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文化思想感悟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贯彻落实“以人为本”不够
“以人为本”的方针政策指向与高中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思想意识培养的目标是一致的,伦理学理论就是为其服务的理论体系。现有的高中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思想意识培养出现的状况之一就是课堂的形式主义严重,学校的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思想意识培养理论灌输没有真正从学生角度出发考虑问题,没有真正坚持运用伦理学的伦理理论。如果考虑学生现有时间段的学习效果,考虑他们将来就业的能力,考虑祖国的未来等等,根本不会出现类似的问题。
(二)坚持科学施教不够
高中英语教学到底是什么样的教育,需要什么样的目标对象,怎样有效的实现,是我们最应该关心和研究的基本问题。当前,高中英语教学环境中,一个小型班级容量一般是在三十到六十之间,教师面对的是不同的多样的学生个体,因此无法适应和满足每一个学生的情况。也许这样的教学方法适合他而不适合她,对于教师来说只能尽力满足多数学生的需求。因此,高中只有通过坚持科学施教,才能真正实现伦理思想推崇下的高中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思想意识培养的主体性地位,这是贯彻伦理学理论的关键所在,也是实现高中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目标、努力促进高中学生充分享受政治民利所在。
二、伦理视域下高中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思想意识培养工作体系的构建策略
(一)高中英语教学工作要注重塑造高中学生的理想人格
贯彻了伦理学理论的高中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思想意识培养更多的也是提供一种方法论指导。理想人格是融合了高尚道德情操和综合素质的完美典型。显而易见,我们承担的是祖国未来的顶梁柱———高中学生群体如何成为国家的栋梁,使自己的国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大使命。如果高中英语教师没有端正态度,没有认清这样的基本重点,其结果可想而知。如果进行错误的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思想意识培养,严重者则走入违法犯罪道路危害社会。可见,某种程度上态度比知识本身更重要,这一点必须提醒英语教师十分注意。在此背景下,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思想意识培养也是一种法制观教育,法制教育主要是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观念,学会自觉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活动,同时也要学会运用法律的武器保护自己和身边的人。它是要通过高中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思想意识培养课堂告诫青年一代,在正确行使和享受民利的同时必须自觉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
(二)强化高中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思想意
识培养的主体意识,注重教育的间接渗透性部分学生依然存有等待教师理论灌输、接受单一方法指导的旧有意识,自然压抑其创新能力的培养。高中要重视学生主体精神的培养,主体精神是指高中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表现出的自尊自信、自立自强、刚毅坚卓、奋发图强的昂扬斗志和拼搏精神。当高中学生身上散发着自信的光芒和奋斗的精神,他自身也会有一种责任感,这样的责任感正是强化他们主体意识的源泉。直接的、显性教育方式则不及隐性的、渗透性的教育方式更加容易使之有所感悟,最终内化为自己的认知以指导实践活动。
