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高等教育心理学重点

高等教育心理学重点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高等教育心理学重点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高等教育心理学重点

高等教育心理学重点范文第1篇

关键词:当代教育;教育心理学;途径;思考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34-0061-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34.031

教育心理学的学科独立是以桑代克《教育心理学》(三卷本1903-1914年)出版为标志,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形成了自身独特的研究对象、研究领域和研究方法。教育的核心内容是针对学生个性发展需求,遵从教育心理学规律,促进学生自身基本技能的发展,采取多元化的教育教学手段,以此体现出教育心理学的核心内容。

一、新时代青少年学生心理特征

当代科技迅猛发展,青少年信息量增加,价值观的形成打破了传统的思想观念,随着年龄增长,青少年的心理逐渐走向成熟,渴望独立,但是由于生活阅历较浅,在成长过程中解决问题和辨别是非的能力不足[1],容易出现叛逆、孤僻、厌学等心理和行为问题,具体表现如下:

(一) 存在急功近利思想

经济的高速发展必然导致出现利益至上的价值观,青少年接受新鲜事物较快,社会教育中掺杂的利益对青少年身心健康影响较大,容易出现急功近利的思想。

(二) 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

现代青少年思想较为开放和灵活,独立思考,对未知的东西探索欲望强烈,但是他们不能从实际出发,难以辨别是非,容易出现自私和极端情形。

(三) 叛逆厌学行为表现

青少年时期是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学习过程中知识的积累促进自我意识增强,同时也会产生叛逆心理,考虑问题片面化,主观臆断行事,追求和沉迷于刺激性的东西,如,智能手机和网络游戏导致一些青少年丧失学习兴趣,甚至对抗家庭和学校。

二、新时代下制约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因素

(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缺乏针对性

有学者认为,教育心理学主要研究人在学习时的心理状态和学习时的内心活动,还有学者认为,教育心理学是协助教育工作按照正常模式进行,大部分学者认为教育心理学是对青少年学习状态和内心活动进行研究[2]。各种研究和讨论都有合理性和局限性,但只是停留在教育表面和理论中,缺少针对性。

(二)教育心理学内容尚未形成体系化

我国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体系大多借鉴国外成果,研究方法和研究手段也是从西方移植来的,没有被广泛认可的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没有形成科学的教学体系。

此外,学术界对教育心理学存在认知偏差,如,有学者认为教学心理学是心理学原理在教育领域中的运用,有的无法将教育心理学的分化和整合实现有机统一,教育工作者对教学心理学研究对象全人化还不适应,对多元化的现代心理学新理论难以接受等。

最新出版的《中国当代教育理论丛书》及时解决了这些问题,既有一定的理论高度,又能密切结合我国教育实际,加强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的论述与指导。系列丛书完善了教育心理学的理论体系,剖析了大教育生态系统,揭示出当前国际范围内教育危机实质,重视个别差异和个别化教育研究,对学习策略、教学策略、学生与学习情境间的相互作用认知研究进一步加强。

三、关于教育心理学发展的深入思考

(一)重新审视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新方向

新的方向总结为“三化”,即,教育心理学研究目的教育化、研究对象的全人化、研究方法的多样化[3]。

1.研究目的教育化。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根本目的是要将研究的理论成果用来指导教育实践,要结合我国当前教育改革与发展进行研究。主要内容有三个方面,一是教育心理学研究有利于培养合格的教师、改善教师的教学和促进教师的发展;二是教育心理学研究有利于改善学生学习,促进学生人格健全发展;三是教育心理学研究要为教学改革服务。

2.研究对象全人化。教育心理学首先是以人的全人格成长为研究取向,教学目标不仅仅是读书求知,还应包含学生的为人处世,其次,教育研究既要研究学校教育情境中的人也要研究社会生活中的人,因为学生的学习行为离不开家庭和社会熏陶,第三是研究人的毕业学习与发展。

3.研究方法多样化。教育心理学自身学科特点决定了研究方法既要向范式科学靠近,又要注意处理好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实验研究与史论研究,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之间的关系[4]。教育心理学研究在真实教学情境中开展研究,采用更能突出人的内在心理特性的方法,如,调查追踪、访谈法和个案研究等方法。

(二)丰富教育心理学新的理论体系

1.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范式多样性。从理论和逻辑上分析中国教育心理学的“成长”,其发展范式是多元的,既有基于职业教育科学的范式,也有基于科学的范式,还有基于教育心理科学的范式,心理学的发展流派较多,这也决定了教育心理学学科范式发展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2.教学心理学的研究内容针对性更强。主要内容有五个方面,一是基本理论,如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发展理论、动机理论、教育社会心理理论,除认知观外还要吸收人本主义、行为主义、精神分析等心理流派理论学说的精华;二是学习心理;三是教学心理;四是教与学的制约因素。内容较为全面、丰富且针对性较强[5]。

3.学科的拓展范围应不断扩大。从学科角度来看,根据社会实际,教育心理学研究除高等教育、教育管理学科外应拓展到初等教育、中等教育、成人教育、职业教育和外国语言教育等学科领域,有利于保持教育心理学学科发展持续性。

(三)关注热点和难点的前沿研究

通过当今的教育心理学关键词突现性的统计,我国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前沿主题有两大类[6],一是宏观的思想政策类,如,教育政策、思想政治教育、素质教育、高等教育理论,国家大力提倡创新教育和素质教育,对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具有指导性,第二是具体的教学实施类,如,学习方式、课程建设、课堂效果和学习策略等,重视教学互动、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等教学策略。

