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国民经济的基石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国民经济 科学发展 民生理念
新时期,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理念,又提高到了一个新水平。顺应各族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国民经济紧紧抓住发展和民生两大主题,在又好又快发展中,特别重视社会建设和民生问题,丰富和突显了科学发展的民生理念。
经济发展根本目的上:突出“民富”和“共富”
近年来,国民经济坚持“又好又快”发展的理念,在经济总量增加、经济稳定持续快速增长的前提下,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城乡居民收入快速增长。但社会财富分配中存在的两大问题仍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一是收入分配格局中,国家和企业分配偏多,居民分配偏少。据国家统计数据,2005~2009年间,国家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从2005年的17.11%提高到2009年的20.12%,而城乡居民总收入占GDP的比重从2005年的44.97%逐步下降为2009年的42.15%。可见,居民收入占GDP的比重不仅没有提高,反而呈逐年下降之势。在国家、企业、居民收入分配格局中,国家和企业分配偏多、城乡居民分配偏少的局面没有改变。
二是社会群体间收入分配差距悬殊。首先,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统计数据显示,2006~2009年间的城乡居民收入之比仍呈上升之势,始终在3.2倍以上波动上升,比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的2.5倍左右有显著攀升。虽然,2010年是农村居民收入增长速度最快的时期,人均纯收入年增长率达14.9%,然而,2010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仅为5919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高达19109元,城镇居民收入为农村居民收入的近3.23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状况仍没有明显改变。其次,不同社会群体之间收入差距悬殊。统计数据显示,城镇居民高收入户收入是低收入户收入的3.5倍左右(如果将那些无法统计的不规范收入计算在内,城镇居民内部收入差距会更大),农村居民高收入户收入是低收入户收入的7倍以上,无论是城镇还是农村,居民内部不同等级收入户的收入差距显著。数据表明,目前城乡和社会各阶层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依然很大,缩小收入差距的任务还十分艰巨。
民富、共富是社会主义本质要求,是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国富民穷”、收入分配悬殊都不符合社会主义本质要求及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根本目的。新时期,要基于民富共富是目的、国富是手段的关系,致力于促进由国富向民富和共富转变,通过健全收入分配调节体系和调整国家、企业、个人间的分配关系,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明显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持续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比重,扭转城乡、区域、行业和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差距扩大趋势,让经济发展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这就将国富与民富、共富目标统一起来,将增加国民经济总量与“还富于民”和共同富裕结合起来,将重视财富分配提高到与国民经济增长同等重要的地位,突出“藏富于民”和共同富裕的理想。
经济发展速度上:突显民生方向和民生基础
国富是民富和共同富裕的基础,增加经济总量、保持国民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仍是硬道理。解决当前经济发展中面临的矛盾和问题的关键在于发展。但发展太快会使经济面临巨大风险,发展太慢就等于没有发展,一时发展既不利于化解现实经济发展中的各种矛盾,还可能激化这些矛盾。在这里,适度的快速度对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鉴于当前国民经济发展速度过快、经济过热以及就业压力较大的实际,未来5年,我国经济增长预期目标调低为7%,比前几年为防止经济过热和应对世界金融危机所提出7.5%的年均增速减了0.5%,比近几年11%的实际增速低了4%。新时期国民经济发展目标速度的变化,反映了我国力转多年来经济快速增长态势、协调人口与资源环境矛盾、健全收入分配格局、努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决心。但与此同时,在我国目前经济总量进一步增加、经济发展基数增大的情况下,7%仍然是一个较高的增长速度,这既有继续应对世界金融危机影响的考虑,又有满足扩大就业需求的思考,还有对分配物质基础的考量。总之,国民经济年均增长速度的变化,突出了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好”与“快”的统一,既明确了民生方向,又强调了民生的物质基础,突显了保障和改善民生。
经济发展结构上:突显促增长、保民生
经济结构是国家经济的核心和根本。从我国经济运行看,需求结构、产业结构、要素结构、分配结构、区域结构、城乡结构等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成为约束我国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重要瓶颈。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必须优化经济结构。
