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范文第1篇

(西北师范大学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

摘 要:思想政治教育目的是以观念形态、思想意识形式反映着社会发展对受教育者思想成长客观要求,体现着社会对所造就的社会个体身心成长、政治思想发展的方向、性质的总的设想和规定,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思想政治教育目的需要在层次化的基础上,逐步实现。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教育目的;层次化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5)08-0214-01

收稿日期:2015-03-09

作者简介:刘旭冉(1987-),女,回族,甘肃天水人,就读于西北师范大学学院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目的是思想政治教育学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当前理论界研究的侧重点是实践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研究,而在学理上相关的探讨略显乏力。但是,学理问题条理不清晰,必然会影响实践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所谓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本质是由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而决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便是其严谨的政治性,故而,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本质就是具有鲜明的政治性的。列宁指出:“在各方面的教育工作中, 我们都不能抱着教育不问政治的旧观点, 不能让教育工作不联系政治。”在实践中不难发现,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政治性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具有政治意识性。在《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指出:“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只不过是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在观念上的表现,不过是以思想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因而,这就是那些使某一个阶级成为统治阶级的各种关系的表现,因而这也就是这个阶级的统治的思想。”其二,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具有政治意志性。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具体制定与贯彻落实都贯穿于政治过程中,因此便具有政治意志性。在一定程度上说,思想政治教育目的是由统治阶级制定的,明确地反映了统治阶级的意志和要求。马克思指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人组成了社会,人创造了历史,人是社会的活力所在,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思想政治教育目的要满足实现人的主体性。为此,我们必须在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传输效果的同时,着力培养人的能力和个性,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层次可以划分为横向和纵向两个方面。横向方面包括理论层面和实际层面的思想政治教育目的, 纵向方面包括应然的和实然的思想政治教育目的。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层级分类是横向与纵向的结合, 是理论与实际层面的贯穿交汇, 是在应然的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理论指导下的纵横交错。

思想政治教育目的是国家及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总要求, 是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者在领会上一层次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基础上制定的对各级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其主体领会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并具体指导自己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行为准则。它规范着受教育者的具体培养目标和发展方向,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具有具体的指导功能,是以上各级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在实践中的体现,并且使之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它具有可操作性。

二、思想政治教育的措施

谈及思想政治教育实现的措施时,可分为两个方面,首先理想和信念教育方面,理想和信念是当代大学生精神状态的问题,主要是树立马列主义的理想信念的问题。马列主义的理想信念就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深刻理解,它可以使信仰社会主义的人能从思想政治上去把握行为的有效原则或目标,在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中为巩固、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事业做出自己应有的努力。其次,价值层次方面,当代大学生中不乏带有功利主义思想严重者,缺乏对国家前途命运的关心。在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进入新的历史时期时,改革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随着社会对人才需求的转型,当代大学生的培养方式和目标也在发生变化,这些调整是为了使他们足以担当祖国未来发展的重任。

三、总结

党的十以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为我国建构和谐文明发展的多民族国家的社会政治文化提供了现实的可能。在全面实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今天,我国已然加强了对大学生爱国观念的教育,树立爱国主义思想,增强中华各民族之间的凝聚力,促进中国社会的同步发展。加强当代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认知、加强思想政治课程教学改革、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来实现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使现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工作的全面内容上升一个新的高度,从而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制,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使我国各个民族的发展迈上新的历史台阶。

参考文献:

[1] 韩桥生. 政治制度公正视野中的思想政治教育[J]. 教育学术月刊,2011(1).

[2] 张胜芳, 王斌. 论思想预测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J]. 理论与改革,2003(5).

[3] 梁金霞, 包金玲. 关于当前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现状的调查报告[J].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5(2).

[4] 杨建义.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研究[D]. 福建: 福建师范大学,2008.

[5] 张耀灿. 思想政治教育学前沿[M]. 北京: 人民出版社,2006.

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范文第2篇

关键词:儒学;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实现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8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4-0030-01

