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高等教育重要性

高等教育重要性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高等教育重要性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高等教育重要性

高等教育重要性范文第1篇

摘要:中华传统文化历经数千年的磨砺和蜕变才得以形成,是华夏子孙智慧的结晶,是民族历史上道德传承、文化思想精髓、精神观念形态的总体。其中,人文精神更是人们价值观、社会价值取向和民族的时代精神集中反映。在高等教育中,要认识到人文精神对其的重要性,要重视对当代大学人文精神的培养,使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相匹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更好地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才。

关键词:人文精神;高等教育

中图分类号:D442.6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4-0037-03

在现代科技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人文精神缺失已成为当今社会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大学生人文精神现状更是令人堪忧,学生人文知识匮乏、人文关怀缺失的现象屡见不鲜。因此,针对人文精神缺失的问题,高校教育要将改革重点放在人文教育上,注重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人文精神是人类在对自身的认识、自身的发展、自身的完善和自身的需要过程中形成的,并规范、指导和约束着人类自身的各种活动,表现为人生观和价值观。而大学教育作为国民教育的最高层次,更应注重对传统文化精神的继承和发扬,以优秀的人文精神濡染和塑造青年学子的心灵与人格。就目前我国国民教育来看,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通过教育改革进一步推动国民综合素质的提高。

一、国民教育忽视人文精神教育

从初等教育到高等教育,更注重专业课程教育,缺少对传统物质文化和人文精神的接触和感知,家长更注重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而不是人文精神的培养。很多中学生能熟练的用英语交流读写,却看不懂文言文;对牛顿、培根奉若神明,对老庄、孔孟却形同路人。我们培养了很多掌握西方先进科技知识的博士和硕士,但他们却是“黄皮白心”的“香蕉”,说起西方头头是道,谈到老祖宗却一无所知。提出“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份子的责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们造成一种特别的器具。”但是着眼于现代教育,很明显,教育似乎更趋向于培养各个领域顶尖人才,不断提高各领域人才技术水平,却往往忽视了人才自身人格的完善和发展,导致人文精神缺失,逐渐沦为“器具”。

二、大学生人文精神缺失严重,文化底蕴浅薄

当代大学生人文知识匮乏,人文价值扭曲,缺少对传承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大多数大学生都陷入迷茫和空虚中。大学是每个学子心目中的“象牙塔”,而步入大学后,这塔里的生活太安逸,以致太多人迷失其中,整日无所事事。从高校的“牢笼”逃脱,像刚离开鸟笼的小鸟,不知道如何自己觅食。习惯了压迫式学习,突然间的自由难免让人措手不及,于是整日过着浑浑噩噩的日子,对待自己专业课程都草草了事,更不用f提高自身人文素养,传承中华文明了。大学本应该是学生学习广博知识,提高专业技能,接受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熏陶的园地。可是当下大学校园里的大学生似乎更注重科学知识的学习,却忽视自身的人文底蕴的提升。古人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宏图大志,而今,广大学子俨然把读书当做生存之道。敢问,有几人还在“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呢?又有几人如王夫之所言“夫读书将以何为哉?辨其大义,以修己治人之体也,察其微言,以善精义入神之用也”?

三、国民忽视传统文化的继承致其消亡流失

中华传统文化首先包括学术、文字、语言,之后就是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以及后来衍生出的书法、音乐、武术等。以上除了语言和文字两项贯穿人们生活之中,其余普及度很低,有些甚至濒临灭绝。2003年,中国家喻户晓的皮影戏,被印度尼西亚申请为该国的文化遗产。2004年,在内蒙古流行的马头琴被蒙古国成功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2005年,我国传统节日端午节被韩国申报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的传统文化被抢的消息传到国内时,国人一片哗然,痛骂者有之,鄙夷者亦有之,而更多的则是无奈和痛惜。

随着经济的发展,国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人们的生活方式也逐渐趋于西化。很多人信奉西方的天主教,热衷于庆祝西方的圣诞节、情人节、万圣节。却对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等中国传统节日漠不关心,节日气氛愈发冷清。然而,在崇尚洋节日的同时,已经失去了对自己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不过,值得庆幸的是,在文化被掠夺后,一批爱国人士开始关注对传统文化进行保护继承和发展,开始反思文化流失的原因,并及时对文化加以保护,注重提升全民人文素养。在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国民教育出现问题无可厚非。社会物质文明越高速发展,就越要重视人文教育,重视社会精神文明建设。“文化,它是随便一个人迎面走来,他的举手投足,他的一颦一笑,他的整体气质。”这是龙应台笔下的文化,关乎个人,关乎社会,关乎国家。