近年来,我国在经济结构调整方面虽然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绩,但投资仍是经济增长的第一拉动力,服务业产值仍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单位产值的能耗仍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倍,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差距仍然较大。①面对国际国内经济环境对调整经济结构形成的巨大压力,要顺应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的要求,继续以调整经济结构作为主攻方向,致力于分配结构、需求结构、产业结构、城乡结构和区域结构调整,加快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构建扩大内需的长效机制,促进经济增长向投资、出口、消费协调拉动转变,向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向依靠科学技术、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转变。
新时期把经济结构调整作为重要任务,既着眼于增强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可持续性和内生动力,又着眼于进一步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既着眼于调结构、促转型、增后劲,又着眼于保增长、保稳定、保民生,其民生主题是非常鲜明的。
经济协调发展和成果共享途径上:切实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
基本公共服务具有多重经济效应。它不仅影响当前生产,而且制约生产进一步发展的潜力;不仅影响收入分配结果和收入水平提高,而且制约消费水平和人民生活的幸福指数。基本公共服务的多种经济效应使之与增加经济总量、促进落后地区发展、缩小收入差距、实现民富和共富目标紧密联系在一起,成为影响经济发展和民生状况改善的重要因素。正因如此,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成为协调区域和城乡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以及共享经济发展成果的必由之路。
通过不断努力,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取得了巨大成效: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施,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实现了全覆盖,失业、医疗、养老等基本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全面建立,公共就业服务和保障性住房供给能力不断增强,基本实现县县有文化馆图书馆、乡乡有综合文化站,广播电视覆盖全部行政村和20户以上已通电的自然村。但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仍存在不能满足社会需求、城乡和区域之间差异巨大、困难群体和低收入群体基本公共服务权益还不能得到充分保障等问题,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还需付出巨大努力。
顺应经济发展和促进民生改善的要求,新时期应聚焦于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和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着力完善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住房保障等制度安排,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责,提高政府保障能力,努力创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方式,从经济协调发展和成果惠及全体人民的途径上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
经济发展方式上: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经济发展方式不仅作用于短期经济发展,而且严重制约着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当前重大民生目标实现。虽然我国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方面取得了不少成效,但经济发展方式并未根本转变,资源环境压力巨大、经济结构性矛盾突出、科学技术创新能力不强、收入差距悬殊、城乡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数量庞大、农村基础薄弱和发展滞后、内需严重不足等问题,使国民经济仍面临转变发展方式的严峻挑战。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期、改革发展的攻坚期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顺应基本国情和新的世界形势,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成为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的紧迫而又重大的战略任务。要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努力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取得实质进展。
新时期要明确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经济发展的主线和主攻方向,紧紧围绕经济增长和民生改善两大主题,将经济发展动力置于扩大内需、创新科技和深化改革开放上,把转变发展方式的着力点放在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上,既努力解决经济发展的持久动力和增强竞争力问题,又努力缩小收入差距、扩大第三产业比重、实现人与环境统一,从而突出经济发展的协调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突显国富、民富和共富的物质基础,彰显民富和共富的民生理念。(作者单位:四川农业大学政治学院)