(四)多元化的现论增强教育心理学的实效性

1.个别差异和全面发展的教育研究。当代学生可以不受学校教育时间、教育水平、教育空间等严格限制,能自由地选择所需要的学习内容和方式,因此,教育心理学要深入研究学生个性特点、学习过程特点、培养学生元认知能力和自我监控能力,加强对学习策略、学习动机、教学策略、解决问题策略以及学生与学习情境间的相互作用的认知研究。

加德纳在1983年出版《心智的结构》中提出了关于智力的多元因素理论,认为基本的智力因素包括语言能力、逻辑-数学能力、音乐能力、空间运动能力、身体运动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自我认知能力。教育心理学应结合实际,采取有效教学方法和手段促进学生各种智力因素全面发展。

2.文化心理学的影响。文化心理学在20世纪60年代开始盛行。有学者认为,文化心理学包括双重内涵,一是“文化心理学”,关注研究对象的“文化”特征,第二是文化“心理学”,关注其“文化负载”,以心理文化为研究内容。文化心理学强调本土文化资源对人的心理发展的影响,教育心理学研究要了解本土文化、立足本土文化、服务本土文化。

3.积极心理学的介入。美国心理协会(APA)前主席赛里格曼在1998年提出积极心理学概念。积极心理学认为人类的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核心要素,因此教育心理学不能停留在教与学的心理过程和影响因素层面上,要在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4.毕业心理发展理念。毕生心理发展观是20世纪70年代欧美出现新的发展心理学观点。传统意义上教育心理学研究范围局限于学校教育情境中的学生,重点研究儿童和青少年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和规律,而毕生心理发展强调的是心理发展贯穿人的一生,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范围要拓展到研究社会生活与工作的人。

5.进化心理学对人性和心理思考。进化心理学是西方心理学新的研究取向,以进化论观点对人的心理起源和现象进行研究。人是由生理和心理两部分构成的有机整体,都应该受进化规律的制约,人的心理发展既受生理因素制约,又受社会因素影响,而传统教学心理学过分强调人的社会性,对人的生物性重视不够。

另外,应高度重视教育心理学的研究环境。一批高质量的核心期刊如《心理科学进展》《教育研究》等为教育心理学学科发展和学术交流搭建交流平台,但是没有教育心理学的专属核心期刊,而且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团队和研究力量也比较薄弱,这制约了本学科发展,需要进一步增强。

参考文献:

[1] 李蕾蕾.当代中国教育公平:问题与制度选择[D].湘潭大学,2012.

[2] 张春兴.从思想演变看教育心理学发展宜采的取向[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5,3(1).

[3] 董刚,等.百年教育心理学发展历程的回顾与反思 [J]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0(7).

[4] 林崇德.试论发展心理学与教育心理学研究中的十大关系[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5(1).

高等教育心理学重点范文第2篇

【关键词】钢琴 教学理论 改革 借鉴

由于钢琴这一西洋乐器本身就属于舶来品,它出现在我国的时间并不长,至于相关教学理论研究也还未形成完整成熟的理论体系,从目前我国各个高校开设的钢琴教学课程来看,学习和借鉴国外相关教育理论与方法仍然是当今钢琴理论教学的重点,综观这些借鉴经验,不仅方法多样化,而且有很多理论在应用于钢琴教学实践方面已经取得了较为成功的试验。

从西安音乐学院的钢琴教学的相关课程来看,教师借鉴采纳了多种教学方法进行教学,以下笔者将重点介绍几种具体的钢琴教学理论。

首先是研究性教学,研究性教学是目前流行于各高校的一种重要的钢琴教学理论方法,这种教学方法与以往那种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理论完全不同,它十分适应于当下我国提倡的素质教育理念。在研究性教学中,教师不再是教学的主体,教也不再单纯地传授学生钢琴理论知识,而是开始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及大学生的独立自主性与积极创新性,西安音乐学院对这一教学理论做出了大量实践工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整个教学过程有一个宏观的掌控,以此为基础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通过不同的教学方式来分析最后的教学成果,根据结果再进行进一步探讨与理论实践。在研究型教学过程中,教师特别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可以给学生设定具体问题,让学生参与到问题的讨论中来,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以及与同学的相互交流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从实践体验中体会学习的乐趣,提高自己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与此同时,教师还可以为学生设定与学科有关的研究课题,学生在参与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教师要对其进行理论指导,根据学生的个性特征对学生的课题参与情况给予不同的指导与评价。

