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临床护理技能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声明:本站文章仅给需要的医务工作者提供交流学习参考。翰林医学免费提供。部分资源由工作人员网上搜索整理而成,如果您发现有哪部分资料侵害了您的版权,请速与我们后台工作人员联系,我们将即时删除。客服qq:88970242.后台工作qq:928333977)
【摘要】 目的 探索双师制在临床护理技能教学中的作用。方法 以2008—2009学年在我院实习的护理专业学生206名作为双师制组;2007—2008学年在我院实习的护理专业学生 176 名作为对照组。双师制组实行双师制教学,对照组实行一带一带教。结果 双师制组学生的临床护理技能考核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组(t′=5.820,p<0.001),且双师制组中本科实习学生的临床护理技能考核成绩高于专科生(t′=2.773,p<0.01);而对照组的本科生、专科生临床护理技能考核成绩差异无显著性(t=1.687,p>0.05)。双师制组学生对临床带教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χ2=25.97,p<0.01)。结论 双师制教学有助于提高和规范实习学生的护理技能。
【关键词】 双师制;临床护理技能;教学改革
the role of biteacher system in teaching of nursing li yunfang, wang weiying, yao shanshan, et al (training centre of continuing education and clinical skills, the affiliated hospital of qingdao university medical college, qingdao 266003,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role of biteacher system in teaching clinical nursing skills. methods of this study, 206 student nurses of 2008—2009 school year served as biteacher system (bts) group; 176 students of 2007—2008 school year as control group, oneonone apprentice system was carried out. results the record of clinical skills of biteachersystem students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those in the control (t′=5.820,p<0.001). in biteacher system group, the record of skills of undergraduates group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college students (t′=2.773,p<0.01); in the control, the difference of the record between the undergraduates and college students was not significant (t=1.687,p>0.05), and the students were more satisfied with biteacher system (χ2=25.97,p<0.01). conclusion the biteachersystem teaching is conducive to improvement and standard of students’ nursing knowhow.
[key words] biteacher system; nursing; teaching reform
护理学专业临床护理技能的培养是护理教育的目标之一[1],临床护理技能教学是护理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体现了护理教育的实践性、直观性和现实性的统一,它既验证了理论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可直接影响学生的职业素质。护理技能操作在临床护理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以往一带一的带教制度,由于带教老师水平参差不齐、标准不统一,学生的护理技能操作水平也相差较大。为了提高学生的临床护理技能,我们自 2008年7月采用双师制教学方法,指导与训练学生的临床护理技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2008年7月—2009年4月,选择在我院实习的护理专业学生 206名作为双师制组,男8名,女198名,年龄19~24岁,其中本科生46名,专科生160名。以2007年7月—2008年4月在我院实习的护理专业学生176名作对照组,男7名,女169名,年龄20~24岁,其中本科生40名,专科生136名。