【关键词】国民经济核算理论;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效用价值论;要素价值论;马克思再生产理论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现已全面实施国际上统一的的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即SNA体系,这意味着我国统计制度改革经过半个多世纪的探索与研究,取得了重大突破和根本性的转变。与过去单纯的物质产品平衡体系即MPS体系相比较,SNA体系最大的优点是扩大了核算范围,把由原来的物质生产部门扩大到以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使我国在国民经济核算方面实现了与世界的全面接轨。但是由于SNA体系源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其理论依据与我国原有核算体系的理论依据相冲突。随着SNA体系在我国的全面实施,理论界对我国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理论依据到底是什么展开了讨论,这也促使我们必须对我国国民经济核算的理论基础进行重新思考和认识。
在当今的理论界存在着这样几种具有代表性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劳动价值论是已经被实践证明了的科学真理,SNA核算体系和劳动价值论是对立的,劳动价值论不能作为SNA体系的理论基础。SNA核算体系对劳动价值论所作的拓展是对劳动价值论的否定。坚持这种观点的人其实没有充分理解理论体系,把看成是一种狭隘的理论体系,阻碍了理论的发展,同时也削弱了劳动价值论在现实社会生产中的作用。
另一种观点认为:新的社会发展现实面前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已经过时,SNA核算体系的理论基础应该是建立在西方经济学的效用价值论或要素价值论基础上的。然而,SNA核算体系较比MPS核算体系,只是在生产性劳动的范围上做了拓宽,将第三产业、服务行业都纳入到生产性劳动的范围,成为价值创造的源泉,这里只是涉及生产性劳动范围大小的问题,并不能说明效用价值论或是要素价值论在起作用。第三产业是否创造价值和资本、土地、自然力等能否创造价值不是一回事。SNA制度的合理性并非一定就能说明效用价值论或是要素价值论是正确的。
第三种观点认为:SNA体系可以在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得到合理的解释和说明,只不过要对传统劳动价值论进行深化和扩展。传统劳动价值论认为,只有物质生产部门才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服务行业属于非物质生产部门,不创造价值,它的收入来源于对物质生产部门所创造的价值的再分配,因此把服务行业排除在了价值创造源泉之外。
面对理论界的争议,其实我们只需要从新在认识一下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就不难发现真理在那里。MPS核算体系的终结虽然对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产生了不小的影响,但是我们还是可以清楚的看到,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科学的揭示了商品价值的决定因素,商品价值形成和增值关系,并为国民经济核算提供了衡量经济活动成果的基本方法,它在国民经济核算中的基础理论地位是不可动摇的,马克思的再生产理论揭示了商品经济条件下经济运行的一般规律,其基本原理对于认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国民经济运行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1.劳动价值论科学的论证了商品价值的转移、增值和可核算性
马克思指出:“只要使用价值是有目的地用来生产新的使用价值,制造被用掉的使用价值所必要的劳动时间,就成为制造新的使用价值所必要的劳动时间的一部分也就是说,这部分劳动时间从被用掉的生产资料转移到新产品上去。”这清楚说明了劳动消耗以及由此所决定的商品价值具有可转移性。明确各种商品价值的形成和转移关系,是进行国民经济核算的前提。
经济学对价值增值有两种定义,一种是广义增值,就是在生产资料价值的基础上通过活劳动创造新价值的过程。增加值相对于生产资料价值来说,就是产品价值减去生产资料价值的差额,具体表现为工资与利润之和。另一种是狭义增值又称价值增值,是在生产资料价值和劳动力价值的基础上通过剩余劳动创造剩余价值。具体表为利润。而SNA中的增加值指的是广义的价值增值结果。根据商品价值具有的可增值性,设立一定的价值指标来记录在核算范围内消耗的生产要素价值和增加值,并从全部产品价值中扣除那些在核算范围之外形成并作为投入在核算范围内被消耗的产品价值,得到的增值部分就是在核算范围内形成的新价值,能够反映核算范围内的经济活动成果。
SNA核算体系中明确规定:“数量只有对单一的同质产品才可相加。不同产品的数量是不可公度的,也是不能相加的”。“价值用统一的货币单位表示,并且在不同产品中是可以公度和相加的”。这说明不同商品的数量不可公度,但是它们的价值可以公度。这与马克思对商品使用价值和价值的数量特征分析结论完全吻合。马克思认为,商品价值的可公度性是由劳动的可公度性决定的,而马克思又把劳动视为人的生命活动,“一个人在24小时的自然日内只能支出一定量的生命力”。不论劳动的形式是什么样的,都要消耗人的生命力,那么所用掉的时间总会大于零。这是人们为生产各种商品并由自身所付出的最一般的代价,而且要在交换中得到等价补偿,从而实现各自的利益。尽管不同商品生产者的劳动存在个性差异,但是他们所消耗的生命时间具有共性,可以统一用时间单位来度量。
2.劳动价值论为国民经济核算提供了基本的方法和指标
在对商品价值结构的分析中,劳动价值论已经蕴涵了国民经济核算基本方法和指标:一般商品的价值由生产资料价值、劳动力价值和剩余价值构成,其中生产资料价值包括固定资产价值和原材料价值。根据这种价值结构,从全部商品(包括服务)价值中减去原材料等中间消耗价值,剩余部分就是国内生产总值;从国内生产总值中减去固定资产折旧,剩余部分就是国内生产净值,即核算范围内全体劳动者的活劳动创造的新价值。从价值结构看,SNA中的国内生产净值相当于MPS中的国民收入。只要把MPS中的国民收入核算范围从物质生产部门扩展到第三产业,它在数量上就等于SNA中的国内生产净值。同国内生产总值相比,国内生产净值或国民收入能够更准确地反映经济活动成果,应当成为国民经济核算的中心指标。商品价值是由社会必要劳动决定,而劳动价值论又构成国民经济核算基础,所以社会劳动和价值总量变化在一定程度上是具有一致性的。但在现实中,一个国家不同时期的劳动质量是有差异的,不同国家的劳动质量也不一样。这种差异会直接影响价值总量。现行国民经济核算方法默认劳动质量提高引起的价值总量增长,但是对不同年份劳动总量的统计一般不进行质量折算,所以价值总量增长率和劳动总量增长率往往不一致。只要全面分析劳动质量和数量变化对价值总量的贡献,就能看到它们的一致变化,即社会劳动总量和价值总量长期保持同步增长。
