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文学素养的含义

文学素养的含义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文学素养的含义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文学素养的含义

文学素养的含义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素养;优化策略

语文素养是评判一个人内涵高低的关键因素之一,它不仅能够显示出一个人语文功底的高低,而且更代表着一个人的文明素养。而在当代社会,语文素养不仅仅可以看作是评判个人素质的标准,更是衡量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指标。高中阶段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关键时期,由此可见,在这一阶段培养和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是每一位教育者都应关注和思考的问题。

一、语文素养的基本含义

语文素养主要指的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具体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语文能力、语文学习习惯以及思维能力等方面,同时语文素养还表现出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特点。从语文素养的基本含义可以看出,当代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不仅要重视学生语文基本知识的获得,而且在技艺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也应引起高度的重视。可见,培养和提升高中生的语文素养,不仅要是其具有较强的语文阅读能力、写作能力,还应该具有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以及一定的文化积淀。此外,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不仅为其学习其他科目奠定了基础,也是促进学生综合发展的重要基础之一。

二、高中生语文素养现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文字功底相对较差

文字的掌握及运用是学习语文的基础,从当前大部分高中生对文字的掌握及运用的情况来看,普遍存在着对文字的理解不都深入,对于疑难病句不能快速做出反应的现象。同时当前高中生的阅读及写作情况来看,大部分学生对文字的应用能力还需要作进一步的提升,具体表现在文字运用不够准确、语言的流畅度不够、思维缺乏条理性等方面,这些问题都将直接影响高中生语文素养的进一步提升。

2.缺乏想象力和创造力

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缺乏是当前高中生语文素养中存在的又一主要问题,特别表现在写作方面,例如在练习以“情感”话题的作文时,许多学生选用的题材太过陈旧,反复使用“在下着瓢泼大雨的夜晚,妈妈独自一人背着发高烧的我,踩着泥泞小路去医院”这样类似的情景,显然给人一种缺乏想象力的印象,况且这样的叙事的写作手法从小学使用到高中,缺乏创新与突破,最终使得文章难以传达出细腻真挚的情感,同时这也使得学生的思维长期处于凝固状态,导致其观察力、想象力难以得到有效的锻炼。

三、提升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

1.熟练掌握语文基础知识,加强语言的积累

在高中学习阶段,特别是对于一名高三的学生来说,提高其语文素养首先需要巩固其语文基础知识,任何一项能力的获得都离不开知识作为基础。虽然到高中阶段更重视的语文的人文性,但是在日常阅读、写作的练习中仍然离不开对字音、字形、语法、修辞、篇章结构等基本语文知识的掌握,只有将这些基础的语文知识牢记于心,才初步具备了阅读和写作的能力。同时,在掌握语文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还应重视语言的积累。在高中语文新课标中指出,高中生的课外自读文学名著及其他读物总量不少于150万字,实质上在要求高中生加大阅读量的同时,无形中也增加了学生对感性语言材料的积累,从而在量的积累上产生质的飞跃。

2.熟练使用的语言技能

语言技能的获得离不开知识的积累,更离不开练习与实践。因此对一名高三学生来说,要提高其语言技能,仍需要从基本的查字典、朗读、默读、背诵、写字、作文等基础技能方面下功夫,同时还应掌握相应的阅读方法和语言表达方式,并且通过各种方式不断提升其思维能力,使其在语言表达时更具有规范性和逻辑性。此外,学生还应该掌握一定的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学会根据不同的交际场合选用恰当的语言技能,以增强其自身的语文素养。

3.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语文学习能力,更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对于高三学生自身来说,应该督促自身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积极培养自身对于语文学科的学习兴趣,从最基础的勤查语文工具书、书写整洁、认真听讲、做好笔记等日常语文学习习惯入手,一点一点地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4.在生活实践中激发创造力与想象力

语文本就来源于生活,所以培养和提升高中生的语文素养,自然是离不开生活与实践。从大部分的高中语文教材可以看出,其选材丰富而广泛,采用的表现手法也相对灵活自由,有触景生情,也有遇事感怀,之所以这些文章能够扣人心弦,主要还是因为作者善于从生活中发现题材,并将其赋予自身的情感与体验,通过创造与想象使其具有了鲜活的生命力。因此,培养和提升高中生的语文素养,更应该让学生敢于去观察生活、品味生活、感悟生活,使其创造力与想象力能够在实践中得到激发与锻炼,从而进一步提升其语文素养。

