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法治教育笔记

法治教育笔记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法治教育笔记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法治教育笔记

法治教育笔记范文第1篇

这批学生里有高年级的,也有低年级的。同样是两个没有专门训练过书法的学生,高年级的学生在字的结构造型能力上要比低年级的强。但是低年级的学生总能写出浑厚的感觉,也许是和他们笔画书写的到位程度有关吧,横和竖的长短没有太大差别,像点、撇等小点画也写得足够长。高年级的学生书写时间长,对字形有了基本的认识,他们在结字上就略显长,横画和竖画的长短对比很明显(如图1与图2对比)。

第一个月的训练是以基本笔画为主。一个月中的四节课基本分成三部分教学。第一节课让同学们掌握基本笔画的书写规则,把基本笔画给同学们尽量讲到。第二节课和第三节课进行笔画组合练习。通过独体字的练习让学生了解基本笔画,通过偏旁和简单合体字的练习让学生感受基本笔画的变形形式。第二节课以字帖为主进行简单组合练习。把学生分成三组,以团队的方式竞争,及时纠正书写的欠缺处。竞争的方式很有效,能给单调的书法学习带来生机。班里有一个叫杨博文的同学非常调皮,学习书法却有一段时间了,这些活泼的学生更喜欢像游戏一样地学习。他是他们小组的组长,他所在的组总能第一个完成任务,团队内部也相互帮助学习,写得好的同学主动帮助团队里稍微慢点的同学。第三节课是我提出组合的要求,尽量让学生挖掘已经掌握的知识进行自由组合。比如我说“横”和“竖”的组合,同学们会列出很多字,对自己举出的例子学生会更有兴趣。第四节课是要出作品的。开课之初我就把这个告诉了同学们,给同学们一定的压力,他们的学习效果更好。

教基本笔画首先涉及提、按的问题,这是学生接受过程中的难点。我个人认为提按的练习是为了防止学生在掌握结构以后字写“流”了(也就是没骨力)而采取的必要措施,然而和学生讲这些道理是无济于事的。行之有效的办法就是教师写一行,学生跟着写。学生的理解程度不同,写出的笔画也是各不相同。同一个学生写十个“横画”,十个都写得不一样。教师从这十个里选出学生写得最好的,要求学生按这个最好的那样写,比教师写多少次都奏效。从这个意义上讲,笔画的学习是一个去粗取精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固化的过程。

在做单个“横画”的练习时,同学们都能写出提、按,但是在写单个字的时候,横画的提、按全无。如图3的横画就存在这样的问题,需要引起注意。把练习好的笔画应用到书写中,也需要一个突破的过程。

“点”作为一个小笔画,在练习的时候很容易被忽视,这个小笔画的训练也很关键。如图4写的“点”很随意,整个字感觉不稳,失去了方块字端庄稳重的美感。“点”的练习要注意收笔,不能率意地点一下。

“捺”的练习效果是最明显的。因为这个笔画在字中经常作为“主笔”,就是一个字中最长、最关键的笔画。“主笔”的效果影响到整个字的效果。练好“捺”笔,整个字的精神凸显,否则,神采全无。如图5的一行含“捺”笔画的字,“捺”笔过长,整个字向右下角倾斜。如“故”的书写,捺画全无波折,写成了很长的反捺。“政”“收”的波折简单化,由“一波三折”成了“两折”,只在捺角处折个小角。这样写出的字显得平板僵硬。“改”字的捺画写成柔弱的“一波”,和软笔中“赵体”的捺画相近,只是用在钢笔字中显得不协调。在这几个带有“捺笔”的字中,“没”和“设”两个字是写的比较好的,学生可以按照这两个字中的“捺笔”书写。

基本笔画中遇到的第二个问题是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比较差。如图6,这位张烨同学是班里写得比较好的,他的作品也存在这个问题。从图7截图中可以清楚地看到,“肥”字中横折的笔画他写得很到位,但是在含有“力”偏旁的字中,所有横折的笔画都写成圆转了。“肥”字中的转折这样写,在其他字中遇到转折也可以这样写,让学生认识这是一个普遍规律也是有难度的。

在基本笔画掌握以后,要进行笔画的简单组合,构成新的偏旁,用几个新偏旁组合新字。在这一训练中又出现新问题。

学生不在老师的指导下自己独立写笔画的组合,不论是独体字还是偏旁,总会有一笔和字格中格子的线重合,这个现象很普遍。证明学生在练字之初对格子的依赖性还是很大的。也希望家长在练习之初给学生买带格子的本。如图8,“腊”字右侧的“昔”字横画起笔就写字格横线上,这个问题需要及时纠正,不然以后练习的结构重心都靠下,那时候再解决问题就难了。在组合偏旁时,学生对构成偏旁的基本笔画不清楚。如图9,这位同学把提手旁“提”的笔画写成了“撇”,外观相似,用笔却是迥异的。偏旁部首的练习在以后的课程中会陆续讲到,希望这种情况能得到改观。

法治教育笔记范文第2篇

职教集团能有效整合行业企业的职教资源,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能吸纳社会力量参与到职业教育之中来,实现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为职业院校构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提供平台与路径,为职业人才培养构建立交桥提供渠道与机制,为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提供载体,因此,建设职教集团是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

