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旅游文化的核心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2015年,宜昌市加快建设鄂西圈核心城市,围绕建设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核心城市和休闲旅游目的地城市,提出并实施了“两创一跃”和“千亿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战略,即“创建全国旅游标准化城市、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文化旅游业跃升为千亿产业”。如何在千亿产业发展中突出文化旅游的优势?加快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笔者就此进行初步探讨:
一、文化旅游――宜昌拥有巨大的资源优势
宜昌各类旅游资源已达747处,其中:国家级5A景区4家,4A级14家,3A级17家,为把宜昌打造成为文化旅游经济强市提供了极好客观条件。宜昌巨大的旅游资源优势表现为:
(一)奇特雄伟的山水自然风光:宜昌拥有号称“中华版图的地理脊梁”的雄奇险秀幽集一身的三峡区域,“清江天下秀,长阳歌舞乡”的长阳清江画廊令人心旌摇曳,神奇的喀斯特地貌造就的晶莹剔透、神秘万千的地下溶洞闪烁其间,“长江流域活化石”之称的中华鲟自然繁殖产卵培育场吸引着世人的目光。
(二)浩瀚丰富的人文历史景观:宜昌囊括了闻名遐迩的诗人与美人故里,赵子龙大战长坂坡、张飞吼断当阳桥等三国古战场令人抚古追今,楚辞大家屈宋、诗赋名流李杜等诗文作品与活动遗迹历久弥新,武落钟离山、长阳渔峡口等古人类文明的遗址比比皆是,宜昌石牌、长阳太史桥等被称为决定中华民族命运的抗战文化影响深远。
(三)宏伟壮观的现代工业文明:葛洲坝、三峡大坝等数以千计的各种大、中小型水电站星罗棋布,无不潜藏着巨大的旅游观赏开发价值,三峡蓄水形成的蔚为壮观的天然库湖,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三峡新景观,驰名本土企业稻花香、枝江酒业、宜化、兴发、安琪等一批现代工业企业,均可作为现代工业文明旅游资源进行开发。目前宜昌已有国家级工农业旅游示范点5家,省级农业旅游示范点4家。
2015年12月,经济全球化与中国城市创新发展论坛暨“环球总评榜.旅游文化榜”典礼在北京召开,宜昌获评“十佳最具人气旅游城市”、“十佳宜居宜旅旅游城市”称号,宜昌也是湖北唯一入围总评榜并连获两个奖项的城市。
二、文化旅游――宜昌发展的产业建设核心
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符合大数据时代追求品质旅游的旅游市场需求。随着大众旅游时代的到来,旅游空间的不断拓展,旅游市场正逐步从追求游客规模的粗放型经营向追求品质的质效提升型经营转变。也就是说,谁能率先抢占文化旅游发展的先机和至高点,谁就有可能率先树立旅游品牌,从而提升旅游竞争力和影响力。要让游客拥有最温暖的的旅游体验,文化旅游的资源潜力不容忽视。
(一)文化旅游作为宜昌产业建设核心的必要性
1、历史的经验证明,文化旅游应作为宜昌产业建设的龙头。
宜昌在改革开放之前,因地理位置所限,生产资料以农业经济作物为主,经济发展远远赶不上荆州、襄樊、黄石等平原地区,改革开放后,宜昌大力发展特色经济,做好山水文章,宜昌蕴藏的巨大资源优势得以彰显,宜昌电能、食品及酿酒业均成效斐然,矿山、化工产业已经支撑起宜昌经济的半边天,而目前宜昌尚未得到充分开发的就是文化旅游资源,2014年宜昌旅游收入仅年330.97亿元,与得天独厚的文化旅游资源相比极不匹配,差距就是潜力,文化旅游给未来的大开发存留下了巨大的提升空间。
2、现实的必然选择,文化旅游是宜昌产业建设的新动力。
宜昌经济发展的实践证明,立足本地实际、充分利用资源、做好山水文章是一条可以持续的发展之路。文化旅游具有资源永续利用、没有环保压力、投资环境相对安全、市场潜力巨大等优势,宜昌的山水人文旅游资源也必将催生文化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建设立足本地资源,重在整体规划,实行有效资源整合,必将挑起引领宜昌经济发展新动力的重担。
(二)文化旅游作为宜昌产业建设核心的可行性
文化旅游作为宜昌产业建设核心,现已具备五大可行性要素。
1、党政重视要素。文化旅游是促进城市发展、推进城市升级的加速器,获得党政部门的高度重视是首要元素。2009年,湖北省委、省政府成立了鄂西圈司,并把宜昌纳入了圈投的重要核心节点,为宜昌文化旅游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建设机遇,宜昌市委、市政府对文化旅游产业高度重视,在对宜昌进行城市发展战略定位时,已把旅游作为一个重要的战略支柱产业纳入其中,为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2、地域中心要素。2011年11月,湖北省委政府正式提出“一主两副”战略,明确要把宜昌建成副省域中心城市,这对于推动宜昌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3、交通中心要素。文化旅游业的核心是大规模人群的流动,大规模的人群流动需要借助必要的交通工具才能实现其目的。宜昌古有万里长江水路横亘东西,今有京九铁路纵行南北,泸蓉高速、宜荆高速、宜万铁路、枝柳铁路、318国道等,均在宜昌或就近交汇,加上三峡国际机场,可谓四通八达,由于宜昌具有先天的地理中心、交通中心的优势,可以大大节约游客的旅途交通成本,进而可以形成价格竞争优势。
