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特色旅游业态

特色旅游业态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特色旅游业态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特色旅游业态

特色旅游业态范文第1篇

关键词:山水格局;川西北特色;以人文本; 生态与文化

1 前言

响岩镇位于平武县东南部,北距平武县城65公里,南距江油市53公里、绵阳市101公里,紧靠九环线(S105)和武都水库,交通便利,旅游资源丰富,区位优势明显。根据汶川地震灾害评估图显示,响岩镇属于极重灾区。

灾后重建中,河北省作为平武县的对口援建省,2009年初,援建方式由“交支票工程”调整为“交钥匙工程”,规划为适应灾后重建的需要,首次将镇总体规划、工程规划、详细规划、风貌规划和景观规划同步进行,相互衔接,确保规划的可操作性。

2 规划思路与重点

2.1 规划思路

规划尊重科学,尊重自然,以人为本,民生优先,体现特色;充分考虑自然资源环境和周边典型的“大山水”空间格局,把响岩镇建设成为宜居宜业宜游的、独具川西北特色的山水生态旅游城镇。

2.2 规划重点

落实城乡受灾居民和武都水库移民的安置;对镇区进行扩容,规划形成布局合理、配套齐全、交通便捷、环境优美的生态特色城镇;重点完成近两年的各项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恢复到震前水平。

3 镇域规划

3.1 镇域镇村体系规划

根据上位规划及响岩镇的区位条件、资源优势和发展环境,提出了“矿业强镇、旅游兴镇、特色产业富民”的镇域经济发展战略,到2015年,规划形成1个镇区、3个中心村和12个基层村的三级镇域镇村体系结构。

3.2 镇域空间结构规划

根据响岩镇区域社会经济现状、镇村分布情况和未来城镇规划的构想,规划形成“一心、一轴、一区”的空间结构形式。

“一心”:是指以响岩镇区作为镇域的发展核心,带动全镇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全面发展。

“一轴”:是指沿九环线形成的城镇综合发展轴,也是响岩镇与江油市和平武县城相联系的重要通道。

“一区”:是指同兴工业园区。

4 镇区总体规划

4.1 城镇性质与规模

城镇性质:平武县的南部重镇,独具川西北特色的山水生态旅游名镇。

规划通过GIS技术对地形、地貌及坡度进行分析,同时还对生态环境综合承载力、工程地质条件和用地适应性进行评价,确定到2015年新场镇人口容量3600人,用地规模29.84公顷,人均82.89平米。

4.2 城镇山水格局分析

响岩新场镇具有川西北典型的“大山水”空间格局,周围起伏的群山构成了响岩天然的绿色屏障,宽阔优美的涪江在镇区东侧穿过,神奇的大自然为响岩创造了如此秀丽壮美的河山,为响岩建设山水城林融为一体的生态旅游城镇打下了坚实基础。

4.3 镇区空间结构

规划对新场镇周边的山水格局进行分析,并与当地部门进行多次沟通,最终确定了“一心、两轴、四组团”的空间布局结构。

“一心”:即城镇公共服务设施中心,包括文化站、卫生院、镇政府等;

“两轴”:是指以九环线为主的城镇综合发展轴和城镇中部东西向的景观主轴。

“四组团”:是指镇区的北部居住组团、中部综合组团、南部居住组团和旅游服务组团。

5 镇区详细规划

项目组就灾后重建的建设方式、安置模式、房屋层数和房屋结构等内容对灾区群众作了问卷调查,并依此为依据,基本保证中心场镇户户有商业,以解决灾民的生活问题,建筑层数以2-3层为主,原则上不超过4层。

规划以景为轴,以水为体,以人为本,结合涪江水体空间和背景山体空间,引入“景观走廊”,通过垂直于涪江的道路,加强各组团空间与东西两侧奇山秀水的联系,形成景观渗透,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山水生态旅游城镇。

6 镇区建筑风貌规划

规划住宅建筑的群体布置充分考虑了川西北地方特点,依据当地居民生活习惯,大多采用底商民居的布局形式。同时运用当地传统民居建筑语汇,充分利用当地建筑材料,统一建筑风格,塑造特色和谐的建筑形象。通过提炼当地建筑要素,把其概括为“大坡檐、高勒脚、穿斗架、木构件,青瓦顶、白粉墙、红窗套”,规划设计力求返璞归真,以表现出川西北山地小城镇的风情特色。同时还对小学、文化站、卫生院等公建风貌作了设计。

7、镇区环境景观规划

规划以生态化和人性化为主,重点围绕“一廊、两线、多点”展开。其中入口广场规划把位于武都水库淹没区内的煽铁古桥迁建至新场镇入口处的黑崖沟上,以体现响岩的历史与文化,规划在响岩镇入口广场处建设仿保定古莲池牌楼一座,以实现保定文化与响岩文化的融合。

中心避难广场以“弘扬精神、体现友谊、面向未来”为主题,两个广场既相对独立又相互呼应。染村子沟绿化广场以“雪香四季园” 为主题,按春、夏、秋、冬四季将园子划分成四个部分,春园以碧桃为主,夏园以棕榈为主,秋园以银杏为主,冬园以雪松为主,并配以诗文、怪石等,增加游园的文化韵味。滨江景观取“水滴响岩”之意境,赋神于形,紧扣涪江的空间形态,追求整体上自然与流畅。

特色旅游业态范文第2篇

引言

辽宁省乡村旅游新业态的发展是以沈阳、抚顺、本溪、营口、朝阳、丹东等土地面积广阔,旅游资源丰富的地区为主体,在对其进行市场调查分析后,这些地区皆有着宣传力度不够,未能形成气候、特点不鲜明的困惑。第一部分包括第一、二章,主要是对辽宁省乡村旅游的现有发展状况及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从而得出辽宁省乡村旅游新业态的发展定位不明确,发展时间短,很多景区都处在未能形成稳定客流的刚起步阶段的结论。第二部分包括第三、四章,对辽宁省乡村旅游存在的问题做出应对的策略并指出其发展的方向,其功能上的转型突破必须以迎合大众旅游需求为考量,在餐饮、住宿等设施上应抓住乡村本土气息这一氛围。第三部分第五章结合实地调研访问及充分分析调研内容后,对乡村旅游新业态下的辽宁省的乡村旅游新业态发展是以什么样的方向去定位自己的,面临哪些机遇,必须要有一个明确的发展目标以及政府的统一筹划。我们的环境分毫不差,但能否抓得住时间,抢占乡村旅游新业态发展的先机,这将是辽宁省旅游的一大突破。

