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管理会计基础认知

管理会计基础认知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管理会计基础认知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管理会计基础认知

管理会计基础认知范文第1篇

按照我部一九八七年九月二十一日的《关于发行国家重点建设债券、重点企业债券和其他债券有关财务处理的规定》,现对国营施工企业认购债券有关会计处理问题规定如下,请布置执行。

一、会 计 科 目

1.将“441国库券”科目改为“441有价证券”科目。核算企业认购并已付款的国库券、国家重点建设债券、重点企业债券等有价证券。

2.企业认购国库券、国家重点建设债券、重点企业债券等有价证券,应于付款时,借(增)记本科目,贷(减)记“专项存款”科目。

收到归还的国库券、国家重点建设债券、重点企业债券等有价证券的本金,借(增)记“专项存款”科目,贷(减)记本科目。

收到国库券的利息,借(增)记“专项存款”科目,贷(增)记“专用基金”科目(按认购国库券时的资金来源,分别记入相应的明细科目);收到国家重点建设债券、重点企业债券等的利息,将按规定应交纳所得税的部分,借(增)记“结算户存款”科目,贷(增)记“应交税金一应交所得税”科目。交纳所得税后留给企业的部分,借(增)记“专项存款”科目,贷(增)记“专用基金”科目(按认购时的资金来源,分别记入相应的明细科目)。

3.企业将持有的债券转让给其他单位,应于收到款项时,借(增)记“专项存款”科目,贷(减)记本科目(本金),贷(增)记“应交税金一应交所得税”科目(转让收入超过本金部分应纳的所得税)和“专用基金”科目(转让收入超过本金的部分,纳税后留给企业的数额)。

转让收入低于帐面价值时,应按实际收入,借(增)记“专项存款”科目,帐面价值与实际收入的差额,借(减)记“专用基金”科目,按帐面价值,贷(减)记本科目。

4.企业接受转让的债券,应于付款时,按实际支付的价款,借(增)记本科目,贷(减)记“专项存款”科目。

5.本科目应按“国库券”“国家重点建设债券”“重点企业债券”等有价证券的种类设置明细科目。

二、会 计 报 表

1.资金平衡表(会施01表)

将“国库券”项目(56行)的名称改为“有价证券”,并在该项目下增设”其中:国库券”(57行)、“国家重点建设债券”(58行)、“重点企业债券”(59行)、“其他有价证券”(60行)四个项目。原“专项应收款”(58行)的行次号改为61行,该项目以下各项目的行次号依次后推。

管理会计基础认知范文第2篇

 

一、《基本指引》的必要性

 

(一)《基本指引》为进一步建成管理会计指引体系指明了方向

 

《基本指引》提出管理会计概念框架,共分六章节二十九条。第一章和第六章分别为总则和附则,其余章节分别按照管理会计要素分为:应用环境、管理会计活动、工具方法和信息与报告,基本涵盖了涉及管理会计目标、原则、要素等概念框架,为下一步推进应用指引和案例库奠定了坚实基础,对整个管理会计指引体系建设起到理论支撑和统驭全局的作用。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应用指引》主要帮助各单位明确管理会计的各项工具方法的内容、特点、条件、运用及优化,以便单位内部正确开展管理会计工作,选择适合自己的管理会计工具方法。虽然《应用指引》提供了具体的工具方法,是整个指引体系的主体,但是少了《基本指引》的框架指导,管理会计工作便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不利于应用指引的建设与长远发展。此外,从我国管理会计实践来看,各单位对管理会计的认知还较薄弱,理论深度不够,急需一套规范度高、系统性强、能够为单位所借鉴的管理会计标准。《基本指引》正是在此之际,阐释了管理会计的理论框架,指明了未来管理会计指引体系建设的方向,有助于“4+1”管理会计体系的建成。

 

(二)《基本指引》有利于推进管理会计理论的研究

 

《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指出力争通过5~10年左右的努力,中国特色的管理会计理论体系基本形成[ 1 ]。《基本指引》秉承这一理念应运而生。会计按照服务对象不同可分为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前者主要服务于单位外部财务信息使用者,后者主要为内部管理层与治理层服务。由于财务会计理论起步较早,其概念框架的设计与具体准则的建立在全球已经成熟,而管理会计则启蒙于20世纪初,随着经济社会宏观环境、企业经营管理方式以及管理科学的发展变迁与进步,管理会计走过了近90年,但仍未建立一套标准化的管理会计准则规范。我国对管理会计理论的引入较晚,对管理会计的认知往往停留在工具方法的学习上,理论上缺乏系统性认识,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管理会计工作的开展。《基本指引》提供了管理会计概念框架,是众多业内专家学者智慧的结晶,为进一步推进管理会计理论体系的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保障。

 

二、《基本指引》的创新点

 

通过读《基本指引》不难发现它有许多创新点:

 

首先,在我国首次提出管理会计的目标、原则和要素并形成管理会计概念框架,搁置理论争议,重在应用。还将战略管理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这符合现代管理发展趋势,有利于管理会计工作落地。

 

