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初中生物分层教学反思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所谓的分层合作教学法就是根据学生个体差异,针对不同的教学情况对学生进行分组,并注重小组之间的合作学习的教学方法。在生物分组实验教学中采用分层合作教学,不仅能提高学生之间的团队合作精神,还可以提高教学效率。
关键词
分层合作教学;初中生物;分组实验
分层合作教学是根据学生的个人能力以及个性特点等,对学生进行全面的划分,然后再将学生进行细致化地分组,以此来组合成不同的实验小组。在实际学习中,学生通过小组之间的相互合作,可以更好地学会与掌握生物知识,同时还能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的能力,增强学习兴趣,提升他们的生物知识水平。
一、在初中生物分组实验教学中采用分层合作教学法的优势
(一)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在初中生物分组实验教学中采用分层合作教学法可以促进学生身体动觉智力与视觉空间智力的发展,同时还有助于提高学生完成学习目标的能力,并促使学生向着不同层次与不同方向发展。在学习环境良好的情况下,还可以帮助学生开发智力,激发潜能,增强学习的兴趣。
(二)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实验材料与目标在采用分层合作教学的过程中,学生拥有了更多的选择空间,在实验学习中,学生可以自主地选择一些适合自己学习能力的材料与实验目标,同时还能增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另外,在采用分层合作教学的过程中,通过组内的异质还可以满足学生在不同阶段的观察能力;而通过组间的同质,可以让学生在交流与合作的过程中相互学习,提高实验的成果。同时,还能认识到小组与小组之间的差距,这样也就能够促进每一个小组成员都能正确地认识自己,从而激发学习兴趣,实现进步。
(三)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将分层合作教学法运用到初中生物分组实验教学中能更好地突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帮助学生转变传统教学模式中被动的学习角色,让学生成为学习上的主人,同时还能促进教师实现指导的异步化,发挥出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此外,在采用分层合作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针对实验的结果进行评价,以提升学生的实验能力。
二、在初中生物分组实验教学中采用分层合作教学的策略
`在生物实验教学中,教师已经习惯采用分层合作教学法来开展教学活动,所以说分层合作教学法在生物实验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突出学生的优势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根据个体层次不同的原则,将学生进行分类。因此,在课堂中教师要保证每一个小组中都具有学习能力强与学习能力不足的学生,而学习能力中等的学生则要占整个小组中的一半,这样就能保证每一个学习小组的整体水平,同时还可促使每一个小组成员优势的呈现。如在学习“食物中主要营养成分鉴定”的实验过程中,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几个学习小组,让其分别对生活中常见的物品(淀粉、蛋白质等)进行实验,同时让学生掌握操作步骤。然后在进行实验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让能力较强的学生做到统筹与监督,而能力不足的学生则可以做好记录工作,中等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在完成一次实验以后进行轮换实验,保证每一个学生都能实际动手操作。这样的实验,可以发挥出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激发学生的潜能。
(二)实验完成以后,教师要组织学生交流经验对于初中生物来说,进行实验的主要任务就是要验证课堂中提出的问题。但是在实际学习中,很多学生在完成实验以后所得出的结论通常是没有实际意义的,而且由于学生的思路没有得到启发,这样在实验完成后学生也就不能很好地进行交流。而将分层合作教学引入到分组实验中,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一问题。如在学生进行完实验以后,小组中的成员可以针对在实验中所得出的结论进行探讨与分析,然后统一结果;进行组与组之间的交流,讨论实验的基础。这样能为后期的实验打下良好的基础。如在学习“观察叶片结构”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将学生进行分组,然后让其针对不同的叶片进行观察,如进行切片操作,观察叶片的表皮与叶脉等结构,然后再进行总结,得出叶片中各个组织对叶片的影响,最后组织学生进行交流,总结最终结果。这样,学生不仅掌握了叶片的结构,还获得了经验。
三、结语
将分层合作教学法引入到初中生物分组实验教学中,不仅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还突显出了学生的主体性,同时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教师达到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完成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秦义勇.探究分层合作教学在初中生物分组实验教学的相关对策[J].小作家选刊,2014(09).
