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绿色建筑市场现状分析

绿色建筑市场现状分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绿色建筑市场现状分析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绿色建筑市场现状分析

绿色建筑市场现状分析范文第1篇

关键词:工程项目管理;绿色建筑;施工管理;施工意识

建筑行业作为现阶段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的基础型产业类型,长久以来得到了相关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不断对其进行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方面的投入,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效果。绿色建筑施工作为近些年来的新兴施工类型,其在我国的发展时间相对有限,因此在各个方面都存在不足,需要对其进行不断的改进和完善。

1进行绿色建筑施工管理的重要性分析

本文通过对现阶段我国工程项目管理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查,同时结合绿色建筑施工的具体内容,对其实施的重要性进行分析,具体内容如下。

1.1建筑发展的必然趋势

随着现阶段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都得到了十分显著的提升,开始逐渐跻身到世界大国和世界强国的行列中来,特别是最近几年,相关政府部门不断加大对外开放的力度和强度,大量引进国际上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进一步推动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为了进一步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模式进行完善,在建筑领域实施绿色施工管理是非常必要的,其能够有效保证经济发展的速度,同时也实现了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一举两得。

1.2绿色施工管理的优势分析

随着现阶段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种资源都处在不断减少之中,为了有效改进这一现状,相关部门提出了绿色施工管理这一全新的运营模式,其不仅能有效降低在建筑施工中对资源和环境造成的一系列伤害,同时还有助于资源的节约,在保证施工进度和施工质量的前提下更好地完成建筑工程,有效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2我国进行绿色施工管理的现状分析

本文将从以下3个方面对我国工程项目管理中绿色施工管理的现状进行分析,具体内容如下。

2.1从业人员缺乏绿色施工意识

长久以来,我国在建筑施工领域的发展方式都采用传统、单一的“粗放型”发展模式,虽然近些年来为了进一步推动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相关政府部门开始引进现代化的绿色施工理念,但是由于其发展时间相对有限,因此在其整体效果方面存在很大的问题,特别是对于相应的施工人员来说,他们在工作中往往会采用传统的施工模式,对于施工的速度和进度有着更高的要求,而对于环境和资源保护方面的理念和意识相对较单薄,严重缺乏绿色施工意识。长此以往,将会对整个工程的可持续健康发展造成非常不利的影响。

2.2缺乏完善的绿色施工体系

我国绿色施工发展时间相对有限,许多理念和发展模式都是照搬国外先进的案例,并没有与我国建筑发展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导致在很多情况下建筑项目中绿色施工实现的效果并不是很好,特别是对于一些自然环境相对复杂的项目来说,其在没有进行实地考察和研究的情况下去实施绿色施工是很难实现的,从根本上违背了绿色施工的初衷,同时也很有可能会造成电力资源、水资源和其他建筑材料的浪费。

2.3缺乏健全的绿色施工标准

对于绿色施工来说,其在发展过程中需要根据工程的实际情况制订相应的绿色施工的标准,但是本文通过对现阶段我国建筑工程发展的实际情况进行综合的调查研究发现,在很多情况下,项目管理部门并没有对其制订相应健全的绿色施工标准,只是单纯地照搬固定的标准模式,因此其总体上施工效果并不是很好。

3工程项目管理中绿色建筑施工管理分析

本文将从以下3个方面对现阶段我国工程项目管理中的绿色建筑施工管理进行分析,具体内容如下。

3.1不断提升从业人员的绿色施工意识

为了进一步对现阶段我国工程项目管理中绿色施工进行加强和完善,相关部门首先就应该从提升从业人员的绿色施工意识入手,积极营造绿色施工的工作氛围,使从业人员能够深入了解绿色施工的重要性及其应用的优势。除此之外,在正式的施工之前,相关管理部门有必要根据具体的施工情况对员工进行培训,切实提升其绿色施工意识,同时对其行为进行规范,深入贯彻落实绿色施工。

3.2不断完善绿色施工体系

对于现阶段我国工程项目的建设来说,其所涉及到方方面面的问题有很多,特别是在资源方面,水力资源、电力资源以及各种施工材料方面的需求是非常大的。因此,为了深入落实绿色施工、提升整个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需要根据实际工作情况对其具体的施工体系进行完善。具体来说,在其管理体系的制订过程中,需要工作人员首先对整个项目工程的实际情况进行综合调查分析,同时根据其实际情况为其进行的施工进行具体的计划和对施工目标等进行系统的确定,确保整个施工能够保质保量地完成。

3.3完善建筑工程施工质量标准

随着现阶段我国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的不断进步,切实提升工程的施工质量逐渐成为当下相关部门工作的重点和难点,特别是最近几年,大量质量不达标的工程项目已经严重威胁到我国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为了有效对这一情况进行改善,建立系统、完善的工程施工质量标准变得更加迫切。在建筑施工材料的选择方面,相关部门负责人需要根据具体的施工需要进行施工材料的选择。

4结束语

本文通过对现阶段我国工程项目管理中的绿色建筑施工管理方面的内容进行分析,重点对其发展的重要性、现状和具体的实施内容进行阐述,希望能对未来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进一步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发展。

参考文献

[1]魏小朝,洪文霞,姜振尧.BIM技术在“PartGreen”绿色建筑施工技术管理中的应用[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6(02).

