工业企业不能等经济水平到达一定高度后再以数倍的财力、物力来重新治理环境。影响企业生态工程的因素包括人口规模、人口分布及人均资源占有量、人类文明、参与行为、管理调控方法等。环保意识的提高,不仅体现于企业的领导决策者,更体现于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还体现于企业员工及全民的参与。
1 人力资本。类似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人力资本和环境污染呈现倒U型曲线。在工业企业发展初期,由于教育水平处于较低阶段,教育水平与污染排放强度呈正相关性;当教育水平达到一定阶段后,人们对环境的关注加强,企业开始重视污染控制。提升全民的受教育水平,加大环境保护的宣传力度,倡导以生态为导向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以及由此形成的生态文化对现代工业企业的影响是深远的。
黄书灵
安徽省淮北市濉溪县环保局环境监察大队 安徽 淮北235100
摘要:随着人类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升,城市化进程发展迅速,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的社会、经济、环境、规划内容愈加复杂,我们面临的水污染也越来越严重,其直接关系到生态环境的好坏,也影响到了人们的日常正常生活。文章作者分析了进行水污染治理的目的,探讨了在环境保护中水污染防治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一些相应的措施,以供参考。
关键词:环境保护;水污染治理
中图分类号:C35文献标识码: A
一、环境保护中水污染治理目的
(一)加强城市建设与改造,合理进行城市建设规划,为居民营造更好的生活空间。在主要的城市污水污染严重地段我们要有计划的加强改造与规划整合治理,让城市市民积极的参与到水污染治理的行动中来,并配合附近的企业单位积极的行动起来,划分区域负责尽责,尽最大的努力建设一个全面的污水处理系统。在城市的建设当中,难免出现工业污染的情况,而工业污染所排放出的污染物大多是工业废弃废物,由于它排放过程当中带有的污染物会随着工厂生产种类不同而会有着不同污染成分。国家规定一般的工业污染排放治理遵循谁污染谁承担污染责任的原则,但在含有重金属难以处理降解的有机物污染物与高浓度的废水排放企业应主要采用科学的污染治理方法,要求必须在厂内处理完才可以排放。在农业污染方面,
近年来农药和化肥大量的使用,我国土地办结污染特别严重,有些地区已经处于荒废状态。为提高土地质量,我们必须加强农业研究,尽量的减少化肥的使用数量,并及时积极提倡农民使用有机无害肥料。只有共同努力,我们水污染的状况才能够得到及时并有效的治理。
(二)解决我国南北地区水资源分配不足的问题。我国大部分北方的水资源相对比较短缺,比南方要严重得多,面对这些当地不容乐观的严重形势,我们应该做的便是以污水资源为核心,采用合理科学全面的治理方法全面提高污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尤其是特别关注工业发展密集地区的城市,积极规范调整城市里面的排水管网络建设以及污水处理企业的污水排放工程建设。而南方降水量、水资源、水容量相对充沛,面对这样的优势我们要积极合理科学地运用大海的自身具有的天然净化能力通过合理有效科学规划的布局,发挥纵横交错的四通八达的南方小河小湖的地理优势,充分的在实践中实现优势的最大化利用。
二、环境保护中水污染防治存在的问题
(一)粗放式的经济发展造成水资源重复利用率低。经济的高速发展使得水污染整治过程中面临的最重要的污染源便是资源的低效利用。低水平的投资使得虽投入大但产出少。这样以牺牲资源的数量为代价赢取利润,在短期内可能带给企业一定的经济效益,但是从长远的眼光看来,这是一种自杀式的发展模式,资源的稀缺性便决定了这一结局。
(二)思想认识不够,企业不重视水污染的治理。目前企业水污染治理过程中缺乏应有重视程度,大多数企业只顾自己眼前的切身利益,重视短期效应把短期时间内的经济指标看得高于一切,企业没有自己长远的发展目标,在自身主观意识上从不重视水污染治理的问题。只有在思想上高度重视水污染的严重性及其它在企业长久发展中带来的危害性才会真正从根源上解决水污染问题。而许多企业把当地主管部门的环保要求当作例行公事,瞒天过海,检查完过后依然是随意排放,任意污染。
(三)企业处理水污染运转费用的高低,导致出现污水处理难的恶性循环。水污染处理运转费用的成效高低直接影响到企业水污染处理设施的正常运转。巨额的污水处理费用不仅使企业在短期内不会产生效益,还会增加企业的负担,因此便产生了人为故意停用水处理设施的严重现象。然而水污染处理设施一旦停止运转闲置下来,就会很容易生锈、腐蚀甚至出现浪费。等到设备损坏了我们再去花钱维修、更换,这样的费用增加不仅给企业政府都带来了巨大的负担。如此一来水污染治理设施的运转,便形成了一种令人无法忍受的恶性循环,从而出现污水处理难,难以凑效的尴尬局面。
