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高等教育工程研究

高等教育工程研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高等教育工程研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高等教育工程研究

高等教育工程研究范文第1篇

【关键词】成人高等教育 创新能力 教学改革 土木工程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2)06-0036-01

我国的成人高等教育事业迅猛发展,办学规模不断扩大,为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了令人瞩目的贡献。成人高等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体系结构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大部分高校忽视了成人函授教育的质量管理,导致普遍存在教育观念落后、课程内容陈旧、教学手段单一、教与学脱节、教师辅导环节不到位、考核制度不合理等问题,[1]使得成人函授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发展相对滞后,竞争力和影响力急剧下降。国外对成人教育比较重视,这是因为社会的不断进步,科技的发展导致了产业结构不断变化、产品技术含量不断增加和所需产业工人素质的不断提高,这对成人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土木工程是一门非常注重工程实践的学科,土木工程专业成人教育生源正好具有丰富的工程经验,特别是施工实践经历。如果能在成人教育函授的过程中培养这些学生的科技论文写作能力,这对学生自身的成长发展很有帮助,而且对土木工程这门学科的发展也具有深远意义。

一、土木工程专业成人教育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师资力量薄弱

为了充分利用和发挥高校普通教育学科优势以及在降低教育投入成本的情况下,成人教育师资力量主要为兼职教师。他们的专业水平毋庸置疑,但其时间和精力有限。甚至有部分院校临时聘请离退休教师或在读研究生代课。这些因素的存在使教师素质亟待提高。

2.教学内容滞后,结构不合理。

成人教育一般借用普通教育本、专科教材,套用普通本、专科的教学计划、培养模式,理论的东西较多,实际操作、可行性的东西少,极不符合成人教育应变能力强、灵活性强的特点要求。[1]

3.教学手段陈旧,考核方式单一。

目前成人教育的教学过程多是分为自学、集中授课和考试三个阶段来实施的。成人教育的学生平时都要上班,自学的时间少;集中授课时,短时间内要给学生灌输这么多的教学内容,学生接受起来较困难,课堂上教师“一言堂”,学生被动地接受“施教”;考试时仍然是采用“教考合一”的闭卷笔试形式,这种考核方式在面向学习目的性和主动性更强的在职成人学生存在诸多弊端,学生为应付考试主要靠死记硬背,对所学知识印象不深刻,学得快,忘得快。

二、构建土木工程专业成人教育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新体系

1.培养目标定位明确,充分挖掘创新能力。

发达国家的成人高等教育培养目标虽然在表述上存在差异,但大都将其特色定位在素质与能力的培养上。他们都是通过受训有工作经验的成人,提高其职业技能、自我发展能力和适应社会的技能来满足国家的需要。[2] 因此,成人高等教育目标应定位于创新能力和适应能力的培养上,让其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

2.培养制度灵活

成人高等教育的培养制度应灵活多样。培养制度可以像研究生的培养那样采用导师制,重视导师和学生沟通,要求导师负责成人学生的入学指导、课程学习计划的修订和职业生涯设计等方面的工作;导师也可以根据学生平时的工作内容,推荐其阅读一些与其工作相关的文献,并指点学生按科技论文的写作要求写一些工作过程中遇到的一些较特殊的施工方式或技术手段,如果学生写的内容很有意义又具有创新性,导师还可以指导学生投稿发表,为日后学生的职称评审提供良好的条件。这种方法有效地拉近了学生和老师间的距离,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工作和就业技能的提升。

3.教学考核方式多样化

土木工程专业成教学生的职业方向很多,有工程造价、施工、监理,还有房产开发等。理论课和基础课可以采用传统的教学考核方式,而在一些实践性较强的专业课程里,应该设计一些具有很强职业针对性的课程设计,考核方式也可以多样化,让学生根据自身的工作经历写一些工作中的体会或一些较特殊的工程案例,并上台给其他学生讲解,这个过程学生会查阅大量的资料,并把它们搞清楚,这本身也是一个很好的学习过程,同时也向其他的同学传授了知识,这种互相学习的效率很高。

三、结束语

通过以上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的改革,建立针对土木专业的面向工程建设全过程的新型课程体系,对提高成人教育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其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高等教育工程研究范文第2篇

关键词:工科高等院校;工程教育观;人才培养;CDIO

中图分类号:G40-0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3)06-122-02

现代化的工程要求管理者既要有系统化、集成化创新的管理理念和方法,还要学会借助先进的管理手段和工具去管理工程,这些都对工程管理人才培养集成化、系统化的综合实践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市场经济的发展要依靠工程型人才的培养,作为工科高等院校要适合社会发展要求,更新传统教育上的“技术教育观”,探索出适合我国工科高等院校人才培养模式需要,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使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工程教育观”。

一、工科高等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高校现行的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是“应试教育”模式,其不足主要表现为:一是教学内容及教学手段陈旧;二是专业教育面过窄,重专业,轻基础;三是功利导向过强,忽略学生的个性的发展;四是重视智力因素教育,轻视非智力因素教育;五是重理工教育,轻人文教育,人文陶冶过弱等。这些因素影响了高校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对人才的培养不利。