四、结语

综上所述,培养和提升高中生的语文素养,有助于拓展了学生的文化视野,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塑造其健康人格。特别是在经济文化快速发展的新时代,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不仅能帮助学生提高对社会的适应能力,更能让学生在繁复的生活中静下心去品味生活,感悟生活的美。

【参考文献】

[1]李鹤.在诗歌教学中培养高中生语文素养的策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

[2]孙雪梅.高中古诗文教学中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5

文学素养的含义范文第2篇

在字词朗读阶段,针对学生有疑问的字词,不单纯规范学生读音,而是通过讲解字词来源等方式解释字词含义,既有利于学生记忆读音,又有利于提升学生人文素养。比如“混沌”一词学生往往会发生读音错误,可以通过《庄子》中的寓言故事,帮助学生明确读音、深化记忆,并增加文学知识,提升人文素养;再如在帮助学生明确“谆谆”的读音时,让学生体会师长对其的教导,感受师长对其的情感,提升人文素养。

(2)朗读名篇,提升人文素养

“朗读”是《普通话》课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普通话水平测试的一个题型,在课上必须带领学生进行朗读训练。针对这一情况,可以选择名人名篇进行朗读并进行适当讲解,对学生进行文学素养和爱国主义情感等的培养,提升其人文素养。比如朗读《白杨礼赞》,引导学生体会中华民族坚强不屈、力求上进的精神品质;朗读《泰山极顶》,引导学生感受祖国山川之美;朗读贾平凹的《丑石》、的《野草》,增加学生的文学知识,引导学生体会某些人默默无闻却坚忍不拔的性格特征;朗读的《白话文电报》,引导学生体会祖国的语言之美;朗读《提醒幸福》,引导学生增强对幸福的感受能力;朗读《读书人是幸福人》,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以增加文学素养;朗读《二十美金的价值》、《我的母亲独一无二》,引导学生体味亲情的伟大与无价。

(3)指导“说话”,提升人文素养

“说话”是《普通话》课程的又一重要环节,也是普通话水平测试最难的一个题型。为提高学生的“说话”能力,平时上课要进行说话练习。而利用“说话”环节,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是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一条重要途径。比如面对当今社会公德心缺失的情况,在说到《谈谈社会功德》这个话题时,引导学生对南京彭宇案、小悦悦事件等进行讨论,在指导“说话”规范性的同时,增强其社会公德意识;针对大学生普遍重视个人形象的特点,在说到《谈谈服饰》这个话题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放弃对名牌服饰的盲目追求;针对现今环境条件恶劣的现状,在说到《对环境保护的认识》这个话题时,引导学生树立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思想意识,从自身做起,为中国环保事业的开展贡献一份力量;针对当代大学生迷恋上网、游戏等现状,在说到《我喜爱的书刊》这个话题时,帮助学生重新认识读书之美,鼓励学生多读书、读好书;针对学生传统文化知识缺失的情况,在说到《我知道的风俗》、《我喜欢的节日》这些话题时,引导学生挖掘中国历史知识,了解中国的传统风俗,加深对祖国的认识等。

(4)巧设多种练习方式

文学素养的含义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中;古诗文;语感;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

语感教学是语文教学中必须重视的内容之一,通过对语感教学的研究可以看出,语感教学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但许多教师在开展语感教学时,都存在着一定的弊端和误区,这就导致古诗文语感教学的效果欠佳。本文针对高中古诗文教学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简要探讨语感教学在古诗文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一、高中古诗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的教学方法不当。大多数教师在讲解古诗文时,都会采取分段解读的方法,比较注重对文章字词的翻译,但没有将背诵和朗读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教师比较注重古诗文中字词的用法,将更多的课堂时间用来翻译古诗句,没有将理解古诗文内涵和思想感情作为教学的重点。

(二)学生缺乏对古诗文的学习兴趣。在教材和考试内容不断改革的同时,古诗文也显得越来越重要。但由于古诗文和现代的思想、语言存在一定的隔阂,再加上高中生的课业任务较繁重,当学生遇到古诗文时,会缺乏学习热情,对于教师讲述的内容,不能认真去理解和学习,从而导致课堂教学效果较差。