3.马克思再生产理论为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
马克思的再生产理论揭示了商品经济条件下经济运行的一般规律,其基本原理对于认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国民经济运行仍然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1)正确处理了外延再生产和内涵扩大再生产的关系
社会再生产的类型是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而发展的。社会主义再生产分为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两种类型。在建立社会主义初期,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生产技术欠发达,在扩大再生产上往往采取外延扩大的形式,从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我国经济落后的面貌,这样的外延扩大再生产为我国建设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随着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科学技术的进步,我国的外延扩大再生产却始终未能得到改善,片面的搞外延扩大再生产,忽视了内涵扩大再生产,没有及时的由外延向内涵上转变,使我国成为典型的外延型扩大再生产的国家。为了全面提高社会再生产的经济效益,我国很快从“粗放型”的外延扩大再生产转向“集约型”的内涵扩大再生产,使内涵型的扩大再生产占据主导地位。按照内涵扩大再生产的要求,我们通过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降低消耗、增加效益的企业经营机制,有利于自主创新的技术进步机制,有利于市场公平竞争和资源优化配置的经济运行机制。
(2)正确处理好了社会两大平衡关系及调整了产业结构
马克思的社会再生产原理,揭示了社会资本运行的前提条件,那就是必须处理好生产资料生产和消费资料生产的比例平衡关系。在我国社会主义条件下,社会两大部类之间的关系,主要表现为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的关系。在社会主义再生产过程中,具体运用马克思关于两大部类关系原理,实质上就是要正确处理好农、轻、重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我们将农业和轻工业划分为第Ⅱ部类,将重工业划分为第Ⅰ部类,由于第Ⅰ部类是生产生产资料的,第Ⅱ部类是生产消费资料的,因此,除了两大部类内部各自需要的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满足本部类内部交换外,第Ⅰ部类社会生产者所需消费资料,第Ⅱ部类社会生产这所需生产资料,则需要通过两大部类之间的相互交还才能得到满足。在简单再生产条件下,两大部类的平衡条件是:Ⅰ(V+M)=Ⅱ(C),也就是说,第Ⅰ部类所创造的新价值应等于第Ⅱ部类的不变资本的价值;在扩大再生产的条件下,两大部类所需达到的平衡条件是:Ⅰ(V+M)>Ⅱ(C),也就是说,第Ⅰ部类所生产的新价值必须大于第Ⅱ部类的不变资本的价值。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只有农业发展了才能为其他产业部门的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在此基础上的社会经济才能顺利的向前发展。因此,在经济建设中,必须做好规划,统筹资金的分配比例使经济结构不断优化。
马克思的社会再生产理论在理论上将社会生产划分为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两大部类。而在现实经济生活中,我们是按照第一产业(农业)、第二产业(工业)、第三产业(服务业)来划分和组织生产的。由于第一和第三产业其最终产品主要是提供消费资料,而工业主要是提供生产资料,因此三次产业的比例关系基本上反映了社会生产两大部类之间的比例关系。所以,要使经济运行平稳高效就应协调好三大部门产业结构。根据我国现代化建设和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我们必须着力加强第一产业,调整和提高第二产业,积极发展第三产业。在产业结构调整上做到: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改善农业种植结构;加快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的建设;产业结构要逐步走向高端化,要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不断提高第三产业在三次产业中所占的比重;在深度结构上要使产业走向高加工化,不断提高高附加值加工工业在工业中所占的比重;在技术结构上要走向高新技术化,不断增强高新技术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这样才能使经济结构不断优化。
(3)合理说明了积累,消费的关系
马克思认为“积累”是扩大再生产的源泉。社会主义条件下扩大再生产同样需要“积累”。社会主义社会总产品的收入被称为国民收入,其最终用途可分为积累和消费两部分。积累是用于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消费则是用于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的需要,二者的关系是社会主义国民经济中最重要的综合性比例关系。因此,正确处理二者的关系,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积累是扩大再生产的源泉,也是社会进步所必需的。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积累的源泉来自劳动者的剩余劳动为社会创造的剩余产品价值。消费是满足劳动者各种需求所必需的,只有劳动者的需求得到了满足,才能提高其生产的积极性,创造出更多的国民收入,从而达到积累和消费的总量均增加的目的。从实质上说,积累和消费又是即对立又统一的。在国民收入一定的情况下,如果用于积累的部分过多,势必导致消费部分相应减少,二者此消彼长。但积累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提高人民的消费水平,二者的根本目的又是一致的。积累率和消费率均取决于生产力水平和国民收入总量的大小。因此在当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背景下,更要根据经济发展情况,合理地安排好二者的比例关系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李金华.核算理论发展与泛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形成[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03-23(3)
