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盐碱地渔业养殖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中国渔药安全行业形势分析——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吴淑勤所长在“通威鱼(安全鱼)健康标准技术体系构建与应用”项目
鲤、鲫鱼的人工繁殖及苗种培育技术(一)
中国式“3+2”对虾安全养殖纳米集成技术设施与工艺流程(二)
草鱼繁育与健康养殖技术
胜斑鱼养殖技术——养殖新品种介绍
如何提高鱼病治愈的几点措施
观赏鱼中的新宠——魟鱼
增加渔民收入 增进渔民福祉
合浦珠母贝 不同壳色优良新品种培育阶段成果通过现场验收
南海所主持承担的“广东近岸海域渔业资源及其生态环境动态评估”项目通过验收
养笋壳鱼每亩利润超5万 斗门引进外国鱼苗“本土化”,养殖技术获省科技二等奖
南美白对虾亲体四月成功产卵
广州番禺区化龙镇举办罗非鱼养殖防病技术培训班
全国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会议在杭州召开
广州罗非鱼鱼苗“游”入东南亚打破出口瓶颈
台湾捕获罕见263公斤黑鲔鱼 90万卖出
茂名三高罗非鱼基地工厂化育苗技术走在全国前列广东渔业生产力促进中心
养殖加州鲈鱼 市场前景看好
中山每月20吨脆肉鲩“游”进北京
山东:没有追溯体系不能认定渔业标准化示范基地
水产饲料将有国家标准 意义深远
几种有“钱”途的水产品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助推两广地区罗非鱼恢复生产
千岛湖有机鱼成地理标志注册产品
中国罗非鱼产量减少震荡全球市场
珍稀白蝶贝人工育苗技术攻关在三亚获得成功
全国水产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观赏鱼分技术委员会成立大会在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召开
“盐碱地生态综合立体种植和养殖及盐碱地改良模式推广”课题通过验收
“鲆鲽类全封闭式养殖系统关键技术集成与健康养殖”课题通过验收
控制养殖水体污染饲料添加剂的应用
特种养鱼防病应从冬春抓起
五项举措推进茂名渔业产业化
大口鲶苗种转食141浮性膨化料技术
如何选择笋壳鱼苗种?
日本对虾与双斑东方鲀套养高产技术
几种主要经济龟类的养殖优势及养殖技术之一黄缘盒龟
水产品药残成因与预防对策分析
一氧化氮及一氧化氮合酶在水生动物免疫系统中的研究进展无公害食品渔用配全饲料安全限量
南美白对虾高位池养殖技术要点
一年双造澳洲宝石鲈和冬棚南美白对虾健康轮、混养生态模式
慎防泰国笋壳鱼鳃霉病
双斑东方鲀全人工繁育技术研究
云斑褐塘鳢养殖技术的探讨
我国水产养殖的概况与实施健康养殖的必要性
我国罗非鱼加工业的现状及发展前景
实施科技兴渔促进渔业发展
黄全鲫被审定为新品种
茂名引进“黑金刚”(南非产斑节对虾新品种)繁育成功
福建省试点渔业保险渔民投保政府贴30%
广东破解对虾养殖抗病毒难题
我国最大淡水湖鄱阳湖进入为期3个月的春季禁渔
牛盾表示:渔业灾后重建重点做好五项工作
文昌养殖罗非鱼致富
乳山市首个海水养殖专业合作社隆重成立
福建鳗协提三项诉求振兴产业无公害食品鳜
类塘鳢引种研究的现状与建议(一)
印楝素复方制剂的设计及其应用效果的初步研究
使用微生态制剂后的池塘水环境因子的变化规律研究
龟类动物的经济价值及养龟关键措施
加州鲈家系选育的初步开展
鳜鱼养殖疾病防治初探
关于我国休闲渔业的初步探讨
美丽硬仆骨舌鱼繁殖获突破进展——大陆第一代幼龙诞生
“水产动物多性状复合育种技术”研究成果通过专家鉴定
欢迎订阅《渔业科技产业》杂志
台湾东部海域发现全球首见的两种海鳗
饲料形势好转将加大养殖虾成本压力
全国首批渔医上岗
罗非鱼丰产不丰收 茂名将成立养鱼协会增加对话权
生态渔业服务京津
长江中华鲟雌雄比例失调
[关键词]高职教育;地方特色;人才培养;研究和实践
[作者简介]谭琦耀,广西河池职业学院机电工程系主任,副教授,高级技师,广西 河池547000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10)02-0161-03
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就是要为经济发展服务,为企业培养人才,为地方特色产业培养人才更是地方高职院校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地方特色产业有其地方的区域性和资源性,所以在为其提供人才培养的方式方法上要适应地方的特点,培养模式上要符合地方的特色,要围绕“地方特色”做文章,河池机电职业学院在这方面就做了一定的探索,结合自身条件和实际情况,根据不同的合作伙伴和合作关系,积极探索并逐步形成有自己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围绕地方特色,为企业“量身定做”人才的培养模式
河池市是世界有名的有色金属之乡,其整个产业链就是采、选、炼和深加工,河池机电职业学院就围绕这个产业链来做文章,一是走出去,学院领导组织各教学部门的领导和骨干老师深入到企业当中去,了解有色企业在整个产业链中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二是请进来,就是请企业的工程师到学校来,把我们学校的情况向他们介绍,让他们参与到学校的教学活动当中去,共同来完成整个培养人才的计划。