一、辽宁省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分析

从数字统计的情况来看,辽宁省的乡村旅游发展的并不是很理想,特别是与其它乡村旅游发展水平比较高的省份相比,辽宁省的乡村旅游,在基础配套设施的搭建,乡村旅游服务机构的引导与监管,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的综合素养等方面还面临着很大的提升空间。其中具体的表现在辽宁省的乡村旅游品牌特色并不突出,游客对辽宁省乡村旅游的整体评价满意度并不是很高。这些问题暴露出了辽宁省乡村旅游在发展规划方面存在的不足,也是其在今后需要大力扭转与调整的主要方向。东北作为我国的一个宝地,具有非常丰富的旅游资源,其中辽宁沈阳现阶段更加注重对乡村旅游业的开发,因为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注重自身的精神生活。在较大的工作压力下,人们往往想要去乡村环境来感受最纯真的自然生活,这样不仅可以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还能够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辽宁省作为我国东北地区的发展城市,必然注重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乡村旅游产业不仅仅是对一些生态环境进行建设和保护,更是让游客们去亲自体验回归的快乐,电台综艺节目《向往的生活》正是对乡村旅游的大力宣传,正是现如今最受欢迎的旅游方式。

二、辽宁乡村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乡村旅游本身存在游客参与性、体验性强,服务价格低廉等特点,受到城市居民的喜爱,但辽宁乡村旅游仍然存在许多实质性问题。例如,在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过程中,旅游产品及服务的创新是其基本的原动力,尤其是在旅游资源不断同质化发展的今天,将旅游产品进行多元化发展是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

乡村旅游市场处于自然发展的状态,政府没有出台有力的政策手段,没有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导致经营秩序不规范。同时对乡村旅游的开发没有合理的规划和市场调查,设施设备不齐全,规模较小,组织较松散;往往造成盲目开发,重复雷同,活动内容单一,特色不突出;经营者和旅游区居民等普遍素质较低管理和经营意识匮乏,又没有专业的管理培训,明显跟不上市场对其的发展经营要求。保护力度不够,不能充分认识环境承载能力的有限性和民俗文化遗存的易损性,导致环境和民俗受到冲击。乡村旅游产品缺乏品牌,吸引力不强,受季节影响大,效益不高;经营管理水平低,人才缺乏,旅游服务水平不高;管理体制不健全,缺乏相配套的法律、法规制度。在客源上,多以自驾游客为主,客源地存在局限,急需疏通宣传渠道。各地区政府主导定位不明确,各市⒉畈黄耄很难形成整体战略联合。

三、辽宁乡村旅游发展的应对策略

(一)指导思想

以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目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政府推动、部门支持、农民主体、市场运作;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原则;着力优化乡村旅游环境,完善基础设施,丰富特色产品,扩大宣传推介,加强行业管理,提高农民素质,推动全省乡村旅游快速健康发展。

(二)主要措施

一是实施乡村旅游“规范化工程”。建设一批农业旅游示范区、特色旅游乡镇、村,即培育打造特色鲜明、基础设施和旅游服务功能较为完善的特色旅游乡镇,旅游地区的发展不仅要注重自身的环境,还应该对餐饮、住宿等环境方面加以管理,为提升辽宁省乡村旅游新业态的创新式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现如今旅游行业竞争非常激烈,只有充分的认识到旅游形象打造的重要性,才能够更好的推动我省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

二是加强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主要就是指一些基础性的内容和实施,例如旅游区内的水电以及道路等,这些都是旅游基地应该具备的基本条件。不仅如此,乡村旅游一般都远离市中心,所以想推广自身的旅游产业,就一定要注重做好前期的宣传工作,要让更多的人意识到乡村旅游所在的位置,这种宣传性的工作也是属于基础性的建设,会为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给予更多的保障。

三是加大乡村旅游市场开发力度。要引导城市居民积极参与周末观光、短期度假、农事体验等活动,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巨大的客源市场。随着我国旅游在世界上知名度的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海外游客会来参加各种旅游活动。这就让乡村旅游市场开发从国内逐渐的走向了国际化的发展道路。基于互联网、云计算以及大数据等载体与媒介,乡村旅游市场开发将会获得很大的提升与进步。尤其是当前我国正在通过颁布一系列的利好政策来吸引更多的海外游客来我国进行旅游,乡村旅游市场开发也将会迎来一个巨大的发展契机。

四是积极举办特色乡村旅游节庆活动。辽宁省44个少数民族的民俗、文化、风情,构成了“满韵清风,多彩辽宁”主题,这些都成为重要的特色乡村旅游节庆资源。要积极支持、引导具有一定条件的节庆活动上升为县、市、省乃至国家级乡村旅游节庆活动。目前据调查营口市冰泉山庄乡村旅游度假点开展乡村旅游节,该节事活动得到很好的宣传推广效果。

五是努力提高乡村旅游服务质量。大力推进乡村旅游住宿、餐馆、娱乐、购物等标准化建设,支持和鼓励创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和国家A 级景区。伴随着乡村旅游企业之间市场竞争程度的不断提升,在今后的乡村旅游发展的过程中,如何从服务质量层面来进行手段与水平的提升已经作为一个极为重要的研究议题摆在了辽宁乡村旅游发展面前。因为,在今后的旅游市场的竞争不仅仅是旅游业的发展模式,也包括旅游从业者自身的水平,不断提高乡村旅游的服务质量是辽宁乡村旅游综合竞争力提升的关键之所在。