4、文化中心要素。旅游本质上是一种差异性文化体验,这种差异包括地理位置、文化、风俗、物质等,这些差异化是吸引游客前往旅游的主要动机。宜昌,自古就是蜀、楚、巴等多元文化的交汇之地。古老的长阳人,神秘的巴人,诗人屈原、美人昭君,都在宜昌境内诞生,尤其是民风民俗保持最为完美的山歌、民间故事、南曲、哭嫁、跳丧舞等土家族遗存文化,至今依然是文化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屈原、宋玉为代表的楚辞文化,以李白、杜甫、刘禹锡、陆游、三苏等为代表的文人墨客为三峡宜昌所创作的大量古诗词文化,郭沫若、刘白羽、汪国新等为代表的当代著名文学家、散文学家、画家为三峡宜昌留下了大量的诗、文、书、画,都具有相当的文化重量。三峡宜昌,文化旅游要素丰厚,现拥有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明遗产1个,国家及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56处,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178处。
5、服务中心要素。文化旅游产业,是满足人们心理需求的精神产业,提供高质高效的吃、住、行、游、购、娱等综合服务是其核心内容。目前,宜昌旅游已达到每年5000万人的接待能力,导游3300人,旅行社125家,星级饭店58家。旅游产品已有奇石、根雕、盆景三件宝外,还有清江鱼、清江崭獭⑶褰蜜柚、秭归脐橙、魔芋制品、竹碳雕、西兰卡普等民族特色产品。
三、文化旅游――宜昌目前的现状及其制约
(一)宜昌的文化旅游产业有了长足的发展
经过多年奋斗,宜昌旅游硬件设施和服务软环境都有很大改善,旅游设施和景点建设的投入力度不断加大,硬件设施不断优化,并已步建成了一批5A、4A景点,旅游线路日趋丰富,景区公路等级不断提高,游艇档次不断提升,文化特色不断增多,可供旅客选择的范围不断扩大。历经多年努力,宜昌的旅游经济出现了欣欣向荣的景象,旅游业的收入呈现持续跨越式高增长。
(二)宜昌的文化旅游产业规模还没有完全形成
1、资源整合不够。全市旅游点虽多但过于分散,景点之间,没有联线成片,无法引导游客消费,难以形成整体优势,发挥规模效益。有的游客感叹:宜昌处处是美景,怎么玩也玩不够,只好当天看了三峡大坝,观了中华鲟鱼,吃了长江肥鱼,足矣!连夜搭船去三峡或乘车去神农架。最终成了过路一日游。
2、经营主体分散。文化旅游是个特殊的行业,需要高度统一的经营体制。纵观过去的发展,宜昌旅游经营体制因为资源分散仍处于过于分散阶段,存在市县脱节、市内划块、条块分割、各自为阵、打小闹的问题,没能形成航母集团优势,高度集中的统一经营可以提高整体经营水平。
3、资金投入不多。现代市场竞争激烈,若文化旅游规划气魄不大、资源整合不够、经营主体分散,必然导致资金投入的分散和不足。资金投入的分散和不足,也必然导致企业成本高企、经营管理水平参差不齐,抵抗风险能力偏弱,融资越发困难,如此循环,文化旅游难以形成规模。
四、打造宜昌文化旅游产业的战略思考
如何充分挖掘宜昌文化旅游产业蕴藏的巨大开发价值,加快宜昌文化旅游产业?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政府主导大策划
笔者认为,在当今中国政治经济社会的大环境和目前宜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小背景下,要实施宜昌文化旅游产业的迅速崛起,首要条件是政府强有力的主导干预与精心策划。一是要确立文化旅游产业领头羊的战略地位,明确文化旅游产业中长期发展战略目标和发展规划,制定相应配套政策和措施。二是要打破条块分割与市县区域限制,全面整合宜昌的核心文化旅游资源,通过市场化运作的大手笔,采用政府主导控股,多种经济成份联合,全面整合重宜昌范围内的文化旅游资源、宜昌内外资本资源、经营管理优势,组建一个文化旅游市场集团经营主体,走集团化发展的新路子。
(二)市场运作大手笔
在政府主导下,通过市场运作方式,担当起打造宜昌文化旅游经济强市的重任。一要制定企业发展目标、战略、愿景,要有长计划短安排,三年打基础,五年大变样,八年上台阶,十年达目标。二要奋力开拓市场,扩大游客来源。三要开展横向联合,与文化旅游资源相联的辖外同行牵手营销,互惠互利,共同发展。
(三)银企联动大投资
要把文化旅游产业打造成引领宜昌未来大发展的核心产业,必须争取金融业的大力支持,银企联动,融资投资,搞活宜昌文化旅游产业,促进宜昌经济快速发展。
(四)打造宜昌文化旅游经济强市的项目建议
根据宜昌现有景点资源情况,结合未来发展构想,打造宜昌文化旅游目的地要从项目建设入手,笔者斗胆提出项目建设如下建议。
1、精心制作两个文化大项目。
“爱上宜昌”已成为宜昌城市新名片,如果制作一部宜昌文化旅游影视大片,融三峡宜昌风光、动人故事传说于一炉,制作成类似当年云南的《阿诗玛》、《五朵金花》、广西的《刘三姐》、江西的《庐山恋》的影视大片,画面精美,制作精良,场景大气,既可创造效益,又能扩大宜昌文化旅游知名度、美誉度,让全国人民慕名向往,源源不断的前来宜昌观光做客。
制作一部水上现代声光电实景大戏。在长江或清江选择一处江面,打造一台类似广西《印象刘三姐》、西安《长恨歌》的水上实景大戏,演绎屈原、昭君的故事,或古代巴人与盐水神女的爱情神话故事,场面宏大,设计新颖,震撼人心,以深刻的旅游体验吸引每一位游客。
“三高”助力,出任北京旅游形象大使
11月10日,文博会拉开帷幕的第一天,中国三大男高音演唱家戴玉强、魏松、莫华伦以北京旅游形象大使的身份现身旅游商品馆并现场演唱《北京颂歌》。
创立品牌,“北京礼物”彰显旅游主题
旅游商品馆中心区以“北京礼物”为主题,搭建了第八届“北京礼物”旅游商品征集大赛精品展示区,超过500件参赛优秀作品面向观众集中展示。在书画展区,坦博艺苑、百雅轩等知名书画企业携众多大师的书画真迹和版画作品联袂亮相,向观众展示着北京书画和文化收藏品的魅力。
“智慧旅游”,文旅融合提升科技含量
旅游商品馆主通道利用全息成像动画、激光投影手段制作的《老北京动起来》多媒体画卷吸引着一批又一批的观众,这是在专题展览以外首次在展会上演示。一幅幅老北京的生活场景,展示着老北京代代相传深厚的文化底蕴。伴随着不断发展的北京科技水平,高科技企业参与旅游商品研发的越发深入,促进旅游产业在与文化产业融合的过程中科技含量不断提升。