(三)加大高中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思想意
在社会的发展历程中,禅宗文化的美学思想从不间断地影响着社会人群的审美观念,室内空间的审美亦受到其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如何将禅宗文化更好地应用于室内空间设计,引发了越来越多的思考。但出于多种原因,目前,国内室内设计师多数只将“禅”作为装饰符号,多为浅层次的模仿,缺乏深层次的文化内涵理解,难以将禅宗文化精髓灌输到设计中,缺乏“领悟”。本文以创新文化宜居空间为目标,以禅宗文化内涵作为切入点,探讨其于现代室内空间的实际应用,在满足功能的前提上,寻求设计形式及风格上的创新,营造兼顾功能与意境的禅意空间。
禅文化概念阐述
1.定义
禅宗文化是一类哲学,亦是返璞归真、强调自在随性的生活智慧。在现代空间设计语言诠释下,禅宗文化还是一类豁达、质朴的生活姿态。禅文化主张修习禅定,是一种净化心灵的艺术而不是宗教,其核心思想为:“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所谓“万法唯心”、“一切世间皆由心造”,以及《楞严经》中“由心生故种种法生,由法生故种种心生”都强调了“心”之主体性,主张内在的、本质的、精神的内涵,尊重人的本性和生命本身。因此,禅宗文化强调的是生命原生之美,突出返璞归真,否定人为之美。
2.主要特征
(1)自然美
禅文化思想认为大自然的一草一木都是佛性的体现,都蕴含着无穷禅机。禅文化所提出的自然美,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美。同时,禅文化思想认为自然美是更亲近原生与本真,未经雕琢,美好之极。就算是不完美的器物,在时间的砥砺之下,保留着时光的痕迹,呈现本真状态,亦不失为一种质朴的自然美。
(2)朴素美
禅文化思想中所谓的朴素美,指的是没有过多的人工雕饰或是添加贵重装饰,纯净的、朴素的,启迪心灵的原生美。禅宗思想认为过多的装饰“如镜上的尘垢般迷惑了我们的心智,使得我们不能洞察镜中的空灵”,所以,只有领悟,才能破除“尘垢”,欣赏到纯净的朴素美,启迪心灵。
(3)宁静美
禅宗思想追求宁静,即安宁、静谧、平和地生活,禅意空间的营造在一定程度上能舒缓人们身上所积压的生活压力或是烦躁心情,给人带来内心的平静,予以心灵慰藉。安宁与平和是禅寺思想的最高层次,亦是社会人群所急需追寻的。
(4)空灵美
空灵美,指的是在虚静的气氛中所透露出生命灵气之美。空灵美是内在的智慧之美。美学家宗白华认为“空灵”就是“灵的空间”,是立体的,无边的,即庄子描述的“无极之境”,如中国传统山水画中留白的手法,产生了“有即是无,无即是有”的幽玄之境。但此时的“无”不是简单的“虚”的“无”,是通过“无”来表达最大的“有”,即所谓“无中万般有”。
禅文化在室内空间的应用意义
现今的室内空间设计已不再是单纯追求形式和功能,更加关注居住人群的精神需求,作品对于人的作用不再只是满足居住和视觉审美,而是升华到了人生境界和处世之道等新的精神高度。在这当中,“禅文化”所提倡的人、自然、社会三者和谐结合,以及其美学思想,均有着良好的借鉴意义。只有深入了解禅文化思想的文化内涵,方能将其精髓运用于设计中,突破既有的形式与风格,并将设计作品提升到精神高度,实现意境与实用功能的最佳结合,营造宜居禅意空间。室内设计应以人为本,缺乏人情味的空间是没有活力的。优秀的室内空间设计,应尽量契合居住者的行为模式以及心理特点,真正予以居住者精神上的享受。本文的宗旨是从美学与设计学的角度出发透过事物的表象阐述事物的本质,以期“禅文化”在现代室内空间的应用中有一个理论依据,对“禅文化”的意境在室内空间设计中的营造及发展产生一定的启发和引导作用。
禅文化在室内空间的实际应用
(1)空间
在禅宗思想影响下的室内空间设计,讲究顺其自然的结构形式,打破程序化的对称与圆满,追求“三分空白”、“欹斜取势”的非对称美,在室内设计的空间设计上表现为将界面稍加移动,突出不对称的艺术特质。此外,禅意空间强调空间的流动性,强调空间之间的互相渗透,例如,通过减少隔断,或使用透明隔断,令室内空间向室外延展,与外界的自然互融,亦可以通过开闭、移动隔断实现室内空间之间关系的变化,也就是说,各个空间既是独立的,又互相连通。当空间独立时,整体氛围宁静安谧,有助于集中注意力,提供安静思考的空间;当空间通透时,人们可得到开阔的视野开阔,欣赏到室外的自然景色,契合禅文化思想所推崇的宁静美以及自然美。
