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急救现场救护措施

急救现场救护措施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急救现场救护措施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急救现场救护措施

急救现场救护措施范文第1篇

关键词:配电线路;常见问题;故障;防护措施

中图分类号:TM7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3)21-0129-01

配电线路是我国电力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配电线路中常见问题与故障的出现将会给电力系统的稳定运行带来较大的阻碍。因此电力系统工作人员在工作中应当对配电线路中常见的问题与故障有着清晰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通过防护措施的有效应用促进我国配电线路运行水平的不断提升。

1 配电线路常见问题与故障分析

在配电线路的运行过程中问题的存在与故障的出现都会给其运行的稳定性带来较大影响,这主要体现在配电变压器造成的继电保护误动作、电流互感器引发的拒动现象、配电线路保护范围无法确定、重合闸误动问题、接线方式选择问题等环节。以下从几个方面出发,对配电线路常见问题与故障进行了分析。

①配电变压器造成的继电保护误动作。配电变压器造成的继电保护误动作是造成配电变压器的故障出现的原因之一。通常来说在配电线路的运行过程中较为常用的继电保护方式是二段式电流保护方式,这种保护方式在配电线路的系统阻抗较大时取得的效果较小并且会容易造成继电保护误动作的发生。在这种情况下当配电线路的变压器个数较少则故障造成的问题不大,但是当配电线路的变压器数量较多其造成的问题对于电力系统的正常运行则会造成较大阻碍。

②电流互感器引发的拒动现象。电流互感器引发的拒动现象是造成配电线路短路故障发生的原因之一。通常来说在配电线路运行过程中由于其整体电流较大因此电流互感器较为容易处于饱和状态,这同时也导致了保护装置拒动现象的出现并且造成了短路现象。除此之外,电流互感器引发的拒动现象的出现还会延长配电线路的故障时间并且会使配电线路的故障范围扩大同时还会极大程度上影响配电线路的供电可靠性与此同时也对配电线路的设备安全造成极大影响。

③配电线路保护范围无法确定。配电线路保护范围无法确定是影响配电线路运行稳定性的关键因素之一,通常来说在配电线路的运行过程中其瞬时电流速断保护对于配电线路的保护范围的精确程度要求较高,如果配电线路保护范围无法有效确定则其很难进行配电线路的有效保护并且对于配电线路末端的有效控制有着较大影响。

④重合闸误动问题。重合闸误动是影响配电线路正常运行的关键因素之一。通常来说在配电线路中由于加速保护电流的定值会根据保护电流的定值进行整定,在这期间需要重合闸的有效配合。但是如果在这一过程中重合闸发生了误动现象则会造成配电线路的断路器跳闸,致使配电线路的稳定运行遭到阻碍。

⑤接线方式选择问题。接线方式的有效选择是影响配电线路运行效率的关键因素之一。在配电线路中大量存在着小电流接地电网,在这种小电流接地电网的运行过程中当其处于单相接地状态则其流过接地点的电流较小并且其电压处于较为对称的状态,在这种情况下对配电线路不会造成较大的负荷与影响。因此接线方式的有效选择对于保护动作的有效进行和配电线路可靠性的有效提升都有重要影响。

2 配电线路故障防护措施

配电线路故障的有效防护对于提升电网的整体稳定性有着重要作用。通常来说工作人员在运用配电线路故障防护措施时主要会从继电保护误动作防护措施、拒动现象防护措施、配电线路保护范围的有效确定、接线方式的合理选择等方面着手。配电线路故障防护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继电保护误动作防护措施。继电保护误动作防护措施的有效采用是配电线路顺利运行的基础与关键。通常来说配电线路的瞬时电流速断保护装置在运行过程中都存在着一定时间的延迟,这种延迟的存在可以有效减少配电线路误动作的出现。除此之外,在继电保护误动作防护措施的采用过程中电力系统工作人员只需要对相应的保护装置进行有效改造则可以促进其整体性能的有效提升。并且通过低电压闭锁或者复合电压闭锁等方式的有效采用促进配电线路运行水平的持续提升。