我国高等教育相对于欧美发达国家落后的集中表现是人才培养模式的落后。工科高等院校还具有其自身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七个方面:一是专业教育比重过大,专业教育面偏窄;二是教学计划模式相对单一;三是课程体系中理论课所占的比重大,工程实践技能和工程师基本训练薄弱;四是实践环节教学效果不理想;五是缺少与社会和企业的联合培养;六是被动接受型的知识学习方式;七是心理素质、文化素质教育匮乏,素质教育不全面。虽然许多高校一直在培养工程应用型人才方面努力,但在学生培养方案的制定与实施中,只注重课堂教育,轻视实践教学,轻视人才培养的复合型和综合性。长期下来势必造成人才培养与社会人才需求的脱节,毕业生面临工作难求,而企业却找不到真正需求的人才。

二、适合中国国情、面向世界和未来的人才培养模式定位及特色

1 人才培养的模式定位。工科高等院校要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摆脱传统的狭窄的工程专业教育模式,实现以普通教育、工程专业教育与实践教育整合的新人才培养模式。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学科交叉、综合和渗透,社会对工程的理解也逐渐发生着变化,传统观念对工程专门技术运用的理解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化“大工程”的需要,现代的工程教育必须面临时代的挑战,建立在“工程教育观”指导下,适合中国国情,面向世界和未来的人才培养体系。现代工程师,不仅要有深远的科学基础,还应具备工程专业的素质及解决工程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对社会环境、经济环境、道德规范等的了解和适应能力。在“工程教育观”理念引领下,面向基层培养大批能随时代的变迁,懂技术、会管理,兼备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集成化和系统化复合型应用人才,这是一般工科高等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定位。

2 人才培养模式的特色。为适应市场需要,工科高等院校在人才培养中,首先,应在专业设置、课程设置方面做出改革,从产业结构对人才的需求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将按照产业经济发展需求培养的人才输送到相应的产业中,使培养的人才具有区域性特色。其次,作为主要输送应用型技术人才的工科高等院校,应以能力为人才培养特色的中心,着重培养人才的创造、实践和综合能力,培养人才的工程应用性特色。

三、构建适合“工程教育观”的人才培养模式

1 合理的“工程教育观”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在“工程教育观”理念指导下,新课程优化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教学目标追求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统一,改变了传统教育只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为学生打造全面而扎实的理论基础。教学课程设置上要体现“工程教育观”理念,完善四个平台;(1)公共基础课程平台,是保证思想政治理论课、大学数学、大学物理、物理实验、力学、电工电子、大学语文、大学英语和计算机文化基础等课程所必须课程前提下,加强基础知识学习和基本技能培养,打造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素质,为学生搭建宽厚扎实的基础知识平台;(2)学科基础课程平台,它涵盖了学生学习专业的入门课程,课程设置中包含专业学科的基础理论必修课和学科基础两部分;(3)专业课程平台,它是在公共基础课程和学科基础课程的基础上,通过设置专业方向课程模块,形成若干个适应不同培养方向的、有特色的柔性专业方向,让学生在不同应用能力的组合中选择不同类型的模块课,同时注重学科交叉,注重高起点引入学科最新的前沿知识,使专业方向宽广而柔性,培养的学生具有更强的适应性;(4)学生自选课平台,加大学生的自主选择权,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基础和学习意愿选择课程,除了不同课程之间可以进行自由衔接组合,以方便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实现学科交叉、文理渗透,将人才培养的科学性与尊重学生的兴趣结合起来,发挥学生的创造性。

总的来说,工科院校教学培养计划和教学课程的安排,要体现知识、能力、素质教育的协调发展,具有工程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创新教育体系和素质教育体系。

2 构建工程实践教育的平台,强化实践环节建设。“工程”是“实学”而非“虚学”,这一特点决定了工科高等院校人才培养上,必须坚持“注重基础、加强专业、强化实践、学以致用,培养能力”的原则,教学中注重工程和实践能力的训练,加强学生基本技能、工程技能、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强化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培养面向基层、艰苦创业的复合型应用人才,围绕“工程教育观”人才培养目标,坚持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全方位结合,在基础、专业、工程、创新等四个层面,要从低年级就进入系统的实践学习环节,并在管理、师资培养、实验室建设、实习基地(校内、校外)、质量评价和科技活动等六个方面采取措施,保证实践教学工作的顺利实施。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要依据学生的特长提供指导和扶植,要结合工程的实际,开展实验和训练。培养学生积极投身实践,以提高学习工程专业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兴奋点。在某些工程实践教学环节中进行试点,增加“创新”学分,鼓励学生树立“敢于怀疑、勇于挑战”的思想。要制定扩大实验室和研究项目对学生的开放,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3 开展课外科技创新活动,提高工程素质。贯彻“工程教育观”教育理念,培养复合型应用人才,反映在学生的能力结构上,可分解为四个方面能力:(1)知识吸收的能力;(2)创造性观察与思考的能力;(3)工程设计与实践的能力;(4)企业管理与工程管理的能力。这四个方面能力的培养除了课堂,另外的重要载体就是科技创新活动。

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是指课堂教学以外的一切科学技术活动,主要形式有两类:一是思想、思维创新,如河北工程大学举办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建筑结构设计大赛、数学建模、暑期社会实践、科技讲座咨询活动等;二是实物、成果创新,如科技作品制作、参与教师的重大课题研究、新产品开发、电脑软件设计、“挑战杯”、机器人大赛等。实践证明,科技创新活动是充分发挥学生创新精神的过程,学生参与到整个科技创新的环境中。需要系统考虑各方面因素独立开展工作的锻炼能力的过程,开启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创造能力,实现工程师的培养目标。