广西商务职业教育集团是2007年经广西商务厅批准、2008年正式成立的广西第一家以行业为背景的职业教育集团。我们按照“行企校联动,内外贸融通,产学研结合,中高职衔接,国内外合作”的思路谋划集团的建设与发展。经过几年的努力,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促进了广西商务职业教育又快又好的发展。

一、行企校联动

职业教育集团是由行业指导、企业参与、职业院校组成的非经营性非法人组织。在集团中,行业、企业、学校不仅要发挥各自的作用,而且要形成“行校企联动”的运行机制,通过构建指导关系、供求关系、支持关系、服务关系,形成相互促进的关系网络,以系统性的思维解决职教集团运行的难题,保证职教集团运行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在职教集团中,行业为学校提供职业标准、教学建设与改革建议,学校为行业提供人才及技术支持;企业参与到学校的人才培养全过程,学校为企业提供职业工作者。

行业是连接教育与产业的桥梁和纽带,在促进产教结合,密切教育与产业的联系,确保职业教育发展规划、教育内容、培养规格、人才供给适应产业发展实际需求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集团参加了广西国际贸易学会、广西外经贸会计学会等18个行业协会,并在其中担任一定的领导职务,通过行业协会与学校的互动,建立起“行企校联动”机制。一是共同组织制订相关行业标准,出台相关制度,规范行业发展;二是参加行业协会组织的各种调研、学术研究;三是承办行业协会的各种活动;四是组织师生参加行业的职业资格培训考证,是18个职业资格证的培训点或考点;五是组织学生参加行指委举办的各种职业技能比赛。

校企合作要实现互利共赢,必须建立校企互动机制,我们的态度是“以服务谋合作,以共享求支持,以帮扶图发展”,充分利用双方的各种资源,互相帮助,互相促进。一是人才培养互动,企业参与到学校人才培养过程中来,实施订单培养;学校为企业培训在岗员工,帮助企业提升员工能力与素质。二是资源共享,企业为学校提供实训基地、兼职教师、培训课程;学校为企业提供人才、技术、项目、信息等资源。三是指导发展,一方面,成立校企双方共同参与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指导学校的专业建设与改革;另一方面,学校也组织专家到企业进行经营、管理的指导。

集团内的院校要加强联系沟通,充分利用各自的优势,在专业建设、课程开发、师资培训、实训基地共享、科研项目共研等方面开展合作交流,结成帮扶对子,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例如,我院与广西右江民族商业学校结成对口支援院校,开展了一系列相关工作:双方领导带队互访,保持密切联系;联合举办新教师培训班;派出专家到广西右江商校开设讲座;接收右江商校教师到我院进行为期一个月的进修学习;帮助右江商校申报示范专业及通过教学评估。

二、内外贸融通

行业型职业教育集团的一个突出特征是:它聚集的是同一行业的院校及企业,因此集团内的院校是以专业为纽带进行联动的。但是,由此可能带来专业重复建设、相互竞争的问题。广西商务职业教育集团却不存在这样的问题,一方面,我们强调内外贸融通,是对职教集团的整体定位,要覆盖内贸和外贸两大范畴,形成商务领域的整体性与系统性,有利于统筹管理、资源共享;另一方面,我们对专业设置布点进行分工布局,集团内的院校虽然都设置经贸类专业,但中职学校主要培养内贸方向,高职院校主要培养外贸方向,并且各院校都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侧重发展不同的专业,培养各种职业岗位的人才,满足内外贸事业发展的需要。

三、产学研结合

在加强校企合作、产学结合的同时,我们注重教研科研工作,“以科研促进教学,以科研服务社会”。一是成立东盟经济研究所、社会科学联合会,开展区域经济研究;二是通过教改立项,指导专业建设与改革,“十一五”期间,1060篇,承担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53项(国家级科研项目3项),多项科研成果获得省部级奖励;三是科研立项,多项科研成果服务广西的外经贸行业发展,参与制订《广西烟草产业发展若干问题及对策研究》、《来宾市建设区域通枢纽及物流拓展研究》、《河池市黔桂经济走廊发展研究》、《河池市红水河沿江经济带发展研究》等,为政府和企业的决策提供了智力支持。

四、中高职衔接

教育部鲁昕副部长在2011年度全国职成教工作会议上提出:“力争十年内建成适应需求、有机衔接、多元立交的中国特色、世界水准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推进中高职协调发展、构建中高职人才培养立交桥是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中之重,而建设职教集团正是实现中高职衔接的必由之路。职教集团应该充分利用所有资源,构建起涵盖职业培训、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包括专业学士、硕士、博士)等层次并有机衔接、多元立交的职业人才培养立交桥。一是联合招收“2+3”、“3+2”五年一贯制学生,为中职升高职提供渠道,目前我院与集团内的中职学校已联合招收五年一贯制学生600多人;二是设立函授点,开通自学考试专科、函授专科与中等职业教育的通道,我院开设了会计、市场营销、旅游管理、计算机及应用四个试点专业,与各中职学校合作共建;三是在高职院校开设职业教育本科专业,探索构建“中职——高职——本科(专业学士)——专业硕士”职教立交桥,尝试“3(中职)+2(高职)+2(本科)”、“3(高职)+1(本科)”、“3(中职)+2(高职)+2(本科)+2(硕士)”、“3(高职)+1(本科)+2(硕士)”等形式,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实现中高职的有机衔接,满足人民群众接受更高层次教育的愿望以及经济社会发展对各层次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五、国内外合作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在建设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背景下,广西的职业教育要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要凸显我们的办学特色,就必须走国际化办学的路子,通过国内外合作,拓展办学空间,培养外向型应用人才。