其次,《基本指引》的正式稿在征求意见稿的基础上进行了完善。(1)特别强调注重管理会计理念、知识培训和人才培养,这说明单位应重视管理会计的应用,走学习经济路线;(2)正式稿特别对管理会计工具方法及其应用领域进行了详细说明,增强了管理会计工具方法的可理解性和应用性,方便管理会计工作的开展;(3)删除了“管理会计工具方法在行政事业单位的主要应用领域”,强调统一管理,具有普遍适用性的特点。

 

最后,《基本指引》是在借鉴国外优秀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情况综合考量的产物。国外相关文稿尚无管理会计基本指引,也没有统一规范的管理会计概念框架可供参考。例如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的《全球管理会计原则》和美国管理注册师协会的《管理会计公告》等,均未综合成理论概念框架。因此,《基本指引》在管理会计概念框架设计方面尚属先例。总之,《基本指引》开创了我国管理会计的历史先河,夯实了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根基,推动了国内外管理会计理论与实践的进步。

 

三、关于应用环境要素

 

由于管理会计四要素是管理会计概念框架的主体部分,其直接影响管理会计理论的构建与应用指引和案例库体系的建立,因此本文主要就四要素对《基本指引》作简要剖析。《基本指引》指出各单位应用管理会计,应充分了解和分析其应用环境。应用环境是指各单位所面对的内外部环境,它奠定了单位管理活动的基调[ 2 ]。内部环境包括价值创造模式、组织架构、管理模式、资源保障、信息系统等。外部环境包括经济、市场、法律、行业环境等。由于管理会计的目标是服务于单位战略管理,因此从战略的角度分析,内部环境可以进一步分为三类:单位资源与能力、价值链创造和组织管理。组织管理是内部管理活动的起点,组织结构管理混乱会波及企业文化,不利于各部门协调工作。在此基础上要分析单位自身有什么资源优势和核心能力。资源分为有形资源、无形资源和人力资源,后两者经常会成为一个单位的竞争优势。例如:专利技术作为一种无形资源,其稀缺性、不可模仿性使企业获得竞争优势;企业文化往往因其路径依赖性和因果含糊性造就了企业独有的竞争地位;而核心能力是将以上资源进行整合的能力,也是企业最有价值的资源,如身处大数据时代,企业对信息的整合能力要求提升一个档次,高效的数据处理系统,准确的数据分析结果往往会使企业占领行业制高点。因此,《基本指引》第十一条、第十二条明确提出在人力、财力、物力等方面做好保障工作,加强资源整合,重视管理会计信息系统,及时高效提供与管理相关信息,推进管理会计的实施。当然,外部宏观环境也深深影响着每个单位的日常工作。总之,企业在开展管理会计工作时,要充分重视自身所处的内外部环境,为管理会计工具方法应用和管理会计活动开展提供适合的条件。

 

四、关于管理会计活动要素

 

管理会计活动是在充分考虑单位内外部环境,将获取的相关信息生成管理会计信息后,运用一定的管理会计工具方法为单位提供管理需要的相关信息的活动[ 3 ]。管理会计活动经常涉及预测、决策、控制、评价等管理活动,它是建立在优良信息的基础上,凭借先进的定量工具分析方法,生成有关财务与非财务信息,支持和引导单位实现高效的战略管理过程。因此,管理会计活动的使命就是提供有价值的管理信息,以供决策层顺利开展战略管理。

 

管理会计活动是综合性活动,它与财务会计活动不同。财务会计活动只涉及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通常不涉及业务活动;而管理会计活动应融合财务和业务等活动,包括利用财务信息与非财务信息进行预测、决策、控制、评价等。因此,管理会计活动是在财务会计活动基础上展开的,后者是前者的充分但非必要条件,前者的活动范围更广。由此可见管理会计活动贯穿于整个管理过程。

 

五、关于工具方法要素

 

根据《基本指引》第四章的规定,目前管理会计工具方法包括但不限于这二十多种,并应用于七个领域,基本涵盖了单位财务管理、成本管理和战略管理。因为每种方法适用于不同的管理活动,单位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身的工具方法。如果单位是追寻规模经济效益,应重视成本管理活动,优选成本管理方法;如果单位规模较小,且投资风险较高,则应重视预算管理和投融资管理,谨慎选择预算管理方法,进行资本成本分析等。

 

随着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等新科技的兴起,现代制造业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大变化。为解决我国制造业目前大而不强的境地,国家提出“中国制造2025”战略,实现从“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型[ 4 ]。对于管理会计工作者而言,这意味着企业的成本结构将发生巨大变化。举例来说,“机器换人”使得企业固定成本增加,人工成本降低,因此在计算总成本时要考虑固定资产折旧如何准确核算,决策时要把固定资产折旧当作相关成本处理,这样在使用工具方法时才能有的放矢,提供理想的管理会计信息,实现科学决策与管理。

 

