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互联网职业教育培训

互联网职业教育培训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互联网职业教育培训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互联网职业教育培训

互联网职业教育培训范文第1篇

所谓“职业教育”,是指让受教育者获得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需要的职业知识、技能和职业道德的教育。它的目的是培养应用人才和具有一定文化水平和专业知识技能的劳动者,与普通教育和成人教育相比较,职业教育更侧重于实践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 当前几种职业教育

根据相关数据统计,目前已知的融资在天使到C轮之间职业培训类的教育项目在180家以上,跟广义上的在线教育项目相似,其培训的基本模式都为工具类、平台类、网校类等几种。

工具类:工具类是以一个教学工具为出发点的职业教育,即针对某一种职业或者该职业的细分领域做一个工具类的APP。由于操作简单且能满足精准人群的需求,可以在短时间内累积大量用户,譬如有道词典等就是这一类教育。工具类职业教育的特点是小而轻盈,迭代渐进,容易成功,同时达到用户量之后也可以扩展为平台。

平台类:现在来看,平台型在线教育是各种在线教育发展的主流,不管任何种类的职业教育最终都会成为一个平台。平台可以累积大量的两端用户,也是传统教育进行在线教育试水的首选。平台类的特点是大而通吃,布局未来,缺点是投入大、风险大,需要快速积聚大量的资源。2014倒闭的在线教育机构中,相当一部分是平台型。目前来看,BAT等网络巨头布局的在线教育都是平台型。

网校:网校的特点在于,只要具备上网条件即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接入互联网,自主地选择学习内容。相对于面授教育而言,网络教育最大限度地突破了教育的时空限制,是师生分离、非面对面组织的教学活动,是一种跨学校、跨地区的教育体制和教学模式。网校可以融合工具类以及平台型等各种类型,在教学对象上也可以是B2B或者B2C等,形式相对比较灵活,同时内容一般比较丰富。网校有综合教育类也有垂直教育类,其中职业教育最受欢迎。 职业教育将是热门

对于职业教育而言,对它影响最大的就是经济因素。其中,经济因素主要有:GDP增长状况、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模式、市场的理性化程度、产业结构、企业结构、劳动力市场模式、劳动力失业状况等几个方面。

在产业结构方面,现代职业教育制度的建立,规模的大量扩充,以及现代意义上的职业教育课程的建立,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工业革命。工业革命使得产业结构由农业为主转向了以工业为主,才使得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成为可能。

当前正处于全产业的转型升级大时代,在互联网+战略的推动下,工业4.0正在让生产车间发生着巨大的变化,数据化、智能化、连接化、信息化是将来生产制造车间的主流技术。这同时也对从业职工有了更高的要求,生产制造正向生产智造迈进,这也是第三次工业革命的主要内容。

譬如,机器人技术、人工智能以及3D打印在接下来也会成为工业生产的主流,虽然这几项技术会让从业人员越来越高深,但对从业人员的技术要求也越来越高。从业人员必须懂的机器人工作原理及流程、人机交互以及3D建模等技术。

未来劳动密集型企业会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将是精工作业,这也需要大量的职业教育培训机构,培养出更多的具备高等技术的人才。这样,职业教育在互联网+时代将会是一个大热门,服务于企业转型升级的中间商将需要大量的懂互联网并能具体操作的人才。随着人才缺口的逐渐增大巨大,市场必然会越来越可观。 把握“互联网+”时代

如今,从经济发展以及教育的大背景看,以往的职业培训显然已经不适合“互联网+”时代。一方面是教学内容上,传统职业教育的内容无法更好的适应当前行业的转型职业人才的需求;另一方面是教学形式上,即便是一些在线职业教育也仍旧沿袭过去的教育方式。这也就使得大部分参与职业培训的人员依旧无法直接在企业内上岗,还是需要在岗培训很久才能真正入职。

那么,在“互联网+”时代下,职业教育如何做才能突破、超越呢?

一般来说,职业教育培训一方面是通过培训让某些人具备从事某个职业的技巧,另一方面是让企业能够找到入职就能工作的职业人才。

那么,基于这两个方面,职业培训首先就得了解市场与需求,其次要搞明白做职业教育需要的资源有哪些。然后要在了解市场、明白用户人群、拥有一定资源的基础上,进一步洞悉整个产业链的情况。

此外,虽然本身是一个企业整体,但是为了供应链与价值链能够延长乃至下沉到企业内部,职业教育还是要与企业直接关联,这是他们成功的关键。

同时,为了进一步做好职业培训,职业教育将来还要做关于人才梯度、培训体系、产品理念、线下线上O2O渠道等几方面的建设与研究,这也是“互联网+”时代对职业教育乃至教育全行业的更高要求。

互联网职业教育培训范文第2篇

关键词:“用工荒”;务工人员;教育与培训

21世纪既是科技创新的时代,同时也是人才竞争的时代。换言之,企业发展的关键在于人才的优势,在于人才的培育,在于人才的竞争。在全球市场经济竞争日趋激烈的环境下,特别是在倡导企业精细化管理理念的当下,优化并提高从业人员知识结构,提升劳动者素质,成为各大企业应对市场竞争的有效途径,但“用工荒”问题成为各大企业发展面临的最大难题。而通过职业教育与培训提升进城务工人员综合素质,以适应企业现代化生产要求,进而引导他们做好自身职业规划并解决企业“用工荒”问题,就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一、开展进城务工人员职业教育与培训的现实意义