(一)校企双方共同确定人才培养方案
根据市场变化、企业及学生的需求,结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遵循高职教育教学规律,河池机电职业学院与企业的工程师们共同制定一个符合三方(学校、企业、学生)利益的人才培养方案或计划,以便为企业“量身”培训人才。这种人才培养方案有很强的岗位针对性,能大大缩短学生就业后的岗位适应时间,甚至可以做到无缝衔接。具体包括:一是按照企业岗位需求共同确定培养目标,即确定企业所需人才的规格、质量、能力等。二是与企业共同制定教学计划。可根据合作企业对人才的不同要求,与合作企业经常修订专业教学计划与强化训练方案,突出实践性教学的比重,不断改革课程设置。
(二)校企双方共同培养企业所需人才
校企双方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是一种合作、互利的关系。为使培养出来的人才真正符合企业的用人要求,保证企业用人的质量,我们就要求企业尽量全方位、深层次地参与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即不仅参与培养计划的制定,而且参与人才培养计划实施的整个过程。他们充分利用现有的一切有利条件,投入相应的人力、财力、物力,提供相应的教育教学设施、设备。从专业设置、课程开发、师资配备等方面开展全方位合作,使河池机电职业学院开展的教学能够紧紧围绕特色产业链来做文章。
1.根据岗位需求设置专业。由于为企业培养人才的目的性、针对性很强,特别是企业对学生的期望值很高,因此,我们在专业方向的设置上,一般都是紧紧围绕特色企业的产业链的实际岗位需求而设置。为了保证专业设置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我们校企双方往往针对企业目前和将来岗位需求及具体岗位工作的技能要求,深入细致地分析与研究,坚持与经济结构调整相适应、与企业发展相协调、与岗位需求相一致的原则,最后确定出专业开设方向。例如,有色金属在整个生产的产业链当中需要的人才是采矿、化学分析、选矿、冶炼、产品深加工等,我们在专业的设置上就有针对性地开设了与之相对应的专业和相应的一些配套专业,如机电、机械等。
2.适应岗位变化,动态开发课程。课程设置,直接关系到对学生培养的具体内容,关系到学生未来的能力结构。因此,课程开发,往往受到校企双方的共同关注。我们在进行课程设计的过程中,首先必须了解用人单位的需要,把握培养意向和目标;然后深入到用人单位对其整体和具体的工作岗位调查研究,进行职业岗位和样板人才分析,由此归纳出培养对象所应具备的道德、知识、技能、综合能力等各种职业素质;再征求用人单位意见,根据现代社会和产业发展的趋势,把企业理念、企业文化、企业管理以及有关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加以选择和提炼,由此确定课程方案。由于企业岗位工作经常会有新的变化和要求,因此,我们在课程开发上也总是处于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课程计划的内容会不断地被修订和完善。在教材的选用上,我们根据培养目标和实际需要,对教材内容大胆取舍,重新加以改造。对有些全新的课程还组织教师深入到生产劳动第一线对生产经营或管理过程进行认真的研究和分析,在此基础上去编写校本教材。
3.结合岗位实际,校企共派教师。在人才培养实施过程中处处体现了院企双方的参与性和优势互补性。河池机电职业学院选派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重点对学生进行社会基础知识、专业基本技能、政治思想道德等的教育与培养;企业则选派具有丰富管理经验的高层管理人员和具有现场实践能力的工程技术人员,充分利用企业的现有场地和设备,对学生进行实践技能的操作与训练。通过企业技术人员参与教学这种方式,可以培养兼职的“双师型”教师。这样既可以让学生学到有益于将来所从事工作的实践知识,又可以对企业兼职教师加强教师基本素质的培训,为相关专业的教学储备大量的企业兼职的“双师型”教师。
4.采用弹性学制,创新培养方式。以就业为导向的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必然要求变革教学方式与方法,实现由传授型向参与型转变,由刚性向柔性转变。改变固定的学制限制,采用弹性学制,教学方式上采用师生互动、共同参与;教学管理上,根据企业用人的波动性特点及其与学校教学管理难以吻合的实际,实行柔性化管理。例如可采取工学交替、“2+1”等多种培养方式。
5.根据企业标准,增强实践环节。要使学生毕业后能立即走上工作岗位,填补人才空缺,加强在校期间的实践教学,就显得格外重要。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学校组织学生到生产现场进行现场教学和认识实习,让学生了解生产的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一般要组织学生到生产一线进行顶岗实习,将学生分配到生产班组,按生产人员进行管理,让他们参加现场的技术管理和技术改造,使他们能够很快融于一线生产之中,为他们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有的学生一毕业就能独立承担现场生产技术管理工作。学生们认为是学校给他们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与就业环境,在学校学到了真本事,工作后能很快进入角色。