关于研究性教学应当注意的问题,笔者也作了一些参考,从西安音乐学院的具体实施过程来看,在开设课程之前教师一定要树立一个明确的研究型教学理念,要明确学生在研究性教学方法中的主体地位,不能在实施过程中继续走程式化的老路。在课程进行的过程中,教师应注意要鼓励学生大胆参与,不怕学生出错,同时要充分利用课程资源,要在钢琴教学的实际操作过程中完善教学评价机制,不能不顾学生的个性特点将学生的课堂表现一概而论,避免打击学生参与积极性的提高。研究性教学最大的优点就在于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变成了主动,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相互结合,同时还加强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这对于我国培养创新型人才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其次是用建构主义理论完善传统教学理论中的不足。建构主义理论是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的一种学习理论,这种理论最基本的观点在于,认识的获得是对既有知识和认识的主动建构,自从皮亚杰这一理论提出之后,在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有关建构主义理论的探讨与研究,在这样一种理论指导下,世界各地的教育教学又产生了许多新的变革。在此笔者要指出的是建构主义理论对于钢琴教学的影响。在运用建构主义理论进行钢琴教学时,教师应当特别注意课堂气氛的和谐与自由,为学生搭建一个充分表达自己见解的平台,设定合理的培养目标,充分利用支架式教学、随机访问教学等多种方法对学生进行授课,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课程进度设定不同的音乐情景,利用情景再现的方式让学生参与到钢琴学习中来,同时还要充分利用学校的设备资源,采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从实践中探索钢琴教学的具体方法。

利用教育心理学理论促进钢琴教学也是当今国内外钢琴教学研究的一个重点。尤其是进入到新世纪之后,随着教育心理学的不断发展和完善,高校的钢琴教学理论研究开始从教育心理学着手分析钢琴教学的重点。教育心理学种类和内容比较繁杂,在此,笔者主要介绍其中几种重要的理论以及该理论在西安音乐学院钢琴教学中的具体实践情况。

多元智能理论是教育心理学中一项十分重要的理论,它从人类智能构成的多元化出发,认为学生作为一个智能个体有着充分的学习潜能和创造力,西安音乐学院的教师根据这一理论探索出在课堂上重视学生参与,为激发学生思维而教学的教学方法,如此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也为钢琴教学探索了新的方法与实践经验。

迁移理论也被广泛用于教育教学当中,对于高校钢琴教学的开展,教师也可以利用迁移理论进行教学,这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知识体系的优化,教师通过合理安排教学内容顺序,注意发展学生的理解与概括能力,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在当下高校课程开展中存在一个很大的问题,那就是不能恰当而精准地对学生的学习行为作出客观的评价,发展性评价就是针对这一问题而提出的新的教育评价理念。以往的教学评价,教师往往只是看到学生的最终学业成绩,以分数作为学生学习成绩的唯一评判标准,而发展性评价则是终结了这样一种不客观的评判标准,以高校教师的钢琴教学课程评价为例,钢琴教师首先从观念上对该课程的内容作出大致的衡量,通过实施中的具体情况作出客观性判断,不再以学生单纯的钢琴考试成绩作为最终评判标准,而是重视学生作为学习个体纵向发展的具体实际,从学生个体身上看到每一个学习个体的优势与不足,从而针对性地对其进行分析评价,使学生都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在发展性评价教学理论中,教师、学生与教材是一个相互关联的整体,他们相互依存而存在,作为一种处于动态趋势的评价标准,发展性评价不论是对于教师来说,还是对于学生而言都是促进其共同进步的良好教学策略。

针对以上几种钢琴教学理论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西安音乐学院对于国外钢琴教学的理论方法有着十分活跃的应用与实践,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

第一,通过借鉴和学习国外钢琴教学的相关理论研究,并且运用到我国高校钢琴教学实践当中来,这对于发展我国钢琴教学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同时还展现了我国高等教育与时俱进的时展精神。高校利用自身的科研优势,同时依托多学科的教育环境有利于对钢琴教学展开综合性和系统性的理论研究。从高校钢琴教学改革这一单一性的学科理论建设可以看出我国高等教育正呈现出整体性全方位的深化与改革,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到来,我国需要培养更多的创新型人才,这也是我国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

第二,钢琴教学的对外借鉴反映出了目前我国钢琴教学的视野变得更加开阔,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多层次、多角度的教学改革正是我国教育教学深化改革的一个缩影。不管是建构主义理论的研究,还是教育心理学的有关理论指导,我国钢琴教学从点到面、从理论指导到具体实践都作了相应的改革与探索,正是由于在这样一个广阔的视野下我国钢琴教学才得以向前迈进,才能有了明显的深化与发展。

第三,钢琴教学理论的对外借鉴也显示出我国的钢琴教学正处于一个走出国门迈向国际化的趋势。国际化趋势不仅是当今教育面临的一个重大趋势,同时也是经济、文化等发展共同面临的大问题,钢琴教学理论的对外借鉴是顺应了全球化的趋势,是我国发展成为教育强国的必然走向。

在对外借鉴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时刻注意不能盲目崇外,在吸取和借鉴国外优秀教育理论的同时要不断创新我国传统教育理念,在与世界接轨的同时要不断思考如何将国外理论充分为我所用,只有充分将借鉴与继承相互结合才能够提高我国教育理论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薛可.探析茵格尔顿“情感论”在钢琴音乐中的体现及在教学中的实践意义[J].北方音乐,2010,(07).

[2]申华.对高校钢琴教学中民族性的思考[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27).

[3]赵青.钢琴教育中素质教育的反思[J].北方音乐,2010,(09).

