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石油化学专业

石油化学专业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石油化学专业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石油化学专业

石油化学专业范文第1篇

近年来,我县学前教育取得了飞速发展,为有效缓解因新建、改扩建幼儿园而出现的幼儿教师严重缺乏等问题,陆续将中小学富余教师转岗到幼儿园工作,然而这些转岗幼儿教师在专业成长方面存在着诸多问题。如何提高转岗幼儿教师的专业素质,以提高幼儿园保教质量,是摆在幼教工作者面前的一大课题。下面,本人结合工作实践,谈几点促进转岗教师专业发展的做法。

一、创设积极互动、双向沟通的和谐氛围。

绝大多数转岗教师满怀着信心和期待来到幼儿园,但每天重复着照顾孩子们“吃、喝、拉、撒、睡”等生活琐碎事情,使他们认为当幼儿园老师就像当保姆一样;虽然他们从事了多年的教育工作,但是中小学教育模式、方法的差异,使得她们来到幼儿园孩子中间,不知如何与幼儿相处、如何组织一日活动、如何回答幼儿各式各样的“怪异”问题、如何与家长沟通。面对诸多新的转变和挑战,转岗教师心理的落差和压力可想而知。因此,我们首先要引导转岗教师正确认识幼儿教育的重要性和幼儿教师的重要作用,摒弃偏见。同时,在精神上予以支持,创设宽松愉悦的环境氛围,与转岗教师们谈心,了解她们的困惑和需要,帮助她们树立信心。

二、开展多样化的教育培训。

提高保教质量关键在教师。针对转岗幼儿教师在专业知识、保教技能和实践经验等方面的欠缺, 我们要从培训入手,通过开展多样化的教师培训,提高转岗教师的专业素质。

一是坚持请进来,走出去,借力于他人经验快速提高水平和能力。一方面要积极创造条件,支持转岗教师走出去,参与国省市各级培训,引导他们边学习边实践边反思,促使其获得专业发展;另一方面把省级学前教育专家、教学名师、优秀班主任请进来,就《指南》、《纲要》、《幼儿教师专业发展标准》等幼教理论知识进行专题培训,使转岗教师真正领会其精神实质,用理论去指导教学实践活动,不断提高儿教学和研究能力;二是开展转岗教师县级集中培训。县级教育培训机构要从幼教理念、保教技能等方面进行培训,通过组织集中观摩示范课、一日活动的组织跟班学习、专题辅导讲座等,使转岗教师内化幼儿教育理念,摒除小学化的教学思想和行为,真正从教育思想上、教育行为上 、个人素养上转变和提高;三是扎实开展园本培训。一方面幼儿园要组织转岗教师学习《幼儿园一日工作流程》、《一日活动目标与管理要求》、《各岗位职责》,定期开展弹、唱、跳、绘画、讲故事、环创、幼儿一日活动设计与组织等技能培训,另一方面转岗教师要加强自身学习,制定个人专业发展规划,从而获取专业发展。

三、以活动促提高,让转岗教师在参与中发展。

根据转岗幼儿教师专业发展方面存在的问题,幼儿园要坚持以活动为载体,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为转岗教师合理搭建平台,创设锻炼机会,促使转岗幼儿教师全方位成长。

石油化学专业范文第2篇

论文摘 要:文化是旅游者的出发点和归结点,是旅游景观吸引力的源头,是旅游业的灵魂。旅游文化课程内容也面临全面更新和优化。本文在了解大学生对《旅游文化学》课程的需求的基础上,对当前旅游文化教学模式进行比较分析,并提出了教学评估。

旅游文化课程必须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才能确保课程的先进性和实用性。如近几年持续的生态旅游热,支撑其发展的文化基础(生态文化),仍处于零散状态,急待研究、整理并充实到课程内容中。旅游文化课程内容没有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及时吸收新的内容,课程内容仍以传统的、历史的文化为主体,对现代旅游有关的其他文化没有或很少涉及。可以说,目前的旅游文化课程内容,仅是中国旅游文化的一部分,课程内容严重缺失,很不健全。

一、课程教学模式探讨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结构框架和程序。近年来我院在进行《文化旅游学》课程教学改革时,主要尝试以下几种教学方式创新:

1.问题启发式

讨论式教学是在教师指导下,有计划、有准备地组织学生运用已有知识,结合教学材料通过思考、探讨、交流(分析与争辩)来解决问题,从而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讨论式常见的方式有同桌讨论、前后(4人)讨论、小组讨论和全班讨论(或派代表发言)等多种方式,既可以单一使用,也可以多种方式并用。更可以和其他教学方式交叉使用,例如讨论式可以是探究式教学或问题(课题)式教学中的一个环节。

在讨论式教学中,教学材料应是广义的,它包括教材、资料、图表、录像、课件、采访、野外观察中获得的信息。在讨论中师生共同依据系列问题,为解决问题而研究有关信息,在研究、思考与交流中又会受到启发,提出新问题,或将问题引向深入或师生共同得出某种结论、解决某个问题的最佳方案或重要规律。讨论式教学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有行动的勇气,才有真知之收获,才有创造之可能。

运用讨论式教学时,需避免放任自流与偏离主题的局面,从而影响课堂教学效率,影响教学进度,其关键在于教师的主导。首先是讨论题的质量,讨论题要富于思考性、前瞻性、难易适中、切中要害、不能是无关紧要或漫无边际。其来源可以是教师拟定;或根据学生学习中的难点,师生共同拟定。其次,要让学生充分准备,最好提前布置课题,在各自有一定见解的基础上展开讨论,以保证学生的参与程度和积极性。三是发扬民主,让大家充分发表意见,包括错误的观点、方法。教师参与讨论,但不要过早做出结论,而是适时引导捕捉有利于深入解决间题的沦点,启发学生进一步探讨,最后师生共同归纳得出正确结论。

2.案例讨论式

管理案例教学于20世纪20年代首创于美国哈佛大学工商管理学院。经过几十年的实践和摸索,哈佛商学院已经建立了相当规模的完整案例教学和管理系统。到上世纪20年代世界旅游发达的国家已将案例教学引入了旅游教育与培训中,并且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我国的旅游教育培训中,有的院校在一些实践性较强的饭店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等课程的教学中已经引用了案例教学方法,但是,在《旅游文化学》课程中尚未得到普及推广,学生在校期间接触到的案例数量也远远不够。许多旅游院校的《旅游文化学》教学模式,基本上还是课堂授课的灌输方式,教材的编写仍然未能很好的利用系统理论与实际案例相结合的编写方法,对于《旅游文化学》这一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传统的教学方式,无疑有较大的局限性,使得我们的学生适应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较差。《旅游文化学》是一门新兴的应用型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综合性,要求教学能够与实践相结合。但由于受条件的限制,许多专业院校都没有现场模拟教学基地,学生对旅游文化的了解,主要来源于课本及教师,而旅游文化学的案例是实践经验的浓缩,是大量典型事例的概括和提炼。案例经过教师的精心挑选,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加深了学生对旅游文化的感性认识,并上升到理论高度,从而获得自己的观点和经验,丰富了学生的实践知识,提高实务技能。

3.参与式

《旅游文化学》课程的教学要求学生能主动地积极投到学习的各个环节中,真正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中,学生的这种学习方式的根本特征表现在主动性和参与性上,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能根据学习内容,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的即时情景,给学生创设场合渲染气氛,使学生很快进入角色之中,参与到学习的各种环节中去,这样不仅能使学生学习获得知识,而且能在这样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要充分利用丰富的学习资源,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参与式教学方法的特点可概括为四个方面:开放的教学内容;提问式的讲;无标准答案的习题和论文形式的考试。如果学生上第一堂课,老师介绍课程内容时,只讲课程体系和内容如何系统和严密,这样实际上把学生定位在只能被动学习的位置上。但是,如果老师能告诉同学,这门学科并不是"天衣无缝"的,还有很多问题有待研究,在课程教学内容中也包括一些正在进行科研的部分,从而可以激发学生跃跃欲试、表现自己的参与潜力。所以,在课程教学中,要鼓励学生提问。"学问"起源于"学习、问难",知识的掌握不是靠"教"而是靠"问"出来的。同时还要积极引入一些包括解题的方法和解题的结论没有标准答案的习题,这样有利于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寻找新的解题方法,探索更好的答案。这些习题,有时则在课堂上讨论。不同答案的讨论和争辩,使得同学思想更为活跃,掌握知识更深入。