1.2 方法
1.2.1 带教方法 (1)双师制教学方法:设总带教老师1名,带教老师8名。 ①对带教老师进行临床护理技能培训:学生入科前,总带教老师对带教老师的临床护理技能进行规范培训与考核,合格后方可带教。②对学生临床护理技能进行培训:学生入科后,先由总带教老师进行培训,根据学生操作中存在的问题,总带教老师对学生应掌握的技能统一指导,然后再实施教师学生一对一的带教方法。③培训内容:重点训练各项护理技能操作要领、难点,操作的程度,与病人的沟通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与此项护理技能有关的理论知识。(2)对照组带教方法:不设总带教老师,实行一对一的带教方法。
1.2.2 考核与评价方法 在实习结束前,按照山东省护理人员三级训练标准,对实习学生的基本护理技能进行考核与评价。其内容包括:静脉输液、无菌技术、女病人导尿术、心肺复苏、铺麻醉床、穿脱隔离衣、肌内注射、皮内注射、灌肠、会阴护理。另外,对所有实习学生发放调查问卷,调查其对实习带教的满意度。
1.3 统计学处理
学生考核结果以±s表示,采用spss 11.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卡方检验。
2 结 果
对照组实习学生的临床护理技能考核成绩为(8.2±1.7)分,双师制组为(9.1±1.8)分,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t′=5.820,p<0.001)。双师制组本科实习学生的临床护理技能考核成绩为(9.4±1.6)分,专科生为(8.6±2.1)分,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t′=2.773,p<0.01)。双师制组实习学生对临床带教效果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χ2=25.97,p<0.01)。见表1。 表1 实习学生对带教的满意度(例
3 讨 论
本文结果显示,双师制组临床护理技能考核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组,双师制组中本科实习生的临床护理技能考核成绩高于专科生,且双师制组学生对临床带教的满意度为97.1%,提示双师制教学方法优于非双师制方法。其原因如下。
3.1 双师制教学方法规范了护理技能操作规程
双师制临床护理技能教学中,由总带教老师对带教老师进行统一规范与指导,然后再由带教老师对学生实施一对一的教学方法,带教老师相对固定,且操作程序统一规范,还能够根据学生的自身特点,进行个体化指导。
3.2 双师制增强了教师的责任感,提高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和教学水平
临床护理技能的培养不仅是临床实践能力的训练,更重要的是职业价值观、态度、行为、医学伦理学和沟通技巧的培养,这与教师的教学意识、教学水平密切相关。一方面加强临床护理技能主讲教师队伍建设,聘请副教授以上的教师作为主讲教师,并实行动态管理。同时,通过专业技能培训、集体备课、观摩教学等方式,提高主讲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带教能力,保证教学工作规范、有序、严格、认真,不断增强教师对临床护理技能的指导能力[3]。另一方面,完善指导教师的评价体系,定期对指导教师进行考核,并进行相应的奖惩,使之形成良好的临床教学氛围,不断提高临床教学水平。
3.3 双师制教学方法注重了医德医风的培养,锻炼了学生的心理素质
通过双师制教学,获得了作为护理工作者的内心体验,既培养了学生的职业道德,与病人及家属建立了良好的医患关系,又为学生更好地临床实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增强了自信心。
3.4 双师制激发了学生对护理技能操作的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最好老师,是直接推动学生的心理动因[2],规范化训练激发了学生对护理技能操作的兴趣,使学生对护理技能的学习产生了极大的热情,由被动训练变为主动训练。主动询问老师,同学之间相互学习,取长补短,找出最佳操作方法。
3.5 双师制加深了学生对技能培训的理解和记忆
规范的演示、讲解,训练中配合提问、启发、矫正操作中的错误,使护生更清楚地感知和理解操作过程,强化了对正规操作的记忆。在护理操作前后,学生通过讲解操作的目的、意义、配合方法及操作后的注意事项,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贯穿于技能操作,从而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参考文献】
[1]杨桂芝,冯丽华. 对护理专业实施技能操作强化训练的研究[j]. 卫生职业教育, 2007,25(7):108109.
1 临床技能的内涵 临床技能也就是在临床实际工作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临床技术操作能力(动手)及临床思维能力(动脑)两方面。
1.1 临床技术操作能力 临床技术操作能力是护生最基本的能力。产科学及护理教学中涉及临床技术操作能力的部分较多,主要包括生理产科和病理产科两部分。