[2]朱启贵.科学发展观与国民经济核算创新[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01)
[3]曹立村,黄冠群.发展观演变与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历史变迁[J].求索,2010(10)
【关键词】人民币汇率 保持稳定 通货紧缩
一、美国西方国家要求人民币升值的“理由”
美国要求人民币升值的“理由”有: 第一, 近来, 美元对欧元和其他主要工业国家的汇率呈现持续下跌的态势, 而且自称盯住美元的人民币汇率却保持不变, 这里显然不符号市场规律。第二, 美国对华贸易逆差不断扩大, 这同中国政府人为控制人民币汇率有直接关系。第三, 人民币汇率的人为低估, 导致中国对美国出口急剧增加, 正在日益威胁着美国的制造业和就业市场。当时, 美国34位众议员表示支持一份拟对中国实施惩罚性关税, 以此惩罚中国对汇率的控制的提案。如果确实如此, 美财政部就必须对从中国进口的产品征收足以抵消人民币贬值程度的关税。《亚洲华尔街日报》报道说,人民币汇率的问题是七大工业国迪拜会议的一个议题。美国会联合欧日携手施压人民币升值。
美国要求人民币十足升值的理由是不能成立的。罗格夫说, 美元缓步下跌“是非常正常的趋势”, 有助缓解美国经常账目赤字居高不下的压力, “这就是我们为什么将在很长一段时期内看到美元稳步下跌的原因所在”。罗格夫表示, IMF 的政策是支持中国政府逐步让汇率更有弹性的目标, “放手让货币升值是在任何一个国家都不被允许发生的”。
二、人民币升值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1)出口会受打击, 经济将会下滑目前中国出口商品在国际市场上强大的竞争能力, 不是依靠低估的人民币汇率而获得的, 而是依靠大量廉价的劳动力。人民币汇率上升, 意味着出口企业的成本相应提高, 在国际市场价格保持不变的情况下, 出口企业利润的下降将严重影响到出口企业的出口积极性, 最终导致出口的减少。出口与消费、投资构成拉动中国经济发展的三架马车之一, 出口的萎缩将严重影响中国经济的发展速度。
(2)会出现更多的不良贷款, 严重影响金融体系安全, 甚至会引发社会危机人民币升值导致出口优势降低, 外向型企业的效益必然下降, 特别是那些劳动密集型的外向型企业所受打击更大, 其中必然会有一部分企业停产乃至破产, 而中国企业的融资结构中银行贷款是主要来源, 这必然会导致银行出现新的呆坏账, 这对于中国银行业的改革必然形成巨大压力, 甚至会引发系统危机, 严重者会引发社会危机。
(3)对缩小贫富差距, 打压股市、房地产的“泡沫经济”不利人民币升值, 将使以外币计值的国民财富增多, 但同时富裕阶层与贫困阶层的“数字鸿沟”也会越来越大。另外, 人民币升值将会引导更多资金流向房地产、股市, 过多资金的注入有可能导致房地产业和股市的价格背离经济基本面, 出现“泡沫经济”, 为国民经济的发展留下后患。
三、人民币升值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1)对全球消费者的利益造成损害中国商品物美价廉, 畅销世界, 使得所有进口中国商品国家的消费者得到了经济上的好处, 以美国为例, 美国每年从中国进口1000 多亿美元的商品, 从玩具到家具,从服装到鞋帽, 从冰箱到空调, 几乎遍及美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 如果人民币升值, 将会使这些商品的价格上升, 美国消费者将不得不为此
付出更多的美元。
(2)影响世界经济增长速度与起伏不定的全球经济形成鲜明对照的是, 中国经济自1978 年改革开放以来, 一直保持着强劲的增长势头。美国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是32.3%; 中国经济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是13.1%, 中国是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经济增长国, 中国对全球经济增长的作用影响是非常大的。如果人民币升值导致中国经济出现大幅度下滑, 世界经济增长速度必然会急剧下降, 这对于本来就增长乏力的世界经济来说无异于当头棒喝, 将会对世界经济增长造成灾难性的破坏。
(3)影响亚洲乃至世界经济健康发展亚洲经济的火车头原来是日本, 自从20 世纪90 年代日本经济陷入低迷状态后, 这一角色便为中国所取代。现在中国的发展状况对亚洲经济至关重要, 亚洲经济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国经济的发展, 中国对韩国的贸易赤字是100 亿美元, 中国同东盟双边贸易额过去10 年增长了6 倍多, 2005年, 将突破l1000 亿美元, 这说明中国的发展状况对这些国家的发展非常重要。有人估测中国今天对亚洲GDP 的整体拉动作用, 高达40%左右。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蒙代尔也表示, 人民币现在的浮动空间正合适, 不能贬值也不能升值。蒙代尔表示, 中国是美国之外另一个世界经济成功的例子。
四、结论
前事不忘, 后事之师。随着中国经济的强劲增长, 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中的分量越来越重, 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越来越大; 中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化, 使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中国经济的稳定和发展, 与世界经济已是休戚相关。世界正从中国经济发展中分享到越来越多的好处。因此, 保持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 保持中国经济的稳定增长, 有利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和金融稳定发展, 从根本上说, 也有利于世界经济和金融的稳定发展。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 这既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需要, 同时也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林均跃.人民币必须保持稳定[J].中国对外经济贸易,2009,(6).
