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自然科学的重要性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小学自然 实验教学 重要性
小学自然实验教学不仅是学生进入高等学校继续教育的基础,也是培养学生基本素质和能力的基础,因此,小学自然实验教学水平以及教学质量的好坏不仅对小学生学习情况有一定的影响,也在一定程度上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教育水平的因素。鉴于此,在小学自然实验教学的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中心,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小学自然实验教学的重要性
1.促进社会进步
从世界各国的发展史中可以发现,科学技术不仅是变革的动力,也是一个国家文化建设的重要基础,但科学的发展和进步主要依靠的还是自然科学的发展。因此,为了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的发展,就要不断地优化国民素质;为了使我国在世界各国的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须将小学自然科学教育放在重要位置。自然科学教育要坚持从小学抓起,激发学生对自然和地理学习的渴望,使其积极主动地学习自然科学。
2.培养正确的世界观
世界观能在一定程度上反应出一个人对世界的看法,世界观也能衡量一个学生身心是否健康的标准。加强对小学生自然实验教学,能有效地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使其从小就培养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态度,在学习和生活中坚持实事求是的观念,从而才能更加准确的、科学的认识整个世界。比如在小学自然实验教学过程中,学生在通过对自然学科的学习上,能够使小学生更加清楚地掌握彩虹的形成,并能了解天气变化的原因;小学生在地理知识的学习上,能够更好的了解世界,增强小学生对美的感受,从而培养小学生形成正确的、科学的世界观。
3.激发学习兴趣
小学生对自然现象的认识尚浅,因此他们对生活中的很多事物都有着较为浓厚的兴趣。在小学自然实验教学过程中,小学生通过学习后会产生对自然以及美的向往。除此之外,自然科学的知识紧密联系着其他学科,如大自然中的有些现象与物理、化学知识相关。因此,加强小学生自然实验教学,能有效地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提高学习兴趣。
4.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使得如今的教育教学目的不仅仅限于提高学生的考试分数,培养学生的基本素养以及创新思维能力才是新课改的最终目的。小学生通过自然科学的学习,不仅能使学生加深对大自然现象的了解程度,也能更好地促进小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培养创新型人才。
二、提高课堂教学对策
1.坚持以学生为本
所谓以学生为本,简而言之,就是以学生的成长成人为本,要明确学生在学校中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权利、尊重学生的人格、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和潜能的开发。因此,教师在进行小学自然实验教学时,要明确小学自然实验教学的目标,以学生的内在需求为根本依据,积极地参与到学生的沟通和交流中,以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
2.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转变传统的以理论知识为主的教学方法,因此,教师可采用多种方式来进行自然科学实验,如开展知识竞赛,分组合作等。通过这些教学方式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其学习的积极性。比如,教师在讲解到 《光的传播》 这一章节时,可以在课堂操作小孔成像等与光的传播有一定关联的实验,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更加深刻地观察到自然现象的形成过程和形成原因。
3.运用新式教学设备
科技改变生活,同时也给现代教育技术注入了新鲜血液,带来了新的活力。在小学自然实验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适时运用新式教学设备,如:计算机、大屏幕以及多媒体等。建立新式教学设备的课堂,教师不仅可以通过动画、视频以及图片等方式展示教学内容,生动地展示事物的变化,更重要的是能促进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交流,打破传统的以教为主的教学模式,是学生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
三、结论
综上所述,小学自然实验教学的开展,体现了自然科学是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课程,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更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但在此过程中我们要注重自然实验教学的实践性以及独立性,使学生能够积极地参与到实验中来,并在实验的过程中不断地充实自己。除此之外,教师还要注重实验报告的整理,通过对信息的分析和整理,才能使学生明白实验的由来,从而更加理性地认识实验。教师在小学自然实验教学的过程中,应当充当一个引导者,使学生在自己不断摸索的过程中,根据自己的意愿进行实验,并养成自主探索的习惯。
参考文献:
[1]范举.如何在小学自然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J].大江周刊:论坛,2012,11(6):254-254.
[2]刘琼,李立婷.浅谈小学自然实验教学的作用及注意事项[J].文理导航(下旬),2013,26(z1):61-62.
[3]包永梅.浅谈在小学自然实验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4,09(36):337-337.
库恩:科学革命的阐释