关键词:初中生物教学 问题导学 有效性
生物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三大课程理念:“面向全体学生;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要求生物教师充分认识并理解新课程理念,在生物实验课堂教学中改变以往“重结论,轻过程;老师讲实验,学生背实验”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在教学中关注每一个学生,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的一种愉快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笔者通过课堂教学的实践,构建实验课堂教学“问题导学”模式,提高生物实验教学有效性。本文以《观察植物细胞》一节的教学为例作反思和小结,认为构建“问题导学”教学模式,提高初中生物实验教学有效性,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落实。
一、“问题导学”应突出学生的自主性
学生是自我发展的主体,教师在学生学习活动中起引导作用。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在导学问题的设置上突出学生的自主性,引导学生主动地观察、实验、猜测、推理、合作和交流等活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加深对生物实验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有效的学习策略。教师通过微课上传设置的预习问题,要求学生主动、自主阅读教材,完成导学纲要的问题,并把疑问上传网上平台,与老师、同学交流。这样就在课前立足于让学生先看、先想、先说,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掌握实验课的目标、原理和基础知识。在《观察植物细胞》实验课前,我先设计好导学纲要,让同学们独立预习教材,完成导学纲要中的双基知识,并把疑问记录下来。具体的导学问题如下:(1)用洁净的纱布把载玻片和盖玻片_______。(2)把载玻片放在实验台上,用______在载玻片中央滴几滴_____。(3)用镊子从洋葱鳞片叶________撕取一小块透明薄膜________。把撕下的内表皮浸入载玻片上的________中,用镊子把它_______。(4)用镊子夹起盖玻片,使它_____载玻片上的水滴,然后_______放下,盖在要观察的材料上,这样才能避免盖玻片下面出现____而影响观察。(5)把一滴____滴在盖玻片的_______。用_______从盖玻片的______吸引,使染液浸润标本的全部。在实验课堂中,我组织各小组开展组内小展示、班级大展示活动,形成同组异质、异质结对的交流活动。老师在学生的活动中适时引导、点拨、解疑。同学们在老师设置的问题引导下,通过自主的学习,明确了该实验的过程步骤,为接下去的实验操作打好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问题导学”的问题应在实践活动中解决
新课程倡导以学生的自主活动为主要学习方式,改变以往“教师讲、学生听”的灌输模式,改变以往“课堂看实验,课后背实验”的学习模式。现行教材也为学生活动提供了大量的素材,有观察实验、科学探究、社会调查、科学制作、分析讨论,等等。因此,要求教师要鼓励每个学生积极参与实验活动,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创设丰富多彩的活动情景,让学生亲自实践,大胆探索,真正体现生物实验课堂教学的本质。例如,在《观察植物细胞》实验教学中,同学在观察植物细胞时,笔者不再直接告诉同学要怎么观察、能观察到什么及如何处理观察中出现的问题,而是向同学们提出几个问题让他们亲身操作体验。具体问题是:(1)如何计算显微镜放大的倍数?(2)如何调整视野的亮度?(3)如何调整物象到视野的中央?(4)视野观察的范围大小、细胞个数的多少等与放大倍数的关系?然后让学生在课堂中报告各自观察体验的结果,并在实验小组中讨论,分析原因,得出结论。通过这样实践活动过程,学生懂得了如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获得知识的方法,提高了综合推理能力,同时也体验到了合作学习的重要性和乐趣。
三、“问题导学”的问题应突出师生、生生合作与交流
