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森林资源监测体系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1、森林资源监测的内容和建设构想
我国现在各方面的监测体系很多,林业部门除了国家森林资源连续清查监测体系外,还有沙漠监测、生态定位观测、森林病虫害观测等,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还提出了森林环境监测体系。各种调查监测体系如何协调配合,从而实现跨部门、多学科共同监测国家的土地资源利用的目标。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依靠先进的计算机技术、遥感技术、GIS 技术与地面调查相结合是建立我国林业科学监测体系的必由之路。要建立科学的监测体系,首先必须对监测对象的现状有科学的认识,认识监测对象发展的科学规律。目前,我国森林资源监测的内涵和任务正发生巨大的转变,一是由单一林木蓄积调查为主的资源调查向森林资源和生态状况综合监测转变;二是由资源现状调查向动态监测转变;三是由以地面调查为主向地面调查与应用科学技术全面结合转变;四是由单独的技术调查向技术和执法性相结合的调查转变。为了适应林业工作向生态环境建设的战略性转变,监测工作必须首先实现战略性转变:从单项的监测向综合的、动态的资源和生态环境监测、分析和评价转变;从侧重于宏观监测向宏观监测、重点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工程效益监测评价并重转变;从以地面调查为主要手段的监测评价方法,向以广泛应用高新技术为标志的监测评价方法转变;从单纯搜集信息向信息更新与管理,为决策的每一个环节提供服务转变。国家林业资源和生态环境监测评价体系的内容组成部分有森林资源监测体系、野生动植物监测体系、荒漠化监测体系、林火监测体系、湿地监测体系、生态工程监测体系、森林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其他监测体系。基于对生态建设、生态安全、生态文明这一林业发展总体战略思想的认识,我国提出了森林资源与生态状况综合监测体系建设的总体战略思想:确立以森林资源连续清查为主体、各专项监测相结合的国家森林资源综合监测系统和以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为主体、各专题调查相结合的地方森林资源监测系统为体系建设的总体框架。
2、森林资源动态监测新技术
2.1 3S技术
3S是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alInformation System,简称GIS)、全球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简称GPS)和遥感技术(Remote Sensing,简称RS)这3项的全称缩略,集信息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应用于一身,具有快速、实时的空间信息获取与分析能力,是构成地理信息产业的支柱产品和技术,也是应用于森林资源动态监测的一种技术手段和科学方法.3S技术中,GPS主要被应用于实时、快速地提供目标,包括各种传感器和运载平台的空间位置,利用其定位功能,快速准确地测量控制点坐标,辅助遥感图像的几何纠正,可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和精度.RS用于实时或准时提供目标及其环境的语义和非语义信息,及时地对GIS进行数据更新,具有快速机动性和高分辨率的特点,GIS则是对多种来源的时空数据进行综合处理,为信息的处理、信息的应用提供强有力的工具,可进行动态仿真、模拟,进行最优化决策,是3S技术集成的基础平台,3者的结合与集成已成为空间科学的发展方向和必然趋势,该技术不受气候、日照影响,能穿透云层并能全天候工作的雷达卫星遥感技术等.20世纪80年代中期,美国林务局就在资源、流域、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方面的管理监测中广泛推广GIS,GPS,RS技术和计算机等先进手段,目前美国已突破传统的森林资源调查和监测范围,渗透到全球环境变化监测和森林保健监测(FHM)研究,利用航天遥感技术建立大范围的森林生态图和森林健康指数图,对森林的生物和环境因子,森林的健康状况进行连续和动态的研究与监测。我国也是开展3S技术较早的国家之一,国家十分重视对3S技术的研究,一直都把遥感技术、GIS作为优先发展的技术,国家高技术发展计划也把遥感技术及3S技术的发展列为重点加以资助,并取得了一些重大科技成果,成功地实现了一些实用的集成模式。