在人类认识史上,有一个难题一直困扰着哲学家,那就是:自然科学是否存在有方法论的理想模式?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关系是怎样的?传统的看法认为:自然科学家说明自然现象;而社会学家则是理解社会现象,一个是关于事实的判断,一个是关于价值的判断,两者之间存着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从19世纪开始逐渐形成两大对立的派别:一是以实证主义和逻辑经验主义哲学家为代表,认为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在认识论或方法论上没有原则上的区分,自然科学在进步和发展中建立的认识论或方法论的理想模式完全适用于人文科学,另一派与此相反,狄尔泰、泰勒等人认为,在阐科学意义上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完全不同:“自然需要说明(explaination),人则必须理解(unelerstanding)”〔2〕库恩从科学史角度反对实证主义的教条, 同时又对泰勒等人的阐释学区分不以为然。在库恩看来,自然科学同样需要阐释,也与文化相关。1988年库恩与泰勒为此展开一场大辩论。泰勒认为,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之间存在着根本的区别:人文科学的对象本质上是自我解释的;而自然科学的对象则不必,也不应该被理解为自我解释。如果说自然科学在某种意义上是解释的,那么人文科学则是双重的解释:不仅提供解释,而且是解释的解释。库恩基于对自然科学的历史发展或进步的动态模式,对库恩的区分方式表示置疑。他认为,“自然科学在任何时候都是建立在现代实践者从他们的前人那里继承来的概念基础上的。这个概念是历史的产物,它包括在文化中,是现代实践者通过训练模仿得来的,而这只有通过阐释学的技巧,由历史学家和人类学家去理解其思想模式后,才能影响社会的其它成员。”〔3〕在此, 库恩已意识到我们所接触的世界被前理解所表述过的世界;我们关于自然知识,是对先天知识以及它所倒置的成功或失败的一种反应。如电池、共鸣器或电子振荡器以及化学反应等,都属于人类活动的一个有意义的范围,处于历史中并具有与历史不能分割的意义。在他的《从必要的张力》一书序言中,库恩使用了“释义学”这个词,是为了对亚里士多德《物理学》一书作释义学的理解。库恩实际上已经揭示了自然科学的释义学特征。
与此相关的一个问题是实在论问题。实在论是这样一种观点,即认为在某些领域里信念的真假,依赖于对象在该领域里的真实特性即它们所拥有的特性,而不管人们的信念、实践或标准是什么。泰勒就自然科学对象这一意义来说是实在论者,库恩则在自然科学方面对实在论发起猛攻。在库恩看来,在不同的时间、地点和环境中,人们对自然会作出不同的科学说明。他引用泰勒《阐释与人的科学》一文中同样的“天空”例子说:“虽然我们不能把我们的天空与日本的天空相比较”,但是可以肯定,“我们的天空与古腊的天空是不同的。”〔4〕而且, 我们和希腊人对天空的分类也不同,因为我们的天体分类学与希腊人的天体分类学截然不同。库恩立论的科学革命,他坚持相互竞争的科学的实践和标准的不可通的约性,并且否认我们能够立于科学历史而达到对世界真正认识。这在人文科学领域如此,在自然界也同样如此。
如果说在上述两个问题中,“库恩和我(指罗斯)站在一边”〔5〕始终保持一致的话,那么在最后一个问题上两人则出现了分歧。这个问题即:对于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来说,是否在认识论上存在有区别的解释活动?泰勒坚持一种强的观念,在那里,诠释是人文科学独有的;自然科学独立于文化,因而是非诠释的。库恩反对泰勒的区分方式,但仍然承认两者存在有不同的解释活动,特别是在实践中,当我们面对不熟悉的或使人迷惑的本文(text)时,历史学家和人种学家必须经常进行诠释,而物理学家或经济学家则根本不必这样做。罗斯反对库恩的这一区分,把科学的解释范围界定为实践的解释,在这一背景下,任何把科学同其他文化领域区别开来的普通的方法论或合理性的标准,都是不存在的。罗斯认为在某种程度上,库恩的这种区分同罗蒂曾经在阐释学与通常的演说之间所作的区分是相似的〔6〕。
罗斯与库恩的分歧是从他阅读库恩的《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开始的。首先在他对库恩的“两种理解”中,罗斯比库恩本人“更乐于把他的科学陈述观点远远地作为一种实践,”并声称这样做是“为了加剧两个库恩的明显区分。”他说“我的目的不是诠释,而为了发展科学的解释,而这在库恩那是经常不被注意的”。〔8〕因此与库恩不同, 罗斯把范式看作实践活动的共同领域而不是信仰的共同领域。其次,语言与世界实在的关系,在库恩那里没有得到有意义的说明。罗斯强调语言和社会实在的不可分离性,认为语言的区分及其使用方式,深深地同我们社会实践情境联系在一起。同时这种实践情境,离开了合适的语言来源就不可能存在。在此基础上,罗斯提出了他对科学知识的批判分析。
罗斯:科学批判理论
如果说现代阐释学最初是人文科学阵营内部,以理解作为人文科学独特方法开始去反对实证主义科学认识论的“称王称霸”,那么罗斯与库恩出发点相同,都是从自然科学出发对泰勒等人的阐释学进行分析的。一方面与库恩一致,罗斯看到泰勒为建立人类科学唯一性所作的论证恰恰也适用于自然科学的陈述,从而证明了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之间并没有阐释学方法论的区分。另一方面不同于库恩,罗斯否认阐释学或阐释学的解释区别于其它质疑形成。他认为库恩对此所作的区分“是不成立的”。〔9〕
罗斯的主要哲学思想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是对作为实践活动领域的科学的关注。第二,我们不能把科学的认识论范围和科学的政治范围截然区分开来。正是说明科学知识增长的实践,在政治范围内,也必须理解为贯穿科学本身和对我们其它的实践和团体产生重大影响的,进而最终影响我们自身理解的种种权力关系。
在罗斯看来,“在人文科学中存在有一种与其自身的实践背景的合法关系,但是这种关系在物理学或生物学中具有同样的重要性〔10〕。在他的《知识与权力》一书中罗斯谈到,科学家经常联系实践的敏感性、精确性、有效性以及技术技能从事科学研究。他声明,重要的不在于我们是否完善地描述自然特征或者自然是否由我们“创造”,而在于我们通过实践在一定的场境中与自然交往是恰当的。从某种意义上说,罗斯在实践方面比库恩走得更远。罗斯把库恩科学革命的思想发展为激进的库恩—库恩。不同于库恩:把科学团体当作信仰者的共同体,“对于库恩来说他们是实践伙伴的共同体”。(11)前者认为共同体不能容忍基本的异议,后者认为科学共同体充满了不一致。科学共同体的特征,是由共同的问题和技巧以及由对相同成果的说明规定的,而不是独立地由共同舆论决定的。异例不是理论之间的冲突,而是实践的困难。而危机的到来,则标明科学家们不再有共同的活动领域。区别于库恩,库恩并不是强加给科学历史一个固定的发展模式,常规科学和危机并不是历史的过程,而是实践科学的方式。那种通常认为在某一范围内科学革命核心概念和理论变化是同一的观点,对于库恩未必是事实。新的设备、技术或现象,能够在某一确定的研究中发生同样的基础性变化。
罗斯用“实践理性”代替了长期以来统治科学的“理论理性”,进一步阐明了科学知识与政治和权力的相互关系。在他看来,科学实践以及自然世界通过实践呈现的方式,是语言与实践构形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科学实践属于副科学称为“统治”的领域:“统治并不是仅仅指政治结构或国家的管理……统治就是去构造其他人行为的可能范围”。(12)一个行为领域,是由材料背景,技术能力和在该背景中的共同理解这两者组成的。罗斯认为,科学实践在它有助于以两种方式构造我们的行为领域这一意义上是政治的。它改变了我们的材料背景和技术能力;也有助于规定(及被规定)表明行为的概念和实践。他说:“我们同自然世界的联系……在广泛的意义上必须被看作是一个政治观点”。(13)罗斯是从两个方面阐明科学解释的政治特征的。一方面科学革命改变了旧的自然秩序的理想,揭示了一个无限的宇宙,同时也是改变了人类面临的种种问题。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自然世界已不再是中立的,而是不断变化的。另一方面,我们与自然世界的关系也包含了政治观点。因为我们对自然的理解及其评估包含了客观的理性,这种理想反过来又与我们作为行为者的自我观念有着密切的关系。正如海德格尔所说:“客观性是揭示对象的一个主观的特性”。罗斯强调,无论如何,客观地理解自然的恰当观点是什么,并不能从我们是谁以及我们能够和应该怎样彼此联系这些政治问题中分离出来。
