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文化教育和素质教育

文化教育和素质教育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文化教育和素质教育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文化教育和素质教育

文化教育和素质教育范文第1篇

0 前言

现在我国第一线的教育岗位面对的是对于集于服务、管理、建设、生产于一体的技能型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在高等职业教育中重点培养的也是这方面的人才。当今社会需要的不仅是具有良好文化素质的人才,还需要具有良好职业技能的劳动者,不仅是需要有着高素质健全人格的技能型人才,同时不仅会“做人”,而且还会“做事”。所以积极探索有效融合专业技能教育和文化素质教育的有效结合,培养出高职院校需要的,社会需求的技能型人才,成了当下应该努力的方向[1]。

当代教育的发展方向是全人教育,全人教育重点关注的是发展“完整的人”,培养博雅通达的人。全人教育从含义上来讲崇尚的是整合灵魂、精神、心灵、身体;开发多元综合智能、创造力、想象力;重点关注“完整的人”,激发直觉、灵性感和情谊,最后实现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教育者的素质成了当下教育中最为重要的因素,这个观点已经得到了全面的认可,但是大家对于什么是素质教育却是众说纷纭。事实上,全人教育是素质教育中的核心要素,造就身心俱健、有益于社会、能独立生存的新一代人是当下教育中的根本任务。近年来,我国教育部多次强调,我们在实现高职教育的过程中,评价高职教育的质量要以需求满意度为标志,而在进一步衡量高职教育的质量时要把岗位要求和高职专业的对应、学生成长多样化需求的满足程度、行业发展贡献程度、以及对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适应程度作为重要指标。

1 充分发挥思想整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

在获得科学文化知识的过程中,课堂教育是主要渠道,是重要的营造学校精神文化的关键途径。在进行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持续三年不断的文化素质教育对于校园文化营造方面和学生德育的培养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和地位。

在充分发挥思想整治理论课方面,学校应该采取积极的措施,重视对于思想政治课和学生的思想整治工作的加强,在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关高职院校应该成立社科部门,对于思想整治理论课的建设和教学应该进行专门负责,安排相关领导老师进行学生思想政治的管理和建设。其次各个高职院校应该保证投入的课程经费,落实经费建设,加强培养和引进骨干教师和课程带头人。在正式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指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进行不断的社会调查、考察、参考,总结分析相关理论。其次还要重视第二课堂活动的进行,展开征文和图片的相关活动和比赛,播放教育题材的影片,并且还要引入学校优秀毕业生和企事业单位的管理者承担相关专题讲座的课程,这样就会增加课堂的影响力、感召力和说服力。最后学校领导每年应该组织研讨会,交流关于思想政治课程的经验,来及时合理的解决在高职文化素质教育中的各种问题,进而充分发挥思想整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2]。

2 职业技能教育和国学教育的融合

在高职院校进行办校时应该注意对于文化的建设,学校应该努力探索职业技能教育和国学教育的融合文化建设,创建国家研究所,开设相关国学课程板块,建设茶艺室、书画室、国乐室、朗诵中心、国学阅览室、国学特藏室等国学教训基地;购买国学书籍,丰富国学图书馆,开办讲坛,邀请相关教育专家进行国学相关课程的教授,最后建设一支兼具实践修养、国学素质的专业教育团队。

各个高等职业院校应该开设国学文化公共必修课,把职业道德教育、学生人文修养以及国学精髓相互结合起来,在国学实践中落实中国传统文化,相关课程应该充分采用专任教师和专家相互的结合的授课方式。其次学校应该提供实习、实训、网络、课堂这种综合性的平台,进而使得学生在学习时变得更加互动、协助、主动、自主。学校可以开设关于民族传统艺术的国学课,这样就可以使得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加深对于传统文化的了解,同时又可以增加技能知识。最后各个高职院校可以组织国学教育与职业技能教育、立业和立人的辩论会、研讨会、报告会,通过征文、辩论赛、演讲赛和讲座的形式把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和弘扬传统文化结合起来,以期使学生的现代生活和传统文化相契合,进而让他们有一颗爱国心、责任心、感恩心和善良心[3]。