高等教育工程研究范文第3篇

一、时展对大工程理念践行的呼吁

自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高等工程教育面对当时日益加剧的国际竞争和工程教育自身存在的不足,发出了“回归工程”的强烈呼声,同时麻省理工学院提出了“大工程观”教育。大工程理念将科学、技术、非技术要素融为一体,形成完整的工程活动系统,注重工程技术本身的同时,把非技术因素作为内生因素加以整合,引入工程活动。从工程活动对生态环境结构与功能的重塑,与社会相互协调发展,既改造环境又保护环境,促进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既重视工程对社会结构与社会变迁的影响,又关注社会对工程的促进、约束和限制,从而全面把握人与自然的互动关系。由此成为新时期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新动向和新趋势。伴随着我国四个现代化建设进程的深入与发展,工程人才的地位日益凸显,工程人才的培养直接决定着工程技术的水平和发展速度,决定着国家的工业竞争力,也因此深刻影响着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因此践行大工程的教育理念必然成为我国高等工程院校的时代命题。

(一)我国现代化进程对大工程人才的期望进人新世纪后,我国确立了“以工业化带动现代化、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新型工业化发展战略,迫切需要高等工程教育培养一大批具有现代科学技术、开拓创新能力和经营管理知识的“大工程”人才与之相适应。同时,随着现代工程日益综合化、高技术化和群体化的走向,工程正在经历着向“大工程”转变,使工程教育的价值性、全面性和社会性更加突出和显著。这就要求现代工程人才既要有精湛的技术潜能,深厚的科学素养,还要有高度的责任心,丰富的人文素养和孜孜不倦的进取精神,有把工程问题纳入整个社会系统进行考量的胆识与气魄。实现对科学理性、技术理性与人文理性的求真、求善、求美的风骨与精神的深刻体认,有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整体思维,能体现对人类自身及其子孙后代终极关怀的脉脉温情。

(二)我国高等工程教育自身存在的不足我国现有的高等工程教育在很大范围和程度上仍在沿用过去工程教育的既有经验和成功模式,当然我们并不否认这些教育思维、模式的历史价值,但这些成功经验和创造更多的是适应我国工业化发展的初期的需要而产生的,更加注重人才的实用性、专业性,是一种在技术理性的主导下,高扬人类中心主义的产物。在工程活动中对资源、能源、环境、生态的考量是极其有限的,致使在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教育教学和实践活动更多的讲求科学主义和技术理性的优势。这样的思想主导下的高等工程教育已经远远不能适应今天时代和社会发展的客观需求。特别是我国高举“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社会发展旗帜,使科学主义的主导地位全面介入整个社会生产,表现在高等工程教育中,就体现在无论是办学理念、办学模式、课程体系、教学思维都必然注重知识的传播、技能的培养、实践的操作倾向,在无形中弱化了对工程人才教育中思想的思维的开发、信仰的养成。这些倾向体现为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中缺乏全面性和整体性;课程设置更多倾向于理工课,无形中挤压了人文社会科学的应有地位;工程训练中更注重效率、生产性和财富的创造。而现代工程所要求的科学性、社会性、实践性、创新性、全面性等特征无从体现。而“大工程观”是对为现代工程实际服务的工程教育的一种回归和在认识,是现代工程技术与人类智慧全方位结合的教育创新思维,也是工程教育发展的必然途径与方向。

(三)技术理性主导下工程人才综合素养的缺失最近几十年来,我国虽然在工程人才培养上进行了积极的尝试,但是由于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客观现状,我国仍处于工业化的初期,也必然就具有工业化初期所呈现的诸多不足和弊端,这些因素在客观上无可回避的对我国高等工程教育人才培养产生着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的后果也就致使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注重工程人才的专业性,而忽略了对以人为本的综合素养的培育。而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我国虽然仍然是一个发展中的国家,但已成为当今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创造的财富和价值在整个世界经济活动中已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所以我国的经济活动对整个社会、个人、人类来说已经产生着深刻的影响。这一点与工业化初期相比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所以也要求当今的工程人才培养不仅考虑到人才的实用性、专业性,更多的要考虑到人才的综合性、全面性的能力,以及把工程活动纳入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和审美的多维视角下综合思维的能力与水平。从工程人才的培养大局出发,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创新意识、人文意识等综合素质。这也需要高等工程类院校进行适应时代和自身特色的改革与创新。

二、高等工程教育教学的综合化思维

我国高等工程教育教学改革,既要顺应国际工程教育发展潮流,又要适应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对工程人才的迫切需求,从根本原则和指导思想的“科学范式”上进行彻底的调整与转向。以大工程观为指导,注重实践教学中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教学活动的综合化思维,培育工程人才的责任意识和精神诉求。

(一)以创新为起点,注重实践教学以及在实践中协调的能力的养成创造和创新是工程技术的不懈追求与核心内容,也是工程人才首要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式,必然也会成为工程的生命力之所在,因此,设计创造能力和工程创新能力是当今时代工程人才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所以,适应时展要求的工程创造教育已成为当今国内外工程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环节与中心议题。相对于创造创新的基本素质,实践则毫无疑问的充当了工程灵魂的角色。因为工程总是实实在在的具体活动,所以,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是工程人才所应具备的核心能力之一,尤其在“回归工程”思想的主导下。纵观世界大学特别是工程院校的教学活动,我们可以明显的感受到,在其教学活动的设计和开展中,涵盖工程教育的课堂教学、教学实习、教学实践等环节,都会强调实践第一的思维原则,因为教学活动的实践思维和实践第一的理念以及设计对未来工程师成长具有重要意义,使其可以更充分的去体验和感知,从而增强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在实践中解决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将设计、实践教育贯穿于工程教学活动始终,有利于科学与技术、技术与非技术实现有机的统一,有利于学生有效地养成工程师的认知方式和行为方式,体认工程师的为人处世准则,发展工程师的创造与创新能力,这也是大工程观的内在要求。这一点对未来工程人才的培养和塑造更为迫切,需要高等工程教育实践主导教学思维的不断创新运用。