(三)古诗文语感教学存在难度。1.学生在学习古诗文时,很难理解词汇、语法和语音等。在社会发展和进步的过程中,语言中的各大要素也都在发生着与时俱进的变化,在学习古诗文时,学生只能够通过书本来获取知识,不能从实际生活中进行感悟,这就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极大的困难;2.学生很难理解古诗文作品的深刻内涵。文学作品的内涵就是作者所要表达给读者的东西,其要表现的思想主要包括理、事、风、情和值等,这些因素都是学生在学习文学作品时应该感受到的。这些文章的内涵一般都是后人在其所处的背景环境下总结出来的额,在大多数古诗文中没有对本身的内涵进行定义,这就给学生的感悟增加了难度;3.学生在文学特性的感受方面存在难度。大多数文学作品的表现手法都具体其特征,并且处于不同时期的文学作品也呈现出不同的文学特征,如果学生没有对文学作品的特征进行全面的了解,就不能产生相应的语感。

二、语感教学在高中古诗文教学中的意义和作用

(一)语感教学是适应教育改革的需要而产生的。在我国语文课程的相关标准中就有对语感的规定,比如在语文教学的基本理念中,就强调对语言的积累和语感的培养,在教学中应该将培养语感和把握能力作为教学的主要目的;在教学的总目标中,也有对语感培养的要求;在实施建议中,强调应该重视朗读和默读,从而使语感有所提高。语感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中必不可少的内容,也是语文课程改革中的必然要求。在现阶段的语文教学活动中,应该做好语感教学工作。将学习和运用语言作为语感教学的基础,将培养语感作为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来开展语感教学,这样就能减少古诗文教学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

(二)语感教学是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的重要因素。语言学习主要会经历感受、领悟、积累和运用等几个主要的步骤。在对语言进行学习时,不能简单的通过字典来理解问题的含义,也不能只从语法、逻辑、修辞和文学等方面进行分析,最主要的是利用语感经验进行学习,引导学生对语言中的情态和情味等进行深刻的体会,通过透彻的理解来提高语言理解能力和获取语言的能力。如果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只注重对知识的积累,而没有对语感的感受,就会降低对语言的理解程度。所以说,学生在学习古诗文时,只有具备敏捷的理解能力和语感,才能领会文学作品中的情感因素和语言要义,也能够通过语感来正确的表达自身的思想感情,从而使语文教学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教材中的古诗文都是经过精心挑选而编制的,如果教师在讲解古诗文的过程中,将古诗文分为几个部分进行知识的传授,就会缺少情境、幽默和想象力,从而使原本的精华文章变得枯燥无味,也使学生失去了对古诗文学习的兴趣。

(三)语感教学是提高学生的情感审美素养的主要手段。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应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道德情操。语感教学主要是将语感的培养作为教学内容的中心,将语言实践作为主线,在教学中发展以人文素养和语文素养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语感教学主要强调的是学生对语文的体会和感悟,强调利用语感来让学生潜移默化的接受文章的思想和情感,并注重对古诗文的理解、积累、想象和感知。学生在感悟的同时,不仅能够了解到文学作品中字词的含义,也能够体会到整个文章的含义,通过文学作品中的形象,能够获取情感和道德教育。在古诗文学习中进行语感教学,能够使学生的心灵得到净化,同时也能够培养学生的情操以及修养。语文是对语言艺术的表达,精美的语言需要反复进行感悟和揣摩,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除了需要运用自己所学过的知识,还应该对文章的内容进行想象和联想,这就需要学生具备良好的语感。语感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语言水平、交往能力和智力水平,同时也能够提高学生在审美、修养和品格方面的素质。

(四)语感教学能够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语文能力具有多层次和多侧面的特点,其中最主要的就是语感,而其他语文能力则起到辅助理解的作用。敏锐和正确的语言主要是通过听说读写等语言实践活动来完成的,在通过语言实践形成语感的过程中,需要包含知识的累计、思维的发展、技能的强化和情趣的养成等方面,这些因素会促进语文素质的提高。