绿色建筑市场现状分析范文第2篇

【关键词】节能住宅 现状分析 市场机制 政策激励

近年来,随着有限资源的日益减少,中央政府对建筑节能给予了高度重视。国务院制定出我国节能中长期专项计划,提出节能目标:到2010年,全国城镇新建建筑要实现节能50%,并推动北京、天津等城市率先实现节能65%的标准。在对既有建筑的节能改造中,大城市要完成改造面积的20%,中等城市完成改造面积的15%,节能目标的实现仅依靠政府的投入是不够的,首先大面积改造需要的资金就会给政府带来巨大的财政负担,因此必须借助市场机制的作用。消费者、开发商是住宅市场的主体,也将是节能住宅的最大受益人,他们应该成为节能住宅推广的主要力量。本文将结合我国住宅市场现状,探讨如何通过政策激励,充分利用市场机制推动节能住宅的发展。

一、我国节能住宅市场的现状分析

在我国新增城市住宅面积中节能住宅的占比很低,虽然近两年“绿色住宅”、“节能住宅”的字眼在媒体上频繁出弧线,但人们对此方面的了解还很有限。加之节能住宅的售价较高,节能住宅往往“叫好不叫座”。一般而言,节能住宅的成本比普通住宅高出10%左右,每平方米售价高出100-200元,增加了消费者一次性购房成本。但从长期看来,品质好、能耗低的节能住宅大大减少了房屋生命周期内的运营和维护成本。据国外的经验,房屋初期成本只占生命周期总成本的5%-10%,而运营和维护成本占到了60%-80%,节能住宅相反具有巨大的成本优势。但消费者关注的只是购房时的总价格,节能的经济效益又非短期可以显现,从而节能住宅对消费者的吸引力不大。对于开发商而言,建造成本的增加导致市场需求的减少,开发商对节能住宅也缺乏投资欲。当供求双方对节能住宅都没有积极性时,仅依靠政府颁布节能标准、监督执行,推广的效果很有限。

在节能住宅发展初期,其“造价高、节能效益实现的长期性”的特点决定了家节能住宅不可能自己发展。在市场失灵的情况下,政府必须为其建立起新的市场机制,使消费者与开发商从节能中得到且生的收益,调动双方的积极性,共同参与到节能住宅的推广中来。

二、构建节能住宅的市场化运作机制

节能住宅作为商品在市场上流通,必然受到市场机制的作用,消费者与开发商的行为左右着节能住宅的建造、销售和使用。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江亿(2005)认为,目前节能住宅发展的瓶颈在于未能形成一套由消费者引导的利益驱动机制。理想的节能住户窄长野模式应该由消费者引导,消费者的选择决定开发商住宅产品的开发,而消费者对节能住宅的需求会促使开发商加大对节能住宅的投资力度。因此,政府对消费者选择节能住宅的政策激励是关键。

笔者认为住宅市场的主体不仅包括消费者,还包括开发商与建材商,三方对节能住宅的推广都将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如果政府在建立以消费者为导向的市场机制上能同时对三方进行市场激励,即同时对供需进行双向刺激,则将使节能住宅得到最快速的推广。

首先,政府可以采取各种优惠政策鼓励消费者选择节能住宅,开发商在政府的政策激励与节能住宅需求增大的双重作用下,势必会加大对节能住宅的开发,节能建筑材料的需求增加,促使建材商扩大生产规模。建材商为了增强自身的竞争优势,会加大对节能建材技术研究的投入,改进材料节能品质,使造价更经济。新型节能建材的出现一方面能降低开发商的建筑成本,另一方面提高了消费者居住的舒适度,节能效果更好。技术进步将带动整个节能住宅产业的良性循环。当节能住宅市场进一步成熟后,消费者就能切身体会到节能住宅的高品质与经济效益,在未来换房时更倾向选择节能住宅。一旦节能住宅实现规模经济,建造成本会进一步降低,那时高能耗住宅将被逐步淘汰,节能住宅将完全占领市场。

可见,只要消费者、开发商与建材商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市场机制便能充分发挥作用,推动节能住宅地饿发展。初期政府激励政策的制定非常重要。要是消费者、开发商且生体会到节能的好处,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把住宅节能做成有利润的市场,将节能收益直接归消费者和开发商所有,并辅之以税收、信贷等多种经济杠杆,鼓励全社会参与节能住宅的推广。

三、有关政府激励政策的探讨

我国节能中长期专项计划中对新建住宅与既有住宅分别提出了节能目标,新建住宅的节能率要到达50%,既有住宅要进行节能改造。新建节能住宅推广比较好管理,基于以上对市场机制的分析,政府对消费者的政策激励是关键,要使消费者从节能中直接获益。比如,某城市目前的采暖费是每平方米25元,节能率为50%的节能住宅采暖费估计为每平方米12.5元,那么政府应把节约的12.5元直接归消费者所有。为保证该制度的有效实施,政府应对该城市新建节能建筑的节能率进行评估,评出节能等级,根据不同节能等级住宅节能的实际效果做出选择。至于节能收益的分配,开发商销售节能住宅时已从房价中获得收益,节能差价可以全归消费者所有,不必再给开发商额外补贴。

既有住宅的节能改造相对困难一些。改造面积大,巨额的改造资金会给政府带来财政负担,因此在政府投入的同时应加大社会投资的力度,将住宅的节能改造做成市场方案。徐宗康(2006)曾提出将节能改造项目市场化的做法。即将一个城市在一段时期的建筑节能改造看作一个投资市场,把节能任务看作一定的市场规模和市场份额。政府通过招投标的方式鼓励有意愿的投资者竞标拿到市场份额。这里的投资者可以是建筑企业、建材企业或开发商等。投资者的利润来源是节省的能源耗费。同上例,若原来的采暖费为每平方米25元,改造后对居住着收取的价格不变,而实际采暖指出减少为12.5元,则节省的12.5元为投资者的收益。若投资者投资1个亿改造100万平方米,签订30年合同,那么意味着投资者将获得11.25亿,还不包括该项目的其他收益。