此外,身处大数据时代,管理会计工具方法的定量分析手段也需要不断发展。如何从海量信息资源中提取出对管理活动有价值的信息,并应用到战略规划决策中,这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3 ]。在大数据环境下,管理会计与数据挖掘的结合可以很好地解决该问题。管理会计需要提供财务与非财务数据,而传统财务信息系统和传统定量分析方法只能提供有限资源,资源整合能力受到局限,无法满足决策者的决策需要,而数据挖掘在数据提纯、数据清洗和数据分析等领域则会大显神通,提供与决策分析相关的信息。这样,将两者结合起来会大幅提高管理活动的决策效率和效果。因此,单位可以考虑成立数据挖掘研究机构,优化管理会计信息系统,借助其高效的数据处理能力,为内部信息使用者提供管理决策有用的信息。

 

六、关于信息与报告要素

 

《基本指引》指出管理会计信息应包括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生成的管理会计信息应相关、可靠、及时、可理解。单位应有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管理会计基础信息进行加工、整理、分析和传递,以满足管理会计应用需要[ 5 ]。管理会计仅停留在传统活动是无法使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借助现代信息处理系统,与管理会计有机结合将使管理会计信息如虎添翼。

 

《基本指引》还规定管理会计报告是管理会计活动的主要成果体现,它与财务会计报告的相同点在于两者均以财务信息为起点服务于信息使用者。不同点在于:(1)信息性质不同。财务会计报告主要提供与财务相关的信息,而管理会计报告将财务信息与非财务信息提升到一个重要程度来看待,提供的信息更全面。(2)信息使用对象不同。财务会计报告只对单位外部信息使用者负责,满足投资者、债权人、监管人对单位财务状况、经营效果和现金流量的了解,而管理会计报告主要对内部管理层负责,提供有价值的管理信息,帮助管理层实现战略规划,提高和改善管理效率和效果。(3)报告规范程度不同。《基本指引》第二十六条、第二十七条指出管理会计报告内容按期间分为定期报告和不定期报告,单位可以根据管理需要和管理会计活动性质设定报告期[ 5 ],而财务会计报告有严格的规定,报告期应为一年,且报告内容是法定的,不得任意修改。因此,管理会计报告更为灵活多样。总之,各单位要因地制宜,在经营管理活动中总结出适合自己的方法,使管理会计真正服务于单位的发展。

管理会计基础认知范文第3篇

关键词:管理会计;企业;作用;有效发挥

0 前言

重庆市水利电力建筑勘测设计研究院是一个历史悠久的设计院所,笔者在该研究所担任会计的工作。根据这些年的工作经验,笔者发现,传统的财务会计属于一种专业领域,主要功能是做记录,并且向后看,并不会大量涉及法律与管理方面的董事会所需要的很多功能。而现在的管理会计却是向前看,主要涉及到企业未来三年至五年甚至更长时间的战略发展情况。因此,我们应该切实重视并充分发挥出管理会计对企业的积极作用,让其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前瞻性与预测性的会计报告,从而为企业经营者与管理者提供可靠的决策依据。

1 管理会计在我国企业中的应用现状及困难

管理会计是伴随着现代管理科学发展起来的一门综合叉学科,它又被称之为"内部经营管理会计"或者"内部报告会计",以企业的外部环境为背景,内部责任中心为核算主体,以现在和未来的资金运动为对象,最终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为根本目标的会计决策与控制方法。一般来说,管理会计包含了预测决策会计、规划控制会计和责任会计三项基本内容,主要是为企业的各级管理人员提供决策服务。但是,纵观现实,管理会计在我国企业中的应用现状不容乐观,还面临着一些困难。具体来说,传统的管理会计某些数量分析方法受到一定的条件限制,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存在着急功近利、忽视长远利益的问题,无法满足现代企业的管理需求,我们必须对其进行适当的修正,以让其更好的适应现代化的发展要求。此外,我国企业对于管理会计的应用起步较晚,还有很多不成熟的地方急需改进与完善,主要是其研究更多停留在简单方法介绍层面上,没有形成一套科学严密的理论体系与方法体系,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无法体现出应有的功能性、实用性以及可操作性。

2 管理会计对企业的积极作用

(1)它能够帮助企业管理者制定战略方案。管理会计可以以企业的战略作为出发点,为取得整体的竞争优势而进行会计分析与研究,最大限度的挖掘出企业的市场竞争优势,并向企业管理者提供全面的、多元的信息和方案,增强企业持续经营的能力。

(2)它能够把管理与会计有机结合起来。管理会计是在财务会计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但是,它已经突破了财务会计的局限性,可以在企业规划与控制方面发挥出财务会计无法实现的作用,即可以为企业管理者提供更为全面且及时的财务会计信息。这是因为管理会计可以为企业未来的生产经营活动提供事前预测与事中控制的参考信息。

(3)它能够改善企业的经营管理工作。管理会计可以根据企业实际的经营管理需要与业务特点,参与到目标管理建设与绩效考核标准及评价系统的建设过程中去。这是管理会计站在企业战略的高度关注企业的全局性管理工作。它不仅可以从企业的一个岗位出发,还可以重视每一个工作细节。这样的管理会计工作有助于充分调动起员工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改善经营管理。它贯穿于企业的目标管理标准和绩效考核系统制定、执行及评价的全过程,是其他管理职能无法替代和胜任的工作。