一是充分利用国内、国外两种资源,为培养外向型人才提供支持。与国外相关院校签订教育合作协议,互派教师,引进专业课程、师资人才,利用国外院校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国际化的教育内容与教学条件。

二是深入拓展国内、国外两个市场,扩大办学空间。通过与国外院校联合办学,互派留学生,组织学生国外就业,提高学校的国际声誉及社会吸引力。

法治教育笔记范文第3篇

[关键词]省际比较 高职教育 发展策略

[作者简介]吴结(1976- ),男,江西余干人,广东理工职业学院终身教育研究院,研究员,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理论、高等教育管理。(广东 广州 510091)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一五”规划2010年度教育学青年课题“发达地区高职院校办学模式改革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编号:CJA100148)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20-0012-03

《广东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到2020年,努力实现教育现代化,把广东建设成为人力资源强省,打造成为我国南方的教育高地。“未来十年打造‘中国南方教育高地’,最有可能率先实现的就是职业教育。”①作为高端技能型专业人才培养的主体,广东高职教育正快步进入转型发展期。江苏、山东、浙江、上海等省市与广东同属经济发达地区,它们在发展高职教育方面的探索和创新,无疑对广东高职教育转型发展的策略选择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高职教育发展状况省际比较

(一)发展规模比较

由于各省市的人口绝对数差异较大,省际高职教育发展规模比较只能引用相对量指标。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制定的《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高等教育发展规模的相对量指标分为三大类:每10万居民中的高等教育在校生数、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各级教育中高等教育学生所占百分比。②本文采用第一类和第三类作为衡量高职教育发展规模的指标,还增加每百亿元GDP拥有高职院校数和高职院校对地级市覆盖率的两类指标。广东、江苏、浙江、山东、上海五省市,高职院校数(所)分别为78、80、46、76、31,在校生数(万人)分别为69、76、36.12、77.92、15.41,每10万人拥有学生数(人)分别为656.83、962.17、661.18、808.53、656.45,每百亿元GDP拥有院校数(所)分别为0.1481、0.1646、0.1438、0.1673、0.1615,各级教育中高职教育学生所占比重(%)分别为3.14、5.7、3.82、4.64、4.64,高职院校对地级市的覆盖率(%)分别为95、100、100、100、(上海属于直辖市,不做统计)。比较得出,广东的高职院校数和在校生绝对数分别居第2位和第3位,但在四类相对量指标比较中有两类处于最后一位,另两类处于倒数第二位。由此可以归纳出广东高职教育在发展规模上存在的三个问题:一是高职教育发展规模的相对总量与人口总量、经济实力不相对称,容易造成高职教育供给和需求的失衡;二是高职教育在整个教育结构中的比重偏轻;三是存在较明显的区域发展不均衡,《广东省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2014)》显示,全省21个地级市,87%的高职院校地处珠三角发达地区,在校生人数也占87%,此外尚有2个地级市没有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

(二)办学效益比较

衡量高职教育办学效益的指标较多,本文选用三项比较常见的指标:每千万人口中院校数(所)、校均规模(人)、就业率(%)。广东、江苏、浙江、山东、上海五省市,第一项指标分别为7.43、10.13、8.42、7.89、13.21,第二项指标分别为8846.15、9500、7852.17、10252.63、4970.97,第三项指标缺山东省,其他四省分别为96.84、92.17、95.62、95.58。由此可见,广东高职教育在每千万人口中院校数、校均规模上还有较大提升空间,而初次就业率之所以较高,与地缘优势等外在因素密切相关。珠三角作为我国改革开放最早的地区,是全国经济社会发展最有活力的地区之一,相比长三角、环渤海等地区,其就业规模略胜一筹,就业包容性也更高,所以对省内外高校毕业生具有较强的吸收和消化能力。因此,在办学效益上广东高职教育自身还有很大改进空间。

(三)专业布局比较

一般来说,区域高职教育专业布局应该与区域产业结构保持一致。具体到每一所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不能脱离本区域产业发展需求,必须基于充分的市场调研来“量身定做”,否则很容易造成专业趋同、专业就业率低和教育资源浪费。广东、江苏、浙江、山东四省三大产业比重分别为5.0∶50.4∶44.6,6.2∶53.2∶40.6,5.0∶51.9∶43.1,9.1∶54.3∶36.6;三大产业专业设置比重分别为8.5∶50.8∶40.7,1.97∶32.81∶65.22,3.3∶49.83∶46.87,3.6∶21.8∶74.6。四省高职教育中的第三产业专业比重普遍较高,反映出四省高职院校都偏向设置办学成本较低的专业,客观上拉低了第一、二产业专业比重。与其他三省相比,广东高职教育专业布局存在的一个明显问题是专业设置集中度较低。专业设置集中度可以从两项指标中来判断:一是专业布点数与招生专业数之比,二是专业布点数与高职院校数之比。第一项指标广东是6.98,表示平均一个专业有6.98个专业布点,而江苏、浙江、山东分别是6.8、3.78、5.05。第二项指标广东是27.53,表示平均每所高职院校设置有27.53个专业,而江苏、浙江、山东分别是25.04、24.35、21.51。专业设置集中度较低说明广东高职教育专业设置较为分散,具有较高趋同性,特色专业建设较为薄弱。