我国现代学科意义上的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于上世纪80年代,是为适应现代政治生活需要以及学科建设和学术研究的需要而产生的,古代严格来说并不存在现代意义的思想政治教育,却又事实地存在于古代政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完成这项任务主要是通过人格教育和道德培养来实现。但是我们为了方便叙述,便笼统地将古代的这项活动称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然而,古代和现代意义的思想政治教育存在根本区别:古代思想政治教育被深深地打上了阶级的烙印,它划定了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之间不可逾越的鸿沟,是一种等级教育。而现代社会的思想政治教育,尤其在中国,已经消除了阶级的界限,目的是为了实现社会资源的整合,集中全社会的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一批拥有责任意识的现代人,是一种成才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目的性明确,在奴隶社会,生产力落后,人们认识世界能力有限,无知导致畏惧,畏惧产生盲从。于是统治者利用人们的盲从,借助神灵的力量将人们的敬畏由虚无的神转向现实的人,即对天子的崇拜和对天命的毋庸置疑。他们将一系列的教育活动通过礼乐的形式表现出来。奴隶主阶级被定格在了权力的顶峰,而奴隶与生俱来就在社会的最底层。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不断加深,教育活动仅仅停留在依靠神灵驱使人们盲从显然已经过时了,奴隶制度下的思想政治教育也必将因奴隶制度的瓦解而随之殉葬。封建社会酝酿时期,思想百花齐放,为我国漫长历史奠定了文化基础。

其中儒家学派,以培养君子、圣贤为教育的主要目标,但其深层次的目的在于为政治服务。孔子注重把人的自身修养与治国安邦联系起来,是一种内圣外王的教育。在个人修养方面,孔子认为"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而在《大学》篇中,孔子更是以一系列的论证,告诉我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关系,在孔子看来,只有圣人、贤人、品德高尚的人才能治理好一个国家,而治理国家也必须"远小人,亲贤能",并做到"道之以政,齐之以礼",才能如《为政》之开篇所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那么儒家思想是怎样实现它的教育目标的呢?也就是怎样把人塑造成"君子""圣贤",怎样出色地完成了其思想政治教育任务的呢?

1.寓教于民

孔子思想一部分来自于对夏商周文化的尊尊亲亲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另一部分是孔子在游历各国的途中所见所闻所思的总结概括。其著作是一种源自于生活感悟的对白书,孔子自己也说过"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是其思想的本色。因此儒家著作直白易懂,利于传播,大众容易学习和接受。再者,孔子的弟子来自不同的阶级,包括士、农、工、商,他的弟子又将这些思想以游学、开讲授教的方式传播到更广阔的人群中去,使得儒家思想能够深入到社会的不同阶层。这是孔子"有教无类"思想的实践,客观上扩大了其思想的群众基础。这是儒家思想作为古代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内容能够长久进行的必备条件。

2.不使民知

看似儒学通篇都在教化个人如何成为圣贤,孟子也说"人皆可以为尧舜"。然而"可以"仅是逻辑上的可以。在孔子看来,德者本也,财者末也,他把道德修养看作是本,并无时无刻不把政治寓于道德教育之中,"教者,政之本也。"他假设每个人都是君子,而君子就要"慎独""素其位而行""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但是这只是一种理想的境界,孔子并没有期许达到。他反对刑法,把道德教化放在首位,呼吁统治者"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他把民众仅仅作为教化的对象,而把道德教化寓于圣人的形象中,言传身教。他认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儒家的教化不是让人民成为圣贤,而是要人民仰望圣贤。他的教化是要让人们安分守己,不行违逆之事,成为社会的"良民"。这正迎合了统治者的需求,因而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成为必要,也论证了其学说存在的必要。

3.推己及人

孔子一生宣传自己的思想,却未见到儒家思想在政治舞台上浓墨重彩。"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既是一种人际关系的处理方法,也是对待一种学说的宽容态度。继董仲舒之后,儒学却引导君子之风盛行。还引领了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核心落脚点--精英教育,即塑造完美人格。孔子的思想以及其讲学的实践,正是将这种教育思想推己及人,"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独善其身是底线,最终目标则是兼济天下。这种思想的推己及人,就好比一场思想界的互相监督,人人身边皆可能有"尧舜",这便无时无刻不在督促激励人们向着道德教化的目标靠近。推己及人,不仅内化为自身的修养,也外化为对他人的监督教导,使得整个社会人与人之间形成了一种无形的道德捆绑,这便使得儒家的思想政治教育如此深得人心,乃至化民成俗。

4.笼络人心

儒家思想深入人心,在于它迎合了普通大众的心理。它不像法家那样强硬,让人感到裸的恐惧;也不像道家那样对宇宙世界的追根问底,让人不知所云;更不像后来的墨家那样,造就一批居无定所的游侠。它关心政治,却又不在庙堂之高;它关心人民,也不在江湖之远。儒学重视个人修养,从言、行、举止,到学、思、论辩都为人们提供了参考。重视家庭和睦,朋友亲善。强调"君臣父子之礼,夫妻长幼之别"。将忠君与等级的思想融入到家庭教育的细微之处,迎合了统治者的心理。还强调治国安邦,爱民亲贤。这为社会上有才之士施展才华提供了理论支撑。它反对酷刑,把德教放在首位,迎合了大众的心理。它强调君主贤德,在文人演变为忠君情结,在普通民众则是生存的最终保障。而其"有教无类"思想更是第一次拉近了高高在上的统治学说与普通民众的关系。总之,儒学从个人,从家庭,从国家,甚至是政治理想角度,都为人们提供了精神寄托,从内心彻底笼络了人心,也难怪一场思想的解放不得不从儒学开始。