通过以上几方面的论述可以看出,要想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达到课程标准的目标,就必须重视对语感的培养和运用。

三、总结

要想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感,就应该遵循语感生成的规律,将学生的身心发展作为规律形成的前提,这样就能使学生的语言能力和语言素养到提高,同时也能够促进学生人文精神的养成和审美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安娜娜.中学古诗文教学感悟培养的探索[J].东北师范大学,2012(5)

文学素养的含义范文第4篇

大学语文是大学生人文素养培育的重要学科之一。目前真正喜爱这一学科的大学生逐渐减少,整体人文素养水平也不断下滑。因此大学生人文素养培育是当前社会、各大高等院校的首要工作。文章基于这一内容,首先分析当前大学生人文素养中存在的问题,随后简述其存在的社会意义,最后明确了大学生培育人文素养的主要方式就是完善大学语文教学。望本次研究能够帮助当前大学生提升人文素养。

关键词:

大学语文;人文素养;培育;教学

大学语文作为当前极为重要的一门学科,目前处于非常尴尬的位置。由于大学语文占据较高的学分,显示其所占据的地位极为重要,导致许多大学生将其看做获取高学分的课程,应对态度以不求甚解、但求过关为主。基于这一想法,大学生在其中学习到的知识极少,对其人文素养的提升微乎其微。

一、大学生人文素养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很多高校的大学语文教学无法很好的结合审美性、人文性以及工具性,更多是以知识教授与工具操作等行为进行知识的传授,忽视了人文素养。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存在复杂性。可能是学生自身学习的实用主义、教师教授过程中的认知偏差、网络环境对学生信息思考及接受行为的影响等。这些因素都直接影响学生对经典、文本式阅读的重视度下降。针对目前社会现状而言,大学生普遍存在人文素质观念薄弱的现象,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社会与各高校中存在的“专业崇拜”。近来各大高校为了进一步提升就业率,重点关注学生专业能力及知识的培育,以便满足社会需求。这一行为无疑存在重要性,但从现实层面而言,高校会因此忽视了学生在综合素质方面的培育。中国的教育需要培养的是人才,而不是专业性工具。这种专业万能的理念创造了诸多“热门专业”的神话,但对大学生的精神造成了影响,甚至可以说影响了学生的现实生活。

二、培育大学生人文素养的社会含义

基于专业崇拜及功力注意对大学语文教育的影响,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大学是人文素养培育。近年来,社会上频繁发生大学生违法事件,这些行为无不体现出其人文素养的缺少以及价值观的扭曲。所谓人文素养,是指一个人在人文科学层面到达了综合素质的境界,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基于人与自然的关联性,明确以人为本的重要性,体现人显著的主体地位:基于人与自然的关联性,明确互相尊重的重要性,体现人人平等的重要性。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从本质上而言就是基于以人为本、体现个性、发掘潜能、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等基础性目的,激励学生多关注人类存在价值及意义。而大学语文在这过程中能够起到提升基础语文能力、提高学生人文视野、培养人文情怀及素养的作用。正如民族的综合实力由软实力与硬实力两个方面的内容组成,人亦如此;软实力指人文素养,硬实力则指专业知识,两者相辅相成、彼此支持。为了促使学生能够更快、更好地掌握上述两种能力,大学本科教育需要实现通才及专才、素质与专业教育的有效结合。当前国内大多数高校在进行课程设置时,涵盖以下三个部分:基础知识、专业技能、人文素养,唯有同时培育三个方面才能够产生高素质的综合性人才。基础知识及专业技能在学习过程中会涉及素质教育,同样素质教育中也含有基础知识及专业技能。因此三者的重要性可以划上等号。

