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对校园文化的建议

对校园文化的建议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对校园文化的建议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对校园文化的建议

对校园文化的建议范文第1篇

【关键词】校企合作;校园文化;对策

一、校企共建高职校园文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一)校企共建高职校园文化是实现高职教育办学宗旨的需要。

高职教育的办学宗旨是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直接服务于企业,促进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这一宗旨决定了高职院校必须要有很强的服务功能,全体教职工要具有很强的服务意识。目前大多数企业在完善服务功能方面都远远地走在了高校的前面,具备了良好的服务理念,形成了良好的服务体系。在高职院校建设校园文化的过程中实行文化的“校企结合”,一方面可以学习优秀企业的全心全意为客户服务的理念,学习企业为客户服务的服务体系;另一方面,由于文化的融合,高职院校会与企业有更多的共同语言,这将有利于全方位的实行校企合作,有利于高职院校更好地为企业服务。

(二)校企共建高职校园文化是提升高职学生就业竞争力和发展潜力的需要。

提升高职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发展潜力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而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质,尽量缩小学习与就业之间的距离。职业素质提升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也就是说,职业素质的养成离不开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更需要职业实践和企业文化的陶冶。因此,要使高职学生在校学习时,就能感受这种职业文化,初步形成较好的相应职业的职业素质,必须通过包含有一定职业文化内涵的校园文化来引导和规范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使学生逐步了解、习惯并自觉遵守相关职业的素质要求。显然,这种包含职业文化内涵的校园文化只有通过校企共建的途径才能形成。

(三)校企共建高职校园文化是凸显高职院校办学特色的需要。

高职教育要办出特色,打造高职教育品牌,才能适应社会和市场需要,提高高职院校的社会竞争力。因此,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是强校之本,没有特色的高职院校,将难以长久生存。而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内涵十分丰富,它不仅体现在专业特色、课程特色、管理特色、服务特色等方面,更表现在有特色的校园文化方面。不管是哪个方面的特色,都必须有具有高职特色的校园文化作为支撑。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只有在校园文化建设上实行校企共建,吸收不同类型企业的优秀企业文化,才能形成各具特点的、百花齐放的高职校园文化。

二、校企共建高职校园文化的对策建议

(一)解决好学校和企业在共建高职校园文化中的定位问题。

要明确高职院校在校企共建高职校园文化中的主体作用。而高职院校要发挥好这种主体作用,一是要大力宣传和引进企业文化的元素,不断营造企业文化氛围,丰富校园文化内涵。在校企共建高职校园文化的过程中,高职院校应注重宣传优秀大型企业集团的文化理念,并以此在校园内营造企业文化的良好氛围。应以众多成功企业的经营案例、企业文化选粹为素材,大量充实和应用于教学活动和学生第二课堂中,使这些优秀企业文化被高职院校吸收,并广泛渗透和表达于校园文化建设的构思和实践过程之中。二是要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不断创新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融合的实践途径,不断创新贴近企业的方式。在请进来方面,可经常邀请一些企业老总、技术专家等走进校园,通过举办专题报告会、企业文化论坛等形式,有针对性地介绍企业生产经营状况,企业文化、本企业及行业发展趋势和人才需求预测等情况,从而使师生们加深了对有关企业的全面了解。三是积极探索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营造校企共建的校园文化氛围。应大胆探索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沟通、融合的新途径,在实践层面上进行创新和拓展。

(二)修订完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使高职校园文化渗透于教学全过程。

高职院校在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不仅要对职业岗位专项能力进行分析,而且应对毕业生未来就业的企业文化进行分析,使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对接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得到体现,在教学过程包括开展课外活动等方面都应有意识地渗透企业文化的有关内容,使学生尽早地、尽可能多地了解企业、认识企业,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同时,积极推进毕业设计、岗位训练与就业相结合,让学生在岗位训练的同时也能得到企业文化的熏陶。一是强化专业知识、提升与企业文化的联系。各个专业应该根据不同企业的不同要求,建立起各自的“专业文化”,把相应行业企业需要的不同素质要求贯彻于各专业的每个教育教学环节中。二是据职业岗位的需求组织和实施教学。强化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强调专业技能的实用性和所学理论基础知识在实际中的适用性;强调专业设置和知识结构的职业性,要针对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按照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的实际要求设置专业。