3 高职文化素质融入到专业技能教育的整个过程

院校要把将高职文化素质融入到专业技能教育的过程中,实施素质教育,在专业课程体系中融入人文素?|教育、法制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学生的虚心好学、吃苦耐劳、敬业爱岗、诚实笃信的良好品质,对于学生的创业能力、就业能力、实践能力、协调能力、合作沟通能力、学习能力以及职业文化、职业道德、职业价值观等进行重点培养,进而使他们成为协作、乐学、敬业、诚信的全方位的现代型人才。在高等职业教育中,实训、实习是最为重要的部分,是结合生产劳动和高职教育的关键法则,是培养人文素质和学生职业技能的大好时机。在进行文化素质教育时,应该重视实训和实习的环境,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学生会重点关注教师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所以要把人文教育渗透到实际实习教学的整个过程当中[4]。

4 建设高职文化素质教育和专业技能教育融合的师资队伍

在我国,教育部早有规定,在建设高等职业院校队伍时,对于人才的培养,必须遵循社会对于人才的需要的大方向,根据职业性和开放性的社会要求,管理改革人事分配制度。需要重点注意的是在高校教职工引入时,应该注意聘用曾在企事业单位任职的教师,从而可以整体提高实践教学的能力。同时也要引入企业的能工巧匠和专业人才担任学校的兼职教师,进而得以建立一支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要重视开发教师的科技能力、工作学习的经历以及其职业道德,鼓励学校教师为社区和企业服务,重视培养中青年教师,提高其教学能力和综合素质。另外,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到老师的影响,所以高职院校教师的职业技能、团队协作以及敬业精神、责任意识是至关重要的[5]。

另一方面,在人事制度方面,需要对教师的全面发展和利益充分考虑,尤其是用人机制、岗位管理和岗位设置方面。我们要建立培训职业技能教育和国学教育相互融合的机制机构,将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融入到教职工的高职教育理念当中去,同时我们还要定期在高职院校对教职工进行国学教育培训和高职教育培训,使他们掌握传统文化,以及先进的教育理念,进而形成高尚的师德。

文化教育和素质教育范文第2篇

关键词:职业素养校园文化融合

职业素养是一个多层次的立体式概念,具有极为丰富的内涵。目前较为统一的认识是,职业素养一般包括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行为习惯和职业技能等方面。职业素养是社会评价学生质量的主要指标。技能可以速成,职业素养却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养成的。职业素养教育是时代赋予高职院校的历史使命,应当贯穿在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之中。学校是培养人的场所,育人是其根本任务。所谓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说到底都是文化育人。文化是一种潜在的、隐性的教育力量。通过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校园文化,增强学生对职业素养的理解和认同,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

1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现状

采用随机抽样法,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在临江学院选取400名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回收有效问卷383份。其中大二学生232名,大一(三校生)151名。通过调查,我们发现近七成的学生来自省内的农村,入学是的分数较低。在填报志愿时,超过70%的学生对所报学校及专业一点也不了解或只了解一点。虽然有半数的同学,认为自己最想从大学里学到综合素质能力,但是却只有极少数同学会主动积极地参加职业素养教育活动。但是高职生也有自己的优势,思想较活跃,动手能力、专业技能、适应性较强。47%的同学表示能很快或较快的适应一个新环境,40%的同学认为自己的人际交往沟通能力很强或较强。

2实施校园文化育人对职业素养教育的意义

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的校风、学风、校训、大学精神等方面的综合体现,校园文化通常包括三种表现形态,即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物质文化是实现教育目的的一种载体,是表层的外显的文化;制度文化是维护学校正常秩序的一种保障机制;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是学校一切工作和行为的理念导向,是深层的内隐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三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有机体,共同构成了校园文化的层次结构。校园文化是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无时不刻地潜移默化影响着置身其中的每一个个体,使个体在自觉和不自觉中接受着校园文化的熏陶,具有教育、规范、导向、凝聚、激励的功能。是对学生进行职业素养教育的重要途径,也是对学生进行职业素养教育的助推器。要促进校园文化育人对职业素养教育的重要作用,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应凸显以下三个特性。