全球经济的竞争,表现为企业之间产品、技术及服务的竞争,其实质就是人才的竞争,就是生产者综合素质的竞争。针对市场竞争的加剧,各大企业对从业人员的文化素养、技术素质的要求日益提升;而进城务工人员则是刚刚走出大山、刚刚脱离土地束缚的农民工,其文化素质和专业技术的掌握,根本不可能适应企业现代化生产要求。因此,通过有针对性的职业教育与培训提升进城人员的职业技能,一是能够满足企业的用工标准要求,二是能解决企业面临的“用工荒”问题,三是通过培训使得进城务工人员的人生规划也得以明确,对于和谐社会的建设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一)拓宽进城务工人员的就业范围,推动进城务工人员的稳定就业

知识缺乏与专业技术的空白是进城务工人员难以在企业从事更高职位的主要原因,为此,多数进城务工人员只能选择就业门槛低、对生产技术水平以及教育程度要求较低的行业。据相关统计资料显示,目前进城务工人员主要集中在销售业、制造业、建筑业与服务业等知识、技术含量相对较低且劳动力较为密集的传统行业。但在国家“结构性”改革的推动之下,第一、二生产服务行业的就职岗位逐渐较少,而且岗位人员的流动性大、稳定性差、薪资待遇相对较低,致使多数进城务工人员难以在城市发展之中找到归属感。而职业教育与培训则能有效解决进城务工人员因为知识面窄、无专业技术等原因造成的就业困扰。进城务工人员通过参加多种渠道的职业教育与培训的学习和实践,不仅能练就一技之长,拓宽自身的就业范围,让自身拥有走上技术性相对较高的岗位就业的资本,而且在学习之中也能为其积累更多人脉,让其在城市发展之中找到归属感。因此,职业教育与培训对进城务工人员的个人就业与个人发展具有多方面促进作用[1]。

(二)加快社会企业的科技化、现代化发展步伐,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在全球化经济一体化的影响下,外资企业的进入使国内各大产业压力倍增。尽管外资企业的到来为我国企业提供了更多学习先进生产技术的机会,但对于企业自身发展来说,必须通过精细化管理方式才能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之中站住脚。而人力资源管理的精髓就是劳动者素质的提升。进城务工人员作为企业生产主体,是推动企业发展的主要动力,对企业产品质量有着决定性影响。因此,通过持之以恒的培训活动开展对进城务工人员的在职培训,在提升他们作为劳动者个人素质的同时,也能有效缩短我国企业实现科技化、现代化发展周期[2]。同时,从企业发展角度来讲,职业教育对进城务工人员的培训,在企业自身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及持续化发展等方面也有促进作用。

二、当前开展进城务工人员职业教育与培训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与培训渠道单一及资金不足问题的双重困扰

当前,虽然各大企业逐渐意识到了职业教育与培训对企业发展的作用,但在对于培训资金的投入、培训渠道的拓宽方面依然是“短视”的。综合各地相关培训活动的开展情况,大多数企业对于进城务工人员的职业教育培训的重视程度仍然有待提高。具体表现在:一是培训渠道单一。培训机构大多是传统的课堂授课方式,没有有效利用互联网技术,开展多元化的培训。二是资金投入方面。众所周知,职业教育与培训相关工作的开展与高校、成人教育不同,多数商业职业教育与培训均为私人办理,其运营资金主要源于政府,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压力,特别是企业追求效益最大化的本质以及缺乏社会责任,使得多数企业难以将大量资金投入到进城务工人员的在职职业教育与培训之中。因此造成了进城务工人员职业培训教育的运营资金短缺问题严重,导致了培训机构对进城务工人员的在职培训缺乏持续性及长久性,影响职业教育培训的持续开展,培训质量和效果堪忧[3]。

(二)政府机构对培训工作监管力度不够

在当前社会竞争环境下,引导企业开展对进城务工人员的职业培训,确保进城务工人快速融入企业生产环节,是各级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同时,进一步做好企业对进城务工人员职业培训的监督与监管也是政府机关部门应该履行的社会义务。因此,当地政府机关部门理应将进城务工人员职业教育与培训机构的监管纳入自身工作范围之中。但就现阶段发展情况来看,政府部门在对进城务工人职业教育培训机构的监管力度不够,致使目前国内进城务工人员的培训市场较为混乱。甚至部分相关培训机构为追求自身利益,在还未得到审批,在师资培训力量不足的情况下,也对进城务工人员进行培训,培训的针对性和效果可想而知。因此,很大程度上打击了进城务工人员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降低了职业教育培训的教学质量。