这样的策划方案对于投资者而言是很有吸引力的,但对于住宅改造中的另一主体居住着缺乏激励作用。笔者认为应该把改造住宅的部分节能收益分配给居住着,比如投资者拿80%,居住者拿20%。这样做的原因有三:首先,虽然居住者没有直接参与住宅节能改造,但居住者的积极配合有利于改造的顺利开展;其次,居住者也是未来新建住房的潜在购买者,他们目前享有的节能的经济效益是对节能住宅最好的宣传,若未来购房自然会倾向选择节能住宅;再次,居住者是二手房的供应者,节能二手房的节能收益使其比普通二手房更具有竞争优势,二手房的购买者购买节能二手房的积极性提高,非节能二手房会逐步淡出市场。

此外,将投资者的收益与改造住宅的节能效果挂钩可以避免投资者仅为达到节能标准而不选择节能效果更佳的建筑材料的情况出现。建筑材料的节能效果越好,投资者从中获得的收益也会越多,即使那些材料的价格较高,但从长远的收益来看,初期的投资也是值得的。若能一次性达到较高的节能水平,就能避免未来的重复改造。

除了让消费者、投资者、开发商享受到直接的节能收益外,政府还可以通过税收、信贷等经济杠杆提高市场主体的积极性。信贷政策主要是指对消费者提供节能住宅抵押贷款,解决消费者购买节能住宅的资金障碍。这种贷款由金融机构向消费者发放,政府特设的担保部门进行担保。政府可以与金融机构协商降低节能住宅抵押贷款的首付比例或降低贷款利率来激励消费者购买节能住宅。对于金融机构而言,住房抵押贷款是优质资产,不良贷款率低。但自2004年来,金融机构住房抵押贷款的比例一直下降,若能通过提供节能住宅抵押贷款这一项目增加优质资产的比例,相信金融机构乐意与政府合作。

税收优惠的主要对象是消费者和开发商,税收优惠范围可以包括个人所得税、财产税和营业税。具体的优惠措施可以参照美国为节能住宅设立的税收优惠分级机制。即达到不同节能标准的住宅给予不同程度的税收减免,节能程度越高,税收减免越多。同时,规定开发商与建材商对节能建材的研究支出可以获得税收抵免,鼓励对节能建材的技术开发。

在政府各项政策的激励下,节能住宅的市场机制会逐渐成熟,若在激励机制下配以监督机制,将促使节能住宅的运作更加规范。目前我国的节能监测中心共有1145个,但多数机构建设滞后、装备落后,政府一方面要加强监测机构的能力建设,另一方面要建立完善的监测检查制度,以适应目前节能工作的需要。

四、构建节能住宅市场机制中应注意的问题

1、建立住宅节能的评估体系。对住宅能耗进行评估是为了解决开发商与消费者、开发商与政府机构之间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政府对消费者、投资者、开发商的激励政策都是建立在住宅节能水平的基础之上,不同的节能水平对应不同的节能收益,并且节能效果也是消费者购房选择的影响因素之一,只有建立了统一的节能评估体系,对住宅进行等级评定,政策的执行才有可能,消费者选择时才有比较,降低信息搜寻成本。

2、改进现行的供热收费体制。我国现行的供热收费是按建筑面积计算,用多用少所缴纳的费用一样,导致消费者购房时没有节能意识。现行的供热收费制度不利于节能住宅的推广,可考虑改为根据不同节能等级的住宅收取相应的采暖费,同一开发小区的节能程度相差无几,根据节能等级收费不会出现过多的收费繁复的状况,因此是可行的。

3、对中低收入家庭购买节能房进行补助。考虑到中低收入家庭的经济状况,购买节能房有经济负担。政府可以对住房因节能构造导致成本提高的部分进行恰当的补贴,帮助中低收入者承担节能的初期投入费用。

4、政府机构应起到带头作用,增强节能意识。消费者节能意识普遍不高是节能住宅没有卖点的原因之一。因该通过各种宣传渠道使消费者认识到目前我国能源紧缺的现状,且住宅能耗位居各种能源消耗的榜首。加强消费者的节能意识,在此之中政府机构应起到节能的表率作用,如各种公共设施的购置都选取高效节能产品,一方面对公众进行正确的引导,另一方面也推动了节能产业的发展。

推广节能住宅对我国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大意义。在资源与能源都日益宝贵的今天,绿色节能住宅必将成为未来住宅的发展方向。在政策激励与市场机制的共同推动下,节能住宅产业必将成为推动我国绿色GDP增长的强大动力。

【参考文献】

[1] 刘洪玉、陈伟、王松涛:我国节能住宅供求决策的影响因素与政策框架,《中国软科学》 2006.6。

[2] 张轶:中外建筑界节能情况对比[J], 《节能与环保》2005.4。

绿色建筑市场现状分析范文第3篇

关键词:绿色建材 资源 环境 经济政策

中图分类号:F29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4-079-02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一直是世界上最大的建筑材料生产与消费国家,水泥、墙体材料、平板玻璃、陶瓷以及石材等主要建材产品的产量已连续多年稳居世界第一。目前在国际市场上,我国的建材工业已成为具有一定竞争力的产业,也为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建材工业近年一直保持着高速发展。

一直以来,我国建材工业走的是一条高能耗、高资源消耗和高污染的“三高”发展道路,是一个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破坏较大的行业。努力发展绿色建材、生态建材、环保建材才能从根本上改变我国建材工业长期以来形成的高投入、高污染、低效益的粗放式生产方式,把产业自身的发展和保护生态环境、污染治理有机结合起来是21世纪我国建材工业的战略目标,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绿色建材也称生态建材,是指采用清洁生产技术生产的无毒害、无污染、无放射性物质、有利于环境保护和人体健康的建筑材料。绿色建材应在原料选择、生产过程、产品使用、三废处理以及回收循环使用等方面对地球的负荷最小,对环境最为友好。