(三)校企双方共同考核学生
教学组织提倡多元化的考核方法,重视实践考核。考核方法有闭卷、开卷、现场实际操作、辩论、
课题研究与论文写作、制作作品等,也可将几种考核方法进行综合运用。此外,还可以引入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从考核方式来看,通常是学校与企业共同来进行评价。学生学习成果的考核分为技能学习考核和企业实习考核两部分。前者主要由学院负责,企业协助,考核结果作为企业最终是否录用学生就业的参考条件之一,后者主要由企业负责,学院协助,主要包括学生实习期间的成绩等。实习期间的成绩由实习指导老师根据学生在实习中的表现评定。实习时,由企业和学院相关人员,包括企业指导老师、各部门的主要负责人等,在企业进行。考核内容包括毕业实习报告和学生实习中的表现。
(四)企业安排学生就业
为企业培养人才的最终目的是使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才为企业和社会所接受,学以致用,为社会创造价值。因此,在学生完成学业后,企业应该安排考核合格的毕业生到企业工作、就业。
二、学院与企业开展人才“订单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订单培养”模式是指用人单位提出人才需求标准、数量和培养期限,由学校和企业按照协议(甚至以合作企业名称命名“冠名班”)进行人才培养的办学模式。既满足了企业的实际需求,也解决了学生的初次就业问题。
(一)学校与企业签定“订单培养”协议书
河池机电职业学院与河池南方有色金属有限责任公司签订了“关于定向培养和合作办学的协议书”,双方共同组成校企合作委员会,负责人才培养、合作办学的具体事宜,实行校企合作定向招生,由河池南方有色金属有限责任公司出资,承担学生在校期间的全部费用,在河池机电职业学院定向培养有色金属冶炼的高技能人才,并冠名“南方班”。
(二)校企双方共同进行全方位的人才培养
1.联合招生。2006年3月,河池机电职业学院与河池南方有色金属有限责任公司联合招生,共同招收了50名学生,专门组建了“南方班”,由河池南方有色金属有限责任公司出资,承担这50名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费用,为河池南方有色金属有限责任公司定向培养冶炼方面的高技能型人才。
2.专业共建。校企双方共同制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规格)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根据企业的需求、行业特点及社会发展趋势及时对专业设置、培养目标和规格、培养方案等进行调整。
3.校企共管。双方共同对“南方班”进行管理,河池南方有色金属有限责任公司直接委派了一名专业水平高、责任心强的工程师担任该班的班主任工作,直接负责日常班级管理。并定期选派公司主要技术骨干对“南方班”学生进行专业教育。
4.教学改革。校企双方共同进行专业教学改革,在“南方班”进行高职高专教育教学改革试点。
三、加强产学研结合,以能力和科技服务企业的人才培养模式
高职院校不仅要为企业培养大批具有创新精神的高技能人才,还要以其本身的科研能力,帮助企业进行应用型研究,给企业带去科技创新或是紧缺技术,这样才能更好地以创新型教师培养出创新型学生,也为企业培养了技术人员,这样才能让企业离不开高职院校,也才会改变“企业冷,学校热”的现象。因此,高职院校要想发展,就必须让学生以能力服务于企业,教师以科技服务于企业,使企业为了自身的发展,主动联系学校进行校企联合与工学结合,从而加强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学校也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在科技创新过程中也为企业培养他们的工程技术人员。例如:河池机电职业学院在一名教学副院长的带领下,深入到河池金河有色公司,了解到该公司在选矿工艺上还沿用以前比较落后的技术,浪费比较大,能耗达不到要求。回校后,在这名副院长的带领下,经过几个骨干老师的日夜攻关,深入企业的实际,现场进行技术研究和改造,终于为该公司解决了这一难题,提高了工艺,节约了能源,每年为该企业节约1000多万元,该技改项目也获得了广西科技进步三等奖。在这一项目的技术改造过程中,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始终参与其中,得到了锻炼,掌握了技术,在企业实习的学生也熟悉了整个项目的工艺和技术,这样既为企业培养了他们的工程技术人员,也使我们的学生大开了眼界,熟悉了工艺,提高了能力。
四、围绕特色产业开展继续教育与培训,为企业员工终身学习创造条件的人才培养模式