课堂中利用小组合作与交流的学习可以提高单位时间内学生学习、交往、表达的效率,优势互补,有利于培养探究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也有利于学生口语交际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是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一种有效方法,也是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途径。本节课中,在同学们掌握双基知识的基础上,笔者提出以下的几个问题,让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交流。(1)在制作植物细胞的临时装片时,为什么要将观察材料染色?(2)怎样区别视野中的细胞和气泡?(3)在使用显微镜观察装片时,同学在视野中看到了许多排列整齐的近似长方形的结构,这些结构是_______。在每一个近似长方形的结构中,都有一个被染成深黄色的球状物,这是____。同学还看到了一些形状不规则,大小可以改变的中央透明、周围有黑圈的结构,它们是_______。在课堂上,各小组同学发表各自的观点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讨论,教师参与并加以引导和点评,得出共同的结论。学生在过程的体验中获得知识;在活动的参与中能力和情感得到培养;在精彩的交流中更能体验成功的喜悦。
四、“问题导学”的问题设置要充分联系生活实际
“问题导学”的问题设置要尽可能联系生活中学生熟知的实例,而且要有趣味性,富有挑战性。只有这样的精妙设计,才能使导学问题不再显得空洞、枯燥,拉近生物学与学生生活的距离,让学生亲自感受到生物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际,来源于生产实践。如在《观察植物细胞》教学中,笔者结合同学们生活的实际,提出以下问题让他们讨论:(1)切洋葱时,同学感到要流眼泪,原因是洋葱中含有刺激性物质,这些物质存在于洋葱细胞的________中。(2)有些植物的叶是绿色的,主要是因为叶肉细胞中含有_____。(3)切开梨、西瓜等水果时,刀口处会流出一些汁液,这些汁液叫______,主要来自细胞中的_______。(4)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和黄瓜果肉细胞都具有的结构是_______。这样,在实验教学中不仅使学生容易理解所学知识,而且体验到学习生物学的乐趣。同时,这样的实验教学才能更好的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学习经验,使生物课堂真正成为生活化的课堂,在课堂中学生学得愉快、轻松。
五、“问题导学”的教学模式要有激励性评价,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课程意识;回归;转变;生物学教师
课程意识是教师基本的专业意识,课程意识薄弱可能导致课程实施偏离方向,提升教师课程意识是推进课程改革的关键因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十余年来,教师的目标意识、主体意识、资源意识、生成意识、评价意识、反思意识等课程意识逐步落实到实践层面,尤其是《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版)》(下面简称《课程标准》)实施两年来,初中生物学教师努力在目标引领,评价先行,促进建构,实证反思等方面实现课程意识的 回归。
一、评价先行,逆向设计,使目标及其达成过程清晰、高效
目标意识、过程意识和评价意识是课程意识重要体现。教师评价意识缺失是导致教学目标的达成度低,教学效益低下的关键因素之一,而评价与课程标准之间的吻合程度越高,就越能引导教学过程回归课程标准的内在要求。
教学案例1:生物学中考总复习课,L老师在教学设计中制定了明确的知识、能力、情感等三维教学目标。但是在课堂实际教学过程中,整节课学生都被要求背记提纲。L老师解释说:“为了提高复习效率,我花了很大的力气。我把考试大纲所有内容以填空的形式组织起来,包括答案也都呈现出来,学生只要把这份提纲背熟就行了。”
可见教学案例1的教学目标虚设,教学过程与教学目标不匹配,导致教学的低效、无效甚至负效。学生利用一节课也许能暂时背记不少知识,殊不知机械背记不仅增加学生负担,容易遗忘,对其学习能力的提高也是有害无益。事实上,教师对学生学习能力的“不放心”,导致教学注重结论,忽视形成结论的生动过程;越俎代庖,剥夺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制约了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
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尝试评价设计为先的逆向设计。第一步,结合学生实际, 对课程内容标准进行精细分解,准确制定三维教学目标,在《课程标准》与教学设计之间建立实质性的联系;第二步,设计与目标匹配的评价方案;第三步,根据评价方案设计教学活动,使教学设计沿着趋向目标的方向展开。如图1所示。
具体做法如教学案例2:根据《课程标准》对“腔肠动物”教学要求“概述腔肠动物的主要特征及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以及学生实际情况,确定本节教学目标为:① 知道腔肠动物的生活环境;②说出腔肠动物与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生理特点;③归纳腔肠动物的主要特征;④根据动物特征辨别腔肠动物;⑤举例说出腔肠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⑥关注环境变化动物生存的影响。