(三)进城务工人员自身存在的问题

当前,农民进城务工,在有效解决了我国农村劳动力过剩的同时也实现了人员的有效流动,对推动我国城镇化建设具有积极意义。但现实是,进城务工人员整体知识水平不高、接受教育的程度较低,特别是职业技术欠缺。这些是进城务工人员普遍存在的问题。而且在城市生活期间,部分进城务工人员的法律意识淡薄,时常出现进入城市工作期间未到机关部门办理相关手续的现象,对城市治安管理构成威胁,致使相关部门利用强有力的法律制度对进城务工人员进行限制。但强制化管理模式又使进城务工人员时常感到被排除在城市之外,工作情绪起伏较大,无论在企业工作中还是在日常生活中都认为自己是城市的“外来者”,缺少主人翁意识,难以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受我国传统思想文化影响,多数进城务工人员的自我学习意识依然较差,缺乏长远发展目光,在职业教育培训过程中行为散漫,时常出现消极心理,难以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相应的培训任务。作为各培训活动开展的主要对象,进城务工人员自身问题不仅对相关教学活动的开展造成多方面障碍,而且也为其自身发展带来多方面影响[4]。

三、加强对进城务工人员职业教育与培训的措施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不难看出,进城务工人员作为城市建设、企业发展的重要劳动力和后备军,对进城务工人员进行相关职业教育与培训,不仅能有效加快我国城市化建设发展步伐,还能有效改善进城务工人员的个人生活水平。结合现阶段发展情况来看,若想在社会发展之中有效提高进城务工人员的教育培训质量,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当前进城务工人员的职业教育培训进行完善与创新。

(一)携手高校和成人教育机构,以解决培训资金问题

要提高进城务工人员培训效果,提升务工人员综合素质并有效化解当前企业“用工荒”问题,各省区间首先应解决职业教育与培训机构的资金短缺问题。目前,职业教育与培训机构主要是以商业性培训为主,其运营资金主要源于企业。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发展口号的激励下,全国中小型企业数量增长迅速。虽然中小企业数量的增多为进城务工人员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但若想通过社会中小企业的资金投入来提高进城务工人员在职培训质量,并不符合发展实际,尤其是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因此,综合现阶段社会各大产业的实际发展情况,若想从根本上解决进城务工人员职业教育培训机构的资金问题,必须通过政府、高校等社会教育培训机构的介入,为进城务工人员的职业教育与培训机构筹备教学设备。一来社会机构的介入能有效解决职业教育与培训机构的资金问题,二来也能为进城务工人员节省一笔培训经费,让其感受到城市对他们的关爱,让其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之中。

(二)建立并完善进城务工人员培训机构的管理机制

目前,国内还未针对进城务工人员的职业教育与培训建立相关管理机制,导致当前职业教育与培训市场行为较为混乱。同时,一些社会培训机构在实际培训中,一些专业的设置没有很好地结合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在培训内容安排上也不能做到“按需施教”,因此就不能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挫伤了进城务工人员参加职业教育、培训的积极性,严重阻碍了职业教育培训的有效开展。因此各地政府部门应该通过相关政策引导社会各大高校、成人教育学校等社会性组织机构,来解决进城务工人员职业教育与培训的教学设备、教学资金问题,建立并完善与之相适应的进城务工人员培训管理机制,落实培训教育主体责任,强化监管,推动职业培训教育踏上正轨。与城市常住居民相比,进城务工人员日常很少参与其他社会活动,加之他们自身存在一定自卑心理,致使他们成为部分不法分子施行诈骗的首要对象之一,而职业教育与培训则是诈骗团伙常用的作案手法。因此,综合现阶段国内进城务工人员职业教育与培训现状,当地政府部门应充分发挥自身的协调作用,履行自身监管职责,利用相关政策规范我国进城务工人员教育培训机构建设工作。在相关工作的开展过程中,还可根据当地实际情况,与当地律师事务所合作,开辟进城务工人员职业教育与培训机构的投诉通道,确保各项培训工作的有序开展。

(三)利用现代互联网科技拓展培训渠道

互联网络科技的迅速普及和发展,不仅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诸多的便捷,同时也为进城务工人员的职业培训渠道的进一步拓展奠定了基础。在进城务工人员的职业教育培训过程中引入互联网远程培训,不仅拓宽了培训渠道,也节省了进城务工人员的费用、时间。当前,进城务工人员职业技能培训相关工作的难点在于进城务工人员的学习进度的安排与规划上。因此,若在教育培训过程中引入互联网远程培训,则能有效解决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做到培训教育的灵活性。在实际工作的开展过程中,还可建立进城务工人员的网络教育咨询平台,给予进城务工人员更多的自主选择空间,有效调动进城务工人员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引导进城务工人员树立“继续学习、终身学习”的观念,提高进城务工人员的自学能力、创新能力与文化素养,达到扩宽我国进城务工人员的就业选择面的教学目的。

(四)注重培训教育师资团队的打造

进城务工人员作为特殊的社会群体,是社会转型期劳动力流动和再就业的必然现象。当前,在农村城镇化进城过程中,大量农民摆脱了土地的束缚,走进城市,开始了自己新的人生。为此,面对社会发展新常态,通过职业教育与培训对进城务工人员进行在职培训,是提高进城务工人员的综合劳动素质,造就合格的新时代劳动者的关键[5]。确保进城务工人员在职培训质量,除具备较为完善的教学设备及监管体制以外,积极与高校、成人教育机构合作,充分发挥高校在人才供给、技术服务、课题攻关等领域的不可替代作用。在互利共赢、政府支持的前提下,推进“校企协同”办学,以化解职业培训机构师资力量薄弱的困境。在此基础上,吸收更多的高校、成人教育师资参与到进城务工人员的培训中。同时,职业教育培训机构也要对培训授课人员加大培训力度,建设一支专业、高效的培训师资队伍,为提升进城务工人员培训教育质量奠定坚实的基础。

作者:张喆 单位:长春理工大学

参考文献:

[1]余慧英.南城县外出务工人员的职业技能培训对策研究[D].江西农业大学,2012.