中华传统文化发展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飞速发展,而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未来国际地位必然和它的思想文化发展息息相关。因此,我们必须大力发展文化,全面提高国民人文素质,尤其是注重提高优秀人才的人文素养。面对不同外来思潮、国际文化的冲突,紧张的国际关系以及目前激烈的国际竞争,高等教育更是赢来前所未有的挑战。虽然文化流失后已经唤醒一部分大学生,使其开始关注中华文化的传承,在掌握好专业技能的同时,注重自身人文素养的提升和民族文化的传承。也逐渐拥有成熟的价值取向,热爱祖国,关注民生,乐于奉献……但是我们在充分肯定大学生人文精神进步主流趋势的同时,也必须意识到仍有一部分大学生中仍然存在着人文精神缺失的现象,而且有些现象还相当普遍和严重。因此,如何将培养学生人文素养俨然已成为目前摆在各高校面前的一道难题,针对人文精神缺失的解决方法也成了当今教育改革的重点。

四、言传身教替代灌输式教育,全面提升学生人文素养

学生是教师最好的影子,要想让学生成为具有高尚思想品质和良好道德修养的优秀人才,那么教师更需要以身作则,在教书育人的同时,可以注重礼仪文化道德文化的教育。教育学家第斯多惠认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在平时与学生相处的过程中,教师应以身示范,耳濡目染,起到“润物细无声”的良好效果。

1.提高学生对人文精神重要性的认识,让人文精神逐渐融入学生自身人格中去,实现学生自我管理,主动提升自身人文素养。大学生与中小学生较明显的区别在于他们已经初步形成了自我的辨别力,有自己的评价标准,特别是对于精神意识一类的事物,如果没有内在的兴趣,他们通常会抵触甚至反对。因而。在传统文化的教育过程中,务必转变强制的灌输式教育方法,应当充分挖掘传统文化的精髓与魅力。就如苏格拉底所说:“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而点燃学生这团烈火的最佳人选便是教师。教师教育学生和生火也有着异曲同工之处。生火时不能将木材堆得太密,只有木材间有足够的空隙,火才会烧得旺。如果只是一味地添加木材,只会适得其反。这育人也是如此,如果只是一味地灌输,只会造成学生的反感和抵触。

2.师生间平等交往促进言传身教。高校和教师要打破传统教育的束缚观念,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积极地教育和引导,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让大学生了解到我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和精髓,了解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和价值。古人云“师者,父母也。”意在告诫我们要对老师像父母长辈那样尊敬。而笔者更提倡二者相互尊重,平等相处。中华民族自古以来有严格的等级制度和思想,而这种等级思想作为传统文化在现代中国仍是普遍存在的。对待传统文化是需要“扬弃”的,继承和发扬优秀文化,汲取人文精神精髓,摒弃糟粕。师生间只有平等相处,互相学习,才会促进共赢。教师在课余时间与学生相处时,可以对其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引导其完善自身人格,促进其人文素质的提升,从而达到“修身、齐家”的目的。

五、重塑校园文化环境,让文化随处可栖

合理规划校园文化环境,将文化融入校园。古有“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与善人居,如人兰芷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与恶人居,如人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环境对于人的影响是显著而深远的,只有塑造古风古韵的校园环境,才能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使学校形成良好的人文气息。学校可以在学生休闲活动区融入传统古典风格,让学生可以切身体会古代亭台楼阁的独特韵味。在教学区、宿舍区等增设中华传统艺术品简介,比如琴棋书画、笔墨纸砚等。除此之外,还可以增设名人馆、传统文化体验馆等,让学生可以更系统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

六、重视语文教育,积聚人文底蕴

目前,我国的高等学校极为重视英语教学,几乎都开设英语必修课。除此之外,大学生在大学期间还需要考取英语四六级证书。但是除了一些人文学科(如汉语言专业、历史专业)之外,几乎不开设汉语的教学课程。为培养学生人文精神,可以在高等学校中应普遍开设语文课程,或者增设汉语选修课,在培养学生科学精神的同时,使其接受人文精神的沐浴。语言文字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汉字更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汉字组成的古诗更是有它独特的韵味。它时而大气磅礴,“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它时而温柔婉转,“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它可以用来关注民生疾苦,“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可以用来抒发“知音少,弦断有谁听?”的壮志难酬之绪……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势不可挡,现代科学和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新的交流媒介不断发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对语言文字运用的规范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在计算机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更应该加强大学生语文教育,以坚守住民族的根和魂。著名作家曹文轩提到:“我们的社会骨子里还存在着很深的‘重理轻文’的偏见,我们的教育生态环境是失衡的。与其大谈特谈素质教育,还不如首先提高目前中国学生并不乐观的语文素养。而且,对整个中华民族来说,语文水平的提高更是国家文明进步的标志。”因此,在大学接受专业知识学习的同时,更需要提升学生语文素养、文学素养,对于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七、宣扬“仁爱”思想,守住民族之魂