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具有解构社会和重建新社会的能力。对儒学所承担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值得思索。在长达两千年的古代社会里,服从,成了人们"自觉自愿"的行为,不可以说完全是被迫的。每一个现代的人都可以说是儒家的传承者,忠、孝、义、仁、爱、善等等,如果没有这些,我们将以什么来填补思想的空白,又将以何自诩为一个中国人。然而它对文化和社会造成的侵害亦不可忽视,这成为了它本身解决不了的历史难题和承担不了的历史责任,只能由我们带着对学术的敬畏和对理性的思索去继续专研。

参考文献:

[1] 《论语》[M] 山西古籍出版社,2003年5月第一版

[2] 《中庸 大学》[M] 山西古籍出版社,2003年5月第一版

[3] 《道德经》[M] 山西古籍出版社,2003年5月第一版

[4] 《墨子》[M] 山西古籍出版社,2003年5月第一版

[5] 陈德述 孔子思想主要是从社会生活中概括出来的 [N]光明日报2000-07-18

[6] 孙晓春 教化哲学与愚民政治 [J] 天津社会科学 1994年第2期

[7] 王惠英 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综述 [J] 甘肃联合大学学报2008年3月第24卷第2期

[8] 谭凤娥 论中国古代的思想政治教育 [J] 重庆教育学院学报 2004年1月第17卷第1期

[9] 汪洪 我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探析 [J] 湖北行政学院学报 2009年第3期

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范文第3篇

[关键词]项目教学;影响因子;项目引进

[中图分类号]G4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5)02 ― 0173 ― 02

“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既是高等职业教育理念和模式的重大变革,也给高职院校如何在“工学结合”环境下做好高职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全新的课题。如何改变高职院校传统的思政教育模式,去顺应职业教育环境的变迁和发展的趋势,实现思政教育环境理念、内容与形式、教育职能及教育机制的转变显得尤为必要和迫切。

一、高职思政课项目教学发展现状

为推动职业教育进一步发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模式,国务院于2005年下发《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高职院校要办出技能型、职业型的办学特色,具体要体现为广泛地发展校企合作,发展产学研合作,以专业带动的方式,走工学结合的道路。

在这一政策文件指导下,近年来我国高职院校工学结合发展迅速,校中厂、实训体系普遍建立,从企业中引进人才、引导学生走进车间、横向课题、联合培养、订单培养等模式不断涌现,取得了良好效果。然而,必须注意的是,工学结合的良好局面仍难以普及到公共基础课如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代表的德育教育体系中。

在最近三年的《东莞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调查问卷》中,有关“你对思政课教学模式的看法”、“你对思政课教师的看法”、、“你对思政课课堂氛围的看法”等问题得到了绝大多数受调查学生的关注。尤其是对于“你希望思政课是一门什么样的课堂?”、“你喜欢的思政课上课方式”这两个问题,高达91.33%的学生表达了自己的意见,其中不乏建议和期待。参与调查的学生中,文科生的回答较为抽象,一般是“有趣、生动、活跃、”等,而理科生的回答则相对较为具体,出现了诸如“动脑加动手、动起来、说与做结合、想走出课堂、到实践基地进行教学”等实践色彩浓厚的建议和期待。

与此相反,相当比例的大学生也表达了对传统的说教式教学模式的不满和批评。比如“你最不喜欢的思政课教学方式”以及“你最不喜欢的思政课教师”这两个多选问题,87.6%的受调查学生选择“说教”、“照本宣科”、“脱离现实”、“沉闷”等选项。针对“你对现行的思政课考试方式的看法”选项,71.6%的受调查学生表示“更喜欢开卷考试”、“试题不应是书本知识的简单重复”、“光看卷面成绩”。

综上所述,高职学生对思政课为代表的高校德育充满了走工学结合、实践育人的期待,对目前普遍流行的高职德育重理论、轻实践,重考试、轻培养等问题反感强烈。

二、高职思政课实行项目教学的可能性分析

“工学结合”环境下,建立一套不同于改变传统的以教材为蓝本的课堂教学内容,注重对高职生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纪律、职业行为等方面的培养与教育。在内容上从学生参与的实际工作的需要出发,理论结合实际。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等学校德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帮助大学生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的重要课程。思政课课具有鲜明的实践性,在思政课中开展项目化实践教学,具有内在的合理性与可行性。