(四)办学质量比较

截止到2011年底,广东省内国家级示范性(骨干)高职院校共有10所,占高职院校总数的13.16%,江苏、浙江、山东、上海分别是19%、23.91%、18.06%、22.58%;广东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占高职院校总数的9.2%,其他四省市则分别是26.58%、43.48%、13.89%、32.26%。截止到2013年底,广东省国家级示范(骨干)校只增加到11所。由此可见,广东高职教育办学质量和水平与其经济综合实力在全国的领先状况还存在不对称。

二、广东产业发展特征及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要求

(一)产业转型升级

“十二五”期间,广东提出“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的战略目标。广东产业转型升级主要通过三个路径:以加强自主创新实现产业自身优化,以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推动产业结构优化,以实施产业转移促进产业空间优化。③行业企业是产业转型升级的操作主体,但在具体过程中还需要教育机构、科研机构、金融机构等支持组织。就广东高职教育而言,产业转型升级也就意味着办学的转型升级。第一,产业自身优化的目标是培育或引进一批高新技术产业,改造升级农业产业、基础产业和传统优势产业等,实现由“广东制造”向“广东创造”的历史性转变,这必将产生大量与之相关的创新型、智能型专业技术岗位,需要大批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广东省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2015年广东高技能人才将达到400万人,占全国高技能人才总量的12%,占全省技能劳动者总数的28%,其中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传统优势产业、现代农业以及其他国民经济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专门人才39万人,在社会重点领域需新增专门人才36万人。作为培养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主体,广东高职教育面临的发展和改革任务非常艰巨。第二,广东产业结构优化的目标是逐步建立现代产业体系,提升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在三大产业中的比重,实现“服务大省”“装备强省”的发展目标,高职教育在专业布局、课程设计等方面应该服务于产业结构调整的实际需求。第三,产业空间优化的目标是通过产业转移来优化产业布局,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2008年,广东提出“双转移战略”,即推动劳动密集型产业从发达的珠三角地区向广东的东西两翼和粤北山区转移,推动东西两翼和粤北山区的劳动力向当地的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和珠三角地区转移。④广东每一所高职院校都应根据所处区域在“双转移”中的角色,重新调整培养目标和专业设置。

(二)产业集群发展

20世纪末以来,广东以专业镇和科技园区为主要载体,发展形成四百多个产业集群,产业集群成为广东产业发展的特色和优势之一。产业集群以最终产品为龙头,以专业化分工为基础,以社会化协作为纽带,由在地理上临近的企业连接成一个大工厂,每个产业集群都拥有一条完整的产业链。产业集群同时也是高素质劳动力资源的集聚,要求高职教育参照产业链设置相应的专业群,依据产业链中每个环节的实际需求规划专业的培养目标、层次和规模。广东产业集群大部分是从传统的劳动密集产业发展而来,或者是由于国际产业转移而形成的,普遍存在两个突出的问题:一是自主创新能力较弱,二是产业链还不完全配套。自主创新能力提升自然需要高职教育输送大量创新型的技能人才,同时也要求高职教育在推动企业技术革新上能够有所作为,即利用自身智力资源直接参与产业技术研发,使产业集群拥有更多的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产业链不配套集中表现在产业集群中企业分工不明确和专业化程度不高,高职教育可以通过有针对性的专业设置,为产业链中的设计、采购、生产、管理、营销、物流、售后服务等培养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实现各个环节的有效衔接。

(三)产业区域差异

广东作为我国最大的经济体,在不同地理区域之间仍然存在经济发展差异,珠三角地区经济发达,粤东地区、粤西地区、粤北山区经济相对落后。以2013年为例,珠三角地区GDP占全省经济总量的80%以上。目前,珠三角地区已处于工业化后期,第三产业逐渐成为主导产业。其他地区第一产业比重较大,第二产业则着重承接珠三角地区的转移产业。产业区域差异性成为区域高职教育办学的重要依据。对于珠三角地区的高职院校来说,应积极探索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专业设置倾向于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其他地区的高职院校一方面结合区域产业实际重点开办与现代农业、特色农业、转移产业相关的专业,为本区域产业第一线输送高端专门人才;另一方面适当开办与珠三角地区产业相关的专业,既为珠三角地区输送高端专门人才,又为以后服务本区域产业升级积累人才培养经验。

(四)产业发展国际化

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经济的腾飞得益于外源型经济发展模式,成为中国经济国际化程度最高的省份。广东(主要是珠三角地区)扮演着世界制造业基地和跨国采购中心的角色,跨国公司进入中国的采购订单八成以上落户珠三角地区。一般来说,地区之间的教育交流与经济交流有着密切的关系,经济交流频繁的地区,教育交流也很频繁。⑤高职教育国际化主要是通过高职院校与国外职业院校、国外企业进行交流和合作办学,培养能够适应国际经贸交流需要的高端技能型专业人才。国内很多发达省份的高职教育国际化程度都比较高,如江苏早在2008年就有62所高职院校开展了具有实质内容的教育国际化,其国际化率达到82.6%。当前,广东外源型经济发展模式正处在转型升级阶段,逐渐趋向国际产业链的高端领域,并加大对海外市场的开拓,迫切需要高职教育加快国际化步伐来为之服务。

