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中外文化交流的认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中外合作办学;跨文化;策略
中外合作院校是由中外的政府、企业、高校或社会力量在院校和学科上开展共同的投资和作何。近年来随着教育部门的监督和各级高校的努力下,中外合作办学得到了不断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而随着办学项目规模的扩大,办学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尤其是由于中外文化差异而带来的教育矛盾,已经引起了教育界的重视。因此我们需要重视中外文化的融合,做好跨文化教育的相关工作。
一、中外合作办学中存在的文化差异
中外合作办学主要是由中外的双方教师共同来实施的教育活动,而教育的对象是中国的公民,这在教学的过程中必然会存在中西文化差异。具体的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师生观的差异
在我国自古就有尊师重教的传统,所谓“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更是将教师尊崇为较高的位置。传道授业解惑也规定了教师的智者,并奠定了教师的绝对权威地位。在新时期下,这种师生观任然影响着我们的教育体系。而在西方的教育中,教师只是具有一定的权威性。西方的教育传统教师更多的是引导,在现代西方教育中,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学生在课堂上也可以挑战教师权威。
(二)教育价值观的差异
教育价值观是指对教育的根本观点和认识。在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下,中西方的教育从一开始就具有不同的教育观点。在现代我国的传统教育价值观已经发生了改变,而中国与西方的教育价值观仍然具有差异,在教育的目的、教育与社会关系、教育的人性观等方面均具有不同的解释。
(三)知识观的差异
中外的教育界对于知识的态度上存在着很多的差异。在中国教育观念看来,知识是静态的。学生的学习是为了从书本中获得知识。而西方的传统观念上,知识是动态、可以改变的。书本中的知识指是总结和积累了前人的经验,是可以批判和的。
二、中外合作办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最早的中外办学起始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开始举办中美经济学培训班,在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之后中外合作办学教育已经成为了高等教育中的一部分。
三、中外合作办学跨文化教育的策略
(一)识别文化差异,建立相同价值观
为达到中外合作办学的顺利必须实现文化的融合,而首先需要了解中外文化各自的特点和差异处。合作的双方应加强交流、加强沟通,了解双方文化教育中的优点,互相吸收对方的先进思想,研究出对双方都有利的管理方法和教育方法,尽量消除文化差异带来的矛盾。其次双方需要建立共同的价值观念,这样才能实现中外合作办学的成功。统一的价值观可以有效的减少内部管理矛盾,统一管理理念,发挥文化优势,从而形成双方优势的共同体。
(二)设置跨文化课程,提高跨文化能力
在中外合作办学的课程设置中充分重视跨文化教育的设置,特别是中方院校应该把跨文化的课程列入合作办学的教育体系当中,鼓励教师开发相关的跨文化知识课程,推荐合适的教师来教授跨文化知识。而教育主管部门应该在设置跨文化教育课程上给予指导。同时在中外合作办学中也应注重培养学生进行跨文化交流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跨文化能力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理解和接受外方的课程教育,也就提高了中外合作办学的人才质量。而目前一些学生的跨文化能力都比较欠缺,学校可以通过开办中外文化交流活动或出国短期访学活动,来有效的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沟通能力,并通过实践来得到提高。
(三)构建跨文化环境,加强教育管理
构建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可以有效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中外合作办学包括了两种不同文化的沟通和交流,因此中外合作办学应构建多元化、开放性的校园文化,重视发挥校园文化对学生的潜移默化。在构建文化环境中应以我国文化为主,外来文化为辅,这种一体多元的文化环境,可以有效发挥我国文化在教育中的引导作用,同时也吸收和融合了外来文化的精髓部分,打造出中外文化和谐发展的国际化办学环境。中外合作办学中实施的跨文化教育应重视学生的管理工作,从教育管理上加强跨文化教育,将跨文化教育和学生教育管理有效的结合起来。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应注重提高学生跨文化交流的意识,培养他们的沟通能力和交流能力,加强跨文化交流的知识。