②拒动现象防护措施。拒动现象防护措施的有效采用可以促进配电线路的电流互感器运行效率的有效提升。在拒动现象防护措施的采用过程中电力系统工作人员需要考量配电线路发生短路时其电流互感器拒动问题。通常来说通过电流互感器二次负载阻抗的有效减少电力系统工作人员可以确保拒动现象的有效减少并且有效减少配电线路中的二次回路阻抗,从而促进配电线路运行风险的有效减少。

③配电线路保护范围的有效确定。配电线路保护范围的有效确定时确保配电线路正常运行的关键环节之一。在配电线路保护范围的确定过程中电力系统工作人员需要根据我国相关规定对配电变压器的终端线路进行有效控制促进一台或者多台变压器能够保持较为合理的并列运行状态。这为配电线路故障处理的有效进行奠定了良好基础。另外,在配电线路保护范围的有效确定过程中工作人员需要对这一范围进行有效计算,同时按照其最大短路电流对配电线路保护范围进行进一步的精确。

④接线方式的合理选择。接线方式的合理选择是确保配电线路顺利运行的基础与关键。在配电线路的线径较细并且线路阻抗较大时其造成的定时限过电流保护的灵敏度可能较为不够并且可以通过相应接线方式的有效选择将配电线路的故障控制在萌芽状态。除此之外,在接线方式的合理选择过程中电力系统工作人员需要以当地的用电需求和电网建设进度为基础进行接线方式的有效选择,从而促进配电线路故障的有效处理同时可以提高配电线路的可靠程度并且有效提升配电线路的灵敏度。另外,在接线方式的合理选择过程中电力系统工作人员还应当对配电线路进行分级整定,并且对整定结果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促进电力系统问题的有效处理和故障分析的有效进行。

3 结 语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整体水平的不断提升和电力系统发展速度的不断加快,在电力系统运行过程中配电线路保持正常工作对于提升供电的稳定性有着重要作用。因此电力系统工作人员在工作中应当注重对配电线路存在的问题与故障进行细致的分析,并通过大量的实践与研究促进合理防护措施的有效实施,从而促进我国电力系统整体水平的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急救现场救护措施范文第2篇

【关键词】大型车祸;成批;伤员;救护

【中图分类号】R4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4-0049-01

伴随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交通工具越来越发达,车祸的发生日益频繁。大型成批车祸伤发生时,多具有突发性、伤员较多性、伤情复杂性等特点,给救护工作带来很多困难[1]。我院通过建立大型成批车祸救治,提高了急救人员的救生技能及抢救生命素质,获得了社会及伤员家属的赞誉。现将急救措施阐述如下。

1 一般资料

我院2010年10月―2011年10月参与救治的四批大型车祸,共抢救患者62例,其中男性患者40例,女性患者22例,年龄18―64岁,平均年龄(40.5±5.5)岁,通过快速、有效、规律性的抢救措施实施后,所有其中成功抢救患者的60例,死亡2例。

2 急救措施体系

2.1 组建大型成批车祸救治小组

我院组建了专业的救治小组,制定针对性程序化急救管理体系,在急救过程中以快速、有效为主要原则。制定了大型车祸成批伤员的急救流程及抢救方案,使医护人员能依据流程、任务分配规律性的进行伤员的救治,从而能够更好的发挥救治作用。主要救治人员为:(1)医院轮值领导负责统筹和指挥现场救治秩序;(2)急诊科室医护人员组建抢救小组对危重患者实施现场抢救措施;(3)后勤管理人员负责现场急救设施及器械的运送,和充足现场所需的医疗物质;(4)120急救车队人员,负责现场重症伤员和急症伤员的运输。救治小组成员实行轮流备班制度,在备班期间不能饮酒、外出、要保持联系方式24小时畅通。