二、课程教学效果的评估

这门专业选修课,从开设之日起,一直以新的教育理念,采用最新的教学手段,力争以直观的方式解读中国旅游文化。教学内容既规范又新颖,信息量大且富深刻的文化内涵和学术价值。教学方法灵活,且极具启发性和互动性;能以散而不乱技法,娴熟、轻巧地驾驭着课堂教学各个环节;制作精美的课件,文字、图像、声音、动态和谐、统一,能使抽象的旅游文化现象,演绎得直观、生动;条分缕析的图标设计,使纷繁的旅游文化现象变得简约而条理分明;重视文化内涵的挖掘,注重学生专业素养的提高;已经摆脱了传统的一个老师满堂灌的做法,比较注重吸收学术界的新成果和新资料;形象而深刻的语言艺术追求,激发学生在美的陶冶中产生对知识的渴求,从而能主动的学习。

《旅游文化学》课程的内容、方法和作用得到了学生的广泛认可,为更好地总结经验,建立可行、有效的旅游文化教育教学模式,笔者对今后课程改进的建议如下:(1)申请增加课时,将教学内容进一步细化,增加景区、旅行社的实训内容,将《旅游文化学》课程直接搬到景区讲授,真正做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零距离”,使学生首先对该专业有一个整体的、感性的认识;(2)开展小班教学,每班最好20人左右,保证每名学生都有机会参加相关的教学实践活动;(3)增加参与式教学方法的使用,如案例分析、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广泛参与;(4)更好利用现代化教育手段,增加影像资料的播放;(5)邀请一些专家做旅游文化专题演讲。

参考文献

[1]沈祖祥.旅游文化概论.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9

石油化学专业范文第3篇

对于医学院校的临床专业学生而言,这门基础学科,一般都在大学一年级第二学期内完成该门课程的学习,内容多,涉及到的面广,部分内容较为抽象,因此知识点多而繁琐难以记忆是学生学习有机化学的最大瓶颈。同样,对于教师在有机化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受课时限制,一般都存在学时少与进度快、内容多的矛盾。但有机化学的教学内容、重点与难点的把握,又必须与临床专业的特点、培养目标、课程体系的安排、教学时数相匹配,为此,在保证有机化学学科体系完整的前提下,我们准备精选一些与医学紧密相关的内容,合理地、有选择性地删除那些与本专业联系较少或与其它课程重复的内容,使教材内容更加精练。对于一些经典的内容适当压缩,以多种形式将有机化学前沿课题与基础理论结合起来,更加突出有机化学的特色。

二、教学方式不断的改革创新

1.现代的高校教学方式已经基本完成了“粉笔加板书”到“多媒体”的转变。多媒体的教学将图片和影像融入到抽象难懂的理论教学中,这样抽象的化学反应变得具体形象,也充分调动了学生的视觉、听觉和触觉。比如:乙烷的碘代,其反应的过程利用动画非常形象清晰的动态过程展现在同学们的眼前。让抽象的化学反应过程变得直观而又形象,同时学生也体验到了化学反应的奇妙和壮观,从而增强了进一步的求知欲,也达到了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目的。但是多媒体教学存在着如下弊端:教师在利用多媒体讲课的过程中更注重了知识的讲解而减弱了与学生的交流,同时存在课程进度加快,容量过大等弊端。可见多媒体教学进入课堂有利又有弊,教学环境的改善并不等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作为有机化学教师,要转变教学理念,从古板的知识传授型转变到现代教育导向性,在教学方法中既要有所继承也要有所创新,最大程度的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时效性。2.不断改变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提高学生的兴趣。高校的教学方式通常是“填鸭式”的满堂灌为主,无论你听懂与否,教师在课堂上唱“独角戏”的现象普遍存在,更何况老师课堂讲授基础知识叙述性内容多而繁琐,需要记忆内容较多,学生往往苦不堪言,有些学生往往感到“上课听得懂,课后不会用”。针对这一大难题,我认为应该改变目前教师为主的教学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进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倡学生参与教与学的双边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主导、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探究创新的教学模式,创造民主而又和谐的教学环境,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有机化学的课堂教学质量。(1)教学中充实着与医学相关的最新科研动态,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部分精选的有机化学教学内容有的代表着学术上的最新研究动态,学生比较感兴趣。如手性药物的构型与生物活性、拆分方法;芳香烃和C60、石墨烯等材料的结构区别及其性质不同;简单典型药物的合成路线等。紧跟医学行业发展的潮流,不断充实有机化学与医学有关的新内容,从而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2)注重理论阐述服务于知识应用,让学生明确有机化学的学习有利于对医学知识的掌握和运用。教学过程中,穿插着与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学生的关注度也会提升。比如在讲到《醇、酚、醚》一章中,让学生知道呼吸分析仪的使用原理是与醇被氧化的化学性质有关,并强调“醉酒驾车”的危害和严厉的惩罚措施保障了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含氮有机化合物》一章中穿插“三聚氰胺”毒奶粉事件,讲解三聚氰胺结构和性质,阐述其增添在奶粉中产生的危害。《羧酸衍生物》一章中可以结合糖尿病人晚期酮症酸中毒现象来教学。通过诸如此类的实例和医学现象的讲解,让学生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明确学习有机化学对医学知识的掌握和运用的重要性。