六是大力推进乡村旅游商品开发。要组织、引导和培训农民依托当地资源,设计、开发和销售富有辽宁地域特色的农事产品、服饰、手工艺品、特色食品、旅游纪念品等旅游商品。乡村旅游企业可以通过对游客过往的消费旅游记录进行分析,然后,从其基本的需求特点出发来制定个性化的特色旅游产品的定制。例如,游客在过往的旅游记录中,比较倾向于购买具有原生态蔬菜水果等特点,那么在下一次的旅游线路的设计方面可以推荐其进行乡村体验旅游。这种基于游客旅游心理诉求的旅游产品的私人订制,在很好的满足了游客旅游诉求的同时,也在客观上提高了游客对旅游企业所提供服务的满意度。

七是继续创建农业旅游示范点。农业旅游示范点的建立能够让更多的人们认识到乡村旅游业开发的重要性,辽宁省有着东北地区的民族特色,如果能够加强对农业旅游示范点的建立,将会更好的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在实际的乡村环境建设中,人们一定要注重对城镇风貌的设计,避免现代化的时尚内容,很多时候人们去乡村地区游玩,更加注重的感受乡村的自然气息,所以结合结合农村林权、宅基地、土地流转制度改革,进行改革试验是非常有必要的。

八是坚持乡村旅游发展的生态方向。乡村生态旅游就是新农村的新产业与新经济。发展乡村生态旅游能够促进心态和谐、农村人际和谐、城乡区域和谐、农村产业和谐。要以生态资源要素,如景观、环境、科技、文化、产业、产品、服务、消费等为内涵,以生态文明为基础,通过生态旅游的生态、经济、社会服务,使乡村保持生态环境良好、生活环境优美。只有人们从根本上认识到旅游生态品质的重要性,并且将“乡土味”、“地方性”、“民族性”视为旅游行业发展的核心,才会更好的提高市场旅游的生态品质。

四、辽宁乡村旅游发展的方向

(一)政府主导开发

政府的作用主要通过决策、协调、立法、政策、引导和宣传等手段,为旅游企业营造公平竞争的发展环境。政府主导可以通过引导组织推动乡村旅游的发展模式,具体包括:

1.景区主导、社区参与型。以重点旅游景区为核心,吸收周边乡村的农民参与旅游接待和服务,社区参与旅游是实现旅游开发的有效途径,它能从根本上增加农民的收入,增加农村就业机会,有利于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在政府扶持与引导下,建立社区参与的保障机制和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而且要提高社区居民的素质和旅游参与能力。

2.政府主导型。政府作为一个权威部门,就应该充分的认识到自身责任的重要性,通过分析和观察我国旅游产业的发展,然后选择合适的旅游景区进行开发,这些都可以更好的实现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但是政府部门应该给予大力的支持,无论是经济方面还是政策方面都应该给予旅游产业更多的支持,这样才会让旅游产业有着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

3.公司主导型。即公司加农户的经营方式,引进有经济实力和市场经营能力的企业,改善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指导、组织村民开展民族风情文化旅游活动。

(二)乡村主题旅游开发模式

在辽宁省乡村旅游今后的发展过程当中,要从辽宁省自身的发展优势与发展特点出发,通过采取多种多样的旅游发展模式,来进一步拓宽其在旅游发展层面的新思路与新路径。例如,通过特色的农事旅游项目来吸引外来游客,在这个过程中促进各种特色农产品的销售从而促进农民增收。

提高餐饮与住宿在整体旅游业中的竞争能力,保持乡村旅游新业态的活力,大众的吸引力重点仍然在优美的乡村环境及具有新、奇特点的项目活动中。乡村旅游不能局限定位于旅游市场中的“老年人”,它必须重新点燃活力,形成丰富的乡村“水环境”,而不是一想到乡村旅游,让人浮想于脑海的是大妈们的广场舞,而应是幽雅天鹅湖形象。乡村旅游形象的转型将是乡村旅游新业态发展的关键号召力。

(三)城乡互动的开发模式

城市与乡村是相互影响的,在进行乡村旅游的开发过程中,也要注重城乡的互动与联合。一方面,充分体现乡村旅游与城市旅游之间的联动关系,发]乡村在旅游环境,旅游资源层面的天然优势,为城市旅游的发展提供必要的后需支持与保障;另一方面,借助城市在人才、技术、基础配套等方面的优势,来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必要的助力。具体来说,辽宁乡村旅游可以充分发挥都市生态农业发展优势,把发展乡村生态旅游与发展都市生态农业有机结合起来。以都市生态农业作为乡村生态旅游的重要产业依托,提高乡村旅游的抗风险能力。

五、辽宁乡村旅游发展优势和机遇

(一)发展优势

1.旅游资源优势。辽宁地区属于东北的发达城市,其中沈阳地区有着非常丰富的旅游资源,还有很多古老的建筑,其中还包含着我国皇帝所居住的寝宫等,丰富的旅游资源让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热爱上了辽宁,其中阜新、喀左、辽阳等地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乡村生态环境较为良好,不仅如此,人们对于新鲜的旅游事物也有着更多的认识和理解,最求原生态生活模式,很多人们开始对乡村旅游产业给予更多的关注,这将会更好的提升我国辽宁省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让更多丰富的资源能够得到有效的利用。

2.四通八达的交通优势。辽宁交通便捷。辽宁地区是我国交通较为便利的一个城市,据有关数据统计显示,辽宁省与我国各个一线城市之间有着十分便利的高速公路,这将会为其他地区的人们前来旅游提供更多的方便。不仅如此,辽宁省的一些乡村地区几乎村村都通有柏油马路。并且省内具有非常稠密的铁路干线,方便的交通能够推动辽宁地区旅游产业实现高速的发展,也会推动辽宁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建设。

(二)发展机遇

辽宁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旅游局关于实施农业旅游丰收计划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意见的通知为有效实施农业旅游丰收计划,进一步发挥农业旅游对扩大农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发展的作用,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结合全省实际,特提出主要任务:“十三五”期间,强化全国性农村改革试点示范作用,发挥其溢出效应,形成覆盖农业各种业态的旅游示范点体系。