2.2抽样技术
在动态监测体系中,除3S技术外,传统的抽样技术必不可少.基本的抽样方法,如简单随机抽样、分层抽样、整群抽样、二阶与多阶抽样、系统抽样在林业资源调查及监测中都有所应用.应用抽样技术与3S技术相互协作进行调查和监测,可充分展示现代科技赋予现代林业的高效率、低成本、高精度的特点.美国林学界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两阶抽样方法研究,先后设计出3种HPS/PPS抽样方法,20世纪90年代设计出的第3种方法,即第1阶为水平点抽样,第2阶为简单随机抽样,随机样本限制在第1阶样点内,样本选取是按与直径平方成比例的概率进行,特别适用于大面积的总体调查,而且对树龄较大的天然混交林更呈现出它的优点.国内在林业抽样方面的研究也较深入,如在森林资源清查中应用2期抽样方法进行动态监测,另外还有PR抽样、角规点抽样等方法,且仍在不断探索准确、高效、费用少的抽样方法。
3、展望
3.1提供更有时效的重复观测能力
即有较短的重复观测周期,并能较快地得到数据。这对于许多应用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对于灾害的监测,常需要1天以内甚至数时小时的重复观测时间才能有效地监视和评估灾害,及时采取措施。
3.2进一步细化波谱分辨率
以期提高缩小波段波谱长度,获取监测对象中更有针对性和更具体的信息。增加波段总数,为研究同一对象提供了更多的波段选择。
3.3多数据源综合分析和利用
目前卫星遥感主要有光学遥感和微波遥感两大部分,两者各有特点。光学遥感技术成熟,谱段所含信息丰富,数据容易理解,但很难探测云层覆盖下的区域,而微波有穿透能力,能全天候全天时工作,但信号处理复杂;光学数据能描述地物的化学物理性质,微波则适于反映地形及表面结构特征。充分利用两种遥感的特点,取长补短,能得到更好的监测效果。
3.4推广应用遥感技术
提高数据的处理加工能力和服务水平,发展小卫星来降低成本。
参考文献:
[1]张增祥.我国资源环境遥感监测技术及其进展[J].中国水利,2004, (11).
[2]王晓海.现代遥感卫星应用及商业化发展[J].中国航天, 2004,(2).
(新源国有林管理局新疆新源835800)
摘要森林资源监测是对森林资源的数量、质量、空间分布及其利用状况进行定期定位的观测分析和评价的工作。其目的是及时掌握森林资源现状和消长变化动态,预测森林资源发展趋势,为林业经营管理科学决策提供服务。
关键词 森林资源 监测体系 工作现状 发展规划 合理建议
森林资源监测是对森林资源的数量、质量、空间分布及其利用状况进行定期定位的观测分析和评价的工作。其目的是及时掌握森林资源现状和消长变化动态,预测森林资源发展趋势,为林业经营管理科学决策提供服务。
一、森林资源的监测体系及林场主要监测工作
新源林场的森林资源监测主要包括一类清查、二类调查,林场自身开展的天然林保护监测、公益林监测,以及其他专项监测(如森林抚育监测、中幼林抚育监测、病虫害监测等)。
新源林场一类清查第一至第五次复查工作,林场均组织有关人员积极配合和参与,但由于仅完成向导和配合、参与工作,因此未能形成监测档案存档。2011 年,按上级有关要求,一类清查第六次复查工作由林场技术人员在接受自治区林业规划院统一培训合格后为主体负责完成。我场多名技术人员在接受培训合格后负责完成了我场一类清查第六次复查工作。此项工作在场领导关怀和各科室、管护所站帮助下,历时三个多月圆满完成,共完成复查样地86 个,积累了翔实的清查数据并已整理建档。此次清查,锻炼和培养了基层专业技术队伍,全程参与和掌握了我场清查样地的资源状况和调查方法,为我场资源监测队伍的培养和掌握流程、技术培训等工作奠定了基础。
二类调查成果更加具体些,包括:各地类面积及权属,各类森林蓄积,人工林面积、蓄积,林木生长量和枯损量,立地条件,森林资源消耗量,森林更新、森林病虫害及火灾,珍稀动植物资源等。