(四)提高管理人员素质,增强协调能力
中外合作办学中由于双方管理人员教育水平和管理水平的差异,会带来跨文化教育管理上的困难,也造成中外文化难以融合,难以进行跨文化教育。因此应加强管理人员的素质培养,提高管理人员的协调能力,实现一个民主高效的共同管理层,有效的进行中外合作办学教育。中外合作办学的质量影响到中外合作办学在未来的发展,随着中外高校间不断的扩大合作办学规模,由于双方文化差异引起的跨文化教育也应受到更多的重视。而中外文化中既有冲突矛盾的一面,也有融汇合作的一面,在合作办学中应注重跨文化教育,解决办学中存在的问题,采取各项措施来消除文化矛盾,在合作共赢的前提下寻求双方共同的管理模式,实现跨文化教育的融合。
作者:符巧静 单位:郑州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张继桥.高等学校中外合作办学跨文化教育研究[J].科教导刊,2014,27.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5B-0073-01
初中英语新课程标准指出,文化意识是得体运用语言的保证。因此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教师应充分挖掘并展现教材中的英语文化素材,将文化与语言教学有机结合,创设文化交流场景,使学生理解英语文化,获得跨文化的认同感,在中外文化的对比中,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加深对本民族文化的理解,提高和发展跨文化交际能力。
一、初中英语文化意识课程目标的内涵及意义
英语新课程目标中把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作为课程目标之一,认为文化意识不仅是指对异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对文化多元性的意识和对差异的宽容态度,而且包括对自身文化价值观念及行为方式的觉察和反省。教师要宏观把握英语教学的文化意识课程目标,从传统的注重语言知识转变为重视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通过扩大学生接触异国文化的范围,使学生提高对中外文化异同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和增强跨文化意识,最终达到文化意识课程目标的要求。
文化意识作为英语教学的课程目标,有利于学生跳出本民族汉语言文化价值观的束缚,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了解英语国家文化,激发学习英语的兴趣,拓展视野,提高对中外文化异同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获得语言所蕴含的深层文化,并逐渐将这些有意识的文化内化为自身一种无意识的文化感知,实现文化理解,发展跨文化交际能力。
二、初中英语教学中渗透文化教学的策略
1.把握认知特点,激发文化习得动力
语言文化学习是一种复杂的认知过程,是学生在感受母语与目的语文化冲突的过程中,实现行为、态度、认知重新构建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把握学生认知特点和英语语言的文化内涵,引导学生自我调节思维活动及情感的表达,提高学习英语文化的动机水平,自觉地融入文化学习,使学生在英语语言与母语的文化冲击中内化文化信息,构建文化意识。
如在学习《牛津初中英语》7A Unit3“Halloween”时,我先从我国一些传统节日的习俗说起,在学生兴趣盎然、情绪高涨之时,投影万圣节的图片,引导学生深入探究:What’s the story about the festivals?和How to celebrate the festivals?这样,学生在交流互动中不仅对万圣节的由来、时间、装饰、饮食、活动等有了清晰地了解,而且能感受到其中丰富的文化内涵,拓宽学生文化知识和语言知识视野,加深对文化的理解感悟和认同。
2.注重文化背景,增进文化情感认同
不同的文化造成不同的人文环境和文化理念,在母语之外的文化环境中学习目的语,容易存在语言的错位,这就要靠教师有意识地根据具体教学内容适时补充一些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使学生在不同文化心理的交融和互补中,获得比较完整的文化概念,了解和掌握使用这种语言的精髓。
例如,学生从初一开始便学到了见面问候、与人谈话的几个常用表达:Hi,how are you,how old are you,what’s your name,Where are you going? Have you eaten yet?等。但由于学生对被问人与说话人的熟悉程度,以及不同地方人的不同问法不理解,在日常交际时可能会引起误解,甚至闹出笑话。因此,教学时我让学生模拟世界上不同地区人们见面的情境,自主编对话进行表演,让学生在活生生的语言环境中对话、感悟与体验,促进学生语言技能内化,增进文化情感的认同。
3.恰当选择内容,提高文化教学效率