为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企业的员工无论年龄背景如何,都要鼓励他们多次、不间断地学习,突破传统的一次性学习的局限,建立“学习―工作―再学习―再工作”的多循环式终身教育模式。我国高职教育一般情况下是以一次性的学校学习定终身。没有接受继续教育的习惯和有效措施,所以我国高职院校应该加强继续教育方面的力度。对那些从本学校毕业已工作的学生,或是企业的工作人员,要加强反馈,经常联系,及时解决他们再学习的问题。可以根据当地的特色企业和行业的实际需要,长期举办一定的培训班,或以职业资格为导向,或以岗位技能的新要求为目标进行教学,以此导向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使校企联合更为紧密,从而使得学校和企业的人才培养做到可持续发展,为地方的特色产业培养更多的有用人才。河池机电职业学院就是根据本地的有色企业的实际需要,长期开展化验、选矿、电工等工种的培训班,为河池的有色金属企业的员工学习技术、提高技能提供服务。这样既可以为地方企业培养人才,也可以为学校进行创收,实现校企共赢。
[参考文献]
[1]尚晋.订单培养模式下的高职教改研究[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09,(5).
[2]舒卫英.“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6,(16).
农业节能减排整改措施范文推广生态养殖技术,建设一批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区(场)合理投放饵料。加快建立渔业生态环境补偿机制。
进一步淘汰土焦、小立窑水泥、黏土实心砖、小冲天炉等落后的技术、工艺和设备。水泥企业推广纯低温余热发电技术、十八项立窑水泥节能节电技术,切实抓好能源节约一是推进乡镇企业节能。加强乡镇企业能源消耗管理和节能设备更新改造。炼焦企业推广清洁型回收余热发电、炉门密封技术等,铸造企业推广新型熔炼技术,制砖企业推广空心砖、新型节能转窑、窑炉密封、节能风机等节能技术。二是推进农业机械节能。更新淘汰部分老旧农业机械、高能耗老旧渔船和装备。提高农业机械生产性能,推广节能型船用柴油机、燃油添加剂和主机余热利用、燃用重油等节能技术产品。三是推进耕作制度节能。建立高效的耕作制度,积极推进农业耕作制度改革,改革不合理的耕作方式,实行免耕或少耕,大力推广保护性耕作,发展生态农业。四是推进畜禽养殖节能。推广集约、高效、生态畜禽养殖技术,降低饲料和能源消耗。推广节能养殖模式,充分利用太阳能和地热资源调节畜禽舍温度,降低畜禽舍加温和保温能耗。五是推进农村生活节能。更新改造传统的省柴节煤炉灶和节能炕,加快省柴节煤灶(炕)升级换代。推广应用保温、省地、隔热新型建筑材料,发展节能型住房,北方地区引导农民建造太阳能房和使用太阳能热水器。
以农村居民炊事和取暖为重点,大力开发农村可再生能源一是大力发展农村沼气。适宜地区大力普及户用沼气。发展集约化养殖场大中型沼气工程。推进人畜分离养殖小区的沼气集中供气工程建设。二是推进秸秆气化、固化。粮食主产区。推广秸秆裂解气化、生物气化和秸秆固化成型技术。三是积极发展能源作物。按照不与人争粮、不与粮争地的原则,利用荒山、荒坡、盐碱地及冬闲田等土地资源,稳步发展甜高粱、甘蔗、木薯和油菜等能源作物。
提倡增施有机肥,积极推进农业清洁生产一是推广节肥节药技术。进一步调整优化用肥结构。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提高肥料利用率。推广应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新品种,淘汰“跑、冒、滴、漏”植保器械,推广低容量喷雾技术,减少农药用量。二是发展生态型畜牧业。积极推进畜禽适度规模养殖,加强畜禽养殖排泄物治理,粪污相对集中的规模化养殖场或养殖小区,重点实施畜禽粪污能源利用工程,推广雨污分流、干湿分离和设施化处理技术。加快标准化畜禽生态养殖小区建设,加快畜牧业生产方式转变。三是发展水产健康养殖。
[关键词]黄河三角洲生态农业发展模式
1988年,国家从经济地理角度界定黄河三角洲包括山东省滨州市和东营市的全部地域,即位于北纬37°56‘58“~38°15‘51“,东径117°51‘40“~118°24‘29“之内,总面积17623km2,其中滨州市9570km2,东营市8053km2。本区属暖温带半湿润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年均降水量560mm,自然资源丰富,开发潜力较大,发展前景较好。
一、黄河三角洲生态农业发展模式选择的指导思想
黄河三角洲地区位于山东北部,其特殊的区位和自然条件,形成了该区一方面表现为环境脆弱的总的生态特点,另一方面又显示出了具有良好发展态势的自然趋势。因此,黄河三角洲地区的生态农业的定位点就是依靠现代农业技术,合理开发利用农业资源,改善农业生态条件,保护和改善黄河三角洲的生态环境,阻止土地盐碱程度的进一步恶化,进而力争达到使土地盐碱化程度能够减轻的目的;提高抗灾能力,资源实现可再生增值,并逐步走向良性循环;农林牧渔统筹规划、协调发展,大农业内部结构不断优化,农村社会全面发展;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培育新的依靠高科技的高效农业增长点,使农业产出率持续稳定增长,农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逐步建成生产高效、生态协调的现代农业体系,使农业成为三角洲的优势产业。
二、黄河三角洲生态农业发展模式选择的主攻方向