三、抓好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素质

我们教研室采取了如下有效的策略:(1)鼓励年轻教师去攻读博士学位(目前我们教研室50岁以下的教师都是博士学历),促进他们不断的吸取新知识,丰富自己的理论知识和科研水平,从而来提高整个教研室的学历结构,并为我们教研室建立一支素质优良的教师队伍打下坚实的基础。(2)开展了“一帮一”教学活动。有多年教学经验的优秀教师和一个新教师组成一个互助组,支持和鼓励相互间多听对方的课,相互交流教学过程中的经验和心得,从而促进教师间取长补短,不断更新教学方式和方法。

四、适当增设一些与医学、预防、保健和环境相关的综合性、创新性的实验,从而提高了学生学习有机化学的积极性

石油化学专业范文第4篇

一、装饰画的概念

幼儿装饰画是按照形式美的规律和法则,在表现手法上侧重夸张变形,并具有一定装饰效果的绘画。幼儿装饰画在这里专指成人画给儿童看的富有装饰性的画。以幼儿为主要欣赏对象,强调从幼儿审美心理的需要出发,充分运用形式美的规律和法则、夸张变形的艺术手法,对所要表达的对象进行装饰变化。让画面天真烂漫、色彩鲜艳、充满童趣,真正为幼儿喜爱。

二、装饰画的特性

装饰画的艺术美是一种综合的美,它包含对材料质感的敏感、对装饰语言的驾驭、对工艺技能的娴熟和最富创意精神的体现,把人类的精神、情感和信念变成一种可感、可知、可触的物质形象造型。

1.外形轮廓美。

强调造型的轮廓和动态美。形象不求体积而是平面化或浮雕化,它不像素描要求形象的边缘表现出立体与深度。

2.色彩单纯美。

幼儿装饰画在色彩的表现上不追求条件色微妙复杂的变化,它主要注重物体固有块与色块之间的对比调和关系、组合与色调等问题。

3.构图整体美。

幼儿装饰画的构图注重画面上下左右面积的经营,不刻意追求画面的纵深立体效果。在表现中要做到变化中求平衡,开合中求呼应,整体中求丰满和稳定。它可运用中国传统绘画总散点透视构图法和“蒙太奇”式的自由组合构图法,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将远景与近景、天空与地面、虚景与实景等按画面需要组合在一起,达到比现实更理想、更浪漫、更丰富的构成效果。

4.线条统一美。

线条是幼儿装饰画最主要的表现手法,线的自由展现体现了一种美感。它既可以表现作者自己的感情,又是主观与客观的结合产物。线条的功能有三:表现构图的分割线,表现物象的造型线,表现画面的韵律和节奏。线条的一致性即线条的统一美。

三、装饰画教学策略

1.在教育中培养孩子的创造性。

孩子们画画的过程,就是表达自己心灵的过程。这种儿童感兴趣的造型活动,可以培养儿童锐敏的观察力、对形象的感受力、丰富的构想力、表达的流畅性、思维的独创性、塑造的可变性、再决定与再构成的能力、综合与联系的能力、宏观与微观的调节能力等,这些能力是一切人才应该具备的。当教学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会变得模式化,我们应该主张用儿童一般纯净的眼睛观察和认识世界,摆脱艺术上的陈规陋习。童心是幼儿教师必备的品质。