对于怎样理解权力和知识,最近大多数科学哲学和科学社会学的解释是:权力和知识是人类关注的不同领域;但两者仍以某种重要的方式相互作用。罗斯对此有不同的看法。在他那里,权力关系,知识的产生和评估“不代表不同的领域”,而是以某种相互关联的方式“关注同一领域”。(14)在《知识与权力》中,罗斯对权力和知识作了重新的考察,他把权力从狭窄的社会相互运行,展为包括实践及事物过程变化的更丰富的内涵。同样地,科学知识也是能动的,知识不是一种拥有或可交换的东西,而是由不同的相互竞争的共同体思考获得的一个过程。因此,“一个陈述,技能或模式并不孤立地被看作是知识,在对它的认识过程中依赖于其它许多的实践和能力关系,特别地依赖于再生产的改变的和扩展的关系”。(15)对于这样一个复杂的实践领域,罗斯称之为“场境”(fielel)。它包括了一个比信念网络更多的内容:技能和技术,可供操作和使用的仪器及物质系统,可用的资源(包括资金、设备、信息及职员等)、团体结构及相关的其它社会实践或政治关注,等等。
对于权力与知识、科学的关系,罗斯察觉到至少有两个重要的观点是传统哲学未提及的。第一,正是要求对象领域精确或更易于了解后努力,使权力与知识趋于一致。第二,社会运动或变革可能同时在认识论和政治上产生影响。罗斯总结说:“权力和知识既不是两个不同的东西,又不是同一个东西”。(16)两者代表我们认识世界和彼此交往的不同方式。没有对权力与知识的相互关注,就不可能达到对科学知识正确的批判性的认识。
几点结论
从上述分析我们不难看出库恩与罗斯对科学的阐释,科学的合理性及其发展,科学与实践的关系等问题存在着很多共同一致的看法,同时也有分歧。
(1)库恩与罗斯批判地分析了实证主义和逻辑经验主义, 从方法论与本体论方面打破了科学理性的一统天下。不同在于,库恩是从科学革命的角度展开这种批判的。库恩不满意于当时逻辑实证主义撇开科学史孤立研究科学著作时,能够让历史发挥更大的作用”。罗斯也反对实证主义科学知识和科学研究,“超越根限的地位”。(17)但他是从科学知识与权力的关系,从科学实践(包括技术设备,物质条件等)的角度进行批判的分析。
(2)罗斯与库恩都关注于自然科学领域, 关注自然科学的阐释特征,责怪泰勒等人对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阐释学区分,认为自然科学也同样需要阐释。尽管如此,库恩还是承认在认识论上存在有不同的解释活动。他说:“虽然自然科学可能要求一个称作阐释学基础的东西,但它们本身并不是阐释学的事业。另一方面人文科学则经常没有任何选择的余地”。(18)它彻底需要阐释学的阐释。这是因为人文科学缺乏范式,没有自然科学式的常规解疑研究。罗斯反对库恩上述区分,认为它“预设了科学理论的一种构想(19)”
(3)罗斯与库恩都反对自然科学的实在论, 强调科学本质上不是一项一成不变的事业,反对科学行为定下不变的,不可违反的规则和规范方法论。但是对于范式及科学革命等,两人仍存在着分歧。作为科学哲学中社会历史学派的代表人物,库恩创造性地在科学哲学中引进了心理学与社会学,为突破实证主义的科学主义作出了重大贡献。
注:
〔1〕〔7〕〔8〕〔10〕Rouse, Joseph.Knowledge and Power:Toward apolitical philosophy of science,filst published 1987 by lornelluniversity Pxi,chap2,P27,P177,P32,P187,P40,P181.
〔1〕狄尔泰《狄尔泰全集》第5卷P144
〔3〕〔4〕kahn,Tomass,The Natural and the human seience,in the Interpvetive Turn.ed.by David R.Hiley and others,cornell 1991,P22,p19,P23
〔5〕〔6〕〔9〕Rouse,Joseph.Interpretation in Human and Notual Science;in theInterpretive turn,ed,by David R.Hiley and others,cornell 1991,P44,P45注〔3〕P43
Foucault.Michel.The subject and Power;In Dreyfus and Rabinow 1983,P221.
关键词:实践科学;科学知识;权力;地方性;批判
中图分类号:B77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4-0544(2011)11-0092-04
劳斯的实践科学观对传统的理论科学观给予了致命的批判,在其《知识与权力――走向科学的政治哲学》著作中,他以实践为视角展开了自然科学新的解读路径。如果说开创实践科学观的主要功劳并不隶属劳斯,但是劳斯对科学实践的权力维度的阐发是功不可没的,而对于如何理解科学知识和权力的各自界定以及二者的关系,劳斯首先质疑了传统的理解方式。在传统的科学知识解释框架中,科学知识和权力之间虽然存在着某种外在的互动关系,但是这样互动关系并没有建立二者之间的内在关联。如以培根的知识就是力量/权力为例,我们不难理解培根意指人类只要掌握了关于自然界的科学知识,揭示了关于自然界的秘密,人类便拥有可控制或主宰自然的权力。相反,若没有关于自然界的科学知识,那么人类难以对自然进行有效的改造。因此,拥有知识是正确介入事物的前提。如此看来,科学知识的认识论地位和权力的运作方式难以形成内在的相互关联,此即为科学的认识论和政治学之间的分离。当然,这只是传统的科学哲学解释框架中界定的“作用于物的权力”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知识和权力的关系。我们同样可以从传统政治学视角中解读知识和权力之间的关系。
权力作为政治学的概念,其显著特征在于行动者所占有并使用的一种统治工具,所以,权力的本质是压制性的。在这样的解读语境中,政治权力对科学知识的形成并不具有积极的意义,甚至对科学知识的形成构成强大的阻力,而这一阻力主要是对远离真理知识信念的强制性推广,“权力可以影响所认识到的事实,但是被认识的事实本身以及对认识而言的事实本身却不受权力影响。也就是说,权力可以影响我们相信什么,但是至于哪些信念是真的,哪些信念被认为是真的以及这些信念之所以成为知识的辩护根据何在,这些都与权力的观点完全无关。”进而言之,权力仅仅作用于对理论的认可或信念的依存性,至于世界本身的改变方式并没有和权力建立直接的联系,权力可以改变人们的信念,此种信念真值性的保证无法和权力联系在一起。更有学者甚至认为:“它是一种将权力仅仅看做是约束、否定和胁迫的传统。权力是系统地拒绝接受现实,是压制的工具,是对真理的禁止,权力的效力阻止了或者至少扭曲了知识的形成……”在权力和知识之间产生的压制和反压制,束缚和解放之间的斗争中,权力一直都是知识向前推进的绊脚石,于知识的增长或创造性的发展并未提供积极有效的建设性贡献。因此,不管从传统的政治权力视野中解读知识,还是在科学知识论中解读权力,科学知识和权力之间的关系始终是外在的相互分离。这种关系可以概括为:知识以其纯粹的知识存在,权力以其纯粹的权力而存在。