三、广东高职教育发展策略若干选择

(一)构建现代高职教育培养体系

现代高职教育培养体系的核心就是搭建高职教育人才成长“立交桥”,实现高职教育的纵向和横向贯通。纵向贯通是高职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成人高等教育、中职教育、行业培训相互衔接。横向贯通是高职教育在自身的学历、学位教育与继续教育之间的统筹发展、横向贯通。当前,广东现代高职教育培养体系建设的基本思路是“完成两个试点,实现一个突破”。2010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开展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的通知》,广东在两个项目中被列为试点地区:一是探索建立职业教育人才成长“立交桥”,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二是探索开放大学建设模式,建立学习成果认证和“学分银行”制度,完善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成人高等教育招生考试制度,探索构建人才成长“立交桥”。两个试点如果能够顺利完成,高职教育人才成长“立交桥”将得以全面贯通。职教集团是高职教育人才成长“立交桥”实现的重要载体,上海在2001年成立由民航、铁路、港口、交运等院校组成的上海交通职教集团,2007年又在电子信息、机电数控等领域组建起十个职教集团;江苏则早在1995年就成立苏州旅游教育集团,2003年成立江苏商贸职教集团,随后很多行业领域职教集团相继成立⑥;广东职教集团建设起步较晚,最早是在2006年成立的“南海职业教育集团”。因此,今后一段时期广东应着力在职教集团发展模式上有新的更大的突破,《广东省职业技术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提出“到2015年,广东基本建成10个省级行业性职教集团和一批市级行业性或区域性职教集团”。

(二)打造区域战略合作联盟

广东所实施的“双转移”和产业集群化发展战略,迫切需要以集群意识为导向,打造区域高职院校战略合作联盟⑦,合作联盟是解决广东高职教育发展规模相对不足、区域发展不均衡、专业布局不合理等问题的重要途径。合作联盟可以划分为四种类型:一是同类合作联盟。如珠三角地区的示范性高职院校通过强强联手而结成合作同盟,东西两翼和粤北山区的高职院校之间也可以围绕服务转移产业承接和特色产业发展开展合作。二是互补合作联盟。主要是珠三角地区与其他地区的高职院校之间实行联合办学,一方面珠三角地区高职院校采取对口帮扶形式,向其他地区高职院校输送与转移产业相关专业的办学经验、办学成果或进行师资代培、专业共建等;另一方面其他地区高职院校可以采取联合培养形式,为珠三角地区高职院校输送优质生源。三是政校合作联盟。即地方政府与高职院校结成合作联盟,共同开办新校区、二级学院、实训基地、研发中心等。四是校企合作联盟。即区域产业集群如佛山家电、东莞电子、中山灯具等与区域高职院校共建人才培养平台和技术创新平台。

(三)拓宽高职教育办学层次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在1993年编制的《国家教委简报》中指出,在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互动关系中有两条基本规律:第一,在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技术密集型产业转轨时,需要大力发展高等专科教育和促进职业技术教育高级化;第二,在发展高新技术时期需要大量培养本科以上的高级专门人才,教育的发展也应大致与此对应。因此,与广东转型升级的产业发展相适应,广东高职教育除了在规模上继续扩大外,在办学层次上也应有所拓宽,推动高职院校参与更高层次的技能型专业人才培养。需要强调的是,高职教育办学升级绝不是简单地让高职院校特别是示范院校、骨干院校升格为普通本科,因为升格往往会驱使高职院校朝着普通本科的方向发展,最终弱化甚至消除其职业教育特点。高职教育办学升级的具体途径包括:第一,健全普通本科院校面向高职院校毕业生的招生培养制度,逐渐提高高职院校毕业生直接升入本科院校的比例;第二,鼓励高职院校与广播电视大学等成人本科院校合作开展学历教育;第三,探索“四年制”人才培养的试点,可采取“部省院”合作模式,在产业聚集、有产业强烈需求的部分地区,选择与当地产业紧密联系、有实际需求的相关专业,依托办学水平高、办学条件好的高职院校,进行“四年制”人才培养的试点,给予本科毕业生待遇;第四,探索高端技能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制度。高职办学层次提升的另一层含义是高职院校在面向产业第一线的产品研发、技术攻关、工艺改进、咨询服务等方面要有较高水平的主动作为,提高校企合作或校企联盟的层次。目前,广东省内产业集群与普通高校的产学研合作已经比较普遍和深入,高职院校应尽快调整办学策略,增强与企业协同创新的能力。

(四)实施品牌示范战略

与兄弟省市相比,广东高职教育在办学质量上还存在一些差异。同时,广东产业转型升级目标又对高职教育办学质量提出更高的要求。“十二五”期间,广东将实施高职教育品牌示范战略,以带动全省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的整体提升。根据《广东省职业技术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的部署,品牌示范战略主要体现在三大工程的实施中。一是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工程,建成11所国家级示范性高职院校、25所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二是特色品牌专业集群建设工程,国家级示范性高职院校每校建成3~5个示范专业,共建成200个省级特色品牌专业和一批国家级品牌专业;三是精品课程建设工程,全省共建成300门精品课程。