2.1高等性

高职作为高等教育的类型之一,应该体现出高等学校的特性,以培养优秀的大学生为使命,体现出校园文化的知识性、思想性、时代性特点,使其成为促进学生进行职业素养教育的一种强有力的动力。

2.2职业性

高职教育属于职业教育,培养的是未来的高技能人才,职业性是高等职业院校的本质属性。高等职业院校的校园文化要突出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的修炼,引导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培养健康的职业心理,塑造完整的职业人格。

2.3实践性

学校教育的基本特点是教育教学的实践性,不仅要学习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学生的参与实践,提高学生的素养和能力。此外,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也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己的舞台,为自身的兴趣爱好开辟了一个广阔的天地。在开展的社团活动时,也要围绕着加强学生职业素养这一中心来开展,在社团活动中主动渗入与职业素养有关的教育活动,注重加强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得到锻炼,促进自身成长。

3职业素养培养和文化育人融合的途经

3.1环境文化建设

在教学区通过场地改造、专业文化墙、企业文化墙、5S管理等方式,营造浓厚的职业文化氛围,通过环境文化潜移默化的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在学生公寓,通过专业楼层布置、寝室设计大赛、最美专业寝室等评比活动,将职业素养培养渗透到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

3.2企业文化融入

高职校园文在原有的传统文化中融入了更多的职业特色,即能更加彰显职业技能、职业道德和职业人文素质等因素。职业性是高职校园文化区别于普通高等学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因此将企业文化融入到校园文化中,是提升高职生职业素养的必由之路。通过邀请企业中的专家、在专业领域有较高发展的毕业优秀校友、优秀创业校友等开展企业文化大讲堂、企业文化参观、优秀人物寻访等形式,实现企业文化和校园文化的融合。

3.3打造精品校园文化活动

校园文化活动是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重要平台。应很好的借助这一平台,广泛开展各种内容丰富、主题鲜明、形式新颖、参与性强的校园文化活动,提升高职生的职业素养。如组织技能大比武,积极拓展学生的第二课堂,为实现“专业融入产业发展、学生融入专业发展”提供了有效途径,有利于培养和造就一批高素质高技能的毕业生,实现学生体面就业;重视专业社团建设,通过形式多样的社团活动,激发学生对于专业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以专业社团为技术支持,以学生会等学生组织为组织保障,充分利用专业优势,开展专业化、常态化、普及化的志愿服务,通过志愿服务,强化学生的责任意识,提高学生的服务意识。通过技能大比武、专业社团文化建设、专业志愿服务队这些具有鲜明职业特色的文化品牌,积极探索职业素养教育和文化育人融合途径和方式。将专业特色、社团活动和志愿服务有效融合,既有趣味性,又能激发学生对于专业学习的兴趣,同时实现服务社会的目标。在组织、参与这些活动的过程中,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独立性、责任心、团队意识、敬业精神等核心职业素养。

参考文献:

[1]王红岩.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与校园文化建设策略浅析[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6).

[2]宗美娟,张成涛.论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内涵及其实现[J].职教论坛,2013(6).

文化教育和素质教育范文第3篇

关键词: 中职语文教学 基本要素 核心要素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系统科学渗入到文化教育领域,我国的语文教育及其研究也引进了系统科学原理。

系统乃是相互作用的要素的综合体。系统科学研究的重点是系统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要素是系统中既独立又联系的基本成分。对于静态系统,要素是构成系统的基本材料,在教学上一般指教师、学生和教材。