“仁爱”是孔子提出的“仁”与墨子提出的“兼爱”思想。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仁,亲也。”人与人之间需要相互亲爱。而现在大多学生都为独生子女,性格比较自我,缺乏团结互助的品质,但是社会是个大集体,需要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帮助。大学教育更是作为学生进入社会前的关键纽带,对培养学生仁爱精神有着重要意义。人们经历了太多权谋的争斗,慢慢会失去对人最单纯的善和美的信念。古语说:大仁者不失其赤子之心。学生在追求知识、追求W问的同时,拥有越来越广博的知识,遇到过形形热人物,可是要始终怀着赤子之心、仁爱之心。

八、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开设更多传统文化相关的课程

学校可以扩大选修课范围,着重增加与传统文化相关课程,让感兴趣的同学可以进一步了解。更专业更系统地学习古优秀文化。另外要提高课程质量,真正让学生学有所用。可以根据各校的实际情况,开设书法、国画、象棋、古琴、琵琶等选修课,在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积聚自身文化底蕴,提高文化素养。对于优秀人才可以推送至专业艺术院校。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继承、保存了国粹,也可以为国家培养、输送专门的艺术、体育人才。鼓励学校学生组织开展传统文化相关活动,增加学生了解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组织作用,在一定范围内予以“零干涉”,真正做到应学生之需,讨学生之喜,让学生充分自主的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学校可以增设校园传统文化节,让热爱传统文化的同学们可以聚集在一起,沟通交流,切磋技艺。享受传统文化带来的乐趣、更好的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墨子曰:“国有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贤良之士寡,则国家之治薄。”只有拥有更多的贤良之士,才能增加国家的综合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孟子曰:“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前两乐更强调个人方面,而第三乐则是站在国家的角度强调教育的重要性。由此看来,一个国家的教育水平关系到整个民族的未来,而高等教育在国家教育中尤为重要,只有做好高等人才的教育工作,认识到人文精神的重要性,全面提高学生人文素养,才会使国家更富强。

国学大师南怀瑾说过:“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亡国都不怕,最可怕的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将自己的根本文化亡掉了,这就会沦为万劫不复,永远不会翻身”。要在清明节、端午节等传统节日中颔首我们民族节日文化的习俗。要学习儒家“仁爱”思想,体味传统文化氛围,提升个人人文素养。以此培育我们中华学子的“中国心”,实现国家民族的“中国梦”。

参考文献:

[1]肖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

[2]徐继红.论传统文化教育与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养成[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2008,(2):147-149.

高等教育重要性范文第2篇

关键词:学籍管理;成人教育;科学管理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5)18017301

1 当前高校成人教育学籍管理现状

1.1 关于学籍管理的制度、措施和手段不够完善

各省教育主管部门对各自管辖的高等学校出台管理制度和管理规定,在形式和内容上,都基本相似,没有太多根本的差别。与学籍管理相关的转学、休学,转专业、考试制度、免修免考制度等当初制定时就没有考虑长远,由于各自学校有自己的特殊性,加强学籍管理管理制度的制定、措施力度不够,同时也存在有制度、措施不执行和落实不到位的现象存在。现行的成人高等教育学籍相关管理规定都是上世纪制定的,已经无法适合时代的发展需要,高等学校成人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受到很大的制约。目前,还有不少的高等学校成人高等教育学籍管理都是按照过去一贯的手工录入操作,效率低下,不利于共享和保密,相当不适应经济和社会的高速发展、成人学生对成教发展的需要。学籍管理的日常工作都包括如招生录取、新生缴费注册、教学计划制定、学生花名册的制表、面授通知书的制定、学生成绩登记表等各类有关学籍的管理,计算机管理只是停留简单的EXCEL表格的录入,有相当大的一部分仍旧是手工填写表格,更谈不上采用网络管理都是单机管理,主要是受管理软件的开发者或者是设备经费投入不到位所造成的,因为开放适合各自高校成人教育的学籍管理软件,不是所有开发都了解学籍管理,他们只是计算机高手,编程高手,但是对学籍管理还需要我们多与他们交流,在工作中不停改进和磨合。由于经费的不足,许多软件开发商就为了经济效益随便复制修改一下其他院校的学籍管理软件,这也是制约学籍管理水平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部分。