(五)推进高职教育境内外合作

广东高职教育国际化是由广东产业国际化和高等教育国际化双重因素决定的。一是利用地缘优势,加强与港澳台、东盟各国的职业技术教育合作交流,合作项目包括师资交流培训、学生交流培养、人才培养标准制定、课程开发、合作基地建设等。二是拓展和落实与新加坡、德国、澳大利亚等职业教育发达国家的交流合作项目。三是推动高职教育与国际标准接轨,参照产业国际标准来设计课程,将国际化生产的工艺流程、产品标准、服务规范等引入课程教学内容,拓展学生国际化视野,增强学生参与国际化竞争的意识和能力,加快研发与国际接轨的职业标准、课程标准、认证体系,并力争在相关国际标准领域拥有话语权。四是通过对国际产业发展趋势的科学研判,作为专业发展规划制定的重要依据,以增强高职教育国际化的行业适应性。

[注释]

①佚名.点出广东教育未来十年新战略,代表热议“如何打造中国南方教育高地?”[N].南方日报,2010-09-02.

②郭书君,米红.我国高等教育规模与城市化互动发展的实证研究[J].现代大学教育,2005(5):45.

③易毅.广东产业升级的路径选择与对策思考[J].社科纵横,2010(2):49.

④覃成林,梁夏瑜.广东产业转移与区域协调发展[J].国际经贸探索,2010(7):45.

⑤刘正良.高职教育国际化的结构适应性与对策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2008(28):33.

法治教育笔记范文第4篇

关键词: 高职体育教学 排球比赛 排球 比赛法

新课程教学改革的深入推进标志着我国教学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特别是各种教学法的创新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有力地打破了传统教学的平静。在传统高职学校排球教学实践中,通常都是教师传授基本排球运动知识和基本技能之后,让学生自由“玩耍”,没有考虑教学成效,更没有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等,没有着眼学生的兴趣培养和精神激励等。下面我结合多年高职体育排球教学实践,初步探讨与高职体育排球比赛法教学相关的问题。

一、以比赛为引领,激发学生排球学习兴趣

体育运动教学通常必须经过一个基本阶段,首先,教师的引领“教”使得学生对排球运动项目有初步印象,形成较全的感性认识;其次,教师引导学生分步了解相关动作要领,即所谓的“一步一动”教学法,继而便是整体训练的落实。这种传统的模式具有通用性,不能达到更好的效果。

排球教学实践表明,采用“基本技能训练”、“自主体验训练”和“比赛激励提升”三个步骤可以强化教学效果,特别是“比赛激励提升”这一步,可以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更自主地构建对排球运动的倾向力与亲和力,并从中感悟排球运动蕴含的魅力,从而培养热爱排球运动的浓厚兴趣,树立终身体育意识,促进学生的综合提高和全面发展。

二、分步训练比赛,强化排球运动基本技能

排球运动项目的基本功非常重要,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关注学生基本技能的学习与训练,分步训练比赛方式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特别是排球的轮转和场上移动站位的训练。可以采取分组教学方法,如采用“三三配备”或“五一配备”的阵容配备方式,让学生感受到实战气氛,更好地掌握基本发球技能、移动站立、单一击球和相关多项组合技法。

例如,教师可以通过采取基本阵容比赛法,引导学生如何抓住对方的薄弱环节,见机学会攻破阵势底线,激起学生的运动斗志,提高学习兴趣,养成自觉遵守排球运动比赛规则的习惯,还可以促使他们意识到如何构建更加严密的攻防阵势,避免形成不良的防守动作和方法,提高体育运动素质,不仅增强学生的体质,而且提高他的体育素养,为他们的终身教育和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三、非对称性比赛,引领带动整体能力提高

在教学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情况,如有些学生表现接受能力很强,而有的学生接受能力相对很弱,部分学生对基础概念和基本技术的领悟和掌握偏弱,出现相关技术、技巧和技能差异较大的情况。教师切莫求之过急,以宽容之心容之,以正确的眼光视之,尊重学生个体领悟能力的差异,并施以合理科学的教学方法,其中引入“非对称性比赛”作为引领和带动,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只要正确引领,则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教学气氛,而且可以有力通过先进带动后进的方式,提高整体能力。

例如,在垫球的练习和比赛中,可以采取分组比赛引领,将技能掌握较好的学生和掌握相对较弱的学生交叉搭配,促使能力较强的学生更好地帮助能力相对较弱的学生,同时对于那些综合力量较弱的小组,给予人员数量上的偏移,采取这种人数“非对称性”的比赛,可以达到综合实力上的对等,促使比赛得以和谐进行,维护较为平衡的训练秩序,提高学生的排球训练兴趣,提高整体能力。

四、全程仿真比赛,催逼实力快速提高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当学生对基础运动和基本技术掌握得较好时,便可以引入全程仿真比赛教学模式,将前期的小组比赛形式打乱,摒弃以个体为单位的训练形式,在动作概念掌握大致相当的情况下,采取随机抽取人员组成通用标准阵势,然后进行全程仿真比赛,增强学生的竞技意识,促使学生在更真实的比赛场景中加强相互交流、探讨和互助,在互相借鉴和互相学习中,营造更轻松、民主、融洽的教学氛围,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增强合作能力、提高交流沟通能力。