一、语文教学系统中的基本要素

根据上述原理,语文教学系统是由语文教师、学生和语文教材三个基本要素构成的。

1.语文教师

语文教师同其他教师一样,都处在教学系统中主体地位,发挥主导作用。教师要对语文教学的内容、对象、手段、过程等全都予以认识和改造,只有对学生有充分的了解和认识,只有能动地掌握语文及各方面的知识,才能更好地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发挥教师的主体地位作用,这是教师创造性地进行语文教学的重要前提。教师既然是主体,就承担着改造客体,使学生尽快提高语文水平的任务,这当然是不能去包办代替的。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只有去认识语文教学规律,认识学生,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语文水平。

2.学生

学生在教学中既是主体,又是客体。学生是认识过程的主体,他所要学习的知识是他认识的客体。学生同时又是教学对象,也即教学的客体。在教学中,学生为教师所认识、所塑造。但是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有主观能动性。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是语文教学信息、知识能力的转换者和接收者,是语文教学效果、语文教学质量的体现者,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之主动地介入语文教学全过程并发挥其作用,才能实现语文教学质量的飞跃。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激发、活跃学生的思维,使其主动参与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讲授对学生来说是外因,为学生的接受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学生的接受才是内因,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也就是说,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学好学不好的根据,教师的教要通过学生的学来起作用,没有学生在学习上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的信息传播是很难产生好的效果的。

3.语文教材

教材是教学的根本,没有语文教材,语文教学就无法进行。语文教材是教师教语文、学生学语文的依据和凭借。教师依靠语文教材进行教学,达到语文教学大纲中规定的语文教学目标;学生凭借语文教材,获得学习语文的门径,达到学习语文的目标。

语文教材是为实现语文教学目标而编制的,从内容到编排都为适应教学目标的特殊需要而定。语文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培养语文能力,语文教材就是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主要凭借;语文教学也有开拓学生视野、丰富学生知识、提高学生文化素养的任务,语文教材是学生获取语文基础知识的主要来源,是涉猎各种社会知识、自然知识的窗口;语文教学还有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培养他们高尚的情操、健康的审美观,提高他们思想品德素养的任务,语文教材是为他们吸收思想养料建造的园地。

从上述的三个基本要素中可以看出,无论是语文教师的“教”,还是语文教材的“编”,都是以对学生的了解和认识为前提的,更进一步地讲,都是以学生为中心进行的。所以,在这三个基本要素中“学生”是核心要素。

二、中职语文教学中的核心要素

1.中职语文教学的现状

(1)学生“学”的现状。

近年来,中职的学生来源大多是“分流生”,中考分数未达到高中录取线,大部分学生在初中已基本被“放弃”,因而学习态度不端正。根据我校对当前学生思想状况调查,约20%的学生认为读书目的是混日子,约30%是为了应付考试,争取顺利毕业,而仅有8%的学生对学习感兴趣,希望通过学习提高自己的能力。从调查数据中可以看出,这些学生中大部分学习兴趣不浓厚,学习态度不端正,基础较差,成绩不理想。目前学生的语文知识,尤其是句、段、篇章知识,语法、修辞知识、逻辑知识掌握得不够好,更不善于谋篇布局,不善于运用相应的语言表达方式,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和思维能力没有得到应有的培养和提高。因而多数学生表现为书写差、错别字多,阅读理解写作能力低,直接制约其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从而影响专业课程的学习。

(2)教师“教”的现状。

在中职学校语文教学大多不被重视,加之多数文化课教师对专业缺乏了解,因而教师的教学理念没有改变。中职语文教学在很大程度上仍沿用普通高中的教学模式,教师是课堂的主宰,学生只是“知识的储存库”。不少教师习惯于把篇、章、句、语、修、逻等知识嚼碎,详尽而系统地“喂”给学生,教得支离破碎,学得粗枝大叶。这种教学模式满足于让学生听、记教师的繁锁讲析和现成的答案,忽视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也阻滞了学生的思维(尤其是创造性思维)和个性的发展。这种教学模式也许在应试中能加上一定的法码,然而未必能真正提高学生运用语文工具的能力和语文素养。这种教学模式,使语文课失去了吸引力,也不合学生的胃口。