(四)市场机制及运行机制的作用发挥的不够充分。特别是在公共环境保护中,使市场机制的作用未能得到充分发挥,需要对水务市场进行改革,使其市场机制的作用发挥到最大化。对于污水及垃圾处理应采用产业化处理,虽然在此方面取得的发展较大,但其在整体上的主导作用还未得到有效的发挥。
(五)水污染治理受到管理体制及技术因素的制约,且执法力度较低。现如今有许多企业人存在污水未达标排放,造成此类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由于管理体制中存在的问题,经过近几年来的改革,不断的对此类问题进行改善,但依然未能彻底的解决,作为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体制改革的影响主要受到技术方面及配套设施等因素的影响,最终形成执法力度不足,
形成部分企业的废水排放不达标。
三、水污染治理措施
(一)执行严格的污水排放标准
在执行排放标准时,首先执行地方标准,无地方排放标准的首先执行国家排放标准,其次行业标准。如果废水进入城市污水处理厂,应执行城市污水处理厂进水标准。但在执行排放标准时应区别对待,尤其要考虑其废水的可生化性、生物毒性及对城市污水处理厂处理效率可能带来影响。
(二)加大污水治理力度。
在城市建设总体规划中,应加强排水系统的规划,并且尽可能地把排水系统按工业污水与生产污水排放的原则,进行分流制排水系统设计,同时对现有的排水系统和沟道系统加强管理和维修,使其有效地发挥作用。并结合市政建设的发展规划,建立相应的污水处理厂,并配套管网使各类污水经处理后排放或回用。
(三)强化污染源污水处理
凡是排放一类污染物的污染源必须采取有效的污水处理、全过程控制及管理措施,在生产车间排水口实现浓度达标排放;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医药制造、造纸及纸制品、制革、纺织等行业产生的污水采取适当的治理措施,对部分高浓度有机废水进行处理,保证废水中化学耗氧量达到地方污水排放标准或行业标准;食品加工与制造、饮料等行业排放的废水中生化需氧量适当放宽控制,对高浓度有机废水进行单独处理,尽可能采取综合利用,能源与资源回收利用的综合利用措施,以城市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为主。
(四)推行清洁生产工艺
对物料、能源、水资源消耗量较大、污染物浓度大及负荷高,生产效率低,污水不易治理或治理费用较高的工业污染源,如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行业、造纸及纸制品等行业以推行清洁生产工艺为主,最大限度减少污水及其污染物的生成。
(五)大力推广生态农业加强生态型城镇的建设
把农业生产、农村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资源的培育与高效利用融为一体的具有生态合理性、功能良性循环的新型综合农业体系,实现高产、优质、高效与持续发展目标。促使物质循环再生和能量的充分利用,同时进行生物综合防治,少用农药,避免重金属污染物或有害物质进入生态系统。抓好生态示范区建设项目,抓好生态建设项目,积极实施
城镇生活垃圾焚烧处理项目、城镇工业废弃物处置项目等项目,抓好城镇工业污染源治理。大力推行污染物集中控制、集中治理,对于规模不经济的污染企业要限制其发展;对产业结构不合理、污染严重、治理无望的,要予以关停,逐步在乡镇工业企业中推行清洁生产,要进一步加强乡镇企业环境管理。
四、结语
总之,城市作为城市居民赖以生存的环境,其环境的好与坏决定着人们的生活质量。而其中的水污染已对社会环境以及人们日常生活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必须要采取更加可行有效的措施和方法,对其进行有效的治理。水污染治理不是一个人,也不是一个部门的事情,其是全社会、每个人的责任,为此社会中每个人、各个部门都要承担环境保护、水污染治理的责任,保护环境从你我做起。
参考文献: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影响评价;清洁生产
霸州市经过改革开放近30年来的发展,已经从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县,发展成为全国闻名的百强县(市),成就令人瞩目。2006年,全市GDP完成131亿元,财政总收入完成10.89亿元,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205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262元。面临经济高速发展和环境压力日增的形势,霸州市要在激烈的竞争中依然保持优势,实现“人本化、生态化、现代化”的目标,加强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环境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十分必要的。