1.项目化教学具有浓厚的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特点。思政课项目课程改革的根本目的在于加强思政课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之间的相关性,加强课程的实践性、动手性、活动性以及有效性,以提高学生德育综合能力培养的效率。

2.项目化教学以“情景设定”、“项目完成”为操作线路,按照课程章节代表的总项目,划分为若干个子项目,围绕项目进行课程设计,以接近情境性,把学习情境和工作-生活情境对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项目教学实践乃是基于课程本身的特点,即思政课强调“学以致用”、“社会观察”、“行为导向”的功用性,要求理论必须与工作实践紧密结合,教学的目标和要求必须是面对实际的工作,以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理论掌握和规范实践。这一目标和要求恰是符合高职教育项目课程的特点及课程改革的根本目的。

3.思想政治理论课项目化教学的总体操作路径,是根据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结合思政课的特点,在教师的指导下,将需要完成的实践任务以项目的形式交给学生,学生以小组工作方式,按照实际工作的完整程序,共同制定计划、分工合作,共同完成整个项目活动。通过课程项目教学,使学习过程成为一个人人参与的创造性实践活动。对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教学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全面评项目教学的影响因子

德育走工学结合,从原来封闭的课堂环境走向较为开放的新环境,包括开放式的课堂、实训室化的研练基地、校外实践基地等,在带给学生全新、立体的体验的同时,也会给学生带来某些冲击,产生一系列难以预知的新情况。因此,对德育课工学结合的影响因子作出全面的预测、分析和判断,研究新的工作生活环境、社区环境、经济环境、治安环境、信息环境、生态环境等给“工学结合”过程中学生思想工作带来的利弊影响,就成为高职院校德育课程工学结合的首要任务。

1.探究工学结合所可能付出的“教学法成本”。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行项目化教学改革,其重要背景是传统教学法难以适应职业教育工学结合、精技博雅的要求。这里就蕴含着一个内在的矛盾:传统教学法与项目教学法,二者在课时、方法、考试、师生互动性等方面,存在着截然相反的效果。简单说,传统教学法不具备项目教学法的特点与优势,项目教学法则要突破传统教学法的藩篱,使思政课教学呈现出与传统教学法完全不同的图景。

然而这并不是二者关系的全部,项目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之间存在着互相支持、补充完善的可能性与操作空间。这是因为,思政课基础知识的掌握是是项目完成的基石,而重视知识掌握与理论传导正式传统教学法的优势,不能忽略,其在基础知识点系统化方面可以更清晰。因此,在实行项目教学改革的氛围下,我们要正确估计其对传统教学法的冲击,准确把握二者的关系,兼备“两个课堂”、“两种模式”,既重视项目划分的“分析思维”,也要保留和发扬传统教学中重视理论归纳、经验总结的“综合思维”。在把思政课程总目标细分成一个个小目标,每个小目标体现在项目中的小模块上时,要保证学生建构的知识框架系统全面和系统。

2.工学结合所可能付出的“教师成本”

项目化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同时,要充分发挥教师在项目选择、设计、实施、评价中的主导作用。思政课项目化教学在实施过程中,除了理论知识传授外,更重要的是对学生进行过程性的渗透教育,这就要求思政教师掌握丰富的人文社会知识、专业理论知识和良好的人格魅力,并能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率先垂范,以达到最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第一,项目化教学是一种“强”、“优”、“精”的教学理念,对教师要求很高;从有关项目教学的有关研究来看,思政课教师接受和消化这种新型教学方式,需要从能力、观念上实行转变。此外,由于项目教学的实施,传统的教案、课件不再简单适用,需要重新设计与操作,工作量巨大,对教师来说也是一个艰苦的过程。

第二,项目化教学要求教师必须加强有关的教学研究。这对于教师来说既是一种动力,也是一种压力。项目化教学作为一种实验性、研究性很强的教学方法,其规律性、有效性、操作性的研究尚存在不小的空白,尤其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涉及到“大思政”、工学结合、整体德育制度设置等问题,不关注、不研究这些问题,项目教学是难以取得理想效果的。可喜的一方面是,项目化教学可以使任课教师教学与科研找到有力的结合点,可以综合统编教材,结合广泛文化社会资源以及热点问题,编制辅助教材和新型课件、教案。