例如,在具体组织实践过程中,可以将学生分成几个竞赛小分队,并冠以他们自拟的队名,如“小虎队”、“野狼队”、“梦之队”等,然后让他们进行队与队之间的全程比赛,采取三局两胜的评判方式,判定优胜方,并以积分的形式给予“成绩”,通过循环比赛的模式,最后再根据“积分成绩”进行排队,这样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整体把握排球运动的技能,有利于增强排球学习的趣味性,激起他们积极参与比赛的热情,更快速地整体提高学生的排球技能,促使学生形成更优质的心理品质,培养健康意识,增强集体主义荣誉感,强化团队意识,最终实现体育运动教学的真正目的。

高职学校的体育与健康教学是学校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促使学生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智力素质得到整体提高。针对排球运动的特点,引入比赛法教学,促使学生为比赛而学习、为运动而训练、为愉悦而参与,从而在更加和谐的娱乐交流中强身健体,获得相关运动技术和体育运动的良好品质。

参考文献:

[1]李国梁.我国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及对策研究[J].人民论坛,2013(12).

法治教育笔记范文第5篇

关键词:今昔物语集;法苑珠林;对比研究

《今昔物语集》总计三十一卷(其中欠缺三卷),俗称《今昔物语》,是日本最古老,最珍贵的说话文学集。

《今昔物语集》是日本平安时代末期成书的说话文学集。其具体成书年代不详。一般有以下两种说法。一种说法认为成书于1081。另一种说法认为成书于1120年前后。

《今昔物语集》的作者也不明确。

由于《今昔物语集》改正并且补充了日本文学作品『宇治大{言物Z,所以有人认为其作者是宇治大纳言源隆国。也有人认为《今昔物语集》的作者为日本平安时代在汉学上颇有造诣的日本南都北岭(指奈良的兴福寺和比鄙窖匪拢┑纳人。甚至有人认为,《今昔物语集》是在当时的天皇白河天皇的授意之下,由多名僧人集体创作而成。

但是,无论哪种观点,都缺乏充分的论据和说服力。所以其作者还有待后人的研究辨明。

《今昔物语集》第一卷至第五卷为古天竺,即印度的故事。第六卷至第十卷为古震旦,即中国的故事。第十一卷至第三十一卷日本的故事。内容主要包括佛教故事与世俗故事,前者系说明佛教信仰之功德与因果报应之思想;后者主要叙述历史人物之轶事与孝子、烈妇等道德故事。此外,尚有文艺爱情、生灵、怪物、狐狸、仙人、盗贼等各种传奇故事。每一则故事皆含有通俗的处世教训之寓言。人物也是五花八门,有僧侣、贵族、武士、农民、游女等等,甚至连鸟兽、鬼神、妖怪都写进去了。《今昔物语集》系相对于当时广泛流传的有关贵族社会生活之物语及正统王朝文学之日记类而撰。也就是说,所有平安王朝文学没有写进去的物事,几乎全部都收录在《今昔物语集》内。

所以,《今昔物语集》是了解当时逐渐抬头的武士与庶民的生活以及思想的重要资料,且为后世镰仓时代之《宇治拾遗物语》与《古今著闻集》等说话文学之创作源泉。

此作品直至十六世纪中叶的室町时代才得以见天日。江户时代首次出版上市,一夕之间成为名作。日本著名作家芥川龙之介的作品,很多都取材之《今昔物语集》。梦枕貘的《阴阳师》系列,大部分也取材之此书。可以说,《今昔物语集》对于后世文学之流传,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视为文学素材之宝库。

《法苑珠林》成书于公元668年。全书共100卷,达百万字以上。是有当时的著名高僧道世所著。道世十二岁出家,在青龙寺学习佛教经典。其人精通律学,在当时的佛教界颇负盛名。其所著的《法苑珠林》,更被认为是中国佛教界的百科全书。

日本著名国学大师、日本国学院大学教授、文学博士、日本《今昔物语集》研究学者中的领军人物芳贺矢一教授毕生致力于研究《今昔物语集》。芳贺矢一在其所著的『考^今昔物Z集中,明确证实了中国古典文献为最重要的原著,并且分析了《今昔物语集》与其原著《法苑珠林》各个章节的对应关系。其研究成果得到了日本乃至全世界学者的认可。

本人赴日留学期间,有幸从事了《今昔物语集》与其原著《法苑珠林》的学习和对比研究。通过数年的学习和研究,分析出了《今昔物语集》与其原著《法苑珠林》的部分章节的异同之所在。由于篇幅和作者水平有限,本文仅从《今昔物语集》卷七之十七着手,进行对比研究。

七D17

原典

1R永d柏林寺有弘明,本姓嬴,〔三〕稽山人。少出家,苦有戒。止山T寺, 2b法A,R定,精勤Y裕六r不z。暗t水瓶自M,感T天童子 以o使也。明L於T坐R,虎砣朊魇夷冢伏于前。明端然不樱久久乃去。又r一小砺明b,明曰:汝是何人?E曰:昔是此寺沙,盗は率常今堕圊中。上人道I,故砺。助方便,使免斯累也。明即h法窕,I解方L。後於永d石姥r入定,又有山精烂鳎明捉得,以腰K之。鬼dx求脱,云:不敢怼D私夥牛於是~迹。以R永明年卒於柏林寺,〔一〕春秋八十有四。

『今昔物Z集

震旦稽山弘明、Dx法花U`鬼Z第十七

今昔、1震旦ノ稽山ト云フ所ニ一人ノ僧住ケリ、名ヲバ弘明ト云フ。幼少ニシて戒ヲ持チR定ヲ修ス。山ノT寺ト云フ寺ニ住シテ、2昼夜ニ法花Uヲxbシテ、六rニ礼豫蛐啸亥胧虏恢攻楗骸