[2]丁小浩,范皑皑.进城务工人员继续教育与培训中的志愿者研究[A].浙江师范大学教育经济研究中心.2007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浙江师范大学教育经济研究中心,2007:9.

[3]文晓晓.昆明市新一代进城务工人员继续教育需求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5.

互联网职业教育培训范文第3篇

关键词:互联网+;农产品流通;主体优化

中图分类号:F32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5年11月27日

一、引言

作为衔接“小生产”和“大市场”的农产品流通对于解决三农问题,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具有重要作用。近些年,农超对接、农产品直销等流通模式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农产品流通效率,但由于我国农村耕地分布广泛,使得部分农产品生产规模较小,流通不顺畅,频繁出现“谷贱伤农”的现象。这些问题都对我国农产品流通主体的发展提出新要求。21世纪是网络经济时代,提出“互联网+”,更是将经济发展趋势进一步明确。互联网引发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变革,同时深度影响农产品流通过程。流通主体作为农产品流通重要组成,其发展程度对农产品流通的效率具有重要影响。目前,虽有学者对我国农产品流通主体进行分析,如研究农产品流通主体结构合理化,对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升级改造途径进行研究,研究推动农业合作组织建立的可行路径等。但这些研究都是建立在传统农产品流通的基础上,而对“互联网+”背景下农产品流通主体优化的研究十分匮乏。因此,根据农产品流通主体存在的问题,基于互联网对农产品流通主体的影响,提出优化农产品流通主体的相关对策具有重要意义。

二、现代农产品流通主体发展现状及互联网对流通主体的影响

农产品流通主体指参与农产品流通过程并获得收益的组织或个人。由于地区要素禀赋不同,各地区的农产品流通模式及主要流通主体不尽相同,本文选取农户、农业合作组织和批发市场,研究这三类主体的发展现状以及互联网对各流通主体的影响:

(一)农户作为流通过程中的重要主体,其发展水平直接影响流通效率。目前,我国农户在参与农产品流通过程存在的问题主要有:第一,我国土地较分散,农户的生产方式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低,学习并运用新技术的平均成本较高,限制了新技术的推广,制约农产品生产技术的提高;第二,单一农户抵御市场风险能力较弱,而且农产品品种及质量标准化程度较低,在竞争激烈的农产品市场上竞争力十分有限;第三,我国农户的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大多为初中及以下水平,导致其接收新知识和运用互联网的能力较弱,不利于掌握国内外市场的最新信息。互联网对农户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村村通网络”,农民可以通过互联网掌握农产品供需信息,使得农户合理安排生产。互联网还使得农民足不出户便可掌握世界先进观念,从根本上转变了农户的价值观。

(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简称为农业合作组织,是指农民自发组织并参与,在农产品流通技术、信息、资金、生产、零售等方面相互提供帮助,以提高成员利益的合作组织。农业合作组织是农户组织化发展的一种形式,合作组织改变了单个农户的弱势地位,增强其市场竞争力。我国的农业合作组织在1980年以后得以发展,主要形式为农民专业合作社,据农业部经管总站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底,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总量为4,100万户,约占全国农户总量的16.4%。合作社的农产品流通量所占比重逐渐提高,在农产品流通中的地位日益加重。但目前我国农业合作组织在农产品流通领域发挥作用的合作社较少。就现有农业合作组织的自身结构来看,存在着规模小、经营标准不统一及信息化程度低等特点,而且对于政府的依赖程度高。互联网对农业合作组织的影响体现在组织管理者可利用网络系统进行成员管理及信息,而且组织内成员可运用组织内部信息平台获取最新农产品供需信息、新型技术信息等,从而进行生产技术创新,提高竞争力。

(三)在我国农产品流通过程中,批发市场作为农产品储存、交易的重要场所,集商品价格形成、商品买卖、供需信息传导和综合服务等功能于一身。各地批发市场的交易主体包括各级批发商以及终端零售商,如摊贩、水果生鲜超市及小部分消费者。就目前我国批发市场发展现状来看,批发市场的准入和退出机制仍不完善,频繁发生恶性竞争以及毁约现象,破坏了农产品供需双方的合作关系,使得农产品价格波动较大,严重影响农产品供需平衡;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基础设施不健全、交易场所及设施较简陋,并且普遍采取的对手交易方式,需要农产品需求者对农产品质量、价格进行逐一对比,并进行协商谈判以达成合作,效率低下;批发市场的需求者信息不明确以及流通多环节,使得农产品安全方面无法得到保障,信息化缺失使得质量追溯系统难以构建。互联网对于批发市场的影响体现在互联网支持的线上谈判、自动生成合同以及网上支付等手段提高了批发市场的交易效率以及资金周转效率,而且利用互联网可以追溯农产品来源,为农产品安全提供保障,增强了批发市场的信誉度,促进农产品流通发展。