高等教育心理学重点范文第3篇

关键词:教育心理学;教育教学;心理健康;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6)04-0106-02

教师是人类文明与文化知识的主要传播者,其在人类文明的继承与发展过程中起着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新时代的学生所具有的心理共同特征即,生活于改革开放的新世纪,思维非常活跃,思想具有超前性,创新意识较强,敢于对不解的问题进行质疑,容易对生活现状产生不满,自我观念比较强等。所以,有关学生的教育教学工作必须顺应新形式与新要求,掌握扎实的教育心理学知识,对学生的心理状况进行分析与掌握,以适应学生的心理需要,帮助学生克服消极、负面的心理状况,扫除各种心理障碍,科学有效的将教育心理学应用于教育教学工作之中,从而实现学生思想教育工作质量与成效的真正提升。

一、教育心理学概论

教育心理学作为教育学和心理学延伸出来的一门学科,旨在研究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心理活动状态及其发展变化,并以此为基础揭示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对于知识、技能的接受程度与发展规律。教学心理学主要研究的是在教育的前提下,教师与学生的学习状态、教学状态以及教育干预的最终结果,它的主旨在于将心理学的有关理论尽可能应用于教育中,从而促进受教育者的身心健康发展,顺利实现教学效果,提高教育质量。教育心理学能够帮助教师了解在教育过程中学生的心理活动与发展规律,正确指导学生应该以什么样的方式进行学习才能获得真正意义上的发展,它对于合理设计教学课程、提高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等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1]二、教育心理学在学生教育教学工作中的重要意义

(一)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

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以研究心理活动为主的学科,其在学生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应用,有助于更好地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工作,及时、正确调整学生心理状态。当今社会快速发展,经济增长迅速,种种外界因素给学生的心理带来巨大的冲击。同时,学生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会出现阶段性的心理特征,比如,处于青春期的学生容易出现叛逆心理,这一阶段中其个性表现过强,不愿向老师与家长表露自己的心声,但与其他同学却无话不说;高中阶段的学生由于面临着巨大的学习压力,大学时期的学生则由于面临着严重的就业压力,使得这两个阶段的学生也存在在着一定的心理困惑。这就使得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育教学工作的过程中,应该紧跟时展的潮流,适当借助教育心理学的相关理论知识以更好地关注学生的精神面貌和内心变化,从而能够更加顺利地开展学生心理教育方面的工作。

(二)提升教育管理的质量

教育心理学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应用,能够增加师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进而拉近彼此之间的关系,无论是对于青春叛逆期的学生、学习压力重的高中生而言,还是对于面临着激烈的就业竞争的大学生来讲,都有助于教师对其心理烦恼与压力进行有效的疏通排解,从而有助于帮助教师科学、合理地做好学生管理工作,切实提高学生管理的质量。正确开展教育心理学,并加以实际运用,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帮助教师更加系统、更加合理、更加科学地进行学生管理方面的工作,尽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教育教学管理效果。

(三)强化教育工作的预见性

教育心理学有助于提高教育教学工作的目的性、计划性和预见性。加强教育心理学在学生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应用与实践,有助于帮助教师更好地知道学生的内在心理需求,明白学生学习的心理动机与关注点,清楚学生学习的目的以及今后的发展方向,帮助学生将一切不健康的心理行为逐一进行化解,保持健康、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从而真正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2]

二、教育心理学在学生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具体应用与实践

(一)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人本主义心理学主张,人自身的潜能是靠自我得以实现的,并非教育的作用。教育学家在此基础上倡导教育是为学生提供相对自由、安全的学习环境,从而帮助学生能够尽可能地激发内在潜能。“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便由此产生。而启发式教学正是运用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指出教师是激发学生潜能的指导者,它强调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对事物的好奇心,并以此驱使学生主动学习并消化一切游泳的知识,同时也重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倡学习要与学生的兴趣爱好相结合,帮助学生更好地实现自身发展。启发式教学具有较大的开放性,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教师仅仅是指导者、协作者。人本主义心理学主张要尊重学生,要由衷的爱护学生,帮助学生发挥学习的积极性、创造力,加强师生互动与沟通,在掌握学生心理特点的基础上,尽可能地给学生提供一个相对和谐、自由的课堂氛围和学习环境。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应以高度的热情激发学生对于学习的热爱,在教学内容方面,尽量生动形象,刺激学生的好奇心;在课堂之后,也应及时帮助学生解决问题,让他们知道知识的重要性,努力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的综合学习能力。

(二)以鼓励为主,充分发挥正面评价的作用

众所周知,人人都喜爱鼓励赞美之词,学生也不例外。因此,教师应该抓住学生的这个心理,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尽可能多地用积极的、正面的语言鼓励学生,加强对学生的正面评价,减少负面的、消极的评价。如果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过程中,总是不断地批评学生、指责学生的错误,势必会严重打击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和尊严,对学生的身心发展带来极大的消极影响。人无完人,每个学生都有各自的优缺点,同时也具有较大的进步空间。教师作为学生教育教育工作中的指导者和协作者,要充分意识到正面评价能够给学生带来的积极作用,在课堂课后学习上多给正面评价,努力帮助学生完善自身身心健康发展,从而保证教学质量的提高和教学效果的顺利实现。[3]众所周知,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有所差异,性格大不相同,因此,教师在面对胆小羞涩、不善言谈的学生时,对于他们问题回答的是否正确、是否流畅,都应该做出充分的肯定并尽量以鼓励的方式正面、积极引导。著名的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要像保护幼苗一样保护学生的上进心。这句话充分表明了鼓励、正面评价的重要性。这告诉教师不要盲目地指责学生,要以积极正面的工作方式面对学生,相信遇到同样的问题用鼓励的语言代替批评的语言将会收获更多,教师要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向上、健康正面的人生态度。充分发挥对学生的正面评价,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进行教育教学工作。[4]