亦、人有テ不入ズト云ヘドモ、瓶ノ水俺ニ自然ラ亥骏辍ニ此レ、T天童子ノo仕セル也。

亦、弘明、昔シT寺ト云フ寺ニ住シテ、佛ノ御前ニ居テ静ニシテUヲxbスルgニ、虎耒テ堂ノ内ニ入テ床ノ前ニPス。弘明、此レヲルニ、座ニ乍居ラ敢テ不鹰骸;、Uヲbスルヲテ良久ク有テ去ヌ。

亦、弘明レバ、一ノ小柜绁啤⒑朊鳐法花Uヲbスルヲク。弘明、小攻テ云ク、「汝ハ此レ、l人ゾト。小勾馥圃匹、「我レハ、昔シ、此ノ寺ニ有シ沙弥也。我レ、`テぅ蜗率偿虻隶幞辚纷铳艘昆啤⒔瘛⑧酯沃啸硕楗骏辍6ルニ、我レ、}人ノ行Iヲクニ依テ、耒テ法花Uヲxbシoフヲク。クハ、}人、慈悲ヲ垂レoテ我ガ此ノ苦ヲ救ヒoヘト。弘明、即チ、法ヲhテ小攻蚪袒ス。小埂⒎ē蚵テ悟ヲ_テLレ失ヌ。

其ノ後、弘明、永dニ至テ石姥rニシテ入定シヌ。亦、其ノ所ニシテ山ノ精ノ鬼耒テ弘明ヲ恍マス。弘明、此レヲ捕ヘ得テ、Kヲ以テ鬼ヲグ。鬼、^ヲxシテ脱レム事ヲ乞テ云ク、「我レ、敢ヘテ}人ノ所ニ亦耒ル事不有ジト。弘明、此レヲテ哀ムデ解キ放テ免シツ。其後、鬼、Eヲ~テ耒ル事无シ。

亦、元嘉ノgニ、郡守、平生孟?重其素要。弘明、新安ニ出デ、道渚hニ止ル。後ニ、江R、永d邑ニシテ昭玄寺ヲ建テ、亦、弘明ヲズ。其ノ所ニ行テ住ス。亦、大明ノ末ニ至テ、陶里ノ董氏、亦、弘明ガ楗似浈未濂嗔炙楼蚪ē摹R唷⒑朊鳌⑵浈嗡ニリ留テR戒ヲ修ス。遂ニ其ノ嗔炙楼衰伐泼KシニケリトナムZリ鳐廿骏毳去洹

分析

であろう。

分析

1在《法苑珠林》中写着

1R永d柏林寺

意思就是在齐国的永兴柏林寺。

但是,在《今昔物语集》中写着

1震旦ノ稽山

意思就是在中国的会稽山。

此处很明显是名词翻译的不足之处。

2在《法苑珠林》中写着

2b法A,R定,精勤Y裕六r不z。

意思就是坐禅诵经,精勤于业,整日不休。

但是,在《今昔物语集》中写着

2昼夜ニ法花Uヲxbシテ、六rニ礼豫蛐啸亥胧虏恢攻楗骸

意思就是昼夜坐禅诵经,精勤于业,六时礼忏,从不间断。

此处原著和译著的主要的差异在于,“六时”这个词语的翻译。那么,何为“六时”?

在中国, “六时”指昼夜六时,即晨朝、日中、日没(以上三时为昼)、、中夜、后夜(以上三时为夜),此六时分别又作平旦、日正中、日入、人定、夜半、鸡鸣。按内地24小时制,大概时间: 18:00-22:00;中夜 22:00-02:00;后夜 02:00-06:00;晨朝 06:00-10:00;日中 10:00-14:00;日没:14:00-18:00。

在佛教用语中,“六时”除了指以上一昼夜的六个时段之外,还可以指一整年分为六期。即渐热、盛热、雨时、茂时、渐寒、盛寒等六时。〔大唐西域记卷二〕(参阅‘三际’668、‘历’6227)。原著中的“六时”,被翻译到译著中去的时候,意思没有完整和准确的表达出来。究其原因,还是在于“六时”这个词语的意思过于专业和复杂,外国的译者很难准确又详尽的翻译过去。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当时的译者很巧妙的将佛教经典《法苑珠林》的部分章节翻译成了现在的《今昔物语集》。当时的译者已经具有了很高的汉语水平和汉学造诣。但是,原著和译著之间,仍然存在一定的差异和分歧。究其原因,笔者认为最重要的一条,应该还是两国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不同,导致人们的思想和对待事和物的认识不同。另外,由于译著和原著作者的社会地位的区别,也会产生表述方式的不同。

当然,仅仅通过以上二处的分析,不足以论证整本文学集的翻译倾向。本人还将继续进行《法苑珠林》和《今昔物语集》的对比研究。

参考文献

[1] 芳贺矢一『考^今昔物Z集 富山房出版社 大正二年六月.

[2] 古光忠彦『今昔物Z集文体の研究 高文堂出版社 平成十八年三月.

[3] 山田孝雄、山田忠雄、山田英雄、山田俊雄 『今昔物Z集岩波书店 1962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