三、互联网背景下优化农产品流通主体政策建议

虽然本文分析了当前我国农产品流通主体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阐述互联网对农产品流通各类型主体的影响,但将互联网纳入到农产品流通尚处于萌芽阶段,因而互联网时代下的农产品流通主体在参与流通过程中将面临很多挑战。为确保农产品流通主体在互联网背景下充分发挥作用,不仅需要政府对农民职业化培训给予扶持,还要促进农业合作社的组织化发展,推动批发市场运用互联网经营等。

(一)培育现代化农民,强化农民职业教育培训。互联网背景下的农业现代化需要有文化、懂技术的现代化农民。现代化农民的生产方式、思维方式及价值观都实现现代化,主要强调生产现代化,包括先进技术的学习与运用,土地高效率可持续利用等。培养现代化农民需要通过系统的职业培训过程,而我国之前的农民职业化培训大多是单一技术培训,难以达到预期效果,而且培训体系不完善。因此,强化农民职业教育培训,要以政府为主导,并划拨专项资金,采用“网上授课+线下指导”的培训模式,在培训的师资选择上要选取理论和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员,培训内容应主要包括互联网的运用、农产品信息搜集、农产品生产技术的运用等。并且为了培育出高质量的现代化农民,还要进行农民职业教育培训考试以及农民职业资格认证考试,资格认证结果在指定官方网站可查询,这样有助于评估农民教育培训的效果,还对拥有职业资格认证农民生产的农产品质量和安全性加以保障,有助于农产品的销售。

(二)强化农业合作组织的发展及其对互联网的运用。各地方政府要在政策上扶持农业合作组织的发展,推动农业合作组织的规模化、专业化进程,并鼓励大型合作组织兼并重组小型合作组织,从而增强带动力和影响力。农业合作组织要在各环节灵活运用互联网技术,如在农业合作组织内部设立农产品流通信息数据库及平台,由组织管理者实现信息的收集和汇总,通过平台向组织内成员农产品供需信息,并对数据库内的信息进行定时更新。同时,在农业合作组织中发展B2B模式,该模式是商家对商家的在线交易模式,可实现网上买卖,线下交货的交易形式,提高资金周转率,使农产品从生产者直接流向消费者,减少损耗。

(三)发展现代化批发市场。近些年,我国政府相继出台相关政策推动批发市场的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高市场的管理水平,但是批发市场的规范化和现代化程度仍然有待于提升。批发市场一方面应运用网上交易、网上信用评估、电子信息查询、网上金融等手段实现现代批发交易,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提高交易效率,并且对衔接国际市场具有重要作用;另一方面批发市场应建立网上农产品安全检测和追溯系统。由于成本原因,我国批发市场对农产品安全的检测主动性较差,并且检测标准仅为当前农产品是否含有有害物质,而对于长期内将对人体造成危害的有毒物质检测几乎没有,因此批发市场要强化农产品检测程序,制定严格的检测制度,并建立农产品质量追溯系统,使得消费者在网上可以查询到农产品从生产到消费的整个流通信息。

主要参考文献:

[1]陈耀庭.农产品流通中的各主体优化研究[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2.8.

[2]纪良刚.农产品流通主体结构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04.1.

[3]杨广宁.论农产品批发市场升级拓展与战略转型的重要性[J].商业经济,2009.6.

互联网职业教育培训范文第4篇

当棋局开始一段时间后,棋手总是可以在某些局部建立起自己有优势的根据地,这些根据地一般表现为棋型厚实,连接可靠,对周边地带形成威慑力。

在此基础上,棋手对于下一手棋的位置,始终有两种基本选择:近和远。

一种是在优势地带周边投放棋子,形成对临近地带有力的侵蚀。另一种选择是把自己的棋子投向更遥远的新空间,这往往离自己的优势地带比较远,需要投入的棋子自力更生,创建出一块新的根据地,但潜力更大。

就近行棋,借助既有的资源优势,在对局中非常常见。它可以相对比较轻松地在周边继续开疆拓土,包括打入临近的对手地盘中,肆无忌惮地狠掏一气,既拓展了自己既有根据地的面积,又让对手的空间萎缩,这种情况总是让人心情愉快。不过,有的时候,过于强调就近行棋也有问题,那就是周边可能可拓展的潜力已经很小了,或者周边对手的棋型同样厚实,拓展无门,在这种情况下,就近可能就会使棋的价值变小,反而给对手在别的潜力领域拓展创造机会。

遥远处行棋,同样是重要选项。围棋需要棋手始终具有广袤的视野,总是把棋子投向全场价值最大的地方,这种位置的术语称为“大场”。在一个相对遥远的地方投放,与优势根据地距离遥远,一般借不上力,需要棋子自力更生,甚至可能是在敌人的优势领域内苦苦作战,力求先生存后发展。当然这样做的价值也是很明显的,那就是在全局创立新的根据地,当成长到一定规模后,可以和其它根据地遥相呼应,使全局生动。