现场互动,传承古都北京“非遗”绝活
与往届文博会相比,除对鼻烟壶、火绘葫芦、剪纸、印章雕刻、琉璃、面人等“非遗”手工艺项目的展示外,让观众兴趣更深厚的是现场互动表演环节。
关键词:旅游;旅游文化产业;知识产权;贵阳市
21世纪是信息时代,公众的注意力越来越成为稀有资源,旅游文化产业是典型的注意力产业。旅游环境的营建和产品的打造,是为争夺更多的市场关注,旅游文化产业的一切离不开展示、少不了关注。旅游文化产业极具商业化个性、人性化品格、文化性内涵,包容了来自几乎整个世界的注意力。
文化既是旅游业的特质资源基础,又是它的精神动力和支撑。谁拥有了丰富的文化资源,谁就掌握了旅游业发展的主动权。同时,又因为旅游产业能够为社会带来庞大的就业机会和生产总值,人们又将旅游文化产业看作是21世纪的朝阳产业。
旅游文化产业已经成为以自然历史文物景点观光服务为核心,以享受人类文明成果、开发快乐精神资源和获取自然历史知识为动机,带动饮食、旅馆、交通、商业、娱乐等配套发展的大型文化产业群。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人民收入、生活水平的持续快速提高,国民旅游消费迅速兴起并呈现爆炸式增长,满足多层次的国民旅游消费需求成为旅游业重要的功能和任务,进入本世纪以来这一趋势进一步增强。
在旅游产业逐步发展成为新的支柱产业的同时,利用知识产权制度促进旅游业发展,正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2009年以来,随着《贵州省旅游产业知识产权工作意见》的出台,寻求对我省旅游产业实施知识产权保护开始迅速升温,逐渐形成热潮。 在各地旅游产业知识产权保护工作中,以景区景点名称为核心要素进行商标申报,探索传统知识知识产权保护手段,通过打造地理标志农特产品,丰富和提升我省旅游商品成为强化我省旅游知识产权保护的三条重要路径。
1.1.1文化产业及其分类
文化产业是指从事文化产品与文化服务的生产经营活动以及为这种生产和经营提供相关服务的产业。文化产业的最终目的是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1]
文化产业功能:经济增长功能、意识形态功能(满足人的需要、引导舆论宣传、防御文化殖民)、文化传播功能、审美与评价功能。
图1.1
如图1.1所示,文化产业主要分为三层,分别是文化产业核心层,文化产业外围层和文化产业相关层。
文化产业的核心层,包括了新闻书刊、音像制品、文艺表演、电影电视、文物保护、博物馆、文化研究、会展等行业。是文化产业的主要行业,作为核心行业而存在。
文化产业的外围层是服务于文化产业核心层,外围层中的互联网、旅行社服务、休闲娱乐服务、文化产品销售等行业均服务于处于核心层中的核心行业。
文化产业的相关层,是文化产业核心层和文化产业外围层衍生和相关联的上下游产业,主要涉及到了服务于核心层和外围层的产品的生产和加工。
1.1.2旅游文化产业及其分类
旅游文化产业是一个以旅游资源为核心,以旅游经纪、旅游食宿和旅游交通等为外围产业和相关产业而向外不断辐射的综合性产业。
一是自然旅游资源。自然旅游资源亦称“自然景观”,这是指能够使人们产生美感,并能构成景观的自然环境或物象的地域组合,所突出的是物质的物理属性及其对人的心理产生的新奇别致的美感,注重的是官能感受、切身体验和心境快乐。
摘 要:旅游介入文化是旅游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因旅游者的旅游活动而产生并直接介入其间施加影响的文化。本文分析了旅游介入文化的分类与特点。旅游介入文化的提出为旅游文化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在实践上有助于介入主体明确方向,制定合理而又具针对性的旅游文化建设举措,促进旅游的持续健康发展。
关键词:旅游文化;旅游体验文化;旅游介入文化
一、旅游介入文化的提出
在现行的旅游文化论著中,并无“旅游介入文化”概念,所以提出这一概念,一则缘于旅游文化的概念界定,二则缘于旅游文化的实际情况,三则缘于旅游文化的研究现状。
目前,国内学者对旅游文化概念的界定众说纷纭,虽然对旅游文化的研究产生了不利的影响,但也给进一步研究留下了较大的空间。为此,在综合比较众多旅游文化的定义之后,笔者将旅游文化的概念界定如下:旅游文化是人们的旅游体验与介入过程及其产品的总和。这一定义表明,旅游文化是人们以旅游为对象创造出来的一种新的文化形态,它既是一个过程――旅游体验和旅游介入,也是一种结果――旅游体验与旅游介入的产品(拙作《旅游文化学》,中国旅游出版社,2008:6)。这在逻辑上必然导出这样的命题:整体的旅游文化是由旅游体验文化和旅游介入文化两大部分构成的。因此,探讨旅游介入文化是对旅游文化进行深入探讨的必然要求。
从旅游文化的实际情况看,旅游者是旅游文化的首要创造者,其在旅游活动中所产生的旅游审美体验、旅游求知体验、旅游交往体验、旅游情感体验等是旅游文化的核心部分。没有旅游者这一主体的参与,旅游活动便不能成行,旅游文化也就无从产生。然而,旅游者并不是旅游文化的唯一创造者。随着旅游活动的展开,那些非旅游者,如旅游服务者、景观开发者、旅游宣传者、旅游规范者、旅游研究者等常常出于不同的目的和动机介入到旅游者的旅游活动中来,尽管这些“介入者”的介入行为及其结果在整个旅游文化中并不处于核心地位,但却是整个旅游文化不可缺少的部分。因此,将旅游者以参与的方式体验旅游所创造的文化称之为“旅游体验文化”,非旅游者以介入的方式影响旅游所创造的文化称之为“旅游介入文化”,符合旅游文化发展的实际情况。