我场最近一次二类调查工作由自治区林业规划院(勘查设计院)于2008 年至11 年历时三年负责完成。在本次调查之前,新源林场先后经过四次二类调查,分别在1957 年、1975 年、1984年和1994 年进行,均由林业规划设计院或其前身为主要组织调查力量完成,调查的等级均为C 级。由于二类调查结果是林场开展森林经营、编制森林经营方案、总体设计,更新森林资源档案,制定森林采伐限额,指导和规范林业基层单位科学经营的重要依据,我场对二类调查工作十分重视。抽调专人和业务骨干参与、协调和配合。在资料提供、交通、后勤保障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和协助,为保障调查精度、维护林场利益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据2000 年二类调查显示,较1994 年二类调查:新源林场林地面积增加48 769.61 公顷,增幅为77.55%;有林地面积增加6 700.51 公顷,增幅为13.23%;森林总蓄积增加155.4 万立方米,增幅为13.65%;森林覆盖率从19.90%增加至21.74%,增幅为9.2%。相关成果汇总材料目前已全部备案存档,并全面应用于天保二期规划、公益林区划等实际业务中,为我场近期生态保护工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各县级实施单位根据二类调查成果建立森林资源档案,每年根据森林资源变化情况进行森林资源档案数据更新。需按照上级部门要求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开展调查设计、专项监测、样地复测工作和其他监测工作,并建立健全监测档案。林场近年来开展的此类监测工作简要归纳如下:
1.2009 年6 月~9 月,在接受自治区林业规划院培训合格后,完成我场48 个公益林监测点的监测和整理建档工作。并于当年顺利通过林科院有关专家组验收。2011年,完成其中24 个公益林监测点的复测工作。2012年,另24 个公益林监测点的复测工作外业工作已接近尾声,目前正在进行内业整理工作。
2.2011 年4 至5 月,完成我场10 000 亩森林抚育8 个监测样地的布设和监测工作,当年整理建档。该项目样地复测工作计划于2003 年完成。
3.2012 年4 月~6 月,我场专门成立了森林抚育技术组,完成了我场森林抚育和中幼林抚育30 组(60 个)监测样地的布设和监测工作,目前已全部整理建档。计划于项目实施第三年即2014年完成样地复测工作。
4.2011 年,协助自治区林业规划院完成《新源林场国家公益林分级区划界定》和《新源林场地方公益林分级区划界定》,目前该项成果已完成建档并应用于生产经营和管护实践中。
5.完成近年来征占林地采伐、植被恢复造林作业设计,目前均已作业完毕,并整理建档。
6.完成近年来塔勒德、波浪沟等倒木清理作业设计,并作业完毕整理建档。
7.完成病虫鼠害4 个监测点、四个测报点(面积均为2 000平方米)的设立和监测及档案整理建档工作。
二、森林资源监测的作用和意义
森林资源管理工作最主要的任务:一是控制森林资源的消耗,二是掌握森林资源消长动态,也就是说一是控制系统,二是监测系统。监测是为控制提供依据,是控制的基础,而控制又是监测的前提条件,两者互相依存、相互促进,缺一不可。
森林资源监测是对森林资源消长变化进行监督和预测,其目的是为加强森林资源管理和监督工作,及时掌握森林资源现状和消长变化情况,预测森林资源的发展趋势,满足制定林业方针、政策、长远规划和计划需要,满足考核领导干部任期内森林资源消长目标责任制的要求。
三、森林资源监测成果的分析与评价
通过森林资源监测成果可以掌握森林资源的数量、质量及其生长、消亡等动态变化规律及其与自然环境和经济、经营等条件之间关系,以制定国家、地方和生产单位的经济建设计划、林业计划,合理经营利用森林,充分发挥森林多种效益。
根据森林资源监测成果可以分析、检查、鉴定森林经营效果,预测未来的森林效益及木材生产潜力和森林资源发展的趋势,检查各项林业方针、政策、计划、方案及经营技术规定的执行情况,修订林业计划及森林经营方案。
四、新源林场开展资源监测工作整体现状
1.初步建立了现有条件下较为稳定的监测队伍。通过选派业务骨干外出学习、内部组织学习交流,参与一类、二类调查等大型监测活动等形式,已初步掌握和熟悉资源监测工作相关流程、技术要求、体系建设等监测制度。
2.不断扩展和丰富了监测内容。在一类清查、二类调查等基本监测的基础上,正逐渐增加森林抚育、森林病虫害、生物多样性等生态状况调查内容,使我场森林资源监测开始从单一的木材资源监测向多资源多功能监测转变。
3.逐步推广应用了新技术。近年来,抽样调查、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数据库等新技术在我场资源监测中逐渐得到了应用和推广,提高了监测成果的质量和效率,提升了森林资源监测的科技含量和技术水平。