毋庸置疑,传统的科学观建立在权力和知识相互外在的基础上,核心问题在于理论科学观的误导,该科学观明确区分科学的内史和外史。科学的内史用于解释科学知识进步的理性、思想以及传统认识论的主要地位,而将科学外史的社会的,政治的列为可有可无的尴尬处境之中。科学哲学家劳丹认为,一副完整的真实科学图景同时需要内外史两个方面,但是在理解何为科学的本质以及作为理性事业的科学特点的关键问题处理中,只有科学的内史才是首当其冲的。因此,科学作为理性的事业意味着科学作为理论如实精确表征了世界的存在方式,在表征视角的构建中,自然科学具有去情境化的普遍性的特征。在劳斯看来,传统的权力观和知识论的外在分离,关键原因是理论科学观没有对科学知识的成因以及科学成果对生活世界的影响进行深入的研究,同时没有对传统狭义的压制性权力拓展到微观的创造性的权力领域。“我们最好不要把权力与知识对立起来,或者认为它可以与知识分离开来。知识的发展可能会导致新的限制形式,而权力的行使本身就能产生出知识。”
劳斯针对传统表象主义科学观关于知识和权力之间关系理解的误区,随即就如何理解科学知识,权力概念进行了创造性诠释。劳斯首先从科学实践和科学实验人手展开了对自然科学的解读,这得益于库恩和海德格尔科学哲学思想中实践概念对他的启发。当然,劳斯认为不能对实践作狭义的理解:“我所说的实践活动并非以运用为目的,而是指实践的技能和操作对于其自身所实现的成果而言是决定性的……然而这些技能与功绩却很少在哲学上得到应有的评价。”如果说,劳斯急于倡导复兴科学实践的核心地位,而忽视了科学理论的重要性,这是对劳斯的误解。劳斯反复强调理论对于科学的重要意义,问题的关键是科学的理论和科学的实践之间复杂关系需要得到重新的表述。他认为,理论和规律只有通过科学的具体实践中,并通过科学的实例才能得以理解,然这一现象在科学哲学中并没有得到重视。因此,“这里的问题不是出在是否忽视了科学的一方面(实验),而倾向于它的另一方面(理论),而是从整体上扭曲了对科学视野的看法。”当然,这样看法不仅体现在理论和实践的颠倒式理解,同时以科学的理性身份构成了对科学实践技能以及行动特征的掩盖,以至于科学在认识论和政治之间出现了巨大的鸿沟。要走出这一困境,必须给予科学实践以足够的重视,劳斯通过对库恩思想的解读,将库恩理解为科学实践哲学的倡导者,库恩科学哲学中的“范式”概念成为科学共同体的实践性把握的重要方式。“范式首先不是获得认同的理论的立场,而是概念化和介入特殊的经验情境的范例性途径。接受一种范式与其说是理解和相信一个陈述,不如说是获得和应用一种技能。……使用仪器和设备,把握改造或介入特殊理论或实验情境的机会。”劳斯从库恩思想中寻找了重要的依据,实践科学对理论科学的批判在于强调了科学共同体作为实践群体存在的重要性,科学并不是局限在理论方式对异己的自然世界进行表象或直观,而是直接通过实践操作的方式介入到世界之中,世界只有在我们的实践操作和控制中才被我们所把握。不仅如此,劳斯秉承了新经验主义所奉行的科学实验优先的观点。在哈金看来,科学实验经常追寻自己的方向前进,甚至探索理论尚未深入的领域。科学实验活动有相对自主性,实验拥有自己的生命。科学实验的独立性表现为有实验技术、工具和程序的开发、完善,这些技巧扮演了科学实验研究的主导的地位。这一现象的确立,在于科学的进步日益和科学家能否成功地建构新的人工现象相一致的,当今的自然科学研究对象早已不再是早期科学研究
对象那样便于直接处理的自然物,科学研究的对象由自然物实现了向人工物的转换。这就意味着传统的非参与性的观看方式无法胜任研究客体的需要,因此对研究对象――人工物的制造以及操作控制,仅凭抽象的理论是毫无意义的。在这种情况下,科学实践观倡导的科学研究的实践建构、实验建构所需要的技术设备,研究人员的特定社会关系网络以及研究中遇到的现实实践性难题都成为科学知识得以可能的关键性因素。当然,在理论科学观的视角中,这些要素均具有偶然性特征,地方性特色,科学知识只有与这些偶然性的特性保持足够的距离,才能确保作为科学知识的普遍化和去地方性特征。但在劳斯看来:“科学知识在实验室之外的拓展就是地方性实践经过‘转译’以适应新的地方性情境。这并不是说科学知识没有普遍性,而是说它所具有的普遍性是一种成就,这种成就总是根源于专门建构的实验室场所中的地方性之能知。”其实,关于地方性知识和普遍性知识的角色的转变意味着一次革命性的颠倒,这也体现了劳斯反复强调的实践科学观对理论科学观的超越,科学实验或实践总是从地方性的实验室开始,然后再推而广之形成了普遍性的知识。
劳斯确立了科学实践或实验派生科学知识的可能性,实践性的操作对于科学知识的成因的重要性,由此,劳斯解释了科学实践和科学知识的同一性。而对于权力的理解,劳斯延续了法国哲学家福柯对权力的解读路径。如果说传统的规范性权力作为狭义的概念使用,其主要的意义停留在宏观的司法权力领域,如前所述,这种权力具有压制性而为特定的利益行动者所具有,那么劳斯则借助福柯权力观的解读,走向了微观权力领域。按照福柯的理解;“权力必定被分析为是某种循环的东西,或者是以链状的形式起作用的东西。它决不会停留在这儿或那儿,决不掌握在任何人的手中,决不是可以挪用的商品或财富。权力是通过一个网状的组织被运用和行使的。”福柯对微观权力的探讨避开了规范性权力的宏大叙事分析,集中探讨作用于人身体的规训权力技术运作方式。这种规训权力技术出现于十八世纪中叶,在物质生产资料不断走向机器大生产的阶段,作为主人的劳动者渐渐演变为机器的附属物。为维持生产力的持续提高,对人的身体进行权力技术的规训以满足机器大工业的需要而变得尤其重要。福柯建立了规训权力技术和人的身体的新知识之间的关系。不仅如此,福柯对规训权力技术扩散进行了更多的挖掘,规训权力技术具有无限渗透功能,各种规训机构不仅是规训权力的制造所,而且无限扩展到外部整个世界之中。诸如,精神病院、学校、监狱、医院、军营以及工厂既是重要的规训机构,又是规训权力涌向整个社会关系和社会实践的典范。福柯的规训机构作为权力的诞生地,新的规训权力得以不断被创造出来。这给予劳斯极大的启发,他以实验室为据点形成了科学实践的微观权力视角的分析。劳斯分别从实验室内部和实验室向外拓展的过程中对微观权力展开了论证。拉图尔认为:在现代科学中,绝大多数真正的新兴权力都来自科学,并非来自经典的政治过程。在实验室内部,实验室实验的权力特征表现为隔离、介入和追踪。科学实验需要建构一个被隔离的微观世界,隔离的目的是能够以特定的方式操作和控制微观世界,事物只有在介入的方式中才能创造出新的研究领域。在此基础上,还要进一步追踪被建构的微观世界,追踪实验涉及到从建构之处对整个实验进程的控制。追踪不仅仅是监视实验的结果,更主要的而是监视事情的正常控制。对实验进行设计,以便让人能够全程追踪,是实验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劳斯认为,“我们在实验室中不仅仅对事物进行分割、观察、分类和记录。我们还建构、分解事物,并介入其中。物质、粒子、过程、有机体、反应和突变都是实验室的产物。这些东西以及被带入实验室的其他事物以多种‘非自然’的方式呈现自身并相互作用。实验室是事物被迫出现甚或存在的场所。”不难看出,劳斯所解释的实验室的权力特征,权力体现为科学家及其科学实验材料与研究对象之间的关系,权力是实验室重构或塑造内部场景的重要内核。在微观权力的干预下,事物的可能呈现方式以及被理解的方式便逐一显示出来。而在科学实验室之外,科学实践的权力作用模式更加明显。我们按照实验室的微观世界提供的模式参与了世界的重构和塑造,不过在现实生活世界中接受实验室这个规训机构的条件,我们必须为它提供标准化的服务,个人以及社会必须接受某种行为模式。实验室是一个被精心、细致构造、控制和监视的设备和实践之网,如果能够被广泛实施和塑造,还必须有一定的相关配套设施。首先是技术系统和社会之间在互动的复杂性和紧密耦合性上的增大。其次,自然环境必须被简化或者对复杂化进行重新组合。另外,实验室实践的拓展已经构造或改变了我们的日常习惯,诸如,我们采用钟表(时钟的出现显然早于现代的科学实验室。但除了提供新的、更精确的时间标准以外,实验室还大大推动了对我们所做之事的计时,从而促进了钟表的使用)来安排并协调人们的生活,定期接受药物治疗,检验食品的化学成分和营养成分,等等。当然,诸如此类的实例仍可以无限制扩展开来。因此,劳斯认为:实验室实验的权力关系渗透在我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对事物的塑造之中,这样的渗透体现在现实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实验室实践才是真正改变了我们对自身以及对生活的理解和认识。劳斯对权力的解读突破了传统意义上的政治学概念以及政治机构层面上界定,甚至可以说,权力是在一个全新的视角中走向了公众的视线之中以及被我们所了解。