1995年,沧浪牌丙烯酸酯合成树脂乳胶涂料和大禹牌DC-818水性多彩涂料成为我国第一批实行环境标志的产品,标志着我们绿色建材的开发研究的起步。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我国在绿色建材的研究、生产方面已取得巨大的成绩,

一、绿色建材产业发展存在问题

1.起步较晚,绿色建材在整个建材市场占的比重很小。目前,我国的绿色建材产品占建材产品的比重不超过5%,而在欧美发达国家,建材产品达到“绿色”标准的已超过建材产品总量的90%。

2.绿色建材生产企业生产规模小、实力不强、技术创新能力弱。虽然绿色建材市场潜在需求巨大,理论界、环境保护部门都积极呼唤建材工业要走绿色建材的发展道路,广大消费者也企盼着绿色建材产品能进入家庭,但事实上,真正投身到绿色建材产品生产中去的生产企业并不多。许多大型的、有实力的企业往往是专业产品生产部门,一时难以转产经营新产品。在这种情况下,市场灵活度高、易于转型的中小企业和民营中小企业较早进入绿色建材产品的行业。但由于这些企业规模小,技术创新能力不足,缺乏绿色产品生产管理经验,导致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不能取得质量和价格的优势,挫伤了消费者的信心,致使生产出来的产品销售不畅,企业的经济效益不佳,阻碍了绿色建材生产企业的不断发展,不断壮大,从而影响了我国绿色建筑材料行业的健康发展。

3.绿色建材应用范围小,使用比例低。科研开发与生产相互脱节的状况比较严重,是制约我国绿色建材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的又一主要障碍,目前以企业为主导的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和成果产业化开发体制和机制尚未建立。一些成果因不能及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和核心竞争力,在市场竞争中失去“时效”,不能支撑企业的持续发展和核心竞争力提高。同时绿色建材产品的使用率太低,例如,我国的墙体材料改革已进行了20多年,目前已初步形成了以块、板为主的墙材体系,如混凝土空心砌块、纸面石膏板、纤维水泥夹心板等,但代表墙体材料现代水平的各种轻板、复合板所占比重仍很小,还不到整个墙体材料总量的l%。

4.绿色建材产品和普通建材相比售价较高。产品售价高是阻碍绿色建材产业发展的又一主要因素之一。尽管绿色建材产品具有高技术含量、污染少、维护成本低、寿命长等优点,然而高售价使消费者看到绿色建材产品的优势时所用周期较长,因此绿色建材产品短时间内很难被市场接受。

二、我国现有的绿色建材产业经济政策分析

发展绿色建材产业的意义已超出了这个行业的本身范畴,所以要完成这项事业,仅仅靠建材行业本身努力是不行的,必须得到国家的大力支持和社会的通力合作。近年来,我国在节能、环保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制定了包括税收、财政信贷、生态环保和政府绿色采购等绿色建筑材料经济政策。据统计,从1992年到2008年间,我国相关部门制定了近50项政策法规和优惠措施。

这些政策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具体表现在:

1.建材行业利用废弃物利用量逐年提高,现已成为综合利用废弃物最多的行业之一。

2.随着建材行业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节能技术的逐步推广以及高耗能生产工艺的淘汰,建材工业能耗增速低于生产量的增长率,万元增加值综合能耗逐年降低。

3.建材工业对环境的污染状况得到明显改善,烟粉尘排放总体呈下降趋势。

4.我国已经开展了绿色高性能混凝土、墙体材料、装饰装修材料等相关材料的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某些成果在国际上处于领先水平,绿色建筑材料产品已深入人心,人们的绿色意识已显著提高。使用绿色建筑材料的绿色建筑已经遍布国内。2004年起建设部颁布了《全国绿色建筑创新奖管理办法》,规定自2005年开始每两年评选一次全国绿色建筑创新奖,至今已有76个项目(缺少2009年数据)获得全国绿色建筑创新奖。

三、绿色建筑材料产业经济政策的建议

虽然近年来国家相关部门已经出台了许多强有力的支持政策,而且这些政策已初见成效。但是无论是与国际先进水平比,还是与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来比,都存在着不小差距,借鉴先进国家的相关政策,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加大对绿色建材产业扶持:

1.加大对资源综合利用的宣传力度,使广大民众对资源综合利用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有深刻认识,提高公民的环保意识。

2.整合建材生产企业,正确引导企业创新发展,形成绿色建材产品大规模生产,降低单位产品的价格,增强企业的竞争力,提高我国绿色建材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尽快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

3.加大对绿色建材生产企业的扶持,继续保持已有的环保、资源综合利用的税收免征收优惠政策。同时由于当前有一些优惠政策属于暂时性的,建议保持现有这些优惠政策的稳定性。同时建议对排污企业开征环境税;对利用废弃物进行生产的企业应给予相应的补贴。

4.加大对绿色建材的研发、推广的资助,建立专项扶持基金,政府应加大对绿色建材研发的科技投入,提高产品技术含量,提升产品档次。

5.完善政府绿色采购相关法律法规,建议政府部门实行绿色采购,在进行政府采购时,优先选择绿色建材产品。通过对购买绿色建材的消费者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鼓励消费者在购买产品时,优先选择绿色建材产品。

我国建材行业目前的发展还没有从根本上完全脱离依靠投资增量扩张和以生产要素驱动的发展模式。产品种类、档次、性能、质量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存在着较大差距,中低档产品较多,技术含量相对低、效益比较差。产业集中度低、能耗高、资源消耗大、环境负荷重的现状没有得到根本改善,资源能源环境的瓶颈约束日益显现,大力发展绿色建材产业可以从根本上解决这一矛盾。

建材工业不仅是支撑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基础原材料产业,而且逐渐成长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支柱产业。21世纪是环保的世纪,是人类更加重视可持续发展、更加重视环境和健康功能的世纪。绿色建材产业代表着科学与技术发展的方向,符合人类的需求和时展的潮流。