从旅游文化的研究现状来看,国内的研究空前繁荣,构建旅游文化学理论体系的呼声日渐高涨。理论体系的构建需要独特的概念体系,但目前的旅游文化学很难说已形成科学的概念体系。有的旅游文化学论著以旅游主体文化、旅游客体文化、旅游中介体文化为核心概念[1],这些概念明显来自旅游学和文化学的嫁接;有的旅游文化学论著以文化交流、文化传播、文化震惊、文化认证为核心概念[2],这些概念亦多从文化学中移植而来。概念是对对象的抽象与概括,旅游文化学的概念体系应建立在旅游文化这个实体之上而非其它。因此,旅游介入文化概念的提出有利于旅游文化学概念体系的研究与探讨。
旅游介入文化的提出对于正确认识和理解旅游文化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虽然它只是旅游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特别是同处于核心地位的旅游体验文化相比仅处于边缘位置,但它却为人们全面而深刻地认识旅游文化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有助于廓清人们对旅游文化的种种片面的、错误的认识,恢复旅游文化的本来面目和真实含义。同时,旅游介入文化的提出对旅游文化建设的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它从旅游介入者的角度明确了旅游文化建设的方向,从而有利于人们制定出更加合理、更加具有针对性的旅游文化建设对策,促进旅游文化的持续健康发展。
二、旅游介入文化的内涵
旅游介入文化是旅游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概念进行科学的界定是进一步研究的基础。为此,笔者将旅游介入文化定义为:“旅游介入文化是指因旅游者的旅游活动而产生并直接介入其间施加影响的文化”。其概念内涵有四:
第一,旅游介入文化因旅游活动而产生。旅游介入文化产生的前提条件是旅游活动的产生,没有旅游者的旅游活动,便没有旅游介入文化。一个文化现象往往是个体行为和整个过程的统一,而确定整个文化现象的本质和特征的关键往往不是现象中的个体行为,而是整个过程[3]。以旅游者参加旅行社的旅游为例,就每个个体旅游者的旅游活动看来,其参加旅行社组织的旅游活动的确常常是先由旅行社设计了旅游路线,然后才是旅游者按照路线进行的参观游览,但就人类整体的旅游活动而言则应当是先有旅游者的旅游需求,然后才有旅行社等提供的旅游供给。没有旅游者的旅游需求,没有旅游者的旅游活动的产生,旅行社无利可图,自然不会提供旅游供给。因此,旅游活动是旅游介入文化产生的前提和基础,这是个不争的事实。
第二,旅游介入文化的介入对象是旅游。因旅游而产生的文化并不都是旅游文化,比如旅游目的地因旅游而产生的文化变迁,其中只有很小一部分是非旅游者有意识介入旅游的结果,更多的是旅游者带来的外地文化对目的地文化的冲击。这种冲击属于旅游效应,自然不能称之为旅游介入文化。因此,旅游介入文化的形成除了前提基础外,还必须具备第二个条件――介入对象是旅游。这里的旅游,既包括旅游整体――旅游者的全部活动过程,也包括旅游要素――旅游者和旅游对象。对旅游整体的介入,形成整体的旅游介入文化,亦即全部的旅游介入过程及成果;对旅游要素的介入,形成单项的旅游介入文化,如旅游服务文化、旅游景观开发文化等。因此,判断一种文化是否是旅游介入文化的根本标准就在于看其是否直接介入旅游者的旅游活动并对其施加影响。
第三,旅游介入文化的主体是非旅游者。一般说来,凡是参加旅游文化创造的人都是旅游文化的主体,但具体到旅游体验文化和旅游介入文化,其参与或介入的主体则有着明显的不同。旅游体验文化的主体是旅游者,其内容包括在旅游活动中所产生的审美体验、求知体验、交往体验、情感体验等不同的层面。总体看来,旅游者参与与自己目标相同的旅游活动,其目的是寻求内心的愉悦与畅快,无意改变所参加活动的方向;而旅游介入文化的主体则既包括旅游从业人员,也包括旅游行政管理人员、旅游研究者、旅游地居民、社会上旅游思考者等在内的非旅游者,其介入旅游活动的行为是一种有目的的干预,目的在于促使旅游向着自己预期的方向和目标发展。因此,凡是以各种方式有意识介入旅游者的旅游活动的人,都是旅游介入文化的创造者,但不包括旅游体验文化的创造者――旅游者。
第四,旅游介入文化是精神内涵与物质外显的综合体。旅游介入文化从本质上来说实际上是一个对旅游的应对过程与结果。面对汹涌的旅游大潮,旅游从业人员、旅游行政管理人员、旅游地居民、旅游研究者等旅游介入者或欣喜,或憎恨,或引导,或排斥……,思绪万千,招法各异,除了战争以外,几乎所有的应对手段都能派上用场。虽然上述心理与行为在总体上属于文化二分法中的精神范畴,但在现实世界中人们很难将精神与物质截然分开。任何精神文化都需要一定的物质载体,没有这种载体的存在,精神文化充其量只是一种文化心理和行为。旅游介入文化的结果,如产品形态的旅游服务、旅游景观、旅游宣传等无论从那个角度来看都不能否定其物质实体性,尽管我们可以说这些产品多以观念为核心、物质为载体,是一种观念的外化和显现,其核心主要应属于精神文化,却不能忽视其物质性的显现。因此,旅游介入文化从本质上说是旅游介入主体在旅游介入活动中形成的“观念形态及其外在表现的总和”[4],是精神-物质的综合体。
旅游介入文化与旅游介体文化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旅游介体文化一般认为即旅游业文化[5],但并不是所有的旅游业文化都是旅游介入文化。旅游业内部的管理文化,其指向是企业内部的员工,没有直接介入旅游者的旅游活动,是旅游介体文化但不是旅游介入文化;旅游业对外服务、开发、宣传、规范等文化,其指向主要是旅游者,直接介入旅游者的旅游活动,既是旅游介体文化又是旅游介入文化。
此外,社会的旅游观念、旅游研究者的旅游研究、旅游目的地的旅游传说一般不属于旅游介体文化,但这些均以旅游活动为研究、思考、演绎的对象,对旅游活动具有较为深远的影响,不能不属于旅游介入文化。
三、旅游介入文化的结构