不可否认,劳斯独辟蹊径地开拓科学实践的微观权力特征,一方面基于对科学成因的思考以及理解科学对现实生活的不同渗透方式:另一方面是劳斯独有的科学批判路径,但这点在学界一直处于被遗忘的角落。简言之,如何在一个更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中重新理解科学的增长所带来人类自身以及整个世界的改变。劳斯倡导自然科学权力之维的阐发,但他并没有对自然科学的日益繁荣大唱赞歌,相反,他的整个科学实践哲学的开创都深深植入了人文精神的关怀。我们只要明白劳斯因法兰克福学派对科学批判的不满就能体会到劳斯的主要用意。“我们也不能简单地假定,这一空前增长所产生的社会和文化的影响始终都是进步的。我们必须要追问,自然科学是如何改变我们的以及采用何种方式才能最具批判性地理解和评价这些变化。”在这种思想背后,劳斯开展了积极意义上的科学批判态度。
可是。如果说科学是如何进行的,科学的目标是什么以及不能在更大的文化情境中把握这些成就的话,那么对科学的批判将失去方向。当劳斯将地方性、情境化等内容引入到对科学实践的过程中,劳斯同时打开了一个重要的领域,那就是对科学的社会历史性发现,虽然这一领域在历史主义科学哲学之后,就不再是私下的秘密。但是劳斯经由科学的社会历史化的根基中寻找到对科学批判的可能方式,这是一般的科学哲学家所无法达到的。不过,他针对科学的权力渗透而参与世界的改变和塑造时,
其主旨始终带有既激进同时又温和的矛盾式批判。一方面,在于他强烈要求赋予自然科学的微观的政治权力特征,以便构成对自然科学的政治批判。另一方面,涉及到如何对科学的权力特征进行批判时,他认为自然科学对社会和文化生活的影响并非意味着人类的进步,但任何一种拒斥以及抛弃科学的态度都是没有出路的,我们所能做的便是对自然科学的扩展带来的影响保持清醒的认识和警醒,以便能够全面理解科学对我们现实生活的塑造。“我感兴趣的权力关系不是科学实践赋予我们对自然的权力,虽然这一层面在我的讨论中占据了显赫位置。相反,我一直都在讨论,需要按照权力来加以理解的,需要受到直接的政治理解和政治批判的,恰恰是这些实践对我们自己,对我们的生活方式的影响。”自然科学是如何改变我们的以及采用何种方式才能最具批判性地理解和评价这些变化,这些足可以体现劳斯和别的科学哲学家不一样的科学情结。正因为如此,他批判了英美科学哲学界长期以来对科学采取的无批判实证精神,而努力体现欧洲大陆意义的批判精神。
基于以上的考虑,劳斯对实践科学观权力之维的阐发开启了新的理解空间。第一,开创科学实践权力之维批判的可能性,从科学实践展示的权力关系中开辟科学的政治学的可能性。劳斯认为,权力的概念构成科学的政治解释的基础,自然科学对我们现实生活的塑造以及对我们自身的重构,导致我们不得不重新思考权力概念的新的理解路径。当劳斯赋予科学实践效果的微观政治权力之时,其实也在批判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在认识论、本体论、方法论以及政治学等多层的严格区别。劳斯通过对海德格尔实践解释学的解读而赋予了自然科学的实践解释学特征。在实践解释学的视野中,科学褪去了作为理论态度的普遍性的特征,而表现为实践的地方性和情境性特征。科学的理解模式不再体现为永恒不变的人与自然之间的既定关系,这在一定程度上,为自然科学向社会历史情境性领域开放提供了可能的空间。不过,劳斯意义上的社会历史情境性的拓展只是对理性或理论态度主宰科学的一种颠覆,揭示了历史性的科学实践对自然科学成因的重要意义。尽管如此,劳斯这一步的跨越是非常重要的,这不仅冲击了传统理论科学观的专制统治,同时也冲击了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之间的二分态度,为二者在解释学视野下的沟通建立了相互关联的桥梁。因为,在传统理论科学观看来,人文科学是自我解释的,而自然科学不具有人类的自我解释特征,它通达的是对自然实在的本身的无限制的接近和反映。因此对自然科学理解,自我解释究竟在多大程度上构成了对自然科学的决定性影响?在劳斯看来,不管是人文科学还是自然科学,人类的自我解释性都贯穿于其中。这就是劳斯要急切开辟科学的权力维度,或为科学的政治批判提供依据的核心思想。他坚决反对我们对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采取的不同批判态度:“人文科学体现了权力的技术、策略或意识形态,体现了权力的支配或意义的消解,因而有必要从事批判性的讨论。但他们却让自然科学免于同样的批判。或者更确切地说,他们试图为自然科学的实践提供一种无可置疑的政治合法性,并要求我们把它们看做是一切社会性的自我检验赖以进行的既定情境。”与其说劳斯通过社会历史情境化的视角而努力消除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在本体论和认识论维度的观念鸿沟,毋宁说他从人类自我解释层面上赋予了自然科学政治特征以及由此展开的可能的政治批判方向,而这一政治批判的确立,只有明确了自然科学作为社会历史情境化的产物方可呈现出来。第二,以地方性微观权力弥补普遍性宏观权力的不足。劳斯不满足于从理论态度中理解自然科学对我们现实生活的影响,转而从地方性的科学实践态度对揭示世界以及影响世界的优先权。我们通过对劳斯的科学实践观所具有的权力的批判视角来看,科学实践的政治特征正是依托于权力的途径得以彰显,但是劳斯科学实践所展开的权力描述并不是传统的规范性的政治权力,而是一种非规范性的地方性科学实践的权力。正因为如此,劳斯极力拓展“政治”一词的含义。科学具有政治权力,并非意味着科学一定要走向传统政治视野中的政治制度中的实践层面上的政治性,科学具有的政治权力在于科学能够影响到传统政治实践的可能性。劳斯继承了新经验主义重视科学实践以及实验室塑造所具有的强大的拓展力量,一些本来是非政治机构的科学实践和行动者却包含着重大的政治意义,甚至传统的权力形式对科学的影响必须在贯穿于科学实践的微观权力关系背景中才能得到理解。不仅如此,劳斯认为,自然科学的变化改变了我们理解自身方式以及直接关涉到社会政治制度的变化。例如,西方十七世纪经典天文学和力学走向现代形式的发展过程中,这场革命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对自然界的态度,同时这场革命也从根本上改变了人是什么的问题。从认识理解、认识物理秩序的反思中,近代哲学的笛卡尔式的主体出现了;人与神的关系呈现出新的形态,这些不仅仅是思想上的变迁。它们同样与政治关系和政治制度转换、新的宗教实践的确立、经济行为和社会互动的新形式的出现息息相关。因此,我们对自然界的科学理解正在不断塑造着人的自我理解,同时科学实验活动以及实验室在向外拓展的过程中,新的权力也在对人自身以及社会制度构成了影响。劳斯强调微观政治权力对传统宏观政治权力的重要影响,但并不认为微观政治权力可以取代或完全引领宏观政治权力,而这一视角的转换,关键在于可以避开传统政治权力批判的宏大叙事的虚无化,而给予地方性科学实践的权力寻找批判的依据。因为与传统的政治统治形式相比,科学实践的微观权力对我们的限制以及活动强制要广泛得多、深入得多。
综上所述,劳斯的实践科学观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全新的科学形象,同时为我们重新认识和评价当代科学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不过,劳斯开启的科学实践的权力之维虽然体现了后现代科学新的批判路径和批判精神,但是传统的科学批判和传统的政治权力批判弱化却是我们必须要重新思考的一个重要话题。