参考文献:

1.顾真安,姚燕,颜碧兰.发展绿色建材应对气候变化挑战[J].新材料产业,2010(3)

2.李莉.浅析中国水泥行业发展的环境与机遇[J].中国集体经济,2011(28)

3.张玉祥.国内外绿色建材的发展概况[J].21世纪新型建材绿色建材论文集

4.张明清.我国绿色建材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J].山西建筑,2008(5)

5.李慧芳.推进我国绿色建材发展的政策思考[J].21世纪建筑材料,2010(6)

6.周鸿锦.2006年建材工业快速稳定发展[J].建材发展导向,2007(1)

绿色建筑市场现状分析范文第4篇

关键词:绿色建筑;标准体系;发展历程;趋势展望

引言

工程建设标准是针对建设工程的勘察、规划、设计、施工、安装、验收、运营维护及管理等活动和结果需要协调统一的事项所制定的共同的、重复使用的技术依据和准则,对促进技术进步,保证工程的安全、质量、环境和公众利益,实现最佳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最佳效率等,具有直接作用和重要意义。我国工程建设标准经过60余年发展,国家、行业和地方标准已达7000余项,基本形成了覆盖经济社会各领域、工程建设各环节的标准体系,在保障工程质量安全、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强化生态环境保护、推动经济提质增效、提升国际竞争力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与其他工程建设活动相同,绿色建筑在全寿命期内各环节均离不开工程建设标准的引导和约束。21世纪以来,在积极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的大背景下,我国的绿色建筑经历了理念启蒙、示范先行、快速发展、全国普及的十余年发展历程。在标准体系建设方面,2006年国家《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颁布实施,绿色建筑项目实践在我国逐渐展开,绿色建筑标识评价制度随之建立,十余年间我国绿色建筑规模化推进,按照绿色建筑标准建设,取得绿色建筑标识,已逐渐成为建筑主流方向。根据住建部部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综合信息管理平台的最新统计数据,截止到2016年9月,我国基于GB/T50378以及其衍生的地方标准开展的绿色建筑标识项目已达4515项,总建筑面积超过52290万m2,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对于保障绿色建筑的科学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1、我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体系发展历程

回顾了各自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包括美国的LEED、英国的BREE-AM、日本的CASBEE、加拿大的GBC、德国的DGNB、澳大利亚的NABERS、挪威的EcoProfile、法国的ESCALE等,国外的绿色建筑评估体系多数为民间机构推动下的市场化运作。与国外市场化运作情况不同,大力发展绿色建筑是我国城镇化建设必然的战略选择,主要以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标准规范、系列规划、激励政策、管理规章等作为推进抓手,绿色建筑的可持续发展尤其离不开标准规范的引导和支撑。我国在绿色建筑标准化方面的探索早在21世纪初就已开展,2001年《中国生态住宅技术评估手册》;2003~2004年,《绿色奥运建筑评估体系》出版;2005年,原建设部、科技部联合印发《绿色建筑技术导则》(建科[2005]199号)。2006年3月7日,由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和上海市建筑科学研究院联合国内多家单位共同编写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颁布实施,该标准是在总结我国绿色建筑前期实践经验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制定的第一部多目标、多层次的绿色建筑综合评价标准。标准首次提出了中国“绿色建筑”定义,确定了四节一环保的评价指标体系。为适应绿色建筑实践的新变化,响应发展的新需求,2014年6月该标准完成了修订工作,将适用范围扩展至各类民用建筑,并细化和补充了对于不同类型建筑的具体要求。该标准是我国各类绿色建筑标准的母标准,不仅直接用于我国绿色建筑的评价,更为重要的是为其他专项的绿色建筑标准发挥了基础性作用,有助于各特定类型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之间的协调,形成一个相对统一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有利于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体系的健全。自颁布实施以来,标准及其相关细则文件已成为我国各级、各类、各地绿色建筑相关标准研究和编制的重要基础,为绿色建筑的设计、施工及运营提供了技术支撑,有效指导了绿色建筑的评价及实践工作。2013年国务院办公厅《绿色建筑行动方案》([2013]1号),其中重点提及建立健全绿色建筑标准体系,要求充分发挥标准对绿色建筑产业发展的催生促进作用。此后绿色工业建筑、绿色办公建筑、绿色医院建筑、绿色饭店建筑、绿色生态城区、绿色校园、既有建筑绿色改造等标准不断立项、编制、颁布,我国的绿色建筑标准体系呈现出从民用建筑到工业建筑、从新建建筑到既有建筑改造、从规划设计到运营管理、从单体建筑到区域层面的发展态势。

1.1从民用建筑到工业建筑

在总结《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用于民用建筑的实践经验基础上,2013年颁布实施了《绿色工业建筑评价标准》GB/T50878-2013,实现了绿色建筑从民用建筑领域到工业建筑领域的拓展。该标准是国际上首部专门针对工业建筑的绿色评价标准,突出工业建筑特色和绿色发展需求,核心内容是节地、节能、节水、节材、环境保护、职业健康和运行管理。该标准在编制中体现了量化指标与技术要求并重的指导思想,采用权重计分法进行绿色工业建筑评级,重点规定了各行业工业建筑的能耗、水资源利用指标的范围、计算和统计方法。

1.2从新建建筑到既有建筑改造

伴随着绿色建筑理念的扩散,部分既有建筑提出了按照绿色建筑理念进行改造的需求,催生了《既有建筑绿色改造评价标准》GB/T50878-2015的颁布实施。该标准在评价指标设置上有别于新建建筑的绿色评价,按照专业设置章节和大类评价指标,对建筑全寿命期内规划与建筑、结构与材料、暖通空调、给水排水、电气与照明、施工管理、运营管理等性能进行综合评价,同时设置了加分项,在标准框架结构上与《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和其他专业标准统筹协调。

