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文学素养提高的方法

文学素养提高的方法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文学素养提高的方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文学素养提高的方法

文学素养提高的方法范文第1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识记字词;利用古诗;自主学习;化难为易

小学语文教学要根据学校情况,探索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积累字词,利用好书本资源,引导学生有效地进行学习,通过多种方式方法,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小学语文教学要帮助学生识记字词

字词的识记对于培养小学生的语文素养非常重要,直接关系到整个语文的后继学习发展状况。小学生识得了字才能进行阅读和写作,因而小学语文教学中要关注字词的教学,帮助学生正确认读书本中的字词,记忆字词。通常情况下小学语文教学中常用的方法有:随文识字与集中识字相结合;记忆识字与趣味识字相结合;生活识字与阅读识字相结合等。小学的字词教学不仅仅是教会认读,正确的理解也非常重要,对于字词的理解的方法有很多。如:利用字典词典理解字词;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来理解字词;联系课文整体内容进行理解;抓重点字理解词语;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词语;利用找近义词或者反义词来理解词语;拆字组词法来理解词语等。通过灵活有效的教学,使学生字词量的积累不断增加,最终发生质的变化,提升语文学习能力,培养良好的语文素养

二、小学语文教学要善于利用书本中的古诗

在小学语文课本中有部分古诗,其作品大多是传承千年的经典,广为人们所诵读,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好它们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培育民族自豪感,让学生与经典为师,以圣贤为友,为学生成长打下坚实的传统文化基础。

小学生的记忆力很强,在古诗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加强对于古诗的背诵和朗读。教学中教师可以示范朗诵帮助学生理解,学生通过熟读可以促进背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比如,在教学叶绍翁的《游园不值》时,这是一首著名的描写春天景色的诗,作者从侧面描写了春天的景色。这里的“小扣柴扉久不开”,给学生留下了想象的机会,诗人敲不开门的原因是什么呢?为什么敲不开门呢?难道不知道打电话联系一下吗?当时可以打电话吗?通过教师的引导,扩宽了知识面,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一枝红杏出墙来”一句,为什么只看到一枝红杏?院子里还有什么景色?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描绘院子里的景色:绿色的蔬菜,果树正在开花,蜜蜂正在采蜜,还有可能看到蜻蜓和蝴蝶的身影,满目都是草长莺飞的美景。在想象的过程中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在交流的过程中,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小学语文教学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小学生由于身心正在发展,教师必须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以真挚的情感,真诚的语言创设情景,激发唤起学生强烈的主人意识,让学生明白学习内容是什么,让学生认识到自己既是学习活动中的一员,把自己的学习行为与整个课堂教学活动联系起来,把课堂教学活动看成是自己应积极参与的活动。学生自主意识越强,他的学习参与意识也就越强,就有可能由被动变成主动,教育的有效性也就越大。学习是一种由外在活动到内部吸收的过程。学习中的外化过程,是学生动口、动手、动脑的过程。学生把所学的知识,经过头脑的加工,然后通过说、写、画、做、演的实践活动,使主观见之于客观,使课堂教学活起来,学生自主学习多一点,进步多一点。

四、小学语文教学要运用多媒体化难为易

小学语文教材的内容非常宽泛。课文中有许多内容对小学生来说都是头一次看到的,不好理解。教师可以运用现代化手段使教学内容形象地传输、保存和再现知识原型,把间接的知识转化为直接的知识,从而加快理解和记忆的过程,可以凭借现代技术向学生提供了动画、图像、解说、文字、音乐等多种信息,充分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能使他们更好更快更准确地把握教学中的重难点。例如《小蝌蚪找妈妈》的教学中,学生对“迎上去、追上去、游过去”三个词语的理解有一定的难度,学生既不知词语的意思,又不知为什么要这样用。这时可以发挥多媒体的优势,从资料中截取有关的三个片断,并设计制作成慢放过程的画面,让学生观察理解,“迎上去”就是面对面游过去;“追上去”就是从后面撵上去;“游过去”就是从周围游到青蛙妈妈身边。通过化难为易,在学生脑海中留下了深刻印象,也樗们以后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教学需要仔细观察,认真地去思考,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而教之道,贵在激发潜能,通过帮助学生识记字词,背诵古诗,引导自主学习,借助多媒体化难为易等方法,可以提升小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王燕.新课改下小学语文教师应关注的几个问题[J].中国校外教育,2010年15期.