六、结语

特色旅游业态范文第3篇

近年来,无锡在注重经济发展的同时,注重旅游业的发展和推广,将无锡秀丽的自然风光和吴文化底蕴加以融合,打造出了一批精品旅游路线,设计出了一些颇具地方特色的旅游文化产品,但是,无锡在旅游文化创意产品开发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旅游景点的文化特征体现不明显。

当前,无锡的旅游景点产品的开发偏重的还是自然景观,比如,浩瀚的太湖美景、秀丽的江南园林、环境优美的湿地公园,打造这些景点固然无可厚非,但是却忽略了这些景点的文化内涵,而文化才是吸引游客的核心力量,没有文化特色的景点不能给游客留下深刻的印象和强烈的震撼,无锡作为吴文化和工商业的发源地,应该充分反映出无锡的文化特征。

(二)文化旅游突破创新不足。

无锡的文化旅游还停留在文化景观的陈列、观光这个层面上,形式比较陈旧,激不起游客的兴趣,游客往往走马观花,快速浏览一下就一经而过。要想给游客留下深刻的印象,必须开发游客可以参与和体验的产品,比如泥人博物馆,可以让游客亲手来参与泥人的制作,这样比单纯地欣赏泥人作品效果要好很多。

(三)“吴文化”品牌体现不明显。

无锡的旅游没有充分体现吴文化的特色,游客对无锡最大的印象还是停留在太湖上,没有用吴文化来成为吸引游客的亮点,这是因为无锡的旅游景点没有从“吴文化”的视角进行统一的规划建设,只是对原有景点的修修补补,无法给游客强烈的视觉冲击和文化震撼。

二、无锡特色旅游文化创意产品开发途径

(一)历史文化街区开发

1、修就如旧,修旧创新。

修旧如旧是指按照原有的旧有的样子修缮,修完后面貌与原有设计面貌相同;修旧创新是指在对“旧城镇、旧厂房、旧村居”等进行改造时,不仅仅对建筑外观进行改造,更引入创意文化、经济模式等新的内涵元素,使三旧在修旧的同时,更达到创新效果。历史文化街区是城市的名片和文化象征,能反映一个城市的变迁,因此我们在修建的时候,要按照“修就如旧,修旧创新”的原则,在尽量还原原貌的基础上,加入现代元素,根据不同区域的特色进行创新改造。

2、打造主题商业街。

主题商业街,即整条商业集中在一起反映一个主题,并根据这个主题所设置的衍生类商铺,每个业态均为主题的一个部分。城市街区,无论是在原有基础上的改造,还是全新的建设,都要体现个性化,凸显主题化特征。以南禅寺为例,南禅寺作为市中心商业核心片区之一,2009年以来政府已投入上亿元经费,进行环境升级改造及业态调整提升。如今,新兴特色商业街区硬件上去了,环境变美了,美食一条街上的店铺也在创新合作模式的运作下渐渐成市,但如何摆脱过去小而散的格局、重新聚人气,成为摆在管理方和经营方面前的新课题。早前的南禅寺小吃店数量少且一直处于分散格局,难成气候。但经过近年来的整合、改造,南门头上美食街如今人气已渐渐回升,由众多口味组合成的“新派小吃”也开始在年轻人中形成一定影响力。

3、开发主题旅游纪念品。

目前在无锡历史街区看到的旅游纪念品大多缺乏新意,很多旅游纪念品在其他景区随处可见,因此要开发出具有无锡特色的主题旅游产品,比如吴文化系列产品,以产品来加深游客对无锡的印象,以旅游拉动经济发展,促进无锡文化产业的发展。

(二)古运河景区特色旅游产品打造

京杭大运河贯穿无锡城,充满历史文化内涵,人文景观也颇具江南特色,因而应该重点进行打造。经过调研,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打造:

1、打造无锡运河的文化内涵。

每个运河沿线城市都在打造独具特色的运河地域文化,无锡应该召集相关文化专家、学者一起出谋划策,提炼无锡运河的特色文化内涵,并体现在运河沿线旅游景点的打造上,在保护、保留运河景点原貌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开发设计出新的具有无锡特色的物品,增加游客的文化认同感。

2、美化运河环境。

近年来,运河的水质由于污染、建筑等因素受到了很大的影响,部分河段的水质很差,甚至臭味扑鼻;运河两岸的现代建造物也使运河的古朴面貌受到了破坏,新开发的建筑杂乱无章,缺乏文化氛围。被誉为“江南水弄堂,运河绝版地”的我市古运河,应确立不破坏沿河街坊肌理和空间轮廓的原则,重点打造清明桥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和修复特色古民居和名人故居,打造中国丝业博物馆、古窑群博物馆和古运河博物馆,鼓励沿运河人家创办旅游服务业。同时在古运河段搭建“生态长廊”,开展水面“种植”实验,把美人蕉、睡莲等花草固定在水面的生态浮床上,通过植物对水中污物的吸附作用,平衡水域生态环境,净化水质,美化河道。

3、开发运河旅游系列产品。

从吃、住、行、游、购、娱六个方面来开发系列运河旅游产品。充分借助沿河景点开展一些主题鲜明的旅游专线,比如沿岸美食游、沿岸特色主题酒店入住、民俗风情游等活动,在游船上增加具有吴文化特色的表演项目和讲解,全面提升旅游观光的文化层次,带动无锡文化产业的发展。

(三)文化博览园开发

无锡有八个博览园,分别为,中国现代农业博览园、中国工业博览园、中国阳羡茶文化博览园、中国阳山桃文化博览园、中国吴文化博览园、中国太湖生态博览园、中国佛教文化博览园,成为展示无锡产业特色、文化内涵、生态文明、休闲旅游的亮丽窗口。在博览园打造方面,要注意以下几点:

1、突出文化特色。

特色是文化产品的生命,文化产品如没有特色,就失去了竞争力。无锡的八个博览园要根据各自的特点,从不同的角度宣传无锡的特色文化,在每个博览园旅游项目的设计上,要最大限度地挖掘出无锡独有的文化资源。如吴文化博览园,就要彰显吴地文化内涵、体现生态景观效应、集聚休闲度假功能,要打造在海内外深具影响的吴文化品牌,向世人展现一幅清新雅致的吴地风情图。