对旅游介入文化的构成要素与构成方式进行剖析有助于深刻认识和把握其内涵与本质,也是旅游介入文化研究走向深入的必然要求。剖析旅游介入文化的结构,一要找准对象,二要选好视角。剖析对象为旅游介入文化本身而非其它自毋需赘言,而旅游介入文化的文化属性决定其最佳视角非文化学莫属。从文化层面的角度来分析,旅游介入文化的发生发展,最初是从“文化的心态”开始酝酿,然后经过“文化的行为”逐层向外,以特定的“物质形态”――旅游产品的形式表现出来,并以这最外层的“物态文化”直接与人们碰触。因此,旅游介入文化结构由心理、行为和产品3个层面所构成。
1. 旅游介入文化的心理层面
心理学认为,个性包含个性倾向性与个体差异性两方面的内容,个性倾向性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等,而个体差异性包括能力、气质、性格等心理成分[6]。旅游介入活动总体上属于介入主体的个别,个性倾向性较为明显。因此,分析和探讨旅游介入文化结构的心理层面应主要从个性心理的角度,特别是从动机、理念、期望等个性倾向性的层面入手。旅游介入文化的介入动机揭示着介入主体介入旅游活动的目的和动因;介入理念是介入主体对旅游介入活动的总的看法,决定着介入方式、方法和行为;介入期望是介入主体对其介入活动的质量和效果的心理预期,通常决定和影响着介入强度与效果。
旅游介入文化的心理层面在旅游介入文化结构中居于核心地位,具有动力基础和前提条件的作用,决定着旅游介入文化行为层面的发生和面貌。一般情况下,有什么样的旅游介入文化心理,就有什么样的旅游介入文化行为。同时,旅游介入文化心理也对处于产品形态的旅游介入文化整体产生一定的影响。
2. 旅游介入文化的行为层面
行为是由一系列动作、运动、反映构成的,简单地说,人在日常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一切动作统称行为[7]。心理学家认为,行为是有机体在环境的影响下所引起的内在生理和心理变化的外在反映[8]。由此可见,行为与需要动机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分析和探讨旅游介入文化结构中的行为层面不能脱离心理层面。因此,旅游介入文化的行为层面实际上就是旅游介入主体在心理支配之下的各种具体的旅游介入行为,如旅游服务、景观开发、旅游宣传、旅游规范、旅游研究等,它们是旅游介入文化心理层面的外化和显现。当然,由于具体的介入手段和方式的不同,旅游介入文化各组成部分在外显的行为方式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
旅游介入文化的行为层面在整个旅游介入文化的结构中具有桥梁和纽带的作用,是旅游介入活动从心理动因到形成最终产品的过渡环节,对旅游介入文化产品的质量与介入活动的效果影响较大。
3. 旅游介入文化的产品层面
产品是一个内涵非常宽泛的概念,常与过程紧密相连,在一定意义上来说,任何过程的结果都可称为“产品”。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将“产品”分为服务、软件、硬件和流程性材料4种通用的类别[9],它既可以是有形的如硬件,也可以是无形的如服务等。对旅游介入文化结构中的产品层面的分析与探讨亦当作如是观。旅游介入文化的产品层面是指旅游介入主体介入旅游后最终形成的文化产品,包括旅游服务(既是行为又是产品)、旅游景观艺术、旅游行为准则、旅游宣传品、旅游法规文献、旅游研究论著、旅游传说等。旅游介入文化是一种观念形态及其外显的总和,如果说其核心属心理和行为等精神范畴,那它的外壳一定属物质范畴,否则不但在逻辑上讲不通,也违背旅游介入文化的现实。试想一个为满足旅游者的旅游需求而开发建造出来的具体的旅游景观,如果全然无视其客观实体性,只强调它是一种精神文化,无论如何都说不过去。
旅游文化的产品层面是心理层面和行为层面的结晶,属于表层结构,它对旅游介入活动的重要影响在于它是可以被人们感知和评价旅游介入活动过程的最终结果,反映着旅游介入的程度与效果。
四、旅游介入文化的分类
对事物进行分类是进行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也是认识事物本质属性的重要途径。旅游介入文化虽因旅游活动而产生,但它不处于旅游活动之内,而是通过介入旅游活动并对其施加影响。因此,在确定旅游介入文化的分类标准时必须重点考虑介入主体和介入目的两个问题,在此基础上进行科学的分类。
1. 按照介入主体的分类
按照介入主体的不同,旅游介入文化可以划分为企业介入型、行政介入型、学界介入型、居民介入型、社会介入型5类。
企业介入型主要指旅游企业对旅游活动的介入而形成的旅游介入文化,如旅游企业的旅游服务、旅游地的景观开发、旅游企业的旅游宣传等,其介入的主要目的在于通过优质的旅游服务、优美的景观建设、强劲的旅游宣传招徕吸引旅游者前来旅游观光或休闲度假,维持企业的正常经营运作,进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促进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
行政介入型主要指各行政主管部门和相关部门对旅游活动的介入而形成的旅游介入文化,如政府制定的旅游法规、旅游政策、旅游规划等,其目的在于通过行政手段约束、规范、协调、指导旅游的发展和进步。
学界介入型主要指学界对旅游活动的介入而形成的旅游介入文化,如学术界的各研究主体所进行的旅游研究、旅游评论等,其主要目的在于对旅游活动形成科学的认知,进而为旅游的健康发展提供理论指导。
居民介入型主要指目的地居民对旅游活动的介入而形成的旅游介入文化,如居民提供的旅游服务,编撰或传承下来的旅游传说,当地居民对旅游的观念、看法等等,其目的较为复杂,往往经济、社会、环境指向兼而有之。
社会介入型主要指社会群体对旅游活动的介入而形成的旅游介入文化,包括社会的旅游观念、旅游思想、旅游道德、旅游习俗等等,其对旅游活动的影响往往是积极与消极并存,赞成与反对各执一端,但目前社会大众对旅游的评价总体上是积极的。
2. 按照介入目的的分类
按照按介入目的的不同,旅游介入文化可以划分营利型、规范型、认知型三大类。