1.2 对成人学籍管理认知度不够

随着成人高等继续教育发展,取得的成绩也是非常巨大,但是很大一部分成人教育管理工作者在固有的思想上,依然把它当作是普通高等教育附属品,况且有相当一部分主管成人教育工作的上级领导和工作人员把它仅仅作为是创收的渠道之一。在本位思考上不够重视和认知定位不准确,不能找准自己的位置,也不知道成人教育是怎么回事,是为谁服务的,如何服务好,更不能认识到成人教育学籍管理工作在继续教育管理中重要地位,所以对学籍的管理的信息化高效化科学化也没有当作紧要任务来做。目前很多高等下学校只重视主办院校的学籍管理,由于缺乏互联网技术投入,对函授教学点学籍管理疏于管理;认为只要在校生才需要学籍管理,毕业生就不需要学籍管理了,殊不知多少结业生由于成人的特殊流动性等原因,弹性学制加长学习时间,结业后的学籍管理工作量更大,难度更多;更有大多数管理人员把学籍管理简单的归结为是把学生成绩和学生的纸质档案管理规整好就行了,而对相关学籍资料的计算机录入、整理和上报档案馆工作则管理的疏松得多。当前,大多数普通高校成人教育学籍管理中,都没有将学生毕业后的学籍工作做好做细,管理者认为,这届学习时间到了,就草草将学生的档案和成绩交到档案馆就了事了。毕业后的学籍管理不仅仅是学籍资料的归档保存问题,同时还应包括对学生毕业(结业)后状态,延读原因、补考信息等一系列细致复杂的工作进行收集信息、整理和归档。

1.3 学籍管理队伍建设和人员培训得不到学校重视

高等学校成人教育学籍管理工作不是一项单一的简单工作而是一个兼有多种学科和多种职能交织在一起系统工程,它有很强的技术性、研究性,同时要求管理人员要有敏锐的市场嗅觉,原则性和计划性是它的必备技能。我国每年要为成人高等教育出台许多相应的政策,其目的都是为提高高等学校成人教育的质量,这样我们就必须紧紧围绕现实政策,能够拥有创新,将传统的不合时宜的学籍管理逐步过渡到科学、高效、先进的管理观念和理念引进学籍管理这个系统中来。现实中,一部分高等学校特别是一些专科高校都没有将学籍管理工作人员的培训放到工作重点,学籍管理人员都是兼职,一会做办公室工作,一会兼着教务工作,总体学籍管理人员学历水平偏低,更谈不上专业结构合不合理,同时随着近几年大量扩招,管理人员的名额大有不足。尤其是随着高等学校内部体制的变革和学分制的改革实施,组建和成立一批年轻的学籍管理队伍建设十分必要。我们要建立这只队伍,首先要有合理的科学的能力强的人才团队,加大高学历的学籍管理人才补充,调整团队人员年龄结构,多引进信息化和计算机人员等各专业方面的特长人才,注重培养人员的服务意识、法律意识和敬业精神,让好的服务理念融入到学籍管理工作中来。对管理人员的继续培训教育是学籍管理中重中之重的工作,过去我们继续教育学籍管理人员都是些边缘的、学历很低的人员,高校职工家属,子女从事这方面的工作很多。每年许多高校表面上也对学籍管理人员的培训,其实根本没有重视没有做好,即使是培训也是出于一种形式,大家做到一起聊天,参观,甚至一些培训去的是主管领导,干事的一个都没有去培训,所以培训根本没有达到任何目的。

2 加强和完善学籍管理的思考

2.1 完善管理制度,实现规范管理

目前很多高校现在执行的学籍管理规定还是20世纪90年代制定的,沿用十几年来一直没有对其进行修订,由于不是为成教学生量身定做的,都是克隆普通高等教育的,在培养计划上存在很多缺陷,已经完全不能适应高等学校成人教育事业的发展。适当合理的修订学籍管理制度,要始终带着“与时俱进”的精神和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思想,各高等院校成教学院要结合当地的情况和成人的毕业需求,按照自身实际情况,聘请相关的成教方面的专家和学者,以学生意见为基础,结合企业现状,形成一套、一系列与之相关的管理制度都需要重新修改和制定,使成人高等教育学籍管理制度建设日趋健全和完善。例如在学生刚进时,我们未来完善注册管理,由于成人学生的流动性和工学矛盾的特殊性,就应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对注册和缴费期限作出适当的调整,改变过去开学务必几天内注册否则取消学籍的规定;在考务管理这个环节中,过去考试就是以闭卷形式,我们在对成人学生的特点进过分析后发现,成人学生注重的是实践,多考虑市场的因素,同时结合课程的特点和性质,考试形式可以可以采取大作业形式或者计算机进行网上答卷考试等灵活、多样的形式,而不应是停留在传统的开卷和闭卷两种形式上。

2.2 强化管理意识、明确管理目标

成人高等教育在培养目标上,要以培养“创新科技型人才”“应用复合型人才”和“适销对路型人才”为目标,就是要以提高成人高等教育质量为轴心来开展成人高等教育。一切都要围绕着轴心来来开展工作,因为学籍管理是其中重要的一环,一个学校学籍管理质量的好坏,成人学生的认同感多少、管理有没有个性将直接影响成人高等教育质量的优劣。学籍管理终极目标就是根据市场的需要,成人学生的要求,企业的要求融入到成人高等教育的培养计划中来,学籍管理配合将这一措施更好的落实。为达到这一目标,必须高标准、严要求、用制度去将学籍管理中的任何一个细节部分做好。