因此,就近或者遥远,在不同情况下各有优劣,是有风使满舵地把优势用足,还是投资于远处,棋手需要每时每刻做出选择。

这是一个无时不在的战略问题。

如同棋手一样,企业决策者时刻面临考验,是把有限的资源的投放于优势业务,使优势业务进一步增长?还是把资源投入到当前可能规模不大,但具有成长潜力的新空间?这个问题,也几乎始终贯穿于企业经营过程中。

当业务建立起一定的优势,同时在周边地带仍然具有巨大的拓展空间的时候,需要毫不犹豫地就近拓展。

基金业仍然具有很大的拓展空间,在互联网金融一度成为热词之后,事实上恰恰放大了基金业的优势。

传统基金业的售卖盯着产生80%利润的20%的客户,原因是基金到达不了更多80%的客户,今天通过互联网,使整个成本下降,长期被忽略的散户小户借助互联网的长尾效应整体形成了惊人的规模。互联网金融释放的创新红利将继续惠及基金行业,“长尾效应”尚未结束。互联网金融投资品,更容易获得大量投资者的热捧,特别是WEB2.0的社区互联网将成为互联网金融消费者的分享空间。一旦投资这样的分享平台形成规模,就必然形成金融创新的基础,不再是基金公司自己设计投资产品了,很可能是一类特定的投资者,形成一个投资需求,由基金公司来响应投资者的投资需求,从而形成一个金融投资产品,也就是形成基金的C2B模式。

此外,基金公司之所以存在,就是因为能够给客户提供有附加值的服务,不是仅仅的给客户提供一个带有支付功能的一个简单的理财产品。基金的最终归宿还是要把最终给投资人的服务做起来,做好投资人的理财服务,为客户创造价值,是基金业的根本。

但是,并不是所有优势业务都是具有如此显著的增长空间的,尤其是许多传统企业的旧有业务,在移动互联网的冲击下逐渐到达天花板,同时在价格战的冲击下,存量也在逐渐萎缩。企业已经必须要把眼光投向更广袤的新空间,在这一点上,具有非常明显的模式变革意味。

以教育培训行业为例,在移动互联网冲击下即将发生商业模式的巨变。越来越多越多教育培训机构将改变单一依靠学费模式。教育培训变得越来越平台化、生态圈化,从内容上类似教育、科技电视台,从沟通方式上类似垂直用户社区,从盈利模式上类似于后向收费的媒体。英语、职业教育、课外辅导等教育培训品类将被首先突破,大量受众从线下教育向线上迁移。

另外一类潜力空间,表现为对于传统企业构筑起整体的移动互联网优势至关重要的战略要津,如社区门户、支付、版权、终端渠道等领域。

在相当多的情况下,在这些遥远处行棋,需要企业跳出传统业务内生增长的传统模式,将发展模式调整为通过跳跃式的整合、并购模式,快速在新空间内投放棋子。

通常,在这些新市场空间中,争夺极为激烈,诸多资本、互联网企业、传统企业都寻求快速进行空降兵式的进入。

互联网职业教育培训范文第5篇

精准扶贫的必然选择

自2010~2011学年起,国务院扶贫办与财政部联合开展了雨露计划实施方式改革试点。试点第一学年9个县,第二学年100个县,第三学年203个县,一步一个脚印逐步推进,政策设计得到试点地区基层干部群众的一致认可,但补助对象的瞄准度差、扶贫对象申报困难、基层扶贫部门工作量大等问题,基层干部群众无法克服。经过调研分析,发现主要原因在于三个“不对称”:

扶贫部门和贫困农户信息不对称。雨露计划改革试点是一项直接面对贫困人口个体的特惠政策,工作对象涉及千家万户,传统的信息传递方式和手段非常不便。一方面基层扶贫部门依靠开会发动、媒体广播、口口相传等传统方式,把政策传递到偏远闭塞的贫困乡村十分困难,精准送达建档立卡贫困人群更是难上加难;另一方面贫困人口对试点政策知晓度低或理解存在偏差,不少补助对象未能及时申报,错过了获得补助的机会。

试点工作量与基层工作人力不对称。试点工作到户到人,直接涉及贫困人口的个人利益,点多、面广、繁杂琐碎。但基层扶贫部门人手普遍少,县级扶贫部门编制一般10人左右,扶贫重点乡镇才设1名扶贫专干,而且都要身兼数职,日常工作疲于应对,在较短时间内对数千名学生的纸质申报材料进行审核,工作量非常大,质量难以保证。加上没有专项的工作经费,一些地方工作人员积极性不高,人为影响工作效率。

监管要求与监管手段不对称。由于此项工作是为数不多的直补到户政策,各级普遍要求严、关注度高,往往是审计重点。尽管各试点县工作都很认真,制定了规范的操作规程和严格的监管措施,连整理表格都有规范装订标准。但面对纸质报表,人工作业核对,工作量相当大,漏洞频出,效果欠佳。