营利型是指以营利为目的介入旅游而形成的旅游介入文化,如旅游服务部门、景观开发部门、旅游宣传部门介入旅游活动所创造的旅游服务文化、景观开发文化、旅游宣传文化等。由于上述各部分均属于企业的范畴,他们介入旅游活动的最终目的就在于通过介入获得经营利润和各种经济利益。由此决定了他们所创造的旅游介入文化主要属于营利型。部分旅游地居民所创造的旅游服务文化、部分学者创造的旅游规划文化也属此类。
规范型是指以规范为目的介入旅游而形成的旅游介入文化,如旅游行政主管部门和相关部门制定旅游法规、强化旅游道德、约束旅游习俗等,其目的在于通过介入进一步规范和约束旅游者的旅游行为和旅游企业的经营活动,促进旅游和旅游业的健康发展。由此决定了他们所创造的旅游介入文化主要属于规范型。部分企业、旅游地居民、学界、社会群体所创造的针对旅游者的旅游道德、旅游习俗也属此类。
认知型指以求知为目的介入旅游而形成的旅游介入文化。主要指各学界、业界、政界所创造的旅游研究文化。其目的在于通过自身的研究活动,对旅游活动形成正确的认知,进而为旅游和旅游业的发展提供必要的理论指导。部分旅游地居民、社会人士对旅游的研究也属此类。
五、旅游介入文化的特点
旅游介入文化的特点是其本质属性的外在显现,也是旅游介入文化区别于非旅游介入文化的重要标志之一。对旅游介入文化的特点进行分析探讨有助于认识和掌握旅游介入文化的本质与内涵,对旅游介入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旅游介入文化的特点突出地表现在旅游指向性、经济功利性、内涵独特性、行为规范性、地位从属性等几方面。
1. 旅游指向性
旅游指向性是指因旅游活动而产生的旅游介入文化虽然外在于旅游者的旅游活动并成为同旅游体验文化相对应的独立部分,但其介入的对象却始终是旅游者的旅游活动。从旅游介入文化的介入主体来看,不管是旅游服务者、景观开发者,还是旅游宣传者、旅游规范者,其要对旅游活动施加影响必须通过自己的介入活动介入到旅游活动中去才能达到目的。从旅游介入文化主体介入的目的来看,无论是为了营利、为了规范,还是为了认知,要切实收到介入的功效也只能将介入的方向指向旅游活动。因此,同已经身在旅游活动之中的旅游体验文化相比,旅游介入文化具有明显的旅游指向性。
2. 经济功利性
旅游活动本身是一项消费活动,它会给众多的企业和部门带来无限的商机。尽管各自的目的和动机有所不同,但看中旅游活动所带来的各种经济功效和利益正是旅游介入主体介入旅游活动的重要原因之一。如旅游者要享受旅游服务需要以付费的方式进行购买,要到目的地参观游览旅游景观需要以购买门票的方式支付价款,这无疑都为介入主体带来巨大的经济收益。虽然旅游服务和景观开发的功利性不仅表现在经济上,但较其它功利性而言,经济上的功利性无论如何都具有直接性和外显性,需求与供给的关系易于被人们所感知。旅游宣传、旅游规范和旅游研究的经济功利性常常因与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功利性融为一体而显得不那么直接和明显,但仍是功利性的最终体现。
3. 内涵吸引性
旅游活动本身就是一种追求新、奇、特、异的心理与精神愉悦的活动。为了满足旅游者的需求,旅游介入活动及其提供的旅游产品必须具有内涵的吸引性,充分展示魅力独具的地域与民族特色。相对于见怪不怪、熟视无睹的惯常居住环境而言,异地独特的旅游服务、旅游景观、风土人情等造就的别样风景、别样体验与别样心情,正是众多旅游者对旅游活动乐此不疲的原因。同时,旅游主体对旅游介入者所在民族的独特文化的强烈好奇常常使得旅游介入者千方百计地精心打造具有民族特色的旅游产品与服务,以满足旅游者旨在于文化的反差中体验感受异质文化独特韵味的需求心理。因此,内涵的吸引性既是旅游介入文化的特点,也是旅游者对旅游介入文化的普遍需要。
4. 行为规范性
旅游介入文化主体介入旅游活动的最终目的在于通过介入活动影响旅游者及其旅游活动进而实现介入的目标。旅游介入活动要真正收到实效,必须为旅游者所接受、认同,并因有助于旅游者旅游活动质量的提高而使旅游者产生一种舒适感、满足感。因此,为了规范旅游介入者的介入行为,确保旅游介入活动的质量,提高旅游体验的水平,无论是旅游服务者、景观开发者,还是旅游宣传者、旅游规范者都将对自己的介入行为提出一定的约束与限制条件,使得旅游介入文化体现出较强的行为规范性。以旅游服务为例,人们经常见到的“文明服务”、“微笑服务”、“顾客是上帝”等用语,就暗含着较为明显的行为规范意义。而旅游宣传活动中所要求遵循的客观、公正、实事求是等原则也对旅游宣传者的宣传行为具有一定的约束作用。
5. 地位从属性
旅游介入文化是因旅游活动而产生并介入其中对其施加影响的文化,从先后顺序来说当是先有旅游活动然后才有旅游介入活动。没有旅游活动的产生,旅游介入文化也便因失去了介入对象而无法形成。既然旅游活动对旅游介入活动具有某种意义上的规定与制约作用,这就使得旅游者的体验文化对旅游介入者的介入文化具有一定意义的决定作用。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旅游活动毕竟是旅游者的活动,旅游介入活动虽然对旅游活动具有一定的影响,但最终的目的必须服从和服务于旅游者的旅游活动,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整个旅游活动的正常进行。因此,在整个旅游文化中,旅游体验文化始终而且必须处于核心地位,而旅游介入文化不管其对旅游活动介入程度多深,影响多大,只能而且必须居于从属地位。
参考文献:
[1] 谢贵安,华国梁.旅游文化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 章海荣.旅游文化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35-37.
[3] 陈华文.文化学概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4:68.
[4] 马波.现代旅游文化学[M].青岛:青岛出版社,1998:37.
[5] 邹本涛.旅游文化建设论纲[J].渤海大学学报,2004(2):72.