保持耕地面积稳中有增,合理调整粮经作物种植比例,重点实施“种子工程”和“节水农业”新技术;保护好现有林草植被,建立黄河三角洲林业生态保护区,重点建设平原防护林、沿海防护林和环城防护林三大体系。加强经济林建设比重,大力发展特色林果,提高森林覆盖率;优化畜牧业的产业结构,重点实施畜禽良种、牧草良种工程,推动畜牧业的产业化进程。巩固和建立自己的生产基地,综合开发利用畜牧业养殖场,建立和完善国家、区、乡镇的疫情监测网,确立畜禽生产的标准模式。同时,加大对畜禽场废水和污物的处理;以咸、淡水养殖基地为依托,以工厂化经营为支柱,点面结合,拓宽生产养殖面积,加大水产科技投入,努力提高产值。利用工厂化的养殖模式,因地制宜建立特色水产养殖场,通过集约化、规模化的生产,降低成本,提高经营利润。同时,加强海洋生物资源的保护与开发、技术研究工作。
三、黄河三角洲生态农业可供选择的发展模式
1.枣粮间作模式(山东省无棣县、沾化县)
(1)概况黄河三角洲地区枣树种植历史悠久,所产小枣早已闻名遐迩,享誉国内外,黄河三角洲区域内的沾化县,有“中国冬枣之乡”的美称。由于枣树有着较高的经济价值和生态效益,因此,黄河三角洲地区经过实践探索,因地制宜的发展了以多种效益并举为最初出发点的枣粮间作生态农业模式。枣粮间作,即在粮田之间套种枣林。一般是在成片的粮田中,每隔一定的距离种一排枣树。很明显,这种生态农业模式属于林粮间作一类。枣粮间作,其意义就在于它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一般来讲,单位面积的枣树所得到的收益远大于单位面积粮食收益,这也是许多农民积极主动实施枣粮间作模式的内在动因。同时,黄河三角洲地区,地势平坦,风沙较大,大面积的种植粮食,易受风袭,实行枣粮间作,枣树有一定的防风屏障作用,这对粮田来讲也是有益之举。
(3)分析评价一是由于林粮间作必须在宜农宜林的土地上进行,而这些田块早先一般都是从事种植业的生产,所以,枣粮间作对黄河三角洲地区改良土地盐碱化和提高林草覆盖率并不能起到实质性的促进作用,但枣树对小气候的调节作用,却是不容置疑的。二是由于黄河三角洲地区生态环境的不稳定性,很难保证大多数年份的风调雨顺,同时,由于地形地貌的差异和土壤类型的不同,并不是所有的地方都是宜农宜林的,因此,枣粮间作生态农业模式在该地区的推广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决不能盲目照搬2.“上农下渔”模式
(1)概况。“上农下渔”是当地农民所起的一种形象的名称,简单的说,就是将农田分为“上”(台田)和“下”(鱼塘)两个部分,在台田上种植粮食作物,在低洼地挖塘养鱼。基本做法是:在黄河沿岸和其它有引黄条件的低洼盐碱地带通过深挖池塘,高筑台田,实行水土分层治理,并在塘内养鱼,这样既能改造盐碱洼地,又能达到高效利用土地的目的。黄河三角洲地区的“上农下渔”模式采用的大多是“四四二”布局,即鱼塘占四分,台田占四分,道路沟渠占二分。鱼塘规格一般为长98m,宽82m,深2.8m,台田的主要规格限制在高度,一般都要达到2m,如果台田高度不够,超不过盐分随土壤毛细管上升的阈值,将会达不到改盐的目的。
(2)分析评价一是修筑台田,改造土地盐碱化的关键,在于降低地下水的水位和淡水压盐。一般说来,在条形台田上连续种植三年水稻后,土壤的盐分就能洗去很多。“上农下渔”模式从根本上改造了土地经营中的主要障碍因素——含盐量高,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二是鱼塘的存在,使局部的空气湿度也有所增加,这十分有利于创造良好的小气候环境,有益于台田作物生长。一方面,为作物的生长提供了有保证的淡水供应,这样即使在有限的枯水条件下,农作物仍能照常生长。另一方面,鱼塘的存在,无异于一个小型的水库,有利于实现“旱能浇、涝能排”。因此,“上农下渔”生态农业模式,能够合理有效利用黄河三角洲地区广泛分布的盐碱地,达到治理与开发的协调推进,实现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全面提高。三是“上农下渔”模式在黄河三角洲地区也只是刚刚起步,并不完善,还有一定的缺陷:①台田的塌方问题。由于台田完全由挖塘土方堆砌而成,并无任何支撑保护措施,在雨季或农作物灌溉用水过剩时,极易造成台田的塌方。②经济上的问题。首先表现为目前台田上的经济作物种植较少,种植的还只是一些低成本、浅根作物;其次池塘养鱼缺乏名优品种;③推广实施该模式的一次性投资较大,如无政府的支持,单靠农户的投入,经费难以得到保证。
3.草业—牧业主导型生态农业模式
(1)概况。国外常把草业作为一个产业,而我国草业尚未提到应有的地位,我们习惯把草业附属于畜牧业。以草养畜固然重要,但草与农林副渔业的联系也不容忽视。如农业方面,豆科草类有根瘤菌可固氮,绿肥可肥田,草还可减少土壤水分蒸发与返盐,保持水土;林业方面,草是营林的先锋植物;在渔业方面,草则是鱼的重要饵料;农副产品加工方面,可利用草原料生产加工一系列的相关产品。黄河三角洲地区有广阔连片的草地,故发展草业——畜牧业为主的生态农业模式,前景可观。
(2)分析评价。黄河三角洲地区的“草业——牧业”生态农业模式,一是能有效地防止水土流失和风沙灾害,抑制土壤盐渍化;二是能带动其它相关产业的发展,顺应了“大农业”发展的要求,对增加农民收入和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应予以积极推广。
参考文献:
[1]何煜:不同地域环境下的生态农业模式探讨[J].学术论坛,2000,5:42~43
[2]范小克:草业应作为我国优先发展的产业[J].宏观经济研究,2001,9:10~11
关键词新工科新旧动能转换制药工程人才培养
0引言