1.3从规划设计到运营管理

绿色建筑“四节一环保”的理念贯穿建筑全寿命期,从建筑物的规划设计开始,经历施工建造阶段,到建筑物竣工之后的运营管理,其中涉及的每个环节都需要明确绿色建筑的实施途径和具体要求。同时绿色建筑涉及多个专业学科领域,综合性较强,需要全行业的协同努力方能从真正意义上推动绿色建筑的发展,而全寿命期各环节主要负责方和相关参与方都迫切需要了解各自实施绿色建筑的对应要求。因此除了各类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以外,近几年相继编制了工程建设行业标准《民用建筑绿色设计规范》JGJ/T229-2010、国家标准《建筑工程绿色施工评价标准》GB/T50640-2010及行业标准《绿色建筑运行维护技术规范》JGJ/T391-2016。

1.4从单体建筑到区域层面伴

随着近几年绿色建筑规模效应和绿色生态城区的快速发展,区域层面践行绿色建筑理念的需求不断被提出,因此在总结绿色建筑单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绿色生态城区评价标准》、《绿色校园评价标准》等标准相继开展了编制工作。除了图2所示已颁布实施的各类国家和行业标准之外,行业主管部门还了《绿色超高层建筑评价技术细则》(建科[2012]76号)、《绿色保障性住房技术导则》(建办[2013]195号)、《绿色农房建设导则(试行)》(建村[2013]190号)、《被动式超低能耗绿色建筑技术导则(试行)(居住建筑)》(建科[2015]179号)、《绿色数据中心建筑评价技术细则》(建科[2015]211号),以及与现行标准配套使用的细则(例如《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绿色工业建筑评价技术细则》)等相关的规范性文件,用于支撑特定类型建筑开展绿色建筑实践。历经10余年的探索和发展,我国现有的以及即将完成的绿色建筑标准共约20部,在标准数量上已远超世界其他国家,目前尚有《既有社区绿色化改造技术规程》、《民用建筑绿色性能计算规程》、《绿色航站楼标准》、《绿色仓库》等国家或行业标准已完成或正在进行编制。国家层面绿色建筑标准体系基本构建完成,体系以评价标准作为发展绿色建筑的具体目标和技术引导,以相关工程建设标准作为绿色建筑实践的技术支撑和保障,可较好地实现对绿色建筑主要功能类型和主要工程阶段的全覆盖。

2、上海市绿色建筑标准体系建设现状

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的气候、资源、能源条件各异,而绿色建筑强调因地制宜,各地区适用的绿色建筑技术体系不尽相同,因此各个地级市根据自身特色编制相关绿色建筑标准体系。上海作为全国先期开展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研究和实践的地区,结合自身气候、资源和地方建设特点,在标准编制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下文以上海市为代表,重点介绍我国地方绿色建筑标准体系的建设现状。

2.1上海市绿色建筑标准规范总体情况

据统计目前上海市现行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标准规范共43项,覆盖了评价、设计、模拟、检测、验收、相关设备产品等绿色建筑诸多工作重点,详见表1。参照国家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框架体系,上海市组织编制了地方《绿色建筑评价标准》DG/TJ08-2090-2012,目前该标准已被列入2017年上海市标准编制计划,正在开展修订工作,预计2018年完成。同时为了保障绿色建筑工程质量,上海市在全国率先颁布了地方《绿色建筑检测技术标准》DG/TJ08-2199-2016,并在基础上开展了《绿色建筑工程验收规范》的编制工作,有望进一步统一绿色建筑工程验收要求,目前该标准已进入送审阶段,预计2017年内完成。由此上海市绿色建筑标准基本覆盖了建筑的设计、施工、验收和运营各个阶段,绿色建筑标准体系初步搭建完成(见图4所示)。尤为值得一提的是,上海市在老龄化程度加剧、2.5产业急速发展等发展背景下,结合多年绿色建筑实践和项目实际需求,在全国率先开展了针对养老建筑和通用厂房(库)等特殊类型的绿色建筑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工作,填补了国家绿色建筑标准体系在某些特殊类型项目领域的空白,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绿色养老建筑评价技术细则》、《绿色通用厂房(库)评价技术细则》等技术文件,为特殊类型项目的绿色建筑评价提供了技术依据,对于规范和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具有积极重大的意义。