3.工学结合所可能付出的“学生成本”

教学是教与学的统一,也是师生相互促进的过程。教学改革不仅需要教师做出调整,也需要学生的积极参与。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和实践方法,项目教学在实施过程中,难免会遇到来自受教育者方面可能的挑战。

第一,学生在认知上不熟悉项目教学的要求与内容,在实行项目教学之初会出现短期的不适应。

第二,学生在态度上以“无所谓”应对,消极对待项目教学。90后高职学生对社会的认识总是充满着好奇,渴望参与到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等方面问题的讨论与实践之中,这是引起他们学习原动力。但在传统的思政课教学过程中缺乏有效的激发方式,导致他们对思政课“无所谓”的态度成为惯性,势必影响到他们对项目教学的接收及参与。

第三,学生在操作上不配合,对于参与项目完成表现出兴趣低落,精神萎靡,消极应对,教学效果不明显。出现这种情况,一方面与传统的《基础》课教学方法有关,即流于照本宣科的程序化灌输,学生时常处于一种机械、被动、甚至冷漠、厌恶的状态,缺乏学习兴趣;也跟项目完成需要学生动手参与、思考参与有关。

四、探索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模块的转变

1.改革传统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使教学组织形式具有多样性和灵活性。改革课程实践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具有综合性和开放性。改革教学方法,使实践教学过程具有探究性和合作性。改革教学评价方式,使教学评价具有多维性和全程性。

在项目化教学过程中,教学以专题目标内容作为纵向坐标,以学生接受任务驱动作为横向坐标,形成一个动态流程。专题目标内容的设计,以课程教学目标为基础,结合学生专业特征和学生实际情况来确定;任务的完成方式在教师制定的原则下,学生自行选择,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整个任务的实现过程由学生自主完成,通过学生互评、自评、教师点评等立体化评价方式,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教学目标的实现程度。

小组合作、分工完成的效果,一方面,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了教学实效。培养了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了学生团队协作和竞争意识。提高了教师教学水平。

2.项目引进,包括:把真实的项目引进实践教学;把时事项目引入实践教学;把学术项目训练引入实践教学;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一门与社会观察、现象分析结合非常紧密的课程。下面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简称《基础》)为例,说明项目引进中“社会观察”项目的具体操作。

项目一:理智与情感交织:爱国主义

情景设置:当代青年在爱国问题上的几种主要的认识和体验(倾向、误区、困惑)。

项目分解:第一,爱国主义与民族主义是一回事吗?第二,爱国主义作为一种传统;第三,爱国主义与中国梦的关系;第四,爱国与热爱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统一的关系。项目分解后,由四个小组抽签决定所负责项目,项目完成的形式为微电影、戏剧等。

项目展示:由各个小组根据自己所负责的项目内容,展示自己完成的作业形式。

项目评价:第一,小组相互打分;第二,教师打分。

项目引导:教育工作者和思想工作者应该对青年中存在的种种困惑和误解及时坚定地给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事实判断,在项目总结中,应该在爱国问题上给青年学生以明确的价值引导,即爱国是一种朴素的情感,是人们对国家符号的深厚感情,调整个人与国家、民族关系的道德规范。爱国是一种情感,表现对国家符号的赞美、依恋、自豪、自信、自尊、归属和忠诚、责任等许多美好的感情。爱国也是一种觉悟,就是以某种观念、思想、理论的形式对国家的不足和失误提出批评和建议。爱国与民族主义。爱国必然包括一定程度的民族主义,但不能任由民族主义无限膨胀。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党的领导的关系。一方面,社会主义需要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另一方面,爱国主义应该提高到社会主义的高度。

3.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转变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高校德育体系的其中一环,德育体系中的其他环节作为思政课项目化教学改革的“外部性”问题,必须做出相应的调整,才能保证项目化教学拥有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制度保证、后勤保障等。具体来说,必须建立强有力的、统一的、科学有效的领导新机制。加强制度建设, 以制度管人。建立与“工学结合”职业教育相适应的思政课教师聘任和培养制度、教学管理制度、学生管理制度、弹性学分制度、学生实习实训思想表现与行为规范的评价与考核等制度。

〔参 考 文 献〕

〔1〕Frey,K.Die Projektmethode.Beltz-Verlag.Weinheim,Basel〔EB/OL〕.2002.

〔2〕钟山学院《课堂教学价值取向研究》课题组.高职教育“有价值取向课堂生活”的课程;高职学生全面重点“适应”与“发展”;高职教育“有价值取向课堂生活”的原则、内容与方法〔J〕.职教论坛,2007,(01).