(二)强化教育教学活动的综合化走向全球化时代,工程人才面对的世界日益复杂,工程活动中既要思考技术内容,还必须考虑到经济、政治、文化、环保、伦理等非技术因素。工程的实际进行越来越依赖这些综合化的知识背景的合理运用。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工程人才承担的是构建整体的工作,应该具有大局观念和全局意识。高等工程教育的综合化就是试图将以往被学科严重割裂的知识按工程的内在要求进行重新组合,摈弃那种单纯文理工的分类模式,从人才培养的角度合理规划其课程设置和教学活动进程。作为未来工程人才的大学生必须掌握与人交往和合作的意识与能力,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而这一切必须在高等工程教育的教学设计与教学活动中给予足够的重视和合理的学科安排。如果我们回顾历史发展的轨迹,就会发现在一些发达国家大学的工程教育中有良好的传统,如英国的工程教育十分重视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的综合优化,即使是一些基础性的课程,如数学,也是十分注意教学内容的更新与凝练,以合理规划教学课时,为学生提供更广泛的其他教学课程内容。同样在一些工程院校中也存在学科群制度,这种学科的集合综合了人文、社会、自然三个领域,以便使学生接受更全面、综合的教育。学生在这种新的教学组织中可以广泛地接触不同专业,并了解各专业之间的相互联系,当然在一些学校里也开设了类似性质的跨学科的专题讲座来为学生提供综合的知识基础。这种专题讲座分别由不同专业的教师开出,构成一个内容包罗万象的跨学科课程体系,通过这样的教学活模式使大学工程类教育的培养模式逐渐适应大工程理念的主旨要求。

高等教育工程研究范文第4篇

1.帮助青年教师转变角色

近年来,高校新上岗教师普遍学历层次较高,专业基础扎实,科研能力较强。但是,高等工程院校新进教师多是非师范院校毕业,没有经过严格的教育、教学训练,对教育的规律、教学的方法、学生的心理特征等缺少了解。加上这些青年教师多数没有经历助教阶段的锻炼,对教学环节较为生疏,教学经验也相应缺乏。青年新教师职前教育,可以缩短他们适应岗位需求的过程。过去,青年教师虽然有组织上的关怀,老教师的指导帮助,但是,其教育理论、教学方法主要靠零散学习,观摩仿效来获得,在漫长的教书育人生涯中去体会。对青年新教师有组织、有领导、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职前教育,进行系统的、全面的、准确的思想政治教育,职业规范教育及教育理论、教学技艺教育,这将大大缩短青年新教师的适应期,更快、更早、更好地进入教师角色。

2.帮助青年教师树立爱岗敬业的精神

近期我们对我校35周岁以下青年教师的师德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从调查结果看,我校青年教师师德总体状况是好的。有60.74%的学生对我校青年教师师德表示非常满意和比较满意。但仍有34.17%的学生对我校青年教师师德表示不太满意和不满意。说明少数青年教师的师德表现不尽如人意,应引起我们高度的关注。有38.39%的学生认为青年教师喜爱和比较喜爱教师这个职业,而有55.18%的学生认为青年教师仅把教师当作职业、没有特别情感,甚至有6.43%的学生认为青年教师讨厌教师这个职业,不愿意做教师;有37.28%的学生认为只有少数青年教师对工作、对学生有一定的激情和热情;有17.91%的学生认为青年教师备课比较马虎;有43.14%的学生认为青年教师批改作业不太认真、马马虎虎。

3.提高青年教师“工程训练”的基本素质

工程训练是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观念、启迪创新思维,分析并解决工程问题,提高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随着我国科技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对高等工程院校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也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但是目前我国工程教育的突出问题是培养环节中重理论灌输、轻实践技能培养,其主要原因一是缺乏工程训练基地,二是青年教师缺少必要的工程训练基本素质。高等工程院校的青年教师多是从高校到高校,工程训练薄弱、工程意识和工程能力不强,导致了高校培养模式单一、教学内容陈旧、教学安排不合理等。

二、 搞好岗前培训工作的措施

1. 建立健全培训制度,合理设置课程

岗前培训是青年教师在上岗前进行的基础理论、基本技能、基本素质的一种培训制度,这也是高校师资建设中一项重要的日常性工作。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和总结,我国在对高校青年教师进行岗前培训工作方面,积累了许多经验。正是在此基础上,原国家教委1997年1月31日下发了《高等学校教师岗前培训暂行细则》和《岗前培训教学指导纲要》,对青年教师进行岗前培训的理论和实践作了全面系统的阐述。在此基础上,江苏省教育厅,师资培训中心就岗前培训工作制定了细则,并把岗前培训的考核结果作为教师资格认定和职务聘任的必备条件之一。可以说,围绕青年教师岗前培训的法律法规已经完整地建立起来。教师的培训已经有法可依,再也不是某一学校或教育主管部门的权宜之计了。