意义学习的的外部条件是具有逻辑意义的学习材料,在教学中教师要选择那些能够满足学生需求的、尽可能贴近学生生活的、与学生亲身经历紧密相连的文化学习材料,组织开展教学活动,激发学生了解英语文化,加深文化理解的兴趣,高效地落实文化意识的课程目标。
如,教学中结合教材适当地让学生观看英语电影、英语动画片等,如《Harry Poter》(哈利波特)、《Garfield’s Fun Fest》(加菲猫的狂欢节),让学生在纯英语背景下感受异国文化的氛围,了解地道的英语语言,提高英语文化意识和英语的表达能力。
4.多元教学方式,提高文化交际能力
在教学中应构建多元化教学方式,给学生提供仿真的文化交流的环境和练习机会,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活动中去,鼓励学生从语言素材的表层意象中探寻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并通过具体的语言实践,感知语言,培养思维,领略其文化内涵,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在教学《牛津初中英语》8A Unit 2 School life的“Reading School lives”时,我引导学生从“mixed school”in British school、Reading Week、driving lessons等表达方式中去探究、交流What do you learn from the life in a British school/an American school?以此培养学生关心世界的认知思维方式,激发他们的世界学习意识,增强文化学习主动性,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关键词]高职院校 校园文化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21-0106-02
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是以就业为导向,以校园精神为底蕴,融入更多职业特征、职业技能、职业道德、职业人文素质的校园文化。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内涵建设应涵盖校园环境、课堂教学、学生活动、网络阵地等方面,让学生在学校生活中提前领会职业生活特点,对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综合职业素质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使学生在毕业时能迅速进入工作状态,在岗位上能将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所倡导的理念合二为一,成为优秀的高级技术人才。
国际学院是南宁职业技术学院的二级学院,承载着学校国际合作职能的主要任务,国际学院校园文化建设宗旨是: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提高学生国际意识及人文素质、加强学生就业竞争力为目标,以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为载体,从校园环境、课堂教学、文体活动、对外交流、网络阵地入手建设国际学院中外文化交融的国际化校园文化品牌。国际化校园文化内涵建设对于学生国际意识的加强、国际视野的开拓、就业能力的提高,甚至对于整个学校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一、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内涵建设现状
中国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有十年历史,成果颇丰。以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国际学院为例,该学院在长期的校园文化建设中已注意并注重了在学生活动中渗透国际交流内容,形成了一些固定的常规活动,具有较扎实的工作基础。
(一)国际化的环境氛围建设
国际学院设有越南语阅览室、泰语文化活动中心,教学楼、语音室、国际学院网站呈现着外文格言、国际教师风采照片、域外风景或跨国就业工作场景图片等充满国际元素的宣传材料。主教学楼从楼名到楼内的标牌、班级牌,各种语言实训室标语等都用中外两种或几种文字设计;各楼层走廊墙上,悬挂中外名人名言、国际学院校园文化宣传口号。学院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时刻提醒学生“我是学外文的中国人”,更注意对学生进行形象气质的培养。
(二)国际化的课堂教学模式
国际学院善于调动全体教师的育人功能,将课堂教学也作为国际化校园文化建设的主渠道,教师或为来自语言国的外教,或为出国交流过的“海归”教师,专业课堂教学以外语为主,学生进入课堂就进入相应的语言环境,教师在讲授知识的同时渗透与知识相关的文化内容,打破单纯传授形成技术能力知识的课堂教学模式,引导学生主动了解、学习国外文化,通过中外文化对比开拓国际视野,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和素质。