高等教育重要性范文第3篇

关键词:工科类高等院校;艺术教育;素质教育

党的十七大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出发,作出了“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部署,明确提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高等院校作为对学生进行系统教育与培养的最后一个阶段,其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更重要的是应该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自身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为学生的生命奠基。而艺术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途径之一。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黄会林教授曾说过,“我无法想象,一个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在毕业之后却依然缺乏艺术气质和人文修养。”由此可见,加强高等院校艺术教育在全面推进高等院校素质教育的进程中具有极其重要且不可替代的作用。

目前在我国高等院校尤其是一些工科高等院校的教育中,由于种种原因,还没有充分认识到艺术教育的重要性,艺术教育还存在着一定的欠缺,应当引起重视和加强。加强工科类高等院校艺术教育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

一、可以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在大学生培养过程中,思想品德素质具有决定的意义。思想性是进行艺术教育的灵魂。但思想教育不能干巴巴地说教,必须像春风那样“随风潜入夜”,通过渐进的方式进行。艺术教育的特点就在于它不是强迫的,而是通过艺术活动调动人的兴趣,打动人的情感,使人愉快地受到教育。目前各高校以各种文艺活动,配合党的中心任务、宣传党的政策、树立英雄榜样,极大地教育了广大学生。各种生动形象的文艺活动,给学生以鲜活的思想品德教育,增强了他们对祖国的责任感,坚定了对党和社会主义的信念,从而树立了正确的人生现、世界观和价值观。如,一部好的艺术作品往往对人的情感是有激励作用的,这已是不争的事实。2008年全国军民共抗特大地震灾害的动人事迹激励着广大人民,许多高校抓住这一题材,通过舞蹈、创作歌曲、表演话剧等多种形式再现军民抗震的英雄形象,使广大学生为之感动,受到深刻的感染,他们纷纷倡仪“以抗震精神为动力,投入到学习中去”。可见,艺术教育有助于加强德育工作,“以美辅德”。通过艺术教育帮助学生明是非、知善恶、识美丑,以“善”为美、以“有德”为美、以“爱科学”为美、以“爱国”为美、以“好学”为美,艺术教育在这些方面是其他教育所不可替代的。

二、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质和审美能力

艺术教育是文化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之一,也是实施文化素质教育和提高当代大学生的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首先,文化素质教育的内容包括文学、历史、哲学、艺术。从教育目标来看,政治、历史知识能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明确社会发展的方向;哲学使人思维深刻;文学艺术能培养深刻的人文精神、丰富的想象力及创造力、提高表达能力。因此文化素质对人才其他素质的形成具有很强的渗透力和影响力,通过艺术活动这种大学生喜闻乐见和最容易接受的方式,可以从情感、意志、品质及作风上陶冶大学生的情操、净化大学生的心灵。其次,通过艺术教育,可以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激发他们对美的爱好与追求,塑造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个性,促使其全面和谐地发展,以达到提高思想品德、科学文化和身心等全面素质的目的,明确艺术教育的指导思想。

三、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所谓的健康主要包括强健的身体素质和健康的心理素质。艺术教育能陶冶人的性情、净化人的心灵、娱乐人的身心,使人消除疲劳、焕发精神、增进健康、促进学习。作为大学生如果长期参加艺术活动会有助于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鉴赏水平,并增进人际交往、促进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通过大量的调查了解到,艺术团的学生很少进行心理辅导,其主要原因是因为他们长期受到艺术的熏陶,形成了豁达开朗的性格,比较容易调试自己的心理状态。在调查中80%的人选择艺术活动是调节情绪的“良药”。另外,教育离不开感情,在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间必须以感情作为桥梁和纽带,才能产生教育的效果。教育不能够离开感情,感情最能教育人、打动人,最能收到良好的效果。艺术教育的特点不仅仅是以理服人,更重要的是以情动人、以情感人。现在的人与人之间的感情联系少了、疏远了、淡漠了,感情世界的贫乏,会给国民素质带来很严重的损失,所以培养学生健康丰富的感情世界是非常重要的教育内容。

四、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

培养创新精神是艺术教育的重要功能。艺术可以激发和强化人的创造冲动,培养和发展人的审美直觉和想象力。艺术教育的重要性在理工科院校尤为突出。理工科院校的专业学习多数强调逻辑推理能力的发展,注重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理论和事实表明,在开发逻辑思维的同时,形象思维能力也需要通过艺术教育不断培养和提高,二者相辅相成,实现智力的全面开发。思维活动的平衡,能激发更大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正如爱因斯坦所言:“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加强艺术教育,有助于开发人的形象思维能力,发展大学生的全面思维。我们知道,人的思维分为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两大类,二者不可分割。如果只重视其中的一种,就是不健全、不全面的思维,它可制约一个人素质的全面提高,毫无疑问也制约了科学技术所需的逻辑思维的发展。从人的大脑结构来说,艺术教育以及文化艺术活动,有助于右半脑功能的开发,从而增强人的想象力,全面发展人的思维能力。