1.1费用分析
1.1.1工程投资
工程建成主要向城区工业用水和人畜饮水供水,年供水量1330万m3/a;预留下游生产(灌溉)用水13.5万m3,灌溉面积318亩,其中水田226亩,旱地92亩。根据设计概算成果,该项目静态总投资40942.03万元,其中工程投资31235.71万元,库区征地及移民安置补偿补助费6235.27万元,工程区征地及移民安置补助费2475.72万元,水土保持费677.71万元,环境保护费317元。
1.1.2年总成本费用
工程主要任务是供水,其年经营成本费用由供水生产管理人员人工工资及福利、工程检修维护费用、水资源管理费、生产用电电费及线路设施摊销费、材料费和管理费等组成。(1)人工工资及福利:包括供水过程的生产和管理人员的基本工资、绩效工资、岗位津贴和补贴、职工福利费。工程为小型水库,根据水库工程定员级别确定工程为技术管理类,定员20人。职工人均年工资36000元(含工资、奖金、津贴),职工福利费、工会经费及五险一金按工资总额的14%、2%及34%计,则年职工工资及福利费108万元;(2)工程检修维护费:按工程总投资31235.71万元的1%计,为312.36万元;(3)水资源管理费:向水管单位直接支付的费用,按城区供水0.04元/m3,年供水量1330万m3计,为53.20万元;(4)生产用电电费及线路设施摊销费:泵站运行生产用电为128.73万kW.h,生产用电电价按10kV下网电价+供配电用电设施维护费+10kV线路损失等,共计0.76元/kW.h,年均生产用电费用为97.84万元;(5)材料费:材料费按工程检修维护费的10%计,为31.24万元;(6)管理费:管理费按照人工工资及福利费与工程检修维护费的7%计,为29.43万元。年经营成本632.07万元。水库年总成本费用包括折旧费和年经营成本。供水工程折旧费年限按40年计,综合残值率按1%考虑,年均基本折旧费1013.31万元,总成本费用为1645.38万元。
1.2水价分析
1.2.1供水现状
新城区用水现状主要以工业生产、人畜生活饮水及服务业用水为主。城区现有供水工程年供水量为280万m3,供水人口约7.8万人,人均日用水毛定额91L/d,位于《DB52/T725-2011贵州省行业用水定额》较低水平。
1.2.2现状水价
新城区现状供水水价(含污水处理费0.68元/m3)为居民生活用水1.80元/m3、工业生产用水2.40元/m3、行政事业用水2.2元/m3、经营服务业用水2.4元/m3、特种行业用水4.5元/m3。经城区现状需水调查,现状用水中综合生活用水(包括:居民生活用水、行政事业用水、经营服务业用水、特种行业用水等)占全年供水量的78%,工业用水占22%。全年供水量中占用比重较大的是综合生活用水(包括生活用水、行政事业用水、服务行业用水、特种行业用水)。综合生活用水中,居民生活用水占80.35%,其他行业生活用水占19.65%(含行政事业用水22.7%、经营服务业用水65.1%、特种行业用水12.2%)。按照上述占比依次测算,其他行业生活用水水价为2.61元/m3,综合生活用水水价为1.96元/m3,综合水价为2.06元/m3。
1.2.3市场需水分析
根据城区人口和经济发展预测,2017年城区人口为32万,预测城市用水需水量为7050万m3。城区现有及马上投运供水水源工程在正常供水的情况下,其年供水能力为2230万m3,缺水量为4820万m3,缺水率68.37%;规划年2030年城区人口预测达43万人,预测城市用水需水量为10580万m3,缺水量达8350万m3,缺水率78.92%。水资源供需缺口非常大,若不新建新的供水水源工程,城区供水的安全可靠性将受到严重威胁,居民生活生产及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将受到严重影响。从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可知,城区缺水严重,水库工程的建设实施,可以一定程度上缓解城区供水矛盾。
1.2.4供水水价预测
初步考虑水价预测水平年按规划年2030年计。依据城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及现有供水水源工程供水能力,城区水资源供需矛盾日趋紧张的事实,及全国范围内各行业均处于物价上涨周期,外部市场环境和价格因素较好,现状水价具有较大上升空间。(1)综合生活用水可承受水价分析根据城区居民2014年人均可支配收入16000元,并按年均增长率5%计,则到2030年城区人均可支配收入29967元。水价定价按高于生产运营成本、低利润、用户能承受的原则进行。以规划年2030年城区居民可承受水价作为计算期内平均供水水价,参照贵州省大、中型新城区居民水费投入在人均全年收入中的占比统计成果,结合城区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初定城区居民可承受水价范围为年可支配收入的1.8%―2.2%。规划2030年城区综合生活用水定额按190m3/人.a计。经计算,城区居民综合生活用水可承受水价为2.83―3.47元/m3。工程盈利水价为2.3元/m3,低于城区居民可承受能力。综合考虑居民收入、城区供水缺口、市场涨价环境等因素对水价的承受能力,预测居民生活水价为2.4元/m3,比现状居民生活水价多0.6元/m3,但未超过可承受范围,执行预测水价有较大可行性。(2)生产企业可承受水价分析城区生产企业工业用水水价定价偏低,考虑到城区水资源供需矛盾紧张,加上水费支出在工业生产总产值中所占比重较大,通过合理提价可以促进企业合理用水,采取中水回收利用等节水措施,有效提高用水效率。同时,为了促进当地社会经济稳定,
生产企业用水水价宜与地区影子水价相匹配。从促进企业合理用水、节约用水的角度出发,具备高于生产用水影子价格的潜力,预测期采用价格提高进行水价计算,计3.6元/m3。(3)成本水价分析工程总投资为40942.03万元,年供水量为1343.50万m3(其中城市供水量1330万m3/a、农田灌溉供水量13.50万m3/a),依据工程总成本费用分析,年均总成本费用为1645.38万元,经测算,原水工程成本水价为2.3元/m3。(4)水价格确定依据现状水价调查分析,城区现状综合水价2.06元/m3,低于工程成本水价和居民可承受水价。依据水库供水规模及在城区供水系统中的占比,考虑水价既要具备市场价格杠杆调节作用,同时也要考虑用户承受能力,推荐设计水平年城区供水综合水价2.4元/m3(不包含管网分摊水价和污水处理费等)。 1.3流动资金
流动资金按二个月的年经营成本费用计为126.42万元。流动资金在第四年初一次性投入,本金在计算期末一次收回。
1.4资金筹措分析