各专业将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如泰语专业每年组织学生参加南宁高校泰语演讲比赛,担任南宁市泰国风情节活动志愿者;每年4月迎接泰国交流生,举办庆祝泰国泼水节活动;每年6月送学生出国交流学习。如英语专业每年组织学生参加大学英语竞赛、大学英语戏剧节等活动;每年12月迎接欧美学生来访,进行文化交流活动。课堂的专业技能学习,专业实践活动的开展,学生的外语口语能力、国际化职业素质和能力都得到了锻炼和提高,连年承办各种大学英语技能大赛,学生主持人、参加选手、志愿工作者都因表现出色得到了各方赞赏。
(三)国际化的学生活动
1.日常常规活动:每日各国外语晨读;每周中外文海报出版。常态化的活动营造良好学习氛围,不断提高学生们的听说能力。
2.特色社团活动:国际学院学生四大社团活动都融合了中外文化交流内容,如外语协会经常举办外语角,每年定期两次大型外语角;Sunny艺术团的外文歌舞在学校已小有名气;民族工艺协会和彤阳文学社在发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同时,在中外学生交流中亦起到重大作用。
3.组织学生积极参加院内外各种活动都注重展示国际特色:
院内每年举办“FLYING”杯多语种专业技能大赛,内容包括多国语种书法比赛、朗诵比赛、歌唱比赛、外文导游比赛、外文原声电影配音比赛等多种学生喜闻乐见,寓教于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形式。
迎新生晚会上表演中、英、越、泰四国歌联唱;校运会上特色方块队表演中、英、越、泰四国服装、礼仪展示,呐喊四国运动口号。
参加学校外中国―东盟志愿者等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展示国际语言才能。
这些活动提高了学生外语专业技能,加强了学生的国际意识,开拓了学生的国际视野,也锻炼了学生的组织能力、协调能力、社交能力,整体提升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但是,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一定问题:
第一,不能很好地控制技能活动和技能学习时间的合理分配。虽然说高职院校与一般高校不同,以能用为度,实用为本,科研性、钻研性的要求和强度没有一般高校大,但目前高职院校的学生文体活动过于轰轰烈烈,其中不乏打着专业技能大赛的旗号开展的学生文体活动,以赛促教,以赛促学,出发点极好,但过犹不及,学生真正静心认真学习专业技能知识的时间和环境严重不足。
第二,不能很好地控制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结合程度。学校有些专业实行全仿企业化管理,辅导员是董事长,班长是总经理,同学们分任各种角色,甚至以学分代替奖金实行一定的奖罚制度。这样的校园管理模式是充满了企业文化特色,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与企业接轨的作用,让学生在校期间就能充分体会职场的规则,但同时也无法避免地让学生们失去了作为学生所特有的青春朝气,过早成熟老练,抑制了创造力和活力,从长远来说并不利于企业和个人的发展。
二、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内涵建设的目标定位
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特点决定了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最终评价标准是学生,是学生毕业时是否能展现校园文化精神而为企业所接纳,毕业后在工作岗位上是否践行了校园文化所倡导的理念,是否能实现校园文化理念和企业文化理念的合二为一。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国际学院学生的就业大方向是各级各类涉外企事业单位,包括外企、外资、涉外酒店、涉外旅游、涉外码头等,这对学生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既要有扎实的外文能力和国际化职业素养,同时又要在外文这种辅导性工具的基础学习上加强其他实践技能学习,或是商务技能或是酒店服务技能或是旅游服务技能等。
三、国际学院校园文化内涵建设的思路与建议
高职院校特色和各专业特色的不同,校园文化内涵建设的方向各不相同,在此仅就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国际学院校园文化内涵建设提出思路与建议:
(一)国际学院校园文化内涵建设要进一步与其他技能紧密结合起来
因为语言只是一种辅助工具,高职院校学生的外语与一般高校学生相比在深度广度上有一定距离,必须采用“外语+技能”的模式进行校园文化建设。比如“外语+旅游”,课堂教学可以先学语音,学对话,通用为度,实用为本的基础上,强调让学生在仿真的环境中进一步了解工作所需的外语,实地训练自己的外语能力。
(二)进一步抓好两个课堂的建设