(4)它便于企业管理者更为直观的掌握各种信息。由于我国企业的管理者与业务主管素质并不都是很高的,他们中对于业务精通的人不在少数,但是,对于数字报告了解的人并不多。然而,他们的工作开展离不开相关的信息。而管理会计则可以采用多种数据模型,并有着较为丰富的信息处理工具与加工方法,能够把复杂的流程或报告以简单的数据模型或图表展示出来,从而为企业管理者与业务主管提供所需的信息。

(5)它有利于提高企业的内部协作关系和外界形象。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管理会计这么学科更好的适应了时展的潮流,重视信息系统的建立与应用。它可以为企业提供丰富且准确的会计信息,为企业管理者与业务主管提供正确且迅速及时的信息决策保障。因此,我们说,管理会计有效突破了传统财务会计的局限性,它让企业内部各个部门之间以及管理层之间保持一种顺畅的沟通与交流关系,有利于企业内部各部门间的信息共享,并在对外谈判以及市场开拓中提升企业的形象。

3 管理会计在现代企业中积极作用的有效发挥途径

(1)建立科学的组织架构。当前,在现代企业的管理工作中,知识化与信息化已经成为了一个不可逾越的重要管理理念。它使得我国企业的组织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即推动我国企业的组织结构由传统的金字塔型向着扁平形、网状型甚至无中心的组织形式转变,这实际上是企业组织结构进行分权的集中表现。这就需要我们的现代企业进行调整自己的组织架构,尽快确立管理会计在现代企业中的主要职责,进一步明确管理会计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充分发挥出管理会计人员的应有职责,从而促使企业的组织架构更为科学合理。

(2)确定清晰的战略目标。现代企业在应用管理会计的时候,应该从自身的战略目标制定出发,让管理会计有一个较为清晰的战略目标作为依据,从而让管理者与业务主管运用管理会计来制定整个管理工作的重点。这是因为管理会计本身就是为企业的战略目标提供有效服务的会计行为,它可以对企业的经济发展前景起到一种预测的作用。企业的管理会计人员可以基于企业的总发展目标与经营方针,并充分考虑到经济规律作用的基础上,选择最为合适、最为科学合理的量化模型,为企业的未来发展以及资金流动趋势提供一定的会计预测,有利于企业的经营管理者给出正确的经营决策。

(3)重视财务会计的基础工作。现代企业在应用管理会计的过程中,并不是说传统的财务会计就是一无是处的了。事实上,我们应该把二者有机结合在一起,因为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是现代企业管理系统中两个紧密联系的子系统,二者缺一不可,并不是相互排斥的关系,而是互惠互利的关系。因此,我们应该在企业管理工作中切实重视起财务会计的基础工作,并以此为管理会计提供更为真实可靠的数字信息。它的数据准确性、报表的客观性和及时性都对管理会计的工作质量与效果产生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现代企业必须充分意识到这一点,突出管理会计的职能及重要性,让其在财务会计的基础上尽量发挥出积极效用。

(4)聘用高素质的管理会计工作人员。管理会计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它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有效作用发挥,离不开相关管理会计工作人员。目前来看,我国企业中注册的管理会计师人数相对很少,无法满足现代化的企业发展要求。相对于发达国家来说,我国企业中的管理会计人才可谓凤毛麟角。因此,我们必须从发达国家或国内成功企业中引入一些较为成熟的管理会计人才及其经验,如果这样的引入条件不具备的话,企业也可以寻求更多的机会来培训出称职甚至优秀的管理会计工作人员,提高他们的会计理论知识学习能力,增强他们的管理会计业务技能,真正让他们成为企业管理中的高素质管理会计人才,推动企业中管理会计工作的顺利开展。

(5)运用现代化的信息系统。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我国企业要想获得高效率与高效益的会计信息,就需要运用现代化的信息系统。这是因为管理会计本身就是一个信息化的科学,它需要借助于各种信息来加工和生产出企业经营管理所需的各种信息。因此,我们说,企业的管理会计工作显然离不开现代化的信息系统,它可以让信息系统在企业中发挥出更大的使用价值。企业管理者可以运用信息系统支持下的管理会计来进行科学的决策,从而使得企业的管理工作更具战略化、信息化及人性化的特征。

参考文献:

管理会计基础认知范文第4篇

【关键词】管理会计;人才培养;数智技术;高职院校

一、引言

在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智技术的驱动下,企业进入了数据价值化、产业数字化和数字化治理、数字化产业的协同发展新阶段,形成了数字化商业的新范式,数据+算力+算法将成为企业的核心驱动力,财务活动数字化、自动化与智能化成为智能财务的时代特征。从未来人才需求导向看,传统核算会计将逐渐让位于以“价值创造”为导向的管理会计,而业财一体数字化核算能力、专业智能化工具应用能力以及大数据分析决策能力将成为数智财务人才的重要支撑,这也是未来会计专业教育的重点和机遇。管理会计作为一种以管理为导向的财务工作方式,管理相关性是其最基本的要求,因此必然超越会计本身,是同时兼备记账、核算、管理、分析、决策功能的会计,其管理思想与方法是天然的业财融合工具,是实现业财融合的重要桥梁与手段;管理会计的另一个核心要求是价值相关性,管理会计需要针对管理行为与价值创造之间的因果关系进行分析,是管理与价值创造之间一个天然的纽带。数据显示,尽管目前我国的会计从业人员已超过两千万,但其中能承担管理会计职能的专业人员严重不足,管理会计缺口超500万,企业亟需管理会计人才。高职院校作为会计人才重要的输出地,如何紧跟信息技术发展,准确把握企业数智转型需要,构建融合“数智”理念与新兴技术的管理会计人才培养体系与课程框架,培养符合数智时代需求的“智能型”管理会计人才,是高职院校会计人才培养亟待破解的难题。