针对本课教学内容,具体从以下四个方面设计评价学生达标的手段和措施:①预设不同层次的课堂提问,注意追问并确认学生的理解;②互动环节及其评价,预留时间,调动自评、互评;③合作学习捆绑评价方案,关注不同层次学生;④分层课堂检测题。
设计学习活动及活动目标: ①观察视频或图片:说出不同环境中的腔肠动物;能用语言、文字归纳腔肠动物的生活环境。②观察水螅(实物、视频、图片):在图中指出水螅体形具有辐射对称的特点和意义;描述或者用简笔画,描述水螅的纵切面特点和功能;看图说出水螅捕食的结构,语言描述捕食过程。 ③观察图片资料:根据腔肠动物的主要特征,判断其他腔肠动物。 ④分析资料、观察图片:举出1-2个实例,说明腔肠动物与人类关系。
当然,除了关注教学目标本身的合理性之外,教师也要关注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是否科学、合理、有教育意义,有意识、有计划地审视教学行为对学生知识生成、情感培养和能力发展的价值。评价设计先于教学设计,使教学过程与教学目标紧紧结合起来,从教学设计开始到效果检测,始终关注学生的学习进程,关注学生在知识、能力和态度上的变化,使评价“镶嵌”在教与学过程中,为调整教学提供事实依据,围绕趋向教学目标,发挥引导、驱动、促进学习的作用。同时通过教师评价了解学生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引导、驱动、促进学习的作用。
二、引领思维,互动生成,辩证认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生成意识是课程意识的基本构成之一。预设的目标只有在课程展开的过程中,在师生互动,师生与环境的能动作用中才能实现。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从思维方式上突破预设性的课程思维,确立生成性的课程思维方式。
教学案例3: L老师指导学生开展“观察花的基本结构”的实验,按照计划,学生应该能按照从下到上,从外到内的顺序解剖一朵花,说出花的基本结构。有学生提问:“我把花柄切开看,看到有些细长的东西,是什么?”L老师打断说:“我们要求对照课本插图,观察花的基本结构,你已经‘跑偏’了。”
显然,这位学生的“发现”是教学增长点的生成契机,籍此可引导学生了解营养物质如何运输到花,进一步认识到“花和植物体其他器官是相互联系的,植物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教师不敢偏离预设,而使教学静止、僵化于预设,忽略了课堂真实有价值的互动。在课堂互动中,还经常存在“师问生答”异化为另一种形式灌输的现象,教师“主宰”问题,甚至是答案的设计,学生仍然处于被动状态。
随着初中生物学课程改革实践和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老师正确认识预设与生成的辩证关系。精心预设才能够有精彩的生成,而精心预设不等于过于细致、僵化的预设,应重在设计引领学生思维的主动、由浅入深推进的线索,要充分预留师生互动的时空,课堂上营造平等和谐的学习环境,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实现教学相长的过程。
良好的课堂互动,可以给学生带来积极的学习体验,处于积极体验的学生学习主动且欲望强烈,观察力更敏锐,思维更全面、灵活,往往精彩的生成来自于此。通过互动,学生有机会客观地反省自己,合理赞成或质疑他人,教师在关键处的点拨,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关注和期望,由此产生进步的动力。实践证明,引用学生的生活经验、改变提问方式、延长候答时间、激发相互质疑等是激励学生参与互动的良策。例3中教师如果能鼓励并合理回应学生的问题,对学生养成仔细观察、积极思考、勇于探索等学习品质有直接的、促进作用。 三、获取信息,寻找证据,亲历科学概念建构过程
相对于直接给予概念和结论,教师已经普遍认同,应该引领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在亲历提出问题、获取信息、寻找证据、检验假设、发现规律等过程中习得知识。虽然实践层面上还有许多不足,但至少已经是教师努力的方向,越来越多的课堂走在“意义建构、能力立意”的路上,H老师的则表现出更开放的科学概念建构过程。
教学案例4:H老师统筹七年级 “人体的营养”三课时的教学内容,重新设计如下方案:第一课时以学生自主、合作学习为主,第二课时为小组展示学习成果、互评质疑,在教师的引领下,共同获得科学结论。整个学习安排中,教师的作用表现在提供资源、维持动力、点拨提升等。观察第一课时教学,在教师布置分组学习任务(含展示任务、点评任务)、提供备选资源(课外读物、教学网络)、重申评价规则和时间要求后,学生表现出丰富而有序的学习行为,如图2。