1.1.1 生理产科内容(即助产士专业的重点学习内容) 这部分内容有胎儿及附属物辨认、孕期监护(产前检查)、产程的观察及处理。产前检查主要是产科检查中的腹部检查,即视、触、听诊,以及骨盆测量(尤其是外测量)。产程的观察及处理涉及打产包、绘制产程图、观察宫缩、胎心监护、肛查、接生时的会阴冲洗及消毒、保护会阴、娩出胎儿及胎盘、新生儿处理(清理呼吸道、结扎脐带)。
1.1.2 病理产科中的常见产科手术如会阴切开缝合术、胎吸及产钳助产术、臀位助产术等。
1.2 临床思维能力 临床思维能力是指在临床实际工作中分析病情、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通过操作实验以便了解学生操作的具体情况及存在的问题。还可采用竞赛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及提高其操作能力。有些实验还可以在课后留给学生操作、练习的机会(如会阴切开缝合术、打产包等项目),然后通过抽查或竞赛,使学生操作更加熟练。还可到临床见习(如参观产房及观摩正常分娩、剖宫产术等)。在实验课教学中,充分利用资源,有的项目(如骨盆外测量)让学生2人一组互相模拟患者进行操作,以亲身体验患者的感受,这样一方面可增强其爱伤意识,另一方面也可锻炼学生与患者的沟通能力。
2 学生临床技能的影响因素
2.1 实验条件 ①实验器材匮乏,严重影响实验开出;②学生多,实验课学时有限。在教学中,无法做到每一个实验都让每一个学生动手操作,从而影响了学生操作的熟练程度。
2.2 学时 教学大纲规定学时与实际学时相差较大。如教学大纲规定产科学及护理共162学时,其中理论100学时,实践62学时;实际上共有128学时,理论108学时,实践20学时,其中理论学时有所增加,而实践学时明显减少,这不利于学生临床技能的培养。
2.3 学生个人原因 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对临床技能训练不感兴趣,不愿意动手操作,使其临床技能受到影响。
2.4 学校对不同专业临床技能要求有所不同,实习前是否对学生统一进行技能培训,也影响到学生临床技能的形成,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其今后的临床工作能力。
3 临床技能的培养方法
3.1 临床技术操作能力(动手能力)的培养 系统理论学习中采用理论讲授,多媒体资料、电教片、课件演示、示教的方法。电教片演示后,由教师示教,然后让学生逐个进行操作练习,教师指导、评价、矫正,并且当场抽查学生操作,以便了解学生操作的具体情况及存在的问题。还可采用竞赛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及提高其操作能力。有些实验还可以在课后留给学生操作、练习的机会(如会阴切开缝合术、打产包等项目),然后通过抽查或竞赛,使学生操作更加熟练。还可到临床见习(如参观产房及观摩正常分娩、剖宫产术等)。在实验课教学中,充分利用资源,有的项目(如骨盆外测量)让学生2人一组互相模拟患者进行操作,以亲身体验患者的感受,这样一方面可增强其爱伤意识,另一方面也可锻炼学生与患者的沟通能力。
3.2 临床思维能力(动脑能力)的培养 思维能力是一个人智力的核心,没有思维活动,感性认识就无法上升为理性认识,理性认识就无法指导实践。通过课堂上结合典型病例讲授疾病,逐步培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每一章结束后,集中进行病例讨论,反复训练,以培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使其形成正确的思维习惯。课程学习过程中,教师注意多采用启发式教学、多设问,并引导学生解答所提出的问题,以便学生形成相应的思维方法、习惯。在病例讨论教学时,针对学生面临实际现象与问题时不知所措、不会归纳与综合,即使会推理演绎也难以解决问题[2],在学习和工作中缺乏独立自主能力、思维方法,不能提出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时顾此失彼等现象,教师应启发学生如何认识疾病,通过诱导学生深入思考和讨论,使其掌握临床思维方法,学会独立思考[3]。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其逻辑思维能力。有针对性地训练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重点是观察、判断、推理方法的运用,注重学生思维灵活性和创新能力训练[4]。如此反复训练,可以使学生具有一定的分析、解决临床产科诊断及护理问题的能力。通过让学生模拟临床工作,一方面可加深他们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可激发其学习兴趣及参与意识,进而强化他们的临床思维意识。同时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这是学生将来从事临床工作的必备能力之一。
综上所述,只有在中职助产士专业产科学及护理教学中重视对学生临床技能的培养,才能使学生具有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及就业竞争力。
参 考 文 献
[1] 吴英姿,王莉.将就业能力培养贯穿于中职护生在校教育的全过程.卫生职业教育,2008,26(11):94~95.
[2] 郭力.医学课堂教学的整体观.卫生职业教育,2008,26(11):69-70.