二、数智时代管理会计人才需求变化与供给分析

(一)国家宏观政策和数智技术助推管理会计发展。自2013年以来,财政部将管理会计列为会计改革的重点方向,相继了《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管理会计基本指引》《管理会计应用指引》等一系列重要文件,从管理会计制度建设、人才培养顶层设计、企业管理会计实践、会计信息化建设等方面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这不仅对企事业单位会计工作提出了转型升级要求,也给管理会计人才培养与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随着“互联网+”对商业世界的渗透以及数智技术的快速发展,自动化、数据与效率成为企业转型中的关键词,财务人员角色由会计向顾问转变,管理会计的重要性更加凸显,数智技术的应用显著提高了财务人员工作重心向管理会计转移的效率和质量,成为管理会计更好地发挥作用的契机。在政策与数智技术的双重推动下,管理会计将成为引领会计“升级”,推动“大数据+”战略落地的有效工具。(二)企业数智转型对管理会计人才需求迫切。“互联网+”时代,企业经营管理面临着高度的不确定性,经营环境更加复杂,企业组织形式逐渐从金字塔结构向扁平化演变,各部门之间互联互通,企业战略协作层面“数智化”“精准化”与“实时化”的要求是提升“业务→财务→决策”适配性的重要保障。然而,传统的财务体系存在信息滞后、决策滞后、行动滞后等突出矛盾,与新兴业务发展不匹配,企事业单位的智能化财务,将转变为以管理会计为核心的战略财务、业务财务与数字化财务,管理会计与数智技术的结合将为“业财融合”“技财融合”“人财融合”构建联系,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智技术的加持不但能促进交易与分析的融合,提升财务效率与数字化水平,同时其新型智能化财务信息系统还能实现税务、财政、金融系统信息的集成,会计核算、会计管理与经济业务的实时、深度和无缝链接,对于推动企业创新发展,创造更大的企业价值具有重要意义。由此可见,数智时代,科技、产业与商业模式的转型升级催生了新的财务工作环境,新的财务工作环境需要新的财务人才。高职院校作为财务人才的培育基地,必须改变“重财务、轻管理”的人才培养模式,推动管理会计人才培养全面改革和创新,着力培养专业知识和管理能力兼备的“高技术复合智能型”管理会计人才,为企业持续发展及建设提供人才支持(见图1)。(三)管理会计人才供需匹配情况分析。数智驱动下,企业对于传统财务会计的需求正在锐减,财务会计向管理会计、数智化人才转型成为必然趋势,而当前会计人才的供给与需求是不匹配的,供给数量上整体供大于求;供给结构上低端人才过多,中高端人才供给不足;同时财务会计供给过剩,管理会计人才不足。究其原因,作为大量人才供给单位的高职院校,一方面,人才培养模式不能支撑管理型会计人才培养,传统财务会计类课程占比较大,管理会计类课程设置单一,缺少业财融合管理能力培养的完整课程体系;而且,管理会计与传统财务类课程不同的是,其横跨了管理学和会计学两个学科,“为企业管理服务”与“会计信息”之间彼此交融、互相补充,数智技术的发展加速了二者之间的融合互动,数智时代的“跨界”和管理会计的“跨学科”的特质,以及专业知识的融合性和职业技能的多元性,对高职会计人才培养寻求在学科交叉、跨界融合上的突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是创新与变革管理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一大挑战。另一方面,管理会计的应用需要一个高度完善的信息环境,而目前管理会计信息基础设施滞后,以管理为导向的会计信息基础与技术建设亟待完善。由此可见,当前管理会计理论与实务脱节,实践教学难以实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局面尚未形成,这是制约管理会计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重要因素。