2、把握创新理念。

博览园在很多城市都有,那么如何打造出无锡独具特色的博览园呢?这就需要把握创新理念,用创新理念来整合无锡的旅游文化资源,开发每个博览园的特色旅游产品。比如位于灵山的佛文化博览园,通过创新旅游景区的建设发展理念,于1997年以当时世界第一的灵山大佛立像迅速成为华东地区的旅游热点;2003年,以国内首创的大型音乐动态群雕“九空灌浴”,开创了全新的旅游互动模式,给游客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心灵震撼;2009年,建成了堪称当代旅游奇观的传世精品——灵山梵宫,同时依托灵山梵宫开发的系列互动体验式旅游新产品也相继推出,吸引了众多游客,有力地推动了无锡旅游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

3、重视休闲功能。

特色旅游业态范文第4篇

一是准确把握下半年旅游市场需求变化,加快推进南湖景区革命纪念馆新馆和周边配套工程、南湖区梅花洲休闲旅游景区、平湖九龙山旅游度假区二期工程、嘉善大云温泉生态旅游区等全市11个重点旅游项目建设,形成一批国内外知名的旅游景区品牌。二是想方设法做大做强市区旅游项目。充分挖掘市区历史文化资源,打造新的旅游经济增长点。通过科学规划,把市区人文资源与“船游”项目巧妙融合,增强市区旅游的吸引力。从细节处入手,把整个城市作为旅游目的地来开发建设,使市区旅游发展水平与中心城区地位相匹配。三是继续推进酒店项目建设。针对当前我市高档次酒店不多,酒店管理服务水平不高的现状,进一步修订完善《嘉兴市区饭店业发展规划》,推进经济开发区富悦大酒店、秀洲区新洲戴斯大酒店、嘉兴港区杭州湾海景大酒店等酒店项目建设,创造条件吸引国内外高星级品牌酒店和酒店管理集团进驻我市,加快落成一批高星级酒店,努力形成集聚效应,以此提升我市旅游接待规模和服务水平。

二、加快优化旅游产业结构

准确把握国内旅游市场消费需求多元化、组织方式散客化的发展趋势,优化旅游产品结构,实现向集观光、康体、休闲、度假等综合职能转型。下半年要发挥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康体旅游、海洋旅游、游轮游艇、自驾车俱乐部等新业态,培育特色休闲度假产品。通过行政与市场的双重作用,进一步提升整个产业主体活力、增强创新能力、扩大旅游经济效益与增强旅游产业竞争能力,充分发挥“大嘉兴”、“大旅游”的组合优势,探索嘉兴旅游产业新的发展模式,以实现嘉兴旅游产业的转型发展。

三、推进旅游产业与其它产业融合发展

一是推进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下半年要充分发挥旅游产业对我市创建历史文化名城的推动作用,不断丰富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在产品开发和市场推广的过程中,注重历史文化的挖掘和保护,注重民俗文化和人文精神的传播,科学开发建设能够反映我市地域文化和传统民俗特色的旅游项目,打造新的旅游经济增长点。全力以赴办好“嘉兴端午民俗文化旅游节”等具备品牌效应的文化节庆活动,提升嘉兴民俗节庆活动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市区要以南湖、运河古城和三大历史街区、京杭大运河嘉兴段、马家浜遗址公园的保护与开发为重点,充分挖掘红色文化、名人文化、历史文化、水乡民俗文化等特色文化资源,在有效保护的同时,大力开发文化旅游产品。二是推进农业与旅游业的融合发展。把握“两分两换”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给旅游产业带来的发展机遇,以打造省级特色旅游村为抓手,结合国家级生态村创建工作,鼓励和引导各类资本投资乡村旅游和农业旅游,努力打造我市乡村旅游、农业旅游品牌产品。三是推进商业与旅游业的融合发展。继续发挥五芳斋、嘉兴丝绸、海宁皮革城、濮院羊毛衫市场、崇福皮草市场等综合性市场的资源聚集优势,进一步开发旅游购物市场,把拓展旅游购物市场作为提高旅游经济效益和增强旅游吸引力的重要环节,加强对旅游商品生产企业的政策支持和引导。利用6月下旬在义乌举办的“第二届中国国际旅游商品博览会”等平台加大对我市特色旅游产品的市场宣传和推广力度。通过拍摄专题广告、举办主题活动、参加展示会等渠道,把我市特色旅游商品介绍给国内外游客。

四、推进旅游目的地体系建设

一是抓好“世博体验之旅”的推广。上半年,越韵吴风水乡绿城——嘉兴水城文化、品味时尚的网络型城市——嘉兴卫星城、“粽情”深深悦客香——嘉兴端午文化、钱江古海塘——嘉兴滨海胜景、枕水人家江南民宿——水乡民宿和宜居汾湖精致生活——嘉善和谐乡村6条世博体验之旅示范点,成为我市旅游的一大亮点,成功吸引大量世博游客来禾度假旅游。下半年,全市旅游系统要加强与世博指定旅行社的合作,加大对这6条旅游线路的推广力度,力求发挥联动效应,吸引更多国内外游客来我市旅游。二是加快推进“三个中心”建设。在世博会开幕前,我市成功组建旅游集散中心并投入营运。世博会开幕一个月以来,该中心充分发挥分流和聚集游客的作用,全方位提供与上海世博会的对接服务,成为我市游客赴观光世博的主渠道,同时为世博游客来我市旅游度假提供便利。下半年要进一步完善旅游集散中心的建设,加大对集散中心硬件和软件建设的支持力度。同时要加快推进市旅游咨询服务中心和旅游推广中心建设,努力打造符合我市旅游发展实际,助推我市旅游产业发展的“信息共享”、“产品推广”、“游客接待”三大平台,以此完善全市旅游系统的管理服务职能。

五、提升旅游接待服务水平

坚持把“旅游服务品质提升年”活动作为全市旅游工作的一大主题贯穿全年。要在上半年开展品质旅行社评定、星级饭店评定、“三五”集中行动日等活动的基础上,继续动员广大企业做好旅游服务品质提升工作。要以开展导游大赛、服务技能竞赛等活动为抓手,强化旅游企业提升服务品质的意识。继续做好行业监督管理工作,通过开展旅游服务质量专项执法检查及组建专门队伍开展品质服务暗访检查,加大旅游质监工作执法力度。