关键词:角色互换;护理能级;能级管理;护理人员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和医疗技术的快速发展,患者及其家属在临床中对护理人员素质和专业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医院也开始逐渐加深对护理人员综合能力的要求[1]。护理能级管理模式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应运而生的,由于其能够将不同能力的护理人员依照其拥有的独特能力分配至合适的岗位上,合理分配人员,促进医院内部管理的相对平衡,目前其已经被广泛应用于临床中。护理能级管理模式依据护理人员的学历、职称、工作年限及工作能力分为N0(助理护士)、N1(初级责任护士)、N2(高级责任护士)、N3(责任组长)和N4(专科护士)五个层次。在临床能级管理模式中实施角色互换是将不同能级的护理人员进行互换,使互换双方在不同的角度思考和看待护理中遇到的问题,多方位思考和感受不同能级的感受,促进护理人员自身医疗知识和技能、认知能力等综合能力的提高。本文主要分析和探讨角色互换在临床护理能级管理模式中应用,具体工作如下所示。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选取2015年9月~2016年4月间均在我院从事护理工作,且均接受职业培训并参加专业考核的64名护理人员为研究对象,其中一名为护士长,其余均为护士。男22名,女42名;年龄21~40岁,平均(29.2±7.9)岁;工作2~15年,平均(5.7±2.4)年;职称:护士34名,护师22名,主管护师6名,副主任护师2名;学历:大专及以下学历26名,本科及以上38名;护理能级:N1级32名,N2级20名,N3级8名,N4级4名。所有护理人员按照护理能级分为3组进行日常的护理排班,每组各21名。每组护理的患者均为46例,危症重患者一般每组2~3例。1.2方法1.2.1角色互换对象选择2015年9月~2016年4月间均在我院从事护理工作的护理人员依照自愿原则,选取N2级护理人员与综合能力突出N1级护理人员各12名进行为期9个月的角色互换。1.2.2评价指标在互换角色的护理人员熟悉工作后,对互换角色前后科室整体工作质量、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及护理人员的综合能力进行评定。科室整体工作质量评定:对科室整体工作质量评定内容包括五个方面基础护理,特一级护理,病区质量管理,护理文书书写,护理重点环节。比较角色互换前后科室34次考核成绩。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评定: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对两组患者及家属对护理满意度调查,比较角色互换前后满意度差别。护理人员综合能力评定:采用自拟量表,分别对护理人员的医疗知识和技能、职业道德、社会能力、认知能力和心理特质5个维度评价,每项各100分,比较角色互换前后的评分。1.3统计学方法运用SPSS22.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检验,实验数据均用(x±s)表示,采用方差分析进行统计学分析,且P<0.05为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角色互换前后科室的整体工作质量比较对角色互换前后科室的整体工作质量评分进行比较,角色互换前后评分无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如下附表1所示。2.2角色互换前后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比较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对两组患者及家属对角色互换前后护理满意度调查,结果表明护理人员互换前后患者对护理满意度差异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结果如附表2所示。2.3角色互换前后综合能力突出的N1级护理人员的综合能力比较采用自拟量表,对角色互换前后12名综合能力突出的N1级护理人员的医疗知识和技能、职业道德等五个方面的能力进行评比,两组差异比较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结果如附表3所示。
3讨论
由以上结果表明,临床护理能级管理模式中的角色互换前后科室的整体工作质量和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无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保证了在角色互换过程中护理能够安全有效的进行[2]。低级护理人员与其高一级的护理人员互换后,该低级护理人员的综合能力评分显著高于角色互换前,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在临床护理能级管理模式中实施角色互换能够在不影响科室的整体工作质量和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的同时,提高护理人员的综合能力评分,缩短低级护理人员的培养周期,节省资源,值得在临床上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1杨继芳.角色互换在临床护理能级管理模式中的应用[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5,34(24):113
关键词:高职护生;实习后;临床能力;提升
一、临床能力现状