五、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工作成就

艺术思想对于科技创新有着巨大的启迪作用,而美学与技术两者之间也是一种互相促进、协同发展又相互区别的复杂的辩证关系。一方面,技术不仅能够促进艺术创造,而且还能促进审美。如古代的青铜艺术作品就与当时的技术发展密切相关。另一方面,新的审美理念、审美趣味也促使新技术、新产品的问世与发展。综观当今世界技术发展,艺术作为一门技术指导思想渗透到现代工业生产的各个方面,它不仅体现在外观造型上,还广泛地体现在产品的机理、结构、材料、工艺和色彩、装饰等上面,亦即体现在产品内在美和外在美的和谐统一上。产品的外在美即形式美在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当前我国的工程技术人员的艺术修养普遍较低,难以实现艺术和技术的渗透和融合,我们的社会尚缺乏大批艺术工程师,这就需要我们的大学教育尤其是工科教育所培养的大学生应集技术与艺术于一身,成为既有科学技术知识,又有一定艺术素养的物质生产者和美好生活的设计者。

六、有助于促进学生成为复合型人才

高等教育重要性范文第4篇

论文摘要:加强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基础保障,加强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与培养,是高等学校所面-临的迫切任务。针对学生个体的自身特点,积极引导教育,讲授心理健康知识,开展心理健康咨询,帮助大学生走出各种心理误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已经成为各大高校目前最为关注的问题。 

(一)当代高校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近年来由于失恋、就业受挫等心理问题引发的休学、退学乃至引发的恶性案件里逐年上升的趋势,这一问题已经成为影响大学生健康成长以及高校稳定的突出因素。主要有三个原因致使这种情况的发生:

一是社会环境的因素。在我国,随着对外开放、科学技术的进步,整个社会的信息量在急剧膨胀,社会生活的节奏在加快,各种思潮的冲击已经影响到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心理、行为。当客观事物与自我身心达不到统一时,就会有心理挫折和挫败感的产生。无法让客观事物的判断与现实相一致是现今社会最主要的心理问题。

二是人际交往的因素。大学时期是自我摸索、自我意识发展的时期,而且必须走入社会独立生活,在其社会生活中常常会遇到各种人际关系的矛盾需要应付,这时往往容易因为某些原因导致人际交往的失败,于是产生苦闷、自卑,以致影响身心健康。

三是教育模式的因素,一直以来的中国学生都面临招考试决定命运的应试教育,学校家长双方面都只注重学生的成绩而没有过分重视对于其人格的培养,以至于很多学生出现高分低能的现象,突然到大学独立生活就显得格外不能适应,使之心理生理都无法与周遭环境协调,最终出现各种各样的严重心理问题。

(二)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作用。

1 以教育的手段更容易学生接受健康的观念。中国的学生长期受应试教育的熏陶习惯了填鸭式的教育手段,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开设为课程,与传统的政治,英语等一样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接受“正确”的思维方式,避免走入牛角尖,死胡同。全面的健康不仅仅包括智力和身体,心理健康更是重要的方面,所以,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势在必行。

2 提升了高校教学的成效。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学生有个良好的心态来接受,而心理健康教育就可以达到这个目的,它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它使大学生正确的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长处与不足,正确的进行自我评价,同时,又帮助大学生树立适当的奋斗目标,促进大学生之间的相互交往,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使对思想政治课的人之提升一个档次,将理论内化为个人素质,这是高校教育的最终目的。

3 有利于学生独立自主地对待处理问题。为了应对我国根深蒂固的应试教育,学生除了学习文化知识没有自己一点独立自主的空间,所有生活上的问题都被父母老师大包大揽,忽略了对自己独立能力的培养,当面对自己独处的时候们就容易出现各种各样的不适应,无法出师,不善于处理情感与理智的问题,以致不能坚持正确的认识和理智的控制,而成为情感的奴隶,长期受心理问题的困扰。而心理健康教育就是要求高校的教师掌握心理学以及心理调节方法,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上为其服务,将知识和方法传授给大学生,让他们拥有自我独立处世的能力。所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可以让学生健康顺利的脱离传统束缚,更快更好的发展。

(三)基于现状明确高校心理健康教青工作的开展方向。

1、引起重视,建设优秀的教育队伍是前提。现今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者数量上无法满足广大学生的迫切需求。学校应充分重视该项工作的发展,设立一些奖励晋升的优惠条件,这样才能吸引更多的老师从事这项工作,干出成效。学校应经常对教育队伍进行培训,考核,提高质量,在学生遇到困难的时候,可以及时的,有效地进行开导教育,使之得以治疗。