(三)逐步创新校企合作的运行机制,进一步增强合作共建校园文化的动力。

在市场体制环境中,要建立长期、稳定、可持续发展的校企合作关系,实现校企合作和社会服务的规范化、经常化,关键在于构建一种良性运行机制。一是建立基于校企共同发展的动力机制。只有激发政府、学校、企业三方共同发展的需求与愿景,才会形成合作和服务的动力,校企合作和社会服务才会更有生命力。二是建立基于互惠多赢的利益驱动机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益机制是推动校企合作和社会服务发展的动力和维系校企合作良性运转的纽带。三是建立基于文化融合的沟通机制。文化的融合和情感的交流是保证校企合作和社会服务持续、稳定的剂。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学校将职业精神和企业文化融入实践教学环节,实现校园环境的企业化,促进学生职业素质的养成,有利于学生在就业时赢得主动。同时,学生作为准职业人在企业的实践,也将朝气蓬勃、自强奋进的大学精神带入企业,让校园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企业。

参考文献:

[1]黄文.关于建构高校和谐校园的思考[J].中山大学学报丛,2011,26(11).

对校园文化的建议范文第2篇

关于校园文化的含义,世界并没有统一的规定。在我国高校校园文化可以定义为:以民族的、大众的、科学的文化为基本内容,以自身文化积淀为特色,融入高校特有的人文精神,反映时代性的一种群体文化。同时,校园文化又是一种多层次的文化,涵盖了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其中精神文化贯穿于制度、生活、艺术、行为、体育、社团活动、科技、心理等多方面、多层次之中。有人提出“校园文化是一种特殊社会文化,是师生在特定的环境中创造的一种既与社会密切相关,又具有特色的人文环境、校园精神。它是通过一定的物质环境和精神氛围,使学校共同成员在学校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包括学校最高目标、价值观、校风、传统习惯、行为规范和规章制度在内的精神总和”。看似内容不同,实质都异曲同工.尽管每所高校都会按照本校实际打造适合本校发展的校园文化,但笔者认为,所谓校园文化,应有以下几点共同的特征:

1.导向性。一所高校具有着哪种校园文化,对所在学校的学生来说至关重要。它指引着学生的政治方向,把握着学生的思想动态,支撑起学生的精神价值。校园文化建设成就显著的学校,学生都会带有一种其他人所没有的大学精神,这种精神可以表现为自信、乐观、勇于创造,也可以表现为从容气度、厚积薄发,更可以表现为凝聚感强,善于协作。总之,这种精神将培养学生的品格变得更加高尚,走上社会时能不负大学的使命,为社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创造出更高的价值。

2.创新性。校园文化的主体地点是校园,那么就要求它必须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以满足青年学生这个群体的要求。青年学生的适应能力强,接受新事物特别快,同时更喜欢去冒险、探索未知的世界。如果校园文化不能走在社会的前列,甚至不能紧跟学生的脚步,那势必会失去吸引力,造成校园文化的缺失。学生的精神世界也将变得空虚颓废。只有抓住时代不断创新,校园文化才能随时充满活力。

3.人文性。人文性主要表现在,校园文化包含对人的关注与关怀。现今的校园早已不是“学校老师一言堂”。在这个追求个人发展,张扬独特个性的时代,每个学生的发展要求都不可忽视,这也是社会的一大进步。如今的校园文化在关爱学生方面投入比例日益增大.如对经济困难、学习困难学生和心理问题学生群体的帮助等影响深入人心,真正让学生得以解决实际困难,加深了学生对学校的信任与依赖。