(2)材料
禅意室内设计讲求令材质尽可能地在原生状态下使用,尽量不加多余的装饰,呈现出其原生纹理,甚至不介意显现其先天缺陷,这与禅宗所讲究的“彻见心性”,即揭示事物的原本特质,是一致的。在材料方面,尽量选择比较简朴的,显露自然生长肌理的材料,减少甚至去除人为修饰,使之呈现出最原生的状态,粗糙或是残缺实质上并无伤大雅,发挥出自身适当的功能。譬如,尽可能使用未加工的天然材料,如木材、竹材、枯枝、藤类、卵石、板岩、沙子等温润、本真之材,把人为修饰的痕迹降至最低,使之表现原生的秀美。科学地运用天然材质,可有效调节室内温度与湿度,使之更为契合居住,同时,天然材质的铺筑,使得人们在室内空间中亦能感受自然,感悟其中的朴素、内敛之美,最大程度实现人与物和谐互融,同时,亦呈现出禅文化思想所讲究的朴素美和原生美。
(3)色彩
禅文化思想推崇简素美,讲求质朴,而非无节度的奢华,所以,在禅文化室内空间设计中,所使用的色彩应反映材料本色,通常采用单一色调,或者以白色为主的柔和色调,以传达素净思想。同时,禅文化思想认为房屋是人群栖息之处,宜安谧,不可喧嚣,明艳的颜色和华丽的装饰将造成视觉冲击,久居其中,易引绪上的波动,与禅宗所讲究的宁静、素简相去甚远。因此,空间设计宜采用减法原则,即减少装饰,减少色彩亮度,通过增加中间色等手法,调暗原本鲜艳的颜色,使得空间色调更趋于简朴。在色彩选择上,遵循“素淡―虚空之黑白”,也就说,尽量选自然中的本色进行装饰,以原色为主,如原木色、原砂石色、水青色、植物绿色等。因为原色美好而质朴,在科学的组合后,将给予居者温润的感受,令繁忙的都市一族感受上心灵上的放松和舒缓。需要注意的是,色彩的应用绝不仅是简单的铺成,重在在传达禅文化思想的文化内涵。
(4)艺术陈设
对于室内环境以及氛围的塑造而言,艺术陈设能够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在禅意空间中,所挑选的艺术陈设需满足自然、简素、宁静、空灵的定位,同时烘托出禅意空间的品位与格调。遵循宜精不宜多、宜简不宜繁的原则,注意“留白”,例如,花瓶中只插一枝花,墙上只挂一幅画,或者一幅书法作品仅一字。此外,艺术陈设品本身亦需遵循“少”的原则,也就是说,需满足色彩单一,以黑、白、灰、褐色为主,雅致等特点。同时,家具样式宜精、宜简,装饰图案简洁、洗练,这便可以体现一种禅境。
(5)光线
光线对于室内空间的营造有着重要的意义。缺光线,其基本功能提供照明,通过不同的光线,在视觉上界定空间;通过得当组合,可实现特定的空间氛围的渲染,传达出不同的空间表情,美化空间环境。在禅文化思想室内设计中,光线的运用,无论自然光还是人工光源,均强调渲染空间的纯净感,追求几近脱离细节的简洁,以此唤起人们的强烈感受,令空灵、美素的室内空间渗透出宁静之美以及禅宗文化精神,从而营造格调高雅的宜居环境。
结语
经上述研究,本文得出如下结论,禅韵的空间具有宁静、素雅、自然的特点,适用于人群较为广泛。富有“禅文化”元素的室内空间利于人们的身心健康,禅韵室内空间装饰风格与现代家具有机结合可以令更广泛的人群所接受。目前,国内运用此种装饰风格的设计多数是面向中老年人,然而,经本次研究发现,生活节奏过快的年轻人更需要禅韵的室内环境来舒缓身心,以便尽快调整自身状态,更快的将自己投入到新的工作当中。希望通过我的研究,可以使“禅文化”的室内空间设计得到更多人的关注和欣赏。
[关键词]情感类副刊 思想文化 社会责任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社会文化日趋多元化,在以经济生产社会大分工为背景下产生的人们文化、知识、性格特点的基础上,人们对精神文化产品的需求也出现了细分。于是,大众化的传统的精神文化产品的载体――报纸进入了厚报时代。其中,文笔隽永、情节曲折、感人至深的情感类文章更拥有了一批相当忠实的拥趸。厚报时展至今,一份厚报必有情感类副刊,这几乎成为了通例。
分析其原因,无外乎是因为人之情感具有穿越时空的魅力,它可以避开文化思想的阻隔,避开阶层、身份的限制,拥有了普遍的人的共性。一份情感类副刊办得好的报纸,有助于加深读者对报纸的感情和忠诚度,除了对新闻忠实依赖的读者外,对情感类文章的依赖也对报纸的稳定订阅量有较大的好处。