文学素养提高的方法范文第2篇

关键词:经典;阅读;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8-0048

在互联网搜索功能日益强大的今天,人们阅读能力的萎缩越来越多地引起了文学研究者、教育研究者的重视。对搜索引擎的过分依赖,使人们在极快获得所需答案的同时,也失去了对知识进行过滤、反思、整合的过程。成长在互联网时代的初中生深受这种负面影响,面对被压缩的阅读时间、被扭曲的阅读习惯,学生作为读者的阅读主体性在丧失;在应试压力下,经典文本在学生眼中被简单化地掏空或仪式化地崇拜。这种危害对学生建构语文素养,培养人文素养的危害性不言而喻。因此,语文教学中的“大语文”观念的提出和对经典阅读的重视无不指向了对学生阅读素养的培养问题,并希望能够藉由广泛有效的文学阅读,培养当代中学生的人文素养,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

德里达在《文学行动》一书中主张以文学阅读来理解文学。这个主张凸显了文学阅读的个人体验性和理解多样性的积极意义。在文学阅读越来越多地显示出重要性时,其危机也日益严重,因为不是任何阅读都会产生理解,尤其是独特性的理解。在互联网时代,模仿性、依附性阅读和理解严重冲击着批判性、创造性阅读和理解。因此,主动、并依照科学可行的方法进入经典,成为提高学生语文阅读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

在“回归传统”的大背景下,以中国古典诗词为代表的中国古典文学传统价值的再发现逐渐兴起。古典诗词中的爱情世界、草木花鸟、珍馐美食、琴棋书画,乃至人际关系成为快速阅读中最容易被接受的内容。初中生或是凭借一家之戏说理解诗意;或是茫然于各式解读,以“诗无达诂”自我安慰;更有甚者完全从应试功利化的角度学习诗歌,硬着头皮背会即可,对诗词中的诗情、诗意理解毫无兴趣。所以,想要让学生理解陶渊明这一隐士,领悟其诗恬淡自然的造语风格,仅依靠课堂上单纯的讲读方式是很难达到目的的。因此,语文教学中对陶渊明《归去来兮辞》的解读,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就诗论诗,进入文本,以文字为媒,了解陶渊明;另一方面,需要以这一经典文本为范例,向学生介绍阅读古典诗歌的基本方法,并实际触摸其所蕴含的中国古典文化内涵。且教学实践不能囿于一课一诗,而应当按照一个层层深入的序列展开。

语文教材中的古典诗词经过历史检验和人为遴选,已经成为了教学文本中的恒态文学经典。经典是一个或几个民族世世代代会阅读的书籍,文学又是通过情感性想象展示生命之美的形式,所以文学经典必然具有“历史逻辑修正中的丰富解读性”,就是说,一部作品具有诞生它的那个年代的时代兼容性,又会在以后时代语境的不断变化中提供新的诠释的可能性,不同时代的读者都有可能对它展开新的解读。教学中为了避免“读者中心主义”的现代解读消解诗歌文本,解构阅读的有效性,就需要在设计教学环节时将学生由课堂参与者、倾听者转变成为真正的经典阅读者。

按照读者反应批评理论,读者对经典的阅读必须要有必要的知识、修养等准备,阅读是读者已有认知与多重语意的文本互相开放,辩证互动的过程,既不是原有认知的重复,也不可能与既有认知完全背道而驰。一个文本,对读者既有新鲜感和挑战,又不会让读者感到过分陌生、阅读困难,这样一种“适度性”最有利于读者具有创造性的想象力的展开。对于读者而言,就需要为这种“适度性”做好知识、修养的准备。所以,从这一角度出发,对陶渊明《归去来兮辞》的阅读和理解需跳出某一次课堂的时间局限,在之前即通过诵读《声律启蒙》,学生感性接触了汉语的对称之美;通过诵读简单、典型的作品,教师介绍古汉语的声韵特征,学生了解汉语平声韵、仄声韵对表达不同情感的作用;学生通过完成学案,自主查阅资料,了解关于陶渊明的几个有代表性的小故事:不为五斗米折腰、头巾漉酒、屋焚作诗等,认识多面的陶渊明。这些前置的知识铺垫,便于教师在课堂上为学生作为读者提供多种进入文本的方式:知人论世、意象分析、声韵节奏。这样,学生可以凭借自身具备的知识自主选择进入文本的有效路径。