2.2 保证急救物资充足

我院内通过对以往大型车祸伤员情况的分析和机体开会研讨,征求经验丰富的医护人员制定急救物资清单,并且择优采购,定期清查过期急救药品。对急救物品进行单独存放,同时保证物资的充足储备量,避免在发生大型车祸时伤员较多急救物资贫乏的情况发生。在发生大型车祸时,派专人运送现场所需急救物资。对急救治疗结束后,要准确的清点医疗仪器和器械,保证医疗器械和仪器完整运回医院。

2.3 加强急救人员技术水平

对我院急救小组成员,定期开展相关知识的培训班进行强化技术水平的学习,(1)急救医护人员:聘请急救方面的专家和老师,借鉴其他医院对大型车祸成批伤员的成功救治案例,提高我院急救小组发生大型车祸成批伤员的各种外伤和急症的处理措施和抢救方法的学习。提高在急救过程中各种急救操作的熟练程度。(2)120急救车队人员:加强其反应能力和应对大型车祸成批伤员运送的能力,司机要具有较高的驾驶水平及丰富的道路通行经验,避免在伤员运送过程中绕远路、迷路等情况的发生,延误伤员最佳的治疗救治时间。在培训后或是就职前进行考核,选取业务水平高、实践经验丰富、个人素质好的人员。

3 快速分流伤员

3.1 现场急救

依据患者的情况进行分类,主要分为轻、重度、危重及死亡患者四类,依据患者的分类进行区域性的安置,对轻度患者在没有急性症状及严重外伤发生的患者,安置在安全地域静坐休息观察;重度患者进行快速及时的转送,保证在有效治疗时间内转送到急救设施及药品齐全的医院就诊[2]。对危重患者,首先进行现场有效的急救处理措施,缓解伤员的危重症状,当患者各项体征相对平稳适宜搬运时候,快速将患者转送到医院抢救治疗。对死亡的伤员不需要进行急救措施,通知专业人员进行妥善安置。为更加明确的对伤员的分类进行区别,在轻度伤员的手腕绑白丝带,重度伤员手腕绑绿丝带,危重伤员的手腕绑红丝带,以免遗漏重度和危重度伤员的救治。

3.2 安全转送

对伤员的转送及运输过程要注意安全,保证快速的同时还应该保证安全达到。对在运输中尽量保证患者的有利病情的[3]。照先重后轻,即先转送救护危重伤员,后转送及治疗轻伤员的原则,转送途中医护人员要做好严密的病情观察,维持伤员的生命[4]。随时与院内保持联系,报告伤员病情,通知做好相关的救护准备,对预计院内无救护能力的伤员,要及时与相关部门联系,争取在第一时间将伤员转送到上级医院[5]。

4 结语

在对大型成批车祸伤员抢救能否成功,不但能良好的反应我院医疗技术水平[6]。对我院大型、突发性的医疗事件处理能力及综合应对能力进行良好的评估[7]。我院采用创建大型车祸大批伤员的急救治疗小组,提高对大批伤员急救的整体调控,保证了急救物资的充足供应和管理,有效的提高了医院急救各种技能的操作[8]。

参考文献

[1] 赖昌建;高晨;郑本端 泉州市交通事故伤流行病学的特点分析[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08(05):460.

[2] 王鸿香,邹倚红,陈风莲,等.急救程序化管理对提高创伤救治成功率的调查与分析[J].护理管理杂志,2004。4(10):11―12.

[3] 王慧芳,温秀瑛,李秀玲.成批患者院内救护与组织管理[J].中国中医急症,2005,14(7):702-703.

[4] 梁素文.批量车祸伤员的急救护理[J].医学理论与实践,2006,19(11):1351―1352.