4.正在建立健全监测管理制度。随着监测体系不断发展,制度建设也需要与时俱进,我场正着手逐步建立形成队伍组建审核、技术培训评估、持证上岗、技术质量责任承包、跨期质量责任追究等一系列工作规范和制度,有力推进监测工作的规范化和制度化建设。
5.资源监测已完成基础建档工作。
五、对林场资源监测工作的建议
关键词: 森林资源管理;问题;建议;湖北麻城
森林资源是发展林业的物质基础,是衡量一切林业工作的核心,加强森林资源管理、提高森林生产力,关系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关系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1森林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麻城市林业有了较大发展,森林蓄积量由20世纪70年代的190万立方米,到80年代的220万立方米,再到90年代的370万立方米,形成了跨越式发展;但与市场经济体制下林业发展的脚步还不相适应,尚存在一些问题。
1.1森林资源分布不均
麻城市东部和东北部为山区,西部和西北部为丘陵,中南部为平原,且与长江中游平原相衔接,整个地势东北部高,西南部低,由东北向西南倾斜敞开,形成中山—低山—丘陵—平原的地形。山地面积6.1万公顷,占全市总面积的16.8%,森林蓄积量占全市总量的61.4%;丘陵面积17.2万公顷,占全市总面积的47.6%,森林蓄积量占全市总量的34.4%;平原面积12.8万公顷,占全市总面积的35.6%,森林蓄积量仅占全市总量的4.2%。森林资源主要分布在东北部的山区。
1.2森林火灾频繁
“九五”期间,麻城市发生森林火灾187起、特大森林火灾6起,年均森林火灾过火面积600hm2,森林受害面积400hm2,年森林火灾受害率为2.85%;“十五”期间,麻城市发生特大森林火灾6起,过火面积400hm2,森林受害面积400hm2。
1.3森林资源破坏严重
由于森林资源过度采伐、山地过度开垦,森林植被严重破坏,水土流失严重,造成麻城市大面积土地沙化,全市现有沙化土地面积6 000hm2,占全市总面积的1.7%,其中流动沙地200hm2,半固定沙地600hm2。水土流失面积达32.6万公顷,占全市总面积的90%,其中中度侵蚀以上面积10.1万公顷,占总面积的28%,每年泥沙流失量达1 300t。
1.4木材利用率低
立木出材率为50%,原木出材率为60%左右,山区低于60%,即1m3
立木蓄积量仅利用其1/3左右。
1.5森林资源监测技术和设备落后
麻城市监测技术手段和设备落后,一直沿用传统的管理模式,几十年来未有大的变化。目前尚未建立森林资源管理信息系统,技术支撑体系和推广机制不够完善,森林资源监测效率低、信息反馈不及时,没有形成完备的森林资源预防监测服务网络,与林业现代化建设不相适应。
1.6森林资源管理制度不够完善
麻城市林业局根据市内土地资源、林业资源和水资源状况以及森林资源发展现状,积极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制定了《麻城市森工企业改制实施方案》、《执法过错追究制度》、《民警目标责任量化考核制度》、《项目责任考核制度》。由于森林资源涉及面广、生产周期长、动态变化快,还需进一步规范和完善森林资源档案管理、林地林权管理、森林资源利用管理等基本制度。
2对策
2.1依法治林,加强林地林权管理
林权管理是林地管理的基础,加强林地权属管理,是消除林地权属紊乱、依法保护林地所有者和经营者合法权益以及合理有效利用林地的强有力的措施。
一要增强宣传力度,提高广大干部群众造林护林的积极性;二要坚持因地制宜,大力营造森林,增加森林资源数量,提高森林资源质量;三要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认真做好林权证核发工作;四要切实加强对征用、占用林地的审批管理制度,认真执行对征用、占用林地的补偿制度;五要坚持以人为本、执法为民的基本方针,建立健全执法体系。
2.2严格执行采伐限额管理
一要遵循森林资源合理经营、永续利用原则,根据森林资源数据、质量、结构和制度,合理编制年森林采伐限额;二要按照《森林法》的有关规定,加强对林木采伐许可证和发证人员的管理,严格核发林木采伐许可证,凭证采伐,制止乱砍滥伐;三要制定年森林采伐限额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制度。