六、加大旅游市场开发力度

一是抓好国内旅游市场开发,特别是世博旅游市场。充分做好市场预测,针对下半年可能出现世博游客井喷行情,大力开展嘉兴特色旅游产品推广促销活动,把握世博机遇,打响嘉兴旅游品牌。继续开展“窗口导入”、“合作互动”等活动,通过更多的渠道展示嘉兴特色旅游产品。二是积极发展入境旅游。要以6月份举行的第二届“互利共赢”浙台旅游合作大会为契机,鼓励和组织旅游企业及媒体赴台宣传。发挥嘉兴、嘉义旅游合作模式的影响力,积极开拓台湾旅游市场,吸引更多台湾游客来禾旅游。要以9月份举行的第五届中日韩旅游部长会议为契机,巩固发展与江陵市、富士市的友好城市关系,进一步拓展韩日旅游市场。要借鉴成功举办中国科普旅游节、钱江观潮节、古镇西塘国际文化节等节庆活动的经验,以富有自然特色和文化内涵的节庆活动为载体,吸引更多的欧美等海外游客来禾度假旅游。

七、巩固旅游创强工作成果

继续巩固旅游创强工作成果,大力营造有益于旅游业发展的环境,在全社会形成关注旅游、支持旅游、参与旅游的浓厚氛围。全市力争在今年年底建成2个省级旅游经济强县(市),5个以上市级旅游经济强县(市、区),6个以上省级旅游强镇,20个以上市级旅游经济强镇,20个以上省级特色旅游村。

特色旅游业态范文第5篇

农业旅游是京郊诸多村级单位的主导发展方向,自2008 年以来,以村级为单位的农业旅游受到广泛关注。 北京市推出了国际驿站、采摘篱园、民俗风苑、养生山吧、休闲农庄、生态渔家、乡村酒店和山水人家等乡村旅游特色业态产品。但是有关农业旅游发展的定位仍存争议,如何制定适合村情的旅游特色业态却很少有人去研究和探讨。 本文以北京市怀柔区下坊村为例,对村级农业旅游发展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针对性的建议,以期为制定京郊观光休闲农业发展战略提供参考。

 

1 下坊行政村发展农业旅游的优势

 

宝山镇下坊行政村位于怀柔区西北部,原来由下坊、白河南、小庙梁和小河东 4 个自然村组成,经生态治理工程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改造,目前归并 为 白 河 南 和 小 河 东 两 个 自 然 村,总 面 积8. 35 km2. 本研究在分析下坊村自然和人文相关资料的基础上,依据《乡村民俗旅游村等级划分与评定》( 2009,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局) 和《乡村旅游特色业态标准及评定》( 2009,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局) ,通过实地考察和入户调查,就旅游接待、经营特色、发展状况等,定量统计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对该村农业旅游整体发展与民俗旅游接待户经营状况等进行诊断性分析。

 

1. 1 优越的自然环境

 

调查中,绝大部分村民尤其是民俗旅游经营户高度认可本地的自然环境质量好,满意度在 95% 以上。 5%的不满意者是对干旱引起的白河水量减少表达担忧。 旅游自然环境具有环境和资源的双重属性,既是人类旅游活动的客体,又是旅游业利用的部分,更是旅游产品的重要元素和景区旅游价值的必要组成要素[2]. 下坊村属于北京市生态涵养区,该区肩负生态屏障和水源保护的重要职能,这使得自然环境能够得到最大程度的保护。 下坊村地处暖温带季风气候区,夏季凉爽,一般比城区低3 ~5 ℃,堪称京北地区重要的避暑区域之一。 该村跨白河两岸,因白河而兴,原始生态气息浓厚,自西向东,自然景色呈动态变化,清澈的水体和美丽地貌景观融合,宛如一幅田园山水画卷。 水资源较为丰富,水质优良,适宜发展优质的水产养殖。 依托白河丰富的水生生物资源,构建了集垂钓、餐饮、娱乐为一体的白河特色生态休闲游项目。 该村地貌属怀柔深山区,村落附近为白河谷地,四周山地海拔大多在400 m 以上,峰峦迭翠,层林尽染,植被繁茂,植被覆盖率达 70%,山场面积 660. 8 ha. 河谷土层较厚,土壤肥沃,适宜多种作物生长,以小麦、玉米种植为主,盛产核桃、大扁仁、酸枣等。在保证白河沿岸生态的基础上,下坊村充分发挥自身的休闲旅游功能,利用自然资源和民俗文化优势,力争打造独具特色的京农业旅游休闲游憩地。

 

1. 2 较完善的基础设施

 

一个地区旅游业的发展,必须有完善的基础设施。 下坊村交通便利。 距怀柔城区 75 km,距北京市区 136. 5 km,滦赤路( 河北省滦平县至赤城县) 经过本村,与 111 国道在汤河口镇交汇,并以四宝路和延庆县相连。 较为发达的交通,便于游客的出入。

 

2009 年宝山镇实施泥石流生态搬迁工程,采取山区自然村向主村集中整合和散户搬迁相结合的搬迁方式,形成目前村落格局,村落基础设施得到显着改善。 村党支部和村委会加强环境卫生整治,指定一名成员对环境治理工作进行监督督促,并加强保洁员、公路养护员和护林员的日常管理,生活垃圾集中收集与处理。 村辖区内修建了观赏水面、吊桥和栈道,先后建造小河东街心公园和白河南街心公园,并不断提高绿化率,优化生态环境。 2013 年,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入资金,实施黄木厂沟治理工程。

 

2014 年由政府出资,继续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有线电视、网络宽带等已入户到村。 村级教育、文化、科技等方面实现跨越式发展。 成立村文化活动中心,包括多功能活动厅、健身娱乐厅、演出厅( 兼排练厅) 、数字影厅等不同功能,为村民和游客提供了开展文化体育活动、交流文化科技信息的重要场所。