在对青年教师进行岗前培训时,合理的课程设置至关重要,我们既坚持按规定设置课程,又兼顾我校的特殊情况,采取多种形式的教学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我们坚持以进行教育学、心理学、教育法规和师德培养等课程教学为主的培训方式。通过学习,使新教师掌握教学工作的一些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基本要求,以便尽快地适应新工作,实现从学生向教师角色的转变,使教育者先受教育。对已经当过教师的来说,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可以进一步加深对教学规律及教学对象的心理规律的认识和理解,有利于他们提高教学水平、教学质量和将以往的教学体会、经验归纳总结和理论化。

2.切实加强师德教育

高校教师是培养高层次、高素质人才的主体力量,我们必须从时代的高度、国际竞争要求的高度、社会主义前途命运的高度来认识高校教师队伍的建设,特别是青年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的工作。

通过《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学习,使广大青年教师明确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意义,特别是在改革开放、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历史条件下提高个人道德觉悟的必要性;掌握大学教师在教育活动中所应遵循的基本道德规范,以及加强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主要途径和方法;在提高思想道德认识的基础上,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自觉践行,作好工作。我们一是聘请优秀的教师为他们讲授《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课程,这些优秀教师知识渊博,专业功底深厚,教学认真负责,乐于奉献,教学方法适用,上课效果好;同时邀请德高望重的老教师开设讲座,介绍自己成功的经验,用自己的人格、学识激励新教师热爱本职工作,做一名深受社会、学校、学生欢迎的优秀教师。

3.接受军营洗礼,开展新教师军事夏令营活动

作为青年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培养的重要措施,我校在原江苏理工大学的基础上,从1998年起连续举办了五届新教师军事夏令营。这一活动的开展是我们对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进行深入思考和探索的结果,实践证明,举办新教师军事夏令营的尝试是成功的。军事夏令营活动是新教师由学生向教师角色转换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对新教师的一次心灵的洗礼,是他们成为优秀、合格教师的良好开端。

4.配备指导教师,实行导师制

导师制在青年教师培养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中老年骨干教师政治、业务素质高。治学严谨,教育教学经验丰富,工作认真负责。由他们在政治思想、教学、科研等方面对新教师进行指导,精心扶持,促使青年新教师迅速成长。在思想政治方面,指导教师以自己的言行帮助青年教师,使他们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在教学方面,指导教师帮助青年教师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努力提高备课、讲课质量。指导教师指导青年教师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基础知识、接受能力、兴趣爱好和学习习惯等,以使教学更切合实际,达到增强教学效果的目的。指导教师采取备课指导、听课指导、讲示范课等方式引导青年教师。除了在教学上指导青年教师外,指导教师还要指导青年教师搞科研,以科研促教学,不断提高他们的教学水平。

5.指导、帮助青年教师过“讲课关”

“讲课关”是新教师心理上最发怵的一关。我们的一些教师提出,他们最想学习、提高的是教学方法、教学艺术。教师职业专业性很强,需要一定的传授知识的职业技能,未经专门训练难以胜任。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分析,新教师初登讲台会出现畏惧心理,害怕自己讲不好,因紧张而忘记了讲课内容,不注意学生的无声信息的反馈,讲话速度快,教态不规范等。鉴于此,帮助新教师顺利通过“讲课关”应成为岗前培训的重中之重。针对这种情况,我们专门开设了大学教学方法与技巧课,并安排课堂教学艺术、如何做学问等专题报告。

此外,新教师在指导教师帮助下自己备课,在教研室范围内进行试讲,以了解新教师上课的情况,发现其特长和不足,研究出具体的帮教措施,制订详细实用的帮教计划,具体有效地进行指导。使新教师正确认识自己,修正不足而有所进步。第一学期结束前,由新教师充分准备后本人提出,教案由指导教师修改定稿,学院领导、指导教师、教研室老师组成听课考核小组,课后认真评课议课,就讲课中的不足提出意见,并对下一步的工作提出建议,予以指导。

经过一年的认真实践,新教师对课堂教学环节已基本掌握,也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经验,逐步走向成熟,在认真做好准备后,讲一节公开课,向学院汇报自己的教学成绩。通过组织试讲,能很好的了解新教师,帮助新教师,迅速提高新教师的业务水平,使他们尽早走上讲台。

6.加强青年教师的工程训练

高等教育工程研究范文第5篇

关键词:法美德俄;高等工程教育;卓越

中图分类号:G6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717(2012)02-0046-05

收稿日期:2012-2-1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委托课题“面向新型工业化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培养体系改革理论研究”(AAA09198);中央高校科研业务费人文社会科学定向组织重点项目“卓越工程师计划实施研究”(2010ZDB20)。

作者简介:刘鸿(1969-),女,湖南安化人,教育学博士,中南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副研究员,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管理、比较高等教育等研究。

我国教育部正在实施的“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是促进高等工程教育质量全面提升的重要举措。“卓越计划”旨在通过教育和行业、高校和企业的密切合作,以实际工程为背景,以工程技术为主线,着力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企业发展需要的多种类型优秀工程师[1];逐步创立高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工程师的新机制,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工程教育模式。发达国家如法国、美国、德国、俄罗斯在高等教育发展历程中积累了较为丰富的高等工程教育经验,并以“卓越”的高等工程教育质量享誉全球。因此,探究和归纳法、美、德、俄高等工程教育的“卓越”之共同缘由,对我国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的意义。