引导儿童绘画,不宜模仿别人的作品,即使是写生,也不必画得与大家看到的一样。艺术的创造力往往由于爱、由于感动。这正是装饰绘画的指导思想。幼儿与装饰画有着与生俱来的联系。

2.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幼儿教师的指导能力。

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是无限的,它大大超出我们的估计,我们不应该用自己的一套模式限制儿童的想象和创造,而要让他们的思维自由驰骋。然而,孩子的心灵就像一张白纸,很容易被第一印象所左右,可以说是先入为主的,将什么观念灌输给儿童,必须三思后行,否则对孩子影响深远。他们的世界是一个充满幻想的世界,在这个想象的世界里,可以把夜空画成蓝色的,把花朵化成绿色的。想象是创造的源泉,没有想象就没有艺术,想象力就像一根丝线,它能把一颗颗记忆的珍珠串起来,成为五光十色的艺术作品。一个优秀的幼儿教师应该了解孩子的心理,通过欢快的途径把孩子的兴趣点及表现的兴奋点引发出来,在无限的想象空间里展现出一个美妙的装饰天地。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应当运用一些教学手段,比如,听故事、听音乐、想象画;音乐是诱发想象力的好助手,以优美的儿歌,培养孩子的绘画想象力;带领孩子走出校园,走进自然,自然界的事物能够让孩子更直接地触摸真实,在现实的风景中激发孩子的想象力,正验证了这样一句话:“艺术源于生活。”丰富的生活基础是产生想象的源泉,想象力的锻炼可以随时随地进行。

由于幼儿与装饰绘画之间有着许多相融的东西,培养幼师学生学好装饰绘画,不仅可以利用幼儿园的环境布置和教玩具制作,还给孩子们一个纯真美丽的世界,而且可以正确引导幼儿绘画出美丽的图画,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能力,意义重大。

四、在装饰画教学过程中的几点感悟

1.注重“点、线、面”的形式美。

装饰画是一种非常讲究的艺术形式,往往形式美的表现就是它的内容。装饰画是形态优美、色彩悦目,使人看了轻松愉快的艺术,它是富有生命和情感的。在实际教学中,主要引导学生细细品味装饰绘画的形式美,让他们体会到装饰的形式像内容一样打动人。“点、线、面”构成了装饰艺术最基本的视觉形式语汇,对形式语言的推敲经营并确立其在作品中的独立价值,就是作品的装饰倾向,装饰最能促使个人风格的形成。装饰画是一种理想化的艺术形式,在不违背自然真实性的前提下可以大胆地、更多地运用“形式美”的规律和法则,以夸张变形的艺术手法,强调事物的内在特征,比如猪,肥胖笨拙,在夸张其外形特点时,可将其身子画得更胖、更圆。在动态选择上,要充分体现它的憨笨可爱的特征,引导学生多方位、多角度、多层次地运用想象能力,改变视点,改变形象外部或内部特征,进行夸张、提炼而产生新的视觉形象,是一种调动、诱发创造心理的艺术刺激手法。

2.展现韵律美。

装饰画应富有鲜明的节奏感和韵律感,装饰画在画面上如何体现节奏感,有赖于对比手法,有赖于变化与统一这一普遍规律,以及条理性与反复性这一艺术的组织法则。当形、线、色有条理、有规律地重复出现和富有变化地重复排列时,便可达到理想的富有节奏感的效果。

节奏,近乎于“节拍”,它是一种机械的律动美。装饰艺术如何体现节奏感,关键在于对比手法,“多样而统一”这一艺术的普遍规律,以及条理性与重复性这一基本组织法则。当形、线、色整齐而有条理地在画面中重复出现和富有变化地重复排列时,便可获得理想的富有节奏感的效果。

韵律,从广义上讲,是一种和谐美感的规律。确切地说,在艺术中,它是形象在节奏的节制、推动、强化下呈现的情调和趋势。韵律不同于“气韵”或“旋律”,“气韵”包括气息、情趣、神韵、韵味等各种因素,范围要比“韵律”宽广得多。至于旋律,它只能说是韵律中的一部分,并不是韵律的全部。