 

1. 3 良好的旅游发展机遇

 

2011 年下坊村农业旅游的兴起,正值我国现代农业不断深化改革时期。 长期以来,下坊村以第一产业为主,种植作物品种单一,包括玉米制种、特菜种植、肉鸡养殖等,村级经济发展落后。 2005 年,村人均纯收入 6 490 元,低于京郊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7 860 元。 2010 年以来,宝山镇确立了进一步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加速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开发观光农业旅游的思路,推出了一系列兴旅措施,鼓励各村民俗户开展旅游接待。 下坊村迎来了观光农业快速发展的阶段。

 

该村属于天河川沟域,2010 年,天河川沟域列为北京市经济发展的重点沟域之一。 在经济建设过程中,下坊村注重利用本地优越的生态资源,充分挖掘发展文化产业。 2011 年 9 月,在宝山镇第一届钓鱼比赛上,正式推出了独具特色的“白河鱼宴”,在打造这一品牌过程中,注重发展相关的第三产业和推介营销。 通过举办天河川宝山 1 + 1 户外挑战赛、秀美天河川摄影比赛、怀柔汽车拉力赛和宝山镇第一届文化节等各种赛事活动,有越来越多的游客来到下坊村观光游览,体验农家生活气息。

 

下坊村“白河鱼宴”已经发展为相对成熟的农家饭模式。 因水质清澈、无污染,鱼肉质鲜嫩,利用农家柴锅制作,经特殊的去腥工艺,兼有鲜、嫩、甜、咸、辣等口味,味浓而营养丰富。 2011 年,引入承德丰宁的“滕氏布糊画”,建立了滕氏布制作中心,吸纳更多的人口就业。 2012 年,获北京市京郊旅游特色业态目的地“生态渔家”的称号。

 

2 农业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京郊农业旅游的兴起,实质上是北京传统农业功能所发生的重要转变,即由第一产业向第三产业的跨越。 在这个转型过程中,农业旅游所需要的人员素质、产品类型和环境等方面还存在不适应的困境。

 

2. 1 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较低

 

下坊村总人口 157 户,共计 349 人,但老年人占多数。 16 ~ 34 岁人口为 115 人,仅占人口总数的28. 5% ,35 ~ 40 岁人口 32 人,41 ~ 60 岁人口为174 人。 随着人口流动的增加,会有更多年轻人外出做工或求学。 现有人口中,50%左右的人仅具有初中以上文化水平。

 

大部分接待服务人员未接受专门的旅游从业培训,缺少旅游礼仪、旅游安全、旅游法学、市场竞争等方面的基本知识。 在旅游接待过程中,大多是凭经验、凭热情,餐饮、住宿等服务与游客的需求存在一定差距。 餐饮方面,食材种类少,尤其是一日中的两次正餐菜谱重复、单调,从烹饪工艺到配料、口感,不能保持稳定一致的标准,甚至每餐之间的差别都很大。 果蔬比例低,餐具消毒不到位。 住宿方面,标准间达不到基本标准,房间用具质量低劣,卧具不能做到每客一换,部分客房有蚊虫等。

 

从业人员素质较低有其客观原因。 由于农业旅游起源于农业,是借助于农业与农村的特征发展旅游,短期内不可能摆脱传统农业生产与经营的思维模式。

      2. 2 村落环境较为杂乱

 

下坊村旅游开发时间短,虽然经过新农村建设,街巷房屋较为整齐,但村落环境仍表现为凌乱,杂物随意丢放。 由于白河穿村而过,河面时常漂浮水草、皮屑、生活垃圾等。 尤其是干旱严重时,水量减少,水体污染愈发严重。 在村落规划建设中,未考虑游客停车需求,不少民俗户无停车位,机动车不得不随意停放。 一些原本规划为停车的场所,却堆放了杂物。

 

其他行业的发展对旅游环境也构成较大的威胁,本区域曾以肉鸡产业为主,在白河南自然村域内,分布有大小不一的鸡舍,由此产生的废气、废水和废物污染直接影响到旅游发展。 该村饮用水以山泉为主,微生物存在超标现象[3],一旦环境污染控制不力,将加剧微生物污染的程度。 河道水利工程也存在隐患,据报道,由于白河河道挖沙严重,原本浅显的河道形成大小不一的水坑,导致一名少年溺水身亡。

 

2. 3 旅游产品较为单一

 

经过近 30 年的发展,京郊旅游达到了较高水平,在旅游空间、内容、形式等方面,游客有了更多的选择。 目前,下坊村旅游产品主要是以“白河鱼宴”

 

为品牌的餐饮服务,尽管在加工制作方面力求突出特色,但毕竟是限于淡水鱼类的食用,与京郊地区其他地区水产加工存在明显雷同。 2012 年北京公布的7 家生态渔家中,大多包含垂钓、柴锅炖鱼之类的项目。 另外,还有不计其数的鱼类餐饮分布于京郊诸多景点、农家乐等地。

 

从地域分析,白河地跨京冀,源于河北省沽源县,流经河北赤城县,北京的延庆县、怀柔区和密云县。 因此,“白河鱼宴”缺少地理定位,一般很难将其与下坊村联系起来。

 

近年来,引进的“滕氏布糊画”制作,实际是一种外来产品的植入形式,对游客有多大的吸引力、布糊画有多大的销售空间,尚待市场检验。 相比之下,本地的文化资源未受重视,没有充分挖掘。 据当地资料记载,下坊村在清末成村,因有人在此安伙房,故称“下伙房”,简称下房,后更名下坊。 有关下房村起源与发展实际上就是一种宝贵的人文旅游资源。

 

3 农业旅游持续发展的对策

 

3. 1 拓展本地文化,打造特色旅游品牌

 

乡村性是农业旅游的核心和支撑点。 面对京郊旅游竞争日趋激烈、游客休闲观光品味不断提高的情况下,需要不断挖掘本地文化资源,设计富有下坊村旅游特色的产品。 要坚持政府支持,加大吸引外部资金的力度,充分发挥村两委、旅游合作社和民俗旅游户的主体作用,突出下坊的地理优势,打造以“下坊白河鱼为主打产品,兼顾滕氏布画加工”的生态渔家旅游业。 从塑现象、建标准、创特色、重规范的角度出发,着力打造“下坊白河鱼”的品牌。