2.3建立健全森林资源监测体系
一要形成具有高素质、高水准的监测队伍;二要建立地理信息系统(GIS),提高森林资源监测效率、质量和水平,科学预防森林火灾、防治病虫害等,推进林业现代化建设进程;三要建立森林资源数据库管理系统,对数据采集、处理、分析实行标准规范化管理,提升森林资源管理能力;四要实行市级森林资源连续清查制度,增强清查时效性,根据森林资源数据,有针对性地制定林业发展规划等;五要建立科学合理的森林资源评估体系。
2.4加强森林防火工作
一要广泛宣传防火扑火知识,并组织群众进行实地操作演练;二要在森林火灾频发地区种植防火林,进行人工阻隔,并根据扑火经验,积极采取应对措施,遏制火灾;三要增强森林防火设施,提高安全科学扑火技能。
2.5加强木材经营加工管理
一要坚决取缔存在严重违法行为和大量破坏森林资源的企业;二要严厉打击木材经营加工单位违法收购、私自贩卖木材的行为;三要加强对木材经营加工企业的监督管理,严格审核和办理木材经营加工许可证,认真做好对木材经营加工许可证的年检工作;四要严格规范原材料加工销售台帐,实行由林业部门统一管理和收购的政策,鼓励木材精深加工;五要加强木材运输证的管理,坚持木材凭证运输制度,杜绝非法木材进入市场流转。
2.6加强森林资源管理队伍和基础设施建设
一要保证基层林业站的建设投资和事业经费开支,努力改善工作环境和条件;二要普及计算机应用知识,实现站、乡、市之前的森林资源共享;三要提高业务水平,定期邀请技术专家进行培训指导学习,开展业务技能有奖竞赛活动,提高学习积极性;四要培养自学能力,提高综合素质,积极发挥管理人员在森林资源管理中的作用,以适应林业现代化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林政资源管理;成效;对策;广西
中图分类号:S75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6)13011603
1基本概况
广西地处亚热带,北回归线贯穿中部,常年日照充足、雨量充沛,生物资源丰富,发展林业的条件得天独厚。近年来,广西森林资源快速增长,生态建设成效显著,林业产业突飞猛进,“山青水秀生态美”已经成为广西最响的品牌、最大的优势和核心竞争力。广西是全国主要木材生产基地,林地面积约1527.17万hm2,有林地面积0.156亿hm2,全国第六;森林覆盖率60.17%,全国第三;活立木蓄积量达7亿m3;木材产量超2600万m3,全国第一,约占全国木材产量的30%;2015年全区林业产业总产值超4000亿元,居全国第六位,人造板产量突破3000万m3,约占全国人造板产量的1/9,全国第三。广西在林业资源方面已经取得良好的发展态势,但是广西森林资源发展状况不容乐观,林政资源管理工作方面还存在不可忽视的问题,给广西林业资源的发展进步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2广西林政资源管理取得的成效
2.1森林资源总量持续增长
“十二五”以来林区严格执行森林采伐限额制度,加大森林资源保护力度,减少森林消耗,森林资源总量持续实现增长。根据国家森林资源连续清查广西第九次复查成果数据显示,林区森林面积和蓄积量均实现双增,圆满完成广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目标任务。其中,森林覆盖率60.17%,活立木蓄积量达到7.44亿m3,均保持在全国前列。
2.2林木采伐管理不断规范
简化集体林区采伐设计要求,放宽主伐年龄及方式限制,放开竹林采伐及运输,开展速丰林(以桉树和大叶栎为主)采伐管理改革试点,进一步推动采伐管理改革。逐步规范林区采伐审核审批行为,实现在线审核审批和限额使用实时监管。取消木材生产计划下达,规范采伐限额结转、追加、调剂及串用程序,建立限额结余月公告制度,促进限额使用透明、公开化。
2.3林地保护管理全面加强
严格执行林地用途管制,全面完成了自治区和111个县级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的编制,建成了全区和县域林地“一张图”;强化规划管控,加强林地定额管理,规范建设项目使用林地审核审批,坚决制止林地非法流失,有力地保障了该区项目建设使用林地需要。
2.4木材运输监管不断增强
调整林区木材检查站布局,建立了固定检查与流动检查相结合的木材运输监管新机制。取消木材检尺码单和育林基金票据作为申请木材运输证的必备要件。推进流动木材检查站检查范围确定,出台木材运输执法检查工作规范,该区木材运输检查步入规范化建设轨道。