从掌握知识到意义建构,体现了以建构主义为指导的课程意识,包含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等建构四大要素,它更加关注目标与手段、过程与结果的有效对接。课堂教学过程应该是问题的探讨,而不是学习现成的答案。科学概念的习得,绝不能靠对“定义”的咬文嚼字,要对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有相对完整的了解,必须充分调动学生自身经验,培养学生利用经验建构知识意义的能力,教会学生像搭积木一样,把一块块零散的积木,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组建成一座漂亮的小屋。
正如《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提出的,“教师一方面需要向学生提供各种丰富的、有代表性的事实来为学生的概念形成提供支撑;另一方面,要帮助学生通过对事实的抽象和概括,建立生物学重要概念,并以此来建构合理的知识框架,进而为学生能够在新情境下解决相关问题奠定基础。”在实施初中生物学课程过程中,教师的建构意识得到了发展,从制定建构性学习目标开始,努力使教学过程从记忆事实向理解概念的转变,引导学生从已有的认识出发,经历认识概念、理解概念、巩固概念,内化概念的整个过程,学生正在从“知识的接纳者”向“意义建构者”发生转变,学习过程将逐渐成为学生知识结构不断丰富、完善的过程,成为师生共同创造、共同生成、共同建构的过程。
四、基于观察,寻求实证,在反思中提升课程建设力
站在课程的角度去反思,教师逐渐有了质疑教学行为合理性和意义的意识,那么“明确课堂上的行为”便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课堂观察可以帮助教师获得实证信息。
教学案例5:教研组开展听课研讨活动时,观摩课就要开始了,听课教师急急忙忙找出听课记录本,互相问“今天上什么内容?”课后研讨时,教师即席发挥,大多说些“场面话”“今天的课不错,总的感觉是……”,缺乏有证据的观点。“我感觉……”是许多教师评课的开场白,教师大多习惯于依靠经验评课,针对性和说服力不足。一般来讲,教师往往把精力集中于内容的讲授,对教师与学生互动的行为模式与行为倾向并不是很清楚。如果听评课活动无助于教师了解自己,改进教学,那这样的教师研修活动是一种学习资源的浪费。
课堂教学设计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策略、教学媒体和资源、教学反思等多方面的因素,下面主要从教学目标、教学策略、课堂检测、教学反思方面谈谈自己的认识。
1 注重非认知目标,面向全体学生,确立可行的教学目标
初中生物新课标明确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要求以“知识与技能目标”为主线,渗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并充分体现在学生的学习探究“过程与方法”中。在罗湖区高效课堂教学比武活动中,绝大多数教师的教学目标设计基本上会遵循新课标这一要求。但在真正的教学实施过程中,大部分教师仍然是以认知目标为教学的主旋律,过分强调基础知识的演绎活动,追求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以及基本技能的演练,忽视了探究、创新等能力培养的非认知知教学目标。作为基础科学的初中生物学,认知无疑是十分重要的。但在资讯已非常发达的当今社会,要获取知识并不太难,而难的就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尽量创设情境,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教师要善于转化知识视角,力求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等,真正做到把教学重心从认知目标向非认知目标的转变。
不同的班级不同的学生,客观上存在个体差异。因此,教学目标的设计还要充分考虑学生知识能力、水平的差异性,教师要制定出层次目标,以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能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均通过努力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当然,要制订面向全班每个学生不同的教学目标是不现实的,但制订分层的教学目标则是可行而且必要的。
2 更新教学观念,改变教学模式,选择高效的教学策略
建构高效课堂教学,应从教与学的关系着手,突出以学生为本,结合具体的学情来设计教学策略。
2.1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变教师指挥者为引导者