2、方法得当,运用和摸索适合广大学生需求的方法。教育部门应建立健全的心理干预机制,设身处地的为了学生着想,把心理咨询辅导落到实处,注重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上与之交流情感,及时了解学生在生活,人际交往,学业等值多方便的心理失衡,帮助学生宣泄出不良情绪,并及时提供一些好的建议,促使其在面对困难时勇于克服换位思考,来摆脱心理闯题的困扰。以学生班级为基础,开展宣传“健康心理的重要性”。认真分析学生的个别案例,找出启发他们的心灵之药。

3、坚持不懈,做好持之以恒的长期准备。心理健康教育不是权宜之计,而是长久的一项造福大学生,帮助其健康成才的重要举措。教育工作者应做好长期工作,长期提高自身能力的心理准备。只有不断扩展教育的范围,才能适应当今需求日益提高的社会。认清形势,及时总结经验与教训,“以学生的特点进行全方位的关心和教育,使之身心健康”必须长期不断创新地开展下去。

现在的大学生认知能力趋于完善,情绪情感丰富、强烈,意识活动控制力日渐增强,人格逐渐成熟,对于完全大包大揽的干预并不能接受,他们更期待公平、民主、相互尊重的交往方式。心理老师就扮演着这样一个同学们朋友的角色。真诚,无条件的积极关注与学生建立一个彼此接纳,彼此信任的沟通环境,以确保疏导的顺利进行。真诚就是要求老师成为学生本人,设身处地的为他考虑,为他提出走出困境的方法。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更容易被学生所接纳的符合其人格特征的教育方式。从而让学生更积极的面对独立生活,正常的处理在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各种紧张的人际关系问题,情感失衡的心理问题。心理教师的任务就是为学生提供这样一个宣泄心中苦闷、解开矛盾、改变心理失衡的场所,这样才使高等学校的教育得到了全面发展。

重视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高等学校教育新形势下很重要的一个文化建设组成成分。心理教育通过心理咨询和辅导的方式更是体现了高校教师充满人性化的教育模式,不仅解决了学生的心理问题,同时也将学校氛围营造了一个平等互相尊重的和谐环境。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教育文化中不可缺少。

综上所述,在高等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对于高校教育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杨芷英: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研究综述[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j],2007,(11)。

高等教育重要性范文第5篇

关键词: 高等师范院校 “中学物理实验研究”课 中学物理教学 实验研究

物理学是一门研究力、能、场、波的科学,是人们研究其它自然科学和各种技术科学的基础。目前,小学三年级学生就已在“科学”课程中开始接触到物理知识,而初中课程将其单列出来。初中设置“物理”课程的目的在于:使学生更多地初步了解各种物理现象,并从这些物理现象中形象地认识到物质世界辩证发展的普遍规律。因此学习物理课程,对其中学生形成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起着积极的作用。怎样才能使中学生从物理现象中形象地认识到物质世界发展的普遍规律呢?做实验。物理学的形成和发展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物理定理、规律都是通过大量的反复的实验得出的。因此,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学生实验和演示尤为重要,它是物理教学方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使物理教学直观化和形象化的重要措施,也是培养中学生思维能力的一种重要手段。它不仅可以帮助教师对教材内容进行具体而生动的讲解,而且可以启发学生的思维,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记忆和创新。因此,对高师学生开设“中学物理实验研究”课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笔者

就此谈点粗浅的看法。

一、当前存在的问题

高师学生不重视“中学物理实验研究”课,这是十分普遍的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他们还没有从真正意义上理解“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他们错误地认为只要学好理论课程,就可以胜任中学物理教学工作,在大学课程中开设“中学物理实验研究”课没有多大必要。之所以产生这种错误思想,主要根源在于:学生对这门课的认识不够,目的性不明确。这门课并不是在一般意义上对中学生开设的,而是一门带有一定研究性和创造性的课,它是集经验、研究、创造于一体,为突出体现高师学生的师范性而特设的一门课程,在强调素质教育的今天,更是体现出开设“中学物理实验研究”课的重要价值。

高等师范院校开设“中学物理实验研究”课,并不是简单的“中学物理实验”的重复,也不是为了使学生会做这些实验而开设,而是要让高师学生学会怎样才能做好实验,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实验现象,是否可以用别的方法(包括自己设计实验仪器)来做这个实验而达到相同的效果,等等,从而为今后的中学物理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这才是开设这门课的真正的目的所在。

二、实验研究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中学物理教学从素质教育的角度讲,不在于传授知识的高深和数量,而在于使学生真正、完全掌握基本知识,这就必须通过实验来完成。高师学生开展中学物理实验研究,正是对未来中学物理教师的能力培养和基础训练,是素质教育所不可缺少的。