(三)巧用心理暗示,充分发挥“罗森塔尔效应”的积极作用

暗示指的是人或环境以一种不明显的形式给个体传达某种信息,个体无意识中受到影响,并做出一定反应的心理现象。无论学习成绩好的还是坏的学生,积极的暗示都是有效的。因此,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可以采用一些巧妙的语言、表情和肢体动作,向学生传达积极的暗示,帮助学生改变原来的不良学习态度,消除心中的自卑感,引导学生能够说出自己的心里话,教师对症下药,调整学生的心理状态。而“罗森塔尔效应”即教师期望效应,是指通过一定的教师期望以达到正面的教学效果。适当的教师期望具有巨大的力量,能够产生较理想的教学目的。如果教师对某些学生具有高的期望值,同时也投入较多的关注与关心,这些在教师关爱下成长的学生,将更有自信更加坚强,同时也会有更多的学习动力,终将取得更好的学习成绩。[5]相反的道理,假如教师讨厌某些学生,不予重视他们,这些学生势必会产生逆反心理,知道教师并不在乎自己,学习成绩好与坏便无多大意义,由此,他们便会放任自己,产生一系列消极情绪,这无疑会打击他们在学习上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教育工作者特别是班主任要充分利用好“罗森塔尔效应”,在进行教育教学工作时要真正注意教师期望效应,给予学生合理的期望值,要一视同仁的对待每一个学生,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要相信学生,给予其合理的期望,有技巧地进行心理暗示,让学生真切感受到教师的信任与爱,指引他们向着教师期望的方向发展,从而顺利实现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总而言之,教育心理学在学生教育教学工作中的运用研究,是适应时展的需要与要求。现代化的教育观与人才观,不但要求人才要具备扎实的素质与能力,而且还要具备健康的心理素养与正确的人生观,教育心理学则能够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推动人才的综合性发展。为促使教育心理学在学生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功能发挥,则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不断加强自身的理论学习,了解与掌握心理学方面的知识,而且可以很好的在教学过程中实现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使得在心理学理论的指引下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增强与学生的互动,帮助学生克服各种负面情绪,最大化地发挥自身教书育人的职能。

参考文献

[1]史丹萍.浅析教育心理学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校外教育•教研探索,2009(8).

[2]刘燕斌,陈国强,陈文.基于教育心理学理论的高等教育教学策略的研究[J].文教资料•高教高职研究,2009(2).

[3]张菡.教育心理学在高校学生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应用探索[J].学生工作,2015(4).

[4]王滔.当前我国教育心理学发展史中的问题透视[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1).

高等教育心理学重点范文第4篇

关键词 生涯教育;欧洲;发展历程;远景展望

中图分类号 G719.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4)34-0084-04

生涯教育的核心目标是让个体构建起一种生涯终身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其重要任务在于帮助个体完善各个生涯阶段的发展,并有效完成由生涯认知到探索、建立、维持和衰退的各个生涯发展阶段的衔接和过渡。1909年职业指导大师帕森斯(Frank. Parsons)出版著作《选择一个职业》,提出基于个体内在自我认知和外在职业环境认知的“人职匹配”职业指导咨询理论,通过两者的客观适配指导个体职业选择。在20世纪初期的职业指导过程中,生涯教育诞生了。然而,直到20世纪中期,尤其是20世纪60、70年代之后,生涯教育才在欧洲得到实质性的发展。本研究首先对生涯教育在欧洲实践的发展历程及其发展走向进行探讨。

一、欧洲生涯教育实践发展历程

当前,在欧洲各国的生涯教育实践项目中,职业指导、咨询技术与生涯教育理论结合得较为紧密,心理学、教育学的运用有效结合在欧洲生涯教育的实践项目中。

从本质上来说,职业指导、咨询是一种心理学应用实践活动。因而正如其名称一样,生涯教育只是一种教育策略,包括明确可行性生涯发展目标的建立;完善生涯发展规划和生涯发展决策意识的提高;适应生涯发展变化综合能力的培养等教育实践活动。

早在1957年的法国,“生涯教育”(Career Education)的定义就曾出现在教科书中,但直到20世纪的最后25年中,生涯教育理论和实践才在欧洲得到实质发展,并最终形成体系。欧洲生涯教育的实践经历了三个核心阶段。

(一)生涯教育思想的视野扩展和理论准备

欧洲的生涯指导教育最初出现于法国。1957年,法国“工作与职业指导研究学会”的安东尼.莱恩(Antoine Léon)出版其著作《职业指导的教育心理学》(Psychopedagogics of Vocational Guidance)。其中明确阐述了20世纪50年代法国开展职业指导的环境因素背景和相对应的基本发展原则。安东尼・莱恩认为,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20世纪20年代,“法国职业指导组织法案”中所提出的“以道德倾向、物质倾向、心理倾向为核心的职业指导”[1]已经不再适应新时期法国职业指导开展的需求,而个体发展才是法国开展职业指导应该和必须关注的核心因素。

安东尼・莱恩指出:“职业指导所提供的客观经验,其重要意义在于帮助个体开阔职业选择的视野,提高生涯发展的适应力,进而构建生涯发展的目标和完善生涯发展的阶段,以个体发展为核心,通过更为强调自我能动性,以更具可持续性的视角指导个体职业的选择和个体生涯的发展。”[2]对个体尤其是青少年个体生涯发展的关注是安东尼职业指导教育心理学的核心。安东尼的职业指导教育心理学理念对法国及欧洲其他国家的职业教育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安东尼职业指导教育心理学理念的影响下,20世纪50年代后期以来,法国的各级教育机构和组织开始积极地开展以个体发展为核心的职业指导教育项目实践,并取得较好成果。