发扬以往的优良传统,抓好学生第二课堂,把取得成效的传统项目如晨读、“FLING”杯专业技能大赛、四大社团特色活动等做精做细,不断提高活动项目质量;在此基础上,多层次、多角度地开发更多富有情趣、学生喜爱的文化活动项目,把国际化校园文化活动做大做强,如组织学生到外企表演,面向全校甚至校外举办中外文辩论赛、中外文歌舞大赛、外文电影角色饰演等,形成丰富多彩、形式多样、品位高雅的校园文化,把中外交融的国际化校园文化建设与学生的人文素质、实践与动手能力的提高结合起来,使学生的知识得到充分丰富,情趣得到进一步提高,视野得到进一步开拓,最终达到提升学生职业人文素质,提升就业竞争力的目的。
(三)争取网络阵地助力国际化校园文化建设
信息时代里,信息技术所带来的网络文化,对校园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网络成为我们主要要争取的阵地,为良好的主流的校园文化服务。
【关键词】跨文化意识 原因 对策
在当前全球一体化的国际形势下,我国与西方国家尤其是英语文化背景国家和地区的交流进一步加强,英语作为一种国际交流的工具和媒介的功能日益凸显,大学英语在提高大学生的语言技能、交流能力和文化素养方面承担的作用不可小觑。然而,现实中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很多大学生尽管具备了一定程度的语言技能,能进行语言层面的交流,却很难逾越由中外文化差异造成的鸿沟,因而不能达到预期的交流目的。究其原因,主要由跨文化意识在当前大学生中的缺失所致。
所谓“跨文化意识”,顾名思义,是人们对于不同于本国家、本民族的文化现象、风俗习惯等有着正确的理解与认识,并在此基础上与来自该文化背景的人群运用恰当的语言进行交流。大学生作为国家的栋梁之才,在未来的国际交往中更肩负着无可替代的使命。根据2010年国务院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要求,我国要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要“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对外开放的要求,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与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国际化人才应当具备扎实的语言基本功、娴熟的跨文化技能、宽广的国际视野等基本素质。
同时,在教育部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明确指出,“大学英语是以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学习策略和跨文化交际为主要内容,”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
由此可见,跨文化意识培养不仅关乎大学生的个人成长,更关乎大学英语教学目标的实现,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成败,以及社会发展和国家未来。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提高其跨文化交际能力显得尤为迫切。
一、跨文化意识缺失原因分析
1.教师角度。
(1)教学观念滞后,教学材料陈旧。教师作为课堂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课堂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热情。尽管素质教育在我国已倡导多年,可如今依然有很多大学英语教师在思想和理念上停滞不前,课堂授课照本宣科,缺乏创新。在他们的传统观念里,英语教学就是讲授语法知识,讲解单词含义和搭配,分析句子及文本结构。至于文化知识内容,不过是可有可无的点缀,有了则“锦上添花”,没有也无伤大雅。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师很多时候只是在主题导入环节花上那么三两分钟对英语国家的文化元素、风俗习惯等一带而过,很少进行深入的阐释,更不可能开展专门的主题活动进行生动有趣的演绎。再加上大学英语教材的相对固定,大学教师从大一到大二循环授课,往往几轮下来对授课内容了然于胸。按理说,熟能生巧更有利于课堂质量的进一步提高。可是由于教师的惰性、惯性和其他一些因素的影响,往往在现实中会出现这样一种滑稽的现象:学生已换了几茬,教师的教案、讲义早已泛黄,却从未更新。在讲解文本中出现的某一文化点时,教师往往“信手拈来”地从头脑中调取已重复数遍的案例进行解释。当教师在讲台上信心满满、口若悬河地侃侃而谈的瞬间瞥了一眼台下的学生,发现他们或昏昏欲睡,或“茫然四顾”,即便有几个认真听讲的学生却也是满脸写着“不知所云”。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教师教学材料的陈旧造就了师生之间本已存在的“代沟”进一步加大、加深。