报纸情感类副刊的繁荣,与社会思想文化多元化有直接的关系。报纸增刊是为了照顾更多口味、更加细分的读者群。一份报纸所处的社会环境、文化思想越复杂,版面就越多,文章类型就越多,这样才能够起到满足各种类型读者需求的目的。同时,身为报纸这项大众传媒的一部分,副刊也承担了重要的社会责任,这一点从副刊诞生之日起就清晰地表现出来。
一、 社会责任是情感类副刊的基因
《阿Q正传》这部极具思想性和时代性的杰出的文学作品,就刊登于副刊上。当时北平地区的《晨报》有一个非常受读者喜欢的专栏叫“晨报附镌”,这个专栏逐渐扩大成为单页,后来在题写报头的时候,出现了副刊二字,这是中国报纸第一次出现副刊的标题。
然而,副刊的内容却早早地便以在中国报纸上出现。在清朝末年,由于清王朝的腐败无能,大量的新兴的知识分子为了救亡图存,在报纸上刊发了大量的时政评论文章,因为清王朝的高压统治,不得不将他们的一部分政治思想转化为情感类文章刊发,这具有一定的隐蔽性,却也具备了更为广泛的读者群和传播能力。当时的中国思想界极为复杂,既有传统的,也有现代的;既有东方的,也有西方的;既有资产阶级的,也有封建势力的;既有积极入世的,也有消极逃避的。各种文化思想纵横交错,彼此互相争夺舆论阵地。于是促进了副刊的繁荣。其中,既有鲁迅先生这样的积极挖掘中国社会不堪的一面、力争唤醒人们思想积极的一面,也有戴天仇主编的《民权报》上大量刊载的逃避社会现实、痴迷于花鸟鱼虫的“鸳鸯蝴蝶派”。虽然同样是以情感类副刊为主要阵地,但其思想性和艺术性都体现出了不同的社会责任。鲁迅先生的一系列小说能够成为经典,与它和社会现实紧密结合,具备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密不可分。
从副刊的历史我们可以看出这样几点规律:
(一)情感类副刊拥有深湛的生命力。
报纸在中国诞生之初,就有了情感类副刊的内容。情感类文章是一般时事性文章的有效补充,既是对相对来说较为激烈的政治性文章的柔性补充,也是对时效性极强的新闻的厚度的补充。因为一般的时事性文章一旦时过境迁,其可读性必然大大下降,而情感类文章则补充了这一点,即便是一些旧报纸上的情感类文章,依旧有可读性。
(二)情感类副刊承担社会责任。
文学艺术是对社会文化心理的曲折反映。有什么样的社会思想,就会产生什么样的社会生活类型;有什么样的社会生活类型,就会有什么样的情感;有什么样的情感,就有什么样的文学艺术作品。诚如春秋战国时代,诸子百家竞相争鸣一样,复杂的社会现实的激烈变迁时代,总会有种种文化思想互相冲击、互相影响。诸子百家没有报纸却有讲坛,而时期的中国,思想界也一样复杂,入世派和避世派是当时情感类副刊最主要的两种倾向,但也都反映了当时社会文化中的两种主要思想:面对外敌入侵和民族危亡,一部分学者选择了抗争和奋斗,他们情感上的不平催生了大量的呼喊改造社会的情感类文章,而另一部分学者则面对社会现实无能为力,或者祈望社会倒退,或者不再关注外界而只关注内心,脱离现实的为了情感而情感,用情感类文章麻痹社会,这与17世纪西班牙资本主义革命前夜产生大量的脱离现实的骑士文学异曲同工。
(三)有社会责任意识的情感类副刊才能产生精品。
关心社会,积极入世的情感类文章,必须有欢迎这种类型文章的情感类副刊才能发挥最大作用。报纸大量的读者和广泛的社会影响力,可以很快地就某篇情感类文章引发社会争议和讨论。在办报过程中,有意识地选择拥有强烈社会责任意识的情感类文章,在获得大众对该文章认可的同时,必然带来报纸自身的发展。这一点,在今天尤其有着现实意义。
二、 情感类副刊的社会责任现状
今天的中国社会,与诸子百家时代、清末民初时代有许多相似之处:首先,今天的中国社会发展迅速,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带来了人们生活状态的极大变化,人们的衣食住行日新月异。前后不到十年时间,互联网已经成为今天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工具,不到十年时间,中国已经进入了家庭汽车时代。这些因素的变化,使今天人们的文化思想出现了极为丰富的内容。其次,各种思想互相竞争的同时,也带来了媒体的繁荣和媒体的激烈竞争。社会文化思想多元化,带来了媒体内容的日趋细分和总量的增加,全国各地区报纸尤其是晚报类的都市报飞速发展,互相之间出现了争夺读者的激烈竞争。这些因素导致今天的中国报纸情感类副刊有这样几个问题:
(一) 社会责任意识降低。
读者需要引导,这是报纸这种大众传媒的社会责任之一。拥有话语权的报纸,天生地就具有了引导社会舆论的职能。但是,报纸之间竞争的激烈,发行量的增减都关乎到从业者的切身利益,导致为了发行量而降低主动的社会责任意识宣传和引导,增加对读者口味的满足。诚然,满足读者口味是报纸尤其是灵活的情感类副刊的任务之一,但是,单一的以读者口味为出发点寻求发行量,必然容易忽视一些拥有强烈的思想性的情感类文学的精品,沦为新鸳鸯蝴蝶派。这不但与情感类副刊的本质功能有冲突,也根本上降低了其思想性,使其深度降低,难以出现文学精品。
(二) 社会责任内容缺乏时代特征。
时代的飞速变化,使新兴的人们的生活方式中有了许多新时代的因素。仅仅认可了情感类副刊的社会责任意识和引导能力是不够的,还必须结合实际遴选出真正有时代特征的进步文章。今天的人们的道德观念与几十年前有了一定的变化,情感类文章必须积极地反映这种变化,才能赢得读者的认可。不论思想性有多么杰出,如果脱离了时代特征,不被读者认可,其社会责任都无法得到有效发挥。相当一部分副刊上刊载的情感文章,或者与时事结合不力,或者脱离实际,呈现出避世文学的倾向,这些都该引起我们的警惕。
三、情感类副刊的社会责任强化与彰显
不论是为了满足社会的需要、读者的需要,还是为了报纸自身的良性发展,情感类副刊必须认真承担起社会责任,遴选出真正的精品文章,在满足读者精神需求的同时,起到引导社会舆论、引导社会思想的社会责任。
发挥社会责任,就一定要贴近生活。中国今天的情感文学的发展面临两大不良倾向,且都在报纸的情感类副刊上有所体现。其一是高端生活反映过多,平民生活缺乏。大量的关注富豪生活、高端生活内容的情感文学充斥着文学市场,最大多数的平民生活内容缺乏。即便有一些题材以平民生活为主,却也多是用外在眼光去观察,而缺乏身在其中的感悟。最大多数的平民生活实际上是推动社会进步的主力,也是反映社会变化的最大平台。报纸的读者又以这部分群体为主,所以情感类副刊的文章,要尽量选择这种内容类型的精品。其二是避世文学的出现,是一部分人面对社会日新月异的飞速变化无法适应的结果。例如穿越题材文学的泛滥、神鬼小说的泛滥等等,都脱离了社会生活实际。
在以实际生活为内容的文学作品当中,选择那些思想健康向上的文学作品,就能够有效地实现身为新闻媒体的社会责任。
参考文献:
[1]张保国:《办报实践与办报思想研究》[D].河南大学,2008年
[2]臧克家:《臧克家给〈北京晚报〉的信》[J].《新闻战线》1980年第2期
[3]彭荆风:《新的鸳鸯蝴蝶派――读某些“情爱”小说有感》[J].《文艺理论与批评》1997年第3期
关键词:中职;语文;校园文化建设
学校是教书育人的首要场所,在所有的学科中,语文是最能教书育人的,而校园文化建设的各种活动也能够在愉快的氛围中达
成教书育人的目标。中职语文活动对校园文化建设的促进作用以及后者对前者的反作用都是经过实践检验的,具有推广性。
一、中职语文活动对校园文化建设的促进作用
1.中职语文教学过程中可开展相应的校园文化活动
中职语文教师和学科管理者、带头人完全可以充分利用语文学科的特殊性(如浓厚的人文气息)来开展相应的校园文化活动,这样,既可以让中职的学生在校园文化活动的亲身实践中提高包括听、说、读、写在内的语文综合能力,又可以在无形中促进校园文化建设。
2.中职语文活动可以建立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语文综合能力包括听、说、读、写四大板块,分别对应着学生的收集信息的能力、表达想法的能力以及阅读能力、书写能力。语文教学过程中通过对学生这些综合能力的引导,感悟优秀的语文作
品中积极向上的人文精神,达到提升学生精神文化层次的作用。由此可见,中职语文活动可以建立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3.中职语文教学可以融洽人际关系,构建和谐友爱的校园
环境
教职工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个体之间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一个中职学校能够稳定健康发展的保障,只有将学校每个个体