为了让学生能理解装饰中的节奏和韵律,在教学中,让学生把“色阶”比做“音阶”,把“色调”比做“音调”,开展“让线条舞蹈”、“用色彩歌唱”等课题,鼓励学生用线条有节奏地构图,用色彩有意识地搭配。真正感受音乐在画面上流淌,线条在画面上舞动的感觉,装饰是多么有韵味的世界。

3.展现个性美。

创新的艺术才有生命力,学生需要接触多种材料,培养整体环境意识,积极思考创造,不断创新,这是幼师专业教学改革的努力方向。

在装饰画教学中,需要进行创造性引导活动,比如增强学生的求知欲、自我表现欲,培养社会独立感、成就感,培养正确的价值观等。比如利用废弃的饮料瓶盖布置教室的环境,指导学生自己制作贺年片、请柬、生日卡片等,用自己的双手传递爱心,联络感情;用旧毛线、旧布片设计制作立体装饰画等,在生活中搜集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节省资源,变废为宝,为环保出一份力,为世界增添一份美丽,相信世界会越变越美好。

参考文献:

石油化学专业范文第5篇

关键词:翻转课堂;微课;碎片化;游戏化学习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5)14-0013-03

一、引言

随着网络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移动设备的基本普及,特别是无线网络技术的兴起和广泛应用,越来越多的人成为了“低头族”,聚会时离不开数字终端,一个人时更是如此。如今地铁、公交车上,甚至大街小巷上,人们手上都捧着手机、IPAD和掌上电脑上网聊天或玩游戏,从微博、微信、微课程、微电影、微漫画到微生活、微公益,不知不觉地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微时代”。而“微时代”早被人们贴上了“碎片化”和“游戏化”的标签。与之相契合的是,在教育领域,幕课、微课也正以炙手可热、势如破竹的态势带来一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巨大变革[1]。

二、翻转课堂、微课的概念及特点

传统的教学过程包括知识传授、学生课堂听讲、知识内化三个阶段。教师在课堂上通过讲授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学生在课堂上听懂后通过课后作业、实验或者实践来完成知识的内化。在翻转课堂上,这种形式受到了颠覆,知识的传授不再通过老师课堂上完成,而是通过信息技术的帮助在课后完成,学生不必在统一时间、统一地点进行学习,知识的内化则需要在课堂中通过老师的帮助和小组协助等方式完成,从而形成了翻转课堂。

认知负荷理论(Cognitive Load Theory,CLT)认为,影响认知负荷的基本因素是学习材料的组织呈现方式、学习材料的复杂性和个体的专长水平(即先前知识经验)。 由此导致外在、内在和相关认知负荷[2]。教学内容枯燥、知识点繁多的课堂增加了学生的认知负荷,不利于学生的知识建构,学生的注意力往往在教学活动进行十几分钟的时候便开始涣散。灵活自主地针对某些具有较大学习价值的重要知识点进行慢负荷学习,而学习的时间不长,这样的教学成为了广大学习者的理想学习模式。因此,采用微课“短小精悍、指向明确、资源多样、容易制造和获取的特点,把教材内容进行碎片化、情景化和微课化,很好地解决了学习者提出的问题。

三、翻转课堂、微课体现出的碎片化和游戏化学习特征

1.碎片化学习灵活度高

总理在与网民进行在线交流中曾提到,“我非常希望提倡全民读书,我愿意看到人们坐地铁的时候能够手里拿上一本书”。在地铁里读书是一种现象,这话的本质其实就是让人们挤出时间来学习。碎片化学习的特征正好符合这种零散的、自主性的特点。

将学习内容分割后,每个碎片的学习时间变得更可控,学习者可以随时随地的进行学习,生活中琐碎的时间都能够被用来学习,提高了学员掌握学习时间的灵活度。据沪江“开心词场”应用的数据统计,学习者学习并记忆一个单词的时间是2分钟。特别是基础薄弱的学习者,分分秒秒都是宝贵的学习时间,可以计算一下,你在上班或上学途中,如果将原本用来打瞌睡、玩游戏、闲聊的时间用于手机背单词,你每天的词汇量将会增加,一年累积下来,词汇量必然大增,与此同时,学习内容的碎片化,你可以根据知识点内容的多少、重要性,灵活安排学习时间,达到随时随地想学就学。