〔3〕许高炎.综合实习〔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12.

〔4〕姜大源.职业学校专业设置的理论、策略与方法〔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9.

〔5〕王军伟.面向21世纪中等职业学校课程与教材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9.

The explore and Practice of "Project Based

Learn-ing"reform i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courses

Yang Lan LI Lin-hong

(DongGuang polytechnic,China,Dongguan,523808)

Abstract: "Project Based Learn-ing" is an effective teaching reform type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courses under the work-study combination .We must evaluate exactly about the infects in "Project Based Learn-ing".Transform the traditional classroom teaching organization form, making the teaching organization flexible. Take the use of real project, current projects, academic training project. And last ,we chang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mechanism.

Key words: Project Based Learn-ing Infect Project introducing

[收稿日期]2015 ― 01 ― 18

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范文第4篇

一、慕课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创新的重要意义

(一)是加强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和传播的切实举措

高校是我们党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牢牢把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导权,增强主流意识形态对青年大学生的话语权,对于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具有重大意义。慕课作为一种大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其传递的不仅仅是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在其背后是无形的价值观的构建。因此,如何有效运用这一阵地,进一步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是提升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教育和传播的切实举措。

(二)是适应高等教育改革,推动高等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需要

慕课的出现与流行,向广大学习者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知识全球传播模式,打破了大学的“围墙”,将以教师为中心真正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慕课”平台是高等教育的新大陆,以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路径为研究起点,探索“慕课”与大学教学管理的融合,积极参与并融入这场变革,才能以自身鲜活的时代形象,树立中国高等教育品牌,赢得青年,走向未来。

(三)是适应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大学生自身思想政治发展变化的需要

党的十报告指出要“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与时俱进,针对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媒介的发展变化,优化信息的获取、选择和传播的过程。面对此时的“慕课来袭”,唯有顺势而为,在了解学生的行为模式、价值取向等的前提下,通过路径创新,将之变成思想政治工作的新阵地,对外宣传的新渠道。

二、基于“慕课”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的着力点

当前,“慕课”逐渐从欧美传递到中国,截止2013年7月,我国已有四所高校加入国际知名慕客平台。由教育部牵头组织、全国已有数百所高校参与组建的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也已分13批上线了266门大学课程。“慕课”这种全新的知识传播模式,将对传统学习形态带来根本改变,其大规模、无边界、开放性、低成本、易获取的特点,受到大学生的欢迎。慕课使得大学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形态发生了根本性改变,也促进了个体受教育方式的重大变迁,表现在教学课堂、教学内容和教学时空上都有较大的变化。在这样的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的构建要紧密围绕“慕课”的特点。

(一)着力于教学课堂的流动性

“慕课”使传统的大学课堂从固定走向流动。与传统课程只有几十个或几百个学生不同,一门课程动辄上万人,多则十几万人,教育对象从有限向无限不断扩张;凡是想学习的,不分国籍,只需要注册参与即可参加学习,具有极大的开放性。任何信息空间不可能是真空正如面对慕课来袭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一样。慕课拓宽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优质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可以为更多人所开放和享用。政治理论课教学名师和思想政治教育专家等可以不在针对固定的教学课堂授课,可以运用“慕课”针对学生普遍关心的政治、思想等方面问题专题讲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来扩大思想政治教育的范围,提升教育效果。

(二)着力于教学内容的多元化

慕课为学习者提供了大量来自不同大学的不同主体针对于同一课程主题的教学样本,学生可以从中选择哪个教师,哪种授课方式是他们最为喜欢的;而教育样本的提供者不仅仅是大学,未来也许会有大学之外的更多教育机构,甚至是个人来参与教学内容的提供,这会使教育内容更加多元化。在这样的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也应着力于学生思想观点多样化,由灌输转变为引导、沟通和凝聚,“用满足学习者视听接收习惯和心理欣赏习惯的方式”,在传递知识的同时实现对青年思想和行为的引导。

(三)着力于教学时空的互动性

青年学生作为“微时代”的受众,传统的大众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对于他们已经不再适用。“慕课”能够通过网络完成在线答疑和即时交流,将单一的灌输变为双向的互动。针对慕课更强调互动,而不是单纯教化的特点,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如何更加注重学生在其中的体验型感受、主体性表达和参与性共享,通过话语转变、教学方法转变等多种改革,将大学生的兴趣、情感、思想观念吸引到所讲述的内容中,形成双向交流和平等探讨的良好氛围,提升思想政治话语的影响力。这是传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弱势,也是慕课带来的启示。