(一)调查工具和对象。我们采用自制的《五年制高职护理专业学生实习后临床能力调查问卷》[1]对学校408名高职护理实习返校学生(学生组)和医院232名带教老师(带教组)进行调查,有效问卷634份,其中学生组403份,带教组231份。问卷在查阅文献的基础上结合调查的主要目的及专家意见建立,问卷分为6个维度共60项条目,每个条目的Cronbach’s α系数均大于0.7。问题全部是单选题,有很强、强、一般、差和很差5个答案等级,对各等级分别赋予5、4、3、2、1等5个分值。本次调查结果如下。
(二)结果。(1) 护生临床能力基本达到教学目标。实习后护生临床能力的6个维度学生组和带教组评价各项均分均在3分以上(临床护理能力、沟通交流能力、健康教育能力、社区护理能力、专业发展能力、评判性思维能力6个维度学生组评价情况为3.727±0.470、3.209±0.414、3.441±0.538、3.159±0.535、3.228±0.502、3.242±0.483,6个维度带教组评价情况为3.700±0.515、3.300±0.455、3.368±0.484、3.059±0.401、3.071±0.426、3.131±0.417),临床护理能力的评价无论是学生组还是带教组评价得分均最高,位于6个维度之首(见表1);60个条目中,50个条目V分>3分,其中基础护理操作能力均分为4分。结果说明高职护生实习后临床能力基本达到了学校教学目标的要求,护生实习后临床能力总体不是很强,临床护理能力在六项能力中比较强。(2) 护生专业发展能力和社区护理能力较低。在本次调查中,专业发展能力和社区护理能力显示相对薄弱。社区护理能力评价两组得分最低,位于6个维度最后(见表1),该维度7个条目有3个条目(独立进行社区评估、独立为社区居民建立健康档案、在社区独立开展健康咨询)均分
二、临床能力提升对策
(一)深化教学改革,进一步提高临床能力。(1)强化基本操作技术和急救技术。实施项目教学,以任务引领、理实一体化、学生为主体开展实训,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求知,充分发挥高职学生的思维特点优势,提高学习效果;以省级、国家级护理技能比赛促进护理教学, 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运用高仿真模拟人系统进行救护训练,学生在教师设计的病例引导下,将单一的技能训练转变成综合护理知识的运用,在强化学生临床实践技能的同时不断提高她们综合处理问题的能力。(2)加强健康教育和人际沟通实践教学。一是增加《护理健康教育》、《人际沟通》课程教学的实践课时,使护生掌握基础理论、策略和形式。二是加强临床教育实践,使学生掌握不同的个体在不同时期对健康教育方面的需求,能采用不同的形式开展健康宣传品的制作、专题讲座和家庭健康教育;通过案例、情景、临床实践等让学生主动建立主导的护患关系,使护生找准沟通切入点,正确应用沟通技巧和方式,使专业知识得以真正有效应用。(3)多种途径培养评判性思维能力。采用融入生命教育的案例教学法, 提高学生评判性思维能力,使学生具有更强的综合分析应用能力,更好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校院合作开展开放式专业性社会实践活动,进行反思日记教学,构建“学习-实践-学习”的良性机制,促使学生面对实践中的具体问题,进行思考,提出疑问,促进了护生学习,提高职业能力。总结复习性概念图示训练,促使学生进行评判性的思考,学会从整体的角度看待病人。实习过程顶岗实习采用临床真实环境和更符合护理伦理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评判性思维的训练,体验病人病情动态变化,做出对应处理,将理论与实践及时有效结合。
(二)加强社区护理教学,提升社区护理能力。(1)完善社区护理课程体系设置 。长期以来,由于我国护理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注重于临床,社区护理教学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较大,滞后于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的需求,学校教育无论在学时安排、教材建设、教学内容、实践教学等方面与社区护理人才培养需求尚欠匹配, 因此,学校进一步完善社区护理人才培养的课程设置,开设具有社区护理特色的课程,如社会医学、社区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社区人文与关护、老年保健学、老年临床医学、老年心理学、信息学、社会调查研究等,培养知识层面上合格的社区护士。(2 )重视实践教学。加大社区实践比例、增加社区实习时间,以家庭病床为依托开展社区护理实践,积极组织学生深入家庭开展集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技术指导等“六位一体”综合服务,鼓励学生把所学知识有针对性地运用于各家庭,如建立健康档案、健康调查、儿童预防保健、营养饮食情况、妇女保健等。
(三)转变能力评价观念,培养专业发展能力。(1)强化专业认识。专业发展能力是衡量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指标,是专业发展的内在潜力和岗位竞争实力。专业发展能力培养对推动护理学科发展与建设有着重大的意义。本次调查发现护生实习后专业发展能力薄弱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各医院实习带教的主要内容是各种技能的训练,对科研、管理等专业发展方面关注较少;学校教师对高职护生的专业发展、长远的规划缺乏较深的理解,学生在护理科研、护理管理课程教学中实践训练较少。为此学校和医院双方加强认识,重视护生专业发展能力的培养。(2) 完善评价模式。有关调查表明临床学习环境对护生专业能力发展呈正相关关系,与临床护理教学的评价体系也有关。实习前采用临床能力培训模式,即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模式+教学计划开发+行为导向教学法进行培训。实习过程中以临床能力为核心,构建实践教学评价体系;建立临床能力指导评价体系,规范实践教学环节标准,倡导反思式学习,逐项完成实习任务。