2.碎片化学习满足学习者需求

快节奏生活、大城市通勤路线拉长等,客观上令私人时间碎片化,属于自己的“整块”时间越来越少,激烈的社会竞争要求人们不断学习、终身学习,而一个人吃饭、赶路的机会却增多,导致不少年轻人只能抓紧碎片时间,通过数字终端进行学习。

3.碎片化学习针对性高

在系统化地学习完某一章节知识或者一门课程后,你总会发现有一些知识点还未被内化,存在很多疑虑,这时候将碎片化的知识信息进行收集,重点学习对自己更有帮助或者更有启发的那部分内容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由于学习时间较短,能保证注意力的集中、保持学习兴趣,这样知识的吸收率也更高。

4.游戏化学习激发学习者兴趣

微课的内容通常都是片段化、碎片化存在的、经过精心设计的学习组块片段,学习者可以非常方便地通过移动学习设备来获取这些微小的知识组块,并在一定的条件支持下完成对知识内容的意义建构和内化。再结合游戏化的学习方式,不但可以给学习者带来比较高的沉浸度,更为重要的是努力为学习者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使其获得愉悦的游戏体验和学习体验。[3]

5.游戏化学习激发学习者学习动机

研究表明游戏具有激发人类行为内在动机的特质,它是一种能够吸引人们参与其中的活动,游戏本身就具有强烈的吸引力使游戏者卷入其中[4]。当玩家闯关成功或者获得较好排名时,自信心和成就感会得到极大满足;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会增长智慧、提高技能;在与其他玩家协作时,得到肯定和认同时,与人交往能力明显加强。可见,游戏具备了激发人类行为动机的要素。

四、翻转课堂、微课视野下的碎片化和游戏化教学模式设计

1.理论模型

翻转课堂的设计的核心思想是对传统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知识获得和知识内化的颠倒。[5]翻转课堂将知识的获得放在课前由学生自主完成,学习者的能动性、独立性、个体差异性等都会对学习结果产生很大的影响。而微课具备时间短、教学内容少、资源容量较小以及使用方便等特点,能更好地满足学生对不同科学知识点的个性化学习、既可查缺补漏,又能强化巩固知识。本文结合碎片化和游戏化学习的优势,设计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图1)。

2.模式阐述

(1)课前准备

该教学模式分为课前、课中以及课后三个阶段组成。课前是学生利用教师分发的教学任务进行自主学习的过程,由于在课前,教师和学生在时空上是分离的,所以通过学习社区将教师和学生联系起来。教师的课前任务是:创设问题情境、选择游戏内容以及布置任务三个环节;学生的课前任务是,选择游戏任务、探索与尝试、应用与挑战、反思以及最终进行学后归纳五个环节。师生、生生之间的交互通过游戏化学习社区进行。

创设问题情境:游戏化学习的最重要特征之一便是情境性,让学生沉浸在一定的故事情节中完成学习,它有助于知识的获取和内化。情境的创设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结构水平,教师要根据学习者的特征、结合教学内容。学习者的起点水平、学习态度、学习风格和学习动机都会给设计者选择和组织学习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媒体和教学组织形式产生重大影响。学习内容是教学的核心,解决“教什么、学什么”的问题,教师结合学习者特征,根据学习内容可以确定教学过程中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这样的教学才能有的放矢。

选择游戏内容:教师需要提前准备游戏的情境提供给学生,不管是虚拟的数字游戏环境,还是教师设计的模拟情境。都要引领学生产生沉浸的感觉。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与挑战欲望设计出富有趣味性、思考性,能激发学习者兴趣,能提供协作学习、挑战性学习、竞争性学习的课堂情境,将教学内容与游戏化情境有效的结合在一起。[6]该阶段,教师需要做好学生完成游戏开始前的所有准备工作,然后对不同的学生安排不同任务,或者让学生以团队的形式完成游戏。