(2)教学形式单一,课堂活动枯燥。在文化背景的讲解中,有些英语教师依然沿袭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授课方式,完全依赖课本和讲义,直接将这些文化背景知识进行枯燥的口授或板书,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即便偶尔安排课堂活动,也多是流于形式,缺乏设计。基本是将学生进行简单的分组,让其自行讨论,然后指定几个代表上台代表各自小组进行发言。长此以往,学生基本了解了这一套路,逐渐丧失参与热情,难以实现预期效果。
2.学生角度。
(1)忽视文化素养,缺乏学习兴趣。不可否认,很多学生本身对大学英语就存在认识上的偏差,普遍认为大学英语不过是一门公共课,因此不够重视。他们学习这门课的目的明确:平时期末考试及格,四六级考试过关。要求高一点的学生也不过是更加注重自己英语听说技能的提高,至于跨文化意识则是完全忽略。
(2)学习态度被动,探索意识匮乏。由于上面提到的学生对大学英语作为公共课的不够重视,因此很多学生对待英语的学习态度消极、被动。在文化内容的学习上,他们基本依赖课堂上来自教师的讲授,课下从不主动从书本、老师以外的其他渠道主动获取,缺乏积极探索的精神。
3.其他因素。当然,还有一些其他因素造成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的缺失。尽管《大学英语教学课程要求》中提出大学英语的教学应该同时兼顾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学习策略和跨文化交际,注重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可在现实中依然存在着应试教育为导向的现象。在一些学校里,大二整个学年的英语教学基本都是围绕着“四级”或“六级”进行,重点进行语法知识的讲解、应试技巧的传授。至于跨文化意识培养,因与考试关系不大或者无关而被无情地弃之一旁。
另外,有些学校由于自身条件的欠缺,很难聘请到真正具备良好素质和优秀文化素养的英美文化背景的外教,因此也不利于开展一些生动有趣的跨文化主题活动,学生完全没有机会进行实际场景的跨文化交流,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
二、跨文化意识培养策略
1.教师层面。
(1)坚持与时俱进,提高自身素养。这是一个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时代。作为大学英语课堂的组织者,大学英语教师应坚持与时俱进,随时学习、充电,跟上时代,主动提高自身文化素养,积极学习并掌握最新科技,不断创新自己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
(2)优化教学环节,提高教学质量。合理安排课堂,优化教学环节。教师应摒弃原有观念,真正将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当成英语课堂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并围绕主题进行精心设计,从而提高文化内容的教学质量。
(3)丰富课堂活动,增加文化渗透。开展丰富多样的课堂活动,充分调动所有学生的参与热情。教师应组织学生开展诸如小组讨论、文化快车播报、中外文化聚焦、文化冲突场景演绎等活动,并适时对他们的课堂表现进行引导、督促和点评。这样一来,枯燥死板的文化背景知识就变得鲜活、生动,学生也能在这些饶有兴趣的活动参与中加强对中外文化因素的理解和应用,可谓事半功倍。
(4)增强师生互动,拓宽传播渠道。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始于课堂但不应止于课堂。教师应充分利用当今丰富的互联网资源,围绕不同文化主题制作出简短、有趣、精美的教学视频,供学生课前预习或课后复习,温故知新,加强学习效果。同时,教师应通过移动通讯形式与学生保持联系,倾听学生学习文化内容的感悟,并对他们的疑惑和问题给予适时的引导和解答。
2.学生层面。
(1)加强自身认识,积极主动学习。在当今普遍倡导的新的教学模式下,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而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在跨文化意识的培养上,学生要转变学习态度,加强对大学英语这门课程和跨文化意识培养的重视,真正发挥学习主体的积极主动性,勤学多练。
(2)紧跟课堂节奏,主动参与活动。在课堂上有限的文化内容输入环节,学生要紧跟教师授课节奏,密切配合教师课堂安排,积极主动参与每一项文化主题活动,才能加强对中外文化元素的理解,并尽早在实际跨文化交流中学以致用。
(3)勇于课外实践,随时反馈修正。在课下,学生应充分利用当今丰富的信息资源,从图书馆、互联网等多种渠道积极探索更多有关英美国家的文化知识,抓住机会主动参与英语角、英语沙龙等校内外组织开展的英语文化活动,并积极主动与同学交流心得,与英语教师进行联系,寻求必要的指导和帮助,从而使自己更快地掌握中外文化差异,真正培养自己的跨文化意识,提高自身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S].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2]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衬板社,2007.