(二)生涯教育实践的兴起与盛行

20世纪70年代,伴随着欧洲经济主题由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的过渡,人力资源逐渐成为促进欧洲经济发展的核心因素。对人力资源开发的需求使得生涯教育项目的实践越发受到欧洲各国政府的关注。强调个体生涯发展的教育项目,在20世纪后半期欧洲国家中得以充分实践和完善,以期通过职业指导教育项目将满足个体生涯发展的需求与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变化的需求紧密结合起来。当前,欧洲很多生涯教育实践项目的基本理论仍来源于安东尼的职业指导教育心理学理念。基于此,西尼・马兰博士提出了以适应社会“职业”和“劳动”需求为核心目标,注重个体生涯终身可持续性发展的“生涯教育”理念。这些项目结合经济、社会发展的时代背景,强调学校教育的基础作用在于培养青少年个体社会生计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以提升其对社会职业需求飞速变化的适应能力。

20世纪70年代以来,伴随着生涯教育实践项目的盛行,生涯教育逐渐成为了贯穿于欧洲国家各级教育机构的重要教育内容。欧洲的学生从幼儿园入学开始直到高等教育结束的整个学校教育阶段一直在接受生涯教育。高等教育是学校教育的最后阶段,同时也是大多数学生完成由学校向社会过渡的重要阶段。

(三)生涯教育实践在全球范围内扩展影响

尽管在生涯教育发展的历程中,欧洲各国曾经出现过很多生涯教育实践项目,但其大部分的理论基础较为薄弱,这些曾经出现过的生涯教育实践项目或多或少地满足了欧洲各国不同时期社会发展对教育的实际需求。当前,在知识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欧洲生涯教育的发展对其他地区的相关教育领域也产生了重要影响,其理论基础也逐渐得到完善,这其中主要是在美国和加拿大等北美发达国家。

20世纪70年代以来,伴随着生涯教育理论的发展完善和有效生涯教育实践经验的累积,生涯教育实践项目逐渐在欧洲和北美盛行起来。至今,生涯教育实践已经成为了欧洲学校教育、继续教育领域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仍在不断发展完善。

二、欧洲生涯教育实践取得成功的原因

20世纪70年代以来,生涯教育在欧洲各国各级教育机构中的实践项目逐渐盛行起来,并产生了显著的效果和积极的影响。

(一)欧洲社会职业发展变迁的背景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欧洲经济发展模式出现了剧变。传统重视物质资源积累的大工业经济逐渐被强调高科技的集约型知识信息经济所替代。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Thodore W.Schults)提出人力资本理论后,以人力资源为核心要素的知识经济逐渐成为了欧洲各国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模式。在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全球化经济竞争的加剧,使得欧洲社会职业、组织的生存环境、组织结构、组织对员工的需求等方面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些变化引发了职业生涯理念的变迁。工业经济时代传统的职业生涯逐渐走向“个体不再仅通过某一种职业类型、岗位完成终身职业生涯,而通过多种类型的职业、多个职业岗位的变化而实现的职业生涯”[3],即无边界职业生涯(Boundaryless Career),以及“由于个人兴趣、能力、价值观和工作环境的变化而经常发生变化的职业生涯”[4],即易变性职业生涯(Protean Career)。英国生涯教育学者吉登斯(Anthony Giddens)认为,“强调个体自我发展开展生涯教育实践的思想意识是与现代社会需求特征相吻合和适应的”[5]。欧洲生涯教育实践获得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正是由于适应了经济社会发展和个体职业生涯变迁的时展需求。

(二)学校教育对社会需求的回应

学校教育是反映社会需求的镜子。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学校教育作为人力资源开发最为重要和直接的途径,其重要职能之一就在于提高学校的社会服务功能。这主要体现在培养个体社会升级能力和完善个体由学校到社会过渡两个方面。“为成人的社会生活作好直接准备是生涯教育实践项目在学校教育中开展的重要目的”[6]。通过设置生涯教育课程,开展生涯发展辅导和咨询等手段帮助学生个体认知自我的特质因素,结合社会职业外在因素变化,培养学生个体的生涯发展意识和生涯发展综合能力,生涯教育实践成为了学校教育提升社会服务职能的有效手段之一。生涯教育实践无疑对学校教育满足社会需求具有重要意义。

(三)提倡个体和自我成功的生涯教育实践意识

20世纪后半期,尤其是在20世纪最后的二十年中,伴随着信息经济全球化、知识型社会时代的到来,知识逐渐成为影响欧洲经济发展的核心因素,人作为创造、传播、应用知识的主体,人力资源逐渐代替了物质资源、自然资源等其他类型资源成为欧洲经济发展关注的首要资源。个体的人作为资源的价值主要是通过其生涯发展和完善而产生的个人价值,个体的生涯发展无疑是个体实现人力资源价值的核心途径。“激励个体积极、自由地追求个人目标和理想,是促进人力资源有效开发的重要前提。”因而,20世纪70年代以来,提倡个体个性化发展,完善自我发展,获取自我成功,力求使每一个个体具备生涯可持续性发展的能力,一直是欧洲生涯教育实践的本质思想意识。欧洲教育机构中开展生涯教育实践项目的重要目的不仅在于帮助个体获取一份职业,更为重要的是帮助个体建立综合、全面、客观的自我认知和社会职业需求变化的认知,构建起基于个体内在自我特质因素,如兴趣、价值观、能力倾向等以及社会职业外在因素认知的个体自我完善生涯规划、生涯决策等方面的生涯发展意识和能力。帮助个体在不断变化的知识经济社会背景中不断提升、完善自我,以适应、改善生计条件,满足自我物质、精神需求的同时,更为有效地创造社会财富,充分发挥人力资源价值。