探索与尝试:学生进入游戏化学习社区,根据教师安排的任务,自行完成或在讨论区中与同学约好时间按教师分配的组员进行游戏任务。学生在游戏中通过探索、尝试进行闯关,成功通关者,获得奖励。失败时,可以向教师或同伴寻求一定次数的帮助,但使用帮助时相应的分数会减少,学生通过这个过程达到知识的学习。

应用与挑战:这个部分难度提高,让学生在之前学到的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的复杂问题,将知识内容与解决问题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学以致用,提高知识水平。这个过程需要告知学生有相应的奖励分,而且分值比上一环节要高,得到这一部分分值可以让自己的排名更靠前,激发学生的斗志,进一步完成此部分的知识应用。

学习归纳:该环节相当重要,是考查学生是否对知识进行内化的过程,教师要组织学生对自己在游戏中的表现进行反思,以便完成知识的巩固与经验总结,学生需要将这些总结在讨论区上。一方面供教师查看,教师针对出现的问题进行记录,在课堂上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另一方面,学生之间也可以进行经验总结交流,达到协助学习,共同进步的目的。

(2)课中

该阶段是解决课前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出现的疑惑,促进知识的内化过程。这个过程包括:提出问题、协作交流、提交作业、解疑答惑、问题解决与知识内化五个环节。

提出问题:学生根据游戏化学习中遇到的困难,通过讨论区向教师反馈,教师需要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课前游戏化学习中存在的疑问,总结这些问题,在课堂上教师应针对性地指导学生选择问题进行讨论。

协作交流:根据所选问题对学生进行分组,其中,选择同一类型的题目学生组成一个小组,小组人数不超过5人,小组在课堂上讨论、互动,解决这些问题,教师要适时地做出决策,选择合适的交互策略,保证小组活动的有效开展,并鼓励小组之间通过竞赛等方式积极参与解决。[7]把所有问题都解决后,教师进行总结,让学生重构他们的知识体系,形成正确的概念,完成知识内化。

提交作业:当学生成功地解决问题后,就可以将老师布置的作业通过社区提交到教师手中。教师收到作业后,对其作业进行批改,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同时记录好学生的学习情况。

解疑答惑:在这个环节,教师的辅导是对某一类知识的辅导,而不是针对某一道题进行。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作业情况,对多数人存在的、且具有代表性的知识点进行集体辅导,对于部分或少数人存在的问题,采取小组或个别化辅导的方式解决问题。

问题解决与知识内化:这个环节并没有作为一个单独的部分来实施,而是学生从课前游戏化学习到课中小组协助学习、总结发言、完成作业、教师归纳的过程,这个环节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中。当学生解决存在的问题,心无疑虑的时候就表明学生的知识得到了内化。

(3)课后

课后是教师和学生进行教学反思、查缺补漏的阶段。教师应静心沉思,引导是否得当,学生的训练是否到位,考虑游戏的内容是否与学生实际生活相联系,是否与上课内容相符,在游戏的选择上还存在哪些问题。进行归类与取舍,积累效果较好的经验,找出效果差的原因,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在制定下一计划时着重考虑能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创造才能、自主学习的游戏内容。

知识总结:在课堂结束后,学生根据游戏的表现、解决问题能力和作业完成情况进行自我总结,找出成功的地方和不足之处,进一步反思,对存在疑惑的知识点通过教师提供的微视频进行学习,这个过程学生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个性化学习,为一轮的实施做好准备。

五、总结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提倡让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快乐的学习方式,培养小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问题解决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以及促进其认知能力的发展,很显然传统的教育和教学方式已经很难满足要求。

科技不断推陈出新,知识的生产与淘汰,正以十倍于过往的速度前进,全世界都在思考,传统教育体系该如何教导下一代,去面对一个完全无法‘准备’的未来。在新的教育形势下,翻转课堂、微课、游戏化学习应运而生,我们应当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将这些技术与具体的学科知识相结合,根据学生的特点,选择适合的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单莹.从慕课、微课看碎片化和娱乐化学习[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4(6).

[2]陈巧芬.认知负荷理论及其发展[J].现代教育技术,2007,(9):17-19.

[3]袁雨飞.移动商务、21世纪管理信息化前沿[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4]刘琳,游戏化网络学习环境设计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4.5.

[5]李海龙,邓敏杰,梁存良.基于任务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设计与应用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