许多中学物理教师由于在高校学习期间不重视培养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实验研究及创新能力,因此在中学物理课堂教学中只注重传授理论知识,不注重引导学生通过演示实验来观察和分析物理现象、学习物理知识和掌握物理概念,更谈不上引导学生对科学的探索和创新。这是违背“物理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这一基本常识的,必然会影响教学效果。

一些演示实验及演示现象看似简单,其实内涵丰富,要使各种层次的中学生都能通过演示实验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教师就应具备相对于中学生来说既深又广的知识层面,以及动手能力、分析能力和观察能力。这些能力要靠中学物理教师在校学习期间通过对“中学物理实验”的认真操作和研究来储备。比如,大气压强实验中“水杯倒置”实验:“取一个盛满水的杯子,用硬纸片将杯口盖严,手按住纸片把杯子倒置,纸片不下落,水也不下流。”这表明大气对纸片有向上的压力。但是对一些好动手也好动脑的中学生来说,他们往往会发现有时水不盛满实验也能成功。这是为什么呢?这就给中学物理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课前必须有充分的准备,或者,教师在校学习期间必须将这些看似简单的问题弄清楚。学生提出的这个问题,乍看起来是有些不好解释,水杯里外都是大气,按理说它们压强相等,可是为什么多了那么一段水柱,外面的大气还能托起?要搞清这个问题,就得从理想气体的状态方程说起。由于通常情况下,压强比较低的气体就可视为理想气体,因此,满足理想气体的状态方程:

PV=RT。

杯内气体在水杯倒置前后其质量、温度一定,设倒置前后压强、体积分别为P、V、P、V,因此:

PV=PV=常数,即:=。

于是可知:压强与体积成反比。

细心的学生就会看到,倒置后纸片脱离了杯口,并在杯口产生了一小段水柱,这表明倒置后杯内气体体积V增大了,即V>V,因而杯内气体与水柱产生的压强之和正好与杯外的大气压强相等。因此,即使杯中的水不盛满,倒置后纸片也不会下落,水也不会流出来。一些学生对纸片不下落是大气压强作用的结果产生怀疑,认为纸片之所以不下落,是因为纸片湿润后本身就有一定的吸附作用,所以它能被杯口吸住而不往下掉。要回答这个问题,教师只要用玻璃片代替纸片做一下这个实验,学生就会消除疑惑。

师范院校开设“中学物理教学实验研究”课的目的在于:使高师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大量的动手及操作训练,对中学物理进行充分的实验研究,认真地把中学物理教材通过实验研究的方式弄通、吃透,使他们将来一走上讲台就能将实验贯穿于整个物理教学过程中,讲起课来得心应手、应用自如,并能使学生通过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来启发思维,从而加深其对物理概念的理解。因此笔者认为开设“中学物理实验研究”课对高师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三、如何开展“中学物理实验研究”教学

当今世界知识的更新和技术的淘汰都很快,学生只掌握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并不能适应科学技术发展和需要。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培养学生大胆怀疑、敢于探索、积极追根求源的精神。“中学物理实验研究”课的教学就应该围绕这一宗旨来进行,并根据中学物理教学的特点,让学生在培养自学能力上下功夫。物理的自学较其它学科困难,主要是由于语言较艰深、抽象性强、实验条件受较多局限、感性认识粗浅,因此教师要加强指导、逐步深入强化,指导高师学生根据现有的设备,把思维技能、思维方法和学科教学结合起来,创制直观、生动、价廉的教具、学具,为在今后的教学中提高中学生的学习兴趣、自学能力和科技创新意识打下良好的基础。

“中学物理实验研究”应和“中学物理理论研究”紧密结合,在教学中教师应努力为学生提供创造性活动的机会,教学中多开展讨论和实验教学,加强探索性实验,开展丰富的课外活动。比如,前面提到的“水杯倒置”实验,教师就可以先让学生做通常情况下的实验――水杯盛满水,然后让学生做一做在水杯不盛满水的实验,看实验是否也能成功,再让学生就此问题进行分析、讨论。这样可使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充分发挥其想象力。在进行“摩擦力研究”的实验时,可先请学生自行设计验证“摩擦力及比较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实验方案。再如,在进行“阿基米德定律实验”研究时,可让学生想想:怎样操作误差更小;若此实验要进行课堂演示,应选什么样的实验装置讲解才能方便、直观,等等。在上“中学物理实验研究”课的同时,教师还应穿插组织学生观看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光碟,从中体会物理演示实验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方法。这样,既能为学生将来的课堂教学打下基础,又能使他们对“中学物理实验研究”课有新的认识。

参考文献:

[1]何圣静,李文何.物理实验指南.机械工业出版社.

[2]刘炳,魏日升.初中物理教师实验技能.高等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