鉴于该工程综合投资较大、地方经济发展较滞后和地方财政能力有限等实际,考虑到项目主要为公益性工程(灌溉及人畜饮水),为了避免出现较高水价加重当地生产企业负担,促进地方经济可持续稳定发展,推荐工程资金筹措方案为:工程估算总投资40942.03万元,工程资金来源由中央补助及地方匹配,中央和地方按6:4比例分担。
1.5财务分析工程下游灌溉面积318亩,属归还坝址下游河段农民生产(灌溉)用水范畴,不考虑下游生产灌溉收入。工程向城区年供水量为1330万m3,原水综合水价2.4元/m3,正常年份原水年供水收入为3192万元。工程供水年收入3192万元,大于年运行费用1645.38万元,约大于工程年运行总成本费用1546.62万元,能保证工程正常运行。根据贷款能力测算结果,当水价采用盈利水价,贷款比例为42.76%时,此时项目的资本金内部收益为4.73%,低于规范规定6%,评价指标不满足要求,工程不具有贷款能力,工程建设所需资金需中央和地方政府共同扶持。当国家承担水库下游灌溉和城区人畜饮水工程60%投资时,企业资本金财务内部收益率为6.67%,大于基准收益率6%,具有一定的盈利能力。
2国民经济评价
水库工程建设任务主要以城区供水为主兼顾下游灌溉,因此该项目的效益主要来自于城区供水。
2.1费用组成
工程费用主要包括固定资产投资、年运行费和流动资金。工程影子投资调整系数按0.90计,固定资产影子投资36847.82万元。调整后影子投资计划与调整前计划一致,即:第一年为18024.35万元(影子投资的49%)、第二年为11857.15万元(影子投资的32%)、第三年为6966.32万元(影子投资的19%)。年均基本折旧费为911.98万元,年运行费合计1480.84万元;流动资金按经营成本的10%计列,为148万元,全部为资本金考虑计入总投资。折旧费依据综合残值率取1%,综合折旧年限按40年计算,年均基本折旧费为911.98万元;年运行费按调整系数为0.90调整,经营成本为568.86万元;流动资金按二个月的年运行费计为113.78万元。工程年总费用为折旧费加年运行费为1480.84万元。
2.2经济效益分析
依据水库工程任务及供水规模,工程建成后每年可向城区供水1330万m3。城区现状每m3水量创造工业产值为203元。通过采用节水设备和实施节水、中水回收利用等节能降耗措施,依据工业需水相关预测,结合城区工业发展现状及趋势,结合2030年单位水量可创造工农业产值的贡献度,预测城区综合用水平均影子价格为4.35元/m3。按影子水价4.35元/m3、供水量1330万m3,计算得正常年份水库向城区供水效益为5785.5万元。
2.3国民经济评价指标
经计算,工程经济内部收益率8.47%大于《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中规定的8%;经济净现值932万元大于0;投资回收期11.2年,效益费用比1.11,项目经济评价指标较好。
2.4经营、财务风险分析
由于经济评价时采用的参数指标大多基于现状对规划年2030年的预测和假定,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但水作为城区社会经济发展紧缺资源,其供需矛盾日趋紧张,加上城区进一步发展,居住人口或流动人口会不断增加,区域需水量也会不断增加,即便采用节水设备和节水措施节约用水等,其所得节水量对水库供水带来的影响可能性较小,项目经营风险不大,且经国民经济评价敏感性分析表明项目具有一定的抗风险能力。
关健词:人民币;汇率;中国经济
截止2011年1月13日,1美元可兑换人民币6.5997人民币,相比于2007年1:7.78左右,人民币升值速度较快。其中,2008年初开始的金融危机对汇率影响不可忽视,这是人民币对美元升值的外部原因;而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则是人民币升值的内部原因。人民币的升值对中国经济有何影响,以及我们应对不利影响时应采取何种政策,都是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问题。
一、人民币升值的外部压力
人民币升值的外部压力主要来自于美国与日本在国际舆论上的施压。
1.美国方面
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后,美国经济遭受了严重打击,人民币升值从短期来看对美国经济有利,美国基于以下原因要求人民币升值。
遏制对中国商品和劳务进口,扩大出口。我国出口多为劳动密集型产品,科技含量较低,人民币升值将直接导致我国出口商品价格升高,这将使我国商品的价格优势缩减,商品在海外市场占有率下降;同时,人民币升值将使美国商品在我国市场价格下降,有利于其扩大出口,缓解国内高失业率,并对其扭转贸易逆差有所帮助。
使中国外汇储备缩水。中国所持有的美元外汇储备量全球第一,到2010年9月份共持26483.03亿美元①。美国通过大量发行美元,造成美元贬值,人民币升值,从而使我国美元外汇储备缩水。例如:人民币对美元升值百分之一,即美元贬值百分之一,我国外汇储备就将缩水260亿美元。一定的外汇储备是一国进行经济调节、实现内外平衡的重要手段。人民币兑美元的升值将对我国国有资产造成巨大损失,对我国经济稳不利。
使中国持有的美国国债大幅缩水。7月份我国增持美国国债30亿美元。截至7月末,我国持有美国国债余额为8467亿美元,仍为美国国债的最大海外持有国②。因此,美国若持续增加美元供给,将使美元大幅贬值,是中国所持有的美国国债大幅缩水,使中国资产外流。 日本方面
日本经济长期发展迟缓,内部需求不足,是此次舆论产生的主要原因。自90年代起,日本国内一直通货紧缩。政府为治理通货紧缩,推出包括经济搞活战略、处理不良债权等一系列经济改革对策,但短期内企业破产加剧,失业增加,通货紧缩趋势有增无减。在日本政府解决长期通货紧缩效果有限情况下,日本经济领导高层开始将目光转向日元国际汇率平衡问题,希望通过诱导日元贬值,增加货币供应量,提高进口产品价格,抑制国内物价下降势头。从政策层面来看,这是日本政府改革措施乏力,难以找到经济复苏出路的一种表现。
二、人民币升值的内部动力
国际收支双顺差。国际收支双顺差是指经常项目顺差和资本项目顺差,在理论上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是互补的,所以不可能同时出现顺差,但在我国却出现了双顺差的现象:经常项目顺差,指进出口贸易、出口大于进口。 资本项目顺差,指入出境投资、外资流入大于本国资本输出。