[6][8] 白振汉,陈德耀.现代管理心理学[M].青岛:青岛出版社,1997,46:80.
[7] 张明正,徐泰玲,等.管理心理学理论与方法[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7:81.
[9] 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的术语[S/OL].GB/T 6583-1994 ISO/8402-1994[2008-2-19].http:///article/article.asp?sn=120201-20041124-0047.
A Study on Tourism Intervention Culture
XIE Chunshan1,ZOU Bentao2
(1.College of History & Tourism,Liaoning Normal University,Dalian 116029,China;2.College of Tourism,Bohai University,Liaoning Jinzhou 121013,China)
随着教育信息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我国对数字化教育资源的研究也逐步深入。理论上,国内学者对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发与共享进行了多元研究 〔1-8〕。旅游文化学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就要不断进行改革,实现旅游文化现代化教学,改变传统课堂教学的时空观,将课堂教学内容延伸至课外网络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因此,如何建设旅游文化学数字化教学资源库是当前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改革的一个新课题。所谓旅游文化学数字化教学资源是指经过数字化处理,可以在计算机上或网络环境下运行的多媒体材料或教学系统,主要是指为教和学设计出来的、支持教师教和学生学的软件资源,不涉及到硬件设施、环境和人力资源。本文试图以地方性高等师范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旅游文化学》课程建设为例,结合该课程的自身特点和学生培养状况进行分析,探索旅游文化学数字化教学资源库的开发与利用,为地方性高等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旅游文化学课程改革提供可供借鉴的理论和实践依据。
一、旅游文化学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建设原则
(一)技术层面:确保旅游文化资源库建设的集成化、标准化和共享化。集成化要求将旅游文化学教学内容和教学资源进行系统整合,按照一定的逻辑归类,形成系列化、专题化的资源库,并借助数字化的集成技术将他们融为一体,即满足教师教学需要和学生学习需求;标准化就是要向老师提供易于操作的界面平台和资源分类标准,以实现旅游文化学课程教学资源的体系化和规范化;旅游文化资源库建设的最终目标是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化和网络化,将教学时空由单一的课堂教学转向开放性的网络教学,因此,共享化是旅游文化资源库建设的重要目标。共享化必须能实现师生网上互动,支持师生网上疑难问题解答、作业批改、成绩评价等教学工作。
(二)知识层面:保障旅游文化资源库建设的实用性、创造性和广泛性。旅游文化资源库集合了数量庞大的教学资源,但这些资源并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按照一定的逻辑性组成的、经过精心挑选的、实用性很强的精品教学资源。也就是说资源库里面的教学资源可以直接用于课堂教学,并实现网络共享,体现资源库建设的实用性特征;旅游文化资源库是网络化时代的产物,融合了现代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但资源库的建设不仅仅是将课堂教学内容用多媒体来表达,他需要传递的理念是通过现代多媒体技术,辅助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学习旅游文化学的积极性,激活旅游文化智慧的创造性;旅游文化资源库集中了当前旅游文化学领域内的优秀成果,在网络共享机制的支持下,广大师生共同参与开发与利用,资源库内容不断更新、壮大,使之成为一门真正的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创新课程,对于旅游文化学课程教学的转型和变革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旅游文化学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建设内容
旅游文化学资源库建设必须坚持标准化、规范化和共享化原则,建立资源库结构体系。根据上述建库原则,可将旅游文化资源库分为课程建设库、实训资料库和特色资源库三大类,各大类又可分为若干个小类。形成以课程建设库为核心,以实训资料库为支撑,以标志性资源库为特色的旅游文化资源库体系。