参考文献:
[1]约瑟夫,劳斯,知识与权力――走向科学的政治哲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2]Larry Laudan,Progress and Its Problem[M],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77,
[3]Ian
Hacking,
Representing and Intervening
关键词:医院;科研瓶颈;突破
一家实力雄厚的医院,只有好的医疗技术不行,因为没有科研作为后续之力支撑,医疗技术水平的提升赶不上疾病的变化,最终导致医疗技术水平逐渐落后;只有科研也不行,医学的最终目的毕竟是治病救人,科研必须转化为临床诊疗技术,才能实现其服务人类的真正价值。医院要想成为一家生机勃勃有生命力的医院,临床、科研两手抓,两者都不能偏废,即科研以临床为目的,临床推动科研进步,科研反刍于临床,两者之间形成良好互相推动关系。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推行的公立医院绩效考核中,单位每百名卫生技术人员科研项目经费作为国家监测指标已被纳入考核指标体系。在这项指标引导下,医院的科研发展、作为科研水平衡量指标和科研经费来源的基金争取,也必然地成为了公立医院发展的主任务之一。而临床、科研两手抓,于医院而言,在围绕提升科研的目标下,抓的是投入,包括医院制度投入、科研经费投入、人才投入、平台建设投入等。当然,科研的发展投入,视不同医院而定。医院的功能、定位和区域卫生规划不同,决定了科研投入的大小和侧重点不同。在符合区域医疗卫生规划和医院自身承担的卫生服务任务、发展目标前提下,科研基础薄弱的医院如何在稳步提升临床的同时,开足马力,突破科研瓶颈,快速提升科研水平,成为医院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本文以如何提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为入手点,探讨科研基础薄弱医院突破科研瓶颈的策略。
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对医院的重要性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成立于1986年,主要用于支持基础研究,其成立的主旨旨在推动我国自然科学基础研究的发展,促进基础学科建设。该基金面向全国,资助体系庞大,资助类别多,整个基金资助注重项目申报书质量,基金公平性好。其中,基金的面上项目和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对申报人职称、学历条件要求相对较低,获资助难度在整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体系中也相对较低,因此,成为众多科研人员申报科研项目的主要渠道之一。尤其在当前众多科研基金对申报单位申报数量限项的情况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因开放性好、资助总量高的优点,也成为医院特别重视的科研项目申报主要通道之一。同时因其级别高,医院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数量、资助额度、资助类别,也直接反映了该院的医学基础研究水平和科研水平。因此,医院和部分第三方评价体系也普遍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情况作为衡量单位科研水平的重要指标。所以,以提升国家自然基金立项为抓手,通过突破科研瓶颈为目标,达到实现医院科研发展、医疗水平提升的目的,具有现实意义和可操作性。
二、某市部分医院2021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情况
根据“东篱科研”统计到的数据,截至2021年8月20日,某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数超过50项的医院有7家,7家中有3家超过100项。可以看出,该市主要医院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已经给予了相当程度的重视。该市主要三甲医院中,老牌主力三甲医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立项数普遍较为理想,后起之秀的医院也达到20项以上,但仍有少部分医院立项数未突破10项,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获项能力上,刚刚起步重视的医院与所在市其它主要医院差距越来越大。从一个侧面反映,目前起步医院科研能力提升速度远不及步入良性快速发展的医院。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医院间原科研基础、医院发展战略的运用、医院层面科研人才储备与管理、围绕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制定的系列制度落实及对科研人员主观能动性激发上的差异。
三、提升基金资助的主要促进措施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的提升,看似项目数、资助金额的提升,实际上是医院科研水平提升的反映,代表着医院科研水平的提升。医院科研水平不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情况自然不会乐观。因此,提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情况的措施,实际上是突破科研瓶颈、提升整个医院科研水平的系统工程。医院层面的问题解决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突破就主要在于科研人员申报意愿的大小、研究方向、研究内容、投入精力、申报书撰写技巧等微观方面。
(一)战略目标建设
战略目标是医院所有活动包括科研发展和科研促进行为的指挥棒,科学的战略目标在科研发展举措中首当其冲。如前文所述,医院科研的发展投入,要视医院的功能、定位而定,要符合区域卫生规划和医院发展任务。盲目的科研投入,并不有利于国家医疗卫生机构整体的健康发展。科学研究不是目的,是手段。各个医疗机构在国家医疗卫生体系中有各自的角色、任务。因此,医院的科研发展,科研在医院发展战略目标中的地位,一定要考虑医院在区域卫生规划中的布局地位。因为这是医院投入资源、获取资源支持的重要依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二级公立医院、三级公立医院、专科医院、综合性医院等角色不同,定位有差异,承担的临床任务和科研任务不同,政府投入资源自然有差异。相应地,以上医疗机构制定的战略目标也应依据这一客观事实。科学的战略目标一旦确定,所有制度建设、人才建设、平台建设、合作交流建设都应仅仅围绕战略目标开展。以该市所在省主推的高水平医院建设而论,高水平医院在与政府签订的目标责任制中,科研水平的提升,是必须完成的重要任务。因此,于以上医院而言,科研发展作为医院战略目标的重中之重,与政府对其定位、投入相符。战略目标落实分解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上,就是要在尊重科研发展规律的基础上,结合医院现有科研基础,制定合理的目标立项数,保证指标可登、可及又符合医院战略发展高度。科学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指标确定后,再对围绕指标需要进行的制度建设、人才建设、平台建设、合作交流建设进行再构建。