三、欧洲生涯教育实践发展展望

(一)突出终身教育理念,促进个体实现终身可持续的生涯发展

在20世纪最后的25年中,为了满足社会职业实际需求和个体社会生存的需求,基于终身教育理念培养个体终身学习意识、生涯发展意识,完善个体的终身学习能力、生涯发展能力,进而促进个体生涯可持续性发展已经成为欧洲生涯教育实践的关注重点。

当前,生涯教育实践为个体自我生涯的终身可持续性发展服务已经成为欧洲各国通过教育提升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手段。生涯教育实践在欧洲的发展受到终身教育理念的极大影响。伴随着人力资源开发在欧洲发达国家中更为深入和全面的展开,教育为人的可持续发展服务已经成为欧洲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促进个体终身可持续发展也已成为欧洲开展生涯教育实践项目的积极意义所在。因而,面对新世纪社会需求、职业需求的快速变化,突出终身教育理念必将是欧洲生涯教育实践的显著趋势之一。

(二)关注个体职业生涯发展,注重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

在知识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欧洲的劳动力市场对从业人员综合职业能力的要求逐渐成为个体就业必备的重要条件之一。20世纪70年代以来,伴随着欧洲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工商业竞争的加剧,个体的职业变迁周期越来越短,职业变动的跨度却越来越大。社会职业的快速变革,个体职业生涯的变迁等因素使得欧洲社会对人力资源尤其是知识化人力资源的能力和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在这样的社会职业背景下,通过以个体自我发展为核心的生涯教育实践项目,突出对个体综合职业能力尤其是非专业化职业能力的培养,逐渐成为欧洲生涯教育实践关注的重点内容之一。其做法的核心思想是以有效人力资源开发为核心确立经济发展策略,回应社会职业对从业人力资源的素质和能力需求越来越高的挑战。

(三)结合创业教育,强化高校生涯教育实践的开展

20世纪70年代以来,伴随着生涯教育实践项目的盛行,生涯教育逐渐成为贯穿于欧洲国家各级教育机构的重要教育内容。高等教育是学校教育的最后阶段,同时也是大多数学生个体完成由学校向社会过渡的重要阶段,其生涯教育实践的有效开展,一方面对优化学生个体的生涯尤其是职业生涯的规划、决策、发展和完善具有更为直接的影响;另一方面对促进大学生就业,将潜在的知识化人力资源充分合理地转变为社会人力资本也具有积极意义。199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世界高等教育会议上发表的《21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与行动世界宣言》中指出:“创业教育意识和创业能力的培养应成为高等教育的目标。”而欧洲从20世纪90年至今,在政府、社会组织和高等教育机构等多方的共同关注下,创业教育理念已经与欧洲高校生涯教育通过以实践项目的形式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对促进大学生充分、合理就业,实现大学生个体职业生涯可持续性发展具有明显作用。在这种形势下,结合创业教育有效开展高校生涯教育实践将会成为未来欧洲生涯教育实践发展的另一个显著趋势。

参 考 文 献

[1][2] Jean Guichard. A Century of Career Education: Review and Perspective[J]. Internat. Jnl. for Educational and Vocational Guidance, 2001(1).

[3]Michael B. Arthur,Svetlana N. Khapaoa,Celeste P,M. Wilderom.Career Success in a Boundaryless World[J].Journnal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2005,26.

[4]康淑斌.知识经济背景下职业生涯管理的变革与发展[J].中国人才,2003(9):40-42.

高等教育心理学重点范文第5篇

关键词:《护理教育学》;教材;知识体系;教学质量

教材是教育教学的基本依据,体现了学科的基本知识规范和知识体系。护理教育学作为护理学专业的重要课程,有助于学生树立科学的护理教育理念,掌握护理教学技能方法,为毕业后从事护理教学工作奠定基础。因此,《护理教育学》教材知识体系的优化与完善,对护理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有着重要影响。