三、大学生人文素养培育方式———大学语文教学

基于前文内容,笔者人文大学语教学应依照常规语文教学规则实施,具体而言就是结合经典文本实施知识讲解、情感启发及思想升华等活动。大学语文教学的目标其实就是对学生语文素质进行提升。而其与高中、初中语文教学之间的缺编就在于其需要打破应试教育的束缚,确定素质的本质意义,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相关活动之中。在这种高层次的教学方式下对学生人文情怀及素质进行提升。大学语文教学实施过程中需要一提升学生人文素质与审美为主,实现人文精神的传播。大学语文课程又称高等语文,主要教育受众为大一新生,对学生语言能力的培育非常重要。不过由于大学生已经经过了十多年的语文学习经历,对于语言文字的理解与应用具备一定的基础,不需要将之前的学习内容进行重复。基于目前的社会现状及技术理性盛行的时代现状影响,相较母语能力培育而言,人文素养培育更为重要。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单单对其实施审美培训及文学鉴赏等基础性教育。笔者认为,结合大量具备思想启迪含义及审美情趣的经典文本,在刺激学生人文关怀的同时,还能够大大提升其审美及文学鉴赏能力。因此大学语文教材选择是教学的重要基础。在选择过程中于需要关注具备人文熏陶、审美教育及语言训练等多个方面内容的范本。此外需要注意的是,大学生人文素质培育不能与传统文化教育对等,所以在教材选择过程中不能仅仅包含经典的文学作品,还应该包含当代或国外的优秀文学作品。

四、结语

综上所述,大学生提升人文素养,从狭义来看与其今后的社会工作及生存相关,从广义来看直接关系中国优秀文化能否得到发展与展现。作为大学生人文素养培育的重要方式,大学语文教学目前仍然存在众多问题。但随着社会与高校的重视程度不断增加,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这一目标距离实现也就仅仅想是时间的问题。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大学语文教学相关工作人员付出更多的努力。

作者:李俞蒙 单位:长春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冯智明,李永贤.大学语文课程中应用文写作教学现状的调查研究———以柳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为个案[J].教育观察(上旬刊),2016,08.

文学素养的含义范文第5篇

关键词: 语文 教学 文学素养

前言

新课程下的语文教科书里许多文学作品是学生理解文章、感悟文美、拓展延伸知识的文本。这些作品能净化人的感情,培养人的情趣,陶冶人的性灵,美化人的灵魂。学生通过对这些文章的理解感悟,领会其中的深刻内涵,体会其中的真善美,并能从中获得美感和情趣,潜移默化地受到思想教育。

1 培养学生文学素养的意义

1.1 领悟文学作品主题的时代美和永恒美。“文章合为时而著”,文学作品是时代的产物,具有鲜明的时代烙印,为时代报务。鲁迅小说《药》,就表达了他对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死难烈士的怀念和赞颂,对他们生的英勇、死的壮烈的崇高革命品质的赞美,对一些愚昧不觉悟落后群众的麻木不仁的忧愤,从而揭示了要拯救中国,必须唤醒愚昧麻木的群众投入战斗的道理。朱自清的《背影》表现了父子相爱的主题,使得传统的“家庭亲情”跃然纸上,打动人心。这些文学作品,需要学生对它们进行整体阅读感知,深入顿悟作品本来就应具有的美感。

1.2 欣赏辨析文章,深化理解认识。文学作品的赏析,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鉴赏评价能力,才能对作品作出正确的评判,才能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使认识更深入,使阅读有更多收获。如赏析《荷塘月色》一文时,不但要能够理解和领会作者描绘的月下荷塘那种恬淡静谧、清新宜人、梦幻迷离、令人赏心悦目的优美景色,理解作者那种对现实不满又找不到出路,幻想脱离现实却又摆脱不掉的矛盾苦闷心情。

1.3 分析人物的典型意义。深刻地认识社会,认识生活的本质,发展人性中的真善美,抑制和摈弃人性中的假丑恶。课文本的许多人物形象如有代父从军、女扮男装、驰骋疆场的花木兰;有全身沾满铜臭的菲利浦夫妇;有用全部生命保存七根火柴的途中的无名战士。分析这些人物形象,应透过现象揭示他们内心的丰富精神世界,通过人物形象来感受一种憨厚美、真淳美或悲剧美,体会出对丑或美的感悟。

2 培养学生文学素质的方法

2.1 培养学生正确的阅读作品,理解文章中心思想及表达方式的运用。良好的阅读习惯是学生能顺利阅读的关键,它往往起到一个事半功倍的效果,其基本阅读步骤方法是:①通读全文。了解文章的大意及体裁样式;②阅读每段,了解段义,主要看每段的首句和尾句;③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及构思,体会这样写的妙处;④学会赏析,每段中的震撼人心灵的美句妙语,把握文章的闪光亮点;⑤延伸升华,通过对文章的阅读,寻出引起作者与你的共鸣处,再推出你的新看法,这是赏析文章不可少的。