之间和谐友爱的人际关系建立起来,才能汇聚所有教师、学生的力量,增强整个校园的凝聚力,进而加快校园文化建设。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首要步骤就是率先建立起积极向上、和谐友爱的校园文
化。在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信息爆炸造成各种价值观的井喷出
现,价值观的多元化会给校园文化的建设造成一定的困扰,而语文活动恰好可以通过对具有良好品质的作品的赏析,在学生中间形
成统一的价值观念,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进程。
二、校园文化建设对中职语文活动的作用
1.校园文化建设可以拓展语文教学的范畴
当传统的填鸭式教学不再受到教师、学生的喜爱,同时也达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的时候,就需要寻求更广阔的语文教学的范畴。而校园文化建设恰好可以拓展语文教学的范畴。校园文化建设体现在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从硬件上来看,校园文化建设的作用主要是引进了技术教学、多媒体教学等新技术,中职语文教师根据教学内容,使用现代教学技术把画面、声音的视听效果结合起来,更能激发起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另外在软件方面,校园文化建设在校园的各种活动中都有语文教学可以大显身手之处,如,书法比赛、歌咏比赛、表演比赛等,这些活动都大大拓展了语文教学的范畴。
2.校园文化建设奠定中职语文教学的基调
校园文化是一个学校进行日常教学活动的灵魂所在,它影响整个学校的氛围以及教师教学的态度。校园文化有着大家都认同的统一的思想规范以及价值标准,这些最基础的价值观无时无刻不在影响语文教学活动。比如,当教师和学生看到、听到具有鲜明校园特色的广播、宣传栏、造景、雕塑时,就会潜意识地调整自己的行为举止,让自己与周边的校园文化环境融为一体,这样在无形中,校园文化建设就奠定了中职语文教学的基调。
三、对中职语文活动与校园文化建设的建议
1.语文教师本身要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语文教师要善于将校园文化建设与语文教学相结合,在平常
的语文教学中将校园文化慢慢渗透,指引学生在校园文化活动中
发现语文、感悟语文、应用语文。比如,为校园经典取名字、为走廊墙壁撰写妙言妙语等活动,这样,学生语文学习兴趣会大大提高,并且能够举一反三,建立起良好的语文学习体系,同时教师的教学工作也会更加顺利。另外,教师要注重找寻近期发生的社会事件渗透到教学中来,可以根据这一热点组织相应的校园文化活动,如,班级讨论赛等,这样做既能深化学生对老师的认同感,又能让学生摒弃“读死书、死读书”的观念,为进一步教学做好铺垫工作。
2.运用多种语文教学载体,加强学生的文化思想意识
比如,中职学校都有自己的图书馆,语文老师和学科带头人可以协同图书馆管理人员,通过平时的观察,了解和把握中职学生的需求,可以选取需求较多的项目进行专题讲座,在活动过程中对学生加强正确的思想引导,提高学生爱祖国、爱生活的思想觉悟。还可以积极组织学生进行班级格言、班级歌曲、班级报纸的创办、推举,让学生投身到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中。如今是信息爆炸的时代,各种价值观对学生的冲击不容小觑,学生道德的养成以及良好观念的确立不能单纯依靠书本读物来达成,大家更青睐于在实践
活动中深切体验知识的作用,感知知识的氛围,所以教师需要运用多种语文教学载体,加强学生的文化思想意识。
3.将具体教学活动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的大环境中
比如,全国中等职业技术学校通用语文教材的第五单元中,有我国著名作家毕淑敏的作品《离太阳最近的树》,因为在这篇课文中,教材包括“课文解读”“教学设计”“关于习题”“相关资料”四个部分内容,而且书后还附有光盘,包含了许多多媒体资料,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教学来让学生思考:为什么说这是一首对红柳的颂
歌,作者在歌颂什么?这首悲歌悲叹的又是什么?可以运用相关资料让学生找寻校园中具有红柳精神的事物,让学生深刻领会这种