(3)语文教材的弊端。

①现有的中职语文教材内容多,容量大。由于课时量的减少,一套共两册的语文教材,每单元只能讲授一至两篇课文。教学中不能体现整个教材知识体系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②中职语文教材更新变换慢。多年来,我校一直使用一套教材。教师的“教”变成了一种简单重复的工作,教学中缺乏应有的生气。教材内容陈旧,离学生的生活越来越远,不适应青少年学生的年龄特点和需求。有的文章难度较大,学生理解起来的确有困难。

③没有突出中职教育的特点。现有的教材缺乏对学生职业教育的考虑,缺乏时代精神,缺乏反映中职学生现实生活的作品,不能体现“以就业为导向”的新的职业教育教材观。

2.中职语文教学中的核心要素

从中职语文教学的现状中可以看出,各方面的弊端都是因为没有对学生的实际情况予以重视而引起的。

中职学生与高中学生相差甚远,他们的语文基础知识薄弱,学习兴趣不浓厚,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方法不正确,这些直接影响语文教学的进行。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对着这个问题不予以重视,就会使教学脱离实际,更加会抑制学生的学习兴趣。语文教材的编制如不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就会使教学内容枯燥,学生难以接受。

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因为学生“学”的状况较为特殊、复杂,所以无论是教师的“教”,还是语文教材的“编”,都应对其更予以重视,“学生”作为核心要素的地位是毋庸置疑的。

三、抓住核心要素,优化语文教学

抓住语文教学中的核心要素,树立因材施教的理念,优化中职语文教学。进入中职学校的学生素质与进入高中的学生素质存在较大差别,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树立因材施教的理念,在遵循语文教学基本规律的前提下,体现中职生的特点,增强其“适应性”。

1.中职语文教学要与学生的语文基础相适应

中职语文教学是初中后语文教学的继续,然而中职学生大多语文素质较低,针对中职生的这一特点,我们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必须控制好难易程度,循序渐进,切忌好高鹜远。因而在教学过程中,应突出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重点进行字、词、句、文的认、释、读、写,在此基础上适当进行能力训练和提高,不能把对普通高中生的能力要求套用为对中职生的要求。

2.中职语文教学要与学生的实际应用相适应

中职学生对文化课的学习热情不高,对专业课程却比较重视,我们应该从学生注重“实用”这一特点出发,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启发学生从语文学习中去发现学科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对相关学科的探索热情。除讲究德育渗透,职业学校语文教学还必须重视职业渗透,就是这个道理。

(1)注重语言表达教学,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中职学生毕业后将直接融入社会,口头表达能力是左右学生就业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在某种程度上,说出比写出更重要、更难,语言表达的教学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教学中,口头表达课可以演变为“演讲与口才”课进行教学,着重强化演讲思路、演讲语言、演讲艺术、演讲气质及演讲效果的学习和训练,让原本枯燥的语文课成为一股活水。

(2)注重应用文教学,提高文书写作能力。

应用文是处理事务、沟通关系、联系工作、商洽业务等不可缺少的文字工具,能写应用文是中职生必备的素质。加强应用文教学,是满足学生实际应用需要的重要途径。然而现行的不少中职语文教材把应用文写作作为“附文”来对待,没有突出中职语文的特点。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应专门对学生进行各类应用文的教学,训练学生的应用文写作能力,相信学生会获益匪浅。

参考文献:

[1]王革玲.对中职语文教学困境的思考[J].广西教育,2010,(9).

[2]卜颜丹.对中职语文教学的几点思考[J].语文天地(高中版),2009,(5).

[3]向红静,叶安全.刍议中职语文教学面临的诸多困惑与对应策略[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2010,(4).

[4]刘先伦.试论高中语文教学三要素[J].贵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2).