[3]闻琴华.创新英语课堂 提高学生跨文化意识[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4):113-115.
关键词:高职英语教学 中国传统文化 意义 途径
中图分类号:H3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06-0159-02
一、高职大学英语教学中缺乏中国传统文化的教学内容
目前,绝大多数的高职大学英语教材中所选教学材料来自于英语国家,讲述的都是英语国家的事情。相对中国文化的内容在教材中则比较缺乏。Widdowson[1]指出,语言学习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进行跨文化交流。交流中吸收和传播两者是缺一不可的。目前,高职大学英语教师已基本形成共识,英语教学不再是听说读写等基础阶段的语言技能的训练,而是要向跨文化交流的方向转变。这就要求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要大量增加英语国家的文化知识,以便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流。
但是,我们也必须认识到,跨文化交流并不是一种单向的交流。在吸收英语国家语言知识、文化、风土人情等的过程中,也同样担负着向对方传播中国文化的任务。否则,双向的交流就很难进行下去,而英语学习者也会成为只会说几句英语的文盲。
然而,高职大学英语教材中却几乎没有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而且绝大多数学生也表现为更愿意了解和获取西方文化知识,他们不但不能用恰当的英语表达中国文化,而且事实上对中国传统文化知之甚少,这就导致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不能够平衡发展。从而与外国人交流时不能够满足对方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需求,导致中国文化不能够顺利向世界传播。
二、高职大学英语教学中加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
(一)有利于加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通过各民族文化融合发展而沉淀下来的优秀成分,是世界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经济发展的全球化,更主要的是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壮大使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这使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民族和个人强烈地想了解中国。然而,事实是作为中国的当代大学生,他们对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却知之甚少。随着中外交流途径的拓宽和交流手段的便捷发展,全民英语学习的热情越来越高。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西方文化借此强势地冲击着我们文明古国的各个角落,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我们,尤其是青年学生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现在的年p人热衷于洋快餐、洋节日、洋品牌,西方的生活方式几乎等同于时尚的代名词,而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喜爱、认同却渐行渐远。[2]大学阶段正是广大青年学生三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因此,在高职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广大英语教师既要介绍西方文化,也要加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通过对中外文化的比较学习,提高高职学生的文化鉴别力,使他们学会辩证地看待中西文化的差异,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从而避免盲目地崇拜外来文化。
(二)有利于学生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际