经多次认真研究分析,大家一致认为,只有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化管理服务手段,才是解决上述问题的唯一有效途径。在上述背景下,作为雨露计划的具体协调单位,全国扶贫培训宣传中心在没有财政资金投入支持的条件下,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扶贫事业,于2012年7月与梅泰诺公司签订《合作框架协议》,开始了系统平台合作开发工作。

以需求为导向的探索旅程

雨露计划是一项针对贫困人口人力资源开发的专项扶贫项目,工作涵盖扶贫职业教育培训工程、扶贫创业致富带头人培训工程、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和创业适用技术推广等项目。由于工作迫切需要,我们把首要开发目标选定在职业教育补助申报、审批流程上。此后3年,我们从贫困村开始,历经了“需求调研设计开发,试用修改,再试用再修改”的过程,平台功能也从雨露计划职业教育补助资金的申报、审批,逐步丰富扩展到扶贫资讯、创业园地、培训管理、跟踪调查、互动交流、统计抽查等方面。

2012年7月至2013年1月,我们进行了第一轮需求调研,先后赴河北、黑龙江、湖北、甘肃等省区的20多个乡镇,深入贫困村老百姓中间,了解他们的需求,衡量他们的接受水平,结合工作操作流程,形成了“衔接三大系统,并行两个终端,实现六大功能”的首期开发思路。衔接三大系统,即该平台分别与国务院扶贫办贫困农户建档立卡信息管理系统,教育部中、高等职业教育学籍管理系统和人社部技工院校学籍管理系统建立网络衔接,对申报人员的扶贫对象资格和在校就读学籍自动进行比对审核;并行两个终端,即该系统的个人申报、各级审批、信息互动、抽查监督等工作,全部可同时通过移动信息终端(手机)和互联网信息终端(计算机上网)完成;实现六大功能,即雨露计划的政策宣传、农户申报、对象资格审核、信息互动交流、数据统计存储、项目监测抽查六项功能,全部通过该平成操作。

一期工程开发完成并通过技术测试后,我们于2013年3~6月,先在河北武强、湖北罗田、甘肃永靖3个县进行了初步试用。去年上半年,又在全国20个省的20个县进行试用。在试点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即时改进,补充完善。比如平台开始设计的手机短信申报功能,如果学生本人不在建档立卡数据库中,还得找电脑上网补充信息,不具备计算机上网条件的地方还是很不方便。于是,我们加上了手机APP端口,通过手机操作,完成个人申报信息补充填报。有了APP端口后,又根据基层需求,加上了扶贫资讯、村长、创业园地(农技指导)等功能。从2015年3月开始,我们又在宁夏进行了全覆盖使用试点,应宁夏扶贫办要求,又新加入了内部交流、培训管理、问卷调查等功能。整个平台根据实际应用需求,不断改进,越来越丰富,越来越完善。

精准扶贫的强劲功能

经过试用,目前开发完成的各项功能,基本达到了预期目标。如果全面推广使用,至少可以实现以下8个精准:

扶贫对象精准。平台充分利用新一轮建档立卡成果,所有管理和服务功能都以建档立卡贫困户数据为基础,确保政策指向精确瞄准扶贫对象。以职业教育补助审核为例,扶贫对象提出申请后,平台与国务院扶贫办建档立卡、教育部和人社部学籍管理系统网络相衔接,自动识别贫困资格和学籍资格,将不符合条件的申报对象自动排除,避免了因人为因素和技术手段落后而导致的对象瞄准错位问题,提高了工作效率,确保了雨露计划资金直补到户的精准度。

方便群众精准。针对贫困乡村计算机宽带上网不便的现状,除后台管理之外,平台的各项功能都可以通过手机完成。只要有一部手机,每个扶贫对象都能足不出户了解扶贫信息,完成补助申报,学习实用技能。每个申请人都可以随时随地通过手机或计算机上网完成雨露计划职业教育补助申报,时间只需三五分钟,费用几乎为零。他们不用再跑村、乡、县找人盖章,到学校开具证明,在免于奔波的同时,人均节省申报过程中的食宿、路费、邮寄费等共计100~230元。

服务基层精准。为切实减轻基层负担,平台采用全国大集中架构,软、硬件全部由我们统一设计、统一开发,业务数据由中央数据库统一存储管理,权限统一分配,各级用户和扶贫对象直接访问,上线即用,无需任何基础设施投入。雨露计划职业教育补助对象村、乡、县三级审核,都从手工对照名单变为系统自动比对,大大缩短了审核时间,提高了精准度,解放了人手。为了服务进村,平台的手机APP设置了“村长”平台,村干部可以用手机向本村群众视频、录音、文字等消息,方便与本村村民联络。

政策宣传精准。手机APP专门开设了“扶贫资讯”窗口,县级以上扶贫部门都可图片和文字信息,直接发送到老百姓的手机上,政策信息可直接传送到千家万户,不仅一步到位,而且信息不会在上下层层传递过程中以讹传讹,发生误读。