文化教育和素质教育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制约因素

不久前公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年)》中称:“坚持以人为本,推进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可见素质教育在教育改革发展中的重要地位。而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是素质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价值体现在人文素质与科学素质交融的教育上。自原国家教委1995年推行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以来,很多高校都在不断地探索和实践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模式和途径。经过15年的努力,我国高校文化素质教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同时也遭遇到发展的瓶颈。因此分析制约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发展的因素,积极探索深化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新模式,是当前各高校面临的一个课题。

一、当前部分高校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未列入学校整体规划

长期以来,由于教学和科研处于高校办学的中心主导地位,一些高校缺乏对文化素质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将文化素质教育等同于学校的学术讲座和社团活动,对文化素质教育的功能和定位出现了认识上的偏差,造成了文化素质教育的边缘化和弱化。文化素质教育普遍缺乏系统性、长期性和规划性。

2.教师和管理者自身的人文或科学素质有待提高

大学生对自身文化素质的提高寄希望于教师的指导,然而由于目前高校教师过分专注于自身科研和专业的发展,导致了文科专业教师缺乏科学素养,理科专业教师缺乏人文素养,这在教学中表现出教师过分专注专业的教育,在人文课程中缺乏科学素养的养成,在科学课程中缺乏人文素养的培育。而高校的管理者则往往专注于一些硬件发展指标,对大学精神、大学文化、大学使命等问题缺乏清醒的认识和思考,在实际工作中也就缺乏有针对性的有效的文化素质教育措施。

3.文化素质教育的激励机制和评估机制不健全

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是落实文化素质教育实效性的重要保证。但现在很多高校的院系体制结构,基本上依据学术领域的分工原则,教师以进行专业教学为其主要的工作,而将参与文化素质教育活动视为时间和精力上的一种负担,所以文化素质教育就成为被忽视的一个环节。文化素质教育搞得如何,最终要体现在学生的文化素养上。而当前有些高校的做法往往是以听讲座次数计成绩和学分,这很难发挥评价机制对学生提高文化素质的导向作用,而且容易使一些文化素质讲座成为了学生赚取学分的工具。

4.专业教育和文化素质教育互相割裂

由于长期以来高校教育体制模式固化和传统路径依赖,文化素质教育仍面临着严重的外部环境制约。在教育理念上,人才培养体系与文化素质教育理念脱节,存在意识形态教育取代文化素质教育、割裂专业教育与文化素质教育联系的观念意识,文化素质教育处于次要从属地位,甚至被边缘化。人们把文化素质教育视为扩大知识面的教育,而非不可或缺的基础性教育。由于对其重要性的认识上的不足,导致整体推动力的不足。

5.文化素质教育类课程开设比较随意

从1998年开始,各高校普遍开设了公共基础及公共选修课程,创办综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验班,成立通识教育性质的学院,旨在实施“厚基础、宽口径”的专业教育(可见本科教育阶段始终摆脱不了专业教育的传统模式)。这些措施与文化素质教育相辅相成,促进了文化素质教育的进一步发展。近几年,一些高校为了提升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质量,在原有通识教育的基础上,精心设计,重点扶持,开设了一批文化素质教育类系列课程,一些高校还形成了颇具特色的文化素质教育内容,如南开大学的科学素养教育、数学文化,四川大学的中国文化、西方文化课程等。但总体而言,大多数高校文化素质类课程存在的普遍问题依然是内容杂、地位低,课程的开设具有随机性和随意性的特点,缺乏对文化素质教育类课程作用、特点、教学内容与方法等的研究探讨,没有进行认真、有效的高端设计,课程之间也缺乏整体的联系。还有很多学校甚至根本没有开设文化素质教育类课程。

那么,制约文化素质教育发展有哪些因素呢?我们可以从高校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组织制度、培养制度等制度方面来进行分析。

二、制约高校文化素质教育发展的制度因素分析

1.管理体制因素

为了加强文化素质教育,一些高校成立了与院系平行的实体化的文化素质教育中心或基地,但更多的高校只是成立了虚体的组织,还没有建立实体机构。有调查显示,100%的基地高校成立了“文化素质教育工作领导小组”,但仅有13%的高校成立了与院系平行的实体的文化素质教育中心或类似机构,其余的则分设(挂靠)在教务处、学工部、团委或人文学院,[1]在体制上就使得文化素质教育很难把各院系教师资源和课程资源、专业教育和文化素质教育、教学活动和社团活动等很好地有机地整合起来。