借助互联网资源,学生可以轻易查找到关于陶渊明《饮酒》诗的多种解读和诗家评论,若仅仅将课堂教学环节的设置满足于典型诗人典型诗歌风格的概念化扁平介绍,学生就很难从文本作品中体会到自己在阅读时与诗人生命的共同节奏,古典诗歌“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的根本特征就被完全压缩了。当学生以读者身份直面作品,需避免种种“先入为主”情况的发生。教师要使学生相信,自己与作品直接对话一定会有收获,要先读作品,不要先读理论,尤其不要先看相关评论,不要让文学理论和作品评论遮蔽了个人对作品的心灵感受;这并非要拒绝理论,而是暂时“悬置”,让自己的心灵与作品直接交流。也要将自己原先“习以为常”的态度、观念暂时“悬置”尽量开放自我去倾听,“走出了自己的城堡而进入了另外一个人的领地”“思考着我自己的,但并非完全属于我自己的想法”“就应该准备,至少是暂时的,成为与本来的自己不同的另一个自己”。在这样的阅读过程中,学生于文字之中会意识到以前从未意识到的自我,或者说,发现了隐藏的“真我”,也就是发现了自己解读、诠释作品的能力。在课堂实践操作中,教师要让学生充分地透过文字,围绕“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的文字描述展开想象,自主营造画面。这种思维路径既暗合了山水田园诗“诗画合一”的标准,又为学生在进入文本后提供了广阔真实的理解空间,读者头脑中的诗意理解和陶渊明在文字中所呈现的诗意人生合而为一。

至此,单一的文本阅读已经完成。但《归去来兮辞》作为古典文学经典,还具备着更为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博尔赫斯这样说过:“经典是一个民族或几个民族长期以来决定阅读的书籍,是世世代代的人出于不同的理由,以先期的热情和神秘的忠诚阅读的书。”这种“先期的热情和神秘的忠诚”正来自文学(上接第48页)通过其自身的特性表现出来的民族认同感和文化凝聚力、感召力、感染力。文学的自身特性即文学性主要是指文学通过情感性想象展示的生命之美,其“真”“善”也必须转化、升华为“美”才能被视之为文学的存在。文学应该是人类包容力最深刻的传达和表现,超越了现实功利。所谓传统,主要是指通过语言传下来的传统,即用文字写出来的传统。每一种语言中都包含着属于某个人类群体的概念和想象方式的完整体系,只有语言才隐藏着一个民族根本性的智慧、思维、秘密等;语言在深层次层面上决定着一个民族思维的方式,因此“一个民族的精神特性和语言这两个方面的关系极为密切……民族的语言即民族的精神,民族的精神即民族的语言,二者的同一程度超过了任何想象”。陶诗《归去来兮辞》中的人境之庐、南山隐士、东篱、天际归鸟等等都在后来的中国诗歌文本中被凝固成为具有固定象征含义的意象;而中国古典文化中还有着大量类似的意象,如何认识、分析这些意象,理清意象背后“天人合一”的古典文化传统。在教学实践中,结合对联,借“杏花春雨江南,白马秋风冀北”引导学生感受不同意象给读者带来的不同感受;并结合综合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通过日常实际感知杏花、桃花、梨花、松树等植物的特点,结合补充的文本资源阅读,总结自己所认识的文学文化意象,透过文字,以艺文思理,思情。

2004年,在美国有着“最精细的细读者”之誉的范德勒,在极负盛誉的“杰佛逊讲演”上作题为《大洋、鸟和学者》的演讲,他指出,人们通常记住任何一种文化,主要是通过这种文化里的文学艺术作品达成的。所以在语文教学越来越成为文化教学的今天,教师在教学中更要注重经典文本阅读对语文本体的重要意义,这是语文课堂立足的根基,也是阐发文化意义的源泉。

参考文献:

[1] 涂纪亮.伽达默尔.当代西方著名哲学家评传[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6.

[2] 嵘.诗品[M].北京:中华书局,2005.