2.2上海市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专业工程分体系表

为了更好地梳理绿色建筑相关标准,完善地方绿色建筑标准体系,2013年上海市工程建设标准体系表修订工作将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独立作为《上海市工程建设标准体系表》(修订)的新增领域和15个工程建设领域之一,按照基础标准、通用标准、专用标准等层级,围绕评价、设计、施工,验收及测评、运营、改造、部品及系统的体系框架,将原先分散在其他专业标准体系中与绿色建筑相关的标准进行了梳理及排序,体系框架图如图5所示。该项工作由上海市建筑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牵头,联合同济大学,、上海现代集团、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上海建工集团等单位共同完成。编制组调研了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相关的国标、行标、标准化协会标准以及上海地方标准,在编制过程中,广泛地征求了领域内各方面意见,对具体内容进行了反复讨论、协调和修改。同时在调研、汇总、梳理已编标准、在编标准的基础上,通过现状分析和合理预测,提出未来几年上海市待编标准,在《上海市工程建设标准体系表》(DG/TJ09-01-2014)中提出了具体项目表,并对体系表中现行、在编、待编的标准数量进行了持续更新统计。图5上海市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标准体系框架图与上海的情况类似,据不完全统计,全国超过20个省市、自治区根据绿色建筑因地制宜的总体理念,积极制定了基于当地气候资源条件、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相适应的地方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各地方标准在评价体系、星级划分、项数及内容调整上均各有特色。而且在《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修订颁布后,据不完全统计,已有福建、重庆、吉林、湖南、天津、北京、上海等13个省市已完成或正在进行地方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修编工作,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绿色建筑标准体系已经从国家延伸到地方,并在地方进行了不断更新完善的发展现状。3、绿色建筑标准体系趋势展望目前绿色建筑在我国蓬勃发展,渐入佳境,其内涵和外延在不断丰富、衍生。一方面随着建筑能源、资源消耗的持续增长,绿色建筑能耗、水耗及性能后评估越来越引起业内人士的关注,国家在科技研发方面持续给予支持,科研成果有望通过标准进行固化和传播;另一方面在室内外环境污染现状下,为响应公众对建筑品质提升的需求,《健康建筑评价标准》T/ASC02-2016等绿色建筑衍生标准已颁布实施。作为绿色建筑持续发展的引导和支撑,绿色建筑标准体系将会不断根据这些发展态势进行积极响应。同时也应认识到,我国绿色建筑标准体系中多数标准是推荐性标准,需要在《关于深化工程建设标准化工作改革的意见》(建标[2016]166号)的指导下,逐步进行改革完善。同时与技术更新变化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比,绿色建筑标准体系仍可能存在着部分标准老化陈旧、水平不高、供给不足、缺失滞后等问题,需要持续对绿色建筑标准体系进行动态修正完善。2017年3月,住建部了“十三五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发展规划”,为绿色建筑的发展指明了方向。规划要求逐步将民用建筑执行绿色建筑标准纳入工程建设管理程序,完善和提高绿色建筑标准,制定绿色建筑施工质量验收规范,继续推动政府投资保障性住房、公益性建筑以及大型公共建筑等重点建筑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目前实施的强制性审图机制和自愿性市场化标识制度相结合的绿色建筑管理机制,可为绿色建筑标准的执行提供管理保障。发展绿色建筑已成为建筑行业转型升级和占领产业制高点的战略需求和社会共识。希望借由本篇对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体系的回顾与展望,能让读者一览国家和地方标准体系全貌,更好地发挥标准在在绿色建筑全寿命期各环节中的约束和引导作用,为推动绿色建筑行业的发展发挥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绿色建筑相关标准汇总》工程建设标准化杂志微信公众号

[2]《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

[3]《上海市工程建设标准体系表》DG/TJ09-01-2014

绿色建筑市场现状分析范文第5篇

关键词:绿色建筑材料;土木工程;节能环保

随着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然而,建筑物作为人们工作、生活的重要场所,其绿色性能与节能性能是人们衡量建筑物质量的重要指标,在此现状下,新型绿色材料的应用市场得到了全面拓展。相比于传统建筑材料,新型绿色建筑材料在保温性、节能性和低碳性方面优势明显。土木工程施工中这类材料的使用,有利于充分发挥材料的应用效能,具有良好的低碳性和经济性。此外,新型绿色建筑材料的使用顺应了我国绿色施工理念的要求,能够为居民提供良好的居住条件,从而为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1概述

1.1绿色建筑材料的特点

从材料的环保性能层面进行分析,绿色建筑材料的应用特点如下:①这类材料的应用对能源资源的消耗比较低,能够尽可能避免环境污染问题,通常情况下,绿色建筑材料的制作对技术和工艺的要求相对较高;②绿色建筑材料的应用对能源的消耗相对较少,当前大多数建筑材料在使用过程中产生的能耗相对较低,而且其强度高、防水性能良好,在施工过程中,这类材料的搬运费要远远比传统材料低;③从材料的性能层面分析,相比于传统建筑材料,绿色建筑材料表现优异,比如轻质高强混凝土,这类材料的配置强度计算公式如式(1)。fcu,o=fcu,k+1.645σ(1)式中fcu,o-混凝土施工配置强度,MPa;fcu,k-混凝土强度标准值,MPa;σ-施工单位的混凝土强度标准差,MPa。和传统混凝土相比,轻质混凝土的强度更高,而且表观密度为1560kg/m3~1950kg/m3,相比于传统混凝土减轻了20%~40%,强度可达到甚至是超过普通混凝土强度等级。

1.2土木工程中应用绿色建筑材料的重要性

1.2.1绿色建筑材料是建筑工程的物质基础与绿色建筑材料相关的指标有材料规格、品种、色彩以及质量等多个方面,各项性能指标都是材料种类的具体体现,根据其参数指标的不同可将材料划分为多种类型,建筑物的耐久性、适用性以及艺术性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这些性能指标的影响。加大对绿色建筑材料的创新和发展力度,是实现城乡建设,改善居住条件的关键[1]。1.2.2有利于控制建筑工程投资和造价为充分发挥绿色建筑材料的使用效果,在具体应用时必须重视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规律,从全局角度出发,以此来达到全面提升社会效益的目的。在整个建筑工程项目中,材料费用的投入占到了总投资的50%~60%,尤其是特殊工程材料,其费用消耗更高。合理使用绿色建筑材料不仅能够大大降低工程项目造价,同时,还具有拓宽材料应用广度的目的,有利于向更多人普及绿色建筑材料的应用优势。1.2.3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经济发展水平的快速提升为建筑行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越来越多的建筑工程项目纷纷投入到建设中。然而,如果使用传统建筑材料开展大规模的土木工程项目建设工作,不仅会消耗大量的资源,同时,还会加剧环境污染程度,影响建筑物的使用性能。对此,就需要使用性能达标且满足环保理念要求的材料实施工程项目建设工作,为建筑行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2]。

2我国绿色建材发展现状分析

当前建材市场中常见的保温隔热材料主要有有机保温材料、复合保温材料、无机保温材料,各类常见材料优缺点见表1。近年来,各类新型纳米微粒建筑材料开始研发生产与应用,此类材料具有良好的力学应用性能,还具备良好的导热性、抗磨性、抗高温性,此类材料当前主要是在各个区域环境治理、施工混凝性、护结构施工、门窗施工中应用,是今后建筑材料的重要发展方向[3]。