2.运行机制因素

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办公室)的主要职能一般包括:建设文化素质教育类选修课、举办文化素质教育系列讲座等。但相当一部分大学的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办公室)的职能仅限于组织和开办一些系列讲座。它的文化素质教育类课程体系建设职能、综合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和研究职能以及艺术教育活动的开展职能都分属于不同的部门,这种运行机制严重削弱了文化素质教育机构的地位,使得文化素质教育在学校处于边缘地位;使得文化素质教育类系列课程的建设和开设游离于学校的主要课程体系之外;使得文化素质教育的内容和途径都没有得到应有的拓展;使得文化素质教育只停留在使学生增加人文知识、补充基础教育之不足、弥补专业教育的缺憾层面,而没有上升到培养健全的人,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目标的着眼点上。

3.组织制度因素

为了落实文化素质教育的实效,一些高校吸收了通识教育的理念,进行了综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验探索,如北京大学成立了元培学院,浙江大学成立了竺可桢学院,复旦大学成立了复旦学院,中山大学成立了博雅学院等。这些高校力图通过组织变革,加强全校的文化素质教育,使人文和科学交融的文化素质教育落到实处,但还有相当多的学校没有进行这样的变革,只是小规模地进行一些综合班(创新班)的试点工作,使文化素质教育的受益面仅仅只限于综合班(创新班)的学生,而没有在全校范围内铺开。

4.培养制度因素

中国长期实行的是专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及其与之相适应的人才培养制度,尽管教育目标改变为培养“厚基础、宽口径”的专业人才,课程体系、教学制度的形式结构也做了相应的改变,但实质上包括内容、价值取向、教学目的及教学方法等并没有根本的改变。下面以学分制和课程组织管理制度为例来进行分析。

(1)学分制。从学分比例看,中国大学的公共基础课(通识教育课程)占总学分的比例有30%至40%多一点,但分析课程内容构成则不难发现,占据大部分学分的公共基础课突出强调了思想政治教育(“两课”课程)、工具技能掌握(外语、计算机),以及服务于专业学习目的的自然科学基础教育(高等数学)。人文素养教育、科学素养教育以及二者相交融的教育非常薄弱,涉及多学科的综合课程、问题课程并不多见。这与长期以来中国过分强调教育的政治功能以及培养专门人才不无关系。

由于“两课”是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而英语、计算机、高等数学等又是理工科进一步学习专业必不可少的基础课,因此,各高校很难有空间再根据文化素质教育理念和目标自主设计公共必修课。

相对可行的是大力加强文化素质教育选修课的建设,加强整体设计,提高课程品质,增强课程吸引力。在此基础上,逐步将文化素质教育课程的内涵由选修课扩大到公共基础课甚至专业基础课领域,精心构建课程体系,提高文化素质教育的实效。

文化教育和素质教育范文第5篇

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为全体员工所认同、遵守、带有本企业特色的价值观念,经营准则、经营作风、企业精神、道德规范、发展目标的总和。我们的员工是企业的主人,是企业的生产力。对员工进行素质教育,使员工在思想上将企业的理想作为自己个人理想的一部分,将企业的命运和个人的利益连在一起,把发展企业文化融入到培养员工素质教育的实践工作中。

一、建立社会主义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企业中形成的文化观念、历史传统、共同价值观念、道德规范、行为准则等企业的意识形态,企业领导者把文化的变化人的功能应用于企业,以解决现代企业管理中的问题,就有了企业文化。企业管理理论和企业文化管理理论都追求效益。但前者为追求效益而把人当做客体,后者为追求效益把文化概念自觉应用于企业,把具有丰富创造性的人作为管理理论的中心。这种指导思想反映到企业管理中去,就有了人们称之为企业文化的种种观念。