(三)开展项目培训。针对调查中发现的专业发展能力比较。薄弱的6个条目,开展《护理科研设计》、《科研论文》和《创新》等项目化讲座,即强化培养某种能力提升计划的专题讲座,进行创新作品设计和科技查新实训,组织学生参加创新比赛,并形成能让实习护生模仿实践的实施项目,通过项目任务的实施完成,提升预设能力。
总之,要从根本上提高护理人才素质,适应时代要求,能力培养是关键。在校的学习是基础,一年的临床实习至关重要,院校双方仍然要共同努力,在坚持临床护理能力教育为重点的基础上,加强社区护理、专业发展能力培养,使护生的临床能力得到全面发展和提高。
【关键词】 非急诊科; 临床急救能力; 测评问卷
【Abstract】 Objective:To research an evaluation questionnaire which is suitable non emergency department nurses clinical emergency ability, supplying a tool for our country non emergency department nurses clinical emergency ability level evaluation.Method:By means of literature review,open questionnaire survey and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s were used to establish the questionnaire of each dimension and the item pool,the content of the questionnaire was finally determined by Delphi method.Result:The degree of positive two rounds of consultation experts (two rounds of expert consultation table recovery rate were respectively 93.33% and 100%,the effective recovery rate was 100%),degree of expert authority (authority coefficient Cr=0.90),concentration of expert opinion and the coordination degree are higher (the dimensions and variation coefficient were
【Key words】 Non emergency department; Clinical emergency ability; Evaluation questionnaire
First-author’s address:First Hospital of Shanxi Medical University,Taiyuan 030001,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6.34.027
2003年12月我教育部、卫生部办公厅在联合的《三年制高等职业教育护理专业领域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指导方案》中首次提出了中国护士核心能力[1],并明确要求护士应具备一定的临床急救能力。护士临床急救能力是指在临床护理工作中,从事护理工作的人员可以敏锐、及时地发现患者的不同病情及其变化状况,给予合理的分析和判断,并利用熟练的技能、技巧,做出沉着、果断的抢救或护理处置的综合能力[2-4]。护士的临床急救能力与患者的最终结局及安全问题有着密切的联系[5],如医疗差错、死亡率等。在临床工作中,急诊科护士的急救任务较多,管理者更为注重对其急救能力的培养,因此其急救能力水平要高于非急诊科护士。而非急诊科护士参与急救的机会相对较少,有些非急诊科护士在面对急、危、重患者发生各种紧急事件时,不能够及时有效地发现患者的病情变化,从而给医院、科室和患者造成了极大的安全隐患,甚至出现护理缺陷或引起纠纷。在临床实践工作中,通过对非急诊科护士临床急救能力的定位以及评价,实施不同层次的教育和培训,能使其在不断变化的工作环境中保持较强的职业胜任能力。因此,如何客观地测量并评价非急诊科护士的临床急救能力,将非急诊科护士在临床急救工作中存在的缺陷和不足作为护理质量持续改进的切入点,确保护理质量,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就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旨在研制一份适合我国非急诊科护士临床急救能力的测评问卷,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成立课题研究小组 研究小组由8名成员组成,其中主任护师1名,副主任护师1名,主管护师2名,研究生4名,主要任务为拟定课题研究计划,初拟非急诊科护士临床急救能力测评问卷维度及条目、选取专家、编制专家咨询表等。
1.2 专家咨询表的形成 课题研究小组结合文献查阅法、开放性问卷调查法及半结构式访谈法,多次讨论后初步拟定非急诊科护士临床急救能力测评的初始问卷。(1)开放性问卷调查:随机选取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护士30名,护士长20名,医生10名,60例被试者均采取笔试的方式进行,现场收回问卷,问卷的内容除一般资料外共包含3个问题:①您认为在临床实际工作中,哪些“急救能力”是一名非急诊科护士必须具备的呢?请列举。②在工作中,您身边“急救能力强”的人有哪些具体表现?请列举。③您对上述内容是否还有补充?如有,请将补充内容写在下面空白处。(2)半结构式访谈:根据访谈提纲(如您认为目前病区护士的急救能力水平如何?能否满足其日常工作的需要?)及前期查阅文献、开放性问卷已收集的问卷条目池,结合护士核心能力理论,对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30名护理管理者进行了半结构式访谈。(3)对访谈对象的建议进行整理,结合已收集的条目池,删除语义重复及语意含糊的条目,初步形成了包括理论知识储备(3个次级维度)、危急病情观察能力(3个次级维度)、急救反应能力(2个次级维度)、急救处置能力(3个次级维度)、急救管理能力(4个次级维度)5个一级维度,15个次级维度及33个备选条目的德尔菲专家咨询表。