二、艺术实践对校园文化的作用

将具有独特魅力的艺术与校园文化相结合,将会对校园文化的创新建设起到突出的作用。

1.艺术实践能提升校园文化内涵的层次,经典的艺术作品,可以提高大学生对美的认识与感受。非艺术专业的学生在平时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投入到专业研究方面,很少有学生会自发地认识研究艺术之美,而校园文化中的艺术实践恰恰可以填补此项空白,将校园文化所包含的精神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开拓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的创造力。

2.艺术实践为校园文化建设注入多种新形式。在各高校中,校园文化的表现形式多为举办校园艺术节,开展主题团体活动等等。而艺术实践则以多种成果展示的方式为校园文化注入新的活力。比如我校音乐与舞蹈学院重新排演民族歌剧《小二黑结婚》,作为艺术实践成果,在全校、全市至全省进行了巡回展演,不仅打响了本校的品牌,更为全校师生的艺术欣赏之旅开辟了道路,对民族歌剧有了更深的认识与喜爱,而且参演的全部演员均为在校学生,在排练与巡演的过程中,专业技能有了飞速的提高,极大地增强了舞台的经验,对专业的理解有了更深的追求。还有的高校举办师生画展,个人书法展,经典影片解读与分析等,对大学生扩展知识范围有着深刻的意义。

对校园文化的建议范文第3篇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促进作用;积极心理学

当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日益受到重视,然而目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是以消极心理学模式为主,将重点放在如何预防及治疗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与疾病,只关注消极心理品质,缺乏对幸福、爱等积极心理品质的激发。

一、积极心理学简介

积极心理学是20世纪末兴起于美国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是目前比较完善和有效地利用心理学试验方法与测量手段,来研究人类的力量和美的等积极方面的一种心理学思潮。积极心理学主要研究三方面的内容:一是个体对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积极体验,二是个体美德、乐观等积极人格品质的形成,三是影响个体成长和发展的积极组织系统。它不仅仅局限于存在心理问题或疾病的人,而是要求我们用一种更加开放、欣赏性的眼光去看待每一个生存的个体。

二、心理健康教育对校园文化的促进作用

(一)二者目标一致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校园文化都以培养大学生的积极人格为首要目标,以塑造大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为重要内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属于校园文化中的精神文化部分,是校园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来看,校园文化的目标也就是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只有每个组成部分实现了目标,整体的目标才有实现的可能。

在积极心理学看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应将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激发大学生的积极体验,帮助大学生收获快乐与成功,引导大学生走向幸福。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情况直接影响到校园文化的构建。

(二)二者主体相同

大学生既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也是校园文化的主体。积极心理学认为,积极人格作为人格中的动力,不仅可以预防消极人格的破坏作用,还能够促进积极适应能力的发展,维护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应将培养大学生的健全人格作为基本目的。大学生作为高校校园文化的享受者、参与者、创造者,其是否具备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将从2个方面影响着校园文化的构建:

1.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影响着大学生对校园文化的体知

积极心理学认为,心理健康不仅指没有心理疾病,而且意味着积极的理想追求、较好的社会功能、高效率的学习状态、建设性的人际关系、独立自主的人格和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等。积极心理学认为,人人都有积极的心理潜能,都有自我向上的成长能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的成功与否,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状况,关系着大学生对校园文化的体味与感知,决定着大学生是否会以积极的向上的眼光去看待和感受校园文化,他们对校园文化的感受决定着他们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热情。

2.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影响着大学生积极参与校园文化建设

大学生不仅是校园文化的感受者,同时还是校园文化的参与者、建设者和创造者。他们根据自己的需求、兴趣等在高校校园文化中展示自己、丰富自己、发展自己,在选择和设计自己的价值目标的同时,完善和健全自己的人格。在创造性地参与构建校园文化活动中,大学生将会严格要求自我、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身能力,促进良好校园文化氛围的形成,反过来,良好校园文化氛围又会促进个人发展,形成一种相互提升的状态。