新旧动能转换不畅是当前我国宏观经济运行面临的一个重要挑战。总书记强调,中国如果不走创新驱动发展道路,新旧动能不能顺利转换,就不能真正强大起来。新工科是我国新经济时代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迫切需求,也是新时期国家推进高等教育改革的新战略。医药产业是支撑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和健康服务业的重要基础,是具有较强成长性、关联性和带动性的朝阳产业。大力发展医药产业,对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培育经济发展新动力具有重要意义。
制药工程专业是由理、工、医等学科交叉融合,孕育产生的新兴工科专业,并将继续朝着“绿色智能制造”的方向发展。因此,制药工程专业如何从能源利用、原材料、生产工艺、生产模式、资源约束等方面为新旧动能转换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和技术支持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问题。自1998年以来,全国设置有制药工程类的本科院校已有300多所,包括综合性大学、理工科大学、药科类院校、师范类院校、农学类院校、医学类院校和独立学院等。这些学校分布于全国各地,办学背景和所处的环境存在很大差异。因此,新工科背景下,如何根据自身办学背景和办学条件培养能够满足社会和行业需要的特色人才,是地方工科院校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顺应国家新经济、新产业的发展布局,作为地方性院校,制药工程专业应主动适应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和“十强产业”发展对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需求,其建设应立足和依托地方、面向和服务基层,以能力和素质培养为重点,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学生成长成才提供坚实保障。
1目前存在的问题
(1)师资队伍结构和教学理念问题。目前,高校师资普遍存在学历高,科研能力强,但实践能力较弱和具有工程背景的教师偏少。另外,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催生了新领域、新行业的不断出现,国家社会需要大量创新型、复合型人才;进入大众化发展阶段的高等教育的培养任务、在校学生的学习基础都产生了变化。而教师在教学理念上,面对快速发展的新技术、新产业、新经济和新形势,教师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相对滞后。
(2)培养方案和培养模式问题。新经济和新旧动能转换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工程教育专业口径过窄、培养方案和培养模式相对滞后,学生个性化发展受到制约。学生的培养很大程度上限制在本专业,学科交叉性不强,培养模式单一,学生自主选择空间小,不适合学生个性化人才的培养。
(3)课程内容和教学模式问题。目前,工程教学的课程内容存在理论知识偏多,应用知识偏少。教学模式相对单一。存在重灌输轻启发、重讲授轻研讨、重课上轻课下、重群体轻个体、师生及生生间交流互动机会较少、综合素质能力提升训练不足等问题,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参与度低,缺乏积极思考。
(4)实践教学问题:实践教学“以创新和能力提升为核心”的地位不够突出。实践教学体系缺乏系统性和层次化,产教融合、校企协同全过程育人有待进一步加强。没有完全理顺校企关系,企业参与的积极性和动力不足,缺乏校企合作全方位全过程参与育人的机制和保障。
2改革的思路、方案、措施和成效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紧扣国家及区域经济发展方向,面向制药行业人才需求,加强校企合作,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更新教师教学理念,构建创新型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学模式,探索个性化培养路径,推进学科交叉融合,促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结合。
(1)加强校企合作,转变教育教学理念,建设一支高水平“双师型”教师队伍。针对教师实践能力弱和具有工程背景的教师偏少问题,我们通过加强校企合作,以淄博市医药博士联盟为平台,聘请具有博士学位或高级工程师职称的企业技术和管理人员担任兼职教师,请企业专家参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设计、专业建设、实习实践、教师实践能力提升等工作。通过鼓励和支持教师参加各种相关会议和培训进行研讨学习、邀请校内外相关专家来校辅导交流,组织教学沙龙和研讨会等活动转变教师观念。使教师深刻意识到在新技术、新产业、新经济快速发展的新形势下,在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技术不断涌现的今天,教师改变传统教学观念,适应新时展的紧迫性和重要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逐渐树立了以学生为中心、以产出为导向、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新工科教育教学理念,多数教师由原来的知识传授为主转变为能力和素质培养与提升为主了。