阅读文学作品时,着重把握好以下三点:①阅读时,瞻前顾后,审视语境。特定的含义,是受特定的语言环境所制约,应注意审阅语境,谨慎小心;②联系文章的立意、背景及文章的主旨等因素来理解,将作品放入更广阔的背景下赏析,理解的深度自然加深;③多角度揣摩词语的含义,紧扣“文眼”,体味作者的独俱匠心,从而有“小中见大,一叶知秋”的艺术效果。

2.2 揣摩文辞,领悟作品的神形之美。揣摩语音的节奏美与韵律美。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岸芷汀红,郁郁青青”等句。韵尾的合辙押韵,使句子富有音乐感,增强了语句的韵律美。

揣摩语形上的对称美、参差美。《滕王阁序》中的“层台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看来醒目、清丽可佳,读来顺口,连贯畅达,给人以对称美,整齐美的感觉。

揣摩语义上的含蓄美、精妙美。《祝福》中写祥林嫂的肖像时这样描绘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表示她是一个活物”句中的一个“物”字,形象传神地表达了祥林嫂受尽封建礼教的折磨和摧残,走向了穷途末路。一个“物”字,写尽了祥林嫂的悲哀,写出了作者对之深深的同情和对封建礼教的憎恨,控诉了封建礼教的残酷。其内涵之丰富,远远不是用其他字所能代替的。这就要求学生在反复阅读文章的基础上,仔细琢磨,反复推敲,才有此穿透领悟能力。

2.3 体验情感意境,感受美的熏陶,陶冶性情,净化灵魂。学会感受意境的图画美和和谐统一美,学生可通过文中的客观描写方法进一步地感受文中所特有的图画之美。这也是分析文章意境中所必不可少的。有时,作者会通过一些常见的景象意境,自然地引起人们强烈的美感,将读者带进一个幸福、美好祥和的境界。教师引导学生对意境进行分析,感受作家所创造的这种美的意境,可以使学生受到作家感情的感染,得到一种难以言传的艺术享受。

文学作品的意境如同艺术形式一样具有多样的统一之美。元朝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以许多本来无关的,作为物象概念的语言符号,诸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断肠人”等迭在一起,从而创造了一个悲凉荒远的意境,给人以多样统一美的艺术享受。

2.4 鉴赏评价,深入体味作品中意义精髓。文章鉴赏和评价的标准是:①看思想观点是否以理论为指导,懂得评价的“真、善、美”与“假、恶、丑”;②要看艺术技巧的高低,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艺理论知识,诸如各种创作方法,各种表达方式、语言技巧的运用,各种风格流派等特点;③要有正确处理是非观和艺术观之间关系的能力,首先应是是非评判标准,然后才是艺术标准。

对文章的鉴赏和评价,首先就要看文章的思想观点是否正确,是否反映了客观事物的真实情况及事物的发展的客观规律,是否有利于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其次看文章的内容是否真实,材料是否全面,是否抓信了主要矛盾,是否揭示了问题的实质,认识是否深刻;再次看文中所表达的情感是否健康向上,文中涉及的知识是否科学准确,事物的发展变化是否符合事理,符合逻辑。

2.5 学会拓展延伸,深化理解已知进而扩充积累知识。学会向作者本身扩展延伸,通过对作者的生平,写作原稿等扩展,来进一步体会作者在作品中所投下的自己的身影,从而更清晰地反映出文章的时代背景,也便于读者进一步地理解把握。

学会将所阅文章向同类题材作品扩展延伸,同一题材往往会因写作目的不同而表达方式不同,进而形成不同的文体。为此,我们应该注意把握,找出此类作品所具有的共性特征,探寻出一般的规律,便于今后的学习运用。

结语

学生文学素养的提高,需要学生自己不断地阅读积累,转化吸收,才能有创新。“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多读,读活文学作品,是积累自身文学底蕴的关键。同时还应做到学思结合,只有真正的学中思,学中悟,才会思而有所学,悟而有所通。

参考文献:

[1]刘浩.语文学法纵横.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