2.5调查监测体系日趋完善
建立县域和区直国有林场森林资源管理信息平台。开展该区林地和森林资源变更调查,更新林地一张图和森林资源数据;开展林区森林生态服务功能及价值评估,建立广西本地评估参数,监测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变化动态;采用高分辨率遥感和抽样技术相结合对市县森林覆盖率指标完成情况进行监测,提高考核的科学性和公正性。采用移动端样地数据采集系统等先进技术手段,完成国家森林资源连续清查广西第九次复查工作,全面提升了森林资源调查、监测与管理水平。
2.6执法检查制度逐步健全
建立了林政资源管理综合检查制度,组织开展林业生态保护和管理目标责任状检查,严格考评各级人民政府保护发展森林资源责任制执行情况;组织开展非法侵占林地清理排查专项行动,坚决遏制侵占林地违法行为;加强对行政许可被许可人监督检查,严格事中事后监管;加大行政执法力度,严厉查处各种破坏森林资源违法行为,有效地遏制了该区破坏森林资源案件频发高发的势头。
3广西林政资源管理面临的问题
3.1林木采伐管理制度欠完善,规范林木采伐行为任务重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之后,集体林经营主体和经营模式发生了根本变化,一些林木采伐政策和管理制度已不适应新时期森林资源保护和林业改革发展的需要,学好用好国家和自治区的有关政策,结合广西实际完善林木采伐管理制度,切实赋予林农应有的经营自,更好地规范森林经营者林木采伐行为,实为迫切需要。
2016年7月绿色科技第13期
吴国欣,等:广西林政资源管理的成效及对策分析资源与产业
3.2项目建设大量使用林地,供需矛盾突出
随着广西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提速,国家实行严格的耕地保护政策,林地成为项目建设用地的主要来源,需求量越来越大。由于林地年度定额有限,项目建设使用林地供需矛盾依然非常突出,林地保护管理压力越来越大。
3.3木材运输监管滞后,无证运输现象仍普遍
随着现代交通不断完善,林区内路网建设四通八达,给木材运输监管带来比较大的压力。原有的固定木材检查站只能应付日常的检查,对路网结构发达的地区和木材运输的源头没能真正起到监督检查作用,加上木材检查站基础设施落后、管理制度滞后也是造成无证运输等违法现象的因素。
3.4调查监测成果时效性差、服务能力不足
现阶段森林资源调查监测的周期长、时效性差、监测成果协同性差等问题逐渐显现出来。国家连续清查和地方规划调查各有一套监测体系,调查目的不尽相同,运行相对独立,成果运用缺少有效衔接和相互补充,人为主观上造成了两套数。连续清查和规划调查分别是5年和10年各开展一次,调查监测周期长,监测成果时效性差,动态性体现不充分,服务森林资源监管的能力不足。
3.5林政案件处于高位运行,执法能力不强
各级林政资源管理机构人员少、监管力量薄弱,执法条件较差,执法监管点多、线长、面广,难以实现对森林资源监管全覆盖,加上林区治安情况复杂,森林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矛盾突出,受利益驱动,一些地方盗砍滥伐林木、违法占用林地毁林开垦等破坏森林资源违法行为屡禁不止,导致近年来广西林业行政案件仍处于高位运行。
3.6管理信息化程度不够高,信息化建设不完善
林政资源管理信息化还不够高,占用征收林地还未实现在线审核审批,林木采伐和木材运输虽然已实现在线审核审批,但距离网上在线申请和审核审批还需要一定的时间。森林资源主要数据年度出数、林地年度变更等工作量大,虽然已经建立起县域森林资源管理信息平台,但受限于基层计算机硬件和网络条件,不能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资源和工具的优势,急需加大林业信息化资金投入力度,加快基层信息化基础设施升级换代。
4广西林政资源管理的对策及建议
4.1加强制度体系建设
一是推进林木采伐制度体系建设,进一步规范林木采伐和管理行为。二是推进木材运输管理制度体系建设,加强木材运输监管,规范执法人员行为;三是推进建设项目使用林地制度体系建设,进一步简化使用林地审核审批程序,规范审核审批行为;四是推进林政资源管理检查制度体系建设,进一步规范检查行为,提高检查实效。
4.2加强林木采伐管理