一、分工明确的高等工程教育系统

“特定的民族国家,有着特定的教育系统(……a particular nation state,with a particular educational system)”[2],“教育系统深深地根植于民族传统之中(education system are deeply rooted in national traditons)”[3]。每个民族国家,都有高等教育系统;每个民族国家的高等教育系统都深深植根在民族国家文化之中。法、美、德、俄四个国家在其高等教育发展历程中,受本国文化的影响,形成了较为完善的高等教育体系,其多层次、多类型的高等教育体系反映在高等工程教育之中,使高等工程教育系统有效运作。

法国是一个善于将两种对立的事物很好地融合在一起的国家。这一特点,在教育领域的直接体现就是法国“一个国家,两种高教”的“双轨制”高等教育体制。这种特殊的高等教育格局由大学和大学校组成,分别实施以普及科学技术知识和科学精神为目标的公立大学系统和以精英教育为特征的职业教育系统,两者在相互竞争的同时又相互补充,共同构成了独一无二的高等教育体制。大学校即高等专科学校,成立于l8世纪20年代,由最初的军事领域逐渐扩展到工程技术等领域,强调精英教育和为国家专门领域发展服务的责任。

美国在实用主义哲学的指导下,呈现出极其多元的高等教育发展格局。其工程教育呈现出多层次、多样化,各层次的工程教育都有明确的定位,获得了很好的发展;而且,在这种哲学的持续影响下,高等工程教育的内涵和本质得到新的诠释,大工程观逐渐形成,涌现出许多成功的工程教育改革模式。在经历“技术模式”与“科学模式”后,该国正在实践当前的“工程模式”,并且不断地面向未来进行探索和改革,如MIT模式(专与通的经典演绎)、伯克利模式(学与术的和谐统一)[4]。

德国高等工程教育受洪堡现代大学教育思想和博依特技术教育思想的影响,同时吸收借鉴当时巴黎理工学院的成功做法,加上德国重商主义思想的根深蒂固,使得德国高等工程教育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研究型与应用型结合的办学模式,分别由理工科大学(TU/TH)和应用技术大学(FH)完成。至今,德国有约三分之二的工程师、一半的企业管理人员和计算机信息技术人员毕业于应用科学大学,使该校成为名副其实的工程师的摇篮。

俄罗斯高等工程教育体系的特点表现为:一是确保俄罗斯高等工程教育是俄罗斯高等职业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二是改变高等工科院校办学定位,由单科性大学逐渐向多科性大学转变,如加里宁工学院改为圣彼得堡技术大学,并在学院增加了国际教育学院、经济和管理系、艺术系等。这既是高等工科学校满足社会对这些专业人才需要所做出的回应,也是适应社会需要培养综合性人才的必要措施[5]。

四国高等工程教育系统安排是强调在不同类型工程人才的培养上追求卓越人才的多样性,对于不同类型的大学(高校),提出“分类实施、形式多样、追求卓越”的理念,强调各种类型的高校采取多种教育教学方式,在不同类型人才的教育培养上追求卓越[6]。

二、体现工程本质的培养过程设计

高等工程教育过程应该体现工程的本质。正如20世纪流体力学家Theodore Vonkarman所说,“科学研究已有的世界,工程创造未来的世界”。工程活动的本质特征是创造一个世界上原本不存在的物,所以他的本质是超越存在和创造存在[8]。工程本质反映到四国工程教育培养过程中,主要体现为:

(1)适切性。四国高等工程教育在培养目标的定位上有其各自的特点,但都体现为承袭传统,在适应社会的需要的同时不断调整。

法国工程师教育的目标呈现出“精英”特征。早期的工程师学院旨在为皇家行政部门培养工程师和管理人员,现在的目标是培养工业界的高级技术人员和管理者。为确保精英目标实现,首先,入学选拔严格,竞争激烈。其次,法国工程师学院学生人数较少,教师人数较多,教师中高水平科学家比例大,管理人员也较多,保证了精英教育的实施。再次,工程师学院在相关技术领域维持前沿的高水平研究,同时保持较多的博士生人数,形成了工程师良好的学习和研究氛围。自2004年起,为了顺应欧洲“博洛尼亚进程”对教育一体化的要求,法国实行LMD体制,简称“358”,即以3年制学士5年制硕士8年制博士学位为主要架构的大学学制;工程师学位等同于国家硕士学位,学生毕业可获得法国工程师证书和法国工学硕士学位[9]。

美国高等工程教育体系比较复杂,学士、硕士和博士三级学位结构起着主导作用。学士学位学习年限原则上4年,实际上是4.5~5年,硕士学位一般在本科毕业后1~2年内获得[10]。同时,考虑到社会人群对教育的需求和国家对人才需求的多样性,其培养模式和途径也多样化,并且可以灵活“转轨”。

德国工程界更看重工程经历与实际结果,以工程产品的精美设计、精湛工艺和精明营销自豪。如前所述,德国高等工程教育机构TU/TH属于研究型大学(Forschungs universitaet),培养对象为偏重理论的大学文凭工程师(Diplom/TU);FH属于应用技术类高校,培养的重点放在实际生产与运用上,以培养中层及以下的技术应用人员为目标,学习期满合格者(含6个月实习)颁发应用技术大学文凭工程师(Diplom/FH)学位,毕业生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运用能力,能够很快适应就业市场的需要。这种理论与应用分明的做法,不仅适应了人的个别差异性,为学生提供了不同类型的选择机会,同时也能够根据工业技术的发展和市场的变化及时调整培养重心,使工程教育能灵活地适应社会的变化[10]。