在罗湖区高效课堂教学大比武活动一直倡导新课标教学理念,但或许是受传统的教学思想影响,或者教学中缺少切实可行的操作措施,教师的课堂教学并不是太尽人意。要变教师指挥者为引导者,教学设计就得从学生的角度去考虑,诸如如何由学生自主确定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安排学习程序;如何让学生独立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得出科学结论;如何引导学生达成学习目标,并自我反思与评价;如何引导学生克服困难,获得学习成功等。例如,文德学校蔡晶晶老师在“体内物质的运输”复习课中,就采用了问题式教学,在复习红细胞这一知识点时,她设计了5个问题:① 红细胞为什么呈现红色?② 红细胞形状有什么特点?③ 血红蛋白有什么特点?④ 红细胞有什么功能?⑤ 如果血红蛋白和红细胞的数量减少将会怎样?教师通过把知识点设计成问题串,环环相扣,步步深入,从而引导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探寻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这种问题式教学就正是变教师指挥者为引导者的具体体现。
2.2 改进教学方法,实现课堂结构最优化,课堂效果最佳化
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教学目标,关键是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只有根据教学的内容、学生的认知水平、教师的个性特征来选择最合适的教学方法,才能最大限度地达成教学目标,做到课堂结构最优化,课堂效果最佳化。在罗湖区高效课堂教学在大比武活动中,大多数教师就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方式。如翠园东晓分校张多仲老师在“消化和吸收”一课中,课前,她就将学生分成了若干实验小组,在学习小肠内壁结构特点时,每个小组成员分工合作,一名成员将培养皿中的两段小肠剪开,翻开内表面,另一成员将强光手电筒照射小肠内表面,小组成员间轮流用放大镜观察小肠内壁,通过各自观察、小组成员间讨论,从而得出结论。这种小组合作学习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创造了相互交流的机会,学生在学会、会学、乐学的情境中,完成了自己的学习任务。
2.3 创设教学情境,营造愉悦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
创设情境是教学设计中一项教学技术,它可以综合利用多种教学手段通过外显的教学活动形式,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求知心理,参与对所学知识的探索、发现和认识过程。例如,东湖中学肖名胜老师在“消化与吸收”一课中,就以童话故事的形式创设了这样的问题情境:我是一颗西瓜子,主人在吃西瓜时,一不小心,连我也吃了下去。在主人肚子里,我经历了一天危险的历程。首先我遇到像轧钢机似的尖硬的怪物,差点儿将我压得粉碎;刚躲过一劫,又遇到“酸雨”;后来我钻进一条又长又窄的迷宫,在这里我走了很久很久,身边的许多“朋友”都神秘地消失了,走出迷宫,我又差点儿钻进死胡同,幸亏及时改变方向;后来不知怎么地,我与一些臭臭混在一起;直到主人上厕所时,我才脱离险境。请你帮西瓜种子分析:① 它哪里遇到像轧钢机似的怪物?② 它在哪里遇到“酸雨”?③ 又长又窄的“迷宫”是什么部位?④ 为什么许多“朋友”在这里会神秘地消失?⑤ “死胡同”是什么部位?⑥ 它在什么地方与很臭的东西混在了一起?肖老师针对学习目标,将学习内容安排在情境化的学习活动中。这种教学情境的创设既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探索的欲望,从而使学生在愉悦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中,不自觉地提高了学习效率。
3 精心设计试题,注重知识和能力的结合,设计开放的课堂检测
罗湖区高效课堂教学大比武活动有一个规定动作,也是创新之举,就是每节课后必须有5 min当堂检测,并把检测成绩纳入到评比成绩中。课堂检测是教学效果的反馈,是教师了解学生对本节课教学目标达成状况的一个重要手段。课堂检测的结果直接反应了教学是否高效的程度。做好课堂检测,试题设计是关键,初中生物试题的设计既要体现概念、原理、规律等知识性知识,还要体现实验原理、方法、步骤等方法性知识。同时,还要注意内容和形式的统一,掌握知识和培养能力的统一,题量、时间和效率的统一等。例如,罗湖外语学校初中部邓林老师在“人体内物质的运输”一节课中,就设计了如下检测题。
(1) 心脏瓣膜保证了血液的流动方向,下列表示正确的是( )
A. 心室心房动脉 B. 心室心房静脉
C. 心房心室静脉 D. 心房心室动脉
(2) 血液在完成一次完整的循环过程中,要经过心脏和肺的次数分别为( )
A. 1、1 B. 1、2 C. 2、1 D. 2、2
(3) 某人因腿部受伤并发炎症,在医院通过静脉注射生理盐水和抗生素来消炎,那么抗生素要到达发生炎症的部位,需经过( )