三、数智时代高职院校管理会计人才培养转型路径

(一)拓展管理会计就业面向,重构高职院校会计人才培养目标。数智时代,企业对价值创造型财务人员的需求剧增,传统技术技能型会计人才培养目标已无法满足新商业时代以“数智”技术为支撑、以业财融合为导向的财务工作需求。为此,需要重新定位高职院校会计人才培养目标,即培养满足企业财务转型需求,以管理为导向的,面向财务会计、管理会计及相关会计信息数据分析等职业领域的,熟练掌握信息数据分析工具的高技术复合智能型管理会计人才。本文参考2019年2月中国总会计师协会的《中国管理会计职业能力框架》,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从就业方向、实务要求、所需数智化工具、技能要求、知识储备等方面构建数智驱动下的管理会计人才培养要素框架(见表1),以期为高职管理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变革指明方向。(二)建设学科交叉的管理会计课程体系。当会计教育的核心转变为“业财融合”与“价值创造”后,课程体系也要相应地从单纯的业务核算型向以价值为导向的管理型转型,需要以企业需求为导向,以学科交叉与跨界融合为基本理念,构建涵盖会计、计算机技术、大数据科学与应用等跨专业的管理会计课程体系。其中专业基础课程可以分为财务会计实务、管理会计基础理论、数智技术理论基础三个层面,具体涉及财务会计账务处理与报表编制、管理会计的基础理论与主要工具方法的运用,以及大数据挖掘、处理与可视化分析等理论知识的学习。专业核心课程的开设围绕管理会计的预测、决策、规划、控制与考核五大职能展开,具体包括:数智驱动下管理会计的预测、决策;内部控制与风险管控;财务共享流程的分析与优化;责任会计与平衡计分卡绩效管理等。实训课程以培养学生“业财融合”“流程把控”“决策分析”与“跨界融合”等能力为导向,可以开设企业全景运营仿真项目、大数据财务分析、企业财务共享沙盘模拟、跨专业综合实训等课程。专家实务课堂可以聘请管理会计领域或大数据专业领域具有丰富工作经验的校外专家,面向会计专业学生开展不定期的实务案例讲座,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认识,增长见识,提升学习兴趣。需要注意的是,校内课堂尤其是实训课程作为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学生提升实务技能的重要载体,需要不断更新各类硬件,Python、Hadoop等大数据智能处理软件,以及ERP沙盘模拟与虚拟商业社会环境VBSE系统等,以满足数智时代管理会计人才培养的需要。(三)完善平台建设,构建管理会计实践教学体系。目前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实践教学普遍存在过分注重会计核算类技能训练、对企业业务流程认知不够、企业决策分析类实践教学不足、数据分析技能缺乏等问题,无法满足数智时代管理型会计人才发展需要,管理会计实践教学体系亟待建立。一方面,在实践平台搭建上,应以企业真实场景为教学情境,引进覆盖管理会计规划、预算、预测、决策及考核等职能,展现整体业务流程的管理会计实践教学平台,搭载先进的数智技术,以企业流程、业务经营案例为教学内容,促进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另一方面,在实践方式上,鼓励企业更多地参与到会计专业群建设和人才培养中,实现全要素、全过程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探索建立企业和院校双育人模式,搭建集教学实训、生产实践、产业与社会服务于一体的,相互衔接、补充与完善的产教深度融合体系(见图2)。即学生完成管理会计理实一体教学实训后,借助平台开发面向企业实际工作情境的任务式培养项目,进入真实项目模拟实践,通过建立系统而完整的知识和技能结构,为生产实践积累企业真实工作业务与流程的素材和资源,进一步按照标准化流程和体系拆分为教学实训所需的典型管理会计工作业务与案例,形成开放式的管理会计案例库,实现教学资源源源不断地自我生成和补充,实现专业技能提升与教学经验积累“双管齐下”,提升会计人才培养质量。(四)打造跨界融合的教师创新团队。传统会计专业师资专业背景相对单一,多来源于会计或临近专业,在数智时代,已无法满足管理会计跨专业课程体系的教学要求,因此,亟需打造融合会计、企业管理、供应链管理、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等专业教育背景的跨界融合教师创新团队。同时需积极推进企业实务专家进课堂,探索打造由校内专任教师、企业实务导师共同参与的管理会计精品课程群,以加强会计专业教学与企业实务发展的对接与联系。(五)改革创新管理会计教学模式与方法。目前我国管理会计类课程教学普遍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教材内容落后,交叉重复,内在逻辑关系不清,学生无法形成系统的管理会计知识体系;二是传统的教学方式,学生学习兴趣不高,主动研究、思考、分析问题能力较弱;三是案例资源的适用性较差,缺少与时俱进的、综合性的“本土化”案例,学生缺少对管理会计实用价值的切实感受,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较弱。数智时代,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应充分借助信息化的技术手段,完成传统“讲授式”教学向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的转变,并以实际应用为导向,完善基于“探索+实践”的管理会计教学模式改革与资源体系建设,探索“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模式(PBL)”与“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模式(CBL)”相结合的,搭载项目教学、翻转教学、体验式教学等多元混合式管理会计教学模式。同时,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尝试与修正,重视提升学生在复杂环境中分析问题、思考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校企合作,注重提炼中国企业管理会计真实运作案例,努力克服国际管理会计案例与先进教学方法运用过程中的“水土不服”等问题,提高预期教学效果。

四、结语

以数智技术为支撑,以跨界融合为特质的新商业对会计及相关行业影响深远,对财务人员素质与能力要求更高,传统财务会计亟待向管理会计转型。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应紧跟企业转型和技术变革,将数智技术与管理思想深层次地嵌入管理会计人才培养过程始终,以需求为导向,从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改革、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教学团队打造等方面全方位创新高技术、复合智能型管理会计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会计人才的培养质量。

【主要参考文献】

[1]马化腾等.数字经济:中国创新增长新动能[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7.

[2]曲晓辉.基于财务云的企业战略转型及人才培养[R].教学研讨会报告,2018.