俄罗斯工程教育结构呈现多级制:学士、硕士、专家。2007年3月,俄罗斯联邦政府通过《两级教育体制过渡法》[11]。该法将俄罗斯高等教育分为两个阶段,即3至4年的学士学位教育和6年的硕士学位教育,即用四年时间培养生产型工程师(学士);用五年时间培养研发型工程师(专家);用六年时间培养研究型高级工程师(硕士)。除此之外,仍然保留原先学制为5年的专家资格教育,主要培养具有“工程师”、“教师”、“农艺师”等资格的专家。

(2)综合性。为培养综合能力强的工程师,结构体系型课程设置模式[12]是四国较为普遍的方式。结构体系型课程设置模式具有三大特点:一是课程分类明确,学分规定清楚;二是选修课程数量庞大;三是项目课程种类繁多,与学科课程相互补充。正如MIT的Rosalind Williams教授所说:“工程已经成了季度开放的‘包含一切东西的专业’,科学、管理、艺术领域都有它的投影,没有权威的机构为它限定一个总体上的任务范围”,为此,“科学、市场、设计、系统、社会都在往已经拥挤不堪的课程表上塞课”[13]。

法国课程设置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高水平的科学技术知识,让学生获得必要的知识基础以便在他未来的职业生涯中可以不断更新;二是外语,一般工程师学院要求学生掌握两门外语,一门英语(必修),一门可以是德语、西班牙语、汉语、日语等;三是公共关系,即交流沟通的能力;四是企业知识,即所有可能与企业相关的知识。

美国理工科大学课程改革中有两大趋势:一是优化科学核心课程、发展人文课程和跨学科相关课程,以促进通识教育的发展;二是关注实践性教育,以促进学生科研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的发展。

德国高等工程教育与其他系列的区别在于课程的开发源于对企业现状、技术与产品未来发展趋势的分析,并邀请一定企业界人士共同参与。其课程体系一般分两个阶段:基础学习阶段和专业学习阶段。基础学习阶段主要包括数学、自然科学和与今后专业相关的社会与经管知识,旨在培植学生的科学知识基础;专业学习阶段主要包括专业大课、实验室工作、小组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等环节,这一阶段实践环节所占比重很大。学生只有圆满完成基础学习和涵盖大量工程实践环节的专业学习阶段后才能被认为受到了理论及实践两方面完善的教育。

俄罗斯为培养综合能力高的工程技术人才,首先在专业设置上由精而窄转向厚基础、宽口径。无论是学士、硕士还是文凭专家的培养都不再有窄方向的专业,而只有更为宽泛的培养方向;其次,课程模式从“统一化”向“多样化”转变,注重人文学科[14]。在高等工科教育国家示范性教学计划中,任何一个培养方向的课程由五大部分组成:国家考试类基础课程为Ⅰ类,占全部课时数的24%;数学和自然科学基础课程为Ⅱ类,占总课程的32%;职业基础性课程为Ⅲ类,占29%;专业课程为Ⅳ类,占17%;选修课程为Ⅴ类,占8%[15]。

(3)实践性。四国的高等工程教育都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利用多层次的海内外实习训练和大量的实用课程,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充分利用企业资源,把实习实践落到实处,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法国以现代工业中工程师的职业需求为导向,专业交叉、重视人文教育,教学环境与实际技术环境保持高度的一致,重视学生到企业的实习,与企业长期保持密切联系和合作的关系,促进了校企共同发展。学校里设有与专业相关的工作车间以及实验室,学生可以自己动手设计制作产品。学生的课题研究题目来源于企业或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美国的工程教育20世纪90年代以来逐渐融合技术取向和科学取向,提出“回归工程实践”的改革理念,开始重视工程教育的实践性和创新性,改革的重点从注重科学和工程基础教育转向工程实践。美国的《工程研究中心指南》强调:“工程教育的一个非常相关的问题是使学生参与工程实践。工程教育必须为学生提供能真正解决设计和制造问题的实践的机会。让学生置身于工业界的环境中,这需要有与工业界工程师和工业界问题直接接触的机会,而不仅仅是增强工业界的资助”[16]。

德国高等工程教育重视实践环节,培养出的工程师不但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同时也兼备熟练与高起点的技术执行能力,从而使得德国工程师享誉世界并最终保证德国工业产品成为质量与规范的象征[17]。德国应用科技大学的课程根据其培养目标而设置,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面向职业和实践;实践教学的过程与管理均以企业为主导;德国的企业普遍积极、严格地遵守义务接收应用科学大学的学生实习和培训的法律规定,并把这种校企合作看作企业自身发展中重要的一部分。

俄罗斯在过去注重“基于科学的教学”的基础上,目前强调加强教学与实践的联系,完善工程教育内外部合作机制,资源共享,高质量培养工程技术人才。

三、制度化前瞻性的政策报告的规约和 引领

为了顺利地进行高等工程教育改革,四国依据本国工程教育发展的状况,借鉴他国工程教育发展的经验,并参照国际高等工程教育发展趋势,不仅颁布了一些法律、规范,而且制定了相关认证标准,规约和引领各自高等工程教育的改革进程。

法国工程师不仅是一种职业,也是一种头衔和学位,在社会上享有极高的声誉。早在1934年7月,该国颁布法令,保护工程师的职业活动,但是只有那些由委员会认可的高等工程师学院授予的合格工程师才受到保护[18]。2006年4月,法国议会通过一部高教规划法案决议,设立“高等教育与研究中心”(PRES),为大学校与大学之间的合作提供了组织上的保证[19]。目前,在政府的强有力支持和宏观调控下,约有60个分布于20个地区、职工总数为600人、与4万个企业保持联系的技术发明和转让中心在高等工程教育机构内相继建立,使得法国的科研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许多以振兴国民经济为背景的工程技术的基础理论研究已达到了国际学术界的前沿[20]。