一是在严管天然林的前提下,继续深化推进速丰林采伐管理制度改革。二是规范林业调查规划设计市场,进一步强化采伐设计服务质量监管,建立黑名单制度,切实提高行业服务质量。三是抓好森林可持续经营工作,引导试点单位确定林业发展和森林经营战略目标,细化森林功能分区,对不同类型的森林实施不同的采伐方式,实现森林可持续经营。
4.3加强林地保护利用管理
一是加强与部门间的协调配合,建立与发改、住建、水利等部门的工作协作机制,进一步对问题项目实施定向跟踪督查,明确服务重点,优化监督管理措施,依法依规使用林地。二是进一步简化林地报批材料,下放审核审批权限,做到分级管理,提高效率。三是加强对林地定额使用情况的监测,及时追加林地定额,全力保障重大项目建设对林地的需求。
4.4加强木材运输管理
一是深入推进木材运输执法检查专项整治行动,监督针对存在的问题落实整改,建立健全长效机制。二是合理调整现有固定木材检查站布局,全面完成流动木材检查站检查范围确定工作。三是继续推进木材检查站基础设施建设,着力加强以交通、通讯、检测检量器具为重点的装备建设和站房、停车场道、信息网络为主要内容的基础设施建设。
4.5加强森林资源调查监测及功能评估
一是加强与国土部门的工作对接,明确林地范围和界限,更新完成区、市、县三级林地“一张图”和森林资源数据库。二是组织各市、县按时开展年度市县森林覆盖率年度监测工作,为自治区党委、政府考核市、县党政领导班子和党政正职政绩提供科学、准确的森林覆盖率考核数据。三是加大广西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指标体系建设力度,扎实推进广西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价值评估工作。
4.6加强行政监督和执法检查
一是建立职能部门和森林公安机关分别负责查办督办涉林刑事案件和行政案件的工作分工机制,建立健全案件移交机制。二是落实广西非法侵占林地清理排查专项行动季度报告,做好专项行动案件整治督办及检查总结工作。三是建立巡查督查制度,采取日常监督检查与专项检查相结合的方式,及时发现和查处破坏森林资源违法行为。
4.7加强信息化建设,提高林政资源管理能力
一是进一步完善、推广和应用广西森林资源信息管理平台的建设,科学整合森林资源调查与林地保护落界成果两套数据,推进森林资源管理的数字化和信息化建设。二是推动运行全国林木采伐管理系统,在广西范围内实现网上在线申请和审核审批,方便林农采伐申请,及时掌握采伐申请动态,提高林木采伐管理效率;三是实现广西占用征收林地管理系统网上在线申请和审核审批,及时掌握林地变更动态,提高林地监管水平。
4.8加强队伍建设,提高依法履职尽责能力
通过举办培训班、组织赴国内外考察学习和以会代训等形式,加大林政资源管理培训力度,进一步提高林政管理人员的业务能力和水平。同时,加强林政资源管理队伍党风廉政建设,增强抵御风险和拒腐防变能力,树立全区林政资源管理队伍的良好形象,为广西林政资源管理做好人才队伍的准备。
5结语
林业对于国家发展来说,不仅是基础产业,更是社会公益事业,林政资源管理更是林业的核心事业,肩负着保护生态环境的重任。广西林政资源管理工作任重而道远,还需加大力度,进一步整合各方面力量,逐步完善森林资源保护体系和监管机制,从根本上解决广西林政资源管理的劣势,促其长效运行,实现广西生态文明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寸熠铧.浅议新时期森林资源林政管理工作[J].绿色科技,2014(11):46~47.
[2]李显亮.论述林政资源管理现状与突出问题[J].现代园艺,2014(6):225.
[3]马琳. 新形势下林业森林资源林政管理工作的几点思考[J].绿色科技,2015(11):158~159
1.GIS空间数据的来源
1.1各类地图数据
地图数据是GIS最重要和最基本的数据来源。地图上标有大量的位置和属性信息。地图的种类很多,包括各种比例尺的普通地图、专题图和地形图。普通地图主要表达居民点、交通网、水系、地形、边界和植物等因素。专题图重点反映某种或几种专门的要素,这些要素对普通地图作了补充,例如土壤、植被、气象、土地利用等专题因素。地形图全面而统一地反映了地型、地貌等各要素的空间分布。
1.2遥感技术数据
遥感技术是GIS数据采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种大面积的、动态的、近时实的数据源,利用遥感可以探测人类难以到达的地区的资源信息,如利用陆地卫星进行森林资源调查和森林火灾的调查,利用遥感影像修正和编制地图等。遥感数据源主要有模拟和数字两种形式,模拟信号经过A/D转换装置转换成数字量后,才能进入计算机进行存储和分析。遥感数据是GIS的重要数据源,它弥补了常规野外测量所获取数据的不足和缺陷,随着图象处理技术发展,为GIS数据快速更新提供了一个有效的办法,同时,也提高了遥感的数据提取和分析能力。