三、强化心理健康教育对校园文化促进作用的积极心理学途径

(一)积极更新观念,主动汲取积极心理学的价值理念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经历了二十多年的发展历程后,各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渐已步入正轨、走向成熟。但仍存在着消极心理学居主导这一问题,片面地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即心理障碍矫正或心理疾病诊治,或者将心理健康教育简单地等同于人格补救教育或心里补救教育,忽略了对积极心理品质的关注。积极心理学倡导以积极的心态来面对人在成长、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心理现象,其独特的研究视角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高度吻合,符合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趋势。因此,要想强化心理健康教育对校园文化的促进作用,就需要尽快转变过去以为无病即健康的错误观念,积极汲取积极心理学的理念,正确运用积极心理学的理论,研究积极的情绪与体验,构建“以人为本、强调心理潜能开发和人格完善”的“发展模式”。

(二)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设,重视积极心理学理论学习

重视加强对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教师心理学知识和心理咨询技能的培训,尤其重视积极心理学理论的学习与掌握,不断提高他们的理论水平和实际操作技能以及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科学研究的能力。更多地选择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主题,注重引导学生关注自我的积极体验,重视前摄性心理干预,促进心理健康教育由消除心理障碍为目的向促进心理发展为目的的转变。

同时,学校、家庭、社会应形成合力,形成一个有序的和谐系统,共同营造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环境,秉持积极心理学理念,通过引导学生积极体验,尽可能多地体验积极情绪,形成积极人格和心理品质,促进和谐校园文化的构建,实现心理健康教育与校园文化的相互提升与促进。

参考文献:

对校园文化的建议范文第4篇

关键词: 高职院校 系部文化建设 企业文化

国家对高职院校的鼓励和政策改革,有力地促进了高职院校跨跃式地发展。但我国高职教育的历史和我国高职院校发展的历史是相当短,在办学过程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面临着许多尚待解决的问题,尤其是高职院校所采用的人才培养模式。高职院校属于高等教育院校,是培养高技能的一线服务型人才院校,我们不应该将高职院校的教育简单等同于就业教育。高职院校不仅要培养高职学生实际的工作操作能力,而且要注重学生的潜在创业与职业发展能力,为学生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搭建学生职业发展或创业发展平台。为了更好地促进高职学生创业和就业发展思维形成,提高其就业素养和工作发展能力,积极引入适合高职院校的独特文化将成为趋势。

同时,随着高职院校院系二级管理模式的深入实施,系部已成为学校管理和学生教育的主体,作为在学校总体目标、原则指导下,拥有足够权力和利益、充满活力、相对独立的办学实体,系部在加强专业建设、推进课程改革、实现校企合作等诸多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相应的,构建好系部文化建设成为系部建设面临的一个新课题。当前,在教育部的高度重视下,“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产学合作”等方面已取得成效,在此同时引入优秀的、具有行业特色的企业文化和企业管理理念来促进系部文化建设和学生日常管理规范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高职院校文化建设的现状及系部文化特点

当前,各高职院校已经高度重视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教育部下发的《关于开展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方案》及浙江省教育厅《浙江省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实施细则(试行)》等有关文件也明确指出了要注重校园文化品牌建设,不断引进先进、科学的学生管理办法,这就要求高职院积极开展适合本院发展的校园内涵建设和文化建设。而系部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行院系二级管理模式下发挥系部主体作用的重要途径。系部文化是指各系部根据学校文化建设的总体要求,结合系部自身的性质和专业特色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是系部师生共同遵循的价值标准、基本信念和行为规范,既具有校园文化的共有特性,还具有其自身的特性。从理论上可以将它分为三个部分,即专业文化、管理文化及活动文化;也可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大块。根据高职学生的教育特点和专业实践训练方式要求,高职院校系部文化建设主要是通过与企业文化融合,凸显其职业性的特点,引导学生树立职业服务本位意识,从而体现出专业性特点。