我们要正确的理解企业文化。首先,要有哲学的方法,从中国企业文化的现实出发,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把握企业文化各种现象之间的本质联系。依据实践经验,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进行科学的概括、总结。其次,要通过实践把所认知的企业文化的本质及一般的特征去伪存真,从而确定企业文化的本质。第三,要认识到企业文化不是单一的因素构成的,找出企业文化最基本的决定性的因素及其与诸因素的关系。第四,要看到企业文化这个概念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一个动态过程,在发展中形成,并在社会历史发展中丰富和变化。"企业文化"一词来自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作为社会主义国家,中国改革所要建立的市场经济体制。因此中国所要建设的企业文化只能是社会主义的企业文化。树立正确的企业文化和正确的理解企业文化是企业文化建设的前提,是企业发展的基础。

二、使企业文化成为员工素质教育的坚实基础

员工的素质教育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客观需要。员工是企业生产力和“两个文明”建设的直接承担者。如何适应新形势下的市场竞争,培养一支品质优秀,技术精良的员工队伍是企业振兴与发展的关键。企业的凝聚力来自于企业文化,企业文化就是不断提高员工素质的原动力。

如何使企业文化成为员工素质教育的坚实基础,我从员工的基本自身职业素质教育几点谈谈感想:

1.真心热爱自己的企业。要使大多数员工能真正热爱自己的企业,关键还是要看企业自身的凝聚力。一方面,企业为员工提供较好的生产(工作)、生活(包括薪酬)条件,员工通过自己的劳动、智力、知识回报企业。只有使这两者形成良性互动,才能使“企业*员工发展,员工*企业生存”的口号变成现实。另一方面,作为员工也必须懂得:企业的兴衰成败荣辱与个人的生存、发展息息相关。只有明白了这一点,员工才能热爱企业,也才能为自己的企业努力工作、分甘共苦。要通过企业文化的发展与建设,强化员工集体主义荣辱观,统一员工的思想认识,让员工明确当前的工作任务,带着对企业真心的爱,在工作中贡献他们的智慧和力量。

2.勤奋和敬业。勤奋就是全心全力的投入。敬业,就是对承担的职责和任务,毫不怠慢、恭恭敬敬、一丝不苟、精益求精、不折不扣地去做,圆满完成任务。勤奋和敬业是做好工作的最基本条件,它比阅历和经验更重要。勤奋和敬业还表现在工作上的主动性。主动工作的人最能取得领导的放心。企业要打造一个勤奋敬业的文化氛围,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使每个员工以勤奋敬业品质为荣。

3.有责任心。责任心就是有负责精神。比如职权责任、工作责任、岗位责任、经济责任、社会责任等等,甚至还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我们说,“责任重于泰山”,“军令如山倒”,“军中无戏言”都是说责任重大的意思。责任心强的人总能专心致志、千方百计、小心翼翼、如履薄冰、如临深渊,以强烈的负责精神来做好或完成上司交办和委托的重任。责任心不强的人是不能委以重任的。总之,责任心强是一种高尚的职业道德。企业要对社会负责,员工要对企业负责。打造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文化,就是培养职工企业责任感的基础。

4.诚实。诚实是人品的基础。不诚实没有信誉可言。优秀的企业需要诚实的经营和市场信誉,优秀的员工需要时刻对自己的企业诚实,对自己的工作诚实。诚实是许多企业文化中不可缺少的因素,把企业文化时时刻刻的应用于员工的素质教育,使企业文化建设与员工素质教育共同发展,共同进步。

5.精通业务。一定的技能和业务能力是做好本岗位工作和担负一定责任的基础。每个人的学历、素质、经验、专长、特长可以不同,但对其本职的业务必须认真钻研、掌握一定的技能这一点是相同的。没有这一点,难以完成工作任务。岗位的技能素质教育是必不可少的。

首先我们要建设一个技术技能比着学的企业文化,来激发职工的积极性、活力和创造力,推动企业的进步,促进企业的发展;通过企业的发展从中造就一大批精通专业技术知识的人才,即为企业的人力资源做了充分的储备,也有促进了技术人才领先的先进企业文化。

三、把企业文化建设纳入加强员工素质教育培训的工作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