急救现场救护措施范文第3篇

【关键词】 院前急救;护理要点;意义

【中国分类号】 R693【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044-5511(2012)02-0244-01

院前急救是急诊医疗服务体系的最前沿阵地,有着与院内部分不同的工作环境条件,它的形成和发展,对现代急诊医学的建设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如何做好院前急救病人的护理工作,是现代急诊医疗服务体系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只有及时采取紧急而正确的急救措施和护理,赢得时间,才能真正降低急诊病人的死亡率,因此,院前急救及护理也成为院内急救的前提。

1 临床资料

我院急救中心成立于2007年1月20日,院前急救部分设有指挥中心,有3个急救分站,共有救护车7辆,医护人员30余人,司机11人。指挥中心设有GPS全球定位系统、葫芦岛市的电子地图、车载电台、车载电话、电话录音、急救预案电脑系统等设备,使救护车可以随时与中心保持联系,中心可以通过GPS为急救车指路,并能随时了解患者的病情,提早做好院内抢救准备。2010年,共出车6024次,接诊急救患者5663例。我中心在接到急救电话后出车时间最快半分钟,最慢5min,平均3min。到达现场时间最快2min,最慢20min,平均10min。抢救成功率达96.84%。

2 讨论

2.1 院前急救工作特点:(1)随机性强 病人随时呼救,病种多样性,重大事故或灾害具有不可预测性,因此,要求救护人员的理论知识及操作技术掌握全面。(2) 紧急 一有呼救立即出动,一到现场立即抢救或运送,充分体现了"时间就是生命"的紧急性,所以要求救护人员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做到沉着、冷静。(3) 流动性强 院前急救服务区域广,可以是就近的工厂、学校或居民点,也可以跨区、跨县,对重大灾害事故进行增援。(4)急救环境条件差 现场急救有时在路边,有时在事故现场及运送途中,光线、噪音、震动会给听诊、测量生命体征、注射等护理操作带来困难。(5)病种多样且复杂 呼救病人的疾病涉及临床各科,在短时间内需要进行初步诊断和紧急处理,所以,要求救护人员必须掌握各科常见急症的急救和护理。

2.2 院前急救中现场抢救的护理:(1) 病人的放置 根据病情的轻重与不同,采取相适应的。原则上是在不影响急救处理的情况下,将病人放置成安全舒适的,如平卧位头偏向一侧或屈膝侧卧位,使病人放松并保持呼吸道通畅。(2) 维持呼吸系统功能 护理措施包括吸氧、清除痰液及分泌物、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或配合医生进行气管插管及呼吸兴奋剂的应用,最终保持呼吸道通畅。(3) 维持循环系统功能 护理措施包括测量生命体征,对于高血压急症、心力衰竭、急性心肌梗死或各种休克进行心电监护,必要时配合医生进行电除颤及体外心脏按压,及时开放静脉,尽量选用静脉留置套管针,选择较大静脉穿刺,固定牢靠,使病人在烦躁或搬运时,针头不易脱出血管外或刺破血管,保证液体快速而通畅的进入体内。(4)对症处理 护理措施包括协助医生进行止血、包扎、固定及搬运,应用药物或其它方法,进行止痉、止痛、止吐、止喘、止血等对症处理。(5) 心理护理 要注意对清醒病人不要反复提问,不要在病人面前讨论病情,给予安慰性语言,应尽量使病人能安 静休息并减轻其心理压力。

2.3 院前急救中转运和途中监护的护理:(1) 转运时的护理 搬运动作要轻柔,搬运脊柱受伤病人时要保持脊柱轴线水平稳定,准备好后,喊一、二、三,同时搬运。休克病人,将担架水平位或头部稍低,下楼时,前面抬担架者将担架举高,使担架保持平衡。上车时,病人头在前,脚在后,并固定牢靠,使病人感到舒适为宜。途中转运,既要迅速又要安全,尽量避免剧烈颠簸。 (2)途中监护的护理 途中要充分利用车上设备对病人实施生命支持监护。给氧或机械通气,保持气道通畅。心电监测,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及瞳孔神志,维持有效的静脉通路。用药时要注意三清一复核,即听清、问清、看清,复核药名、剂量、浓度和用法,并保留空安瓶,以便记录和再次核对。在医院急救中心工作之后,我接触到急救最前沿的院前急救护理工作,更加使我深深的体会到院前急救护理这项工作对院内急救及所有急诊病人的重要性。所以,我们现在只有扎实工作,积累经验,才能适应不断发展的急救护理事业,挽救更多急诊病人的生命。