[3] 迈克尔・莱恩.文学作品的多种解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文学素养提高的方法范文第3篇

当前本科师范院校的英美文学课程教学主要存在的问题是:第一,教学目标界定不清晰。英美文学课程目标主要面向中学英语教师的职前培养,较少关注对小学英语教师职前培养的影响作用。第二,教学内容囿于经典与传统,与时代脱节。过于死板的教学内容不利于小学英语教师的培养与提升。第三,教学方法陈旧。“一言堂”“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已不能满足当前的教学环境与教学目标。第四,忽视人文素质的培养。因此,囿于英美文学教学现状存在的突出问题,我们应着重研究如何科学设置英美文学课程和改革教学模式,为小学培养出具有良好的英语语言功底、较高的人文素养、具备批判思维和丰富教学技能的小学英语教师。2000年教育部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育指导委员会颁发了新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以下简称《大纲》),让英美文学教学有了新气象。新大纲把英美文学课程规定为必修课,明确了开设英美文学课程的重要性和英美文学教学在英语专业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为英美文学教学提供了政策上的保障,并为英美文学教学稳定发展提供新的方向。如何通过英美文学教学改革来促进小学英语教师人文素质的提高,培养其英语语言能力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创造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培养其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心理,在此探讨小学英语师资培养背景下的英美文学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可行性与教学模式就显得十分重要。

二、教学改革的目标与内容

根据我国教育部《大纲》要求,以英美文学教学改革为切入点和突破口,全面推进小学英语师资培养的教学改革,以提升当地小学英语教师的人文素养和教学水平。

(一)重新拟定英美文学课程目标

由于当前本科师范院校的英美文学课程目标主要面向中学英语教师的职前培养,较少关注英美文学教学对小学英语教师职前培养的影响作用。因此,教学目标需重新审视与拟定,应主要针对小学英语师资培养背景下的英美文学教学模式和课程内容的改革,改革教学方法,更加注重实践教学与学生能力的培养。为小学培养出英语语言功底扎实,人文素质高的英语教师。

(二)优化教学内容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要,重新整合教学内容。教材应具灵活性与启发性,着眼于小学英语师资培养背景下的课程教材内容整合。教材中添加儿童文学元素,考虑到小学生思维发展的基本特点是先形象思维后慢慢过渡到抽象思维,而且小学生的思维仍然是直接与感性经验相联系的,认知的特点主要还是具体性和形象性,因此要精心选择一些适合师范教育同时具有时代特色的英美文学经典作品,使英美文学教学与小学英语教师职前人文素养培养有机结合。

(三)改善教学方法

菲力普斯认为少儿最明显特点是善于模仿,好动活泼,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这意味着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容易保持,教师也容易使英语课堂教学充满情趣。因此,教师应立足于教学工作实际,加强课堂参与度。现代课程改革重视“五I”方案:信息(information)、兴趣(interest)、质疑(inquiry)、智慧(intelligence)、直觉(intuition)。通过实际教学环境整合几种教法,建构一个以提高英语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为中心的教学方法,通过三个课堂(即课堂教学、课外研究、文学沙龙),还有专业见(实)习和社会实践等来有效地强化师范生的专业知识,锻炼他们的师范技能,全面提高学生对英美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和培养他们的批判思维方式,促进师范生人文素质的提高。积极开展实践教学,提高学习主动性。实践活动形式有话剧表演、诗歌朗诵、作品分析陈述等,以及经典影片欣赏、作品改编等,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四)教学评价的改革

积极探索和推行英美文学教育考试评价制度,建立以考核能力为核心的教学考核内容体系,实行以能力为中心的开放式、全程化的考核。课题组确立“课堂表现(占30%)+课外作业(占30%)+期末测试(占40%)=文学总成绩”的考核方法,考核的方式摒弃传统的单一方式,提倡创新,把课堂表现与课外表现相结合。课堂表现包括课堂讨论、作品改编并表演和作品赏析等;课外作业综合水平包括学生尝试性的研究成果(包括学生文献资料的查阅与收集整理等)。

三、结语

文学素养提高的方法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效课堂;文学素养;学习兴趣

小学语文是学生学习各科的基础,识字、阅读都是学生知识的基础。构建一节高效的语文课堂是所有任课教师追求的目标,也是教师教学的最高境界。如何根据小学生的特点构建高效的教学呢?下面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这方面的体会。