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是大学英语学习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跨文化交际是双向的,它要求交际的双方要相互尊重和理解。交际的一方要善于尊重对方和理解对方的文化,同时也希望得到对方的尊重和理解。但是,也要避免一味地尊重和迁就对方,导致达不到平等交际的目的,同时也使自己一方的文化得不到发扬光大。如此发展下去,将会导致世界文化不能够相互交流、融合和发展。相反,在跨文化交流中适当地保持自我是赢得交际对方尊重的前提。深入掌握中国文化,同时了解西方文化才能够使在中西交流时能够顺畅并深入地进行。也只有这样才能使中国文化走向世界,使中国古老而丰富的传统文化为世界文化的发展注入新鲜血液,增强发展动力。中国的英语学习者应该成为一个精通西方文化的研究者、中国文化的传播者。
三、高职英语教学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法和途径
(一)教材中融入反映中国优秀文化的语言材料
高职大学英语所采用的教材中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非常少,甚至是空白。我们的学生知道“圣诞节、感恩节、复活节”等,甚至也能用英语讲述这些节日的来龙去脉,然而,他们却不知道怎么样用英语去表达清明节、元宵节等中华传统节日。教材编写者要积极地加入有关中国文化的材料,使学生学会用英语表达中国的历史、地理、文化、科技等。英语教师在教学中也要适当地向学生介绍反映中国历史和文化的一些英语词汇,使学生掌握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英语。要将具有中国特色的一些词汇介绍给学生,如:豆腐(tofu),功夫(Kungfu)等。对于用英文表达起来有歧义的词汇,要大胆地借用汉语词来表达,比如“龙”,翻译成“dragon”并不恰当。我们可以大胆倡导使用“long”或“loong”。
(二)加强中西文化的比较
在高职英语教学中要积极倡导中外文化的比较学习。Krashen 的语言输入理论是二语习得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理论。他认为外语教学离不开语言输入与输出,没有有效的输入就没有有效的输出。长期以来,我们的英语教材以及英语课堂对于中国历史、地理、文化、科技以及当今的现代化建设成就都鲜有介绍,从而导致了中国文化在英语教学中的严重缺失。忽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授,用Krashen的语言输入理论来看就是缺少了中国传统文化在英语学习中的输入,也就造成了难以输出,即难以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局面。因此在高职英语教学中适时输入中国文化知识,并和西方文化加以对比,不但可以激发高职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而且能使两种文化的差异以直观的方式呈现出来,便于他们发现中西两种文化的共性和个性,形成批判性学习。实际上中西方在词汇和语言表达方式上有很大的不同。以数字为例来说明,在中国人的观念里“六”是非常吉利的数字,古时候就有崇尚“六”的传统观念,中国有成语“六六大顺”,古时官制设有“六部”,把亲属关系归纳为“六亲”;但“six”在英语中却是一个不受欢迎的数字,如:at sixes and sevens(乱七八糟);six to one(相差悬殊)。[3]通过对比讲解这样的语言现象,肯定能够激起学生学习语言和文化的双重兴趣。在语言教学中这样的语言现象随处可见,教师应该抓住每个机会促进学生的英语学习和中外文化的学习,从而使学生既能学习语言,又能了解文化,在中西语言对比中加深对中西方文化的理解。
(三)开展中华文化英文材料课外阅读活动
课堂是学习英语的主渠道。但是学好英语仅仅靠课堂是远远不够的。英语教师应该有组织地、有计划地积极开展广泛的课外中国文化英语阅读活动。在这个中国文化英文阅读的过程中,学生不但可以获取有关中国文化的信息,拓宽人文视野,提高文化修养,发展思辨能力,而且还可
以培养学生用英语思维和表达的能力和习惯。实际上这方面的材料也是很多的,有中国作者如林语堂的《吾国吾民》,China Daily和21st Century上也有许多反映中国社会、文化、经济发展的文章。英语国家作者写的也很多,尤其随着中国的发展和强大,研究和书写中国社会、文化、经济的文章越来越多,比如,《红星照耀中国》。而像《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这样研究中国和世界的书籍也不少。教师应该选择一些适合高职学生阅读的书目推荐给学生,组织学生在课后阅读。
(四)通过慕课课程等学习中国传统文化
目前慕课正在风行中外,慕课平台上有很多讲授中国传统文化的课程。这些课程有的是中国人用中文讲的,有的则是英语国家的学者用英语讲授的。教师可组织学生学习这些课程。在要求学生学习这些课程时,首先要向学生介绍慕课的发展概况和慕课学习注意事项,其次要提出具体的学习要求和评价标准,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要及时给予解答。
参考文献:
[1]Widdowson,H.G.Learning Purpose and Language Use [M].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