1《护理教育学》教材建设现状与问题分析

选取目前国内较为通用的4版《护理教育学》教材,通过目录内容的对比,得知现有《护理教育学》教材的知识体系如下。详见表1。通过对国内《护理教育学》教材比较得知,其知识体系包括了护理教育的目标体系、护理教育课程、护理教育心理学基础、护理教学的组织形式与方式方法等。虽然教材理论体系全面,但在教学实践中却存在不足。(1)学生学习获得感不强。护理教育学是一门运用教育学规律、理论与方法研究护理教育现象与问题、发现护理教育规律的学科。对于护理学专业的学生来说,其具有很强的跨学科性,其中包含的教育哲学、教育伦理学、教育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较难掌握与理解,学习难度高,获得感不强。(2)学生对课程认同度不高。《护理教育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其教材的知识体系有着明显的教育学痕迹,多借用教育学理论与方法为来阐释护理教育,护理教育理论特质凸显不足,学生对课程认同度不高。“选课初衷是想多了解医学教育理论或护理教育理论,开阔学科视野,但学习后觉得和教育学原理或概论课程中有太多的交叉重叠,未实现学习目标”。(3)教学内容存在交叉重叠。心理学是教育学的重要学科支撑,在教育学理论体系中有着重要地位与作用。现有《护理教育学》的主要教材中,大多设置了“护理教育心理学基础”的课程单元,包含了行为主义心理学、认知主义心理学、人本主义心理学等理论。但在教学实践中,这些理论知识与《护理心理学》存在交叉与重叠。重复性的理论讲授降低了学生的探究性学习的热情,削弱了护理教育学课程教学的实效性。

2《护理教育学》教材优化的原则

2.1坚持立德树人

体现尊师重道教材既是国家意志的体现,也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重要载体。高校教材必须体现党和国家意志。坚持指导地位,体现中国化要求,体现中国和中华民族风格,体现党和国家对教育的基本要求,体现国家和民族基本价值观,体现人类文化知识积累和创新成果[5]。《护理教育学》教材知识体系在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的同时,更要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因此,新时期《护理教育学》教材知识体系优化,要坚守立德树人的初心,履行教书育人使命。充分利用教材这一重要传递载体,开展课程思政教学,实现铸魂育人。“继承发扬中华民族尊师重教、崇智尚学的优良传统,大力弘扬源远流长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奠定新时期尊师文化的民族根基。”[6]“尊师重道”是中华精神文明中师道文化的精髓,《护理教育学》教材建设中,以“尊师重道”为立德树人着力点,确立课程思政的育人主线。通过对护理教育经典思想的解读、护理教育家榜样引领、护理教育热点问题分析等,引导学生尊重护理教育规律、热爱护理教育学科、崇尚护理教师职业。

2.2对接教学质量国家标准

凸显护理教育特色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是教材建设的重要遵循。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中,规定了护理学专业本科毕业生应具有“初步的教学能力”,特别是“临床教学能力”[7]。护理教育学课程作为支撑人才培养目标的直接关联性的课程,需要按照国家要求,科学设置教材体系与内容,实现学生全面发展。“初步教学能力”的培养目标设定具有科学性、合理性。“初步”作为程度副词相对于高级、高深而言,对于本科专业学生来说,掌握护理教育最基本的理论与技能,为毕业后从事临床教学提供保障,为研究生阶段护理教育的继续学习奠定基础。“教学能力”则是明确了本科阶段护理教育学课程以传授教学理论与培养教学技能为主,确保学生毕业后能够独立从事教学组织、实施与评价等活动。因此,对照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护理教育学》在教材知识体系优化中,应以护理教学的理论、技能方法作为教材建设的主体内容,特别是鉴于目前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要关注临床护理教学的组织实施、教学方法的运用、学习效果的评价等,既契合教学国家质量标准要求,又凸显了护理教育的学科特质。

2.3运用信息技术

构建立体化教材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新探索给中国高等教育“变轨超车”提供了重大机遇[8]。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与普及,为了更好地适应青年学生的认知特点,满足微课、翻转课堂等新时期教学改革的需要,《护理教育学》应建立配套的立体化教材资源。这种资源不仅限于纸质教材的数字化转化,更应该丰富数字教材元素,开发融文字、音频、视频为一体的数字资源,使护理教学更加生动形象,有利于师生互动交流。利用二维码、信息链接等方式,提高知识容量,及时为学生推送护理教育的新理论、新成果,满足不同学生发展需要。针对教师教学实践需要,编写辅助教学的教案、课件、案例库、素材库、试题库等,为教师提供有力的教学支撑,弥补由于教育学学科背景缺乏所造成的能力短板。

3《护理教育学》编写体例与知识体系

3.1教材编写体例

教材编写体例不仅是知识呈现方式,更是促进学生学习的导引索。依据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与原则,《护理教育学》应进一步丰富学习资源,完善知识结构,设立“学习目标、关键术语、思维导图、问题情境、实践活动、问题思考、内容小结、拓展学习、自我评价”等栏目,促进学生深度学习。在单元教学前,设置“学习目标、关键术语、思维导图”栏目。“学习目标”帮助学生明确学习任务、学习活动,也是课程教学目标的依据;“关键术语”提炼单元教学的核心词汇,发挥提纲挈领作用;“思维导图”运用结构图明确单元知识理论的逻辑关系,有助于学生掌握知识结构,加深理解与识记。在单元教学中设计了“问题情境、实践活动、问题思考”栏目。“问题情境”作为单元教学的导语,选取贴近学生实际的护理教育热点现象与问题,启发学生思考,为课程教学创设情境;“实践活动”则根据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通过如观察、调查、阅读、资料收集、讨论等方式,主动地参与教学;“问题思考”是在课程教学的重点与难点部分,通过设置问题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教学内容。在单元教学后设置“内容小结、拓展学习、自我评价”栏目。“单元小结”是总结单元学习内容,及时帮助学生复习回忆,加深知识记忆;“拓展学习”为学生推送前沿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教育读本,拓宽视野;“自我评价”分为学习收获与学习不足,引导学生通过自我评价实现自我激励、自我改进,提高学习效果。

3.2教材知识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