课程建设库包括课程文件和教学组件两大块。课程文件包括与课程相关的教师团队介绍、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建设标准、人才培养目标、考核方式说明和参考文献等内容。教师团队必须附上各任课老师的教学经历、研究专长以及科研教改成果,给学生形成良好的第一印象。课程教学大纲除了介绍各章节的教学内容外,还需要标注涉及到的知识点和延伸阅读资料名录。课程建设标准和人才培养目标是让学生了解本课程教学内容与职业能力培养紧密联系。考核方式说明是针对不同的章节作出不同的考核方式说明,并附有一定量的在线试题。参考文献不在于数量,关键是把控制量,参考文献不是简单的罗列书名,而是给出了相应的电子书籍连接,可以直接阅读参考。教学组件是课程教学资源库中的重点内容,教学组件主要包括电子教案、课堂讲义、教学案例和实况录像等资源。电子教案是各任课老师按照统一标准分章节的电子课件,分的越细,组合越容易,效果越好。课堂讲义是任课老师根据教学内容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的文稿,这部分内容体现了高度的个性化,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理解需要,寻找适合自己的课堂讲义进行学习。教学案例是丰富课堂教学的重要教学资源,任课老师必须不断更新教学案例,与时俱进,最好融合自己参与的案例,教学效果更好。实况录像包括两部分,一是各任课老师的上课录像资料,另一个是旅游文化学相关内容的视频资料,可供老师相互学习和借鉴。
实训资料库目的是借助现代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设计一个符合旅游文化学课程特点和规律的训练系统,让呆板、枯燥无味的实训课程变得活跃、愉悦,提高实训效果。实训资料库包括职业信息库、实训项目库和培训认证库。职业信息库是实训课程的前奏,让学生在试训之前,了解行业发展前景、职业标准和技术标准,有针对性的进行实训。实训项目库是实训资料库的核心,包括基本技能实训包、专业技能实训包、综合技能实训包三个层次。基本技能实训要求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一个简单的评价,可以设计为分组讨论,可以跟帖、留言或发表评论,促进了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形成一种新型的教学关系。专业技能培训比基本技能培训要求更高,需要对某一个领域的文化现象有深入了解。综合技能培训是实训中的最高级别,要求对某区域的旅游文化资源熟练掌握,对旅游文化现象的形成原因、过程和演变趋势有较深了解。此阶段主要是实地实训,与相关的旅游单位合作,免费实习一个月,要求对当地旅游文化资源进行归类总结,并写出心得体会,优秀的作品可在“旅游文化网刊”上公开发表。
特色资源库主要是结合自身优势开发具有地域特色的旅游文化教学资源库。如本校拥有湖南省首批协同创新中心,即“古村古镇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承协湖南省同创新中心”,“ 湖南省文化旅游数字景区研发中心”也落户我校。旅游文化学将利用该中心先进的虚拟技术和实训室,开发优质的南岳旅游文化教学资源,形成极具地方特色的旅游文化学数字化教学资源库。
三、旅游文化学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建设策略
旅游文化资源库的建设必须遵循合理的建设路径,其建设的逻辑思路可以归纳为方便学生、成长教师、优化教学、推动教改四个方面,也是我们开发和利用旅游文化学数字化教学资源库的基本策略。
(一)实行资源规范管理,方便学生网络学习
旅游文化资源库建设应本着面向学生、突出专业、贴近教学的原则,对资源库实行规范化、标准化管理,旅游文化学作为一门旅游管理专业必修课和全校选修课,需要获得学校的资金支持和基础支持,学校可以组建数字化教学资源课题组,负责网页框架的搭建和资源制作标准的核定,旅游文化学课程组老师在数字化标准的基础上制作和更新教学资源。二者密切配合,发现问题及时沟通,保障数字化教学资源能顺畅的传递到学生手中,方便学生网络化学习。学生也可以将学习过程出现的技术问题,反馈到课题组,课题组及时组织人员攻关,或者有意识的引入一些成熟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发模式,以实现旅游文化学课程教学资源的体系化和规范化。
(二)开发数字化资源库,促进教师快速成长
旅游文化资源库建设离不开任课老师的主动开发,也需要通过资源库开发促进教师更快成长。长期以来,课程数字化资源库建设一直被认为是计算机行业的专利,很多学校直接购买专业的网络技术公司开发课程数字化教学资源,尽管耗时短、见效快,但教师队伍并不能得到很好的锻炼,也严重抑制了教师业务能力的提升。实际上,旅游文化资源库开发的主角应该任课教师,学校可以利用校园技术力量搭建框架,内容的选定、模块的设计以及反馈的路径均可由任课教师完成。学校需要制定切实有效的政策吸引教师主动参与,给予参与教师一定量的物质和精神奖励,并将工作量和工作表现纳入到年终考核中来。由于旅游文化课程内容较多,可以组成课程数字化教学团队,学校或者系部配备一名网络技术骨干,形成以任课老师为核心、技术骨干为支撑的专业课程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建设团队。
(三)突出资源应用价值,优化课程教学内容
旅游文化学作为我校公选课,开发和利用数字化教学资源不仅可以缓解专任教师短缺的局面,还可以提高该课程吸引力,因此具有强烈的示范意义。这就意味着需要老师经常使用数字化教学资源,实时更新教学资源,积极参与师生互动,突出数字化教学资源库的应用价值。旅游文化学作为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建设的示范课程,任课老师应主动向校内推广建库经验和建设途径,必要时可进行示范演示。旅游文化资源库的核心价值体现在既可以方便师生学习互动,还可以提升师生的创造力,资源库建设必须灵活,允许任课老师进行二次开发,实现教学资源和个性化教学的融合,鼓励开发多元化的专业教学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