参考文献

[1] 周秀华主编,极危重症护理学杂志,第2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急救现场救护措施范文第4篇

【关键词】院前急救 隐患 防范措施

中图分类号:R47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1)5-161-02

院前急救是急诊医疗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院前急救负责现场急救和途中救护,负责暂时的、应急性的急救。其工作特点是:急救环境差,时间急迫,变化急骤,随机性大,疾病谱广,救治难度高。而人民的法律和维权意识增强。医护人员稍有不慎极易导致医疗纠纷和事故。因此,要求急诊医护人员具备较高的素质:有过硬的急救技能和经验,有耐心,有责任心,有较高的沟通技巧。减少和杜绝可能导致纠纷隐患。我院自2004年1月至2010年12月共出诊6368例次。医护人员不畏艰辛,出诊火灾,冰灾,车祸及各类急性病、急性创伤、慢性病急性发作的急危重患者。成功安全的运回患者5786例次。

现将我院院前急救最容易出现的医疗及护理隐患及防范措施总结如下。

1 院前急救最容易出现安全隐患。与调度人员,救护司机,救护人员密切相关。

1.1 调度人员一定要24小时在岗,随时接听急救电话及120指挥中心发来的传真,立即通知救护司机及医护人员迅速到达救护现场。要求调度人员对每一趟出诊的呼救者的名字、地址、人数、伤情、联系方式准确无误的交给司机,以免延误抢救的黄金时间。

1.2 救护司机一定要熟悉全市的交通路线,选最近的路以最快的速度安全的带领救护人员赶到现场,以免交通路线不熟悉延误抢救的黄金时间。

1.3医护人员对急救工作认识不够,急救意识不强,出诊速度慢,未在规定时间内到达。护理人员的服务态度冷淡、责任心不强,影响院前急救及护理质量。

1.3.1 医护人员没有根据人数,伤情带齐急需的急救器材和药品,而导致抢救工作不能顺利进行。

1.3.2 医生的经验不足,不能及时制定有效抢救措施,延误病情而导致抢救成功率降低。

1.3.3 护理人员应急能力不足,急救技能不熟练,而导致抢救成功率降低。

如:静脉穿刺不成功导致抢救药物不能及时进入体内发挥疗效,抢救设备不熟练,延误抢救的黄金时间。

1.3.4 医护人员没有及时止血,没有及时固定骨折处而导致病情进一步恶化。

1.3.5 没有充分评估患者的病情发展及转运过程的病情变化,没有与患者或患者家属有效的沟通,转运途中病情观察不仔细,途中发生病情变化而导致纠纷发生。

1.3.6 医护人员到达现场对已死亡的患者没有进行常规的抢救,没有做仔细的检查,而导致纠纷发生。

1.3.7 医疗文书记录不全而导致纠纷发生。

2 院前急救的隐患防范措施

2.1加强院前急救管理,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反复学习有关法律、法规及相关制度、职责、技术操作常规。强化优质服务意识,加强护患沟通,加强责任心,提高医护人员的综合素质。

2.2调度人员一定要24小时在岗,随时接听急救电话及120指挥中心发来的传真,立即通知救护司机及医护人员迅速到达救护现场。要求调度人员对每一趟出诊的呼救者的名字,地址,人数,伤情,联系方式准确无误的交给司机。

2.3 救护司机一定要熟悉全市的交通路线,选最近的路以最快的速度安全的带领救护人员赶到现场。

2.4增强院前出诊护理人员的急救意识。懂得急救工作的重要性,做到急患者所急,想患者所想,珍惜自己和他人的生命。不断提高院前急救技术水平。坚持每年对护理人员进行心肺复苏、中毒患者抢救流程、心力衰竭患者的抢救流程、休克患者抢救流程、气管插管、人工呼吸、电击除颤、心电监护、静脉留置针、复合外伤的处理、现场患者搬运术等的培训和考核。