三、围绕着力点,积极探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路径

面对席卷全球教育界的“慕课”,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必须迅速融入其中,无论是其有效地传播教育信息,便捷地储备知识,深入地互动交流的功能,还是教育环节的自由性、教育内容的及时性、教育方式的互动性,都决定了“慕课”是进一步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大势所趋。

(一)着力研究大学生的行为特点和关注特征,增强基于慕课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吸引力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与时代结合非常紧密的课题,理论的前瞻性意味着不能走在时代前面的理论终究是不能得到发展的;教育的实效性意味着脱离学生的关注特点和行为特征的教育方式是不能发挥作用的。教学课堂的流动性意味着不能用强制的方式要求某一部分人必须接受某种课程教育。在慕课平台上,大学生可以自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程。这要求思想政治教育相关课程必须具有较强的吸引力,不仅要从较深的层面把握大学生在大数据时代的网络行为规律和特征,对于慕课时代大学生的关注特点和行为特征也要有较好的把握。

思想与行为方式变化与价值观之间有必然的联系。一种新的知识传播方式,会影响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方式的改变,潜移默化地影响价值观。慕课平台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从内容上分为两类,一类是专门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将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放入网络平台进行学习,实现优质资源共享;另一类是在专业技术及相关课程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无论是哪种,实现教育效果的要点是吸引学生的有效关注,讲授形式要符合学生的行为特点和关注特征,要使他们在“看过来”的基础上实现“听进去”。有效的方式是对慕课平台上最受学生喜欢的课程进行案例分析,探索其共性的基本特点,掌握学生潜在和内在的需求。从其兴趣点入手,用讲故事等方式引入。讲授主体也要统筹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优秀教师,不仅要在专业领域有深入研究,更要与学生沟通交流能力强,讲授学生能够听进去,这样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的有效传播。

(二)着力实现与大学生的“知识同构”,增强基于慕课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吸引力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是教育内容的针对性,要与时代同步、与时俱进,实现国家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针政策与学生内在需求的有效对接,推进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认同。针对于现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所面临的问题,结合大学生在慕课时代关注点和大学生自身的思想困惑、价值困惑,探索可以运用于“慕课”平台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系统构建,包含可以融入其他学科和课程的教育内容。

相对于基于慕课平台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来说,思想政治教育传统模式的“灌输论”显然已经不能适应时代要求。只有与学生成长有密切交集,能够实现“知识同构”的体系化内容,才能实现有效的教育效果。通过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解决学生的思想困惑,满足学生获取信息的需要,引导学生形成价值认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可以多元化,不仅单纯来自于教育机构,也可以来自于个人,甚至是学生本身,源自于学生个体的教育样本更加具有吸引力和说服力。有效的教育内容一定是“接地气”的内容,是与学生成长密切相关的信息点,而这些信息点需要在综合调研的基础上进行体系化的建构。要充分利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共享的优势,着力于学生的思想实际,运用从一线调研的生动案例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

实现名师、制作团队和先进的教育技术的有机融合,使慕课平台上的思想政治教育更加具有吸引力。

(三)着力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发展作用机理,增强基于慕课平台的有效沟通交流

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范文第5篇

关键词:慕课;士官;思想政治教育;路径

在教育全球化和信息化的背景下,慕课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形式悄然兴起,它以其大规模、开放性、无边界、低成本、易获取新知识等优势,促进了教育理念方法的重大转变。士官是我军“五支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军现代化建设的骨干力量,在军队中扮演着“兵头将尾”的角色,其思想状况对于建设一支“能打仗、打胜仗”的人民军队具有重要影响,因此对士官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显得尤为重要。慕课的兴起,给当前士官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将慕课教育理念引入士官思想政治教育,对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发挥优质教育资源优势、激励士官自主学习、增强士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具有重要意义。

1 慕课教育理念的基本内涵

慕课,英文简称为“MOOC”,是Massive、Open、Online、Course的缩写,中文意思是“大规模网络开放课程”,是为了增强知识传播而具有分享和协作精神的个人组织的、散布于互联网上的开放课程。慕课以连通主义理论和网络化学习的开放教育学为基础,在理念上和传统的大学课程一样,采取循序渐进方式,让学生从初学者成长为高级人才。慕课的教学方式不是简单的网络呈现,而是围绕某个共同的话题或主题,通过网络将分布于世界各地的授课者和学习者联系起来。视频课程通常被切割成10分钟甚至更小“单元”,由多个小问题穿插其中连贯而成,就像游戏里的通关设置,只有答对才能继续听课。学生被课程内容所吸引,如有疑问,可以在平台上直接提出,5分钟左右就会有师生提供解答。这一形式将促进教师对教学的反思,对教学模式的探索、研究,有助于推动教师角色的转变,即从一个讲授者、讲解者真正变为学习的激励者、启发者,学生学习也将变得更加有效。