(二)制度建设
制度建设包括单位内设科研基金制度、人才制度(人才引进制度、科研人员考核制度)、科室主任目标责任制、科研奖励制度和其它相关政策等一系列制度建设。本文主要讨论科研基金制度、人才制度、科室主任目标责任制建设。科研奖励制度建设蕴含在人才制度建设中。1.单位内设科研基金制度建设、人才制度建设。综合来看各类大学、医院科研发展之路,单位内设科研基金和引进人才是单位人才培养建设、发展科研的主要途径之一。顾艳琼等在《专科医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情况分析与管理探讨》一文中指出,引进人才是提升医院科研水平的措施之一。要重视青年医师在科研中的作用,重点培养优秀青年医师[1]。因此,医院内设青年科研项目基金、人才科研启动基金、各基础研究专项基金、培育基金等,为青年科研人员和引进人才的前期科学研究工作及人才培养提供科研经费支持,为蓄力申报各类纵向科研项目、继续进行深入持续科学研究做准备,是为提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的必要举措。内培外引政策下,内培盘活现有人力资源、人才资源,对人才稀缺、科研基础薄弱的医院来说,空间相对有限;而外引则成为科研基础薄弱医院快速提高科研水平的渠道之一。然同样的政策,具体实施到各家医院,效果各异。该市部分医院招收博士后等专职科研人员、提供院内科研经费,近年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数呈现快速增长态势。但也有医院设置院青年科研项目基金、引进人才科研启动基金时间较久,招聘博士工作站人员也初具规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数却没有取得实质性突破,科研经费支持和引进人才效果未能达到预期。究其原因,在于人才质量上的差异——人才必须有科研潜力和科研能力,否则,占用大量院内科研经费仍然不能呈现应有的效果。因此,对于科研基础薄弱、优秀科研人才相对匮乏的医院来说,考虑医院整体发展、经费投入的相对有限性、人才的成长规律、青年科研人才的招聘成本相对低、聚集速度快等因素,医院的人才策略应是:(1)严把博士后入站标准,加大招聘优质青年科研人员的力度,既重质量又重数量。主要方法:把申请入站科研人员的既往科研成果作为重要选择标准,同时加大对科研人员科研潜力、科研兴趣和提出科学问题的能力等科研素养的考核。因为优秀的科研人员需要独立思考、发现科学问题的能力,需要科研素养作为科研职业生涯的开路斧。同时充分盘活、利用本单位现有的优秀科研人员,根据医院情况独立或和大学合作招聘优质博士后。通过优质博士、博士后,充实医院科研人才,带动医院、科室科研氛围,帮助其他人员提高科研能力,继而提高整个医院的科研水平。同时考虑医院自身科研基础薄弱造成的人才吸引力低、人才粘性低的特性,制定提高吸引人才、提高粘性的措施,如适度提高高于其他医院的待遇,提供其他激励措施。(2)加大专职科研人员考核,形成优胜劣汰机制。对设有专职科研岗位的医院来说,应制定专职科研人员考核标准,设定专职科研人员年度、周期考核合格线,在尊重科研规律的基础上,要求专职科研人员周期内产出科研成果,形成专职科研人员流动机制。避免一刀切、入职试用期过后即进入编制、无考核的做法。同时针对专职科研人员制定合理的保健、激励机制。(3)加强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人员的管理。除必要的院级管理外,加强科室、导师对在站人员的管理,实行科室发展规划下科室主任负责下的导师负责制。把以上在站人员的管理职责分配到科室主任职责中。导师对在站人员学术负责,科室主任对本学科发展负责。(4)引进优秀学术带头人。科室发展科研,仅靠一般科研人员难以形成聚力、持久力和实力。优秀学术带头人(非必须行政职务)的引进,可以招揽一批优秀科研人员聚集,容易形成科研团队,稳定科研实力,带动医院科研发展。但科研基础薄弱的医院引进优秀学术带头人具有先天的难度,医院给予的环境、政策、支持的力度及整个医院的发展前景可以作为吸引优秀人才的积极因素。2.激活二级单位能动性,强调落实科室主任目标责任制。科研发展固然需要单位层面的重视和推动,需要单位系列政策的支持,但是具体政策的落地,离不开也必然是二级单位起承上启下关键轴的重要作用。如有的医院虽然明确了医院发展的科研战略,并重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报工作,但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立项数目前并未取得质的进步。究其主要原因之一,在于二级单位各科室的落实、推行不力。对策:调动激活科室的科研管理能动性,强调落实科室主任目标责任制。(1)医院层面对科研的重视动员、落实不到科室,则重视效果大打折扣。张秀秀等在《基于某三级甲等医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现况的科研能力提升探析》一文中指出,完善岗位聘任制度,将其与科研能力挂钩,把国家自然基金项目纳入科主任和科室绩效考核指标,可以增强科研内驱动力[2]。鉴于此,医院应点对点把科室科研发展目标和任务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任务、科研团队建设任务、人才建设任务等写进科室主任目标责任书中,以此督促、实现科室主任对本科室科研发展的重视。具体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报上,除了医院层面的常态动员外,科室也应常态动员。因为科研项目申报需要前期工作基础。文字书写可以短时间内撰写,而申报书实质内容里的科学实验无法临时抱佛脚。由此,由促申报达到促科研工作落实的目的。(2)科室层面的学术交流必须开展。和同行尤其是科研实力强的同行进行学术交流,学习先进经验,加大科研合作,对推动学科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具体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报上,医院兼顾全院邀请大同行专家培训,科室则可以根据本科室具体科研实力情况邀请小同行进行精准培训、指导和帮扶。3.激活科研人员主观能动性。科研发展人才是关键。内因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于医院而言,医院科研水平不高,医院原因是根本。在医院政策、措施、平台到位的情况下,于个人而言,个人项目申报连续多年不中标,个人原因是根本。具体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报上,如申报书选题不合适,平时未安排好科研工作进度,未注意和同行、专家交流学习,申报书本身质量不高乃至个人科研能力欠缺等因素,是申报书未中标的根本原因。对策:激活科研人员主观能动性,调动其科研积极性,培养提高科研人员科研素养,对专职科研人员实行流动管理。(1)加强科研人员的科研素养培养、提升。一方面通过导师或科室的督导管理进行提升,另一方面加强对科研人员的各类培训。全方位提高科研人员学习、研究、创新的积极性。(2)加强各类科研项目进展和结题验收管理,进一步引导科研人员严谨的科研态度,提高科研人员的责任心。(3)落实前文提到的专职科研人员考核制度,切实实施专职科研人员流动管理。