2.5准备院前急救箱,合理布局抢救物品,做到定人、定物、定位、定量、定期维修和随时更换,出诊人员所带急救药品和急救器材必须保证完好率100%。仔细做好每个环节的工作才能保证提高抢救成功率。

2.6 危重病人就地抢救,大出血患者先止血,血是生命的源泉。我们应迅速用手指压迫出血的主要血管然后加压包扎。并将伤肢抬高,以控制出血。但对四肢大血管破裂出血应用止血带,使用时应注意:(1)使用止血带前应将伤肢抬高,尽量使静脉血回流。(2)按病人年龄、伤肢部位选择适宜型号止血带。(3)上止血带部位要准确,应扎在伤口近心端,前臂和小腿不宜使用,因两骨之间有动脉走行,止血效果差;上臂扎止血带时不可扎在下1/3处,以防损伤桡神经。(4)压力适宜,以达到远端动脉搏动消失,上肢为0.04~0.06 mPa,下肢为0.06~0.08 mPa。(5)记录上带时间,防止因绷扎过久导致肢体缺血坏死和神经损伤。做到每小时放松1次,每次5~10分钟。松解止血带时应压住出血伤口以防大出血导致休克。迅速建立静脉通道,大量输入林格注射液或低右及代血浆,迅速补充血容量。根据病人的情况在医生的指导下注射抢救药物,防止休克及病情恶化 。有骨折的患者要固定好骨折部位防止骨折端对神经 血管等组织的进一步损伤,同时能缓解疼痛。有开放性伤口应及时包扎,保护伤口 减少污染。脊柱骨折一定要用4人搬运法保持脊柱为一轴线,平稳将病人抬起,放硬担架上,有条件的放于脊柱板上。头部用固定器或布带固定好。防止出现脊神经进一步损伤。

2.7 急救工作医务人员应具备较全面的工作技能,因为院前急救工作是不可预知性,要求急救人员掌握较全面的医学知识和熟练的抢救技术,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快捷熟练的抢救流程,加强急救人员专科理论知识和反复的急救技能培训。

3 小结

总之,在院前急救工作过程中护理人员对急救工作认识不够,急救意识不强,出诊速度慢,护理人员的服务态度冷淡,责任心不强,护理人员急救理论和相关技术不熟练等隐患,会导致纠纷的发生。要预防隐患,护士不仅要有高尚的职业道德,优良的服务态度。而且要有精湛的护理技术,娴熟的护理操作。还要具备敏锐的观察、判断能力及应变能力。

参考文献

[1]李映兰 主编的急诊专科护理。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年.

[2]陶 红.急救护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65.

急救现场救护措施范文第5篇

关键词:全科医疗社区急救

【中图分类号】R-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0-0236-01

全科医疗概念下的社区急救即是指在社区发生某类特别紧急的医疗事件时,在医院专业医疗救护人员赶到现场之前,由社区全科医生对患者采取的现场紧急救护措施。

1当前社区急救的现状分析

据有关调查数据显示,有83%的院外急救事件都发生于社区。针对这些发生在社区的危重疾病,一方面由于城市社区较为分散,增加了大型综合医院急救中心全面覆盖的难度,尤其在道路拥挤、共存多个急救需求以及对社区缺乏了解等情况下,更会显得鞭长莫及,救护要求难以得到满足;另一方面,当前社区的医疗基础相对薄弱,医疗资源在配置、体制和行为标准等方面均表现出一定程度的不规范,与此同时,以全科医师为主的多数社区医护人员几乎未接受过专业的急救医疗教育,基础理论和对危重疾病的认识水平有限,有待进一步加强培训。综合以上两方面的情况,再从医院急救医生和社区医师的协同来看,由于疏于沟通,时常导致单方面独自应对复杂的社区救护事件,难以实现将社区和医院双方面的医疗资源有机结合的综合性医疗救援[1]。