一、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
可持续发展包括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是基础,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动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目标,因而环境可持续发展是整个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环境问题实际上是一个环境承载力的问题,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方面,经济活动索取自然资源的速度,若超过了资源本身及替代品再生的速度,将导致自然资源的枯竭和生态系统的破坏;另一方面,向环境排放污染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将导致生态系统的失衡。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作为新兴的发展战略,至今还没有建立完备的实施体系和指标体系,因而虽然不少国家正在积极制定各种方针、政策,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但在具体落实中还缺乏成熟的经验,因此在县(市)域内展开环境可持续发展研究有很强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二、将环境因素纳入社会发展综合决策体系
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是社会发展中两个重要的组成因素。有些人错误地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对立起来,一是由于不能全面地认识问题,二是由于在经济核算体系中没有体现环境资源价值。把环境价值量化并纳入政府的社会发展综合决策体系,具有明显的前瞻性。目前霸州市在环境价值的量化研究方面还处在起步阶段,为使该项工作尽快开展,应以收集发达乡镇的有关资料进行分析为主,待得到一些最基本的参数,经修正后可先行使用,然后再进行有关理论及实际应用的深入研究。环境影响评价是指在进行重大活动之前,采用科学方法预测可能给环境带来的影响,提出防治对策,为决策部门提供科学依据。环境影响评价要解决两个问题:其一是项目的可行与否,其二是对可行的项目,提供舒缓措施。近年来霸州市严把建设项目审批关,严格执行了建设项目审批的六项基本原则。对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低水平重复建设,选址不合理的项目一律不批。对环境影响评价存在批评多、分析多,而建设性的意见少,或者建议过于理论化的倾向,为解决环境影响评价的提前参与性,将环境因素纳入社会发展综合决策体系是实施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三、提高全社会环保意识和公众环境意识
环境意识不可能自动地产生,主要靠教育和实际行动培养,针对环境意识的不同层次和不同阶段,其宣传教育对象、方式方法也不同。霸州市政府历来重视环境保护工作,十几年来,霸州市在环境保护宣传工作上做了多方面的尝试与努力,成果十分喜人,并已有了较为完整的环境保护责任制。但由于公众环境意识的建立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因此需要针对各阶段的特点制定切实可行的办法。工作的重点应放在现有制度的完善、具体措施的落实上。另外,公众环境意识的树立,要有广泛性,不仅要加强对青少年、党政干部的环境保护教育,还要通过居委会、村委会等基层组织,向广大市民进行宣传教育,让环境的话题走进千家万户,提高公众环境意识。按霸州目前的实际状况,完全照搬西方国家公众参与决策的方法是不现实的,可遵循从告知到参与的过程,循序渐进地扩大公众参与的范围。
四、实现环境管理战略重心转移
霸州在建市之初就十分重视环境保护工作,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基本维持了良好的环境质量。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体制的改革,产业结构的变迁,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环境保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环境管理战略重心的转移迫在眉睫。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指标显示,霸州市在工业污染控制方面已取得显著成效。过去的环境管理工作一直是以环境质量保护为目标,以工业污染源的管理为中心。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现在人们更注重环境的安全性和舒适性。因此,环境管理工作也要适时做出转变,打破以工业污染源管理为中心的局限,以保障市民健康和创造良好生态环境为目标,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的管理构架。