1.3 德尔菲专家咨询内容 本研究于2015年10月9日-2015年12月9日共进行了两轮德尔菲专家咨询,选取来自北京、天津、广州、河北、山西、武汉、吉林、黑龙江8个省市具有代表性及权威性的28位专家,通过E-mail、函询等方式,每一轮专家咨询时间为3~4周,两轮专家保持一致。专家咨询表主要包括一级维度咨询表、次级维度咨询表、条目咨询表及专家基本信息共4部分,其中前三部分均采用Likert 5级分类法,按照“很必要、必要、一般必要、不太必要、不必要”分别赋值“5、4、3、2、1”进行打分,并在每个部分最后设置开放性问题,以增加专家认为相关的维度或条目。
1.4 统计学处理 运用双人录入法建立Excel数据库,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用咨询表的回收率来表示专家的积极性,用专家权威系数来表示专家的权威程度,用重要性赋值均数、标准差来表示专家意见的集中程度,用变异系数来表示专家意见的协调程度。
2 结果
2.1 专家基本情况 本研究共调查专家28名,专家入选条件:40岁以上,本科以上学历、副高级以上职称;涵盖6个护理专业领域,在该领域工作20年以上;护理硕士生导师或博士生导师,自愿参与本课题的研究工作并且具有积极性,见表1。
2.2 专家的积极程度 两轮专家咨询表回收率分别为93.33%、100%,有效回收率均为100%,可见专家的积极程度较高,见表2。
2.3 专家的权威程度 专家的权威程度用专家权威系数(Cr)来表示[6],专家权威系数由专家判断依据(Ca)及专家熟悉程度(Cs)构成[7],其计算公式为:Cr=(Ca+Cs)/2=(0.89+0.91)/2=0.90。
2.4 专家意见的集中程度 专家意见的集中程度用重要性赋值均数、标准差来表示[7]。(1)均数:第一轮咨询表中5个一级维度的均数为4.54~4.93,15个次级维度均数为4.18~4.96,33个条目均数为3.00~4.96,说明专家认为5个一级维度、15个次级维度均比较重要,而33个条目中只有31个条目比较重要,其中条目19及26均数小于4.0,专家认为其重要程度一般。对于修改后的第二轮咨询表中,28个条目均数为4.39~4.93,均大于4.0,说明专家认为这28个条目均比较重要。(2)标准差:第一轮各条目的标准差为0.19~1.39,第二轮为0.26~0.51,标准差越小说明专家意见集中程度越高。
2.5 专家意见的协调程度 专家意见的协调程度用变异系数来表示[7],经过两轮专家咨询,各维度的变异系数为0.04~0.09,各条目的变异系数为0.05~0.11。
2.6 专家修改意见
2.6.1 第一轮筛选结果 对于专家提出的增加或删减的条目,根据文献[7]筛选标准,即删除重要性赋值均数0.25、总认可率
2.6.2 第二轮筛选结果 第二轮专家意见基本趋于稳定且相对集中,根据上述筛选标准,所有维度及条目均入选。
3 讨论
从表3得知,专家权威系数Cr=0.90,一般认为Cr>0.70已具有很好的专家权威性[8],可见专家权威程度较高。变异系数越小说明专家意见的协调程度越好[9],本研究中各维度及条目的变异系数均
本研究将德尔菲专家咨询法运用到非急诊科护士临床急救能力问卷的研制过程中,使问卷的研制过程更加科学、客观、全面,为评估我国非急诊科护士的临床急救能力水平提供了可靠的标准化量化的测评工具,为促进我国非急诊科护士急救能力规范化培养提供了理论及参考依据。
评价工具的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10],所以本问卷仍需在今后的实践应用中进一步的验证和完善,使维度更加合理、条目更加细化、完整、准确。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办公厅.三年制高等职业教育护理专业领域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指导方案[EB/OL].[2008-06-05]/low/-view.asp?id=99448.
[2]王玉霞.产科护士急救能力的培训及效果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3,(21):788-789.
[3]胡清,金勤,王琦,等.微型培训模式在ICU低年资护士应急能力培训中的应用[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2,18(34):4188-4190.
[4]吴晓贞,宋启慧.急诊科低年资护士应急能力培训的方法探讨[J].当代护士:专科版,2012,5(4):171-172.
[5] WHO.Summary of the evidence on patient safety:implications for research[M].Geneva:Publications of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2008:13-15.
[6]平卫伟,谭红专.Delphi法的研究进展及其在医学中的应用[J].疾病控制杂志,2003,7(3):243-246.
[7]陈梅,尚少梅,王志稳.应用德尔菲法研制化疗患者舒适量表[J].护理学杂志,2010,11(11):774-776.
[8]曾光,李辉.现代流行病学方法与利用[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6:250-2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