(2)以产业需求为导向,确定和完善制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构建了基于“知识、能力和素质”三位一体的“四层次+四模块”人才培养模式。首先根据国家和地方经济对制药工程人才的需求,以产业需求为导向,结合国家本科教学质量标准的要求以及学校办学定位和学生自身的发展确立了制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其次,通过充分调研新经济环境下行业、企业对工程人才的培养需求,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和内容,将学生的自主学习、协作学习、研究性学习、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等纳入专业人才培养标准。通过对国内外知名高校制药工程专业、毕业生和人才出口单位的深入调研,剖析关系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了基于“知识、能力和素质”三位一体的“四层次+四模块”人才培养模式(图1),实现了学生的分类和个性化培养。
(3)深化了课程内容和教学模式改革,完善了教学资源体系,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
①面向产业需求,深化了课程内容改革。根据新经济、新产业和新技术发展的需求,打破传统课程的机械化划分,重构课程内容和知识结构,建设课程群,积极探索综合性课程、多视角解决问题的课程,构建制药、机械、自动化、计算机等多学科交叉的新课程体系,以学科前沿、产业和技术最新发展推动教学内容更新,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工程教育的全过程。密切关注国家及地区制药产业规划,深入调研行业企业需求,将产业化思想贯穿于研究与教学的全过程,将产业资源、技术需求、工艺案例等引入工程教育,激发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兴趣和能力。增开双语课和英文课,选择部分学生与海外高校或外资企业开展本科生的联合培养工作,使学生能够接触国际先进知识与领先技术,具有国际化视野和多元文化背景,了解不同思维及工作方式,具备适应跨国企业工作的能力和素质。
②实行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课堂教学结构。鉴于工科专业课程内容单调、枯燥、抽象等特点,教学过程中将信息技术有效融合到课程知识体系中,推动“课内课外、线上线下、校内校外”互相补充的新型混合式教学模式,实现课堂教学结构的根本性变革。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全方位、多元化开展教与学的改革。采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以及翻转式、案例式、项目驱动式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学习理念和方式的改变,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获取知识、锻炼能力,培养素质。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加快了从“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知识传授为主向能力培养为主”“课堂学习为主向多种学习方式”的转变,采用多元化、多样化的学习性成绩评价方式,将知识、能力和素质评价融为一体。着力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科学精神、职业道德、责任意识、团队协作、沟通与表达、批判性思维及综合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③分层次建设多元化教学资源,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通过校内综合改革课程、校企共建课程、在线开放课程、精品课程(群)、重点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等立项建设形式,大力推进了自主开发资源的数字化和网络化,充分利用网络学习空间和校内外资源。根据产业发展要求和地域经济特点,建设包含行业标准、职业道德和行业发展的前沿技术、最新成果等内容的拓展型教学资源。支持教师在基础教学资源网络化的基础上,通过教学实践积累,完善电子书籍、案例库、常见问题集、往届学生作品集、考研辅导资料等应用型学习资源建设。通过建设这些“学教并重”的教学资源,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
(4)完善实践教学环节,构建了“分模块多层次全过程递进式一体化”的实践教学体系。以能力为本、以创新为魂,构建“实验教学—实习教学—创新实践—毕业设计(论文)”多层次、模块化、全过程、递进式一体化的特色实践教学体系。以协同育人平台为载体,实现师资、课程、实验室、实习实训场所等资源共享,完善校企协作人才培养与定向就业机制,开展科技研发、成果转化、技术服务等校企合作项目,培育学生的智能制造理念和创新实践能力。