A. 体循环肺循环体循环炎症部位
B. 体循环炎症部位
C. 肺循环炎症部位
D. 肺循环体循环炎症部位
(4) 下图为肺的内部结构及血液循环示意图,请根据图分析回答:
① 图中标号③的结构名称是 ,血管F的名称是 。
② 在图中括号内分别填上血液循环途径的名称。
③ 图中①是指 ,请在图中,血管E中血液流动的方向是: (选填“从上往下”或“从下往上”)。
④ 由于在组织处发生气体交换,使BA处的血液由 血变成 血。
这份检测题既检测了学生是否掌握了心脏和血管的结构特点等有关基础知识,又能检测学生对概念、原理的理解和应用,还可以通过检测题的形式帮助学生建构起血液循环的知识网络。当然,一份高效的课堂检测题,最好还要有意识地设计一些利于不同水平学生发散思维、自主探索的开放题,给学生提供较为广阔的创造时空,激发并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因此,设计好课堂检测,可有效地反馈与矫正学生对课堂知识的掌握情况,同样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和效果。
4 理性思考,善于总结,撰写有益的教学反思
关键词:教学方法;学习能力;思维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2-0160-02
生物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具有实践意义的自然学科。初中生物教学内容突出了教学实验的特点,尤其注重受教育主体――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能力的培养。在中学生物教学过程中,如何提高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生物知识的能力及方法是生物教学的关键。提高学生生物学习综合能力,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创新实践精神也有重要意义。
一、围绕中学生物课堂教学特点,开展兴趣教学
初中生的思维能力正处于快速发展与逐步成熟的阶段,对知识内容具有较强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从小学阶段过渡,面对日益繁重的学习压力与枯燥的学习内容,学生的学习热情极易退减,从而产生厌学情绪,这对生物学科的教学是不利的。因此,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刺激学生的求知欲是提高生物学科地位的重要方法之一。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明确学习生物的目的、意义、内容和方法,还要坚定学生对生物学科的热情与态度,使学生学用结合,发现生物学理论能与实际生活巧妙地联系到一起,并且能合理而科学的解释生活中的难题。在教学过程中,有规律的课堂教学远不能满足学生对知识的吸取,开展实验课教学,突出课外科技活动结合对于提高学生学习生物兴趣是很有必要的。因为在实验操作的过程中,学生能通过实践加深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掌握实验技能,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洞察力、发散思维能力以及创新能力。
二、提高中学生物学习能力的思考
1.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培养中学生物教学的思维是上课的核心内容,训练逻辑思维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做到对知识的迁移、融会贯通和举一反三。教学质量的提高以学生学习能力的思考为基础,在中学生物课堂教学过程中则主要包括学生对生物知识的发散思维、逆向思维、综合思维等的开发。学生是思维开发的受体,教师则是决定思维如何开发、怎样开发以及开发得怎样的主体因素。因此,课堂设问情境对于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启发具有引导性作用。设问需要技巧,反问逆向思维更能体现思维的特点,也是中学生物教学中常见的教学方法。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打破常规,尝试不同方向研究与思考,运用多种方法和途径来解决问题,突出学生学习能力的灵活性和独创性。在授课之前,教师要善于揣测学生疑问的心理,提出合乎学生兴趣的问题,课中通过逐步引导把学生带入预设情境,慢慢延伸。在生物基础义务教育实施的同时,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上必须时刻进行反思、配合课堂教学改革,提高学生学习思考能力,不断提高生物学的教学效果。