[3]周守亮,唐大鹏.智能化时代会计教育的转型与发展[J].会计研究,2019,(12):92-94.

[4]贺颖奇.管理会计概念框架研究[J].会计研究,2020,(08):115-127.

[5]孙刚.大数据驱动下业财融合导向的管理会计人才培养机制创新[J].财会月刊,2021,(02):88-93.2019,(19):44-49.

[6]崔发周,张晶晶.高阶能力导向的职教活动课程开发[J].职业技术教育,2021,(04):19-24.

管理会计基础认知范文第5篇

关键词:互联网+;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一、研究背景

“互联网+”是现代经济发展的最新形态,它充分发挥了互联网在生产要素配置中的优化作用,推动社会从后工业化向信息化转变,对现代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的计量单位,以各种凭证为主要依据,借助于专门的技术和方法,对一定组织的资金运动进行全面、综合、连续和系统的核算与监督,向有关方面提供会计信息的一种经济管理活动[1]。会计作为一种经济活动,属于传统服务业,必然会受到“互联网+”经济新形态的重要影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职会计教育发展迅速,为社会各行各业培养了各层次的一线会计人才。高职会计专业教育一直以来重视财务会计忽视管理会计,导致传统的核算型财务会计人员已经严重的供大于求,而管理型会计人员却存在严重的缺口。用人单位难以招聘到懂核算善管理的高端技能型会计人才。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这一弊端更加凸显,倒逼高职会计教育要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互联网+”对会计人员综合素质提出了全新的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会计人员要掌握传统的财务会计知识,还需具备现在信息化处理能力、管理决策能力、财务分析评价能力、自我学习成长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等管理会计要求的综合能力。高职会计教育唯有顺应这一趋势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才能培养出符合市场需求的合格会计人才。

二、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建构

人才培养的模式是一个历久弥新的话题,国内很多学者对人才培养模式下过定义,做过总结,但是关于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尚未达成共识。人是“主观能动性最强的存在”,所以人才培养不可能有一成不变的固定模式。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前教育部副部长周远清认为人才培养模式是人才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以及实现这些培养目标的方法或手段[2]。作者认为不管人才培养模式作何种界定,最终目的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为社会培养合格的人才。基于此,笔者认为人才培养模式是一个动态的系统,而且一个完整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建构至少应该包括先进的思想观念、合理的培养目标、完善的课程体系、适当的教学方法和多元的考核方式等子系统。这些子系统构成了相互联系的人才培养模式体系。

(一)思想观念

先进的思想观念是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思想基础。观念决定一切,思路决定出路。面对“互联网+”冲击,要想对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改革必须从思想观念上改变传统的会计思维模式。这种思想观念的对象转变不仅包括教师也包括学生。只有教师从思想观念上真正适应新时代的召唤,才能将这种理念传导给学生,才能培养出合格的会计人才。由于传统高职会计专业一味强调学生的动手能力,强化学生传统财务会计的核算能力,导致对管理会计认知不足,学生掌握的知识非常片面,难以适应经济新形势的要求。2012年教育部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中明确指出教育需要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优势,注重信息技术与教育的全面深度融合,以信息化不断引领现代教育理念和现代教育模式的创新[3]。这是教育部门首次以官方文件的形式要求教育要跟上信息化发展的步伐,用信息化引领教育的发展。因此,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首先要在思想观念上有所突破,逐渐由财务会计的核算型理念向管理会计的复合型和管理型理念转变。

(二)培养目标

合理的人才培养目标是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落脚点。无论构建何种人才培养模式都是为了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合格人才。传统的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主要强调学生的核算型技能。这种核算型技能主要表现在学生能在仿真的静态环境下根据模拟的经济业务编写会计分录、登账、结账和编制财务报表,很少涉及管理会计的知识。随着“互联网+”下财务机器人的问世让会计人员的工作量大为减轻。人工智能可以方便快捷处理原来由会计人员负责的传统记账工作,而更加复杂高端的管理决策事项只能交由人来处理和解决。如果会计人员不顺应这一趋势,仍然固守于传统核算型财务会计必然会被淘汰,因此,必须要向管理会计转型。可以说,人工智能进一步加速了会计人员的优胜劣汰,也进一步催生了社会对管理会计的需求。所以,高职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必须要进行改革才能顺应这一趋势。高职会计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扎实的会计学专业知识及相关经济管理类学科的基础知识,掌握会计信息系统的主要操作内容,熟悉企业信息系统的设计、管理和维护,具有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沟通表达等社会能力的高素质会计专门人才[4]。高职会计教育要处理好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之间的关系。财务会计是管理会计的基础,因此,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除了培养学生的核算型技能外,还要培养学生的管理决策技能。高职院校立足于为高职会计专业学生提供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为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现代职业发展要求做好全面准备。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合理目标应围绕抓基础,培养创新创业能力和实践能力,定位于造就具有扎实的会计理论知识、熟练掌握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复合应用型专门人才。