1.3野外调查、试验观测数据
野外调查、试验及实地测量等获取的数据可以通过转换直接进入GIS,进行分析和应用。随着全球定位系统的发展,利用GPS获取的数据也是GIS的重要数据源。GPS新一代卫星导航和定位系统,在测量和勘察领域可以取代常规大地测量来完成各种等级的定位工作,而GPS与GIS结合,则能更好普及它的应用,同时与GPS结合也提高了GIS动态分析的能力。
1.4社会经济数据
社会数据主要来自政府部门的统计数据,包括社会经济统计普查、人口普查、资源清查等,一般以数据库或人文的方式提供,这些统计数据是GIS建立属性数据库必不可少的资料,在分析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2.空间数据的输入
2.1地图整理和空间数据库的建立
自然资源地图,森林分布图、地形林相图、土壤分布图、森林资源产量、质量分布图、野生动植物分布图等。自然地理图:如地形图、地貌图(往往用于大范围的森林资源管理)、水系、流域分布图等。社会经济地图: 如交通分布图、人口分布图、资源消耗分布图、居民点分布图、木材加工利用分布图等。森林经营地图:如林业区划图、造林规划图、资源预测图、调查样地分布图等。树木种源规划图、森林资源评价图、自然保护区规划图、森林公园规划图、环境保护规划图、土地利用图等。森林资源管理的某些专题应用领域的信息管理往往只需要一部分图件作为其信息源。以上列出的所有地图有些是最初的原始材料,有些可以利用地理信息系统的空间、属性数据分析处理功能制作出来。
2.2属性数据库建立
二类调查数据目前在我国大都采用关系数据库, 每个小班调查卡片为数据库中的一个记录,经输入、检查、修改, 建成小班调查因子数据库和样地调查数据库。
3.森林资源分析的评价
(1)林业土地利用变化监测林业土地变化包括林地类型和林地面积两个方面。GIS 借助于地面调查遥感图像数据,实现了地籍管理,将资源变化情况落实到山头地块,利用强大的空间分析功能,及时对森林资源时空序列、空间分布规律和动态变化过程作出反映,为科学地监测林地资源的变化、林地增减原因、掌握征占林地的用途和林地资源消长提供了依据。
(2)地理空间分布:用GIS 的数字地形模型(DTM),地面模型,坡位、坡面模型可表现资源的水平分布和垂直分布,利用栅格数据的融合、再分类和矢量图的叠加、区域和邻边分析等操作,产生各种地图显示和地理信息,分析林分、树种、林种、蓄积等因子的空间分布。使用这些技术,研究各树种在一定范围内的空间分布现状与形式, 根据不同地理位置、立地条件、林种、树种、交通状况对现有资源实行全面规划, 优化结构,确定空间利用能力, 提高森林的商品价值。
(3)森林资源动态管理 建立县级森林资源连续清查和二类调查数据库系统, 完善了森林资源档案, 并根据实际经营活动情况及生长模型及时更新数据, 为及时准确地掌握森林资源状况和消长变化动态提供了依据。空间数据与属性数据的有机联结实现了双向查询, 根据图形查询相应的属性数据,也可按照属性特点查找对应的地理坐标或图形。查询结果以专题图、统计图表等方式输出。
4.森林经营管理
(1)采伐:借助于GIS制定详细的采伐计划,确定有关采伐的目的、地点、树种、林种、面积、蓄积、采伐方式和更新措施,制定采伐计划安排, 制作采伐图表和更新设计。
(2)抚育间伐:利用GIS强大的数据库和模型库功能,检索提取符合抚育间伐的小班,制作抚育间伐图并进行合理株数模拟预测。
(3)造林规划:GIS可通过分析提供森林立地类型图表,宜林地数据图表, 适生优势树种和林种资料,运用坡位、坡面分析,按坡度、坡向划分的地貌类型结合立地类型选择造林树种和规划林种。
(4)速生丰产林培育:GIS 的空间地理信息和林分状况数据结合, 可依据模型提供林分状况数据如生产力、蓄积和相关数据, 据此可按林分生产力设计速生丰林培育和基地建设。
(5)封山育林:封育区域的确定涉及一些地理地貌、社会经济及人为活动等因素。GIS 的分析设计可兼顾多种要素, 采用DTM、森林分布图及专题图叠加, 区划出合理且更易实施的封育区域。
5.GIS 技术的应用对森林资源管理的影响
(1)改变以往的林业调查作业方式:由于GIS 技术能快速、实时地获取地面三维信息, 省去了以往图像繁重的校正工作及手工作图的作业方式, 人工劳务介入量大大减少, 作业步骤变得简单, 周期缩短, 成本成倍降低, 整个过程将以自动化作业为主。