一、注重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各年级语文课程知识体系的基本特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要构建高效课堂,需要教师在教学方法上和教学模式上下一番工夫,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包括学生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写作能力、文学积淀等等。通过实施小学语文教学,可以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丰富学生的文化积累和文学积淀,从而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打好初级阶段的基础。

比如,在学习中,我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这是学生丰富文学积淀的重要途径,也是学生写作能力提高的重要途径。提倡学生写读后感和读书笔记,督促学生大量阅读,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新课改重点提倡的就是学习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小学语文学习能力主要是包括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朗读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书面表达能力等,更主要的是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学生具备自主探究能力,就可以自主学习,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教师要充分照顾到学生的年龄特点,以期提高教学效率。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的有意注意时间很短,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通过各种有效的手段,延长学生的有意注意时间。比如利用故事法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多媒体技术,强化学生的感官刺激,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要注意读写结合,帮助学生通过大量的课内外阅读,获得更多的阅读体验和阅读积累,形成较强的写作能力,毕竟,写作能力是语文学习的最终目标。

构建高效的语文课堂教学,是老师的责任,也是教学的目标。教师应该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文学素养提高的方法范文第5篇

一、教师文学修养的重要性

文学素养是一个人的文学知识、文学写作能力和文学鉴赏等多方面素质的综合体现,虽然说文学素养偏重语言写作的技巧,但写作技巧不等于文学素养,文学素养中的文学知识,是一个人文学修养的基础。一个教师的文学知识是教师思考教学过程,把握教学细节和从阅读者心理角度设计教学活动与教学指导方法的知识,学写作能力是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中书面语言表达的技能技巧,具有好的写作能力是教师的基本功,一部分语文教师在书面语言上的表达水平不高,少数非语文学科的老师写作水平超过语文教师的原因就在于书面语言表达的技能技巧问题;文学鉴赏是对文学作品的一种阅读体验,是对你的语言表达细节的感受,有文学欣赏水平的教师重视作品中的语言结构。

教师的文学素养提高问题的提出是基于教师职业与教师队伍现状,从教师职业上讲,教师的职业是语言传递为中介的职业,教师的语言形象极大地影响教师的教育教学效果。教师的职业语言一是教师的口头语言,二是书面语言,三是形体语言,在人与人的交际中,教师是语言的传递者和运用艺术者,教师的语言作用对学生的学习和心理的影响、对学生的心理体验和心理发展都有极为重要的语言心理效应。教师应该是语言形象的设计大师,教师应有语言艺术的基本修养。教师的教育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的高低,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高低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语言素材是否丰富,教师的语言素材我们认为首先与教师本身具备的文学修养水平有密切联系,与教师的语言经验丰富与否相联系。教师在开展自身的素质教育过程中,不能忽视语言文学修养的教育,不能忽视语言经验的积累与提炼。从教师队伍现状上讲,学术论文不会写,文学作品不知多少,文字表现能力差的教师不在少数,究其原因,中学文学学习时间不够,大学没有文学时间的学习,就业后无时间和无要求学习是根本的原因。研究表明:教师是语言的运用者和传递者,教师具备文学修养是教师形成和发展个性化的语言教育运用与传递能力的重要要求,是提高教育教学效果的重要保证。每一个教师都负有教书育人和宣传党的教育思想的政治责任,每一个教师都与“文学”有着必然的联系,因此,教师要更好地负好自己的教育责任,要提高自身的教育素养,都有必要加强自身文学修养。

二、教师提高文学修养的方法

我们经常说“教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要有一桶水”,由此可见,教师的素质直接影响教育效果。语文是一门基础课,语文能力的大小可直接影响学生对其他课程的学习,甚至以后的工作。所以,加强自身的文学素养对语文老师来说就很有必要。那么,教师应该从哪些方面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呢?

1.具备一定的文学理论知识。文学理论是从事语文教育教学和研究的基础。只有具备扎实的文学理论功底,教师才能在对教材深入钻研的基础上,更广泛学习掌握有关的文学常识知识。从而扩大自己的视野,从更高的广度,深度培养自己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感悟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学上游刃有余,激发学生的兴趣,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疑惑,引导他们思考,从而让学生对你的课堂充满浓浓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