2.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能力。学生学习活动作为实施素质教育、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其教学效果是显而易见的。学生活动具有学生积极性高、参与面广等特征,然而,如果教学活动仅仅停留在娱乐性层面,难免又会陷于粗糙、肤浅、浮躁。将中学生物学科内容融入实践活动,与实践结合作为教学工作的重要手段,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的热情,既可以取得教学的良好效果,同时又可以解决课内教学内容枯燥的尴尬境地,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新突破。因此课外建立生物合作小组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通过个体积极参与合作、各小组交流讨论、发现知识、巩固知识、总结知识规律是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佳途径。
3.增加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性。在教育过程中,所谓教学相长即主体与客体、教师与学生是相互制约,密切联系的。教学工作中,课堂学习的氛围与师生之间的互动性,成为了教育教学工作持久的关键,学习气氛的浓厚也直接或间接影响到教育的质量。有良好而和谐的师生互动才能形成良好的教育环境,有了良好的教育环境才能保证高质量的教学效果,以达到教学目的。作为一名较有经验的中学生物教师,笔者认为刚开始从事教授生物教育教学的阶段,就应做好学期前准备工作,对所有教学对象进行全面而系统的了解,包括学生对生物课程学习的态度与看法、学习积极度、学习热情与学习方法等,教师应及时总结教学规律,探索课堂互动方法,调整教学计划,提高教育质量。
4.提高学生认知水平能力。在平时的学习中,应强调学生把握和注重知识之间的联系。根据个体在加工信息时所采用概念水平的高低,个体知识认知学习能力会有所不同,因此需要更好地掌握知识和应用知识。中学生物知识的内容也是十分紧密的,例如生物链的学习,动物由低等向高等分阶段性地进行演化的过程等,知识结构是分层次而逐步有规律进行延伸的。学生认知学习能力与学生思维习惯有关,在生物教学中,教师应了解学生的特点,提醒他们了解自己的思考习惯,同时把抽象与具体的知识内容进行灵活转化与内化,提高认知能力。
5.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中学生物学科中的实验教育是生物教学工作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的高低关系到学生对对知识的吸收、消化及探索程度。教师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尤其实验教学以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为教学宗旨,从而培养和挖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探索精神。例如细胞如何以及怎样进行质壁分离章节,对研究性学习方式在生物教学中所发挥的作用探索是很有意义的。因此,学生在实施研究性学习方法的过冲中,教师要积极进行引导,敦促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弘扬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
三、总结
综上所述,中学生生物学习能力的培养是提高生物学科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手段。通过浅谈如何激活学生发散思维、学生主动参与性学习、课堂互动性、认知能力和研究性学习能力方法可知,从整体来说,要实现中学生生物学习能力的提高,就要体现教师的睿智与独特的教学风格与引导方法、更要强调课本知识内容与实验操作的结合,充分重视实践的作用。研究性学习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的能力,具实效性,能在实践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最后,一切能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实施方法和过程都是以教师为授体的,这就要求中学生物教师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与业务水平,增强自身的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才能实现对学生有效的引导。
参考文献:
[1]孟永红.浅议中学生物教学中的特色教育[J].学周刊,2013,(30).
[2]柴秀霞.浅谈中学生物教学中学生能力的培养[J].学术研究201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