以实验课教学为载体,以医药产品为最终目标,通过项目驱动的方式,面向不同年级学生分批开设了创新型综合实验,打破课程的机械划分,以生产工艺流程为指导,将制药工程上下游技术有机结合,以深化学生的课堂理论知识、增强学生对于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对课题设计和分析的能力,突出对其创新能力的培养。
着力构建了真实实验与虚拟实验有机结合的实验教学体系。开发或引进优质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资源和实验教学项目,优化实验项目教学设计,以虚实结合多样化的实验教学方式方法改革为突破口,积极探索线上线下互补的自主式、合作式、探究式实验教学新模式。
拓展和丰富第二课堂和课外实践创新活动。构建了开放的第二课堂实践平台和体系,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配备专业导师,直接进入正规的科研实验室学习,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创新精神和科学研究能力。开展丰富多彩的学术交流活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充分利用各级大学生科技创新研究项目和各种学科竞赛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通过建设和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引导大一到大四学生参与不同层次的专业实践创新活动,逐步拓展实践创新能力。
完善了校内外生产实训实习和毕业设计(论文)环节。建设制药工程实训室,结合生产实际,进行原料药的制备、在线检测、产品分离纯化、质量控制、剂型制备和包装的全过程实训。进一步建设高水平实习实践教学基地,搭建优质校企合作平台,通过校企共建课程、科研合作、人员交互培训、联合指导实习和毕业设计等培养学生形式,实现技术孵化、人才培养、成果转化于一体的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5)完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建立专业建设和发展长效机制。结合“工程专业认证标准”“卓越工程师培训质量标准”及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人才培养标准,制定并完善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教学质量评价注重教学的实效性和目标的达成度,以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成效为导向,按照科学的教育类评价量表制定方法,分别设计了独立的专家评价量表和学生满意度评价量表,构建专家、教师和学生三维评估体系,形成课堂听课和网络观课相结合,专家点评、教师互评和学生满意度调查相结合的评价方法。
逐步形成了“学校、行业、企业等多方面共同参与的教育教学评价机制”,参照行业标准、企业岗位要求,建立以能力为核心的学生评价模式,搭建社会化、专业化、规范化、智能化、网络化相结合的评价平台。结合学校职称评聘、聘期考核和教学奖励等工作,建立了专业建设和发展长效机制。
3结论与展望
本文以山东理工大学制药工程专业为试点,充分调研和分析了制药工程领域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优化了专业发展方向,加强校企合作,探索了适合新经济形势的制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创新管理模式,提升能力和素质,培养适应新时代经济发展需要的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为新旧动能转换提供人力、智力和技术支持,满足山东省及全国制药行业对工程人才的需求,推动和促进医药产业发展。目前,我校制药工程专业在新工科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方面已形成了一定特色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在新工科背景下,如何进一步提高制药工程专业的整体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使制药工程专业的学生能够更快更好地适应制药行业发展的需求,仍有很多工作需要改进和完善。
参考文献
[1]宋瑞礼.找准新旧动能转换的着力点[N].经济日报,2018-05-17.
[2]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医药产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Z].〔2016〕11号,2016.
[3]林健.加快发展和建设新工科,主动适应和引领新经济[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