从生产源头开始对污染物的产生进行控制,建立以“源头控制”为主导的污染预防管理体系,使企业从“被动治污”转向“主动治污”,从根本上转变环境管理的角色和作用。在污染预防体系的建立中,应把清洁生产作为工业污染预防的主体。它体现了可持续发展战略在工业生产中的实施,为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提供了切实的战术性措施。推进清洁生产已成为企业与政府共同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选择。目前在霸州市通过改进管理技术推动清洁生产,很具实际意义。另外,对生产企业实施许可证制度,它是将环境影响纳入环境管理轨道的有效方法,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环境管理的有力工具。许可证的内容具有弹性,它的核发依据可是总量控制,也可是浓度控制。许可证以其法律上的地位,确保环境管理政策的落实实施。对不同类型的活动核发不同类型的许可证,制定有差别的管理办法,做到重污染行业重点抓,使环境管理工作在人力资源、财政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取得最大的工作效益。
人们对环境污染最关心的莫过于污染物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有毒有害物品包括农药、化肥、化工原材料、化学物品等,虽然数量有限,但其危害性却巨大。由于目前对它们的环境质量监测仅有常规指标,因此,对有毒有害物品所造成的影响和潜在危害没有准确估算。有毒有害物质使用的相对分散性给最后的处理、处置带来困难,因而首先参照国家有毒有害废物名单,依靠毒性大小、数量多少、分布范围等对有毒有害物品进行界定,从生产、销售抓起,实行销售许可制度,跟踪去向,让使用者清楚地知道其物质组成及含量、意外救助办法和用后残余物的处理办法等,同时,所有含有毒有害物质的污染物,必须送到工业废物处理中心,统一进行可靠的处理,确保不造成二次污染。
五、妥善处理废物,建设美好环境是实施环境可持续发展的依托
把资源的合理利用与环境保护联系起来综合考虑,是控制污染更为经济,有效的途径。从霸州目前状况看,首先是节约用水问题,根据霸州工业废水比重小的特点,节水减污工作的重点是城市、城镇生活用水。生活用水节约的主要途径是改善用水设施包括杜绝厕所、水龙头和阀门漏水现象,安装节水型卫生设备,对已有设备改装,推广节水型家用产品使用等。霸州目前自来水价格低廉,不利倡导节约用水,同时也因为未体现使用者偿付的原则,给公用事业背上了沉重包袱。资源价格体系的改革已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可预料在不远的将来,水价会有重大调整,霸州的企业对此要有足够的准备。这种改革将有利于水资源节约。除价格政策外,还有一些可起辅作用的手段,如税收、收费、财政补贴等。其次是垃圾回用问题,在霸州因为有以拣垃圾为生的人,虽然未实施垃圾分拣计划,但许多垃圾中能回用的成分实际上已得到分拣。但是号称白色污染的对环境危害较大的塑料制品,尤其是一次性餐盒和塑料袋,使用量日增,应少用或禁用这些物品,以切实减少其排放量和危害。对一次性饭盒使用的限制,由于可降解性塑料饭盒的成本要比非可降解性塑料饭盒的成本高,价格上不具备竞争力,因而需要制定强制性政策,推广可降解塑料的使用,从而限制或彻底取消非可降解塑料的使用。
六、注重环境科学研究,发展环保产业
霸州在环境保护基础研究方面并不具备雄厚的力量,但它有得天独厚的社会环境,毗邻京津,与科研院所联系密切。在环境科学研究上也要充分利用这一优势,积极吸取国内、外的先进经验,以高水准的环境管理研究为基础,以促环境管理上台阶为目标,加速环境管理工作向规范化迈进的步伐。这样不仅能为霸州市在未来十年或更长的时间内提供环境管理上的理论指导,而且可为全国的环境管理体制改革提供有益的经验。
环保产业是工业发展中的一个新兴行业,该产业在西方发达国家与生物技术、通讯技术一起共同成为工业界发展最为迅速的行业。发展环保产业不仅因为其市场前景广阔,是新的经济增长点,重要的还在于它是控制污染,保证环境质量的物质基础。
作者单位:廊坊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范志平,曾德慧,余新晓.生态工程理论基础与构建技术[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
[2]李训贵.环境与可持续发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96-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