1.双顺差(贸易顺差与资本顺差)是人民币升值的重要源头。若一国收入大于支出,即国际收支出现顺差,这意味着该国外汇市场上外汇供给大于需求,因此外币将贬值,而本币必将升值。2010年上半年,我国国际收支总顺差2165亿美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1%。其中经常项目顺差1265亿美元,同比下降6%,上年同期为下降30%;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900亿美元,同比增长48%,上年同期为下降15%。③我国在经常性项目与资本金融项目的双顺差都意味着在外汇市场上人民币的需求大于供给,从而促使人民币升值。 购买力平价理论。购买力平价指一定时期内两种货币的汇率是由两种货币在本国国内所能购买的商品与劳务的数量来决定的。也就是说本国货币与外国货币的交换,实质上是本国货币和外国货币购买力的交换,长期均衡汇率是由本国货币与外国货币的购买力对比决定的④。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的《人类发展报告》显示,2005年中国人均gdp按名人民币升值名义汇率计算为1352美元,但若按购买力平价方法折算则为5791美元,即名义汇率比按购买力平价计算的人民币汇率低估4.06倍。一般来说,购买力平价的计算仅涉及到可贸易商品,并且没有考虑产品和服务质量的差异,因而容易高估发展中国家的币值。但是,人民币币值即使没有undp估算的那样高,也不至于像现行的币值那样低。 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一般认为,在经济高速增长时期,生产率的较快提高和经常项目出超往往会引起本国货币升值;同时,在经济快速发展期间出现外国资本的持续流入也会引起货币升值。中国gdp在2010年超过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gdp世界第二大国,经济的发展为人民币币值的提高奠定了经济基础。
三、人民币升值对我国经济影响
人民币汇率的变动主要影响我国进出口贸易、外汇储备、外资引进、金融稳定,同时对老百姓生活也会造成一定的影响。
1.进口。人民币汇率的升值一方面将促进我们以相同的价格进口更多的原材料、外国商品,引进更先进的科学技术,有利于促进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另一方面,人民币升值将使国外商品价格下降,可能对国内某些落后产业造成一定冲击,但长远来看,有利于国内落后产业的技术革新。因此,总的来说,人民币汇率上升对我国进口贸易有利。 出口。总的来说,人民币升值对我国出口贸易将带来比较大的损害。降低出口企业利润率,降低对外资的吸引力,减少外商直接投资,加大社会就业压力,并增加财政赤字,造成通货紧缩等,但是具体到各个行业则需作进一步的分析。
人民币升值直接导致我国出口商品价格的提高,这将大大降低我国出口商品的市场竞争力,因为价格便宜正是中国制造的生命力所在,并且,出口厂商无法从商品价格的提高中获益,因为人民币升值后,等额的美元无法兑换人民币升值前所能兑换的人民币数量。而且,人民币升值会导致人工费用等生产成本增长,故对出口贸易依存度大的行业的短期冲击将难以避免,尤其将严重影响那些以低价格取胜、科技含量较低的产品出口。
由于出口价格弹性(出口量的变化对商品价格变化的反应程度)的不同,人民币升值对不同行业出口所带来的不同影响也有所差异。我国的出口型行业主要有纺织、服装、化工、电子机械制造业等,其中纺织服装业是受影响最大的行业。中国纺织服装业出口依存度达50%左右,且附加值低、主要以价格为竞争手段,出口价格弹性较低,降价空间很小。因此,人民币升值后,将大大削弱我国纺织服装产品在国际市场的价格竞争力。根据有关研究,人民币每升值1%,棉纺织、毛纺织、服装行业的利润率将下降3.19%、2.27%和6.18%⑤。如果人民币升值3%,可能会抹平国内纺织服装业的平均利润水平。我国纺织品出口额占出口商品总额的20%左右,在对外贸易中的地位非常重要。 外汇储备与持有美国国债。人民币升值将造成我国外汇储备及所持美国国债大幅缩水。 引进外资。人民币升值不利于我国引进境外直接投资。我国是世界上引进境外直接投资最多的国家,目前外资企业在我国工业、农业、服务业等各个领域发挥着日益明显的作用,对促进技术进步、增加劳动就业、扩大出口,从而对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产生着不可忽视的影响。人民币升值后,虽然对已在中国投资的外商不会产生实质性影响,但是对即将前来中国投资的外商会产生不利影响,因为这会使他们的投资成本上升。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可能会将投资转向其他发展中国家。
5.影响金融市场的稳定。人民币如果升值,大量境外短期投机资金就会乘机而入,大肆炒作人民币汇率。在中国金融市场发育还很不健全的情况下,这很容易引发金融货币危机。另外,人民币升值会使以美元衡量的银行现有不良资产的实际金额进一步上升,不利于整个银行业的改革和负债结构调整。
6.对老百姓而言,通过人民币升值可以购买到更多的商品及服务,出国旅游、留学的成本将大幅下降。
总的来说,人民币升值对国家经济可能造成巨大的冲击,然而人民币升值已成定势,我们如何应对挑战才是我们应重点研究的课题。
四、应对人民币升值的措施
政府应通过各种手段努力将人民币升值速度在控制一个可控制的范围之内,减缓升值的速度。
政府应通过财政、技术等方面的扶持,促进产业升级,优化贸易结构,通过提高对外贸易产品的科技含量增强产品竞争力,抵御外国产品对国内市场的冲击,并使国内产品提高在海外市场的竞争力。
建立一系列的金融监督体系和抵御措施,例如:降低人民币存款利率或提高贷款利率。存款利率应下调到使人民币的收益率低于其他国家货币如美元的收益率,从而有助于避免大量“热钱”流入我国,降低人民币来自资本项目盈余的升值压力。
转变我国发展战略,由外向型经济向内需型经济转变,开发国内市场,国家可通过各种财政手段,比如降税、调整个税征收点、减费、增支等提高民众消费能力。
适度控制、合理利用我国的外汇储备。合理利用我国充足的外汇储备,提高企业出口竞争力,这是应对人民币升值贸易冲击的关键。由于人民币升值压力很大程度来源于大量外汇储备,所以利用我国目前大量外汇储备来进口石油、粮食、矿砂和技术设备等我国紧缺资源和急需技术,不单可以缓解大量外汇储备所累积的人民币升值压力,而且可以提高我国企业生产能力和整体素质,最终有利于对外国的产品出口。可以考虑的具体使用途径有:可以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建立和完善我国重要战略资源的期货储备机制,诸如石油、铜、铁矿砂等我国稀缺资源,为保障国家安全作必须的准备;放宽外汇管制,提高优秀企业的用汇比例,鼓励国内优秀企业向外直接投资,提高外汇使用效率;购买国内紧缺商品,平衡国内物价,利用人民币升值减轻部分行业、部分产品物价上升过快的压力,对我国可能出现的通货膨胀也会起到一定的抵消作用。
随着中国经济不断发展,来自外部社会的压力将不断增加,各种各样的矛盾将层出不断,而解决这些矛盾,甚至将矛盾转换为机遇的关键在于自强。只有中国经济结构的不断完善,贸易结构的不断升级,国内经济环境的不断稳定与优化,中国经济才能更加稳定与快速的发展。
注释:
①国家外汇管理局 中国外汇储备——2010年.
②美国财政部.
③总第282期《财经》——中国上半年国际收支双顺差 作者:要雪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