跟踪监管精准。平台设计了全程实时跟踪功能,可以随机条件抽查,各级扶贫干部都可通过手机操作,随时随地查看本地区情况,通过数据及时发现问题,追查根源,方便各级指导监督管理,规范程序,改进工作。手机APP的跟踪调查功能,方便县级以上扶贫部门有针对性地下发调查问卷,通过问卷了解培训需求,跟踪了解实际效果。

信息公开精准。平台设立了意见反馈和短信通知功能。群众有什么意见,都可以通过手机向县扶贫办反馈,便于基层干部了解实际情况,及时处理一线实际问题。雨露计划职业教育补助发放工作,从对象申报开始,每一步审核结果,都有一条短信通知,前后至少8条信息发送到申报人手机,而且申报人可以随时查询每步审核结果。畅通的立体交流沟通渠道,大大提高了工作透明度,保证了扶贫对象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培训管理精准。每一个培训班信息输入到平台之后,平台会自动生成唯一的二维码。当学员报到或进班上课时,可以用手机扫描二维码签到,平台自动生成时间、地点二维记录,方便准确地对培训班实施到人管理。学员听课后,用手机对培训课程、老师授课以及培训班整体效果进行评价。培训结束后,后台将培训信息自动汇总,生成原始记录,归档保存。

技术推送精准。手机APP开设创业园地专栏,把技术员(专家)的联系方式、学习资料通过文字、图片或视频的形式网络发送,群众可以用手机咨询、观看、学习,解决技术下乡最后一公里问题。

鲜明生动的互联网特征

这个平台开发之初,在思想上并没有“互联网+”自觉。在宁夏试用期间,时任宁夏自治区扶贫办副主任的赵满礼在谈话中无意间提出一个观点:大家天天在说“互联网+”,找“互联网+”,咱们这个不就是“互联网+”吗?后来一琢磨,还真是这么回事,因为它具备非常突出的互联网特征。

信息来源的大众化。除了基础比对数据来源于部委数据库外,平台的其他信息全部来源于各级各类用户,尤其是基层干部群众。扶贫资讯,县级(含县)以上扶贫部门都可以;创业园地的技术信息,依靠各级各类技术员、专家;村长功能,本身就由行政村的村级管理员。同时,平台还设计了帮扶互助和信息反馈通道,各级扶贫干部、驻村工作队员(第一书记)、村干部、创业致富带头人、扶贫对象、各类技术员(专家)、培训机构等,都有畅通的发声渠道,具有互联网大众化的基本特色。

信息传播的扁平化。这个平台的基础人群,是最新一轮认定的9000万建档立卡扶贫对象。围绕他们发展参与的人群,第一批是各级管理员和扶贫干部,包括村干部、扶贫创业致富带头人、扶贫专家、农村技术员、普通村民,将来会逐步扩展到相关学校、企业等社会各界。一旦进入平台,每个用户既是信息的分享和应用者,又是信息的制造和者,实名入网,开放平等,充分体现了互联网传播的扁平化特色。

参与主体的社会化。这个平台的开发建设过程,本身就是一个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的过程。首先,平台是社会力量捐赠开发的。捐赠方是北京梅泰诺通信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该公司3年来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参与了方案制定、前期调研、设计开发、平台试用全过程,并独立承担了软件开发的全部工作和费用。其次,平台建设的过程,是各级扶贫系统合力推进的过程。从调研、开发、试用,到修改、补充、完善,每一步都凝聚了全系统上下各级扶贫人的汗水和心血。第三,在使用推广过程中,不断地有社会力量加入进来,优势互补,数据共享,共同成长。尤其在宁夏试点中,与自治区扶贫办先前开发的雨露计划信息管理系统深度融合,不但提高了双方的系统功能,而且与当地开发商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对系统的优化升级和推广应用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运行机制的多赢化。今年宁夏试点,最大的收获就是引入了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尝试到了互联网思维给扶贫开发带来的推动与便利。

一是扶贫对象得到周到的服务和优惠的套餐资费。宁夏联通公司推出雨露惠农包优惠套餐产品,资费2.5元/月,包括1G定向流量、3000条定向短信、300分钟村内通或200分钟亲情号码通,还有雨露学生卡优惠套餐产品(30元/月,包括150分钟通话、4.5G流量),都大大低于市场价格,使群众得到了实惠。

二是扶贫部门得到了良好的扶贫效果、扩大的社会效益口碑和高效的工作效率。今年上半年宁夏全区雨露计划助学补贴申报人数达2.64万名,在满足农村贫困新成长劳动力接受职业教育培训需求的同时,建立了政策宣传、项目申报、实用技术培训、联系群众互动四个服务群众、联系群众的长效机制,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

三是移动运营商得到了稳定的用户群体。在试点过程中,宁夏联通公司全程宣传辅导,仅头两个月就帮助制作雨露计划政策宣传展架230个、海报1100张、条幅1200米、彩页7万份等,制作公益宣传短信和微信宣传信息,布置培训场地,借助联通技术人员队伍对贫困群众贫困学生进行面对面、点对点的雨露计划政策宣传解答和软件安装应用培训指导。截至目前,雨露百事通手机APP软件下载次数10.8万次,注册使用人数3.3万人,功能模块访问量76.6万次,这些用户都是移动运营商的潜在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