二、企业文化的特点及内涵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和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企业间日益激烈的竞争愈演愈烈,而企业文化的建设和发展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凝聚力的关键因素。企业之间的竞争逐步演变为企业文化的竞争。实践证明,各行业中发展强劲、做大做强的企业必然拥有适应行业需求的优秀企业文化。大力建设和发展企业文化,尤其是先进的企业文化,不但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而且是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

企业文化是企业内部共同遵守的文化传统和不断革新的行为方式,体现为企业价值观、经营理念和行为规范。企业文化具有共性,即企业文化建设的出发点是给企业提供实现其目标的土壤,不同的企业处于不同的内部与外部环境中,企业文化具有个性,其特点各部也不相同。因此,企业文化建设只有基本的原则和基本的方法,而没有统一的模式。企业文化的内容十分丰富,但从其本质特征来说有别于其他文化企业文化的基本特征主要包括独特性、创新性、传承性和地域性。企业文化是企业员工对企业的价值认同和管理理念的认同,是用文化理念去指导企业员工加强自我控制能力,增强工作热情,提高创造价值的效率和工作积极性。

三、引入优秀企业行业文化对于构建系部文化的积极意义

为了全面建设高职院校文化,形成具有特色的系部文化,我们不仅要完善物质文化基础建设,而且要着力推动精神文化建设,正确认识并吸收行业企业文化的管理理念和职业教育精髓,使之与系部文化建设相融合将成为必然的手段。下面我就高职院校培养目标及系部文化特点两方面进行深入分析引入企业文化构建系部文化的重要意义。

(一)引入企业文化有助于推动高职院校学生职业化教育。高职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要突出其职业训练和技能培养,培养成技能型人才,并辅以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教育,从而推动高职学生的职业化、专业化教育。

(二)引入企业文化有利于形成具有行业职业属性和地方特点的系部文化。一方面高职院校为当地经济发展和建设培养人才,另一方面当地的区域经济发展和文化也影响了校园文化。因此,只有发展适合各行业(或职业)属性和地方特点的专业文化建设,才能构建优秀的系部文化。

(三)引入企业文化有助于顺利实现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直接有力地促进高职学生就业。引入优秀企业文化可以帮助高职院校弄清各专业对口企业对人才需求的规格、质量,以确定人才培养的定位和方向。将企业文化和校园文化有机地结合,有助于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较早接受企业管理理念的熏陶,提高自己的动手实践能力和技术水平,尽早完成职业生涯规划,促进个人就业发展。

(四)引入企业文化有助于促进高职院校内涵建设。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是促进内涵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而内涵式发展的核心内容就是培养全面发展,面向社会企业建设、制造、管理一线的高技能人才,将适合高职院校发展的企业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将不断深化职业教育,推进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

因为高职院校的培养主体是学生,要面向企业、服务企业,不断适应企业的要求,所以,高职院校文化不仅仅要有普通高等教育文化的优秀元素,还要吸收和融入企业文化的优秀元素。同时,在高等职业院校文化建设的过程中,我们也要对企业文化进行过滤和筛选,不断汲取有利于自身发展的企业文化精华,并内化提炼为自己独特的文化内涵,使高等职业院校系部文化具有实践性、服务性和专业职业性,为学生今后更好地融入社会企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宜松,李先明,龚卫.高职院校系部文化建设探析.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第19卷

对校园文化的建议范文第5篇

【关键词】校园公益文化 医德教育 医学生 作用

一、校园公益文化的内涵

公益文化是以维护、实现和宣传公共利益为主旨、以文化形式存在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公益文化作为一种正能量的社会意识形态,具有广泛性、现实性和先进性。校园公益文化是高校在长期实践中经过历史继承、自我发展、环境影响而逐步形成的独特文化形态,是对公益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它以大学组织为主体,以利他主义价值观为核心,以社会责任感为建设重点,是大学公益精神、大学公益制度、大学公益行为、大学公益环境的总和[1]。校园公益文化是大学校园人文精神的体现,是大学生人文修养、思想品德的深化和升华,公益文化的建设是医学生医德教育的重要载体。