2社区急救的全科医疗特点

社区急救属于全科医疗的范畴,在社区突发危及重症的时候,社区全科医生采取的紧急救护需遵循全科医疗的基本理念,以维持患者生命体征的最佳利益为准则,让患者及其家属感受到温馨亲切的医疗服务。同时,社区的全科医疗救护需充分体现出综合性、协调性和连续性,应在多使用合理安慰语言和心理疏导的基础上积极调动现场人员,让他们积极地有序地配合救护行为,防止家属因情绪过于激动而引发更多意外状况的发生。在医院的急救医护人员到达现场的时候,需将患者的病史和之前的救护过程简明扼要地对他们讲述出来,同时配合他们做好剩余的必要院前急救工作。事后可适时对患者的住院治疗情况和出院后的康复情况进行随访,以此将全科医疗的双向转诊工作合理的融入社区急救工作当中去[2]。

3全科医疗概念下社区急救存在的问题

3.1思想问题。某些社区全科医生的思想太过保守,害怕担当责任,所以每每遇到危急重症的时候,几乎仅是坐等来自医院的救护,主动采取的救护措施极其有限。另一种误区就是过重看重利益得失,在明知自身救护能力不足的情况下,仍然坚持不让患者转院。以上两方面的思想问题都可能延误患者的最佳抢救时机。

3.2协作问题。很多时候,良好的社区医疗救护都需要临近全科医疗站的全科医生以及院方医疗救护人员进行多方的协作,在患者病情危及的时候,若不能保持各方良好的联系和沟通,不能随时接收专业人员的远程指导,单凭某一位社区全科医生的一己之力很难取得高成功率的救护效果。

3.3技术问题。社区急救能否取得较好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科医生现场急救技术的高度。当前,多数全科医生的学历并不高,也未曾接受过专业的全科培训,难以胜任某些高难度的社区急救事件的救护处理。因此全科医生还需不断加强自身专业急救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和训练,进一步提高自己的社区院前救护水平。

3.4硬件问题。硬件问题主要反映在设备和药品两个方面。当前很多社区的医疗设备和药品都存在不完善的情况,配备不齐全、陈旧单一是普遍存在的现象,这也严重制约了全科医生在实施社区急救的时候本来可以发挥的功效。

4全科医疗概念下社区急救的发展策略

社区急救之于全科医疗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因此大力发展社区急救医学、积极培养技术全面和具备优秀应急能力的全科医生是完善院前急救方案和全科医疗体系的必由之路[3]。

4.1建立网络化的社区全科医疗救护站。把现有的社区全科医疗救护站与医院急救中心有机地结合起来,由医院提供统一的人员调配和后勤保障管理,建立起以家庭为单位的社区医疗应急信息管理系统,由全科医生负责信息的动态搜集和医疗初发事故巡查,并将所得信息与医院和临近救护站共享,以此实现对各种急症危险因素的实时监测和急救资源的合理调配。

4.2提高社区群众的基础救护知识。社区全科医生在进行日常工作的同时,需大力加强对社区群众基础救护知识的宣传和教育,让他们对正规的救护方法比如初级心肺复苏等产生普遍的认知,以此确保社区的普通居民在紧急时刻具备一定自救、互救和他救的能力。该方法只要将工作落到实处,就一定能成为社区急救力量的有力补充和全科医生的有力助手。

4.3树立预防为主和以人为本的社区卫生服务理念。全科医生应高度重视社会和心理等诸多因素对诱发重大社区医疗事故的影响,更新急救观念,增强紧急心理干预能力,从维护患者根本利益和满足社区卫生需要的角度出发,不断增强社区急救水平和为社区卫生服务能力。

参考文献

[1]祝墡珠.全科医疗服务模式认识与发展[J].中国施用内科杂志,2012,32(4):245-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