美国从20世纪30年代《威肯顿报告》到21世纪美国《2020工程师》报告,持续保持对工程教育的研究和关注。1930年轰动全美的《威肯顿报告》(Wickendenreport)明确建议在工科课程中增加更多的人文社会科学内容;1940年和1944年影响颇大的《哈曼顿报告》认为工程教育应当沿着科学技术和人文社会科学两条路径齐头并进;2004年,美国工程院的《2020工程师》报告中提出,2020工程师的关键特征主要有7个方面,即分析能力、实践经验、创造力、沟通能力、商务与管理能力、伦理道德、终身学习能力等。

德国高等工程教育的成功得益于政府出面干预,使产学合作制度化,为工程教育计划的顺利实施提供了政策保证。德国最大的工程技术权威机构VDI(AssociationofEngineers)汇集了众多的工程专业机构和部门,各专业分支的技术中心、知识论坛等。作为工程师的协会,目前拥有12.6万会员,其中四分之一以上的会员是在校大学生和33岁以下的年轻工程师。通过各种形式向工程师们传递工程技术知识,促成工程技术领域内无数重大研究开发项目等,促使大学、工程协会和产业界相互联系与合作。同时,德国工程教育认证协会专门对工科、信息科学与计算机科学、自然科学和数学学科本科、硕士教育项目进行认证,以保证其质量达到领先水平[21]。

俄罗斯为了保证提高高等工程教育质量,制定了一系列法律草案和法规:批准企业参与国家职业教育标准的制定;建立国家职业教育标准委员会,其成员包括企业协会代表;在高等教育机构评定委员会中设立企业代表和雇主协会代表;在职业教育体系中发展国家社会组织与雇主协会的合作。这些法规为企业充分参与高等教育的管理提供了法律保障[22]。俄罗斯工程教育协会的目标和具体任务是促进工程教育体系和工程活动的发展;在科技发展和工程教育改革过程中,为工程协会成员共同的发展创造有力的条件;在联邦和地方区域内,保护协会成员的合法权益;在新技术、教育、经济、金融、财政领域,以及企业之间和所有受益的法人和自然人间,建立业务合作的社会保障;促进工程教育发展的国际化,促进俄罗斯科学家、教育工作者和工程大学在国际教育和研究中一体化的进程,保障工程大学同国际和国内社会团体的合作与交流[23]。俄罗斯结合工程院校的办学经验,落实《博洛尼亚宣言》有关教育内容条款的具体要求,目前制定了“学士―硕士”以及专家培养的国家教育标准。各技术大学均按国家工程教育的相应标准进行人才培养,进而提高技术大学的教学、科研和创新活动水平[24]。国家教育标准应用程序和基本原则是保留俄罗斯高等工程院校闻名于世的传统体系,避免各工程院校的设置出现雷同。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部分高校第二次研讨会报告[R].北京.2009

[2] Homer,W.,etal.The Educational Systems of Europe[M].Dordrecht:Springer,2007:Ⅶ

[3] Homer,W.,etal.The Educational Systems of Europe[M].Dordrecht:Springer,2007: 1

[4] 王世斌,郄海霞,等.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理念与实践――以麻省、伯克利、普渡、天大为例[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01):18-23.

[5]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中国研究生院院长联合会.透视与借鉴――国外著名高等学校调研报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829-887.

[6] 林健.谈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引发的若干变革[J].中国高等教育,2010(17):30-33.

[7] 王宏波.简论工程哲学的基本问题[J].自然辩证法通讯,2002(6):85-86.

[8] 陈家庆,韩占生,等.法国的高等工程教育及其发展趋势[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4): 27-32.

[9] 王沛民,顾建民.美德两国高等工程教育结构比较与分析[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1994(5):55-57.

[10] “Quality and Relevance”.Report of Industrial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Advisory Committee of the European Commission,Brussels,1994.

[11] 李清.俄高等教育向两级过渡[J].比较教育研究,2007(6):92.

[12] 赵婷婷,买楠楠.基于大工程观的美国高等工程教育课 程设置特点分析:麻省理工学院与斯坦福大学工学院的 比较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04(6):94-101.

[13] Duderstadt,J.J.变革世界的工程:工程实践、研究和教育的未来之路[C]//中国工程院教育委员会.国际工程教育前沿改革与进展.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37.

[14] 韩琳.俄罗斯高等工程教育历史变革研究[D].重庆:重庆 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30-31.

[15] 姜晓燕.变革中的俄罗斯高等工程教育[J].比较教育研 究,2005(6):14-15.

[16] National Academy of Engineering.Guidelines for Engineering Research Centers[R].1984:18-19.

[17] 德国高等工程教育的发展轨迹和模式特征.省略/forums/7876/ShowThread.aspx.

[18] Christelle D.Engineering ethics in France:a historical perspective[J].Technology in Society,1999(21):471-486.

[19] Jean DOREY,刘 敏.法国高等工程师教育解析[J].中国高教研究,2009(12):53-54.

[20] 法国高等工程教育改革趋势[OL].

[24] Федоров И.Инженерное Образование: Состояние,Проблемы,Перспективы[J].Высшее Образованиев России,2008,(1) .

The Reasons why Higher Engineering Education in France, the United States, Germany and Russia Is "excellence"

LIU H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