2 慕课教育理念在士官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一)慕课推动了士官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改革创新

慕课的出现与流行,向士官提供了一种有效便捷的学习模式,将以教员为中心的教育模式真正转变成了以学员为中心。慕课是基于互联网环境的一种开放式教育模式,无门槛、低成本、不受时空限制,凡是想提升自身思想政治素养、加强政治理论学习的士官,只需要上网注册便能参与思想政治学习。慕课通过网络空间的学习,将传统实体的思想政治教育课堂的单向灌输转变为教员引导下的探讨式学习,有利于培养士官的创新精神,培养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且通过微课程、通关测试、实时答疑等进行互动式教学,利于士官自主学习、深度学习。

(二)慕课调动了士官自主学习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的积极性

慕课为士官提供了大量来自不同军队院校或地方大学不同主体针对于同一课程主题的教学样本,士官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教员和授课方式,而且士官可自由设置学习目标,随意浏览在线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学习,自由选择学习进程,自由检测学习成果,这种灵活自主的学习方式,更突出了以学员为主、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能够有效地调动士官自主学习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慕课促进了优质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

对士官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不但要转变士官的学习方式,更需要各种教学资源的有效支持。只有科学、有效搭建起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多渠道、多模式共享优质教学资源,才能为士官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更多的条件。而慕课拓宽了士官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打破了院校间的“围墙”,更易于实现士官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优质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可以为更多的士官开放和享用。如政治理论课教学名师和思想政治教育专家等可以不在针对固定的教学课堂授课,可以运用慕课针对士官普遍关心的政治、思想等方面问题进行专题讲授,以现代信息技术来扩大思想政治教育的范围,从而不断提升士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3 慕课教育理念下士官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探究

(一)关注士官特点,提高慕课教育理念下士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当今,士官大多是“90后”、“00后”,他们在和平环境中成长,经受的磨难较少,思想观念较不成熟,人生观、价值观还未最终形成,因此在慕课教育理念下,针对士官关注特点和行为特征,对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很有必要。慕课教学中,士官可以自主选择感兴趣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这就要求士官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必须要有较大的吸引力,不仅要从较深的层面了解士官的特征,还必须对士官感兴趣的话题和关注点进行分析,将最受士官欢迎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进行案例分析,并探索其规律和基本特点,从而掌握士官的潜在和内在需求,从其兴趣入手,用讲故事等方式引入,从而真正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和影响力。

(二)紧跟时代步伐,提升慕课教育理念下士官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

士官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是教育内容的针对性,要紧跟时代步伐,与时俱进,才能实现军队院校对士官思想政治教育的方针政策与士官的内在需求有效对接,从而推进士官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在慕课教育理念下对士官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只有与士官成长密切相关、能够实现“知识同构”的体系化内容,才能实现有效的教育效果。因此,要以解决士官思想困惑、满足士官获取信息的需求为出发点,有针对性地设置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其内容不仅可来源于教育机构,也可以来自于个人,甚至是士官本身,从而加强教育的吸引力和说服力。同时,可利用慕课优质资源共享的优势,着眼于士官的思想实际,运用从一线调研的生动案例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实现名师、制作团队和先进教育技术的有机融合,使慕课平台上的士官思想政治教育更具吸引力。

(三)增强沟通交流,强化慕课教育理念下士官思想政治教育的互动性

如何有效运用慕课,将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的社会化和生活化融入其中,针对士官需求的离散型、多样性和士官群体分众化、浅阅读的特征,构建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是提升士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关键环节。慕课的教学理念,实现了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相统一,学习者除了与教师进行沟通,彼此之间也能进行沟通交流,这种互动模式,有利于大规模人群间出现思想的“火花”,从而提高学习效果。而思想政治教育是平等、自由、民主的教育,慕课正好为士官思想政治教育营造了一种民主的氛围,调动了士官学习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的积极性。因此,慕课教育理念下的士官思想政治教育,在分享慕课教育资源的同时,要尊重士官的差异性,了解他们的实际情况和精神需求,加强他们的平等对话、思想交流和情感沟通,以达到“形神合一”的理想状态。同时,教员和士官学习者要在共享中相互促进、相互发展,共享知识、共享智慧,通过有效的沟通交流,打牢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

参考文献

[1] 冯培.挑战与变革:幕课时代的高等教育[J].前线,2013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