(三)课程体系

完善的课程体系是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重要基础。课程体系是一个专业不同课程开课的先后顺序,反映了专业的教学内容、教学计划和教学进程,直接影响所培养的人才的知识结构体系。国内开设会计专业的高职院校很多,专业课程体系基本相同。有研究表明现阶段高职会计专业的课程体系主要由公共基础课、公共选修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限选课和专业实践课等几个模块构成。每个模块的具体课程设置也基本一致,一般仅在人才培养目标的能力重点、课程体系设置的思路和层次等方面稍有差异,无法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究其原因,会计专业作为一门比较成熟的财经类专业,其发展创新的动力不足。高职教育具有明显区域性和地域性,因此,在课程设置时应当充分考虑当地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例如工业发达的地区在设置高职会计专业课程时可以融入更多的制造业会计;商业兴盛的地区在设置高职会计专业课程时可以向服务业会计靠拢。这样既可以体现办学特色,也可以有效地服务于当地经济的发展。现阶段高职会计专业设置的核算型会计课程较多,比如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税务会计、会计综合模拟实训等课程。这些课程仍然属于传统意义上的财务会计,而管理会计类课程开设的非常少。根据新形势发展的需要,课程设置的思路要做相应调整。在专业课程方面除了开设核算型会计课程之外,还需要开设数量合适的管理会计类课程,诸如财务管理、财务分析、成本管理、运筹学等课程。此外,作者认为“互联网+”经济下应当本着够用、活学、活用的原则合理平衡公共课和专业课的课时比例,把更多精力和时间用在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上。由于专业课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存在着较差重复的现象。这就要求建立完善的课程体系需要从专业整体出发,对相互重复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和重构,比如财务基础知识和会计基础、经济法和税法与纳税实务、财务会计与财务管理等课程完全可以进行知识重构和课程整合,进行一体化实践教学,从而使课程体系更加紧密。

(四)教学方法

适当的教学方法是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重要保障。文章指的教学方法不仅包括具体的教学方法,还包括教学手段,即教学工具的运用。教师只有不断利用先进的教学工具才能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做到具体教学方法和教学工具的完美结合。传统会计教学方法下教师讲、学生听,基本上是被动式填鸭式教学。因此,要改变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必须由“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转变,充分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为创新高职会计专业教学方法提供了很多便利条件,因此,应当充分发挥信息化优势。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各种综合性的全仿真财税软件营运而生,教师可以利用信息化工具结合情景教学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探究法分岗位进行有效的教学。丰富课堂教学方法,改变传统填鸭式教学就需要将课堂的部分时间还给学生,但这又会导致教师的授课时间不足,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就是要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实现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比如建设精品资源共享课、录制在线学习微视频、建微信公众号在线答疑。学生可以利用互联网对自己掌握不够扎实的知识点进行反复深入的在线学习。这即解决了教师课堂授课课时不足的问题,又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此外为了开拓学生视野,及时了解社会需求和行业动态,可以定期邀请各类企业的专家进行专题讲学。总之,高职会计专业要综合利用各种教学方法开展卓有成效的教学。

(五)考核方式

考核方式是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重要条件。高职会计专业考核方式存在如下问题。其一,考核方式基本都是针对会计理论知识的考核,忽视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核;其二,考试方式比较传统,主要采用纸质卷面考试,忽视过程性技能考核,课程的成绩评定较多采用“一考定终身”的终结式考核,不能根据课程的具体特点创新考核方式[5]。考核方式的缺陷阻碍和限制了高职会计专业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造成培养出的毕业生低分又低能。“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为高职会计专业提供了多元的考核方式。传统的纸质卷面考试不能综合反映学生的综合能力,应全面改革陈旧的考核方式。课程性质不同,考核方式亦有不同,对于理论性较强的专业课程,比如经济法、税法与纳税实务和审计等课程可以采用传统试卷考核的方式;对于理实一体化的课程可以利用纸质卷面和互联网平台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考核,例如会计基础、会计实务、成本会计和财务管理等课程;对于纯实践课程,例如会计综合模拟实训和短期顶岗实习课程可以采取现场技能操作、撰写小论文和技能竞赛等方式进行测评。总之,高效的考核方式应当能够较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考核内容应该覆盖所学知识、考核方式应灵活多样,注重考核学生对所学知识融会贯通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6]。

三、总结与审视

人类社会已经步入“互联网+”时代,信息技术已渗透到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对高职会计专业的教育教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信息化背景下,传统的核算型会计人员供大于求,而具备较强财务分析能力、管理决策能力和信息化处理能力的高素质管理会计人员非常匮乏。我国高职会计专业教育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均取得了明显的进步,但依然不能满足现代社会发展的迫切需求。高职会计专业需要顺应“互联网+”发展趋势并变革旧模式才能培养出合格的会计人才。笔者根据“互联网+”时代的召唤尝试建构了一个新的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体系。这种全新的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建构应该包括先进的思想观念、合理的培养目标、完善的课程体系、适当的教学方法和多元的考核方式等。以人才培养模式为研究对象,结合“互联网+”探寻会计职业能力需求和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但却不试图为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设定一个既定的一成不变的体系,希望能够为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提供一个新的视角,以“互联网+”引领高职教育理念和模式的创新,促进高职会计教育教学更好更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金星.基础会计[M].北京: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16:2-3.

[2]周远清.周远清教育文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4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