二、校园公益文化建设对医学生医德教育的影响

医学生医德教育的主要内容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无私的奉献精神、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教育; 为病人服务的意识教育;医德原则规范、范畴教育以及职业纪律教育等[2]。公益文化所宣扬的爱心、励志、环保、感恩、孝顺、行善和助人为乐等观念,对医学生的医德教育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首先,校园公益文化建设能够不断提高医学生对医德的认识。校园公益文化建设对医学生培养高尚品德、提高人文素养、践行社会主体核心价值观具有深远影响。努力营造健康、向上、丰富的校园公益文化氛围对培养医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着深远影响,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其次,校园公益文化建设通过加强医德教育,逐渐缓解日益加剧的医患矛盾。校园公益文化建设不仅能够增强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锻炼学生的医学知识应用能力,更重要的是增强了医学生对生命的敬畏和呵护,使他们体会到医生职业的神圣感。

最后,校园公益文化建设提升医学生的医德教育,不仅关系到医学生个人的成长,职业的规划与发展,而且关系到现实中医德风尚的建设,关系到我国整个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校园公益文化建设对于医学院的人才培养及学校特色人文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和深远的影响。

三、如何深化公益文化对医学生医德教育的积极作用

1.加强大学生思想教育,引导他们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首先,抓好大学生思想政治引领,继续深化“我的中国梦”主题教育活动。用好团属宣传栏,建设好团属阵地,建设好团委网页、团委微博、微信等校园新媒体。其次,全面深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活动。用“先进典型”引领青年学生,用“公益文化”感召青年学生,用“阅读经典”提升青年学生。最后,着力加强思想引领的基础性工作。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重点,教育和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努力夯实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

2.积极鼓励大学生参加社会志愿服务活动

一方面,通过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平台,培养学生的志愿服务精神和大爱医德。打造“闪光的青春”志愿服务平台,深入开展“阳光驿站”“阳光少年之家”“阳光特校行”等社区志愿服务活动。另一方面,举办公益文化节征集公益实践项目,发动广大学生深入社区、深入街道、深入群众,开展关爱空巢老人、关爱留守儿童、关爱伤残等弱势群体的公益实践活动,培养医学生的爱心和同情心,丰富医学生的人文情感,从而推动医学生的医德教育。

3.加强校园公益文化建设,大力开展公益实践及公益文化活动

首先,加强公益性社团的建设与发展,让青年志愿者协会和爱心社等公益性社团成为学校公益文化的领导者和组织者。通过学校领导和团委的引导,为公益社团指明发展方向,进一步规范社团管理,不断创新,鼓励社团开展丰富多彩的公益文化活动,扩大公益社团组织的影响力。

其次,医学院可以结合每年3月份的“雷锋月”举办校园公益文化节,开展一系列的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的公益实践和公益文化传播活动,使公益文化成为大学生的一种人文素质、一种基本修养。通过对校内公益品牌活动的推介与表彰,增强公益文化在大学校园的影响力。

另外,在校园物质文化的建设中,在“因地制宜”“因校制宜”的原则指导下,通过设计学校的各种建筑设施,在布局合理,融实用性、艺术性和教育性于一体的前提下,建造公益文化长廊或者公益文化展馆,在学校营造一种为校园公益文化氛围,让大学生在校园生活中能够感悟到一种理念、一种特质、一种文化和一种精神。

高校公益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和谐校园文化生态体系的重要分支,是构建校园文化建设机制的重要方面之一。校园公益文化的建设是促进医学生医德教育的文化载体,是医学院实现文化育人、思想育人的有效途径。探索校园公益文化建设模式任务艰巨,意义重大,值得医学院校和普通高校进行更深入地研究。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