3绿色建筑材料在土木工程中的应用

3.1工程概况

本工程由4栋居民楼构成。其中,1~3#栋的建筑高度为76.65m,包括地下1层和地上24层,1层层高4.5m,2层层高5.6m,3层层高3.4m,4~24层层高3.0m;4#栋建筑高度84.90m,包括地下1层和地上28层,地上1层层高3.4m,4~28层层高3.0m。

3.2顶端设计中的运用

将绿色材料用在土木工程项目的顶端设计中,以绿色建筑突出的设计优势,再加上优异的力学性能,能够取得良好的应用效果。尽管绿色建筑材料有着明显的优势,但是,为了能够进一步强化材料的应用效果,在设计的时候仍然需要结合客观施工规律和使用环境[4]。在具体开展该工程项目顶端设计工作的过程中,要求设计人员必须明确不同类型材料的各项性能指标,了解建筑项目对材料的主客观要求,在此基础之上,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确定需要选择的建筑材料。比如,高层建筑的顶层设计,需要结合建筑物的结构以及城市的建设规划进行设计,对建筑材料与周边环境的协调性进行分析[5]。

3.3外部建设中的应用

随着各类建筑材料的不断出现,应用于建筑外墙中的保温材料类型也随之增加,不仅大大提升了节能降耗效果,同时还充分发挥出了良好的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降温涂料以其价格低廉、性能优异且易于施工的优势在建筑工程中得到了全面推广应用,大量工程实践表明,降温涂料的使用能够在住宅建筑制冷能耗方面节约10%~30%,不仅能够从整体上降低市区气温,同时还具有良好的节能效果。

3.4内部装修中的应用

人们对建筑物的要求除了具备居住用途之外,对居住舒适度和美观性也提出了明确的要求。然而,由于传统建筑材料的环保性能相对较低,因此,在受到重量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下,不仅无法保障其质量,同时还严重威胁着居住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绿色建筑材料的使用,不仅隔热效果良好,同时还具有防噪作用,能够为人们提供舒适的居住环境[6]。

4土木工程中绿色建筑材料的应用方式

4.1合理应用结构型绿色建筑材料

通过深入分析当前绿色建筑材料的实际应用情况可以看出,国内外通过大力推广应用绿色建筑材料,在整体上提高了建筑物的建设效益。主要是因为绿色建筑材料的刚性和韧性非常强,将其应用于工程项目建设中,具有全面提升建筑结构牢固性和稳定性的作用。绿色建筑材料的类型非常多,为了能够最大限度保障材料的应用效果,就必须结合工程项目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材料,并且要严格按照使用规范做到科学应用,从而为建设高质量的土木工程提供可靠的保障。

4.2加强对再生建筑材料的应用

在城市改造建设工作大力推进的前提下,土木工程项目建设数量和建设规模也在随之扩大,具体建设工作的开展,为了能够积极响应节能理念的号召,就需要用到大量的绿色建筑材料,而材料的应用还会伴随建筑垃圾的出现,对此,必须做好建筑垃圾分类管理工作,对于具备满足二次使用条件的建筑垃圾,需要进行二次利用,以此来达到提升资源利用效率的目的[7]。

4.3加强对新型保温隔热材料的合理应用

新型保温隔热环保材料在土木工程项目建设中的应用,能够尽可能降低温度因素对整个施工过程产生的不利影响,具有良好的环保效益。同时,还具有很好的隔热效果。而传统的隔热保温材料因其使用效果不佳,所以无法满足当前土木工程项目的建设需求。所以,应该加大对岩棉以及玻璃棉等新型保温材料的应用力度,通过进一步提升材料的使用效率来尽可能减少热能损失,为建设安全稳定的建筑结构提供有力的支撑。

5绿色建筑材料运用中需注意的问题

5.1施工方面

首先,在正式开展工程项目建设工作之前,施工单位必须全面落实施工现场勘察工作,明确详细的工程项目建设情况,以便能够编制出更为精准的施工方案。同时,从施工人员的专业水平入手,使其能够全面掌握各类绿色建筑材料以及相关材料的应用方法,以便能够为材料性能作用的充分发挥奠定良好的基础,如此不仅具有保护周边生态环境的作用,同时还能够大大节省成本。此外,施工单位应该在专业机构的监督和管理下规范使用绿色建筑材料,严格管控材料质量。

5.2工程验收方面

在工程项目验收环节,相关部门必须高度重视各工程的质量检查工作,并且深入分析所有工程项目建设相关的指标,以免在细节处出现问题。同时,必须高度重视施工管理人员的考察工作,必须高度重视人员管理工作,以便能够从整体上提高土木工程项目的建设质量。

6结语

总而言之,为了能够在工程项目建设工期内提高工程项目的建设质量,就需要加大技术创新力度,科学合理应用新型保温隔热材料和再生建筑材料,通过进一步提高绿色材料在土木工程项目中的应用价值,为我国社会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付春梅.土木建筑材料中的高性能混凝土材料和绿色材料的研究[J].居舍,2021(16):31-32.

[2]吕泓光.浅析绿色建筑材料在土木工程施工中的应用[J].农家参谋,2020(02):167+169.

[3]李红云.对绿色建筑材料在土木工程建设施工中的应用分析[J].居舍,2019(28):25.

[4]刘桥平.绿色建筑材料在土木工程施工中的应用分析[J].江西建材,2019(09):140+142.

[5]王菊新.绿色建筑材料在土木工程施工中的应用分析[J].建材与装饰,2019(24):48-49.

[6]周铎.绿色建筑材料在土木工程施工中的应用分析[J].现代物业(中旬刊),2019(08):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