四、加大科研瓶颈突破中科研诚信建设
医院科研需要大力发展,但结合各种激励或者惩罚性措施的机制也必将对科研人员的科研工作起到刺激、引导作用。激励、惩罚性措施是把双刃剑。正性作用下,可以带来科研人员、医院科研的双繁荣;负性作用下,可能会加剧科研诚信问题———因惩罚或激励带来的利益影响导致科研人员铤而走险。近年来,医学科研领域频发的学术不端现象已经引起国家和社会广泛关注。各级政府行政主管部门频频出台各项规定以期规范医学科研行为。然学术不端行为屡禁不止,源于科研人员自身学术道德水平和外在政策引导两个方面。在大力提倡科研兴院、科研主导型发展战略的医院,对科研的重视、过度重视以及围绕重视采取的一系列考核、激励措施,都为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埋下高危影响因素。作为医院,应从各自具体情况着手,在落实国家科研诚信管理体系建设上,不打折扣,为科研健康发展穿上保护衣。同时,也应该合理设置科研考核、激励措施。因为作为医疗机构,科研不是唯一,也不是最终目的,医疗同样是医疗机构使命之一,医学发展的终极目的是为了治病救人。所以,在以通过促科研实现促医疗的发展过程中,在考核、激励措施上,对人才评价时,不能唯科研论英雄。人才不是全能,不是人人都具有科研潜力。“人才各有所宜,用得其宜,则才著;用非其宜,则才晦。”医院也需要各类人才,各类人才也需要得到相应重视,这样,科研才能健康发展,医院才能健康发展。加强科研人才科研诚信教育,提高科研人员自身学术道德水平尤为重要。医院应该把科研诚信教育贯穿到职业教育中,贯穿到科研工作的每个环节中。科研失信惩罚措施宜重不宜轻,以失信高成本进一步约束规范科研人员科研行为。
参考文献:
[1]顾艳琼,周倩,王光花,等.专科医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情况分析与管理探讨[J].中华医学科研管理杂志,2018,31(5):351-356.
关键词:高中化学;实验教学;实验教具创新
G633.8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颁发标志着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式进入试点阶段,同时也标志着新课程的实验工作全面启动。
要贯彻和实施新课程改革最重要的是教师彻底转变教育观念,要把先进的教育理念融合在教学活动中,用理论来解释、指导实践,用实践来充实、完善理论,确保两者的统一。然而彻底改变观念又谈何容易!因此,目前我国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现状却不容乐观,尤其是偏远地区。
面对这样的问题,作为高中化学教师的我必须要思考化学学科的特点,目前化学教学的现状,以及我们应该如何解决这种困难!
一、国内外中学化学实验的现状分析
《化学―一门实验科学》的问世,标志着中学化学实验教学由讲授走向科学探究。书别强调了化学教学中实验的重要性,意在培养学生通过实验获得和体验化学知识的能力,使实验与讨论相结合,真正体现化学实验的重要性。
在美国,将中学化学实验室和教室进行了合并,在实验中推演理念,在理念支撑下动手实验。课堂实验也主要采用验证性实验和探索性实验教学方法,使化学实验真正成为化学知识学习的重要工具。
英国中学化学实验室虽然没有和教室合并,但是他们实验室的利用率高达90%以上。实验教学更多的是围绕加深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而进行,实验教学不可避免地要让学生对观察到的现象作出解释,同时加强科学方法的训练
二、 我国中学化学实验教学和研究现状
我国化学实验教学中有几个问题较为突出:一是化学实验学术化倾向严重,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实验教学目的不明确,过分孤立地强调实验技能的熟练化,忽视科学思维训练和实验能力的培养;二是验证性实验太多而探究性实验则相对较少;重视认识性结果,忽视学生的过程性体验。三是缺乏实验教具的改进与创新,大部分学校的化学教师只是停留在演示实验上,从而使学生丧失了学生自主实验和探究实验的能力。因此,作为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在高中化学实验教学设计中,更应当考虑实验教具的创新以及实验过程的设计!因为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一堂高水平的实验课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力以及科学上的实验方法的重要的影响因素!
三、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以实验为基础是化学这门学科的基本特征①。因为化学实验教学对于学生的知识技能、科学素B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及其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化学学科的产生、形成及其发展都是建立在科学实践(实验)基础上的。科学实验是化学学科的灵魂,是化学科学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可以说“没有实验,任何新的东西都不能深知”①。倘若化学课堂上不做化学实验,再有才华的学生也学不好化学。也不会养成良好的科学态度、坚毅的科学品质。因为学生科学的世界观、科学的方法论及良好学风的形成都是与化学实验教学紧密相关的。正如我国著名的化学教育家戴安邦教授所说,“在化学教育中无论如何强调化学实验的重要性,都不过分;”那到底什么是以实验为基础?中学化学课堂应该如何理解以实验为基础的实验课堂改革呢?
高中化学新课程倡导中学化学实验应以探究活动为主,验证性实验为辅助,意在使学生能够体验科学家探究科学实验的过程。并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的是多角度突出化学的学科特征,更好地发挥实验的教育功能”具体包含:
(1)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实验学习化学。例如,通过探究NaCl溶液导电原因来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电解质。
(2)利用化学实验史实帮助学生了解化学概念、原理的形成和发展,认识实验在化学学科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例如,在电解质的概念教学中加入电解质的概念的发展史,引导学生了解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及科学方法。
(3)重视通过典型的化学实验事实帮助学生认识物质及其变化的本质和规律。例如,通过呈现难溶电解质在熔融状态下是否导电的实验数据,引导学生对电解质的概念重新下定义,并试图让学生完善其性质及规律!
以实验为基础的高中化学实验教学设计与化学实验设计是有区别的。更要考虑实验教学创新和实验教具改进!而且在实验改进上遵循科学发展史,探究其科学本源(当然这对化学教师的学科素养要求较高),这样对孩子们的化学学科素养的培养将至关重要!
四、基于化学史与创新实验教具的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