 

广泛的参与性是农业旅游的特点之一。 游客可在休闲农业区参与农业生产过程,亲自制作食品、礼品、艺术品[4]. 因此,可以鼓励游客发挥自己的智慧,参与和体验“滕氏布糊画”制作,使游客体验自己制作的乐趣,制作的布画可以作为永久的纪念性产品。 本地的风土人情、旅游景物、日常生活等可作为布画图案的设计内容。

 

怀柔历史久远,文化积淀深厚,村庄形成历史已超过 3 000 年。 春秋战国时期,怀柔是燕秦活动的战略要地,“怀柔”出自《诗经·周颂·时迈》“怀柔百神”,意为招来安抚,代表以德施政、加强民族团结、交融发展。 唐贞观年间始设怀柔,但指今顺义区。 至 1368 年明元年将檀州分为密云、怀柔二县,标志怀柔建制县的开始。 作为中原农耕文化和北方少数民族游牧文化交错区域,怀柔人文遗迹丰富。 下坊村正处于民族文化融合的重要区域。 邻近的转年村发现了北京地区最早的新石器时期古人类文化遗存。 挖掘、搜集和整理村落拥有的历史文化,作为特色旅游开发的重点内容,必将提高本地的旅游吸引力。

 

利用现有文化活动场所,充分发挥村民参加文化活动的创造性性,成立本村文艺表演团,编排热爱家乡、赞美家乡的文艺节目,为游客提供形式多样的文艺表演。 调查过程中,适逢本村合唱团排练,为参加本年度的怀柔区合唱表演,每天晚上坚持合唱,音色音质可圈可点,合唱团节目表演应当纳入农业旅游之中。

 

3. 2 丰富培训形式,更新旅游经营理念

 

就村级特色旅游业而言,对从业人员的技能要求十分具体。 应当丰富业务培训形式,扩大培训受众面,深化培训内容,不断提高旅游接待队伍的整体素质,有针对性地确定培训专题,进一步强化对村民俗户的集中培训。 要从怀柔区、北京市乃至广大尺度的角度,拓展从业人员的视野,旅游经营不应局限于眼前利益,而是要提高自身旅游竞争力和持续发展。 根据旅游经营过程中的具体需求,开展专题培训,熟练掌握业务规范。 对于新近入职的从业人员,坚持高起点、严要求的原则,提高工作人员的基本理论水平和基本技能。 确保餐饮质量不断提高,严格执行客房标准与卫生安全。 为了降低培训成本,加强彼此交流,可以积极开展网络培训。

 

在争取客源方面,打破传统的坐等游客上门的思想,开展包括网络在内的多种形式的营销活动,细化市场,满足不同消费群体的需求,主动吸引游客,提升旅游营销水平。

 

为了提高农业旅游经营水平,应鼓励本地在外工作的年轻人,通过不同形式参与和支持农业旅游的发展。 如利用节假日回乡直接从事和指导农业旅游的培训和接待工作。 在外工作期间,积极推介本村旅游资源、组织客源、为吸引外部资金牵线搭桥等等。 在选聘大学生村官中,要侧重于与旅游管理相关专业毕业生的聘用。

 

3. 3 环境整治与保护并重

 

良好的环境条件和基础设施,是旅游业发展必不可少的前提。 下坊村的旅游业发展,依托的是现有村落房屋,展示的是乡村区别于城市的生活气息。 应当兼顾整治与保护,保持鲜明的村落民俗文化。 真正做到“宜居宜游”. 对于体现乡村聚落特色的房屋、道路布局要着力保护,村容村貌干净整齐,尽力保持原貌。 为旅游者提供膳食、住宿和服务的场所,要重视内部卫生、安全、舒适条件的改善。 通过积极的对外招商引资,加快文化娱乐和体育设施的修建步伐,要尽量依托原有的建筑格局,遵循生态学原理,兼顾满足旅游者乡村体验休闲需求和自然环境保护。

 

下坊村传统产业是第一产业,大多数农户以粮食种植为主。 环境整治过程中,要考虑旅游产业和其他产业的一致性。 毕竟下坊村依然要发展第一、第二产业。 种植业、畜牧业也同时是观光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即农游合一。 作为下坊白河鱼的食材主要来源,鲟鱼草鱼养殖场要基于无污染、高营养的原则,制定严格的标准。 同时,做到重视环境建设的多种需求,丰富观光农业项目的建设,充分利用好现有的46. 7 ha 耕地和 13. 3 ha 的经济林,使游客获得丰富的农业体验和田园风光的享受。

 

需要指出的是,环境改造不是改变原有的自然生态面貌,而是要顺应生态规律。 调查中发现,沿白河引种了一些外来植物,包括红叶海棠、碧桃、榆叶梅等乔木和人工草坪,受灌溉不足的影响,出现明显枯萎或生长不良的状况。 这种违背本地生态的行为,不仅严重扰动了当地自然生态,而且还导致水资源的巨大浪费。 所形成的景观和城区绿化景观所差无几,也会引起游客的反感。

 

2014 年 4 月世界旅游旅行大会上,我国提出了要加大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实施乡村旅游富民工程和旅游扶贫工程。 可以预见,农村旅游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必将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 下坊村要抓住这一历史发展机遇,充分利用自身拥有的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扬长避短,打造独具特色的农业旅游品牌,不遗余力地探索适合北京乃至国内外市场需求的旅游发展模式。

 

参 考 文 献

 

[1] Andereck,K. L. ,& Vogt,C. A.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esident's attitudes toward tourism and tourism developmentoptions. 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2000,39( 1) : 27 - 36.

 

[2] 邹伟,符国基。 海南国际旅游岛旅游自然环境现状调查。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 19) : 10285 -10288.

 

[3] 赵艳华,孙继东,李小飞。 2007 年北京市怀柔区农村生活饮用水水质卫生查。 职业与健康,2008,24( 12) : 1187 -1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