精神是无处不在的。
总之,中职语文教学活动与校园文化建设是相辅相成的、共同进步的。中职语文教学活动引导着校园文化建设的进行,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又反过来促进中职语文教学活动的进行。中职语文教学活动应该抓住中职学校以及学生的特点,结合本校校园文化建
设的实际情况,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将学生对语文的兴趣完全激发出来。
参考文献:
[1]朱贻渊.怎样建设“生活化”的语文教材[J].中学语文教学,2010(11).
[2]张长松,李震.体验:抒情语体教学的价值追求[J].中学语文教学,2011(05).
关键词:国学经典;教学活动;主题活动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国学经典热逐渐兴起。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越来越深刻地领悟到国学经典对于小学生文明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方面的巨大推动作用,它不但可以促使学生从经典中读懂人生、读懂社会,更重要的是还能促使学生在心中树立一个正确的为人处世观念。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感悟,我个人认为小学教师可以尝试从以下途径充分发挥国学经典对于小学生文明习惯养成教育的积极促进作用。
一、将文明行为养成教育融于课堂教学活动之中
课堂是学生聆听教师讲解、接受专业知识的最主要根据地,更是学校系统落实素质教育理念的关键性场所。为此,要想促使小学生形成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教育工作者必须有意识、有目的地将国学经典融于各自的课堂教学活动之中,促使学生在接受基础学科知识的同时,能透过国学经典与具体学科知识点的结合之处深刻感悟到良好文明行为习惯的必要性及重要意义。这就要求学校必须牢牢抓住教学课堂这一主阵地,组织各科教师列出各自学科中能渗透小学生文明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内容与关键点,有力推动习惯培养教育真正落实、渗透到语文、数学、品德与社会等具体学科之中,这一模式有利于学生明确文明行为习惯培养的重要内容、理解文明行为的具体概念,从而能实实在在地落实到自身日常的学习生活中。
二、将文明行为养成教育融入主题活动之中
集体主题活动同样是将国学经典的道德模范、熏陶作用发挥到极致,促进小学生养成良好文明习惯的又一重要实施途径。因此,小学教育工作者可以充分利用这一渠道,将更多的国学经典内容寓于其中,以此作为突破口,推进小学生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及自身道德综合素质的显著提升与进步。如:可以班级为单位,开展以“感恩”为主题的班会活动,以此为平台向学生朗读国学经典中的相关内容,扎实推进学生道德教育的更好开展。
三、将文明行为养成教育同社会实践活动紧密结合起来
国学经典中所提倡、鼓励或者反对、明令禁止的行为其实在学生的日常社会、学习生活中都有着很好的体现。因此,学校要想更好地利用国学经典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可尝试将国学经典内容同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紧密结合起来,促使学生在自身的社会实践活动中真正领悟到国学经典的内涵与意义,从而实现自身综合素质的显著提升与进步,真正养成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
总之,小学教育工作者必须对国学经典予以高度重视,用我国国学的经典传统文化思想规范学生的思想道德行为,促使小学生在规范自己言行、提高自身道德综合素质的同时实现对于传统经典文化的更好传承与发展。这方是素质教育理念真正落实到教育实践的根本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